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非一不可思議。所以者何。若謂法身眞法身
者。非法身也。當知法身亦身非身非身非非
身住。首楞嚴經云。種種示現作衆色像。故
名爲身。所作辦已歸於解脱。智慧照了諸色
非色。故名非身。所作辦已歸於般若。實相之
身。非色像身。非法門身。是故非身非非身。所
作辦已歸於法身。達此三身無一異相。是名
爲歸。説此三身無一異相。是名爲指。倶入祕
藏故言指歸。當知般若亦知非知非知非不
知。道種智般若。遍知於俗。故名爲知。所作
辦已歸於解脱。一切智般若。遍知於眞。故名
爲非知。所作辦已歸於般若。若一切種智般
若。遍知於中。故名非知非不知。所作辦已歸
於法身。達三般若無一異相。是名爲歸。説三
般若無一異相名爲指。倶入祕藏名指歸。當
知解脱亦脱非脱非脱非非脱。方便淨解脱
調伏衆生。不爲所染名脱。所作已辦歸於解
脱。圓淨解脱不見衆生及解脱相。故名非脱。
所作辦已歸於般若。性淨解脱則非脱非非
脱。所作辦已歸於法身。若達若説。如此三脱
非一異相。倶入祕密藏。故名爲指歸。當知種
種相。種種説。種種神力。一一皆入祕密藏中。
何等是指歸。指歸何處。誰是指歸。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永寂如空。是名指歸。故知能化所
化無盡法門。未有一法不指歸宗鏡。所以普
智禪師云。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無體蕩無
明。莫怕落空沈斷見。萬法皆從此處生
宗鏡録卷第九十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凡聖之道同一法身。彼此倶亡物我咸絶。
則心内無得身外無餘。如何起應化之身。攝
機宜之衆 答。只爲衆生不了自他唯心横
生彼此。若自達眞空則諸佛終不出世。菩薩
亦無功夫。古徳問云。若言自他倶是自心
現。離心無實我人者。諸佛亦見有衆生。豈可
有妄心未盡耶答。諸佛見有衆生。倶是縁生
幻有。不知謂實有我。所以造業受報枉有輪
迴。此由無實我感諸佛慈悲。若實有我非是
妄有者。諸佛何故妄救衆生。以我實有不可
救故。今爲救者。定知無我。妄計有也。故知衆
生不離佛果。迷不覺知。華嚴經頌云。佛身
非是化。亦復非非化。於無化法中。示有變
化形古釋云。此則依眞起化。眞化各有二義。
初眞中二者。一不變義。雖化而常湛然。則佛
身非是化也。二隨縁義。謂不守自性無不現
時。則亦復非非化也。化中二者。一無體即空
義。謂攬縁無性故。則於無化法中也。二從縁
幻有義。則示有變化形也。以隨縁幻有不異
不變體空。是故現化紛然。未甞不寂。眞性湛
然未曾不化。若不達此理自尚未度。焉能化
他。又以無縁慈如石吸鐵。豈分能所之化。以
同體悲猶若虚空。誰見自他之身。故先徳
云。窮源莫二執迹多端。謂若據本以討源則
千途無異轍。若三江之浩渺。並源出於岷山
也。乃窮源莫二若執迹多端。則據末以適本。
不知多端是應迹耳。故光明覺品頌云。一身
爲無量。無量復爲一。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
切。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衆生分別故。見
佛種種身。即其義也。但是一法身。義分二
三四五乃至十身。且如説五身者。叡公維摩
疏釋云。所謂法性生身。亦言功徳法身變化
法身實相法身虚空法身。詳而辯之一法身
也。何者言其生則本之法性。故曰法性生身。
推其因則是功徳所成。故言功徳法身。就其
應則無感不形。則是變化法身。稱其大則彌
綸虚空。所謂虚空法身。語其妙則無相無
爲。故曰實相法身。故知一體不動名逐縁分
矣。故云同時異處決是多身。而是一身全現
故非多矣。其猶一月一刹那中百川齊現皆
即一即多。又普現故非一。一月故非多。如智
幢菩薩偈云。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
雖無量。本月未曾二。是也。又經頌云。如來清
淨妙法身。一切三界無倫疋。以出世間言語
道。其性非有非無故。雖無所依無不往。雖
無不至而不去。如空中劃夢所見。當於佛體
如是觀。由非眞非應非一非多故。不可作眞
應一多等思也。故光明覺品頌云。佛見無
生超戲論。非是蘊處差別法。故難思也。又云。
皆是自他相作之身。能所共成之化。自他相
作者。如華嚴經云。此菩薩能隨衆生心之所
樂。能以自身。作國土身衆生身。業報身。聲聞
身縁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虚空
身。此即自作他也。又隨衆生心之所樂。能
以衆生身作自身。即他作自也。能所共成者。
若無所化之機。則無能化之跡。又若無所應
之身。亦無能感之事。自他能所非一非異。縁
起相由成茲密旨。然縁起相由者。皆是自心
爲縁。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爲縁。所以古徳云。
十方諸佛皆我本師海印頓現。且法華分身
有多淨土如來。何不指己淨土。而令別往彌
陀妙喜思之。故知賢首彌陀等佛皆本師矣。
復何怪哉。言賢首者。即壽量品中過百萬阿
僧祇刹。最後勝蓮華世界之如來也。經中偈
云。或見蓮華勝妙刹賢首如來住其中。若此
