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四教義 (No. 1929_ 智顗撰 ) in Vol. 46

[First] [Prev]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不同外人也。就此即爲四。一十法成三藏教
四門。二十法成通教四門。三十法成別教四
門。四十法成圓教四門。一明十法成三藏教
四門者。四門即爲四。一明用十法成毘曇有
門見有得道者。十法名目具如前出。但知正
因縁法成見有得道者。知無明因縁生一切
法。破一切外人計無因縁邪。因縁生一切
法也。二眞正發心成見有得道者。知無明因
縁。有三界一切生死苦。覺悟心生欲斷無明
結業正求涅槃。此心眞正過一切天魔外道
之心也。三止觀進行成見有得道者。因止觀
能發無漏定慧。不同外人不知。攅搖乳酪
猶難得。況復生蘇。四破法遍成見有得道
者。用生滅無常破身邊二見。單四見複四見。
具足四見六十二見無量諸見。皆知從無明
因縁生。心不愛著。涅槃*經云。是諸外道無
有一法不從縁生。從縁生法悉皆無常。云何
外道有常樂我淨。如此諸見四顛倒悉能遍
破不同外道也。五善知通塞成見有得道者。
知無量諸見皆有道滅故爲通。悉有苦集故
爲塞。不同外道如彼蟲道。不知是字非字也。
六善修三十七品成見有得道者。三十七品
調適行。對涅槃開三脱門。不同外人。如佛
爲須跋陀羅。經中作獅子吼八正道。外人
尚無一分決定。不得四沙門果也。七對治助
開成見有得道者。五停心觀發諸禪定背捨
勝處。不同外人。根本味禪定起愛見慢之三
病也。八善知次位成見有得道者。知七賢七
聖之位。心不叨濫起増上慢。不同外人。戒
取見取計生死法爲涅槃也。九安忍強軟兩
賊成見有得道者。能忍八風内外三障四魔。
心不退轉。不同外人不能安忍微細遮道法
也。十順道法愛不生成見有得道者。四善根
人發得善有漏五陰。大涅槃經説。我弟子有
外道則無。若不生法愛。則不頂墮進入忍法
成世第一法。發苦忍眞明十六刹那證須陀
洹果。若入超果即成羅漢。故知十法成見
有得道。聲聞乘辟支佛乘乃至大乘。故知
毘曇見有得道。此非虚説也。二明十法成空
門。三明十法成有空門。四明十法成非空
有門。悉得見第一義。證二種涅槃類。有門
有十法所成意可知也。今佛法中義學坐禪。
若不深得此意。但言見有見空得道。與外人
有何殊也。故大智論云。若無方便入阿毘曇。
則墮有中。入空門即墮無中。入昆勒門即
墮有無中。中論云。若非有非無即是愚癡論
也。二明十法成通教四門。三明十法成別教
四門。四明十法成圓教四門。皆得入道類前
可知。若偏取四門執諍戲論。不得十法入
道意者。爲邪見之火所燒也。故大智論云。
般若波羅蜜。譬如大焔四邊不可取。邪見火
燒故。是事前於四教中已處處分別*也。第
五明信法兩種四門不同者。外人不信三寶。
不學佛法。邪信邪行雖有四門非佛弟子。豈
成信法兩行。今明佛弟子深信佛教修集佛
法能發無漏。故成信法兩行。若信行人即是
四種教門。若法行人即是四種觀門。是則
信行人。以佛教門出三界苦。約四教各有
四種教門。一往則有十六種教門。十六種
信行人。約四教各有四種觀門。一往即有
十六*種觀門。十六種法行人。若細分別四
教。則有能所信法兩行教門無量無邊。信
行亦無量無邊。觀門無量無邊。法行亦無量
無邊。宜論三藏四門。五百羅漢各説身因。
即是五百觀門。況復此經諸菩薩。各説入不
二法門。善財入法界見無量善知識。各各説
所得法門。皆從四教三十二門顯出也。若
四不可説故。文殊師利説一切法。無言無
説。盡諸戲論。名入不二法門。淨名杜口默
然無説。文殊稱歎是眞入不二法門。當知一
切法門皆不可説也
四教義卷第三



四教義卷第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大門第四約四教位。分別淨無垢稱義者。即
爲六意。一約三藏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二約
通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三約別教位。明淨無
垢稱義。四約圓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五約五
味以結成。六明約經論辨位多少。第一約
三藏教位明。釋淨無垢稱義者。尋佛三藏
夫趣縁多種。最尋其正要不出四門入道。
其四門者。一者有門。二*者空門。三亦有
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但四教各明四門。
雖倶得入道隨教立義。必須遂便。若是三
藏教四門。雖倶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有門。
通教四門雖倶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空門。
