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所知。其自知而已矣。何璨注云。心形泯合神
氣冥符。洞然至忘與無同體。然後心彌靜而
智彌遠。神愈默而照愈彰。理極而自通。不思
而玄覽。非夫至神至聖。其孰能與於此哉。斯
乃靈眞之要樞。重玄之妙道者也。是以内外
指歸。須冥符心體則洞照無遺矣。遂能和光
萬有體納十方。夫言和者。非有能所二法相
順名和。如古徳云。凡聖各別不得名和。心體
離念不得衆生相。法界即我。我即法界名和。
首楞嚴經云。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從
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
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増。聞所聞
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
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
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
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斯乃能
所跡消眞俗冥合。非從事行因異而同。但了
心無自他。萬法自然一體。外書亦云。心和即
言和。言和即言滿天下無口過。以身心和故
行滿天下無怨惡。既與萬法體和則不共物
諍。如華手經云。佛告舍利弗。是故菩薩發菩
提心。應當觀察是心空相。舍利弗。何等是心
云何空相。舍利弗。心名意識。即是識陰意入
意界。心空相者。心無心相。亦無作者。何以
故。若有作者。則有彼作而此人受。若心自
作。則自作自受。舍利弗。是心相空。無有作
者。無使作者。若無作者則無作相。若人戲論
是心相者。則與無礙空無相諍。若與無礙空
無相諍。是人則與如來共諍。若與如來共諍。
當知是人則墜深坑。是知若入宗鏡海中。已
攝餘一切法門。如登法性山悉見諸無邊境
界。如大涅槃經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
是人已用諸河泉池之水。菩薩摩訶薩亦復
如是。修習如是金剛三昧。當知已爲修習其
餘一切三昧。又云。譬如高山有人登之。遠望
諸方皆悉明了。金剛定山亦復如是。菩薩登
之遠望諸法無不明了。故知自心無能過者。
所以教中。亦名甚深法。亦名最上乘。是以一
法指南萬途歸順。但有名字差別。終無異體
別陳。如有頌云。諸色心現時。如金銀隱起。金
處異名生。與金無前後。且如金銀隱起。功徳
之形。但有異名。金體不動。例似一心現出凡
聖之道。雖立別號心性無生。達此名空。見法
如鏡。自然息意。冥合眞宗矣
宗鏡録卷第三十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三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諸佛境界。唯趣不思議一心解脱之門。何
謂不思議解脱。以一切法非有而有。有而非
有非定量之所知故。稱不思議。既以非有而
有。即不住於無。有而非有。即不住於有。有無
不住。即於諸法悉皆解脱。以一切法不出有
無故。是知一心解脱之中。無有文字則無生
死。無煩惱。無陰界。無衆生。無憂喜。無苦樂。
無繋縛。無往來。無是無非。無得無失。乃至無
菩提無涅槃。無眞如。無解脱。以要言之。一
切世出世間諸法悉皆無有。如首楞嚴經云。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
漏眞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如上所説。世間
生死出世涅槃等無量差別之名。皆從知見
文字所立。若無知見文字。名體本空。於妙明
心中更有何物。如六祖偈云。菩提亦非樹。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用拂塵埃。融
大師云。至理無詮非解非纒。靈通應物常存
目前。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用人致體自虚
玄。又云。無物即天眞。天眞即大道。寒山子詩
云。寒山居一窟。窟中無一物。淨潔空堂堂。
皎皎明如日。糲食資微躯。布裘遮幻質。任汝
千聖現。我有天眞佛。所以大涅槃經中。佛説
一百句解脱況百斤金。即諸佛無上之珍涅
槃祕密之寶。是以句句皆云眞解脱者。即是
如來。夫如來者。即一心眞如自性中來。故云
如來。又如者不變不異。不失自性故名爲如
來者。即眞如不守自性隨縁顯現故名爲來。
斯乃是不來之來。以眞如性遍一切處。實無
去來。從心所感無出沒故。又經云。如來者即
是法也。故起信論云。所言法者。即衆生心。所
以古徳云。心本清淨亦無淨相。方見我心。故
知一百句解脱中。句句明心。心心解脱。未有
一文一字不是宗鏡之指南。如經云。爾時迦
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哀愍重垂廣説
大涅槃行解脱之義。佛讃迦葉。善哉善哉。善
男子。眞解脱者。名曰遠離一切繋縛。若眞解
脱離諸繋縛。則無有生。亦無和合。譬如父母
和合生子。眞解脱者。則不如是。是故解脱。名
曰不生。迦葉。譬如醍醐其性清淨。如來亦爾。
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淨。所以示現有
父母者。爲欲化度諸衆生故。眞解脱者。即是
如來。如來解脱無二無別。譬如春月下諸豆
子得煖氣已尋便出生。眞解脱者則不如是。
又解脱者。名曰虚無。虚無即是解脱。解脱即
是如來。如來即是虚無。非作所作。凡是作
者。猶如城郭樓觀却敵。眞解脱者。則不如是。
是故解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即無爲法。譬
如陶師作已還破。解脱不爾眞。解脱者。不生
不滅。是故解脱即是如來。如來亦爾。不生不
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爲法。以是義故
名曰如來。入大涅槃不老不死有何等義。老
者爲遷變。髮白面皺。死者身壞命終。如是等
法解脱中無。以無是事故名解脱。如來亦無
髮白面皺有爲之法。是故如來無有老也。無
有老故則無有死。又解脱者名曰無病。所謂
病者。四百四病及餘外來侵損身者。是處無
故。故名解脱。無疾病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
即是如來。如來無病。是故法身亦無有病。如
是無病即是如來。死者名曰身壞命終。是處
無死。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眞解脱。眞解脱
者即是如來。如來成就如是功徳。云何當言
如來無常。若言無常。無有是處。是金剛身。云
何無常。是故如來不名命終。如來清淨無有
垢穢。如來之身非胎所汚。如分陀利本性清
淨。如來解脱亦復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來。
是故如來清淨無垢。又解脱者。諸漏瘡疣永
無遺餘。如來亦爾。無有一切諸漏瘡疣。又解
脱者。無有鬪諍。譬如飢人見他飮食生貪奪
想。解脱不爾。又解脱者。名曰安靜。凡夫人
言。夫安靜者。謂摩醯首羅。如是之言即是虚
妄。眞安靜者。畢竟解脱。即是如來。又解脱
者。名曰安隱。如多賊處不名安隱。清夷之處
乃名安隱。是解脱中無有怖畏。故名安隱。是
故安隱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如來
者。即是法也。又解脱者。無有等侶。有等侶
者。如有國王有隣國等。夫解脱者。則無如是
無等侶者。謂轉輪聖王無有能與作齊等者。
解脱亦爾。無有等侶。無等侶者。即眞解脱。眞
解脱者。即是如來轉輪法王。是故如來無有
等侶。有等侶者。無有是處。又解脱者。名無
憂愁。有憂愁者。譬如國王畏難強隣而生憂
愁。夫解脱者。則無是事。譬如壞怨則無憂慮。
解脱亦爾。是無憂畏。無憂畏者即是如來。又
解脱者。名無憂喜。譬如女人止有一子從役
遠行。卒得凶問聞之愁苦。後復聞活便生
歡喜。夫解脱中無如是事。無憂喜者即眞解
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無有塵
垢。譬如春月日沒之後風。起塵霧。夫解脱中。
無如是事。無塵霧者。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譬如聖王髻中明珠無有垢穢。夫解
脱性亦復如是。無有垢穢。無垢穢者。喩眞解
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如眞金性不雜沙石。
乃名眞寶。有人得之生於財想。夫解脱性亦
復如是。如彼眞寶。彼眞寶者。喩眞解脱。眞
解脱者即是如來。譬如瓦瓶破而聲&T027739;。金剛
寶瓶則不如是。夫解脱者。亦無&T027739;破。金剛寶
瓶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
身不可壞。其聲&T027739;者。如蓖麻子盛熱之時置
之日曝出聲震爆。夫解脱者無如是事。如彼
金剛眞寶之瓶無&T027739;破聲。假使無量百千之
