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樂邦遺稿 (No. 1969B ) in Vol. 47

[First] [Prev]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樂邦遺稿卷下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釋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國
慈恩彌陀通賛鈔云。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
徳因縁得生彼國者。良恐衆生曾聞佛説臨
終十念即得往生。我今天命未盡。且當放逸。
爲遮於此故。言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國。言
我今天命未盡者。即愚人見解也。人命無常
如同轉燭。何得久住乎。如佛在世。有諸比丘
作無常觀。佛問云何。比丘答言。出息不保入
息。佛言。眞得無常相也
  海慧禪師示心淨土淨
傳燈録載。海慧禪師一日有學人問曰。願生
淨土未審。實有淨土否。師曰。經云。欲得淨
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
淨。所在之處皆爲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
紹王基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
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
土也
  大智律師示事理不二
師甞爲山陰慈慧文法師作淨土集序。其略
曰。古今學佛多惑事理。謂理則纖塵不立。言
事則萬像森羅。凝心住寂則爲理觀。動用造
修則爲事行。遂引古云。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斯乃理事敵立。空有並
馳也。予甞變其語曰。實際理地不少一塵。佛
事門中不立一法。何則由實際理具一切法。
豈少一塵乎。由佛事門離一切相。豈存一法
乎。如此則方見理事一如空有不二矣
  女子坐亡骨生蓮華
雜説云。温州民間有一女子。忽坐亡。後於灰
骨器中乃生青蓮華一朶。衆人奇之。時智覺
壽禪師聞見。説偈讃之曰。性心之門千聖同
倫。神歸淨土蓮出灰盆
  圓辨法師説唯心淨土
延慶圓辨法師有唯心淨土説。已刻前録。今
於寶珠集又得其要曰。唯心淨土一而已矣。
良由彌陀悟我心之寶刹。我心具彌陀之樂
邦。雖遠而近不離一念。雖近而遠過十萬億
刹。譬如青天皓月影臨衆水。水不上升月不
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者也
  解空法師彌陀尊像讃
四明寶雲道場有義學思覺。命工畫阿彌陀
佛接引化像。冀欲増長念佛三昧也。持見延
慶竹菴。可觀稽首説偈讃之曰
    紫金光聚 白玉明毫 唯心本性
    境界非高 三輩九品 八徳四光
    一念清淨 即見西方
  補淨土禮文法寶讃
天台白雲山有淨圓法師。傳天台教觀。甞作
西方禮文。靈芝大智律師序而行之。語造天
成。誠與天竺懺本竝駕。於中但列四聖。而缺
讃法一章。霅川李楫居士克意淨業。甞補之
曰。至心歸命禮西方安樂土一切法門微妙
圓乘清淨法藏
    佛演圓乘今十劫 法門無盡等虚空
    風吟寶葉契眞經 波動金渠詮妙典
    變化又聞鸚鵡舌 宣流復有頻伽聲
    七經專讃義洪深 法性如空無所説
  懷玉禪師乘金臺往生
大宋高僧傳曰。台州有禪師懷玉。執持律法。
名節峭然。唯服布衣一食。長坐不臥。日誦彌
陀佛五萬聲。通課彌陀經三十萬卷。一日忽
見西方聖衆。數若河沙。内有一人。&T016254;一銀臺
從窓而入。玉曰。我自欲得金臺往生。於是而
隱。玉倍復精進。後時即聞空聲。曰。師頭上已
有光暈。請加趺結印。時佛光滿室。師乃言去。
弟子問。何往。師説偈曰。清淨皎潔無塵垢。蓮
華化生爲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
厭衆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
説已含笑而終。太守段懷然見而異之。作偈
賛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
有門前古槐樹。枝低秖爲挂金臺
  憲章法師誓取金臺往生
政和中有憲章師仲憫。三衢人也。受業于郡
之祥符寺。少年負笈趨永嘉忠法師之室。久
之氷寒藍碧。即往錢唐南屏文公輪下卒其
業。衆服其議論。遂以虎子稱之。後還郷董浮
石山。戸外屨滿。師大其言曰。吾座下若無五
百衆。則不講本部。師遽出此言。故一生唯講
小部帙耳。洎師之終。乃急歸本業寺。集大衆
於大法堂上。師登師子座方趺足。忽見西方
銀臺而至。乃喝一聲曰。吾平生解第一義。誓
