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人天眼目 (No. 2006_ 智昭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眼門庭
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
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
物。斥滯磨昏。種種機縁不盡詳擧。觀其大
概。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
掃除情解。要見法眼麼。人情盡處難留跡。家
破從教四壁空
  要訣山堂
清涼大法眼。旺化石頭城。首明地藏指頭。頓
見玄沙祖禰。撥萬象不撥萬象。言前獨露全
身。有絲頭不有絲頭。句裏已彰自己。心空
法了。情盡見除。應塵毛了了然。統刹海皎皎
地。髑髏常干世界。鼻孔摩觸家風。重重華藏
交參。一一網珠圓瑩。以至風柯月渚。顯露眞
心。烟靄雲林宣明妙法。對揚有準。*惟證乃
知。亘古今而現成。即聖凡而一致。聲傳海
外。道滿寰中。歴然驗在目前。宛爾石城猶在。
此法眼宗風也
  古徳綱宗頌
一點靈臺耀古今。嶷然弘偉莫沈吟。森羅影
裏容交露。聲色門前渉互深。袢夏雲欺千
嶂碧。零秋風動萬家砧。綿綿法爾無窮間。引
出餘吹更爽襟
人天眼目卷之四






人天眼目卷之五
  宗門雜
  拈花
王荊公問佛慧泉禪師云。禪家所謂世尊
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經亦不載。
曰。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三卷。因閲之。經文所載甚詳。梵王至靈
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爲床座。請佛
衆生説法。世尊登座拈花示衆。人天百
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
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
摩訶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
祕藏世無聞
  三身
三身謂法報化也。法身毘盧遮那。此云遍
一切處。報身盧舍那。此云淨滿。化身釋迦牟
尼。此云能仁寂默。在衆生身中。即寂智用
也。寂即法身。智*即報身。用*即化身事苑
金光明最勝王經云。一切如來有三種身。具
足攝受阿耨菩提。化身者。如來昔在修行地
中。爲諸衆生。修種種法。得自在力。隨衆生
意。隨衆生界。現種種身。是名化身。應身者。
謂諸如來。爲諸菩薩説於眞諦。令其解了生
死涅槃是一味故。爲除身見衆生怖畏權喜
故。爲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
如如智本願力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
背圓光。是名應身。法身者。爲除煩惱等障。
爲*具諸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
身。前二種身。是名假有。後第三身。是眞實
有。爲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
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復次諸佛
利益自他。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
如如智。又纓珞經云。五分法身。以識性別。
戒香攝身。定香攝意。慧香攝亂。解慧攝倒
見。度知攝無明。是五分香。纓珞其身
  四智新*添
大圓鏡智如大圓鏡
現衆色像
 平等性智觀一切法
悉皆平等
妙觀察智善觀諸法
無礙而轉
 成所作智成本願力所應
作事故。轉八識
而成
四智
妙藏詮註云。佛轉八識而成四智者。用八
爲大圓鏡智。七爲平等性智。六爲妙觀察智。
前五爲成所作智。識*惟分別。智能決斷。大
乘莊嚴論云。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具三身。
古徳云。眼等五識爲成所作智。意爲妙觀察
智。化身攝。末那爲平等性智。報身攝。阿頼耶
爲大圓鏡智。法身攝。智通禪師。讀楞伽經
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詣曹溪問六祖。
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
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
説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
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
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縁。超然登佛地。吾今爲





