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切身。又一身遍一切身。即入重重包遍無礙。
如華嚴經頌云。有一堅密身。一切塵中見無
生亦無相。普現於諸國
宗鏡録卷第十七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諸佛法身普遍衆生心。既同一心。云何有
現不現 答。常現無不現時。或於一塵頓現
無不具足。或於諸塵普現無不周遍。一處頓
現者。如來眼睫。文殊寶冠。彌勒閣中。普賢毛
孔。淨名室裏。摩耶腹中。芥子針鋒。近塵遠
刹。各各頓現。如文殊般泥洹經云。文殊身如
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毘楞伽寶之所嚴飾。有
五百種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諸天龍宮世
間衆生所希見事皆於中現。維摩經云。於是
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
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
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
博。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礙。於
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窄。悉現
如故。華嚴經入法界品。摩耶夫人告善財言。
善男子。爾時菩薩。從兜率天將降神時。有十
佛刹極微塵數諸菩薩衆乃至與眷屬倶。從
天宮下來入我身。彼諸菩薩於我腹中。現大
神通遊行自在。或以三千大千世界而爲一
歩。乃至或以不可説不可説佛刹極微塵數
世界而爲一歩。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説佛刹
極微塵數世界。諸如來所菩薩衆會。及四天
王・三十三天・須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
化自在天。乃至色界諸梵天王倶來欲見菩
薩處胎廣大神變。恭敬供養聽受正法。皆入
我身。雖我腹中悉能容受如是衆會。而身不
廣大亦不迫窄。其諸菩薩各見自處衆會道
場清淨嚴飾。善男子。如此四天下閻浮提中
菩薩受生。我爲其母。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
天下閻浮提中悉亦如是。然我此身本來無
二亦復非一。非一處住。非多處住。何以故。以
修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脱門故。如先徳云。
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是處胎義。若如是
者。則一切衆生皆處摩耶胎。非獨釋迦矣。何
以故。衆生心即法界故。又若了心空即無胎
分。如菩薩處胎經云。佛告彌勒。行空菩薩云
何遊至十方刹土教化衆生。彌勒白佛言。行
空菩薩不見刹土。亦無有佛。佛自無佛。云何
有佛。地水火風識界我人壽命皆悉空寂。以
是之故。無有胎分。諸塵普現者。則横該一切
處竪徹一切時。渉入重重普融圓遍。古徳云。
一切不思議事於一切處悉能普現。其唯一
毘盧清淨法身之應用耳。此法身者即是心
也。所以言。若能諦觀心不二。方見毘盧清淨
身。一念起惡法身亦隨現。一念善心生法身
亦隨現。名爲處處互現。乃至色處現空處現
自在無礙。更莫遠推諸佛。唯自一念空心是。
又如海印普印一切。華嚴經出現品云。佛子。
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成正覺。於一切義無
所觀察。於法平等無所疑惑。無二無相。無行
無止。無量無際。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出過一
切文字言説。知一切衆生心念所行根性欲
樂煩惱染習。擧要言之。於一念中悉知三世
一切諸法。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
中一切衆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説以爲大海。
故經中有海印三昧。疏釋云。海印三昧有十
義。根器是所現。菩薩定心是能現。無不空心
故名三昧。一無心能現。經云。無有功用無分
別。二現無所現。經云如光影故。三能現與所
現非一。四非異。經云。大海能現。能所異故非
一。水外求像不可得故非異。顯此定心與所
現法即性之相故。能所宛然即相之性故。物
我無二。五無去來現萬法於自心。彼亦不來。
羅身雲於法界。未曾暫去。六廣大。經云。普悉
包容無所拒。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則衆生色
心皆定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離此心。七普
現。經云。一切皆能現。又云。菩薩普印諸心
行。此與廣大異者。此約所現不簡巨細。彼約
能現其量普周。八頓現。經云。一念現故。謂無
前後如印頓成。九常現。非如明鏡有現不現
時。十非現現。如明鏡對至方現四天之像不
對而現。故云非現現。以不待對。是故常現該
三際也。此上海印現義。隨理事能所而分十
門。但是一眞心寂照普現之義。若有不現者。
即是客塵自遮。見網自隔。非法身咎。摩訶衍
論云。諸佛如來法身平等自然遍一切處無
有作意。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於鏡。
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
身不現。其猶日月麗天盲者不覩。雷霆震地
聾者不聞。道契則隣。不在身近故。福人出世
則琳瑯現矣。薄福者出則荊棘生焉。皆由自
心有現不現。若直了心性之人。悉皆平等顯
現。如洛浦和尚神劍歌云。君子得之忘彼此。
小人得之自輕生。他家不用我家劍。世上高
低早晩平。所以衆生不得了然明現。皆滯有
迷眞。滯眞迷中。滯中迷性。成三種縁集。所以
成障。如天台淨名疏云。衆生氣類無量無邊。
元其正要不出三種縁集氣類。一有爲縁集
之類者。即是界内染淨國土。悉迷眞滯有而
起結業。禀分段生死。皆是有爲縁集衆生之
類。二無爲縁集之類者。即是界外有餘國土。
及果報土。乃至下品中品常寂光土。此三土
衆生。迷中道佛性。滯眞空無爲。縁無爲起諸
結業。受變易生死。是無爲縁集衆生之類。三
自體法界縁集者。即菩薩迷自體起。如宗門
中云。已見不忘。今室外折伏界内有爲縁集
衆生。次弟子一品折伏無爲縁集衆生。後菩
薩一品即是折伏自體法界縁集衆生。問。無
爲縁集與自體縁集爲同爲異。答。名雖有別
惑體不殊。二乘迷自體起無爲生計著。著無
爲故正受無爲縁集名。菩薩亦迷自體起無爲
縁集。而菩薩觀破無爲著。無爲縁集未盡。此
惑附體別受自體縁集之名。如凡夫迷眞起
有爲縁集。學人見眞斷見思。思惟不盡。猶於
眞理有貪恚色染無色之名。問。學人有爲縁
集不盡見眞。猶有惑不約眞名自體縁集。菩
薩無爲縁集不盡見眞。何得別受自體縁集
之名。答。二乘見眞但是空理。空理非法身。不
得立自體之名。菩薩見眞實是法身。法身常
在。故得別立自體縁集名也。菩薩或未知。未
知故須折伏也。是故三種縁集不亡。所以法
身不現。又遠大師云。縁集義者。統唯一種。或
分爲二。約眞妄開。一妄縁集。三界虚妄唯一
心作。如夢所見但是妄心解。二眞縁集。一切
諸法皆眞心起。如夢所見皆報心作。或約心
識説三。一就事縁集。從其事識起一切法。二
妄縁集。從其妄縁起一切法。三眞縁集。眞識
體中具過一切恒沙性徳。互相集成故言縁
集。又從眞識起一切法。故經説言。若無如來
藏識七識不住。不得厭苦樂求涅槃。由如來
藏故起諸法。又就有爲無爲説三。即一有爲
縁集。二無爲縁集。三具二縁集 問。直了此
心是佛更用八相成道不 答。若了此心即
是天眞佛。不説成與不成。若説成佛是助語。
亦是増語。圓覺經云。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
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
輪迴及非輪迴等。釋曰。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者。此是二轉依號。亦是住觀語。轉煩惱故立
菩提之號。轉生死故得涅槃之名。若了煩惱
性空生死本寂。既無所轉之相。亦無能轉之
名。無不成佛者。無妄輪迴。亦無成佛者。無非
輪迴。唯妙圓覺心更無所有。如今只恐不得
宗鏡之光。若得其光則自然入圓覺門。普照
法界。所以先徳云。飛錫若登故國路。莫愁天
下不聞聲。龐居士頌云。十方來一會。各自學
無爲。此是選佛處。心通及第歸。如是則自然
應念登科隨處及第。何須受記而待揚名者
乎。如昔人歌云。不坐禪。不持律。妙覺心珠白
