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彼中有身入母胎時。心生顛倒作邪解心。生
寒冷想大風雨想雲霧想。作此想已。隨業優
劣復起十種虚妄之心。一我入舍宅。二我昇
樓閣。三我昇殿堂。四我昇床座。五入草庵。六
入草舍。七入草叢。八入林間。九入牆孔十入
籬。間。作是念已即入母胎。問。中有身作何顏
色。答。瑜伽論云。造惡業者中有。如黒羺光。
或陰闇夜。造善業者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
夜。寶積經云。地獄中有如燒了杌本。傍生
中有如煙。餓鬼中有如水。人天中有如白衣
光。問。如人生身變作蛇虎等。有中有身起不。
答。慈恩云。無。中有身。以不改轉總報故。但
是順現轉別報。若總報第八。即不轉。又如地
獄中萬死千生。亦無中有。以不轉總報故。問。
如將水。蛭蟲。乾成末已。後置水中。一一塵皆
却成水蛭蟲。有中有不。答。此但是一類有情
同業者。合託此。爲増上縁而受生。即不是變
作多蟲。若不爾者犯有情界増過。問。平等王
見中有身不。答。不見。問。且如有人被冥司追
將亦有見者。此是何身。答。此但是本有身攝。
有云。以此人有業。但於自識心上妄見閻羅
王鬼。所由等是獨影境上自變起。離識無見。
是以唯識頌云。境隨業識轉。是故説唯心。故
知識是善惡之原。心爲苦樂之本。世人唯知
尋流徇末。失本迷源。練行而徒滿三祇。違眞
漸遠。積功而空經永劫。去道猶&T049271;。是以得
果聖人。遇斯而甘稱絶分。出假大士。對此而
未得證眞。豈況矯亂邪徒。冥初外道。漆園傲
吏。怳惚狂生者。而能希冀信受乎。故知宗鏡
難信。悟者希奇。不唯得宗兼能深達因果。故
云深信大乘不謗因果。是以一切含識。唯以
自心造善惡因招苦樂果。或居中有之時。作
善因者承白淨之光。起惡因者見黒闇之色。
或處胎之日。集白業者登樓殿之上。造黒業
者投草棘之中。及出世間爲人依正亦分優
劣。若有福者。挺燕頷龍顏之相。受華堂金屋
之榮。若尠徳者。現五露眇小之形。處瓮牖席
門之弊。可謂風和響順形直影端。因果同時
縁會不失。則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内徳
論云。小乘以依報爲業有。大乘以萬境爲識
造。隨幻業而施之天地。逐妄心而現之土草。
若瞖目覩于空華。比睡夢現其生老。若悟之
於心業。則唯聞於佛道
宗鏡録卷第七十四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七十五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總別二報障。於八識中定屬何識答。古
釋云。總報唯屬第八識者。以第八最初生起。
其前七色心等皆依他第八方生。即第八能
通與前七色心等。爲所依。得名總報。別報唯
在前六識受報各別不同名爲別報。若總報
定不通今世順現。受唯是順生來世受。若別
報即不定。通今世來世皆受不遮。又問。第七
識何不辯報障。答。非是業招放無報障。又若
有報障而無業障。即第八識。若具有業報二
障。即前六識。若業報二障倶無。即第七識。又
若唯有別報障無總報障者。即前六識。若唯
有總報障無別報障者。即第八識 問。衆生
造生死染淨二業。受苦樂兩報。皆從心起。則
離心無體。於八識内定是何心 答。今古有
二解。一古師解云。是第六識心。由識心分別
作業受報。報起由心。故知無有實衆生也。以
心淨故衆生淨。無有別淨。心垢故衆生垢。無
有別垢。以垢淨由心得。衆生但名耳。二神鍇
和尚解云。心者是第八識。由其識内持染淨
種子。種子遇縁即能招苦樂兩果。果起由心。
故知無衆生也。若古師取第六識爲垢淨心。
爲此六識與善十一相應。能造人天善業。與
根隨相應。能造三塗惡業。此總別業成能招
當來苦樂兩報。故言染淨由心也。此據造業
者爲心。神鍇和尚取第八識爲心者。此是總
報主。眞異熟識。識中能含藏善不善業種子。
然識體因中唯無覆無記性。爲含藏染淨業
種故。又言持染淨種子者。即三雜染種子。一
煩惱雜染。即是見修煩惱。二業雜染。一切
善不善總報業。三果雜染。即三界總別報異
熟果。淨亦三種。一世間淨。即是伏惑道故。二
出世間淨。謂無漏。三所斷果清淨。即所證理。
上來倶是第八含藏業也。古師約能熏能造
業心名心。鍇師約所熏能持種名心。又古師
約縁慮以解心。鍇師約集起以解心。釋云。此
之二解各出一途。前以能熏能造爲心。若無
能熏所熏無用。則唯眞不立單妄不成。眞妄
和合方有是事。又若無能造所造亦不成。因
能立所故。經云。一切唯心造。後約所熏能持
種子爲心。所熏是本。若無所熏能熏亦無用。
又若無能熏種子。即善惡種子散壞。將何受
未來苦樂果報。如有物無可盛故。即當散失。
則後解爲勝。以是諸識中根本故。前解亦不
失。是枝末故。今若雙取正理方圓。本末相資。
能所和合。非一非異。方立世間染淨之位。故
知生死由識心。無衆生可得。昇降屬因縁。無
實我可得 問。總別二報之業如何分別
答。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總報業。由於因中
有瞋忍等。於人總報而有妍媸。名別報業。唯
識亦名爲引滿業。能招第八。引異熟果。故名
引業。能招第六。滿異熟果。名爲滿業。倶舍論
亦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猶如繢像先
圖形状後填衆彩等。然其引業能造之思。要
是第六意識所起。若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
識起。然五識無執。不能發潤。故非迷理。無推
度故不能造業。雖造滿業亦非自能。但由意
引方能作故。所以海龍王經云。爾時世尊告
海龍王。猗世間者。作若干縁。心行不同罪福
各異。以是之故。所生殊別。龍王。且觀衆會及
大海。若干種形顏貌不同。是諸形貌皆心所
畫。又心無色而不可見。一切諸法誑詐如是
