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16

鑑録序
 左朝請郎尚書禮部
員外郎護軍楊傑撰 
諸佛眞語。以心爲宗。衆生信道。以宗爲鑑。衆
生界即諸佛界。因迷而爲衆生。諸佛心是衆
生心。因悟而成諸佛。心如明鑑。萬象歴然。佛
與衆生。其猶影像。涅槃生死。倶是強名。鑒體
寂而常照。鑒光照而常寂。心佛衆生三無差
別。國初呉越永明智覺壽禪師。證最上乘。了
第一義。洞究教典。深達禪宗。禀奉律儀。廣行
利益。因讀楞伽經云。佛語心爲宗。乃製宗
*鑑録。於無疑中起疑。非問處設問。爲不請
友。眞大導師。擲龍宮之寶。均施群生。徹祖門
之關。普容來者。擧目而視有欲皆充。信手而
拈有疾皆愈。蕩滌邪見。指歸妙源。所謂擧一
心爲宗。照萬法爲鑑矣。若人以佛爲鑑。則知
戒定慧爲諸善之宗。人天聲聞縁覺菩薩如
來。由此而出。一切善類莫不信受。若以衆生
爲鑑。則知貪瞋癡爲諸惡之宗。脩羅旁生地
獄鬼趣。由此而出。一切惡類莫不畏憚。善惡
雖異。其宗則同。返鑑其心。則知靈明湛寂廣
大融通。無爲無住。無修無證。無塵可染。無垢
可磨。爲一切諸法之宗矣。初呉越忠懿王。
序之。祕于教藏。至元豐中
皇弟魏端獻王。鏤板分施名藍。四方學者。罕
遇其本。元祐六年夏。游東都法雲道場。始見
錢唐新本。尤爲精詳。乃呉人徐思恭請法
禪師。同永樂法眞二三耆宿。遍取諸録。用三
乘典籍聖賢教語。校讀成就。以廣流布。其益
甚博。法涌知予喜閲是録。因請爲序云



宗鏡録序
 天下大元帥呉越國王俶製 
詳夫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親父子厚人倫。
儒吾之師也。寂兮寥兮視聽無得。自微妙升
虚無。以止乎乘風馭景。君得之則善建不拔。
人得之則延貺無窮。道儒之師也。四諦十二
因縁三明八解脱。時習不忘。日修以得。一登
果地。永達眞常。釋道之宗也。惟此三教。並自
心修。心鏡録者。智覺禪師所撰也。總乎百卷。
包盡微言
我佛金口所宣。盈于海藏。蓋亦提誘後學。師
之智慧辯才。演暢萬法。明了一心。禪際河遊。
慧間雲布。數而稱之。莫能盡紀。聊爲小序。以
頌宣行云爾



宗鏡録
 大宋呉越國慧日永明
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伏以。眞源湛寂。覺海澄清。絶名相之端。無能
所之迹。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爲
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
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次則隨想。而世
界成差。後即因智。而憎愛不等。從此遺眞
失性。執相徇名。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
浪。鎖眞覺於夢夜。沈迷三界之中。瞽智眼於
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業繋之苦。喪解
脱之門。於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約依
處則分二十五有。論正報則具十二類生。皆
從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別。向不遷境上。虚
受輪迴。於無脱法中。自生繋縛。如春蠶作繭。
似秋蛾赴燈。以二見妄想之絲。纒苦聚之業
質。用無明貪愛之翼。撲生死之火輪。用谷響
言音。論四生妍醜。以妄想心鏡。現三有形儀。
然後。違順想風。動搖覺海。貪癡愛水。資潤苦
芽。一向徇塵。罔知反本。發狂亂之知見。翳於
自心。立幻化之色聲。認爲他法。從此。一微渉
境。漸成戞漢之高峯。滴水興波。終起呑舟之
巨浪。邇後將欲反初復本。約根利鈍不同。
於一眞如界中。開三乘五性。或見空而證果。
或了縁而入眞。或三祇熏錬。漸具行門。或一
念圓修。頓成佛道。斯則剋證有異。一性非殊。
因成凡聖之名。似分眞俗之相。若欲窮微洞
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竟寂滅。絶昇沈
之異無縛脱之殊。既無在世之人。亦無滅度
之者。二際平等。一道清虚。識智倶空。名體
咸寂。逈無所有。唯一眞心。達之名見道之人。
昧之號生死之始。復有邪根外種小智權機。
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見本。唯欲厭
喧斥動破相析塵。雖云味靜冥空。不知埋眞
拒覺。如不辯眼中之赤眚。但滅燈上之重光。
罔窮識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則勞
形役思喪力捐功。不異足水助氷投薪益火。
豈知重光在眚虚影隨身。除病眼而重光自
消。息幻質而虚影當滅。若能迴光就已。反境
觀心。佛眼明而業影空。法身現而塵跡絶。以
自覺之智刃。剖開纒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
鋒。斬斷塵中之見網。此窮心之旨。達識之詮。
言約義豐。文質理詣。掲疑關於正智之戸。薙
妄草於眞覺之原。愈入髓之沈痾。截盤根之
固執。則物我遇智火之焔。融唯心之爐。名相
臨慧日之光。釋一眞之海。斯乃内證之法。豈
在文詮。知解莫窮。見聞不及。今爲未見者演
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圓聞。未知者
説無知之眞知。未解者成無解之大解。所冀
因指見月。得兎忘罤。抱一冥宗。捨詮檢理。了
萬物由我。明妙覺在身。可謂搜抉玄根磨礱
理窟。剔禪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餘惑微
