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
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
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
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
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
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
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
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
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
方衆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
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虚
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善男子。虚
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
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
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
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
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
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
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
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
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
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
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脱。不厭生死。不
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
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
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
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
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
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説阿僧祇恒
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
離無縛無脱。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
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
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
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
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
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
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所以凡夫
迷夢怕怖生老病死。以二乘偏見厭離成住
壞空。若頓悟之時不厭不怖。全將生死法。度
脱於群生。以生死性空故。如釋迦如來不離
不著。生則王宮降誕。演獨尊之文。老則壽八
十年。示遷壞之法。病則背痛偃臥。警泡幻之
身。死則示滅雙林。顯無常之苦。令小根者悟
其遷變。俾大器者頓了圓常。故知生老病死
之中盡能發覺。行住坐臥之内倶可證眞。豈
同怖厭凡小之見乎
宗鏡録卷第六十六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六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雖説我相起盡根由。皆是外道凡夫麁重
情執。如何是内教修行之人。微細法我之見。
答。法執難亡更是微細。以法執爲本人執爲
末。所以法愛不盡。皆爲頂墮之人。圓證涅槃。
猶是我見之者。如圓覺經中。淨諸業障菩薩
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説如是不思
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衆得未曾
有。覩見調御歴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
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
心本恒清淨。因何染汚使諸衆生迷悶不入。
乃至佛言。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
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爲實我
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虚妄體重執虚妄。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
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
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
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
起無明爲己主宰。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身心
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
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
怨。爲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善男
