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淨土群疑論 (No. 1960_ 懷感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二
 西都千福寺大徳懷感撰 
問曰。生彼西方。爲過去心生現在心生未來
心生。若過去心生。過去心已滅。不可言生。若
未來心生。未來心未至。如何説生。若現在心
生。現在心不住。復如何生。以此三世求生不
得。以何今勸生西方耶
釋曰。以三世推。已滅未生及現不住。無有生
理眞實可得。猶如燈炷。非過去焔燒炷。已滅
故。非未來焔燒炷。未生故。非現在焔燒炷。不
住故。非不燒炷。破闇發明。念念相續。新新謝
滅。相似相續。猶如水流。能一時中有於四用。
破闇發明。熱器燒炷。此亦如是。由淨土業感
生時熟。聖衆來迎。歸趣淨土。捨娑婆穢質。成
極樂淨身。三世縁生。不常不斷。雖復諸法寂
滅。業報宛然。諸法無生。生死相續。即不壞世
諦。建立第一義諦。即其義也。故維摩經。淨名
大士詰身子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舍利弗
言。無沒生也。維摩詰言。若諸法無沒生相。云
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明第一義諦諸
法寂靜無去無來。故言無沒生也。下經言。有
世界。名曰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
沒。而來生此。維摩詰言。沒者爲虚誑法壞敗
之相。生者相續之相。此明世諦假名非眞生
滅相。今勸捨茲穢土生彼淨方。而於第一義
諦之中。三世推之。竟無往生之義。世諦因縁
假名生滅。非無捨此娑婆往生佛國也。子豈
得直論第一義諦之理。而壞世諦種種因果
作用等法耶。此亦於世諦因果門中説。勸往
生淨佛土也
問曰。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云。離一切諸
相。即名諸佛。如何今日作有相。觀佛行於邪
道。而願求生。此實難矣
釋曰。般若觀經倶是聖教。相無相觀並非凡
言。互説是邪。深有旨趣。不可依其般若毀彼
觀經。何但信謗交懷自成重罪。亦乃於佛聖
教未解融通。何者此兩經就人就學。就解不
同作斯説也。由人者淺根之人。未能觀理。爲
作色觀。觀報化身。深根之人能觀實相。爲説
無相。觀於法身。淺人學深。深法非藥。甘露夭
命。經有誠文。深人學淺。不成進道。遂名退
業。何能進修。故佛對兩根説斯二教。由學者。
初學之人創初入道。觀行猶昧。未能學深。不
可教令作是實相觀。且教觀色。調練其心。後
學方成。修進無相。譬如入海從淺至深。久學
之人堪能進學彼無相觀。而乃滯彼初學色
相。爲進彼行。毀前是邪。非謂此是邪見攝。如
慳人學布施。慳障除已滯修初度。佛欲勸彼
進學尸羅。若不毀前。無由習後。故毀其檀捨。
讃行持戒。此是大聖善逗物機。愚人莫知執
文迷義。今言邪道理亦如斯。由解者。若知色
即空。觀色非邪。若迷色不空。觀色是邪。若知
空即色。觀空非邪。若知空異色。觀空是邪。此
乃解誤異途。自分美醜。何關由色空二境。以
辨其邪正哉。子若曉此宗途。即常色觀。而恒
正。迷斯旨趣雖空觀以恒邪。善哉妙旨。願詳
其致矣
問曰。金剛般若言。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故名如來。維摩經言。我觀如來。前際不
來。後際不去。今即不住。文殊師利言。不住亦
不去。不取亦不捨。遠離六入。故敬禮無所觀。
准此大乘諸聖教説。佛本不來。亦無有去。何
因觀經説有化佛來迎隨化佛往。有來有去。
與前經相違
釋曰。甚深實相平等妙理。法身如來本無生
滅。以佛本願無限大悲。接引衆生。從眞起化
十方世界。如來引接三輩九品。以化即眞。不
來不去。隨機應物。有往有還。前經據化體即
眞。説無來去。觀經據從眞流化。現有往還。又
西方有釋言。實無有佛從彼西方而來至此
授手迎接。亦無有佛引彼衆生往生淨土。但
是如來慈悲。本願功徳種子増上縁力。令諸
