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萬善同歸集 (No. 2017_ 延壽述 ) in Vol. 48

[First] [Prev]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萬善同歸集卷下
 *杭州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延壽*述 
夫一念頓圓三徳悉備。未有一法能越心源。
設修萬行。皆從眞法界之所成。或治習氣。而
用佛知見之所。斷所謂無成之成。何妨妙
行。不斷之斷。豈閡圓修。極惡違境。尚爲助發
知識。美徳嘉善。寧非進趣道乎
問何不直明本際。則本立而道生。若廣述行
門。恐生迂滯。答理爲道本。行爲道跡。因本垂
跡。無本跡何所施。因跡顯本。無跡本奚獨立。
故云。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是知先明其宗。
方能進道。若一向逐末。實有所妨。經云。非不
了眞如而能成其行。猶如幻事等。似有而非
眞。且圓根頓受之人。則遮照而無滯。即遮而
照。故雙非即是雙行。即照而遮。故雙行即是
雙遣。不壞本而常末。萬行紛然。不壞末而常
本。一心恒寂
問法句經云。若能心不起。精進無有涯。何故
立事興心。而乖無作道乎。答即心無心。事不
妨理。作而無作。性不閡縁。故賢首國師云。
縁起體寂。起恒不起。達體隨縁。不起恒起。
大集經云。佛言。精進有二種。一始發精進。二
終成精進。菩薩以始發精進。習成一切善法。
以終成精進。分別一切法不得自性。金光明
經中。雖得佛果精進不休。故於衆中起禮身
骨。況餘凡下端拱成耶。故十八不共法中。精
進無減。大論云。菩薩知一切精進皆是虚妄
而常成就不退。是名眞實精進
問一切法空。悉宗無相。何陳衆善。起有相之
心耶。答以諸法畢竟無所有故。則有萬善施
爲。若諸法有決定性者。則一切不立。故般若
經云。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法句經云。菩
薩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金剛三昧經云。若
説法有一。是相如毛輪如焔水。迷倒爲諸虚
妄故。若見於法無。是法同虚空。如盲無目
倒。説法如龜毛。又經云。寧可謗有如須彌不
可謗無如芥子。論云。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
可得。故名無所得。非無有福徳智慧増益善
根。又云。邪見人破諸法令空。觀空人知諸
法眞空不破不壞。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
人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
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
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
之。鹹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貴
人語言癡人。比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
純食鹽。無智人聞空解脱門。不行諸功徳但
欲得空。是爲邪見斷諸善根。廬山遠夫師釋
涅槃經。問云。若無所得云何作善。佛答明諸
衆生現有佛性當必。因果。如子在胎定生不
久。理須修善。又問。我今不知所趣入處。云何
作善。佛答。有如來藏可以趣入。宜修善業。弘
明集云。或有惡取於空。以生斷見。説之於
口若同。用之於心則異。正法以空去其貪。邪
説以空資其愛。大士體空而進徳。小人説空
而退善。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執矣。不觀
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廢善。又善惡諸法。等空
無相。而善法助道。惡法生障。故知萬法眞性。
同一如矣。無妨因縁法中有萬殊矣。故經云。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三世因果。佛不誑欺。十
力勸誡。聞當不疑。而謂善惡都空無損益乎。
夫法眼明了無法不悉。舌相廣長言無不實。
其析有也則一毫爲萬。其等空也則萬像皆
一。防斷常之生尤。兼空有而除疾。非聖者必
凶。順道者終吉。勿謂不信。有如皎日。故中論
云。諸佛説空法。爲治於有故。若復著於空。諸
佛所不化。金剛三昧經云。若離無取有。破有
取空。此僞妄空。而非眞無令雖離有而不存
空。如是乃得諸法眞無。故肇論云。若以有爲
有。則以無爲無。有既不有。則無無也。夫不存
無以觀法者。可謂見法實性矣。何得以空害
有以有害空。乖一味之源成二見之垢乎。並
是依語失義。遺智存情。雖言破有未達有源。
強復執空罔窮空旨。今略辨之以消邪滯。夫
有是不有之有非實有。空是不空之空非斷
空。若決定爲有。非是幻有。而生隔閡。若虚豁
爲空。即同太虚。而無妙用。所以從縁而有。無
性之空。無性之空。空不閡有。從縁之有。有不
妨空。有因空立。成圓智而萬行沸騰。空從
有生。起妙慧而一眞虚寂。豈同執但空而生
斷見。福海傾消。據實有而起常心。慢山高峙。
是以諸佛説空。爲空無明而成福業。破遍計
而了圓成。愚人説空即生妄解。而謗佛意。
増空見而滅善因。又斷滅空。則無善無惡。無
因無果。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見作者
問何不深入無生自然合道。有爲多過豈益
初心。答因世慈而入眞慈。從生忍而具法忍。
學分初後位豈濫陳。又生即無生。豈越性空
之地。無爲即爲。寧逃實相之源。但取捨情亡。
即眞俗理見。故經云。菩薩不盡有爲。不住無
爲。肇法師云。有爲雖僞。捨之則大業不成。無
爲雖實。住之則慧心不朗。華嚴經云。解如來
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徳無量妙法所圓滿故。
大集經云。捨離大慈而觀無生。是爲魔業。厭
離有爲功徳。是爲魔業
問無漏性徳本自具足。何假外修而虧内善。
答自有修性二徳内外二縁。若性徳本具。如
水中火。不成事用。須假修徳。如遇因縁方
能顯現。是以因修顯性以性成修。若本無性。
修亦不成。修性無二和合方備。又内有本覺。
常熏聖種。外仗善縁。助開覺智。有内闕外。
菩提不圓。華嚴經云。法如是故内因本有。佛
神力故外縁所加。是以若修萬善則順法性。
以淨奪染。性徳方起。凡夫雖具。以造惡違性。
本性不顯。不成妙用
問忘縁頓入。教有明文。今何所非。而逐因縁
法乎。答頓教一門。亦是上根所受。忘縁淨意。
眞爲如實修行。今所該者。爲著法之人而生
偏見。一向毀事不了圓宗。但析妄情。豈除教
道。秖如見佛一法自有五等教人。一小乘
人。見佛身即是父母生身。從心外來有相好
分劑意識所熏有所分別。不知唯識義故見
從外來。二大乘初教。見佛但是現化非有相
好。然其實體空無所有。故云。若以三十二相
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三大乘終教。
見佛相好光明一一悉同眞性。身即非身非
身即身。理事無閡。四頓教。見佛無有始末之
