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淨土群疑論 (No. 1960_ 懷感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生天上無五退縁。雖未練根至不動姓。闕
退縁故不退起惑。望姓雖與不動姓殊。不退
修惑。與彼第六不動種性無差別也。彼亦如
是。爲生淨土。無衆退縁。雖是十信假名菩薩
等。悉得名爲阿鞞跋致也。若穢土之中。小乘
燸頂大乘十信等。以根不定。或遇惡縁。退造
五逆。入邪定聚。邪者三惡道果也。定者五逆
業因也。若人造五逆之因。決定無間墮三惡
道。名邪定聚。若遇勝縁修道。得入不退轉位。
名正定聚。正者涅槃離繋擇滅果也。定者人
法二空無漏聖道也。修得聖道。決定當證涅
槃正果離繋擇滅。名正定聚。餘名不定聚。以
或能造邪定聚。或能修正定聚。在二不定。名
不定聚。此之三類衆生其數非一。故名爲聚
也。今生西方。無有惡縁或造無間之罪入邪
定聚。位行雖淺唯遇勝縁。念念進修大乘聖
道。決定無退。故得名爲正定聚也。不得一一
同彼娑婆退轉之處。判阿鞞跋致及正定聚
位地高下。即令淨土無退轉處同於此方也。
以淨穢二土退不退縁有無差別故。於此非
阿鞞跋致位。非正定聚位。生彼西方。悉得名
爲阿鞞跋致及正定聚也。以生彼土無有退
縁。及決定不造邪定聚也
問曰。如法華經説。著樂癡所盲。又言。耽著世
樂無有慧心。又聖教言。若不厭苦。無以樂求
涅槃。若不樂求涅槃。便即樂著生死。若然者。
生彼淨土與上義相違。便成障道之患。一即
耽著世樂。不有出世之心。二即無厭苦心。絶
求寂滅之果。斯爲大損。何願生乎
釋曰。斯義別也。此難不然。穢土五欲増長貪
心。造十惡業。輪迴惡趣。故經説言著樂癡所
盲也。淨佛國土雖有衆樂。順於出世無漏之
心。大乘法樂三昧定樂。非染著樂。故能導凡
情。令増聖道。故稱讃淨土經言。極樂世界淨
佛土中。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花。光澤
香潔細軟雜色。雖令見者身心適悦。而不貪
著。増長有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徳。
又言。大乘法樂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増
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願生之人。並是厭
茲穢苦。欣求涅槃。方始樂往西方行菩薩行。
此已有欣厭之意。更生無退之方。豈須有苦
縈身方興寂滅之慮。又樂求涅槃。非唯厭苦。
或聞諸佛功徳不可思議。或聞六波羅蜜諸
道品法。或覩諸大菩薩遊戲神通。或嗅妙香。
或甞美食。皆能進道。趣求涅槃。故背生死。向
還寂滅。非唯一途。不可唯言無苦可厭。遂不
許欣求涅槃也
問曰。如論中説。過去生中所造重罪。縱修勝
善乃至得聖。猶受過去定報之業。如離越阿
羅漢等。今既具造重罪。往生西方。雖生淨土
既無聖道。生彼國已爲受苦耶。爲不受苦耶。
若受苦者。即不應言無有諸苦但受諸樂。若
不受者。生彼凡夫未起一念無漏聖道。如何
造彼重罪。而永不受苦耶
釋曰。此義不定。不可一准。諸受苦者爲生穢
土。縱令得聖。身是苦身。乘是苦身。受斯苦
果。生彼淨土。具惑凡夫。雖無聖道不及聖者。
然是極樂世界殊勝淨身。見佛聞法。修行大
乘。佛本願故能超此聖人。不受苦報。只如退
法種姓。不及思法種*性。而思法勝種性生於
人中。具有五退縁。雖勝而退。退法種姓生於
天中。闕五退縁。雖劣不退。不爲性劣在上而
退。不爲性勝在下不退。此亦如是。雖得聖道
爲生穢土。而受苦果。爲生淨土。雖是凡夫而
無惡報。善縁力加必無苦報。如阿闍世王定
不受苦也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四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五
 西都千福寺大徳懷感撰 
問曰。佛藏經説。云何名惡知識。云何名善知
識。佛告舍利弗言。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汝當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如是等唯觀
涅槃安穩寂滅。唯愛畢竟清淨。如是教者。名
爲邪教。名惡知識。是人名爲誹謗於我助於
外道。如是惡人我乃不聽受一飮水以自供
養。修行魔教人。又言。寧成就五逆重罪。不成
就我見衆生見壽見命見陰入界見等。此並
爲有所得心作念佛等。世尊作此種種訶責。
即此經文又言。聞空無所得法。即自覺知我
先受者皆是邪見。於空無所得法無疑無悔。