取金臺往生。何爲不然。於是瞑目而終。見者
莫不驚呼。所謂師子座者。蓋以木雕飾。宛其
生者。高一丈餘。上安蓮華臺座。是寺多出高
流。毎以是爲升陟之階。唯師一登之。後無復
繼者。于今寺革爲禪。則棄之於殿角矣。吾宗
有志昭師經由是寺。偶一耆宿得其説云
  生死本無隨妄而有
孤山閑居編云。夫枝必有根。流必有源。生
實死之根源也。既有其生。安得無死。故大
經曰。功徳黒暗姉妹相隨。有智主人二倶不
受。此則不受其生故無其死。若夫天理寂然
曾無生滅之朕。妄情紛動遂見去來之跡。譬
以清淨目觀晴明空。都無瑕翳。苟瞪目勞視。
則狂華亂生。華既有生。而亦有滅。愚者好華
生而惡華滅。而不知華本自無也。故楞嚴曰。
一切衆生皆由不知常住眞心性淨明體。用
諸妄想。此想不眞。故有流轉
  唐肅宗皇帝問南陽國師
直指淨土決疑集云。唐肅宗皇帝一日召南
陽忠國師。問曰。捨此陰身當生何處耶。師答
曰。一眞妙性圓同太虚。本無生滅。若隨物應
現。亦隨衆生作念去來耳。若也念合太虚眞
性。捨此已後。隨意往生十方佛國。如古徳道。
各各自努力。龍華會中相見是也。昔有無著
等三人。並隨願往生慈氏天宮。若人見性。捨
此穢身。並歸諸佛會裏也
  問意甚親。答猶通漫。且隨意往生之語。並
歸諸佛會裡之言。既不能專修佛國之行。
何縁託識他方。余愛楊無爲頌。曰。淨土周
沙界。云何獨指西。但能從一入。觸處是菩
提。此則通示。而不妨別修。世人可不慕西
方一其志而修之乎
  唐温尚書問圭峰禪師
傳燈録紀。温造尚書問圭峰密公曰。悟理息
妄之人不結業。一期壽盡靈性何依耶。師答
曰。一切衆生具有覺性靈明。與佛無殊。但以
無始未曾了性妄執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
情造業。遂長劫輪迴。然則身中覺性未曾生
死。若能明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
依託。但多生習性喜怒哀樂微細流注難以
卒除。須長覺察。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
用。但可以空寂爲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爲心。
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臨命終時。自
然業不能繋。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
隨意寄託。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
身。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名之爲佛矣
  若言天上人間隨意寄託。則是所修不超
三界。既不超三界。則還墮輪迴之中。古人
所謂野火燒難盡。春風吹又生者也。若言
不受分段之身。畢竟此人託生何處。若言
大智獨存名佛。畢竟此佛四教辨判成何
佛身。固知若不善吾台宗一家所用經論
五住二死三身四土之旨。則未可與言修
行趣果之道也。昔苕溪論席解紛委明此
義。其略曰。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生。四果
眞人猶有變易之死。果能深究此等言教。
則超登彼岸。自有捷徑。誠難以惑於他修

  眞歇禪師示衆文
眞歇了禪師示衆云。悟得紙衣下事。只解恁
麼去。明得一色邊事。未會先師意。自餘則隱
峰倒卓。灌溪歩歸。無業問隨後之人。大顛説
無聲三昧。或聞鼯鼠而便脱。或爲愚癡而再
來。或竪指而休。或翻船而往。一一坐亡立化。
箇箇逞神現通。其顯也目撃正容。其混也忘
蹤失跡。用得純熟。措手自由。滿路光生逈無
依著。此乃衲僧平常轉身亦未足爲奇也。若
也已見未明。眼光落地。如生龜脱殼。似方木
逗圓。爲形躯之所滯。被火風之所迫。蓋一生
念念散亂。心識分飛。臨終之時。暫欲澄心靜
慮。閉目合眼。意不爲幻妄磨滅者。豈易得乎。
要須硬鱍鱍地壁立千仞。一念恁麼去徹底
休歇。去氣息都無。去那邊了却去。直得行如
鳥道。坐若虚空。空想亦無。箇點靈明逈然超
卓曾無改變也。只如今日。還有光影落時不
昧生死底漢麼。良久云。五蘊身全尚不知。百
骸散後何處覓
  王朝散勸修西方文
寶珠集曰。嘉禾王衷居錢唐西湖。政和中擧
隱逸。朝廷以處士旌之。甞結蓮社。作文告諭
曰。愚甞參小本禪師。師嚴重動皆抵拒。唯衷
再三許進一歩。然於自省處猶未了了。續&T021952;
幹止宿秀州崇寧寺。晨朝偶聞衆僧諷彌陀
經。心忽有所感曰。我禪門用心有年。自恨無
箚脚處。今聞阿彌陀佛居西方令我信願求
生。豈非究竟處乎。於是發心修之已一十九
年。未甞一日違缺。蓋於心警悟自得。有若禪
宗之了達也。既得此已復念利他。昔有僧法
持。專修淨業。命終聞天樂異香。良久復穌曰。
吾生平修淨業。而不能利他爲恨。吾死後。乞
露屍於松林之下。施與烏鳶螻蟻。使食我血
肉者皆生淨土。言已瞑目。寺僧即睹神旛數
首從日西下。旛出異光以燭其室。故知自利