因惑興相。都無有主。隨其所作各自受之。譬
如畫師本無造像。諸法如是。而不可議。自然
如幻化相。皆心所作。温室經云。佛言。觀彼三
界天人品類高下長短福徳多少。皆由先世
用心不等。是以所受各異不同。般若燈論云。
如阿毘曇中偈云。自護身口思。及彼攝他者。
慈法爲種子。能得現未果。所言思者。謂能
自調伏遠離非法。與此心相應思。故名爲思。
攝他者。謂布施愛語救護怖畏者。以如是等
能攝他故。名爲攝他。慈者。謂心心即名法。亦
是種子。種子者。亦名因。爲誰因耶。謂果之
因。是何等果。謂是現在未來之果。云何名心
爲種子耶。謂能起身口業故。名爲種子。又如
論偈言。如芽等相續。而從種子生。由是而生
果。離種無相續。釋曰。此謂從芽生莖乃至枝
葉華果等。各有其相。種子雖滅。由起相續展
轉至果。若離種子。芽等相續則無流轉。以是
故。其義云。何故論偈言。種子有相續。從相續
有果。先種而後果。不斷亦不常。釋曰。云何不
斷。謂有種子相續住故。云何不常。謂芽起已
種子壞故。内法亦爾。如論偈云。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起。從是而起果。離心無相續。釋曰。
此謂慈心不慈心名爲業。此心雖滅而相續
起。此相續果起者。謂愛非愛有受相故。若離
心者果則不起。今當説相續法。其義云何。故
論偈言。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故業在果
先。不斷亦不常。釋曰。云何不斷。謂相續能
起果故。云何不常。不至第二刹那住故。是知
三業難防應須密護。意爲苦聚。口是禍胎。但
閉門而守津。方斷相續。如正法念處經云。彼
地獄地見閻羅人。苦切以偈責言。心不可調
御。甚於大猛火。速行不可調。牽人到地獄。心
第一難調。此火甚於火。難調速疾行。地獄中
地獄。若人心自在。則行於地獄。若人能制心。
則不受苦惱。欲爲第一火。癡爲第一闇。瞋爲
第一怨。此三秉世間。汝前作惡時自心思惟
作。汝本癡心作。今受此惡報。心好偸他物。竊
行他婦女。常殺害衆生。自心之所誑。如是業
自在。將汝到此處。是汝本惡業。何故爾呻喚。
又偈云。作惡不失壞。一切惡有報。惡皆從作
得。因心故有作。由心故作惡。由有心果報。一
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誑衆生。將來
向惡處。此地獄惡處。最是苦惡處。如上經文。
此是惡心招苦果。若善心招樂果者。又云。復
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所住之處。乃至
其地柔軟。猶若生酥。天人行時隨足上下如
兜羅綿。一一住處足躡隨平。亦加前説一一
寶樹出妙色光。其光如日光明悦樂。妙色金
樹華葉常鮮無有萎落。善業所生不可喩説。
戒力自在。善業所得如印印物。如是天子。遊
戲園林蓮華浴池。自業受報。有上中下。受大
戲樂。自業身相光明可愛。色聲香味觸等恣
情悦樂。身無病惱無有飢渇。常恣五欲未曾
厭足。多起愛欲心不充滿。若天憶念隨念所
得。他不能破自在無礙。心常歡喜隨念能至。
化身隨心。大小任意。廣大輕軟。一眴目頃能
行至於百千由旬。無少疲極。如風行空。無所
障礙。天亦如是。無有疲極。天身威徳從心而
生。輕淨無垢。一切行處如意光色。天子天女
歡喜遊戲。釋曰。然雖善惡由心苦樂不等。斯
乃先明因果。知一念無差。若論至道之中倶
非解脱如經云。迦留足天乘閻浮檀金殿。入
天戲林。其林柔軟衆鳥音聲。和合美妙。天子
入已。鳥名天音。天同業生。天善業故。即説偈
言。若有人能作。愛樂之善業。彼人業果報。成
就極端嚴。既得受天樂。若不行放逸。從樂得
樂處。彼必至涅槃。一切樂無常。要必終歸盡。
莫受此天樂。以爲自歡娯。此天樂無常。壽盡
必退沒。既知此法已。常求涅槃道。一切法皆
盡。高者亦當墮。和合必有離。有命皆歸死。又
云。如是比丘。以聞慧觀天樂已。而説頌曰。五
根常愛樂。欲境所誑惑。欲火未曾有。須臾聞
厭足。一一諸境界。處處見天女。一切勝境界。
欲火焔熾然。若合若離散。或説或憶念。以天
女因縁。火起燒天人。火法。和合有。不合則不
生。若合若不合。欲火常熾然。因縁不合故。火
遠則不然。欲火無遠近。常燒愛衆生。以意想
薪力。邪憶念所使。愛油投欲火。焚燒愚癡人。
是以既知。苦樂由心。事非究竟。應當斷想。薪
乾愛油。止念風息欲火。防制意地恒順眞如。
圓滿菩提常樂妙果。故經偈云。若正善心者。
常順法觀察。不爲過所使。如日光除暗。又經
云。寧作心師不師於心若師心則隨六趣而
不返。作心師則冥一道而常歸。如庚桑子云。
心平正不爲外所誘。曰清清而能久則明。明
而能久則虚。虚則道全而居之。所以阿差末
經云。常正其心不尚餘學。夫心常正直本自
玄虚。道全是心心全是道。以不達故隨思慮
心。爲外縁所拘内結所亂。乃令志當歸一不
尚餘學。虚明自現。返本之稱也。如是開示。可
謂。把行人手直至薩婆若海。保不孤然。若信
受之人。可謂不動塵勞頓成正覺 問。識生
於身。身依於識。諸根壞曰識遷離時。捨此故
身別受餘質。去來之識相状如何。斯旨難明。
擧世皆惑。如寶處藏莫有知者 答。此理綿
密約教可知。顯識經云佛告賢護。識之運轉
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
能發動萬物示衆形状。或搖振林木摧折破
裂出大音聲。或爲冷爲熱觸衆生身作苦作
樂。風無手足面目形容。亦無黒白黄赤諸色。
賢護。識界亦爾。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以因
縁故。顯示種種功用殊異。當知受覺法界亦
復如是。無色無形。以因縁故顯發。功用。賢護
衆生死此受覺法界識界皆捨離身。識運受
覺。法界受餘身者。譬如風大吹衆妙華。華住
於此香流至遠。風體不取妙華之香。香體風
體及與身根。倶無形色。而非風力香不遠至。
賢護。衆生身死識持受覺法界以至他生。因
父母縁而識託之。受覺法界能隨於識亦復