人。悉共射之。無能壞者。無&T027739;破聲。喩眞解
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如貧寶窮人負他
物故。爲他所繋。枷鎖策罰受諸苦毒。夫解脱
中無如是事。無有負責。猶如長者。多有財
寶。無量億數。勢力自在不負他物。夫解脱
者亦復如是。多有無量法財珍寶。勢力自在
無所負也。無所負者。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無逼切。如春渉熱夏日
食甜冬日冷觸。眞解脱中無有如是不適意
事。無逼切者。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
又無逼切者。譬如有人飽食魚肉而復飮乳。
是人則爲近死不久。眞解脱中無如是事。是
人若得甘露良藥所患得除。眞解脱者亦復
如是。甘露良藥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
來。云何逼切不逼切也。譬如凡人我慢自高
而作是念。一切衆中誰能害我。即便携持蛇
虎毒蟲。當知是人不盡壽命則爲横死。眞解
脱中無如是事。不逼切者。如轉輪王所有神
珠。能伏蜣蜋九十六種諸毒蟲等。若有聞是
神珠香者。諸毒消滅。眞解脱者。亦復如是。
皆悉遠離二十五有。毒消滅者。喩眞解脱。眞
解脱者即是如來。又不逼切者。譬如虚空。解
脱亦爾。彼虚空者。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又逼切者。如近乾草然諸燈火近則
熾然。眞解脱中無如是事。又不逼切者。譬
如日月不逼衆生。解脱亦爾。於諸衆生無
有逼切。無有逼切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無動法。猶如怨親。眞
解脱中無如是事。又不動者。如轉輪王更無
聖王以爲親友。若更有親則無是處。解脱亦
爾。更無有親。若有親者。亦無是處。彼王無親
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
法也。又無動者。譬如素衣易受染色。解脱不
爾。又無動者。如婆師華欲令有臭及青色者。
無有是處。解脱亦爾。欲令有臭及諸色者。亦
無是處。是故解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爲
希有。譬如水中生於蓮華非爲希有。火中生
者。是乃希有。有人見之便生歡喜。眞解脱者
亦復如是。其有見者心生歡喜。彼希有者喩
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其如來者即是
法身。又希有者。譬如嬰兒其齒未生。漸漸
長大然後乃生。解脱不爾。無有生與不生。又
解脱者。名曰虚寂。無有不定。夫不定者。如
一闡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不成佛道。無有
是處。何以故。是人若於佛正法中心得淨信。
爾時即便滅一闡提。若復得作優婆塞者。亦
得斷滅於一闡提。犯重禁者。滅此罪已則得
成佛。是故若言畢定不移不成佛道。無有是
處。眞解脱中。都無如是滅盡之事。又虚寂者。
墮於法界。如法界性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又一闡提若盡滅者。則不得稱一闡
提也。何等名爲一闡提耶。一闡提者。斷滅一
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縁一切善法。乃至不生
一念之善。眞解脱中都無是事。無是事故即
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不
可量。譬如穀聚其量可知。眞解脱者則不如
是。譬如大海不可度量。解脱亦爾。不可度量。
不可量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
解脱者。名無量法。如一衆生多有業報。解脱
亦爾。有無量報。無量報者。即眞解脱。眞解
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爲廣大。譬如大
海。無與等者。解脱亦爾無能與等。無與等
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
名曰最上。譬如虚空最高無比。解脱亦爾最
高無比。高無比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
如來。又解脱者。名無能過。譬如師子所住之
處一切百獸無能過者。解脱亦爾。無有能過
無能過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
解脱者。名爲無上。譬如北方諸方中上。解脱
亦爾。爲無有上。無有上者。即眞解脱。眞解脱
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無上上。譬如北方
之於東力爲無上上。解脱亦爾。無有上上。無
上上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
脱者。名曰恒法。譬如人天。身壞命終是名曰
恒。非不恒也。解脱亦爾。非是不恒。非不恒
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
者。名曰堅住。如佉羅栴檀沈水其性堅實。解
脱亦爾。其性堅實。性堅實者。即眞解脱。眞解
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不虚。譬如竹
葦其體空疎。解脱不爾。當知解脱即是如來。
又解脱者。名不可汚。譬如牆壁未見塗治。蚊
虻在上止住遊戲。若以塗治彩畫彫飾。蟲聞
彩香即便不住。如是不住喩眞解脱。眞解脱
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無邊。譬如村落
皆有邊表。解脱不爾。譬如虚空無有邊際。解
脱亦爾。無有邊際。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又解
脱者。名不可見。譬如空中鳥跡難見。如是難
見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
名甚深。何以故。聲聞縁覺所不能入。不能入
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甚深者。
諸佛菩薩之所恭敬。譬如孝子供養父母功
徳甚深。功徳甚深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
如來。又解脱者。名不可見。譬如有人不見自
頂。解脱亦爾。聲聞縁覺所不能見。不能見
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
者。名無屋宅。譬如虚空無有屋宅。解脱亦
爾言屋宅者。喩二十五有。無有屋宅喩眞
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不
可取。如阿摩勒果人可取持。解脱不爾。不可
取持。不可取持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
來。又解脱者。名不可執。譬如幻物不可執持。
解脱亦爾。不可執持。不可執持即眞解脱。眞
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無有身體。譬如
有人體生瘡癩。又諸癰疽癲狂乾枯。眞解脱
中無如是病。無如是病喩眞解脱。眞解脱者
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爲一味。如乳一味。
解脱亦爾。唯有一味。如是一味即眞解脱。眞
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清淨。如
水無泥澄靜清淨。解脱亦爾。澄靜清淨。澄
靜清淨則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
脱者。名曰一味。如空中雨一味清淨。一味清
淨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
名曰除却。譬如滿月無諸雲曀。解脱亦爾。無
諸雲曀。無諸雲曀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
如來。又解脱者。名曰寂靜。譬如有人熱病除
愈身得寂靜。解脱亦爾。身得寂靜。身得寂靜
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即
是平等。譬如野猫毒蛇鼠狼倶有殺心。解脱
不爾。無有殺心。無殺心者即眞解脱。眞解
脱者即是如來。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於
子。解脱亦爾。其心平等。心平等者。即眞解
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無有異處。
譬如有人唯居上妙清淨屋宅更無異處。解
脱亦爾。無有異處。無異處者即眞解脱。眞解
