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汝可還去。苦不肯去。帝釋以蓮荷莖之。
舍脂乃以軟語帝釋。諸仙聞聲起欲。螺
髻落地失通。乃至世間一切染語皆生人欲
故應之。絲竹弦管等者。自古有樂不
八音。土曰塤。今童子猶吹之。匏曰笙皮
鼓。竹曰管絲曰絃。石曰磬。金曰鍾。木
柷。所以作樂調八音。改人邪志
正性。移風易俗。今之樂者並鄭衞之聲。増
狂逸正性。是故須訶。如論云。五百仙人
雪山中住。甄迦羅女於雪山浴而歌。聞
其歌聲諸禪定。心醉狂逸不自轉。在
指者爲環。在臂者爲釧。鈴佩等並取以飾
女身者發聲。故能生欲。次香欲中言欝茀
者。茀香繁貌也。氛氳祥香也。芬芳香雜氣
也。酷烈亦香盛貌也。郁毓軟美之香也。於
正香並不著。人謂香少過今則不
然。開結使門眞正路。百年持戒能一時
壞。大論云。如羅漢龍宮龍請食。
餘鉢令沙彌洗。鉢中殘輒嗅之甚香美。便
方便繩床下。手捉床脚倶入龍宮。龍
言。何以將未得道者來。師言。不覺。沙彌得
食美。見龍女香妙端正無比。生大染著。内
心發願。願當福奪此龍處。龍言。勿
此沙彌。沙彌還。一心修施戒願早成
龍。是時繞寺足下水出。自知龍業已成。至
師本處大池邊。袈裟覆頭而死。變爲
。福徳大故即殺彼龍。擧池盡赤。未死之
前師及徙衆訶之。答言。我心已定。師將
池看之。歎云香故致使爾也。
復有比丘池華香。爲池神訶。後人拔
壞池神不責。比丘反責池神。神云。比丘如
白淨&T073554;黒易見。俗如黒物人所見。
何足怪。味欲中珍貴也。即妙味也。肴字
正從食者非今意。詩傳云。非穀而食者曰
肴。肴&MT04877;也。説文從肉者啖也。肥腴者。説文
云。腹下肉也。津潤也。膩等並脂膏之類。以
味故當洋銅灌口。以著味故墮不淨
。如一沙彌心常愛酪。檀越供僧沙彌毎
餘殘。愛著不離。死生餘殘酪中。師得
。僧分酪時云。徐徐莫酪沙彌。人問
其故。答言此蟲本是我沙彌。以酪故生
此酪中。爲是義故。應味。觸欲者。生
使之本繋縛之縁。何以故。餘欲於四根
其分。唯此觸欲滿身受。生處廣故
多生染著。此著難捨。若墮地獄還以身觸
苦萬端。此觸名爲大黒暗處。論云。如
撥仙人經云。過去有仙名曰劫撥。得五神
。王所敬重飛行往反。王自捧仙布髮與
食。手自斟酌積有歳年。王有務遠行。王
一女端正無比。王告女言。吾奉事仙
敢失意。吾今遠行汝供如我。彼仙飛至
女以&T016254;著按上。觸女柔軟即起欲意
欲盛失通歩行出宮。衆人集看。王聞往看稽
首説偈訶仙人。仙人言。實如言。此五過
患者下五譬如文。又摩訶衍云。哀哉衆生常
五欲之所惱亂。而猶求之不已。如
枯骨毒蛇。此五欲者。與畜生
異。齡者年也。觀心訶欲者。初文擧欲能生
三諦。常無常等即是二邊。第一義諦即是中
道。欲中既有三諦之味。何不之令
。而但著世間麁惡欲染。一何誤哉。故大論
下明欲中亦生無量諸見。欲是鈍使。復更
於無量諸見。利鈍具足咸生欲中。此爲
下文三觀所觀之境。今觀下即能觀之觀。次
第觀中。先明空觀即析體不同。且此二空
豈與老莊同耶。莊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
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五臭亂因悛中顙。
五味噣口使口厲爽。取捨滑心使性飛揚
