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四教義 (No. 1929_ 智顗撰 ) in Vol. 46

[First] [Prev]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不明也。故知四宗五宗六宗。雖言古今
來明義富博。今一家往望攝佛法意。猶大
有所闕也。所以前明四悉檀義者。正是述一
家通經説法。與古今所説通用不同也。故
前明三觀竪破諸法。略爲數十番。其尋覽者
則知。與諸禪師及三論師所説意有殊也。今
明四教一教各有四門。四教即有十六門。又
開三藏教四門。如五百阿羅漢各説身因。即
是五百門也。故經説泥洹眞法寶。衆生從種
種門入。道但三藏教四門尚開無量門入
道。何況通教別教圓教。各有四門而不得各
明開無量門也。故華嚴經明善財童子見四
十二善知識。各言我唯知此一法門。如是見
一百二十善知識。乃至無量善知識。皆各
我唯能知此一法門。是則大乘法門無量無
邊也。此經三十二菩薩。各説入不二法門。乃
至八千菩薩。皆説入不二法門。故法華經云。
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如此法藏於不可
説。用四悉檀而起教門。令一切衆生。以佛教
門出三界苦。若留此意。比決四宗五宗六
宗。自知殊別也。第五明經論用四教多少不
同。若華嚴頓教用別圓兩教。若漸教之初。小
乘經但用三藏教。若大乘方等則具有四教。
若摩訶般若用通別圓三教。妙法蓮華經但
用圓教。大涅槃名諸佛法界。四教皆入佛
性涅槃。諸論隨經用教多少義類可解。問曰
四教遍通衆經。何故偏於此經文前廣辯。答
曰一切漸頓諸經未必皆明四教。唯方等大
集及此經。典具有四教之文。故約此經
略明四教義也。但毎嗟末代弘經之人。採
衆經義用通一論。遂致使後生皆謂論富經
貧輕經重論。今採衆經論立四教義。以通諸
小乘經者。意望後賢敬重佛言棄其枝
末。若能專心大乘方等。聽説受持讀誦書
寫如説修行。非但功不唐捐。亦能契理之
要也
四教義卷第一



四教義卷第二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大門◎第二辨所詮者。夫教是能詮理是
所詮。故因理設教籍教顯理。即理非教即
教非理離理無教離教無理。故思益經云。菩
提之中無文字。文字之中亦無菩提。離菩提
無文字。離文字無菩提。以離菩提無文字。故
約理而施教。以離文字無菩提。故施教即
能顯理。是則教爲能詮理爲所詮。意在於此。
所言理者。即是所詮諦也。今約諦明理
能起教。教能詮理。教是能詮理是所詮。今明
所詮義略爲四意。一約四諦之理以明所詮。
二約三諦之理以明所詮。三約二諦之理以
明所詮。四約一諦之理以明所詮也。一約
四諦明所詮者。即爲三意一明所詮四諦之
理。二明能詮之教。三明約經論。一明所詮
四諦之理者。有四種四諦。一生滅四諦。二
無生四諦。三無量四諦。四無作四諦也。問
曰何處經論出此四種四諦。答曰若散説諸
經論趣縁處處有此文義。但不聚在一處
耳。大涅槃經明慧聖行。欲爲五味譬本。是
以次第分別。明此四種四諦。勝鬘亦有四種
四諦之文。所謂有作四諦。有量四諦。無作四
諦。無量四諦。但涅槃勝鬘明無量四諦。詮次
不同義意少異。問曰前明生滅四諦。是三藏
教半字之義。此事可然。次明無量無作云何
分別。答曰若作滿字明義。三種四諦同是滿
教。不須分別。若五味明義。三種四諦義
不同。無生四諦。此雖大乘猶通二乘。無量四
諦但是菩薩之所行之道。無作四實諦乃是
佛之境界。此爲異也。初約生滅四諦之理。
明所詮者。即是因縁生滅以明諦理。故法華
經云。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分別説諸
