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而決定説三世之法。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
説依善法而得出離。雖知法無身。而廣説法
身。雖知三世諸佛無邊。而能演説唯有一佛。
雖知法無色。而現種種色。雖知法無見。而廣
説諸見雖知法無相。而説種種相。雖知諸法
無有境界。而廣宣説智慧境界。雖知諸法無
有差別。而説行果種種差別。雖知諸法無有
出離。而説清淨諸出離行。雖知諸法本來常
住。而説一切諸流轉法。雖知諸法無有照明。
而恒廣説照明之法。釋曰。譬如虚空持衆世
界。若成若住無厭無倦者。以普賢智了一切
法皆如虚空性故。虚空之性即凡聖身。只爲
衆生不了迷爲生死變作根塵 菩薩故能對
現色身隨應説法。故云普賢身相如虚空。又
偈云。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又偈云。空
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是知若法若行。皆我
之心性。猶如虚空豈有厭倦乎。若不了一切
法同虚空性。執有前境相状。可觀隨相發心
縁塵起行。不達同體之旨。悉墮有爲。盡成
愛見之悲。終成厭倦。若依宗鏡如説修行。所
有一毫之功。畢趣菩提之果。是以無縁之縁。
顯無化之化。謂衆生眞心稱理不可得故。若
無縁即無所化。若眞心隨縁不壞。縁起則亦
有所化。如是則非眞流之行。無以契眞。非起
行之眞。不從行顯。良以體融行而因圓。行該
眞而果滿。理行兼備。因果同時。圓解圓修。
方成宗鏡。又此普賢之行。全是佛智。佛智即
是眞心。如華嚴經頌云。佛智廣大同虚空。普
遍一切衆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
異分別。則全佛智是衆生心。世間妄想皆從
衆生心變。能變之心既是佛智。所變之境豈
成實耶。則了世間妄想皆空。終不起於異見
分別。謂凡謂聖。謂有謂無等。又了世間妄
想。即如量智。不起異分別。即如理智。如量
觀俗。如理了眞。又即體之相包含。是如量智。
即相之體一味。是如理智。若理量雙消方冥
佛智。是以若欲眞俗雙照因果倶圓。不出如
理如量之二智。如佛性論云。此理量二智有
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
衆生界自性清淨。名爲無著。是如理智相。無
礙者。能通達觀無量無邊境界故。是名無礙。
是如量智相。又此二智有二義。如理智爲因。
如量智爲果。言如理爲因者。能作生死及涅
槃因。如量爲果者。由此理故。知於如來眞俗
等法具足成就。又如理智者。是清淨因。如
量智者。是圓滿因。清淨因者。由如理智三惑
滅盡。圓滿因者。由如量智三徳圓滿。故知
成佛皆由二智。如理智者。即一心之體爲因。
如量智者。即一心之用爲果。所以體用相即。
因果同時。初後卷舒。悉於一心圓滿。乃至法
界顯於塵内。寶刹現於毛端。皆是如理智中。
如量境界。若但證如理之旨。普賢大用不得
現前。若唯行如量之宗。文殊正智不能究竟。
具此二門方明宗鏡。所以善財一生能辦多
劫之行。古釋云。善財既因毘目仙人善友力。
瞬息之間。或有佛所見經不可説不可説佛
刹微塵數劫修行不倦。何得一生不經多劫。
仙人之力長短自在。故如世王質遇仙之碁
令斧柯爛三歳尚謂食頃。既能以長爲短亦
能以短爲長。如周穆隨於幻人。雖經多年實
唯瞬息。故不應以長短之時廣狹之處定其
旨也。故知隨心轉變不定長短。心長則長。心
短即短。延促是心。非于時分。一切萬法皆是
心成。離心計度皆失宗旨
宗鏡録卷第四十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四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此宗如何投湊即得相應 答。向之即背。
近之即離。取而復失。急而復遲。千聖拱手而
無計校。一門深入而忘覺知。此是心中自證
法門。非待問答而得。如法華經偈云。我意難
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説。稱歎所行
道。所以先徳云。諸祖共傳諸佛清淨自覺聖
智眞如妙心。不同世間文字所得。若有悟斯
眞實法性。此人則能了知三世諸佛及一切
衆生同一法界本來平等常恒不變。先曹山
和尚偈云。從縁薦得相應疾。就體消機道却
遲。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説不思議。故知
千聖皆目此一念心起時了不可得。是眞不
思議。離此決定別無殊勝。如是了者。豈非疾
乎。何待消融方能見道。若不直見其事。欲以
意解情求。如將兎角之弓駕龜毛之箭。以無
手之者擬射碎須彌之山。似傾壓沙之油點
無煙之火。貯漏巵之内欲照破鐵圍之闇。徒
役狂心。無有是處。故思益經云。問。以何法
修道。答言。不以見聞覺知法。不以得。不以
證。於一切法無相無示。名爲修道。華嚴疏
云。頓教者。總不説法相。唯辯眞性。無有八識
差別之相者。釋云。八識心王尚無差別。況心
所變。豈當有耶。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
種法滅。故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
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説相。離名字相。離心
縁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是一心。故名眞
如。以一切言説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
故。所以疏云。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
界唯是絶言。故起信論云。言眞如者亦無有
相。謂言説之極因言遣言。此眞如體無有可
遣。以一切法悉皆眞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
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説不可念。故名
眞如。以一切法性皆離言故。亦通四種法界
皆不可説。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理
本無言故。事理交徹。不可作事理説。事事相
即。不可作一多説。如楞伽。雖明五法。名相
妄想正智如如五皆空寂。何者謂迷如以成
名相。妄想是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稱智。則
無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體亦空
如假智明。本來常寂。故並空矣。況八識約事
皆縁生性空。因有我法説二無我。我尚叵得。
無我寧存。故中論偈云。諸佛或説我。或説於
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雙遣也。疏
云。訶教勸離毀相泯心者。訶教者。謂以心傳
心。不在文字故。勸離者。令離法。法雖無量不
出色心。離心心如。離色色如。故令皆離則契
心體離念矣。毀相約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故。泯心約智。了境相空。假稱爲智。相既不
有。智豈有眞。心境兩亡則皆泯絶。心無心相
即是安心。故説生心即妄不生即佛。言生心
者。非但生於餘心。縱生菩提涅槃。觀心見
性。亦曰生心。並爲妄想。念相都寂。方曰不
生。寂照現前。豈不名佛。故達磨碑云。心有
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刹那而登正覺。言
心無者。非了心空不生於了耳。故韋侍御問
仰山和尚了心之旨。答云。若欲了心。無心可
了。無了之了。是爲眞了。華嚴經頌云。一切
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
前。言如是解者。如不生。解而無解相。非謂
空解於不生耳。疏云。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
生者。重拂前迹。爲迷衆生言即心即佛。既無
衆生。何曾有佛。故經偈云。平等眞法界。無佛
無衆生。執佛言無佛。非謂是無佛。故云無不
佛矣。則遣之又遣之。若少有所得皆是妄想。
故佛藏經云。於法少有所得則與佛諍者。與
佛諍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又只詺無佛以
爲眞佛。故言無不佛耳。故經頌云。性空即是
佛。不可得思量。若有生心。生心是妄。故説不
生。佛尚不有。何有無生。作無生解。還被無
生之所纒縛。故云無不生矣。又一切法不生
則般若生。故云無不生矣。則生與不生反覆
相違。亦反覆相成。唯亡言者可與道合。虚
