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四教義 (No. 1929_ 智顗撰 ) in Vol. 46

[First] [Prev]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念處。若觀未來生老死。即是果報生無記性
四念處。是則用四念處。逆順觀察十二因縁
破四顛倒。顛倒若滅即是無明一切煩惱滅。
以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是
名用性四念處。歴別觀屬愛煩惱十二因縁
之觀智也。二次明觀破屬見煩惱十二因縁
者。亦爲二意。一者推尋。二者觀破。一推尋
者。若見神及世間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
非無常。是則現在生身邊四見。因此身邊四
見。生十四難六十二見。此身邊四見即是四
取。逆順尋此四取。逆尋四取。四取因四愛。四
愛因四受。四受因四觸。四觸因四入。四入
因四名色。四名色因四識。四識因四行。四行
因四種無明。復順尋四取四取能生四有。此
四有即受一切二十五有生老病死憂悲苦
惱。若因停心觀得深禪定。或見過去未來生
事。具如前説也。二明觀破。因性四念處觀。觀
四取身邊四見。如是次第乃至無明。破過去
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
如去。身邊二見汚穢五陰也。又順觀有四取。
乃至未來生死。破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
非邊非無邊。身邊二見汚穢五陰。若能如
是用性四念處。破三世身邊二見之四見。即
破十四難六十二見一切屬見煩惱一時皆
滅。是名無明滅即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
皆滅。若屬見煩惱滅。即還用前觀愛十二因
縁性四念處觀。破欲愛色愛無色愛皆滅。是
則三界煩惱業道滅者。名爲有餘涅槃。若
苦道滅者。則是無餘涅槃。是名用性*四念
處智慧。觀十二因縁入涅槃也。性念處觀法
略如前説。故經云。十二因縁其義甚深。難解
難見意在此也。如佛説大涅槃經時。有一外
道名曰富那。問世尊言。瞿曇。汝云何令我
知神及世間常乃至非常非無常。佛答言。汝
若能畢故不造新。即能知神及世間常。乃至
非常非無常。梵志即言。我已知竟。佛問。汝
云何知。梵志答言。故名無明。新名取有。若
知無明不起取有。即知神及世間常。乃至
非常非無常。是時梵志求索出家。爲佛弟
子也。又中論明。聲聞經入第一義諦。並約
觀十二因縁。破六十二見入第一義。若深得
此意。不止破外人也。若佛弟子學問坐禪。
發種種見取著諍論。起諸煩惱總二十五有
生死之業。皆是屬見十二因縁也。覺知
者。能用性念處。撿破即能得解脱。其迷此
者。十二因縁流轉生死無有邊際。故中論云。
眞法及説者。聽者難得。故如是*則生死非
有邊無邊也。共念處縁念處。助觀十二因縁。
類前可知也。五明料簡者。問曰。若問曰若
宿習自然覺悟者。何須佛爲説十二因縁。答
曰。間説則疾得。不説自悟少遲。如果熟雖
應自墮。若須急取薄搖即落。問曰。辟支佛
乘。何意不判果。答曰。聲聞人鈍故*判果。若
辟支佛久習智慧神根利故。不須*判果。譬
如二人共行。其身羸者須止息處。若其身
強者直到所在。故佛但説辟支佛道。不立果
位也。復次總*想斷結。智慧麁故但除正使。
名聲聞乘。別*想觀因縁。智慧細故侵除習
氣。名辟支佛。復次聲聞鈍。故先觀苦諦。縁覺
利故先觀集諦也。問曰。聲聞念處。別*想爲
麁總*想爲勝。今何故總*想爲麁。別*想爲
勝。答曰。還用別想總*想歴別細觀十二因
縁。故別爲勝也。復次聲聞功徳禪定力淺天
眼極遠。但見小千國土。辟支佛久種善根禪