異。何有現應之差。亦無相好可立。一切分別
非眞理故。此離念之眞名爲見佛。五一乘圓
教。見佛即此離念之眞。非但不生彼相之理。
而乃不閡萬像繁興。具足依正該攝理事。人
法等圓明。一事遍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不同
時影現。猶如帝網。又縁起一門。若是頓教不
説縁起。即是事相*令眞理不現。要由相盡乃
是實性。若説縁起。如以翳眼而見空華。若是
圓教法界。起必一多互攝。有力無力方得成
立。一多無閡。攝入同時。名入大縁起。如上五
門。皆是入路。尚不訶小恐廢權門。何乃斥圓
而妨實徳。台教云。如大乘師不弘小教。則失
佛方便。*秖如古徳。設有邊辟之言。皆是爲
物遣執。今時但効其言罔知其旨。又全未入
於頓門。但妄生譏謗。所失太過。故今愍之。
故圓教華嚴經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
薩又作是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心爲
本。心若清淨。則能圓滿一切善根。於佛菩提
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意
即成。若欲除斷一切取縁。住一向道。我亦能
得而我不斷。爲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即證
無上菩提。何以故。爲滿本願盡一切世界行菩
薩行化衆生故。是爲如金剛大乘誓願心。是
以驟縁違性。積雜染而爲凡。離縁求證。沈偏
空而成小。縁性無閡即大菩提。不斷塵勞
門。能成無爲種。不溺實際海。能隨有作波。眞
俗鎔融有無不滯。可謂履非道而達正道。即
世法而具佛法矣
問萬善威儀。聲聞劣行。迂滯化壘。跧伏草庵。
豈稱大心。何成圓頓。答三乘初學不愚於法。
所以法華經云。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
信此法。無有是處。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悉當成佛。皆是中途取證起住著
心。是以諸佛所訶。勸令起行。且二乘之人皆
登聖位。超九地之煩惱。斷三界之業身。同
坐解脱之床。已具神通之慧。豈比博地具縛
凡夫惟向依通全無修證。故眞覺大師云。二
乘何咎而欲不修。教中或毀或讃。抑揚當時
耳。凡夫不了預畏被訶。寧知見愛尚存。去小
乘而甚遠。雖復言其修道。惑使之所不除。非
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邪曲。見生自意解背
眞詮。聖教之所不依。明師未曾承受。根縁非
爲宿習。見解未預生知。而能世智辯聰談論。
以之終日。時復牽於經語。曲會私心。縱邪説
以誑愚人。撥因果而排罪福。順情則熙怡生
喜。逆意則&T013592;&T014435;懷瞋。三受之状固。然稱位乃
儔菩薩。初篇之非未免過人之釁又縈。大乘
之所不修。而復譏於小學。恣一時之強口。謗
説之患鏗然。三途苦輪報之長劫。書云。古
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又云。止沸莫若去
薪。息過莫若無語。又如經説。凡夫有漏散心
一稱南無佛。乃至小低頭。以此因縁尚成佛
道。何況二乘無漏聖心。永斷後有身。親證
人空慧。所習諸行而不登正位乎
問有功之功。皆歸敗壞。無功之功。至功常存。
何乃棄不遷之旨。而述有作之行乎。答肇論
云。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
經云。三災彌綸而行業湛然。今信之矣。故知
一毫之善雖是有爲。若助菩提。直至成佛而
不墮壞。任大劫火競起。終不燒虚空。縱生死
浪無邊。實不沈眞善
問諸法無體。從縁幻生。衆縁無依。還從法起。
縁法無性。必竟倶虚。無主無人。無生無滅。
如何廣論無常之事相。復説虚妄之果報乎。
答以眞心不守自性。隨縁成諸有。雖似有即
空。乃體虚成事。猶如樹影雖虚而有陰覆之
義。還同昏夢不實。亦生憂喜之情。雖無作者
之能爲。不失因縁之果報。故淨名經云。無我
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又教所明空。
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不是斷滅之無。何起
龜毛兎角之心。作蛇足鹽香之見
問初心入道。言行相扶。萬善資熏。不無其理。
果地究竟。大事已終。境智虚閑。何須衆行乎。
答果徳佛位畢竟無爲。若無邊行門八相成
道。皆是佛後普賢行收。任運常然盡未來際。
維摩經云。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
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華嚴經云。了知
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説
名究竟法界。不捨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
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衆生。
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説名普賢菩薩
問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今何偏讃衆行。廣明
散善乎。答今所論衆善者。*秖爲成就般若
故。教中或訶有爲。但是破其貪執。如若取
捨不生一切無閡。若未明般若。以萬行爲助
縁。法華經云。佛名聞十方。廣饒益衆生。一切
具善根。以助無上心。華嚴經云。譬如一切
法。衆縁故生起。見佛亦復然。必假衆善業。
若已明般若用衆行爲嚴飾。法華經云。其車
高廣衆寶裝校。乃至又多僕從。而侍衞之。故
云。萬善同歸集。離般若外更無一法。如衆川
投滄海皆同一味。雜鳥近妙高。更無異色。或
不謂般若但習有爲。*秖成生死之因。豈得涅
槃之果。若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後受餘
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
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
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眞常海。若
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
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爲果。故知般
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
死海中之智檝。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
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驚昏
