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一具於性徳故。皆有莊嚴故。又夫一切諸
法隨縁幻生。體用倶無隱顯互起。或多中現
一。一中現多。若不知起盡之根由。則任運但
隨境轉。或隨好境而忻集。或逐惡縁而怖生。
若能明了一切凡聖等法。悉是自心境界。以
此一印衆怖潜消。所以持地經云。佛告阿逸
多菩薩。於一切法。於一切菩薩法。莫生恐怖。
於一切辟支佛法。亦莫恐怖。於一切聲聞法。
亦莫恐怖。於一切凡夫法。亦莫恐怖。乃至於
靜於亂。亦莫恐怖。於假於實。亦莫恐怖。於信
不信。亦莫恐怖。於善念不善念。亦莫恐怖。於
住不住。亦莫恐怖。如是菩薩於一切法莫生
恐怖。阿逸多。我於往昔修如是等無異法
故。得成正覺。悉能了知一切衆生心之境界。
而於所知不起知相。以我所證隨機演説。能
令聞法諸菩薩等。獲得光明陀羅尼印。得法
印故。永不退轉。釋曰。了一無畏法。能除五
怖畏。入此一心門。當生歡喜地。又云。心淨得
佛土功徳淨。故云欲得淨土果者。當淨其心。
擧果勸因。謂由心也。云何稱淨。若行者不得
心。處則心無起滅。無起滅故。是曰淨心。又大
品經云。空故。離故。不生故。寂滅故。名之爲
淨。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明因則是心。此明
心外無境界隨心而生。心既清淨外報相亦
淨。淨穢從心自無體質。豈有相礙而異處。是
故行業不同各各異見。行業同故所以見不
異。如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淨穢之異皆由心
作。若無心分別垢淨何生。見垢實性即無淨
相。豈有二法相待而論差別乎。故華嚴經頌
云。佛刹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衆生心。如
是見有殊。所以對機立教。於分別門中論衆
生淨心。非唯一種不可雷同。古釋有四。一眞
實淨。謂無漏善心。二相似淨。謂有漏善心。三
究竟淨。謂佛世尊。四不究竟淨。謂十地已下
乃至凡夫。又四句料簡體相淨穢。一體淨相
穢。謂佛現穢土相。佛心清淨無漏故。經云。爲
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二體
穢相淨。如十地已還本識。及有漏六七識。并
地前凡夫一切有漏心所現淨土。是有漏故
名體穢。以依如來清淨佛土。自識變似淨土
相現。名相淨。三體相倶淨。如佛及十地已還
無漏心中所現淨土。四體相倶穢。如有漏心
所現穢土。若分別淨土淨心。更有多種。復有
究竟淨心未究竟淨心。有有漏淨心無漏淨
心。有有相淨心無相淨心。有伏現行淨心。斷
種子淨心。有自力淨心他力淨心。諸佛隨機。
説無定法。若論大旨尚不得一淨。何況多門。
此乃一心眞如不守自性。隨縁對處有淺有
深。或垢或淨。不可滯理。妨事守一疑諸迷卷
舒之門。起通局之見。雖同一旨。約相差別不
無。雖云有異。順體一如不動。何者若言其一。
則安養寶方。娑婆丘隴。若言其異。十方佛國
一道清虚。若言其有。無邊淨刹猶若虚空。若
言其無。妙土交羅如天帝網。所以精超四句
妙出百非。道不可以一言詮。理不可以一義
宣。故如上所説。身土唯心。但將世間所見所
聞之法驗之。自然可解。且如河嶽不靈爲人
所感。何者土木瓦石。豈有所知。皆精志在人。
從識所變。或非人所附。倶不出心。如皇唐
國史。徳宗皇帝貞元七年。驃國有使重譯來
朝。上乃親聘使者云。自秦漢已來。未曾通於
中國。上又問。何以知朕臨朝。對曰。我國三年
牛馬頭向東而臥。水無巨浪。海不揚波所以
知中夏有華風。乃陛下之聖徳。乃至珠還合
浦。劍去呉都。虎負子而過江。鳳呈祥而入境。
牛虎無計度分別珠劍本屬於無情。豈能感
徳知恩抱強負弱。全是人心之所變。眞唯識
義之所成。如篤善則天堂現前。習惡則火車
盈側。命富則珠珍溢藏。業貧則茆土攅身。但
以宗鏡照之。萬事難逃影響矣
宗鏡録卷第二十一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二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眞心無形妙體絶相。云何有報化莊嚴等
 答諸佛法身如眞金。相好似金莊嚴具。
以金作具體用全同。從心現色性相無二。如
起信論問云。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
云何能現種種諸色。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
能現種種色。謂從本已來色心無二。以色本
性即心自性。説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
説名法身。依於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
切處無有間斷。十方菩薩。隨所堪任。隨所願
樂。見無量受用身。無量莊嚴土。各各差別。不