如日。當體虚玄一物無。阿誰承受燃燈佛
問。衆生業果種子現行積劫所熏猶如膠漆。
云何但了一心頓斷成佛 答。若執心境是
實。人法不空徒經萬劫修行。終不證於道果。
若頓了無我深達物虚。則能所倶消。有何不
證。猶微塵揚於猛吹。輕舸隨於迅流。只恐不
信一心自生艱阻。若入宗鏡何往不從。且如
勇施菩薩。因犯婬欲尚悟無生。性比丘尼無
心修行亦證道果。何況信解一乘之法。諦了
自心而無剋證乎。或有疑云。豈不斷煩惱耶。
解云。但諦觀殺盜婬妄從一心上起。當處便
寂。何須更斷是以但了一心自然萬境如幻。
何者以一切諸法皆從心幻生。心既無形法
何有相。所以高城和尚歌云。説教本窮無相
理。廣讀元來不識心。識取心了取境。識心了
境禪河靜。若能了境便識心。萬法都如闥婆
影。性比丘尼即摩登伽。首楞嚴經云。佛告阿
難。摩登伽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
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
成佛。譬如以塵揚于順風。有何艱險。淨業障
經云。爾時有一比丘。名無垢光。入毘舍離城
次第乞食。以不知故入婬女家。時無垢光入
其家已。是時婬女起染汚心。作是思惟。我今
必死。當與此比丘共行欲法。若不從我我
殞命。作是念已。即便閉門。語比丘言。願與尊
者共行欲事。若不從我我當必死。時無垢光
語婬女言。且止大姉。我今不應犯如此事。所
以者何。佛所制戒我應奉行。寧捨身命不毀
此戒。爾時婬女復更思惟。我今當以呪術藥
草。令此比丘共爲欲事。語比丘言。我今不能
令汝退轉毀犯禁戒。但當受我所施之食。即
入舍内。便呪其食。投比丘鉢。呪術力故令此
比丘便失正念。起於欲心展轉増盛。爾時婬
女見此比丘顏色變異。即前牽手共爲欲事。
是時比丘與彼婬女共相愛樂。行婬欲已。持
所乞食還詣精舍。到精舍已生大憂悔。擧體
煩熱。咄哉何爲破大戒身。我今不應受他信
施。我今則是破戒之人。當墮地獄。時無垢光
向諸比丘同梵行者。説如是言。我今破戒。非
是沙門。必趣地獄。時諸比丘問無垢光。有何
因縁而破此戒。時無垢光具説上事。時諸同
學語無垢光。仁者當知。此有菩薩摩訶薩。名
文殊師利。得無生法忍。善能除滅破戒之罪。
亦令衆生離諸蓋纒。我今與汝共詣文殊師
利菩薩摩訶薩所。除汝憂悔。時無垢光猶故
未食。與諸比丘詣文殊師利法王子所。到已
問訊供養恭敬。即以上事具白文殊師利。文
殊師利語無垢光。汝今且食。食已當共詣如
來所。問如來此事。如佛所説當共受持。比丘
食已。與文殊師利共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
却坐一面。爾時無垢光比丘心懷恐懼不敢
問佛。於是文殊師利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以上事具白世
尊。爾時世尊告無垢光。汝實爾不。答言實爾。
佛告比丘。汝本有心欲犯婬不。答言不也。佛
告比丘。汝本無心云何而犯。比丘答言。我於
後時乃生欲心如是比丘心犯欲耶。答言如
是。佛告比丘。我常不言。心垢故衆生垢。心淨
故衆生淨耶。答言如是。佛告比丘。於意云何。
汝曾夢中受欲之時心覺知不。答言覺知。佛
告比丘。汝向犯欲。豈非由心而覺知耶。答言
如是。若如是者。比丘悟夢犯欲有何差別。比
丘答言。悟夢犯欲無差別也。佛言。於意云何。
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答言如是。佛
言。於意云何。如夢諸法是眞實耶。答言不也。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悟夢二心倶是眞實耶。
不也世尊。佛告比丘。若非眞實是有法也。不
也世尊。佛告比丘。於意云何。無所有法爲有
生不。不也世尊。佛告比丘。若法無生有滅有
縛有解脱耶。不也世尊。佛告比丘。於意云
何。無生之法尚無所有。而當有墮三惡道耶。
佛告比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然諸凡夫愚
小無智。於無有法不知如故妄生分別。以分
別故墮三惡道。復告比丘。諸法無實而現種
種所應作事。爲著貪欲嗔恚愚癡凡夫等故。
分別諸法。不知如故。非是眞實。復告比丘。諸
法虚誑。如野馬故。諸法如夢。本性自在。逮清
淨故。諸法究竟。如水中月。泡沫等故。諸法寂
靜。無老病死諸過患故。諸法無取。非是色法
不可見故。諸法無聚。如虚空故。諸法無性。過
諸性故。諸法甚深。過虚妄故。諸法廣大。無處
所故。法無所作。究竟寂故。法無所依。境界
空故。法無根本。畢竟空故。法離蓋纒。煩惱結
使不可得故。法離熾然。性不生故。乃至爾時
無垢光聞説是法。心懷觀喜。悲喜交集雨涙。
叉手合掌一心觀佛。即説偈言。快哉世尊大
功徳。諸天世人所歸仰。善覺一切勝妙法。稽
首能斷諸苦行。又佛告文殊。過去有佛。號無
垢光。時有比丘。名曰勇施。入難勝城次行乞
食。到長者舍。其家有女容貌端正。見勇施已
生愛染心。乃至因託病。延請勇施説法。其後
勇施數到其家。轉相親厚。數相見故便失正
念而生欲心。即與彼女共行婬法。心遂耽著
往來頻數。時彼女夫見此比丘往來頻數。心
生疑恚。即設方便欲斷其命。勇施比丘聞是
事已。即以毒藥持與彼女。而語之言。若必念
我可持此藥以殺汝夫。時長者女即以毒藥
和著食中。勅其婢使持此飯食以飯我夫。夫
食飯已即便命終。爾時勇施聞彼命終心生
大悔。作是思惟。今我所作是大重惡。何名比
丘。受行婬法。又斷人命。我今如是當何所歸。
生大憂惱。我若命終當墮惡道。誰能免我如
是之苦。以是事故。從一精舍。至一精舍。惶怖
馳走。衣服落地。作如是言。咄哉怪哉。我今即
是地獄衆生。時有精舍。名曰醯無。中有菩薩。
名曰鼻掬多羅。勇施比丘即入其房擧身投
地。時彼菩薩問勇施言。何爲以身自投於地。
答言。大徳。我今即是地獄衆生。又復問言。誰
乃令汝爲地獄人。勇施答言。我作大罪犯於
戒。又斷人命。時彼菩薩語勇施言。比丘莫
怖。我今力能施汝無畏。爾時勇施聞彼菩薩
施無畏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爾時鼻掬多
羅菩薩。即時從地接起勇施。牽其右手。將至
異處。坐林樹中。時鼻掬多羅菩薩。即時入於
諸佛境界大乘妙門如來寶印三昧。入三昧
已即於身上出無量佛身。皆金色三十二相
遍林樹間。爾時諸佛即時同聲説是偈言。諸
法同鏡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別癡
恚愛。乃至諸法常無相。寂靜無根本。無邊不
可取。欲性亦如是。爾時林中二萬天子。詣鼻
掬多羅菩薩來聽法者。聞説是偈即得無生
法忍 問。妙圓覺心既無所有。云何教中説
諸佛成等正覺出現世間等事 答。一是機
熟衆生自心感現。二是菩薩因地本願。然諸
佛境界廣大無邊。非情識所知。唯見性能了。
故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
來應正等覺境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障
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
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
切衆生境界。眞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
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虚空無分量境界。無
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
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
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
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
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佛子。
菩薩摩訶薩應知心境界是如來境界。如心
境界無量無邊無縛無脱。如來境界亦無量
無邊無縛無脱。何以故。以如是如是思惟分
別。如是如是無量顯現。故知凡聖無際心境
一原。眞無性而即相發明。相無體而因眞建
立。故云智身寥廓總萬像以成體。萬像無形。
以智身而齊體。又若論化現門中。此是諸佛
因地悲願之力。令機熟衆生自心感現。衆生
心中諸佛應現無窮。諸佛心内衆生機縁不
盡。所以法身無像遇感成形。妙應無方應念
垂跡。由了平等赴衆望。而猶若摩尼。爲達無
私任群機。而如同天鼓。古頌云。佛是衆生心
裏佛。隨自根堪無異物。欲知一切諸佛原。悟
自無明本是佛。如佛地經云。隨諸衆生所樂
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論釋云。隨諸有情
樂見如來色身差別。如來示現如是色身。如
來雖居無戲論位。由平等智増上力故。大圓