懷者可與理通矣。若亡言則止止不須説。豈
強起言端乎。若虚懷則我法妙難思。寧妄生
知解乎。又夫入宗鏡法爾亡言。非智所知。唯
信所及。如讃般若偈云。若人見般若。論義心
皆絶。猶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故祖師云。
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欲論義。終非義論。
昔梁武帝於華林園重雲殿。集四部衆。自講
三慧般若經。時傅大士在會。太子遣問。大
士何不論義。答曰。皇帝菩薩所説。非長非
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復有
何言。劉中丞又問。大士何不往復。衆所願
聞。答曰。日月停景四時和適。又中天竺有出
家外道馬鳴。世智辯才善通言論。唱言。若諸
比丘能與我論義者。可打揵搥。如其不能
不足公鳴揵*搥受人供養。時長老脇到彼國
言。但鳴揵*搥設彼來者。吾自對之。即鳴揵
*搥。外道即問。今日何故打此木耶。答言。北
方有長老沙門。來鳴揵*搥。外道問言。欲論
義耶。答言然。於是廣備論場。大衆雲集
至。長老脇言。吾既年邁故從遠來。又先在此
坐理應先語。外道言亦可爾耳。現汝所説吾
盡當破。長老脇即言。當今天下泰平大王長
壽。國土豐樂無諸災患。外道默然不知所言。
論法無對。即墮負處。伏爲弟子。剃除鬚髮。度
爲沙彌。受具足戒。又有學人請忠國師和尚
立義。師云。立了也。學人罔措。被師喝出。非
公境界。故知若入宗鏡玄鑒豁然。如臨鏡中
自見面像。見即便見。更俟發言耶。所以月上
女經云。時舍利弗復問女言。衆生界者。復有
幾許。其女報言。如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境
界。舍利弗言。若如此者。汝説何事。是何解
釋。其女報言。依尊者問。我還依答。時舍利
弗復問女言。我問何義。其女答言。問文字
也。舍利弗言。彼文字滅無有足跡。其女答
言。尊者舍利弗。如是滅相一切法中如有問
者。如有答者。二倶滅相不可得也。華手經
云。佛告跋陀婆羅。善哉善哉。如汝所説。如來
道場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我於此
智不能行。目不能見。無有行處。慧所不通。明
不能了。問無有答。於此法中無受無取。無垢
無淨。若我説是自所得法。若以行相行是法
者。則皆迷悶。佛藏經云。佛言。舍利弗。於聖
法中計得寂滅皆墮邪見。何況言説。何況説
者。如是空法以何可説舍利弗。佛何以故説
諸語言皆名爲邪。不能通達一切法者。是則
皆爲言説所覆。是故如來知諸語言皆爲是
邪。乃至少有言語不得其實。舍利弗。諸佛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無想無念。何以故。如
來於法不得體性。亦不得念。大法炬陀羅尼
經云。佛告毘舍佉。應當先爲説彼六波羅蜜。
次第修已然後爲説空解脱門。若爲衆生説
此空法。或有得聞。或有思惟。或能證者。是
亦不應。但有言説。何以故。如是空法。不可惟
以心想知故。若彼空法但以心想能證知者。
一切衆生未修道時。亦應即是阿羅漢也。毘
舍佉。彼空法者。亦不可説相貌形體。若可説
者則是作相。若有作相則有願求。若有願求
則是三世。何以故。毘舍佉。無相法中一切三
世皆不可得。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等事。
皆寂滅故。云何起願。復次應觀是色作無相
想。云何觀色作無相想。當知此色生滅輪轉
念念不停。毘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見。當知
彼是心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
見。毘舍佉。一切衆生。所有心意。不可言説。
唯佛智知。雖可慮知而不可見。念念不住猶
如幻化。云何可取而可得見。如是毘舍佉。不
可以彼衆生心識取心眞相。既不可取。云何
可説。何以故。以愛憎事違平等故。毘舍佉。若
欲滅除愛憎想者。當勤精進觀一切法悉皆
空寂無有取著 問。豈無今時學路。何乃頓
斷方便之門 答。中下之機不無學路。童蒙
之訓豈斷今時。故楞伽經云。宗通爲菩薩。説
通爲童蒙。助觀之門深有利益。若一向背己
徇文執學而辦。則對木人而待語期石女以
生兒。空歴塵沙終無得理。設爾外學得成。
皆非眞實如云。寫月非眞月。圖龍失本龍。如
今若要眞成。但能淨意内觀。則了然寂現。猶
臨明鏡自見其形。若以見聞妄求。如撈水月。
豈有得時。所以眞覺歌云。淨五眼得五力。唯
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
爭拈得。盤山和尚云。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
者勞形。如猿捉月。龐居士偈云。行學非眞
道。徒勞神與躯。千生尋水月。終是抂功夫
問。如何即是 答。是則第二頭。非則第三手。
心智路絶限量情消。所以文殊般若經云。不
可解者即般若。般若非可解。非不可解。肇論
云。玄道在於絶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
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隱於無形。故不見
以見之。大音匿於希聲。故不聞以聞之。唯信
入之時自然洞鑒。若洞徹圓明了達之際。尚
不因於心念。何況就他人而求自法。取彼眼
而作圓通。數寶終不濟貧。説食焉能得飽。但
自親到。頓入絶學之門。唯在發明。方達無爲
之旨。若能如是如是入理思惟。則能如是如
是了然顯現。自然二際冥合物我無差。契萬
境以虚玄。同一心之憺怕。皆依空而立。抱
一而生。是以雲融曳而緩清霄。山幽隱而閑
緑野。喬松倚巖而自長。脩竹拂徑而長新。内
則襟懷憺然。外則道性常爾。故心要牋云。若
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直造心原無知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
迷悟更依眞妄相待。若求眞去妄。似棄影勞
形。若體妄即眞。似處陰滅影。故無心於忘照。
則萬累都捐。若任運以寂知。則衆行爰起。放
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靈叟吟云。我欲學菩提。輸他
釋迦先。我欲學闡提。落他調達後。不渉二家
風。未免中途走。設使總不是。憑何而開口。
開口不開口。切忌犯靈叟。若會箇中意。望
南觀北斗。傅大士頌云。人道行路難。我道行
路易。入山數載餘。長伸兩脚睡。行路易。路
易莫思量。刹那心不異。何處不天堂。如上雖
廣引先達誠言。纔入宗鏡之中。法爾言思道
斷。識智齊泯。勝負倶亡。四辯莫窮。群賢罔
測。故淨名私記云。淨名默然從前已來。至此
究竟實智滿足。亦如善財値彌勒入樓觀方
得究竟。今默無言即樓觀體。大集經云。光
明寂靜無諍三句法竟。釋迦默然而住。與今
無異。又如西天韻陀山中有一羅漢名富樓
那。馬鳴往見端坐林中。志氣眇然。若不可
測。神色謙退似而可屈。遂與言曰。沙門説
之。敢有所明。要必屈汝。我若不勝便刎頸相
謝。沙門默然。容無負色。亦無勝顏。扣之數四
曾無應情。馬鳴退自思惟。我負矣。彼勝矣。
彼安無言故無可屈。吾以言之。雖知言者可
屈。自吾未免於言。眞可愧矣。遂投出家 問。
若如上説道體自然。則祖佛何煩出世 答。
古教云。不得一法疾與授記。祖師云。不得一
法。號曰傳心。了煩惱性空即佛出世。故經云。
貪瞋癡出即是佛出。但令衆生絶凡聖之
無出沒之相。閑居靜住無所施爲。達斯法門。
是眞佛出。説如斯事是眞實慈 問。既無心
念。木石何殊。又絶見聞。如何覺悟 答。只謂
強覺妄知而能障道。唯當脱粘。内伏發自靈
知。根塵既消光明頓發。釋摩訶衍論云。以一
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者。即是自宗正理。
所謂法性從無始來唯是一心。無一法而非
心故。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説無
明。若一心之性寂滅無起。即是本覺慧明。如
論云。心性無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又妄心
起見。一向唯轉虚妄境中。不能通達眞實境
界。所以者何。眞僞相違不契當故。如論云。
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眞實知見。離能所
之邊見。如論云。心體若離見。即是遍照法界
義。又若心有動轉相。即是無明熏習氣故。心
性寂靜無有喧動。正直無有顛倒之解。即是
實智之照。如論云。若心有動非眞識知。若一
心有動轉相。更有前境可縁者。能見之心所
見之境。二差別故。本覺功徳則不圓滿。而本
性徳雖過恒沙。唯一心量終無二體。所以者
何。如是諸徳。悉皆各各。不分其體。於一法界
