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佛。猶恐起心。更造業思。特違至理。故楞伽
經云。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
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
他離見妄想。上上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
聖智相。又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
佛涅槃。遠離覺所覺。所覺是相。能覺是見。遠
離覺所覺。名自覺聖智。以亡能所處成佛故。
夫限量所知從他外學。欲窮般若海。莫得其
源。如於恒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鹽味飮者不
覺。若内照發明徹法原底。無理不照。無事
不該。如經云。佛言。我住於無念法中。得如是
黄金色身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
宗鏡録卷第十四



宗鏡録卷第十五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問。既博地凡夫位齊諸佛者。云何不具諸佛
神通作用 答。非是不具。但衆生不知。故華
嚴宗云。諸佛證衆生之體。用衆生之用。所以
志公和尚歌云。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義。他
家文字有親疎。莫起功夫求的意。任蹤横絶
忌諱。長在人間不居世。運用元來聲色中。凡
夫不了爭爲計。如有學人問大安和尚。如何
是諸佛神通。師云。汝從何處來。對云。江西
來。師云。莫不謾語不。對云。終不謬言。學人
再問。如何是神通。師云。果然妄語。斯皆可
驗。並是現前日用不知故。諸佛將衆生心中
眞如體相用三大之因。爲法報化三身之果。
豈可更論具不具耶。如今若實未薦者。但非
生因之所生。唯在了因之所了。大涅槃經云。
生因者。如泥作瓶。了因者。如燈照物。若智燈
纔照凡聖一如。若意解觀之眞俗似別。然世
間多執事相迷於眞理。故法華經云。取相凡
夫。隨宜爲説。金剛經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
事。所以一切經論皆破衆生身心事相等執。
如寶藏論離微品云。夫經論者。莫不就彼凡
情破彼根量種種方便皆不住於形事。若不
住形事者。則不須一切言説及以離微也。故
經云。隨宜説法意趣難解。雖説種種之乘。皆
是權接方便助道法也。然非究竟解脱涅槃。
如有人於虚空中畫作種種色相及種種音
聲。然彼虚空實無異相。受入變動。故知諸佛
化身及以説法。亦復如是。於實際中都無一
異。是以天地合離虚空合微。萬物動作變化
無爲。夫神中有智。智中有通。通有五種。智有
三種。何爲五種通。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
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變
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此謂妖通。何
謂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中陰了生。神龍
隱變。此謂報通。何謂依通。約法而知。縁身而
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謂依通。何謂神
通。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別皆隨定力。
此謂神通。何謂道通。無心應物縁化萬有。水
月空華影像無主。此謂道通。何謂三智。一曰
眞智。二曰内智。三曰外智。何謂外智。謂分別
根門識了塵境。博覽古今皆通俗事。此名外
智。何謂内智。自覺無明割斷煩惱。心意寂靜
滅無有餘。此名内智。何謂眞智。體解無物本
來寂靜。通達無涯淨穢不二。故名眞智。眞智
道通不可名目。餘所有者皆是邪僞。僞則不
眞。邪則不正。惑亂心生迷於本性。是以深解
離微達彼諸有。自性本眞出於群品。夫智有
邪正通有眞僞。若非法眼精明難可辯了。是
以俗間多信邪僞少信正眞。大教偃行小乘
現用。故知妙理難顯也。百丈廣語云。應物隨
形變現諸趣。離我我所猶屬小用。是佛事門
收。大用者。大身隱於無形。大音匿於希聲。龐
居士偈云。世人多重金。我愛刹那靜。金多亂
人心。靜見眞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斷行蹤。
但自心無礙。何愁神不通。如是解者。方入宗
鏡之中。所有施爲皆入律行。自然成辦一切
佛事。如淨名私記云。得入律行者。如優波離
章是名奉律。是名善解。端坐不用。經營辦供