相障礙。無有斷絶。此所現色身。一切衆生心
意識。不能思量。以是眞如自在甚深用故。故
知所現一切依正二報供具莊嚴等無邊佛
事。皆從一心而起。如華嚴經云。以從波羅蜜
所生一切寶蓋。於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
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
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
一切堅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
生一切佛衆寶妙座。供養佛不懈心所生一
切寶幢。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
切寶宮殿。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寶
蓮華雲。一切堅固香雲。一切無邊色華雲。一
切種種色妙衣雲。一切無邊清淨栴檀香雲。
一切妙莊嚴寶蓋雲。一切燒香雲。一切妙鬘
雲。一切清淨莊嚴具雲。皆遍法界出過諸天。
供養之具。供養於佛。其諸菩薩一一身各出
不可説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皆充滿法界虚
空界。其心等於三世諸佛。以從無顛倒法所
起。解深密經云。爾時曼殊室利白佛言。世
尊。如來成等正覺。轉正法輪。入大涅槃。如是
三種當知何相。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當知
此三皆無二相。謂非成等正覺。非不成等正
覺。非轉正法輪。非不轉正法輪。非入大涅槃。
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來法身究竟淨故。
如來化身常示現故。釋曰非成等正覺者。以
法身究竟淨故。離常見故。入第一義諦故。非
衆生見聞故。非不成等正覺者。以化身常示
現故。離斷見故。約世俗諦故隨機熟有情心
現故。然法報雖分眞化一際又法身普遍有
二。一隨相各別遍。以法身遍在一切大小相
中不壞相故。二圓融總攝遍。以法身無相能
融一切有相總攝歸一體故。色身即體之用
遍。智身修成。如體之遍。遂則十身布影。散
分十刹之中。一體分光。不動一塵之内。色身
如日之影。隨現世間。智身似日之光。照臨法
界。又佛身諸根一一相好皆遍法界。以諸根
體同故。若眼爲門。諸根相好及佛刹土。莫不
皆是一眼中現。如經云。衆生身中有如來眼。
如來耳等。以佛法身共衆生性無別體故。皆
從無性而起。起不違眞。因法界而生。生不礙
事。所以一切諸佛。於一切世界皆是得菩提
處。若以眞身則稱性遍周。若以應身則隨機
普現。所以天親云。廣略相入者。諸佛有二種
身。一法性法身。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
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顯出法性法身。
此二種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
略相入。法身無相故。則能無不相。是故相好
莊嚴。即是法身也。法身無知故。則能無不知。
是故一切種智。即是眞實智慧。故華嚴論云。
法身相好一際無差。曉公起信論疏序云。原
夫大乘之爲本也。蕭焉寂滅湛爾沖玄。玄之
又玄。豈出萬像之表。寂之又寂。猶在百家之
談。非象表也。五目不能覩其容。在言裏也。四
辯莫能談其状。此明眞體與一切法非一非
異。華嚴經疏序云。冥眞體於萬化之域。顯徳
相於重玄之門。記釋云。此明無礙則與諸法
非一異矣。如肇公云。道遠乎哉。觸事而眞。亦
體即萬化矣。故云冥眞體於萬化之域。顯徳
相於重玄之門者。明相不礙體也。重玄即是
理體。明徳相只在體上。若離體有相。相非玄
妙。勝徳之相。名爲徳相。言重玄者。借老子之
言。老子云。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彼以有名
無名同謂之玄。河上公云。玄者天也。天中復
有天。莊子云。天即自然。則自然亦自然也。依
此而生萬物。故云衆妙之門。今宗鏡中亦復
如是。無法不收無徳不備。可謂心之至妙幽
玄矣。清涼記引華嚴經頌云。佛以法爲身。清
淨如虚空。問云。佛身既知虚空。何縁現於金
色等。云何令人悟於虚空。答。有三意。一體雖
無相爲物現相。物宜見故隨他意耳。二若不
現相。云何令人悟於無相。如不因言。豈顯無
言之理。三如虚空言。取其清淨無相。非離相
求。相即無相。不乖空故。經頌云。佛住甚深
眞法性。寂滅無相同虚空。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此一偈總收前三意。肇論
云。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
