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有涅槃世出世異。是故由離一異等無戲論。
故無變異。無變異故。即是眞實性也。是知
非一非異非有非空。此宗鏡奧旨自在圓融。
謂欲一則一。欲異則異。欲存即存。欲泯便
泯。異不礙一。泯不礙存。方爲自在。常一常
異。常存常泯。名爲圓融。又如弄珠鈴之者。
其珠不住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裏。既不在
三處。亦不住一處。不住空中。即喩不住空
觀。不落地上。即喩不住假觀。不在手裏。即
喩不住中觀。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則非一非
三而三而一。斯爲妙矣。若未偶斯旨。所有
見聞皆墮斷常不成玄妙。若入宗鏡無往不
眞。昔所不知而今得知。昔所不見如今得見。
如大涅槃經云。於一心中則具足現五趣身。
所以者何。以得如來大涅槃經。之勢力故。是
則名爲昔所不得而今得之。乃至於一念中
遍知六趣衆生之心。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
今得知
宗鏡録卷第三十八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三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覺王明勅大教指歸。末法比丘須於四念
處修道。其旨如何 答。此出大般涅槃經最
後垂示。總前教迹同此指歸。以四念處即是
宗鏡所明一切衆生身受心法。如經云。佛告
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
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虚空。名身
念處。觀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
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
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
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又云。譬如國王安
住己界身心安樂。若在他界則得衆苦。一切
衆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則得安
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惱。自境界者。
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華手經云。
佛告跋陀婆羅。於爾時世一切善人應作是
念。我等當自依四念處。四念處者。於聖法
中。一切諸法。皆名念處。何以故。一切諸法
常住自性無能壞故。一切諸法皆名念處者。
故知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豈能壞
乎。若有二法則能相壞。大寶積經偈云。得無
動處者。常住於無處。無動處者。則自心境
界。此境界即無處所。如金剛三昧經云。心無
邊際不見處所。論釋云。心無邊際者。歸一心
原。心體周遍。遍十方故無邊周三世故無際。
雖周三世而無古今之殊。雖遍十方而無此
彼之處。故言不見處所。大法炬陀羅尼經云。
夫念處者。云何念義。當知是念無有違諍。隨
順如法趣向平等。遠離邪念無有移轉。及諸
別異。唯是一心入不動定。若能如是。名爲念
義。如天台智者廣述眞詮。大小兼弘教觀雙
辯。末後唯説觀心論章。意亦如是。亦如祖師
馬鳴菩薩廣釋經造論。末後唯製一卷略論。
名大乘起信論云。有摩訶衍能起大乘信根。
立心眞如心生滅二門。總論一心。別開體用。
若了此一心大旨。即是起一切衆生大乘信
根。若未信者。設經無量億劫廣大修行。不入
祖佛正宗。皆是假名菩薩。以此一論之要義。
總攝諸部之廣文。以源攝流。有何不盡。亦是
諸聖製作大意。亦是宗鏡本懷。乃諸佛所知。
群賢所證。衆徳所備。萬行所弘。妙義所詮。
究竟所趣。此四念處破八顛倒。一不淨中作
淨想。二苦中作樂想。三無常中作常想。四無
我中作我想。此是外道凡夫四倒。又一淨中
作不淨想。二樂中作苦想。三常中作無常想。