定力深。若發天眼乃過三千。見他方世界。略
明三藏教有門縁覺位竟。空門如成論。分別
勒非空非有門。經論既不度來則不可
知也
四教義卷第



四教義卷第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第三約三藏教明菩薩位以釋淨無垢稱義
者。三藏教詮因縁生滅之理。明菩薩藏義。
亦應具有四門。今約毘曇有門。明大乘菩薩
位。即爲四意。一翻譯。二辨位。三料簡。四
釋淨無垢稱義。第一翻譯。所言菩薩摩訶薩
者。是天竺語。若具依彼語。應云菩提薩埵
摩訶薩埵。但諸師翻譯不同。今不具述。而智
度論翻云。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衆生。摩訶
言大。此人用諸佛大道成衆生也。又有師翻
云。菩提名道。薩埵名心。摩訶名大道是
道心大道心。而諸經論多云菩薩摩訶
薩者。什師以天竺語繁。兩句八字標名。故
除三字留五字。合爲一句。名菩薩摩訶薩也。
但三乘菩提通名爲道。而菩薩獨受大名者。
以其縁四諦起慈悲四弘誓願。上求佛果下
化衆生。此心矌大故別受摩訶薩埵之稱也。
第二*辨菩薩位。略爲七意。一發菩提心。二
行菩薩道。三種三十二相業。四六度成滿。五
一生補處。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一發
菩提心者。如釋迦牟尼菩薩。於過去世爲陶
師。値釋迦牟尼佛供養彼佛。又見彼佛智慧
第一弟子。名舍利弗。神通第一弟子。名目
揵連。多聞侍者名曰阿難。爾時陶師供養佛
已。即便發菩提心。作是誓願。願未來世我得
作佛。還號釋迦牟尼。智慧弟子名舍利弗。
神足弟子名目揵連。多聞侍者名阿難。
悦其願。從是初發菩提心。即慈悲四弘誓願
發也。但三藏教慈悲四弘誓願。皆縁生滅四
諦而起。所言慈悲心者。一大慈心。欲與愛
見二種衆生道滅之樂也。二大悲心。欲拔愛
見二種衆生苦集之苦也。四弘誓願者。一
未度者令度者。即是天魔外道愛見二種。
六道衆生未度三界火宅之苦諦。令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者。即是愛見二種衆生。未解
愛見二十五有業。集令得解也。三未安者
令安*者。即是愛見二種衆生。未安三十七
品一切諸道令安道諦也。四未涅槃者令得
涅槃*者。愛見二種衆生。未滅二十五
有生死因果。皆令得滅諦涅槃也。若縁愛
見二種衆生。生滅四諦而起慈悲四弘誓願
者。即是菩薩初發菩提心也。知愛見四諦故。
智慧勝諸天魔一切外道。有慈悲誓願功徳
故勝一切聲聞縁覺。故大智度論云。初發心
以爲天人師。勝出一切聲聞縁覺。二行菩薩
道者。即是三阿僧祇劫行六度也。從過去釋
迦牟尼佛至罽那尸棄佛時。名一阿僧祇劫。
從此常離女人身。爾時不自知我當作佛不
作佛。此初阿僧祇劫。即是得五停心別
總*想念處之位。用性念處共念處縁念處。行
六度也。三種念處義略如前説。所以者何。修
性念處爲壞屬愛魔業。破屬見一切智六師
修共念處。欲壞愛結破神通六師修縁念處
爲一切愛見衆生説法。屬愛壞故一切天魔
眷屬壞。愛見壞故三六十八種六師。及一
切外道眷屬壞也。故用三種念處行六波羅
蜜。意欲降伏天魔制諸外道。菩薩用三種念
處行六度時。雖修性念處而不斷結。爲生三
界度衆生故。常欲多修共念處觀爲得神通。
成四攝法同事。調伏愛見衆生。又常多修縁
念處觀。爲欲成四辨説三乘法。化一切愛
見衆生。共出三界火宅也。是爲初阿僧祇劫
修行六度。用四弘誓願安撫生死心無怯弱
根壞女人之業。常受丈夫之身也。爾時未發
煗解位在外凡。故不自知己身當得作佛
不*得作佛也。次明從罽那尸棄佛至
燈佛。爲第二阿僧祇劫。是時菩薩用七莖青
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皮衣布髮掩泥。時
燃燈佛便授其記。汝當來世必得作佛。名釋
迦牟尼。爾時菩薩雖能自知我必作佛。