此五生害害於五根。老語大同。彼教雖
生不害生之本。唯知五所害永
害之方。悛字七全
噣字竹救切喙也喙
字許穢切口也
知老教未始無色奚嘗不盲。乃至滑心亦
比説。假觀中云猶名受入色空者。斥
空觀。若不色中一切佛法。但名
著色空。中觀可見。故釋論云下重斥
也故知二乘不色實。深訶下出理訶之
。事中訶欲復兼圓理。方可圓家方
便。故云意在於此。人不此用是文爲。上
下咸然請垂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之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之四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第三棄蓋中文義同前。於中初文列數。
名辨異。擧譬引證等文。並可見。婆沙四
十八云。此五蓋中三事各立。謂貪瞋疑。二事
共立。謂睡眠掉悔。倶舍云。食治用同故。貪
妙欲食。不淨觀爲治。瞋恚以
食。慈心觀爲治。疑以三世相食。
縁起觀爲治。故各立一。昏沈睡眠以五法
食。一懵憒。二不樂。三嚬欠。四食不平等
性。五心羸劣性。以毘鉢舍那治。舊名
即昏沈是。掉擧惡作以四法食。一親
里尋。二國土尋。三不死尋。四念昔事尋。以
奢摩他治舊名掉悔。掉即擧也。悔即惡
作。故共立一。問。何故前三各各立一。後二
二二立一。答。前三獨能辦。後二共方*辦。
人*辦事有共有獨。今此文列疑在
者。以前四蓋遍有疑故。而前四増強從
 雙隻之意還依論文。若大乘經意通
金剛。具如後釋。前訶欲下即辨異也。前
訶欲對塵發識。非直五識五欲名。必
同時意識縁現五塵。起五意識分別想
著起希須心。故名爲欲。今此五蓋方云
意地者。謂前五塵至禪時。意地猶染
能覆禪定。故名爲蓋。前欲一向對順情塵
蓋通違順定以説。擧譬中先擧本譬。次
重譬。云如毒樹等者。文雖前義意則異。
蓋必棄如毒必剪。檢賊亦然大品
下引證中。云離欲及惡法者。倶舍云。蓋五
唯在欲。世禪尚須此二法。況圓頓修耶。
貪欲蓋起下次辨蓋相。初貪欲中云開結使
。九結與八十八使並因欲入。以香故
結使入。香爲能通結使門。又云。結使
即門名結使門。以能使行者至惡道故。銜
命曰使爲結所使故也。三世九惱者。文通
三。謂一惱我二惱我親。三讃我怨。三世
各爾。故合爲九。問。過去已去未來未至。云
何名惱。答。惱雖過未境實現在。與時相値
則生於惱。及以過去曾惱於我。若離瞋者
惱境惱心不生。如釋提婆那以偈問
佛。何物殺安隱。何物殺無憂。何物毒之根。
滅一切善。佛答。殺瞋則安隱。殺瞋則無
憂。瞋爲毒之根。呑滅一切善。眠名増心數
法者。此中總説睡眠之法。能令心數増長
息。彼倶舍中約法相者云。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増一以三性故也。善心所有
十二法倶起。十大地十大善地及尋伺。有時
惡作。不善心所有二十。謂大地十。大煩
惱地六。大不善二。尋伺二。四煩惱忿等。惡作
二十一。有覆有十八。無覆許十二。如前心
品中。若有皆増一。薩遮尼乾經云若人多
睡眠二行偈。具如今文。釋論云者。大論
總有八偈云云。大經云。如人喜眠眠則滋
。掉悔蓋相者。掉動也。掉之爲法破出家
。攝猶不定況更掉散。大論十九偈曰。汝已
頭著袈裟。執持瓦鉢乞食。云何樂
戲論法。放逸縱恣失法利。薩遮經云。戲論