如是。如從華勝力而鼻有嗅。從嗅勝力而得
香境。又如從風身勝力得風色觸。因風勝力
香得至遠。如是從識有受。從受有覺。從覺有
法。遂能了知善與不善。乃至識之遷身。如面
之像現之於鏡。如印之文顯之於泥。譬如日
出。光之所及衆暗咸除。日沒光謝暗便如故。
暗無形質。非常無常。能得其處。識亦如是。無
質無形。因受想顯識在於身。如暗無體視不
可見不可執持。如母懷子不能自知是男是
女黒白黄色根具不具。手足耳目。類與不類。
飮食熱糲。其子便動覺知苦痛衆生來去屈
申視眴。語笑談説檐運負重。作諸事業識相
具顯。而不能知所在。止於身中不知其状。賢
護。識之自性遍入諸處。不爲諸處之所染汚。
六根六境五煩惱陰。識遍止之不爲其染。由
此而顯識之事用。賢護。如木機關繋執一所
作種種業。或行走騰躍。或跳擲戲舞。於意
云何。機關所作是誰之力。賢護白佛言。智慧
狹淺非所能了。佛告賢護。當知皆是作業之
力。作業無形但智運耳。如是身之機關以識
之力作諸事業。仙通乾闥婆龍神人天阿脩
羅等種種趣。業咸悉依之。識能生身。如工作
機關。識無形質。普持法界智力具足。乃至能
知宿命之事。故知識性是一無住無形。但隨
智而彰。逐念而轉。此陰纔滅彼陰便生。如印
文現之於泥。似面像臨之於鏡。至於入胎處
卵託質現生。來去無蹤隱顯非礙。猶珠吐照
類日傳光。火出木中種生地上。其體是一用
出千差。此一識門亦復如是。因念力分十二
類種之差殊。隨業果變無量生死之形質。又
大乘同性經云。毘毘沙那楞伽王言。世尊。衆
生神識。爲當幾大。爲作何色。佛言。楞伽王。
衆生神識無邊大。無色無相不可見。無礙無
形無定處不可説。毘毘沙那白世尊。識相如
此無有邊大無色無相不可見。無礙無形無
定處不可説者。豈非斷絶。佛言。楞伽王。吾今
問汝。隨汝意答。當爲汝説。楞伽王。譬如大王
在宮殿中或高樓上。婇女圍遶安樂坐時。著
種種衣及諸瓔珞。時大園林阿輸歌樹。種種
雜華莊嚴精麗。其園在處有細軟風。或大駛
風。吹彼園林。阿輸歌樹。衆華香氣。至王所
者。王聞之不。毘毘沙那白言。世尊。我聞此
香。佛言。楞伽王。汝聞此香分別知不。王言。
世尊。我能得知。佛言。楞伽王。此華香氣。王
言知者。見大小耶。定作何色。楞伽王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此香氣相無色無現無礙無相
無定處不可説。是故不見大小形色。佛言。楞
伽王。於意云何。若不見彼香氣大小非斷絶
相耶。毘毘沙那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若此衆
香是斷相者。無人得聞。佛言。如是如是。楞伽
王。識相亦爾。應如是見。楞伽王。若識斷相則
無生死而可得知。如是楞伽王。識相清淨。唯
是無明貪愛習氣業等諸客煩惱之所覆障。
楞伽王。譬如清淨虚空之界。唯有四種客塵
汚染。何等爲四。所謂煙雲塵霧。楞伽王。識相
如是。本清淨故無邊不可捉無有色染。唯是
諸客煩惱之所覆染。所以者何。楞伽王。若正
觀時不得衆生。無我無衆生。無壽命無畜養。
無人無衆數。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
者。無聽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内外之
境色因識分別故名唯識。只如夢中無境唯
識。云何夢中識見種種 答。顯識經云。佛言。
賢護。色有二種。一内二外。内謂眼識。眼則爲
外。乃至身識爲内。身則爲外。賢護。如生盲人
夢見美色手足面目形容姝麗。便於夢中生
大愛悦。及睡覺已冥無所見。乃至此生盲人
未曾見物。云何夢中而能見色。賢護白佛言
唯願開示。佛告賢護。夢見見者名内眼所。是
慧分別。非肉眼見。其肉眼所。以念力故。盲者
夢中須臾而現。復以念力覺而憶之。識之内
色亦復如是。故於所見唯識聞嗅嘗觸亦然。
見有境界但是念慧分別。若離念慧分別。決
定無有前塵毫末之相 問。識性無形至極
微細。云何能任持大身。又持小質 答。識性
微妙不可思議。以隨業故。則妍醜俄分。以無
形故。則小大咸等。顯識經云。佛言。大藥。如
風大無質無形。止於幽谷。或竅隙中。其出
暴猛。或摧倒須彌碎爲塵粉。風大微妙無質
無形。識亦如是。妙無形色。大身小身咸悉能
持。或受蚊身。或受象身。乃至如尼瞿陀子極
微細種子生樹婆娑廣大枝條百千。於意云
何。其子與樹大小類不。大藥言。世尊。其子與
樹大小相懸。如藕絲孔比虚空界。如是大藥。
樹於子中求不可得。若不因子樹則不生。微
細尼瞿陀子能生大樹。微細之識能生大身。
識中求身身不可得。若際於識身則無有。又
毘耶娑問經云。佛言。復次大仙。此識微細無
色無質。非是可見識。非有色。非青等色色中
無根識。若離根則無境界。若人心中驚動怖
畏。若疑思量。如是一切皆是識力 問。六趣
昇沈皆唯是識。初生善惡之趣其相如何。答。
隨福所資果報不等。勝福資識則境大。劣福
資識則相微。顯識經云。大藥復白佛言。世尊。
衆生捨身云何生諸天中。乃至云何生於地
獄等中。佛言。大藥。衆生臨終之時。福業資者
棄本之視得天妙視。以天妙視見六欲天。爰
及六趣見身搖動見天宮殿。及歡喜園雜華
園等。乃至如睡不睡安隱捨壽。將捨壽時天
父天母同止一坐。天母手中自然華出。天母
見華顧謂天父。甚爲福吉。希奇勝果。天今當
知。慶子之歡時將不久。天母遂以兩手搖弄
其華。弄華之時命便終盡。無相之識棄捨諸
根。持諸境業。棄捨諸界。持諸界事。遷變果
報。猶如乘馬棄一乘一。如日愛引光。如木生
火。又如月影現澄清水。識資善業遷變天報。
如脈風移速託華内。天父天母同坐視之。甘
露欲風吹華七日。寶璫嚴身耀動炫煥。天童
朗潔現天母手。大藥白佛言。世尊。無形之
識。云何假因縁力而生。有形云何。有形止因
縁内。佛言。大藥。如木和合相觸生火。此火木
中不可得。若除於木亦不得火。因縁和合而
生。因縁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尋火色相
覺不可見。然咸見火從木出。如是大藥。識假
