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國清百録 (No. 1934_ 灌頂纂 ) in Vol. 46

[First] [Prev]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934

國清百録序
 隋沙門潅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歳次乙未。初隱天台。所
止之峰舊名佛隴。詢訪土人云。遊其山者多
見佛像。故相傳因而成稱。至太建十年歳在
戊戌。降陳宣帝勅名修禪寺。吏部尚書毛喜
題篆牓送安寺門。到太隋開皇十八年其歳戊
午。太尉晋王於山下。爲先師創寺。因山爲稱
是曰天台。王登尊極。以大業元年龍集乙丑。
勅江陽名僧云。昔爲智者創寺。權因山稱。
今須立名。經論之内有何勝目。可各述所懷。
朕自詳擇。諸僧表兩名。一云禪門。一云五淨
居。其表未奏。而僧使智璪啓國清之瑞。勅云
此是我先師之靈瑞。即用即用。勅取江都宮
大牙殿牓。填以雌黄。書以大篆。遣兼内史通
事舍人盧政力送安寺門。國清之稱從而爲
始。先師神光而生。結跏而滅。處證妙法。出作
帝師。備是渚宮法論會稽智果國清灌頂等
三傳所載。又沙門智寂。編集先師遣迎信命。
搜訪未周而智寂身故。筆墨之功與氣倶棄。
余覽其草本。續更撰次諸經方法等。合得一
百條。呼爲國清百録。貽示後昆。知盛徳之在






國清百録序
 丹丘沙門有嚴述 
夫事無鴻纖。但有補於見聞。使人警寤而趨
善道者。則不可以不録而貽諸後也。昔我
祖智者禪師。本靈山聖衆之一人也。陳隋朝
出現世間。代佛宣祕爲人天眼目。六十餘州
直指人心。具佛知見加修圓行。則妙果不遠。
復其所談教法外餘事委積。章安尊者撮其
可録者凡一百條。以國清爲目。天聖年中。
伏蒙聖朝編入大藏。既緘以函帙。故世人罕
得而見之。禪師自開皇十七年丁巳入滅。至
紹聖四年足五百歳。明年春四明陳宗逸。始
謀鏤版印行果。冠冕法俗因得以讀之。有以
知禪師釋部中豪傑之士也。雖不得而見其
面。讀其文亦得以見其心。見心愈於見面也。
奉命序述。以冠首云



國清百録卷第一
 隋沙門灌頂纂 
立制法第一并序
夫新衣無孔不可補之以縷。宿植淳善不可
加之以罰。吾初在浮度中處金陵。前入天台
諸來法徒各集。道業尚不須軟語勸進。況立
制肅之後。入天台觀乎晩學。如新猿馬。若
不控鎖。日甚月増。爲成就故。失二治一。蒲
鞭示恥非吾苦之。今訓諸學者。略示十條。後
若妨起應須増損。衆共裁之
第一夫根性不同。或獨行得道。或依衆解脱。
若依衆者當修三行。一依堂坐禪。二別場懺
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若衣物有缺。都無一行
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此
爲恒務。禪禮十時一不可缺。其別行僧行法
竟。三日外即應依衆十時。若禮佛不及一時
罰三禮對衆懺。若全失一時。罰十禮對衆懺。
若全失六時罰一次維那。四時坐禪亦如是。
除疾礙。先白知事則不罰
第三六時禮佛。大僧應被入衆衣。衣無鱗隴
若縵衣悉不得。三下鐘早集敷坐執香罏互
跪。未唱誦不得誦。未隨意不散語話。叩頭彈
指頓曳屣履起伏參差。悉罰十禮對衆懺
第四別行之意。以在衆爲緩故。精進勤修四
種三昧。而假託道場不稱別行之意。檢校得
實罰一次維那
第五其知事之僧。本爲安立利益。反作損耗
割衆潤己自任恩情。若非理侵一毫。雖是衆
用而不開白。檢校得實不同止
第六其二時食者。若身無病病不頓臥。病己
瘥皆須出堂。不得請食入衆。食器聽用鐵瓦。
薫油二器甌椀匙筋。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
漆皮蚌。悉不得上堂。又不得蹚觸己鉢。吸啜
等聲含食語話。自爲求索私將醤菜。衆中獨
噉。犯者罰三禮對衆懺
第七其大僧小戒。近行遠行寺内寺外。悉不
得盜噉魚肉辛酒。非時而食。察得實不同
止。除病危篤瞻病用醫語。出寺外投治則不

第八僧名和合。柔忍故和。義讓故合。不得諍
計高聲醜言動色。兩競者各罰三十拜對衆
懺。不應對者不罰。身手互相加者。不問輕重
皆不同止。不動手者不罰
第九若犯重者依律治。若横相誣。被誣者不
罰。作誣者不同止。若學未入衆時過衆主不
受。學衆未攝故。彼自言比丘故入衆。來犯重
誣他者。治罰如前
第十依經立方見病處藥。非於方吐於藥有
何益乎。若上來九制聽懺者。屡懺無慚愧心
不能自新。此是吐藥之人宜令出衆。若能改
革後亦聽還。若犯諸制捍不肯懺。此是非方
之人。不從衆網則不同止
敬禮法第二并序
此法正依龍樹毘婆沙。傍潤諸經意。於一日
