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樂邦文類 (No. 1969A ) in Vol. 47

[First] [Prev]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鏤不爲枉矣。余取其書讀之。諸家所示。頗有
深趣。眞可以發明往生大旨。啓迪人之善心。
徐復究其理。蓋人固有之性。本自明白。無始
迷妄不貪則悋。縁此病根是生衆苦。若令離
苦惱而獲安隱。當以是而對治之。譬如神醫
用藥。病根既去則本體如初。又如明鏡受塵。
揩摩有力。則本明如舊。夫如是則此書眞復
性還元之策。豈可寢之哉。嗚呼道在邇不必
求諸遠。事在易不必求諸難。昔無著師。禮五
臺見文殊説偈有曰。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
淨心成正覺。佛法無量斯言蔽諸佛土既以
心爲本。其務西歸者。惟當善淨其心而已矣。
斷無它術焉
  慶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
仕汪大猷序



樂邦文類卷第一并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乾道中徳壽宮親灑宸毫。大書蓮社二字。賜
防禦使浙西路總管張&MT01743;。龍驤鳳翥八法倶
全。眞希世河洛之瑞也。竊惟高宗皇帝。以唐
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脱屣萬乘。退藏
之暇。游心内典。且欲追還廬阜念佛之風。故
有斯擧焉。歴考自古帝王興隆釋教。或建立
塔廟者有之。或翻譯經論者有之。或廣度僧
尼者有之。而未嘗聞操觚染翰發揮淨邦。俾
一切人升出五濁。如吾聖君者。至今薄海内
外宗古立社。念佛之聲洋洋乎盈耳。乃知至
徳如風。民應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請試
論之
我佛能仁誕生迦維。不戀金輪寶位。直向雪
山宴坐。既成道已。隨機闡化故。使大小偏圓
教法有殊。最後法華高會一道無偏。開彼權
乘悉歸眞實。故出世本懷。至是始暢矣。又念
將來之世人。根暗鈍不能自求出離。唯彌陀
本願。取土極樂。可以横截愛河徑超佛地故。
於諸大乘經。殷勤勸往者不一。斯蓋如來異
妙方便。診卹沈淪。父去留藥之謂耳。然大教
東流人或未知。而東晋遠公法師。神機秀發。
肇開化源。引水栽蓮。締結淨社。爾時預者一
百二十有三人。劉遺民等十八大賢而爲上
首。自是念佛三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餘載。
遺風遺烈。凛然尚在。故得張&MT01743;所修。遠踵其
事矣。然則務學必求師。進業必託法。故茲社
之興。專以彌陀爲宗主。諸經爲司南。自晋唐
以來。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讃美斯事。雖其間
説義有淺深屬辭有工拙。譬如萬派東流同
歸滄海。使夫飮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曉侵尋
晩景。悟世非堅深。仰高宗皇帝。道參天地。徳
邁羲軒。猶乃宣揚至教。啓迪群蒙。況愚忝簉
僧倫。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嚢括諸經。網羅
衆製。伏而讀之。意圖良導。雖微辭奧旨未易
窺測。然研味有年。粗亦識其梗概。重念。隋珠
和璧爲天下之至寶。苟韞櫝而藏諸。則人孰
得而共之。遂於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編之。始
於經呪終乎詩詞。凡十有四門。總二百二十
餘首。析爲五卷。目曰樂邦文類。蓋倣儒家柳
宗直西漢文類之作也。其有集之不盡。當有
與吾同志者續焉時
  經凡四十六處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録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縁之始
悲華經 三聖因願授記名號
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衆生
無量壽經 法藏發願莊嚴妙土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首楞嚴經 大勢至獲念佛圓通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衆多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歳度人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無量壽經 寶鉢飮食自然盈滿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文殊説般若經 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華嚴經 解脱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華嚴經 依普賢願得生極樂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得往生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隨願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讃西方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見大見小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發願經 文殊發願求生極樂
入楞伽經 佛記龍樹往生樂國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西方
首楞嚴經 約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呪一十道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此儀軌中録
出三呪如下
無量壽如來拳印眞言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眞言
無量壽如來心眞言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此經中録出
一呪如下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此經中録出
三呪如下
一字眞言 溥遍解脱心眞言 不空大灌
頂光眞言
彌陀不思議神力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
凡六處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
毘婆沙論 念佛爲易行道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徳者求生淨國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
大乘起信論 娑婆不値佛專勸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阿彌陀佛尊號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録
余編類斯文。所以先示經論者。欲修淨業人
務本故也。其諸經論皆散在大藏。今載經題
函號。以助撿閲之易耳
佛説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即無量壽佛異號也。清
淨平等四字壽字意也。覺即佛之華言
佛説阿彌陀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呉月支三藏支謙譯
此經亦名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
度人道經
佛説無量壽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鎧譯
此經更有晋永嘉年中竺法護所譯之本。
藏中今缺。天台觀經疏所指大本。即法護
所譯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卷第十七十八 師
 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寶積總方等諸大乘經四十九會。
第七即無量壽會也
佛説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賢奉詔譯
以上五經。其平等覺與阿彌陀。並譯出法
藏比丘二十四願。無量壽與大寶積會。則
譯出四十八願。世有單本。四十八願經一
卷。此乃於無量壽經録出。非別有本也。又
無量壽莊嚴經。譯出三十一願。輔行曰。願
數不同部異見別不須和會。然細讀五經。
大概起盡皆同。似同梵本。但譯師之異。廣
略隨宜耳。而荊溪謂。部異見別者。則顯佛
説。是同隨機不等。至於結集翻譯皆不同
也。然則同異之説。未敢定判覽者詳之。五
譯之中。文相頗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師諸
文多引用之
佛説阿彌陀經一卷 養字函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天台觀經疏。指此經爲小本。前無量壽經
爲大本。觀無量壽佛經。處兩經之間。義當
中本
稱讃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養字函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以上二經同本異譯。秦本列六方諸佛稱
讃。唐譯具有十方諸佛稱讃。此亦譯師。適
時廣略不同。龍舒淨土文謂。秦本脱去四
方者不曉。翻譯部別也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養字函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譯
此經單本藏中無重譯之文。亦名淨除業
障生諸佛前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養字函
  後漢失譯
此經唯五十六句偈頌。説法文體簡古。古
今不得而評
阿彌陀皷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羔字函
  失譯
以上二經謂之失譯者。失去譯師名也。有
不曉者。謂不譯名失譯。不譯則梵書矣
般舟三昧經一部三卷 罪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跋陂經。並與
般舟同本異譯。專説現在佛悉在前立三
昧。九十日中觀想稱誦彌陀。摩訶止觀常
行三昧所準之經也
佛説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 高字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詔譯
此經無量壽佛。説神呪爲衆生延壽。命終
即得往生極樂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一卷 衡字函
  大興善寺三藏不空奉詔譯
此儀軌。結壇誦呪。專期往生
無量壽優波提舍論一卷 堂字函
  婆藪婁豆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
支譯
婆藪婁豆。此翻天親。天台十疑論所指往
生論即此也。此論通伸淨土諸經。或能觀
之甚資淨行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 養字函
  此傳失載造傳人名。與小本彌陀經同卷。
往生神呪在内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門智昇集。上半卷通禮諸佛。下
半卷別以偈頌禮讃西方。及懺悔發願等
文。下卷比丘善導揀示專修西方要義。及
集記諸祖六時禮讃淨土偈頌等
以上經論傳集一十六種。並專談淨土。故十
疑論云。藏中有數十餘部經論。殷勤指授勸
生西方是也。先賢謂淨土但有七經者。其不
審乎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縁之始
化城喩品曰。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其佛未
出家時。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爲沙彌。
爾時彼佛。説是經已。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
是時十六菩薩。知佛入室。各升法座。爲四部