其量等故。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如是六根
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
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
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
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
是十二諸有爲相。隨拔一根脱粘内伏。伏歸
元眞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
脱。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
由是六根互相爲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
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
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爲
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
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
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内瑩發光。如是
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氷。應念化
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
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黤然頭足相類。彼人以
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
縁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
不能昏。根塵既消。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問。
如上所説並約大根。如初日照高山駛馬見
鞭影。若中機下品不可孤然。未入之人以何
方便 答。亦須自省開發信心。若未發時。直
須靜慮以時研究永斷攀縁。身心一如以悟
爲限。或因聞入。或從境明。豁爾意消眞心自
 問。境識倶無自體者。境從識生。識從何
 答。識從眞性起 問。眞性從何而起
答。眞性則無所起 問。若無所起。云何顯現
答。無起即起。起即無起。非起不起。是不思
議起 問。如何是不思議起 答。紅埃飛碧
海。白浪涌青岑 問。修習此宗聞解信人。得
何法利。獲何勝報 答。此是第一之説。無等
之詮。學而不得。福猶勝於人天。聞而不信。尚
結菩提之種。十方金口同共稱揚。諸大乘經
無不具載。法華經云。一念隨喜皆記無上菩
提。一句受持。悉同如來供養。古釋華嚴出現
品云。此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衆生之本
原。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内。更處其心。
生在金輪種中。復爲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
玄。並居凡類之心。小功而能速證。安得自欺
不受。今聞解能欣。尤須自慶。故知慕斯法
者。起信樂心。纔擧念時已作如來眞子。始迴
向際便成無上菩提。興少學而齊上賢。施微
功而獲大果。促三祇於一念。圓萬徳於小成。
猶長者得摩尼之珠。盡未來施而不盡。似小
國獲輪王之寶。遍法界用而無窮。妙徳藥王。
獻香華而侍立。釋迦多寶。同歡喜而證明。隨
所至方接足。而如逢善逝。説一偈處起塔。而
堪作寶坊。法利何窮。功徳無盡。華嚴論云。修
信解力者。常信自他凡聖一體同如無所依住。
無我無我所。心境平等無二相故。一切凡聖
本唯法界。無造作性。依眞而住。住無所住。
與一切諸佛衆生同。一心智住性眞法界。所
有分別。是一切諸佛本不動智。凡聖一眞共
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種智及一切智。不於
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亦不於自心之内見自
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
獲得人中。一切勝報。衣服飮食隨念而至。又
不唯正報。依報具足。乃至有情無情悉皆歸
順。以得法界根本。更有何事而不從乎。如華
嚴經云。時大光王告言。善男子。我淨修菩薩
大慈幢行。我滿足菩薩大慈幢行。乃至善男
子。此妙光城所住衆生。皆是菩薩。發大乘意。
隨心所見不同。或見此城其量狹小。或見此
城其量廣大。或見土沙以爲其地。或見衆寶
而以莊嚴。或見聚土以爲垣牆。或見寶牆周
匝圍繞。或見其地多諸瓦石高下不平。或見
無量大摩尼寶間錯莊嚴平坦如掌。或見屋
宅土木所成。或見殿堂及諸樓閣階墀窓闥
軒檻戸牖。如是一切無非妙寶。善男子。若有
衆生其心清淨。曾種善根供養諸佛。發心趣
向一切智道。以一切智爲究竟處。及我昔時
修菩薩行。曾所攝受。則見此城衆寶嚴淨。餘
皆見穢。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衆生五濁世
時樂作諸惡。我心哀愍而欲救護。入於菩薩
大慈爲首隨順。世間三昧之門。入此三昧時。
彼諸衆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怨敵心。諍論
心。如是諸心悉自消滅。何以故。入於菩薩大
慈爲首順世三昧。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須
臾自當現見。時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内外
六種震動。諸寶地寶牆寶堂寶殿臺觀樓閣
階砌戸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於王曲
躬敬禮。妙光城内所有居人。靡不同時歡喜
踊躍。倶向王所擧身投地。村營城邑一切人
衆。咸來見王歡喜敬禮。近王所住鳥獸之屬。
互相瞻視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禮拜。一
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迴轉向王敬禮。陂池
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流注王前。釋摩訶
衍論云。自所作之功徳迴向三處。一者眞如。
二者一心法。三者本覺佛性。是名爲三。以何
義故迴向三處。謂爲欲自所作功徳令平等
故迴向眞如。或爲欲自所作功徳令廣大故
迴向一心。或爲欲自所作功徳令明了故迴
向本覺。應如是知應如是觀。如是迴向有何
利益。謂衆多故。此義云何。譬如用一微塵置
大地中。所置微塵與彼大地等無差別。迴向
法門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水置大海中。
所置注水與彼大海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
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便與大虚空等
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已説展舒功徳
令廣門。次説施於衆生普利門。言普利一切
衆生界者。即是施於衆生普利門。謂擧廣大
圓滿功徳。周遍利益衆生界故。頌云。歡喜大
士志心勸。無量佛子衆海中。我已超毛頭三
角。過於生華之四根。第一無數粗滿訖。第二
僧祇始入無。如宜汝等諸佛子。以於左右之
兩手。捧於本識之明鏡。臨七識散慮之面。見
六塵境界之垢。洗法執人我之咎。汝等佛子
若如是。法身應化之三身。如舒伊字圓現前。
常樂我淨之四徳。如入達池具出生。我從四
王自在處。下入大海龍宮殿。隨分窺諸契經
海。總有一百洛叉數。如是諸經眞實法。無量
無邊差別義。摩訶衍論立義中。該攝安立具
足説。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自手捧斯經卷。名
捧百洛叉經者。若口自誦經本分。名誦百洛
叉經者。此人所得之功徳。十方世界微塵數。
諸佛及大菩薩衆。各出微塵數舌相。如是微
塵劫數中。不息稱説不能盡。何況觀察其義
理。思惟文下之所詮。是以若人於此宗鏡之
