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四教義 (No. 1929_ 智顗撰 ) in Vol. 46

[First] [Prev]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實諦者。即是不生不生。不生不生不可説故。
是故淨名居士默然杜口。文殊稱歎意在於
此也
四教義卷第二



四教義卷第三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大門◎第三明四門入理者。尋眞性實相之
理。幽微妙絶。一切世間。莫不能契。但以大
聖明鑒通理之門。乃於無言之理赴縁以教
爲門。是以禀教之徒因門契理。故法華*經
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又云。其智慧門難解
難入。淨名經明。諸菩薩各説入不二法門。即
其意也。今略以五意解釋。一略辨四門相。二
正明四門入理。三明四悉檀起四門教。四
約十法成四門義。五明信法兩行四門不
同。第一略辨四門相者。門*者以能通爲義。
佛教所詮正因縁四句法。通行人至眞性實
相之理。故名爲門。若外人邪因縁無因縁法
四句。因此四句各見四種邪法之理。因此生
十四難六十二見。起諸結業沈輪生死。此
是邪道四門。今所不述。若佛法四門。即是正
因縁四句法。能通行人同入第一義涅槃也。
故大智論云。四門入清涼池。又般若如
火炎四邊不可觸。又云。般若波羅有四種
相。即四門別義。仰尋佛法既有四教不同。
今約四教明門各有四門別。一三藏教四
門。二通教四門。三別教四門。四圓教四門。一
明三藏教四門即爲四。一有門。二空門。三
亦有*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一有門者。即
三藏教明正因縁生滅之有。若禀此教能破
十六知見。見陰界入一切有爲諸法。悉皆觀
無常苦空無我。得世第一法發眞無漏。因有
見眞有即第一義諦之門也。故大集*經云。甚
深之理不可説。第一義諦無聲字。陳如比
丘。於諸法獲得眞實之知見。此即諸阿毘曇
論之所申也。二明空門者。即是三藏教明。
正因縁假實法生滅入空。若禀此教能破假
實之惑。見假實空發眞無漏。因空見眞空即
第一義之門也。故須菩提在石室觀生滅無
常。入空因空得道。名見佛法身。恐此是成實
論之所申也。三明有空門者。即三藏教明。正
因縁生滅之有空。若禀此教能破偏執有無
之惑。見因縁有空發眞無漏。因有空見眞有
空。即第一義之門也。此是迦旃延。因此入
道故作昆勒論。還申此門也。四非有非
門者。即三藏教明。正縁生滅非有非空之
理。若禀此教。能破有無邊邪執見因縁。非
有非無發眞無漏。因非有非無。見眞非有非
無。即第一義之門也。惡口車匿因此入道。未
見論度。有人言。犢子阿毘曇申此意也。彼
論明。我在第五不可説藏中。我非三世即
見有非無爲法。即是非見空也。此恐未可定
用。二明通教四門者。即是智度論明。一
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佛
於此四句。廣説第一義悉檀。中論明此四句。
皆名諸法之實相。即通教明。正因縁法如夢
幻響化水月鏡像體法即空之句也。若三
共禀此教。而根縁不同。各於一句入第一義。
故四句皆名門也。此具如青目注解。又注云。
諸法實相有三種。故知。此四門即是三
乘同入此四門。得見第一義也。三明別教四
門者。若用中論亦名爲假名。而辨四門者。
即別教之四門。大智*度論四句亦得也。此
別教四門意。正出大涅槃經。但多散説。約乳
明四句譬。即是別教四門也。若明佛性如乳
有酪性石有金性。力士額珠。即是有門。若明
石無金性乳無酪性。衆生佛性猶如虚空。大
涅槃空迦毘羅城空。即是空門也。涅槃*經
又云。佛性亦有亦無者。即云何爲有。一切
衆生悉皆有心故。云何爲無。從善巧方便
而得見故。又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無酪性。
即是亦有亦無門也。若明佛性即是中道。百
非雙遣故。經譬云。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
即是非空非有門也。別教菩薩。別禀此四門
之教。因見佛性住大涅槃。故此四句之教。
即是別教之四門也。今一往約涅槃經文分
別別教四門之相。但此經文。或可是圓教