衆。廣説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八十
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是十六菩薩所
化衆生。世世所生與菩薩倶。十六沙彌。今於
十方現在説法。乃至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彌
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爾時所化衆生。汝等
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
也。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諸菩薩及聲
聞衆。爲説是經
  台宗明法華本迹。迹中以大通爲首。此文
乃有三意。一昔日共結縁從是時十
六菩薩下
二中間
相逢値從是十六
菩薩下
三今日還説法華從若如
來下
三總括迹中一期他化盡矣。釋迦既爾。彌
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於大通時覆講。爲
物結縁。其諸王子。各得成佛。西方號阿彌
陀。以果驗因。彌陀爾時乃爲第九王子。爲
衆講説。是知。彌陀爲物結縁明矣。故妙
玄六云。大通爲結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
説經。十六王子八萬四千劫覆講。于時聽
衆。或當座已悟。或中間得入。或近化始得
即斯意也。如是銓量非唯顯。佛佛施化道
同。抑亦知。古往今來生淨土者。並第九王
子當時結縁之衆矣
  悲華經 三聖因願授記名號
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刪提嵐。
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有
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時生一子。有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光一尋生時。有百千諸
天。來共供養。因爲作字。號曰寶藏。其後出
家。剃除須髮。成菩提道。還號寶藏。如來廣
爲聖王説於正法。王請如來及諸聖衆。三月
供養。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養。滿二百
五十歳。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諸不及。爾時
如來。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有
世界五濁弊惡。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等。王白
佛言。諸菩薩等。以何業故取淨世界。以何業
故取不淨世界。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淨
土。離五濁惡。復有菩薩。以願力故。求五濁
惡。王言。我今眞實欲得菩提。不願取不淨佛
土。我已先於十歳之中。端坐思惟。莊嚴清淨
佛土。我今發願。願成道時。世界之中。無有
地獄畜生餓鬼。衆生皆作金色。人天無別。無
有女人等。一化生壽命無量。世界清淨無有
臭穢。所有宮殿。種種莊嚴。如第六天。餘佛
世界。若有衆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
我界。願其命終。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
人破壞正法等安養記云。悲華經備有
二十四願。但文略耳
輪王發深
願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
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清淨莊嚴。悉如大
王所願。如是四佛出現。入滅過一恒河沙阿
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時世界
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
如來等。爾時寶藏如來。尋爲第一不眴太子
授記曰。汝觀天人三惡一切衆生。生大悲心。
欲斷衆生諸苦惱故。欲令衆生住安樂故。今
當字汝爲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已。彼土
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種種莊嚴。安樂
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號徧出一切光
明功徳山王如來。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汝今
所願。取大世界。如汝所願。汝當成菩提道。號
曰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汝取大世界故。因
是字汝爲得大勢至三聖因願授記劫國名號經。
渉第二第三以上。但略録耳
  一向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衆生
佛言。我念過去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
佛號寶功徳威宿劫王。彼佛將入涅槃。爲衆
廣説法本陀羅尼。時有輪王。名曰持火。王有
太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徳。生年十六。從彼如
來。聞是法本。即於七萬歳中。精勤修習。未曾
睡眠。亦不偃側。端坐一處。不貪財寶及以王
位。不樂自身。得値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諸
佛脱法。盡能聞持修習。厭家剃髮而作沙門。
作已復於九萬歳中。修習此陀羅尼。復爲衆
生。分別顯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
百千那由他衆生得發道心。積功累徳。住不
退地。爾時不思議勝功徳比丘。豈異人乎。即
阿彌陀如來是也經在大藏
知字函
  無量壽經 法藏比丘發願莊嚴妙土
過去久遠錠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五十三
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國王。聞佛
説法。心懷悦豫。棄國棄王而作沙門。號曰法
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佛説法言。譬如大
海。人以昇量。經歴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
寶。有人至心精進。求道不止。何願不得。佛因
廣説二百一十億佛刹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麁
妙。法藏聞説。皆悉睹見。發起勝願。其心寂
靜。志無所著。重白佛言。唯垂聽察。如我所願。
當具説之。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
不取正覺云云法藏説四十八願已。大地震動。
天雨妙華。法藏誠諦不虚。超出世間。一向專
志。莊嚴妙土。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於無上
正眞之道。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安樂世界。其
國七寶奇麗。超十方界。無有須彌日月大海
溪渠井谷等。亦無四惡趣。亦無春夏秋冬。不
寒不熱。常和調適。其諸衆生功徳善力行業
之地。故能爾耳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願喩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見諸佛 垓數無有量
    不廢宿命行 功徳遂具成
    世界名清淨 得佛號無量
    國界平夷易 豐樂多上人
    佛壽十方沙 光明普無邊
    菩薩及弟子 不可算稱量
    若欲見彼佛 莫疑亦莫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無量前
    願欲遍十方 須叟則旋還
  首楞嚴經 勢至獲念佛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
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
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
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
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
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
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歴生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
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
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
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
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
繼。得三摩提。斯爲第一
  長水疏曰。無量壽亦名無量光。一專爲憶
如佛。一人專忘。謂不念者。如是衆生見
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佛與衆生憶念
相應。故如形影。念佛心者。初即以生滅心
縁佛相好。專注一境心無間。然見佛相好。
如鏡現像。復觀所念之佛。倶爲虚妄。本無
自性。從念想現。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
何而有。不見一法畢竟空寂。本來離念。離
念相者。等虚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
是如來平等法身。故曰入無生忍。我既得
度。衆生與我無異。無異之性互相關渉。故
念佛者。我皆攝之。念屬意根。意即諸根所
依。故云都攝。念即無念。故云淨念。不以念
間故云相繼。集解曰。以證驗修。念佛之心。
不可單約事解。念存三觀。佛具三身。心破
三惑。無生忍位。方可得入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佛在贍波大城。法會説西方安樂世界阿彌
陀佛。若人能持名號。臨欲終時。彼佛大衆。
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歡悦。所生之處。永
離胞胎穢欲之形。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其國
號清泰聖王。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
刹利之種。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
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
稱。智慧弟子。名曰攬光。神足精進。名曰大
化。魔主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若
人誦此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
專念敬禮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念念不
絶。十日之中。必見彼佛。并見十方如來及所
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所不能覩呪廣
不録
  孤山彌陀疏曰。鼓音王經。既有女人及惡
逆者。豈非彌陀現穢土耶。天竺決疑曰。天
親論女人根缺不生。鼓音王佛母。且指初
降生時。成正覺已。國土隨淨。必無女人。其
母或轉成男子。如此方龍女。或復命終。如
悉達母。二家所説。天竺爲正。以經所説遠
離胞胎穢欲。佛勸人往生故。但對機不等。
與諸經少差降耳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説法
  霅川新疏曰。極樂之土有四不同。所謂同
居方便實報寂光。前三傳傳而論。有苦有
樂。唯寂光乃至極之樂耳。同居中有二。謂