中。或介爾起心。或瞥然擧意。或偶得手觸。或
暫以目觀。皆成入道之縁。盡結一乘之種。以
是祖佛正訣經論本宗。高布涅槃之天。深窮
般若之海。又此中。文包義富。宗贍理圓。搜之
而句句盡徹根原。編之而一一遍含旨趣。何
況信解悟入。正念修行。書寫受持。開演傳
布。格量功果。唯佛乃知。非算數之可量。豈讃
揚之所及 問。唯心之體前已略明。唯識之
相如何指示。性相雙辯方顯正宗。理事倶通
始祛邪執 答。欲顯正宗先除邪執者。故須
因事明理會妄歸眞。眞是依妄之眞。因情説
會。事是從理之事。破執言明。無執而理事倶
虚。離情而眞妄雙絶。瞖消而空華自謝。念息
而幻境俄沈。今依諸聖。於衆生界中抱教迷
宗。蓋非一二。撮其樞要無先二空。以迷人空
故起我見之愚。受妄生死。以迷法空故違現
量之境。障淨菩提。所以我法倶空。唯從識變。
今立第一心法。能變識有三。一第八異熟識變。
二第七思量識變。三第六了別境識變。既唯
識變我法皆虚。因此二空故契會玄。旨以我
空故煩惱障斷。以法空故所知障消。煩惱障
斷故證眞解脱。所知障斷故獲大菩提。然後
行滿因門心冥果海。則境識倶寂唯一眞空
 問。從上宗乘唯令絶學單刀直入。教外別
傳。何假智慧多聞廣論性相。言繁理隱。水動
珠昏 答。顯宗破執。權拂學路討論達旨。融
通非離文字解脱。法華經云。若有利根智慧
明了多聞強識。乃可爲説。大凡參玄之士。須
具二眼。一己眼明宗。二智眼辯惑。所以禪宗
云。單明自己不了目前。如此之人只具一眼。
理孤事寡終不圓通。隻翼單輪豈能飛運 若
執只要單刀直入。不用廣參者。則善財初見
妙徳發明之後。不合遍參法界。故知初後心
等理行同時。所以善財至彌勒佛果圓後。却
指再見初友文殊。如先徳云。文殊之妙智宛
是初心。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是則理事冥
齊於一旨。本末匪越於刹那。曷乃守一疑諸頓
迷法界。捨此取。彼宰割虚空。又若以智慧爲
非。則大智文殊。不應稱法王之子。若以多聞
是過。則無聞比丘。不合作地獄之人。應須以
智慧合其多聞。終不執詮而認指。以多聞而
廣其智慧。免成孤陋而面牆。所以云。有智無
行國之師。有行無智國之用。有智有行國之
寶。無智無行國之賊。是以智應須學。行應須
修。闕智則爲道之讎。無行乃國之賊。當知名
相關鎖。非智鑰而難開。情想句牽。匪慧刀而
莫斷。應須責躬省已策發進修。是以復圓通
之人。豈墮絶言之見。發菩提之者。不生斷滅
之心。若能直了自心。即是單刀直入。最爲省
要。以一解千從攝法無餘故。亦是教外別傳。
離此別無奇特。又此宗鏡大意。以妙悟見諦
爲期。不取依通齊文作解。法既眞實。行須契
同。唯在心知不俟言説。爲未了者亦不絶言。
究竟相應終須親省。此是十方諸佛同證同
説。古今不易。一際法門。如經云。我不見有一
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説此法。是以佛佛道同
心心理合。故知離宗鏡外無法可説。以凡有
言教倶不出平等性故。終無有二。所以經云。
如大師子殺香象時皆盡其力。殺兎亦爾。不
生輕想。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爲諸菩薩及一
闡提演説法時。功用無二。仰唯聖旨鑒誡昭
然。豈可於平等至教之中起差別解耶。於一
眞衆生界中生勝劣見耶。若入宗鏡之中自免
斯咎。今所録者。一一皆是古佛聖教。於無量
億劫。捨無數身命。普爲一切衆生。求此難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諸大菩薩。爲
末代求無上菩提之人。千途異説共顯一心。
云何負恩不生信受。如智度論云。諸摩訶衍
經。皆名爲法。此中求法者。書寫讀誦正憶念。
如是等治衆生心病故。集諸法藥不惜身命。
如釋迦文佛本爲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
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
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説
一偈。汝能以皮爲紙。以骨爲筆。以血爲墨。書
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
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曝之令乾欲書
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其志心。即從下方
踊出爲説深法。即得無生法忍。又如薩陀波
崙。苦行求法。如釋迦文菩薩五百釘釘身。爲
求法故。又如金堅王割身。五百處爲燈炷。投
巖入火。如是等種種難行苦行。爲衆生求法。
故知善知識者難得遭逢。譬如梵天投一芥
子安下界針鋒之上猶易。値明師道友得聞
正法甚難。如西天九十六種外道。皆求出離
因遇邪師反沈生死。是以涅槃經云。具四因
縁。能證涅槃之道。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聽聞
正法。三者如理思惟。四者如説修行。若不遇
善友不得聞王法。何者因聞正法則能思惟
信入正念修行。有如是法利。應須殷重生難
遭想摧我慢心。乃至遇經卷得聞。或因人擧
示。如有悟入之處皆是我師。況此宗鏡唯録
要文 可謂端拱坐參。不出門而知天下。易辦
成現。弗動足而到龍宮。是以華嚴經云。善男
子。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
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
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
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増長一
切智藥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
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
善男子。常當如是正念思惟諸善知識。復次
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
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
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
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
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
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養母心。
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
教無違逆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應
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
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
順象心。恒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
故。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栴陀羅
心。離憍慢故。應發如牸牛心。無威怒故。應發
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梁心。濟渡
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應發如
王子心。遵行教命故是以因人聞法。因法悟
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豈可憍慢而不順旨
乎。故世尊言。我今得成佛。最初皆因遇善友
因縁。且如外道須跋陀。最後若不遇釋迦。何
由捨邪歸正。故大涅槃經云。佛言。須跋陀。
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
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以是因
縁。我經中説。斫伐此林莫斫伐樹。何以故。
從林生怖。不從樹生。欲調伏身。先當調心。心
喩於林。身喩於樹。須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調
伏心。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調心。須跋