一夜。存略適時。朝午略敬禮用所爲三。晡用
敬禮略所爲。初夜全用。午時十佛代中夜。後
夜普禮
一心敬禮常住三寶。嚴持香華如法供養。願
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
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供養已如法
行道。行道竟敬禮常住三寶歎佛呪願。呪願
云。色如閻浮金。面逾淨滿月。身光智慧明。所
照無邊際。摧破魔怨衆。善化諸人天。乘彼八
正船。能度難度者。聞名得不退。是故稽首禮。
歎佛功徳三界天龍皇國七廟師僧父母造寺
檀越一切怨親等。會眞如共成佛果。上座當
用智力自在説
敬禮常寂光土毘盧遮那遍法界諸佛
敬禮蓮華藏海盧舍那遍法界諸佛
敬禮娑婆世界釋迦牟尼遍法界諸佛
敬禮東方無憂世界善徳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南方歡喜世界旃檀徳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西方名善世界無量明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北方無動世界相徳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東南方月明世界無憂徳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西南方衆相世界寶施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西北方衆音世界華徳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東北方安隱世界三乘行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下方廣大世界明徳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上方衆月世界廣衆徳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無憂道樹下毘婆尸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邠陀利樹下尸棄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娑羅道樹下毘首尸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尸利沙樹下迦求村馱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優曇鉢樹下迦那含牟尼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拘樓陀樹下迦葉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那迦道樹下彌勒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舍利形像支提寶塔
敬禮十二部經清淨妙法
敬禮三乘得道一切賢聖僧
爲梵釋四王八部官屬持國護法諸天神等。
願威權自在顯揚佛事。敬禮常住諸佛
爲諸龍王等。願風雨順時含生蒙潤。敬禮常
住諸佛
爲天台山王王及眷屬峯麓林野一切幽祇。
願冥祐伽藍作大利益。敬禮常住諸佛
爲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七廟聖靈。願神遊
淨國位入法雲。敬禮常住諸佛
爲至尊聖御。願寶暦遐長天祚永久。慈臨萬
國拯濟四生。敬禮常住諸佛
爲皇后尊體。願百福莊嚴千聖擁護。敬禮常
住諸佛
爲皇太子殿下。願保國安民福延萬世。敬禮
常住諸佛
爲在朝群臣百司五等。願翼賛皇家務盡成
節。敬禮常住諸佛
爲經生父母歴世師僧四輩檀越財法二恩。
願早超苦海永出愛河。敬禮常住諸佛
爲基業施主命過檀越往化諸僧等。願六度
早圓七財具足。敬禮常住諸佛
爲州牧使君六曹參佐此縣鎭將五郷士女。
願風祥雨順闔境豐寧。敬禮常住諸佛
爲創寺已來開治墾伐田園厨庾行住運動凡
所侵傷。願命過歸眞將來無對。敬禮常住諸

爲法界怨親識性平等斷除三障誠心悔罪至
心懺悔。十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
於前發露諸黒惡。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
