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淨土論 (No. 1963_ 迦才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往生不退至菩提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彼尊佛刹無惡名 亦無女人惡道怖
    衆人至心敬彼尊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我説彼尊功徳事 衆善無邊如海水
    所得善根清淨者 迴施衆生生彼國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七如攝大乘論云
    衆寶界如覺徳業 我説句義所生善
    因此願悉見彌陀 由得淨眼成正覺
淨土論卷中



淨土論卷下
 大唐弘法寺*釋迦才撰 
  第六引現得往生人相貎謂引道俗得往
生人示諸學者
道俗得往生淨土者。略有二十人比丘僧六人。
比丘尼四人。
優婆塞五人。
優婆夷五人
問曰。上引經論二教。證往生事。實爲良驗。但
衆生智淺。不達聖旨。未若引現得往生人相
貎。勸進其心。今即日取信。欣其聞進也
答曰。其得往生人。依經論咸得光臺異相者。
其數無量。今略引四五。示諸學人。令見取信

比丘僧得往生者六人
方啓法師者。花蔭人也。貞觀九年。共玄果
法師。於藍田縣悟眞寺。一夏念阿彌陀佛。乃
取一楊枝。著觀世音菩薩手中。誓云。若我念
佛得往生者。願此楊枝七日不萎。依誓。遂即
七日不萎也。此僧復爲一切衆生請云。如攝
論中判。作別時意。觀經中言即生。願於夢中
見阿彌陀佛。請決此疑。即於其夜。唯在一處。
三度作夢。初夢在一大池。西南有一高樓。此
僧從樓而下。至池東北岸上。見一寶帳高二
丈餘。面東開門。此僧忽爾飛入帳中。半身得
入。還出。下至帳西。有大殿宇。中見一大徳告
云。但修淨土行。並生此帳中也。遂即睡寤復
更作夢。在池北岸。見觀世音菩薩。面向北方。
垂脚而坐。此僧遂以手捧菩薩足。頭上載之。
見足下有千輻輪相。其菩薩身作閻浮檀金
色也。忽然睡覺。更復作夢。於池南面。向西而
立。自池已西。總皆是大水。滿中蓮華。忽見阿
彌陀佛從西而來。至此僧前。此僧頭面著地
禮拜。禮拜訖。即於佛前。胡跪合掌請云。娑婆
世界衆生。依經修行。得生世尊國不也。佛即
答云。善男子。一切衆生。但修淨土行者。並生
我國。勿生疑也。又此僧復於別夜夢見。自身
在娑婆世界。迴頭向西而望。見彌陀佛土平
坦如鏡。見娑婆世界。唯是山川。東西而別。向
南而望。見南坪。川中有十五箇寶帳向西而
去。餘者皆是七寶。唯中央一箇。是其白銀帳。
帳之下皆有音樂。歌詠讃歎。此僧問云。此是
何帳。帳下人答云。此是並往生人也。此僧歡
喜。踴身在空。飛向西去。少時還住也。又於別
夜夢見。在一佛堂中。正當佛前。有一僧。名
曰法藏。御一大車。就佛堂内。迎令上車。戴向
西而去也。法藏者。即阿彌陀佛也。車者。四十
八大願也。又於別夜夢見。自身坐百寶蓮花
王座。面向南方。垂脚而坐。成正覺也。又於別
夜夢見。釋迦如來。共文殊師利。住此僧前。讃
法花經也。又於別夜夢見。有三大道。直向
西方。第一道上。唯是僧尼。第二道上。並是俗
人。雜有男女。第三道上。唯有一僧。皆向西而
去。云皆是往生人也。此僧現在未死也
沙門曇鸞法師者。并洲汶水人也。魏末高齊
之初猶在。神智高遠。三國知聞。洞曉衆經。獨
歩人外。梁國天子蕭王。恒向北禮曇鸞菩薩。
注解天親菩薩往生論。裁成兩卷。法師撰集
無量壽經。奉讃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問答
一卷。流行於世。勸道俗等。決定往生。得見諸
佛。恒請龍樹菩薩。臨終開悟。誠如所願。此方
報盡。半霄之内。現聖僧像。忽來入室云。我是
龍樹。便爲説曰。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也。未
束之粟。不可倉中求也。白駒過隙。不可暫時
留也。已去叵反。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
白駒難可迴。法師妙達言旨。如是告終。即半
夜内。發遣使者。遍告諸村白衣弟子。及寺内
出家弟子。可三百餘人。一時雨雲集。法師
沐浴著新淨衣。手執香爐。正面西坐。教誡門
徒。索西方業。日初出時。大衆齊聲。念彌陀