同居穢同居淨。今經所明。是同居淨。佛意
意令行人至寂光之樂。而彼未宜。且令取
於同居之淨。既至彼淨。則究竟寂光之樂
可期矣。大哉聖人善權。其若是乎
十疑論問曰。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凡夫
劣弱。云何可到。答爲對凡夫肉眼生死心
量説耳。西方去此十萬億刹。但使衆生淨
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
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爲此觀經云。彌
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
即生。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
心意識。遍至他方。生淨土亦爾。不須疑

自信録曰。極樂去十萬億刹。凡夫命終頃
刻至者。自心本妙耳。如楞嚴曰。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因縁和合。虚妄有生。因縁別離。虚妄名滅。
殊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性
眞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以
此推之。當命終時。染濁縁離。故娑婆當處
幻滅。清淨縁合。故極樂當處幻生。此滅彼
生。間不容髮。亦何頃刻之可論乎。抑見終
日取捨。而未甞取捨者矣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國。若人聞
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一
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
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孤山疏曰。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則反顯可
以多善得生也。少善謂等閑發願散亂稱
名。多善謂執持名號要期日限。執謂執受。
持謂任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
不忘
霅川疏曰。福徳雖多。大略如觀經中。三種
淨業可也。天台判三種淨業爲散心。十六
妙觀方名正受。以彼例此。福徳因縁即散
心。一心不亂即正受。孤山判此經是散善。
觀經屬定善。予不韙彼説。且普門品疏。釋
一心稱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間名
事一心。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
應。是理一心。用彼驗此。一心亦然。普門品
中。無不亂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釋之。今云
一心不亂。何苦貶爲散善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
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
足衆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
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天台觀經疏曰。初業共凡夫。次共二乘。後
是大乘不共之法。第一敬上接下慈心行
也。修十善業。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離四
過。意斷三惡。第二在家戒。亦即十戒。具
足衆戒者。道俗備受微細。不犯威儀者。三
千悉不缺也。第三發菩提心是願。起意趣
向名爲發心。佛果圓通。説爲菩提。讀誦大
乘。明修解也。行能運通。説之爲乘。妙宗
曰。此三種業。得前者。不得後後。得後後
者。必得前前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當起想念。正坐西向。
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状
如懸鼓
  觀經疏曰。落日懸皷。用標送想之方。妙宗
曰。繋心之法。須觀落日者。欲令定想趣於
西方。是向彌陀所居處故。即以所見落日。
爲境想之。今起觀中之日。以圓人知。能想
心本具一切依正。今以具日之心。縁於即
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斯乃以法界
心。縁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豈不即
空假中。此心堅住明了。則日觀成也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
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
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
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
心繋念。諦觀彼佛
  觀經疏曰。諸佛如來下。泛明諸佛。是故應
當下。徧觀彌陀。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
也。衆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言入。如白日升
天影現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隨物現也。又
法界身是佛身。無所不遍。法界爲體。得此
觀佛三昧。解入相應。故言入心想也。是心
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是心是佛者。
問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故言
即是。始學名作。終成即是。妙宗釋曰。欲想
佛身。須知觀體。體是本覺起成能觀。本覺
乃是諸佛法界之身。以諸佛無別所證。全
證衆生本性故也。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
故云法身從心想生。又復彌陀與一切佛。
一身一智應用亦然。彌陀身顯即諸佛身。
諸佛相明即彌陀體。是故泛明諸佛。以爲
彌陀觀體。從法界身下。是約感應道交釋。
從又法界身下。是解入相應釋。融心解
曰。若無初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生
佛體殊。二釋相成。是今觀法。是心作佛者。
明即心變全性成修。是心是佛者。心外無
佛。佛外無心。既全是心。心豈見心。如指不
自觸刀不自傷。般舟所謂我所念即見心
作佛心者。不知心等止觀。約此而立中觀。
般舟與此文同也。如來恐人著相觀佛故。
於眞像之前。示乎觀體。令依此法而觀佛
身。妙宗又曰。今之心觀。非直於陰觀本性
佛。乃託他佛顯乎本性。故先明應佛入我
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覺。故應佛顯知本
性明。託外義成。唯心觀立。若論作是。即
不思議三觀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
觀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觀也。全是而
作。則三諦倶破倶立。全作而是。則三諦倶
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
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圓應。能成我心三身
當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則全惑即智。全障
即徳。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
心修此三觀。乃十六觀之總體。一經之妙
宗。文出此中。義遍初後。是故行者。當用此
意修淨土因。不可不知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何等爲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
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觀經疏曰至誠心者。即實行衆生。至之言
專。誠之言實。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
云深心。亦從深理生。亦從厚樂善根生。故
十地經云。入深廣心。涅槃云。根深難拔。故
曰深心。善導釋曰。身禮拜彼佛。口稱
彼佛。意觀察彼佛。三業眞實故名至誠心。
以眞實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煩惱流轉三
界。信知彌陀本願稱名下至十聲得生。乃
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爲一
切善根。悉皆迴願往生。故名迴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下品下生者。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
應墮惡道。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
説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
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
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
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
終之時。見金蓮華。即得往生
  觀經疏曰。善心相續至於十念。或一念成
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
佛爲勝縁也。問云何以少時心力。而能勝
終身造惡耶。大論自有此責。是心雖少時。
而力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是心名
爲大心。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
命名爲健人也。妙宗曰。此雖造惡。已曾修
觀。故使臨終勸念。定心則成。亦是乘急戒
緩人也。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
故十疑論云。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
並是宿善業強。始遇知識。作此解釋。方合
定善之義。若本不修三昧者。則屬前悔有
重義也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説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説。應
時即見極樂世界。心生歡喜。逮無生忍。世尊
悉記。皆當往生
  觀經疏問曰。論説女人根缺不生。此經韋
提希五百侍女同生云何。曰論説女人根
缺不生者。就彼爲言。生彼國者。淨根離欲
故無女人。身根精上。故無根缺。經語初生
故。有善心一切得往。十疑論曰。彼無女人。
及無盲聾瘖瘂人。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
瘂人。心念彌陀悉生彼國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佛言其中輩人。雖不去家捨欲。當持經戒。分
檀布施。常信佛語。欲生佛國。其人命終。自見
阿彌陀佛。往至佛國。可得智慧勇猛。若人中
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諸善得福。不信彌陀
佛國往生。其人續念不絶。暫信暫不信。無所
專據。續其善願爲本故得往生。其人壽終。不
能得至阿彌陀佛所。便道見阿彌陀佛國界
邊七寶城中。心大歡喜。便止其中。七寶水池
蓮華化生。其城縱廣二千里。快樂如忉利天。
不見彼佛。但見光明。心自悔責。其人於城中
五百歳。乃得往至阿彌陀佛。聞經聞解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佛告慈氏。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
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
