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禪源諸詮集都序 (No. 2015_ 宗密述 ) in Vol. 48

[First] []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15
重刻禪源詮序
道不能自鳴。假人而鳴。嗚雖不同。道則未嘗
不同也。苟不同不足以爲道。如仲尼之一貫。
老聃之無爲。釋氏之空寂。人異道同。此其證
也。況夫禪教兩宗同出於佛。禪佛心也。教佛
口也。豈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奈何去聖時
遙。師承各異。教者指禪爲暗證。禪者目教爲
漸修。明暗未得其公。頓漸罔知攸定。迭爲詆
毀殆若仇讎。非但鼓之空言。抑且筆之簡册。
世道日下。弊將何如。昔圭峯禪師患之。遂將
教禪諸祖著述章句旨意相符者。集爲一書。
名曰禪源諸詮。以訓于世。將使兩家學者知
一佛無二道。四河無異味。言歸于好。永無敗
盟。源詮之功。豈易量哉。予毎見南方此弊尤
甚。安得人有是書一洗舊習。咸與惟新興念
至此。未嘗不廢食而歎也。今雪堂總統大師。
若有所契。特捐衣長復新諸梓。以廣流傳。千
里走書俾爲序引。裴公相國既述于前。自視
何人敢此凌躐以貽識者之誚。然而此書平
生所愛慕者。何幸挂名其間。故不讓也。大徳
七年七月住崑山薦嚴無外惟大序



重刻禪源詮序
禪源詮者。唐圭峯禪師之所作也。佛之道廣
周法界。而細入微塵。非有非空。無内無外。後
之學禪者。志窮實相。以言語爲苛纖。設教
者。務覈眞詮。以空寂爲誕肆。離爲異門。莫明
統一。豈佛之道本然哉。於是以教三種證禪
三宗。謂依性説相。即息妄修心。破相顯性。即
泯絶無寄。顯示眞心。即直明心性。江漢殊流
而同歸智海。酸醎異調而共臻禪味。至於空
宗性宗之別。頓修漸修之殊。莫不會其指歸
開示正覺。然又慮末學之易惑而難悟也。則
又旁行爲圖朱墨以志之。自頓覺至成佛。十
重爲淨。自不覺至受報。十重爲染。淨染之源
由於聖凡。心法悉具眞妄。是名藏識。不覺則
迷眞逐妄歴劫輪迴。頓覺則舍妄歸眞隨順
解脱。雖然學者要知眞如闡教如標月指。若
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則詮圖兩忘。愚
智通爲般若。垢淨倶證菩提。南岳天台南侁
北秀。與達磨東來宗旨無有差別。尚何禪與
教之分哉。唐大中時。裴相國休爲之叙。復手
書是圖。付金州延昌寺。後傳唯勁師。再傳玄
契師。而圖行閩湘呉越間。國朝至元十二年。
世祖御廣寒殿。願問禪教要義。帝師及諸耆
徳。以禪源詮對。上意悦命板行於世。後二十
有九年爲大徳癸卯。嗣法雪堂仁禪師。奉旨
之五臺。回途過大同。得金時潜菴覺公禪師
所書圖。益加考訂。錦粹以傳諸遠。俾圭峯禪
師研眞顯正。化導群迷之意。永久不墜。其爲
利益何可稱量。文原與師爲方外交。乃隨喜
讃歎爲之次序其説書諸編首。是歳閏月朔。
應奉翰林文字將仕佐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
編修官巴西鄧文原書



重刻禪源詮序
雪堂禪師。智識雄邁行解圓通。喜修爲。樂施
與。一日謂余曰。愚甞患世之學佛者。不究如
來設教之因妄執空有競分大小。曰頓曰漸
曰禪曰律。訾訾紛紛千數百年。如護父足使
具受病。雖遇一二同志有以啓之。恨不能家
喩而戸曉也。幸得圭峯所述禪源詮。其文博
雅其旨切當。悉叙前所患者道其所以然。且
作圖示心一眞實諦含三大義。無明縁染諸
相妄起。依修斷法獲證入理。提綱擧要如指
諸掌。昔至元十二年春正月。世祖皇帝萬機
之暇。御瓊華島延請帝師。太保文貞劉公亦
在焉。乃召在京耆宿問諸禪教乖互之義。先
師西菴贇公等八人。因以圭峯禪源詮文爲
對。允愜宸衷。當時先師囑其弟雙泉泰公爲
之記。仍命雪堂鏤板流行。愚以參問諸方。未
暇及此。向於雲中普恩興國二寺各獲一本。
後在京萬壽方丈。復得遼朝崇天皇太后清
寧八年印造頒行天下定本。與文士較正擬
欲刻梓以傳永久。請叙一言庸伸先師遺志。
余聞之喜曰。今子之心即圭峯師憂世之心
也。然不有斯文無以解其惑。不壽其傳無以
利其衆。學者覩之而情不遣解不生。亦何益
矣。古人所謂四難者。今三難不具其一。則在
諸方參學者儻能不負二師弘法利人之念。
盡心披玩。情遣解生。如王良總六轡馳通衢。
阿師駕般若航登彼岸。豈有不達者哉。翰林
待制朝列大夫同修
國史賈汝舟序