佛。便即壽終。寺西五里之外。有比丘尼寺。並
是門徒。明相出後。集堂食粥。擧衆皆聞空内
有微妙音樂西來東去。中有智者告大衆言。
法師和上。一生教人修淨土業。今此音聲向
東去者。必應多是迎法師來。食訖。相命覲法
師去。庭前相待。未出寺庭之間。復聞音樂遠
在空中向西而去。尼僧等相與至彼。乃見無
常。此依經論。定得生西方也
隨世燈法師者。住并洲興國寺。幼而出家。精
進練行。道心彌固。講涅槃經一部。道俗來者。
若幼若長。乃至沙彌已上。終不許立參。即命
令坐。與説妙法。口授來者阿彌陀佛名勸共
往生西方淨土。又一生行業。清淨燃香。念誦
福多。慈悲特甚。飛鳥鳩鴿等。恒就掌食去。隋
開皇十二年内。於本寺壽終。時擧衆聞有異
香。上路之日。西方香雲來迎。遍一聚落墎下
人聞。莫問老少男女已上。普送林所。既有此
相。必得往生淨土也
隋世并洲漢王内道場。主洪法師者。去仁壽
四年内人。童子出家。一生精進。手不捉錢。供
養三寶。攝化有縁。亦偏注心作見佛業。期見
彌陀。臨欲終時。心眼明淨。乃見兜率天上天
男天女來迎。遂近法師。執捉袈裟。稱欲上天。
法師責曰。我不期彼處。不肯從去。在傍徒衆。
念彌陀佛。倏忽之間。即見西方淨土化佛菩
薩來迎。還告大衆。所期境界淨土菩薩。今
已至來。於即壽終
僧衍法師者。并洲汶水人也。少而出家。勤心
聽學。講涅槃攝論十地地持四部經論。普皆
精熟。春秋九十六。去貞觀十六年亡。五六年
間。專念阿彌陀佛。初迴心後。一日一夜禮彌
陀佛。限五百拜。於後漸加。將終時。日夜千
拜。念阿彌陀佛名。日夜七八萬遍。未曾懈墮。
臨終之日告弟子曰。阿彌陀佛來授我衣香。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聖衆。遍滿虚空。
自此已西。純是淨土。於即壽終。法師已前全
不存向。九十已上。逢綽法師講無量壽觀經。
聞已方始迴心。四五年間。臨終境界略如前

沙門道綽法師者。亦是并洲晋陽人也。乃是
前高徳大鸞法師。三世已下懸孫弟子。講涅
槃經一部。毎常讃嘆鸞法師智徳高遠。自云
相去千里懸殊。尚捨講説。修淨土業。已見往
生。況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爲多。將此爲
徳。從大業五年已來。即捨講説。修淨土行。一
向專念阿彌陀佛。禮拜供養。相續無間。貞觀
已來。爲開悟有縁。時時敷演無量壽觀經一
卷。示誨并土晋陽太原汶水三縣道俗。七歳
已上。並解念彌陀佛。上精進者。用小豆爲數。
念彌陀佛。得八十石。或九十石。中精進者。念
五十石。下精進者。念二十石。教諸有縁。各不
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臥。撰安樂集
兩卷。見行於世。去貞觀十九年歳次乙巳。四
月二十四日。悉與道俗取別。三縣内門徒就
別。前後不斷。難可記數。至二十七日。於玄忠
寺壽終。時有白雲從西方來。變爲三道白光。
於自房中徹照通過。終訖乃滅。後燒墳陵時。
復有五色光三道。於空中現。映遶日輪。繞訖
乃止。復有紫雲。三度於陵上現。遺終弟子同
見斯瑞。若准經斷。並是諸佛慈善根力能令
衆生見如此事。又准華嚴經偈説。又放光明
名見佛。此光覺悟命終者。念佛三昧必見佛。
命終之後生佛前
比丘尼得往生者四人
尼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以元嘉十年。於建
福寺出家。道徳隆盛。常願生安養。謂同學曇
敬曇愛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
月二十七日。塔下禮佛。因即遇疾。稍就綿篤。
其月晦夕。初宵假寤。見如來乘虚而下。與二
大士共論乘。俄與大衆。騰芳蹈藹。臨省盛
疾。光明顯燭。一寺咸見。僉來問盛。此何光
色。盛具説之。言訖尋絶。年七十二。豫章大守
呉郡張辨。素所尊敬。爲之傳述
呉縣南寺尼法勝傳云。法勝出家。住寺之後。
乃往京師。進修禪律。該通定慧。探素幽隱。訓
誘眷屬。不肅而成。於禪寂中念佛爲業。終時
蒙佛放光來照而卒
廣陵中寺尼光靜傳云。光靜。姓胡。呉興人也。
幼而出家。少有高行。恒習禪慧。不食甘肥。從
學禪者。一百餘人。恒以念佛清淨爲業。臨終
盛得殊香異相遍滿空迎而卒
尼大明月者。介洲平遙人也。少出家住度脱
寺。年將六十。去貞觀初。逢玄忠寺綽師講無
量壽經。教念佛業。彼尼凡念佛時。先著淨衣。
口含沈水香。殊燒香淨室念誦。三四年間。相
續不斷。終時起居無減。擧衆皆覩光明。於光