深入通達。不依一切我見人見。我説此人。名
爲清淨梵行等。今既勸人。以有所得心作有
相念佛。此豈不爲諸佛訶責也
釋曰。諸佛説法皆爲逗機。機有深淺大小不
同。惑有人法見修差別。故陳法要。化彼物機。
或呵有讃空。或毀空稱有。或令棄小學大。或
令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故機有萬途。法成八
萬。隨縁化物。難可思議。只如此經所説。其
訶有所得心。寧爲五逆之罪。餘有聖教復言。
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又
如法華經説。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十輪
經説。無力飮池河。詎能呑大海。不習小乘
法。何能學大乘。如是等諸大乘經。訶有訶
空。讃大讃小。無有定説。並爲逗機不同。然
即佛有眞應二身。學者有初後兩別。然法身
深妙離有離無。四句並亡。百非倶喪。此即深
學之士。能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然猶住著
諸相。不亡分別之心故。此經訶有所得心。令
除人法二執。使觀無所得法修念法身之佛。
故此經文言。見無所有名爲念佛。若初學之
人捨邪歸正。發菩提心願生淨土。於無所得
未解安心。或復觀空言因果寂滅。遂即無心
怖罪。更起蓋纒。若不爲其廣説善惡因果淨
穢差別諸佛身相不可思議。何能發彼善心。
怖斯罪障。厭茲穢土。欣彼淨方。注想白毫。諦
觀諸相。滅除罪累。成彼勝因。故勸觀色身。教
斯淺學人也。故賢護經第一説。賢護若比丘
比丘尼等清淨持戒。具足諸行。如是思惟隨
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佛。如是想念。彼佛
正覺今在西方。繋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
明終獲見彼阿彌陀佛。如是觀色身。向下又
有經言。今者阿彌陀如來應正等覺。具有如
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身色光明如融金
聚。如是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色。
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善男子是爲諸佛現
前三昧也。又觀佛三昧海經云。如來亦有法
身十力四無畏三解脱諸神通事。如是妙處
非汝凡夫所學境界。但當深心起隨喜想。起
是想已。當復繋念念佛功徳。故知初學之輩
觀彼色身。後學之徒念法身也。故言如是次
第得空三昧。又樂觀理佛。示以無相之身。求
念事身。説以相好之體。當須善會經意勿生
毀讃之心。妙知大聖巧逗根機者
問曰。十方淨土無量無邊。亦有勸修生諸佛
土。何故今者唯*勸往生極樂世界耶
釋曰。此有三釋。一有説無勸。二有勸機少。三
勸文不具。一有説無勸者。如涅槃經云。於此
西方過四十二恒沙世界。外有妙淨土。名曰
無勝。一如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異也。如來捨
彼淨土。而來生此娑婆世界。教化衆生。若但
是淨土即可願生者。何故釋迦如來不勸生
自淨土。唯勸往生極樂世界耶。乃至諸大乘
經雖説淨土。無勸生文。二有勸機少者。如維
摩詰。遠接妙喜世界。安置此土。示諸大衆。佛
勸大衆令生彼國。有十四那由他人。發菩提
心願生彼國。佛記當生。即下言。妙喜世界於
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若此
淨土合一切衆生悉得生者。佛何故除十四
那由他人。外如來竟不普勸本來衆生令生
妙喜。而言妙喜饒益訖已等言。故知無機縁
故。所以不勸。三勸文不具者。隨願往生經及
藥師經等。雖標餘方淨土勸物往生。而此經
文不周悉。何者周悉。只如觀經等中勸生西
方。一顯凡夫。二明未來。三彰造罪。四有十方
諸佛。舒舌證誠。五有多本經文同證。依之修
學無有疑滯。故此西方淨土業易可依行。諸
經既無前件等文。唯有一句兩句勸生之處。
難可依據。何故捨廣多文句而就小經文耶。
又經文勸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藏法
師釋了不了義經。有其四種。已於觀經疏中
具述其義也。今此淨土之教具有四義。了義
之經故可依之以修淨行。餘經之文義雖説
淨土。四義不具是不了義。難可依之修淨業

問曰。諸論中説命終受生唯住捨受。何因觀