法五衆之生滅。生滅即是起作。故勝鬘經明
有作四聖諦也。所言四諦。者一苦諦二集
*諦三滅*諦四道*諦也所言苦者。逼切爲
義。無常三相逼切色心。故名爲苦。審實不虚
名之爲諦。所言集者。招聚爲義。煩惱業合。
能招聚生死苦果。故名爲集。審實不虚
之爲諦。所言滅者。滅無爲義。無有子果二縛。
故名爲滅。審實不虚*名之爲諦。所言道者。
能通爲義。戒定智慧能通至涅槃。故名爲道。
審實不虚名之爲諦。此是生滅四諦。故涅槃
*經云。聲聞有苦有苦諦。有集有集諦。有滅
有滅諦。有道有道諦也。問曰道滅聖人行
因得果。可言審實。苦集虚妄何名審實。答曰
凡夫虚妄因果。實是虚妄非不虚妄。是則
有漏無漏因果。皆悉審實不可混監。故遺教
經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熱。而佛説四諦不
可令異釋。此生滅四諦義。備如數人成論分
別。今不具明。二明無生四諦者。如思益*經
云。知苦無生名苦聖諦。知集無和合相名集
聖諦。以不二相觀名道聖諦。法本不生今*即
無滅。是名滅聖諦。即苦集滅道四法。名字
事相是同而諦義有異。前以生滅之理爲諦。
今明不生不滅眞空之理爲諦。亦名四眞諦
也。故涅槃*經云。菩薩解苦無苦。是故無苦
而有眞諦。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眞諦。有
滅有眞有道有眞故名四眞諦*也。三乘共
觀得第一義。證二種涅槃。亦是勝鬘經明有
量四諦也。問曰若是三乘通學涅槃。何故解
滅*諦明常樂我淨耶。答曰若方等般若所明。
無生眞諦三乘共見。而二乘通教菩薩。不見
佛性。不明滅諦是常住也。至大涅槃。爲三
乘人同説佛性。故無生四眞諦通別通圓。故
明滅諦四徳。異於方等大品。意在此也。三
明無量四聖諦者。如大涅槃*經説。知諸陰
苦名爲苦諦。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
是名無量苦諦。無量集滅道。至下自當具出
經文。如是四諦之理。涅槃*經云悉非聲聞
縁覺所知。故知皆是別教所詮之理也。問
曰此無量四聖諦。是何等四諦無量耶。答曰
今明四教所詮。菩薩學道種智。並得無量四
諦。但此無量四諦的屬別教也。問曰若爾涅
槃*經明四諦無量相。何得定知是別教所詮
無量四諦。答曰若不明佛性而説無量。即
是前二教所詮*之無量也。若明佛性説無量
相者。*即任運自成後兩教所明無量也。若
圓教亦名無量四聖諦者。即是無作四實諦
之異名也。四明無作四諦者。如涅槃*經明。
約一實諦而辨四諦。即是無作四實。*諦明
四實不作四故名無作。觀四即得實故名四
實諦也。涅槃*經云。所言苦者爲無常相。是
可斷相。是爲實諦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
可斷相。是故爲實。虚空佛性亦復如是。無作
集滅道諦在下當具引涅槃經此文即無作
*四實諦之明説也。若能依經。解此四諦即
一實*諦。是爲圓教所詮之理。勝鬘經明無作
四諦。無一實結成。涅槃*經不云無作。皆用
一實結成四諦。義既相關。今合兩經立名。故
言無作四實諦也。問曰勝鬘經。明無量四
聖諦無作四聖諦。涅槃*經亦有是説。二處
經文爲同爲異耶。答曰有無量四聖諦。雖依
藏識非無作。有無量四聖諦。亦依藏識即
是無作。所以者何。若約無明恒沙四諦法事
數論無量。即是別教所詮無量非無作。若約
法性明四諦無量。即是圓教所詮無量。無量
即無作也大涅槃*經答迦葉。明無量四諦。
正約事數無量。此別教所詮也。若答文殊明
四諦。即是明無作四實諦*也。勝鬘*經明二
種四諦。一異未可定判。問曰勝鬘明無量四
諦。何故在無作四諦後。答曰勝鬘*經云。依