無無用之寂主於用也。寂用元是一體。同從
理出而有異名也。非謂離用之外別有一寂
爲用之主也。故云。般若之體非有非無虚不
失照。照不失虚。故曰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
如鏡鑒像虚不失照。似日遊空照不失虚。又
不動等覺建立諸法。則寂而常用。不壞縁生
而觀實相。則用而常寂。斯乃千差萬用別相
異名。倶同出一眞心體矣。所以又云。經稱聖
人無爲而無所不爲。無爲故。雖動而寂。無所
不爲故。雖寂而動。雖寂而動故物莫能一。雖
動而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
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動。法性如是動寂難量。
焉能一其寂而二其動哉。故名不能名。相不
能相矣。又云。所以聖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
運於既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
今通始終。同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
乃曰涅槃。所以聖人玄機。預察於未來鋒芒。
未兆之事。冥運過去已。變化之縁。則心鏡能
照萬事。十方三世無有遺餘。今古去來始終
本末。莫不同一心無二之體。是以入佛境界
經云。如來如實知本際中際後際。如彼法本
際不生。未來際不去。現在際不住。如實知彼
法足跡。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
法亦如是。文殊師利。而一多不可得。故知生
佛同一莊嚴。同一慈心。同一悲體。如諸法無
行經云。文殊師利言。一切衆生皆成就大悲
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
尊。一切衆生無起無作相。皆入如來平等法
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惱悲無分別故。是故一
切衆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故知萬法不
動。悲惱何分。一眞匪移。垢淨誰別。然雖現莊
嚴。皆如海印。如古徳云。謂香海澄停湛然不
動。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於其中而有印文。
如印印物。亦猶澄波萬頃。晴天無雲列宿星
月炳然齊現。無來無去。非有非無。不一不異。
如來智海識浪不生。澄停清淨至明至靜。無
心頓現一切衆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並在
智中。如海含像。故經頌云。如海普現衆生身。
以此説名爲大海。菩提普印諸心行。是故正
覺名無量。非唯智現物心。亦依此智。頓現萬
形。普應諸類。賢首品頌云。或現童男童女形。
天龍及與阿脩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
樂悉令見。衆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
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以此
海印三昧之力頓現一切爲衆生不知故。佛
方便力垂諸教迹。是以昔人云。佛興由生迷
實。説法示於眞實。不動眞際。建立諸法。則性
不可壞。不壞假名。而説實相。則相不可壞。斯
則天魔外道等。皆法印故無能壞。且五逆四
魔尚法界印。況無漏淨智一眞相好。而能障
實相之妙旨耶。故華嚴經頌云。清淨慈門刹
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
故見者無厭足。法華經偈云。深達罪福相。遍
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則法身
爲一切法之印。無有一法出此印文。台教云。
如無行經云。五逆即菩提。菩提即五逆。逆與
菩提不出心性。故無二相體。既不二故不可
壞。以逆本來無自性故。苦即實相陰死二魔
即法界印。煩惱即實相。煩惱魔即法界印。業
即實相。天魔即法界印。魔既即印。印豈壞印。
大論云。有菩薩教人修空斷一切念。後時纔
起一念有心。便爲魔動。即便憶念本所修空。
魔爲之滅。修空尚爾。況復觀之即法界印。是
知心有即縛。心無即解。若了於心何縛何解」
問。心無自性。生滅無恒體用倶空。如何起行。
答。雖自體常空。不壞縁生之因果。而無有作
者。寧亡善惡之業門。故心王論云。觀心空王
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