者必利人。今衷謹於居處結白蓮社。募人同
修。有欲預者。不限尊卑貴賤士庶僧尼。但發
心願西歸者。普請入社也。左朝散大夫處士
王衷謹勸。然處士建修此社。經歴年所。願行
之功。後果不疾面西而化。其淨土經教眞不
負於人。但患世人不肯於經教耳
  論唯心淨土有理有跡
龍舒曰。世有專於參禪者云。唯心淨土豈復
更有淨土。自性彌陀不必更見彌陀。此言似
之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論其理
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爲唯心淨土矣。
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詳覆言之。豈妄
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彌陀者固不
妄矣。然卒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彫聖像
必加功力然後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謂物
象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復更有
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又或
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説。乃謂西方不足生
者。謂參禪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
失之矣。蓋此言甚高切。恐不易到也。故修西
方見佛得道則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禪悟
性超佛超祖。爲甚難。況修淨土者。且不礙於
參禪。何參禪者必薄於淨土也
  勸參禪者不妨修西方
龍舒曰。參禪大悟遂脱生死輪迴。固爲上矣。
然至此者恐少。若修西方。則直截輪迴。萬不
漏一。故今勸參禪之人。毎日留頃刻之暇修
於西方。若果大悟得超輪迴。去佛地尚遠。更
往見阿彌陀佛。展禮致敬。有何不可。若未得
大徹悟者。壽數忽盡。且徑往西方見佛聞法。
何患不大悟也。若不修西方。則未免隨業受
異報也
  修西方如現受官職
龍舒曰。參禪取大悟。不肯修西方。如人有一
品官而不受。必欲修學爲大魁。其志甚美。然
大魁不可必得。不如且受一官。然後一面修
學。如得大魁。則錦上添花。若不得。則不失其
爲官人。修西方者。且受一官之謂也。一面修
學。兼參禪之謂也。不得大魁者。參禪未悟之
謂也。不失其爲官人者。直脱輪迴之謂也。既
生西方。烏有不大悟者哉
  弘覺法師爲曇諦師
梁高僧傳紀。僧曇諦呉與人。父彤爲冀州別
駕。母黄氏晝寢。夢見一僧呼黄爲母。寄一塵
尾并二鐵鏤書鎭。眠覺見二物具存。因而懷
孕生諦。諦五歳時。母以二物示之。諦曰。前
身爲秦王講法華經賜我者也。年至十歳出
家。隨父見關中僧道&MT03037;。忽喚&MT03037;名。&MT03037;曰。童子
何以呼宿士名。諦曰。和尚是諦沙彌。爲衆僧
採藥。被野猪所傷。不覺失聲也。&MT03037;悟而泣曰。
子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因問。弘覺捨命正是
寄物之日。事實驗矣
  乘禪師爲薛刺史作子
續高僧傳云。元魏間乘禪師專持法華經。命
終託生河東薛氏家。生而能言宿世事。而不
樂處俗。復願爲僧。其父任泗州守。隨父赴官。
便往中山七帝寺。恍然記得昔處。因尋本時
弟子語曰。汝頗記從吾渡水往狼山時。乘禪
師者我身是也。弟子唯然。父母恐其出家。便
與納室。從此即忘宿世之事矣
  齊君佐前身是講僧
大宋高僧傳載。呉郡士人齊君佐勤學爲詩。
常困游呉楚間。元和中經錢唐。欲求飡天竺。
至孤山飢不能前。因臨流而泣。忽有一梵僧。
顧而笑曰。法師秀才旅游貺味足否。佐曰。貺
味已足。法師之呼何耶。僧曰。子不記講法華
經於同徳寺乎。佐曰。不記。僧即於嚢中出一
棗子與食。佐乃悟知前世講經之事。僧曰。當
時五人。唯我一人得度。獨汝爲凍餓之士。佐
曰。余四十許年日唯一飡。身擁一褐。福不完
也。僧曰。由汝師子座上廣説異端使後學生
疑。戒缺質傴。報應宜然。僧言已不見。佐即投
靈隱寺。出家爲僧。更名鑑空。後立行高節而

  永禪師後身爲房太尉
唐明皇雜録云。房琯字次律。開元中宰桐廬。
與形眞人和璞携手閑歩。至夏口村。入一廢
佛寺。璞坐於松下。以杖扣地。令侍人掘深數
尺。得一瓦甕。内皆是婁師徳與永禪師書畫。
璞曰。君省此否。琯恍然記前世爲永禪師也。
僧仲殊詩曰。陋以房次律。因循墮流俗。蓋譏
其失志也
  遜長老後身爲李侍郎
夷堅志曰。李侍郎名彌遜。字似之。爲臨川太
守。一日父忌辰往疎山飯僧。與堂頭行滿長
老共飯。滿年八十餘。熟視李曰。公乃遜老乎。
李不應。滿又曰。遜老余同門兄也。上下字與