口不稱我當作佛。謂此是用煗法智慧修六
度也。所以者何。因總想四念處。初得善有
漏五陰。即是性地順忍初心之位。既有證法
之信。故必知作佛。而用煗解修行六度。心
未分明故不向他説。次明從燃燈佛。至毘
婆尸佛。爲第三阿僧祇劫滿。是時菩薩内心
了了自知作佛。口自發言無所畏難。我於來
世當得作佛。今謂此是頂法之位。行六
羅蜜四諦觀解分明。如登山頂四方顧分明。
了了自知作佛。亦向他人説也。三明過三阿
僧祇劫。種三十二相業。今謂此是入下忍
之位。用此忍智修行六度。成百福徳。用百福
徳成一相。以爲三十二相之業因也。種三十
二相業因。於下忍之位。修六波羅蜜成百福
之相。以爲三十二相業因也。是三十二相。於
欲界閻浮提人中。受男子身。佛出世時縁佛
身相故得種也。問曰。所言百福徳成一相
者。幾功徳成一相福徳耶。答曰。異解不同。
難可定判。有人言。是福不可稱量不可譬
是菩薩入三阿僧祇劫。心修大行種是三十
二相因縁。以是故福無能量。唯佛能知。問
曰。菩薩幾時種三十二相。答曰。極遲百劫。極
疾九十一劫。弗沙佛觀釋迦菩薩自身生弟
子熟。彌勒菩薩自熟弟子生。多人難度一人
易化。故弗沙佛於寶窟中。放光照釋迦。
薩釋迦菩薩尋光至弗沙佛所。於七日七夜
一心觀佛。目不暫眴。但用一偈稱歎云。天
地此界多門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
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以苦行力超
越九劫。在彌勒*菩薩前成正覺也。四明六波
羅蜜滿者。問曰。檀波羅蜜云何滿。答曰。一
切能施無所遮礙。乃至以身施時心無所惜。
如尸毘王。以身施鴿解剔皮肉。雖受痛苦。擧
身上秤以贖鴿命心不悔恨。立誓自證我心
無悔者。身可平復。既立誓已。天地震動身
還如故。如是等菩薩本生捨身命施。心不退
悔。是檀波羅蜜滿也。問曰。云何尸羅波羅
蜜滿。答曰。不惜身命護持淨戒。如須陀摩王。
是王精進持戒常依實語。與劫磨沙波陀大
王共期。乞暇還國七日供養沙門竟。即來
就終。是王期滿。爲持實語戒故。趣期就死。
是則爲持一戒不惜身命。如是等處處因縁
經説本生。菩薩因地。持戒捨身命心不悔
恨。即是尸羅波羅蜜滿相。問曰。羼提波羅
蜜云何滿。答曰。若人來罵。撾捶割剥支解奪
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常修慈忍。在林樹
下入禪三昧。時迦梨王。爲女色故生愛弊。
垢截其手足耳鼻。心忍不動。時王問言。今
截解身定。能忍否。比丘答言。意實不瞋
恨。王言。今誰信汝耶。比丘答曰。若實忍
心不瞋恨。當令我身即尋平復。説是語時身
即如故。如是等不惜身命修行忍辱。是名羼
提波羅蜜滿相。問曰。毘梨耶波羅蜜云何滿。
答曰。若有大心。如大施太子。爲一切衆生
入海採寶。從龍王得如意珠。欲將還閻浮提。
雨衣服寶物布施衆生。海神惜珠。因其睡臥
即盜取其珠。將還海宮。太子覺已爲此珠故。
誓以此身抒大海水令海乾盡。從海神索珠
心定不懈。帝釋諸天感太子心。爲物精
不惜身命。即將諸天助抒海水。水遂減半。海
神怖故慚愧還珠。亦如釋迦菩薩値弗沙佛。
七日七夜翹一脚目不暫眴。如是等不惜身
命。爲物精進。是名毘梨耶波羅蜜滿相。問
曰。云何名爲禪波羅蜜滿相。答曰。如一切
禪定自在。又如尚闍梨仙人坐禪時。無
出息。鳥於螺髮中生子。不搖動乃至鳥子
飛去。是名禪波羅蜜滿相。問曰。般若波羅蜜
云何滿。答曰。菩薩大心分別。如劬嬪婆羅門
大臣。分閻浮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
落村民。盡作七分。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是
菩薩般若波羅蜜滿相。今謂此皆下忍智慧。
能調伏諸根滿足六度也。所以者何。下忍智