衆生與佛有縁念佛。修福作十六觀。諸功徳
力以爲因縁。自心變現阿彌陀佛來迎行者
佛往。言彼佛遣來。不是實遣。但是功徳
種子。與所化生時機正合。令見化佛來迎。故
言彼遣。而實不遣。阿彌陀佛悲願功徳。湛然
常寂無去無來。衆生識心。託佛本願功徳勝
力。自心變化。有來有去。迎接行人。見有往
生。是自心相分。非關他也。故前經説不來
不去。約佛功徳説也。觀經説有來有去。約衆
生心相説也。又有釋言。如來應機亦復變現。
現作諸化身十方。迎接往生衆生。彼諸化佛
從佛鏡智大悲流現。故言彼佛遣化來迎。然
遣化迎。如摩尼天鼓無思成此事。然所現化
有往來而言不往不來者。此或約眞而作是
説。前已釋竟。或約生滅念念不住。生已即滅。
不可移動。當處生當處滅。異處生異處滅。相
似相續。假説往來。如火焔行非輪輪相。假説
來往。實無來往也。故肇法師物不遷論言。旋
嵐偃嶽而常靜。江海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
而不動。日月歴天而不周。此皆以生滅迅速。
不可移動也
問曰。涅槃經説。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又言。諸佛所師謂法也。以法
常故諸佛亦常。此即三身凝然不遷不變。今
乃言生滅不住。斯何義耶
釋曰。此之諍論非唯今日。一般大徳涅槃學
者言。三身並常不生不滅。廣引涅槃經文及
菩薩本業瓔珞經等。證三身並常。此多依教
也。有一般大徳依攝大乘論等。釋佛有三身
常有三種。一凝然常。謂法身佛。二不斷常。謂
受用身佛。三相續常。謂變化身佛。雖各名常
義有差別。以後二身從生因生。般若論説。報
化二身生因生故。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若是
凝然。應同法身了因所證。又應非陰亦無縁
慮言説動作。以此衆多義理推之。非凝然常
也。廣如唯識論等成立。又約遍計所執。衆生
横計佛有去來。爲破妄執心外有佛有往有
來。爲破妄情故。言不來不去故。維摩經言。善
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如是
等。今此觀經説有往來。與諸大乘經不相違
也。各據一義。悉爲妙説
問曰。法句經言。佛告寶明菩薩言。善男子汝
且觀此諸佛名字爲是有耶。爲是無耶。爲有
實耶。爲無實耶。善男子若名字有。説食與人
應得充飽。若得充飽。一切飮食即無所用。何
以故説食。尋飽不須食故。按此經義。欲明名
字性空不能詮説諸法。今既教人專稱佛名
號。能消重障之罪。往生西方。何異説食充飽
談漿除渇也
釋曰。依諸大乘微妙經典。咸言名字虚假無
有定實。故經言文字性離無有文字。又言。名
義互爲客。菩薩應尋思。然即寂默無言。湛然
宴坐。即拘隣無得道之望。須跋靡證果之辰。
唯能所説殊。不可談食得飽。終名有詮表。
而因言會理。因言會理故。指月之譬興焉。名
字性空故。捨船之喩作矣。佛以愚夫執著。縁
名生惑。或愛或恚。具造愆非。罵我讃我。起生
起殺。具十惡業。顛墜三塗故。破彼惑情。言文
字虚假。縱令讃毀何榮辱汝身。若言因讃即
榮華汝身。毀謗即損汝形質。亦應説食得飽
言火焚躯。雖終日口談味珍。不免飢虚之困。
竟夕説於炬火。莫見焚身之殃。故知名字體
虚。本無眞實。凡夫莫悟。浪起愛憎。諍名於
朝。沈淪惡道。若言名字無用不能詮諸法體。
亦應喚水火來命男女至。彼即一一呼召。無
有參差。故知筌蹄不空。魚兔斯得。故使梵王
啓請轉正法輪。大聖應機弘宣妙旨。三藏奧
旨煥爛於龍宮。十二部經照彰於鷲嶺。人天
凡聖咸禀至言。五道四生並遵遺訓。聽聞讀
誦利益弘深。稱念佛名往生淨土。亦不得唯
言名字虚假不有詮説者也
問曰。瑜伽師地論云。三地菩薩方生淨土。今
勸地前凡夫聲聞等生。有何意也
釋曰。諸經論文説生淨土。各據一義。取捨不
同。或上人下人義論。淨土既有麁妙勝劣
種種殊異不同。得生亦有種種上下階降。亦
如仁王經説。唯佛一人居淨土。三賢十聖住
果報土。此即十地已還並不得生於淨土。以
佛大圓鏡智所現淨土是無漏故。名之爲淨。
十地已還本識所變諸淨妙土。是有漏。故不