養具。而常作佛事。心行中求。已上並約性用
心通。不約事解。或諸家兼事説者。或云衆生
理具諸佛事圓。或云衆生在因諸佛證果。或
云衆生客塵所遮諸佛種現倶盡。或云衆生
妄見所隔諸佛五眼圓通又台教多約本迹。
明凡聖不二。辯生佛之因果。故肇法師云。本
迹雖殊不思議一。所以湛然尊者。約三觀四
教十如十乘一念三千等。於此迹門論其十
妙。若知迹門尚妙。本門可知。遂撮略色心不
二等十門。明權實之宗。辯能所之化。故云。爲
實施權則不二而二。開權顯實則二而不二。
斯則始終明不二。十門者。一色心不二門者。
且十如鏡乃至無諦。一一皆有總別二意。總
在一念。分別色心。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
性唯在心。體力作縁義兼色心。因果唯心報
唯約色。十二因縁。苦業兩兼。惑唯在心。四諦
則三兼色心。滅唯在心。二諦三諦皆俗具色
心。眞中唯心。一實諦及無諦。准此可見。既
知別已。攝別入總。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
無性三千宛然。當知心之色心。即心名變。變
名爲造。造謂體用。是則非色非心。而色而心。
唯色唯心。良由於此。故知但識一念遍見己
他生佛。他生他佛尚與心同。況己心生佛。寧
乖一念。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二内外不二
門者。凡所觀境不出内外。外謂託彼依正色
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體絶。唯一
實性無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眞淨。無復衆
生七方便異。不見國土淨穢差品。而帝網依
正終自炳然。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
念。唯内體三千即空假中。是則外法全爲心
性。心性無外攝無不周。十方諸佛法界有情。
性體無殊一切咸遍。誰云内外色心己他。此
即用向色心不二門成。三修性不二門者。性
徳只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雖
本爾籍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發修。在性
則全修成性。起修則全性成修。性無所移修
常宛爾。修又二種。順修逆修。順謂了性爲行。
逆謂背性成迷。迷了二心。心雖不二。逆順
二性。性事恆殊。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
成了。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見性修心二
心倶泯。又了順修對性有離有合。離謂修性
各三。合謂修二性一。修二各三共發性三。是
則修雖具九。九只是三。爲對性明修故合修
爲二。二與一性如水爲波。二亦無二亦無波
水。應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從性成成三
法爾。達無修性。唯一妙乘。無所分別。法界洞
朗。此由内外不二門成。四因果不二門者。衆
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因果
無殊始終理一。若爾因徳已具。何不住因。但
由迷因。各自謂實。若了迷性實唯住因故。久
研此因。因顯名果。只縁因果理一。用此一理
爲因。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因果既
泯理性自忘。只由忘智親疎。致使迷成厚薄。
迷厚薄故強分三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故
如夢勤加空冥惑絶。幻因既滿鏡像果圓。空
像雖即義同。而空虚像實像實。故稱理本有。
空虚故迷轉成性。是則不二而二。立因果殊。
二而不二。始終體一。若謂因異果。因亦非因。
曉果從因。因方剋果。所以三千在理同名無
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無改無明即明。
三千並常倶體倶用。此以修性不二門成。五
染淨不二門者。若識無始即法性爲無明故
可了。今無明爲法性。法性之與無明。遍造諸
法。名之爲染。無明之與法性。遍應衆縁。號之
爲淨。濁水清水波濕無殊。清濁雖即由縁而
濁成本有。濁雖本有而全體是清。以二波理
通擧體是用故。三千因果倶名縁起。迷悟縁
起不離刹那。刹那性常縁起理一一理之内
而分淨穢。別則六穢四淨。通則十通淨穢。故
知刹那染體悉淨。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故相
似位成六根遍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豈六