鏡智相應淨識。現瑠璃等微妙色身。令諸有
情善根成熟。自心變似如是身相。謂自心外
見如來身。如契經言。由諸如來慈善根力。有
所示現。令天人等自心變異見如來身如金
色等。又如經言。若所應化無量有情宜見瑠
璃末尼寶色。如來即能無礙示現種種瑠璃
末尼寶色。令彼自心亦如是變。乃至廣説。如
是示現一切如來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
法性。是故説名平等法性。謂諸如來隨同所
化有情樂見色身形相。即各示現同處同時
異類形相。令彼自心如是變現作利樂事。如
諸有情阿頼耶識共相種熟。各各變現世界
等相同處相似不相妨礙。此亦如是。如色身
相餘事亦爾。由此示現如前修習圓滿成故。
平等性智圓滿成就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云。文殊師利問。無生無滅其相云何。佛答。不
生不滅即是如來。文殊師利。譬如大地瑠璃
所成。帝釋毘闍延宮殿供具等影現其中。閻
浮提人見瑠璃地諸宮殿影。合掌供養燒香
散華。願我得生如是宮殿。我當遊戲如帝釋
等。彼諸衆生不知此地是宮殿影。乃布施持
戒修諸功徳。爲得如是宮殿果報。文殊師利。
如此宮殿實無生滅。以地淨故影現其中。彼
宮殿影亦有亦無不生不滅。文殊師利。衆生
見佛亦復如是。以其心淨故見佛身。佛身無
爲不生不滅不起不盡。非色非非色。不可見
非不可見。非世間非非世間。非心非非心。以
衆生心淨見如來身。散華燒香種種供養。願
我當得如是色身。布施持戒作諸功徳。爲得
如來微妙身故。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神力出
現世間。令諸衆生得大利益。如影如像隨衆
生見。又説如日光無心普照喩。摩尼無心雨
寶喩。谷響無實喩等。其瑠璃地等喩衆生心。
影喩佛身。又華嚴有摩尼隨映喩。摩尼現色。
喩自受用身有其本色。但無青黄等異。青黄
等異隨機映生。又若以虚空喩佛身。即法性
身。以虚空無相故。不隨方隅而有増減。以法
身無形故。非依報化而現精麁。如華嚴十定
品云。佛子。譬如虚空於蟲所食芥子孔中。亦
不減小。於無數世界中。亦不増廣。其諸佛身
亦復如是。見大之時亦無所増。見小之時亦
無所減。如上諸況皆喩見佛。然於鏡像喩最
親。如質來對鏡鏡中見像。像是質像。機感對
刹刹中見佛。佛是心佛。故華嚴經云。化佛從
敬心起。又諸喩大意。皆以體無生滅不礙生
滅。如非色約體非不色約用。則法報一際體
用無差。倶會無生同歸宗鏡。又若以色聲取
是行邪道。若離色聲取未免斷無。古釋云。如
華嚴偈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
色聲。見佛神通力。若依權教。本影四句體用
皆分。若依此宗四句皆用。知一切法即心自
性故。本質影像亦是自心。横竪等一切諸法
不出心性故。如般若中了色是般若。具歴諸
法。且初歴五蘊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
色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如是具歴諸
法皆然。般若意似當諸法之性不異色性故
皆趣色。色不可得。當法性空既無所趣。安有
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觀。色尚不可
得。空觀。云何當有趣非趣。即中道觀。今但要
初句。以取色性爲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
色。則一色中具一切法。是無礙之意故。隨一
法皆收法界故。若能如是解者。則凡有見聞
一切境界。無非是佛出世。如大集經云。爾時
衆中有一菩薩。名曰慧聚。白佛言。世尊。生老
病死出於世者。即是佛出。無明愛出即是佛
出。貪恚癡出即是佛出。一切疑網煩惱出者。
即是佛出。何以故。若如是等法不出世者。佛
以何縁出現於世。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實
如所言。爾時海慧菩薩言。世尊。若有不見如
是等法。是時如來爲出於世。不出於世。善男
子。菩薩初發菩提心時。眞實不知如是等法。
是故我爲而宣説之。善男子。菩薩有四種。一
者初發菩提之心。二者修行菩提之道。三者
堅固不退菩提。四者一生當補佛處。發心菩
薩見佛色相。見已即發菩提之心。修行菩薩
見佛具足一切善法。見已即發菩提之心。不
退菩薩見如來身及一切法皆悉平等。一生
菩薩不見如來所有功徳及一切法。何以故。
所得慧眼了了淨故。斷二見故。淨智慧故若
不見淨不見不淨。不見非淨非不淨。是人即
能明見如來。又古徳釋台教止觀云。只達一
念自心是法界。十方諸佛與一切衆生。同一
無住。本一法界。爲身爲土。無彼無此。無根無
住處。無修不修。無證不證。無凡無聖。但衆
生自謂妄想纒縛爲凡。爲不修爲不證。謂佛
爲聖。爲修爲證。修證凡聖在衆生自強立之。
佛位中都無此名也。諸佛所見一切衆生凡
聖身是佛法身。一切國土是佛國土。一切法
是佛法。一切心是一心。極十方三際推求無
纖毫許。若色若心不是佛理智境。朗然周遍
法界。嘗無一事。澹然身心無所施爲。佛心既
然。我學佛智如佛用心。即止觀明靜也。佛現
即我心現。現與不現只是自心鏡上影像耳。
問。豈都無外佛可見耶。答。自他不二。但如來
有同體大悲。衆生有熏習之力。扣撃同體智
鏡。隨此心上感見相好。鏡中之像。然不離鏡。
而非即鏡。隨照好醜。感者千差。相亦萬品。或
機地深厚。或佛身長千萬由旬。壽命無量阿
僧祇劫。以恒河沙世界微塵佛刹爲淨妙國
土。説無量無邊不可説不可説法門。或人天
報殊示現八相。一期利益不過數百年間。如
空雲水月恍惚而生。斯皆由感者一念之心。
謂佛色身來應。佛實無來去之勞。無有形之
患。無可説之法。無所度之機。但衆生善縁心
想。謂佛來應爲我説法。實是衆生於自心上
現此相耳。問。衆生善根撃佛大圓智鏡。現此
影像像則屬佛。答。明鏡屬佛像不屬佛。像若
屬佛。佛則生滅流動。像若屬衆生衆生業結
所縛。何能具此相好。但感應道交方見此耳。
問。既是佛智鏡上像。何言衆生心上現。答。同
體圓鏡不偏屬佛及衆生。同一體故。但衆生
磨瑩己鏡未得全明故。能暫現此相表進修
之力。問。若爾衆生自感心鏡上現像不言佛
像現。佛即於衆生無力。虚致敬慕有何益也。
答。由敬慕之心感像現也。此眞佛力。豈衆生
能置哉。問。此亦衆生自家佛力。非他佛力也。
答。佛地無自他。汝強謂自佛他佛者。衆生心
不盡耳。問。若爾只共作一佛。不能各各自成
也。答。不共作一佛。不各各自成。此義難了。
試擧喩看。如國清寺法界也。住寺僧古佛也。
遠人暫遊暫感佛也。他日愛慕剃髮配寺。國
清即我寺也。五峯松徑臺殿房廊悉我有也。
頓得受用。不減他物成我家也。不人人別造
一寺也。不若他分一寺也。分即隨人去。常
住法界不可分也。此義出涅槃經中。譬如路
有一大樹。樹陰清涼。來者即納。無人遮護。無
持去者。既印金口。可以奉持。又機應相關感
應縁會。能見一切無邊佛事。以佛是増上縁。
廣大悲願慈善根力。以衆生是等流果。志誠
所感根熟而見。然總不出自心。如師子現指。
醉象禮足。慈母遇子。盲賊得明。城變瑠璃。石
擧空界。釋女瘡合。調達病痊。皆是本師積劫
熏修慈善根力。令一切衆生自心所見。如上
等事可證今文。故大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
如提婆達多教阿闍世王欲害如來。是時我
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闍世王即放護財
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諸弟子。乃至我於爾
時爲欲降伏護財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
即於五指出五師子。是象見已其心怖畏。尋
即失糞。擧身投地敬禮我足。善男子。我於爾
時手五指頭實無師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
令彼調伏。復次善男子。我欲涅槃始初發足
向拘尸那城。有五百力士。於其中路平治掃
灑。中有一石。衆欲擧棄盡力不能。我時憐愍
即起慈心。彼諸力士尋即見我。以足拇指擧
此大石擲置虚空。還以手接。安置右掌。吹令
碎粖。復還聚合。令彼力士貢高心息。即爲略
説種種法要。令其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善男子。如來爾時實不以指擧此大石
在虚空中還置右掌吹令碎粖復合如本。善
男子。當知即是慈善根力。令諸力士見如是
事。復次善男子。此南天竺有一大城名首波
羅。於是城中有一長者。名曰盧至。爲衆導主。
已於過去無量佛所植諸善本。善男子。彼大
城中一切人民。信伏邪道奉事尼乾。我時欲
度彼長者故。從王舍城至彼城邑。其路中間
相去六十五由旬。歩渉而往。爲欲化度彼諸
人故。彼衆尼乾聞我欲至首波羅城。即作是
念。沙門瞿曇若至此者。此諸人民便當捨我
更不供給。我等窮悴。奈何自活。諸尼乾輩各
各分散。告彼城人。沙門瞿曇今欲來此。然彼
沙門委棄父母東西馳騁。所至之處能令土