染心心不三昧。爲智者訶行者
解脱。欲速利益。應諸放逸。論云。
言悔者二種。一掉後生悔。二如重罪人
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拔。今亦具二。
初文即初意。次若人下即第二意。故大論十
九云。若人有二種。應作而不作不作而
作。是則愚人相。不悔心故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不作。初句總標。次三
句初意。次四句第二意。故寶積經中有菩薩
宿命智。知億多劫所作重罪。以憂悔
無生。時文殊師利知其念已。於大衆
刀害佛。佛言。若欲我爲善害我。
文殊白佛。云何名爲若欲我爲善害我。
佛因廣説一切諸法皆如幻化。若能如是是
善害我。菩薩由是照知宿罪皆如幻化。得
無生忍。疑中言猶豫者。是不決之總名。猶
者。爾雅云。如麂善登木。尸子言。五尺大犬
猶。説文云。隴右謂犬子猶。亦貜屬。言
此犬子。或隨人行時前後不定。故名猶豫
疑雖過然須思擇。於自身心決不
疑。師法二疑須其時。若未三昧來。
此二法若不疑者。或當復雜邪師邪法
故應熟疑善思擇之。疑爲解津此之謂也。
師法已正依法修行。爾時三疑永須棄捨。五
蓋病相下明棄蓋法。此則結前生後。亦先事
次理。行者下明治之法隨彊者故。若貪
下正明治。不淨治貪者且約實觀。具如
第七卷中。治瞋中云二世者過現也。亦如
第七第九。治睡中云如向寶山等者。大論
信中云。以信爲手。如人無手入寶山
得。不信之人入佛法寶山。都無
得。以不信故則生疑惑。若有信者入
佛法中空剃頭能問能答。當知出家之
人寶山悉至。寧空手歸。杖毱貝等者。杖者
禪堂中行。祇律云。以竹爲杖。長八肘物
兩頭。令下座行之。不脇以
。三搖不覺左邊*拄之言毱者皆以
其頂上。睡則墮地覺已策發。律云。若
睡者毱擲之。貝者吹令聲以警
。星者佛法唯許睡觀星。餘一切時制。
或復以水洗其足面。婆沙云。從日沒
。結跏趺坐勤行精進。頂安禪鎭禪毱
法杖。亦更有餘聖者治法。如育王經云。一
比丘喜睡。毱多和尚化作一鬼七頭。手把
懸在空中。見已還本住處。和尚語言。
坐禪。若睡還來。精進得道。又一比丘多
睡。見鬼見毱多。毱多語言。鬼不畏。爲
鬼所殺不生死。爲睡所殺生死無窮。比
丘還房坐禪得定。又如譬喩經云。有一比
飽食入房睡。佛知七日死。佛至
其房彈指寤之。説偈警之。寤已禮佛。佛
言。汝維衞佛時作沙門利養經教
飽食却睡不非常。命終墮&T062865;蟲蚌蟲螺
蟲中。五百萬歳常處黒暗光明。一睡
百歳乃覺不出家。今爲沙門。云何更
睡不厭足。比丘聞自悔自責。五蓋即除
第四果。此乃聖者知機警睡之方。治
中云雪山從鬼請偈者。具如大經雪山童子
中説。天帝拜畜爲師者。未曾有經上卷。佛言。
念過去無數劫時。毘摩大國徙陀山中有
一野干。而爲師子逐欲食。奔走墮井不
出。經於三日心分死而説偈言。
禍哉今日苦所逼。便當命於丘井。一切
萬物皆無常。恨不身飴師子。南無歸命
十方佛。表知我心淨無己。時天帝釋聞
。肅然毛竪念古佛。自惟孤露無導師。耽
著五欲自沈沒。即與諸天八萬衆。飛下詣
井欲問詰。乃見野干在井底。兩手攀土不
出。天帝復自思念言。聖人應無方術
我今雖野干形。斯必菩薩非凡器。仁者
向説非凡言。願爲諸天法要。於是野干
仰答曰。汝爲天帝教訓。法師下自
上。都不敬問法要。法水清淨能濟人。