四我中作無我想。此是二乘四倒。共成八倒。
是以修四念處觀破八顛倒。於中而般涅槃。
是十方諸佛出世本懷。究竟指歸祕密藏中。
最後放捨身命之處。正當宗鏡大旨一心法
門。輔行記云。四念處觀者。一一念處。皆悉
先明空假破倒。次以中道結成祕藏。自他倶
滿義兼大小。言倶破者。既以中道顯祕密藏。
故四念處咸皆破倒。何者。以即空故破常倒。
義兼於小。以即假故破無常倒。義兼於大。中
道爲正。故曰義兼大小。以即中故。雙照大
小雙非大小。即是雙照雙破八倒。三諦相即。
兼無前後。破無次第。即破即立。即照即遮。四
榮四枯者。大涅槃經云。東方雙者喩常無常。
南方雙者喩樂無樂。西方雙者喩我無我。北
方雙者喩淨不淨。四方各雙。故名雙樹。方
面皆悉一枯一榮。榮喩於常等。枯喩無常等。
如來於中北首而臥入般涅槃。表非枯非榮。
榮即表假。枯即表空。即是於其空假中間而
入祕藏。後分經云。東方一雙在於佛後。西
方一雙在於佛前。南方一雙在於佛足。北方
一雙在於佛首。入涅槃已東西二雙合爲一
樹。南北二雙亦合爲一。二合皆悉垂覆如來。
其樹慘然皆悉變白。常無常等二即不二。常
樂我淨遍覆法界故。二合垂覆如來。即是如
來契於祕藏。亦是念處無非寂滅。白者即是
衆色之本。常等稱本。故名爲變白。言北首
者。増一阿含云。表於佛法久住北天。長阿
含第四云。佛告阿難。安我頭南首面向北。
則使佛法久住不滅。況涅槃終極不表祕藏
耶。然一代教門凡諸所表。文義顯著莫過雙
樹。以四念處能爲大小觀行初門。是故爾也。
殷勤遺囑。意在於斯。又但凡夫謂身爲淨。言
受是樂。執心是常。計法爲我。由斯四倒而起
貪愛無明。而有諸行乃至老死。苦集浩然。八
萬四千煩惱火。燒於五陰舍宅。故法華經云。
四面倶時欻然火起。即喩四倒。若小乘觀人。
即觀身不淨破於淨倒。觀受是苦破於樂倒。
觀心無常破於常倒。觀法無我破於我倒。是
則由前迷心顛倒謂身是常樂我淨故。起貪
愛諸煩惱。今既觀知身是不淨乃至苦無常
無我。則不起貪愛無明。行識乃至老死滅。則
生死河傾涅槃海滿。即是競共推排爭出火
宅。到無畏處。爲是因縁。勸爲小行之人。令依
念處修道也。大乘四念處者。觀生死五陰之
身非枯非榮。即大寂定。涅槃經云。色解脱
涅槃。乃至識解脱涅槃。若修此念處觀。即
是觀一切六道衆生。即是常樂我淨大涅槃。
具足佛之知見。如常不輕圓信成就。經云。施
城中最下乞人。與難勝如來等。是則豈可分
別是田非田可施不可施耶。故念處觀即平
等種子。若不修則見生死涅槃有異。凡聖有
殊。聖是敬田。即崇仰而施。凡是悲田。則厭
賤而不捨。若入一心平等法界念處法門。則
無分別。夫四念處者。念即觀慧之心。處即
智照之境。能所冥合唯是一心。今依天台四
念處觀。略明四教四念處。四句分別者。若
非苦非樂。結成生滅苦樂。乃至非我非無我。
結成無我。是三藏意。若非苦非樂。結成無
苦無樂之苦樂。屬通教攝。淨名經云。五受
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義。結受念處觀。如
大品不淨觀。即是摩訶衍皆不可得故。以是
不淨心觀色。自念我身未脱是法。未免三界
生。猶應受百千生死。故言未脱。引廣乘品
成身念處觀諸法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結
成心念處觀。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結成法念處觀。是通教意。若作非常非無
常結成常。非垢非淨結成淨。非苦非樂結
成樂。非我無我結成我。即我別教常樂我
淨斷惑歴別來證也。若作非垢非淨雙照垢
淨。非苦非樂雙照苦樂。非常非無常雙照常
無常。非我非無我雙照我無我。結成圓教圓
心修習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又前三教藏通
別等非今所用。是以略引。今重廣引圓四念
處文助成後信。四念處觀云。四念處者。念
是觀慧。大論云。念想智。皆一法異名。初録
心名念。次習行名想。後成辦名智。處者境
也。皆不離薩婆若。能觀之智照而常寂。名
之爲念。所觀之境寂而常照。名之爲處。境
寂智亦寂。智照境亦照。一相無相。無相一
相。即是實相。實相即是一實諦。亦名虚空
佛性。亦名大般涅槃。如是境智無二無異。如
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説智及智
處。皆名爲般若。亦例云。説處及處智。皆名
爲所諦。是非境之境而言爲境。非智之智而