今身若先身是罪悉懺悔。於三惡道中若應
受業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懺悔已禮
諸佛
至心勸請十方一切佛現在得道者。今請轉
法輪安樂諸群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
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勸請已禮諸佛
至心隨喜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行從身口意
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成就三乘者。一
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隨喜已禮諸佛
至心迴向我所有福徳一切皆和合爲諸衆生
故。正迴向佛道罪應如是懺。勸請隨喜福迴
向於菩提。迴向已禮諸佛
至心發願。願諸衆生等。悉發菩提心。繋心常
思念十方一切佛。復願諸衆生永破諸煩惱。
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徳等。發願已歸命禮
諸佛
一切普誦。誦已當梵。梵已懺悔。懺悔已禮佛
恭敬
自歸於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和合無礙
願諸衆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
聖僧
次依時説偈竟唱隨意
普禮法第三恭敬呪願
等悉如前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寂滅道場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普光法堂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忉利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炎摩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兜率陀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他化自在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重會普光法堂上盧舍那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祇洹林間善財童子盧舍
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七處九會圓滿頓教盧舍
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虚空不動戒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虚空不動定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虚空不動慧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佛得菩提善心常不退
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法薩婆若入大總持門
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僧息諍論入大和合海
盧舍那佛
願諸衆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
聖僧
請觀世音懺法第四直録其事觀
慧別出餘文
經云。三七日七七日。悉應六齋建首當嚴飾
道場。香泥塗地懸諸幡蓋。安佛像南向觀世
音像。別東向日別楊枝淨水。燒香散華。行者
十人。已還當西向席地。地若卑濕置低脚床。
當脱淨衣。左右出入洗浴竟著淨服。當日日
盡力供養。若不能辦。初日不可無施安畢。各
執香罏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體投地。使明
了音聲者唱云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一心頂禮西方無量壽世尊