根淨人謂十定十。分眞垂跡十界亦然。乃至
果成等彼百界。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
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終日雙亡。終日雙照。
不動此念。遍應無方。隨感而施。淨穢斯泯。
亡淨穢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轉染爲淨。由
了染淨空中自亡。此以因果不二門成。六依
正不二門者。已證遮那一體不二。良由無始
一念三千。以三千中生陰二千爲正。國土一
千屬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雖無
能所依正宛然。是則理性名字觀行。已有不
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攝。但衆生在
理果雖未辦。一切莫非遮那妙境。然應復了
諸佛法體非遍而遍衆生理性非局而局始。
終不改大小無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別。故淨
穢之土。勝劣之身。塵身與法身量同。塵國與
寂光無異。是則一一塵刹一切刹。一一塵身
一切身。廣狹勝劣難思議。淨穢方所無窮盡。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如是方
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此以染淨不二
門成。七自他不二門者。隨機利他事乃憑本。
本爲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如
理性三徳三諦三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
千赴物。物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出
十界。十界轉現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
光。衆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諸佛由三千理
滿故能應。應遍機遍欣赴不差。不然豈能如
鏡現像。鏡有現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若一
形對不能現像。則理鏡有窮。形事未通。若與
鏡像隔。則容有是理。無有形對而不像者。若
鏡未現像。由塵所遮。去塵由人磨。現像非關
磨者。以喩觀法。大旨可知。應知理雖自他具
足。必籍縁了爲利他功。復由縁了與性一
合。方能稱性施設萬端。則不起自性。化無方
所。此由依正不二門成。八三業不二門者。於
化他門事分三密。隨順物理得名不同。心輪
鑒機二輪設化。現身説法未曾毫差。在身分
於眞應。在法分於權實。二身若異。何故乃云
即是法身。二説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
唯法身應無垂世。若唯佛道誰施三乘。身尚
無身。説必非説。身口平等等彼意輪。心色一
如不謀而化。常冥至極稱物施爲。豈非百界
一心界界無非三業。界尚一念。三業豈殊。果
用無虧。因必稱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
百界三業倶空假中。故使稱宜遍赴爲果。一
一應色。一一言音。無不百界三業具足。化復
作化。斯之謂歟。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
相海 一塵報色。同在本理毘盧遮那。方乃
名爲三無差別。此以自他不二門成。九明權
實不二門者。平等大慧常鑑法界。亦由理性
九權一實。實復九界。權亦復然。權實相冥。百
界一念亦不可分別。任運常然。至果乃由契
本一理。非權非實。而權而實。此即如前。心輪
自在。致令身口赴權實機。三業一念。無乖權
實。不動而施。豈應隔異對説。即以權實立稱
在身。則以眞應爲名。三業理同權實冥合。此
以三業不二門成。十受潤不二門者。物理本
來性具權實。無始熏習或權或實。權實由熏
理恒平等。遇時成習願行所資。若無本因熏
亦徒設。遇熏自異非由性殊。性雖無殊必藉
幻發。幻機幻感幻應幻赴。能化所化並非權
實。然由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亦果具
非權非實。爲權實應。物機應契身土無偏。同
常寂光無非法界。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
心地三千不殊。四微體同。權實益等。此以權
實不二門成。已上並是約理事權實因果能
所等解釋。大凡理事二門非一非異。如大智