地穀米不登。人民饑饉死亡者衆。病痩相尋
無可救解。瞿曇無頼。純將諸惡羅刹鬼神以
爲侍從。無父無母。孤窮之人。而來諮啓爲作
門徒。所可教詔純説虚空。隨其至處初無安
樂。彼人聞已即懷怖畏。頭面敬禮尼乾子足。
白言。大師。我等今者當設何計。尼乾答言。沙
門瞿曇性好叢林流泉清水。外設有者宜應
破壞。汝等便可相與出城諸有之處。斬伐令
盡莫使有遺。流泉井池悉置糞穢。堅閉城門
各嚴器仗。當壁防護勤自固守。彼設來者莫
令得前。若不前者汝當安隱。我等亦當作種
種術。令彼瞿曇復道還去。彼諸人民聞是語
已。敬諾施行。斬伐樹木。汚辱諸水。莊嚴器
仗。牢自防護。善男子。我於爾時至彼城已。不
見一切樹木叢林。唯見諸人莊嚴器仗當壁
自守。見是事已尋生憐愍。慈心向之。所有樹
木還生如本復更生長。其餘諸樹不可稱計。
河池泉井其水清淨。盈滿其中。如青瑠璃。生
衆雜華彌覆其上。變其城壁爲紺瑠璃。城内
人民悉得徹見我及大衆。門自開闢無能制
者。所嚴器仗變成雜華。盧至長者而爲上首。
與其人民倶共相隨。往至佛所。我即爲説種
種法要。令彼諸人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化作種種
樹木。清淨流水盈滿河池。變其本城爲紺瑠
璃。令彼人民徹見於我。開其城門器仗爲華。
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能令彼人見如
是事。復次善男子。舍衞城中有婆羅門女。姓
婆私吒。唯有一子。愛之甚重。遇病命終。爾時
女人愁毒入心狂亂失性。裸形無恥遊行四
衢。啼哭失聲。唱言。子子汝何處去。周遍城
邑無有疲已。而是女人已於先佛植衆徳本。
善男子。我於是女起慈愍心。是時女人即得
見我。便生子想。還得本心。前抱我身嗚&T004261;
我口。我時即告侍者阿難。汝可持衣與是女
人。既與衣已便爲種種説諸法要。是女聞法
歡喜踊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
子。我於爾時實非彼子。彼非我母。亦無抱持。
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
是事。復次善男子。波羅柰城有優婆夷。字曰
摩訶斯那達多。已於過去無量光佛種諸善
根。是優婆夷夏九十日。請命衆僧奉施醫藥。
是時衆中有一比丘。身嬰重病。良醫診之當
須肉藥。若得肉者病則可除。若不得肉命將
不全。時優婆夷聞醫此言。尋持黄金遍至市
&MT01163;。唱如是言。誰有肉賣吾以金買。若有肉者
當等與金。周遍城市求不能得。是優婆夷尋
自取刀割其髀肉。切以爲臛。下種種香。送病
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是優婆夷患瘡苦
惱不能堪忍即發聲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我於爾時在舍衞城聞其音聲。於是女人起
大慈心。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合
如本。我即爲其種種説法。聞法歡喜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
往至波羅奈城持藥塗是優婆夷瘡。善男子。
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復
次善男子。調達惡人貪不知足。多服酥故頭
痛腹滿。受大苦惱不能堪忍。發如是言。南無
佛陀。南無佛陀。我時住在優禪尼城。聞其音
聲即生慈心。爾時調達尋便見我往至其所。
手摩頭腹。授與鹽湯而令服之。服已平復。善
男子。我實不往調達所摩其頭腹授湯令服。
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調達見如是
事。復次善男子。憍薩羅國有諸群賊。其數五
百。群黨抄劫爲害滋甚。波斯匿王患其縱暴。
遣兵伺捕。得已挑目。逐著黒闇叢林之下。是
諸群賊已於先佛植衆徳本。既失目已受大
苦惱。各作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等今
者無有救護。啼哭號咷。我時住在祇桓精
舍。聞其音聲即生慈心。時有涼風吹香山中。
種種香藥滿其眼眶。尋還得眼如本不異。諸
賊開眼即見如來住立其前。而爲説法。賊聞
法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
於爾時實不作風吹香山中種種香藥住其人
前而爲説法。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
彼群賊見如是事。復次善男子。瑠璃太子以
愚癡故。廢其父王自立爲主。復念宿嫌多害
釋種。取萬二千釋種諸女。刖劓耳鼻。斷截
手足。推之坑塹。時諸女人身受苦惱。作如是
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等今者無有救護。
復大號咷。是諸女人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我
於爾時在竹林中。聞其音聲即起慈心。諸女
爾時見我來至迦毘羅城。以水洗瘡。以藥傅
之。苦痛尋除。耳鼻手足還復如本。我時即爲
略説法要。悉令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即於大愛道比丘尼所。出家受具足戒。善
男子。如來爾時實不往至迦毘羅城。以水洗
瘡傅藥止苦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
彼女人見如是事。悲喜之心亦復如是。善男
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慈思惟。即是眞
實非虚妄也。善男子。夫無量者。不可思議。菩
薩所行不可思議。諸佛所行亦不可思議。是
大乘典大涅槃經亦不可思議。以此明文可
爲誠證。則知三界九有一切染淨等法。皆不
出法界衆生之心。猶如畫師畫出一切境界。
心之畫師亦復如是。所以正法念處經云。又
彼比丘如是觀察。云何衆生有種種色種種
形相。有種種道種種依止。又彼觀察有種種
心種種依止種種信解。有種種業。此如是等
種種諸色。種種形相。種種諸道。種種依止。譬
如黠慧善巧畫師。若其弟子觀察善平堅滑
好地。得此地已。種種彩色。種種雜色。若好若
醜。隨心所作如彼形相。心業畫師若其弟子
亦復如是。善平堅滑業果報地生死地界。隨
其所解作種種形相。種種諸道。種種依止。心
業畫師業作衆生。又諸彩色取白作白。取赤
作赤。取黄作黄。若取鴿色則爲鴿色。取黒作
黒。心業畫師亦復如是。縁白取白。於天人中
則成白色。何義名白。欲等漏垢所不染汚。故
名白色。又復如是。心業畫師取赤彩色。於天
人中能作赤色。何義名赤。所謂愛聲味觸香
色。畫觀察衣又復如是。心業畫師取黄彩色。
於畜生道能作黄色。何義名黄。彼此遞互飮
血噉肉。貪欲嗔癡更相殺害。故名黄色。又復
如是。心業畫師取鴿彩色。攀縁觀察。於餓鬼
道作垢鴿色。何義名鴿。彼身猶如火燒林樹。
飢渇所惱種種苦逼。心業畫師嫉心所秉癡
闇所覆。又復如是。心業畫師取黒彩色。於地
獄中畫作黒色。何義名黒。以黒業故生地獄
中。有黒鐵壁被然被縛。得黒色身作種種病。
飢渇苦身無量苦逼。皆是自業非他所作。又
彼比丘觀察如是三界五道五種彩色生死畫
衣。於三地住。謂欲界地色無色地。心業畫師
習近婬欲。攀縁欲界種種色畫。縁色依止有
二十種。離欲四禪。以爲畫筆。依十六地。是所
畫處。作色界。離縁色界三摩跋提。縁無色界
畫爲四處。心業畫師廣畫如是三界大衣。又
彼比丘觀察如是心業畫師。身如彩器。貪欲
瞋癡以爲堅牢。攀縁之心猶如梯蹬。根如畫
筆。外諸境界聲觸味色及諸香等。如種種彩。
生死如地。智如光明。勤發精進如手相似。衆
生如畫。神通如彼無量形服。有無量種業果
報生。如畫成就。又彼比丘依禪觀察。心業畫
師有異種法。如彼畫師不生疲倦善治彩色。
各各明淨。善識好筆。畫作好色。心業畫師亦
復如是。不生疲倦。若修禪定善治禪彩。攀縁
明淨如彩光明。修道之師如善好筆。知禪上
下如善識知。有取有捨如不疲倦。如是禪定
心業畫師。畫彼禪地如彼好色。又彼如是。心
業畫師。若有疲倦則畫不善。地獄餓鬼畜生
道處同業因縁。鐵杵爲筆。不善彩色畫非器
人。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等色非好色畫。
廣説如前。釋曰。是以畫師運巧拙之意。執五
彩之筆於平正之地。邈出一切精麁之像。如
衆生禀愚智之心。興三業之筆。於善惡之地。
畫出一切苦樂之事。又如世畫師。只畫得色
陰。若心畫師能畫五陰。又世畫不堅牢。色退
像即滅。心畫經長劫。身謝業不亡。又世畫甚
易知。妍醜皆可見。心畫極難審。果報莫可知。
如正法念處經頌云。諸業之所作。過於巧畫
師。業畫師天中。作種種樂報。種種衆彩色。現
觀則可數。心業布衆彩。其數不可知。毀壁畫
則亡。二倶同時滅。若身喪滅時。業畫不可失。
譬如一畫師。造作衆文飾。一心亦如是。造作
種種業。五彩光色現。見之生愛樂。五根畫亦
爾。如業有生死。如世巧畫師。現前則可見。心