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渇愛之甘露。
截癡網之慧刃。給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
萬行虚設。祖師云。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不可
刹那忘照率爾相違。乃至成佛究竟位中定
慧力莊嚴。以此度含識。故佛云。我於二夜
中間。常説般若
問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何不直指其事。
而廣渉因縁。興諸問答乎。答楞伽經云。佛告
大慧。若不説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
則無諸佛菩薩縁覺聲聞。若無者誰説爲誰。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説。隨宜方便
廣演諸法。故知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
離理無説。離説無理。以眞性普遍故。不可説
不異可説。以縁修無性故。可説不異不可説。
若説四實性及諸法自相。皆不可説。若依四
悉檀及諸法共相。皆是可説。是以諸佛常依
二諦説法。但得圓旨説即無過。若一向無言。
何由悟解。令尋言求理而知理圓。但爲言偏
故云言説不及不説無言。又性雖離言不可
説。要以言説方會不可説也。若夫履踐道源。
紹隆佛種。先明般若以辨眞心。般若乃萬行
之師。千聖之母。眞心是群生之本。衆法之
源。若般若未通。眞心由昧。應須歸命一體三
寶懺悔三世愆瑕。以尸羅而檢過防渄。用
禪定而除昏攝亂。親近善友讃誦大乘。萬善
熏治多聞修習。助顯眞性直至菩提。障盡而
妙定自明。慧發而眞心豁淨。既能自利復愍
未聞。廣作福因具行諸度。紹佛家業建大法
幢。注一味之法雨。蕩諸惑塵。然無作之智燈。
照開迷暗。是以功徳萬行初後並興。於佛教
中法爾如是。故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不作
逼惱衆生物。但説利益世間事。法華經云。若
人受持讀誦是經。爲他人説。若自書若教人
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讃歎聲聞衆
僧。亦以百千萬億讃歎之法。讃歎菩薩功徳。
又爲他人種種因縁。隨義解説此法華經。復
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
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
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乃至是人若坐
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
應供養如佛之塔。大凡善法略有四種。一自
性善。無貪瞋癡等三善根。二相應善。善心起
時心王心所一時倶起。三發起善。發身語業。
表内心所思。四第一義善。體性清淨。又略有
二種。一理善。即第一義。二事善。即六度萬行
今時多據理善。若是理善。闡提亦具。何不成
佛。是以須行事善莊嚴顯理。積大福徳方成
妙身。如礦含金似山藏玉。若石蘊火猶地生
泉。未遇因縁不成濟用。雖然本具有亦同無。
衆生三因亦復如是。凡曰有心正因悉具。未
得縁了法身不成。了因智慧莊嚴。正解觀察。
縁因福徳莊嚴妙行資發。三因具足十號昭
然。自利利他理窮於此。故法華經云。我以相
嚴身。光明照世間。一切衆所尊。爲説實相印。
又薄徳少福人。不堪受此法。夫善根易失惡
業難除。涅槃經明。譬如畫石其文常在。畫
水速滅勢不久住。瞋如畫石。諸善根本如彼
畫水。是故此心難得調伏。故知善事易忘人
身難得。不可因循刹那異世。提謂經云。如有
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
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
難得甚過於是。又菩薩處胎經云。盲龜浮木
孔。時時猶可値。人一失命根。億劫復難是。海
水深廣大。三百三十六。一針沒海底。求之
尚可得。又云。吾從無數劫。往來生死道。捨身
復受身。不離胞胎法。計我所經歴。記一不記
餘。純作白狗身。積骨億須彌。以利針地種。無
不値我體。何況雜色狗。其數不可量。吾故攝
其心。不貪著放逸。是以暫得人身。於十二時
中不可頃剋忘善刹那長惡。此便難逢。豈容
空過。又無常迅速念念遷移。石火風燈逝波
殘照。露華電影不足爲喩。法句經云。佛告梵
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一者有常必無常。二
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別離。四者強健
必當死。又經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
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如上所明。萬徳衆善
菩提資糧。惟除二法能成障閡。一者不信。二
者瞋恚。不信障未行善欲行善。瞋恚滅已
行善現行善。以不信故如同敗種永斷善根。
墮壞正宗増長邪見。以瞋恚故焚燒功徳遮
障菩提。開惡趣門閉人天路。又不瞋從慈而
起。大信因智而成。智刃纔揮疑根頓斷。慈雲
既潤瞋火潜消。是以因智度苦海之津。因信
入菩提之戸。因慈住大覺之室。因忍披如來
之衣。華嚴經云。信爲道元功徳母。長養一切
諸善法。信能増長智功徳。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
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徳。信爲功徳不壞
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増益最勝智。信能
示現一切佛。大莊嚴法門經云。瞋恨者能滅
百劫所作善業。華嚴經云。菩薩起一瞋心。能
生百萬障門。又經云。劫功徳賊無過瞋恚。又
意地起瞋。大道冤賊
問凡修萬善。皆助菩提。云何有稽滯不成。復
云何速得圓滿。答因放逸懈怠故無成。因勇
猛精進故速辦。譬喩經云。有一比丘飽食入
室。閉房靜眠愛身快樂。却後七日其命將
終。佛愍傷之告比丘言。汝維衞佛時。曾得
出家。不念經戒飽食却眠。命終魂神生蜈蚣
蟲中。積五萬歳壽盡。復爲螺蚌之蟲樹中蠹
蟲。各五萬歳。此四品蟲。生在冥中貪身愛命。
樂處幽隱爲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時百歳乃
覺。纒綿罪網不求出要。今世罪畢得爲沙
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比丘聞已慚怖自責。
五蓋即除成阿羅漢。大寶積經云。佛言。譬如
綵帛繋在頭上。火來燒綵帛。無暇救火。何以
故。究實理急。此上一一親明教行。豈敢造
次輒有浪陳。願遵懇苦之言。不違究竟之

問慈悲萬善深如佛業。祖教或毀或讃。所以
生疑。上雖廣明。猶懷餘惑。未審佛旨究竟所
歸。更希指南永祛積滯。答祖立言詮。佛垂教
跡。但破遍計所執。不壞縁起法門。遍計性者。
情有理無。如繩上生蛇杌中見鬼。無而横計。