明内。聞有沈水香氣來迎。於即壽終。妹少
明月。時亦同姊。念佛爲業。無常時。亦感勝
云云難記道俗。聞者皆同念佛
優婆塞得往生者五人
阿曇遠者。盧江人也。奉佛精進。持菩薩戒。
年十八九。宋元嘉年。便歸心淨土。庶祈感應。
請僧數人。師主名僧含。遠恒問懺悔業。恐有
罪縁。終無感徹。僧含毎奬勵。勸以莫怠。至十
年二月十六日夜誦經竟。衆僧已眠。四更中。
忽自唱言。歌誦歌誦。僧含驚而問之。遠曰。見
佛身黄金色。形状大小如形像。金光周身
花翼縱。充滿虚空。自西而來。呼其速去。曇遠
曰羸。喘急有氣息。此夕壯厲。悦樂動容。
便起請僧。含布香手中。并取華遙以散佛。母
謂遠曰。汝今若去。不念吾耶。遠無所言。俄而
頓臥。家既信宿。信聞此靈異。既皆欣肅。不
堪悲懼。遠至五更。忽然而終。宅中芬馨數日
乃歇
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宣祥記説父子三人
往生。奉法精進。兒子遵修。唯婦迷悶。不信佛
教。宋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蘇。云可
安施高座。并無量壽經。世子即爲具設經座。
女先雖齋戒禮拜。而未曾看經。即昇座。轉讀
聲章句清利。下啓父言。兒死往生無量壽
國。見父兄及兒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後
當化生其中。唯母獨無。不勝忍。故歸啓報。語
竟復絶。母於是乃敬信佛法
張元祥者。雍州萬年縣人也。禀性純直。持戒。
恒誦無量壽觀經。念彌陀佛。爲業去隋開皇
二十年五月遇患。至六月三日辰時索食。吾
齋持去。急與供給。食竟。素香火正念。於即壽
終亡後。停過兩宿。乃至送到林所。儼然與生
平顏色不異。衆人莫不嘆善。善力使然也
次有并洲汾陽縣老翁。傳者不顯姓名。去貞
觀五年内。聞説往生淨土功徳。遂即齎糧食。
依法忍山寺。隨僧借一房居。晝夜專念阿彌
陀佛。眼不識睡。三五年間。修念佛業。臨命終
時。徒衆遣使喚友得兒來共看。報徒衆云。
比來日日西方有無量師僧從西而來。並向
東去。似赴齋僧。又告兒言。明日有光來照我。
勿生怪異。明日至時。果如所言。有光來照。周
遍屋内。老翁向西。似欲登物。於即命終
聞有一人。不識姓名。其性庶險。又不信因
果。常以殺獵爲業。遇疾臨終。備見地獄苦具。
及所殺衆生並來債命。其人悔云。我平生不
信師僧語。今日所見。果如經説。遂告家中人
曰。汝等救我。婦兒等報云。若爲相救。其人告
曰。汝若不能救我者。急遣一人就寺請一師
來救我也。即依其言。請得一僧。其人見僧。悲
泣而言。願師慈悲。急救弟子。僧報云。檀越平
生不信三寶。今日垂終。卒救難得也。其人云
實爾。師讀佛經。如弟子罪人。垂終之時。有救
法不。僧答云。觀經有文。其人忽然踊躍歡喜
云。佛言有地獄如言即有者。佛言得往生。弟
子定得往生也。即告家人曰。可持香火來。家
人燃火。香爐授與。其人語曰。我今少時即入
地獄。在鑪&MT02372;中。何用香爐。可將火來著我
手中。遂左手燃火。右手握香。面向西方。至心
念佛。未滿十念。即告衆云。佛從西來。大有徒
衆。并放光明。授我華坐。言畢即卒此是
念往生
優婆夷得往生者五人
縣尉温靜文婦者。不知何姓。并洲晋陽人也。
早患半身不隨。恒臥床枕。夫告婦言。終日臥
地。何不念佛。婦謂夫曰。念何佛耶。夫曰。念
彌陀佛。二年之中。口恒念佛。忽爾罪障消除。
現見彌陀佛國。慶謝夫言。長病多時。甚相惱
亂。今蒙教念阿般陀佛。後日即去。請告父
母兄弟。設一齋取別。夫曰。豈有凡夫得見佛
國。非是風邪狂見不。婦曰。決然非是風也。遂
告父母眷屬。設齋時到。令於凡僧之上鋪五
&MT03119;。擬聖衆坐。至時。遙見聖衆在空不下。
即言嫌僧雜穢不肯同坐。遂遣將*&MT03119;。於平頭
屋上。鋪設令坐。又將食就獻。總僧食竟。催合
家集。説法示誨。我今倍從聖後。往生西方。志
願耶。孃眷屬等。悉皆念佛。於後生來。西方淨
土不可思議。正面向西。合衆念佛。即便壽終。
如此之流。實不可攀及
又隋大業内。并洲汶水縣絇山有村。村有老
翁老婆兩人。更無男女。家人三五口。恒有兼
年糧食。以自存養。識達苦空。毎月二十九日。
請山僧二人。一宿行道。合村六十許家。並來
隨喜聽法受戒。月盡日設齋。尋常如此。凡造
齋時者。老母潔淨。自手營作。老父謂老婆曰。
身力劣弱。但用口教。何假手爲。母對父曰。恐
朝夕亡不能更作。若用口教。但是他福。凡所
營齋。必恒自作。二三年間。相續不斷。所修功