慧力強煩惱力弱。用此智慧修行六度。能忍
六弊不惜身命成六度也。四波羅蜜滿。正是
性念處力至下忍也。禪波羅蜜滿。多是共念
處力至下忍也。般若波羅蜜滿。正是縁念處
力至下忍也。問曰。羅漢尚不能不惜身命。修
行六度。下忍智慧之力。何能成六度也。答
曰。若無慈悲誓願。積劫修行之力羅漢智慧
尚不能爾。何況下忍。今外縁慈悲誓願久
熏修。内有忍法智慧。助破六弊之力也。五
住一生補處*者。即是釋迦菩薩。在生迦葉
佛所。爲補處弟子。淨持禁戒行諸功徳。迦
葉授記次當作佛。恐此由在中忍之位也。六
生兜率陀天者。捨閻浮之報。上生此天爲諸
人師。於在此天用三種念處。修八勝處。
爲欲伏結清淨。下閻浮提。神通變化降伏天
魔。四辨説法破諸外道。及度一切衆生也。
由屬中忍之位。問曰。菩薩何意。從初發
心伏結至此伏而不斷*也。答曰。若斷結即不
得受生化物。觀無常伏結令諸煩惱脂消。用
清淨心修行六度。令諸功徳肥也 七下生
成道者。即是三藏教明八相成道菩提果。
所言八相成道者。一從兜率天下。二託胎。三
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
入涅槃。一兜率天下者。菩薩將欲下生時。用
四種觀人間。一觀時。即是人壽百歳時是佛
出世之時。二觀土地。諸佛常依中國生迦維
羅衞。即是百億日月之中也。三觀種姓。
生二種姓中。一刹利姓勢力大故。二婆羅門
姓智慧大故。釋迦牟尼佛生刹利姓也。四觀
生處。何等女人。能懷那羅延力菩薩。唯中
國迦毘羅婆城淨飯王后。能懷後身菩薩。如
是思惟已。後從兜率陀天下。問何故作白
象形非餘。二明處胎。即是正慧入母胎。一切
衆生邪慧入母胎。菩薩憶念不失。故名正慧
入母胎。中陰住則知中陰。入胎時。知入胎。歌
羅邏時。知歌羅邏時。七日赤白精血合。安
浮陀時。二七日如蠒状。伽陀時。三七日如
凝酪。五胞時出生時。皆憶念不失。是名正
慧入母胎。復次餘人住中陰。入母胎欲受生
時。於父母生顛倒心。生不淨心。菩薩不爾。
正慧明識父母相續入胎。是名正慧也。三明
出胎相者。是菩薩滿足十月。正慧不失念。從
右腋而出胎生墮於地。即行七歩。口自發言。
天上天下唯我爲尊。當初生時。國中即有
三十二瑞事在。瑞應經具明。乃至將示相師
姨相太子。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
便悲涙。王恐不祥。問阿姨*曰。我子不祥故
悲涙也。仙人答曰。吉無不祥。太子相好分
明。其若在家當作轉輪聖王。飛行皇帝王四
天下。十善化世。其若出家。必成自然之佛度
脱萬姓。但太子相好分明。必不在家作轉輪
王。若其出家。必得菩提度脱天人。傷吾年
老不覩佛興。故悲涙耳。所以用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莊嚴其身故。欲爲得三菩提之
也。問曰。何故現相三十二好有八十。答*曰。
成佛莊嚴法如此故。四明出家者。是時菩薩
年漸長大。出四城門見老病死苦。厭怖心生。
夜半踰城出家六年苦行。食難陀婆羅門石
蜜乳糜益身十六功徳。五明降魔相者。即於
菩提樹下。破萬八千億鬼兵魔衆。魔王敗勣
鬼兵退散。六成道相者。魔衆散已攝心端坐。
於第四禪住中忍。修觀成中忍一刹那。上忍
一刹那。世第一法一刹那。發眞無漏。三十四
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十四心者。八
忍八智九無礙九解脱也。具足佛十力四無
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無礙三意止大悲四
無礙智一切諸法總想別想悉知。故名爲佛。
第九解脱具足一切種智並在未來。故名小
乘佛。七明轉法輪相者。於鹿野苑中爲拘
等五人。三轉生滅四諦法輪。天人得道。
此爲證三寶於是現世間。次説十二因縁法
輪。次爲菩薩説六波羅蜜法輪。是則開三乘