經言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喜受既
強。如何捨命也
釋曰。有一師釋言。穢土受生無聖迎接。唯住
捨受心中命終。淨土受生聖衆來迎。行者命
終之時蒙大聖力慈悲加祐。故喜受位亦得
命終。諸論多據穢土受生故作是説。不可爲
例。有説。往生淨土亦住捨受心中命終。以捨
受心性羸劣故順彼命終。喜受心強不能捨
命。經言歡喜踊躍等言。此是將命終心也。
非正命終心也。經之與論各據一義。不相妨

問曰。觀經之中説。垂終一念十念亦得往生。
阿彌陀經説。一日七日一心不亂方生淨土。
無量壽經説。盡形壽一向專念佛方得往生
極樂世界。若盡形念佛方往生者。即一日七
日一念十念便是虚談。若一念十念等亦得
往生。何須復教七日盡形專行念佛也
釋曰。一念十念一日七日及與盡形。皆得往
生極樂世界。並非虚談。悉是誠言。大聖世尊
如語實語。豈有虚假而謬説耶。然念佛衆生
聞淨土教。有早有晩。發心之時有遲有速。或
命有長短。故經説不同。若臨終之日方逢善
友教。發心念佛亦得往生。雖復清昇只當下
輩。有命未盡經日始亡。或一日二日乃至經多
日。能念佛名。一切不亂。即隨其命教令一日
等稱念佛名。如其壽命遐長多日不夭。還教
盡其壽命。令稱佛名。不可命促斯須。令其長
時念佛。不可壽終百歳。只令一日稱名。故三
本經文倶勸念佛。各隨一義教念有殊。彼此
不妨。義無乖反。故觀經對臨終之者極少一
念十念亦得往生。阿彌陀經對經日死人能
念佛亦生淨土。無量壽經對長壽不死之者
長修功徳最多或長時長日修念。又此三別
即三品修。上者説形。中者説日。下者説時。於
九品中各多種故。雖並往生咸無苦惱。花開
悟道早晩不同。經説有殊。由斯意也
問曰。此娑婆世界有十種勝事。諸餘淨土之
所無有。又此方修道一日一夜。勝極樂世界
一百年。准此經文。於此穢土修道勝生淨土。
何爲故乃勸往生西方耶
釋曰。若如所難。一切淨土教門皆不合説。如
上引經所説利益。淨土無故。諸淨土教復慇
懃勸令願往生。有何意也。今此二經對機讃
勸不同。讃此住者。令諸菩薩雖居穢土。不
失自行能多利益苦惱衆生。大悲行勝讃居
穢土也。自有菩薩居穢土中。逢遇惡縁廣造
諸罪。是以如來勸彼衆生。令生淨土永絶惡
縁得免輪轉。故勸菩薩令生淨土。此兩經意
菩薩根性二類不同。如何乃引維摩等經所
讃諸菩薩居在穢土饒益衆生等文。即言我
只於此穢土修道何須生彼淨土也。雖知於
此修道一日當彼百年。然以見佛逢善知識
希逢惡知識退轉縁衆故。勸往生淨土也。如
大集經第二十八日密分云。善男子彼佛世
界所有衆生。煩惱堅牢繋縛深重。其形醜穢
多起憍慢惡口兩舌。遠離實語。其實愚癡現
智慧相。多起慳貪。現捨施相。多有諂曲。現質
直相。心多濁亂。現清淨相。多有嫉妬。現柔軟
相。樂離別人。現和合相。多起邪見。現正見
相。彼國衆生隨女人語故。斷絶善根。増三惡
道。善男子汝今頗能爲我作使至彼國不。乃
云云爾時日密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向彼
宣説是呪。但於彼土生怖畏想。何以故。如來
向者爲我宣説彼土衆生多諸弊惡。猶如生
聾生盲生瘂隨女人意。世尊若有隨順女人
意者。當知是人永斷善根。佛言。善男子汝今
不爲現利後。當爲饒益一切衆生但往宣説。
勿生疑慮。善男子汝非彼土維摩詰耶。何故
生怖。復有無量無數菩薩。其心悼動。至心繋
念。欲得親近禮拜釋迦如來及諸大衆。并欲
聽受微妙大典。如是大衆皆共同心欲往彼
界。我爲是輩欲説大事。何以故。是等大衆其
心未定。若往彼界。或生顛倒。近惡知識。彼佛
告言。善男子汝今不應生怖畏想。言不定菩
薩者。即是初位退行菩薩名曰不定。以不定
故。恐來在此逢遇惡縁退轉造惡。彼土菩薩
暫來至此娑婆世界。猶生怖畏不敢來此。行
者今日未是不退菩薩。而即欲住娑婆世界
修道。不願往生西方。甚爲失也。瑜伽論第七
十八引深密經云。文殊師利故問佛言。世尊
諸穢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諸淨土中。何
事易得。何事難得。善男子諸穢土中。八事易
得。二事難得。何等名爲八事易得。一者外道。
二者有苦衆生。三者種姓家勢興衰差別。四
者行諸惡行。五者毀犯尸羅。六者惡趣。七者
下乘。八者下劣意樂加行菩薩。何等名爲二
事難得。一者増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
二者如來出現於世。善男子諸淨土中與上
相違。當知八事甚爲難得二事易得。爲是多
勸生淨土也
問曰。淨土中無三惡趣。而有化鳥説法。淨土
無實女人。亦有化女説法不
釋曰。有二釋。一釋言。唯有化鳥而無化女。何
以故。以經唯説有於化鳥。無説有諸化女故。
若有者經文亦應説。又淨土論言。女人及根
缺二乘種不生。難曰。經説淨土變化莊嚴。豈