別教四門雖倶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
有亦空門。圓教四門雖倶得入道。而*諸經論
多用*非有非空門也。今明三藏教四門入道。
正用毘曇有門。以判位也。若論逗機化物。
赴縁而説四門。豈可偏用明義。隨便事須如
此四門義。至下辨體中當略解釋。今就三
藏教有門。明入道階位。即是毘曇論主之所
申也。約此有門明位。釋淨無垢稱義。即爲
三意。一略開三乘。二明三藏教。三乘位不
同。三釋淨無垢稱義。一略開三乘者。佛於生
生不可説非三之理用四悉檀。約苦集滅道。
開三乘教門。赴三種行人之根縁。令同得滅
諦涅槃也。故法華經云。爲求聲聞者。説應四
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爲求辟支佛者。
説應十二因縁法。爲求菩薩者。説應六波羅
蜜法。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種智。若聲聞小
乘教門。苦諦爲初。觀四諦入道發眞無漏。斷
正使盡位證羅漢。具足三明及八解脱。既無
慈悲而不能度物現身而入涅槃。故大智論
云。如獐在獵圍驚怖跳出都不顧群。今
此判淨名位也。若縁覺中乘教門。集諦爲初。
觀十二因縁發眞無漏。斷三界結盡侵除習
氣。具足三明及八解脱。雖有小慈悲不能
度物。亦於一世即入涅槃。故大智論云。如鹿
在獵圍驚跳自出。雖顧盻群怖不停待。今亦
就此判淨名位。若菩薩大乘慈悲弘誓。不
捨衆生。爲物心大。教門以道諦爲初。修行六
度化一切衆生。共出三界至成佛果。利益功
圓方入涅槃。故大智論云。如大香象在獵
圍。雖遭刀箭擁待群共出。此是大士位懷
物故。須約此判淨名位也。問曰。此説不思
議大乘瞻蔔之教。何須説小乘除糞器乎。答
曰。今欲明小乘法。遠因以明除糞之器者。不
無諸所爲。今略出十意。一爲用故。如維摩大
士爲諸國王長者。説無常不淨苦空之法。二
爲破故。如破十大弟子五百羅漢。如先有砧
方可用鎚。三爲攝受故。如室内所明説身有
苦。而不樂求涅槃。又云。亦不可與聲聞
佛。而相違背。四爲會通故。如大品經廣乘品
會宗品所明。五爲開密故。法華經云。決
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涅槃經云。爲諸聲聞
開發慧眼。故六爲末代世聽學小乘經論
觀行之人。未善通達。若爲外人邪見人内邪
見人所破即便退沒。七爲破末世僻説。小
乘大乘教人。壞亂佛半滿正教。所以者何。如
有人言。毘曇見有得道。成實見空入道。道非
有無何得言見有見空得道也。是則兩論申
佛小乘有空教門。便成無用。中論何故。言欲
聞聲聞入第一義*也。是則翳佛四枯之教。八
爲破末世坐禪。内證豁虚解慧開發。或同尼
揵破戒行惡。食糞裸形。謂是大乘。或復持
戒坐禪。同彼欝頭藍弗。是且空修梵行也。
九爲令今一家義學。善別内外猛浪之説。
明識大聖枯榮教門。十爲令一家坐禪學。別
識一切内外邪非。精通大小乘觀。取捨得
正入佛道也。二明三藏教三乘位不同者。即
爲三意。一明聲聞乘位。二明縁覺乘位。三
明菩薩乘位。一明三藏教聲聞乘位者。但三
藏教具有四門。今正約毘曇有門解釋。次
別略明空門辨位。就有門明位即爲二意。
一明七賢位。二明七聖位。一明七賢位者。一
*者五停心觀。二別想四念處。三總*想四
念處。四煗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是
爲七賢位也。通言賢者。隣聖曰賢。此七位
者。皆是非學非無學等智似解。能伏見惑。
因此似解能發苦忍眞明。故云隣聖曰賢。今
解賢者名直善也。一切天魔眷屬及諸凡夫。
皆以愛著之心修善。一切外道皆以邪見心
修善。此等雖復修善。虚僞邪曲不名爲直。今
佛弟子七種行人。皆明識生滅四諦理。知
愛論見論皆邪曲。伏此愛見邪曲之心。用正
信直心修諸善法。故名直善也。復次一切愛
論所詮。皆有生滅之理。天魔眷屬及諸凡
夫。所不能見。是故流轉生死猶若輪環。又一
切見論所詮。皆有生滅四諦之理。六師外道
悉不能見。是故流轉生死猶若*輪環。故涅
槃*經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眞諦。是故久流
轉生死大苦海。今佛法七種行人。從聞生解
解明識此二種生滅四諦。故得信心正直。以
此直心修諸善法。即是直善故通名賢也。問





曰。云何名爲屬愛生滅四諦之理。答曰。行
人一期果報。即是屬愛之果。具有三苦故名
爲苦。苦理審實不虚名之爲諦。若於此苦
果。無明不了愛著此果。起諸惡業。能招聚三
途劇苦之報。又愛著此果起諸善業。能招聚
修羅人天生死之報。此二結業。能招六道二
十五有生死苦報。通名爲集。集理審實不虚
名之爲諦。若能觀此報身。修戒定慧四念處
三十七品。通至涅槃名之爲道。道理審實名
之爲諦。屬愛煩惱善不善業。三界二十五有
因滅名子縛滅。捨此報身。永更不受三界二
十五有苦果。名果縛滅。此二種滅名之爲滅。
之理審實名之爲諦。問曰。云何名爲屬