名爲淨。以第八識是果報識故。所變之土名
果報土也。若約行施戒修離無漏定障。能以
定力處處淨土受生自在。即三地菩薩得定
自在。故瑜伽論言。三地菩薩方生淨土。若以
得無分別智。斷人法二執見道煩惱。證得遍
滿法界。悟百法明門。得生諸佛淨土。則初地
已上得生淨土。若以本願大悲引一切凡愚
衆生乃至下品下生五逆十惡。但發菩提心
悉得往生。具如經説。不可直依瑜伽論言三
地得生。即謂初二地菩薩亦不得生淨土。龍
樹菩薩佛記位登初地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豈爲未至三地。言不得生淨土。便與此經相
違也。又初地菩薩依仁王經。説得百法明門
見百佛淨土。如何言不得生淨土也。又華嚴
經説。初發心凡夫菩薩願生淨土。即得往生。
故知瑜伽論文。別據一相得定自在。離障而
説也
問曰。攝大乘論對法論等。無著天親諸大論
師。釋諸經論種種文義。有四意趣四祕密言。
唯由發願而得往生西方者。此是別時意。今
日勸人修西方業。即得往生。豈成道理。自攝
論至此百有餘年。諸徳咸見此論文。不修西
方淨業。今即言得生。豈不與論相違也
釋曰。攝論言。唯由發願而得往生者。此別時
意也。然古來諸徳。咸以此文證。是別時之意。
言未即得生。今詳此文。證是即得往生。顯其
論主之意。何者。論言唯由發願者。是簡持義。
簡去念佛之行。持取唯空發願。更無有行。孤
有此願。故曰唯由發願。若唯發願而得生者。
此即是別時意也。非即發願之時。終後即生
淨土。故曰別時。今時念佛至心。即意業善行
也。稱佛名號。即語業善行也。合掌禮拜。即身
業善行也。由此三業善行。能滅八十億劫生
死重罪。行願相扶。即得往生。此豈唯是其願
哉。論主説此唯由發願之言。意顯兼行非別
時之意。惑者不細尋文義。朦朧總謂別時。
若以念佛行亦是別時。論文何因不言如念
阿彌陀佛得生西方者此是別時也。既不言
以念佛修十六觀行三福善之文是別時之
教。故知念佛等生西方。非別時之意也。有釋
者言。念佛修十六觀等。即是發願。又有釋言。
論師雖擧願言。意亦取其念佛。亦是別時之
意。今此二釋。爲顯利益。爲顯解義。若顯利
益。作此解文。更令無量衆生流轉穢土。巡歴
三途。不得往生淨土出離生死。若爲解義者。
細依文句取義。猶恐不合宗途。朦朧以釋論
文。翻將得其旨趣。何斯謬也。如倶舍論等。諸
部諍義。引其聖教。楷定旨歸。拾取一字兩字。
以成諸部得失。況乃觀經等教。備陳種種行
門。或述三種散善。爲淨土正因。或説十六
妙觀。爲西方正業。如何總將爲發願文也。又
所以得知論師不以念佛是別時意者。此有
八意。一論師釋經。本以經意難知。爲甚深之
教。凡夫披讀。莫能曉悟。造論解釋佛教。欲令
愚智咸知。只如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所
説。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文義顯然。愚智皆
解。何用所不了須論釋耶。二法藏比丘發四
十八弘誓願。接引衆生。欲令生佛淨土。豈將
別時之意。而發弘誓。引接衆生耶。彼願之中。
即言。念佛不得往生不取正覺。不言唯發願
人不得生者不取正覺。故知。念佛等行定得
往生。入在四十八願中。非別時也。唯由發願
不即往生。不在四十八願中。故是別時意也。
三稱讃淨土經。十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相。
證得往生。豈證別時之意。諸佛舒舌。本爲難
信衆生。將爲念佛功徳不多。盡此一形即生
淨土。咸生疑謗。不信是經。故現不虚誑之舌
相。發誠諦之眞言。令衆生覩相聽言除疑生
信。乃謂別時之教未即得生西方。後至初地
得生。衆生有何疑惑。須佛舒舌相證往生西
方耶。四阿彌陀經。先勸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後教稱念佛名一日至七日。即言聖衆臨命
終來迎行者得生。若言念佛即是願。言前已
勸。言令其發願。後更何須教令念佛。故知前
文是願。後文是行。行願相扶。得生淨土。豈容