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絃緩
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
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
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云何人相。謂
諸衆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
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
悉爲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倶是
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善男
子。云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
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
則知彼人説衆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
是衆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
我故。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
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者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
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
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
不離塵故。如湯消氷無有別氷知氷消者。存
我覺我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
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
成一切聖果。此我法二執經論偏治。助業潤
生順情發愛。於六七識上妄起端由。向根塵
法中強爲主宰。固異生之疆界。爲煩惱之導
師。立生死之根原。作衆苦之基址。壞正法之
寶藏。違成佛之妙宗。塞涅槃之要津。盲般若
之智眼。障菩提之大道。斷解脱之正因。背覺
合塵無先於此。如上廣引破斥分明。願斷疑
根頓消氷執。則正修有路功不唐捐。一念證
眞全成覺道 問。不了唯識之徒。妄執我法。
聖教之内。云何復言有我法等 答。對機假
設。非同情執。假有二種。一者無體隨情假。多
分世間外道所執。雖無如彼所執我法。隨執
心縁亦名我法。故説爲假。二者有體施設假。
聖教所説雖有法體而非我法。本體無名強
名我法。不稱法體隨縁施設。故説爲假。又凡
聖通論我有六種。一執我。謂分別倶生在於
凡位。二慢我。謂但倶生在有學位。三習氣我。
謂二我餘習在無學位。四隨世流布我。謂諸
佛等隨世假稱。五自在我。謂八自在等如來
後得智爲性。六眞我謂眞如常樂我淨等。以
眞如爲性。圓中稱我通後三種 問。云何是
無二我義 答。人我見如六陰七情。畢竟無
體。法我見猶乾城焔水。徹底唯空。如經論明
二無我者。一人無我者。梵云補特伽羅。唐
言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爲能取。
當來五趣名之爲趣。雖復數數起惑造業五
趣輪迴。都無主宰實自在用。故名無我。二法
無我者。謂諸法體。雖復任持軌生物解。亦
無勝性實自在用。故言無我 問。執有我見
雖順所縁。是顛倒體。無我之心成何勝善
答。了二無我理證會眞如。則成佛之正宗。超
凡之妙軌。若論法利功徳難量。古徳云。無我
之心雖不稱境。違於縁故名非顛倒。如縁眞
如作有如解。即是法執。若作無解雖不稱如。
仍因成聖。釋曰。若作如解即是法執者。若起
能解之心。即立所證之理。所境既立迷現量
心。知解纔生便成比量。皆爲法執。失唯識
宗。所以華嚴經云。智外無如爲智所入。如外
無智能證於如。則心境如如一道清淨。廣百
門論云。識能發生諸煩惱。業能牽後有如是
識心縁色等起。無所縁境識必不生。若能正
觀境爲無我。所縁無故能縁亦無。能所既亡
衆苦隨滅。證寂無影清淨涅槃。至此位時名
自利滿。諸有本願爲利益他。住此位中化用
無盡。亦令有識住此涅槃。是故欲求自他勝
利眞方便者。應正勤修空無我理 問。涅槃
經。佛説有眞我佛性之理。諸菩薩等皆申懺
悔。我等無量劫來。常被無我之所漂流。今
廣説無我者。莫不違涅槃之教不 答。今言
無我者。謂破凡夫外道迷唯識理。妄執心外
實有我法。如外道所執略有三等。一僧佉等
執我體常。周遍量同虚空。隨處造業。受苦樂
等。二尼乾子執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
大小有卷舒故。三遍出執我體常。至細如一
極微。潜轉身中作事業故。餘九十種所計我
等。不異此三故。此等妄執倶無道理。唯成五
見之邪思。豈同四徳之眞我。如涅槃經云。外
道言。如瞿曇説。無我我所何縁復説常樂我
淨。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説内外六入及六識
意常樂我淨。我乃宣説。滅内外入所生六識。
名之爲常。以常故名之爲我。有常我故名之
爲樂。常我樂故名之爲淨。夫眞我者是佛性
義。常恒不變。非生因之所生。具足圓成。唯
了因之所了。又如經云。爾時世尊讃諸比丘。
善哉善哉。汝等善能修無我想。時諸比丘即
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但修無我想。亦更修習
其餘諸想。所謂苦想無常無我想。世尊。譬如
人醉其心愐眩見諸山河石壁草木宮殿屋舍
日月星辰皆悉迴轉。世尊。若有不修苦無常
想無我等想。如是之人不名爲聖。多諸放逸
流轉生死。世尊。以是因縁我等善修如是諸
想。爾時佛告諸比丘言。諦聽諦聽。汝向所
引醉人喩者。但知文字未達其義。何等爲義。
如彼醉人見上日月實非迴轉生迴轉想衆生
亦爾。爲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
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爲苦。以爲煩惱
之所覆故。雖生此想不達其義。如彼醉人於
非轉處而生轉想。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
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汝等比丘。
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貢高流轉生死。汝
等若言我亦修集無常苦無我等想。是三種
修無有實義。我今當説勝三修法。苦者計樂。
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
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淨
計淨。淨計不淨。是顛倒法。有如是等四顛倒
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諸比丘。於苦法中
生於樂想。於無常中生於常想。於無我中生