汝説。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説菩提。
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身。便
明四智。若離三身。便譚四智。此名有智無
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説偈曰。大圓鏡
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
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
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轉名不
轉體
若於轉
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傳燈
  ○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六塵 六識
五識轉成所作智
般若經云。六根六塵成十二處。添六識和合
爲十八界。起信論云。以四種法熏習義。一淨
謂眞如。二染謂無明。三妄心謂業識。四妄塵
謂六塵。楞嚴云。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
根出也。華嚴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起信又云。三界
虚僞*惟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也。毘
婆沙論問曰。心意識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
別。即心是意。意即是識。皆同一義。如火灸。
亦名焔亦名熾。般若又曰。若如實知自性皆
空。是爲能學六根六塵六識者也。祖師云。遍
現倶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謂之佛
性。不識喚作精魂。然雖如是。蹉過者極多。錯
會者不少
  ○ 第七末那識轉平等性智
楞伽云。末那者。此云染汚意。恒審思量。故亦
名傳送識。佛與大惠謂。廣説有八。略説有
二。内現識計爲我屬頼耶。外分別事識計爲
我屬前六識。眞即識實性。亦屬頼耶淨分。故
有麁細者。謂三細六麁。麁細二識者。皆依無
明住地而起。以根本無明。動彼靜心。而起細
識。依此細識。轉起麁心。以無明爲本。依無
明爲因。生三細不相應心。依境界爲縁。生三
麁相應心。故云。麁細二識。各具二因。方得生
住。現識者。起*信云。不相應心也。依不思議
熏故得生。依不思議變故得住。此現識所現
境界。動彼心海。起諸事識之浪也。分別事識
者。起信云。相應心也。依境界故得生。依海心
故得住也。此一識者。皆是無明。熏習眞如。
成染縁起也。論曰。當知無明能主一切染
法。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諸經要集云。識
自下上至臍已上滅者生人中。上至心滅者
不失人身。上至頭面滅者生天。至頂滅者永
斷輪迴。自上下至腰滅者鬼趣。下至足滅者
地獄。論曰。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惟一眞心矣
  ○ 八阿頼耶識轉大圓鏡智
宗鏡云。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亦名含藏識。亦
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脱。亦名八丈夫。總有四
八三十二相。此是果相因智報徳。七八二識
不相離。解深密經云。此八識能發起前六轉
識故。第八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爲因。招
感令生第八異熟心。是果。此阿頼耶者。即是
眞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縁不合而合。能含藏
一切眞俗境界故。名含藏識。如明鏡不與影
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來藏識。伽陀云。諸
法於藏識。識於法亦爾。更互爲因相。亦互爲
果相。楞伽云。若不著二乘外道諸見。方能如
實修行。摧破他論惡見。及舍我執等。能以
妙慧。所依識者。即四智轉八識也。入如來自
證地者。言與諸佛同得同證也。楞伽經佛語
大惠云。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
爲因。而於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倶時
之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注云。彼諸識等。
各了自境者。此名八識倶能分別自分境故。
不知*惟是自心妄現也。謂色是眼識境。乃至
頼耶見分。是第七識境。根身種子器界。是藏
識境。然此八識。離如來藏。無別自體。以衆生
不知故。執爲八識之名。諸佛證得之故。能成