念佛而是願耶。五淨土論與攝論。同是世親
菩薩所造。寧容世親製淨土論即言念佛得
生西方非別時之意。釋攝論乃曰念佛等是
別時之意非即得生耶。造論如是兩人。容許
二師意別。何必攝論得經旨趣。淨土論迷其
聖言。況兩論同世親所造。文義故非鉾楯。以
論求於人意。故知願是別時也。六淨土論説
有五門。一身業禮拜門。二口業念佛門。三意
業觀察門。四發願門。五迴向門。若修行即是
發願。前三業行與第四發願門。有何差別也。
若是其一。即應無有五門。若是其異。故知前
是行門也。七起信論馬鳴所造。言其念佛得
生西方。正是行門。非別時意。故知天親所造
論意亦同然。不以念佛等門而爲別時意也。
如馬鳴菩薩所造起信論教初學菩薩言。有
八因縁。而造此論。至第七縁。爲示專念方便。
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復次衆生初學
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劣。以住於此娑婆
世界。自畏不能常値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
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
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縁。隨願得生他
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説。若
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
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
無有退。若觀彼佛眞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
得生。住正定故。八若以念佛非是行者。三福
十六觀等是行。非行耶。若是行者。如地觀中
説。作是觀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
世必生淨佛國。心得無疑。念阿彌陀佛。亦於
念念之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得生西方。
何故滅罪是同。而彼是行。此非行。彼得生。此
不得生耶。若倶非行者。韋提希夫人及五百
侍女。佛記得生爲由作此觀等得生。爲由餘
行得生。若由此觀等得生者。此既非行。如何
得生。若作觀不得生者。何須夫人請説不生
之法。如來爲説不生法耶。又若總是願門。即
應唯是其一。何須分別爲十六觀耶。又爲此
解。非但不曉經文。亦乃毀其正見。自損損他。
於人於法。總無益也
問曰。若唯發願是別時意者。如何別時意耶
答。佛以衆生煩惱熾盛。流轉生死沈淪苦海。
無有出期。是以稱讃西方極樂世界依正
報四種莊嚴。勸諸衆生令生淨土。諸衆生類。
雖聞佛法。障有輕重。悟有淺深。遂令依教勝
劣差別。有一類衆生。雖聞淨教。誹謗毀呰。非
但不生西方。亦自沈淪惡道。此全與西方遠
也。有一類衆生。雖聞淨教深信不謗。五欲纒
心。樂居穢土。亦不發願。亦不修行。此人修
善。或生人天。或復造惡。沈淪惡趣。此人望生
西方。亦爲遠矣。以並無心趣求。又誹謗毀
呰故。清淨平等覺經言。若有衆生。聞説淨土
教法。聞如不聞。反生誹謗。我説。此人未得
解脱。始從三惡道中來無信向。爾亦全無行
願。故未得解脱。有一類衆生。與阿彌陀佛
宿願縁熟。聞説淨土教門。淨心信敬發弘誓
願。我往生西方淨土。更不願求人天果報。
雖有此願。然此人。或以煩惱因縁。耽著五欲。
或復懈怠放逸。不能修道。以遇惡知識。廣造
十惡。或復臨終時不逢善友。或以身嬰重病。
狂亂失心。或復多日失意。不解人語。遂使
空有願言。未曾修淨行。雖不往生淨土。此
願遠是生因。或由發願勝力。後必定能修行。
但起行之人。必有修行之意。彼雖未能
起行。當有起行之功。方前二類之人。即有
遠生之義。故經記歎此人。爲得生西方也。愚