徳。念誦業行。迴向淨土。臨終之日。村人普共
同者。初夜以去。忽有光入屋。燈火不現。猶如
白日。齊聲念佛。尋後即見衆多。菩薩捧一寶
蓋。莊嚴微妙。遍覆中庭。婆即捨壽。有此勝

又大唐貞觀已來。不記年月。洛洲永安縣東
八里有村。名曰般龍村。内有盲老母。姓梁。因
師勸念阿彌陀佛。其老母宿有善根。一教以
後。相續念佛。三年之後。雙眼得開。既得眼
已。倍加誦念。更滿四年。閻浮報盡。捨命之
時。合村共見諸佛菩薩幢*幡寶蓋下來迎之。
便即壽終。合村敬仰。將用非凡。遂不許令葬。
於村西共爲起塔。塔今現在路露。塔前村人
往來。莫不致敬。合村大小皆稱誦佛
婦女裴婆者。并洲晋陽人也。去貞觀已來。逢
師教用小豆爲數。念彌陀佛得十三石小豆。
報盡。自知生處。遍辭道俗。告稱大別。後日齋
時。語家内人。取火燒香。阿彌陀佛將二蓮花
臺來至。與吾一箇花臺。語訖即便壽終
婦女姚婆者。雍洲醴泉縣人也。蒙師教念阿
彌陀佛爲業。去貞觀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
無常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菩
薩來迎。爲不得與本善知識范婆取別。請佛
暫時相待。佛便許之。須臾范婆到來。向范婆
説已。取別而卒
  第七將西方兜率。相對挍量優
問曰。兜率天宮。彌陀淨土。此之二處。倶是佛
所讃經。未知此二何優何劣
答曰。此之二處。各有三義。未知問何。三義
者。一是化主。謂佛。二是處所。謂世界。三是
所化衆生。謂往生者。若於化主。乃齊是法王。
倶稱善逝。身充萬徳。土盈衆美。倶爲化衆生。
或居穢土。則丘墟滿野。或處淨刹。則奇寶盈
邦。如欲挍其佛徳。則無優劣也。若論其處則
互有優劣。且如兜率天宮。則搆空而立。極樂
世界。則就地而安。此則空實異居。人天趣別。
若據此土。一往論。則天優人劣也。若論其淨
穢者。兜率雖是天宮。由有女人。故名之爲穢。
極樂雖是地界。由無女人。故號之爲淨。然此
之淨穢。有十種異。一有女人無女人異。兜率
男女雜居。極樂唯男無女。二有欲無欲異。兜
率有上心欲。染著境界。極樂無上心欲故常
發菩提心。三退不退異。兜率處所是退。極樂
處所是不退。四者壽命異。兜率壽命四千歳。
仍有中夭。極樂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無中夭
壽命者。五三性心異。兜率則有三性心間起。
故惡心墮地獄。極樂唯有善心生。故永離惡
道。六三受心異。兜率三受互起。極樂但有樂
受。七六塵境界異。兜率六塵。令人放逸。極樂
六塵。令人發菩提心。八受生異。兜率受生。男
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極。樂受生七寶池内
蓮花中生。九説法異。兜率唯佛菩薩説法。極
樂水鳥樹木皆能説法。十得果異。兜率生者。
或得聖果。或不得極樂生者。定得無上菩提。
若就此義。西方大優。兜率極劣也。若論往生
之人。往西方者易。上兜率者難。此之難易亦
有七種差別。一處別。極樂是人。兜率是天。此
則天難人易。二因別。極樂但持五戒。亦得往
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三行別。極樂乃
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觀經。兜率具施
戒修三種。始得上生出彌
勒經
四自力他力別。極樂
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他力往生。兜率無
願可憑。唯自力上生。五有善知識無善知識
別。極樂有觀世音大勢至。常來此土。勸進往
生臨命終時。&T016254;金剛臺。來迎行者。種種讃歎。
勸進其心。即得往生。兜率無此二菩薩故。但
自進上生。六經論勸生處多少別。極樂説處。
經經中讃。論論中勸。兜率説處。何但經讃處
稀。亦論勸處少。七觀古來大徳。趣向者多少
別。極樂上古已來大智名僧趣向者。多兜率
上古已來大徳願樂者少。由此義故。往生西
方則易。上生兜率稍難也
  第八明教興時節謂今正是懺
悔念佛時也
問曰。佛道冲虚。要由慧剋。涅槃幽簡。必藉定
生。此則定慧爲萬行之基。萬行是大道之本。
今乃專崇念佛。注想西方。於此躊躇。願爲解

答曰。佛教綸披。端緒匪一。衆生不等。根性萬
差。何但法遂人分。則教有淺深之異。亦乃
人隨時別。則根有利鈍之殊。是以教開八萬