一心頂禮七佛世尊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世尊
一心頂禮消伏毒害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
六字章句陀羅尼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聲聞縁覺賢聖僧
禮竟燒香散華而作是言。是諸衆等各各互
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供養十方法界三寶。
念想竟口發誠言。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無量聲聞衆。以起
光明臺。過於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
事。普熏諸衆生。皆發菩提心。供養訖當向於
西方。結跏趺坐繋念數息。令心不散。勿數風
喘氣。爲衆生故。經十念頃成十念已。次念十
方佛及七佛世尊。色身實相妙身猶如虚空。
又當慈念念一切衆生。作此念時如一上禪。
久運念已安詳徐覺。一人裝香火。各各互跪
召請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文佛三遍奉請前
所禮三寶
召請竟云我今已具楊枝淨水。唯願大悲哀
憐攝受
次三稱三寶名觀世音名。次合掌説偈。願救
我苦厄去訖。偈後四長行經文。次誦消伏毒
害呪。説呪後七行經文或三遍
或七遍
次更稱三寶名。
誦破惡業障陀羅尼呪。次更稱三寶名。誦六
字章句呪竟。自以智力披陳懺悔。破梵行人
作十惡業。蕩除糞穢還得清淨。次當發願懺
願竟。一心作禮。禮上來所請三寶。禮竟如
法行道。或三或七旋竟三自歸。自歸竟令一
人登高座。唱誦請觀音經。午前初夜施上方
法。餘時坐禪禮佛依常法。是爲一日一夜規
矩。至第二乃至第七七日。亦復如是
金光明懺法第五直録其事觀
慧別出餘文
莊嚴道場。別安唱經座。列幡華等如上法。安
功徳天座在佛座左。道場若寛更安大辯座。
四天王座在右。諸座各燒香散華。盡力營果
菜。又別飣一盤雜果菜。擬散洒諸方。當日日
洗浴著新淨衣。經云。七日七夜應用六齋。建
首初日午時各執香罏。一人唱言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一切三寶。是諸衆等各
各互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心默供養訖。口
説是言。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如上法。作
是説已。當召請
一心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奉請東方阿閦佛
一心奉請南方寶相佛
一心奉請西方無量壽佛
一心奉請北方微妙聲佛
一心奉請寶華瑠璃世尊
一心奉請寶勝佛
一心奉請無垢熾寶光明王相佛
一心奉請金炎光明佛
一心奉請金百光明照藏佛
一心奉請金山寶蓋佛
一心奉請金華炎光相佛
一心奉請大炬佛
一心奉請寶相佛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奉請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經
一心奉請信相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光明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常悲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法上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内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
摩訶薩
一心奉請舍利弗一切聲聞縁覺賢聖僧
一心奉請大梵尊天三十三天護世四王金剛
密迹散脂大辯功徳訶利帝南鬼子母等五百
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亦請此處地分鬼神
三遍
召請
復述心建懺之意。隨智力所陳自在説。説竟
三稱寶華瑠璃世尊。金光明經。功徳天。三稱
竟以雜盤食灑諸方。當説波利富婁那。以去
至今。我所求皆得吉祥。若竟唱一切恭敬還
一一禮。上來所請三寶禮竟。三遍旋。旋竟三
自歸。自歸竟方共坐食。此是午前方法。餘時
