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二因縁從無明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
若言誰老死。皆生邪見。乃至無明亦復如
是。若説誰老死知虚妄。是名生空
若説是老死知虚妄。是名法空。乃至
無明亦復如是。彼經佛在調牛聚落。告
比丘。初中後善乃至梵行清淨。所謂大空經。
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即言。我
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若無明離
而生明者。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老死則斷。
其根本則無明滅。無明滅則諸行滅。具
二空故名爲大空。故知小乘空於我所。名
法空。空於我人衆生空。若諸菩薩以
涅槃恒沙佛法。名爲法空。人謂小乘不
法空者。未經意。縱有誠教云聲聞
人但得生空。且讓菩薩與奪之言
須菩提空智偏明等者。雖羅漢何廢
偏長。石室觀空者。佛在忉利一夏安居。佛
神力諸人天。不處所。夏受歳已。佛
神足閻浮。爾時須菩提於石室中
住。自思惟言。佛忉利下當佛所佛耶。
至耶。復自思惟。佛常説法。若人以
慧力佛法身。是名見佛中最。佛時已從
忉利閻浮提。四衆皆集人天相見。座中有
佛及轉輪王諸天大集。衆會莊嚴先未曾有
須菩提念。今此大衆雖復殊特勢不久停
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常觀之初門
悉知諸法空無實。作是觀時即得道證
時一切衆皆欲先見如來禮拜供養。有
華色比丘尼。常爲他人呼爲婬女。欲
便化爲輪王。七寶千子。衆人見之皆悉
座。化王見佛還復本身。爲比丘尼最先
佛。佛告尼言。非汝先禮我。唯須菩提最
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
法身。得眞供養供養中最。非養生身
供養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二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大品被加等者。凡言加者加於可加。以
須菩提空與般若空相應相似。是故佛加令
其説空。般若是智故亦加身子。所以但加
此二人也。故云欲以大空並小空等。以
若中盛明此二。是故但加此二人也。法華
云。我等雖諸佛子等菩薩法。大品中
佛告須菩提。汝當諸菩薩般若波羅
。如諸菩薩所成就。須菩提説已。時諸
菩薩聲聞四衆天龍八部作是念言。爲須菩
提自力。爲是佛力。須菩提知大衆心念
身子言。豈佛弟子有所説法。皆是佛力。佛
法相相違背。二乘之人無能説。大
論五十三云。爾時須菩提作是念。三世諸佛
般若波羅蜜生。須菩提小人。佛云何讃
般若。當汝所説。答。須菩提説皆
佛旨。正使諸大菩薩大梵王等不
。尚不説。況須菩提在於佛前能自恣
説。身子有説亦復如是。大論下善用方便
意亦同前有門中説。斥非中盪狄朗
第三門
比説可見。第四門中言車匿者。引人簡濫。
佛臨涅槃阿難心沒憂海。阿泥樓豆言。如
來不久當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問。何
以憂愁以失法利。阿難因是前白佛言。一
切經初安何等字。乃至惡口車匿云何擯治。
佛言。一切經初皆安如是我聞等字。惡口車
匿依梵法治。若心調柔軟當爲説那陀迦
旃延經。離有離無乃可道。言有無
者即是雙非。若觀境者。亦應假無同前。
前實法有無倶是。是故雙非此即境也。
此觀者即名爲觀。如此下明門中得益
之位。言溝港者。古來翻譯方言未通。便以
預流譯爲溝港。通水曰溝隈水曰港。四門
下明門異理同。初正明門異理同。有法譬
。依理通諍中初正通。跋摩者。宋文帝時
至此土勅住祇洹。臨終遺書自説已證
與此土及外國僧衆。偈有四十六行。先
敬三寶已。次説不淨觀。後説二果。末
後云。那彼阿毘曇説五因縁法。實義修
名者莫能見。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
等。求那依毘曇道。故斥成論
。但計異端行契理。然眞諦寂寥等非
偈文寥亦寂也。
空無人也
袪者去惑也。論主者。訶黎
跋摩造成實論。何故下辨諍有無。論文雖
大小諍今通用之。順理必無失理故
諍。菩薩無諍中。釋迦初値至三祇等者。倶