人將謂即得不假別修淨因。論師釋此經文。
此是別時之意。非但唯由發願而即得生西
方。後人讀論不解。即言行不得往生。此深錯
也。又有一類衆生。善根深厚煩惱輕微。逢遇
勝縁。聽聞淨教。深生淨信。發願修行臨終往
生。具如經説。此是行願具足。即得往生。異彼
空願之人。故非別時之教。佛對前二類人未
得往生之日故。記發願之者而得往生。論師
恐同行願具足即得往生人故。別分離唯願
之人。是爲別時之意也。故願喩初一金錢。念
佛修行等。是中間九百九十八金錢。往生淨
土是第一千金錢也。故攝論言。如以一金錢
貿易得千金錢。又如念多寶佛。未即至不退
位也。不退位在十住初心。此人當念多寶佛
時。或是十信前心。或十信初心等。未可念多
寶佛。即超十信十千劫即至十住初心。以須
中間更修八萬四千波羅蜜行方至初心也。
而念多寶佛。與不退行爲遠縁。故名別時意
也。上來以衆多義顯別時意。自關發願非是
起行之人。是彼攝論師言別時之意也。又攝
論文別時意者。是報淨土唯願念佛。理未即
生。若化淨土唯願念佛。必即得生。如華嚴經。
不須疑惑
問曰。往生衆生唯此人趣。得修淨業。而得往
生。爲通餘趣亦得往生。及已終者。於冥道中
亦得往生不
釋曰。於五趣中。悉能修西方淨業。得生極樂。
按諸天既能來聽觀經。乃觀經下文言。無量
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説。皆大歡喜。稱讃淨土
經列衆中言。無量諸天阿索洛等爲聞法故
皆來聽法。故知悉欲願生淨土。皆能習淨
業。得生西方。又按菩薩處胎經第四卷説。化
生龍持八關齋戒。金翅鳥欲食不得。請問其
法。龍爲説八*關齋法。金翅鳥隨龍往海龍王
宮中。爾時龍子復與金翅鳥而説於偈。是時
龍子龍女心開意解。壽終之後皆當往生阿
彌陀佛國。又按隨願往生經説。若以亡者嚴
身之具堂宇屋宅園林浴池。以施三寶。此福
最多功徳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殃。以是因
縁便得解脱憂苦之患。長得解脱。往生十方
諸佛淨土。以此准知。五趣衆生。悉得往生極
樂國也
問曰。於此三界穢土受生。但有色形。皆受中
陰。死此生彼。往來傳識。具有四有。所謂中有
生有本有死有。未知從此生於淨土。亦有中
有不
釋曰。此有二釋。一言無有中有。以此命終坐
蓮華中。故知則是生陰攝也。以入蓮華之中
似同處胎也。今釋。此義未必則然。且如穢土
受生之法。必須至彼生處方受生陰。如欲界
死生於色界。須從欲死受色中有之身。至彼
色界方受生陰。無有於欲界受色界生有身。
今生淨土義亦如此。不可於穢土死則於穢
土受淨土生有身也。要須至彼淨土之中寶
池之上方成生有身也。又無色界無色。可無
中陰傳識受生。淨土有色。處所既別。如何不
許。有於中陰傳識。至彼受生陰耶
問曰。若有中陰。則應生彼至寶池中。方入花
中坐後乃花開。如何於此則入花中。與彼生
陰有何殊別
答。豈以中陰入彼花中。即令同彼生陰攝也。
生彼淨土。福徳力勝。雖是中陰乘花往生。不
同穢土中陰無花。雖中生陰同在花中。然勝
劣別。明晦有殊。以分中生二陰差別。亦以趣
生至生義有差別。分中生陰異。不約有花無
花分中生別也。若謂同在花中難可差別。即
令無有中陰者。亦可。穢土中生二陰。同無有
華。應言中生二陰不別。若謂中陰生陰雖倶
無花即有受胎等差別者。卵等三生可有差
別。化生生陰如何得殊耶。以此故知。有中陰
也。又如地獄中陰。已被火燒。豈與生陰即無
差別。翻顯淨土善業類同中生相似。然此所
説中陰。然未見經論説生淨土者去身是中
陰非中陰文。不可定判説有無也。雖無經文。
然取有義。爲勝不爾。去身説是何耶
問曰。若有中陰者。未知此淨土中陰。爲著衣。
不著衣
答。無經論文。然准定應著衣。以倶舍論言。
欲界中陰除鮮白比丘尼。餘一切中陰皆悉
無衣。以欲界中有無慚愧故。一切色界所有
中陰皆有衣。具慚愧故。以此准知。淨土超勝
色界。如何中陰無有衣耶。故淨土中陰皆有
衣服
問曰。淨土中陰行相如何
答曰。亦以義准知。穢土生天中陰。足下頭
上。地獄中陰。頭下足上。人鬼傍生。猶如鳥
飛。平身行也。今生淨土。足下頭上。即此經