見生滅四諦之理。答曰。衆生一期報身。具有
三苦名之爲苦。苦理審實不虚名之爲諦。迷
此報身。起身邊二見四見六十二見。即是無
明愛取。因此若起惡業。則能招聚三途苦報。
又因此若起善業。則能招聚修羅人天生死
報果。此二種結業。能招聚六道三界二十五
有生死苦果。故通名集。集理審實不虚名之
爲諦。若能觀此諸見汚穢。善不善五陰。修戒
定慧四念處三十七品。則能通至涅槃名之
爲道。道理審實不虚名之爲諦。若身邊二
見滅。則一切八十八使煩惱業滅。得須陀洹
果。超過之人三界思惟十使滅。則九十八
使業煩惱滅。是則三界二十五有因滅名子
縛滅。捨此等業報。畢竟不生三界二十五
有名果縛滅。此二種滅名之爲滅。滅理審實
名之爲諦。今明此諸見四諦。並長爪所迷末
代講説。横釋四諦名義審實爲委悉。竪而
明之未必深見此意。故以邪爲正。以正爲邪。
以淺爲深。以深爲淺。世出世法混濫無分別。
聽講坐禪。若明識此意。即於佛法得正信分
明。歸依三寶。道心自然而發。專求離苦涅
槃。終不染著文字語言無益諍論。貪世名利
眷屬果報也。此之七賢。三是外凡名乾慧地。
四是内凡則是性地。若外凡已前未必能
歸心三寶。豈識愛見四諦修五停心耶。皆名
爲邪定聚衆生也。若乾慧地名不定聚衆生。
若性地名正定聚衆生也。一明初賢五停心
觀者。一阿那般那觀。二不淨觀。三慈心觀。四
因縁觀。五界方便觀。此五通言停心者。停以
停止爲義。亦名五度門觀。若人歸依三寶受
佛戒法。名佛四衆弟子。若聞生滅四諦之教。
因此發聲聞心。欲觀四諦離生死苦求涅槃
樂。但此以五種煩惱散動不定如風中燈。當
修五種觀法。五種觀法者。一數息觀。二不淨
觀。三慈心觀。四因縁觀。五界方便觀。問曰。
何不依數人説不淨觀爲先。答曰。今依禪門
辨次第也。以増先後隨人。不須定執前
後次第也。問曰。此五種觀法。爲對五人爲對
一人。答曰。横對五人竪對一人。一人隨病
多少對不定也。此五種觀法。對治五不善。
即有五意。一對治二轉治。三不不轉治。四
兼治。五亦對亦轉。亦不轉亦兼治。一對治
者。若覺觀多者。對治數息。二貪欲多者。對
治不淨。三瞋恚多者。對治修慈。四愚癡多
者。對治修因縁觀。五*者著我多者。對治修
界方便觀。若行者覺觀等分煩惱偏重攀縁
不住。當修數息。隨息觀息對治。相應則三
種覺觀煩惱止息。心不動散發諸禪定。定法
定心入出安穩。故名停心也。所以者何。
修安般念*定有三種。一名始習行。二名已習
行。三名思惟已度。一數即是始習。行二隨
即已習行。三觀即已度。復次數隨觀皆名始
習。行得三種欲界未到地定。名已習行。發
諸初禪*定名已度。餘不淨觀等四停心法。亦
當如是分別。心既調停乃可習觀。猶如密室
之燈。入道根本無過此五法也。若心不住。或
須轉治不轉治等及發諸禪功徳。具如次第
禪門界方便明也。行人隨成一觀心得停
住。即入初賢位也。問曰。此處何故。不説念
佛三昧爲五種耶。答曰。開因縁觀。生界方
便代也。界方便與小乘念諸佛相同。亦破境
界逼迫障也。有人言。若作五度門無念佛名。
若作六度門。即明念佛度。治等分障道也。問
曰。若以數息不淨等心得停住。爲初賢者。今
世人修數息不淨等觀。非但心住。乃發種種
禪門境界。是初賢位否。答曰。若以愛見之
心修初禪。乃至非想。尚非初賢。何況數息
不淨等心*不得停住。乃發淺近諸禪而名賢
*也。所以者何。如經所説。多修福徳禪定不
修智慧。名之爲愚。多修智慧不修福徳禪定。
名之爲狂。豈可説狂愚人爲初賢也。今明賢
者本是直善人耳。問曰。何等名直善人相。答
曰。此應四義簡別。一者若人隨愛見破戒。此
非直非善故非賢人。如無目無足之人。不能
到清涼池也。二者持戒禪定而生邪見。此善
而不直亦*此不名賢。如有足而無目。亦不
能到清涼池也。三者生信心正見而破戒心
亂。此直不善。亦不名賢。如有目而無足。亦
不能到清涼池。四者若人信解直正得佛教
意。持戒清淨修阿那般那不淨觀等。得心停
住。乃名直善初賢之位。如人目足備。故入
清涼*池。問曰。云何名爲信解*直正。得佛教
意分別之相。答曰。如中論説。佛去世後後
五百歳。像法之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
十二因縁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
知佛意但著文字。今謂不知佛意者。佛知生
生不可説有因縁。故亦可得説也。佛説
因縁生滅教門。赴縁化物者。意欲令衆生
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也。若著文字分別諍競。
則爲三界火宅所燒。此不得佛意也。今明欲
知佛意者。若知三藏教門十意分明。必定
生死苦。得涅槃樂也。十意者。即是十法。名
目具如前三觀中辨。今略就此三藏教門解
釋。一信解正因縁法者。即是知不可説
無明因縁。出生一切法。破外人説無因縁生
一切法。破外人説邪因縁生一切法。種種顛
倒妄計邪僻也。二眞正發心者。驚覺無常
之火燒諸世間。一心樂求涅槃。不念世間名
聞利養。如獐在獵圍欲跳出也。三巧修止觀。
出世之行者。如人乘馬亦愛策也。四破諸