不是歎本師者。説他如來在他國土。爲何用
耶。且如總持教中。亦説三十七尊皆遮那一
佛所現。謂毘盧遮那如來。内心證自受用成
於五智。從四智流出四如來。謂大圓鏡智
流出東方阿閦如來。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
生如來。妙觀察智流出西方無量壽如來。成
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法界清淨
智即自當毘盧遮那如來。又問。若依此義豈
不違於平等意趣。若言即我者。依於平等意
趣。而説非即我身。如何皆説爲本師耶。答。平
等之言乃是一義。唯識尚説。一切衆生中有
屬多佛。多佛共化以爲一佛。若屬一佛。佛能
示現以爲多身。十方如來一一皆爾。今正一
佛能爲多身。依此而讃本師耳。如華嚴不思
議解脱境界品頌云。佛智通達淨無礙。刹那
普了三世法。皆從心識因縁現。生滅無常無
自性。於一刹中成正覺。一切刹處悉亦然。一
切入一一亦爾。隨衆生心而示現。大乘千鉢
大教王經云。如是一切諸佛教化方便法智。
我皆集在一心中。同金剛菩提聖性三摩地
故。金光明最勝王經云。譬如日月無有分別。
亦如水鏡無有分別。光明亦無分別。三種和
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
以願自在故。衆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
和合出現。如來者無去無來。故云往應群機
而不去。恒歸寂滅而不來。何者。依體起用故
是去。以即體之用故不去。應機現前合是來。
以應不離體如月之影故不來。又往應合故
是去。應無應相故不去。恒歸寂滅合是來。滅
不可得故不來。乃至一切法皆無來去。如經
偈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然於無生法
中現起悲化。所以大丈夫論云。菩薩思惟一
切衆生。能爲我作端嚴業。不使一衆生作不
端嚴意。菩薩作是思惟。言利他者。求他人之
相。都不可得。都如自己。又云。菩薩思惟。使
我悲猶如虚空。一切山河樹木飛鳥走獸。皆
依空住。一切衆生一切時皆入我悲中。斯則
以同體之大悲。何生而不度。起平等之大慧。
何道而不成。如華嚴論云。無盡功徳藏迴向
者。此位明禪與智冥智與悲會。以無盡虚空
爲一道場。以無盡衆生無明行相而爲佛事。
身恒承事無盡諸佛。而遍周法界。化無盡衆
生總成佛身。表裏相亡始終都盡。遍知諸法
不壞無心。無盡功徳藏品云。於一毛孔見阿
僧祇諸佛出興於世得入法無盡藏者。明心
性本無大小繋盡。身爲智影。國土亦然。智
淨影明大小相入如因陀羅網境界喩。是也。
經云。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者。明萬
境雖多皆一心而起。心亡境滅萬境皆虚。如
淨水中衆影也。水亡影滅。此約破有成無説。
又以境約智生智虚境幻。多相相入不離一
虚。幻不異虚。虚不異幻。幻虚無二一異總虚。
此約以智幻虚自在無礙門説。此皆借法況
説。如實所知唯亡思者智會。其智會者方可
用。而常眞不惑心境。以大願力。隨智幻生等
衆生數身。如應攝化故名無盡功徳藏。又云。
法雲地菩薩。隨心念力。廣大微細自他相入
一多大小互參。神通徳用自在。皆隨自心念
所成故。如一切衆生作用境界。皆是自心執
業所成。人天地獄畜生餓鬼善惡等報果。一
依心造。如此十地菩薩。以無作法身大智之
力。隨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時自在皆悉知見。
以普光明智爲體。爲智體無依。稱性遍周法
界。與虚空量等。周滿十方世界。以無性智
大用隨念。以不忘失智隨念皆成。以具總別
智總別同異成壞倶作。以廣狹大小自在智
化通無礙。以與一切衆生同體智。能變一切
衆生境界。純爲淨土之刹。以自他無二智。一
身而作多身。多身而作一身。以法身無大小
離量之智。能以毛孔廣容佛刹。以等虚空無
邊無方之智。而一念現生。滿十方而無去來。
以如響智而能響應。對現等衆生應形。以是
具足圓滿福徳智。而恒居妙刹。常與一切衆
生同居。若非聖所加持力而衆生不見。又問
曰云何見佛出興。答曰。當見自身。無身無
心。無出無沒。無内無外。不動不寂。無思無
求。世及出世都無住處。無心所法。無心心法。
心法無依性無始末。以無依住智説如斯法。
教化衆生皆令悟入。是名見佛出興。如光明
覺品文殊師利頌云。世及出世見。一切皆超
越。而能善知法。當成大光耀。若於一切智。發
生迴向心。見心無所生。當獲大名稱。衆生無
所生。亦復無有壞。若得如是知。當成無上道。
又大乘大集經云。佛告賢護。如火未生。或
時有人發如是言。我於今日先滅是火。賢護。
於意云何。彼人是語爲誠實不。賢護答言。不
也世尊。佛告賢護。如是諸法從本以來畢竟
無得。云何於今乃作斯説。我能證知一切諸
法。我能了達一切諸法。我能覺悟一切諸法。
我能度脱一切衆生於生死中。此非正言。所
以者何。彼法界中本無諸法。亦無衆生。云何
言度。但世諦中因縁度耳。故知心外無法何
所得耶。佛身無爲但隨縁現。如肇論云。放
光云。佛如虚空無去無來。應縁而現。無有
方所。然則聖人之在天下也。寂寞虚無無執
無競。導而弗先。感而後應。譬猶幽谷之響明
鏡之像。對之不知其所以來。隨之罔識其所
以往。恍焉而有。惚焉而亡。動而逾寂。隱而