文。坐蓮華中。即其相也。又釋。有別。生天中
陰。足下頭上。立趣受生。淨土中陰。坐趣受生

問曰。淨土中陰。既未至彼極樂世界。於其中
間十萬億佛土。食何食耶
釋曰。欲界中陰。生縁未合。多時受彼中陰之
身。可須食香以趣生有。淨土中陰。如彈指頃。
即得往生。時既不長。無勞食也。又經中間十
萬億佛土。即於空中。食諸佛土香之氣。以
資陰身。趣受生處。其中有義無量繁多。不可
具説
問曰。何故如來説經。皆爲逗機化物。悉爲
信向者説。不爲疑惑者宣。故藥師經言。佛爲
信者施。不爲疑者説。而説經之中。有舒舌
相勸物生信。有不舒舌但宣妙理。又説甚深
法。凡夫難曉。懷疑生謗。如説法華經會二歸
一。二乘人等不生信心故。須多寶世尊涌寶
塔。與證實佛舒舌相。現不誑以表眞。三陳
當信之言方申誠諦之語。今阿彌陀經。唯説
西方依正兩報莊嚴淨相。勸物往生。易生正
信。何須六方或十方佛同舒舌相勸物生信

釋曰。按稱讃淨土經下文。佛自陳説。十方恒
沙諸佛。見釋迦牟尼佛説稱讃淨土經。了各
在本土。異口同音倶時歎言。釋迦牟尼佛。能
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爲諸衆生。説是一切世界極難信法。
釋迦牟尼佛。既得諸佛同聲讃歎。告舍利弗。
我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
諸衆生。説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如來雖説百千等經。不言難説。唯稱讃淨土
經。有九張紙。恒沙諸佛及釋迦牟尼世尊。咸
説此經難信難説。蓋以佛説十二部經。一切
外道皆生誹謗。是佛弟子咸發信心。今説阿
彌陀經。言五逆十惡罪根衆生唯能念佛皆
生淨土。雖佛弟子信向之者。亦生疑惑。不信
此言。現見今時四部衆。咸有正信。尚疑念佛
不即得生。故知此經甚難生信。一切種智預
知。未來有此衆生。懷疑者衆。故同舒舌相。表
法至眞。勸物修學。又往生淨土。解行已上
三賢菩薩或龍樹等。得生西方。極惡凡夫
亦生正信。彼諸勝人福多罪少。得生淨土。
有何可怪。五逆十惡罪惡凡夫。一念十念。至
誠徹到。乘佛本願。得生西方。十地三賢諸菩
薩衆。亦信此事。不起疑心。唯説下品下生五
逆十惡。如此愚人。無惡不造。逢善知識教稱
佛名。具足十念即生淨土。還是斯輩十惡衆
生。不信念佛得生淨域。我等既是罪惡凡夫。
無始已來是愆皆犯。念佛十聲有何功徳。令
我重罪則得除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但
是佛接引之言。或是遠聲作近聲説。是第
二階法。或言別時之意。種種異解不信即生。
欺謗極多。信順甚少。故此言教爲信者希。諸
佛同舒舌相。遍覆三千之界。證法不謬決定
得生。護念行人。令生淨土
問曰。如華嚴經説。諸佛平等。皆具一切行滿。
本願滿方成正覺。號兩足尊。今藥師經。唯
説藥師瑠璃光佛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
願。無量壽經及悲華經等。説阿彌陀佛初發
菩提心及修菩薩行發四十八願。與華嚴經
文不同。有何意也
釋曰。此兩經意各據一義。亦不相違。據實而
論。一切諸佛悉具一切殊勝妙願。無有増減。
若有一願不圓一行不滿。即不得道成正覺
名一切智人。諸佛功徳有不平等過。維摩經
言。諸佛如來功徳悉皆平等。而藥師經説十
二願。無量壽經説四十八願者。此對所化之
機説也。諸佛教化衆生。皆約有縁接引。衆生
共佛有縁。必依如來本願。如來化導群品。皆
乘弘願化生。諸佛本發菩提之心。即住廣大
之心。所有衆生之界。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
滅度之。然衆生界無邊數。菩薩始於發心終
於成佛。阿僧祇劫有初有末。於中行菩薩行。
成等正覺。不可遍共一切衆生皆悉見菩薩
修行供養。菩薩不可遍衆生界教化利益。衆
生界未盡。菩薩已成佛。心雖廣大事即難周。
然於因地。衆生於藥師瑠璃光佛所發十二
大願。至誠慇重。其願今熟。於阿彌陀佛本發