於我想。於不淨中生於淨想世間亦有常樂
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
義。出世間者。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
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倒心倒
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
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是名顛倒。以顛倒故
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爲義。無我者名爲
生死。我者名爲如來。無常者聲聞縁覺。常者
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
淨者即有爲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
名不顛倒。以不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遠離四
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釋曰。夫迷四
眞實起八顛倒者。無非人法二我之見。爲生
死之樞穴。作煩惱之基坰。成九結之樊籠。
開十使之業道。二乘雖斷人我。常被無我之
所漂流。外道謬認識神。恒爲妄我所之輪轉。
所以上云無我者。名爲生死者。以昧一眞我
之門。無大自在之力。我者名爲如來者。達佛
性之妙理。承如實之道來。無常者聲聞縁覺
者。修生滅之妄因。證灰斷之小果。常者如來
法身者。入不動之眞宗。契圓常之妙體。苦者
一切外道者。運無益之苦行。墮生滅之邪輪。
樂者即是涅槃者。斷二死之妄原。入四徳之
祕藏。不淨者即有爲法者。積雜染之情塵。成
夢幻之虚事。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者。乃
究竟之圓詮。履無爲之至道。是以外道執有
我見。如蒸砂作飯認妄爲眞。二乘證無我門。
似捉石爲珠。以常爲斷。倶不達無我之中而
有眞我。又常樂我淨者。但是一法。以心性不
變異故常。常故樂。樂故我。我故淨。以不了心
性常住故。心外別求妄有所作。作故無常。無
常故無樂。無樂故無我。無我故無淨。何者以
無常遷變純受其苦。寧有樂乎。既不得樂。恒
倶繋縛不得自在。豈成我乎。既不見眞我佛
性。長隨染縁。豈得淨耶。如上剖析皆屬一期
教門。不可於此定執有無迷於方便。如廣百
論云。爲止邪見撥無涅槃故。説眞有常樂我
淨。此方便言。不應定執。既不執有亦不撥無。
如是乃名正智解脱 問。外塵無體唯識理
成。正教昭然。妙旨非謬。今凡夫所執多徇妄
情。以見聞之心熏習之力。多執現見之境。難
斷纖疑。前雖廣明猶慮未信。更希再示以破
執情 答。法性無量。得之者有邊。眞如相空。
執之者形礙。如還原觀云。眞空滯於心首。恒
爲縁慮之場。實際居在目前。翻爲名相之境。
起信鈔云。若是唯心則不合有境。以心無相
不可見故。既有所見云何唯心。意云。一切法
從心起故。所起無體即是一心。何用説見與
不見。根本是心故。又云。境本非善。但以順己
之情。便名爲善。境本非惡。但以違己之情。便
名爲惡。故知妍醜隨情境無定體。既無自體
曷有境乎。唯心之門從茲明矣。故知佛爲信
者説。不爲疑者施。垢重障深自生疑謗。遮輕
根利頓入玄微。廣百論云。一切所見皆識所
爲。離識無有一法是實。爲無始來數習諸見。
隨所習見。隨所遇縁。隨自種子成熟。若差別
變似種種法相而生。猶如夢中所見事等皆
虚妄現都無一實。一切皆是識心所爲難。若
爾大乘應如夢唖撥一切法皆悉是虚。不能
辯説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自性差別。是大苦
哉。我等不能隨喜如是大乘所立虚假法義。
以一切法皆可現見不可撥無現見法故。答。
奇哉可愍。薄福愚人。不能信解大乘法義。若
有能見可見所見。能見既無誰見所見。以諸
能見不能自審知自有體。亦不審他。於審察
時能見所見皆無所有。是故不應執現見法
決定有體。以迴心時諸所縁境皆虚假故。所
以者何。起憶念時實無見等種種境界。但隨
因縁自心變似見等種種境相而生。以所憶
念非眞實故。唯有虚假憶念名生。如曾更諸
法體相迴心追憶。故名爲念。當憶念時。曾所
更境。皆無有故。能念亦無。而名念者。隨順慣
習顛倒諸見假名施設。由此念故世間有情。
妄起種種分別諍論。競執諸法自性差別。沒
惡見泥不能自出。若無所見亦無所聞。是則
一切都無所有。云何今時編石爲筏。唯識論。
問云。依信説有四種。一現見。二比知。三譬
喩。四阿含。此諸信中現信最勝。若無外境。云
何世人言我現見此青等物。偈答。現見如夢
中。見所見不倶。見時不分別。云何言現見。諸
凡夫人煩惱夢中有所見事。皆如夢中。如現
見色。不知色義。以後時意識分別然後了知。
意識分別時。無眼等識先滅故。以一切法念
念不住故。以見色時無彼意識意識起時無
彼眼識。入大乘論。問云。諸法體相世間現見。
云何無耶。答。凡愚妄見此非可信。生滅之法
皆悉是空。生滅輪轉無暫停時。相似相續故
妄見有實。猶如燈焔念念生滅。凡夫愚人謂
爲一焔。中觀論問。汝雖種種門破去去者住
住者。而眼見有去住。答。肉眼所見不可信。若
實有去去者。爲以一法成。爲以二法成。二
倶有過。夫肉眼者。是過去顛倒業因所成。如
牛羊眼不辯方隅。實不可信。唯佛眼眞實。只
可從實。不可憑虚。又問。現見衆生作業受報。
是事云何。答。如化人無有實事。但可眼見。又
化人口業説法身業布施等。是業雖無實而
可眼見。如是生死作者及業亦應如是。諸業
皆空無性如幻如夢。又問曰。世間人盡見諸
法是有是無。汝何以獨與世間相違。言無所
見。答曰。若人未得道。不見諸法實相。愛見因
縁故。種種戲論。見法生時。謂之爲常。取相言
有。見法滅時。謂之爲斷。取相言無。智者見
諸法生即滅無見。見諸法滅即滅有見。是故
於一切法雖有所見。皆如幻如夢。乃至無漏
道見尚可滅。何況餘見。是故若不見安隱法
者。則見有無。大智度論問。若一切諸法空如
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嘗可觸
可識者。若無而妄見者。何不見聲聞色。若皆
一等空無所有。何以有可見不可見者。答曰。
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
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
可聞。不相錯亂。與六情對故。諸法亦如是。雖
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詳斯論意。是約
世間凡情所見。以眼根對色塵及中間眼識
三種和合。得稱爲見。此根塵識自性倶空。各
各不能生見。和合亦不能生見。但虚妄情識
所對見聞不無。故經云。以凡夫見之爲世諦。
以聖人見之爲眞諦。所稱諦者。審實不虚故
稱爲諦。世諦不無執假爲諦。眞諦非有證實
爲諦 問。一切内外諸法皆有流類。於諸類
中約有幾種差別及隨類通別等義 答。古
釋有五。一異熟類。一通。即一切草木皆是初
青後黄。豈非異熟。二別。唯善惡二業感異熟
果。二長養類。一通。即是一切皆有長養。二
別。唯是飮食睡眠梵行等持所益故。三等流
類。一通。即一切自類相似皆是等流。二別。唯
同類因之所生。四實事類。一通。即一切有體
諸法。二別。唯是無爲簡有爲非是實事故。五
刹那類。一通。即一切有生滅法。二別。唯是見
道初一刹那也 問。有情所住遍三界中。云
何維摩經云。七識處爲種 答。有情通凡至
