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禪源諸詮集都序 (No. 2015_ 宗密述 ) in Vol. 48

[First] [Prev]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上之三教。攝盡佛一代所説之經。及諸菩薩
所造之論。細尋法義。便見三義全殊。一法無
別。就三義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對。第三第一
性相相對。皆條然易見。唯第二第三破相與
顯性相對。講者禪者同迷。皆謂同是一宗一
教。皆以破相便爲眞性。故今廣辨空宗性宗
有其十異。一法義眞俗異。二心性二名異。三
性字二體異。四眞智眞知異。五有我無我異。
六遮詮表詮異。七認名認體異。八二諦三諦
異。九三性空有異。十佛徳空有異。初法義眞
俗異者。空宗縁未顯眞靈之性故。但以一切
差別之相爲法。法是俗諦。照此諸法。無爲無
相。無生無滅。無増無減等爲義。義是眞諦。故
智度論以俗諦爲法無礙辯。以眞諦爲義無
礙辯。性宗則以一眞之性爲法。空有等種種
差別爲義。故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華嚴
十地亦云。法者知自性。義者知生滅。法者知
眞諦。義者知俗諦。法者知一乘。義者知諸
乘。如是十番釋法義二無礙義。皆以法爲眞
諦。以義爲俗諦。二心性二名異者。空宗一向
目諸法本源爲性。性宗多目諸法本源爲心。
目爲性者諸論多同。不必叙述目爲心者。勝
鬘云。自性清淨心。起信云。一切法從本以來
離言説名字心縁等相。乃至唯是一心。楞伽
云。堅實心。良由此宗所説本性不但空寂而
乃自然常知。故應目爲心也。三性字二體異
者。空宗以諸法無性爲性。性宗以靈明常住
不空之體爲性。故性字雖同。而體異也。四眞
智眞知異者。空宗以分別爲知。無分別爲智。
智深知淺。性宗以能證聖理之妙慧爲智。以
該於理。智通於凡聖之靈。性爲知。知通智
局。上引問明品已自分別。況十迴向品説眞
如云。照明爲性。起信説。眞如自體眞實識知。
五有我無我異者。空宗以有我爲妄。無我爲
眞。性宗以無我爲妄。有我爲眞。故涅槃經
云。無我者名爲生死。有我者名爲如來。又
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乃至廣破二乘無常
無我之見。如春池執礫爲寶。廣讃常樂我淨
而爲究竟。乃至云無我法中有眞我良由衆生迷
自眞我。妄
執五蘊爲我。故佛於大小乘法相及破相教中破
之云無。今於性宗直明實體。故顯之云有也
。六遮詮
表詮異者。遮謂遣其所非。表謂顯其所是。又
遮者揀却諸餘。表者直示當體。如諸經所説
眞妙理性。毎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因無
果。無相無爲。非凡非聖。非性非相等。皆是遮
諸經論中。毎以非字非却諸法。動即有三十
五十箇非字也。不字無字亦爾。故云絶百非
若云
知見覺。照靈鑒光明。朗朗昭昭。惺惺寂寂等。
皆是表詮。若無知見等體。顯何法爲性。説何
法不生滅等。必須認得見今了然。而知即是
心性。方説此知不生不滅等。如説鹽云不淡
是遮。云鹹是表。説水云不乾是遮。云濕是表。
諸教毎云絶百非者。皆是遮詞直顯一眞。方
爲表語。空宗之言但是遮詮。性宗之言有遮
有表。但遮者未了。兼表者乃的。今時學人皆
謂。遮言爲深。表言爲淺。故唯重非心非佛。無
爲無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但以遮
非之詞爲妙。不欲親自證認法體。故如此也
悟息後即任
遮表臨時
七認名認體異者。謂佛法世法一
一皆有名體。且如世間稱大不過四物。如智
論云。地水火風是四物名。堅濕暖動是四物
體。今且説水。設有人問。毎聞澄之即清。混之
即濁。堰之即止。決之即流。而能漑灌萬物洗
滌萬穢。此是何物擧功能義
用而問也
答云。是水擧名
答也
愚者
認名便謂已解。智者應更問云。何者是水徴其
體也
答云。濕即是水剋體指也。此一言便定更無別字可替
也。若云水波清濁凝流是水 何異
他所問
之詞
佛法亦爾。設有人問。毎聞諸經云。迷之
即垢。悟之即淨。縱之即凡。修之即聖。能生世
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此是何物擧功能義
用而問也
答云。
是心擧名
答也
愚者認名便謂已識。智者應更問。何
者是心徴其
體也
答知即是心指其體也。此言最的。餘字
不如。若云非性非相能語
言運動等是心者。
何異他所問詞也
以此而推水之名體。各唯一
字。餘皆義用。心之名體亦然。濕之一字貫於
清濁等萬用萬義之中。知之一字亦貫於貪
嗔慈忍善惡苦樂萬用萬義之處。今時學禪
人多疑云。達摩但説心。荷澤何以説知。如