能盡也。稱讃淨土經言。假使世尊住世百千
劫。化無數舌説彼淨土莊嚴之相。亦不可盡。
豈以不説即言無也。二釋言。彼有化女。如觀
音授記經説。觀世音菩薩化無量女人。此豈
不是化女者也。鼓音聲王經説。阿彌陀佛有
父有母。爲化下位示有女人。化上位者説無
女人。不相違也
問曰。如彌勒發問經説。十念非凡愚念。不雜
結使念。云何凡愚衆生具足煩惱。而能作彼
不雜結使念耶
釋曰。非凡愚念者。豈即是於聖人念。不雜
結使念者。豈是斷煩惱盡者念耶。此經意者
明非凡愚念。不是欲説聖人念也。不雜結使
念者。不是欲明斷惑者念也。但是欲明此十
種念。能捨娑婆流轉之處。順生出世解脱之
因。凡愚衆生多樂三界穢土。受生順生死流。
増長煩惱諸結使業。今修十念願生淨土。背
生死流顛涅槃路。趣賢聖法順斷惑門。故言
非凡愚念不雜結使念。如大比丘戒等名聖
所受戒。豈即凡夫不合受耶。此亦如是類可
知也
問曰。若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要假多日多
年生淨土。亦須懃誠勉勵長時稱念佛名。如
其臨死至誠念佛。亦生淨土者。且人生百歳。
樂少憂多。別易會難。歡娯時促。但須馳騁五
欲放縱六情。秉燭夜遊。連宵聚興。臨終之日
念佛一聲即得往生。永超衆苦。何須長時苦
行懃懇。四修不倦。三業靡空。同是得越娑婆。
何勞長時苦行也
釋曰。此有數意。不可預聞淨教棄而不修待
至終時方當念佛。一即汝欲願生淨佛國土。
推欲避斯苦惱生彼西方。不求無上菩提。不
行菩薩之行。但欲縱情寶樹恣意珍臺。不願
悟無生。就此垂終一念也。若爲志佛果證
三菩提。愍諸有情速證正覺。於此穢土恐退
菩提。就彼淨土方増修妙行。登不退位。救苦
衆生。方欲無間長時具修萬行。何爲今聞淨
法。不肯修行。更事憍奢。廣行放逸。垂臨終日
念佛生耶。若欲至求無上大果。發菩提心。願
生淨土。所恨流浪生死。無始沈淪。聞説西方
淨土教法。即須身毛皆竪猶如拔出。悲泣雨
涙恨聞此法晩至今生。即須晝夜精勤一心匪
懈。寧得聞佛淨教。更縱六情。繋日連宵造十
惡罪。推至終日方念佛名。無慚愧言豈成道
理。又若垂終念佛長時稱名。功行不殊。悟道
無別。可須任汝此言推至在後。如其念増。念
念増道。功不唐捐。罪業轉微福徳漸勝。成其
上輩速悟無生。利益不同。豈得唯修一念。且
麁衣妙服好飡細食。一種蓋形。並除飢渇。爾
即去斯弊服著彼羅紈。不食穢飡。欲求美膳。
況念佛多少功行不同。便即棄彼長修。就斯
促念。貪好衣食。曾無此言。聞修淨行。捨長就
短。是汝煩惱無慚愧言。魔語。鬼語。壞亂佛法
實無一念願生之心。見他長時專誠苦行。故
爲此語。壞他淨意自損損他。深須覺察。又汝
今時聞説淨法。内無苦惱。外具善縁。不肯修
行。待終念佛。臨終念佛雖亦得生。然此輩人
萬不一往。或善友邂逅未必相逢。或衆苦纒
身不遑念佛。或偏風不語不得稱名。或狂亂
失心。豈能注想。或忽逢水火。不暇至誠。或輒
遇犲狼。以斯夭命。或逢値惡友壞爾信心。或
飮酒過差惛眠致殞。或軍陣鬪戰奄爾命終。
或迥墜高巖。難修正行。衆多障難率述難周。
無得一向不修耽茲五欲。但言終日一念即
生。宜應發精進心除懈怠想。勵茲三業策彼
六時。晝夜精勤學與時競。一生淨土永離蓋
纒。乃至菩提常無退轉。利益弘廣宜須用心」
問曰。稱讃淨土經説。生彼速證無上正等菩
提。既彼修道百歳當此一日。如何速證無上
大菩提耶
釋曰。計此苦中修道一日可勝彼百年。然逢
惡縁。多劫退轉還復遲也。彼雖百年同此一
日。唯進不退。得名速證無上菩提也。如人急
行多時停息達前所遲。於此修道一日勝彼
百年。佛不説此速證菩提也。如人緩行中間
無停住速達前所。故名速證菩提也
問曰。念佛言。少習學不難。臨命終人時極迅
速。又加苦惱。不能多修戒定慧等甚深佛法。
未終之者於長時中更無苦以逼迫神慮。何
意不觀空無相願。修衆道品廣學一切甚深
法門。而多勸衆生唯行念佛。有何義耶
釋曰。行者一生修淨土業。非獨偏勸唯行念
佛。然修行之者根有利鈍。學有淺深。故經分
定散兩門。人成九品差別。利根心靜之者。教
修有相無相之觀平等甚深法門。若鈍根散
亂之徒。唯行三福三輩之業。匪唯偏勸念佛。
亦修種種法門。如其不能廣行。念佛亦生淨
土。又念佛法門或深或淺。通定通散。大根少
行咸得修行。定即始於凡夫終乎十地。行念
佛三昧甚深微妙。華嚴・涅槃・文殊・般若・大
集・賢護・觀佛三昧咸共稱讃不可思議。如善
財童子。於功徳雲比丘所請修菩薩之行。功
徳雲比丘唯教念佛三昧之法。此即甚深之
法也。散即一切衆生若行若坐。一切時處皆
得念佛。不妨諸務。乃至命終亦成其行。又修
諸行往生西方。雖有聖言經文説少。念佛得
往生。其教極多。略申三五曉諸迷者。一如阿
彌陀經。唯説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六方恒
河沙諸佛舒舌。共證念佛行者並得往生。觀