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知足。譬如飢
人値遇甘膳食之無厭。解脱不爾。如食乳糜
更無所須。更無所須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斷絶。如人被縛斷縛
得脱。解脱亦爾。斷絶一切疑心結縛。如是斷
疑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
名到彼岸。譬如大海有此彼岸。解脱不爾。雖
無此岸而有彼岸。有彼岸者即眞解脱。眞解
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默然。譬如
大海其水泛漲多諸音聲。解脱不爾。如是解
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美妙。譬如衆藥
雜訶梨勒其味則苦。解脱不爾。味如甘露。味
如甘露喩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
脱者。除諸煩惱。譬如良醫和合諸藥善療衆
病。解脱亦爾。能除煩惱。除煩惱者即眞解脱。
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無窄。譬
如小舍不容多人。解脱不爾。多所容受。多所
容受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
者。名滅諸愛。不雜婬欲。譬如女人多諸愛欲。
解脱不爾。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如來如是無
有貪欲瞋恚愚癡憍慢等結。又解脱者。名曰
無愛。愛有二種。一者餓鬼愛。二者法愛。眞解
脱者。離餓鬼愛。憐愍衆生故有法愛。如是法
愛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
離我我所。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
法也。又解脱者。是滅盡離諸有貪。如是解脱
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法也。又解脱者即是救
護。能救一切諸怖畏者。如是解脱即是如來。
如來者即是法也。又解脱者。即是歸處。若有
歸依如是解脱不求餘依。譬如有人依恃於
王不求餘依。雖復依王則有動轉。依解脱者
無有動轉。無動轉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又解脱者。名爲屋
宅。譬如有人行於曠野則有險難。解脱不爾。
無有險難。無險難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又解脱者。是無所畏。如師子王於諸
百獸。不生怖畏。解脱亦爾。於諸魔衆不生怖
畏。無怖畏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
來。及解脱者。無有窄狹。譬如隘路乃至不受
二人並行。解脱不爾。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又
有不窄。譬如有人畏虎墮井。解脱不爾。如是
解脱即是如來。又有不窄如大海中捨壞小
船。得堅牢船。乘之渡海到安隱處心得快樂。
解脱亦爾。心得快樂。得快樂者即眞解脱。眞
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拔諸因縁。譬如
因乳得酪因酪得酥因酥得醍醐。眞解脱中
都無是因。無是因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又解脱者。能伏憍慢。譬如大王慢
於小王。解脱不爾。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如來
者即是法也。又解脱者。伏諸放逸。謂放逸
者。多有貪欲。眞解脱中無有是名。無是名
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
能除無明。如上妙酥除諸滓穢乃名醍醐。解
脱亦爾。除無明滓生於眞明。如是眞明即眞
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爲寂
靜。純一無二。如空野象。獨一無侶。解脱亦爾。
獨一無二。獨一無二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爲堅實。如竹葦𦱔麻莖
幹虚空而子堅實。除佛如來。其餘人天皆不
堅實。眞解脱者遠離一切諸有流等。如是解
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能覺了。増益於
我。眞解脱者亦復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來。
又解脱者。名捨諸有。譬如有人食已而吐。解
脱亦爾。捨於諸有。捨諸有者即眞解脱。眞解
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決定。如婆師
華香七葉中無。解脱亦爾。如是解脱即是如
來。又解脱者。名曰水大。譬如水大於諸大勝
能潤一切草木種子。解脱亦爾。能潤一切有
生之類。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
爲入。如有門戸則通路。入金性之處金則可
得。解脱亦爾。如彼門戸。修無我者則得入中。
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爲善。譬
如弟子隨逐於師。善奉教勅得名爲善。解脱
亦爾。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出世
法。於一切法最爲出過。如衆味中酥乳最勝。
解脱亦爾。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
四不動。譬如門閫風不能動。眞解脱者。亦
復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無
濤波。如彼大海其水濤波。解脱不爾。如是解
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譬如宮殿。解脱亦爾。
當知解脱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所用。如
閻浮檀金多有所任。無有能説是金過惡。解
脱亦爾。無有過惡。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
是如來。又解脱者。捨嬰兒行。譬如大人捨小
兒行。解脱亦爾。除捨五陰。除捨五陰即眞解
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曰究竟。
如被繋者從繋得脱。洗浴清淨然後還家。解
脱亦爾。畢竟清淨。畢竟清淨即眞解脱。眞
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無作樂。無作
樂者。貪欲瞋恚愚癡吐故。喩如有人誤飮蛇
毒。爲除毒故即服吐藥。既得吐已毒即除愈
身得安樂。解脱亦爾。吐於煩惱諸結縛毒。身
得安樂名無作樂。無作樂者即眞解脱。眞解
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斷四種毒蛇煩
惱。斷煩惱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
又解脱者名離諸有。滅一切苦得一切樂。永
斷貪欲瞋恚愚癡。拔斷一切煩惱根本。拔根
本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
者。名斷一切有爲之法出生一切無漏善法
斷塞諸道。所謂若我無我非我非無我。唯斷
取著不斷我見。我見者名爲佛性。佛性者即
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脱者。名不
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
尼揵子等所計解脱。而是尼揵實無解脱。故
名空空。眞解脱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不
空空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又解
脱者。名曰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雖無水
酒酪酥蜜時。猶故得名爲水等瓶。如是瓶等
不可説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色
香味觸。若言不空。而復無有水酒等實。解脱
亦爾。不可説色及以非色。不可説空及以不
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淨。若言不空。
誰受是常樂我淨者。以是義故。不可説空及
以不空。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