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無常無樂無淨。觀
色即是常樂清淨。作是觀已。欲界結斷獲得
色處。是故名爲先調伏心。復次觀色。色是無
常。如癰如瘡如毒如箭。見無色常清淨寂靜。
如是觀已色界結盡得無色處。是故名爲先
調伏心。次復觀想。即是無常癰瘡毒箭。如
是觀已獲得非想非非想處。是非想非非想。
即一切智寂靜清淨。無有墜墮常恒不變。是
故我能調伏其心。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調
伏心也。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爲想。
涅槃無想。汝云何言獲得涅槃。善男子。汝已
先能訶責麁想。今者云何愛著細想。不知訶
責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故名爲想。如癰如瘡
如毒如箭。善男子。汝師欝頭藍弗利根聰明。
尚不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處。受於惡身。況
其餘者。世尊。云何能斷一切諸有。佛言。善男
子。若觀實想。是人能斷一切諸有。須跋陀言。
世尊。云何名爲實想。善男子。無想之想。名爲
實想。世尊。云何名爲無想之想。善男子。一切
法無自相他相及自他相。無無因相無作相。
無受相。無作者相。無受者相。無法非法相。無
男女相。無士夫相。無微塵相。無時節相。無爲
自相。無爲他相。無爲自他相。無有相。無無
相。無生相。無生者相。無因相。無因因相。無
果相。無果果相。無晝夜相。無明暗相。無見
相。無見者相。無聞相。無聞者相。無覺知相。
無覺知者相。無菩提相。無得菩提者相。無業
相。無業主相。無煩惱相。無煩惱主相。善男
子。如是等相隨所滅處。名眞實想。善男子。一
切諸法皆是虚假。隨其滅處。是名爲實想。是
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

宗鏡録卷第四十一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四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大乘圓頓識智倶亡。云何却述縁生反論
因果 答。經云。深信大乘不謗因果。又云。深
入縁起斷諸邪見。夫唯識之旨不出因果。正
因相者。由識變故。諸法得生。以識爲因。正果
相者。由種識故。生諸分別法體之果及異熟
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諸佛下及衆生。皆因
果所收。何得撥無墮諸邪網只爲一切外道不
達縁生。唯執自然撥無因果。二乘眇目但證
偏空。滅智灰身遠離因果。世間業繋無聞。凡
夫五欲火燒執著因果。盡成狂解不體圓常。
皆背法界縁起之門。悉昧般若無生之旨。今
所論因果者。唯以實相爲因。還用實相爲果。
但了平等一心故。終不作前後同時之見。若
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圓因妙果。如賢劫定
意經云。指長吉祥。見者悦然。無不吉利。此者
皆是一心之報。又云。其演光明無所不照。多
所安隱是一心報。又云。威光巍巍無見頂相。
是一心報。華手經偈云。汝等觀是心。念念常
生滅。如幻無所有。而能得大報。又偈云。是心
不在縁。亦不離衆縁。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
果。顯揚論頌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滅。後
變異可得。念念滅應知。論曰。彼一切行是
心果故。其性纔生離滅。因縁自然滅壞。又復
後時變異可得。當知諸行皆刹那滅。云何應
知諸行是心果耶。頌曰。心熏習増上。定轉變
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種聖教。論曰。由道理
及聖教證知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謂善不
善法熏習於心。由習氣増上力故。故行得生。
又脱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由
彼意解自在力故。種種轉變。又由定心自在
力故。隨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
理。聖教者。謂三種聖言。如經中偈云。心將引
世間。心力所防護。隨心生起已 自在皆隨
轉。又説。是故苾芻應善專精如正道理觀察
於心。乃至廣説。又説。苾芻當知。言城主者。
即是一切有取識蘊。是名聖教。是知福隨心
至。患逐心生。如響應聲。似影隨質。如阿那
律供辟支佛之一食甘露而常盈空器。金人
而用盡還生。阿那律者。此翻無貧。賢愚經
云。弗沙佛末世時飢饉。有辟支佛利吒行乞。
空鉢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
能受稗不。即以所噉奉之。食已作十八變。後
更採稗。有兎跳抱其背變爲死人。無伴得脱。
待暗還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用
還出。惡人惡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屍。而其金
寶九十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其生已後家
業豐溢日夜増益。父母欲試之。蓋空器皿往
送。發看百味具足。而其門下日日常有一萬
二千人。六千取債。六千還直。出家已後。隨所
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又如
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飯。後滿閻浮提。於七日
内唯雨七寶。一切人民貧窮永斷。當知此七
寶不從。餘處來。皆從彼王供養心中出。因起
自心中。果不生異處。如阿那律金人自作自
受。所以福者。見爲金寶。惡人觀是死屍。故
知轉變從心前塵無定。又如未開空器甘露
本無。隨福所生百味具足。善惡之境皆是自
心。故唯識論云。境隨業識轉。是故説唯心。
則無有一法不歸宗鏡。已上是世間因果。次
論諸佛因果者。如華嚴論云。顯佛果有三種
不同。一亡言絶行。獨明法身無作果。二從行
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創發心時。十
住初位體用隨縁所成果。初亡言絶行所明
法身無作果者。即涅槃無行等經。是隱身不
現萬事休息。又云。羅刹爲雪山童子説諸行
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是無作
果。不具行故。二從行積修行滿多劫方明果
者。即權教之中説。從行修成。三僧祇劫行滿
所成佛果是也。此以不了無明十二有支本
是法身智慧。壓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忻
別淨門。三從凡十信初心創證隨縁運用所
成果者。即華嚴經是也。十信終心。即以方
便三昧。達無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
殊普賢體用法界法門。又如化佛所施因果
教行。定經三僧祇中。所有功徳總是修生。百
劫修相好業。燃燈得光明。不殺得長壽。布
施得資財。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屬對相似
具足。仍對治種種法門。始得見性成佛。如
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
相本唯法體。施爲運用動寂皆平。任無作智。
即是佛也。爲一切佛法應如是無長無短。始
終畢竟法皆如是。於一眞法界任法施爲。悉
皆具足恒沙徳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門法界
理智諸障自無。無別對治別修別斷。不見變
化。變與不變。無異性相故。普觀一切。無非
法門無非解脱。但爲自心強生繋著。爲多事
故。沈潜苦流故。勞聖説種種差別。於所説
處復生繋著。以此義故。聖説不同。或漸或
圓應諸根器。如此經教頓示圓乘人所應堪
受。設不堪受者。當須樂修。究竟流歸畢居
此海。是故餘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
時。爲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爲不可得
中因果同時無有障礙也。可得因果即有前
後。有所得者皆是無常。非究竟説也。若先因
後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壞也。縁生之法不