此疑者。豈不似疑云比只聞井中有水。云何
今日忽覺井中濕耶。思之思之。直須悟得水
是名不是。濕濕是水不是名。即清濁水波
凝流。無義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
是心不是名。即眞妄垢淨善惡。無義不通也。
空宗相宗爲對。初學及淺機。恐隨言生執。故
但標名而遮其非。唯廣以義用而引其意。性
宗對久學及上根令忘言認體。故一言直示
達摩云。指一言以直示。後人意不解尋思。何者是一
言。若云即心是佛是一言者。此是四言。何爲名一也
認得體已。方於體上照察義用。故無不通矣。
八二諦三諦異者。空宗所説世出世間一切諸
法不出二諦。學者皆知。不必引釋。性宗則攝
一切性相及自體總爲三諦。以縁起色等諸
法爲俗諦。縁無自性諸法即空爲眞諦此與空
宗相宗
一諦。義
無別也
一眞心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爲
中道第一義諦。其猶明鏡。亦具三義。鏡中影
像。不得呼青爲黄。妍媸各別。如俗諦影無
自性一一全空。如眞諦其體常明。非空非青
黄。能空能青黄。如第一義諦。具如瓔珞大品
本業等經所説。故天台宗依此三諦修三止
三觀。成就三徳也。九三性空有異者。三性謂
遍計所執性妄情於我及一切法周遍計度。一一執
爲實有。如癡孩鏡中見人面像執爲
命質礙
骨肉等
依地起性此所執法。依他衆縁相因而起。都無
自性。唯是虚相。如鏡中影像也
圓成實性本覺眞心始覺顯現。圓滿成
就。眞實常住。如鏡之明
空宗云。諸經
毎説有者。即約遍計依他。毎説空者。即是圓
成實性。三法皆無性也。性宗即三法。皆具空
有之義。謂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
成情無理有。相無性有。十佛徳空有異者。空
宗説佛以空爲徳。無有少法是名菩提。色見
聲求皆行邪道。中論云。非陰不離陰。此彼不
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離一切相即
名諸佛。性宗則一切諸佛自體。皆有常樂我
淨。十身十智眞實功徳。相好通光一一無盡。
性自本有不待機縁。十異歴然二門煥矣。雖
分教相亦勿滯情。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須
先約三種佛教證三宗禪心。然後禪教雙忘
心佛倶寂。倶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
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如此
則自然聞泯絶無寄之説。知是破我執情。聞
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斷我習氣。執情破而眞
性顯。即泯絶是顯性之宗。習氣盡而佛道成。
即修心是成佛之行。頓漸空有既無所乖。
澤江西秀能豈不相契。若能如是通達。則爲
他人説無非妙方。聞他人説無非妙藥。藥之
與病。只在執之與通。故先徳云。執則字字
瘡疣。通則文文妙藥。通者了三宗不相違也。
問前云。佛説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未審
三種教中何頓何漸。答法義深淺已備盡於
三種。但以世尊説時儀式不同。有稱理頓
説。有隨機漸説。故復名頓教漸教。非三教
外別有頓漸。漸者爲中下根即時未能信悟
覺妙理者。且説前人天小乘乃至法相
第一
教也
破相第二
教也
待其根器成熟。方爲説於了義。
即法華涅槃等經是也此及下逐機頓教合爲第三
教也。其化儀頓即總攝三
般。西域此方古今諸徳。所判教爲三時
五時者。但是漸教一類。不攝華嚴經等
頓者復二。
一逐機頓。二化儀頓。逐機頓者。遇凡夫上根
利智。直示眞法。聞即頓悟全同佛果。如華嚴
中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圓覺經中觀行
成時即成佛道。然始同前二教中行門。慚除
凡習漸顯聖徳。如風激動大海不能現像。風
若頓息則波浪漸停影像漸顯也風喩迷情。海喩
心性。波喩煩
惱。影喩功用。
信論中一一配合
即華嚴一分及圓覺佛頂密嚴
勝鬘如來藏之類二十餘部經是也。遇機即
説不定初後與禪門第三直顯心性宗全相同
也。二化儀頓。謂佛初成道。爲宿世縁熟上
根之流。一時頓説性相理事。衆生萬惑。菩
薩萬行。賢聖地位諸佛萬徳。因該果海。初心
即得菩提。果徹因源。位滿猶稱菩薩。此唯華
嚴一經及十地論。名爲圓頓教。餘皆不備。
前叙外難云。頓悟成佛是
違經者。余今於此通了
其中所説。諸法是全一
心之證法。一心是全諸法之一心。性相圓融
一多自在。故諸佛與衆生交徹。淨土與穢土
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