苦。一切相。一切有爲行。如瓶無酪則名爲空。
不空者。謂眞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猶
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是故解脱喩如
彼瓶。彼瓶遇縁則有破壞。解脱不爾。不可破
壞。不可破壞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
又解脱者。名曰離愛。譬如有人愛心希望釋
提桓因大梵天王自在天王。解脱不爾。若得
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愛無疑。無
愛無疑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若言
解脱有愛疑者無有是處。又解脱者。斷諸有
貪。斷一切相一切繋縛。一切煩惱一切生死
一切因縁一切果報。如是解脱即是如來。如
來者即是涅槃。一切衆生怖畏生死諸煩惱
故。故受三歸。譬如群鹿怖畏獵師既得免離。
若得一趒則喩一歸。如是三趒則喩三歸。以
三趒故得受安樂。衆生亦爾。怖畏四魔惡獵
師故。受三歸依。二歸依故則得安樂。受安樂
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
是涅槃。涅槃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佛性。
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釋曰。上來一百句解脱文現不繁。
更釋大意。只明一心眞性解脱。以實慧解脱
顯此眞性。然後成方便慧解脱。故能自覺覺
他。名之爲佛。即是平等法身天眞之佛。所以
經云。當知解脱即是如來。如來之性即是解
脱。解脱如來無二無別。是以如來之性即
衆生性。衆生之性即一切法性。一切法性即
是心性。以心性遍一切處故。則一切處悉是
不思議解脱。以不見自性故則隨處貪著。著
即被縛。若了斯宗縛脱倶寂。所以云離即著
著即離。幻化門中生實義亦無離亦無著。何
處更求無病藥。又此一百句解脱委曲披陳。
是最後指歸究竟垂示。則涅槃之祕藏。祖佛
之正宗。所以具録全文證明宗鏡。請不厭繁
覽。所冀子細明心。斯乃解縛之原。迷悟之本。
若心解則一切解。與眞性而相應。若心縛則
一切縛。與塵勞而共處。出要之道於此絶言。
方便之門更無過上。此不思議眞性解脱法
門。一入全眞。眞外無法。意消能所。情斷是
非。此非誦文法師湊其智海闇證禪伯了此慧
燈。唯除直見性人一乘道種。方能悟入頓了
無疑。此圓頓教門。唯一無分別法耳。無有際
畔。不渉一多。以即邊而中故。無法可比。以即
妄而眞故無法可待。豈更佛法待於佛法。唯
一絶待如來法界。故出法界外。無復有法。無
所可待。亦無所絶。唯證相應不在言説。如
大集經云。不待莊嚴了知諸法。以得一總得
餘故。所以云。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
收。一華開天下春。一事寂萬法眞。則上根一
覽終不再疑。中下之機寧無方便。如孤寂吟
云。擧一例諸足可知。何用喃喃説引詞。只見
餓夫來取飽。不聞漿逐渇人飛。問。衆生法
身與佛平等。云何不起報化之用耶 答。雖
本平等隱顯有殊。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起
信疏云。但衆生迷自眞理起於妄念。是時眞
如。倶現染相。不顯其用。鈔問云。衆生心與佛
體既同。衆生迷時何不起用。答以無明有力
起於九相。眞如無力被隱故。不能現用。如水
爲風所撃但起波瀾。而不能現像石壁鈔云。
論云本覺常起用者。有其二意。一約内熏。即
自體相熏習義故。論云。從無始來具無漏法。
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
熏習。二約應化不起者。但以妄染覆之。非謂
本覺無此應用。亦非固心抑令不起。斯則過
在於妄迷而不知。何關於覺以本覺常具常
熏故。如脩竹有龍鳳之音。塵鏡有照膽之用。
是知靈臺絶妙衆生莫知。若暫返照迴光。無
有不得之者。如地中求水鑛裏求金。唯慮不
肯承當沈埋心寶。宗鏡委細意囑於斯。普勸
後賢直須知有
宗鏡録卷第三十一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三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華嚴經是圓滿教。所明一法纔起。皆有
眷屬隨生。今此何故唯論絶待 答。所言眷
屬者。皆是理内眷屬。衆生如佛如一如無二
如。理性相關。故稱如來。爲世間之父。一切衆
生。爲諸佛之子。若法門眷屬者。約自證法。則
禪定爲父。般若爲母。而生眞淨法身。若化他
法。則方便爲父。慈悲爲母。而生應化佛身。從
般若眞性起同體大悲。所有萬行莊嚴皆是
性起功徳。必無心外法而爲主伴。如般若經
云。欲爲佛親侍者及内眷屬等。應學般若。般
若即心靈之性故。是以諸佛菩薩。凡有施爲。
皆是内祕外現。不捨道法現凡夫事。如華嚴
入法界品云。復次善男子。菩薩以般若波羅
蜜爲母。方便善巧爲父。檀那波羅蜜爲乳母。
尸羅波羅蜜爲養母。忍辱波羅蜜爲莊嚴具。
精進波羅蜜爲養育者。禪那波羅蜜爲浣濯
人。善知識爲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爲伴侶。一
切善法爲親屬。一切菩薩爲兄弟。菩提心爲
家。如理修行爲家法。諸地善法爲家處。得諸
忍法爲家族。大願現前爲家教。以清淨智滿
足諸行爲順家法。勸發勤修不斷大乘爲紹
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繋菩薩爲王太子。成
就廣大眞實菩提爲淨家族。鴦崛魔羅經云。
佛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一切男子皆爲兄
弟。一切女人皆爲姉妹。乃至女有佛藏。男亦
如是。云何一性而自染著。以一性故。是故如
來淨修梵行。住於自地不退轉地。得如來
地。維摩經偈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
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爲妻。慈悲心
爲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弟子衆塵勞。
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諸度
法等侶。四攝衆妓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爲音
樂。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
脱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
淨華。浴此無垢人。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爲車。
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相具以嚴容。衆好
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爲華鬘。富有七財
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説修行。迴向爲大利。四
禪爲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増智慧。以爲自
覺音。甘露法之食。解脱味爲漿。淨心以澡浴。
戒品爲塗香。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
四種魔。勝幡建道場。崇福疏云。實徳内資長
養如母。方便外攝度生稱父。内證深法悦已
智心喜樂盈懷。故名爲妻。肇師云。慈悲之心
虚而外適。其性柔弱隨物不違。故如女也。善
心力大滅惡盡原眞證相應。故名爲男。所證
二空之理爲其舍宅。外障六塵風雨。内去三
毒之蟲。又有非眞要。時復暫遊。空爲理宗。以
爲常宅。故云畢竟空寂舍。能轉塵勞衆生以
成佛法。昔無明郎主。恩愛魔王。今化令隨
道。名爲弟子。故云弟子衆塵勞隨意之所轉。
乃至三十七品之知識。六度萬行之法侶。爲
眞實道畔助成菩提。四攝廣被令人喜悦。如
妓女讃誦法言。令人愛味如音樂。以總持爲
苑。能攝諸法。以無漏爲林。能除熱惱。以七覺
淨妙之華。成八解智慧之果。湛然定水恒開
覺華。用一乘爲車。五通爲馬。御之以一心。
遊行八正道。乃至妙相嚴容衆好飾體。慚愧
爲服。深心爲鬘。具七聖之財。踞四禪之座。入
多聞寶藏。從淨命而生。飮解脱一味之漿。得
甘露究竟之食。破八萬煩惱。成五分法身。降
四種魔軍。圓三菩提道。若主若伴。若因若縁。
皆是宗鏡卷舒心之體用。未曾一法建立從
外而生。天台淨名疏問那忽處處對法門。約
觀心作如此等説。佛意必如此也。答曰。若言
經中無對法門解釋義者。此經佛道品。普現
色身菩薩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
眷屬等悉爲是誰。大士偈答言。智度菩薩母
等。淨名既是在家菩薩。何容無有父母妻子
家宅。而不依事答。悉約内行法門答者。當知
諸佛菩薩不起道法現凡夫事。雖現凡事皆