相續故。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如數一錢不
數後錢。無後二者。一亦不成。爲刹那不相續。
刹那因果壞。多劫不相續。多劫因果壞。待數
後錢時。前一始成。因果亦爾要待一時中無
間者。因果始成。若爾者。如數兩錢同數無前
無後。誰爲一二。如竪二指。誰爲因果。如二
指等。隨心數處爲因。後數爲果。若是有前
有後。即有中間者。還有刹那間斷。有間斷
者不成因果。若同時者。如竪二指。無先無
後。誰爲因果。亦皆不成。如此華嚴經因果
同時者。倶無如是前後因果及同時情量繋
著。妄想有無倶不倶常無常等繋著因果。但
了法體非所施設非因果繋。名爲因果。非情
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如是者何異楞伽
漸教之説。此則不然。乃至楞伽中唯論破相。
但救顯理無繋著。故不論縁起。如縁起法界
者。法界不成不破。但知了法如是故。是故楞
伽經云。先示相似物。後當與眞實。又云。得相
者是識。不得相者智。如此經中。無有假法。
諸法總眞。純眞無假。更無相似。存眞存假。
經云。衆生界即佛界也。如文殊。以理會行。普
賢以行會理。二人體用相徹。以成一眞法界。
前後相收品品之中。互相該括前後相徹文
義更收。一法門中具多法也。是故經偈云。於
多法中爲一法。於一法中爲衆多。然此心是
法界之都。無法不攝。非但凡聖因果。乃至
逆順善惡同歸。若一一悟是自心。則事事無
非正理。如經云。提婆達多不可思議。所修
行業皆同如來。六群比丘實非弊惡。所行之
法皆同佛行。有修善者地獄受果。惡行之人
天上受報。如不達斯文則逆順分岐。焉能美
惡同化。然初章之内已述正宗。若上上機人
則一聞千悟。斯皆宿習見解生知。若是中下
之根。須憑開導。因他助發方悟圓成。爲此
因縁微細纂集。所以云。若有一微塵處未了。
此猶有無明在。以不了處爲障翳故。何況自
身根門之内。日用之中。有無量應急法門。
全未明一。如生盲人毎日喫一百味飯。雖然
得喫。品饌何分。若言無分。又毎日得喫。若言
有分。設問總不知。若欲爲未了之人。憑何
剖析。只成自誑。反墮無知。自眼未開。焉治
他目。是以善財首見文殊已。明根本智。入聖
智流中。然後遍參道友。爲求差別智道。習
菩薩行門。遇無厭足國王。如幻法門。見勝
熱婆羅門。無盡輪解脱。尚乃迷宗失旨。對
境茫然。故知佛法玄微非淺智所及。何乃將
蚊子足。擬窮滄溟之底。用蜘蛛絲。欲懸妙
高之中。益抱慚顏須申懺悔。是以般若海
闊。入之者方悟無邊。法性山高。昇之者乃
知彌峻。伏自大雄應世。諸聖發揚。至像法
初。則有馬鳴龍樹等五百論師。大弘至教。及
像法中。復有護法陳那等十大菩薩廣解深
經。辯空有之宗。立唯識之理。悉是賢劫千
佛十刹能仁。同酬本願之懷。共助無縁之化。
何乃持螢光而干日馭。捧布鼓而近雷門。不
揆寡聞退慚劣解。牛跡豈將大海齊量。腐草
焉與靈椿等榮。今此持論。爲成法器深心好
樂大乘之者。如大寶積經云。佛言。若有求大
利益。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教者。後滓濁世。極
覆藏時。善人難得。時聞如是等甚深法已。應
爲如理者説。不爲不如理者。爲信者説。非
不信者。我今亦爲如理者説。非不如理者。
爲信者説。非不信者。又識者愛者貴若珠珍。
不識不愛賤同泥土。仰惟參玄之士。願禀佛
言深囑。慕道之賢。同遵祖意 問。依上標宗
甚諧正脈。何用更引言詮廣開諸道 答。馬
鳴祖師雖標唯心一法。開出眞如生滅二門。
達磨直指一心。建立隨縁無礙四行。詳夫宗
本無異。因人得名。故云祖師頓悟直入名禪
宗。諸佛果徳根本名佛性。菩薩萬行原穴名
心地。衆生輪迴起處名識藏。萬法所依名法
性。能生般若名智海。不可定一執多生諸情
見。是以金光明經云。法性甚深無量。無量
者。非別有一法名爲無量。毘盧遮那遍一切
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甚深者。亦非別有
一法名爲甚深。即事而眞無非實相。可謂一
中之多。當存而正泯。多中之一。在卷而亦
舒。如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知三界唯心
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是爲無等
住。又先徳云。言雖不能言。然非言無以傳。
是以聖人終日言而未甞言也。以終日言故。
不絶漚和之心。而未嘗言故。靡失般若之性。
以漚和故。不違大化之門。以般若故。不見
言象之迹。又經云。諸佛常依二諦説法。若
不得世諦。不得第一義。以了俗無性即是眞
門。何乃逐物隨情横生異見。局方隅之遠近。
定器量之淺深。如尺蠖尋條安前足而進後
足。似癡猴得樹放高枝而捉低枝。若能除器
觀空。自亡方圓長短。知心是境。豈有高下
是非。且如世諦門中。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於諸凡夫妄想中。唯生死一法最大。以有生
死心境並生。若無生死人法倶寂。故知了存
今日不可因循。夫業繋四生身居九有。得人
身者。如爪上之塵。失人身者。猶大地之土。
處三塗地而永埋塵劫。居四空天而恒沒禪
支。設暫生人中千般障難。或機鈍而難省。或
根利而信邪。或身器不完。或遮障倶重。皆不
可化。無由證眞。如大智度論云。當知人身難
得。佛世難値。好時易過。一墮諸難永不可
治。若墮地獄燒炙屠割。何可教化。若墮畜
生共相殘害。亦不可化。若墮餓鬼飢渇熱惱。
亦不可化。若生長壽天。千萬佛過。著禪定
味。故皆不覺知。如安息國諸邊地生者。皆是
人身愚不可教化。雖生中國。或六情不具。或
四支不完。或盲聾瘖唖。或不識義理。或時六
情具足諸根通利。而深著邪見言無罪福。不
可教化。故爲説好時易過墮諸難中。設無諸
難。煩惱業深。仍爲八苦火燒五濁所亂。夫
言苦者無量。或三苦五苦八苦。乃至瑜伽一
百一十苦。及八萬四千塵勞之苦。皆不出流
轉之苦及行苦等。而凡夫甘處曾不覺知。如
倶舍論頌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
置眼睛上。爲苦極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覺
行苦縁。智者如眼睛。睫極生厭怖。故知生
老病死之苦。誰能免乎。四山常來切人。如先
徳云。故賢與不肖豪強羸弱。同爲四遷。一無
脱者。梵王帝釋貧窮下賤。堯舜桀紂三皇四
凶。併歸灰壤皆爲苦依。夫八苦者。生苦則
衆苦積聚之因六趣受身之本。如食糞中之
果。猶飡毒樹之根。取甘露而墮坑。買上食
而致死。功徳黒闇二女相隨。有智主人二倶
不受。對法論云。生苦者。衆苦所依故。衆苦
逼迫故。九月十月處胎藏間。如在糞穢坑中。
長受寒熱等種種衆苦。生熟藏間如兩山迫
逼。趣産門時其苦難堪。乍出風飄。如刀割
錐刺。不覺失聲。廢忘已前所有事業。名爲
生苦。老苦者。時分變異故苦。身分沈重諸
根熟昧。皮膚緩皺。行歩傴曲。寢膳不安。起
坐呻吟。喘息氣逆。所爲縵緩。爲人所輕。世
情彌篤。世事皆息。名爲老苦。又老者。忘若
嬰兒。狂猶鬼著。以危脆衰熟之質。當易破爛
壞之時落日西垂。萎華欲謝。如甘蔗之滓。無
三種出家禪誦之味。劫勇力而全因老賊。擒
壯色而將付死王。猶蓮遭雹而摧殘。似車折
軸而無用。若枯河乏水不利於人。如殘炷無
油。勢寧得久。病苦者。四大變易乖違故苦。
百節酸疼四支苦楚。能壞一切安隱樂事。由
此經言。如人壯美。王妃竊愛。遣信私通。王
便捉獲。挑其眼目。截其耳鼻。刖其手足。形
容頓改。爲人惡賤。病苦所逼以是難堪。爲
人所惡亦復如是。爲苦惱愁憂之本。作死亡
怖畏之由。如雹壞苗。似怨所逼。劫奪正命摧
滅壯容。減福力而退大菩提。増放逸而失眞
善本。此名病苦。死苦者。壽命變壞故苦。風
刀解支節。無處不苦痛。張口歎息。手足紛亂。
翻睛沮沫捫摸虚空。汗液交流便洟零落。昔
雖假以沐浴。必歸不淨。昔雖假以塗熏。必
歸臭穢。昔時王位財寶榮盛。親族婦妾萬億。
于時頓捨。獨往後世。無一相隨。臥置床枕横
尸偃仰。父母妻子槌胸哽咽。衆人號慕披髮
拍頭。雖生戀仰之悲。終致永分之痛。或埋殯
墳陵肉消骨腐。或有露尸以施身肉。禽獸螻
蟻交横樝掣。或以火焚臭煙&T006468;。四面充
塞人所傷嗟。悲慟絶聲咸歸故里。唯餘灰糞
獨從風土。平生意氣觸處陵雲。一旦長辭困
沾霜月。是知祿命盡處。臨死之時。如劫風
吹散。猶瀑布漂流。往無所遮。到不能脱。向
深遠處怖境常驚。於幽闇中孤魂獨逝。怨臣
恒遂曾不覺知。死王所追無能免者。大涅槃
經云。夫死者。於嶮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
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闇無
有燈明。入無門戸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
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脱。無所破壞見者愁
毒。非是惡色而令人怖。敷在身邊不可覺知。