畫師微細。一切不可見。圖畫好醜形。令壁衆
像現。心業亦如是。能作善惡報。是心於晝夜。
思念恒不住。如是業隨心。展轉常不離。風塵
煙雲熱。畫色則毀滅。捨善不善持。諸業爾乃
失。又依般舟經。見佛略有四喩。一夢喩。如夢
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二水影
喩。水喩心性。則佛之月影皆是衆生眞心中
物。心佛交徹唯眞心也。三幻喩。自心猶如幻
術。一切佛如幻所作。謂有能幻法方成幻事。
無能念心無所見佛。四響喩。譬如空谷隨聲
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上之四喩。一正喩
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
又夢喩不來不去。影喩不出不入。幻喩非有
非無。響喩非合非散。如經頌云。心者不知心。
心者不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是法
不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
念。釋云。若心自見心。先心爲能見。佛爲所
見。刀不自割。指不自觸。云何自心還見自心。
能所不分。見相斯絶。故經云。心有想則癡。若
無想則心冥性佛永絶思求矣。如上是衆生
自心感現。次諸佛菩薩因地願力。示現化門
無有斷絶。所以維摩經云。雖示成正覺不捨
菩薩道。雖悟即心是佛頓成菩提。然爲衆生
未達廣修福業。以導未聞。皆令開解同歸此
地。如華嚴經云。雖能一念即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然爲衆生故。於無量劫行菩薩行。
無有休息。是爲如山増上心。又云。佛子。菩薩
摩訶薩又作是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
心爲本。心若清淨則能圓滿一切善根。於佛
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隨意即成。若欲除斷一切取縁住一向道。我
亦能得。而我不斷爲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
即證無上菩提。何以故。爲滿本願盡一切世
界。行菩薩行化衆生故。是爲第九如金剛大
乘誓願心。如上況喩。證信無疑則佛道立成。
匪由他教終不起於餘念。唯自淨於一心。可
謂順佛本懷得教正意矣 問。佛度衆生。衆
生還度佛不 答。若約内觀。因了妄念雜識
衆生無體。發其覺慧。成自心之佛。此豈不是
因衆生得度。若論外化。皆因衆生感出。若無
機縁既無所化。亦不成佛。如淨名經云。菩薩
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淨度三昧經云。衆
生亦度佛。若無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
菩提。出世菩提皆由衆生機故
宗鏡録卷第十八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慧禪師延壽集 
夫如上所説。祖教同詮。凡曰有心皆得成佛。
如今現見衆生何不成佛 答。若以衆生眼
觀。只見衆生界有餘。若以佛眼觀。乃知諸佛
界無外。故知無明妄風。鼓心海而易動。本覺
眞性。睡長夢而難惺。是以首楞嚴經云。汝之
心靈一切明了。未曾暫昧。而迷者。目撃而不
知。如美玉沈泥自埋高價。猶貞金混礫空匿
光輝。如法華經云。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
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繋汝衣裏。今
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爲
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
所乏短。故知本覺常成衣珠不失。若非圓頓
之教。何以直了自心。故圓覺經云。覺成就故。
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脱。不厭生死不
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
未學。何以故。一切覺故。是知一切衆生皆
本覺成就。以不覺故認隨染之覺見勝劣之
境。起忻厭之心。但逐妄輪迴頓迷眞覺。然因
覺有不覺。若無眞妄無所依。故如煙無火不
起。又覺因不覺。若隨器之金還待器顯。事能
顯理故。所以唯眞不立單妄不成。唯眞不立
者。佛果無生故。單妄不成者。無所依故。如先
徳頌云。一切衆生金色界。白淨無垢智無壞。
寶珠自在内衣中。只欲長貧在門外。清淨寶
乘住四衢。文殊引導普賢扶。肥壯白牛甚多
力。一念遍遊無卷舒。如是寶乘不肯入。但樂
勤苦門前立。不覺自身常在中。遣上恒言我
不及。華嚴經頌云。欲求一切智。速成無上覺。
應以淨妙心。修習菩提行。又頌云。譬如良沃
田。所種必滋長。如是淨心地。出生諸佛法。是
知十方諸佛中無有一佛不信此心成佛。二
十八祖内無有一祖不見此性成祖。如今聞
而不成祖佛者。皆爲信不及見不諦故。但學
其語不照其心。但執其解。不深其法。何者信。
即是道故。經云。信是道原功徳母。見即無疑。
故經云。見苦諦習亦除。何況現行心外境界。
但入宗鏡方悟前非。心光透時餘瑕自盡。華
嚴出現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
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
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衆生心亦復如是。
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
離不斷。無有休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古釋
云。不離此心成佛者有二。一衆生身心即佛
所證故。佛證衆生之體。用衆生之用。二全即
佛菩提性故。一性無異。此即他果在我之因。
以我因成他果故。名入不思議方便法門。是
以不得意者。作衆生思故是亦不可。設作佛
思是亦不可。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當淨智
眼無取諸情。經云。佛子。令依此知無幽不盡。
涅槃經云。二十五有有我者自實名我。所謂
一切諸法體實。一切衆生有如來藏。能爲佛
因。名有佛性。如一切色中皆有空性。然非獨
有情具如來之正性 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
性。所以云。若以肉眼觀無眞不俗。若以法眼
觀無俗不眞。又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
但法身即是眞如。流轉五道。即是隨縁。名曰
衆生。是差別義。又由隨縁即不變故。奪差別
令體空。則末寂也。由體空差別故。奪不變令
隨縁。故本寂也。以全本爲末故本便隱。全末
爲本故末便亡也。是則眞如隨縁成衆生。未
曾失於眞體。故令衆生非衆生也。衆生體空
即法身時未曾無衆生故。非法身也。故二雙
絶。二既互絶則眞妄平等無可異也。故云隨
縁非有之法身恒不異事而成立。寂滅非無
之衆生。常不異眞而顯現。故知煩惱即菩提。
菩提即煩惱。所以勝天王般若經云。佛告勝
天王言。譬如無價如意寶珠。粧飾瑩治皎潔
可愛。體圓極淨無有垢濁。墮在淤泥已經多
時。有人拾得取而守護。不令墮落。法性亦爾。
雖在煩惱不爲所染。後復顯現。天王諸佛如
來悉知衆生自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覆蔽不
入自性。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
作是念。我當勇猛勤修精進。爲諸衆生説是
甚深般若波羅蜜。除其煩惱。一切衆生皆有
性淨。是故於彼勿生下劣。應當尊重。彼即我
師。如法恭敬。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心。即生般
若。闍那大悲處胎經云。魔梵釋女皆不捨身
不受身。悉於現身得成佛故。偈云。法性如大
海。不説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
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華手經云。佛言。堅
意。無礙際者。即無邊際。無邊際者。即是一切
衆生性也。是名際門。入是際門則能開演千
億法藏。此法藏者。即非藏也。堅意。如來衆法
藏中有所説法。皆説是際。復有色藏。受想行
識藏是藏非藏。不在自藏。是名諸藏。以阿
字門入。釋曰。阿字者即無生義。若了心無生
則無法可得。悟此唯識乃入道之初門。所以