經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三處經文。
咸陳唯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又言。念佛衆
生攝取不捨。無量壽經又言。上中下輩行有
淺深。皆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生極樂。又
四十八弘誓願。於念佛門別發一願言。乃至
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般舟三昧大集
賢護等經。教諸衆生七日七夜一心專念阿
彌陀佛得見佛。已請問佛言。衆生行何法得
生淨土。阿彌陀佛報言。欲生我國常念我名
莫有休息。即生我國。又鼓音聲陀羅尼經。亦
教衆生十日十夜念阿彌陀佛。得生佛國。又
華嚴經説。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
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又占
察經説。若欲往生十方佛國。當念彼國佛之
名號。即得往生。如是等無量大乘經文。多説
念佛得生淨土。今勸念佛。非是遮餘所修妙
行。只是念佛之者。多經勸讃。若行若坐。乃至
命終皆得行斯念佛之行。將爲穩便。故勸行

問曰。生彼淨土未入聖流。既是凡夫。具衆煩
惱。如何不起諸不善業。若起者即與本願相
違。言我土衆生無有不善之名。如何會釋

釋曰。生彼凡夫雖未得聖果。所有不善已不
現行。然不善不行。自有多意。或縁聖道已起
斷彼隨眠。或修聖道方便伏現行。或縁闕斯
惡境。彼不得生。或以常遇善縁無由造罪。或
縁諸勝資令過不生。或縁乘佛本願惡不得
起。雖有惑種不得現行。故稱讃淨土經言。諸
妙香華雖令見者身心適悦。而不増長有情
貪著。又言。八功徳水能令飮者増益種種殊
勝善根。如香積佛飯施作佛事等。爲此衆縁
諸惡不起也
問曰。經言。有四種業。一現報業。二生報業。
三後報業。四不定業。前三是定業。定感報故。
後一是不定業。或感不感報故。又有八種業。
一報定時不定業。二時定報不定業。三時報
倶定業。四時報倶不定業。第一第三是定業。
第二第四是不定業。經説。五逆是生報業。即
是時定報亦定業。如何觀經言五逆罪滅得
生西方耶
釋曰。此四種八種業。佛於九部不了教中。爲
諸不信業果凡夫。密意説言有定報對。於諸
大乘了義教中。説一切業悉皆不定。如涅槃
經第十九卷云。耆婆爲阿闍世王説懺悔法。
罪得滅。又臣聞。佛説修一善心能破百種惡。
如少毒藥能害衆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又
三十一云。善男子有諸衆生。於業縁中心輕
不信。爲度彼故作如是説。善男子一切作業
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決定。二不
決定。又言。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
得作重。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合地獄極重
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
受。阿闍世王懺悔罪已不入地獄。鴦崛摩羅
得阿羅漢。瑜伽論説。未得解脱名決定業。已
得解脱名不定業。如是等諸大乘經論。咸説
五逆罪等。皆名不定業。悉得消滅。今觀經既
是大乘經典。明念阿彌陀佛五逆罪滅。有何
疑也
問曰。如諸論中倶引契經。説有黒黒業・白白
業・雜業・非黒白無異熟業。黒黒業者。欲界不
善業也。白白業者。色無色界善業。雜業者。
欲界善業也。非黒白無異熟業者。無漏業
也。未知今造西方業者。四業之中何業攝耶」
釋曰。有説。四業之中是白白業雜業二業所
攝。以黒黒業是於不善。此乃能感三途。豈能
招淨土報。無漏之業不能感報。體雖清淨非
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未得上界定。
以欲界心修西方業者。此用雜業往生西方。
若已伏欲惑。得上界淨心生西方者。此用白
白業生於淨土也。有説。不然。此三種業並約
穢土欲色二界善惡兩趣。以分其業。非約往
生西方論其白白等善業。且雜業是欲界人
天之業。能招雜報。雖受樂果亦招苦報。故欲
界中受苦樂果。往生淨土無有衆苦。一向安
樂。寧容雜業爲淨土因。若唯白白業是淨土
因者。如未生得四靜慮定。爲因何業生於西
方。故知淨土正因非前業攝。前之四業攝法。
不盡於理何妨。又無色界業有文非四業攝。
以此准知。四業攝業不盡也