公皆同。余自公守此土。已疑之。今日察公言
笑動止精彩。無少異。公必其後身也。李扣遜
之亡則元祐戊辰正月。乃李初生之歳也。李
本號彌遠。偶夢中有人。爲改爲遜。後果中第。
李信之。歸家掲燕寢名小雲堂。賦詩見意曰。
老子何因一念差。肯將簪髮換袈裟。同參尚
有滿兄在。異世猶將遜老誇。結習未忘能作
舞。因縁那得見拈花。卻將淨業尋歸路。淡泊
何如居土家
  誦法華經尼墮倡妓
遯齋閑覽記。歐陽文忠公知頴州日。有官奴
盧媚兒。姿貌端秀善談笑。口中常作蓮華香
散越。滿座人皆奇之。而莫測其由。俄有一僧。
自蜀地來。頗知人前生事。公因語之。僧曰。此
女前身甞爲尼。誦蓮經三十年。一念之誤流
墮至此。公未之信。因問之曰。汝曾讀法華經
否。奴曰。失身於此所不暇也。公命取是經示
之。一覽輒誦如素熟者。易以他經則不能也。
僧言眞可信矣
  青草堂後身爲曾魯公
龍舒淨土文曰。本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
九十餘。有曾家婦女常爲齋供。及布施衣物。
草堂感其恩。乃語之曰。老僧死當爲夫人作
兒子。一日婦人忽産。遣人往看草堂。已坐亡
矣。所生子即曾魯公也。以前世爲僧修福慧
故。少年登科。其後作宰相。此亦誤也。蓋不
出生死而在輪迴世界中。以區區恩惠。爲人
作子。不脱貪愛。其失計甚矣
  喆禪師後身爲大貴人
龍舒淨土文曰。有眞如喆禪師。名行尊宿也。
住京師大刹。四十年坐禪不睡。歸寂後。雖紙
襖亦出舍利。中貴愛樂以三十千買之。禪師
若修西方。必爲不退轉菩薩矣。而不曾修此。
死後乃生大富貴處。一生憂苦。可哀也哉。永
嘉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喆
之不了生死大事。生大富貴處。滿前生願心。
而多憂苦者。還百生千世之宿債也
  古長老後身生宰相家
龍舒淨土文曰。有惠古長老云。先住舒州太
平。次遷浙東大刹道徳名世。緇白歸之。無何
死後託生一宰相家。前生多修福慧報。今生
高科及第。世固爲榮。使古老曾修西方。則脱
輪迴去矣。何有今日墜墮哉。楞伽經謂。世間
修行人如澄濁水。澄之雖清未去濁。脚攪之
復濁。古老之謂也。若人生西方。見佛得道。復
來此界。則是刷去濁。脚雖攪之。不復濁矣
  齊君房遇梵僧悟前身
纂異記曰。齊君房呉郡人。自幼雖力學。而寡
才思。常爲貧苦所役。進謁公侯亦無顧遇。唐
元和間游錢唐。意欲求飡天竺。至于孤山飢
不能前。因臨流悲泣。俄見一梵僧。顧謂曰。法
師秀才旅游滋味足否。齊曰。旅味即足。法師
之稱何耶。僧曰。子不憶講法華經於洛中同
徳寺乎。齊曰。某平生盤游呉楚。未甞渉京江。
又何洛中之説耶。僧曰。子應爲飢火所惱不
憶前世也。僧乃探鉢嚢出一棗子曰。此吾國
所産者。食之能知過未事。齊食訖乃掬泉而
飮。枕石而睡。覺而忽悟前身如昨日。因禮其
僧而問言。震和尚安否。曰。專精未至。再爲蜀
僧。今則斷攀縁矣。神上人安在。曰。前願未
滿。又聞爲法師矣。悟法師安在。曰。豈不憶香
山寺石像前戲發大願。若不證無上菩提。必
願爲朝貴。昨聞已爲武將矣。當時五僧唯吾
得脱。獨爾爲凍餒之士。齊曰。某四十餘年日
唯一食。身擁一褐。此福不全修乃爾也。僧曰。
過由師子座上廣説異端。使學者心生疑惑。
戒珠有缺。禪不兼修。質傴影曲。報應宜然。齊
曰。爲之柰何。僧曰。今日之事已無計矣。他生
之事庶有警於君也。乃出一鏡。背面皆瑩徹。
汝欲知貴賤脩短佛法興替等事。宜一鑑之。
齊覺鏡已言曰。諸事已審。僧收鏡而行。旋失
所在。齊至靈隱遂祝髮爲僧。改名鏡空。大和
元年李玫習業在龍門天竺。空訪之。遂説上
事再語玫曰。我生五十七。尚有九年在世。我
去後佛法其衰乎。玫訖之不答。乃援筆書於
經藏之北垣曰。不與一沙衰恒沙。兎而&MT10793;
而拏。牛虎相交亡角牙。寶檀終不滅其華。此
讖唐武帝廢釋教之事。後果驗也
  顧況失子哀悼再生
北夢瑣言曰。顧況字退翁。有一子名非熊。在
暮年間其子忽暴亡。況哀悼不勝。乃吟曰。老
人失愛子。日暮千行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
年別非熊於冥中聞之。以情告於冥官。冥官
憫之。遣令再生況家。既生三歳。乃能言冥中
聞父苦吟之事。後應擧擢第。大爲聲名人
  韋皐前身諸葛武侯
唐明皇雜録云。成都尹韋皐始生一月。時有
一胡僧。見之曰。別久。得無恙乎。嬰兒若有喜
色。衆問其故。僧曰。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後身。
我昔與之交游。今復與之相見也如此
  梵僧願爲王侍中作子
冥祥記云。南宋侍中王玟時與一梵僧爲方
外友。僧毎瞻玟風彩不常。輒語同輩曰。我後
世若得與此人作子。願亦足矣。玟潜聞一日
戲之曰。法師才高行峻。他日還與誰爲子耶。
僧頷而不答。後日忽病亡。玟妻歳餘生一子。
始能言。便解外國語。至於絶國奇貨。莫不識
之。玟既審其前身。因小字之曰阿練。後遂爲
大名之人
  僧玄高託生趙氏
法苑珠林云。唐貞觀末。相州滏陽縣智力寺
僧玄高。俗馬氏。臨死日顧謂母曰。兒子於趙
家有宿縁。此去當爲其子也。母弗信。乃以墨