名爲智。亦名心寂三昧。亦名色寂三昧。亦是
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請觀音經云。身
出大智光。如燒紫金山。大涅槃經云。光明
者即是智慧。金光明經云。不可思議智境。
不可思議智照。此諸經皆明念只是處處只
是念。色心不二。二而不二。爲化衆生假名
二説耳。此之觀慧只觀衆生一念無明心。此
心即是法性。爲因縁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
心三心。三心一心。此觀亦名一切種智。此
境亦名一圓諦。一諦三諦。三諦一諦。諸佛
爲此一大事因縁出現於世。欲令衆生佛知
見開。諸佛出世事足。大涅槃經云。王道夷
坦。無量義經云。行大直道無留難故。法華
經云。具足道雖言三智其實一心。爲向人説
令易解故而説爲三。若教道爲言。所斷煩惱
如翻大地河海倶覆。似崩大樹根枝悉倒。用
此智斷惑亦復如是。通別塵沙無明一時清
淨。無量功徳諸波羅蜜萬行法門具足無減。
佛法祕藏悉現在前。大品經云。諸法雖空。一
心具足萬行。大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
法華經云。本末究竟等等故名妙覺平等道。
當知此慧即法界心靈之原。三世諸佛無上
法母。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樂我淨等亦復如
是。亦名寶所。亦名祕藏。佛及一切之所同
歸。前三藏隘路不得並行。通教共禀共行共
入。入不能深。別教紆迴歴別遙遠。即不能
達。今此念處。曠若虚空。際於無際。猶如直
繩直入西海。故名圓教四念處耳。張衡曰。翔
鵾仰而不逮。況青鳥與黄雀。當知前三念處
所不能及。唯圓念處孤飛獨運。陵摩絳霄。
無上無等無等等。竪無高蓋。故言無上。横
無儔例。故言無等等。等於十方三世諸佛。言
無等等也。欲重説此義。更引天親唯識論。
唯是一識。復有分別識無分別識。分別識者。
是識識。無分別者。似塵識。一切法界所有瓶
衣車乘等。皆是無分別識。龍樹云。四念處即
摩訶衍。摩訶衍即四念處。一切法趣身念處。
即是一性。色得有分別色無分別色。分別色
者。如言光明。即是智慧是也。無分別色。即
是法界四大所成色。皆是無分別等。是色心
不二彼既得作兩識之名。此亦作兩色之説。
若色心相對。離色無心。離心無色。若不得
作此分別色無分別色。云何得作分別識無
分別識耶。若圓説者。亦得唯色唯聲唯香唯
味唯觸唯識。若合論一一法皆具足法界。諸
法等故。般若等。内照既等外化亦等。即是
四隨逐物情有難易。大智度論云。一切法併
空。何須更用十喩。答空有二種。一難解空。
二易解空。十喩是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喩難
解空。唯識意亦如是。但約唯識。具一切法門。
而衆生有二種。一多著外色。二少著内識。如
上界多著内識。下二界著外色多。著内識少。
如學問人多得外解。若約唯識論者。破外向
内。令觀明白。法界法皆是一識。識空十法
界空。識假十法界假。識中十法界亦中。專
以内心破一切法。若外觀十法界即見内心。
當知若色若識皆是唯識。若識若色皆是唯
色。今雖説色心兩名。其實只一念無明法性。
十界即是不可思議。一心具一切。因縁所生
法一句。名爲一念無明法性心。若廣説四句
成一偈。即因縁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故
般若經云。受持一四句偈。與十方虚空等。法
華經云。聞一偈亦與菩提記。一句亦然。三
句亦如是。今只觀此一心即不可思議。十界
恒現前入心地法門。故能不起寂場現身八
會。只是一句。一句中有無量。無量中只一
句。是爲不思議故。如心諸佛爾。如佛衆生然。
心佛與衆生。是三無差別。諸佛解脱當於衆
生心中求。衆生心亦於諸佛解脱中求。始是
般若究竟等。未了者。一切法正一切法邪。不
以心分別。即一切法正。若以心分別一切法
邪。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泥洹。此不思議非
青黄赤白方圓長短。無名無相究竟寂滅。唯
當心知。口不能説。若有因縁。善方便。用四悉
檀亦可得説。爲衆生無量劫自性心不爲煩
惱所染而染。難可了知。迷妄名染。染即覆心
不見淨性。所以久處生死不能返本還原。原
實難解。二乘尚不聞其名。何況凡夫。今佛
爲作習因。如大通佛所繋珠。至釋迦時方成
果實。令此種子漸漸積習後遇聲光發此種