四千。時分五種差別。若作此説。行者修道。要
須觀時。若時教符契。則佛道易證。若時教乖
錯。則菩薩叵證。故正法念經云。行者一心求
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
名爲失。不名利。五時者。如大集月藏分云。佛
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
兼修餘行。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兼修餘
行。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兼修餘
行。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
兼修餘行。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
微有善法。得堅固也。若據此經。今是第四五
百年餘。既無定慧之分。唯須修福懺悔。修福
懺悔最爲要者。觀諸經論。禮佛念佛。觀佛相
好。此最爲勝也。故觀經云。若能至心念阿彌
陀佛。一一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今既
約時約根。行者無定慧分者。唯須專念阿彌
陀佛。求生淨土。此爲要路也。若自知有定慧
分者則於此方修道。求無上菩提。若自知無
定慧分者。則須修淨土行。就淨土中求無上
菩提。故智度論云。行者求阿毘跋致有二種
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如水陸兩路。此
方修道則難。猶如陸路。生淨土修道則易。猶
如水路也。又佛度衆生。自有四種。如正法念
經説。一以説法度衆生。二以光明相好度衆
生。三以神通道力度衆生。四以名號度衆生。
此四之中。相好名號。正當今時。觀察阿彌陀
佛相好。及稱佛名號也。如無量壽經説。爲未
來衆生受五苦五痛五燒故。欲令衆生修淨
土行。又如觀經説。我爲未來一切凡夫。爲煩
惱賊之所惱者。説淨土行。如小彌陀經説。爲
五濁衆生。説淨土行。清淨覺經。鼓音聲王經。
大集經。皆作此説。據此等經。皆爲未來。故
知。今時正是念佛。修淨土行時也。若生淨土。
何但永離惡道。亦疾得無上菩提此是經
論大意
  第九教人欣厭勸進其心謂令厭
穢欣淨
問曰。今既是第四五百年。衆生無定慧分。唯
懺悔念佛。得堅固者。云何教人欣厭。勸進
其心。普令一切衆生悉厭惡娑婆。得往生淨

答曰。今引經論及道理。教其欣厭。若衆生受
佛勸者。於娑婆世界極厭。於極樂世界生欣。
故能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普得往生
淨土。若衆生於此法門。不生信樂。難教難悟。
難濟難脱者。則不可救也。故無量清淨覺經
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説淨土法門。心生悲
喜。身毛爲竪。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
命已作佛道來也。若人聞開淨土法門。都不
生信樂者。當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殃咎未
盡。我説此人未可得解脱也。今依涅槃經等。
勸進後學。智者於靜夜中。結加趺坐應自思
惟。我今此身危脆如泡。念念不停。復居在火
宅不安隱處。寧得安然。不自覺察。不驚不懼。
都無怖心。又復思惟。我今此身在何位地。身
口意業。恒作何事。無常忽至。生何道中。無始
惡業。爭受生處。朝暮即是地獄中人。得幾時
安隱。在床上眠。過去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出
現於世。度脱衆生。我何處去來。不蒙佛化。都
由我無始已來。不敬三寶。不近善人。不用善
知識語。常在三惡道中。恒與諸佛。不相値遇。
十方淨土無苦無惱。我何爲不生。常在此穢
土多苦惱處。我今此身難得易失。如涅槃説。
人身難得如爪上土。三惡道身如大地土。無
始已來受身。劫不可數。於一一劫中。身不可
數。於一一身。造業如塵。業不可數。一一惡業
感報。報不可數。一一報中受苦萬端。則苦不
可數。如此等若。皆由無智不用善知識語。
常處地獄。過去已受。現在今受。未來當受。未
有息時。又今此身從受生已來。爲求衣食。若