度論云。有二種門。一畢竟空門。二分別好惡
門。今依分別門中。則理是所依爲本。事是能
依爲末。又理妙難知爲勝。事麁易見爲劣。
如今秖可從勝不可徇劣。但得理本。本立而
道生。事則自然成矣。又理實應縁。無礙事之
理。事因理立。無失理之事。如今不入圓信之
者。皆自鄙下凡遠推極聖。斯乃不唯失事理
亦全無。但悟一心無礙自在之宗。自然理事
融通眞俗交徹。若執事而迷理。永劫沈淪。或
悟理而遺事。此非圓證。何者理事不出自心。
性相寧乖一旨。若入宗鏡頓悟眞心。尚無非
理非事之文。豈有若理若事之執。但得本之
後亦不廢圓修。如有學人問本淨和尚云。師
還修行也無。對云。我修行與汝別。汝先修而
後悟。我先悟而後修。是以若先修而後悟。斯
則有功之功。功歸生滅。若先悟而後修。此乃
無功之功。功不虚棄。所以融大師信心銘云。
欲得心淨。無心用功。又若具智眼之人。豈得
妄生叨濫。況似明目之者。終不墮於溝坑。若
盲禪闇證之徒。焉知六即。狂慧徇文之等。奚
識一心。如今但先令圓信無疑。自居觀行之
位。古人云。一生可辦豈虚言哉。切不可迷性
徇修執權害實。棄本逐末認妄遺眞。據世諦
之名言。執無始之熏習。將言定旨立解明宗。
一向合塵背於本覺。如昔人云。妄情牽引何
年了。辜負靈臺一點光。又眞覺大師歌云。覺
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爲法不同。住相布施生
天福。猶如仰箭射虚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
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爲實相門。一超直入如
來地。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瑠璃含寶月。既能
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歇且如世間有
福之人。於伏藏内得摩尼珠。法爾以種種磨
治。然後自然雨寶。況悟心得道之者。亦復如
是。既入佛位。法爾萬行莊嚴悲智相續。如華
嚴經中第十法雲地菩薩。況如大摩尼珠有
十種性。十地品云。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
種性出過衆寶。何等爲十。一者從大海出。二
者巧匠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
五者内外明徹。六者善巧鑚穿。七者貫以寶
縷。八者置在瑠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
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意雨衆寶物。如衆生
心充滿其願。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有十
種事出過衆聖。何等爲十。一者發一切智心。
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
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
神通内外明徹。六者縁起智慧善能鑚穿。七
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
之上。九者觀衆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
職墮在佛數。能爲衆生廣作佛事。故知悟道
如得珠。豈無磨治莊嚴等事 問。若不具神
變將何攝化 答。若純取事相神通有違眞
趣。如輔行記云。修三昧者。忽發神通。須急棄
之。有漏之法虚妄故也。故止觀云。能障般若。
何者種智般若。自具諸法能泯諸相。未具已
來但安於理。何須事通。若專於通是則障理。
又不唯障理反受其殃。如欝頭勝意之徒。即
斯類矣。夫言眞實神變者。無非演一乘門談
無生理。一言契道。當生死而證涅槃。目撃明
宗。即塵勞而成正覺。刹那而革凡爲聖。須臾
而變有歸空。如此作用豈非神變耶。所以寶
積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夫説法者。爲
大神變。若是下劣根機之者。諸佛大慈不令
孤棄。一期方便黄葉止啼。如維摩經云。以神
通惠化愚癡衆生。若上上根人只令觀身實
相。觀佛亦然。如昔有彭城王問諸大徳等。貴
若證果即得成聖者。與我左腋出水右腋出
火。飛騰虚空放光動地。我即禮拜汝爲師。牛
頭融大師答云。善哉善哉。不可思議。今若責
我如此證果者。恐與道乖。審如是成佛者。幻
師亦得作佛。且與諸大徳及諸人士證者。昔
釋迦在於僧中演無上道。與僧不異。維摩在
俗説解脱果。與俗不殊。勝鬘女人説大乘法。
相不改。善星比丘行闡提行。僧相不移。
此乃正據其内心解與不解以爲差隔。何關
色身男女相貌衣服好醜。若言形隨證改貌
逐悟遷是聖者。則瞿曇形改方成釋迦。維摩