四十八弘誓願。至誠慇重。其願又熟。雖彼此
兩佛皆具塵沙諸願。對所化機偏明別願。衆
生於藥師佛十二大願根熟。藥師佛雖有四
十八弘誓願其機未熟。故佛偏擧十二願。阿
彌陀佛四十八願其機偏熟。雖有十二願等
佛亦不説。譬如醫王藥庫之中。雖具一切藥
草。對所病者患冷患熱吐痢不同。處方合藥
同。一切藥草偏取當病之者三五等味。擣
篩和合。或丸與病者服。不可用藥數少不信
醫王藥庫之中具一切藥。不可爲有一切諸
藥與一病。況合和湯藥具用一切冷熱諸藥
也。佛亦如是。如華嚴經。實具諸願。悉皆平
等。同彼醫王藥庫藥。或説彼佛十二願。或
説此佛四十八願。如對病者合藥和湯處分。
故此兩經不相違也
問曰。往生衆生修淨業者。有何相貎。知已即
得定往西方。頗有教證知相不
釋曰。有三聖教。證已得生。以教驗人。即爲證
矣。一如稱讃淨土經云。於此雜染堪忍世界
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又善女人。聞
説如是一切世間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
説。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爲希有。無量佛所
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二
如清淨平等覺經云。若人聞説淨土教門。身
毛爲竪。如拔出者。我説。此人定得解脱也。三
如賢護經第一卷説。衆生學得諸佛現前三
昧。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名號。而能
繋心相續思惟。次第不亂。分明覩彼阿彌陀
佛。是爲菩薩思惟具足成就諸佛現前三昧。
因此三昧得見佛故。遂請問彼阿彌陀佛言。
世尊諸菩薩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刹中
耶。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若人發心求
生此者。常當繋心正念相續。阿彌陀佛國便
得生也。行者等自親於此三經。隨與一經相
應。即知得生淨土也
問曰。如此穢土色界諸天。亦無憂苦。但有喜
樂。與彼淨土有何勝劣。願生淨土。不樂生色
界等天耶
釋曰。彼色界天雖無有憂苦唯有喜樂。然非
極樂。終有苦受。故修行者不願上生。略以八
義顯非極樂。一上無寂樂。二下墮苦輪。三無
聖歸依。四不聞正法。五有諸味定。六邪見
惑増。七三災壞境。八八難成身。第一上無
寂樂者。大涅槃寂滅之樂。生彼凡夫不能剋
證也。第二下墮苦輪者。生色無色受報畢已。
欲界業熟還生下方也。第三無聖歸依者。色
界雖有五淨居天。詎比西方多諸補處。第四
不聞正法者。彼色界天豈方淨土佛菩薩衆
水鳥樹林晝夜六時恒宣妙法。第五有諸味
定者。彼色衆中。雖有淨定多諸味定。以相間
雜増生煩惱。淨土無也。第六邪見惑増者。生
色界者通諸外道。有生邪見。又受無想報。將
生盡心生。謗聖涅槃墮地獄也。第七三災壞
境者。三禪已下。初火次水後風所壞。淨土無
也。第八八難成身者。色無色界雖無憂苦。然
是八難之中長壽天難攝。具斯八義。雖有喜
樂終淪苦惱。故樂非極樂。與彼淨土勝劣懸
殊。故往生之徒。不願生於色界也。一生淨土。
畢竟不退故也
問曰。願生淨土。諸修行者。或持一日一夜齋
戒。或復孝養二親。此業如不願往生。即感人
天之報。閻浮上壽不越百年。天即六欲。上壽
極多萬六千歳。今即迴斯戒行願生西方。如
何以此善因。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戒因
無別。勝劣不殊。壽報短長延促懸隔也
釋曰。此義甚深。難可解釋。經陳業力不可思
議。但知仰信。難以圖度。今正一釋者。雖復一
日一夜齋戒無有差殊。然其受戒之心有於
勝劣。由心上下。戒成差別。若本以願心祈生
淨土。心求勝果。戒成妙因。感彼西方壽命長
遠。如願生人天。心非殊勝。順生死流。増長有
業。故所感報命不遐長。故戒雖是同。由發戒
縁別。成其勝劣之業。感報有斯長短別也。又