大品經云。無有一法可得。名曰衆生。夫言衆
生者。即法身義。如不増不減經言。舍利弗。即
此法身過於恒沙。無量煩惱所纒。從無始來
隨順世間。生死濤波去來生滅。名爲衆生。是
知。若云衆生即法身者。甚爲難解。故先徳引
大涅槃經云。若有人能藕中絲懸須彌山可思
議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薩能以一念稱量生
死不可思議。今明圓理難曉。但仰信而已。如
聞生死有不可思議理。而但仰信不能一心
即如來藏。故非圓意。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
殊。若人問汝有幾衆生界。汝云何答。文殊言。
衆生界數如如來界。問。衆生界廣狹。答。如
佛界廣狹。問。一切衆生繋在何界。答。如如來
繋。衆生亦爾。問。衆生界住何處。答。住涅槃
界。又云。文殊言。如虚空無數。衆生亦無數。
虚空不可得。衆生亦不可得。是以於不可得
中。隨世語言有所建立。凡聖境界方便説者。
是不可思議。廣大神變。如大寶積經云。文殊
師利菩薩云。復次法無出相説出離法。是名
神變。法無差別文字分別。是名神變。法無所
行説有修行。是名神變。法無來去説有來去。
是名神變。於一道證建立諸果。是名神變。於
一味法分別三乘。是名神變。一切諸佛唯是
一佛説無量佛。是名神變。一切佛土唯一佛
土説無量土。是名神變。無量衆生即一衆生
説無量衆生。是名神變。一切佛法唯一佛法
説無量法。是名神變。法不可示顯示諸法。是
名神變。法無所得修習作證。是名神變。乃至
爾時長老舍利弗語商主天子言。汝聞此神
變不驚怖耶。天子答言。我即神變。云何驚怖。
舍利弗言。天子。以何密意而作是言。天曰。一
切諸法。若善不善。無動而動。名大神變。是故
舍利弗。作善業者生於天上。有大威徳。如是
善業不可思議。一切衆生往來生死。亦不可
思議。不可思議者。名大神變。如佛所説四種
境界不可思議。一者業境界不可思議。二者
龍境界不可思議。三者禪境界不可思議。四
者佛境界不可思議。以是義故。説一切法名
大神變。不應驚怖。復次舍利弗。若如來説此
神變。虚空界寧有怖耶。答言不也。天曰。若虚
空不怖。云何問言汝不驚怖。舍利弗言。汝豈
同虚空耶。天曰。如佛所説。若内空外空是虚
空不。答言如是。天曰。是故一切衆生是虚空
性。是知若一切有情無情皆同虚空性者。何
處有凡聖之異内外之殊。且虚空性無有起
盡。何故更問成佛不成佛乎。入法界體性經
云。佛問文殊。汝知法界耶。如是世尊。我知法
界。即是我界。又問。汝豈不樂法界耶。文殊
曰。世尊。我不見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樂持
世經云。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異者。諸佛不
出於世也。何者。以覺一切法平等。故名爲佛。
大集經云。諸衆生界及法界若能平等觀無
異。不生分別一二數。是名菩薩不退印。又云。
若有菩薩不離凡夫能知聖法。以凡夫心觀
察聖法。密嚴經云。如來法身住於一切衆生
身中。光影外現。猶如淨綵裹摩尼珠。無所障
蔽。亦復如是。是故當知。如來法身遍在一切
諸衆生中。如佛所説。乃至枯樹蕉木亦悉皆
入不應生害。況復餘類。是故不應稱量衆生。
除諸如來無能知者。是以諸佛法身遍一切
處。夫法身者。即自心也。是法家之身群有之
性。該今徹古。遍界盈空。十方太虚。於自心内
尚如一點之雲生。百千大海。向本覺中猶若
一滴之漚起。豈況假名凡聖而非我心乎。台
教云。佛者覺義。如寶篋經云。佛界衆生界一
界無別界。此是圓智圓覺諸法。遍一切處無
不明了。雖五無間皆生解脱想。雖惛盲倒惑
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間常住。有佛不能益。
無佛不能損。得之不爲高。失之不爲下。故言
衆生即佛此理佛也。華嚴論云。一切處文殊
師利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今
之信者。當信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
文殊。於心無依住中。無性妙理有自在分別。
無性可動。名不動智佛。理智無二妙用自在。
是故號曰妙徳菩薩。是故一切諸佛從此信
生。故號文殊。爲十方諸佛之母。亦號文殊爲
童子菩薩。爲皆以信爲初生故。信心成就即
以定慧觀智力印之。契一念相應名十住初
心便成正覺取能行行處。號曰普賢。取妙慧
無依處。號曰妙徳。取善能分別知根之智。號
之爲不動智佛。自契相應。名爲正覺。且能信
處。號之曰信。自契相應。名爲住心。爲住佛所
住妙慧解脱相盡無生法故。若心外有佛不
名信心。名爲邪見人也。一切諸佛皆同自心。
一切衆生皆同自性。性無依故。體無差別。智
慧一性。應如是知。以此同體妙慧。知諸佛心
及衆生心。應如是信解。不自欺誑。是故此經
宗趣爲大心衆生設如斯法。諸佛自所乘門。
一乘妙典。法界道理。令大心衆生入佛根本。
大智佛果故。一念契眞理智同現。即便佛故。
爲法界道理見則無初中後故。是以世人唯
信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不知衆生境界亦不
可思議。以衆生界即佛界故。如論云。一切處
不動智佛者。夫一切之言無處不遍。豈獨衆
生界耶。所以華嚴私記云。今多許人學。皆得
與釋尊等。亦與文殊等。一念即等。若不信。始
作少時努力靜思惟看。故知一念平等理事
無差。但靜思凝神迴光内照。有何異法能爲
隔越。唯自心想起妄分高下耳。清涼疏云。佛
及衆生若以性淨而説現今平等而不妨迷悟
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別。亦無差別。是則染
淨三世一切諸法無不平等。況稱性互收。如
是解者。名爲善住一切智地。如地能生終歸
於地。萬法依於佛智究竟。還至一切智。寶性
論偈云。譬如貧人舍。地有珍寶藏。彼人不能
知。寶又不能言。衆生亦如是。於自心舍中。有
不可思議。無盡法寶藏。雖有此寶藏。不能自
覺知。以不覺知故。受生死貧苦。譬如珍寶藏。
在彼貧人宅。人不言我貧。寶不言在此。如是
法寶藏。在衆生心中。衆生如貧人。佛性如寶
藏。爲欲令衆生。得此珍寶故。彼諸佛如來。出
現於世間。無生義云。大師恒引如來藏經言。
衆生身中有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坐寶蓮
華與佛無異。但爲煩惱所覆故。未能得用。此
是具有佛知見根性。未有知見用。即時猶故
愚。乃至譬如小兒具有大人六根與大人不
異。在其身中而未能有大人用。至漸長大復
須學問。乃有大人知見力用也。若根性是有
作用。豈無如種子本甘結果非苦。只恐不知
有。自認作凡夫。眞性常了然。未曾暫隱覆。如
佛言。如來實無祕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
顯露清淨。無翳人皆覩見。又祖師云。五陰本
來空。師子何曾在窟。故知但是衆生不了自
稱爲祕。然雖無祕藏而有密語。密語難解。唯
智能知。如百丈和尚云。只如今語言鑒照分
明。覓其形相不可得是密語。所以宗鏡之光
無時不照。常關日用。昧者不知。所以無所希
望。經偈云。衆生界悉等。平若虚空界。其能了
此等。成佛道不難。又偈云。其無所相者。一切
無所念。無心無所生。佛道不難得。月藏經云。
佛言。是故於法平等思惟觀察。不離衆生有
法。不離法有衆生。如衆生體性即是我體性。
如我體性即是一切法體性。如一切法體性
即是佛法體性。如是觀諸法平等時。衆生即
陰不可得。離陰不可得。和合不可得。離和合
亦不可得。非法非非法。是人如是得住無相。
是名法平等。是知一切法常成正覺。無有不
成正覺時。如經云。凡眞實法不捨自相取於
餘相。若捨非正覺成等正覺。則非眞實正覺
者。曾無有時不成正覺。故知一切衆生皆住
覺地。非是捨不覺而取正覺。則一覺一切覺
常成正覺無有不覺時。如虚空湛然無有成
壞。若執有成不成斯屬情見。若以智照何往
不眞。念念而常見法身。塵塵而盡成佛國。但
以自眼有瞖。妙見不通。違背己靈沈溺家寶。
雖同一性要以智明。如樂蘊奇音。指妙則宮
商應節。人懷覺性。智巧則動用冥眞。得失在
人。精麁任己。所以善逝按指。發海印之光。含
識擧心。現塵勞之相。如古釋衆生佛性。譬若
箜篌。具有五義。一有箜篌身。二有中間聲。三
有絃縚。四有彈箜篌人。五有所彈得曲此五
是喩。我等五陰似箜篌。身中眞如佛性似聲。
六度萬行似絃縚。巧便智慧似彈箜篌人。我
等以巧便智修行六度。當來成佛。一塵一毛
皆遍法界。似彈奏之曲也。故沈休文佛知不
異衆生知義云。故知凡夫之知與佛之知不
異。由於所知之事異。知不異也。沈約六道相
續作佛義云。相續不滅所以能受知。若今生
陶練之功漸積。則來果所識之理轉精。轉精
之知來應以至於佛。而不斷不錬也。若今生
無明。則來果所識轉闇。轉闇之知亦來應以
至於六趣也。故知衆生之識相續不斷。但由
精麁分其昇降耳。又古師計云。一切如來因
地發願。度盡衆生。生界不盡。不取正覺。現見
衆生沈淪九有。故知諸佛未合有成。成則違
誓。彼答不正。華嚴記中約如實義釋。諸佛皆