相遷乃成金粟。即知證是心證非是形遷悟
是智變非關相異。譬如世間任官之人。爲遷
改官。官高豈即貌別。又古人云。不改舊時人。
只改舊時行履處。設或改形換質千變萬化。
皆是一心所爲。乃至神通作用出沒自在。易
小令大。展促爲長。豈離一心之内。故知萬事
無有不由心者。但證自心言下成聖。若不識
道具相奚爲。故金剛經云。若以三十二相
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又偈云。若以色
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古人云。若不達此理。縱然歩歩脚踏蓮華亦
同魔作。龐居士偈云。色聲求佛道。結果反
成魔。若決定取神通勝相作佛者。不唯幻士
成聖。乃至天魔外道妖狐精魅鬼神龍蜃等
皆悉成佛。彼咸具業報五通。盡能變化故。若
不一一以實相勘之。何辯眞僞。但先悟宗鏡
法眼圓明。則何理而不通。何事而不徹。一切
佛事攝化之門自然成就。如華嚴論云。經云。
入深禪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稱理原。無出入
體。無靜亂體。無造作性。任理自眞。不生不
滅。理眞智應。性自遍周三世十方。一時普應。
對現色身。隨智應而化群品而無來往。亦不
變化名佛神通。智無依止。無形無色。體無來
去性自遍周。非三世攝。而能普應三世之法。
名曰神通。是故經云。智入三世。而無來往。爲
三世是衆生情所妄立非實有故。爲智體無
形無色不造不作而應群品。名之爲神。圓滿
十方無法不知無根不識。名之爲通。又云。法
華經云。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
事。聲聞及縁覺。不退諸菩薩。皆悉不能知。此
等即是門前三乘也。爲未明。世間相常住是
法住法位。爲三乘同厭苦集樂修滅道之心
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滅道本自無修無
造無作。化諸群品如幻住世。性絶無明即是
佛故。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何
須苦死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業能空業處。
任運接生即是佛也。何須變易方言成佛。龍
天變易豈爲佛耶。三乘之人亦變易。何故
三僧祗佛方成故。十地之上方能見性。是故
經云。若以色性大神力而欲望見調御士彼。
即瞖目顛倒見彼。爲不識最勝法佛者覺也。
覺業性眞業無生滅。無得無證。不出不沒。性
無變化本來如。即是佛故。隨縁六道行菩薩
行。變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變化。淨名經
云。雖成正覺轉于法輪。不捨菩薩之道。是菩
薩行故。以此善財十住初心。於妙峯山上徳
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
普見法門。即便成正覺。然後始詣諸友求菩
薩道行菩薩行。當知正覺體用之時。即心無
作處即是佛故不須修行。設當行滿亦不移
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時。苦行麻麥剃髮
持衣。捨諸飾好藉草等事。爲化外道。經中佛
自和會。非佛自須如是等行。無増上慢者豈
須如是。一念任無作性。佛智慧現前。無得無
證。即是佛也。還如善財證覺之後方求菩提
道菩薩行。所以然者。爲覺道之後方堪入
處俗無縛。始能爲衆生説法解縛。若自有縛
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説時前後法是一時故。
當知若欲行菩薩行須先成正覺。又經頌云。
文殊法常爾者。爲文殊是諸佛之慧。不動智
是體文殊是用。以將此一切諸佛一切衆生
根本智之體用門。與一切信心者作因果體
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滿與因不異。無
二性故。方名初發心畢竟心二種不別。明此
十信心難發難信難入。聞之者皆云。我是凡
夫。何猶可得是佛。故設少分信者。即責神
通道力。是故當知。且須如是正信。方始以正
信正見法力加行如法進修。分分無明薄。解
脱智慧明。依自得法淺深。漸當神通徳用隨
自己得。信猶未得何索神通。説言漸漸者。不
移一時一法性一智慧。無依住無所得中漸
漸故。以十玄六相義圓之。法性理中無有漸
頓。但爲無始無明慣習熟。卒令契理。純熟難
故。而有漸漸 問。佛稱覺義。覺何等法 答。
無法之法。是名眞法。無覺之覺。是名眞覺。則
妙性無寄天眞朗然。華嚴經頌云。佛法不可
覺。了此名覺法。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無
字寶篋經云。爾時勝思惟菩薩白佛言。何等
一法是如來所證覺知。善男子。無有一法如