點于左肘。既終。趙妻忽夢。此僧來曰。某當與
孃爲息也。從而有娠。既産。果有墨點在肘。三
歳無人導引能自往馬家去乃言。此我舊舍

  王鄂前身柏堂寺童子
太平廣記云。唐王鄂尚書鄑之弟也。西京亂
離鄑。挈家入蜀。&T021952;嘉陵江。至利州柏堂寺前。
鄂年七歳忽曰。我曾有經一卷。藏此寺石龕
中。父母異之。因令人隨訪。果獲之。至於所用
木櫛猶存。寺僧曰。此我童子也。問其所夭之
年。正鄂所生之歳。其前生父母尚在。厥後爲
官至令録
  裴相國爲于闐國王子
北夢瑣言曰。唐丞相裴休留心釋宗。精於禪
教。圭峰密公凡所著述。裴悉製序。常著毳衲。
於歌妓院持鉢乞食。自言。不爲俗情所染。可
以説法度人。毎發願。世世爲國王。弘護佛法。
後于闐國王生一太子。手紋有斐休二字。聞
于中朝。裴之子通書欲奉迎。不允乃止
  衲僧願爲崔氏作子
玉堂閑話曰。昔有一僧。常游崔愼之門。崔毎
以無子告之。僧曰。但請夫人盛裝游長安大
寺院。見有老僧處。彼若不顧。更之他所。若有
顧盻。宜厚結之。俾動其心。則後身任運爲公
之子也。崔與妻信其言。初至二三處。皆不之
顧。後至一院見一老僧近六旬。相接勤篤。崔
乃厚施。自是供給不絶。老僧感承自揣無以
爲報。發願。後世爲其作子。不數年間僧亡。崔
妻産一子。其手有衲僧二字。因小字衲僧。亦
曰緇郎
  岐王得愛敬寺僧爲子
廣異志曰。唐開元中。岐王範以無子。求道士
葉靜能奏天曹。報云。範分當無子。靜能又牒
送天曹。天曹不得已。遣二使者。取愛敬寺僧
爲之子。二使誤至聖善寺。取某大徳。其僧曰。
某平生修兜率天業。不當爲人作子。二使者
乃去。時愛敬寺僧竟以此日亡。經一年岐王
得一子。方六七歳。恒求往愛敬寺游翫。王縱
之。毎見僧如舊識者。無何長大。乃多好彈射
之事。斯亦逐物則意移也
  杜鴻漸發願爲僧
湘山野録云。唐相杜鴻漸初撫巴蜀。至益州
見白雲山無住禪師。得佛法大意。自是棲心
禪悦。有詩曰。長願棲禪理。安能揖化源。晩年
入相。以疾辭退。垂終顧命諸子曰。當爲吾沐
浴剃除須髮。加以僧加梨衣。用火焚躯。此吾
願也。切不可違
  石延年墮鬼仙
湘山野録云。宰相石延年字曼卿。性懆磊落
豪於詩酒。明道中病而薨。平日與張生爲友
愛。既而數日張忽夢。曼卿騎一青驢到家曰。
我已作鬼仙。得來召君同往也。張以母老固
辭。曼卿怒而去。乃言曰。今當命補之同行矣。
不日之間補之果卒。補之即范諷字也。事見
儀興石刻
  尹道士爲李宗固子
駕部員外郎李宗固守漢州。時有道士尹可
元。精練善畫。以遺火得罪當死。李緩其獄。會
赦獲免。可元時年八十一。自誓後世爲李公
子以報其徳。洎可元死經二十餘年。李之兒
婦夢可元入房。後果生子。乳名蜀孫。幼而善
畫。喜讀莊老。仍復爲道士。名曰妙應。事母以
孝。其寫眞妙絶。一時東坡甞作長篇紀其事。
其略曰。千年鼻祖守關門。一念還爲李耳孫。
香火舊縁何日盡。丹青餘習至今存
  蔡元度子悟前身
朱或可談紀。蔡元度子乃悟前身是潤州丹
陽王家兒子。訪之果然妻子尚在。來見與語。
叙舊宛合。至八九歳。漸熟世境。旋忘前事
  李氏女知前世爲男子
可談云。雍丘李三禮有女子。名小師。年數歳
乃曰。我前身是黄陂典吏雷澤兒子。名曰亭
甫。年十七歳因患足瘡而死有今世也。時雍
丘牛商多在黄陂尋問。宛爾符契。他日雷澤
往見小師。一見便呼爲父。政和八年小師來
黄陂。抱其舊母號泣不已。又數與邑人説其
平昔之事皆驗
  嶽陽王前身許玄度
傳燈注文。越州沙門曇彦。與檀越許詢字玄
度同造二塔。彦有神異。天降相輪。塔未就。玄
度遽亡。彦壽一百二十餘歳。待玄度再來。時
岳陽王來撫越州。彦預告曰。許玄度來。弟子
謂。師老耄而言。岳陽王曾受志公密示。纔到
便入寺尋訪於彦。彦遙見便稱許玄度來。王
曰。弟子簫登何爾稱之。彦曰。未達宿命。焉知
是事。彦即以三昧力加被於王。忽悟前身與
彦同造二塔。由是塔事再加興振
  海印禪師託生朱防禦
武庫云。海印信和尚嗣。瑯琊桂府人也。住蘇
州定慧寺。年八十餘。平日受朱防禦家供養。
屡到其宅。一日朱問曰。和尚後世能來弟子
家中託生得否。師微笑諾之。及歸寺即不快。
數日而化。其遷化日。朱室生一女子。不勝悲
嘆。時圓照本禪師住瑞光。聞其事往訪之。方
出月抱。出一見便笑。圓照喚云。海印爾錯了
也。女子哭數聲死去
  宣禪師通郭祥正書求生
武庫云。歸宗宣禪師漢州人瑯琊廣照之嗣。
與郭功甫厚善。忽一日南康守以事臨之。宣
令人馳書與郭功甫。且祝送書者。莫令縣君
見。功甫時任南昌尉。書云。某更有六年。世縁
未盡。今日不柰抑逼何。欲託生君家。望君相
照乃化去。功甫得書。驚喜盈懷。至中夜。妻夢
寐髣髴見宣入臥内。不覺失聲云。此不是和
尚來處。功甫問其故。妻答所見。功甫呼燈。以
宣書示之。果有娠。及生即名宣老。纔周歳記
問如昔。逮三歳。白雲端和尚過其家。功甫喚
出相見。望見便呼師姪。端云。與和尚相別幾
年耶。宣出指云四年也。端云。在甚處相別。宣
云。白蓮庄上。端云。以何爲驗。宣云。爺爺媽
媽。明日請和尚齋。忽門外推車過。端云。門外
什麼聲。宣作推車勢。端云。過後知何。宣云。
平地兩條溝。及六歳無疾而化
  陳康伯前身羊毛筆菴主
昔閩地有張聖者。幼時甞牧牛於竹林中。偶
見二道人著碁。張看之不覺終局。道人憫張