無作説無量。但依義有三種。一依果説因。
因無量即是無作因也。二明依理説義。無
作之理不可思量即是無量也。三依體説用。
無量即是無作之數量也。若解此三義。次無
作後説無量四諦。不足致疑也。問曰無生無
作何異。眞之與實何異。答曰若覈名論義。
一往難者。恒強取意通釋佛意。不無名有所
主。二明能詮之教者。即是四教能詮四種四
諦之理。即爲四意。一初三藏教。詮生滅四諦
之理。但生滅四諦之理。即是涅槃經明生生
之義。生生既不可説。云何説三藏教能詮此
理。又涅槃經云有因縁故。亦可得説即是
四悉檀善巧故能詮也。若是世界對治爲人。
用此三悉檀説生滅四諦。此約隨情*辨能詮。
用第一義悉檀。説生滅四諦。即是約隨智辨
能詮也。若無隨情智之機則不可説。此二
機發。則可以方便赴機善巧説生滅四諦。故
法華經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
力故爲五比丘説。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也。二次明通教詮無生四眞諦
之理。無生四眞諦即是大涅槃*經。明不生
生義。不生生既不可説。云何説通教能詮
此理。又涅槃*經云。有因縁故亦可得説。即
是用四悉檀因縁説也。若世界爲人對治三
悉檀。故説無生四諦。此約隨情辨能詮也。若
用第一義悉檀説無生四諦。即是約隨智辨
能詮也。若無情智之機則不可説。此機若發
則以方便赴機善巧。而説三乘。向道之人聞
説。即入第一義諦無言説道。斷見思煩惱
也。三明別教能詮無量四諦之理。無量四諦
之理即是涅槃*經明生不生義。*生不生
既不可説。云何説別教能詮此理。又涅槃*經
云。有因縁故亦可得説。即用四悉檀因縁説
也。若用世界爲人對治。三悉壇。故善巧方
便而説無量四諦。即是約隨情辨能詮也。若
用第一義悉檀説。即是*約隨智辨能詮。若
無情智二機。發則不可説。若此二機發則
可以方便赴機。而説別教。菩薩聞説即入
住十行十迴向登初地也。四次明用圓教。詮
無作四實諦理。無作*四實諦理。即是大涅
槃*經。明不生不生義。不生生既不可説。云
説圓教能詮此理。又涅槃經明。有因縁
故亦可得説。即是用四悉檀因縁説也。若
世界爲人對治三悉檀。説無作四實諦此乃
約隨情辨能詮耳。若用第一義悉檀。説無作
四實諦。即是*約隨智辨能詮也。若無情智之
機。即是不可説。此機若發則可説也。利
根大士聞説。即開佛智見。見佛性理住大
涅槃也。三明對諸經論者。即爲二意。一對
經二對論。一對經者。若華嚴教用別圓兩
教詮無量四諦無作四諦之理。小乘三藏漸
教之初。但詮生滅四諦之理。大集方等及此
經。用四教詮四種四諦之理。摩訶般若用三
教。詮三種四諦之理。法華但用圓教詮無作
四實諦理。大涅槃通用四教詮四種四諦之
理。事如前引涅槃*經文。即其義也。二明對
論者。別通經論類經可知。若通申經論。如
中論破一切内外顛倒執諍。競論外人問曰。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
以無生無滅故即無四諦四沙門果三寶。若
受空法有如此等過。論主答曰。汝今實不
知空因縁。諸佛常依二諦爲衆生説法。若
不知二諦則不知眞法。以有空不空義故
則一切法得成。若無空*不空義一切法則
不成。一切法成者。有四諦四沙門果三寶也。
今釋此語論主破執見既盡。明有四諦四沙
門果三寶者。即是申摩訶衍中三種四諦。三
種四沙門果。三種三寶也。問曰云何得知。答
曰論主説偈故知有*也偈云。因縁所生法。我
説即是空。此偈申通教大乘詮無生四諦四
沙門果三寶也。偈云。亦名爲假名。即是申
別教大乘。詮無量四聖諦四沙門果三寶也。
偈云。亦是中道義。即是申圓教大乘。詮無
作四實諦四沙門果三寶也。破申之意。大乘