四門。至下圓教四門。自當料簡同異也。問曰。
若別教四門。但出涅槃*經。若爾前諸摩訶
衍經。何意無別教四門也。答曰。大涅槃經。是
解釋前教之經。此前諸摩訶衍豈無別教四
門。具出經文事盛繁也。四明圓教四門者。
四門明入佛性第一義。一往與別教四門。入
第一義諦。見佛性得常樂涅槃。名義是同。細
尋意趣有異。問曰。以何相知異耶。答曰。分
別有異意乃多途。今略約圓教七義分別。即
知別教四門。與圓教四門有殊也。七義者。一
若明一切法即眞性實相。佛性涅槃不可
滅。而明四門者。即是圓教四門也。二若初
心即開佛知見圓照而辨四門者。即圓教四
門也。三若明不思議不斷煩惱圓入涅槃
而辨四門者。即是圓教四門也。四若明圓
行而辨四門者。即是圓教四門也。五若明圓
位而辨四門者。即是圓教四門也。六若明圓
體而辨四門者。即圓教四門也。七若明圓
用而辨四門者。即是圓教*四門也。第二正明
四門入理者。若外人四門心行理外諸顛倒
想與顛倒理相應。不得入眞性理。所以者
何。隨心異故見理亦異。是故各説。謂得一究
道因起諍論也。今明佛法四門。皆得入
一理。但有二種不同。一者三藏通教兩種
四門同入偏眞之理。二者別圓兩教四門。同
入圓眞之理。一明三藏四門通教四門。同入
偏眞之理者。各因四門同入偏眞第一義。
得二種涅槃是同也。理雖是一而門有異者。
既有巧拙兩度之殊。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
別也。眞理無二故所通至理是一也。譬如州
城開四門使君是一*而從四門入者。門雖有
殊而所見使君只是一也。三藏教四門。如從
州城四邊偏門。*而入通教四門如從四正
門而入。偏正雖殊入見偏眞第一義諦。得二
種涅槃是一也。二明別教四門圓教四門。同
入中道實相眞性理者。各因四門而入見實
相佛性。得常樂涅槃是一也。理雖是同而門
異。教門既有偏圓之殊。故有兩種四門能
通之異也。佛性眞理不二故。所通之眞性理
是一也。譬如臺城有四門。門雖不同所見天
子是一也。別教四門。如從臺城四邊偏門而
入。圓教四門如從四正門而入。偏正雖殊入
見眞性解脱實相之理是一也。第三明用四
悉檀起四門之教者。若外道四門皆不見根
縁。執心取相定説。如舊醫常用乳藥治一切
病。此不因四悉檀而起四門也。今佛法四門。
皆因四悉檀而起也。一明悉檀起三藏教四
門。二明悉檀起通教四門。三明悉檀起別教
四門。四明悉檀起圓教四門。一明四悉檀起
三藏教四門者。即是生生不可説。有四悉檀
縁。亦可得説。一明用四悉檀起有門者。
若衆生心樂有法。即用世界悉檀。説毘曇有
門。若宜聞生善。即用各各爲人悉檀。説於
有門。若執無因縁邪因縁。或執空取著起諸
結業。即用對治悉檀爲説有門。若聞即
悟見第一義。即用第一義悉檀爲説有門。如
拘隣等五人。聞説四諦即見第一義諦。得
須陀洹果。若不能用四悉檀赴縁而説法者。
即是差機説法是衆生怨。天魔外道一手作
牢侶。涅槃*經云。説法者諸佛*之境界。
非諸聲聞縁覺所知也。二明用四悉檀起空
門者。類前有門用四悉檀起空門義即成也。
而諸成論師云。毘曇有門。但是調心不能得
道。成實見空乃得道耳。諸數論師云。我用小
乘明義見有得道。汝採用大乘明義。故説
見空得道今謂此並不得三藏教意。大集經
云。常見之人説異念斷。斷見之人説一念斷。
二見雖殊得道無異。大智論云。聲聞經中處
處明法空義。豈得言見空得道明大乘。今
約此四悉檀意作成壞義。數人四義成。成論
四義壞。成論四義成。數人四義壞。是則成壞
敵等。何者是成論成。何者是數人壞。若解三
藏教巧拙度。則成論空門義成。數人有門義
壞。三明用悉檀起有無門者。類前有門用
悉檀意。則有空門得道。故爲毘曇論之所
通也。四明用*悉檀起非有非無門者。亦類
前有門。用四悉檀意可見也。二明用悉檀起
通教四門者。通教四門。雖如幻化但有名
字。即是生不生不可説。而衆生四種根縁不
同。若用四悉檀赴縁。即得起四門也。用四悉
檀起通教類前可知也。三明用四悉檀起別
教四門者。不生生不可説。以四悉檀因縁故。
得赴縁起教説四門也。但地論師明。阿
耶識是如來藏。即是用別教有門。入道三論
云。汝是不見眞空亦是唼水義。三論師
明諸法畢竟無所有。此是別教空門。地論師
*云。汝是外人冥初生覺義。亦是黄蜂&T045283;
義。執諍不穆何可融會也。今謂此是不得別
教四門之意。不知四悉檀。説此有空兩門義
也。四明*悉檀起圓教四門者。不生不生不
可説。以四悉檀因縁。起圓教説四門也。第四
約十法成四門義者。外人亦説。四門但
不爲十法所成。故諸顛倒流轉生死不得解