久而飢。折與苦笋一莖。張食之。初甜後苦。乃
棄其餘。洎還家子孫已四世矣。從此不食烟
火之物。而能作頌斷人死生禍福等事。由此
人稱之爲張聖者。後爲僧遊方。至興化軍。時
陳康伯未第。往求頌。但書羊毛筆三字。康伯
不曉其意。繼中秋選將過省。復詣求頌。仍寫
前三字與之。自此一擧成名。初作尉某處

差往漳州漳甫。驗事手吏具路程。次日早
飯羊毛筆菴。康伯問其處。吏答。昔有一道人
居此頗有高行。善繋羊毛筆。毎日只賣二十
管。得錢六伯。以養道衆。餘時杜門而已。後坐
亡。人敬之。以漆飾其身。尚在。由此得名羊毛
筆菴。康伯至彼。頂拜之餘問道人死之日。乃
康伯生之辰。於此始悟前身是羊毛筆菴主
也。張聖者所寫眞不謬矣。康伯遂題石紀其
事。仍給俸置田。廣菴宇延接方來。至今不絶。
康伯淳熙中官至左丞相
  王正言問新老奪胎者而生
武庫云。王正言爲江西漕。謁雲巖新長老問
曰。二縁和合而生人身。又聞即死即生。何故
有奪胎者。新曰此事如正言作漕。隨所至處
即居其位。正言於言下領解
  魏丞相發願爲清淨僧
孝廟朝大丞相端明魏文節公&T066960;晩年奉祠歸
于四明小溪。公爲一代勳臣。言行高節。在朝
野平生篤信佛法。毎發誓願。祈來世爲一清
淨僧。一日命丹青。寫爲僧相。掲之高堂。常想
像之。時育王佛照光禪師垂訪。因請爲之賛。
賛曰。身從果位中來。位冠百僚之上。只縁熟
處難忘。故現比丘之相。千載希奇古今榜樣。
拙菴特爲證明。留與人間供養。洎公之薨。乃
顧命諸子曰。吾去已。當爲我剃髮著袈裟。以
僧相殮之。諸子不違重命。且以三衣一鉢奉
安棺中
  旻師爲董司戸作女
夷堅志曰。僧善旻者長沙人也。住持洪州觀
音院。已而退居光孝之西堂。紹興二十三年
秋得病。鄱陽董述爲司戸。攝新建尉。居寺之
側。憐其病。日具粥餌供之。旻食之。必再三致
謝。光孝主僧祖&MT01805;語之曰。汝爲方外人而受
俗人供養。倦倦有欲報之意。以某觀之。他日
必爲董氏子矣。旻雖感其言。終不能自免。時
董妻注氏方娠。𦸸病益篤。以十月一日已時
死。寺中方撞鐘誦佛。外人有入者云。司戸妻
娩身得女子矣。時刻恰同。人頗信之矣
  通紀諸公前身後報
李昌齡著樂善集。最爲龜鑑。其間有言。方朝
請政和初爲歙縣。一日病篤。見一道士。曰。公
武后時人也。時河北大疫。死者如林。公以所
藏祕方。掲之通衢。餌者多愈。上帝嘉汝有活
人之功。録爲上清仙伯。後與侍女宋道華起
人間夫婦之念。遂謫之于世也。晁逈太傅前
生是淨居天主。王待制素前生是玉京黄闕。
西門侍郎楊文公億前身是武夷君。陳康肅
公堯咨前生是南菴菴主。張文公方平前身
是山藏院知藏僧。曾相國前生是青草堂和
尚。蘇文忠公軾自言。母夫人初孕時。夢一僧
來投宿。尚記其頎然而眇一目。蓋陜右戒禪
師也。寇莱公準自言。初生時兩耳垂肩。各有
肉環。七歳方合王文正公。且自記前身曾爲
僧。與房琯事相似。文政爲太平宰相二十年。
薨時乃言。願世世常得爲一清淨眞僧。味道
自樂。不敢更入富貴之郷。且遺囑子孫。當爲
我剃髮著袈裟以殮之
  張文定公前身爲僧書楞伽
楞伽經序曰。蒋之奇過南都謁張公親聞公。
説楞伽因縁。始張公自三司使翰林學士出
守滁。一日入瑯琊僧舍。見一經函。發而視之。
即楞伽經也。恍然覺其前生之所書筆畫宛
然。其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聞。羊叔子五歳
時。令乳母取所弄金環。乳母謂之曰。汝初無
此物。祐即自詣隣人李氏東垣。桑木中探得
之。主人驚曰。此吾亡兒所失之物也。云何
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祐之前身爲李氏子也。
白樂天始生七日。姆指之無兩字。雖試百數
不差。九歳暗識聲律。篤於才章。而樂天固自
以爲宿習矣。人之生死去來。於天地之間。其
爲草木爲籌。不能算之。然以淪於生死。神識
疲耗不能復記。惟圓明不昧之人有如張公。
以高文大册再中制等。登侍從秉釣相出入
朝廷。逾四十年。風烈事業播人耳目。則其前
身甞爲大善知識。無足疑矣
  王文正公願來世爲僧
湘山野録云。王文正公且爲宋眞廟之良相。
平生勤儉多衣布褐。補衮之餘尤通内典。一
日因讀高僧傳有遺世絶俗者。遂表之曰。昔
之有道者功業尚不足以累其懷。況身後之名
乎。如亮師之逃西山。常公之菴大梅。歸宗之
昧其跡。法正之不言名姓。是諸老皆能踐其
所聞者也。且又自念。淪於仕宦。恨不早爲釋
子。忽病革。召内翰楊大年。囑以後事曰。且深
厭俗塵。志慕釋典。願未來世得爲比丘。林間
晏坐。觀心爲樂。將易簀之時。君爲我剃鬚髮
服壞色衣。勿以金帛等置棺内。用荼毘法。藏
骨於先瑩之側。起一卵塔。以酬宿願。吾雖已
深誡子孫。恐其循俗。託子叮嚀之。大年曰。餘
事敢不如教。若剃髮三衣事。此必難遵。公三
公也。若薨背鑾輅。必有挑被之臨。自當殮贈
公衮。豈可加於僧體乎。至薨日。大年與諸孤
協議。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寶貨而已
  蘇東坡前身五祖戒禪師
龍舒淨土文曰。五祖戒禪師乃東坡前身。應
驗非一。以前世修行故。今世聰明過人。以其
習氣未除。致今生多縁詩語意外受竄謫。生