父母因縁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識不
得。離有形身亦無有識。大藥。如火未出。火相
不現。亦無煖觸諸相皆無。如是大藥若未有
身。識受想行皆悉不現。大藥。如見日輪光明
照曜。而諸凡夫不見日體。是黒是白。黄白黄
赤皆不能知。但以照熱光明出沒環運諸作
用事而知有日。識亦如是。以諸作用而知有
識。大藥白佛言。云何爲識作用。佛言。大藥。
受覺想行。思憂苦惱。此爲識之作用。復有善
不善業熏習爲種作用顯識。大藥白佛言。云
何識離於身便速受身。識捨故身新身未受。
當爾之時識作何相。佛言。大藥。如有丈夫
長臂勇健著堅甲冑。馬疾如風乘以入陣。干
戈既交心亂墜馬。武藝勁捷還即跳上。識棄
於身速即受身亦復如是。又如怯人見敵怖
懼乘馬退走。識資善業。見天父母同座而坐。
速託生彼。亦復如是。大藥。如汝所問。識棄故
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大藥。譬如
人影現於水中無質可取。手足面目及諸形
状與人不異。體質事業影中皆無。無冷無熱
及與諸觸。亦無疲乏肉段諸。大無言音聲苦
樂之聲。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復如是。大
藥。是資善果生諸天者。大藥白佛言。云何識
生地獄。佛言大藥。行惡業者入於地獄。汝當
諦聽。大藥此中衆生積不善根。命終之時作
如是念。我今此身死棄捨父母親知所愛。甚
大憂苦。見諸地獄。及見己身應合入者。見足
在上頭倒向下。又見一處地血純。見此血已
心有味著。縁味著心便生地獄。腐敗惡水臭
穢因力識託其中。譬如糞穢臭處臭酪臭酒
諸臭因有蟲生其中。入地獄者託臭物生亦
復如是。般若燈論云。言從死有相續至生有
時。如授經。如傳燈。如行印。如鏡像現。如空
聲響。如水中日月影。如種子生芽。如人見酸
口中生涎。如是後陰相續起時。無有中陰往
來傳此向彼。是故智者應如是解。故知識託
業現。境逐心生。刃利刀山誰人鍛錬。華含徳
水非彼開敷。辯果知因。見末識本。故云心能
作佛。心作衆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
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
纒。心聖則六通自在。心空則一道清淨。心
有則萬境縱横。如谷應聲語雄而響厲。似鏡
鑒像形曲而影凹。以知萬行由心一切在我。
内虚外終不實。外細内終不麁。善因終値善
縁。惡行難逃惡境。蹈雲霞而飮甘露。非他所
授。臥煙焔而噉膿血。皆自能爲。非天之所生。
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致此昇沈。欲外
安和。但内寧靜。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濁波
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於斯。可謂衆妙
之門。群靈之府。昇降之本。禍福之原。但正自
心何疑別境。是以離衆生罪行福行不動行。
終無三界苦樂果報。若離衆生見聞覺知。豈
有陰處界等境界。如大般若經云。佛言。若夢
若覺。要於見聞覺知法中有覺慧轉由斯起
染。或復起淨。若無見聞覺知法無覺慧轉亦
無染淨。故知夢覺唯識。染淨由心。前賢後學
之所宗。千經萬論之同指。如楞伽經偈云。衆
生及瓶等。種種諸形相。内外雖不同。一切從
心起。但一念不生諸縁自斷。故云。一念心不
生。六根總無過。又云。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如今厭生患老隨思隨造。捨妄捨身業果恒
新。若能了生無生。知妄無妄一念心寂萬慮
倶消。如云畏影畏跡逾走逾極。端坐樹陰跡
滅影沈。是知悟心即休更無異術。如祖師云。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智
者能知。更無別行。所以本師云。此事唯我能

宗鏡録卷第七十五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七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論一期眞妄生死。約事而言。還有終始不。
答第一義中尚無生死。何有始終。順世諦門
中。隨衆生見而妄説生死。如古徳云。眞妄相
循難窮初後者。釋云若言先妄。後眞眞則。有
始若謂。先眞後妄。妄由何生。若妄依眞起。眞
亦非眞。若妄體即眞則妄亦無始。爲破始起。
立無始言。始既不存終從何立。無終無始豈
有中間。故中論云。大聖之所説。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若無有始終。中當
云何有。是故於此中。先後共亦無。眞妄兩亡
方説眞妄。眞妄交徹何定始終 問。如上所
説。生死惡業無量無邊。纔了此心得一切同
時解脱不 答。實有此理。全在當人。若障薄
遮輕直了直入。縁深機熟頓悟頓修。如鏡淨
明生。雲開月朗。或垢濃習重觀劣心浮。雖
信解一心。行門難立。有八重妄想之垢。猶緻
網稠林。具六種繋縛之門。若堅氷膠漆。若非
大力曷能解分。如持地論云。妄想有八種。一
自性妄想。即執色等法各有自體。二差別妄
想。即執色等有可見不可見對無對色差別。
三攝受積聚妄想即於陰中執我衆生。於軍
林等中起定執實。此一分別即前。執人。後執
於法。四我見妄想。無我計我也。五我所妄想。
即執我用。六有念妄想。即縁可愛淨境分別。
七不念妄想。即縁可増不淨境分別。八倶相
違妄想。即縁中容境分別。約經論有六種縛。
先論心境二種縛者。一相應縛。二所縁縛。煩
惱是心心所起。必託於心王心所染心。名相
應縛。心心所法倶能縁境。境不離繋名所縁
縛。次三界中四種縛者。一貪二嗔三見取。四