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慈氏
白佛。何因何縁。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言。
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徳。願生彼國。不
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
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
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
宮殿。壽五百歳。常不見佛。不聞法。不見僧。
是故於彼謂之胎生。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
至勝智。作諸功徳。信心迴向。此諸衆生。於
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
相光明。智慧功徳。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
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佛言。其人作是以
後。若復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得福。
不信往生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命
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於臥夢中見阿
彌陀國土。心中大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
作諸善。今當往生。其人但念。口不能言。即自
悔過者。疑差減少。悔無所及。其人命終。即生
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里七
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於七寶浴池。蓮
華化生。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於其城
中五百歳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所。其人聞
經。心不開解。智慧不明。所居舍宅在地。不能
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虚空中。復去阿彌陀佛
大遠。不能得近。亦如第二中輩狐疑也。其
人久久亦當智慧開解。知經勇猛。次如上第
一輩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求道時。中悔狐
疑。暫信暫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徳。皆自然
得之爾。當知。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
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觀經疏釋日觀中云。教令正觀。爲除疑心。
大本明以疑惑心修諸功徳。落在邊地復
受胎生故。作此觀令除疑惑也。妙宗曰。經
云。不了佛智則生疑惑。疏云。故作此觀。令
除疑惑。即顯此觀。能了佛智。若不用三觀
觀落日者。則迷佛智。日觀既爾。餘觀例然。
故知。大師依乎佛智立今觀法。若凡小善
乃至臨終迴向佛智作衆惡者。須依佛智
求滅罪障。既有乘種生彼。速見三寶。不生
邊地及胎宮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佛言。過此西方十二億那由他刹有懈慢國。
決樂安隱。人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從此國
過。人多染著。即願生其中。遂不得到彌陀佛
土。若人見此。不貪不愛。即得越過至安樂國
  彌陀經鈔曰。此懈慢國。即無量壽經所謂
疑城。佛恐衆生念佛生疑。故現此國也。問
既云懈慢。何得快樂。答若對極樂即爲懈
慢。若對娑婆即爲快樂也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清淨佛國。其諸菩薩阿羅漢。各自行道。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坐禪者。有在虚空講經
經行者。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則得須陀洹
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則得斯陀含道。未得阿
那含道者。則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羅漢道者。
則得阿羅漢道。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
越致。各自行道。莫不歡喜。又彌陀經云。彼佛
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又觀經中中三品
人。生彼聞法。皆得阿羅漢果
  十疑論曰。彼無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
淨良伴。觀經疏問曰。依往生論。二乘種不
生。觀經中輩小乘得生何耶。答正處小行
不生。要由垂終發大乘種。爾乃得生。以其
先多學小。至彼聞苦空無常。發其本解。元
證小果。得小果已。於小不住。必還入大。妙
宗曰。迴心故得生。慣習故證小。知大證小。
不執偏眞而爲究竟。不久證大也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四十八願第十八云。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
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下卷云。諸有聞
佛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迴向願生即得
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經疏云。大本五逆謗法不得生。此觀
經逆罪得生。釋有兩義。約人造罪有上有
下。上根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
容使得生。下根造逆多無重悔。故不得生。
二者約行。行有定散。觀佛三昧名定。修餘
善業爲散。散善力微。不除五逆。不得往生。
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經明觀故説得生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佛言。十方衆生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
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無量壽佛。修諸功徳。願生彼國。是人壽終。無
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生七
寶華中。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其中
輩人。至心願生彼國。雖復不作沙門。大修功
徳。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等。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
現其身。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
其國。住不退轉。功徳智慧次上輩也。其下輩
人。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作諸功徳。當發無
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若聞深法。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此
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徳智慧次中
輩也
  觀經疏曰。觀經九品。爲令識位之上中下。
即是大本三品也。孤山刊正記曰。大本三
輩。但齊觀經六品。以彼三輩純明善行。不
及惡人故也。靈芝謂。大本三品。皆曾發心。
可對觀經上品。中下二品。則非所對。況復
行因與今全別。輔正解曰。天台以今經九
品。會同大本三輩。乃約彼此位次高下相
同而會。不約行因發心之相以會三品也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佛言。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
端心正行。主行爲善。率化其下。轉相勅令。各
自端守。廣殖徳本。布恩施惠。忍辱精進。一心
智慧。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
量壽國爲善百歳。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爲
自然皆積衆善。無毛髮之惡。故於此修善十
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歳。以他
方佛國爲善者多。爲惡者少故。唯此多惡無
有自然。心勞形困。飮苦食毒。吾哀汝等。苦心
誨諭。教令修善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衆多
彌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幾不退菩薩往生
極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
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
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
徳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又不但我刹諸菩
薩往生。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刹。有百八十億
菩薩。皆當往生。乃至不但此十四佛國諸菩
薩往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往生者甚多無
數。若我具説。一劫尚未能盡。今略説耳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歳度人
若有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
當專心説行。吾説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
其國土。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
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
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歳。其有衆生値斯經者。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其有不信讃歎稱揚阿
彌陀佛名號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
具受衆苦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佛告彌勒。諸天人等。無量壽國。微妙安樂。清
淨若此。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
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
得超絶去。往生安養國。横截五惡道。惡趣自
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徳。可獲
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
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
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沙佛刹。南