内表道法也。如佛般涅槃處在雙樹四枯四
榮。豈可直作樹木之解。且如來誠説。皆表半
滿枯榮。今在毘耶庵羅樹園。欲説不思議解
脱法門。不捨道法。現迹同凡。住毘耶離。豈不
表極地所住法門也。華嚴經明十城十園。豈
止是世間城園也。此經下文菩薩行品云。諸
佛威儀。有所進止。無非佛事。何得倶作事
解。都不尋思諸佛菩薩不思議教善權祕密
表發之事。又法華經云。欲説是經。應入如
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乃是
大慈悲心。如來衣者。即是柔和忍辱。如來座
者。即是一切法空。問曰。華嚴頓教大乘。可得
約行明諸法門。此方等經及小乘教。何得亦
約觀行明義。答曰。此經既云。諸佛解脱當於
衆生心行中求。若不約觀行豈稱斯文。若不
以毘耶離庵羅樹園對諸法門。則不得約觀
心解釋。何得於衆生心行中求諸佛解脱。若
不於心行求解脱者。云何得住不思議解脱。
若不住不思議解脱。云何於一毛孔見諸佛
土變現自在。如不思議品所明也。復云何得
如法華經明。身根清淨一切十方國土皆於
身中現。又豈得如華嚴經頌説。無量諸世界
悉從心縁起。無量諸佛國皆於毛孔現也。如
前問言。小乘不得約觀心解釋者。何故聲聞
經中佛爲牧牛人説十一法。皆一一内合比
丘觀心。如是等例。豈非方等及三藏經對諸
法門觀心明義也。故知了義教不了義教。皆
是了義。以唯一心故。所以云。圓機對教無教
不圓。理心渉事無事非理。又云。根羸則法
劣。器廣則道圓故。問。此宗玄奧性自天眞。
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云何廣述。諸
有差別行門 答。夫妙達殊倫。則法法齊旨。
巧通異道。乃物物咸如。夫言了因者。乃是於
眞心中性徳顯了。故名了因。生因者。亦是信
心中能生六度萬行。故名生因。生了倶心。理
行非外。若不了此取捨萬端。纔入斯宗自無
高下。夫三界之有。是菩提之用。本末相遍
空有融通。豈同豁爾之無。塊然之有。如大
智度論云。空有二種一者善空。熾然修一切
行。而了性空。二者惡空。恣行惡法。而欲撥
令空。今論不可得空。此空不離諸法。諸法不
離此空。當知一切法趣空如瓶處空。十方界
空不異瓶空。故十方空皆趣瓶空。華嚴論云。
若也但修空無想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
但一向生想不見無相法身。即純是有爲。又
云。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萬行。皆爲長養
初發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慣習自
在故。時亦不改。法亦不異。智亦不遷。猶如
竹葦依舊而成。初生與終無有麁細。亦如小
兒初生而後長爲大無異大也。是知差別行
門。皆入畢竟空中。無有分別。如龍樹菩薩問
曰。若菩薩知佛是福田。衆生非福田。是非菩
薩法。菩薩以何力故。能令佛與畜生等。答曰。
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力故。一切法中修畢竟
空心。是故於一切法無分別。如畜生。五陰・十
二入・十八界和合生名爲畜生。佛亦如是。從
諸善法和合。假名爲佛。若人憐愍衆生得無
量福徳。於佛著心起諸惡因縁得無量罪。是
故知一切法畢竟空。故不輕畜生。不著心貴
佛。復次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是無相中
不分別是佛是畜生。若分別即是取相。是故
等觀。故經偈云。一切諸法中。皆以等觀入。大
法炬經云。涅槃義者。本來自有。非人所爲。故
名涅槃。又眞涅槃者。所謂一切世間乃至若
有若無。如是一切悉名涅槃。若取相分別則
非涅槃。是以若見一法異。則失唯心第一義
門。便成魔事。故大集經云。於衆生生異想。是
爲魔業。厭有爲功徳。是爲魔業。故天台淨名
疏云。住此觀心不見慳相施相。而能慈悲利
益衆生。所有財物拯濟貧乏。興諸福業。供養
三尊。修故造新。隨喜奬善。若是長者。一村行
施。因施説法。是則一村貧民四衆受施之徒
感恩慕徳。非但歸心受化。慳悋之心漸漸微
薄。亦復學是施主捨財修福也。若在一縣令
長官司。住正觀心。所有資財能如是財施法
施者。則一縣貧民四衆受施之徒皆亦歸心
受化。慳心自然休息。捨財修福利益興顯。乃
至一管一國人主官僚天王帝主。住正觀心。
不見慳施。所有資財慈愛貧民。恩惠分施。因
爲善巧説四教法。州管國内所有貧民四衆
荷恩慕徳敬仰。歸心承事親近受道。因是慳
心漸薄皆能惠施。修諸福業轉相教化。行恩
布徳正道居懷。是則諸州諸管擧國人民。有
善有惡有智有道。譬如一燈然百千燈。本燈
湛然。餘燈遍滿。冥者皆明。明終不絶。是爲
四衆長者官司國主住檀波羅蜜無盡燈法門
攝一切衆生也。是諸所攝衆生未來在家出
家。還爲眷屬。或爲親戚。或爲臣民。或爲弟
子。同生淨上。依報巍巍七珍無量。値佛聞
經道心開發。是諸施主。若得無生法忍住不
思議解脱。昔布施所攝衆生得道時至。是諸
施主即於有因縁之國示成正覺。昔布施所
攝衆生皆來其國。一切能捨修三乘道。若聞
法華開佛知見之説。即同入大乘。乘此寶乘
遊於四方。嬉戲快樂。此即淨名大士。何處更
往毘耶離。別覓維摩詰耶。故知若能了此眞
如一心無盡之理。則一切六度四攝萬行皆
無有盡。轉示他心。亦同無盡。乃至重重渉入
遞出無窮。如無盡燈。布影分光。遍周法界。非
唯淨名。是我實乃千聖同儔。純行救度之心。
則觀音出現。常運大慈之意。則彌勒下生。乃
觸途皆證法門。寓目盡成願海。高低嶽涜。共
轉根本法輪。大小鱗毛。普現色身三昧。是以
從體起用。用自遍周。以性成行。行無邊際。如
還原觀。從自性之體分其二用。一海印森羅
常住用。謂眞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像齊現。
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浪息。海水澄清
無像不現。二法界圓明自在用。即華嚴三昧
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徳。普周法界而證菩
提。何故分其二用。前海印用。是本用。亦名理
行。亦名性徳。後華嚴用。是修成亦名事行。亦
名修徳此二相假成其大用。謂因修顯性。以
性成修。若無性修亦不成。若無修性亦不顯。
是以離性無修。離修無性。故云萬法顯必同
時一際理無前後。斯則二而不二。又不二而
二。何者以海印用本具是所現。謂眞如自性
有遍照法界義故。華嚴用是能現。以修成契
理能成萬行故。能所有異本末似分。則非一
非異能成妙行 問。既以心爲宗。教中云何。
又説破色心論。且何心可宗。何心可破 答。
心有二種。一隨染縁所起妄心。而無自體。但
是前塵。逐境有無。隨塵生滅。唯破此心。雖云
可破而無所破。以無性故。百論破情品云。譬
如愚人見熱時焔妄生水想逐之疲勞。智者
告言。此非水也。爲斷彼想。不爲破水。如是
諸法自性空。衆生取相故著。爲破是顛倒故
言破。實無所破。二常住眞心。無有變異。即立
此心。以爲宗鏡。識論云。心有二種。一相應
心。謂無常妄識虚妄分別。與煩惱結使相應。
二不相應心。所謂常住第一義諦。古今一相
自性清淨心。今言破者。是相應心。不相應
心立爲宗本。是以一切自行履踐之路。無
邊化他方便之門。皆以心爲本。本立而道生。
萬法浩然宗一無相。欲擧一蔽諸指鹹知海
者。即此常住不動眞心也 問。衆生覺性天
眞自然。何假因縁文義開析。本自無瘡勿傷
之也 答。若執此性決定是自然者。應須現
推有自然之理。且如本性。以何法爲自體。如
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
眞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爲自然。自須甄明
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爲自。此
見爲復以明爲自。以暗爲自。以空爲自。以
塞爲自。阿難。若明爲自。應不見暗。若復以
空爲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
以爲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故
知恒常之性不逐縁生若隨明暗幻化之法以
爲自體者。明暗等法縁散之時。此性應隨斷
 問。本性既非自然。應是因縁之性 答。
此性若是因縁爲體者。今推以何法爲因。何
法爲縁。應須礭定眞實體性。如經云。阿難
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縁性。
心猶未明。諮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縁性。
佛言。汝言因縁。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
現前。此見爲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
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
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
暗。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縁明有見。縁暗有