就萬徳。本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
有聲。爲大法將持戒傳經。水中鹹味色裏膠
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内居停
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清
涼疏釋經云。法界如幻者。即體從縁。一切法
如實際。即事而寂。世人皆謂實際不變。而謂
諸法無常。理實圓融。世間之相即是常住。然
古徳以七喩展轉釋疑。一疑云。世間幻火不
成燒用。佛現益物。豈同幻耶。釋云。如影亦有
應質陰覆等義。豈是實耶。然諸法喩各有三
義。一縁成義。二無實義。三有用義。意取無
實故不著也。二疑云。若佛如影。菩薩何以起
行往求。因既不虚果寧非實。釋云如夢。夢亦
三義。無體現實。與覺爲縁。謂有夢走而驚覺
故。菩薩行亦爾。證理故空。無明未盡故似實。
能與佛果爲縁勤勇不已豁然覺悟。如夢渡
河。三疑云。若菩薩行如夢。何以經説此是菩
薩行。此是二乘行。釋云如響。縁成無本稱聲
大小。聖教亦爾。機感無本隨機異聞。四疑云。
果行可然。世間未悟此應是實。釋云。如化心
業神力所持無實有用。五疑云。若皆如化。何
有差別之身。釋云。如幻。六疑云。身若如幻。
何有報類不同。釋云。如心。以心無形如幻故。
雖如幻不定無有自性。然隨縁現能成衆善。
如大寶積經云。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縁
起法因果不壞雖復是心法性。無有自性。無
有作用。無有主宰。然此諸法依止因縁而得
生起。我當隨其所欲積集善根。既積集已修
相應行。終不捨離是心法性。復次舍利子。菩
薩摩訶薩云何此中積集之相。舍利子。是諸
苦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積集之相。是心本性。
猶如幻化。無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
能布施一切衆生。迴向積集莊嚴佛土。是則
名爲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如夢所
見。其相寂靜。是心法性而能積集守護尸羅。
皆爲迴向神通作用。是則名爲善根積集。又
舍利子。是心本性猶如陽焔。究竟滅盡。是心
法性而能修習一切可樂忍辱之力。迴向積
習莊嚴菩提。是則名爲善根積習。又舍利子。
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遠離積習之相。是
心法性而能發起一切正勤。迴向成熟無量
佛法。是則名爲善根積習。又舍利子。心本性
者。不可取得。不可覩見。是心法性而能修習
一切靜慮解脱三摩地三摩鉢底。迴向諸佛
勝三摩地。是則名爲善根積習。又舍利子。觀
此心性本非色相。無見無對不可了知。是心
法性而能修習一切慧句差別説智。迴向圓
滿諸佛智慧。是則名爲善根積習。又舍利子。
心無所縁無生無起。是心法性而能建立無
量善法攝受色相。如是名爲善根積習。又舍
利子。心無所因亦無所生。是心法性而能攝
受覺分法因。是則名爲善根積習。又舍利子。
心性遠離六種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
能引發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是則名爲善根
積習。舍利子。如是名爲菩薩摩訶薩依般若
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依般若波羅
蜜多故。於一切住隨心觀。爲求證得勝神通
故。繋縛其心修學通智。得神通已但以一心
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體宣
説諸法。又云。化樂天王白佛言。世尊。彼實際
者遍一切處。無有一法而非實際。世尊。謂菩
提者。亦是實際。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
菩提。離自性故。乃至五無間業亦是菩提。何
以故。菩提無自性。五無間業亦無自性。是故
無間業亦是菩提。是以了心本性自體無生。
從無生中建立諸法。觀無性之心。説無性之
教。隨淨縁而無性成佛。隨染縁而無性爲凡。
不見纖塵暫出性空之理。未有一念能違平
等之門。所以大般若經偈云。有法不成有法。
無法不成無法。有法不成無法。無法不成有
法。釋曰。有不成有無不成無者。以一體故無
能成所成。有不成無無不成有者。自既不成。
焉能成他。故知各無自體互不成就。大集經
云。一切諸法究竟無生。一切諸法無性無生
無起無出。是以縁不生因。因不生縁。自性不
生自性。他性不生他性。自性不生他性。他性
不生自性。是故説一切諸法自性無生。勝思
惟梵天所問經云。爾時普華菩薩語舍利弗。
汝入滅盡定能聽法耶。答言。善男子。入滅盡
定無有二行而能聽法也。大徳舍利弗。汝信