舍云。於三無數劫各供養七萬。又如次供
養五六七千佛。釋曰。初僧祇初供養七萬五
千佛。二僧祇七萬六千。三僧祇七萬七千。頌
曰。三無數劫滿。逆次逢勝觀然燈寶髻佛。初
釋迦牟尼。釋曰。第一僧祇初値釋迦牟尼。第
一僧祇滿値寶髻佛。第二滿値然燈佛。第三
滿値勝觀佛。大論第二僧祇名罽那尸棄。第
三名毘婆尸者。彼此音異。六度具如第三
卷引。論因則指釋迦等者。彼婆沙中釋菩薩
。明因則指釋迦三祇百劫。明果則指
勒當成。何故爾耶。釋迦果已成是故指因行
果而行因故。彌勒因已滿是故指
當果。皆使因以知果故。故諸聖教並明
釋迦之因。如菩薩昔苦行等。並明彌勒
之果。如彌勒下生經等。龍樹難云等者。
大論二十七問。觀諸法實相及修慈悲
三毒薄。薄故能集清淨功徳者。如離欲人
下地結猶有上惑。故名爲薄。又如初果
見盡思存。尚未薄。如佛所説斷淫怒
斯陀含。故名爲薄。如是等義薄即是
斷。汝何未斷而名爲薄。論云。若得無生忍
時斷正煩惱。得佛果時斷餘殘習。是眞實
説。此仍存通以破於藏。又大論第五。廣斥
六度菩薩云。是迦旃延子輩不衍經
大菩薩。不實相。自以利根佛法中
諸論議。作結使智根等楗度。尚處處失況
菩薩論。故此初文云釋論引迦旃延子
菩薩義。當知大論爲破故引。故論斥云。如
小人尚不小渠。況度大河豈不
。云何沒失。如昔菩薩。爲大薩他婆
大海水惡風吹船。語賈人言。汝捉我髮
汝。諸人捉已以刀自殺。大海水法不
宿死屍。即時疾風吹至岸邊。大慈如是而
是菩薩。受然燈記身升虚空十方
。於空立讃。然燈記言。汝於來世作佛號
釋迦牟尼。得記如是如何言未是菩薩。三
僧祇未相好。亦無種相因縁。見然燈佛
身升虚空十方佛。豈非大相。爲佛所
記當作佛。亦是大相。捨此大相而取
十二相。三十二相輪王魔羅亦能作之。調達
亦有三十相。餘人各有少。多如青目長臂
。汝何以重相。何經説三祇菩薩不
好因。如難陀毘婆尸佛。以青黛
支佛塔支佛像。願端正金色之身。世
世受樂處處受生。恒得端正。是福之餘。生
迦毘羅釋種之中。得三十相出家得無學
佛説五百比丘中難陀第一。是相易得。云
何九十一劫中種。餘一生中得。是爲大失。又
初僧祇不佛不作等者。若藏若衍何
處説是語耶。迦旃延子言。佛口雖三藏中
説。義理應然。毘曇婆沙作是説耳。如
楞嚴説四授記。有未發心與記。有適發
心與記。他人盡知己不知。有他己盡知。云
何二僧祇不作佛。又云。種相好唯在
。色界何故不種耶。如諸梵王常請
法輪。云何言上界不得。又不身命
檀。不三空故不淨。乃至般若亦須
三事皆空。言分地息諍者。云二乘及菩
薩尚不分。分地爲七分是算數法。是世
俗般若中少許耳。又云。要在人中相因
者。如婆伽度龍十住菩薩。阿那婆跋達多龍
王七住菩薩。羅睺阿修羅王亦是大菩薩。何
故云餘道不相耶。言一思一相者。是心
彈指頃六十生滅。一心不住不分別。云
何能種大相。不不了心中種。多心和合
乃能種。猶如重物多人能擔。一人不擔。
釋迦弟子機熟者。藏衍等經亦無
。出汝心。如是種種破三藏相好。若爾。
衍相云何。答。大論二十九云。云何名爲衍中
相好。十方三世諸佛皆悉無相。何故説相。一
相尚無。何故説三十二相。答。佛法二種世諦
第一義諦。世諦有相。第一義諦無相。又福
道慧道。又生法二身。又相好嚴身無畏不共
衆生。又爲二種衆生故現二身。著名字
者爲説相好。知法假名爲説三十二相
問。力無畏亦有相好。云何説法身無相。答。
一切諸法悉皆無相。現色身者爲色生
喜發道心。説相無咎。於前多解一一
皆開爲三教意。以斥三藏方稱經旨。問。何
多不少。唯説三十二相耶。答。丈六
身邊少則莊嚴不周。多則雜亂。問。何名爲
好。答。相大莊嚴身好小莊嚴身。若説大者
則已説小。復次相麁好細。衆生見佛則見
佛相好則難見。問。佛斷衆生吾我。何故相
好自嚴其身。答。既有妙法嚴其心。身無
相好或恐度者心生憍慢。謂佛身相不具。
一心受道。如器不淨盛好美食人所
喜。如臭皮嚢盛好寶物。取者不樂。是
故相好自嚴其身。又心莊嚴開涅槃道。相好
莊嚴開人天路。又心莊嚴三界心息。身莊嚴
者三惡心息。然此中明三祇百劫。與倶舍
小異。倶舍則道樹已前四波羅蜜滿。至佛果
二波羅蜜滿。故頌云。但由悲普施。被
身無忿。讃歎底迦佛。次無上菩提。六波羅
蜜多於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圓
滿。初一謂布施。次二謂戒忍。次一謂精進
次二謂禪智。如次對四句。由歎底迦
九劫。故從毘婆尸佛九十一劫禪智二波
羅蜜滿。若準大論三阿僧祇六波羅蜜滿。
相違耶。亦無相違。大論三僧祇但是事
禪事智滿耳。若至樹王下亦是縁理禪智始
滿。倶舍云。因時已斷八地惑者。既未