彌彰。出幽入冥。變化無常。其爲稱也。因應
而作。顯迹爲生。息迹爲滅。生名有餘。滅名
無餘。然則有無之稱本乎無名。無名之道于
何不名。是以聖人。居方而方。止圓而圓。在
天而天。處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豈天
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
是以明鏡無形能現萬形。聖人無心能應萬
心。隱不韜光顯不現迹。故論云。聖人寂怕
無兆隱顯同原。存不爲有。亡不爲無。何者。
佛言。吾無生不生。雖生不生。無形不形。雖
形不形 問。如來法身即眞心性。如來報身
依眞而起。若如來化身還有心否 答。若約
體亦不離。若約事即分。如深密經云。曼殊
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化身當言
有心爲無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
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
故。有依他心故 問。經云菩薩關閉一切
諸惡趣門者。夫一切衆生隨自心業各受苦
報。所以經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縁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云何菩薩能*關
一切惡趣門 答。只約自心常開六識門。何
曾暫閉。日夜計校縁想一切不善事遍諸境
界。念念恒造生死地獄。經云。集起心想名
爲地獄。若能觀自心識性無所有。即是開善
趣門。若不起心想。即是閉惡趣門。若得自在
智現前。即現身生五道。入地獄餓鬼畜生等
界。救苦衆生。故禪門中立無念爲宗。以爲
要學。故經偈云。勤念於無念。佛法不難得。何
謂不難得。以無念故。萬境不生。當處解脱。若
有念起非獨開惡趣之門。二十五有一時倶
現。故知萬質皆從念異。十二之類縱横千差
盡逐想生。八萬之門競起。如信心銘云。眼
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以
諸法無體從自心生。心若不生外境常寂。故
云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所以肇論云。是以聖
人。乘眞心以履順。則無滯而不通。審一氣以
觀化。故所遇而順適。無滯而不通。故能渾
雜致。純所遇而順適。則觸物而一。如此則萬
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眞
象。象非眞象。則雖象而非象。然則物我同根
是非一氣。潜微幽隱殆非群情之所盡。故知
乘一心而履踐。則何往而不眞如。禀一氣而
化行。則何物而不順。如莊子云。天地一氣。
而能萬化。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寧。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故聖人以
一眞心而觀萬境。則所遇而順適。觸物而冥
一矣。是知諸法無體縁假相依。似有差殊不
能自異。何者。長無長相。且自不言我長。短無
短相。亦自不言我短。皆是隨念計度分別遍
計執著情生。則知萬物本虚。即象而無象也
 問。如上所説。衆生自心造業自受苦報。又
云何説。代一切衆生苦 答。約古徳釋代苦
有七意。一起悲意樂事未必能。二修諸苦行
能與物爲増上縁即名代苦。三留惑潤生受
有苦身。爲物説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
代苦。四若見衆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畏
方便要須斷命自墮地獄令彼脱苦。五由初
發心常處惡道。乃至飢世身爲大魚。即名爲
代。六大願與苦皆同眞性。今以即眞之大願。
潜至即眞之苦七法界爲身自他無異。衆生
受苦即是菩薩。初唯意樂。次二爲縁。次二實
代。後二理觀。然約有縁方能代耳。還原觀云。
普代衆生受苦徳者。謂菩薩修諸行法不爲
自身。但欲廣益群生怨親平等普令斷惡備
修萬行速證菩提。又是菩薩本行菩薩道時。
大悲大願以身爲質。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
苦衆生。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
衆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也。經頌云。廣大悲
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刹塵。以昔劫海修諸
行。令此世界無諸垢。謂衆生妄執念念遷流。
名之爲苦。菩薩教令了蘊空寂自性本空。故
言離苦。問曰。衆生無邊苦業亦無邊。云何
菩薩而能代受。答曰。菩薩代衆生受苦者。由
大悲方便力故。但以衆生妄執不了業體。
從妄而生。無由出苦。菩薩教令修行止觀兩
門。心無暫替。因亡果喪苦無由生。但令不入
三塗。名爲代衆生受苦也。是以三界生死之
苦者。皆是衆生妄受。以不了根塵無性本末
