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淨土境觀要門 (No. 1971_ 懷則述 ) in Vol. 47

[First] [Prev] 289 290 291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971

淨土境觀要門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
師虎谿沙門 懷則述 
夫淨土法門者。乃末世機縁出生死之要路。
横截五道之舟航。一生彼處永無退轉。以諸
天身飛行自在。衣食自然得。預清淨海衆。常
得見佛聞法速入聖位。無虎狼師子蚊虻蚤
蝨有情之惱。無寒熱風雨無情之所煎熬。蓮
華化生壽命無量。既無生老病死等苦但受
諸樂。故名極樂世界。故我釋迦如來欲令此
土在迷衆生。出離衆苦開折伏之門。彌陀慈
父示攝受之路。所以苦口叮嚀殷勤告誡。偏
讃淨土普勸往生良由於此。是故西天此土
聖賢道俗。迴向發願臨終見佛得往生者。具
載典記不可勝數。但下劣凡夫貪著麁弊色
聲甘心。流浪生死不求出離。譬如入城句當。
若不預辦安歇之處。至乎日暮無所棲泊。深
可痛傷悲悼也。然而諸上善人。厭苦求樂發
心念佛者多。知於境觀者少。因引筆略書大
概。庶使信樂之人。因此以得入道之門。不致
徒勞苦行也初入道場當存想三寶。心生懇惻默發願
云。我與法界衆生諸佛菩薩性體不二。
但我與衆生在迷。諸佛菩薩已悟。我今普爲法界衆生。
求生安養淨土。入是道場諷誦經文稱念佛號。如補助儀
觀無量壽佛經云。若欲志心生西方者。先當
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説身量無
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則八萬相好乃是
十信位人方得見之。非是凡夫初心所觀境
界。是故令觀丈六之身。身有三十二相不可
遍觀。須是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三十
二相自然當現。觀若純熟不妨改觀。觀餘身
相無不可也。若觀此相極須明了。其相在兩
眉中間白如珂雪。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
有八稜内則虚通。右旋宛轉顯映金顏分齊
分明。瑩淨明徹不可云喩。欲觀此相應須先
了萬法唯心一切唯識。故經云。心包太虚量
周沙界。又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
世間中。莫不從心造。是則極樂依報國土寶
樹寶地寶池。彌陀海衆正報之身三十二相
等。皆是我心本具。皆是我心造作。不從他
得不向外來。能了此者方可論於即心觀佛。
所以得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故觀經云。諸
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至八
十隨形好諸句。天台大師作二義釋之。一約
感應道交釋。二約解入相應釋。若無初釋則
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心外有佛。是則解入
相應者即心也。感應道交者觀佛也。至釋是
心作佛是心是佛。從修觀邊説名爲心作。從
本具邊説名爲心。是文出第八像觀義遍初
後。夫如是例此合云是心作日是心是日。乃
至是心作勢至是心是勢至。以至九品之中。
隨境作觀莫不咸然。然而即心觀佛亦名約
心觀佛者。約心就託佛邊説。即心就本具邊
論由具故即也。各擧一義意必雙含也。此之
境觀説者雖多未見的當。今當先引舊説評
之而後正出其意。淨覺法即謂。攝佛歸心然
後用觀名爲觀佛。今謂送想西方境在東土
境觀既差。何由生彼亦濫直觀於心也。廣智
法師謂。攝心歸佛名爲觀佛。此乃直觀於佛。
祖師何名心觀爲宗耶。若據二師所見必須
先了萬法唯心。方可觀心先了萬法唯佛。方
可觀佛。此同常坐等直觀三道。是爲直觀心
直觀佛也。二師執諍不已遂求決於四明祖
師。祖師雙收二家云也。不是攝佛歸心也。不
是攝心歸佛。乃是約心觀佛。何者彌陀淨土
既是我心本具。是故託彼果佛三十二相。熏
我自心本具法身性體。觀智若成自然發現。
故妙宗云。託彼依正熏乎心性。心性易發即
此義也。問約心觀佛唯是所觀。境亦含能觀
觀耶。答觀之一字是能觀觀。心佛二字是所
觀境。若爾此所觀境是妄耶是眞耶。答一家
所論境觀永異諸説。直觀眞心眞佛唯屬佛
界。是故凡曰觀心觀佛皆屬妄境。意在了妄
即眞。不須破妄然後顯眞。諸家直觀眞者。妄
必須破眞理方顯。此乃縁理斷九之義。正是
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是斷滅法。乃屬偏
前別教非是圓頓妙觀。問既曰約心觀佛。佛
是果人何得是妄。若是妄者。彌陀世尊應是
凡夫耶。答初心行者外境未忘以來見有他
佛。無非是忘亦是外陰入也。則知過在於我
何關佛耶。問凡所觀境不出内外。心則屬内
佛則屬外。今云約心觀佛。莫也内外倶觀。若
爾必須仰面觀佛低頭照心。如足跨門限如
首鼠兩端。畢竟如何用心。答此尤難得的當。
今略擧一家之非。而後出其正義。初義者先
輩乃云定境屬外觀屬唯心。須知此説有二
失。一者正墮内外倶觀之失。二者觀屬唯心
有濫眞心之失。以由初心行者須約妄心。而
觀彌陀應身。顯眞佛體方免斯過。祖師雖有
唯心觀立之言。正是唯於妄心所造之境。用
三觀體之。觀若成時眞佛方顯也。故知此説
失之甚矣。次出正義者。須知我心不局方所。
如前所引經文是也。故荊溪云。唯心之言豈
唯眞心。須知煩惱心遍。子尚不知煩惱心遍。
安能了知生死色遍色。何以遍色即心故。若
爾不須攝佛歸乎東土。五陰質内亦不須仰
面觀佛低頭照心。今斷之曰。定境屬外。境