但用有漏。故大論沒前有漏之名
王下。方云三十四心三界見修之惑
故知爾時方得無漏。今文且以大論所
三藏菩薩義。故且存之名爲伏道。半字
者。引證唯小。第五云。譬如長者唯有一子
心常愛念。將詣明師。懼速成。尋便將還。
愛念故晝夜慇懃。教其半字而不
毘伽羅論。力未堪故。合喩云。言半字者謂
九部經。毘伽羅論謂方等典。釋云。此論是
字本。河西云。世間文字之根本也。典籍音
聲之論宣通四辨。訶責世法出家法。言
辭清雅義理深邃。雖是外論而無邪法。將
是善權大士之所爲也。故以此論方等
。法華稱二十年等者。約人即權同二乘
理即眞俗二諦。約惑則見思倶破。問。二
義可爾二十云何。答。二乘各有十智。又斷
見一無礙一解脱。斷思九無礙九解脱。貧所
樂法等者。如耕夫無帝王之念。織婦絶
后之窺。二乘亦爾。法華已前雖聞雖説。自
分而無希取。次通教四門。初是有門。
而有幻化即有門正體。如是下破惑結
成。若言假實下空門正體。如此下破惑結成。
若明一切法下空有門體。如是下破惑結成。
既言下非空非有門體。如此下破惑結成。初
有門中云諸法不生而般若生者。大論六十
二先引經云。身子白佛言。云何生般若波
羅蜜。佛言。色不生般若波羅蜜生。乃至一
切種智不生般若波羅蜜生。身子問。云何色
不生等。佛言。色不起不生不得不失。乃至
種智亦如是。是爲般若生。生即是有故證
有門。雖三教今意在通。空門中云乃至
涅槃亦如幻化者。大論五十三引經云。諸天
子念。誰應須菩提説。須菩提知諸天子
。語諸天子云。如幻如化如是聞法。乃
至涅槃亦如幻化。論釋云。佛於一切衆生
第一。涅槃於一切法中第一。以二法名
字從因縁故。假令有法勝涅槃
如幻。何況涅槃。以法勝涅槃故假
設言之。斥三藏文。體而論破者。此通
。難云。通人既觀諸法如幻。幻本不生今
滅。名之爲體。體則非破。今何故云
破見思破法遍。答。此約體而論
也。不破而破故云體破。次引證中云火焔
者並證四門不取也。乃至釋第一義
中。云一切實等四句。四門入池等。並此意
也。故讃般若偈云。般若波羅蜜譬。如大火
聚四邊不取。無取亦不取。一切取悉捨。
是名不可取。不取而取。是即名爲取。釋
曰。初句明實相般若。即是所通。次句譬
也。第三句譬能通不取也。第四句門
觀倶亡。第五句能所倶亡。第六句總結。第
七八句明無取故名爲八義亦兼三且
成通。若不下明門體離諍。問答下與
異。擋字丁朗
朋擋也。有門擋有而
空。空門擋空而撥有。亦名如實巧度等
者。大論第七作巧拙二醫譬云。如針藥
名爲拙度。用呪術者名爲巧度。亦如二渡
若用草筏名爲拙渡。用方舟者名之爲
巧。雙舟曰方。聲聞化人苦行頭陀。初中後
夜勤心禪觀。苦而行道名爲拙度。菩薩化
人觀諸法實。無縛無解心得清淨。名爲
。巧如喜根拙如勝意。巧拙相形雖復若
是。揣心量行無非。此斥小宗事相
頭陀專根本禪無常等觀。苦勵身口
諸法畢竟清淨。此以衍教用斥拙度。行道
之人善自斟酌。三獸渡河者大經譬也。三人
獸眞如水底。象雖底仍分二別。小象
泥通菩薩也。大象得實即見不空。見
者。復有二種。謂但不但。今文且用
菩薩以共二乘。次別四門中初略辨異。大
經下辨行相。經云大涅槃無上道
等。具如釋籤明聖行。今云事相次第不
殊三藏者。且如戒定及生滅慧。此三聖行全
三藏。若無生等三慧聖行則異三藏。今從
初説故云不殊。復約教道初不圓。餘如
釋籤次第五行也。初門中云解脱者即是不
空等者。是大經第五百句解脱中文。彼百解
脱總而言之不四門。而多明非有非無
知百句是能通門。三徳涅槃是所通理。以
彼百句義兼圓別。故使今在別門之。如
來藏十喩者。二文不同。諸文引用。或云
者隨語便耳。文在方等如來藏經中。彼
經一卷佛爲金剛藏菩薩説。文雖十義
但似九。以初二文同一義故。初文云。我以
佛眼一切衆生。諸煩惱中有佛智眼
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譬如
天眼觀敷華中有如來。除却華已便得
顯現。佛見衆生亦復如是。已下九譬總有
九番長行偈頌各四五行。今略從要各取
喩相。初云。譬如萎變華其華未
。天眼者觀見如來身無染。二云。譬如
樹蜜無量蜂圍遶。善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三云。譬一切粳糧皮糩未除蕩。貧者猶賤
之謂爲棄物。四云。如金在不淨隱沒
能見。天眼者乃見即以告衆人。五云。譬
貧人家内有珍寶藏。主既不知見寶復
言。六云。譬如菴羅果内實不毀壞。種
之於大地必成大樹王。七云。譬如金像
行詣於他方。裹以弊穢物之於曠野。八
云。譬如貧女人色貌甚醜陋。而懷貴相子
轉輪王。九云。譬如大冶鑄無量眞金
。愚者自外觀但見焦黒土。文中各以