法遍者。觀因縁生滅。破一切愛見戲論諸法
遍也。五善知通塞者。知一切愛見之法。皆
有道滅之理名之爲通。悉有苦集名之爲塞
也。六善修三十七品調適者。於諸愛見不動。
而修性念處及八正道也。七善修助道法
者。即是修五信。入十二門禪九想八背捨。
深入共念處縁念處等諸善對治助道觀
法也。八善知次位者。善識七賢之位心不
混濫。破増上慢成慚愧有羞僧也。九安忍
成就者。能忍内外強軟二賊三障四魔也。十
順道法愛不生者發外凡内凡種種之順道
善法。心不愛著也。末代求聲聞乘行人。知
此十法信解分明。不著一切文字戲論。爲求
實慧修五停心。入初賢位。即是善知佛教意。
二明別想四念處位者。即爲七意。一明念
處。是佛法入道要門。二略釋四念處名。三
分別三種念處不同。四明爲破三種六師。五
明爲成三種羅漢。六明念處觀法。七正明念
處位。一明念處是佛法入道要門者。如佛在
雙樹間將般涅槃。阿難請問。佛去世後諸比
丘。依何而住依何修道。佛答阿難。若我在世
及滅度後。諸比丘依波羅提木叉。住念處修
道。當知五停心觀成得入初賢。即是依尸羅
清淨。名攝根之戒也。是故數人説欲界定。爲
十善相應心。若依未到地。發初禪即是定共
戒也。佛法雖有種種法門。而佛遺言。但
依念處以修道也。若離念處。觀雖復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誦經行道頭陀坐禪。聽
多聞講説教化。皆不得入正道。故佛勸令依
念處修道也。二略釋四念處名者。四念處亦
如意止。即是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
諸法中。各觀身受心法眞實智慧。眞實智慧
者。破四法四倒四食四識四住四魔之智慧
也。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
處。一身念處者。一切内外色陰名之爲身。觀
身智慧名之爲念。明見不淨破淨顛倒。名之
爲處。是爲身念處。二受念處者。一切内外
受陰名之爲受。觀受智慧名之爲念。知受悉
苦破樂顛倒。名之爲處。是名受念處。者。
一切内外識陰名之爲心。觀心智慧名之爲
念。見一切心無常破常顛倒。名之爲處。是
名心念處。四法念處者。一切内外想行二陰。
有爲法名之爲法。智慧名之爲念。見法
無我破我顛倒名*之爲處。是爲法念處。是
四念處。有十二種觀。所謂内四外四内外四
也。問曰。四念處是慧。云何返從念受名。答
曰。爲初學用念持慧。不妄受異縁念爲*之
増上。從念受名也。三明分別三種念處不
同者。一性念處。二共念處。三縁念處。所言
自性念處者。説諸不顛倒慧也如佛説修身
觀身觀者是慧。念處者。所作事不妄受縁。故
除自性過。故説念處。南嶽師云。亦名慧行。
亦名實觀。縁理斷結之正要也。所言共念處
者。*定與慧相共法。如佛説比丘善法積聚。
謂四念處是爲正説。南嶽師云。亦名行行。亦
名得解觀。是對治事中善法。共正道斷結色
及諸數也。又能發諸神通也。所言縁念處
者。一切諸法。如佛所説比丘一切法四念
處。是爲正攝受具足故。乃略縁故。南嶽師
云。還是性共二種念處。能觀之智所觀之境。
辨具一切法義也。若能分別觀察。即發
四無礙*辨也。問曰。如雜心説。共念處斷煩
惱。非餘自性念處。雖有略境界。彼不具足
不能斷結也。答曰。衆生根有利鈍。鈍根結厚
彼不具足不能斷結。利根結薄雖彼不具
足助道。性念處慧即能斷結。復次如雜心明
四念處。法念處斷結。非前三念處。今明如禪
經説。摩訶迦絺那修身念處。觀成即得初果。
何必定至法念處也。問曰性念處。但説慧數
羸弱。云何能斷結。答曰慧數不獨起。豈不能
斷結也。問曰。若諸數隨起。即是共義*也。答
曰。諸數隨起有二種。一但是之縁理慧。諸
數任運隨起。此説性念處。二修諸數作助道
善法。故説共念處斷結。故佛説善法積聚。屬
共念處。助正道共斷結使故。雜心偏説共念
處斷結。然利根人用性念處非不斷結也。四
明爲破三種六師故。佛説四念處者此念處
教出過三種六師之説。故能破一切外道也。
若三乘行人。修三種念處得成就者。亦能破
一切外人也。何等名爲三種六師外道。一者
一切智六師。二者神通六師。三韋陀六師。
一切智六師者。邪心見理發於邪智辨財無
礙也。神通六師者。得世間禪定發五神通。亦
有慈悲忍力。刀割香塗心無憎愛。皆是根本
十二門禪定力用也。韋陀六師者。即是博
學多聞。通四韋陀十八大經。世間吉凶天文
地理醫方卜相無所不知。故名韋陀六師也。
若此六師。内有邪一切智慧。外能神通轉變。
知世間吉凶通四韋陀。及十八大經無不知
曉。是則各有智慧神通解。十六大國敬之
如佛。爲欲破此三種六師。故説此三種四念
處也。一性念處。即破一切智六師。所以者
何。外人皆依身邊二見發一切智。謂得涅槃
常樂我淨。此即蟲食木偶得成字。蟲亦不
知是字非字也。今佛説性念處觀。*即破此
身邊二見。不生四見六十二見顛倒。是故破
一切智六師也。次明共念處。破神通六師者。
外人但於根本四禪。發五神通。禪定既淺
兼無理事觀。故神力轉變蓋不足言。今佛
説共念處。即能發背捨勝處一切處九次第