聖。有六十二有情身。約依處有四十二居止。
若通門由業繋故。樂與不樂並立居止。下在
七識心住之例。爲識心唯樂於七處住故。四
十二居止者。八地獄傍生餓鬼四洲六欲天
色界十八無色有四。都成四十二居止。七識
處者。一種種身種種想。種種身者。欲界人天
有尊卑上下也。種種想者。有苦樂捨三受想。
二種種身一想種種身者。初禪梵王爲尊。梵
衆爲卑。故有種種身一想者。有一戒取想也。
梵王自謂我能生諸梵。諸梵謂已從梵王生。
非因計因。是戒取。三一身種種想。一身者。二
禪地上無尊卑上下也。種種想者。有喜樂想
也。四一身一想。一身者。三禪無尊卑上下也。
一想者。唯一樂想也。空識已上無身唯有一
想。五空處唯一空想。六識處唯一識想。七無
所有處唯一慧想。此上七識處。對治衆生計
識爲我樂住七處。以有漏五陰爲體。第四禪
有無想定。非想地中有滅盡定。三塗之中能
受諸苦識不樂住。故不説也。又第四禪及非
想地。雖復滅識。不滅假名衆生居。所以不立。
三惡趣中爲苦所逼。衆生不樂居。所以不立
 問。破外境空立唯識有者。境從何而空。識
從何而有。答。境隨情起。識逐縁生。情唯遍計
之心。縁是依他之性。縁法是有。依勝義之
門。情執本空。歸世俗之道。識論云。外境隨情
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内識必依因縁生。故非
無如境。由此便遮増減二執。境依内識而假
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
有。釋云。外境是遍計所執。心外實境。由隨妄
情施設爲假。體實都無。非與依他内識相似。
内識體是依他故。必依種子因縁所生。非體
全無如遍計境。彼實我法。猶如龜毛識依他
有。故非彼類。此中色等相見二分。内識所變。
不離識故。總名内識。由此内識體性非無。心
外我法體性非有。便遮外計離心之境實有
増減執。及遮邪見惡取空者撥識亦無妄空
減執。即離空有説唯識教。有心外法輪迴生
死。覺知一心生死永棄。可謂無上處中道理
 問。境唯世俗之有識通勝義之門者。云何
爲世俗諦。云何説勝義諦 答。夫一切諦智
皆從無諦而起。無諦者。即絶待眞心。非是對
有稱無。故云絶待。猶如虚空非對小空而稱
大空。從此無諦立一實諦。此一實之名。是
對三權而名一實。待虚名實。此是對待得名。
又從此一實。對機約教。或分開二諦等。此二
諦者。約情智而開。如涅槃經云。如出世人之
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間人知者。爲世諦。仁
王經云。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所以仁王
雖分二諦。智照常一。涅槃本唯一諦。解惑分
二。斯則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二自在。爲眞
二諦。故昔人頌云。二諦並非雙。恒乖未曾各。
即其義也。生公云。是非相待故有眞俗名生。
梁攝論云。智障甚盲闇。謂眞俗別執。然法相
務欲分析。法性務在融通。各據一門勿生偏
滯。何者若但分析而不融通。法成差異。若不
分析事成混濫。又無可融通則性相歴然而
非異。事理融即而非同非異。非同圓中妙理。
又境則不礙眞而恒俗。智則不礙寂而常照。
意以心寂對於境眞。心照對於境俗。以照對
俗則心境非一。以寂對眞則心境非異。雖雙
融空有二境寂照二心。終不得言。境則不礙
眞而恒俗。智則不礙照而恒寂。境則不礙俗
而恒眞。智則不礙寂而常照。中觀論偈云。若
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眞
實義。金剛般若不壞假名論云。佛所説法咸
歸二諦。一者俗諦。二者眞諦。俗諦者。謂諸
凡夫聲聞獨覺菩薩如來乃至名義智境業果
相屬。眞諦者謂即於此都無所得如説第一
義非智之所行。何況文字。乃至無業無業果。
是諸聖種性。是故此般若波羅蜜中。説不住
布施。一切法無相。不可取不可説。生法無我
無所得。無能證無成就。無來無去等。此釋眞
諦。又説内外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相及諸功
徳。此建立俗諦。又台教約四教四證三接。立
七種二諦及五種三諦。如法華玄義云。夫經
論異説悉是如來善權方便。知根知欲種種
不同。略有三異。一謂隨情。二隨情智。三隨
智。隨情説者。情性不同説隨情異。如毘婆沙
明。世第一法有無量種。眞際尚爾。況復餘耶。
如順盲情種種示乳。盲聞異説而諍白色。豈
即乳耶。衆師不達此意。各執一文。自起見諍。
互相是非。信一不信一。浩浩亂哉。莫知孰是。
若世三説及能破者。有經文證。皆判是隨情
二諦意耶。無文證者。悉是邪見。謂同彼外道
非二諦攝也。隨情智者。情謂二諦。二皆是俗。
若悟諦理乃可爲眞。眞則唯一。如五百比丘
各説身因。身因乃多正理唯一。經云。世人心
所見名爲世諦。出世人心所見名第一義諦。
如此説者。即隨情智二諦也。隨智者。聖人悟
理非但見眞。亦能了俗。如眼除膜見色見空。
又如入禪者。出觀之時身虚心豁。似輕雲藹
空。已不同散心。何況悟眞而不了俗。毘曇云。
小雲發障大雲發障。無漏逾深世智轉淨。故
經偈云。凡人行世間。不知世間相。如來行世
間。明了世間相。此是隨智二諦也。若解此三
意。將尋經論雖説種種。於一一諦皆備三意
也。二正明二諦者。取意存略。但點法性爲眞
諦。無明十二因縁爲俗諦。於義即足。但人麁
淺不覺其深妙。更須開拓則論七種二諦。一
一二諦更開三種。合二十一種二諦。若用初
番二諦破一切邪謂。執著皆盡。如劫火燒不
留遺芥。況鋪後諸諦迴出文外。非復世情圖
度。所言七種二諦者。一者實有爲俗。實有滅
爲眞。二者幻有爲俗。即幻有空爲眞。三者幻
有爲俗。即幻有空不空共爲眞。四者幻有爲
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爲眞。
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爲俗。不有不空爲眞。
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爲俗。不有不空一
切法趣不有不空爲眞。七者幻有幻有即空
皆爲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爲眞。
實有二諦者。陰入界等皆是實法。實法所成
森羅萬品。故名爲俗。方便修道滅此俗已。乃
得會眞。大品經云。空色色空。以滅色故謂爲
空色。不滅色故謂爲色空。病中無藥。文字中
無菩提。皆此意是爲實有二諦相也。約此亦
有隨情智等三義。準此可知。幻有空二諦者。
斥前意也。何者實有時無眞。滅有時無俗。二
諦義不成。若明幻有者。幻有是俗。幻有不可
得。即俗而眞。大品經云。即色是空即空是色。
空色相即二諦義成。是名幻有二諦也。約此
亦有隨情情智智等三義。隨智小當分別。何
者實有隨智。照眞與此不異。隨智照俗不同。
何者通人入觀巧。復局照俗亦巧。如百川會
海其味不別。復局還源江河則異。俗是事法
照異非疑。眞是理法不可不同。只就通人出
假亦人人不同。可以意得例三藏。出假亦應
如是。幻有空不空二諦者。俗不異前眞則三
種不同。一俗隨三眞即成三種二諦。其相云
何。如大品明非漏非無漏。初人謂非漏是非
俗非無漏是遣著。何者行人縁無漏生著。如
縁滅生使破其心還入無漏。此是一番二諦
也。次人聞非漏非無漏。謂非二邊別顯中理。
中理爲眞。又是一番二諦也。又人聞非有漏
非無漏。即知雙非正顯中道。中道法界力用
廣大。與虚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又
是一番二諦也。大涅槃經云。聲聞之人但見
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即是此