如常。唯專唱誦金光明經也
方等懺法第六略出五意觀
慧出餘文
勸修第一。經言。我去世後此方等典。在閻浮
提。猶如日月照明世間衆生遭恩得見四方。
言閻浮提者。無明域也。聞方等經深識因果。
如見日月鑑覽四方。故知深經妙法能示世
間相。所謂示是道是非道。非道即世間苦集。
道即出世道滅。如是四法。皆由方等照了分
明。經又言。是方等經無量勢力。能令一切
人天脩羅地獄餓鬼悉至道場。如是章句甚
爲希有。能滅一切大罪業報者。豈非示世間
因果。所以者何。既擧五道即是明苦。復云。
滅罪業豈非是集。經又言。若能修行得全
分寶。但能讀誦得中分寶。華香供養得下分
寶。乃至二乘受記成佛。豈非示出世因果。解
通四諦事理分明。已如上説。行轉三障今當
説。經云。若犯三自歸。乃至六重菩薩二十四
戒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能至心懺。
若不還生無有是處。當知方等能滅一切惡
業罪障必無疑也。又云。地獄餓鬼極惡報
處。以經威力聞即悟道。改醜陋形。又云。身
有白癩一心懺悔。若不除瘥亦無是處。當知
此經能轉一切重惡報障。金口誠言決無虚
也。若行此實法初華聚觀世音來。次寶王釋
迦佛來。乃至第七日諸佛大衆皆來。量根説
法發菩提心。而不退轉者。當知此經能破煩
惱障。明文在茲孰當不信。是故行者以寂滅
相。行六波羅蜜。無所求中吾故求之佛實法。
隨意往生妙樂世界及諸佛前。破諸煩惱出
無明殼。長與苦別。具足聖道上菩薩位。度
脱一切衆生。廣爲三界而作父母者。若非方
等慈力莫由。譬如日月欲除闇瞑生長萬物。
此經亦爾。能滅非道顯示正路。是大法王良
藥無價寶珠豐樂國。若聞此經如囚聞赦。如
病得醫。如貧得寶。如行到家。歡喜踊躍亦復
如是。爲法故尚不悋惜身之與命。況復其餘。
若聞此經當知不從小功徳來。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故云
辯若文殊於一劫中。教化一切令登補處格
其功徳不及下分寶者。況上分耶。又一切聲
聞辟支佛。十信補處如恒河沙。同入深禪思
惟。功徳不如一分。又四天下寶。奉施如來。不
如有人施持經者一食充躯。何唯疑審如是
否。七佛即現證實不虚。三世如來。皆由此法
得成佛道
方便第二。行者既聞方等有大勢力。令我増
壽法中生心。譬如死已還生。亦可爲母。豈
不發心建勇猛意。傷己昏沈無量劫來。不修
出要慚愧悔責。若犯嚴刑一心悚慄。如履氷
谷。念此毒箭要急當拔。煩惱重病勤加救治。
若能至心則事無難者。念是事已歸依十二
夢王。求乞瑞夢。若不感者徒行無益。倍加
懇到餐啜無忘。隨見一王即是聽許。見是事
已辦諸供具。既不能碎骨賣身。亦須破慳竭
力。若先有道場。更應光淨。若其無者當須營
立。便利湯火燥浴等處。皆令穩便。辦好華香
燈油果菜不限廣狹。若不能日日初後叵無。
自力不能當求外護。委以經紀須新淨衣一
通。無新浣故。依一明解内外律師發露受二
十四戒。受呪預誦使誦十佛十法王子十二
夢王名。憶持勿忘。棄捨一切色聲香味觸等。
深生厭惡。知色如熱金。聲如毒鼓。香如惡風。
味如沸蜜。觸如虺蛇。皆不可著。著則傷害。又
斷奠一切世間縁務。生活人事技能作作。勿
使經懷。盡其根源莫令惱亂。又捨貪瞋癡等
不善覺觀。無餘思念求世福樂。唯志無上清
淨菩提。心心相續入善境界
方法第三。前諸方便弄引淳熟。渇仰顒顒不
惜身命。剋日定時道場行法。初入之始月有
二日。道伴多少十人已還。香泥泥地散誕圓
壇。彩畫莊嚴擬於淨土。燒香散華懸五色蓋
及諸繒幡。請二十四躯像。設百味食。一日三
時洗浴著新衣。手執香罏。一心一意散禮一
拜。互跪運念念此香雲。遍覆十方普雨一切。
寶一切味衣服臥具。樓閣殿堂絃出法聲。上
供諸聖下施衆生。承佛神力廣作佛事。利益
一切皆入佛道。與虚空法界等。作是念已當
奉請三寶。使聲聲運念涙流于臉。如向死地
求於大力
一心奉請南無寶王佛乃至十佛
具出經文
一心奉請南無摩訶袒持陀羅尼方等父母
一心奉請十法王子華聚雷音
一心奉請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縁覺
一心奉請梵釋十二夢王凡三遍
召請
次歎佛
    世尊智慧如虚空 悉覩衆生去來相
    十方一切悉見聞 我當稽首禮法王
次一一禮十佛十王子等竟。互跪發露披陳
哀泣。雨涙首悔三寶。具實志誠不諛不諂。不
致覆藏。隨行者智力自在説。次發願。願共法
界怨親。改革洗浣熏修清淨。次百二十匝旋。
誦百二十遍呪。一匝一呪。聲不麁不細遲疾
允當。旋誦訖當禮十佛十王子。更略披陳發
願。然後却坐思惟。觀一實相。觀法出餘文。思
惟竟更起整服。禮佛一拜。更旋百二十匝。誦
百二十遍呪。呪旋訖禮三寶。自陳罪咎。還坐
思惟。如是作已。周而復始。唯第二日略去召