來所覺。善男子。於法無覺是如來覺。善男子。
一切法不生而如來證覺。一切法不滅而如
來證覺。是以若有覺乃衆生。無覺同木石。倶
非眞性不契無縁。無覺之覺方齊大旨。無覺
故不同衆生。覺故不如木石。則一覺一切覺。
無覺無不覺無覺故慧解寂然。無不覺故虚
懷朗鑒。又見心常住。稱之曰覺。一成一切成。
一覺一切覺。言窮慮絶不壞假名。故云始成
正覺 問。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云何復説
後心菩提 答。非初非後不離初後。如大智
度論云。不但以初心得。亦不離初心得。所以
者何。若但以初心得不以後心者。菩薩初發
心便應是佛。若無初心。云何有第二第三心。
第二第三心以初心爲根本因縁。亦不但後
心亦不離後心者。是後心亦不離初心。若無
初心則無後心。初心集種種無量功徳。後心
則具足。具足故能斷煩惱習。得無上道。須菩
提。此中自説難因縁。初後心心數法不倶。不
倶者。則過去已滅不得和合。若無和合則善
根不集。善根不集云何成無上道。佛以現事
譬喩答。如燈炷非獨初焔燋。亦不離初焔。非
獨後焔燋。亦不離後焔。而燈炷燋。佛語須菩
提。汝自見炷燋。非初非後而炷燋。我亦以佛
眼見菩薩得無上道。不以初心得。亦不離初
心。亦不以後心得。亦不離後心。而得無上道。
燈譬菩薩道。炷喩無明等煩惱。焔如初地相
應智慧。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燋無明等
煩惱炷。亦非初心智焔。亦非後心智焔。而無
明等煩惱炷燋盡得成無上道。又如燈雖念
念滅。而能相續破闇。心亦如是。雖念念不住
前後不倶。而能相續成其覺慧成無上道。清
涼疏云。華嚴經云。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
如響亦如變化。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
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
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者。夫初
心爲始正覺爲終。何以初心便成正覺。故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覺法自性即名爲佛。
故經頌云。佛心豈有他。正覺覺世間。斯良證
也。斯則發者。是開發之發。非發起之發也。何
謂現前之相。夫佛智非深。情迷謂遠。情亡智
現則一體非遙。既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則
知此心即一切法性。今理現自心。即心之性
已備無邊之徳矣。成就慧身者上觀法盡也。
正法當興今諸見亡也。佛智爰起。覺心則理
現。理現則智圓。若鏡淨明生。非前非後。非新
非故。寂照湛然。不由他悟者。成上慧身。即無
師自然智也。又不由他悟是自覺也。知一切
法是覺他也。成就慧身爲覺滿也。成就慧身
必資理發。見夫心性豈更有他。若見有他安
稱爲悟。既曰心性自亦不存。寂而能知名爲
正覺。故法華經云。爲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
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夫一者。即古今不易
之一道。大者。是凡聖之心體故。十方諸佛爲
此一大事出現於世。皆令衆生於自心中開
此知見。若立種種差別。是衆生知見。若融歸
一道是二乘知見。若一亦非一是菩薩知見。
若佛知見者。當一念心開之時。如千日並照。
不俟更言。即是祖師西來。即是諸佛普現。故
云念念釋迦出世。歩歩彌勒下生。何處於自
心外別求祖佛。則知衆生佛智本自具足。若
欲起心別求。即成遍計之性。故六祖云。本性
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若
如是者。何用更立文字。今爲未知者。假以文
字指歸令見自性。若發明時。即是豁然還得
本心。於本心中無法不了。故云悟無念法者。
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是知若
入無念法門。成佛不出刹那之際。若起心求
道。徒勞神於塵劫之中。如釋迦文佛從過去
無量劫來承事供養無數恒河沙等諸佛。皆
不得記。何以故。以依止所行有所得故。至燃
燈佛時。因獻五莖蓮華。乃得授記釋迦之號。
方達五陰性空心無所著。始見天眞之佛。頓
入無得之門。故將蓮華獻佛用表證明。所以
華嚴經頌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尚不
用瞥起思量。豈況勞功永劫
宗鏡録卷第十五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即心成佛者。爲即眞心。爲即妄心 答。唯
即眞心。悟心眞故成大覺義。故稱爲佛。問。若