戒取。貪嗔二縛。不令衆生出於欲界。論家擧
喩如守獄卒。見取戒取二縛。不令有情出色
無色界。何者見取執劣爲勝。執非想非非想
處及無想天。執爲解脱涅槃。名爲見取。戒取
者。非因計因。執非想定及無想定并鷄戒。爲
生天因解脱因。名戒禁取。由此二縛令諸有
情。不得出色無色界。如上妄想繋縛。除上根
頓修外即須約地位現觀之力。如經所明。現
觀有六現。謂現前觀。謂觀察即眞理常現在
前。妙智恒能觀察不令間斷任運相應。瑜伽
論云。一思現觀謂上品思慧引生煖等。四加
行道中觀察諸法。名爲現觀。二信現觀。謂縁
三寶世間出世間淨信。此助現觀令不退轉。
立現觀名。三戒現觀。謂道共無漏戒。能除破
戒垢令觀増明。亦名現觀。四智諦現觀。謂正
體後得二智縁眞俗。眞俗二諦也。五邊現觀。
謂智諦觀後。觀諸縁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
現觀。謂盡無生等究竟位智。古釋前思現觀
資糧加行所有智慧。但能伏未能斷也。初地
已上。信戒智諦及邊現觀當地。即斷後地即
伏。究竟一觀非伏非斷。此斷有二。一共相
斷。二自相斷。若斷惑證理之時。作空行相及
無我行相。即名共相。爲空無我該通四諦故
名共相斷。若斷惑證理之時。作眞如寂滅行
相不通諸諦。唯在滅諦名自相斷。又有三種
斷。一自性斷。如燈破闇。智慧起時。煩惱闇障
自性應斷。二不生斷。謂得初地法空之時。能
令三塗惡道苦果永更不生。人中無根二形
北州無想天等種子。不生後果。名不生斷
也。三縁縛斷者。但斷心中之惑。於外塵境不
起貪嗔。於境雖縁而不染著。名縁縛斷也。於
三斷之中。自性不生。此二任運能斷。皆由縁
縛一斷。能令三界因果不生。又古釋。智障有
其三門。一是智障。所謂分別有無之心。二是
體障。謂觀非有非無之解。立己能者故曰體
障。三是治想。謂妄識中合如正慧。依此地有
其三。初一四地乃至七地斷除。四五六地。斷
除分別取有之心。謂解法慢身淨慢等。入七
地時。斷除分別取無之心。八地已上斷除體
障。前第七地雖除分別有無之心。猶見己心
以爲能觀。如爲所觀。其所觀如不即心能。觀
之心不即如心。如別故心外求法。故有功用。
法外立心。故有體障。從第七地入八地時。破
捨此障觀察如外由來無心。心外無如。如外
無心。心不異如。心外無如如不異心。故能如
心泯同法界廣大不動。以不異故。自外推求
故捨功用。不復如外建立神智故滅體障。體
障滅故名無障想。第三治想至佛方滅。故入
八地雖無障想而有治想。行八地已上。無生
忍體轉轉寂滅。令彼治想運運自亡。至佛乃
窮。故知萬境雖空須得無心契合。不可口雖
説空行在有中。境智相應能。所冥合。方能
解縛隨順無生耳。纔生取著便成魔業。如華
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何等爲
十。所謂蘊魔。生諸取故。煩惱魔。恒雜染故。
業魔。能障礙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捨生
處故。天魔自憍縱故。善根魔。恒執取故。三昧
魔。久耽味故。善知識魔。起著心故。菩提法智
魔。不願捨離故。是爲十。菩薩摩訶薩應作方
便速求遠離。疏釋云。一蘊魔者。身爲道器。體
與佛同。豈即是魔。蘊魔之名特由取著。下九
例爾皆以下句。釋成魔義。是知以心分別萬
法皆魔。何但此十。故擧菩提。法智以勝況劣。
不以心分別。一切皆佛。豈捨魔界求佛界耶。
然四魔直就體明。十魔多約執取。十表無盡
故。菩提法者。即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故
名菩提。若不捨於分別菩提之見。即是魔矣。
若入宗鏡分別自亡。既無能證之心。亦無所
證之理。又華嚴經云。無有少法爲智所入。亦
無少智而入於法。是以駕一智箭破衆魔軍。
揮一慧刀斬群疑網。斯乃宗鏡之力。餘何言
哉。若不悟自心未達斯旨。雖修智慧不入圓
常。縱練行門唯増我慢。以未達一際法門故。
但生分別長養無明。如經云。若分別是。聲聞
法是縁覺法是菩薩法是諸佛法。此名爲淨。
此名不淨。此名爲道。此名非道是名菩薩憍
慢若入宗鏡智行倶成。我慢山崩貪癡水竭。
勝負情盡差別業亡。如弄珠吟云。消六賊兮
爍四魔。摧我山兮竭愛河。龍女靈山親獻
佛。貧兒衣裏枉蹉跎 問。五陰一法即妄即
眞。既作塵勞生死之門。又成出世菩提之道。
今且推妄生死無從。經云此陰纔滅彼陰便
生。既唯識無人前陰滅。後陰如何得生 答。
五陰性空非常。相續不斷。不常不斷即是正
因。如華嚴疏云。五蘊相續即是正因亦名生
因。言正因者是中道義。中道即是佛性。謂現
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爲中陰
五陰。故現陰非常。如種生芽種不至芽。雖不
至芽而能生芽。此現在陰雖不至後而能生
後。則現陰非斷。而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
餘來。因現五陰生中陰陰。斯則後陰非無因
故。後陰非常。既能續前故。後陰非斷。非斷非
常。是中道義正因性也。又依台教。略有九種
五陰。皆無自體唯逐心生。是以華嚴經頌云。
一切衆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諸衆生。悉住
五蘊中。諸蘊業爲本。諸業心爲本。心法猶如
幻。世間亦如是。九種五陰者。一期色心名果
報五陰。平平想受無記五陰。起見起愛者。二
種穢汚五陰。動身口業。善惡兩種五陰變化
示現。工巧五陰。五善根人。方便五陰。證四果
者。無漏五陰。如是種種原從心出。正法念經
云。如畫師手畫出五綵。黒青赤黄白白白。畫
手譬心。黒色譬地獄。青譬鬼。赤譬畜。黄譬脩
羅。白譬人。白白譬天。此六種陰止齊界内。若
依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界内
界外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世間色心尚