問曰。又大小乘論引契經。説有罪福不動三
種業。未知三種業中。爲用何種業而得往生
極樂國也
釋曰。有説。於三業中用福業及不動業生西
方也。三福即是福業。十六觀若得上界定心。
即不動業也。有説。非三業攝。以三業並據穢
土業説不約淨土論也。故淨土業非三業也」
問曰。未知得生西方。有幾種勝益。勸諸衆生
而往生也
釋曰。按稱讃淨土經觀經及無量壽經四十
八弘誓願中。略擧三十益。何者三十。一受
用種種功徳莊嚴清淨佛土益。二大乘法樂
益。三親近供養無量壽佛益。四遊歴十方供
養諸佛益。五於諸佛所聞法授記益。六福慧
資糧疾圓滿益。七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益。八
諸大士等同一集會益。九常無退轉益。十無
量行願念念増進益。十一鸚鵡舍利宣揚法
音益。十二清風動樹如天衆樂益。十三摩尼
水流宣説苦空益。十四諸樂音聲奏諸法音
益。十五四十八弘誓願中永絶三塗益。十六
眞金色身益。十七形無美醜益。十八具足五
通益。十九住正定聚益。二十無諸不善益。二
十一壽命長遠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
三唯受衆樂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無
有寶女人益。二十六無有小乘益。二十七離
諸八難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
光明盡夜常光益。三十得那羅延力益。略擧
三十之益。廣即無量無邊。是以勸生西方。若
在娑婆。久流生死唯有三十之損。何曾有彼
益耶
問曰。彌勒所問經説修十種念方得往生。一
於一切衆生常起慈心。二於一切衆生不毀
其行。若有毀者終不往生。三於一切衆生深
起悲心不殘害心。四發護法心不惜身命。五
於一切法不生非謗。六於忍辱中生決定心
深心。清淨不貪利養。七發一切種智心。日日
常念無有休廢。八於一切衆生起尊重心。除
憍慢心謙下言説。九於世談話不生味著心。
近於覺道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縁。十不生憒
鬧散亂之心。正念觀佛除去諸想。准此經文
十念自別。如何乃以十聲稱阿彌陀佛而得
往生。豈不錯矣
釋曰。往生西方行門非一。或有三福。或十六
觀。或九品往生。所業各別倶悉得往生。淨土
受生。彌勒所問經。自陳十種往生之法而亦
得生。觀經自説下品下生臨命終時稱佛十
念而得往生。各是聖教。互説往生淨土法門。
皆成淨業。何因將彼爲是。斥此言非。但自不
經。亦乃惑諸學者。譬如入流九品。縣尉
後宮。或能精熟一經。或爲進士之學。或爲流
外勳品。或爲七色出身。或作十年品子。皆
得入流。悉爲丞尉。豈限一業作文林郎業。往
生亦復如是。非唯一行生彼西方。故定散兩
門備在觀經之説。三輩修福出自無量壽經。
唯念佛名。蓋是阿彌陀教。或持大乘妙典。或
復孝養二親。世出世之善根。定非定之二
業。只作兩持身口二善倶生淨土。豈局一
門。子須廣讀衆經開生正信。何得唯觀一經。
即作司南之論。將餘聖教並非往生之因。何
其惑也。又修因有萬輩。得果有多階。不可限
以一因果無異類者也
問曰。夫菩薩修行以利物爲懷。大慈悲心念
念常起。理須身遊惡道。歴三途愍彼沈淪皆
令離苦。今乃捨此穢方。願生淨土。自求己樂
不願利人。無始有縁父母兄弟六親眷屬朋
友。往還皆悉繋關三界牢獄。棄而不救。絶無
悲愍。豈成大士之心。方爲菩薩之行。今願生
淨土。非爲善心。莫識所由。願陳斯旨
釋曰。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要須起大慈悲。
憐愍含識。廣興濟度拔苦施安。然行有淺深。
根有上下。若深學菩薩大悲増上。已得不退
不畏己損。唯欲益他。並多在穢方廣行利物。
少生淨土親承聖尊。或淺行菩薩大智増上
猶有退轉。雖有悲愍苦惱衆生。隨遇惡縁退
菩薩行。造衆惡業失菩提心。廣如菩薩本業
瓔珞經説法才王子等。此即二利倶失。自他
並損。爲此願生淨土離彼惡縁。親近聖尊恒
聞正法。與諸菩薩倶會一處。歴事他方散華
供養。復聞大乘眞淨妙法。念念増進無有退
轉。更無二乘闡提外道俎壞初學無上道心。
雖復拔苦之心念念不捨。自利之行是利他
行本。本若不固末亦不堅。是以先須願生淨
土長養菩薩菩提根牙令使堅牢。縱遇惡縁
亦無退轉。方可離斯淨土還生娑婆。救攝無
始沈淪有縁父母六親眷屬朋友知識法界含
靈。此義於安樂集中。綽禪師已廣引。父母被
溺將漂駛流。一子隨後入水即救。救之不
得。遂被溺死。一子歸舍備辨船艘。直往深
流救親困厄。此義亦爾。諸有智者以喩得解

問曰。淨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