脱體全空。依他性者。即是因縁。若隨淨縁。即
得成聖。若隨染縁。即乃爲凡。是以從縁無性
故號圓成。法華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
性。佛種從縁起。是故説一乘論云。若見因縁
法。則名爲見佛。故知無有一塵不合理事。未
有一法非是佛乘。皆是不了萬法之初源。一
塵之自性。遂生情執。滯相迷名妄分自他。強
生離合。致令理事水火競生。各據二邊不成
一味。自翳眼見明珠有類。以執心觀萬善生
瑕。婬怒癡性邪見非道。尚爲解脱之門。尊
崇三寶利他衆善。豈成障閡之事。是以達
之則瓦礫爲金。取之則妙藥成毒。故經云。虚
妄是實語。除邪執故。實語成虚妄。生語見
故。但除去取之情。盡履玄通之道。見網既裂。
惟一眞心。塵翳若消。無非佛國。故大般若經
云。佛言。我以諸法無所執故。即名般若波羅
蜜多。我等住此無所執故。便能獲得眞金色
身常光一尋。若欲無過。但理事融通。行願相
從。悲智兼濟。故華嚴論云。偏修理則滯寂。偏
修智則無悲。偏修悲則染習便増。但發願則
有爲情起。故菩薩以法融通。不去不取。圭
峯禪師云。師資傳授。須識藥病。承上方便。皆
須先開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禪。性不易悟多
由執相。故欲顯性先須破執。破執方便。須凡
聖倶泯。功業齊祛。使心無所著。方可修禪。
後學淺識。便執此言爲究竟道。又以修習之
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説欣厭毀責貪瞋讃歎
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
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
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脱。故毀禪門即心
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脱。故輕於
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
悟清淨性淨解脱。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
解脱。若身若心無所擁滯。又云。空宗但
遮詮。非凡非聖。一切不可得等。性宗有遮有
表。今時人皆謂遮言爲深。表言爲淺。故惟重
非心非佛。良由以遮非之辭爲妙。不欲親證
自法體故如此也。如上所引。祖教了然。但以
所非者破其執。離性之相而生常見。離相之
性成其斷滅。或有所讃者。乃是了即性之相
用不離體。即相之性體不離用。故知相是性
相。性是相之體。若欲讃性即是讃相。若
欲毀相*秖是毀性。云何妄起取捨之心。而生
二見。若入一際法門。則毀讃都息
問如上問意。*秖據今時多取理通。少從事
習。皆稱玄學。離物超塵。佛果尚鄙而不修。片
善豈宗而當作。未審上古事總如然。請更決
疑免墜邪網。答前賢往聖。志大心淳。究理而
晷刻不忘。潜行而神靈罔測。曉夕如臨深履
薄。剋證似然足救頭。重實而不重虚。貴行而
不貴説。渉有而不住有。行空而不證空。從小
善而積殊功。仗微因而成大果。今時則劫濁
時訛。志微根鈍。我慢垢重懈怠障深。一行無
成百非恒習。乘戒倶喪理事雙亡。墮無知坑
坐黒暗獄。不達即事即理之旨。空念破執破
病之言。智者深嗟愚人倣傚。既成途轍頓奪
尤難。是以廣引祖佛之深心。備彰經論之大
意。希悛舊執庶改前非。同躡先聖之遺蹤。共
禀覺王之慈勅。無虧本志免負四恩。齊登解
脱之門。咸闡離生之道。成諸佛業滿大菩提。
塞邪徑而闢正途。堅信根而拔疑刺。備波羅
蜜之智楫。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入普賢之願海。渡法界之飄溺。置涅槃之大
城。往返塵勞周旋五趣。不休不息無始無終。
未來窮而不窮。虚空盡而無盡。仰惟佛眼證
此微誠。普爲群靈敬述茲集
問上上根人頓悟自心。還假萬行助道熏修
不。答圭峯禪師有四句料簡。一漸修頓悟。如
伐樹片片漸斫一時頓倒。二頓修漸悟。如人
學射。頓者箭箭直注意在的。漸者久久方中。
三漸修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見
漸遠。四頓悟頓修。如染一綟絲萬條頓色。上
四句多約證悟。惟頓悟漸修。此約解悟。如日
頓出霜露漸消。華嚴經説。初發心時便成正
覺。然後登地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眞
修也。惟此頓悟漸修。既合佛乘不違圓旨。
如頓悟頓修。亦是多生漸修今生頓熟。此
在當人。時中自驗。若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
言。量窮法界之邊。心合虚空之理。八風不動
三受寂然。種現雙消根隨倶盡。若約自利。則
何假萬行熏修。無病不應服藥。若約利他。亦
不可廢。若不自作。爭勸他人。故經云。若自持
戒。勸他持戒。若自坐禪。勸他坐禪。智論云。
如百歳翁翁舞。爲教授兒孫故。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智。如或現行未斷煩惱。習氣又濃。
寓目生情。觸塵成滯。雖了無生之義。其力未
充。不可執云我已悟了煩惱性空。若起心修
却爲顛倒。然則煩惱性雖空。能令受業。業
果無性。亦作苦因。苦痛雖虚。秖麼難忍。如
遭重病。病亦全空。何求醫人。遍服藥餌。故知
言行相違。虚實可驗。但量根力不可自謾。察
念防非切宜子細
問老子亦演行門。仲尼大興善誘。云何偏讃
佛教。而稱獨美乎。答老子則絶聖棄智。抱
一守雌。以清虚憺泊爲主。務善嫉惡爲教。報
應在一生之内。保持惟一身之命。此並寰中
之近唱。非象外之遐談。義乖兼濟之道。而
無惠利也。仲尼則行忠立孝。闡徳垂仁。惟敷
世善。未能忘言神解。故非大覺也。是以仲尼
答季路曰。生與人事。汝尚未知。死與鬼神。
余焉能事。此上二教。並未逾俗柱。猶局塵
籠。豈能洞法界之玄宗。運無邊之妙行乎
問佛行無上。衆哲所尊。儒道二教。既盡欽風。
云何後代之中。而有毀謗不信者何。答儒道
先宗皆是菩薩。示劣揚化同讃佛乘。老子
云。吾師號佛。覺一切民也。西昇經云。吾師化
遊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
文。列子云。商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
孔子對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
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非聖人也。又
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亦非丘
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任因
時。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駭曰。然則孰爲聖
人。夫子動容有言曰。丘聞西方聖者焉。不治
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