戒因雖等。念願有殊。縁勝助因便生淨土。且
如分段變易報業雖同愛願潤殊果成勝劣。
此亦如是。詎勞生惑也
問曰。若本期心願生淨土。心成上品。戒成勝
因。可能招彼長時延増壽命。若本期心生天
受戒。垂至終日願生西方。即將先所受戒無
作功徳。招淨土報。如何復能感阿僧祇之命
根也
釋曰。諸業不定。或轉重作輕。或促長令短。
具如經説。不可備陳。行者本雖受戒願生天
中。後遇勝縁歸生淨土。行雖劣弱以後願強。
資前戒品轉増殊勝。與佛願合。壽命遐長阿
僧祇劫。如捨福行作其命行。有雖豐財多病
命短。捨物入定。捨衣鉢業延彼命根。更増長
遠。佛力法力願力業力不可思議。非諸凡夫
所度量也
問曰。念阿彌陀佛。生彌陀佛國。正與佛願相
當。往生可爾。何聞藥師佛名。乃生西方
釋曰。按藥師經言。若四輩弟子常修六齋。或
晝夜精勤。一心苦行。願生西方阿彌陀佛國
者。憶念晝夜。一日乃至七日。或復中間悔。聞
我説是藥師瑠璃光佛本願功徳。盡其壽命
欲終之日。有八菩薩。迎其精神得生淨土。爲
此人初願生於西方。後心悔修前行。爲有悔
障。不得往生。聞藥師佛名悔障消滅。引八
菩薩來迎此人。還遣令生極樂世界。此顯瑠
璃光佛爲滅諸障助成西業怜令得生。亦由
前持戒精勤先修西方業得功徳之力。生於
西方義亦無違。若不得聞藥師佛名。乘有悔
心不生淨土。若無悔者。其人終日。自須念彼
阿彌陀佛名。豈合棄西方佛號而不稱名假
東域佛名求生安養
問曰。准依法華維摩經等。此方即有淨土。何
須遠求西方耶
釋曰。雖有聖教言於此處即有淨土。同處同
時不相障礙。然維摩足按地。雖現淨土。法華
經中。雖説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而此二
經盡於品末。竟無處勸往生其國。豈得以有
淨言即云我生其國。細詳其義。恐理不然
問。所現淨土爲勸往生。不勸生。何須現也
答。今現淨土自爲別益。別益是何。如維摩經
所現淨土。爲除舍利弗等心淨即佛土淨疑
令其見淨明了聖教。又爲寶積等宜見淨土
得無生忍。又法華經顯一乘妙二乘爲麁。初
穢後淨。非關勸物往生現於淨土也。由極樂
淨土内外功徳勝餘方。下品衆生生亦不退。
況餘勝者。餘佛淨土不説是事。故勸往生。不
説此方等無淨土也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二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三
 西都千福寺大徳懷感撰 
問曰。如無量壽經四十八弘誓言。設我得佛。
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
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經
言。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造五逆十惡。無惡
不造。經歴地獄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逢善知
識教令稱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
得生西方。何意二經倶造五逆。並有十念得
生淨土。有取有除。兩文不同。有何義也
釋曰。古今大徳釋此兩經。有十五家。共解此
教。一觀經取者。是懺悔人。壽經除者。是不懺
悔人。二觀經取者。是輕心造逆人。壽經除者。
是重心造逆人。三觀經取者。唯是造五逆人。
壽經除者是造五逆及謗法人。四觀經取者。
是造逆類人。壽經除者。正五逆人。五觀經取
者。是發菩提心人。壽經除者。是不發菩提心
人。六觀經取者。是至誠念阿彌陀佛人。壽經
除者。是不至誠念阿彌陀佛人。七觀經取者。
是十信菩薩人。壽經除者。非十信菩薩人。八
觀經取者。非闡提人。壽經除者。是闡提人。九
觀經取者。是對已造逆人。壽經除者。是對未
造逆人。十觀經取者。是開門。壽經除者。是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