見。縁空有見。縁塞有見。阿難若縁。空有應
不見塞。若縁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縁明
縁暗同於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
縁。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
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
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
摩虚空。只益自勞。虚空云何隨汝執捉。阿
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縁。世尊。云
何常與比丘宣説。見性其四種縁。所謂因空
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佛告阿難。我説
世間諸因縁相。非第一義。阿難。吾復問汝。諸
世間人説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
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爲見。
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
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
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爲不
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
倶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
中暫無。如是則知。二倶名見。云何不見。是
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
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
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説因
縁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
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
怠妙菩提路。故知説因縁自然。皆屬世間言
論。談有無眞俗。悉是分別識心。當見性之
時。豈留觀聽。在發明之際。焉落言思。問。
此妙明性既非因縁自然。則無有一法不從
和合而生。如無所證之眞如。何由發能證之
妙智。則境智和合能成見性 答。若智外有
眞如。則可爲所證。眞如外有智。則可爲能
證。今智外無如。如外無智。欲將何法以爲
和合非和合耶。如經云。佛告阿難。汝雖先
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縁非自然性。而猶未明
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難。吾今復
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
諸因縁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
汝今者。妙淨見精。爲與明和。爲與暗和。爲
與通和。爲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
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辯。雜何形像。若
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
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
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
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復次阿
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爲與明合。爲與暗
合。爲與通合。爲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
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
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
群塞。亦復如是。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
惟。此妙覺元與諸縁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
精非和合者。爲非明和。爲非暗和。爲非通和。
爲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
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
爲畔。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
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
群塞。亦復如是。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爲非明
合。爲非暗合。爲非通合。爲非塞合。若非明合。
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
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
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乃至佛告富樓那。
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
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
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
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状狂走。於意云
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
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爲
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
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歴塵劫。雖佛發明猶
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
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爲滅。得菩提者。如寤時
人説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縁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
有因縁。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
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爲
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
三縁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
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
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乃至佛告阿難。即
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縁。若得滅除。則不
狂性自然而出。因縁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
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
縁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縁故狂。何不自