無能名焉。呉書云。呉主孫權問尚書令闞澤
曰。孔丘老子得與佛比對以不。闞澤曰。若將
孔老二家。比校遠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言
者。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
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
明矣。呉主大悦。用闞澤爲太子太傅。起世界
經云。佛言。我遣二聖往震旦行化。一者老
子。是迦葉菩薩。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薩。明知
自古及今。但有利益於人間者。皆是密化菩
薩。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測。遂使寡聞
淺識起謗如烟。並是不了本宗。妄生愚執。事
老君者。則飛符走印。錬石燒金。施醮祭之腥
羶。習神仙之誑誕。入孔門者。志乖淳朴。意
尚浮華。騁鸚鵡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
違背先徳。自失本宗。斯人不謗。焉顯其深。
下士不笑。寧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無所不
包。至理猶空。何門不入。衆哲冥會千聖交歸。
眞俗齊行愚智一照。開俗諦也則勸臣以忠。
勸子以孝。勸國以紹。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
之樂。懲非顯地獄之苦。不惟一字以爲褒。豈
止五刑而作戒。敷眞諦也則是非雙泯。能所
倶空。收萬像爲一眞。會三乘歸圓極。非二諦
之所齊。豈百家之所及
問道無不在。眞性匪移。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此即一體三寶。常現世間。何用金檀刻像。竹
帛書經。剃髮出塵。以爲三寶。答上根玄解。何
假相施。中下鈍機。須憑事發。不覩正相。但染
邪宗。*秖如此土像教未來。惟興外道。罔知
眞僞莫辨靈蹤。伏自漢明夢現金身。呉帝瑞
彰舍利。爾後國王長者。方知歸敬之門。哲士
明人。頓曉棲神之地。是知迹能顯本。相可
通眞。因筌得魚。理事無廢。是以木母變色。金
像舒光。道藉人弘。物由情感。能生淨種。敬假
像而開心。不結信縁。遇眞儀而不見。是以迷
之則本末咸喪。了之則眞假倶通。若驗斯文
奚生取捨。或廣興供養發大志誠。意業功深
修因力大。是以貧女獻潘澱。而位登支佛。童
子進土糗。而福受輪王
問因縁義空。自他無性。涅槃生死。一體無殊。
如何行慈廣垂攝化。答雖人法本空彼我虚
寂。而衆生迷如夢所得。都不覺知。菩薩興悲
而示眞實。大般若經云。佛告善現。應知有情
雖自性空遠離衆相。而有雜染清淨可得。起
信論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縁
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
縁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是以觀縁
起。而不住涅槃。了性空而不住生死
問西天九十六種外道。各立修行之門。勤苦
兢兢非無善業。云何報盡還入輪迴不得解
脱。答未達無生正理。惟修生滅有因。起貪著
之心。懷希望之意。以苦捨苦從迷積迷。匍匐
昇沈輪迴莫已。蒸砂之喩足可明之
問非惟外道修善不得解脱。依内教修。亦有
不得道者何耶。答皆爲有我故不得斷結。凡
作之時皆云我能作。隨境所得住著因果。若
了二無我理。證解一心不動塵勞。當處解

問正作之時。云何了無我。答所作之時從縁
而起。以有施爲而無主宰。所出音聲猶如風
鐸。隨機轉動惟似木人。但依業力所爲。而無
我性可得。四大聚散生滅隨縁。乃至六趣受
身。亦復如是。實無有人而能來往。華嚴經云。
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性
亦如是。論云。因縁故生天。因縁故墮地獄。若
言是我非因縁者。作惡何不生天乃墮地獄
耶。我豈愛彼地獄受苦耶。我既作惡而不受
樂者。故知善惡感報惟是因縁非是我也。而
衆生於無我無作之中。妄認我作強爲其主。
不知是識所爲決定無有作者。外道皆稱執
作悉有神我。若無神我誰爲所作。智論破云。
心是識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
燒物不假人。唯識論云。諸所執實有我體。爲
有思慮爲無思慮。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
時有思慮故。無思慮如虚空。不能作業。亦不
受果。故所執我理倶不成。由此故知定無實
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
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爲我。又
無我者即是無性。性即是體。體是主質義。凡
有一法皆從衆縁所成。實無本體。以無體故
空。是以衆生於性空中執爲實有。内則爲我
所覉。外則爲塵所局。所以修行不出心境。及
至得果不離所因。昇降雖殊常繋諸有。互爲
高下終始輪迴。衆患所生我爲其本
問既萬法無體。本來自空。云何復有諸法建
立。答秖爲空無體性。而從縁生。若有自體
即不假縁生。既不從縁生。即萬法有其定體。
若立定相。即成常過。善惡不可改移。因果遂
成錯亂。爲惡應生天。爲善應沈淵。以無因故。
作善應無福。作惡應無罪。以無果故。是以萬
法無體無定。但從縁現。以縁生故無性。諸法
皆空。以無性故。縁生諸法建立故。華嚴經明。
菩薩於無自性中。建立一切佛事。是以因空
立有。有無自名。從有辨空。空無自體
問現見諸法發生。云何無性。答即生無生。所
以無性。若云有生。爲復自生。爲他生。爲共
生。爲無因生。若云自生。譬如自身。若非父母
云何得生。故云此身即父母之遺體。以過去
業爲内因。託父母體爲外縁。内外因縁和合
而有。即非自生。或云他生者。若無宿業自因。
終不託胎。皆從自業而有。譬如外具水土若
無種子決定不生。若共生者。因假縁成。何有
自體之用。縁從因起。而無外助之能。因縁各
無。和合豈有。如一砂無油。和衆砂而非有。一
盲不見。聚群盲而豈觀。若無因生者。即石女
生兒。龜毛作拂。有因尚無。無因豈有。又從有
因而立無因。有因既無。無因亦絶。但了自他
兩句無生。則四句皆破。既無自他。將誰作和
合及以無因。有四句自然宴寂。是知無生之
生。幻相宛爾。生之無生。眞性湛然。故金剛
三昧經云。因縁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
滅義。是義生非滅
問既一切諸法。無性無生。云何衆生執著境
縁。而受實報。答*秖爲不了無性。迷爲實有。
所以受其實報。如達其性空。即不生貪著。既
不耽著。任運施爲不住其因。終不受果。故經
云。心生種種法生。又云。一切惟心造。若心不
起。外境常虚。了境性空。其心自寂。妄心既
寂。幻相何生。心境倶冥。自然合道。華嚴經
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
心分別有。又云。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爲主。隨