三教亦用一偈。作論之巧妙在於斯。次後
説兩品。初品云。問曰已知摩訶衍入第一義。
今欲聞聲聞法入第一義。答曰論主具明生
滅十二因縁。破六十二見入第一義。即是爲
鈍根聲聞弟子。説因縁生滅。因縁即是生滅
四諦四沙門果三寶也。中論前申摩訶衍通
別圓三教。三種四諦四沙門果三寶。後兩品
申三藏生滅四諦四沙門果三寶者。以後世
人根轉鈍應須還用此教。是則中論文略而
義富。申佛四教既明。於四諦之理已顯。故
言有四諦也乃是如意珠論。非唾水精論
也。若不解此義。單複織假恐虚棄功夫。四
假通佛大小乘經。意終難見也。第二約三諦
明四教所詮之理者。即爲三意。一明三諦所
詮之理。二明能詮四教。三約經論。一明三
諦所詮理者。三諦名義具出瓔珞仁王二經。
一者有諦。二者無諦。三者中道第一義諦。所
言有諦者。二十五有世間衆生。妄情所見名
之爲有。如彼情見審實不虚名之爲諦。故言
有諦。亦名俗諦亦名世諦。如涅槃*經云。如
世人心所見者名爲世諦。二無諦者。三乘出
世之人所見眞空。無名無相故名爲無。審實
不虚目之爲諦。故言無諦。亦名眞諦亦名第
一義諦。故涅槃*經云。如出世人心所見。故
名爲第一義諦。三中道第一義諦者。遮二邊
故説名中道。言遮二邊者。遮凡夫愛見有
邊。遮二乘所見無名無相空邊。遮俗諦眞
諦之二邊。遮世諦第一義諦之二邊。遮如此
等之二邊。名爲不二。不二之理目之爲中。此
理虚通無擁名之爲道。最上無過故稱第一
義。深有所以目之爲義。諸佛菩薩之所證見。
審實不虚。謂之爲諦。故言中道第一義諦。亦
名一實諦*也。亦名虚空佛性法界如如如
來藏也。故涅槃*經云。凡夫者著有。二乘
*者著無。菩薩之法不有不無。即是三諦之
理不同之義。此理並爲四教所詮。故約三諦
之理明所詮也。問曰所言三諦之理爲是隨
情。理爲是隨智之理。答曰今*約一家明義
所辨諦理。有三種不同。一者隨情。二者隨情
智。三者隨智。此義別當料簡。今且用一途。依
涅槃判三諦之理也。是則一是隨情之理。二
是隨情智之理。三是隨智之理也。又云二
是隨情智之理。三是隨智之理也。又云。二是
隨情之理。一是隨智之理。情智合説以爲三
諦之理也。二明能詮之四教詮三諦之理
者。即爲四。意一三藏教。但詮二諦之理。所
以禀教之流。不聞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猶
灰斷之果也。二通教亦但詮二諦之理。所以
禀教之流。亦不聞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猶*存
灰斷之果也。三別教別詮三諦之理。所以禀
教之流。三十心但成二觀智之方便道。登
地方乃見佛性入法流也。四圓教圓詮三
諦之理。是故禀教之流。初心即開佛知見。自
流入薩婆若海也。三明對經論。華嚴但
*詮假名俗諦中道。或云。華嚴教詮別相三諦
一心三諦。三藏漸教詮眞俗二諦。方等大乘
之教詮三諦。一往同華嚴。摩訶般若亦具詮
三諦。一往同華嚴。法華但詮一心三諦。涅
槃備詮三諦。一往亦同華嚴也。諸論隨經類
之可知。中論偈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
空。此即詮眞諦。亦*名爲假名。即詮俗諦也。
亦是中道義。即詮中道第一義也。此偈即
是申摩訶衍詮三諦之理。若下兩品明聲聞。
經入第一義。此即是別申三藏教。詮二諦之
理。第三約二諦明所詮之理者。亦爲三意。
一正明所詮之理。二明能詮之教。三約經論。
一明所詮之理者。即是二諦之理也。二諦有
二種。一者理外二諦。二者理内二諦。若眞
諦非佛性。即是理外之二諦。眞諦即是佛
性即是理内之二諦也。一理外二諦有二種。
一者不相即之二諦。生滅二諦也。二者相即
之二諦。無生二諦也。故大品*經云。即色是
空非色滅空。色滅方空是不即之二諦。即色