釋云。於嶮難處者。二十五有恐畏之世。無有
資糧者。無善法以自資。去處懸遠者。生死無
窮也。而無伴侶者。魂靈自逝也。晝夜常行不
知邊際者。隨業漂流循環無際。深邃幽闇無
有燈明者。死是後相一入死分。昏沈難出生
死長夜。故名深邃。死已多入三塗大黒闇處。
故云無有燈明。入無門戸而有處所者。死入
身内不因門戸。即身辯死。名有處所。雖無
痛處者。臨欲死時。雖有五根無有知覺也。不
可療治者。報終必死。世醫拱手也。往無遮止
到不得脱者。業盡報終時至必遷。自業所追
無人繋縛。無所破壞見者愁毒者。報色雖滅
膚體不毀。而見悲痠莫不愁毒。非是惡色而
令人怖者。無恐人相貌。而見者惶懼。敷在
身邊不可覺知者。此明人死在身最後邊。然
不能知死之時節也。又諸識昏昧六腑空虚。
餘息淹淹心魂愀愀。無常經偈云。命根氣欲
盡。支節悉分離。衆苦與死倶。此時徒歎恨。
兩目倶翻上。死刀隨業下。意想並慖惶。無能
相救濟。所以先徳云。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
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攸深船筏
安寄。聖賢訶棄無所恃怙。年事稍去風刀不
&T049271;。豈可晏然坐待痠痛。譬如野干失耳尾牙。
詐眠望脱。忽聞斷頭。心大驚怖。遭生老病尚
不爲急。死事不&T049271;那得不怖。怖心起時如履
湯火。六塵五欲不暇貪染。如阿輸柯王弟大
帝王。聞栴陀羅朝朝振鈴。一日已盡。六日當
死。雖有五欲。無一念受。行者怖畏苦到懺
悔。不惜身命。如野干決絶。無所思念。如彼
怖王。是知萬禍之因。衆苦之本。皆從一念
結構而生。應須密護根門常防意地。無令妄
起暫逐前塵。如佛垂般涅槃略説教誡經云。
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
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
喩也。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
狂象無鉤&T026260;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
急挫之勿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
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
伏汝心。故知生死。難出應須兢愼。且如
乘聖人。及自在菩薩倶出三界之外。尚有變
易之身四種生死。何況三界之内。現行煩惱
業繋凡夫分段死乎。四種生死者。則是一切
阿羅漢辟支佛大地菩薩。由四種障。不得如
來四徳。一方便生死。二因縁生死。三有有
生死。四無有生死。無上依經云。佛告阿難。
於三界中有四種難。一者煩惱難。二者業難。
三者生報難。四者過失難。無明住地所起方
便生死。如三界内煩惱難。無明住地所起因
縁生死。如三界内業難。無明住地所起有有
生死。如三界内生報難。無明住地所起無有
生死。如三界内過失難。應如是知。阿難。四
種生死未除滅故。三種意生身。無有常樂我
淨波羅蜜果。唯佛法身。是常是樂是我是淨
波羅蜜。汝等應知。愛別離苦者。大涅槃經云。
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法
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爲本。淨名經云。從
癡有愛則我病生。怨憎會苦者。大涅槃經云。
觀於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會大苦。若
未了無生。於所生之處。無非是怨。無非是
苦。何者爲境所縛不得自在故。求不得苦者。
有其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
役功力不得果報。五陰盛苦者。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是
故名爲五陰盛苦。以執陰是有。爲陰所籠便
成陰魔。衆苦所集。五濁者。一劫濁。四濁増
劇聚在此時。瞋恚増劇刀兵起。貪欲増劇飢
餓起。愚癡増劇疾疫起。三災起故。煩惱倍隆
諸見轉熾。麁弊色心惡名穢稱。摧年減壽衆
濁交湊。如水奔昏風波鼓怒魚龍攪擾無一
聊頼。時使之然。如劫初光音天墮地地使有
欲。如忉利天入麁澁園園生鬪心。是名劫濁
相。煩惱濁者。貪海納流未曾飽足。瞋虺吸
毒燒諸世間。癡闇頑嚚過於漆墨。慢高下視
陵忽無度。疑網無信不可告實是爲煩惱濁
相。見濁者。無人謂有人。有道謂無道。十六
知見六十三見等。猶如羅網。又似稠林。纒
縛屈曲不能得出。是見濁相。衆生濁者。攬
於色心立一宰主。譬如黐膠無物不著。流浪
六道處處受生。如貧如痤。名長名富。是爲
衆生濁相。命濁者。朝生暮殞。晝出夕沒。波
轉烟迴眴息不住。是命濁相。居此濁亂之時。
遮障増劇。境飄識焔燒盡善根。業動心風吹
殘白法。著瞋魑魅之鬼趣。墮癡羅刹之網中。
爲貪愛王之拘留。被魔怨主之驅役。孰能頓
省効此圓修。既得在中華。又難逢佛世。今
須慶幸得遇遺文。況收宗鏡之中。前後無非
眞實。言言可以悟道。字字唯是標宗。直須
曉夜忘疲兢兢研究。忽從聞省悟我眞心。頓
爲得道之人。永紹菩提之種。若未見道。念
念縁差。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所以古教云。一
息有四百生滅。性命在呼吸之間。若未得道
之人。只有輪迴生死。命若懸絲。若得朝聞夕
死可矣。故提謂經云。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
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
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
又菩薩處胎經偈云。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
値。人一失命根。億劫復難是。海水深廣大。
三百三十六。一*針投海底。求之尚可得。又
偈云。吾從無數劫。往來生死道。捨身復受
身。不離胞胎法。計我所經歴。記一不記餘。
純作白狗形。積骨億須彌。以利*針地種。無
不値我體。何況雜色狗。其數不可量。吾故
攝其心不貪著放逸。伏自祖教西至賢聖交
馳。皆爲明心決擇生死。生死所起不出根塵。
因不覺而妄念忽生。迷法界而幻境潜現。從
此執人執法立自立他。隨對待而逆順牽情。
逐分別而愛憎關念。遂乃伶俜五趣匍匐四
生今欲反究妄原須明起處。故首楞嚴經云。
佛告阿難。如汝所説。眞所愛樂因于心目。若
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
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
在。使汝流轉心目爲咎。故知心爲群妄之原。
目是諸見之本。是以生死之始起惑之初。因
迷自心而作外塵。爲執妄識而爲内我。由我
而強爲主宰。從想而建立自他。抱幻憑虚遂
成顛倒。顛倒之法略説有三。一心顛倒。二見
顛倒。三想顛倒。心如停賊主人。見是賊身。
想如賊脚。根塵是賊媒。内外搆連劫盡家寶。
是以見劫眼根。善聲劫耳根。善香劫鼻根。
善味劫舌根。善觸劫身根。善法劫意根。善
法財傾竭智藏空虚。如怨詐親誰有知者。如
或識賊賊無能爲。若了境識心。終不更爲外
塵所侵。内結能縛。且如心王八法乃至六種
無爲。撮要一百法門。並是衆生日用。無一
時而不具。無一念而不生。以此校量故非閑
事。若不能深濟生死危苦急難。則往聖古賢
虚煩製作。爲有深益方可施爲。聖不誑凡。眞
焉惑僞。今所録者略證此宗。尋萬丈而未得
釐。指百分而纔言一二。請不厭繁。息志
子細披尋。覽之如登寶山。信之似遊海藏。
又此雖假文言。一一示其眞實。不可隨語生
著昧我正宗。如經云。刀輪害閻浮人頭。其失
猶少。有所得心説大乘者。其罪過彼也。大
智度論云。執有與無諍。乃至非有非無與有
無諍。如牛皮龍繩倶不免患。中觀論云。諸
佛説空法。本爲化於有。若有著於空。諸佛
所不化。若定言諸法非有非無者。是名愚癡
論。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
得四悉檀意。自他倶無著也。又論云。佛法
中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非無非
非有非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如是則不
容難。譬如以刀斫空終無所傷。爲衆生故。隨
縁説法。自無所著。故般若燈論序云。觀明中
道。而存中失觀。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然則
司南之車。本示迷者。照膽之鏡。爲鑒邪人。
無邪則鏡無所施。不迷則車不爲用。斯論破
申其由此矣。若如斯者。寧容執教隨言語之