解取衆相。顛倒不如實
問既受實報。云何言一切空。答分明云。衆生
自妄認爲實。其性常空。雖受苦樂厭愛情生。
人法倶空一無所得。猶如夢見好惡欣慼盈
懷。及至覺來豁然無事。覺來非有。夢裡非無。
既習顛倒之因。不無虚妄之果
問妄心幻境。爲復本無。從今日無。答心境本

問既是本無。衆生云何不得解脱。答本來無
縛。云何稱解。*秖爲不達本無。妄生今有。從
無始際熏習之力。不覺不知隨業而轉。雖在
業拘性常清淨
問如何得究竟清淨。答此有二義。一者了其
本無。得自性清淨。二者淨其妄染。得離垢清
淨。本性既淨妄念不生。二障雙消三輪廓徹。
契本冥源種現倶寂
問佛道遐昌凡聖同禀。何乃興替不定。而有
墮壞者乎。答夫萬物有遷。三寶常住。寂然不
動。感通而化。非初誕於王宮。不長逝於雙樹。
若衆生福薄。則佛事氷消。若國土縁深。則
梵刹雲聳。在人自生得喪。非法而有盛衰。故
法華經云。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
安隱。天人常充滿
問既讃衆善。報應非虚。云何有勤苦求者。全
無剋證。答修善之人。自有冥顯二益。法華玄
義四句料簡。一冥機冥應。若過去善修三
業。現在未運身口。藉往善力。此名爲冥*機。
雖不見靈應。而密爲法身所益。不見不聞非
覺非知。是名冥益。應身應是顯應。法身應是
冥應。二冥機顯益。過去植善而冥機已成。便
得値佛聞法。現前獲利。是爲顯益。如佛初出
世最初得度之人。現在何曾修行。諸佛照其
宿機。自往度之。三顯機顯益。現在身口精勤
不懈。而能感降道場禮懺。能感靈瑞。四顯機
冥益。如人雖一世勤苦現善濃積。而不顯感。
冥有其利。若解四意。一切低頭擧手。福不虚
棄。終日無感。終日無悔矣
問或有一生修善。現縈惡報。終日造惡。目覩
吉昌者何。答業通三世。生熟不定。又通三報。
厚薄相傾。西天第十九祖師鳩摩羅多云。前
生修功徳。而致強半功。有少破壞故。迴心修
惡行。罪業少功徳。亦死先受福。正受快活時。
心似得安樂。忽降諸衰惱。其家漸殘破。承彼
先惡業。相續致於此。非是今修福。而招斯惡
報。又曰。前世作惡業。其罪強半功。忽遇一智
者。而教修福徳。福徳雖修已。其善未過彼。功
徳少於罪。亦死生貧窮。心不敬信佛。亦不重
三寶。如是過半已。其家漸富有。資生多財帛。
承彼先善業。相續致於此。非是今作惡。而招
斯善報。論云。今我疾苦皆由過去。今生修福
報在當來。若見喜殺長壽好施貧窮。能信斯
言不生邪見。若不解此憂悔失理。*謂徒功喪
計。善惡無徴。但修善之時一心不退。既不間
斷福果長新。*秖慮中途自生遮障。識達賢士
曉斯旨焉
問惡能掩善。則禍起而福傾。善能排惡。則障
消而道現。何乃或有從生積善反受餘殃。及
蕭梁武帝歸憑三寶。一朝困斃全無靈祐者
何。擧世咸疑請消餘滯。答前明業通三世。事
已昭然。今重決疑。有其三義。一者是諸佛菩
薩示現施爲。隨順世間同其苦樂。千變萬化
誘引勞生。或居安而忽危。示物極即反。或處
榮而頓弊。現盛必有衰。令耽榮者悟世無常。
使恃祿者知生有限。潜消貪垢巧洗情塵。示
正示邪或逆或順。斯乃密化之祕術。非凡小
之所知。二者善惡無定。果報從縁。業力難
思。勢不可遏。故涅槃經云。業有三報。一現報。
現作善惡。現受苦樂。二生報。今生作業。來
生受果。三後報。或今生作業。過百千生方受
其報。又經云。有業現苦有苦報。有業現苦有
樂報。有業現樂有樂報。有業現樂有苦報。或
餘福未盡。惡不即加。或宿殃尚在。善縁便發。
又若善多惡少則先受樂。而後受苦。則福盡
禍生。或善少惡多。則先受苦。而後受樂。則災
消慶集。此皆並是後報善惡業熟。今生善力
難排。斷結證聖尚還宿債。如師子比丘一行
禪師等。豈況業繋凡夫。寧逃此患。三者或
善根深厚。修進堅牢。決志無疑。誓過金石。
則現受輕報能斷深愆。故經云。今生作惡少
爲善多。則迴地獄重。而現世輕。或作善少爲
惡多。則迴現世輕。而地獄重。乃至純善修行
之人。現世暫時頭痛。則滅百千萬劫地獄之
苦。是以菩薩發願云。願得今身償。不入惡道
受苦。作惡之人雖現安樂。果在阿鼻。積劫燒
然受苦無間。又復修行力至將出輪迴。臨終
之時雖受微苦。無始惡業一時還盡。如唐三藏
法師。九世支那爲僧。福徳智慧常稱第一。大
弘聖教廣演佛乘。利濟無邊殊功罕測。及至
遷化之時。臥疾房中。瞻病僧明藏禪師。見有
二人。各長一丈。共捧一白蓮花至法師前云。
師從無始已來。所有損惱有情諸有惡業。因
今小疾並得消殄。應生欣慶。法師顧視合掌。
遂右脇而臥。第子問云。和尚決定得生彌勒
内院不。報云得生。言訖氣息漸微。奄然神逝。
若明如上三義。方爲知因識果之人。或昧斯
文終生疑謗
問夫修善應純。云何造惡。既能造惡。何用善
乎。若善惡齊行。恐虚功力。答若出家菩薩無
諸障閡。應純修善直至菩提。如在家菩薩。事
業所拘未得純淨。傍興善道以爲對治。夫業
難頓移。惡非全斷。漸積功徳以趣菩提。若更
積惡不修。惡無有盡。須行善業以奪惡因。譬
喩經云。昔有國王。出射獵還。過寺繞塔。爲
沙門作禮。群臣共笑之。王乃覺知問群臣曰。
有金在釜。釜中湯沸。以手取金可得不。答
曰。不可得。王言。以冷水投中。可取得不。臣
白王言。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獵所作如
湯沸。燒香然燈繞塔。如持冷水投沸湯中。夫
作王有善惡之行。何故但有惡無善乎
問在家菩薩。亦許純修善不。答若志苦心堅。
一向歸命。如鹿在網。若火燒頭。惟求出離之
門。不顧人間之事。自古及今亦多此等。譬喩
經云。昔有國王。大好道徳。常行繞塔百匝未
竟。邊國王來征伐。欲奪其國。傍臣大恐怖。即
白王言。置斯旋塔以攘重寇。王言。聽使兵
來。我終不止。心意如故。繞塔未竟。兵散罷
去。夫人有一心定意。無所不消也。是以河嶽
不靈。惟人所感。但能志到。無往不從。至於氷
池躍鱗寒林抽筍。故非神力志所爲也
問若廣修萬善。皆奉慈門。但禀眞詮有妨世
諦。則處國廢其治國。在家闕於成家。雖稱利
人未得全美。答佛法衆善普潤無邊。力濟存
亡道含眞俗。於國有善則國覇。於家有善則
家肥。所利弘多爲益不少。所以書云。積善之
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又云。行
善降之百祥。爲惡降之百殃。宋典文帝。以
元嘉中問何侍中曰。范泰謝靈運云。六經本
是濟俗。若性靈眞要。則以佛經爲指南。如其
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也。侍中
對曰。夫百家之郷。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
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厚。傳
此風訓已遍宇内。編戸千萬。則仁人百萬。夫
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
息於家。萬刑息於國。陛下所謂坐致太平也。
是以包羅法界遍滿虚空。一善所行無往不
利。則是立身輔化匡國保家之要軌矣。若以
此立身。無身不立。以此匡國。無國不匡。近福
人天。遠階佛果
問所修萬善。以何爲根本乎。答一切理事。以
心爲本。約理者。經云。觀一切法即心自性。成
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以眞如觀眞實心爲本。
約事者。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