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
于七尺。或照一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
佛刹。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
無礙光佛等。其有衆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
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見
此光明。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脱
  無量壽經 寶鉢飮食自然盈滿
彼佛國土。諸往生者所處宮殿。衣服寶器。自
然在前。金銀瑠璃等鉢。隨意而至。百味飮食。
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
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
已化去。時至復現。又平等覺經。大彌陀經並
云。阿彌陀佛菩薩阿羅漢。悉有自然七寶鉢。
鉢中百味飮食。不類世間天上乃八方上下。
飮食中精味香味無比。自然化生。欲得甜醋。
在所欲得。所食不多不少。亦不言美惡。食訖
化去。皆清淨無染所食。但用作氣力耳。往生
論云。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爲食
  安養記曰。初言實無食者。次二經謂用氣
力故食。準欲界未離段食。故須食之。據滿
願子成佛。法喜禪悦食。更無餘食想。則淨
土亦容實無食者。當知。彼土百味四微。既
隨意而具。食與不食。安可一途。二經各説。
乃適時好尚耳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壽量品心王菩薩言。此娑婆世界釋迦佛刹
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刹。爲一日一夜。
極樂世界一劫。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刹。爲
一日一夜。如是次第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
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刹。爲一
日一夜。又彌陀經云。彼佛國土晝夜六時
  慈恩彌陀通賛曰。淨土晝夜各有六時。問
淨土人絶無明。國無昏曉。何言晝夜。答華
開金沼化生。爲天曙之情。鳥宿瓊林。菩薩
作時昏之想。霅川新疏曰。當知。六時應是
晝三夜三。彼國衆生。身有光明。無須彌山。
不以日之出沒分其晝夜。若如釋籤。謂諸
天以華開華合以表晝夜。則慈恩之説或
然。此則寄此方晷刻。名彼土時分耳。如華
嚴所説。則西方六時。誠不可用此間寅卯
等校其長短也。或不取慈恩所説。以無證
據故。予閲悲華經。彼明蓮華尊佛世界乃
曰。彼佛常有光明。以華合鳥棲菩薩入定。
即知夜分。若風吹華散。諸鳥和鳴。菩薩從
禪定起。知是晝分
  文殊説般若經 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
文殊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繋
縁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應處
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繋心一佛。專稱
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
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何以故。念
一佛功徳。亦與無量諸佛功徳無二。皆成一
如。成最正覺
  天台止觀云。常坐三昧。出文殊説文殊問
經。名一行三昧。九十日爲一期。結加正
坐。隨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時刻相續。若坐
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内外障侵
奪。却當專稱一佛名字。慚愧懺悔以命自
歸。與十方佛名。功徳正等。輔行釋曰。隨一
佛方面等者。隨向之方。必須正西。若障起
念佛所向便故。經雖不局令向西方。既令
專稱一佛。諸教所讃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
爲一準。與十方佛等者。釋疑也。恐有人疑。
何故獨令稱彌陀。是故釋云。功徳正等也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佛言。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
四衆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
佛。今現在去是千億萬佛刹。其國名須摩提。
在衆菩薩中央。説經一切常念彼佛。譬如夢
中。見金寶親屬。相與娯樂。覺已説之。若人念
彼佛一日晝夜。若過七日七夜。阿彌陀佛。於
覺不見。夢中見之。心作念時。諸佛國土。大山
須彌。幽冥之處。悉爲開闢。不持神足到其佛
刹。便於是間。坐見彼佛。聞所説經。譬如舍衞
有三婬女。時羅閲國有三男子。本未曾見。聞
之婬意即動。夢到其所。與共棲宿。婬事宛然。
用是念故。見佛當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
端正無比。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又如夢中食
甘美飮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
也。佛於三昧中。立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
佛三昧力持。本功徳力持。用是三事故得見
佛。作是念。佛從何所來去到何所。自念佛無
所從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
自見心是佛心是。恒薩阿竭。心是我身心。
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
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爲。設
使念爲空耳。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
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
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
不得坐三月。除飯食左右。四者爲人説經。
不得望人衣服飮食。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
東視百千佛百萬佛百億佛。如是十方悉見
諸佛
  止觀云。常行三昧出般舟經。般舟翻爲佛
立。佛立有三義
此三昧成。能於定中。見
十方佛在前立。明此三昧有三。一身開遮。
身開常行。避惡知識。常獨處止。常行乞食。
不受別請。嚴飾道場。盥沐其身。改換衣服。
唯專行旋。九十日爲一期。要期誓願。使我
筋骨枯朽。學是三昧不得。終不休息。二口
説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
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
倶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
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徳
等。但專彌陀爲法門主。擧要言之。歩歩
聲聲。念念唯在彌陀。三意止觀。三月常念
彌陀三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
縁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縁至千
輻輪。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當從心得佛
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
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曉了。本無所
有。壞本絶如夢見七寶親屬。覺已不
知在何處。又如婬女夜夢從事。覺已念之。
不來不往。樂事宛然。又如夢食美食。覺
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夢。是名如
相念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
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
心。是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
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
示者。皆念所爲。設有念亦了無所有
人欲得智慧如大海。於此坐不運神通。悉
見諸佛者。當修是三昧。是三昧於諸功徳。
最爲第一。此三昧是諸佛父母。一切如來
從是法生
輔行釋曰。意止觀中。先念三十二相。以爲
觀境。又念我當下。正明於境。以修三觀。我
所念諸句中佛字。一自心三昧所見佛。二
西方從因感果佛。今具二義。共爲一境。爲
順理故。從初義釋。三昧既成。隨念即見。見
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見佛時名
見自心。若見自心。即見佛心。以彼佛心是
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觀自心及所見佛。不
出法性故。見佛心即見己心。己心佛心即
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觀判般舟文。心
佛叵得爲空。夢事宛然爲假。心不見心爲
中。説則三相歴然。修則一念備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佛告賢護。若欲成就諸佛現前三昧。隨所念
處即見如來。如取清油淨水水晶明鏡。用是
四物觀己而像。善惡好醜影現分明。而彼現
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有。非人
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
滅。無有住所。菩薩亦爾。即復思惟。今此佛
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
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處。
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
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
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
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
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所思
既滅。能想亦空。當知。菩薩因此三昧。證大
菩提
  此經與前般舟經。同本異譯。此中所明中
道觀法。文相顯著。故更重録
  華嚴經 解脱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長者言。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
如來。隨意即見。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
來。我若欲見。隨意即見。我能了知一切如來
國土莊嚴神通等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無
有行處。亦無住處。亦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
住處。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
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
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