意。二乘謂著此空破著空故。故言不空。空著
若破。但是見空不見不空也。利人謂不空是
妙有。故言不空。利人聞不空謂是如來藏。一
切法趣如來藏。還約空不空。即有三種二諦
也。復次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顯三種異者。
初人聞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者。諸法不離
空。周行十方界。還是瓶處如。又人聞趣。知此
中理須一切行來趣發之。又一人聞一切趣。
即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也。是故説此一俗
隨三眞轉。或對單眞。或對複眞。或對不思議
無量形勢。婉轉赴機。出沒利物。一一皆有
隨情情智智等三義。若隨智證俗隨智轉。智
證偏眞即成通二諦。智證不空眞。即成別入
通二諦。智證一切趣不空眞。即成圓入通二
諦。三人入智不同。復局照俗亦異。何故三人
同聞二諦而取解各異者。此是不共般若。與
二乘共説。則深淺之殊耳。大品經云。有菩薩
初發心與薩婆若相應。有菩薩初發心遊戲
神通淨佛國土。有菩薩初發心即坐道場爲
如佛。即此意也。幻有無爲俗不有不無爲眞
者。有無二故爲俗。中道不有不無不二爲眞。
二乘聞此眞俗倶皆不解故如唖如聾。大涅
槃經云。我與彌勒共論世諦。五百聲聞謂説
眞諦。即此意也。約此亦有隨情情智智等三
義。圓入別二諦者。俗與別同。眞諦則異。別人
不空但理而已。欲顯此理須縁修方便。故言
一切法趣不空。圓人聞不空理。即知具一切
佛法無有缺減。故言一切趣不空也。約此亦
有隨情等三義。圓教二諦者。直説不思議二
諦也。眞即是俗。俗即是眞。如如意珠。以珠譬
眞。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
二。分眞俗耳。約此亦有隨情情智等三義。身
子偈云。佛以種種縁。譬喩巧言説。其心安如
海。我聞疑網斷。即其義焉。問。眞俗應相對。
云何不同耶。答。此應四句。俗異眞同。眞異俗
同。眞俗異相對。眞俗不異而異相對。三藏與
通眞同而俗異。二人通眞異而俗同。別眞俗
皆異而相對。圓眞俗不異而異相對。不同而
同。若不相入當分眞俗即相對。七種二諦廣
説如前。略説者。界内相即。不相即。界外相
即。不相即。四種二諦也。別接通五也。圓接通
六也。圓接別七也。問。何不接三藏。答。三藏
是界内不相即。小乘取證根敗之士。故不論
接。餘六是摩訶衍門。若欲前進亦可得去。是
故被接。問。若不接亦不會。答。接義非會義。
未會之前即論被接。判麁妙者。實有二諦半
字法門。引鈍根人蠲除戲論之糞。二諦義不
成。此法爲麁。如幻二諦滿字法門。爲教利根。
諸法實相三人共得。比前爲妙。同見但空。方
後則麁。以別入通能見不空。是則爲妙。教談
理不融。是故爲麁。以圓入通爲妙。妙不異後
帶通方便。是故爲麁。別二諦不帶通方便故
爲妙。教談理不融。是故爲麁。圓入別理融爲
妙。帶別方便爲麁。唯圓二諦。正直捨方便
但説無上道。是故爲妙。次約隨情智等判麁
妙者。且約三藏。初聞隨情二諦。執實語爲虚
語。起語見故生死浩然。無佛法氣分。若能勤
修念處發四善根。是時隨情二諦皆名爲俗。
發得無漏所照二諦。皆名爲眞。從四果人以
無漏智所照眞俗。皆名隨智二諦。隨情則麁。
隨智則妙。譬如轉乳始得成酪。既成酪已。心
相體信入出無難。即得隨情情智智等。説通
別入通圓入通。令其恥小慕大。自悲敗種渇
仰上乘。是時如轉酪爲生酥。心漸通泰。即爲
隨情情智智等。説別圓入別。明不共般若。命
領家業。金銀珍寶出入取與皆使令知。既知
是已。即如轉生酥爲熟酥。諸佛法久後要當
説眞實。即隨情情智智等説圓二諦。如轉
熟酥爲醍醐。是則六種二諦調熟衆生。雖成
四味是故爲麁。醍醐一味是則爲妙。又束判
麁妙。前二教雖有隨智等。一向是隨情。説他
意語故。故名爲麁。別入通去。雖有隨情等。一
向束爲情智。智説自他意語。故亦麁亦妙。圓
二諦雖有隨情等。一向是隨智。説佛自智説
佛自意語。故稱爲妙。問。前二二諦一向是隨
情。應非見諦。亦不得道。答。不得中道故稱隨
情。諸佛如來不空説法。雖非中道。第一義悉
檀。不失三悉檀益。大概判之。皆屬隨情爲麁
耳。次明三諦者。妙却前兩種二諦。以不明中
道故。就五種二諦得論中道。即有五種三諦。
約別入通。點非有漏非無漏。二諦義成。有
漏是俗。無漏是眞。非有漏非無漏是中。當教
論中但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圓入
通三諦者。二諦不異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
切法。與前中異也。別三諦者。彼俗爲兩諦。對
眞爲中。中理而已。圓入別三諦者。二諦不異
前。點眞中道。具足佛法也。圓三諦者。非但中
道具足佛法。眞俗亦然。三諦圓融。一三三一。
判麁妙者。別圓入通帶通方便故爲麁。別不
帶通爲妙圓入別帶別方便爲麁。圓不帶方
便最妙。約五味教者。乳教説三種三諦。二
麁一妙。酪教但麁爲妙。生酥熟酥皆是五種
三諦。四麁一妙。此經唯一種三諦。即相待妙
也。開麁顯妙者。決前諸麁入一妙。三諦無所
可待。是爲絶待妙也。又明一諦者。大涅槃經
云。所言二諦。其實是一。方便説二如醉
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但見
不轉不見於轉。轉二爲麁。不轉爲妙。三藏全
是轉二。同彼醉人。諸大乘經帶轉二説不轉
一。今經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不轉一實。
是故爲妙。諸諦不可説者。諸法從本來常自
寂滅相。那得諸諦紛紜相礙。一諦尚無。諸諦
安有。一一皆不可説。可説爲麁。不可説爲妙。
不可説亦不可説。是妙亦妙。言語道斷故。若
通作不可説者。生生不可説。乃至不生不生
不可説。前不可説爲麁。不生不生不可説爲
妙。若麁異妙。相待不融。麁妙不二。即絶待妙
也。問。何故大小通論無諦。答。釋論云。不破
聖人心中所得涅槃。爲未得者執涅槃生戲
論。如縁無生。使故破言無諦也。問。若爾小乘
得與不得倶皆被破。大乘得與不得亦倶應
破。答。不例小乘猶有別惑可除別理可顯。故
雖得須破。中道不爾。云何破。問。若爾中道唯
應有一實諦。不應言無諦。答。爲未得者執中
生惑故須無諦。實得者有。戲論者無。又唯識
論。於眞俗二諦名開四重。都成八諦。俗諦四
者。一假名無實諦。謂瓶盆等。但有假名而無
實體。從能詮説故名爲諦。二隨事差別諦。謂
蘊界等隨彼彼事立蘊等法。三方便安立諦。
謂苦集等。由證得理而安立故。四假名非安
立諦。謂二空理。依彼空門説爲眞性。由彼眞
性内證智境。不可言説名二空如。但假説故。
勝義四者。一體用顯現諦。謂蘊界等。有實體
性過初世俗名勝義。隨事差別説名蘊等。故
名顯現。二因果差別諦。謂苦集等。智斷證修
因果差別。三依門顯實諦。謂二空理過俗證
得。故名勝義。依空能證以顯於實。故名依門。
四廢詮談旨諦。謂一實眞如體妙離言已名
勝義。又眞不自眞待俗故眞。即前三眞亦説
爲俗。俗不自俗。待眞故俗。即後三俗。亦名爲
眞。至理沖玄彌驗於此。又華嚴經。約其圓數
立於十諦等。乃至一一法圓融無盡
宗鏡録卷第六十七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六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既云約俗假立。心境雙陳。開之則兩分。合
之則一味。今約開義則互相生。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凡聖通論都有幾境 答。大約