是空相即之二諦也。二明理内二諦。亦有二
種。一不即之二諦。二相即之二諦。一不即
之二諦。是無量二諦也。故涅槃*經云。分別
世諦。有無量相。第一義諦亦有無量相。非
諸聲聞縁覺*之所知也。二相即之二諦。無
作之二諦也。無作苦集滅道名爲世諦。即
實諦故名第一義*諦。二明能詮之四教者。若
三藏教。詮於理外不即之二諦。若通教詮於
理外相即之二諦。別教詮於理内不即之二
諦。圓教詮於理内相即之二諦也。三對經論
者。華嚴*經詮理内二種二諦。三藏教詮理
外不*相即之二諦。方等大乘詮理外四種
二諦。摩訶般若詮理外相即二諦。理内二種
二諦。法華*經但詮理内相即之二諦。涅槃
經通詮理内理外四種二諦。諸論通經類之
可解。中論*偈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
此申理外相即之二諦。亦*名爲假名。亦是中
道義。此申理内相即不相即之二諦。後兩
品明聲聞入第一義。即是申三藏教理外不
相即之二諦也。第四明一諦之理辨所詮者。
亦爲三意。一者正明所詮之理。二明能詮之
教。三約經論。一明所詮之理者。即是一諦
之理也。何等名爲一諦。諦名審實。審實之法
即是不二。豈有三諦二諦。皆名審實。今明
眞俗説爲諦者。但是方便實非諦也。故涅槃
*經云。所言二諦者。其實是一。且如來方便
爲化衆生。故説爲二。譬如日月不轉醉人見
轉。當知唯有不轉之日。不醉之人同見。豈別
有迴轉之日。若實有轉日者。不醉之人亦應
並見也。一諦如眞日。二諦如轉日。眞日審
實可名一諦。轉日不實何有二諦。方便説二。
實義不成故非諦也。今此以一實*諦爲所
詮之理也。二明能詮之教者。若三藏教通教。
正是煩惱惡酒未吐。唯詮轉日説有二諦。不
詮一實諦也。若別教詮一實諦。如離轉
日。圓教詮一實諦。轉日即不轉日也。三對
經論者。若華嚴教詮一實諦。帶理内世諦不
即之方便。若三藏教一向不詮一實諦也。若
方等教。詮一實諦同華嚴。有偏眞會一實諦
之方便。摩訶般若教詮一實諦亦同華嚴。亦
帶偏眞會一實諦之方便。故無量義經云。佛
成道已來。四十餘年未顯眞實。今謂何有不
説實諦。但或時赴縁。開二諦三諦不即一諦
之方便所覆。法華教詮一實諦。無覆不即
之方便。但詮一切即一實諦也。故法華*經
説。二萬日月燈明佛。皆云諸法實相義已爲
汝等説。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諸佛法久
後要當説眞實。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若
涅槃經同方等。通釋入佛性爲異。諸論隨經
類之可解。如中論*偈云。亦是中道義。此即
是申一實諦之教也。故青目釋云。遮二邊故
名爲中道。即是遮因縁空邊假邊。非此二邊。
非遮眞俗二諦名一實諦也。故涅槃*經
云。一實諦*者則無二也。又云無二之性即是
實性*也。無二之性即是入不二法門。又一
實諦者。即是不生不生。不生不生不可説故。
是故淨名居士默然杜口。文殊稱歎意在於
此也
四教義卷第二



四教義卷第三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大門◎第三明四門入理者。尋眞性實相之
理。幽微妙絶。一切世間。莫不能契。但以大
聖明鑒通理之門。乃於無言之理赴縁以教
爲門。是以禀教之徒因門契理。故法華*經
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又云。其智慧門難解
難入。淨名經明。諸菩薩各説入不二法門。即
其意也。今略以五意解釋。一略辨四門相。二
正明四門入理。三明四悉檀起四門教。四
約十法成四門義。五明信法兩行四門不
同。第一略辨四門相者。門*者以能通爲義。