水。悟解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猶如幻
術。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諸佛菩薩。
悉皆如響。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
念見佛。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
自心此出貞元
華嚴經
  清涼貞元疏曰。無所從來下。正辨唯心。即
心無心。便入眞如。了彼相虚。唯心現故。
以我即寂之唯心。叩彼即體之妙用。能念
念念。何動寂之相干。既了唯心。了心即
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況志一不撓。精研
造微。佛應克誠。于何不見下列四喩。通顯
唯心。喩無來往。別喩兼明不出入等。四喩
皆具四觀。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
心故假。四唯心故中融而無礙。即華嚴意
夢。喩不來不去。影喩不出不入。幻喩非有
非無。響喩非合非散。三觀齊驅。以性融相。
則入重重念佛之境。已見徳雲
  華嚴經 依普賢願主得生極樂
行願品。普賢菩薩。於逝多林末會。發十大願
王。其一一願皆云。虚空界盡。衆生界盡。我
此大願。無有窮盡。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
相大臣。宮殿内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無復
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
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
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得授記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不可説不可
説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乃至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
得往生極樂世界。又下偈云。願我臨欲命終
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
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
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衆生界
  貞元疏曰。問不求生華藏。期生極樂何耶。
答有四意。一者有縁故。二欲使衆生歸憑
情一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即本師故。行願
鈔曰。有縁者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也。
歸憑情一者。若聞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則
初心茫茫。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不離華
藏者。極樂去此。但十萬億佛土。華嚴中所
有佛刹。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即本師者。如
經第三十九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
等共圍繞。疏判云。讃本尊遮那之徳也。疏
又曰。華藏刹海皆遮那境。無量壽佛。去十
萬億。並未出於刹種之中。豈非本師隨名
異化也
道純法師曰。問普賢行願。是華嚴流通。何
故於世界海中。偏指極樂。既信解圓宗。十
方佛刹。皆可往生。結歸西方。必有深旨。答
普賢爲善財海衆。説願王已。結歸西方者。
蓋爲信解圓宗人。入文珠智。修普賢行。福
慧事理皆稱法界。此大心人。雖妙悟本明
頓同諸聖。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現
普利衆生所以暫依淨土。親近彌陀海衆。
直至成佛。故經曰。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
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
百倶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
界。即斯意也此文出直指
淨土決疑集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往安樂世界
佛言。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説修行。於此命
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
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爲貪欲所惱。
亦復不爲嗔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爲憍慢嫉
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荊溪法華記曰。若有女人等者。此中秖云
聞是經典如説修行即淨土因。不須更指
觀經等也。問如何修行。答既云如説修行。
依經立行。具如分別功徳品中。直觀此土
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此大衆
即一切衆。以惑未斷故。故安樂行。是同居
淨土行之氣分也。故不離同居穢。見同居
淨。問同居類多。何必極樂。答教説多故。由
物機故。是攝生故。令專注故。宿縁厚故。約
多分故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彌勒白佛言。如佛所説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功徳利益。若有衆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
向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世尊何等名爲
十種心。佛告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
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爲十。一者於
諸衆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衆生。
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
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
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
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
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
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
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
心。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
若人於此十心。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
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經第九
十二卷
  隨願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讃西方
普廣菩薩白佛言。何故經中讃嘆阿彌陀佛
刹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悉隨彼
所欲。應念而至。佛告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
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
法。不能專一。令諸衆生專心有在。是故讃嘆。
彼佛國土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見大小
佛言。欲生清淨佛刹。不生障礙。而此衆生。
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噉辛臭。於
寂靜處。正念結加。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更莫
他縁。或一日夜。或七日夜。至心念佛。乃至見
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
色身無量無邊。佛身三十二相。於一一相。亦
念亦觀。皆能明了。隨所見相。見青光明。於彼
光相。專精繋意。無令心亂。彼光出已。從行者
頂入。爾時安心。謹莫驚怖。念此青光。於自身
中。支體遍行。見身火然。乃至成灰。風來散
滅。如是念時。無有一相。十方皆空。如是修
者。能於一彈指頃。到一佛刹及無量刹
  此經所明念佛。雖不定指西方。竊見慈雲
懺主念佛方法。引證念佛大小之義。故此
録之庶覽彼文者。知經始末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
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
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佛
經。後世爲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
是故我説。無量壽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
行往生。返事九十六種邪道。我説。是人名無
眼人。名無耳人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佛言。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
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
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
神得其便也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白佛言。我念過去。寶威徳上王佛時有
長者。名一切施。長者有子。名曰戒護。子在母
胎。以敬信故預。爲其子受三歸依。生年八歳。
童子見佛。恭敬作禮。一見佛故。即得除滅百
千萬億生死之罪。從是已後。常生淨土。得
百千億念佛三昧門。故今釋尊復記之曰。文
殊師利。汝當往生極樂世界證入初地
  文殊發願經 文殊發願求生極樂
    願我命終時 滅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 往生安樂刹
    生彼佛國已 成滿諸大願
    阿彌陀如來 現前授我記
    嚴淨普賢行 滿足文殊願
    盡未來際劫 究竟菩薩行
  入楞伽經 佛懸記龍樹生極樂國
    大慧汝當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 持於我法者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徳比丘
    厥號爲龍樹 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 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楞伽經有三本。此出七卷成文。實叉難陀
所譯。在四字函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淨土
佛在舍衞。有長者女。名曰善信。智慧博達。常
有大願。不樂世俗。自念萬物無常。當歸於死。
天地亦當敗壞。何況人身。念我父母兄弟不
知罪福。貪欲無厭。我年三五。以許他男。我
家兄弟。受取匹帛。我身當往受諸苦難。不如。
今日清淨。當發上願。求覓安隱長樂之處。可
以自娯。便正一心。自誓身命。爾時天帝現於
空中。告善信言。若當自歸西方安隱清淨法
國。先向十方禮拜。慈心敬意念必達也。女便