喩。若楗經云。有城名欝闍廷。王
嚴熾。有大薩遮入其國。王出遠迎。其
王已坐一樹下。王見致敬。因爲王説
國之法。乃至爲王説佛身相及種性等。乃
至令王觀如來身云。大王當知依煩惱身
如來身。依陰界入如來身。何以故。此
身即是如來藏故。一切煩惱諸垢藏中佛性
滿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
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雲中
。是故我言煩惱之中有如來藏。尼*楗經
中雖亦有於如來藏名。十喩亦與今文
。然既引弊帛薩遮中無。故知應是引
等經也。涅槃非有等者。涅槃非是能名所
。故云非有。因俗施設名涅槃有。既非
云何而言妙有色涅槃名。如水酒
酪瓶等者亦百句文。彼文云。又解脱者名曰
不空。如水酒酪蘇蜜等瓶。無水等時猶故得
名爲水等瓶。如是等瓶不空及以不
。若説空者則不色香味觸。若説
而實無水酒酪等。非有非無門中言
絶四等者。意指中爲所證之理。理無四故。
尚無四句焉有百非。此第四門雖四句攝
今約理説故云絶四。乃至有門亦復如是。
故引大經非常非斷名爲中道。以證
復是雙非。如此下判得失也。若得意者得
初地名爲見實。若不意但成地前方
便位耳。若準前明三藏四門。一一門後各
得失。爲煩文此總明。次明圓四
中初辨同異。云何下總徴起。觀見思下正
釋也。初明有門。即指見思不思議因縁
生法。生法即假。假是有門。以空中而不
假故。故云乃至第一義亦是因縁。大經下引
證也。三菩提法尚是因縁故知一切無非
也。次空門中云三諦者。亦是三諦皆空故
也。亦是假中皆空故也。言我及涅槃此二皆
者。我即是俗涅槃即眞。二諦倶空唯有
。中空亦空故云空病亦空。此即三諦倶空
故也。次亦空亦有門者。一中一切中約雙照
説名第三門。無有眞實亦空也。分別不盡亦
有也。次引多文以爲證也。一微塵中亦空
也。大千卷亦有也。第一義亦空也。善分別
亦有也。大地一亦空也。種種芽亦有也。無
名相亦空也。假名相亦有也。乃至佛亦空也。
但有字亦有也。既約中道雙照二諦。一切無
亦空亦有。次非空非有門者。亦是一中一
切中約雙非説名第四門。空有乃至非空非
有餘三門中。皆云一有一切有等。唯第三門
言雖稍隱意實周具。云何下明門互融。且
四門別説其相。三諦之理一一無虧。所
以者何下釋也。何以故。一門即是三門故也。
初擧因縁。因縁即空。空即是假。假即法界。
今論行相四悉隨便根性各別隨依一門
初依教門途轍大體。一切且以無生首。
今明教旨十六門倶斷見思。故料簡之
其元意。意在圓門故通列四。又教教雖
四隨教曲論。一一教中初入復別。故四念處
云。藏多用有通多用空。別教多用亦空亦
。圓教多用非空非有。又但以空有相對
説者。藏別兩教多依有門。通圓兩教多依
。但須別界内界外。偏用雖爾復順
。是故今文無生爲首。文中復須具足列
四。爲偏簡故是故通列。如上下結成無生
若爾下開權也。先徴起。次正開。三引證。若
爾。秖應法華文以證顯實。何須復引
品淨名。答。彼部中實不法華。所顯實同
故得證。既引法華諸權已。淨名大品
何權不開。故開彼權還入彼實。即是法華
權意本實。他人不此十六門。將何以爲
能通之路。破假不同混然難曉。將何以簡
諸空諸有。乃至諸教非空非有。如上所説且
一法之爲式。若覩諸教準例可從。
又此十六門藏通圓三。隨所列門即可
觀。唯別聞門稍異前後。如今所列。但是
且論初心斷見思。若論遠理直在教道
心極果理生信。即以所信立爲
。衆生理具爲惑所纒。初心頓聞而修
。至十行後方始造修。向末地初薄證
。信後習觀初斷見思具如藏通。故云
第不殊三藏。從初至後歴十六門。自行化
他或横或竪。若得下開説即理以結門意。引
證如文。上無生下總結門本意。此言
無生門者。即前大經圓無生門竪破見思。即
竪而非横竪皆攝一切。若秖竪破未
。若得元意本在圓融。故於此中具列
門破見思位。先簡後會。故圓四門皆達見思
即是法界並具三諦。恐人迷旨故於此中
即示門意。若得意者。終日次第意非次第
故云非方便門。此即第三示文旨歸。若銷
文勢一一句見。一一品思頻論
。若修觀者。及文旨。不一句迷於妙
。故四念處中問曰。若爾。應直説大何故
小。答。經具二意。若先大者如高山
純被於大。仍兼利鈍二機不同。若先小者
初鹿苑。然今先小其意有十。一爲用故。
亦如淨名中先爲俗衆。二爲破故。先弟子
之砧。後淨名之。三爲攝故。如淨名室内
先説無常。四爲會故。大品會宗皆摩訶衍。
五爲開故。如法華中決了諸法。六爲學者
内外典邪曲誤。七爲知故。知佛方便
輒破。八示末代坐禪内證。邪正空別
九爲學者識於内外孟浪行説。十爲學者