佛教所詮正因縁四句法。通行人至眞性實
相之理。故名爲門。若外人邪因縁無因縁法
四句。因此四句各見四種邪法之理。因此生
十四難六十二見。起諸結業沈輪生死。此
是邪道四門。今所不述。若佛法四門。即是正
因縁四句法。能通行人同入第一義涅槃也。
故大智論云。四門入清涼池。又般若如
火炎四邊不可觸。又云。般若波羅有四種
相。即四門別義。仰尋佛法既有四教不同。
今約四教明門各有四門別。一三藏教四
門。二通教四門。三別教四門。四圓教四門。一
明三藏教四門即爲四。一有門。二空門。三
亦有*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一有門者。即
三藏教明正因縁生滅之有。若禀此教能破
十六知見。見陰界入一切有爲諸法。悉皆觀
無常苦空無我。得世第一法發眞無漏。因有
見眞有即第一義諦之門也。故大集*經云。甚
深之理不可説。第一義諦無聲字。陳如比
丘。於諸法獲得眞實之知見。此即諸阿毘曇
論之所申也。二明空門者。即是三藏教明。
正因縁假實法生滅入空。若禀此教能破假
實之惑。見假實空發眞無漏。因空見眞空即
第一義之門也。故須菩提在石室觀生滅無
常。入空因空得道。名見佛法身。恐此是成實
論之所申也。三明有空門者。即三藏教明。正
因縁生滅之有空。若禀此教能破偏執有無
之惑。見因縁有空發眞無漏。因有空見眞有
空。即第一義之門也。此是迦旃延。因此入
道故作昆勒論。還申此門也。四非有非
門者。即三藏教明。正縁生滅非有非空之
理。若禀此教。能破有無邊邪執見因縁。非
有非無發眞無漏。因非有非無。見眞非有非
無。即第一義之門也。惡口車匿因此入道。未
見論度。有人言。犢子阿毘曇申此意也。彼
論明。我在第五不可説藏中。我非三世即
見有非無爲法。即是非見空也。此恐未可定
用。二明通教四門者。即是智度論明。一
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佛
於此四句。廣説第一義悉檀。中論明此四句。
皆名諸法之實相。即通教明。正因縁法如夢
幻響化水月鏡像體法即空之句也。若三
共禀此教。而根縁不同。各於一句入第一義。
故四句皆名門也。此具如青目注解。又注云。
諸法實相有三種。故知。此四門即是三
乘同入此四門。得見第一義也。三明別教四
門者。若用中論亦名爲假名。而辨四門者。
即別教之四門。大智*度論四句亦得也。此
別教四門意。正出大涅槃經。但多散説。約乳
明四句譬。即是別教四門也。若明佛性如乳
有酪性石有金性。力士額珠。即是有門。若明
石無金性乳無酪性。衆生佛性猶如虚空。大
涅槃空迦毘羅城空。即是空門也。涅槃*經
又云。佛性亦有亦無者。即云何爲有。一切
衆生悉皆有心故。云何爲無。從善巧方便
而得見故。又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無酪性。
即是亦有亦無門也。若明佛性即是中道。百
非雙遣故。經譬云。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
即是非空非有門也。別教菩薩。別禀此四門
之教。因見佛性住大涅槃。故此四句之教。
即是別教之四門也。今一往約涅槃經文分
別別教四門之相。但此經文。或可是圓教
四門。至下圓教四門。自當料簡同異也。問曰。
若別教四門。但出涅槃*經。若爾前諸摩訶
衍經。何意無別教四門也。答曰。大涅槃經。是
解釋前教之經。此前諸摩訶衍豈無別教四
門。具出經文事盛繁也。四明圓教四門者。
四門明入佛性第一義。一往與別教四門。入
第一義諦。見佛性得常樂涅槃。名義是同。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