即眞心有何勝義。若即妄心成何過咎。答。畢
竟空門理無眹迹。分別之道事有開遮。妄心
者。從能所生。因分別起。發浮根之暫用。成對
境之妄知。若離前塵此心無體。因境起照境
滅照亡。隨念生塵。念空塵謝。若將此影事而
爲佛身。既爲虚妄之因只成斷滅之果。眞心
者。湛然寂照非從境生。含虚任縁未嘗作意。
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無蹤。卷之無迹。
如澄潭瑩野明鏡懸空。萬像森羅豁然虚鑒。
不出不入。非有非無。斯則千聖冥歸萬靈交
會。信之者。徹大道之原底。體之者。成常住之
法身。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眞佛
法身佛性佛如如佛。亦非離妄。妄無體故。亦
非即眞。眞非即故。眞妄名盡即離情消。妙圓
覺心方能顯現。又以本具故方能開示。故云
如來正覺心與衆生分別心契同無二。爲開
示悟入之方便。是以若衆生心與諸佛心各
異如何説開。只爲契同方垂方便。如藏中無
寶徒勞掘鑿。只爲有寶不廢人功。但發信心
終當見性。故云我爲汝保任此事終不虚也。
所以云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
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如是的指
何用別求耶。故心丹訣云。茫茫天下虚尋覓。
未肯迴頭自相識。信師行到無爲郷。始覺從
來枉施力。所以華嚴論云。以無明住地煩惱。
便爲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衆生皆自有之。
只爲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會縁方了。故
知一切衆生皆是佛智。不得了縁無由覺悟。
了即成佛。如大品經云。有菩薩初發心即坐
道場爲如佛。所以龐居士偈云。心若如神自
虚。不服藥病自除。白蓮華如意珠。無勞覓
莫驅驅。智者觀財色。了了如幻虚。衣食支身
命。相勸學如如。時至移庵去。無物可盈餘。又
古人云。一丸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問。若即
眞心成佛妄覺墮凡。則妄念違宗眞心順覺。
斯乃眞妄有二體用分離。如何會通圓融一旨
 答。眞妄無性常契一原。豈有二心而互相
即。以性淨無染妄不可得。如幻刀不能斫石。
苦霧不能染空。爲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説即。
如台教問云。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與誰相
即。答。如爲不識氷人指水是氷指氷是水。但
有名字。寧復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有異
融結隨縁。濕性常在未曾變動。乃至即凡即
聖亦復如是。凡聖但名一體無異。故先徳釋
華嚴經云。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
如。一切眼如皆然。擧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
切人皆有手足。是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
若凡夫執著此心造輪迴業。二乘厭棄此心
求灰斷果。又凡夫無眼。將菩提智照成煩惱
火燒。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擧動罣礙爲寶
所傷。二乘將如來四徳祕藏爲無常五陰。謂
是賊虎龍蛇。怕怖馳走。縛脱雖殊取捨倶失。
若諦了通達之者。不起不滅無得無生。了此
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念念自離。不須斷
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故知諸法順如證圓
成。而情無理有。群情違旨執遍計。而情有理
無順常在違一道而何曾失體。情不乖理。千
途而未暫分岐。洞之而情理絶名。了之而順
違無地。是以法法盡合無言之道。念念皆歸
無得之宗。天眞自然非于造作。如無言菩薩
經云。爾時舍利弗謂無言菩薩曰。汝族姓子。
不能語言。云何欲問如來義乎。無言曰。一切
諸法悉無文字。亦無言詞。所以者何。一切衆
生皆悉自然。無諸言教及衆想念。所以若約
事備陳。則凡聖無差而差。若就理融即。則生
佛差而不差。是以差與不差。倶不離眞如之
體。如華嚴演義云。無差之差者。是圓融上之
行布也。差之無差者。是行布上之圓融也。如
攬別成總。非離別外而有此總。如是融攝無
法不歸。則三乘非三。五性非五。如是妙解。方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