定師子奮迅超越三昧。發諸神通禪定。既
行力大所發神通無礙自在。變化無方摧諸
外道。事如指掌。是以身子降伏勞度。差目
連化河溺諸外道。皆是共念處觀所成神通
也。次明縁念處觀。破韋陀外道者。四韋陀
十八大經。皆明世間人天愛論見論淺近之
事。佛説出世三藏。若名若義而彼經書所
不記載。佛説縁念處觀。縁佛所説三藏教門。
出世名義法門道理。若相對比並豈外人
之所見聞。故縁念處觀破韋陀外道也
四教義卷第四



四教義卷第五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五明三種念處成三種羅漢者。一若單修
性念處。成慧解脱羅漢。二共念處。成倶解
脱羅漢。三縁念處。成無疑解脱羅漢。所以
者何。性念處即是縁理之智慧。念處相應發
眞無漏。即成慧解脱羅漢也。共念處共善五
陰。成就背捨乃至超越三昧願智頂禪。如此
助道共正道令發眞無漏。即得三明六通具
八解脱。成倶解脱阿羅漢也。若縁念處。即
是縁佛言教所詮一切陰入界。性共二種念
處。能觀所觀名義。若在禪定觀此名義。即發
四無礙辨。名爲無礙解脱大阿羅漢也。問
曰。慧倶之名。乃是曇無徳部非數家所用
也。答曰。三藏教同倶用無咎。復次雜心偈云。
慧解脱當知不得滅盡定。若得滅盡定。當知
倶解脱。此偈明時不時有慧倶不同也。問曰。
不應別説無*礙解脱。九種羅漢無此名目。答
曰。此出智度論。明欲結集法藏集千羅漢。皆
得共解脱無*礙解脱也。如辟支佛出無佛世。
雖得縁覺道具三明八解脱六通變化。以不
聞佛説法。故不得四無礙辨。若欲報信施之
恩。但現十八變化。何況羅漢不聞佛説三藏
教。而能自發四辨無礙。解釋佛法無*礙滯
也。六明念處觀法者。念處觀法有三種。一
性念處者。大智度論云。性念處是智慧性。
觀身智慧是身念處。受心法亦如是。解者不
同。有但取慧數爲智慧性。即是性念處。若
南嶽師解。觀五陰理性名性念處。故雜心偈
云。是身不淨相。眞實性常空。諸受及心法
亦復如是説。觀別想性念處。破四顛倒有
二種。一破愛。二破見。一破愛性念處者。夫
有生之類。無不愛著果報五陰。及外依報也。
一身念處觀者。觀此内身有五種不淨。一生
處不淨。二種子不淨。三自相不淨。四自性不
淨。五究竟不淨。一觀生處不淨者。女人
内生熟二臟之間十月住也。二種子不淨者。
攬他精血合爲種子也。三自相不淨者。身諸
垢膩九孔流溢也。四自性不淨者。觀身不淨。
如明眼人開倉見穀粟觀。三十六物不淨充
滿也。五究竟不淨者。此身若死。膖脹爛壞
蟲膿血露甚可厭患。若見五種不淨破淨顛
倒。名内身念處。觀外身内外身亦如是。二
受念處觀内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合故生
六識。六識生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
苦受是苦苦相。觀樂受是壞苦相。觀不苦不
樂受是行苦相。若意根生三受同皆苦。即
破樂顛倒名内受念處。外受内外受亦如是。
三心念處。觀此意識是有爲屬因縁故無常。
先無今有今有後無。刹那念念生滅故無常。
即破常顛倒。名内心念處。外心内外心亦
如是。四法念處。觀内想行二陰因縁和合無
有自性。起唯法起滅唯法滅。無人無我衆生
壽命。十六知見皆不可得。破我顛倒名内法
念處。外法内外法亦*復如是。此如成實大智
*度論明。是爲性念處之初門也。二破見性
念處者。即是觀身邊二見汚穢無記五陰。即
陰我離陰我。陰中有我我中有陰。撿我不可
得。破二十種身見名之聖行。次別觀邊見
五陰。所言性身念處者。即是色性也。色若
麁若細悉是不淨。麁色即是人身世界。細色
極於隣虚。細塵若是麁細色常。是見悉依
色。若見麁細色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
常。是見悉依色常即有見。無常即無見。亦常
亦無常。即亦有亦無見。非常非無常。即是非
有非無見。如是等四見。悉依色即是四邊見
色陰。若不知是邊見色陰。生解執著戲論。
諍競從見起諸煩惱結使。亦因結使作
諸惡業。或因*結使起諸善業。結業流轉三
界二十五有生死無際也。云何名爲不知邊
見色陰之相。若是外人盲冥故。自不識邊見
汚穢之色。各云是事實餘妄語。計爲涅槃常
樂我淨。此不足及言。但末代佛法學問坐
禪之人。亦多迷此邊見色。所以者何。如
毘曇師言。毘曇是見有得道。折色至隣虚
細塵。不可破盡。見此細塵有理即得道也。今
謂此猶是邊見有見汚穢之色。若因有見生
解。起諸結業流轉生死。事同前説何關道也。
故智度論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毘曇即
墮有中。又諸成實論師皆云。見隣虚細色
有者。此是調心之觀。不能得道。若*折此隣
虚細塵空。得實法空。以見空故即能得道也。
云若見隣虚色空。只是空見邊見汚穢
色陰。若見此生解起諸結業。流轉生死事同
前説。何關道也。故智度論云。不得般若方便。
若入空門即墮無中。昆勒説。見隣虚塵色
亦有亦無入道。過同前説。論既不來此土。無