此世界多受苦如是。聞東坡南行唯帶阿彌
陀佛一軸。人問其故。答云。此軾生西方公據
也。若果如是。則東坡今生得計矣
  黄山谷前身誦蓮經婦人
龍舒淨土文曰。聞魯直前世是婦人。長誦法
華經。以誦經功徳故。今世聰敏有官職。此故
隨業隨縁來者也。若生西方。豈但如是而已

  王状元前身萬年嚴首座
永嘉王十朋状元前身即萬年山嚴首座。嚴
曾手寫石橋一碑而現在。状元一日游山。次
到石橋菴禮方廣。應眞菴僧是夜忽夢嚴首
座到山。夢覺思惟。嚴公圓寂已久。何縁到此。
侵晨乃状元王公至。首僧言其夢。王亦自説
平生多夢入此中。信知不謬。因賦二詩以見
意。路隔仙凡意可通。石橋容我□長虹。橋旁
方廣神游久。不在登臨杖屨中。石橋未到先
已到。入眼端如入夢時。僧喚我爲嚴首座。先
身曾寫此山碑
  尹舍人隱几而逝
百家詩選曰。尹洙字師魯。洛陽人也。天聖中
登第。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公一日與一
佛者談。自言以靜退爲樂。其人曰。此猶有所
係。不若進退兩忘。公頓若有省。遺世之日。范
文正公訪之。公隱几而坐。言曰。己與公別安
用復來。死生常理也。希文豈不達此。乃相揖
而逝俄傾擧頭曰。亦無鬼神亦無恐怖。言已
長往。師魯所養至此。可謂有力矣
  呂中書病知前路資糧少
百家詩選曰。呂本中字居仁。靖康年擢第。歴
官及中書舍人。落職奉祠。公平生縁詩以窮
耽禪而病。清臞之甚若不勝衣者。所居一室
蕭然裕如也。公毎以前路資糧爲念。因賦詩
寄劉器之曰。病知前路資糧少。老覺平生事
業非。無數青山隔江海。與誰同往却同歸。至
紹興丙寅夏六日。公無病忽加趺而逝。考其
修蘊。定知稇載而去矣。然紀録家謂。公稇載
而去。余謂。畢竟載歸何處也
  秦太師留題雁蕩靈峯寺
高廟朝太師秦公檜太夫人未生公之日。忽
夢一僧古貌魁岸登門化縁。夫人諾之。汝何
處僧。答曰。我自温州雁峯來。自省與宅中有
縁。求託一宿也。夫人喜諾之。繼而乳於公。洎
公之長登士路。一宵偶夢。入巖穴中禪坐。心
甚異之。後因歴官即道台温。洎于靈峯即游
五百羅漢洞。顧見巖穴幽奇石壁峭峙晃然
如舊物。遂思太夫人初生之夢。乃作絶句題
于壁。夢中石室尚依然。游宦于今二十年。欲
了世縁何日了。服膺至教但拳拳。洎公之薨
有一才人。作薦公之疏。有愍海懸百戰之難
起石室三昧之定之句。蓋其事也。文見播芳

  宗曉粗閲群書。眇觀先哲精修白業欲逃
生死者。誠有其人矣。然而生死難逃。而竟
不能超越者。亦復不少焉。於是録其曇諦
已下師凡二十餘公。惟其先世所修有異
故。再出享受種族不同。且夫居尊爵食厚
祿者。以世間之法言之。固可健羨。以出世
間之法言之。則猶未免生死流轉之苦。彼
若先世知有西方徑路。域意進功。則一念
託生彼國。便得不退。與夫再入胞胎者。豈
不大相遼遠乎。唯除悲願度生生死不能
爲累者耳。若夫未了生死來享富貴。其不
爲五欲所動者幾何人哉。縱復發願爲清
淨僧。亦未必果如其願。其間雖有坐脱立
亡之者。又未必託生勝處。豈非欲脱生死
而返入生死乎。嗚呼生死海深波濤甚急。
凡造修者快須著鞭無致顛蹶。如或不然。
究觀群賢出沒之際。可不鑒其覆轍哉
  修淨業人如得安下處
龍舒曰。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却
出幹事。抵暮昏黒。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
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黒者大限到來
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
之謂也。又如春月遠行。先須備雨具。驟雨忽
來。則無淋漓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
也。驟雨忽來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漓之
患者不至沈淪惡趣受苦之謂也。且先覓安
下處者不害其幹事。先備雨具者不害其遠
行。是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爲而
不修乎
  修一切善法迴向西方
龍舒曰。供佛齊僧。造塔建寺。念誦禮懺。孝養
父母。兄友弟恭。宗族之間無不和睦。郷黨隣
里恩禮相與。事君則赤心爲國。爲官則仁慈
利民。爲長則善以安衆。爲下則勤以事上。或
指教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救人急難。或惠施
貧窮。或造橋砌井。或施食散藥。或減己奉養
以利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或教人爲善。
善或護善止惡。但隨所作世出世間一切善
事。不拘小大多少。止以一錢與人。或以一水
止渇。至於毫芒之善。並須起念云。願此善縁
迴向西方。念心不斷。必生上品也
  一念在淨土必定得生