之教。名修多羅藏。十二年後。佛在毘舍離
國。爲須隣那迦陀長者子作婬欲。以是因縁
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次佛在舍婆提城。告
諸比丘。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
縁故。於此世未來受無量苦。是名佛自説毘
曇教。從此轉三藏法輪。乃至涅槃。教三乘弟
子。是名轉法輪相。八明入涅槃相者。於拘
尸那城沙羅雙樹間。逆順出入超越三昧。於
第四禪中。入火光三昧。燒身滅度唯留舍利。
爲人天福田。身智倶滅入無餘涅槃。是爲聲
聞經中説大乘之位。次第三明料簡者。問
曰。聲聞經中開三乘。何故二乘即生斷結。
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至降魔都不斷結。答
曰。聲聞縁覺。厭患生死自求涅槃。不爲利物。
是故貪取眞斷結。結盡則不受生入涅槃也。
菩薩大慈怜愍欲度一切。受生死苦教化衆
生。衆生出世善根淳熟。即便成道。説三乘
教。共三乘人同入涅槃。若因中斷結。即不得
受生。豈能利物。是故忍受生死不斷結使。三
阿僧祇處在生死。教化衆生。共出三界
不斷結使。意在於此。問曰。菩薩斷結誓願
神通應化利物。何必須留結而受生耶。答曰。
斷結誓願神通應化受生。此乃是摩訶衍之
所説。非三藏之所明。所以者何。斷結誓願
受生。通教之所説。法性身神通受生。別教
之所説。法身應生。圓教所説。問曰。聲聞
教爲何意不得論斷結受生。答曰。三藏之
教。正化小乘傍化菩薩。若説菩薩結盡受生。
二乘即疑。若結盡而得受生者。諸聲聞人得
羅漢果。將不更受生耶。是故不説菩薩斷結
生。問曰。若爲二乘生疑。不説菩薩斷結
受生者。大乘方等摩訶般若通教三乘。亦應
得説菩薩斷結。用誓願神通受*生。答曰。
此是生蘇熟*蘇之教。二乘漸淳熟信解分
明。聞菩薩事心不疑惑。故法華經云。過
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故在本
處。問曰。所明聲聞經菩薩義。爲是佛説。爲佛
世諸聲聞弟子説耶。答曰。有是佛説。亦
有是諸羅漢作鞞婆沙阿毘曇中説。問曰。
何者是佛所説。何者是羅漢*所説耶。答曰。
如説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不斷結使。坐道場
時正習倶斷。此是佛説。何以得知。龍樹論
主答數人言。若後身菩薩不斷結者。是佛方
便所説也。亦有是諸羅漢佛去世後之所説
者。如言初阿僧祇不自知作佛。二阿僧
自知作佛。而口不宣説三阿僧祇劫。了了
自知作佛。亦發言向他説。此義者非佛三藏
所説。乃*至是諸羅漢作毘婆沙釋菩薩
義。問曰。若佛自説三藏教明菩薩義。此則
可信。若諸羅漢所説。云何可信。答曰。諸羅漢
既是聖人。共採佛三藏教意。明菩薩義何容
全失。問曰。若爾智度論何意。從始至終一
一彈破。答曰。龍樹爲欲申摩訶衍。明菩薩所
行之道。以大破小皆可破也。若就小乘明三
藏宗徒。羅漢聖人之所撰集。何容頓乖僻
也。若諸羅漢明聲聞經。所釋菩薩義遂併乖
僻。末世凡人法師。何可謬有申釋。凡情解
釋小乘。既不可長承用。大乘深經。豈可出
在妄情而論。故知雖非佛説。若是羅漢作論
亦須信受。第四約三藏教位釋淨無垢稱
義者。正是中忍補處之位也。六度之道即是
淨義。所以者何。三種藥中無三種病。六度是
道諦。即是淨義。故法華經云。又見佛子修
種種行。求無上惠爲説淨道也。維摩大士成
就六度即是淨義。無六弊垢故言無垢。以相
似解。内稱生滅四諦之理。外稱根縁。助釋
迦如來。顯三乘之教。故云淨無垢稱也。是以
方便品。現疾爲國王長者。説無常苦空無我
不淨之法。呵責諸人勸求佛果。意在於此也。
問曰。維摩折挫聲聞彈呵菩薩。此是不思議
之行位。何得用聲聞經所明菩薩之位挍量。
答曰。住不可思議解脱菩薩。能種種示現。豈