大小門遍習故。今約自行
。兼於利他全須十意。爲此意故應
門。應此意通上下○次明入假
破遍。初文意者大悲利物。是故二乘但住
。不空出假利物。簡小正明出假
文。善巧下示假觀相。空中種樹者譬
出假相。既以大悲衆生。應生死
善巧方便。如空中種樹知病識藥。大論二
十八引網明菩薩經云。舍利弗白佛。是菩
薩所説有能解者。得大功徳。何以故。是菩
薩乃至得其名大利益。何況聞其所
説法耶。世尊。如人種樹不於地而欲
其華果枝葉成果實。者。是難得。諸法
行相亦復如是。不一切而得菩提。今亦
是。菩薩證空而不空。能於空中
別藥病。雖知實而常運懷。筈筈相拄者
大論云。菩薩雖諸法佛法故不
證不證者謂空。如佛所説。譬如
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地。菩薩摩訶
薩以般若箭三空門。後以方便箭
若箭。不令墮於涅槃之地。大悲心厚爲
衆生。此即入假之本意也。若住下結意○次
入假縁中初云同體哀傷者。且約出假。見
衆生苦於己苦。名爲同體。非謂無縁同
實體也。憶本誓者。本擬利生策發令憶。
故引二乘以勵先志。利智者。應知住空有
他過不法過。善巧者。既出假已不
假汚。令假智牢彊。精進者。誓填本願
使一念生畏憚想。次引淨名三慰喩者。此
是大師判釋淨名問疾品中爲三慰喩。所
言三者。亦名三觀亦名三教。言入空
彼經云身有苦等。此約通教。亦以三藏
助成於通。於兩教中但在菩薩。二乘無
何慰喩。於彼文中初約果次約因。初約
果中謂苦下四行。説身無常凡夫計
之爲常。不厭離不二乘自謂滿足
身生厭。説身有苦不於涅槃。説
身無我而説導衆生。説身空寂
竟寂滅。並如初釋。次約因者即約集諦。説
先罪者。菩薩爲他理須罪。二乘抵債
凡夫順罪不悔不有部計於罪性
現入過。故云於過去。令諸衆
生觀此因果。並是三假倶順入空。下入中文
云。今我病者非眞非有。衆生病亦非眞非
有。入假文在空中中間。故云中間即是入
假慰喩。亦名別教慰喩。彼入假文五意具足。
故引別教次第假。彼文三觀並約利他
是故三觀皆云慰喩今入空即屬自行。雖
彼意亦大同。言入假五意者。經云。
己之疾於彼疾。證今文中同體大悲
等者。自悲悲他。我昔有惑生死輪迴。是故
悲利彼含識。同體義者具如前釋。若以
文旨同體者。見諸衆生體性同己。與
十方佛體性無殊。我既知已衆生不知。非
誓而誓觀己利彼下之四意準此應知。問。
己之疾於彼疾。自既有疾何能利他。
既先入空復不有。如其無者以己憫彼。
義云何通。答有二意。一四住已斷猶有
故生念云。我無明尚爾。況衆生見思。
輕憫重是故出假。二者無明輕四住重。何
輕而憫於重。但以昔苦彼今苦
故第二意引經云。當宿世無數劫苦。第
二意者。如布衣登極知人苦樂。憶昔四弘
以饒益彼。故第二意正當今義。次引經云
當念饒益諸衆生者。入空則棄他。人假則
彼。次引經云憶所修福念淨命者。此語
明具福慧二嚴。福是福嚴。淨命是慧。言
者。無四邪五邪。乃至不中理。皆名
。故以慧嚴判屬淨命。當於慧
生。次引經云勿生憂惱等者。勸起勇健
也。應經云。菩薩於生死而有勇。若
憂惱或墮二地。故勸憂常起精進。若
精進則生退沒。從空下料簡也。有法譬
。初法中云利根鈍根住空出假等。四句不
。譬與法文前後互列。法中利鈍兩根。入
空在前入假在後。譬中入假在前入空在
後。又法説中入空入假。並利前鈍後。譬中入
空利前鈍後。入假鈍前利後。隨文語便
別意。又法説中乃以利根於住空。而
簡五事者。利根即是利智。住空即無
。故將利根以對四事而爲料簡。有
四事。未必鈍根。具四事者未必利根。次譬
中身力譬利智。膽勇譬精進。餘之三事並須
進。故且擧進以攝餘三。亦可膽勇總譬
四事。以對身力五譬具足。何能有功者。秖
是鈍根聲聞五事都無。何能有利他之功。今
住空下合五縁也。還牒向譬此帖合。初
文總云住空出假各兩種者。具如法譬
利智四事説。次具五縁者。釋第二句
五事具足。若對前五少不次第。有親如
即同體也。有約謂要約即本誓也。有
奇謀即善巧也。有力謂勇健即利智也。
膽謂勇捍即精進也○次入假觀中列
三法者。闕一不可。如大經二十三釋第七
功徳中云。善男子。佛及菩薩爲大醫故。名
善知識。何以故。知病知藥應病授藥。譬如
良醫善八種術。先觀病相後授以藥。大經
教道眞位故在七地。今論似位故在地前
知病中初列。次釋。釋初根本先起次息。
初又三。初明見根本。次從此下明本起
見。三從爲此下起成苦集。自上沈下名
墮墜。升沈更互名之爲迴。結業爲集墮
墜爲苦。苦集更互如旋火輪。如旋火輪下明
息。先譬。知心下合。知起因縁中初標。次釋
中先以能辨所。所謂内外相。次正釋。先釋
外相。産者養也。育者收也。蓄字應稸謂