叵窮盡。況復出世寧可凡心知。凡眼瞖尚不
見近。那得見遠彌生曠劫。不覩界内一隅。況
復界外邊表。如渇鹿逐焔狂狗齩雷。何有得
理。所以龍樹破五陰一異同時前後。皆如焔
幻響化悉不可得。寧更執於王數同時異時
耶。然界内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
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論偈云。一切世間
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
是惑本其義如是。輔行記云。若示不思議境
體。觀心即足。以心遍故攝餘法。又非但心攝
一切亦乃一切攝心。故四念處觀云。非但唯
識。亦乃唯色唯聲等。今從廣之狹正示境體。
陰界入三並可爲境。以寛縵難示故。從指的
略二界入。就陰如去丈就尺。略四陰從識陰。
如去尺就寸。以由界入所攝寛多。陰唯有爲
有爲之中義兼心色故。置色存心。心名復含
心及心所。今且觀心王。置於心所。則一念心
十界三科如丈。一界五陰如尺。唯在識心如
寸。若達心具一切法已。方能度入一切色心。
如一一尺無非是寸。及一一丈無非是尺。是
故丈尺全體是寸。故知若眞諦若俗諦若有
爲若無爲。一刹一塵無非心矣。今宗鏡撮其
樞要。蓋爲斯焉。今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
也。既從心生。非空非有。不生不滅。無住無
依。於生死業果之門不可思議。以因縁和合
相。似相續。如有主宰諸趣往來。至理窮之畢
竟無體。如磁石吸鐵。明鏡現像。此皆法爾。豈
有情乎。般若假名論云。諸蘊循環受諸異趣
名爲取者。是中無人能取諸趣。捨於現蘊而
受後蘊。如去故衣而著新衣。然依俗諦譬如
因質而現於像。質不至像而有像現。由前蘊
故後蘊續生。前不至後而後相續。是故菩薩
無取者想。大涅槃經云。如蝋印印泥。印與
泥合印滅文成。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
縁而成是文。經合喩云。現在陰滅中陰陰生。
是現在陰。終不變爲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
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譬合云。如印
印泥印滅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
我説。中陰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釋曰。
現陰如印。中陰生處義之如泥。現在陰滅。
名爲印壞。中陰陰起名爲文成。於此復以
中陰爲印。業逼受胎名爲印泥。中陰陰滅
名爲印壞。未來陰起名爲文成。業種未斷文
復爲印。印復爲文。文印相成不可窮已。生
死不斷法喩可知。又如燈焔。前焔引後焔。後
焔續前焔。相續不斷似常似一。凡夫不達。
或執生死爲常。不知前焔無體。因後焔續
起。後焔無體。仗前焔引生。焔焔皆虚自性寂
滅。此一念心亦復如是。新新生滅續續輪迴。
乃至一念不住猶如燈焔。不細觀察。執此生
滅爲一爲常。又不了前焔纔滅後焔續生。念
念相續未曾間滅。或執生死爲斷。若深達
因縁之理。自然不落斷常。何者以因縁無性。
不可得故非常。以無性因縁能相續故非斷。
又此五陰只是一法。若執成斷常是凡夫見。
若破析成空。是藏教人若了陰無性體此成
空。是通教人。若悟此五陰不空具足佛法。修
智斷惑次第生起是別教菩薩。若了此即眞
更無別法。念念圓滿具十法界。即圓教菩薩。
如薄運者覩金成蛇。厚福人捉石爲寶。法無
高下人自昇沈耳。但不造貧富業終無勝劣
報。如大智度論偈云。先世業自作。轉爲種種
形。虚空不受害。無業亦如是 問。生死相續
由諸習氣。有幾習氣能成輪轉 答。古釋。習
氣自體總有三義。習氣者。與種子名異體同。
習氣即約熏習時而論。種子即對現行立號。
都有三義。一種子名習氣。氣者氣分。習謂熏
習。由彼現行熏習得此氣分故。二現行亦名
習氣。謂都由種子能生現行。是種子家之氣
分。三習氣名習氣。如裹香紙而有氣分。唯識
論云。而熏本識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説爲習
氣。功能者。是習氣義體。即種子略有三種習
氣。一名言習氣。二我執習氣。三有支習氣。一
名言習氣。謂有爲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
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
有爲法各別因縁。二我執習氣。謂虚妄執我
我所種。我執有二一。倶生我執。即修所斷我
我所執。二分別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隨
二我執所熏成種。今有情等自他差別。三有
支習氣。謂招三界異熟業種。有支有二。一有
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
招非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
善惡趣別。應知我執有支習氣。於差別果
是増上縁。前云生死因業習氣者。應知即是
有支習氣。二取習氣。應知即是我執名言二
種習氣。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説
名取。釋云。表義名言者。唯第六識。能縁其
名。能發其名。餘皆不縁。亦不能發。即唯詮義
音聲之差別。簡非詮表聲。彼非名言故。名唯
無記。然名是聲上屈曲差別。唯無記性。不能
熏成色心等種。然因名故心隨其名。變似五
蘊三性法等。而熏成等種因名起種。號名言