四智之用。若昧之則八識起執藏之號。七識
得染汚之名。六識起遍計之情。五識狥根塵
之相。若了知頼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徳之門。
末那爲平等之源。一自它之性。第六起觀察
之妙。轉正法之輪。五識興所作之功。垂應化
之迹。斯則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其體。但
轉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但伏六識不取
塵境。故名識滅。是故離心之境。文理倶虚。即
識之塵詮量有據。狂心不歇。歇則菩提。垢淨
心明。本來是佛
  ○ 第九阿陀那識
亦名純淨識。合論曰。寄説阿陀那識此云
執持
第九純淨識。如五六七八等識。常依九識
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爲我。如水暴流不離水
體。諸波浪等。以水爲依。故五六七八識。常以
淨識爲依。何謂九爲淨識。爲二乘人久在生
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
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使令悲智漸漸得生
達識成智。深密經頌云。阿陀那識甚微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
別執爲我
  按三身四智諸説。採摭經論援據詳明。與
潙仰辨識處。大相關係。可資深禪正修者。
不蹈旁蹊而行正路。故予有取焉。往往同
流之士必謂。吾單傳直指之宗。何藉此爲。
殊不知。學道者。爲心意識之所困苦甚矣。
虚明自照。本自無它。境風搖搖。倏然走作。
通人達士。猶未免焉。況其下者乎。可無方
便觀照之力乎。倘因其披剥之説。破其虚
妄。擣其窠窟。即吾受用處。皆大圓鏡智也。
精金萬鍜。不再鑛矣
  石頭參同契雪竇著語 新添
  竺土大仙心誰是
能擧
 東西密相付惜取
眉毛
人根有利鈍作麼
 道無南北祖且欵
靈源明皎潔撫掌
呵呵
 枝派暗流注亦未
相許
執事元是迷展開
兩手
 契理亦非悟拈却
了也
門門一切境捨短
從長
 迴互不迴互以頭
換尾
迴而更相渉者箇是
拄杖子
 不爾依位住莫錯認
定盤星
色本殊質像便
開眸
 聲元異樂苦還同
掩耳
闇合上中言心不
負人
 明明清濁句口宜
掛壁
四大性自復隨所
 如子得其母可知
火熱風動搖春氷
自消
 水濕地堅固從旦
至暮
眼色耳音聲海晏
河清
 鼻香舌鹹醋可憑
可據
然於一一法重報
 依根葉分布好明
本末須歸宗唯我
能知
 尊卑用其語不犯
之令
當明中有暗暗必
可明
 勿以暗相遇明還
當暗中有明一見
 勿以明相覩無異
明暗各相對若爲
 比如前後歩不如
萬物自有功旨爾
寧止
 當言用及處縱横
十字
事存函蓋合仔細
 理應箭鋒莫教
承言須會宗未兆
非明
 勿自立規矩突出
觸目不會道又何
 運足焉知路出不
進歩非近遠唱彌
 迷隔山河和彌
謹白參玄人聞必
同歸
 光陰莫虚度誠哉是
言也
寂音曰。予甞深考此書。凡四十餘句。而以明
暗論者半之。篇首便曰。靈源明皎潔。枝派
暗流注。乃知。明暗之意根於此。又曰。暗合
上中言。明明清濁句。調達開發之也。至指其
宗而示其趣則曰。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
故其下廣序明暗之句。奕奕綴聯不已者。非
決色法虚誑。乃是明其語耳。洞山悟本得此
旨故。有五位偏正之説。至於臨濟之句中玄
雲門之隨波逐浪。無異味也。而晩輩承其言。
便想像明暗之中有相藏露之地。不亦謬乎
  五問
  此蓋當時義學之徒。相與造説。誣罔先聖。
非毀禪宗。而自聰禪師問達觀頴和尚。凡
五問欲杜邪謬。故辯詳之
僧自聰問達觀頴和尚曰。諸經論家多言。西
天自迦葉至師子尊者。祖師相傳。至此斷絶。
其實如何。答曰。吁如此説者生滅心也。不知
爲法惜人。螢鬪杲日。雀填滄海。枉勞形耳。且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度婆舍斯多。兼出達磨
達。其縁具在唐會稽沙門靈徹序金陵沙
門法炬所編寶林傳。并據前魏天竺三藏支
疆梁樓續法記。具明師子尊者遇難以前傳
衣付法之事。從大迦葉爲首。直下血脈。第二
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
七祖般若多羅付菩提達磨。即唐土初祖也。
原支疆梁樓三藏來震旦。抵洛陽白馬寺。
即前魏帝道卿公景元二年辛巳歳也。師子
入滅方二年矣。以是顯知。經論諸師誣罔後
昆。吁哉奈何。問曰。達磨大師。自西天帶楞伽
經四卷來是否。答曰非也。好事者爲之耳。且
達磨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豈有四卷經耶。聰曰。寶林傳亦如是説頴
曰。編修者不暇詳討矣。試爲子評之。夫楞
伽經三譯。而初譯四卷。乃宋天竺三藏求那
跋陀之所譯。次十卷元魏時菩提流支譯。流
支與達磨同時。下藥以毒達磨者是也。後
七卷唐天后代於闐三藏實叉難陀譯。以此
證之。先後虚實可知矣。仰山寂禪師。亦甞
*辯此。其事甚明
問曰。傳法偈無翻譯。曁付法藏傳中無此偈。
致諸家多説無據。願垂至誨。答曰。噫子
孫支分是非蜂起。不能根究耳。只如達磨未