積也。散棄也。貧者無福無財也。富者福也。
周禮云。豐財也。形貌下内相。偉大肥也忽
榮棄位者。如諸經中捨國城妻子及此方先
。若莊子云。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
也。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
身非性命之有。物儻來寄不却。其去
也不止。故不軒冕其意。破曰。
莊斥今人莊豈非今猶云來寄而不
却。雖彼意在苟求。求之未會反斥
求者。與鼎等曲直天別。與榮等是非
倍隔。樵漁自樂者。樵如鄭弘。漁如漁父
則安貧以自處也。叩牛干相者。非理造求
干。輔佐王者相。如甯戚邀齊桓公
乃於城旁牛。至夜叩牛角而歌曰。南山
岸白石璨。下寒泉文章煥。中有鯉魚
尺半。生不堯與舜膳。短褐褌衣齊至
旦切。亦下
晏*切脛也
朝守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
時旦。黄犢黄犢伍官。何時用汝爲國相。桓
公夜聞之召爲國相。負鼎等者。指事求
邀。亦古堯反。伊尹邀相常負鼎而語
曰。若使我爲國相者。如鼎調味。鼎者。
説文云。三足兩耳調五味之寶器也。爾雅
云。絶大者曰奴戴
*切
漢書郊祀志云。昔太
昊興一鼎一統。黄帝作三鼎三才。夏
禹作九鼎九州。故伊尹負之以邀湯也。
太公亦以釣而邀文王。專文專武等者。嗜好
同。俗古賢良偏嗜非一。文武可知。如
乾經云。有黒王子疾妬。有勝仙王
性多殺。有無畏王子大悲太過有
藪天子事太遲。有天王子&T050511;戲笑。波
斯匿王爲性貪食。有嚴熾王子性大暴。
嚴熾問尼乾子云。有誰無偏過耶。答。唯佛
過。出假菩薩應須漸習。使衆生偏病
同。設藥治之。如此下結意。如文。久近如
文。知重數中本文多有不同。但依算法
之。應知文中。有直爾合數。有根本數
。尋之可知。派者別水也如於大水派爲
小流。今亦如是。此見思重數。文文皆有
觀信法等者。正是出假六十四番。但文存
相資耳。病相苦集。言此彼者。以
有望無乃至無言。言深淺等者。從有乃至
非有非無。單複乃至絶言故也。言輕重者。
一一見皆有輕重。又諸重中皆由能治
於所治。所治未破。破法未盡。有諸重生
又入空下入假方便。初正示。言薄修
則明者。由初有方便及見思已破。下諸意
例然。二乘下斥小。而菩薩下觀成破遍。知
思病中初列。次略例。釋重數中初正釋。次
廣況略。三准例。並如文。此縁一諦。諦字
言。四十里水既是四諦下惑。斷思但
直縁一眞諦。或四諦中隨縁一諦。如十里
故。稱之一諦者字應水。故大經云。
須陀洹所斷如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
。思惑雖多不横起故。二乘直入等者。次
入假方便。並須先預分別。以作後時出
假方便。諸教皆爾。但要期剋果。長短不同。而
教異。如此習者豈與法相意同。故
先總知之。後以觀助發。別修各有方法者。
修觀結成。於一一法通以止觀之。況復
俗諦恒沙三昧。修各不同。如此修習助開法
。豈與順宿惑苟遂現情。讀春秋
左傳。終朝心遊戰陣口演詐謀。云佛法
者遠矣。又如向説者仍順教道。若從實義
略此預知。但專三昧六根淨。則遍見
三千色聲。欲一偈窮盡。況至初住
不思議發。上見思下結勸。五部不胸者。
勸令預作法眼。擧五部以爲
。言五部者。若遺教三昧經。因羅旬喩比
丘乞食不得。佛令僧五部以驗僧福。與
佛滅後五部名同。其事則別。一曇無徳部法
四分。二薩婆多部法名十誦。三彌沙塞部
法名五分。四婆麁富羅部律本未來。五迦葉
遺部法名解脱。僧祇爲根本部。分出前五
是五部習之在心。豈填胸臆。習止觀
亦復如是。廣習諸句不思議開發之由
理彌明於智彌顯○次明法藥者。楞
伽亦云。智有三種。第五又云。五度有三。並
世間乃至上上。但彼經分屬三人。大品
機設藥。即如下文授藥是也。此中令
之在心。故與二經異。初明世間法
中。初引大論。次引大經金光明。並云
法即出世法。然兩經語同而有顯密。大經在
法華後。已開權竟。是故顯説。金光明中但
世間皆因此經。此乃密示。又大經雖
是佛所説。仍不所説即是妙理。顯密雖
爾順次第意。且引文證世法是藥。亦爲
於衆生世病。以爲出世之梯漸也。深識
即出世法。一一世法無衆生出
世。以五戒出世法者。以佛出世方制
此戒。世即出世。故引五行五常及十善法。即
是五戒。問。知病中但云見思塵沙無
明之病。次識藥中何故乃云出世及以出世
上上法耶。上上法藥應塵沙無明之病
何故藥病不相對耶。答。通論藥病
。今明知病識藥及授藥法。並是菩薩從
假破塵沙惑。應須遍識世法等三。故此