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此以心識觀縁慮心爲
本。眞實心爲體。縁慮心爲用。用即心生滅門。
體即心眞如門。約體用分二。惟是一心。即體
之用。用不離體。即用之體。體不離用。開合雖
殊眞性不動。心能作佛。心作衆生。心作天堂。
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
然。心凡則三毒縈纒。心聖則六道自在。心空
則一道清淨。心有則萬境縱横。如谷應聲語
高而響大。似鏡鑒像形曲而影邪。以萬行由
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終不實。内細外終不麁。
善因終値善縁。惡行難逃惡境。踏雲霞而飮
甘露。非他所授。臥烟焔而噉膿血。皆自所爲。
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秖在最初一念。
致此昇沈。欲外安和。但内寧靜。心虚境寂。念
起法生。水濁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
於斯。可謂衆妙之門。群靈之府。昇降之本。
禍福之源。但正自心何疑別境。經云。爲善福
隨。履惡禍追。響之應聲。善惡如音。非天龍鬼
神所授。非先禰後裔所爲。造之者惟心。成之
者身口矣。佛説偈曰。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
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礫于轍。心爲
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
追。如影隨形。華嚴經云。智首菩薩問文殊師
利云。何得無過失身口意業。乃至爲上爲無
上。爲等爲無等等。文殊師利答言。佛子。若諸
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徳。密嚴經
云。如地無分別。庶物依以生。藏識亦如是。衆
境之依處。如人以己手。還自摩挃身。亦如象
以鼻。取水自沾沐。復似諸嬰兒。以口含其指。
如是自心内。現境還自縁。是心之境界。普遍
於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内外諸世
間。一切惟心現。以此之言。豈止萬善之本。乃
至有情無情凡聖境界虚空萬像。悉爲其本。
亦云。無住爲本。本立道生。斯之謂矣
問萬行之源以心爲本。助道門内何法爲先。
答以其眞實正直爲先。慈悲攝化爲道。以正
直故果無迂曲行順眞如。以慈悲故不墮小
乘功齊大覺。以此二門自他兼利
問前明先知正宗遍行助道。今萬行門中以
消疑滯。未審以何爲宗旨。答佛法本無定
旨。但隨入處明見心性。權名爲宗
問以何方便。而得悟入。答有方便門。應須自

問豈無指示。答見性無方云何所指。實非見
聞覺知境界
問既無所指。明見之時見何物。答見無物
問無物如何見。答無物即無見。無見是眞見。
有見即隨塵
問若然如是。教中佛云何亦説見。答佛隨世
法。即是不見見。非同凡夫執爲實見。究竟而
論。見性非屬有無。湛然常寂
問畢竟如何。答須親省察
問前云心外無法。云何稱有見即隨塵。答一
切色境。皆是第八識親相分現量所得。實無
外法。眼見色時未生分別。刹那轉入明了意
識分別形像作外量解。遂執成塵境
問此境何識所現。答塵以識所現。内識變起
似塵而現。如鏡中見自面像非他影現。唯識
論云。内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
識生時變自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内識。而由
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縁此執
爲實我實法。如幻夢者幻夢力故。心似種種
外境相現。内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
經云。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
是故説惟心。此由約事而論。説爲識變。若
深達眞如。一切諸法本來不動。即心自性亦
非待變
問此塵與識從何而立。答謂由名言熏習種
子。而得建立。實無其體。而似有義。相貌顯
現。如幻物等。因名立法因法建名。名中無法
法中無名。無體互成有相倶寂
問此識既不立。何識爲宗。答諸識亦無畢竟
所歸。約極權論。惟一眞性。此亂識爲遣境故
立。境消識謝能所倶亡。惟一眞識。即是實性。
三無性論云。先以亂識遣於外境。次阿摩羅
識遣於亂識。究竟惟一淨識
問理事無閡萬事圓修。何教所宗何諦所攝。
答法性融通隨縁自在。隨擧一法萬行圓收。
即華嚴所宗。圓教所攝。若六度萬行成佛度
生。雖淨縁起。皆世諦所收。若發明本宗深窮
果海。則理智倶亡。言心路絶
問此集所陳。有何名目。答若問假名。數乃恒
沙。今略而言之。總名萬善同歸。別開十義。一
名理事無閡。二名權實雙行。三名二諦並陳。
四名性相融即。五名體用自在。六名空有相
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異一際。九名修性
不二。十名因果無差
問名因義立。義假名詮。既立假名。其義何述。
答第一理事無閡者。理則無爲。事則有爲。終
日爲而未嘗有爲。終日不爲而未嘗無爲。爲
與無爲。非一非異。同法性源。等虚空界。若云
是一。仁王經説。諸菩薩有爲功徳無爲功徳。
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應説有二種功徳。若
云是異。般若經云。不得離有爲説無爲。不得
離無爲説有爲。是以理事相即非斷非常。起
滅同時無閡雙現。第二權實雙行者。實則眞
際。權則化門。從眞際而起化。實外無權。因事
跡而得本。權外無實。常冥一旨無閡雙行。遮
照同時理量齊現。第三二諦並陳者。諸佛常
依二諦説法。何以故。俗是眞詮。了俗無性。
即是眞諦。故云。若不得俗諦。不得第一義。
所以眞不待立而常現。俗不待遣而自空。二
諦雙存如同波水。水窮波末波水同時。波徹
水源動濕一際。第四性相融即者。無量義經
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眞心。
從一眞心具不變隨縁二義。不變是性。隨縁
是相。性是相之體。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
源。則妄生諍論。如今毀相者。是不識心之
用。毀性者。是不識心之體。若能融通。取捨倶
息。第五體用自在者。體即法性之理。用乃智
應之事。擧體全用。用即非一。擧用全體。體
即非異。即體之用不閡用。即用之體不失體。
所以一味雙分。自在無閡。第六空有相成者。
且夫一切萬法。本無定相。互成互壞相攝相
資。空因有立。縁生故性空。有假空成。無性故
縁起。因義顯別隨見成差。迷之則萬状不同。
悟之則三乘不異。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
見是實色。初教觀爲幻有。終教則色空無閡。
以空不守自性隨縁成諸有故。頓教見一切
色法無非眞性。圓教見是無盡法界。若如是
融通。即成眞空妙有。有能顯萬徳。空能成一
切。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