論可弘。無繁具出。但智*度論云。若不得般
若方便。即墮有無中也。但脱諸三論師。或
云。道非有非無。何必毘曇見隣虚細色有
得道也。成論復那忽云。見隣虚細色空得道
也。今問若爾。見非空非有是得道不。若言得
道。中論何故云。若言非有非無此名愚癡
論。此是非有非無邊見汚穢之色。何關道也。
答曰。用非有非無。破有無有無既破。豈有
非有非無之可存。正道畢竟清淨無説無示
也。問曰。爾。與長爪及老子。明不可説何
殊。今一家明性身念處不爾。若不見非有非
無汚穢之色陰。四諦之理名愚癡論。若知此
是汚穢之色。名性身念處。即開三念處門
四念處門。開三十七品門。因三十七品。*門
見生滅四諦得寂滅涅槃。即是見有得道。是
名於諸見而不動。而修三十七品。若知非有
非無汚穢之色。如幻如化畢竟不可得。本自
不生。即是摩訶衍明身念處。具足一切佛法。
如大智*度論説也。此經云。於諸見不動。而
修行三十七品。是爲宴坐。復何須捨非有非
無。以盡淨不可説爲得道也。故思益經云。
譬如有人欲捨虚空終不離空。欲又遠覓虚
空終不得空。若不得見非有非無中半滿之
道。亦不知盡淨不可説中半滿之道。雖復
慧分明。終是世智辨聰。不免結業流轉生死。
同前所説。若知身邊二見四見六十二見。皆
是汚穢色陰。即是觀色不淨破淨顛倒。名身
念處也。二受念處。若觀受是常。是見依受。
受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是四見悉
依受。即是四邊見受陰。一受各有三受。三
受皆苦破樂顛倒。是名受念處。觀三心念處。
若觀心是常。是見依識。心無常。亦常亦無
常。非常非無常。是見悉依識。即是四邊見識
陰。四種見識陰四種見皆是無常破常顛倒。
是名心念處。四法念處。若觀想行二陰。
是見依想行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是見悉依想行。即是四邊見。想行二陰。四種
見。想行二陰皆無我。破我顛倒。是名法念
處觀。此性四念處觀。果報五陰身邊二見
單複具足。乃至不可説汚穢無記五陰。若破
四顛倒。即破十四難。伏六十二見八十八使。
及因見所起一切善不善。二十五有生死之
業。又此諸見未必悉是外人所起。若佛法中
學問坐禪。發種種知見是非諍論。皆是身邊
二見汚穢五陰。起如是等諸見戲論。破於慧
眼不見眞實。若不覺不知。不能用性念處觀。
觀此五陰破四顛倒。則起見便作諸。惡業。
或用見心修善。即是外道。此意難見佛法。學
問坐禪定人當好思之。若能覺知用性念處。
如前觀察破四顛倒能生煗法。故智*度論
云。若有爲法中不得正憶念。能生煗法無有
是處。有爲法中得正憶念。不生煗法無有是
處。諸長爪梵志聰明博學。謂一切法可轉。
一切論可破。無一法可得。自言得諸法實相。
尚迷此念處。是故如來用別想性念處往問。
即破其愛慢得法眼淨。當知別想性念處。入
道之要門。若利根人修此性念處。觀解分明
即能發眞無漏。故佛勸諸比丘。依念處修道。
若末世坐禪講説學此義。即毘曇見。有得道
其意申也。若其迷此者。設言非有非無畢
竟不可説。皆是愚癡論。事同上説。長爪之
過意在此也。問曰。若性念處如此玄絶經
論。何意不作是説也。答曰。佛在世時人根
猛利。去世之後。正像法中猶有得道之人。經
論何須言。取其耳冥諸其掌也。復次西土
經論悉度來
復次上所引經論文。之非佛菩薩意也。
次明共念處觀。大智*度論若觀身爲苦因
縁生道。若有漏若無漏。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解者不同。有師解云。共善五陰諸善心數法。
合明心念處。若南嶽師解。即是九相背捨
勝處。諸對治觀門助正道。開三解脱故名爲
共念處。故經云。當念空法修心觀不淨。是
名諸如來甘露灌頂藥服者。心無憂惱得至
涅槃岸。此即是共念處之明文也。空法者。
毘曇有門。止觀生空名爲空。修心觀不淨者。
即是初背捨。不壞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
外色。是名初背捨。從初背捨習不淨觀。不淨
觀有二種。一小不淨觀。二大不淨觀。破淨
顛倒。内無色相入二背捨。乃至成就八背捨。
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超
越三昧。觀欲界入初禪。皆是見不淨破淨顛
倒。是名共身念處觀。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次明縁念處觀者。智*度論云。一切色法名之
爲身。十八及一入少分名之爲身。六種受爲
受。六識爲心。想行二陰及三無爲名法。解
者不同。有師解。通一切所觀境界。皆名縁念
處觀。有言。十二因縁境界。有言。慈悲所縁
境*界。若南嶽師解。縁佛説教所詮。一切陰
入界。四諦事理名義。言語音詞因果體用。
觀達無礙能生四辨。於一切色法心無所礙。
成無*礙解脱。是縁念處二明別想四念
處位者。有三種根性不同。若慧解脱根性別
想四念處。但修性念處觀若倶解脱根性。