瑕。應手圓淨。玄宗妙旨。擧意全彰。能摧七慢
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塵勞外道。盡赴指呼。生
死魔軍。全消影響。現自在力。闡大威光。示
寶珠。利用無盡。傾祕密藏。周濟何窮。可
謂。香中爇其牛頭。寶中探其驪頷。華中採其
靈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飮
其甘露。藥中服其九轉。主中遇其聖王。故得
法性山高。頓落群峯之峻。醍醐海闊。横呑衆
派之波。似夕魄之騰輝。奪小乘之星宿。如朝
陽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猶貧法財之人値
大寶聚。若渇甘露之者遇清涼池。爲衆生所
敬之天。作菩薩眞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
見之藥王。迷險難之途。偶明達之良導。久
居闇室。忽臨寶炬之光明。常處裸形。頓受天
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故知。無
量國中。難聞名字。塵沙劫内。罕遇傳持。以如
上之因縁。目爲心鏡。現一道而清虚可鑒。辟
群邪而毫髮不容。妙體無私。圓光匪外。無邊
義海。咸歸顧眄之中。萬像形容。盡入照臨之
内。斯乃曹谿一味之旨。諸祖同傳。鵠林不二
之宗。群經共述。可謂萬善之淵府。衆哲之玄
源。一字之寶王。群靈之元祖。遂使離心之境。
文理倶虚。即識之塵。詮量有據。一心之海印。
揩定圓宗。八識之智燈。照開邪闇。實謂。含
生靈府。萬法義宗。轉變無方。卷舒自在。應縁
現迹。任物成名。諸佛體之號三菩提。菩薩修
之稱六度行。海慧變之爲水。龍女獻之爲珠。
天女散之爲無著華。善友求之爲如意寶。縁
覺悟之爲十二縁起。聲聞證之爲四諦人空。
外道取之爲邪見河。異生執之作生死海。論
體則妙符至理。約事則深契正縁。然雖標法
界之總門。須辯一乘之別旨。種種性相之義。
在大覺以圓通。重重即入之門。唯種智而妙
達。但以根羸靡鑒學寡難周。不知性相二門。
是自心之體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體。如無
水有波。若得體而闕妙用之門。似無波有水。
且未有無波之水。曾無不濕之波。以波徹水
源水窮波末。如性窮相表相達性原。須知體
用相成性相互顯今則細明總別。廣辯異同。
研一法之根元。搜諸縁之本末。則可稱宗鏡
以鑒幽微。無一法以逃形。則千差而普會。遂
則編羅廣義。撮略要文。鋪舒於百卷之中。卷
攝在一心之内。能使難思教海。指掌而念念
圓明。無盡眞宗。目覩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
手。永息馳求。猶覺樹垂陰。全消影跡。獲眞寶
於春池之内。拾礫渾非。得本頭於古鏡之前。
狂心頓歇。可以深挑見刺永截疑根。不運一
毫之功。全開寶藏。匪用刹那之力。頓獲玄珠。
名爲一乘大寂滅場。眞阿蘭若正修行處。此
是如來自到境界。諸佛本住法門。是以普勸
後賢。細垂玄覽。遂得智窮性海學洞眞源。此
識此心。唯尊唯勝。此識者。十方諸佛之所證。
此心者。一代時教之所詮。唯尊者。教理行果
之所歸。唯勝者。信解證入之所趣。諸賢依之。
而解釋論起千章。衆聖體之。以弘宣談成四
辯。所以掇奇提異。研精洞微。獨擧宏綱。大張
正網。撈摝五乘機地。昇騰第一義天。廣證此
宗。利益無盡。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
能令廣濟含生。塞小乘之亂轍。則無邪不正
有僞皆空。由自利故。發智徳之原。由利他故。
立恩徳之事。成智徳故。則慈起無縁之化。成
恩徳故。則悲含同體之心。以同體故。則心起
無心。以無縁故。則化成大化。心起無心故。
則何樂而不與。化成大化故。則何苦而不
收。何樂而不與。則利鈍齊觀。何苦而不收。則
怨親普救。遂使三草二木咸歸一地之榮。邪
種焦芽同霑一雨之潤。斯乃盡善盡美。無比
無儔。可謂括盡因門。搜窮果海。故得創發菩
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頓
圓無滯。明識歸家之道路。直進何疑。或離此
別修隨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縁木求魚。徒歴
三祇。終無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
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
功。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可謂資糧易辦。道
果先成。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
登彌勒毘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能令客
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忽使沈空小果。頓
受如來之記名。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
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茲成佛。未來大士。
仗此證眞。則何一法門而不開。何一義理而
不現。無一色非三摩鉢地。無一聲非陀羅尼
門。甞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
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烟島雲林。咸提妙旨。歩