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彼界云何得有聲聞。
而經中説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等

釋曰。此有四釋。一釋云。二乘種不生者。依瑜
伽師地論説。有五乘衆生。無始已來法爾成
就五乘姓別。一菩薩乘。二縁覺乘。三聲聞乘。
四人天乘。五不定乘。言二乘種不生者。是縁
覺乘及人天乘。以縁覺乘定受縁覺之果多
生無佛世界。不可生於淨土。以淨土有佛。又
不信有十方淨土。人天乘唯是流轉生死凡
夫。不可生淨土。以淨土衆生皆是當得無上
菩提故。二釋。前義不然。若以二乘種不生。取
縁覺乘人天乘者。即聲聞乘得生者。何故言
大乘善根界。又言非但無三種體亦無三種
名耶。今二乘種不生。不論人天乘。但於三
乘之中除聲聞縁覺二乘。名二乘種不生也」
問曰。若聲聞縁覺乘種不生者。何故彼國有
聲聞耶
答。言無二乘者。無定姓二乘。彼土二乘並
是不定*姓聲聞。悉能迴心入大乘也。天親菩
薩依瑜伽師地論造諸論。故攝論云。披閲決
定藏以釋攝大乘。決定藏即是瑜伽師地中
決擇分也。今造淨土論。還依彼論之宗有五
乘姓義。故言二乘種不生也。三依舊諸徳釋
此文言。聲聞有二種。一愚法。謂今生未能迴
小向大聲聞。二不愚法。謂已能迴小向大聲
聞。前者名二乘種。以不迴心向大不信有淨
土。不願生也。後名非二乘種。雖修小行以信
大乘願生淨土也。四釋云。彼以迴心向大所
修聖道斷惑。皆爲趣無上菩提。不名二乘也。
以成佛果必定須斷人法二執。正習雙亡。證
人法二空。究竟滿足方得名佛。彼爲先是小
乘。厭人執煩惱。爲此先斷。取彼四果得名阿
羅漢亦曰聲聞。然非小乘也。阿羅漢名非唯
小果。以佛亦得名阿羅漢。如四分律云。佛度
阿若憍陳如已言。三千大千世界有二阿羅
漢。一是佛。二是阿若憍陳如。故阿羅漢名非
唯小果之稱。聲聞之名亦通大乘。故法華經
云。我等今者眞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此即菩薩聲聞也。我等今者眞阿羅漢。於諸
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此即大
乘菩薩。名雖與彼小果名同然。義有別。今淨
土聲聞阿羅漢等。悉是趣求無上菩提之人。
故非二乘種。亦非二乘名也。爲已發大乘心。
雖名聲聞即非小乘名也。如法華經説。彼阿
難迴心向大。佛與受記名山海慧自在通王
如來。至結集時取阿羅漢。豈是退大乘心。趣
求小果。又維摩經云。迦葉言。我從是來不復
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何因結集之日勸阿
難取阿羅漢果。故知阿羅漢果非小乘果也。
阿難從佛授記後所行之行。悉是趣佛。故知
即是大乘菩薩行也。然直往之人先斷法執
煩惱。修道人執煩惱至金剛心。方頓除即得
成佛。從本已來直往菩薩先作意。唯欲斷除
法執。故留惑。至惑盡具佛一切智。以法執煩
惱微細難除障三菩提大果。望聲聞是白淨
無記。望菩薩是有覆無記。菩薩偏厭。故攝論
云。智障極盲暗。謂眞俗別執。是以偏先斷也。
人執煩惱障於涅槃。聲聞之人深厭生死。唯
求自利。不能修學佛一切智。故彼無心斷於
法執煩惱。法執煩惱不障涅槃故。諸聲聞斷
人執盡得般涅槃。今此聲聞在七方便中或
七方便前位。中三品人爲先求聲聞。深厭人
執煩惱。以於此惑作意斷除。今生西方。雖復
迴心趣求佛果。爲先厭人執煩惱。還依本習
爲説四諦。令具斷彼人執煩惱見修兩惑。斷
彼惑時。必須見於四眞諦理用無漏聖道斷此
煩惱。斷見惑名曰預流。非住彼道名預流也。
斷修惑已名阿羅漢。如阿羅漢無諸惑。故雖
有此名只是菩薩之行。漸頓兩人倶行菩薩
行。並趣求佛果。雖並得名菩薩。然迂迴人亦
得名聲聞。以因聲悟道復本是小機。亦得名
菩薩。以彼趣求大菩提故。菩薩之人以直往
故。但名菩薩。不名聲聞。以本不是因聲悟道
故。佛以二名簡彼慚頓二衆弟子。故言無量
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
知諸菩薩亦如是也
問曰。衆香世界與極樂世界。倶是大乘清淨
佛土。何因衆香世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
有清淨大菩薩衆。而極樂世界乃有無量無
邊聲聞弟子。此聲聞衆豈非小乘耶
釋曰。此二佛土雖倶是彼大乘之界。然其聖
衆有通有局。衆香世界唯是趣大乘之人。於
此娑婆修行八法。無瘡疣。生彼淨土。唯聞頓
教大乘。故經説。彼唯有清淨大菩薩衆。無二
乘名也。極樂世界通彼迴小向大聲聞。生彼
淨土。通聞漸頓二種大乘會三歸一之教。發
趣大心。行菩薩行。以先宿習斷人執惑。雖行