是俗人。養婦活兒。若是出家。求名覓利。恒造
種種惡業。如此諸業輕微之者。猶感五百生。
重者數劫。如此惡業。若不發菩提心慚愧懺
悔。一入惡道。無有出期。朝暮之間。即入爐&T055114;
鋒林劔樹。百劫千劫。受於一切深苦重苦長
遠等苦。過去已受身心等苦。未來所可苦。亦
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凡夫如此。甚爲
可愍。智者作此思惟。應可碎心。寧得安然。故
縱身心。不自覺察。又更思惟。我今此身薄福
鈍根。生在釋迦後。復在彌勒前。豈不由我過
去憍慢懈怠。不敬三寶輕慢善人。不受善知
識教悔。恒在三惡八難中。生愚癡無智。於此
身上。復更輕慢三寶。欺蔑善人。不受善知識
語。於未來世。云何更得値遇三寶。得生善處。
又復此身縱欲修道。亦不得安隱。以住於此
娑婆世界。人命短促。多惡知識。終故孜孜。或
衣食不足。或王臣所迫。或爲他所欺。或爲他
所謗。恒被惱亂。不得安隱。始起善心。尋即退
失。又復此身。唯是三十六物不淨所成。九孔
之中。不淨恒流。猶如行厠。不可愛樂。復有生
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
苦五陰盛苦。之所隨逐。智者應當觀察此身。
作怨家想。作糞聚想。於舍宅臥具。作塚墓想。
作人皮想。於飮食中。作虫蛆想。作下汁想。
於婦兒眷屬。作羅刹想。作惡鬼想。若心能如
是觀察思惟。應於此身極大生厭。願生生世
世。永不受此身。更莫與此身同住。此身是我
怨家。常將我向三惡道中。何有智者樂著此
身。如遺教經説。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爲
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
而不歡喜厭門
次明欣門智者。復作此念。我今此身生在第
四五百年中。一切聖人隱不現時。雖欲修道。
無定慧分。正是懺悔念佛之時。如經中説。阿
彌陀佛。擧慈悲棹。乘大願船。運度一切苦惱
衆生。若人至心念阿彌陀佛。於一一念中。滅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定得生於淨土中。
受諸快樂。獲得五通。位階不退。花林寶刹隨
意遨遊。實相圓音任情聽受。蓮花臺内。輝紫
磨金色之身。金剛坐上。敞三十二大丈夫相。
七寶階側。長跪問不二之言。八徳池中。洗浴
蕩無明之垢。衣則綺羅稱體。食則百味盈盂。
行則足踏青蓮。坐即寶花承體。樹動瑠璃之
葉。林搖瑪瑙之花。素薫郁&T021869;氳之香。實散輕
覆之彩。欄雕四寶。地瑩七珍。管發千聲。樓含
萬色。白鵠孔雀。常演五根。鸚鵡舍利。恒宣
八正。阿彌陀佛則相相分明。觀音菩薩則好
好具足。如斯等事。不可思議。孰聞此説而
不不生欣欣門
問曰。既教其欣厭。智者已悟。其鈍根之儔。執
迷未返。若爲勸進其心。亦令得往生淨土
答曰。如下阿彌陀經説。十方諸佛各出廣長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皆勸一切衆生。往
生淨土。然有衆生不受佛勸。難教難悟。難濟
難脱。知復奈何。此等衆生。依無量清淨覺經
説。始從地獄中來。殃咎未盡。故彼經云。若善
男子若女人。聞説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
爲竪。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已作佛道來。
若復有人。聞説淨土法門。都不生信樂。當知。
此人始從三惡中來。殃咎未盡。爲此無信向
耳。我説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故無量壽經云。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也。又無量清淨覺
經。及無量壽經。二處皆云。無極之勝道。易往
而無人也。西方是無極勝道。若人能於七日。
專心念佛。所作善根。並皆迴向。即得往生。永
離三塗。入不退位。此是易往也。然有衆生。不
肯信受。昏諸五欲。樂入惡道。如厠中虫。此是
無人也。又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
願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衆生。令