脱。今佛法四門。皆爲十法所成必得涅槃。故
不同外人也。就此即爲四。一十法成三藏教
四門。二十法成通教四門。三十法成別教四
門。四十法成圓教四門。一明十法成三藏教
四門者。四門即爲四。一明用十法成毘曇有
門見有得道者。十法名目具如前出。但知正
因縁法成見有得道者。知無明因縁生一切
法。破一切外人計無因縁邪。因縁生一切
法也。二眞正發心成見有得道者。知無明因
縁。有三界一切生死苦。覺悟心生欲斷無明
結業正求涅槃。此心眞正過一切天魔外道
之心也。三止觀進行成見有得道者。因止觀
能發無漏定慧。不同外人不知。攅搖乳酪
猶難得。況復生蘇。四破法遍成見有得道
者。用生滅無常破身邊二見。單四見複四見。
具足四見六十二見無量諸見。皆知從無明
因縁生。心不愛著。涅槃*經云。是諸外道無
有一法不從縁生。從縁生法悉皆無常。云何
外道有常樂我淨。如此諸見四顛倒悉能遍
破不同外道也。五善知通塞成見有得道者。
知無量諸見皆有道滅故爲通。悉有苦集故
爲塞。不同外道如彼蟲道。不知是字非字也。
六善修三十七品成見有得道者。三十七品
調適行。對涅槃開三脱門。不同外人。如佛
爲須跋陀羅。經中作獅子吼八正道。外人
尚無一分決定。不得四沙門果也。七對治助
開成見有得道者。五停心觀發諸禪定背捨
勝處。不同外人。根本味禪定起愛見慢之三
病也。八善知次位成見有得道者。知七賢七
聖之位。心不叨濫起増上慢。不同外人。戒
取見取計生死法爲涅槃也。九安忍強軟兩
賊成見有得道者。能忍八風内外三障四魔。
心不退轉。不同外人不能安忍微細遮道法
也。十順道法愛不生成見有得道者。四善根
人發得善有漏五陰。大涅槃經説。我弟子有
外道則無。若不生法愛。則不頂墮進入忍法
成世第一法。發苦忍眞明十六刹那證須陀
洹果。若入超果即成羅漢。故知十法成見
有得道。聲聞乘辟支佛乘乃至大乘。故知
毘曇見有得道。此非虚説也。二明十法成空
門。三明十法成有空門。四明十法成非空
有門。悉得見第一義。證二種涅槃類。有門
有十法所成意可知也。今佛法中義學坐禪。
若不深得此意。但言見有見空得道。與外人
有何殊也。故大智論云。若無方便入阿毘曇。
則墮有中。入空門即墮無中。入昆勒門即
墮有無中。中論云。若非有非無即是愚癡論
也。二明十法成通教四門。三明十法成別教
四門。四明十法成圓教四門。皆得入道類前
可知。若偏取四門執諍戲論。不得十法入
道意者。爲邪見之火所燒也。故大智論云。
般若波羅蜜。譬如大焔四邊不可取。邪見火
燒故。是事前於四教中已處處分別*也。第
五明信法兩種四門不同者。外人不信三寶。
不學佛法。邪信邪行雖有四門非佛弟子。豈
成信法兩行。今明佛弟子深信佛教修集佛
法能發無漏。故成信法兩行。若信行人即是
四種教門。若法行人即是四種觀門。是則
信行人。以佛教門出三界苦。約四教各有
四種教門。一往則有十六種教門。十六種
信行人。約四教各有四種觀門。一往即有
十六*種觀門。十六種法行人。若細分別四
教。則有能所信法兩行教門無量無邊。信
行亦無量無邊。觀門無量無邊。法行亦無量
無邊。宜論三藏四門。五百羅漢各説身因。
即是五百觀門。況復此經諸菩薩。各説入不
二法門。善財入法界見無量善知識。各各説
所得法門。皆從四教三十二門顯出也。若
四不可説故。文殊師利説一切法。無言無
説。盡諸戲論。名入不二法門。淨名杜口默
然無説。文殊稱歎是眞入不二法門。當知一
切法門皆不可説也
四教義卷第三



四教義卷第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大門第四約四教位。分別淨無垢稱義者。即
爲六意。一約三藏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二約
通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三約別教位。明淨無
垢稱義。四約圓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五約五
味以結成。六明約經論辨位多少。第一約
三藏教位明。釋淨無垢稱義者。尋佛三藏
夫趣縁多種。最尋其正要不出四門入道。
其四門者。一者有門。二*者空門。三亦有
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但四教各明四門。
雖倶得入道隨教立義。必須遂便。若是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