歩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蔔之香。掬滄海而
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煥兮開觀象
之目。盡復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倶還本法。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檝以之安流。妙
峯以之高出。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
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擧一心
爲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
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録。分爲百卷。大
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次申問答。用去
疑情。後引眞詮。成其圓信。以茲妙善。普施含
靈。同報
佛恩其傳斯旨耳





宗鏡録卷第一
 標宗章第一 
詳夫。祖標禪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
詮下之大旨。則前賢所禀後學有歸。是以先
列標宗章。爲有疑故問。以決疑故答。因問而
疑情得啓。因答而妙解潜生。謂此圓宗難信
難解。是第一之説。備最上之機。若不假立言
詮。無以蕩其情執。因指得月。不無方便之門。
獲兎忘罤。自合天眞之道。次立問答章。但以
時當末代罕遇大機。觀淺心浮根微智劣。雖
知宗旨的有所歸。問答決疑漸消惑障。欲堅
信力須假證明。廣引祖佛之誠言。密契圓常
之大道。遍採經論之要旨。圓成決定之眞心。
後陳引證章。以此三章通爲一觀搜羅該括
備盡於茲矣。問。先徳云。若教我立宗定旨如
龜上覓毛兎邊求角。楞伽經偈云。一切法不
生。不應立是宗。何故標此章名。答。斯言遣
滯。若無宗之宗則宗説兼暢。古佛皆垂方便
門。禪宗亦開一線道。切不可執方便而迷大
旨。又不可廢方便而絶後陳。然機前無教。教
後無實。設有一解一悟。皆是落後之事。屬第
二頭。所以大智度論云。以佛眼觀一切十方
國土中一切物。尚不見無。何況有法。畢竟空
法能破顛倒。令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
況凡夫顛倒有法。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約今
學人隨見心性發明之處。立心爲宗。是故西
天釋迦文佛云。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此
土初祖達磨大師云。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
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已上約
祖佛所立宗旨。又諸賢聖所立宗體者。杜順
和尚依華嚴經立自性清淨圓明體。此即是
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
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
無幽不矚。故曰圓明。又隨流加染而不垢。返
流除染而不淨。亦可在聖體而不増。處凡身
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
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
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衆生自心之體。靈知
不昧寂照無遺。非但華嚴之宗。亦是一切教
體。佛地論立一清淨法界體。論云。清淨法界
者。一切如來眞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
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徳。無
生無滅猶如虚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
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
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
證。二空無我所顯。眞如爲其自性。諸聖分證。
諸佛圓證。此清淨法界即眞如妙心。爲諸佛
果海之源。作群生實際之地。此皆是立宗之
異名。非別有體。或言宗者尊也。以心爲宗。故
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或言體者性也。以心
爲體。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或言智者。以
心爲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所以云。自覺聖
智普光明智等。若約義用而分。則體宗用別
者會歸平等。則一道無差。所以華嚴記問
云。等妙二位全同如來普光明智者。結成入
普。所以此會説等妙二覺。二覺全同普光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