諸法皆是自性滅盡不。答言。如是。諸法皆是
自性滅盡之相。我信是説。普華曰。若如是者。
則舍利弗。常一切時不能聽法。何以故。以一
切諸法常是自性滅盡相。是以諸法本空。但
是縁起。縁會則似有。縁散則似無。有無唯是
因縁。萬法本無生滅。如眞金隨工匠而器成。
即金體不變。似虚谷任因縁而響發。與法性
無違。如有頌云。如人掘路土。私人造爲像。愚
人謂像生。智者言路土。後時官欲行。還將像
填路。像本無生滅。路亦非新故。是知但是一
土生滅唯是因縁。例如一心萬法更無前後。
何者掘路成像時土亦不減。壞像填路時土
亦不増。以不失本土故。如成佛時心亦不増。
爲凡時心亦不減。以心隨縁時不失自性故。
又像生但是縁生。像滅唯從縁滅像無自體
故。如成佛但是淨縁生。爲凡亦是染縁起。凡
聖本無生故。是知萬法從縁皆無自性。本未
曾生今亦無滅。如文殊師利觀幻頌云。此會
衆善事。從本未曾爲。一切法亦然悉等於前
際。所以正作時。無作以無作者故。當爲時不
爲。以無自性故。任從萬法縱横。常等未生之
際。假使群生出沒。不離無性之宗。又昔有龐
居士。命女靈照曰。吾當先逝。汝可後來。專候
日中可蛻斯&T021400;。靈照曰。午即午矣。有蝕陽精。
居士怪之自臨窓下。其靈照忽爾迴登父座
俄爾坐亡。居士笑云。甚爲鋒捷。空華落影陽
焔翻波。吾道於先。吾行*於後。遂往于相公
爲喪主。告于公曰。但願空諸所有。愼勿實諸
所無。言訖而逝。斯亦不墮有無之見。妙得無
生之旨矣 問。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
説。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 答。夫言菩提之
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淨心湛然不動。蓋是
正覺無相之眞智。其道虚玄妙絶常境。聰者
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知。辯者無以措
其言。像者無以状其儀。以迷人不了執色陰
爲自身。認能知爲自心。故經云。身如草木無
所覺知。心如幻化虚妄不實。所以除其執取
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身心得也。菩提非是
觸塵。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塵。不可以心
得。若就了人即達陰身本空妄心無相。以本
空故法身常現。以無相故眞心不虧。如此發
明五陰即菩提。離是無菩提。不可以菩提而
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云。我不
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故。維摩
經云。不觀是菩提。離諸縁故。菩提非所觀之
境。則無能縁之心。所觀境空即實相菩提。能
縁心寂即自性菩提。大般若經云。龍吉祥言。
頗有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證。龍
吉祥言。誰爲證者。妙吉祥曰。若無名姓施設
語言。彼爲能證。龍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
證。妙吉祥曰。彼心無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
亦不愍念一切有情。以無表心無見心等。能
證無上正等菩提。龍吉祥言。若爾尊者。以何
心等當得菩提。妙吉祥曰。我無所趣亦非能
趣。都無所學。非我當來詣菩提樹。坐金剛座
證大菩提。轉妙法輪拔濟生死。所以者何。諸
法無動不可破壞。不可攝受畢竟空寂。我以
如是非趣心等當得菩提。龍吉祥言。尊者所
説皆依勝義。令諸有情信解是法解脱煩惱。
若諸有情煩惱解脱。便能畢竟破魔羂網。妙
吉祥曰。魔之羂網不可破壞。所以者何。魔者
不異菩提増語。何以故。魔及魔軍性倶非有。
都不可得。是故我説魔者不異菩提増語。龍
吉祥言。菩提何謂。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
諸時處一切法中。譬如虚空都無障礙。於時
處法無所不在。菩提亦爾。無障礙故遍在一
切時處法中。如是菩提最爲無上。仁今欲證
何等菩提。龍吉祥言。欲證無上。妙吉祥曰。汝
今應正無上菩提。非可證法。汝欲證者。便行
戲論何以故。無上菩提離相寂滅。仁今欲取。
成戲論故。譬如有人作如是説。我令幻士坐
菩提座。證幻無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言。極成
戲論。以諸幻士尚不可得。豈令能證幻大菩
提。幻於幻法。非合非散。無取無捨。自性倶
空。諸佛世尊説一切法。不可分別皆如幻事。
汝今欲證無上菩提。豈不便成分別幻法。然
一切法皆不可取。亦不可捨。無成無壞。非法