不能現聲聞經所明菩薩之像輔釋迦而弘化
乎。問曰。何故化國王長者而示三藏菩薩之
形説法。訶聲聞菩薩即現摩訶衍不思議之
言教。答曰。凡俗界内結業未除故。説生滅
四諦。此正是對治。羅漢菩薩界内因疾已除。
但迷不思議三諦之理。是故説三種四諦。以
折聲聞。説無作四實諦。訶菩薩也
四教義卷第七



四教義卷第八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第二約通教辨位。以釋淨無垢稱義者。通
教既詮因縁即空之理。三乘同禀契理證道。
必有淺深。故須判位。通教入道亦具四門。四
門者。一實門。二不實門。三亦實亦不實門。四
非實非不實門。此四門入諸法實相。出智度
論。中論雖不作門名。四句既能通行人入第
一義。今立門名觀其義意。謂於理無失。至
下辨體當略釋。今判三乘同入第一義。智斷
之階級。此通教具有四門入道。而經論多用
空門。若論逗機化物隨縁而説四門。豈可偏
用經論義。便事須如此。是故今約通教明三
乘位。正就空門以辨也。就此即爲五意。一略
明半滿辨位有同不同。二明約通教開三
乘。三正辨通教三乘次位。四料簡。五正約
位釋淨無垢稱義。第一略明半滿辨位有
同不同者。若三藏半字教門。明位大同小異。
如毘曇成實釋三藏教。辨賢聖位雖復小異。
而大意是同。不足疑也。若摩訶衍滿字教門
通論。只是一摩訶衍教。若細尋義理。即有
三教明位高下不同。其不達大乘方便實可
疑也。故大品經云。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與
薩婆若相應。此恐約通教明入位。亦是法華
經小樹増長之譬也。又大品經云。有菩薩從
初發心。即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此
恐約別教以明入位。即是法華經所明大樹
増長之譬。又大品經云。有菩薩從初發即
坐道場度衆生。當知是菩薩爲如佛。此恐約
圓教初入位。亦是法華經*明一地所生之
譬也。故大智度論釋燈炷品云。有人言。
乾慧地爲初焔。佛地爲後焔。有人言。歡喜
地爲初焔。佛地爲後焔。有人言。初發心爲
初焔。佛地爲後焔。如此解釋不同者。恐
是諸大乘論師釋滿字教門。三教明位不同。
各取此意已釋初焔後焔。問曰。何意三藏
教明位多同。摩訶衍教。開爲三教。判位不
同耶。答曰。半字教門止明界内。一世斷結
使入涅槃。小乘狹劣明事淺近。不可動逾。
若是滿字教門廣大深遠。備明界内外行位
法門權實無方。説諸菩薩行類相貌位次不
同無罣礙也。故涅槃經云。譬如隘道不容二
人並行。解脱不爾。多所容受。即眞解脱。眞
解脱内權實行位何所不容。故龍樹菩薩作
大智度論。種種因縁破迦旃延。引毘婆沙
釋三藏義。明菩薩義。正是欲申摩訶衍教。不
可思議行類階級隨縁不同。第二略明約通
教開三乘者。此通教約因縁即空之理。分三
乘也。三人同禀通教。見第一義諦。同斷三
界見思得一切智。同求有餘無餘二種涅槃。
此義既同。故約通教義以辨位也。而分爲三
乘者。聲聞總想體法入空。智慧力弱但斷
正使。根性不同。亦有二種解脱。如前三藏
教中分別。縁覺福徳利根。能少分別。別想
體法入空。生無佛世不因聞法。時至道熟自
然曉悟。見第一義斷三界結盡侵除習氣。是
名辟支佛乘。根性不同亦有二種。一者小辟
支迦羅。二大辟支迦羅。已如前説。若菩薩
具修總想別想智慧。體因縁即空。起大悲誓
願。以修諸行見第一義。斷界内煩惱。用誓
願扶習還生三界。用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
國土成就衆生。三乘善根淳熟即坐道場。用
一念相應智慧。斷煩惱習盡。得一切種智。
名之爲佛。轉生滅無生滅二種法輪。化三乘
衆生入無餘涅槃。是爲大乘。故大品經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