禪源諸詮集都序叙
 唐綿州刺史裴休述 
圭峯禪師集禪源諸詮爲禪藏而都序之。河
東裴休曰。未曾有也。自如來現世隨機立教。
菩薩間生據病指藥。故一代時教。開深淺之
三門。一眞淨心。演性相之別法。馬龍二士。皆
弘調御之説。而空性異宗。能秀二師。倶傳
達磨之心。而頓漸殊禀。荷澤直指知見。
西一切皆眞。天台專依三觀。牛頭無有一法。
其他空有相破。眞妄相收。反奪順取。密指顯
説。故天竺中夏其宗實繁。良以病有千源藥
生多品。投機隨器不得一同。雖倶爲證悟之
門。盡是正眞之道。而諸宗門下通少局多。故
數十年來師法益壞。以承禀爲戸牖。各自開
張。以經論爲干戈。互相攻撃。情隨函矢而遷
變。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函人唯恐傷人。矢
人唯恐不傷人。蓋所習之術然也。今學者但隨宗徒
彼此相非耳。函字。唐韻。從金函者。鎧甲也。周禮。函
人爲甲。即造甲之人。古字多單爲之。故孟子亦單作
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紛拏莫能辨析。則向者
世尊菩薩諸方教宗。適足以起諍。後人増煩
惱病。何利益之有哉。圭峯大師久而歎曰。吾
丁此時不可以默矣仲尼刪詩書正禮樂。皆不得
已而爲之。故述而不作。乃聖
人貴道不貴跡。意道吾久修當宗佛法。今忽和會諸宗。豈
欲立跡哉。不得已也。丁當也。正當須和會之時也
於是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融
瓶盤釵釧爲一金。攪酥酪醍醐爲一味。振綱
領而擧者皆順荀子云。如振裘領。屈五指
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據會要
而來者同趨趨字平聲呼之。周易略例云。據會要以
觀方來。則六合輻輳。未足多也。都序
據圓教以印諸宗。雖
百家亦無所不統也
尚恐學者之難明也。又復
直示宗源之本末。眞妄之和合。空性之隱顯。
法義之差殊。頓漸之異同。遮表之迴互。權實
之深淺。通局之是非此下歎叙述顯。明
而丁寧。欲人悟也
莫不提
耳而告之毛詩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當時疾彼人
不修徳荒亂。言我不對面向汝説。又提耳
起耳。就耳邊告汝。汝終
不改也。意説丁寧之甚
指掌而示之論語云。知其
説者之於天下
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言夫子語了指自手
掌示弟子。言見此事分明。如掌中之物易了
嚬呻以
吼之。愛軟以誘之此下歎慈悲憂念。
如養赤子也
乳而藥之。
憂佛種之夭傷也無少善根而作闡
提。是夭傷也
腹而擁之
云。腹我顧我。言慈母念幼子。腹中抱
我。暫起去又回頭顧我念惜之深也
念水火之漂焚
欲是
水火
挈而導之懼邪小之迷陷也既有善根。
又離五欲。
復恐不入
於大乘也
揮而散之。悲鬪爭之牢固也。大明不
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此下
歎悲
智與佛同也。佛日雖盛。得吾師然後回光曲
照。佛慈悲雖普。得吾師然後弘益彌多
若吾師者。
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盡除。順佛心而横
亘大悲。窮劫蒙益。則世尊爲闡教之主。吾師
爲會教之人。本末相扶。遠近相照。可謂畢一
代時教之能事矣自世尊演教至今日。
會而通之。能事方畢
或曰。自
如來未嘗大都而通之。今一旦違宗趣而不
守。廢關防而不據。無乃乖祕藏密契之道
乎。答曰。佛於法華涅槃會中。亦已融爲一
味。但昧者不覺。故涅槃經。迦葉菩薩曰。諸佛
有密語無密藏。世尊讃之曰。如來之言。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