有三境。頌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
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性境不隨心者。性境者
性是實義。即實根塵四大及實定果色等相
分境。言不隨心者。爲此根塵等相分。皆自
有實種生。不隨能縁見分種生故。獨影唯從
見者。影爲影像。是相分異名。爲此假相分無
種爲伴。但獨自有。故名獨影。即空華兎角。過
去未來諸假影像法。是此但從。能縁見分變
生與見分同種。故名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
本者。即相分一半與本質同一種生。一半與
見分同一種生。故言通情本。情即能縁見分。
本即所縁本質。言性種等隨應者。隨應是不
定義。謂於三境中名隨所應。有性種界繋三
科異熟等差別不定。又廣釋云。性境者。爲有
體實相分名性境。即前五識及第八心王。并
現量第六識所縁諸實色。得境之自相。不帶
名言。無籌度心。此境方名性境。及根本智縁
眞如時。亦是性境。以無分別任運轉故。言不
隨心者都有五種不隨。一性不隨者。其能縁
見分通三性。所縁相分境唯無記性。即不隨
能縁見分通三性。二種不隨者。即見分從自
見分種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縁見
分心種生故。名種不隨。三界繋不隨者。如明
了意識縁香味境時。其香味二境唯欲界繋。
不隨明了意識通上界繋。又如欲界第八縁
種子境時。其能縁第八唯欲界繋。所縁種子
便通三界。即六八二識有界繋不隨。四三科
不隨者。且五蘊不隨者。即如五識見分。是
識種收。五塵相分。即色蘊攝。是蘊科不隨十
二處不隨者。其五識見分。是意處收五塵相
分。五境處攝。是處科不隨。十八界不隨者。其
五識見分。是五識界收。五塵相分。五境界攝。
此是三科不隨。五異熟不隨者。即如第八見
分。是異熟性。所縁五塵相分非異熟性。名異
熟不隨。獨影境者。謂相分與見分同種生。名
獨影唯從見。即如第六識縁空華兎角過未。
及變影縁無爲并縁地界法。或縁假定果極
逈極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從見分變生自
無其種。名爲從見。獨影有二種。一者無質獨
影。即第六縁空華兎角及過未等所變相分
是。其相分與第六見分同種生無空華等質。
二者有質獨影。即第六識縁五根種現。是皆
託質而起故。其相分亦與見分同種而生。亦
名獨影境。三帶質者。即心縁心是。如第七縁
第八見分境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
質同種生。一半與能縁見分同種生。從本質
生者。即無覆性。從能縁見分生者。即有覆性。
以兩頭攝不定故名通情本。質即第七能縁
見分。本即第八所縁見分。又四句分別。一唯
別種非同種。即性境。二唯同種非別種。即獨
影境。三倶句。即帶質境。四倶非。即本智縁
如。以眞如不從見分種生故。名非同種。又
眞如當體是無爲。但因證顯得。非生因所生
法故。名非別種。性種説隨應者。性即性境。種
謂種類。謂於三境中各有種類不同。今皆須
隨應而説。又約八識分別者。前五轉識。一切
時中皆唯性境。不簡互用不互用。二種變中
唯因縁變。又與五根同種故。第六意識有四
類。一明了意識亦通三境。與五同縁實五塵。
初率爾心中是性境。若以後念縁五塵上方
圓長短等假色。即有質獨影。亦名似帶質境。
二散位獨頭意識亦通三境。多是獨影。通縁
三世有質無質法故。若縁自身現行心心所
時。是帶質境。若縁自身五根。及縁他人心心
所。是獨影境。亦名似帶質境。又獨頭意識。初
刹那縁五塵。少分縁實色。亦名性境。三定中
意識亦通三境。通縁三世有質無質法故。是
獨影境。又能縁自身現行心心所故。是帶質
境。又七地已前有漏定位。亦能引起五識。縁
五塵故。即是性境。四夢中意識。唯是獨影
境。第七識唯帶質境。第八識其心王唯性境。
因縁變故。相應作意等五心所。是似帶質眞
獨影境 問。三境以何爲體 答。初性境用
實五塵爲體具八法成故。八法者。即四大地
水火風。四微。色香味觸等。約有爲説。若能縁
有漏位中。除第七識餘七皆用自心心所爲
體。第二獨影境。將第六識見分所變假相分
爲體。能縁即自心心所爲體。第三帶質即變
起中間假相分爲體。若能縁有漏位中。唯六
七二識心心所爲體。又成唯識論樞要誌云。
眞色眞心倶是所縁。所變相分倶名性境。或
能縁心而非妄執分別構畫。名爲眞心。眞心
縁彼眞色等境。所變相分方名性境。若心縁
心所變。相分相分無實但帶質故。性者體也。
體性是實。名爲性境。獨影者。獨者單也。單
有影像而無本質。故相名獨。如縁龜毛石女
等相。或雖有質相分。不能熏彼質種。望質無
能。但有假影。亦名爲獨。如分別心縁無爲相
及第八識心所相及。餘準此知。帶質之境者。
質者周易云。形體也。帶者説文謂之紳也。紳
也謂束又方言云。帶謂行也。今云帶質。義通
二也。若依説文。謂即挾帶逼附之義。如紳束
也。若依方言。影仗質生。如因其路行義方有。
然此相分。雖有能熏自及質種。然無實用。如
縁心相。相分之心無慮用故。通情本者。情謂
見分。本謂質也。顯所變相隨見隨質以判種
性二義不定。又境有二。一衆生遍計所執情
境。心外見法。名之曰境。二諸聖自在徳用智
境。以從心現故。成其妙用智境。又二。一分劑
境。廣大無邊故。二所知境。唯佛能盡故。又有
二種。一是心境。唯心現故。張心無心外之境。
張境無境外之心。常含一味故。二是境界之
境。謂心境無礙隱顯同時。體用相成理事齊
 問。心外無境境外無心。云何又説心説
 答。前已廣明。何須重執。一心四分理教
無差。有境有心方成唯識。如心縁境時必有
相分故。如鏡照面時有面影像也。量云。心縁
境是有法。心上必帶境之影像。宗因云。心對
外質。同喩如鏡照面時 問智境各一。何分
多種 答。智因境分。有眞俗之異。境從智立。
標凡聖之殊。約用似多。究體元一。如起信鈔
問云。境智爲一爲異。答云。智體無二。境亦無
二。智無二者。只是一智。義用有殊。約知眞處
名爲眞智。約知俗處名爲俗智。境無二者。謂
色即是空爲眞境。空即是色爲俗境。由是證
眞時必達俗。達俗時必證眞。了俗無性。即是
眞空。豈有前後耶。況無心外之境。何有境外
之心。是即心境渾融爲一法界 問。一心二
諦理事非虚。證理性而成眞。審事實而爲俗。
皆具極成之義。不壞二諦之門。大小二乘同
共建立。如何是極成之義 答。所成決定不
可移易。隨眞隨俗各有道理。瑜伽論云。一
有世間極成眞實二道理極成眞實。世間極
成眞實者。謂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
世俗慣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謂地唯是地。
非是火等。乃至苦唯是苦。非是樂等。樂唯是
樂。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
是即如是非不如是。決定勝解。所行境事。一
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
成立。不由思惟籌量觀察然後方取。是名世
間極成眞實。道理極成眞實者。依止現比及
至校量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證
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設義。是名道理極成眞
 問。離識有色文義倶虚。心外無塵教理
同證。其奈名言熏習世見堅牢。若不微細剖
陳難圓正信。只如外色若麁若細。云何推檢
知其本空。了了分明成就唯識 答。麁細之
色皆從識變。既從識有外色全空。故經云。色
性自空。非色滅空。爲未了者更須破析。直