常空。於畢竟無中。執成究竟之有。因茲貪
取結業受生。於無量劫來受輪迴苦。無明所
罩莫省莫知。菩薩於是垂大悲心。愍茲顛倒
説性空之法藥。破情有之病根則達苦無生
不造惡業。知諸受互起能破惑因。妄受之苦
既空。對治之樂自絶。所以先徳云。苦是樂。樂
是苦。只箇修行斷門戸。亦無苦亦無樂。本來
自性無繩索。以茲妙悟入一際門。遂得人法
倶空。不爲心境所縛。當處解脱永出苦源。豈
非代苦。乎。又經云。説法是大神變。能令即
凡成聖變禍爲祥。於地獄火輪之中。踊淨刹
蓮臺之上。豈非神變耶 問。一切境界因心
分別。若有分別即屬無明。故云。無心分別一
切法正。有心分別一切法邪。諸佛如來已斷
無明無有心相。云何能知眞俗差別之境。名
一切種智 答。以法無自體故。即分別無分
別。以體不礙縁故無分別即分別。如起信論
云。自體顯照故名爲覺者。謂有難言。若無別
體。何能普現衆生心行。故答云。自體顯現。如
珠有光自照珠體。珠體喩心光喩於智。心之
體性即諸法性。照諸法時是自照耳。故論文
甚分明。然論中問曰。虚空無邊故世界無邊。
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差
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劑難知難解。
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衆生
妄見境界故心有分劑。以妄起想念不稱法
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
遍心眞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
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衆生所應得
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釋云。心眞實故則是諸法之性。佛心離想體
一心原。離妄想故名心眞實。體一心故爲諸
法性。是則佛心爲諸妄法之體。一切妄法皆
是佛一心相。相現於自體。自體照其相。如
是了知有何爲難。故能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是謂無所見故無所不見之由也。鈔云。以内
迷眞理識外見塵故。於如量之境。不能隨順
種種知也。如人動目天地傾搖。故不能如實
知也。是知心海波停萬像齊鑒。澄潭浪起諸
境皆昏
宗鏡録卷第九十一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約世諦門中凡聖夭絶。凡夫心外立法妄
執見聞。聖人既了一心。云何同凡知見 答。
聖雖知見常了物虚。如同幻生無有執著。如
大涅槃經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
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實有倒想
而無煩惱。是義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聖
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
作牛想亦説是牛。馬作馬想亦説是馬。男女
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善男子。
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
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
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
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
名爲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又以境本自
空何須壞相。以心靈自照。豈假縁生。不同凡
夫能所情執知見。故肇論云。夫有所知則有
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
乃曰一切知。故經云。聖心無知無所不知。信
矣。是以聖人虚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
甞知也。如止水鑒影。豈立能所之心。則境智
倶空。何有覺知之想。楞伽經云。佛告大慧。
爲世間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
如春時焔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
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釋曰。上七喩者
明境即是一而見有殊。然聖人用彼惑亂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