子。轉凡入聖漸積功徳。具足大悲心。皆已
成佛道。若不爾者。無明覆法性。出十法界
五陰。重迷積沓。若能超悟起二乘五陰乃至
佛陰。華嚴經頌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諸陰只心作耳。觀
無明心畢竟無所有。而能出十界諸陰。此即
不思議。如法華經云。一念夢心行因得果。
在一念眠中。無明心與法界性合起無量煩
惱。尋此煩惱。即得法性。問。別圓倶作此譬。
云何有異。答。別則隔歴。圓則一念具。如芥
子含須彌山。故名不思議。一微塵中有大千
經卷。智人開塵出經。是一念無明心。有煩
惱法。有智慧法。煩惱是惡塵善塵無記塵。開
出法身般若解脱。法華經云。如是性相等一
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今觀此無明心
從何而生。爲從無明。爲從法性。爲共爲離。若
自若他四皆叵得。名空解脱門。只觀心性。
爲有爲無爲共爲離。若常若斷四倒不可得。
名無相解脱門。只此心性爲眞爲縁。爲共爲
離。非四句所作。名無作解脱門。無生而説
生。是十法界性相也。無明性即是實性。亦
言無明即是明。明亦不可得。是爲入不二法
門。但衆生迷倒。不見心之無心。明成無明
爾。又大涅槃經云。其後不久王復得病。醫
占王病定應服乳。王者八倒衆生也。其後病
者。初倒伏。後倒起。故言不久也。定服乳者。
應授四榮之術也。正是今之念處意耳。又譬
有人以毒塗鼓衆中打之。近者死遠者未死。
後打毒鼓。近遠倶死。初塗四枯。止枯分段。故
言未死。今塗四榮。無明根斷。故近遠倶死。
亦是今四念處意也。又云。如鳥出籠纔得離
網。今二鳥倶飛高翔遠逝。去住自在。正是今
四念處意也。又云。初枯生死。不能照明佛法。
不能開悟衆生。於佛法無功夫。於衆生無利
益。故言枯雙樹。今圓顯佛法大益衆生。夫有
心者。皆當作佛。八千聲聞得見佛性。如秋收
冬藏成大果實。故言四榮莊嚴雙樹。大涅槃
經云。不令噉酒糟麥&T065025;。不與特牛同共一群。
不在高原亦不下濕。下濕者。凡邪四倒也。高
原者。偏曲四倒也。酒糟是愚癡。麥&T065025;是嗔
恚。特牛是貪欲。選擇中原安處其子。法華
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又諸佛法
久後要當説眞實。眞實者。非生死非涅槃。無
邪無偏。無僻無倒。咄哉丈夫。示昔繋珠。咄哉
去來。寶處在近。是故從本垂迹與法身眷屬。
隱實楊權。藏高設下。共化衆生開示正道。
内祕外現開顯令得入妙。正是此四念處也。
所言四者。不可思議數也。一即無量。無量
即一。一一皆是法界。三諦具足攝一切法。出
法界外更無有法。法界無法界。具足法界。雖
無法具足諸法。是不思議數也。華嚴中云。一
微塵具一切塵及一切法。於一念具一切念
及一切法。塵即是色。念即是心。色心即念
處之異名耳。大品經云。四念處即摩訶衍。摩
訶衍即四念處者。於一念處與三念處無二
無別。一切法趣四念處。是趣不過。念處尚
不可得。云何當有趣不趣。此亦不思議意同
也。普賢觀經云。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名大
懺悔。觀心既然。觀色亦爾。大涅槃經云。佛
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
衆生悉一乘故。非一者。説三乘故。非一非
非一者。數非數不決定。是故當知。於四數
不可決定。即不思議之四也。乃至若不依宗
鏡中四念處行道。設有智解修行皆成外道。
所以云。若無念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非
行道人。皆空剃頭如放牧者。空著染衣如木
頭幡。雖執鉢錫如病人乞具雖讀誦經書。如
盲人誦賦。雖復禮拜。如碓上下。雖復興造
媒衒客作。種樹貨易沈淪生死。蠶繭自纒無
解脱期。捨身命財但得名施。非波羅蜜。雖
復持戒不免雞狗。雖復精進。精進無秀媚。雖
復坐禪如彼株杌。雖復知解狂顛智慧。常在
此岸不到彼岸。不降愛見不破取相。不得入
道品。非賢聖位。不成四枯樹。非波羅蜜。何
以故。無念慧故。以念慧能破邪顯正。大涅槃
經云。舊醫乳藥其實是毒。如蟲食木偶成字
耳。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更有新醫。從遠方來
曉八種術。謂四枯四榮。以新四枯破其舊乳。
法華經云。大火從四面而起。即斯意也。是以