上大願船。送著西方。若衆生有上大願船者。
並皆得去。此是易往也。釋迦如來。及十方諸
佛。普賢文殊天親龍樹或出廣長舌相。或放
白毫光明。或説五念玄門。或教十二讃禮。慇
懃敦勵。令生淨土。而衆生不生信樂。而不肯
去。此是無人也。又衆生無始已來。造諸惡業。
過於恒沙。一一惡業。感於苦報。亦過恒沙。若
人能七日。或十日。專心念佛。於一一念中。滅
却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横截苦流。直生淨土。
此是易往。然衆生追逐財色。貪著名利。不早
發心。無常忽至。墮落三途。百千萬劫。無有出
期。此是無人也。又衆生信佛語諸菩薩語善
知識語。不隨惡知識語。乃至信十惡五逆衆
生。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此是易往。
若有衆生。不信佛語諸菩薩語善知識語。隨
須不學問僧無智俗人。詐解大乘。猥引經論。
殆亂佛法。誑惑衆生。癡念佛行。退失善根。墮
落三塗。不得往生。此是無人也。若人聞説專
念阿彌陀佛。得生淨土。即須懺悔惡業。修習
善根。持戒清淨。專念佛名。一心不亂。至百萬
遍者。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佛即來迎。此是即
易往。若有衆生。聞説阿彌陀佛。仍故造罪。雖
念佛名。心縁五欲。此是雜結使念。臨命終時。
心即顛倒。佛不來迎。此是無人也
問曰。經雖説七日念佛即得往生。未知念幾
許佛名。得往生也
答曰。如綽禪師。撿得經文。但能念佛一心不
亂。得百萬遍已去者。定得往生。又綽禪師。依
小阿彌陀經七日念佛。撿得百萬遍也。是故
大集經。藥師經。小阿彌陀經。皆勸七日念佛
者。此意明矣
問曰。衆生罪業甚久積山。云何十念。得滅爾
所許惡業。縱令至百萬遍。終是太少。若不滅
盡。云何惡業不滅。而得生淨土
答曰。此有三義。一者不須滅爾許惡業。但臨
命終時。淨土受生者。若臨命終時。正念現前
者。此心能引無始已來及一生已來所作善
業。共相資助。即得往生也。二者諸佛名號總
萬徳成。但能一念念佛者。即一念之中。總念
萬徳。故維摩經云。此三句義。三千世界衆生。
皆如阿難。多聞第一。以劫之壽。亦不能受也。
三者無始惡業從忘心生。念佛功徳從眞心
生。眞心如日。忘心如闇。眞心暫起。忘心即
除。如日始出。衆闇悉除。由此三義。乃至臨終
十念成就者。定得往生
問曰。淨土殊妙。是法王所居。蓮華臺藏。非凡
夫行處。理須凡行凡地。聖踐聖場。寧得底下
凡夫。生斯妙處
答曰。據四十八大願。淨土雖妙。本擬成就凡
夫。蓮花臺藏。元是託生之處。若是凡夫即不
得遊於淨土。既是法王。何得踐於五濁。雖是
法王。爲化衆生。故來遊於五濁。亦雖是凡夫。
爲供養佛故。生於淨土。此理明矣。又彼淨土。
只是諸佛慈悲方便。別料理一方處。所除却
女人及五欲境界。令衆生於中修道。於四生
中是化生之處。非極妙也。猶如於城邑之中。
斷理一所。用作伽藍。除去俗事。令僧修
道。但有衆生入伽藍者。悉發善心。彼亦如是。
縱就此方。如六天宮殿。四禪妙宅。依報並是
異寶奇珍。正報即是殊光妙相。衣裳輕殊之
服。食飡百味餚。坐臥即倶華寶宮。遨遊即
起趣綺苑。如斯之處。豈是法王所居。皆是凡
夫善因所感。此類顯矣
問曰。如大乘經論。皆説無相無生。何故此經
勸令衆生。觀於相生求乎淨土
答曰。此問並是不順理問。應用置答。若欲答
者。應反問云。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汝問何
者。西方淨土是何收。無相無生是何門攝。彼
若答云。但是一門。此即是愚癡人。不可與語
也。彼答云。無相無生是理。有相有生是事者。
即應答我。汝自解竟。何須問我。故欲令我答
者。應云。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各各差別。不
相雜亂。若總攝之。即爲眞俗二諦。此之二諦。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非人造也。故中論云。諸
佛説法。常依二諦。又云若人不能知。分別於
二諦。即於深佛法。不得眞實義。今西方淨土
者。通有三種。一是法身淨土。此即無相無生。
二是報身淨土。據實亦無相無生。就事即有
相有生。三是化身淨土。亦是有相有生。故攝
論云。化身新新出世。數數涅槃。即王宮生。雙
林滅也。而今勸衆生生者。謂生化身土中。若