然因縁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
何藉因縁。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
何所潜。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爲狂走。若悟
本頭識知狂走。因縁自然倶爲戲論。是故我
言。三縁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滅生倶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
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
滅者。名爲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
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
然。和合非合。合然倶離。離合倶非。此句方
名無戲論法。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釋曰。若悟
本頭識知狂走因縁。自然倶爲戲論者。若實
發明悟了本頭。一靈眞性非動非靜。非得非
失。非生非滅。非合非離。則知無始已來三界
伶俜六趣狂走。是迷是倒。是妄是虚。皆是
情想結成識心鼓動。則知本覺眞性。非因非
縁。亦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和非合。非不和
合。盡成戲論悉墮邪思且無住眞心。豈存名
相及與處所。若欲以識心圖度。句義詮量而
求眞實者。如繋風捕影。理可然乎。所以祖師
云。非自然非因縁。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羅萬
像光中現。尋之不見有根原。如上剖析。此爲
未識本頭不知狂走之人。令離句絶非言思
道斷。此方始除世間分別戲論之法。於自見
性大道之中。尚猶&T049271;遠。應須親到。不俟更
言。似鏡照容。直須心眼相似。如人飮水。方
能冷煖自知。故云唯證乃知難可測。未到之
者徒自狂迷 問。法門無量。皆有破執顯道
之功。何故偏讃一心以爲綱骨 答。此是起
惑之初。發眞之始。迷悟之本。染淨之由。故
云。至妙靈通。目之曰道。則心外無道。道外
無心。微妙甚深凡小非分。菩薩分知。唯佛
窮了。以彼二乘但覺四住不了無明故。此無
明所起之識。非其境也。菩薩十信之初創發
心時。即觀本識自性縁起因果之體。得成正
信。攝論云。菩薩初起應先觀諸法如實因縁。
此之謂也。如實因縁。莫非一心本識。斯則發
眞之始也。起信論云。以不覺一法界故。心不
相應。無明分別生諸染心。一法界者。即無二
眞心爲一法界。此非算數云一。謂如理虚融
平等不二。故稱爲一。斯則起惑之初也。又因
不識無明作衆生。了此無明成諸佛。斯則迷
悟之本也。又一法界。擧體全作生滅門。擧體
全作眞如門。順法界則出離解脱。違法界則
繋縛輪迴。斯乃染淨之由也。是以千聖仰之
爲母爲師。群賢歸之如王如導。諸經綱骨萬
法指南。撮要言之。罔逮於茲矣。故經云。心
爲法本。心作天堂。心作地獄。若離衆生心。更
有何眞俗等事。以一切法但如影響故。如向
居士云。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
形是影本揚聲止響。不識聲是響根。除
煩惱身而求涅槃者。喩去形而覓影。離衆生
心而求佛道者。喩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
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
無理作理。因其理則諍論起矣。幻作非眞。誰
非誰是。虚妄非實。何有何空。將知得無所
得。失無所失矣。故知但了一心則萬法皆寂。
如華嚴經。解脱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
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
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
來。蓮華世界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
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
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
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然
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知一
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
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
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
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善男
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刹。積集妙
行。調伏衆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
戲不可思議解脱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
遍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
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
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
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
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
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
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疏釋云。心該萬
法。謂非但一念觀佛由於自心。菩薩萬行佛
果體用亦不離心。亦去妄執之失。謂有計云
萬法皆心。任之是佛。驅馳萬行。豈不唐勞。
今明。心雖即佛久翳塵勞。故以萬行増修令
其瑩徹。但説萬行由心。不説不修爲是。又
萬法即心。修何礙心。故云卷舒變化唯心所
在。壽殀得喪唯心所宰。故詩三百一言可蔽
矣。教五千一心能貫之。實入道之要津。修行
之玄鏡。實謂深談佛旨妙達眞空。低頭擧手
而盡入圓因。發念興心而皆同本果。掘凡夫
之乾土。見諸佛之水泉。抽二乘之焦芽。結常
樂之果實。變毒藥而成甘露。轉酥酪而作醍
醐。定父子而全付家珍。拂權迹而頓開寶藏。
今宗鏡所録。唯窮祖佛正宗。若欲見道修行。
無出自身心之内。如華嚴經頌云。身爲正法
藏。心爲無礙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衆生。
故知身爲法聚。無一法出我身田。心爲慧光。
無一智離我心海。若迷之者。則身爲苦聚病
原。心作無明怨賊。先須察所治過患之迹。方
立能治功徳之門。則一切衆生所造過患莫
越身心。若欲對治唯戒以慧。若修身戒。則戒
急而妙行成。若修心慧。則乘急而眞性顯。故
得乘戒兼急理行倶圓。正助相資方入宗鏡。
内外朗鑒一道清虚。如大涅槃經云。復次不
修身者。不能觀身雖無過咎而常是怨。善男
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覺已
繋心愼護。若不愼護則爲所害。一切衆生身
亦如是。常以飮食冷煖將養。若不如是將護
守愼。即當散壞。善男子。如婆羅門奉事火天。
常以香華讃歎禮拜供養奉事期滿百年。若
一觸時尋燒人手。是火雖得如是供養。終無
一念報事者恩。一切衆生亦復如是。雖於多
年以好香華瓔珞衣服飮食臥具病痩醫藥而
供給之。若遇内外諸惡縁即時滅壞。都不憶
念往日供給衣服之恩善男子。譬如有王畜
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是
四蛇中誤一生瞋則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
飮食隨時守護。一切衆生四大毒蛇亦復如
是。若一大嗔則能壞身。善男子。如人久病應
當至心求醫療治。若不勤求必死不疑。一切
衆生身亦如是。常應攝心不令放逸。若放逸
者則便滅壞。善男子。譬如坏瓶不耐風雨打
擲椎壓。一切衆生身亦如是。不耐飢渇寒熱
風雨打撃惡罵。善男子。如癰未熟。常當善護
不令人觸。設有觸者則大苦痛。一切衆生身
亦如是。善男子。如騾懷姙自害其躯。一切衆
生身亦如是。内有風冷身則受苦。善男子。譬
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衆生身亦如是。善男