有悲智二門。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
故菩薩闡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
又欲化盡諸衆生界。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
懼違昔盡竟誠言。又了衆生之本如。故化而
無化。是則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而常無化。
悲智自在。何局執耶。如上釋者。此猶是約理
事雙通。若直就宗明如華嚴經云。如來初成
正覺時於自身中。見一切衆生。已成佛竟。已
涅槃境。又經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
藏法如來之相。爲菩薩宣説般若。一切有情
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謂一切有情
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衆生皆
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衆生皆正
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衆生皆妙業
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法華經云。舍利弗。當
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如
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
佛道。斯則成佛度生大願大化悉圓滿矣。如
有不信此説。自尚未成。焉能度彼 問。衆生
即佛。佛即衆生。入一心門因果交徹。故經云。
若彌勒得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此倶
成佛得菩提義。爲是理成。爲是事成 答。三
乘多約理成。或云。法身即等。報化未圓。亦
云。一念成佛皆從理説。今一乘宗理事齊等。
古徳云。此出自華嚴大意。難以取解。然諸衆
生若於人天位中觀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
唯是五蘊實法。大乘或説但心所現。或説幻
有即空。人法倶遣。或説唯如來藏。具恒沙性
徳故。衆生即在纒法身法身衆生義一名異。
猶據理説。更有説言。相本自盡。性本自現。不
可説言即佛不即佛等。若依華嚴宗。舊來成
竟。亦涅槃竟。非約同體此成即是彼成。若爾
何以現有衆生非即佛耶。若就衆生見解位
看者。尚不見唯心即空。安見圓教中事。如迷
東爲西正執西故。若諸情頓破。則法界圓現
無不已成。猶彼悟人西處全東。是以善財龍
女皆是凡夫一生親證。三乘權教信不及人。
稱爲示現。如玄義格云。人謂善財龍女是法
身菩薩。化爲幻技。一時悦凡人。令自強不息
耳。議曰。若爾聖有誑凡之愆。凡無即聖之分。
教門徒設。用學何爲。故不然也。問。若是實從
凡頓成佛者。何故經中唯此二人。別更無耶。
答。日月在天盲者不見。經説一生成佛者。數
如微塵。五千卷經。卷卷有即生得道。只如達
磨禪師傳佛心印。言下見性便爲得道。取相
之徒指爲外道。論云。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一
切處。文殊倶是自心法性非外來物。又云。十
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爲華嚴。覺了自心大
方廣是佛。先自見性爲佛身心。齊修五位爲
莊飾也。亦同天台初發心時即觀涅槃行道
比喩蓮華華果同時義同印即心成佛。鴦崛
魔羅經云。鴦崛魔羅與文殊師利。普詣十方
各十世界諸如來所。問如是義。云何釋迦牟
尼佛住娑婆世界不般涅槃解脱之際。彼諸
如來悉答我言。釋迦牟尼佛即我等身。彼佛
自當決汝所疑。故知遍刹之身只是一身。分
亦不多。聚亦非一。如首楞嚴三昧經云。若善
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聞首楞嚴三昧義趣
信解不疑。當知是人必於佛道不復退轉。何
況信已受持讀誦。爲他人説如説修行。時諸
釋梵護世天王皆作是念。我等今者當爲如
來敷師子座正法座大人座大莊嚴座大轉
法輪座。當令如來於我此座説首楞嚴三昧。
是中人人各各自謂。唯我爲佛敷師子座。餘
人不能。乃至須臾之間。於如來前有八萬四
千億那由他寶師子座。悉於衆會無所妨礙。
一一天子不見餘座各作是念。我獨爲佛敷
師子座。佛當於我所敷座上説首楞嚴三昧。
時釋梵護世天王敷座已竟。各白佛言。唯願
如來。坐我座上。説首楞嚴三昧。即時世尊現
大神力。遍坐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師子座上。
諸天各各見佛坐其所敷座上。不見餘座。有
一帝釋語餘釋言。汝觀如來坐我座上。是釋
梵護世天王各相謂言。汝觀如來坐我座上。
有一釋言。如來今者但在我座不在汝座。乃
至時梵衆中有一梵王。名曰等行。白佛言。世
尊。何等如來爲是眞實。我座上是。餘座上是
佛告等行。一切諸法皆空如幻從和合有。無
有作者。皆從憶想分別而起。無有主故隨意
而出。是諸如來皆是眞實。云何爲實。是諸如
來本自不生。是故爲實。是諸如來今後亦無。
是故爲實。是諸如來非四天攝。是故爲實。
諸陰界入皆所不攝。是故爲實。是諸如來如
先中後等無差別。是故爲實。梵王是諸如來
等無差別。所以者何。是諸如來。以色如故等。
以受想行識如故等。以是故等。是諸如來。以
過去世如故等。以未來世如故等。以現在世
如故等。以如幻法故等。以如影法故等。以無
所有法故等。以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故等。是
故如來名爲平等。如一切法等。是諸如來亦
復如是。釋曰。首楞嚴三昧者。即一切事究竟
堅固。何者以能見心性。名爲上定。信入此者。
亦名王三昧。以此三昧歴一切事。豈非究竟
堅固耶。如釋梵護世諸天各見佛坐自座。此
乃實證自心所以經云。皆從憶想分別而起。
無有主故隨意而出。是諸如來皆是眞實。云
何爲實。是諸如來本自不生。是故爲實者。以
諸如來本自不生。即是自心生。然其自心又
如幻夢。皆不出平等眞如之性。所以經云。譬
如眞金雖復鍛磨不失其性。是諸大士亦復
如是。隨所試處皆能示現不思議法性。寶性
論偈云。如彼毘瑠璃。清淨大地中。天主帝釋
身。於中鏡像現。如是衆生心。清淨大地中。諸
佛如來身。於中鏡像現。故知即心而見佛者。
可謂現身成道矣。如禪要經云。佛言。善男子。
若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得。於内覺觀如
一念頃。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行
位齊成速登妙果。以凡聖同體迷悟似分。若
信入之時不從外得。所以云。生死與道合。如
明與暗合。故云水中鹹味色裏膠青。李長者
論云。此華嚴經十住爲見道。十行十向十地
十一地爲加行。修行令慣熟故。佛果於初先
現以普賢悲願。令智悲大用慣熟自在故。以
自如來根本普光明智先現故。始終本末總
無延促時日分劑故。以法身根本智。如實而
言。不同三乘權教情所解故。皆須約本而觀
之。畢竟佛果慣習已成普賢行已滿一往但
以教化一切衆生爲常恒。從初至末。無始無
終。無成無壞。但以普遍十方一切六道以智
對現利生。爲永業也。從初發心起信修行時。
發如是信樂。發如是志願。起如是志求見如
是道。從初發心住。以定觀力契會法身。顯根
本普光明智。照知一切自他生死海。性自解
脱。但爲教化衆生令其破執離妄想苦故。亦
不見自身成佛不成佛故。若也起心圖成佛
念。當知此人去佛道遠。若也但以法身無性
之力自他性離無成壞心。起方便力。興大願
力。起大悲門無作而作。發無限志願。教化一
切法界中無性衆生。使令迷解還令省得自
心無性之理。妄想繋著自無不言成佛。不言
不成佛。不可作如是圖念之情。如此華嚴經。
安立五位教門。但爲引接未得謂得。未至謂
至。未滿云滿。滯染淨障。於菩提道及菩薩行。
有止足心有休息想。安立五十重因果。一百
一十重法門。使不滯住止息休廢之心滿普
賢願行至無盡極。又云。此華嚴經直示本身
本法出超情見。無始無終三世相絶。一圓眞
報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性相無礙。自在果海
法門。直授上上根人。教門行相勢分如是。不
同權學依次第漸漸而成。只如登峯九仞。不
可以絶其蹤。履十層之級者。不可亡其跡。常
見官階一品。但以爲臣。聞古士夫忽有身登
九五。明珠頓照普見無方。澤霖大海渧渧皆
滿。一塵空性法界無差。品類有情強生留繋。
根器不等權實不同。以此教門千差萬別。須
知權實識假修眞。不可久滯權宗迷其實教
者也。故智儼法師問。一地即攝一切諸地功
徳者。一法即具。何用餘門耶。答曰。若無餘門
一門。即不成故。如一升攝一斗。若無升時。此
斗即不成。問。若無升。即無斗者。今擧一升。