衆生欲往生者。唯須作相生觀。就相生觀中。
有假有實。先須作假想觀。使了了分明。然後
始得作實觀。如十六觀中。日水二觀。是其假
想。地觀已去依三昧成。名爲實觀。所以然者。
此是衆生受生處故。是事法故。是俗諦故。是
行法故。是受處故。是分段身故。是此死彼生
故。是有漏法故。是有爲法故。是三界攝故。有
往來故。於四生中是化生攝故。若作無相無
生觀者。即不得往生。以理法身無生也。若欲
爲教者説。亦爲説有生。亦説無生。若理事兼
修。即得上品上生
問曰。如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
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佛藏經云。
見佛者是大邪見。今云何教人觀阿彌陀佛。
有八萬四千相耶
答曰。此事前已答竟。此等諸經。皆就法身理
説。故金剛般若經云。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
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也。今觀八萬四
千相好者。此是應化色身觀也。若作此觀者。
即須相相分明。好好別異。不得混爲一也。若
有人言萬法皆空。有何理事者。此是大邪見
人。是愚癡人。是不學問人。是誑惑世間人。莫
共語也。故中論云。若見有如來。是輕邪見人。
若言無如來是。麁重邪見人。是有二種過失。
一破世間樂。二破涅槃道。此論並就理説。若
就事説者。見有如來。是正見。定得往生也又
地持論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
芥子許也
問曰。前云念佛横截苦流。得生淨土。出何經

答出無量壽經云。横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也
問曰。前云念佛不入三惡道。出何經文
答曰。如度諸佛境界經説。若諸衆生。縁於如
來。生諸行者。斷無數劫地獄畜生餓鬼。若有
衆生。一念作意。縁如來者。所得功徳不可稱
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菩薩。不能計挍知
其邊際
問曰。前云念佛滅罪。出何經文
答如觀佛三昧經説。若我弟子捨離憒鬧。晝
夜六時。於一時中。分爲少分。小分之中。能須
臾間。念佛白毫相。令心了了。無謬亂相。正住
注意。若見相好。若不得見。此人除却九十六
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又如
大悲經説。阿難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須陀
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若一劫。若減一劫。以諸稱意一切樂具。恭
敬尊重。謙下供養。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
人。得福多不。阿難言甚多。世尊。佛告阿難。
若復有人。於諸佛所。但一合掌。一稱名。如是
福徳。比前福徳。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
千億分不及一。迦羅分不及一。何以故。以諸
佛如來諸福田中爲最無上。又如地藏菩薩
經説。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土。應隨世界佛
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決定得生彼佛
淨土。善根増長速成不退
問曰。淨土者。乃是法藏巧誘之要歸。釋迦懷
中之妙術。六道頼之蘇息。四生託以栖神。
居淨刹而永安。望娑婆而長揖。寧止修三福。
蹬乎上品。亦乃發十念而得下生。此則庶類
同歸不遺一人矣。而今論者。悟我以要術。救
我以焚灼。自今以後奉而行之。爲頌讃曰
    渾渾三界 浩浩四生 倶稱火宅
    齊號群盲 昏茲永夜 長寐未驚
    聊裁短付 燭此幽明 法藏大願
    志存弘誘 孤標淨刹 號無量壽
    觀開二八 生歸一九 影響長弘
    千齡不朽
淨土論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