入相即無礙鎔融。具十玄門重重無盡。名爲
無障礙法界。此上頓漸皆就佛約教而説。若
就機約悟修説者。意又不同。如前所叙諸家。
有云。先因漸修功成而豁然頓悟猶如伐木
片漸斫一時
頓倒。亦如遠詣都城。歩
歩漸行。一日頓到也
有云。因頓修而漸悟如人
學射。頓者箭箭直注意在中的。漸者日久方
始漸親漸中。此説運心頓修。不言功行頓畢
有云。
因漸修而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見漸遠。
故有人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等者。皆説證悟也。有云。先須頓悟方可漸修
者。此約解悟也約斷障説。如日頓出霜露漸消。約
成徳*説。如孩子生。即頓具四肢
六根。長即漸成
志氣功業
故華嚴説。初發心時即成正覺。
然後三賢十聖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眞
修也良以非眞流之行無以稱眞。何有修眞之行不從
眞起。故彼經説。若未聞説此法。多劫修六度行。
畢竟不能
證眞也
有云。頓悟頓修者。此説上上智根性
樂欲倶勝根勝故悟
欲勝故修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一念
不生前後際斷斷障如斬一綟絲。萬條頓斷。
徳如染一綟絲。萬條頓色也。荷澤
云。見無念體不逐物生。又云。一念與本性相應。
便具河沙功徳。八萬四千波羅蜜門。一時齊用也
此人
三業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金剛三昧經云。
空心不動具六波
羅蜜。法華亦説。父母所
生眼耳徹見三千界等也
且就事跡而言之。如牛頭
融大師之類也。此門有二意。若因悟而修。即
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然上皆只約
今生而論。若遠推宿世則唯漸無頓。今頓見
者。已是多生漸熏而發現也。有云。法無頓
漸。頓漸在機者。誠哉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論
機。誰言法體頓漸義意有此多門。門門有意。
非強穿鑿。況楞伽四漸四頓義與漸修
頓悟相類
此猶不
敢繁云。比見時輩論者。但有頓漸之言。都不
分析。就教有化儀之頓漸。應機之頓漸。就
人有教授方便之頓漸。根性悟入之頓漸。發
意修行之頓漸。於中唯云先頓悟後漸修。似
違反也。欲絶疑者。豈不見日光頓出霜露漸
消。孩子頓生四肢六
根即具
志氣漸立肌膚人物業
藝皆漸成也
風頓息波浪漸停。明良頓成禮樂漸學如高貴
子孫。
於小時亂沒落爲奴。生來自不知貴時清父母訪得當
日全身是貴人。而行跡去就不可頓改。故須漸學
知頓漸之義。甚爲要矣。然此文本意。雖但叙
禪詮縁*達摩一宗。是佛法通體。諸家所述
又各不同。今集爲一藏都成理事具足。至於
悟解修證門戸。亦始終周圓。故所叙之頓漸
須備盡其意。令血脈連續本末有緒。欲見本
末綸緒。先須推窮。此上三種頓説漸説教中
所詮之法。本從何來。見在何處。又須仰觀諸
佛説此教意。本爲何事。即一大藏經始終本
末。一時洞然明了也。且推窮教法從何來者。
本從世尊一眞心體流出。展轉至於當時人
之耳今時人之目其所説義。亦只是凡聖
所依。一眞心體隨縁流出展轉遍一切處遍
一切衆生身心之中。但各於自心靜念如理
思惟。即如是如是而顯現也華嚴云。如是如是
思惟。如是如是顯

次觀佛説經本意者。世尊自云。我本意唯
爲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欲令
衆生開佛知見。乃至入佛知見道故。諸有所
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無有
餘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諸佛法亦如是。雖
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縁譬喩言詞而爲衆
生演説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故我於菩
提樹下初成正覺。普見一切衆生皆成正覺。
乃至普見一切衆生皆般涅槃華嚴妙嚴品云。
佛在摩竭提國菩
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其菩提樹高廣嚴
顯。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衆生等。一一如文
普見一切衆生貪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
智常無染汚徳相備足如來藏
經文也
無一衆生而不