子。亦如芭蕉内無堅實。一切衆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於常生怨心。衆生
四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塚墓。
菩薩亦爾。於身塚墓亦不貪樂。善男子。如栴
陀羅七世相繼不捨其業。是故爲人之所輕
賤。是身種子。亦復如是。種子精血究竟不淨。
以不淨故。諸佛菩薩之所輕訶。善男子。是身
不如魔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鉢羅
華。分陀利華。瞻婆羅華。摩利迦華。婆師迦華。
九孔常漏膿血不淨。生處臭穢醜陋可惡。常
與諸蟲共在一處。善男子。譬如世間雖有上
妙清淨園林。死屍至中則爲不淨。衆共捨之
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淨妙。以有身故。諸
佛菩薩。悉共捨之。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
觀。不名修身。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觀戒
是一切善法梯蹬。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
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戒是諸善根之導
首也。如彼商主導諸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
幢。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永斷一切惡業
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
道資糧。戒是摧結惡賊鎧仗。戒是滅結毒蛇
良呪。戒是度惡業行橋梁。若有不能如是觀
者。名不修戒。不修心者。不能觀心輕躁動轉
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念念迅速如
彼電光。躁擾不住猶如獼猴。如幻如焔。乃是
一切諸惡根本。五欲難滿如火獲薪。亦如大
海呑受衆流。如曼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觀察
生死虚妄。&T037664;惑致患如魚呑鉤。常先引導諸
業隨從。猶如貝母引導諸子。貪著五欲不樂
涅槃。如駝食蜜乃至於死不顧芻草。深著現
樂不觀後過。如牛貪苗不懼杖楚。馳騁周遍
二十五有。猶如疾風吹兜羅毦。所不應求。求
無厭足。如無智人求無熱火。常樂生死不樂
解脱。如稔婆蟲樂稔婆樹。迷惑愛著生死臭
穢。猶如獄囚樂獄卒女。亦如厠猪樂處不淨。
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心。不修慧者。不
觀智慧有大勢力。如金翅鳥能壞惡業。壞無
明暗猶如日光。能拔陰樹如水漂物。焚燒邪
見猶如猛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
之種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慧。乃
至若有修集身戒心慧。如上所説能觀諸法
同如虚空。不見智慧。不見智者。不見愚癡。不
見愚者不見修集。及修集者是名智者。如是
之人則能修集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獄果
報現世輕受。是人設作極重惡業。思惟觀察
能令輕微。作是念言。我業雖重不如善業。譬
&T073554;華雖復百斤。終不能敵眞金一兩。如恒
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醎味飮者不覺。如巨富
者雖多負人千萬寶物。無能繋縛令其受苦。
如大香象能壞鐵鎖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
復如是。然上雖觀身不淨。爲破凡夫執此毒
身以爲苦本。不種菩提之果。唯陷五欲之泥。
不能自利兼他。所以訶破。若乃假茲業迹以
續正因。不入煩惱大海之中。難求覺寶。非處
塵勞糞壤之地。奚生淨華。是以華嚴經云。不
厭生死苦。方成普賢行。又如大寶積經云。佛
告優波離。聲聞乘人乃至。不應起於一念更
受後身。是名聲聞持清淨戒。然於菩薩名大
破戒。乃至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能於無量
阿僧祇劫。堪忍受身不生厭患。是名菩薩持
清淨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今宗鏡所録總
諸大乘經了義妙旨。只爲悟宗行菩薩道故。
闡觀音普門之慧。迹任方圓。入普賢無盡之
宗。運心無際
宗鏡録卷第三十二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彫造 



宗鏡録卷第三十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道無可修。法無可問。纔悟大旨萬事倶休。
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既云宗鏡。何乃廣
引身戒心慧之文。法華經云。三藏學者。尚不
許親近。既違大乘之經教。何成後學之信門。
答。經中所斥三藏學者。即是小乘戒定慧。戒
則但持身口。斷四住枝葉之病苗。定則形同
枯木。絶現外威儀之妙用。慧則唯證偏空。失
中道不空之圓理。故稱貧所樂法。墮下劣之
乘。爲淨名所訶。是愚人之法。今此圓宗定慧。
尚不同大乘初教無相之空。及大乘別教偏
圓之理。豈與三藏灰斷定慧之所論乎。此宗
鏡録戒定慧。乃至一事一行。一一皆入法界
具無邊徳。是無盡宗趣。性起法門。無礙圓通
實不思議。如台教云。如鏡有像瓦礫不現。中
具諸相。但空即無。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觀和尚云。凡聖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
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古徳釋云。禪宗失意
之徒。執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修求。但要
亡情即眞佛自現。法學之輩。執事迷理。何
須孜孜修習理法。合之雙美。離之兩傷。理行
雙修以彰圓妙。休心絶念名理行。興功渉有
名事行。依本智者。本覺智此是因智。此虚明
不昧名智。成前理行亡情顯理。求佛智者。即
無障礙解脱智。此是果智。約圓明決斷爲智。
成前事行以起行成果故。此則體性同故。所
以依之。相用異故。所以求之。但求相用不
求體性。前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縁起以顯體
性。興功事行。即是發淨。縁起以成相用。無相
宗云。如上所説。相用可然。但依本智。情亡則
相用自顯。以本具故。何須特爾起於事行。圓
宗云。性詮本具。亡情之時但除染分相用。自
顯眞體者無事行。彼起淨分相用無因得生。
如金中雖有衆器。除礦但能顯金。若不施功
造作。無因得成其器。豈金出礦已不造不作。
自然得成於器。若亡情則不假事行。佛令具
修。豈不虚勞學者。是以八地已能離念。佛勸
方令起於事行。知由離念不了。所以經頌云。
法性眞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
故爲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此勸皆是事行
故。是知果佛須性相具足。因行必須事理雙
修。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礦。修事行如
造作。求佛智如成器也。又華嚴演義云。若執
禪者。則依本智性。無作無修。鏡本自明不拂
不瑩。若執法者。須起事行求依他勝縁以成
己徳。並爲偏執故辯雙行。依本智者。約理無
漏智性本具足故。而求佛智者約事。無所求
中吾故求之。心鏡本淨久翳塵勞。恒沙性徳
並埋塵沙煩惱。是故須以隨順法性無慳貪
等。修檀等六波羅蜜故。諸佛已證。我未證故。
又理不礙事。不妨求故。事不礙理。求無求故。
若此之修。修即無修。爲眞修矣。如上開示本
末無遺。理備行周因圓果滿。可謂其車高廣。
又多僕從而侍衞之。方能入此。一乘歸於宗
鏡。若初心入已。須冥合眞空。唯在心行非從
口説。直下歩歩著力。念念相應。如大死人永
絶餘想。若非懇志曷稱丈夫。但有虚言終成
自誑。如天台拾得頌公。東陽海水清。水清復
見底。靈源流法泉。斫水刀無痕。我見頑愚士。
燈心拄須彌寸樵煮大海。足抹大地石。蒸沙
成飯無。磨甎將爲鏡説食終不飽。直須著力
行。恢恢大丈夫。堂堂六尺士。枉死埋塚下。可
惜孤標物。龐居士詩云。讀經須解義。解義即
修行。若依了義學。即入涅槃城。如其不解義。
多見不如盲。尋文廣占地。心牛不肯耕。田田
總是草。稻從何處生。故知須在心行忍力成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