於法能有造作。及有滅壞。無法於法能有和
合。及有別離。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非合非散。
自性皆空離我我所。等虚空界。無説無示。無
讃無毀。無高無下。無損無益。不可想像。不可
戲論。本性虚寂皆畢竟空。如幻如夢無對無
比。寧可於彼起分別心。龍吉祥言。善哉尊者。
我今由此。定得菩提。何以故。由尊者爲我説
深法故。妙吉祥曰。吾於今者未曾爲汝有所
宣説。若顯若密。若深若淺。云何令汝能得菩
提。所以者何。諸法自性皆不可説。汝謂我説
甚深法者。爲行戲論。然我實非能説者。諸法
自性亦不可説。如有人言。我能辯説幻士識
相。謂諸幻士識有如是如是差別。彼由此説
害自實言。所以者何。夫幻士者。尚非所識。況
有識相。汝今謂我説甚深法令汝證得無上
菩提。亦復如是。以一切法皆如幻事畢竟性
空。尚不可知。況有宣説。是以一切衆生之性。
即是無相平等菩提。於自性中。云何有能證
所證之差別乎。如般若經云。覺法自性離諸
分別。爲菩提故。又經云。諸所有行。皆有所
是。無所是。是菩提。何者若有所是。即立所證
之境。便有能證之心。能所盡處名爲大覺。大
覺之義唯悟自心。如大毘盧遮那成佛經云。
爾時金剛手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
切智。誰爲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一切智智。
佛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
故。本性清淨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兩中
間。心不可得故。乃至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
知自心。莊嚴菩提心經云。佛言。菩提心者。非
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衆生。
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是則心外
無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無心。何所得耶。如
華嚴經云。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
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
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説是説。説是非
説。不可思議。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
心及菩提與衆生等。又頌云。雖盡未來際。遍
遊諸佛刹。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故知心
法妙故當體即是。若向外遠求則失眞道。故
云善財遍巡諸友。不出娑羅之林。慈氏受一
生成佛之功。不離一念無生性海。所以淨名
經云。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
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
提相。若彌勒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
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
相。不復更滅。故知已成不更成。已滅不更滅。
爲未知者。方便説成。方便説滅。若執方便則
失本宗。如大莊嚴法門經云。爾時文殊師利
語金色女言。如是五陰體性即是菩提體性。
菩提體性即是一切諸佛體性。如汝身中五
陰體性。即是一切諸佛體性。諸佛體性即是
一切衆生五陰體性。是故我説。汝身即是菩
提。復次覺五陰者名覺菩提。何以故。非離五
陰佛得菩提。非離菩提佛覺五陰。此方便知
一切衆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衆生。是
故我説。汝身即是菩提。大寶積經云。菩提者。
名心平等。無所起故。菩提者。名衆生平等。本
無生故。乃至菩提者。性相如是。若於此法。有
所願求。徒自疲勞。何以故。如菩提性菩薩應
行。能如是行名爲正行。思益經偈云。菩薩不
壞色。發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
如色菩提然。等入於如相。不壞諸法性。是名
行菩提。不壞諸法性。則爲菩提義。是菩提義
中。亦無有菩提。正行第一義。是名行菩提。瓔
珞經云。發心住者。是人始從具縛未識三寶。