修性念處亦修共念處。若無礙解脱根性。倶
修三種念處。成別想念處。若能於別想念處
中。生四種精進名四正勤。修四種定名四如
定。五種善法生名之爲根。善法増長遮諸
煩惱。名之爲力。分別道用名七覺分。安
道中行名八正道。若入八正道。即能觀四諦
成別想四念處也。三明總想四念處位者。
有人言。共念處即是總想念處。今謂不爾。應
作四句分別。一者境別觀亦別。二者境別而
觀總。三者境總而觀別。四者觀總境亦總。初
境別觀亦別。正是別想性四念處位。次境別
觀總境總觀別。此二即是總想四念處之方
便。四境總。觀總此觀若成即是總想四念
處之位。今明境總觀總。即是總上所明性念
處所觀五陰。作一身念處。觀此身汚穢不淨
及苦無常無我。破淨顛倒及三顛倒也。是名
總想性身念處。觀總身念處觀。或總二陰。
或總三陰。或總四陰。或總五陰。具解釋受
心法念處亦如是。總想共念處。總想縁念處。
亦如是類之可解。是名總想四念處位。此位
亦有三種根性。類別想念處可知。若有方便。
即入總想念處位。若無方便即非總想位也。





如何有方便。若於總想念處之中。具足修
總想。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皆如性四念處
中説。但以總想善法深細爲異耳。若安*穩
八正道中行。即能觀四諦是時得性法念處。
故能生於煗法。故智*度論云。八正道中行。
初得善有漏五陰。名爲煗法。當知有方便者。
已得三十七品也。問曰。八正見道七覺修道。
今何得念處位中説耶。答曰。毘婆沙論云。
若八正在前七覺在後。決定是無漏。若七覺
在前八正在後。通有漏無漏也。此三賢人位
並名乾慧地。未得善有漏五陰相似理定水。
定水未霑故名爲乾。而悉有觀行能伏諸見。
故名爲慧。住持能生善法。名之爲地。故名
乾慧地。亦名外凡人。四明煗法者。是善五
陰是智慧性。生聖智火故名煗法行者。因
善方便總想四念處。性共縁法念處依六地
定。瞿婆娑説。煗法亦依七地。初發善有漏
五陰等知似解。得十六智火之氣分。名之
爲煗。亦四正勤也譬如攅火煖氣若發即
有烟相。用念處觀*攅五陰境發智慧煖烟
起正勤煖故名煗法也。又如冬氷。春陽氣動
則有消融之相。煗法解發。身邊六十二見氷
執漸覺消融也。故涅槃經云。得煗法觀人
七十三人。我弟子有外道則無。以佛法有別
想總想四念處觀。能破一切諸見顛倒。故得
煗法。十八種六師。雖各稱一切智人。戲論破
慧眼。不見於眞實相。故法華*經云。深著虚
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
人難度。是故舍利弗。我爲設方便。説諸盡
苦道。當知外人。如此執見罪障深重。豈得生
煗法也。末法多有學問坐禪之人。不能如是
修習念處。執著諍競者。亦同外人之過。尚不
能生煗法之善。大乘功徳終不發也。略説煗
法位竟。五明頂法位者。亦是善五陰。亦智
慧性在煗法之上名之爲頂。證煗法已用正
方便正憶念。勤修増進煗法善根。依六地定
亦依七地。若煗法増長。次生善根名爲頂法。
縁四諦十六行得四如意足定。見四諦分明。
如登山頂觀膽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法。若
生法愛即頂墮也。六明忍法位者。亦是善五
陰亦智慧性。於四諦堪忍欲樂。名忍法位。於
頂法位用正方便。勤修増進頂法善。依六地
定。若頂法善根増進。即生柔順忍。亦縁四
諦十六行。爾時信等五種善法。並得成根。以
慧根故於四聖諦。堪忍欲樂故名忍法。忍法
有三品。下忍於十六行依法諦觀。比諦觀
中忍十番縮觀。上忍但觀欲界苦下四行。隨
縁一行。若下中二品忍。雖起煩惱惡業。
而不受三塗報。由受人天百千生報。若上
品忍成。但有人天七生業在。増上一刹那。即
入世第一法也。問曰。煗頂亦堪忍。何故不名
堪忍。答曰。若通論四善根。亦名四忍但忍法
不退別受忍名。若煗法遇惡因縁退。能造五
逆謗方等經。作一闡提墮無間地獄。若頂法
退遇惡因縁退。雖不斷善根猶作五逆等罪
也。今此忍法智慧強惑弱。諸惡所不能動。
以忍力大故。一切惡心非數縁滅。如獅子
群獸遠避。問曰。若煗頂退者。云何名性
地。答曰。此人雖造惡墮地獄。一入受罪竟
終不重入。有性地善根故能得聖果。是故經
云。寧爲調達。不爲欝頭藍子調達造於三
逆罪墮於地獄。出生*於人中得辟支佛。諸根
猛利過舍利弗。七明世第一法位者。於凡夫
所得最勝善根。名爲世間第一法也。亦是善
有漏五陰。亦智慧性。上忍一刹那依六地定。
以生一刹那最勝善根。名爲世間第一法。此
一刹那具足五力。苦下四行隨縁一行一刹
那不住。故似見道。所以者何。行人有二種。一
愛行。二見行。愛行有二種。我慢行。懈怠
増。見行亦二種。謂我及我所。著我慢者。修無
常行入世第一法。懈怠増者修苦行入。著我
者修無我行入。著我所者修空行入。彼
總想念處次第生決定心。世間善有九品。下
下下中下上名煗法。中下中中名頂法。中上
上下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間第一法。若觀