請。餘事終竟七日也
逆順心第四。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尸。依小乘
經。如斷多羅樹畢竟不生。無懺悔此。依大乘
經。聽許洗浣。如呪枯生果。如死者還生。雖有
此法要須至心。但理無逆順事有違從。就惡
論者。違於涅槃。順於生死。略爲十。一無明
醉惑。觸境生著。二内心既醉。外爲惡友所迷。
耽惑非法惡心轉熾。三内外縁具。自破己善
亦破他善。於諸善事無隨喜心。四既不修善
唯惡是從。縱恣三業無惡不作。五所造惡事
雖復未廣。而惡心遍布。欲奪一切樂與一切
苦。六惡念相續晝夜不斷。心純念惡。初無暫
停。七隱覆瑕疵諱藏罪過。内懷姦詐外現賢
善。八邪健保常増上作罪。不畏惡道。九魯
扈羝突無慚愧心。了不羞恥。十撥無因果不
信善惡。斷諸善法作一闡提。如是十心無明
爲本。増加添足極至闡提。順入生死從闇入
闇。織作結業無解脱期。是爲生死違順也。
既識無明始終。今欲懺悔修善改惡。須違生
死順於涅槃。運十種心以爲對治。一正信因
果。爲善得善。爲惡得惡。雖無現行華報。當來
果報不失。雖念念滅。而善惡之業終不敗亡。
信爲功徳之母。信爲入道初門。順於涅槃。
翻破不信闡提心也。二當慚愧。我此罪不預
人流。慚愧我此罪不蒙天護。慚愧悔過。是
爲白法。亦是三乘行出世白法。是爲慚愧翻
破無慚黒法也。三怖畏無常。命如山水。亦
如假借。一息不還隨業流轉。冥冥獨往。誰
訪是非。唯憑福善爲險資糧。當競泡沫食息
無暇。是爲觀於無常。翻破保常不畏惡道。四
發露懺悔罪即消滅。如露樹根枝葉彫悴。是
爲發露翻破覆藏。五斷相續心畢竟捨惡。果
決雄猛猶若剛刀。是爲決定翻破相續。六發
菩提心普與一切樂。願救一切苦。横竪周遍。
翻破遍惡心也。七修功補過。勤策三業精進
不休。是爲修功翻破三業無事作惡也。八守
護正法。不令外道惡魔毀壞佛法。誓欲光顯
是爲守護。翻破滅一切善事。九念十方佛無
量功徳神通智慧。願加護我是爲念佛。翻破
念惡友心。十者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
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罪云何有。罪福無主
非内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
字之心名爲罪福。名字即空還源返本畢竟
清淨。是爲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無
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生死滅。十二因縁
大樹壞。亦名出世因果。分明得見四方。此之
謂也
表法第五。行者。既識十心逆順。以正觀心歴
衆事。一一縁中皆表勝法。心心相續觀道無
間。入不二門。言方等呪者。觀實相理。理不可
説。而無不説。赴四機縁作四方法。説於實
相故名爲方。雖作是説説即無説。無説即空。
空故不見説與不説。無邊無中名之爲等。又
復逗機有説。説於此呪呪於三障。能呪之法
既不可説。所呪之罪亦不可説。無罪故無生
死。無呪故無涅槃。畢竟清淨故名方等呪也。
香泥塗地采畫莊嚴者。地表法性。香表福徳。
畫表智慧。福慧二種莊嚴法身也。五色蓋者。
表於五陰。不即佛性不離佛性。起無縁慈普
覆一切也。二十四形像者。表十二因縁逆順
觀也。凡二十四支。順觀十二覺三佛性。逆觀
十二覺三佛性。所謂無明愛取是了因佛性。
行有是縁因佛性。識名色等是正因佛性。覺
二十四支。即二十四佛也。百味食者。表一切
法中皆有中道法喜禪悦味也。一日三時洗
浴者。即表縁一實修三三昧。遣蕩無明塵沙
見。思垢膩顯淨法身也。著新衣者。表寂滅
忍覆二邊醜陋也。遶百二十匝者。即表十二
因縁。凡十種觀有百二十支。束而言之但是
三道。愛取是煩惱道。行有是業道。識名色等
是苦道。循環三道常爲觀境。故遶百二十
匝也。一呪對破一支即破三道。三道破即是
三障破。經云。發菩提心。而得不退即證破煩
惱障也。若犯諸戒。若不還生無有是處證破
業障白癩除瘥。即證破報障也。觀誦呪聲聲
不可得。如空谷響無我。觀遶旋足。足不可
得。如雲如影。不來不去。若坐思惟。思惟一念
之心。不從意根生。非外塵合生非離生。又非
前念生故生。亦非前念滅故生。亦非前念生
滅合共生。亦非前念非生非滅生。又非生生
亦非不生生。亦非生不生共生。亦非不生不
生生。畢竟無一念。不知從何生。但有生名
字。名字非内外中間名無名。故觀心既爾從
心所生。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觀一切法悉與
修多羅合。如是觀時何者是我。我作何事何