八種異術。破八倒之迷途。一心妙門入一乘
之種智 問。此平等法性一乘妙心。一切衆
生聲聞縁覺菩薩諸佛悉皆共禀。云何於異
生界等此一靈性念念處輪迴。於聲聞乘同
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答。如黄石中金以
福徳爐火因縁成就。若大福人得金。中福人
得銀。下福人得銅。此亦如是。凡夫人唯得煩
惱無明。聲聞人但證無常生滅。唯佛菩薩究
竟常樂涅槃。如大集經云如然燈器。金則
黄光。銅則赤光。其色雖異燈無差別。法界亦
爾。諸佛然之。智光無邊。聲聞然之。智光有
邊。而法界性實無差別。且心之一法微妙幽
玄。見有淺深。智分優劣。須憑廣學以至法
原。法華經云。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外書
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但堅志節
常聞未聞。熏修而觀力轉深。磨錬而行門益
淨。常起難遭之想。道業恒新。長懷慶幸之心。
終無退轉。所以華嚴經云。菩薩日夜唯願聞
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
法。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悋惜。
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説佛法之人生
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内外財。爲求佛法悉能
捨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
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千大
千世界滿中珍寶。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
歡喜。勝得轉輪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
淨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
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説法。能淨菩薩行。
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
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説法淨菩
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
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
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爲求佛法 應受一切
地獄衆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菩薩如是發
勤精進求於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修行。此菩
薩得聞法已。攝心安住於空閑處。作是思惟。
如説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又
普賢行願品頌云。智海廣難量。不測反増謗。
牛飮水成乳。蛇飮水成毒 智學成菩提。愚學
爲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學過。大涅槃經
偈云。或有服甘露傷命而早殀。或有服甘露
壽命得長存。或有服毒生有縁服毒死。無礙
智甘露。所謂大乘典。如是大乘典。亦名雜
毒藥。如酥醍醐等。及以諸石蜜。服消則爲
藥。不消則爲毒。方等亦如是。智者爲甘露。
愚不知佛性。服之則成毒。又如木中火性乳
中酪性縁若未具有亦同無。衆生佛性亦復
如是。不學不知非不成佛。如金剛三昧經云。
地藏菩薩言。尊者。知有非實。如陽焔水。知實
非無。如火性生。如是觀者。是人智耶。論釋
曰。如經云。若説法有一如焔水迷倒。若見於
法無。如盲無日倒。故知實非無。非無之義如