至極微方信空現。識論云。餘乘所執離識實
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
及諸無爲理非有故。且所執色總有二種。一
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彼有
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非實有故。謂諸極
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礙
應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又諸極微。若
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若無方分則如
非色。乃至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内
因縁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爲所
依縁。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
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
成。故應但是内識變現。發眼等識名眼等根。
此爲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縁縁。理
非有故。決定應許自識所變爲所縁縁。謂能
引生似自識者。乃至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以
色等相爲所縁縁。見託彼生帶彼相起故。然
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衆多
極微。合成一物爲執麁色有實體者。佛説極
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
以假想慧。於麁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
説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
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爲色。故説極微。是色邊
際由此應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
餘無對色是此類故。亦非實有。或無對故。如
心心所定非實色。諸有對色現有色相。以理
推究離識尚無。況無對色現無色相。而可説
爲眞實色法 問。表無表色不居身外。内所
動作顯現非虚。如成業論偈云。由外發身語。
表内心所思。譬彼潜淵魚。鼓波而自表。此
表無表色是實有不 答。識論云。且身表色。
若是實有以何爲性。若言是形便非實有。可
分析故。長等極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動亦非
實有。纔生即滅無動義故。有爲法滅不待因
故。滅若待因應非滅故。若言有色非顯非形。
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理亦不然。此
若是動義如前破。若是動因應即風界。風無
表示不應名表。故身表業定非實有。然心爲
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餘方。
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語表亦非實
有聲性。一刹那聲無詮表故。多念相續便非
實故。外有對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識變似
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於理無違。
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
立無表。理亦無違 問。經中説有三業。善惡
果報不濫昇沈。云何撥無。豈不違教 答。不
撥爲無。爲顯識故。推其不實。於世俗門。善順
成立。識論云。不撥爲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
説名身業。能發語思説名語業。審決二思意
相應故。作動意故説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
造作説名爲業。是審決思所遊履處故。通生
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爲道。或身語表由異發
故假説爲業。思所履故説名業道。由此應知。
實無外色。唯有内識。變似色生 問。不相應
行是實有不 答。識論云。不相應行亦非實
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
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
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
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問。二無心定無想
異熟。應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
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答。識論云。若無心
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心名無心定。
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
無色定。彼既不爾。此云何然。又遮礙心何須
實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謂修定時。於定加
行。厭患麁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
念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
極増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麁動
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種善故
定亦名善。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
招彼異熟識。依之麁動想等不行。於此分位
假立無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
非實有 問。世間依想建立有爲之法皆虚。
俗諦從識施爲。無體之門盡僞。且如聖教文
句能詮。乃廣長舌相之所宣。妙觀察智之所
演。云何倶稱不實。咸是虚耶 答。諸聖演教
談詮是依世俗文字。所以佛告三乘學者。只
令依義不依語。權藉教以明心。是以文字倶
無自性。亦從識變。廣百門論云。然諸世間隨
自心變。謂有衆字和合爲名。復謂衆名和合
爲句。謂此名句能有所詮。能詮所詮皆自心
變。諸心所變情有理無。聖者於中如實知見。