入此土。已會唐言。何以知之。初見梁武時
對問。其事即可知矣。後又二祖可大師。十年
侍奉。以至立雪斷臂。志求祖乘至勤誠矣。
後達磨告曰。吾有一袈裟。付汝爲信。世必有
疑者云。吾西天之人。子此土之子。得法實
信。汝當以吾言證之。又云。自釋迦聖師至
般若多羅。以及於吾。皆傳衣表法。傳法留偈。
吾今付汝。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
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因引從上諸祖偈。一
一授之。内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
宗旨。以此則知。達磨付二祖決矣。此乃單傳
口授。何暇翻譯哉
問曰。天台尊者一心三觀法門。與祖師意如
何。答曰。子若不問吾難以言也。吾甞見教
中云。吾有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且不在三
乘五教之内。原佛祖之教。皆有傳授。昔聞大
師。於藏中得龍樹所造中論。覽至第四卷。破
諸法性有定性則無因果等事。如頌曰。因縁
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
義。次頌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縁生。是故一
切法。無不是空者。繇此述一心三觀。曰空
曰假曰中。若據教意。大凡一偈。皆有四句以
成其意耳。智者離爲三觀似枝蔓。又未詳傳
授。因此便言。遠禀龍樹。以樹爲祖。近禀思大
則可知矣。若間世承禀。吾恐後世必有聰利
之人。空看佛經。自禀釋迦。豈其然乎。良
智者具大福徳智慧辯才。累爲帝師故。成一
家之説。辭博理微。而後世子孫。稱傳祖教。乃
番毀師子尊者。親付法與婆舍斯多。以至此
土六祖傳衣付法。以爲邪解。嗚呼吾若備論。
即成是非。子自詳之
問曰。自達磨至此土。因何諸祖師言教。與
西天諸祖洎六祖已上不同。牛頭一宗北秀
荷澤。南岳讓青原思。言句漸異。見解差殊。各
黨師門互毀盛至。如何得息諍去。答曰。怪哉
此問。且祖師來此土。如一樹子就地下種。
因縁和合而生芽也。種即達磨并二祖也。枝
葉即道副總持道育之徒也。洎二祖爲種。三
祖爲芽。乃至六祖爲種。南岳讓爲芽也。其牛
頭神秀荷澤等。皆枝葉耳。然六祖下枝葉繁
茂。生子亦多。其種又逐風土所宜。採取得
葉貴葉。得枝貴枝。亦猶樹焉在南爲橘。在北
爲枳。雖形味有變。而根本豈變乎。又類日焉
在東爲朝。在西爲暮。日亦逐方而轉。則輪影
也。其空則不轉必矣。得何怪哉。子但了其
内心。莫隨其外法。内心者脱其生死。外法者
逐其愛惡。愛惡生則去佛祖遠矣。爲子
間。籤出正宗及横枝言句。各於後述其*繇
序。令學者明其嫡庶者矣
  覺夢堂重校五家宗派序
皇朝景徳間呉僧道原。集傳燈三十卷。自曹
溪下列爲兩派。一曰南岳讓。讓出馬大師。一
曰青原思。思出石頭遷。自兩派下又分五宗。
馬大師出八十四員善知識。内有百丈海。出
黄蘗運大潙祐二人。運下出臨濟玄。故號臨濟
宗。祐下出大仰寂。故號潙仰宗。八十四人。又
有天王悟。悟得龍潭信。信得徳山鑒。鑒得雪
峯存。存下出雲門宗法眼宗。石頭遷出藥山
儼天皇悟二人。悟下得慧眞。眞得幽閑。閑得
文賁。便絶。唯藥山得雲巖晟。晟得洞山价。
价得曹山寂。是爲曹洞宗。今傳燈却收雲門
法眼兩宗。歸石頭下誤矣。縁同時道悟有兩
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渚宮人。崔
子玉之後。嗣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
化。正議大夫丘玄素。撰塔銘。文幾千言。其略
云。馬祖祝曰。他日莫離舊處。故還渚宮。一曰
江陵城東天皇寺道悟。婺州東陽人。姓張
氏。嗣石頭。元和二年丁亥化。律師符載所
撰碑。二碑所載。生縁出處甚詳。但縁*道原
採集傳燈之日。非一一親往討尋。不過宛轉
托人捃拾而得。其差誤可知也。自景徳至
今。天下四海。以傳燈爲據。雖列刹據位立宗
者。不能略加究辨唯丞相無盡居士。及呂
夏卿二君子。毎會議宗門中事。甞曰。石頭得
藥山。山得曹洞一宗。教理行果。言説宛轉且
天王道悟下。出個周金剛。呵風罵雨。雖佛
祖。不敢嬰其鋒。恐自天皇或有差誤。寂音尊
者亦甞疑之云。道悟似有兩人。無盡後於達
觀頴處。得唐符載所撰天皇道悟塔記。又討
得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塔記。齎以遍示諸
方曰。吾甞疑。徳山洞山。同出石頭下。因甚垂
手處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記證之。朗然明
白。方知吾擇法驗人之不謬耳。寂音曰。圭
峯答裴相國。宗趣状列馬祖之嗣六人。首曰
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禀徑山。今妄以雲門
臨濟二宗競者。可發一咲。略書梗概以傳明
達者。庶知五家之正派如是而
宗門雜録卷之五



人天眼目卷之六
  宗門雜
  巖頭三句
  咬去咬住  欲去不去欲住不住
或時一向不去。或時一向不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