五陰無常等善根名煗法。觀三寶功徳名頂
法。觀察聖諦名忍法。觀苦聖諦次第聖道。名
世間第一法。煗法若退法捨若命終捨。若度
界地捨。頂法亦如是。忍法無退法捨。餘二
捨同上。世第一法一刹那無捨。復次是四善
根人。皆用性共縁法念處。修道亦是四念
處之異名也。即一得不失。更受勝名之義
也。毘婆沙解釋世第一法。遂有數十家異釋
不同。七賢名義無量。豈凡夫所知也。問曰。
七賢之位。前淺後深。何故偏釋乾慧地。不委
分別性地。答曰。乾慧地最淺。如上分別。已
自難知非世能測。正是初心所學邪正分派。
一切佛法行人。即自怱用一切學問坐禪之
人所迷沒處。須略分別也。若入性地解慧目
生。非凡能所測。多言妄説何可承信。所以
一家講讀説法。必須委釋初心。若賢聖深
位但點章而已。其坐禪者。略知佛法大意。即
須覺悟無常懺悔行道。豈可馳逐不急之言。
其欲稱説利物。得此正意分明名相。有所
不達更自尋訪。略説七賢位竟
四教義卷第五



四教義卷第六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二明七聖位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
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脱羅漢。七不時解
脱羅漢。此七位通名聖者。以正爲義。即練
道懸鏡也。苦忍眞明捨凡夫性。得入聖人性。
眞智見理斷於同類之礙。故名爲聖。此七
聖人復有二種不同。謂學無學。前五種聖人
悉是學人。後二種聖人是無學位也。言學人
者。始從苦法忍發得眞智。自爾方有聖人也。
有聖諦具有漏無漏二種五陰。見聖迹故名
爲學人。於諦不推求故名無學人也。又無學
人者。眞智見理既極三界。正使已盡無惑可
治。不須更學四眞智也。復就七聖之位。分
爲三道。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一見道者。即
是八正道。見理斷見諦惑。至十五心。如破
石方便也。二修道者。即是七覺分隨觀一諦
所斷思惟。如斷藕根絲方便也。三無學道
者。如前分別也。一明隨信行位者。即是鈍
根人入見道之名也。所言鈍*根者。非自智
薫憑他生解名爲鈍也。是人在方便道。先
雖有信已未發眞不名爲行。行以進趣爲義。
從得苦忍眞明十五刹那。進趣見眞名隨信
行。故説但有近行人無遠行人。又若在十五
心中。命終無有是處。苦法忍者。欲界見斷
十使對治。是法是則初無漏無礙道也。復次
世間第一法。次第不作不向不行。*已能捨
邪業邪趣邪見也。又復世間第一法分別苦
法忍。作五種定。謂地定行定縁定刹那定次
第縁定。次第縁定者。世間第一法後即入
苦忍也。雜心偈云。謂色無色苦集滅道亦然。
此法無間等是説十六心。十五心成屬見道。
第十六心即屬修道也。若謂不應然者。如盡
智成。亦應屬無學道也。是信行人見道十
五心。亦名八人地。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即
是須陀洹向。向亦名行中須陀洹也。二明
隨法行位者。即是利根人入見道之名也。言
利根者。自以智薫*見理斷結。故云利也。本
在方便道中。能自用觀智觀四眞諦法。但未
發眞不名爲行。因世間第一法發苦忍眞明。
十五刹那進趣見眞。故名法行也。分別
行類前信行。解釋可知。但鈍根憑他生解
自智少觀察。利根自智多觀察爲異耳。三
明信解位者。即是信行人。入修道轉名信解
人也。鈍根憑他信進發眞解。故名信解。
信解人證果有三。一證須陀洹果。二證斯陀
含果。三證阿那含果。一明信解證須陀洹果
者。第十六道比智相應。即證須陀洹果也。須
陀洹天竺之言。此翻修習無漏。若成論明猶
是見道。若數人明義。證果即入修道。即用
此一往釋修習無漏義便也。若見所斷略説
三結盡。廣説八十八使盡名須陀洹。受生
死七返終不至八生。二明信解證斯陀含果。
有二種。一向二果。一向者從初果心後。更
修十六諦觀。七菩提行現前。即此世無漏斷
煩惱一品。無礙斷欲界煩惱一品二品。無礙
斷二品乃至五品。皆是斯陀含向。亦名勝進
須陀洹。約此説家家也。二果者若斷六品盡。
證欲界第六品解脱。即是斯陀含果也。斯陀
含天竺之言。此翻云薄。欲界煩惱分爲九品。
前六品盡餘三品在。前斷已多所。未斷少。
故名爲薄。三明信解人證阿那含。亦有二種。
一向二果。一向者若斷欲界七品乃至八品。
皆是阿那含向。亦名勝進斯陀含。約此説一
種子也。二明果者。九無礙斷欲界結。證第九
解脱。即名阿那含果也。阿那含者天竺之
言。此翻云不還。此人欲界五下分結盡。更
不還生欲界。故言不還也。復次須陀洹有三
種。一行中須陀洹。即是須陀洹向。二住果
正是須陀洹果也。三勝進勝進須陀洹。亦名
家家。即是斯陀含向也。斯陀含但有二種。一
住果。二勝進。勝進斯陀含亦名一種子。即
阿那含向也。阿那含亦有二種。一住果。二
勝進。勝進阿那含。進斷五上分結。所謂色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