者是罪。何者是福。以觀力故豁然開悟。空
慧明徹如水性冷。飮者乃知。唯獨明了。餘人
不見。所得智慧禪定功徳。皆不可説。如此悟
時自識遮障。不俟分別。若未階此位。止獲事
功徳者。應當護口。勿向人言。若陳説者。得障
道罪。青盲&MT04145;瞎白癩頑癡。又復行者本誓。七
日中途懈退亦得障道罪。何以故。欺本心欺
諸佛欺一切衆生。深須愼之。其間諸相不能
自了。當向方等師面決也
  訓知事人第七
吾少嬰勤苦備歴艱關。遊學荊揚雍豫。唯著
一納三十餘年。冬夏不釋體。上至天子。下至
士民。雖有所施受而不私。一果一樓。入衆已
後尚不希念。況故侵之。所以然者。衆寶尊重。
若能増益名甘露苑。若有減損。即蒺&T067436;園。自
飽自傷。因倒因起。可以意得。何俟多言。夫人
發心隨有所作。爲讀誦聽學講説經行懺悔供
養捨力。未有首尾愼莫中止。中止者違本心。
若再有所作。至前止處留難。即起修業不成。
今生現障後彌障道。此行人大忌。應須竭力
善始令終。業既坦然報亦圓滿。此亦可意得。
昔有一寺師徒數百。晝夜禪講時不虚棄。有
淨人竊聽説法。聞已用心毎揚簸洮汰。繋念
存習。謂以淨心揚簸不善。以禪淨水洮汰不
淨。隨有所作念念用心。一時執爨觀火燒薪。
念念就盡無常遷逝。復速於是。蹲踞竈前。
寂然入定火滅湯冷。維那懼廢衆粥。以白上
座。上座云此是勝事。衆宜忍之。愼勿驚觸。聽
其自起。數日方覺往上座所。具陳所證。叙
法轉深。上座止曰。爾向所言皆我境界。而今
所説非我所知勿復言也。因而顧問。頗知宿
命不。答云薄知。又問。何罪爲賤何福易悟。答
云。此賤身者。前世之時。乃是今日徒衆老者
之師。亦是少者之祖師。徒衆所學皆昔所訓。
爾時多有私客。恒制約不敢侵衆。忽有急客
輒取少菜忘不陪備。由此譴責。今爲衆奴前
習未久。薄修易悟宿命罪福。其事如是。一衆
聞此悲不能勝。鑑鏡若斯豈可不愼。同學照
禪師。於南嶽衆中。苦行禪定最爲第一。輒用
衆一撮鹽作齋飮。所侵無幾不以爲事。後行
方等忽見相起。計三年増長至數十斛。急令
陪備。仍賣衣資買鹽償衆。此事非久亦非傳
聞。宜以爲規。莫令後悔。吾雖寡徳行遠近頗
相追尋。而隔剡嶺難爲徒歩。老病出入多以
衆驢迎送。此是吾客私計功醻直。令彼此無
咎。吾是衆主驢亦我得。既捨入衆非復我
有。我不合用。非我何言。擧此一條。餘事皆

  陳宣帝勅留不許入天台第八
京師三藏雖弘皆一途偏顯。兼之者寡。朕聞
瓦官濟濟。深用慰懷。宜停訓物。豈遑獨善。一
二曹義達口。具得朕意也。四月一日臣景

  太建九年宣帝勅施物第九
智顗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
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衆費。蠲兩戸民。
用供薪水。主者施行。二月六日臣景歴
  太建十年宣帝勅給寺名第十
具左僕射徐陵啓。智顗禪師。創立天台宴坐
名嶽。宜號修禪寺也。五月一日臣景歴
  至徳三年陳少主勅迎第十一凡五
春寒猶厲道體何如。宴坐經行無乃爲弊。都
下法事恒興希相助弘闡。今遣宣傳左右趙
君卿。迎接遲能即出也。正月十一日。臣徴神
筆。一二君卿口具。便望相見在促
少主第二勅。得使人趙君卿啓。并省來答表。
志存林野兼有疾病。願停山寺不欲出都。不
具一二。巖&MT03184;高深乃幽人之節。佛法示現未
必如此。且京師甚有醫藥。在疾彌是所宜。
故遣前主書朱宙迎接。想便相隨出都。唯遲
法流不滯。會言在近。二月八日臣徴神筆。朱
宙口述一二
少主第三勅。前雖遣兩使殊未委悉。意存三
寶故有相迎。今復遣龍宮寺道昇。並令面陳
一二也。二月二十八日臣徴
少主勅。東陽州刺史永陽王。聞王在州迎顗
禪師大弘法事。甚會朕心。今迎出都。王宜敦
諭申朕意也。正月十日臣徴
路次迎陵。勅書迎候。近得永陽王啓。知禪師
遂能屈徳隨朕使出都。甚有欣遲當稍次近。
路渉險道殊足爲勞。今遣勅左右黄吉寶迎
候。但未知欲安止何寺。想示使人仍令前還。
即勒所由料理房舍也。遲近會言此未委悉。
三月二十四日臣徴
  至開陽門舍人陳建宗等宣少主口勅第
十二凡十
二勅
禪師舟渚日久固勞道徳。今遣主書陳建宗
齎輿往。必希上至敬寺。三月二十六日
在至敬宣口勅。仰延略成勞。動但禪靜必依
空閑今。葺靈曜寺。權充宴坐。勅主書羅闡相
送。四月
在靈曜寺宣口勅。護國之力莫過數演。仰屈
於太極殿。開大智度論題。還寺就講。今遣舍
人施文慶往。論相開法施也
在靈曜寺。主書羅闡宣口勅。送眞金像一躯
光跌
五十
釋論一部。闞寶縷&MT04130;案一面。山羊&T061219;
尾一柄
虎面香罏一面
東田口二
羅闡又宣口勅。不許讓口。且留山中使役勿
勞輸送。羅闡宣口勅送。扶月供夏服一通。細
蕉五端。絹布各十匹。綿十觔。黄屑二斗。扶月