歡喜。澡浴燒香。向十方禮。天又告曰。汝當説
頌讃嘆阿彌陀佛。善信依教。帝釋即化端生
男子。手抱黄金。以頌調之。善信答頌。訶男女
過。帝釋叉手勞之。欲何求索。普世無雙功徳
洋洋。不可稱量。善信聞已歡喜。地爲大動。説
偈歸佛。佛即與大衆倶飛到其家。善信禮佛。
佛便放光微笑。爲授二十四戒。善信聞已而
得七住。即於佛前化爲男子。父母兄弟。皆受
五戒此縁出經律異
相第三十八卷
  首楞嚴經 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
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倶時
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
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
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擧非遠。即爲飛仙。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
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爲毛群。輕爲
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
火。身爲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已。無食無
飮。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輕生有
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
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説法。虚
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
地獄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佛言。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
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衆善
倶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若人念佛持
戒。無精進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地府
不收。安養不攝。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
於疑城。五百歳受樂。再修信願。方歸淨土。若
人起憐憫心。正念現前。於財寶妻子。心無愛
戀。眼色清淨。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
我。耳聞天樂。眼見天童。捨此報身。定生天
界。若人生於柔軟善心。起福徳心。身無病難。
憶念父母妻子。於善於惡。心不錯亂。其心正
直。遺囑家財。辭別而去。定生人界。若人於夫
妻男女。惡眼瞻視。擧手捫空。便利不覺。身常
嗅穢。兩目紅赤。仆面而臥踡身左脇。百節酸
疼。或見惡相。口不能言。聲吟叫喚。寃債現
前。心識散亂。狂惑顛倒。遍體如氷。手捻死拳
身硬如石。此人命終。定入地獄。若人好舐其
唇。身熱如火。常患飢渇。好説飮食。張口不
合。貪戀財寶。命卒難斷。開眼而去。此人定入
餓鬼。若人身染重病。如在雲霧。心神昏散。怕
聞佛名。多愛食噉血肉之味。不受勸化。愛戀
妻兒。踡手足指。遍身流汗。出麁澁聲。口中咀
沫。此相現前。定入畜生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出大藏
衝字
爾時金剛手菩薩。在毘盧遮那大集會中。白
佛言。我爲當來雜染世界惡趣衆生。説無量
壽陀羅尼。修三密門。證念佛三昧。得生淨
土。入菩薩位。不以少福無慧方便得生彼刹。
依此教法。決定得生上品初地。應先入曼荼
羅。得灌頂已。然後從師受此儀軌。當於勝地。
塗拭淨室。建立方壇。上張天蓋。周匝懸旛。
上壇分布八曼荼羅。磨白壇香。用塗聖位。壇
西安無量壽像。持誦者東坐面像。坐卑脚床。
行者毎日澡浴。登壇三時散種種華。置二閼
伽。或新寶器。滿盛香水。置於壇上。於壇四
角。安四賢瓶。香華飮食。隨力所辦。一一加
持。殷勤供養。行者即觀察一切有情本性清
淨。爲諸客塵所蔽。不悟眞理。是故説此三密
加持。能令自他清淨
  右儀軌一卷。三藏不空所譯。自此文後。列
淨三業及普禮結界献座觀想並結印誦呪
總二十四章。非不精切。願依法行持者撿
之。今於中録其簡。而可行者。三章于后。庶
資廣淨業云
  無量壽如來拳印眞言
次結如來拳印。以左手四指握拳。竪大指以
右手作金剛拳。握左大指即成。以此拳印地。
眞言加持七遍。變其世界。如來拳眞言曰

歩欠平聲
由結此印。眞言威力故。即變此大千世界。成
極樂刹。七寶爲地。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無量
莊嚴。如經所説。行者由數習此定。毎於定中。
見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在大衆會。聞説契經。
臨命終時。心不散動。三昧現在。刹那迅速生
蓮華中。證菩薩位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眞言
次結無量壽如來根本印。二手外相叉作拳。
竪二中指頭相拄。如蓮華葉形。結此契已。誦
無量壽眞言七遍。以印於頂上。散陀羅尼曰」
 曩謨囉怛曩
娜莫阿哩野
弭跢
怛佗&T008862;夜囉曷
藐三沒馱耶怛儞也佗唵阿蜜㗚
阿蜜㗚
納婆
微閉反
引六
阿蜜㗚
多三準上
阿蜜㗚
&T008862;阿蜜㗚

多悉弟阿蜜㗚
多帝際自曳
反十
阿蜜㗚二合
十一
多尾訖磷二合

阿蜜㗚
多誐曩吉
丁以
迦㘑
阿蜜㗚
多嬾弩枇娑嚩

薩嚩囉佗

馱寧
薩嚩磨訖禮二合
捨乞灑
孕迦㘑娑嚩二合
引十
此眞言纔誦一遍。身中十惡四重無間罪。
一切業障。悉皆消滅。若苾芻苾芻尼。犯根本
罪。誦七遍。即時還得清淨。誦滿萬遍。獲得不
廢忘菩提心三昧。菩薩心顯現。身中皎潔圓
明。如淨月輪。臨命終時。見無量壽與大衆倶
來迎安慰。即生極樂上品上生
  無量壽如來心眞言
無量壽如來心眞言曰 唵
阿蜜㗚
多帝
際賀囉吽
此眞言能誦十萬遍滿。得見阿彌陀如來。命
終決定。得生極樂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出大藏
高字函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極樂刹大善法堂中坐。
爾時無量壽如來。告觀自在言。一切衆生。疾
病短壽者。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法
門。若人受持讀誦。速得無病長壽安樂。即時
觀自在請佛宣説呪廣
不録
若人書寫此法。安置塔
中。廣大供養。右繞千匝。恭敬禮拜。則獲智
慧。若七日壽命延至七年。若七年壽命延至
七十。獲得如是長壽安樂。無諸疾病。得宿命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爾時無量壽如來。入普照吉祥三摩地。從定
出已。即説一切如來無量壽總持法門曰」
阿蜜哩
阿蜜哩
阿蜜哩
&MT01332;
吠阿蜜哩
多尾訖㘓
阿蜜

多誐彌儞阿蜜哩
多哩那
誐誐曩計哩帝
羯哩薩哩嚩
吉梨二合
舍叉演羯哩曳娑嚩二合
若人用此法門。加持淨土作塔。又復書此總
持。安在塔内。香華供養。延於壽命。及増智
慧。若人於此塔前。倍興供養。日日誦持滿八
百遍。發自利利他平等之心。如是依法消除
八難。是人命終。不生地獄畜生焔摩羅界。如
蛇蛻皮。即生極樂。獲大果報。受勝妙樂
  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一字眞言
觀世音菩薩。説一字眞言曰唵喉中擡聲引
呼。此下三呪
唵字。並
同此呼
如是眞言大悲心觀觀世音。如法受持。應善
修行者。能害過現重罪。一切垢障。盡皆消滅。
當得一切諸佛菩薩。天仙龍神。悉皆歡喜。當
捨命後。往於西方極樂國土。住極喜地。蓮華
化生
  溥遍解脱心眞言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於佛前諦觀一切。説溥
遍解脱心眞言曰
此道呪二百一十二句。文廣不録此下三呪。經
中具有結壇捻
印立像等法。
文渉一卷
又溥遍解脱心眞言曰 唵沒
&T020612;
灑陀馱囉馱囉地利地利度嚕度嚕
縒曼嚲入縛攞畝佉𤙖莎縛
又溥遍解脱心一字眞言曰 唵惡輕呼
莎縛


若人六時。倍復精進。如法嚴治身器。依法持
誦。滿一落叉。是業成熟。觀世音菩薩。現金
色身。當滅無始一切根本重罪。若不現者。復
倍精進。誦滿二落叉或三落叉。是業成熟。觀
世音定當現身執手。指示西方淨土阿彌陀
佛。坐寶蓮華師子之座。復得阿彌陀佛手摩
其頭。謂同彼土一切菩薩福命功徳。捨此身
後。往於西方安樂國土上品蓮華。具諸相好。
識宿命智。得不退轉
  不空大灌頂光眞言出不空羂索神變經
第二十八卷潔字函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即伸右手。摩清淨蓮華
明王頂。時大千世界六變震動。所有十方刹
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毘盧遮那如來。一時
皆現。亦同授與清淨蓮華明王灌頂三昧耶。
爾時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毘盧遮那如來。各
伸右手。摩清淨蓮華明王頂。同説不空大灌
頂光眞言曰 唵喉中擡聲
引呼一
旖暮伽無計
者娜摩訶畝&MT01332;
囉麼抳鉢頭
麼入
縛攞跛囉
&MT06286;嚲野𤙖
若有過去一切十惡五逆四重諸罪。得聞此
大灌頂光眞言三七遍。即得除滅一切罪障。
若諸衆生。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猶如微
塵滿斯世界。身壞命終。墮諸惡道。以是眞言。
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屍陀林中。散亡者屍骸
上。或散墓上塔上。彼所亡者。若地獄餓鬼修
羅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來毘盧遮那如來
眞言。加持沙土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
諸罪報。捨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華
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墮落
  秀州海鹽普照院釋智圓。母喪以遺骨。盛
於小匣。日誦毘盧灌頂呪。加持土沙。覆
于骨上。殆至盈尺。一日頂骨。忽涌於土面。
初不以爲然。仍舊覆之。翌日復爾。衆皆驚
駭。時武夷公權作記以廣其事。大智律師。
作讃以美之。文見芝園集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呪出彌陀不思
議神力傳養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宋元嘉年。
求那跋陀奉制譯。合計五十九字一十五句。若
人能誦此呪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
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隱。臨命
終時。任運往生。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
此呪。那舍三藏誦此呪。天平寺銹法師。從那
舍口授此呪。其人云。經本外國不來。若欲受
持。當嚼楊枝。澡豆漱口然香。於佛像前。胡跪
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所有四重五逆
十惡謗方等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不
爲諸惡鬼神之所惑亂。若誦滿二十萬遍。即
感得菩提芽生。若至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
陀佛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跢夜哆地
他阿彌唎都婆毘阿彌唎哆悉耽婆毘
阿彌唎哆毘迦蘭諦阿彌利哆毘迦
蘭哆
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迦隷
莎婆

  此呪有六哆字。藏中經本。注多曷切。此爲
正呼也。龍舒文。恐人不正此音。並改爲掇
字。擅改呪文。世所不許。有二他字。倶透戈
切。跢字都餓切。地字澄買切。唎字上聲。
與里同音。枳字止音。此呪人所誦持。並不
與上一十五句相應。失本眞也。欲期傚驗