種。一切熏種皆由心心所。心心所種有因外
縁。有不依外者。不依外者名顯境名言。若依
外者名表義名言。分二別然名自體不能熏
種。顯境名言者。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
切七識見分等心。非相分心不能顯境故。是
以分段生死從正使有。即是凡夫。若變易生
死從習氣生。即是二乘。雖斷正使不斷習氣。
於中有二。一煩惱習氣。二業習氣一煩惱習
氣者。如難陀有欲習。往昔數生身爲國王習
近五欲故。舍利弗有嗔習。往昔數生曾受蝎
身。畢陵伽婆蹉有慢習。往昔數生身是大婆
羅門。博學多才我慢輕物。乃至槃特比丘有
癡餘習等。二業習氣者。如牛齝比丘往昔是
牛身林間奔走觸著遺棄故破袈裟。以是因
縁。雖獲道果。以業習故。使之然也。又如迦葉
聞琴起舞。阿難常好歌吟。倶以往昔曾爲樂
人。以業習之餘故若煩惱餘習是變易縁。有
業餘習是變易因。感變易生死即是果報。
此二乘人未得如來一心三點涅槃。於無學
位雖見修惑盡。所有無知皆是無明之餘習。
亦名無明住地。亦名所知之障。亦名塵沙無
知。又菩薩約化門有十種習氣。華嚴經離世
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習氣。何等
爲十。所謂菩提心習氣。善根習氣。教化衆生
習氣。見佛習氣。於清淨世界受生習氣。行習
氣。願習氣。波羅蜜習氣。思惟平等法習氣。種
種境界差別習氣。是爲十。若諸菩薩安住此
法。則永離一切煩惱習氣。得如來大智習氣
非習氣智。故知染淨二業昇沈兩門。皆從熏
習而生。不是無因而得。應須勤修白業淨法
時熏念念功夫自成妙果。所以一一衆生八
識藏中。各具十法界種子。本自具足非從新
生。雖常内熏須假外縁熏發。若聞十惡熏發
三塗種子。若聞戒善熏發人天種子。若聞諦
縁熏發二乘種子。若聞六度熏發菩薩種子。
若聞一乘熏發諸佛種子。各隨習熟濃厚處先
發。如今多習三塗種子。人天尚少。豈況佛乘。
然地獄界現行時。佛種子亦不沒。只是轉更
&T049271;遠。如今既在人天直須努力常親知識。樂
聽一乘。内外資熏一生取辦。故佛誡羅睺羅
頌云。十方無量諸衆生。念念已證善逝果。彼
既丈夫我亦爾。何得自輕而退屈 問。生死
涅槃苦樂報應。以何爲因 答。如來藏爲因
問。如來藏是無漏常住。非刹那生滅之法。云
何與生滅爲因 答。一切異生因覺故迷。迷
無自體。楞伽經云。佛言。大慧。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
與因倶若生若滅。古釋云。七識念念生滅不
能往來六道。故名不流轉。以念念滅故不知
苦樂。不與涅槃爲因。又七識從縁本無自性。
尚不能爲生死苦樂之本。豈復與涅槃作因。
明如來藏常令諸識知苦樂。七識若無如來
藏。自體念念滅不知苦樂。依如來藏故知
苦樂。名如來藏受苦樂。如來藏體不受苦樂
也。言與因倶者。如來藏與七識生死苦樂因
倶念念生滅也。又云。七識念念生滅無常。當
起即謝如何流轉。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既
非染依。亦非無漏涅槃依矣。其如來藏眞常
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隨縁成事受苦樂
果。與七識倶名與因倶。不守自性而成故。七
識依此而得生滅。云若生若滅。此明如來藏
即是眞如隨縁。故受苦樂等。又釋云。以本害
末令末空故無可流轉。唯如來藏受苦樂者。
末害本故不守自性。清淨之體隨縁成有。若
相順。則如水乳之和常恒共器。若相背。則如
父母之讎不與同天。又存上有不存之義。泯
上有不泯之義。若唯泯無不泯。則色空倶
亡無可。相即以不泯故。雖相即而色空。歴然。
若唯存無。不存則色空各有定性不得。相即
由有不存故雖歴然而得相即。如起信眞如
生滅二門無礙。唯是一心者。結歸起信依一
心法立二種門。故須具足二義方名具分唯
 問。唯識第九亦説其所轉依有其二種。
一持種依。謂第八識。二迷悟依。謂即眞如。何
以説言。然依生滅八識唯有心境依持 答。
彼雖説迷悟依。非即心境持種。以眞如不變。
不隨於心變萬境故。但是所迷耳。後還淨時
非是攝相即眞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
依持。即是眞妄非有二體。故説一心。約義不
同。分成兩義。説二門別。故論云。然此二門
皆。各總攝一切法。以此二門不相離故。所以
楞嚴經云。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如今世人只
信有生滅。不信有如來藏。不知生死有名無
體。如來藏有名有體。只可從實不可憑虚。憑
虚則妄執所宜。從實則佛。所印可 問。夫論
心含教法。如何是一心四諦法門 答。四諦
法門。横該竪徹。法無不備。教無不窮。今約台
教。一心具無作四諦者。一念心中具十界苦。
名爲苦諦。具十界惑。名爲集諦。苦即涅槃。名
爲滅諦。惑即菩提。名爲道諦。此唯論一心四
諦。又四教四種四諦。藏教生滅四諦。通教無
生四諦。別教無量四諦。圓教無作四諦。今但
論圓教無作四諦。止觀云。法性與一切法無
二無別。凡法尚是。況二乘乎。離凡法更求實
相。如避此空彼處求空。即凡法是實法。不須
捨凡向聖。經言。生死即涅槃。一色一香皆
是中道。即無作四諦。又玄義云。以迷理故
菩提是煩惱名集諦。涅槃是生死名苦諦
以能解故煩惱即菩提名道諦。生死即涅槃
名滅諦。即事而中。無思無念。無誰造作。故名
無作。亦名一實諦。一實諦者。無虚妄無顛倒。
常樂我淨等。是故名爲無作四聖諦。法華經
偈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又云。唯此一
事實。即是無作一實諦也。以眞如之性是自
心之實。名一實諦。念念圓成。更何所作。名無
作四諦。所以八千聲聞。於法華會上見如來
性。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以達本故法爾如