菩薩初入空時。先用一門見思病。後出
假時亦先分別衆生見思。令其先破。破已
亦令廣習法藥。後入中道。方復自以上上
法藥。治無明病。故無明病非入假正意。若
衆生有上上藥。亦應爲説此上上法
假中二種觀法。中道亦屬假觀攝也。
五常似五戒者。如提謂經中長者問佛。
何故但五不四六。佛言。但説五者。是天
地之根太乙。之初。神氣之始。以治天地
御陰陽就萬物。衆生之靈。天持之和
。地持之萬物生。人持之五藏安。天地之
神萬物之祖。是故但五。又云。所五戒
者。令當來五體世五常五徳之法。殺
仁盜乖義淫乖禮酒乖智妄乖信。憫傷
殺曰仁。清察不盜曰義。防害不淫曰
禮。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五
造次而虧。不須臾而廢。君子奉
以立身用無暫替。故云五戒。又云。不殺過
於二儀。不盜如太素。不邪行如虚空。不妄
語如四時。又五行似五戒者。略以白虎通博
物誌意。會釋其相。木主東方。東方主肝。肝
眼。眼主春。春主生。生存則木安。故云
不殺以防木。金主西方。西方主肺肺主鼻。
鼻主秋。秋主收。收藏則金安。故不盜以防
金。水主北方。北方主腎。腎主耳。耳主冬。
淫盛則水増。故不淫以禁水。土主中央。中
央主脾。脾主身。土四季。故提謂經云。
不妄語如四時。身遍四根。妄語亦爾。遍
諸根心説故。火主南方。南方主心。心主
舌。舌主夏。酒亂増火。故不飮酒以防於火
五經似五戒者。已略如前釋。此中開禮樂
二。不春秋。又與提謂對義少別以
五行名與五經同。故使爾也。禮云酒者
祭祀而用之。非常飮。非祭而飮尚
世禮。況佛制耶。古制禮樂以防淫亂。今
鄭衞反増邪濁。故古樂器但吹&MT04142;
磬鳴鐘而已。故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
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衞之音
倦。敢問。古樂於彼如何。新樂於此如
何。子夏曰。夫古樂者始奏以文復亂以武。
身及家均平天下。此古樂之發也。夫新
樂者獶雜子女子父。此新樂之發也。
夫樂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徳而五穀昌。
疾疹不作而無妖祥。故曰樂以防淫。詩防
殺者。謂毛詩刺上專防暴殺。謂上以風化
下。下以
上。尚書防盜者。專明
王義讓之徳。故防於盜。易測陰陽等者。如
孔子有三備卜經。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
地理。使詐者不行。如是下結勸。入假下
修觀處。欲知此法等者。如向所對未
善修。若通明觀以三昧力。知此身中具倣
天地。知頭圓像天足方像地。身内空種即
是虚空。腹温法春夏。背剛法秋冬。四體法
四時。大節十二法十二月。小節三百六十法
三百六十日。鼻息出入法山澤溪谷中風。口
息出入法虚空中風。眼法日月。開閉法
。髮法星辰。眉法北斗。脈法江河。骨法
。肉法地土。毛法叢林。五藏在天法五星
地法五嶽。在陰陽五行。在世法
。在内法五神。修行法五徳。治罪法
。謂墨劓剕宮大辟。主領爲五官。五官如
下第八卷引博物誌。謂句芒等。升天曰
。化爲五龍。心爲朱雀。腎爲玄武。肝爲
。肺爲白虎。脾爲勾陳。又云。五音五明六
藝皆從此起。亦復當内治之法。覺心内
大王百重之内。出則爲五官侍衞。肺
司馬。肝爲司徒。脾爲司空。四支爲民子
左爲司命。右爲司録。主司人命。乃至臍爲
太*乙君等。禪門中廣明其相。大悲下明
智開發。然世下次判淺深中。云漏器等者。
禪法如水。心性如器。心行如漏。世禪如
。心行如雨雨。退失如色脱。次識出世法
者初通列諸法。意通兩教。次又如下約
増數。具如玄文約教増數中前二教數。即其
相也。今文無教。但有通途以教判之便
約教。此中人天亦可三藏攝。如増一中
亦以増數人天教。今且不論。今増數法
大小教。且如増一阿含偈云。以此方便
一法。二從二法三從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十一之法無了。從一増一至諸法。義
豐慧富不盡。一一契經義亦深。是故名
増一含。三藏教化無差別。乃至一切諸大
乘經。亦從一法増至無量。又如大經二十
八文。亦從二法乃至十法。是一一下明
法藥。爲欲下破惑結成。次出世上上法藥
中有法譬合。初明法中凡約増數者。
遍攝故。一一數中雖無量。該攝行要莫
二法。如即行人若能總識十重二法
終無闕。方可道。謂眞俗教行信法乘戒
福慧權實智斷定慧悲智正助。此之十雙闕