所轉乎。是以若未遇宗鏡大録祖佛微細正
意内得見性。但外學多聞者。則身雖出家心
不入道。故大涅槃經云。佛言。汝諸比丘。身
雖得服袈裟染衣。其心猶未得染大乘清淨
之法。汝諸比丘。雖行乞食經歴多處。初未
曾乞大乘法食。故云。雖有勝意之通善星之
辯。若不知實相之理者。不免沒魂於裂地之
患。如首楞嚴經云。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
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
有。墮阿鼻獄。又云。善星妄説一切法空。生身
陷入阿鼻地獄。故知若未入宗鏡先悟。實相
眞心。假饒大辯神通長劫禪誦。終不免斯咎。
若達此旨凡所施爲。擧足下足。自然不離一
心涅槃之道。如月上女經云。舍利弗告月上
女言。汝於今者欲何所去。月上女報言。汝問
今欲向何所去者。我今亦如舍利弗去。作如
是去耳。舍利弗報月上女言。我今欲入毘耶
離城。汝於今者乃從彼出。云何報言我今乃
如舍利弗去作如是去 爾時月上女復報舍
利弗言。然舍利弗。擧足下足凡依何處。舍
利弗言。我擧足下足並依虚空。女報言。我
亦如是。擧足下足悉依虚空。而虚空界不作
分別。是故我言亦如舍利弗去作如是去耳。
女言。舍利弗。此事且然。今舍利弗行何行。
舍利弗言。我向涅槃如是行也。月上女言。舍
利弗。一切諸法豈不向涅槃行也。我今者亦
向行也。舍利弗問月上。若一切法向涅槃者。
汝今云何不滅度。月上女言。舍利弗。若向涅
槃即不滅度。何以故。其涅槃行不生不滅不
可得見。體無分別。無可滅度者。釋曰。其涅
槃行不生不滅者。即自心無生之義。縱千途
出沒。靡離涅槃之門。任萬法縱横。豈越無生
之道。故法華經偈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
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如上所述。似如
逆耳。本之正意。皆是撃發之心。猶石中之火。
若無人扣撃。千年萬年只成頑石。終不成火
用。如孔子家語云。孔子曰。良藥苦口。而利
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
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諍臣。父無諍子。兄
無諍弟。士無諍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
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
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
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
無絶也。今宗鏡内。雖廣引苦切之言。皆爲
後學成器。普令悛惡從善慕道進修。使法國
土無背道之臣。令大乘家絶邪見之子。是以
菩薩雖能自利。又乃譏他。常爲衆生不請之
友。故勝鬘經云。以攝受折伏故令佛法久住。
是以潙山有警策之文。無非苦口。淨名垂訶
責之力。盡破執心。若佛法中有諍友。則學
般若道侶保無過失。故書云。道吾惡者。是
吾師。道吾好者。是吾賊。又云。三人同行必有
我師焉。況佛法内學出世良因。寧不依師匠
乎。今若於初機助道門中。此宗鏡文。深資
觀力。言下現證。修慧頓成。如云爲道日損。爲
學日益。損者損於情欲。益者益於知見。不同
外道邪師及學大乘語者。口雖説空不損煩
惱。此非善達正法。皆是惡取邪空。唯法器圓
機方能信受。堪嗟邪見垢重之人聞亦不信。
如愨疏云。歴千佛而不驚。炷萬燈而莫曙。釋
云。十方無量世界衆生佛。向身中出家成道
説法度生。衆生皆不覺知。都由無明。迷本覺
性。不知如來藏中出現。如來藏即衆生第八
識。故云歴千佛而不驚。以不知即心是佛故。
又如一室中有一醉客。有百千盞燈照而不
醒。喩聞法不識其理不能染神都無省悟。故
云。炷萬燈而莫曙。曙者明也。何者爲燈。即
方便智爲燈。照見心境界
宗鏡録卷第四十二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四十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初祖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二祖求縁慮不
安之心不得。即知唯一眞心圓成周遍。當下
言思道斷。達磨印可。遂得祖印大行。迄至
今日。云何著於言説違背自宗。義學三乘自
有階等 答。前標宗門中。已唯提大旨。若決
定信入正解無差。則擧一例諸言思路絶。竊
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説。但云心外
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説於空。歩歩
恒遊有内。只總擧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
若論無量法門廣説。窮劫不盡。今所録者。爲
成前義。終無別旨妄有披陳。此一心法門。是
凡聖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故
須三量定其是非。眞修匪濫。四分成其體用。
正理無虧。然後十因四縁。辯染淨之生處。三
報五果。鑒眞俗之所歸。則能斥小除邪。刳
情破執。遂乃護法菩薩正義圓明。西天大行
教傳此土。佛日沈而再朗。慧雲散而重生。遂
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
非有非空隨縁合道。若不達三量眞妄何分。
若不知四分。體用倶失。故知浪説心之名字。
微細行相𢢺然不知。終不免心境縁。拘自他
見縛。目下狐疑不斷。臨終津濟何憑。所以
般若是送神符。臨終能令生死無滯。只爲盲
無智眼教觀不明。從無始已來不能洞曉。違
現量而失自心體。逐比非而妄認外塵。終日
將心取心。以幻縁幻。似狗咬枯骨自嚥其
津。如象鼻取水還沐己體。必無前境而作對
治。自從受身。含識已來。居三界塵勞之内。
猶熱病見鬼於非怨處認怨。若翳眼生華向
無愛中起愛。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覺
知。莫能暫省。今更不信。復待何時。生死海
深。匪慧舟而不渡。塵勞網密。非智刃而莫
揮。其四分三量諸多義門。下當廣辯 問。祖
佛大意貴在心行。採義徇文只益戲論。所以
文殊訶阿難云。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爭
如一念還原深諧遺旨 答。此爲未知者説。
不爲已知者言。爲未行者言。不爲已行者説。
若已知已行之者。則心迹尚亡。何待言説。今
只爲初學未知者。己眼不開。圓機未發。須假
聞慧。以助初心爲未行者。但執依通。學大乘
語。如蟲食木。猶奴數錢。乃至塵沙教門。皆
爲此之二等。因茲見諦如説而行。且智慧之
光。如日普照。多聞之力。猶膏助明。以劣解
衆生從無始來受無量劫洞然之苦。只爲迷
正信路失妙慧門。狂亂用心顛倒行事。何乃
盲無智照。翻嫌眞實慧光。貧闕法財。更祛
多聞寶藏。如華嚴經云。欲度衆生令住涅槃。
不離無障礙解脱智。無障礙解脱智。不離一
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
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
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是以因聞顯心。能辯決定觀察之禪。因禪發
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了達諸法如實之覺。
因覺圓滿無礙解脱之智。斯皆全因最初多
聞之力。成就菩提。若離此宗鏡。別無成佛之
門。設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大智度論偈云。
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
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
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説
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且如有慧
無多聞者。況如大暗中有目而無所見。雖
有智眼而不能遍知萬法法界縁起諸識熏習
等。如處大暗之中。一無所見。是以實相遍一
切法。一切法即實相。未曾有一法而出於法
性。若不遍知一切法。則何由深達實相故云
亦不知實相。多聞無智慧者。況如大明中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