斯。若未見性人不可安然。拱手傚無作無修
直須水到渠成自然任運。故又但了一心自
然無作。非是強爲。故云陰入皆如無苦可捨。
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
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 純一實
相。實相外更無別法。又文殊道行經云。佛告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諸法無起。即解苦諦。
若見一切諸法無住。即能斷集。若見一切諸
法畢竟涅槃。即能證滅。文殊師利。若見一切
諸無自體。即是修道
宗鏡録卷第七十六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七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一念無明心。鼓動眞如海。成十二縁起。作
生死根由若了之爲佛智海之波瀾。昧之作
生死河之漩洑。云何成佛智云何成生死
答。天眞之佛智本有妄縁之生死體空。雖有
二名但是一義。只謂不了第一義諦。號曰無
明。因不了之所盲。成惑業之衆苦了無明
之實性。成涅槃之妙心。若迷爲惑業則成
三道。一無明愛取是煩惱道。二行有是業道。
三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是苦道。若悟爲
三因佛性。一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
是正因佛性。二無明愛取三支是了因佛性。
三行有二支是縁因佛性。如是等義差別不
同。唯是一心迷成多種。雖成多種不離一心。
華嚴經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
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説十二
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
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
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増長是六處。
六處三分合爲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
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
起名生。生熟爲老。老壞爲死。大集經云。十二
因縁。一人一念悉皆具足。但隨一境一念起
處無不具足。且如眼見色。不了名無明。生愛
惡名行。是中心意名識。色共識行即名色。六
處生貪名六入。色與眼作對名觸。領納名受。
於色纒綿名愛想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
心生名生。心滅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復如是。
一日一夜凡起幾念。念念織幾十二因縁。成
六趣無窮之生死。是以生死無體。全是如來
藏。第一義心。迷悟昇沈了不可得。輔行記云。
十二因縁。華嚴大集等經皆云。一念心具。凡
諸大乘云一念者。意皆如是。若不爾者。云何
遍收一切諸法。止觀亦云。縁生正一念心。十
二門論問云。爲在一心。爲在異心。論問意者。
爲在一人多人一念心耶。如是一念異念並
得。多人一人於今一念悉皆具足。多人一人
所起之心。不出百界。百界爲多一念爲一。一
多相即非一非多。大品明。一切諸法皆趣因
縁。百界因縁不出一念。是故名爲是趣不過。
故得名爲一念具足。遠法師云。無明縁行者。
有四無明。一迷理無明。義通始終。二發業無
明。在於行前。三覆業無明。此在行後識前。四
受生無明與識同時。或在識後。望過去種子
心識在於識後。望結生識與識同時。又内外
諸法皆具因縁。如稻稈經云。爾時彌勒語
舍利弗言。世尊常説見十二因縁。即是見法。
見法即是見佛。乃至有因有縁。是名因縁法。
此是佛略説因縁相。以此因能生是果。如來
出世因縁生法。如來不出世亦因縁生法。性
相常住無諸煩惱。究竟如實。非不如實。是眞
實法。離顛倒法。復次十二因縁法從二種生。
云何爲二。一者因。二者果。因縁生法復有二
種。有内因縁。有外因縁。外因縁法從何而生。
如似種子能生於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
節生莖。從莖生穗。從穗生華。從華生實。無種
子故無芽。乃至無有華實。有種子故芽生。乃
至有華故果生。而種子不作念。我能生芽。芽
亦不作念。我從種子生。乃至華亦不作念。我
能生實。實亦不作念。我從華生。而實種子
能生於芽。如是名爲外因生法。云何名外縁
生法。所謂地水火風空時。地種堅持。水種濕
潤。火種成熟。風種發起。空種不作障礙。又假
於時節氣和變。如是六縁具足便生。若六縁
不具物則不生。地水火風空時六縁調和不
増減故物則得生。地亦不言我能持。水亦不
言我能潤。火亦不言我能熟。風亦不言我能
發起。空亦不言我能不作障礙。時亦不言我
能令生。種亦不言我從六縁而得生芽。芽亦
不言我從爾數縁生。雖不作念從爾數縁生。
而實從衆縁和合得生。芽亦不從自生。亦不
從他生。亦不從自他合生。亦不從自在天生。
亦不從時方生。亦不從本性生亦不從無因
生。是名生法次第。如是外縁生法。以五事故
當知不斷亦非常。亦不從此至彼。如芽種少
果則衆多。相似相續不生異物。云何不斷。從
種芽根莖次第相續故不斷。云何非常。芽莖
華果各自別故非常。亦不種滅而後芽生。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