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我
欲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
如來廣大智慧如我無異華嚴出現品文也。唯改
當字爲欲字。令順語勢
也。法華亦云。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遂爲此等衆生於菩提
場。稱於大方廣法界。敷演萬徳因華以嚴
本性。令成萬徳佛果。其有往劫與我同種善
根。曾得我於劫海中以四攝法而攝受者
嚴品
文也
始見我身頻呻三昧
盧含那身
聞我所説説上
華嚴
即皆信
受入如來慧。乃至逝多林我入師子頻呻三
昧。大衆皆證法界。除先修習學小乘者佛在
法華
會説。昔在華嚴會中。五百聲聞如聾如盲。不見佛境界。不
聞圓融法。是也。次云。我今亦令得聞此經入於佛慧。即
直至四十年後法華會
中皆得授記。是也
及溺貪愛之水等者亦出現
品云。
如來智慧唯於二處不能爲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
無爲廣大深坑。及壞善根非器衆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
然亦於彼曾無厭捨。釋曰。即華嚴所説學小乘者。法華
會中還得授記。及不在此會亦展轉令與授記是。此云不
厭捨
如是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難可度
脱。我於三七日。思惟如是事。我若但爲讃
於佛乘。彼即沒在苦。毀謗不信故。疾入於惡
道。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即墮慳貪。
此事爲不可。進退難爲。遂尋念過云佛所行
方便力。方知過去諸佛皆以小乘引誘。然後
人究竟一乘。故我今所得道。亦應説三
乘。我如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喩我。
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
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聞慰喩隨順諸佛意
故。方往波羅㮈國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
等五人。漸漸諸處乃至千萬如羊
車也
亦爲求縁
覺説十二因縁如鹿
車也
亦爲求大乘者説六波羅
如牛車也。此上皆當第一密意依性説相教。此上三
車皆是宅中。指云在門外者。以喩權教三乘云云
中間又爲説甚深般若波羅蜜。陶汰如上聲
聞進趣諸小菩薩此當第二密意
破相顯性教也
漸漸見其根
熟。遂於靈鷲山開示如來知見。普皆與授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究竟一乘。如四衢道中白
牛車也。權教牛車大乘與
實教白牛車一乘不同者。
三十餘本經論。具有明文
顯示三乘法身。平等入
一乘道。乃至我臨欲滅度。在拘尸那城娑羅
雙樹間。作大師子吼。顯常住法。決定説言。一
切衆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究竟
涅槃常樂我淨。皆令安住祕密藏中法華且收
二乘。至
涅槃經方普收六道。會
權入實。須漸次故也
即與華嚴海會師子頻呻
大衆頓證。無有別異法華涅槃。是漸教中之終極。
與華嚴等頓教。深淺無異。都
爲第三顯示眞
心即性教也
我既所應度者皆以度訖。未得度
者已爲作得度因縁。故於雙樹間入大寂滅
定。反本還源。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常住法
界常寂常照也。評曰。上來三紙全是於諸經
中録佛自言也。但以抄録之故。不免於連續
綴合之處。或加減改換三字兩字而已。唯叙
華嚴處一行半。是以經題顯佛意。非佛本語
也。便請將佛此自述本意判前三種教宗。豈
得言權實一般。豈得言始終二法。禪宗例教。
誰謂不然。竊欲和會。良由此也。誰聞此説
而不除疑。若猶執迷。則吾不復也。然上所
引。佛自云。我見衆生皆成正覺。又云。根鈍癡
盲。語似相違。便欲於其中次第通釋。恐間雜
佛語文相交加。今於此後。方始全依上代祖
師馬鳴菩薩。具明衆生一心迷悟本末始終
悉令顯現。自然見全佛之衆生。擾擾生死。全
衆生之佛。寂寂涅槃。全頓悟之習氣。念念攀
縁。全習氣之頓悟。心心寂照。即於佛語相違
之處。自見無所違也。謂六道凡夫三乘賢聖
根本悉是靈明清淨一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
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衆生。但以此心