龍舒曰。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
人。佛能度一切衆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以不信此命盡者可謂極矣。蓋信者一念也。
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心念欲住。
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也。亦有念欲去而身
被牽繋者。至人死時。唯一念而已。是以一念
在淨土蓮華中。則必定託生。況佛菩薩以大
誓願而招引乎
  念佛人七寶池生蓮華
龍舒曰。或者疑之云。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
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朶。余告云。此不難知也。
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甞有
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彌陀佛國清淨明潔。
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
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自然生蓮華一朶。待
伊託生。無足疑也
  勸父母念佛爲出世間之孝
龍舒曰。長蘆頤禪師作勸孝文百二十篇。前
百篇論奉養甘旨爲世間之孝。後二十篇勸
父母修淨土爲出世間之孝。蓋世間之孝一
世而止。出世之孝無時能盡。能使父母生淨
土。莫大之孝也。父母現在而不以此勸勉。他
日徒傷其心。徒爲厚禮。亦何益乎。觀經前後
兩説孝養父母爲淨業。即此意也
  孝養父母唯在命終助往
勸孝文曰。父母信知念佛蓮華種植時也。一
心念佛蓮華出水時也。念佛功成華開見佛
時也。孝子察其往生時至。預以父母平生衆
善聚爲一疏。時時讀之。令生歡喜。又請父母
坐臥向西不忘淨土。設彌陀像。然香鳴磬。念
佛不絶。捨報之時更須用意無以哀哭失其
正念。父母得生淨土受諸快樂。豈不嘉哉。平
生孝養正在此時。寄語孝子順孫。無忘此事
  修淨業人不得託事延緩
寂室曰。世人修行淨業。勿得言我今忙迫且
待閑暇。我今貧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壯且待
老時。若己分定常忙。分定貧乏。分定夭折。即
於淨業無縁修習。忽爾喪亡。雖悔何及。是故
奉勸諸人。即今安健。努力修之
  世人但將養此身不思後報
寂室曰。世人但知生時將養此身營求資給。
而不思捨此身已神識不滅。若無善因則淪
墜苦塗。何爲生時愛惜此身。死後其心亦是
汝者。而不思救度何也。又世人專爲妻子男
女奴婢眷屬。廣營衣食。無有少怠。而不思命
終之時妻子男女等雖愛徹骨髓。不能相救。
唯當獨往。今勸世人。不當以養生故而忘畏
死。不當以爲他故而忘自爲
  修此淨行功在純熟
龍舒曰。孟子謂。夫仁者亦在乎熟之而已。故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
於是。是欲其熟也。則無往而不爲仁矣。修淨
土者亦然。故起居飮食見聞動意皆在淨土。
則身雖居五濁。其心已在彼土矣
  龍門蓮社詩并序
富陽龍門有居士孫公如珪。子名應辰。猶子
名應祥。倶習儒業。方圖折桂以榮其親。復能
觀父之志。兼修淨業。眞得道並行而不相悖
之理。且恥獨善其身。遂師同輩逾三十人共
爲之。其勸發之言有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九蓮超往自有法門。又曰。莫待老來方學道。
要知忙裏好偸閑。余一見喜甚。遂述古風以
賛其美云。開禧改元重午東陽呉克己書
    卓哉西聖釋迦文 口輪垂範億代遵
    開顯一化無餘蘊 復譚樂土拔沈淪
    馬鳴龍樹皆讃述 首傳震旦得遺民
    自是搢紳多響慕 豈特緇侶蒙陶鈞
    河東先生具正見 發揮此道尤諄諄
    景迃曾見立與照 有文炳然名略因
    縱陷異宗亦牽復 楊公陳公即其倫
    毎嗟先哲不可作 悠悠誰與繼芳塵
    龍門忽逢孫氏子 肯約同輩並爲仁
    短疏一讀起遐想 如見廬阜山中人
    乃知儒俊最易曉 撥撥便轉陶家輪
    更把一乘扶壯志 鵬搏九萬誰能馴
馬鳴龍樹乃付法藏傳中第十二十四祖師。
皆造論讃揚淨土。廬山十八賢劉遺民爲上
首。河東先生即柳子厚。有無姓和尚碑龍興
淨土院記東海若文。景迃者迺晁待制曾見
延慶立法師靈芝照律師。作淨土略因。楊無
爲陳了翁皆晩年留心淨土。楊有十疑論序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陳作延慶淨土院記等。
並見于樂邦文類
樂邦遺稿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