便是心。不須攝佛歸心。方名約心觀佛。如此
明之非但深得佛意。亦乃逈出常情。況佛親
口引喩云。如執明鏡自見面像。鏡中之像在
外。豈可攝歸我身方是我像耶。亦是引心向
彼作往生因。雖無方所在迷成局。今以妙解
融此局心。而即於佛成三諦三觀。是則鏡喩
觀法。執喩修觀。見像喩觀成。即見本性佛
也。觀未成時像既在外。以譬於心何須攝歸
我身耶。此譬顯然人自不達耳。問約心觀佛
定爲外。境乃屬於妄。其義顯然無可疑者。用
於三觀體此妄境成妙三諦願示其相。答如
觀白毫一心一意專想不移。了了分明能了
此境。具足諸法此相爲從我身得。爲從我心
得。佛不從我身得。不從我心得。不從我身得
佛心。不從我心得佛色。何者若是心佛無心。
若是色佛無色。不可以色心求三菩提。所觀
之境既空。能觀之觀亦寂。能所倶亡不落情
想。空雖不可得隨念即見。如鏡照面像現其
中。又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無持來者亦
無有此骨。皆意作耳。悉如幻化假。佛本不
曾來我亦無所至。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
心有想則癡。無想是泥洹。是法不可示。皆念
想所爲。設有念亦無所有空耳。中三觀就能
觀邊論。三諦就所顯邊説。諦觀不二能所一
如。故祖師云。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
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斯
之謂也。問一心三觀三諦一境。不前不後方
是圓頓三昧。據上所論似如次第一心義之
何在。答説雖前後用在一時。且如照此白毫
即是我心。心外無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
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觀。了了通達不爲
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達不爲智所淨亡空
也。非染非淨。境觀雙絶能所頓亡。即是中
道何有前後耶。若論假觀亦復如是。白毫宛
然如骨起光是假。其相叵得是空。此無持來
者。亦無有此骨是中也。若論中觀了此白毫
非空非假。若心有想則癡。無想是尼洹。是
法不可示皆念想所爲亡二邊也。既其雙亡
必也雙照。以雙照故空假宛然。亡照同時不
可前後。是則一空一切空三觀倶空。一假一
切假三觀倶假。一中一切中三觀倶中。不前
不後絶思絶議。問淨土依正在十萬億刹外。
何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又經云阿彌陀佛
去此不遠耶。答此義須約三諦三觀説之其
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體東西宛爾邊。何妨
在十萬億刹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體不
隔毫釐邊。即妙空也。就不一不異二相亡泯
邊。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遠。一切
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遠不近。以
例取捨不取不捨。合散不合不散等莫不皆
然。具如止觀前六章。依修多羅廣開妙解直
論諸法本眞。無非三諦妙法。由此理具方有
事用。以即假故不失自體。不遠而遠往生彼
土。復由即空故同一性體故。以佛力故。三昧
力故。一念能見故。心在定故。如彈指頃故。不
近而近實不往生雙非二邊。非生非不生事既
即理便是妙事。但佛世根利隨擧其一必具
三。故小彌陀偏語其遠。十六觀經偏語其近。
既其遠近雙照必也遠近雙寂。是則近遠非
近非遠。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非生非不生。
今人隨語生解偏執一邊不能圓解。故十疑
論云。今人聞生便作生解。聞不生便作不生
解。正墮此責也。悲夫。若不約理具三法。而
論事用三法。則遭從心生法之過。復招縁理
斷九之譏。豈是圓頓法門。若不爾者。何故妙
宗引般舟三昧經三力爲證。一佛力。二三昧
力。此二非事用耶。三者本功徳力。此非理具
耶。然末代行人而欲立行造修。須揀入理之
門起觀之處。以衆生在迷未悟理故。故至第
七正修章中。方論陰等十境的揀所觀。今亦
如是如前所辯。良由於此不見此意豈不惑
哉。問唯心淨土之唯心與本性彌陀。及十不二
門唯色唯心之唯心同異如何。答唯心淨土。
是所觀陰境。本性彌陀。是所顯法門亦是能
觀觀法。各擧一邊意在互顯。若十不二門約
三諦。妙色妙心而論唯心。故云非色非心空
也。而色而心假也。唯色唯心中也。此乃直約
中道絶待而論。名爲妙色妙心。豈與唯心淨
土所觀陰心同日而語。熟看金&MT04374;指要自見
臧否。若觀二菩薩身相既同彌須揀別。經云。
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如是大勢至。首相者。
觀音頂上有一肉髻。如未開蓮瑩淨紅鮮。大
勢至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若念此
菩薩名時須觀此相。若念清淨海衆時。須想
三乘諸天。圍繞一佛二菩薩也。所論境觀之
相悉例上可知。若不精揀何稱圓修。是故不
能已也。信筆述此老眼昏華不及檢文多有
疎脱。觀者恕之。至大三年冬至前三日
淨土境觀要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89 290 291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