火性生。謂如木中有火性。分析求之不得火
相。而實不無。木中火性。鑚而求之。火必現
故。一心亦爾。分析諸相不得心性。而實不無
諸法中心。修道求之。一心顯故。是以含識
界中從無始來。内爲五陰所縻。外爲六塵所
梏觸途現境。寓目生情。如獼猴而五處倶黏。
類𧉑&MT04929;而諸塵盡泊。所以見不超於色界。聽
不出於聲塵。若投網之魚。猶處籠之鳥 進退
倶阻。如羝羊之觸。籓驚懼齊臨。似乳燕之巣
幕。若能知塵是識。了物唯心。不爲延促之所
拘。豈令大小之所轉。即能隨縁應跡赴感徇
機。不動道場分身法界。常在此而恒在彼。不
居方而不離方。入此宗門廣大如是。會差別
之迹。徹平等之原。如金剛山純現金光。似師
子王師子圍遶。猶摩梨山内盡出栴檀。若
瞻蔔林中唯聞香氣。比須彌南面靡現雜形。
如金沙大河無復迴曲。同金剛之斧力。欲擬
皆空。等無翳之日光。所臨倶朗。如入法界品
中逝多林中所現境界頌云。汝應觀此逝多
林。以佛威神廣無際。一切莊嚴皆示現。十
方法界悉充滿。十方一切諸國土。無邊品類
大莊嚴。於其座等境界中。色像分明皆顯現。
又如慈行童女毘盧遮那藏殿内。一一壁中。
一一柱中。一一鏡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
一一摩尼寶中。一一莊嚴具中。一一金鈴中。
一一寶樹中。一一寶形像中。一一寶瓔珞中。
悉見法界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
滿大願具足功徳。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乃至
示現入於涅槃。如是影像靡不皆現。如淨水
中普見虚空日月星宿所有衆像。又如法寶
髻長者宅中得菩薩無量福徳寶藏解脱門。
其宅廣博十層八門。善財入已次第觀察。見
最下層施諸飮食。見第二層施諸寶衣。見第
三層布施一切寶莊嚴具。乃至見第十層。一
切如來充滿其中。從初發心修菩薩行。超出
生死成滿大願。及神通力。淨佛國土。道場
衆會。轉正法輪。調伏衆生。如是一切悉使明
見。釋曰。逝多林之無際。遮那藏之顯現。寶髻
宅之廣博。皆是不思議之心。融攝無礙。十層
則十波羅蜜。八門則八正道分。乃至一切莊
嚴具中示現佛事。盡是一心法門。體用周遍
重重顯道。一一提宗。以昧之者。不悟不明。
以執之者。爲縁爲對。如盲不見。非無五色之
紋。似聾不聞。豈絶五音之響。又如若逝多林
裏聲聞不知。恒河水中餓鬼不見。皆是自業
所障。非法隱藏。今勸未省之人。觀聽直入。
猶谷中聞響終無異音。似鏡裏見形。更非他
質分明可驗。自絶思量現證無疑。復誰前後。
可謂聖遠乎哉。體之即神。道遠乎哉。觸事
而眞矣 問。既以眞心爲宗爲本。如何辯其
功能湛然常住盡未來際 答。此心法妙故。
如神不可測。無依無住。非古非今。只是有
而不可見聞。非是一向空寂。蘊無盡之妙用。
不斷不常。具莫測之靈通。非隱非顯。古徳
云。因雖涅槃永寂而智體不無。不爾將何窮
未來際。故知此之心神。凡聖之本。盡未來際
無有斷絶。諸佛常正念此法。祖師唯的指此
宗。斯乃無相之眞。眞何有盡。無爲之道。道
何有窮。如幽谷之風相續而微聲不斷。若洪
鍾之響隨扣而清韻常生。寶藏論云。唯道無
根。靈照常存。唯道無體。微妙恒眞。唯道無
事。古今同貴。唯道無心萬物圓備。釋曰。夫有
根則有住。住即入於闇室。如穿針不見天
拾*針不見地。無根則無住。如日月光明照見
種種色。乃靈照常存矣。夫有體則差別質礙。
無體則一性常通。乃微妙恒眞矣。夫有事則
爲相所局。無事則心地坦然。乃古今同貴矣。
夫有心則分別各取。無心則逆順同歸。乃萬
物圓備矣。既達此常住宗體。自然盡未來際。
不休息佛業。即是佛後普賢。純是利他。無
始無終無盡之行。所以寶性論。有自然不休
息佛業。偈云。佛體如鏡像。如彼瑠璃地。
非不有聲。如天妙法鼓。非不作法事。如彼
大雲雨。非不作利益。而地非不生。種種諸
種子。如梵天不動。而非不純淑。如彼大日
輪。非不破諸暗。如彼如意寶。而非不希有。
猶如彼聲響。非不因縁成。猶如彼虚空。非
不爲一切衆生作依止。猶如彼大地。而非不
住持。一切種種物。以依彼大地。荷負諸世
間。種種諸物故。依諸佛菩提。出世間妙法。
成就諸白業。諸禪四無量。及以四空定。諸
如來自然。常住諸世間。有如是諸業。一切
非前後。作如是妙業。無生義云。若無有妙
神一向空寂者。則不應有佛出世説法度人。
故知本地有妙神不空不斷。乃至師子吼言。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