菩薩道。然先斷其煩惱障種。故得名爲聲聞
阿羅漢。雖曰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雖
曰阿羅漢。於諸世間應受供養也。故倶並是
大乘之界直往迂迴二衆別也
問曰。如小乘四決擇分善根中。燸不受邪教。
頂不斷善根。忍不生惡趣。世第一法必入聖
道。此即至於下品忍位。方得惡趣非擇滅也。
菩薩爲利生不受變易生死。猶自未得三惡
趣非擇滅也。如何一生淨土極惡凡夫。一聲
十聲稱念佛號。即得永絶三惡趣而不生也」
釋曰。決擇分善根小乘位人。居在穢土退轉
之處。燸頂二善根猶爲退位。故至忍善根方
得惡趣非擇滅也。然薩婆多宗亦許別義。於
忍位前得惡趣非擇滅。然不決定。今生西方
猶處殊勝。常覩聖衆。恒聞妙法。殊勝行願念
念増進。前前惡業漸漸消滅。後後善品念念
増修。闕彼惡縁故得非擇滅。得不退轉。以願
力故往諸惡趣。拯拔沈淪。願力受生。不由業
往不落惡趣。其義不妨也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五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六
 西都千福寺大徳懷感撰 
問曰。爲一切衆生求生淨土悉得生耶。爲亦
有不得生耶。若悉得生衆生界無窮。何因極
樂國土有終盡日。阿彌陀佛有涅槃時。又花
聚菩薩及山海慧菩薩不應發願。若有一衆
生生阿彌陀佛國未盡。若我先生者我終不
取正覺。亦不得言衆生生盡我最後生也。若
有不令生者。何因五逆十惡誹謗正法罪之
極重而得往生。何有罪人更過此者不得生
也。又經言亦令一切衆生得生淨土。不得生
者。應非衆生。又大悲世尊慈心普遍。何因獨
隔一數。而不令其生耶。無限大悲有不平等
過也
釋曰。此有二釋。一釋。一切衆生悉令得生。以
佛大悲心無限量。等起慈心咸與利益。弘誓
大願不簡怨親。故一切有情無不生也。若爾
前所設難復云何通。答。雖盡令生而衆生志
願種種差別。或不信正法。或樂著小乘。或愛
處穢方。或大悲拔苦住茲穢土。拯救含生。或
樂往生佗餘佛國修行供養。如是種種異行
異心。不可並令倶生極樂。雖並得生無盡生
者。譬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雖當成佛未必
盡成。如也盡成衆生界盡。此亦如是。前義不
妨。且觀一類樂生西方機縁略盡。菩薩發願
如來滅度也。二釋。亦有不令生西方者。如經
説言。應度者皆已度訖。又言。化縁既盡遷
神涅槃。以此准知。約有縁説。不據一切衆生
總論。雖佛廣大心盡衆生界。然其受化唯度
有縁。故往生有終盡之機。如來有滅度之日。
菩薩致最後往。觀音成補處之位也。故此往
生之徒。非遍一切者也
問曰。既言淨土無女人。如何鼓音聲王陀羅
尼經。説阿彌陀佛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
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刹利之種。父
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
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攬
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魔王名曰無勝。提婆
達多名曰寂意。若無女人如何有母耶
釋曰。今爲三釋。一釋云。佛有受用身變化身。
觀經説者。是受用身。鼓音聲王經説者。是變
化身也。又受用身中化分段生死諸位菩薩。
現胎生身有父母等。化變易位現化生身便
無父母。二釋云。此父母城邑等並是諸功徳
法。如維摩經説。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等。
亦以諸功徳作種種人名。説種種法。如文殊
師利於覺城東遇善財童子。此覺城東還是
功徳名也。此亦如是。以諸功徳爲父母等名
也。言國清泰者。此顯如來最清淨法界也。性
淨曰清。體寛稱泰。萬徳依止故言國也。其
城縱廣十千由旬者。此顯如來大圓鏡智也。
其智具含十智。能有十力。因十度成故名十
千由旬也。於中充滿刹利種者。刹利種王
種也。鏡智之中有於法王恒沙功徳諸法種
子。故言充滿刹利種也。父名月上者。此金
剛三昧也。夫月以破闇爲能。三昧除惑爲用
也。轉輪聖王者。夫金輪王尊諸粟散。金剛喩
定勝餘三昧也。殊勝妙顏者。夫一身之中顏
面第一。六度之内般若稱尊。般若殊勝爲大
師之母也。子名月明者。佛喩於日。光明第一
菩薩功徳名之曰子。次稱月明也。奉事弟子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