白米五石。錢三千文。果菜付隨。由扶月送學
士三人弟子三十人。人各給夏服。扶月供依
舊式
羅闡宣口勅。不許讓扶月供扶月薄。少無所
致讓。受已捨施彌會功徳之心
羅闡宣口勅。不許讓嚫衣物。法施無盡。財物
有竭。所送不多忘懷納受。九月二十四日
羅闡宣口勅。施檳榔二千子。節子一百枚。䓉
席一領。羅闡宣口勅。請講。國家一年舊有仁
王兩集。仰屈於太極殿開講。法式處分一聽
指撝。今遣主書羅闡取意
口勅。於光宅寺講仁王經。今欲於寺捨身。僧
得大施。敬屈講仁王經。日自欲聽聞。今遣後
閤舍人李善慶。往達知一二
口勅。治光宅寺。光宅是梁武龍潜之地不整
處多。今勅善量隨由就功一二。羅闡取來

國清百録卷第一



國清百録卷第二
 隨沙門灌頂纂 
  少主后沈手令書第十三
妙覺和南。今遣内師許大梵往。稽首乞傳香
火。願賜菩薩名。庶藉熏修菩提眷屬。謹和南
答令名海慧菩薩
沈后扶月供。熏陸沈檀各十觔。黄屑一斗。細
紙五百張。燭十挺。赤松澗米五石。錢一千

  右件月月供光宅寺。三月十二日
  少主皇太子請戒疏第十四
淵和南。仰惟化道無方。隨機濟物。衞護國土。
汲引天人。昭觸。光輝託迹朋友。比丘入夢符
契之像久彰。和尚來儀高座之徳斯炳。是以
翹心七淨渇仰四依。庶三自之歸可弘。五戒
之法永固。竊尋内外兩教。大小二乘。重道尊
師。由來尚矣。伏希俯從所請。世世結縁遂其
本願。日日増長。今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設千
僧法會。奉請爲菩薩戒師。謹遣主書劉&MT01805;。略
申誠欵。殊未宣悉。弟子淵和南。正月十三

皇太子扶月供。熏陸香一合。檀香三十觔。中
藤紙一垛。乳酥一斗。錢二千文
  右牒月月供光宅寺
  陳永陽王手自書第十五凡三
秋氣凄冷。願安樂行耳弟子寡末。未能治道。
願欲延屈方憑開導。今遣左右陳文強往。悉
其一二。弟子陳伯智和南。八月十日
王第二書。弟子少奉正眞。長而彌篤。州中事
隙時得用心。但至止以來實有欽睠。前書要
師出鎭講説。未辱還告。良以欝陶佇聽之情
不忘瞬息。重遣今信必望翻然。學徒多少並
希携帶。故前有白尋勒人般所遲來儀。會言
在促。弟子陳伯智和南
王第三書。使人山返仰具高懷。域誠不果更
深爲恨。本知山水得性爲物忘懷。復須安忍。
今遣迎接佇望光臨。弟子陳伯智和南。高麗
昆布人參等送去。是物陋返仄
  永陽王解講疏第十六
菩薩戒弟子陳靜智稽首和南。十方常住三寶
幽顯冥空現前凡聖。伏惟法王法力。憫三界
之顓愚無漏。無爲開一乘之奧典。深宗絶稱
仰蓮華以立名。實智難思借寶珠而喩理。殷
勤弘接。始則大事因縁指掌言提。終令小乘
解悟。接須彌擲世界。未是爲難。開祕密導
蒼生。斯爲勿易。天台顗闍黎。遊浪法門貫
通禪苑。有爲之結已離。無生之忍現前。仰屈
來儀闡揚極教。高軒層殿廣闢齊宮。聖衆雲
集仙群霧委。倶奉傳燈之曜。共把懸河之流。
法侶忻慶神祇踊躍。弟子飄蕩業風沈淪。愛
水雖餐法喜弗袪。蒙蔽之心徒仰禪悦。終懷
散動之慮。但日輪馳鶩曦和之轡不留。月
鏡迴軒嫦娥之影難駐。適啓金函。便收寶軸
法輪輟軫。鷲嶺之説何期。清梵停音。漁山
之唱方息。有離有會。歎息奚言。愛法敬法潺
湲無已。謹於今月十三日。解講功徳仰設法
會。并度人出家。又觀音菩薩法身大士。拯危
拔難利益人天。奉造靈儀即日鎔鑄。用斯福
善。上資清廟聖靈。又奉爲即日至尊。願御
膳勝常安。徳宮太后菩薩寢興納豫。皇太子
起居萬福。諸王諸主咸保嘉慶。末及弟子自
身并息。諶等内外眷屬。一切因縁。壽命長
遠身心快樂。唯願顯揚三寶。通達五乘。戒
與秋月倶明。禪與春池共潔。生生世世與闍
黎及講衆黒白。見聞覺知恒結善友。恒將濟
度還同智積。奉智勝如來便似藥王覲雷音
種覺。或見生安樂世界。或處兜率天宮。倶蕩
三乘行。倶向一乘道。恒沙菩薩爲等侶。恒沙
國土爲佛事。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同修七覺
分。同趣三菩提。虚空有邊此願無盡。仰希幽
顯證明。法界怨親同入願海。迴向薩雲若。爲
無所得故
  永陽王手書屬眞觀惠裴二法師第十七
裴是東王蕭釋門師觀出
梁湘浙江永陽王嘗師事之
靜惠和南。更雪寒重。願禮懺不迺仰疲。弟子
眩怳無理。眞觀法師願得入山攝慮禪寂。今
以彼書仰呈裴公。又正束裝待小晴適便當
就路。但觀公非唯義解。又誦法華。既朗慧燈
方澄定水。仰惟闍黎。徳侔安遠道邁光猷。遐
邇傾心振錫雲聚。紹像法於將墜。以救昏蒙。
顯慧日之餘光。用拯澆俗。兼孔山陰捨良田
以供耕墾。姚寶女捨淨財以給&MT04877;菜。禪堂行
就修緝。糧廩不慮闕。無諸善因縁。亦各隨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