智慧即是妙神。故云因滅。是色獲得常住解
脱之色。故知如中含有妙色五陰常住不動。
神不滅篇云。夫神者何耶。精極而爲靈者也。
精極則非封像之所圖。故聖人以妙物而爲
言。雖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状窮其幽致。神
也者。圓應無主。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
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滅。假數而非
數。故數盡而不窮。有情則可以物感。有識則
可以數求。數有精麁故其性各異。智有明昧
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論。則知化以情感神以
化傳。情爲化之母。神爲情之根。情有會物之
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徹者。反本。惑理者。
逐物耳。乃至或聚散於一化。不思神道有妙
物之靈。而謂精麁同盡。不亦悲乎。如火之傳
於薪。猶神之傳於形。深惑者見形朽於一生。
便以爲神情倶喪。猶覩火窮於一木。謂終斯
都盡耳。故知縁謝形枯眞靈不墜。如薪盡火
滅火性常然。此縁雖滅於今生。彼縁復興於
異世。故般若吟云。百骸雖潰散。一物鎭長靈。
可謂眞心湛然常住矣。如華嚴經云。知一切
幻心所縁法無量故。佛子。如如意珠隨有所
求一切皆得求者無盡意皆滿足。而珠勢力
終不匱止。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三昧。
知心如幻出生一切諸法境界周遍無盡不匱
不息。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成就普賢無礙行
智。觀察無量廣大幻境。猶如影像無増減故。
佛子。譬如凡夫各別生心。已生現生及以當
生。無有邊際。無斷無盡。其心流轉相續不
絶。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
普幻門三昧。無有邊際。不可測量。何以故。
了達普賢菩薩普幻門無量法故。佛子譬如
難陀摩那斯龍王及餘大龍降雨之時。滴如
車軸。無有邊際。雖如是雨雲終不盡。此是諸
龍無作境界。又云。於一念中。盡知一切心非
心地境界之藏。於非心處示生於心。遠離語
言安住知慧。同諸菩薩所行之行。以自在力
示成佛道。盡未來際常無休息。一切世間衆
生劫數。妄想言説之所建立。神通願力悉能
示現。釋曰。盡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者。
識行於境。名之曰心。智行於境。名曰非心。
故楞伽經云。得相者識。不得相者智。故知菩
薩隨順妄縁不捨世法。於方便中悉能示現。
隨増減劫任長短縁。乘大願風相續不斷。供
佛利生無有休息。如華嚴論云。十一地等覺
位菩薩。以大慈悲心。行赴俗濟生之門。表
自出世道滿。無更求解脱離染離淨之心。但
以乘法性船。張大慈悲帆。以大智爲船師。
順本願風。吹諸波羅蜜網。常遊生死海。漉
一切衆生有著之魚。安置無依普光明之智
岸。常生一切幻。住萬行功徳法界無礙寶堂。
如下慈氏所居樓閣是
宗鏡録卷第三十九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四十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眞心無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湛然之體。
答。以事驗知。因用可辯。事能顯理。用能彰
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十八空論云。不捨離
空菩薩修學此定。止爲功徳善根無盡。何以
故。一切諸佛於無餘涅槃中。亦不捨功徳善
根門。有流果報已盡。功徳善根本爲化物故。
恒有此用。如來雖入涅槃。猶隨衆生機縁現
應化兩身。導利含識。即是更起心義。故衆
生不盡。應化之用亦不盡。故言雖入無餘而
不捨功徳善根也。若二乘入滅無更起心。以
慈悲薄少不化衆生。若佛入無餘而更起心
者。以諸佛菩薩三身利物無窮故。如來法身
即是一切無流法之依處。故言不捨離功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