伴成主。無助即正終不圓。從主得伴。無正則
助無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備。亦是止
觀雙運隱顯互興。内外更資。乘戒兼急。第八
同異一際者。同則據理不變。異則約事隨縁。
所以不變故乃能隨縁。隨縁故所以不變。
秖爲不異而成異事。不同而立同門。若異則
壞於異。以失體故。若同則不成同。以無用故。
所以同無同而異。異無異而同。各執即落斷
常。雙融即成佛法。故經云。奇哉世尊。於無異
法中而説諸法異。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
性。非從觀成。今顯曰修。因智而現。由修顯本
有之性。因性發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
性。修性無二。因縁似分。第十因果無差者。因
從果起。果滿則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圓則能
立果。事分前後。理即同時。相助相酬。業用無

問此集所申。當何等機得何等利。答自他兼
利。頓漸倶收。自利者。助道之圓門。修行之玄
鏡。利他者。滯眞之皎日。二見之良醫。頓行
者。不違性起之門能成法界之行。漸進者。免
廢方便之教。終歸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則禀
佛言。若毀之者。則謗佛意。信毀交報。因果歴
然。略述教海之一塵。普施法界之含識。願弘
正道。用報佛恩。頌曰
    菩提無發而發 佛道無求故求
    妙用無行而行 眞智無作而作
    興悲悟其同體 行慈深入無縁
    無所捨而行檀 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 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 禪定知心無住
    鑒無身而具相 證無説而談詮
    建立水月道場 莊嚴性空世界
    羅列幻化供具 供養影響如來
    懺悔罪性本空 勸請法身常住
    迴向了無所得 隨喜福等眞如
    讃歎彼我虚玄 發願能所平等
    禮拜影現法會 行道足躡虚空
    焚香妙達無生 誦經深通實相
    散華顯諸無著 彈指以表去塵
    施爲谷響度門 修習空華萬行
    深入縁生性海 常遊如幻法門
    誓斷無染塵勞 願生惟心淨土
    履踐實際理地 出入無得觀門
    降伏鏡像魔軍 大作夢中佛事
    廣度如化含識 同證寂滅菩提
萬善同歸集卷下

精嚴講寺
  副都綱 祖福 住持 宗𦸸 宗韶
 東序 祖祐祖壽祖印文玉 道綱
眞如本山 惠璘 宗盛 道洪 廣福
 本房 道俊 文亮 本常 圓悟
&MT04164;股庵 道馥 助刊莊嚴先師沾益庵
 諸刹 子敬 文珵 大洪善士姚福良
同發道意捨財助刊功徳並願世出世間勤修
萬善莊嚴淨土剋證菩提者
萬善同歸此一心。瓶盤釵釧總黄金。自他兼
利醍醐海。頓漸倶收珠玉林。板化信檀多感
果。印行京國廣知音。言言直指西方路。宗鏡
高懸照古今
宣徳己酉春釋 子徳儀識
  萬善同歸集一書有益於進修。誠非小補
志於道者。舍此而他求如繪無形之太虚
補無跡之疾風。徒弊精神未見其有成也。
諦思其義法而行之。不惟不負於禪師著
書指迷之功。抑亦不負於區區重行鏤板
之用心也。願勿以徒遮眼而已
成化戊戌秋嘉禾眞如講寺比丘如&T072281;
  流虹興聖禪寺比丘徳海書
四明王鴻刊 徐均祥助筆
附永明壽禪師垂誡按舊本不載此誡。今從佛祖
綱目考訂。以其針箚宗門人。
最爲痛切故
附録于后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
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絶妄
縁。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
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眞正導師。
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歴
在耳根永爲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
人身。纔出頭來。一聞千悟。須信道。眞善知識
是人中最大因縁。能化衆生得見佛性。深嗟
末世誑説一禪。只學虚頭。全無實解。歩歩行
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
因果。便説飮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
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
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
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爲正。若不自懺自悔自
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若割心肝如木石
相似。便可食肉。若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飮
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婬。若
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偸盜。饒爾煉得至
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
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
爲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向善俗子多退
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説萬論所陳。若
不去婬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
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徳種。若不去肉斷
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
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
反行魔説。只爲宿薫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
消。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
箭攅心。聞一魔聲如千錐箚耳。速須遠離。不
可見聞。各自究心。愼莫容易。久立珍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