云何知見。謂彼法皆是愚夫虚妄識心分別
所作。假而非實。俗有眞無。隨順世間。權説爲
 問。音聲可聞色塵有對可言心變。只如
時法無相。應爲實有 答。有相尚空。無相何
有。時亦無體。延促由心。以始從一念終成於
劫。念若不起時劫本空。但有初中後等時量。
皆是唯識之時。廣百論破時品云。復次是則
一切若假若實。皆依世俗假相施設。云何汝
等定執諸法皆是實體。難。若一切法皆非實
有。如何現前分明可見。答。鏡像水月乾闥婆
城夢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見。豈實有耶。
世間所見皆無有實。云何以現證法是眞覺
時所見。一切非眞。是識所縁。如夢所見。夢心
所見決定非眞。亂識所縁如第二月。如是雖
無眞實法體。而能爲境生現見心。因斯展轉
發生憶念。前後倶縁非眞有境。是故不可以
生憶念。證法是眞。法既非眞。時如何實。難。
若縁妄境生於倒見。境可是虚。見應是實。答。
境既是虚。見云何實。如在夢中。謂眼等識縁
色等境。覺時知彼二事倶無。妄境倒心亦復
如是。愚夫謂有。聖者知無。難。有倒心境二種
皆虚。無倒境心倶應是實。答。世俗可爾。勝義
不然。以勝義中心言絶故。若於勝義心言絶
者。云何數説心境是虚。爲破實執故且言虚。
實執若除虚亦不有。若實若虚皆爲遣執。依
世俗説非就勝義。勝義諦言亦是假立。爲翻
世俗非有定詮。難。現見心境可言是無。憶念
境心云何非有。答。現見尚無憶念豈有。難。
若一切法都非實有。如何世間現造善惡。若
無善惡苦樂亦無。是則撥無一切因果。若撥
無因果則無邪見。豈不怖此邪見罪耶。答。奇
哉世間愚癡難悟。唯知怖罪不識罪因。一切
善惡苦樂因果。並世俗有。勝義中無。我依
勝義言不可得。不撥世俗。何成邪見。於世俗
中。執勝義有。不稱正理。是爲邪見。今於此中
爲破時執。略説諸法俗有眞無。又古釋云。凡
如來三時説法。或云一時三世十世等時。皆
從能變心生。外無三世之境。離自心外諸法
無體。如世尊説彌勒作佛。即聽者於自心上
變作過去相分生起。世尊答云。從今十二年
後必得往生。聽者心上又變作未來相分而
起。能變心即現在也。此過去時無其實境。盡
從心變。但隨心分限變起長時短時。是以時
因心立無有定性。因現在則有過去未來。因
延有促。因一念有大劫。若無現在心何處立
過未。西域記第七云昔有隱士結廬屏跡。博
習技藝究極神理。能使瓦礫成寶人畜變形。
但未能馭風雲陪仙駕。閲圖考古更求仙法。
遂得求仙方云。將欲求仙當築壇場。命一烈
士。桉長劍立壇隅。*屏息絶言。自昏達曙。求
*仙者。壇中而坐。按長劍誦神呪。收視返聽
達曙登*仙。既得此方。數年之間求烈士不
得。後遇一人先爲人傭力艱辛五載。一旦違
失遂被笞辱。又無所得悲號巡路。隱士見命
數加優贈。烈士欲求報効。隱士曰。我彌歴多
年幸而遇會。奇貌應圖非有他故。願一旦不
語耳。烈士曰。死尚不辭。何況不語。於是隱士
立壇受*仙。依事行之。日暮之後各思其事。
隱者誦呪。烈士按劍。俟將曉矣。烈士忽然大
叫。時空中火下烟焔雲蒸。穩士疾引此人入
池避難。問曰。誡子無聲何乃驚叫。烈士曰。受
命之後至夜昏然若夢。見昔所事主人躬來
至傍。感厚恩而不語。被打震怒而見致害。遂
見託生南印土大婆羅門家受生。乃至出胎
苦厄備受。荷恩不語。洎乎受冠生子。毎念前
恩思而不語。闔家親戚咸見怪矣。年過六十
而有一子。其妻謂曰。汝若不語我殺汝子。我
自懷念。今已隔生。唯有一子寧忍令殺。因
止其妻遂發此言。隱士曰。我之過也。被魔所
嬈。烈士感激其事忿恚而死。故知睡夢與覺
所見唯心。延促之時不離一念。故引夢時以
明覺位。又法華經安樂行品。夢入銅輪成道
度生經無量時。唯只一夜夢心。所以無性攝
論頌云。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
量。攝在一刹那。可證聽者心上自變長短二
時實唯現在心心所也。故義海云。如見塵時。
是一念心所現。此一念心之時。全是百千大
劫成。何以故。百千大劫本由一念方成。大劫
既相由成立倶無體性。乃至遠近世界佛及
衆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於一念中現。何以
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
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事物顯然。所以華嚴經
頌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
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又頌云。始
從一念終成劫。悉從衆生心想生。一切刹海
劫無邊。以一方便皆清淨。又頌云。或從心海
生。隨心所解住。如幻無處所。一切是分別。故
知横收刹海竪徹僧祇。皆一念心前後際斷
既無大小之刹。亦無延促之時。以一方便唯
心之門。令衆生界悉皆清淨。何者以知境唯
妄識分別。則不起心。以心不起故則妄境不
現。妄境不現。垢淨之法無依麁想不生。長短
之時自絶。若教中所説劫量延促。皆是善巧
逗機方便。或爲怯弱衆生説成佛只在刹那。
或爲懈怠衆生説須經阿僧祇劫。若成佛之
旨一際無差。延促之詮盡歸權智。又古釋云。
一方便者。即了唯心也。一念與劫並由想心。
心想不生長短安在。非長非短是謂清淨。不
壞於相則劫海無邊。故知一切諸法皆無自
體。悉不堅牢。唯從想生。若執爲實但是顛倒。
所以廣博嚴淨經云。文殊師利告阿難言。愚
小之人以日爲晝想。無黠慧故。所以者何。若
令此晝。是眞實者是常住者。是堅牢者。應有
積聚。不應過去。唯應有晝。不應有夜 問。此
三世時既從心變。於八識内何識所縁 答。
古釋云。唯意所縁。謂時之一法是假。前五第
八倶不能縁。第七又常縁内第八見分爲我。
兼無分別故。唯第六能縁。又四種意識中。唯
明了意識不能縁時是假故。即定中夢中獨
散此三倶能縁。若約三境中是獨影境 問。
不相應行中諸有爲法。似有作用應不離識。
如六種無爲。無有作用。應離色心等有其實
 答。有無之法皆依識變。虚空等五無爲。
皆依妄識所變。眞如無爲是淨識之性。亦不
離識。乃至有無眞假一切性相。離眞唯識性
更無所有
宗鏡録卷第六十八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六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覺王隨順世法曲徇機宜。欲顯無相之門。
先明有相之理。因方便而開眞實。假有作而
證無生。非稱本懷但施密意。於四俗諦中。立
第二隨事差別諦。説三科法門。謂蘊處界等。
今欲會有歸空。應當先立後破。須知窟穴方
可傾巣。只如五蘊初科。四大元始以何爲義。
答。蘊者藏也。亦云五陰。陰者覆也。即蘊藏
妄種覆蔽眞心。雜集論云。蘊者積聚義。又荷
雜染擔故名爲蘊。如肩荷*擔。此約俗諦所
釋。若論眞諦。無一法可聚。以各無自體亦無
作用。故楞伽經云。佛告大慧。當善四大造色。
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
是學。彼眞諦者四大不生。於彼四大不生作
如是觀察。觀察已竟名相妄想分劑自心現
分劑。乃至大慧。彼四大種云何生造色。謂津
潤妄想大種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生
内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内外風界。斷截
色妄想大種生内外地界。釋云。堪能妄想者。
即計火大堪能成熟萬物之性。斷截色妄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