即得一斗。以不得一升不得斗者。一行不具
一切也。答。十升合成一斗。既無其升時將何
作斗。故知無升即無斗。有升即有斗。今擧升
即斗。斗升之外無別升斗也。如龜毛兎角不
可得也。初心即成佛。成外無別修。其相如虚
空故。是故初心成佛者。非謂不具諸功徳。如
經説。普莊嚴童子一生得聞善熏習。二生成
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縁起。而此三生
只在一念。猶如遠行到在初歩。然此初歩之
到。非謂無於後歩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
久植善根。問。既久修始得。云何言一念得耶。
答。言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攝。從三乘入
一乘。即是一念始修具足。故經云。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譬衆川入海纔入一滴。即稱周大
海無始無終。若餘百川水之極深。不及入大
海之一滴。即用三乘中修多劫。不及一乘之
一念。又此時劫不定。或一念即無量劫。無量
劫即一念。一生即無量生。無量生即一生。如
十玄門時處無礙。又大乘明一念成佛義有
二。一者會縁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成
佛。二者行行纔滿取最後念。名爲一念成佛。
如人遠行以後歩爲到。若一乘明一念成佛
者。如大乘取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後
即初。初念即是成。何以故。以因果相即同時
相應故。欲論其成者。成復成。成復成也。衆生
欲在後成者。在後復在後。在後復在後也。今
擧一念成者。即與佛同位。未具究竟故。復有
淺深之殊矣。如人始出門及以久遊行他土。
雖同在空中而遠近有別。是故十信十住等
五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復辯其淺深。此中須
善思之。心要牋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
心。處處道成。無一塵而非佛國。是故眞妄物
我擧一全收。心佛衆生渾然齊致。是知迷則
人隨於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
人一致而融萬境。止觀云。觀衆生相如諸佛
相。衆生界量如諸佛界量。衆生界住如虚空
住。以不住法。以無相法住般若中。不見凡法。
云何捨。不見聖法。云何取。但住實際。如此觀
衆生眞佛法界。身子云。諦了此義。是名菩薩
摩訶薩。彌勒云。是人近佛座。佛覺此法故。文
殊云。聞此法不驚。即是見佛。佛云。即住不退
地。具六波羅蜜。具一切佛法矣。如上所説教
理無虧。只是正解難生信力不具。若信而不
解。則日夜長無明。若解而不信。則日夜長邪
見。信而且解方契此宗。契此宗人甚爲希有。
不唯十方諸佛與我相應。大地山河一時同
證。如眞覺大師歌云。法中王最高勝。恒沙諸
佛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
應。百丈和尚云。但是一切照用任聽縱横。啼
笑語言皆成佛慧。如是解者。無一時不成佛。
無一人不得道。天眞自然。何關造作。故法華
經云。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法界印云。初
發心時便正覺。苦樂平等一味佛。又云。寂法
分別名衆生。舊來不動名爲佛。融大師頌云。
法忍先將三毒共。佛性常與六情倶。但信研
心出妙寶。何煩衣外覓明珠。傅大士頌云。佛
亦不離心。心亦不離佛。心寂即涅槃。心能則
有物。物則變成魔。無物即見佛。若能如是用。
十八從何出。龐居士偈云。不用苦多聞。看他
彼上人。百億及日月。纂在一毛鱗。心但寂無
相。即出無明津。若能如是學。幾許省精神寒
山子詩云。寄語諸仁者。復以何爲懷。達道自
見性。見性即如來。天眞元具足。修證轉差迴。
棄本却逐末。只守一場獃。志公和尚歌云。佛
體本是心作。那得文字中覓。將佛求佛辛苦。
坐地自致徭役。一鉢和尚歌云。莫更將身造
水泡。百毛流血是誰教。不如靜坐眞如地。頂
上從他鵲作巣。萬代金輪聖王子。只者眞如
靈覺是菩提樹下度衆生。度盡衆生出生死。
不生死眞丈夫。無形無相大毘盧。塵勞滅盡
眞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布袋和尚歌云。只
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横妙用
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眞實。騰騰自在無所爲。
閑閑究竟出家兒。若覩目前眞太道。不見纖
毫也大奇。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
義。心王本自絶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問。
凡聖皆同一心眞性。成佛云何見有前後
答。見雖前後性且不虧。迹任昇沈理亦無爽。
如昏睡心中有覺悟之性。以眠熟未惺故。寤
來即現。似嬰孩身内具大人之相。以力用未
充故。長成即備。一切衆生。以無明夢未惺覺
道力未具。則佛性未現法身未圓。豈是一切
含生而不具如來藏性。古徳問云。佛性共有
諸佛。成佛時衆生盡合成佛。若言各別有應
是無常。答。佛性與一切衆生共有。所證是一
能證有前後。是故諸佛成道我等輪迴。前後
約時性無本末。如昔人云。法身一相瞻仰異
容。正教無偏説聽殊旨。故攝論偈云。衆生
罪不現。如月於破器。遍滿諸世間。由法光
如日。釋云。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
則不現。如是有情身中無有奢摩他水佛月
不現。佛雖不現然遍一切施作佛事。譬如日
光遍滿世間作諸佛事成熟有情。又如今己
眼不明者。皆爲執著凡聖有所繋故。如萬迴
和尚歌云。黒白兩亡開佛眼。不繋一法出蓮
叢。眞空不壞靈智性。妙用恒常無作功。聖智
本來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圓通
宗鏡録卷第十九
 *丙午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二十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正因佛性衆生共有。經云。不由觀智所顯
則道常披露。云何異生迷而不悟
答智論云。衆生心性猶如利刀。唯用割泥。泥
無所成。刀日就損。理體常妙衆生自麁。能
善用之即合本妙。又譬如一器中水淡味恒
然。若著甘草則甜。下黄連則苦。衆生心水亦
復如是。起妄染則凡。冥眞空則聖。其心之性
未嘗變異。如華嚴經偈云。譬如淨日月。皎鏡
在虚空。影現於衆水。不爲水所雜。菩薩淨法
輪。當知亦如是。現世間心水。不爲世所雜。如
華嚴疏云。一切法有二。一是所迷。謂縁起不
實故如幻。縁成故無性。二是能迷。遍計無物
故如空。妄計故無相。又以不覺故不知有。以
不信故不承當。但起無明空成倒想。如夜繩
不動。疑之爲蛇。闇室本空怖之有鬼。故知本
無迷悟妄有昇沈。昔迷悟而似迷。今悟迷而
非悟。但以内見自隔客塵所遮。於體上分遠
近之情。向性中立凡聖之量。如勝思惟梵天
所問經云。梵天問文殊師利。比丘云何親近
於佛。答言。梵天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
若近若遠。是則名爲親近於佛。大集經云。不
覺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來出世。無出之
出即是佛出。是以若不見一法常見諸佛。則
千里同風若見一法不見諸佛。則對面胡越。
故知背心合境頓起塵勞。背境合心圓照法
界。何者心是所依。法是能依。能依從所依起。
如水是所依波是能依。離水無波。離心無法。
又心是能生。法是所生。如木能生火。木是能
生。火是所生。離木無火。離心無法。故知不
即心爲道者。如千人排門無一得入若了心
頓入者。猶一人拔關能通萬彙。得宗鏡之要
者。其斯謂乎。是以妙性無虧迷悟自得。一法
不動向背俄分。如首楞嚴經云。佛言。富樓那。
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徴虚空及諸大地倶遍
法界不合相容。富樓那。譬如虚空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
虚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
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於意云
何。如是殊方諸有爲相。爲因彼生。爲復空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