乃至値佛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便信發菩提
心。既云始從凡夫最初發心。明知此中發心
該於初後。問。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後諸行位
及普賢徳耶。古徳釋此略有二門。一行布次
第門。謂從微至著。從淺至深。次第相承以階
彼岸。二圓融通攝門。謂一位即具一切位等。
如華嚴經所説。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
行。此中有二門。一縁起相由門。二法界融攝
門。前中普攬一切始終諸位無邊行海。同一
縁起爲普賢行徳。良以諸縁相望略有二義。
一約用由相待故。有有力無力義。是故得相
收及相入也。二約體由相作故。有有體無體
義。是故得相即及相是也。又有二菩提。一性
淨。二圓淨。從縁起者。即是圓淨。圓淨復二。
一明縁起。萬行爲縁故。二明性起。全是眞如
性淨功徳之所顯。又縁起無性即性淨故。如
法華經偈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
從縁起。是故説一乘義耳。又有二義。一約行
布展轉義。二約圓融展促無礙義。如善財見
仙人執手。一一佛所經無量劫。故知脩短難
思。特由於此。如賢首菩薩云。信大乘者猶爲
易。能信此法倍更難。以初心即具一切徳。故
難信也。又設於夢中。驚懼怖令發菩提心。尚
得稱爲大菩薩摩訶薩。何況正信之發。開發
之發。如大涅槃經如來性品云。迦葉菩薩白
佛言。世尊。云何未發菩提心者。得菩提因。佛
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經。言我不用發菩
提心。誹謗正法。是人即於夢中見羅刹像心
中怖懼。羅刹語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發菩
提心當斷汝命。是人惶怖。寤已即發菩提之
心。是人命終。若在三惡趣及在人天。續復憶
念菩提之心。當知是人是大菩薩摩訶薩也
 問。經云佛言學我法者。唯證乃知。今言菩
提者。不可以身心得。無修無證。則初發菩提
心人。如何趣向 答。若能信悟菩提。無相不
可取。無性不可修。如是明達即是眞證如大
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菩薩已復應更作如
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誰爲我所法。誰能得
成諸佛菩提。爲身得耶。爲心得耶。乃至如是
觀時。分明了了見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
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諸法無有以色證色以
心證心故。然彼於言説中。知一切法雖無色
無形無相無漏。無可覩見。無有證知。亦非無
證。何以故。以一切諸如來身無有漏故。又諸
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
故。色亦無漏。若能如是知無所發能發此心。
若入宗鏡中是名眞發。既能發心。便又爲他
開示。則諸聖同讃功徳無涯。如經偈云。發心
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雖自未度先
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
宗鏡録卷第二十二
  丁未歳高麗國分司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宗鏡録卷第二十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
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若約究竟菩提體
常冥寂如。淨名經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
若以無相之相。於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
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故。如先徳云。謂寂照
無二。爲菩提相。猶如明鏡。無心爲體。鑒照爲
用。合爲其相。亦即禪宗即體之用。自知即用
之體恒寂。知寂不二爲心之相。又云。理智相
攝。以離理無智離智無理如珠之明故。以珠
是體明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明不離珠。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