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隨迷悟之縁。造業受
報。遂名衆生。修道證眞。遂名諸佛。又雖隨縁
而不失自性。故常非虚妄。常無變異不可破
壞。唯是一心。遂名眞如。故此一心常具眞如
生滅二門。未曾暫闕。但隨縁門中凡聖無定。
謂本來未曾覺悟。故説煩惱無始。若悟修證
即煩惱斷盡。故説有終。然實無別始覺亦無
不覺。畢竟平等。故此一心法爾有眞妄二義。
二義復各二義。故常具眞如生滅二門。各二
義者。眞有不變隨縁二義。妄有體空成事二
義。謂由眞不變故妄體空爲眞如門。由眞隨
縁故妄成事爲生滅門。以生滅即眞如。故諸
經説。無佛無衆生。本來涅槃常寂滅相。又以
眞如即生滅故。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
生。既知迷悟凡聖在生滅門。今於此門具彰
凡聖二相。即眞妄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頼
耶識。此識在凡本來常有覺與不覺二義。覺
是三乘賢聖之本。不覺是六道凡夫之本。今
且示凡夫本末。總有十重今毎重以夢喩
側注一一合之
一謂一
切衆生雖皆有本覺眞心如一富貴人端正
多智自在宅中住
二未
遇善友開示。法爾本來不覺如宅中人睡自不知
也。論云。依本覺故
而有不
覺也
三不覺故法爾念起如睡法爾有夢。論云。
依不覺故生三種相。此
是初
四念起故有能見相如夢中
之想
五以有見故根
身世界妄現夢中別見有身在他郷貧
苦。及見種種好惡事境
六不知。此
等從自念起。執爲定有。名爲法執正夢時。法
必執所
見物。爲
實有
七執法定故便見自他之殊。名爲我
夢時必認他郷貧
苦身。爲己本身
八執此四大爲我身故。法
爾貪愛順情諸境欲以潤我。嗔嫌違情諸境
恐損惱我。愚癡之情種種計校此是三毒。如夢
在他郷所見違順
等事。
貪嗔
九由此故造善惡等業夢中或偸奪打罵。
或行恩布徳
十業成難逃。如影響應於形聲。故受六道業
繋苦樂相如夢因偸奪打罵。彼捉枷禁決罰。
因行恩。得報擧薦拜官署職
此上
十重生起次第。血脈連接行相甚明。但約理
觀心而推照。即歴然可見。次辨悟後修證。還
有十重翻妄即眞。無別法故。然迷悟義別順
逆次殊。前是迷眞逐妄。從微細順次生起。展
轉至麁。後乃悟妄歸眞。從麁重逆次斷除。展
轉至細。以能翻之智。自淺之深。麁障易遣。淺
智即能翻故。細惑難除。深智方能斷故。故後
十從末逆次。翻破前十。唯後一前二有少參
差。下當顯示十重者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二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一謂有衆生遇善知識。開示上説本覺眞心。
宿世曾聞今得解悟若宿生未聞。今聞必不信。
或信而不解。雖人人等有佛
性。今現有不信不
悟者。是此類也
四大非我。五蘊皆空。信自眞如
及三寶徳信自心本不虚妄本。不變異故曰眞如。故
論云。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別境界。又
云。信心有四種。一信根。本樂念眞如。二信佛。有無量功
徳常念親近供養。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
能修正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
悟前一翻前二成此第一重也
二發悲智願誓證
菩提發悲心者欲度衆生。發智心者欲了達
一切法。發願心者欲修萬行以資悲智
三隨分修
習施戒忍進。及止觀等増長信根論云。修行有
五。能成此信。
止觀合爲一行。故
六度唯成五也
四大菩提心從此顯發以上三
心開發。
論云。信成就發心者有三種。一者直心。正念眞如法故。
二者深心。樂集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

五以知法性無慳等心等者貪欲嗔恚
懈怠散亂愚癡
六隨順
修行六波羅蜜定慧力用初修名止觀。
成就名定慧
我法雙
初發心時。已約教理觀二執
空。今即定慧力觀自覺空也
無自無他證我
空五
空常幻證法空六色不異空空不
異色。故常空常幻也
七於色自在一
切融通。迷時不知從自心變。故不自在。
今因二空智達之故融通也
八於心自
在無所不照既不見心外別有境界。
境界唯心。故自在也
九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離微細念心
即常住。直覺於迷源。名究竟覺從初發心即
修無念。至
此方得成就。成就
故即入佛位也
十心既無念。則無別始覺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