者。須正此句讀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天親菩薩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量光如來 願生安養國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廣大無邊際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衆 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爲食
    永離身心惱 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衆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往生 阿彌陀佛國
    我作論説偈 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若人修行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
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
陀佛。爲生彼國意故。二者讃嘆門。口業讃嘆
彼佛光明智相。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三者作
願門。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欲如實
修行奢摩他故。四者觀察門。以智慧觀察。欲
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一觀察彼國土莊嚴。
二觀察彼佛莊嚴。三觀察彼諸菩薩莊嚴。五
迴向門。所有功徳善根。以方便迴向攝取衆
生。不捨一切世間故。又觀察門三種莊嚴。略
説入一法句。謂清淨句。眞實智慧無爲法身
故。菩薩如是修五門。自利利他。速得成就菩
提故
  毘婆沙論 念佛爲易行道 龍樹菩薩
論第四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
易。陸道歩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
如是。難行則久可得是墮聲聞
縁覺地者
或有勤行精
進。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其名號。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
必定得阿耨菩提。是故常應憶念。偈曰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爲現身 是故我歸命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號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供自莊嚴身 我今歸命禮
    彼諸大菩薩 日日於三時
    供養十方佛 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縁
    歎彼佛功徳 我今歸命禮
    其土具莊嚴 殊彼諸天宮
    功徳甚深厚 是故禮佛足
    若人生彼國 終不墮三趣
    及與阿修羅 我今歸命禮
  十疑論曰。難行道者。在五濁惡世。求阿鞞
跋致。甚難可得。略述有五。一外道相善亂
菩薩法。二無頼惡人破他勝徳。三顛倒善
果能壞梵行。四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唯
有自力。譬如跛人歩行一日不過數里。易
行道者。謂信佛教念佛三昧。乘彌陀願力
攝持。決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船須臾千里。
亦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
下。非是自力輪王力也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徳者。求生淨土
論四十三問曰。菩薩法應度生。何以但至清
淨無量壽佛國土中。答菩薩有二種。一者慈
悲心多爲衆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徳。樂多集
功徳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好多爲衆
生者。至無佛法衆處。讃歎三寶之音。又論四
十五曰。菩薩有二。有先自成就功徳。然後度
衆生。有先成就衆生。後自成就功徳者
  妙宗鈔問曰。觀經上品。是出假位。合在穢
土。利益有情。何故求生淨土耶。答今十向
菩薩。求生淨土。乃是大論。先自成就功徳
人也。故十疑論明。未得無生忍已還。要須
常不離佛故須求生十向菩薩。約別教
説。約圓即十信位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
論三十六曰。當知。釋迦文佛。更有清淨國土。
如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
釋迦文佛國。又三十八卷曰。此間閻浮惡故。
釋迦壽應短。餘處好故。佛壽應長
又涅槃經二十二曰。西方去此三十二河沙
乃至有無勝國。所有莊嚴。如安樂世界。我
於彼土。出現於世
  觀經疏曰。應佛皆爲兩量。逐物隨縁參差
長短。妙宗釋曰。佛佛既皆三身圓證。應身
被物。物壽長短。豈不隨順。各示兩量故。彌
陀現長。亦能現短。釋迦現短。亦能現長
  起信論 娑婆不値佛專勸念佛馬鳴
菩薩
復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性弱。
以住此娑婆。自畏不能常値諸佛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
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欲念佛因縁。隨願
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求離惡道。如修多
羅説。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
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眞如法身。常勤修
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賢首起信疏曰。往生有三位。一如蓮華未
開信行未滿。未名不退。但以處無退縁故
稱不退。二信位滿足已去。華開見佛。入十
住位。得少分見法身。住正定位也。三三
賢位滿。入初地已去。證遍滿法身。生無邊
佛土。如佛記龍樹等住初地生淨土等也。
此中畢竟等。是後二位
四明融心解曰。此土濁重。十信方出苦輪。
彼土境勝。九品悉皆不退。故今託彼勝境
修觀。縱理未顯。見愛倶存。捨報必生無退
轉處。起信令觀彼佛眞如法身者。自非一
心三觀。將何觀之。今家以三觀釋經。與馬
鳴之意。更無少異。故十疑論。令想彌陀法
身報身光明相好。故知。往生之行。正在三
觀。想彼三身。捨此求彼。初心不退。其義
皆成也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觀無量壽佛。有二種人。鈍者先自觀察額上
一寸。除却皮肉。但見赤骨。繋念在縁。不念他
念。心若餘縁。攝之令還。次觀赤骨。辟方一
寸。令白如珂。又復通變其身。皆作白骨。無有
皮肉。更變此骨身。使作瑠璃光色清淨。從此
瑠璃身中。放白光明。自近及遠。遍滿閻浮。唯
見光明。不見諸物。還攝光明。入於身中。既入
之後。乃於光中。觀無量壽佛。結加趺坐。顏容
巍巍。如紫金山。繋念在佛。不令他縁。常如與
佛對坐不異。若利根者。但當先作明想晃然
空淨。乃於明中觀佛。便可得見。行者若欲生
彼國者。當作是觀。次觀諸法畢竟空相。而於
衆生。常興大悲。所有善本。盡以迴向。願生彼
國。便得往生
  右法見大藏圖字函。詳其文非佛説。又不
載菩薩所造。而是鳩摩羅什所譯。必西竺
教典之類也。今録於此願。資思修云爾
  阿彌陀佛尊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
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昔釋迦牟尼佛住世行化。至一俗舍見翁婆
二人。以穀一斗。記數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
土。佛言。我有異方便。令汝於一聲中念得多
穀之數。遂令念上佛名
  右佛尊號因縁。諸淨土經。並不見出。始因
唐飛錫禪師寶王論。以此佛號。立一念多
佛門。次侍郎王古直指淨土決疑集承之。
後龍舒淨土文。廣勸人受持。乃曰。甞以秈
禾穀校之。一合有千八百粒。若一稱此
號。乃滿二千碩穀之數。佛既自以此教人。
則其功徳不可思議也。切縁寶王論。不載
所出經論。尤爲缺典。今恐稱誦者欲知。故
茲録示
樂邦文類卷第一



樂邦文類卷第二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序跋三十二家
  念佛三昧詩序 圓悟法師 慧遠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智者禪師
阿彌陀經通讃疏序 慈恩法師 窺基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 智圓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 仁岳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 宗頤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懺主 遵式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同前
往生決疑行願二門序 同前
淨土往生傳叙 飛山禪師 戒珠
念佛三昧寶王論序 草堂法師 飛錫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 圓澄法師 義和
無盡燈後跋 參政范 成大
淨業禮懺儀序 大智律師 元照
觀經九品圖後序 同前
淨土十疑論序 提刑楊 傑
淨土十疑論跋 待制陳 瓘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提刑楊 傑
龍舒淨土文序 状元張 孝祥
龍舒淨土文跋 大慧禪師 宗杲
淨土寶珠集序 侍郎王 古
四十八願後序 慧覺法師 齊玉
淨土警策序 呉興法師 元頴
淨土自信録序 無功叟王 闐
修行淨土法門後序 侍郎莫 仲珪
明師勝地論跋 獨醒居士林 鎬
寶城易記録序 待制陳 瓘
遠法師齋忌禮文序 正言沈 濬
稱讃淨土海衆詩序 府判方 楶
西歸蓮社序 月堂法師 惠詢
刊往生行願略傳序 鎧菴居士呉克已
  三家
  廬山白蓮社誓文 晋逸士劉 遺民
東海若 唐禮部柳 子厚
東海若跋 文忠公蘇 軾
東海若跋 橘洲禪師 寶曇
弔武侍&T072556;畫佛文 唐文公韓 愈
結社法集 通慧僧録 賛寧
蓮華勝會録文 慈覺禪師 宗賾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念佛迴向發願文 同前
念佛懺悔發願文 慈雲懺主 遵式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 &MT01743;
西資社同誓文 證通法師 師友
往生淨土十願文 桐江法師 擇瑛
  讃十七首
  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讃 唐翰林李 白
繍西方淨土㡧讃 唐侍郎白 居易
繍阿彌陀佛讃 同前
西方淨土讃 孤山法師 智圓
無量壽佛讃 大智律師 元照
畫阿彌陀像讃 文忠公蘇 軾
李伯時畫彌陀讃 寂音禪師 惠洪
安樂國讃三十章 提刑楊 傑
善導彌陀道場讃 同前
白蓮咸教主眞讃 同前
禪月作遠公詠 太史黄 庭堅
遠法師賛 給事程 倶
劉遺民*賛 同前
陶靖節*賛 同前
謝康樂*賛 同前
陸道士*賛 同前
臨行自餞 樝菴法師 有嚴
  念佛三昧詩序 廬山法師慧遠
序曰。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思專則
志一不撓。想寂則氣虚神朗。氣虚則智恬其
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
會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
御心唯正。動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習以
移性。猶或若茲。況夫尸居坐忘。冥懷至極。智
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請言其始。菩薩初
登道位。甫窺玄門。體寂無爲。而無弗爲。及
其神變也。則令修短葺常度巨細互相違。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