一不可。以攝一切諸増數盡。應細思之以
行相。然此法藥文相名目。雖出世法
名同。釋義皆須於圓別。如四念處六
念等文。文相自顯自餘諸文名猶兼含。如
正九想十智等文。不聊爾違於深致。如
九想中即以四見汚穢陰等。如是四見。
凡夫之人謂之爲淨。得觀而變名爲不淨
乃至白骨即是見眞。進至燒想實相無相。
初後既然中間比説。十智亦爾。必不
小乘十智而銷此文云云譬如下譬法藥
之相。初總譬増數也。爲病用藥故有増減
又世出世莫皆爲見思病。故言近而
意遠。入假下合如文。又如下別譬也。初譬
於佛經以明法藥。皮肉汁果如其次第
以對四悉。根莖枝葉如次以對信戒定慧
山海水陸以譬四門。以四門中各有四悉及
信等故。四方土地以譬四教。於一一教各
四門故。如一一方各有山等。采掘乾濕。通
四教各有權實眞俗定不定等。有定如
頓漸。不定如祕密不定入假菩薩
正教定不定用與不同。用苗爲采。用
根爲掘。用權爲苗用實爲根。根苗各有
乾濕不同。用眞如乾用俗如濕。又知下明
用藥所治不同。善知授法時不差。入假
菩薩雖能作眞祕密化。相似位中亦有
分似祕密之義。如一卷明或得不得等
也。入假菩薩下合中。但合四悉。四悉在
遍入諸教。擧初攝後咸在悉中。故下信等
略而不合。欲治下明法藥體遍。大醫者別出
假位。即十行是。又如大下次譬開權。即是菩
薩法藥所依依於大地。以病故。故有
。地無分別而用藥不同。法藥下合也。文
於一説多。正當於多會一。何者。若未
權不多一。觀合大地。止合大河。又如下
復以四諦譬者。止觀所開不四諦。乃至
前來世出世及上上等。不四諦。故一一諦
皆云種種。湯飮等者復譬四諦設治不同。
一一四諦各有定慧。即是止觀。定慧是道。擧
道即知足四諦。謂慧湯定飮。生滅中二。
慧吐定下。無生中二。定炙慧針。無量中二。定
丸慧散無作中二。則應須以教意釋出。入
假下合。合中先合四諦。苦集不同集諦也。
苦家之集名爲苦集。苦果不同即苦諦也。道
滅如文。種種下合四止觀具四四諦。設
同故云種種。復次下明出假菩薩造
經。先譬。次合。譬中先總擧譬。所以者何
下釋。初文云神農者。是黄帝時醫。後雖
妙醫並則於神農。華他者。列傳云。字文化。
沛國譙人也。專遊學擧孝廉。避而不就。曉
養生之術。時人以其年且百歳。貌如二十
於方藥心解分劑。不秤量。若鍼藥不
及則飮以麻湯。須臾如醉開腹取病。若在
膓中則便斷膓湔洗縫膓。膏傅二三日便
復。此例甚衆。扁鵲者。後語云。越醫也。因
齊見桓侯云。王有疾在腠理。桓侯曰。寡人
疾。如何欲疾爲功。五日後復見
云。有疾在血脈。五日後見云。有疾在膓胃
五日後扁鵲退走。桓侯使人逐之問其故
扁鵲云。疾在腠理湯熨。在血脈
。在腸胃酒藥。過此後在骨髓。司命所
及不治也。神農如佛。華他等如出假菩
。依經造論名爲方。次釋中郷土等者。
諸土不同設藥亦異。如似中邊機見各別
西方則大小乘局諸部抗行。此土則所習互
通以小助大。行事不壅稍順化儀。人有儜
健等者。利鈍根也。諸土各有利鈍故也。儜
病也。食爲病縁故醎淡各異。利根鈍根病因
各別。如大經云。或因義而生憍慢。或因
讀誦而生憍慢。貴性顏貌。飮食利養。住處
新友。生慢不同。生慢既然。諸惑亦爾。藥
有濃淡者。頓漸也。漸中圓濃三淡。亦可展轉
迭爲濃淡。病有輕重者。一貪一瞋各有
。良由過現縁習不同。此中並釋論意
也。佛初出下合神農。後代下合華他等。釋
論下引證論意也。菩薩下明佛加
法眼大悲利物故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三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三授藥中。亦先總擧藥病。衆生下別明
藥。先明世法藥中。如孔丘等者。姓孔名
丘字仲尼。周公姓姫名旦。制禮作樂五徳行
世。佛教流化實頼於茲。禮樂前驅眞道後
啓。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者。佛教明劫不
此名。且寄此土化初而説。我遣三聖等者。
亦云震旦具如前説。清淨法行經云。月光
菩薩彼稱顏回。光淨菩薩彼稱仲尼。迦葉菩
薩彼稱老子。天竺指此震旦彼。准諸目
皆推此經以爲疑僞。文義既正或是失
譯。乃至今家所引像法決疑妙勝定等意亦
是。如涅槃後分本在僞目。至大唐刋定
始入正經。豈以時人未決便推入僞。大師
親證位在初依錯用。次授出世中。初
總明根授藥。乃與上上法藥合説。雖
二文仍離四教。故知應藏通而爲
出世法藥。別圓以爲上上法藥。故銷前文
四教一十六門。門門四悉。若不爾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