云何欲得自貢高。天帝聞是大慚愧。給侍諸
天愕然笑。天王降趾大無利。天帝即時告
諸天。愼勿此懷驚怖。是我頑蔽徳不稱。
必當是聞法要。即爲垂下天寶衣。接
野干於上。諸天爲設甘露食。野干得
活望。非意禍中致斯福。心懷踊躍
量。於時野干自念言。我得宿命過去
云云。令諸天敷云云。天帝説井厄
。野干廣説有人樂生惡死。有人樂死惡
云云 天帝問。濟命無功徳法有何功
。野干廣説施法功徳云云。乃云。過去有
阿逸多。初持十善。後爲邊國進女贈寶。
因即奢侈墮於地獄。出獄墮鬼。從鬼復念
宿命十善。從鬼墮畜爲野干身。我墮分
冀得天。以汝故違我本願。是故説言
命功少。天帝難言。世尊所説善人求死。
是事不然。若欲死何故入衣。答言。有
故。一者順於天帝意。二爲諸天得法。
三爲化宣傳法。復爲天帝廣説法門
。大論云。不以嚢臭等者。大論九十六波崙
縁中。若有弟子見師過者。若實不實其心自
壞失法勝利。故空聲告言。莫師過。應
薄福不於佛。今値惡師。不過自
般若。若師有過不於我。我從師求
。如狗皮嚢盛好寶物嚢臭而棄
。如罪人炬等。具如四三昧中引。萬川
者水會而爲川。川大而自穿。穿通也。普超經
云等者。今引稍略。彼經下卷佛授闍王記
竟。告舍利弗。人人相見莫相平相。所以不
相人者。人根難見。獨有如來能平
相人。行如如來相人。賢者舍利弗及
大衆會。驚喜*踊躍而記斯言。從今日始盡
其形壽。不他人。不敢説人某人趣地獄
某人當滅度。群生之行不思議。佛法如
海唯信能入者。孔丘之言尚信爲首。況佛法
深理無信寧入。故云。兵食尚可去信不
去。華嚴信爲道元功徳母等。如諸聲聞得
羅漢已。四智究竟二脱當滿。豈更進求
乘之道。故自述云。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言以信得入者。若不方等
而生信心。安能至法華&T040879;。和伽利
者。第一本云。有老年者初始出家。未
識。在僧伽藍小沙彌戲曰。與汝初果
其坐已即以毛毱其頭上。語言。此是
初果。以信心故即獲初果。即語沙彌。我已
初果。沙彌復弄之曰。如是依前。四度爲
之至第四果。毱多教弟子上樹者。付法藏傳
云。南天竺有族姓子出家學道。愛著自身
洗浴塗香好美飮食。身體肥壯不道。
毱多所勝法。尊者觀知以身故
漏。語言。若能受者當汝法。答
言。受教。即化作大樹其上之。四邊變
爲深坑千仞右手。如言即放。如是次
第乃至都放。分捨身命地不深坑及
。爲説法要第四果。狐疑者。狐是獸一
野干。多疑善聽。時人云狐疑蓋因此也。
此獸爲鬼所乘。時人以之爲精媚。有云。黄
河氷厚。欲河時委聽水聲聲絶方渡。覆
器者。信無故如器覆。大論云。羅云自小多
妄語。以妄語故令無量人不佛。
佛欲調之。遠行還令水。佛脚挑澡槃
其注水。答云。器覆水不入。佛言。汝如
法水不入種種訶責。今借譬疑亦同
。問下料簡。答中先出多解不同。初文者。
既有門戸詮次無知能到。故是障也。
出入有由故云門戸。始欲界麁細等住
乃至非想名爲詮次。餘文可解。雖各異計。
今文意人判。問下先問起蓋相。爲
長遠之由。次廣開下出長遠之相。阿毘曇下
偏也。近惑既以覆相而説。當知非但覆
於貪愛瞋恚等相。存沒不同。亦以近覆遠。
五蓋通至佛地。上棄下示其偏計
之相。未禪來所有五蓋皆名鈍使。如
前辨蓋相是也。利使下次明利使五蓋
前隨自意中邪空之人。此爲利使之例。由
此使故生於五蓋。亦如前明五欲中六十
二見。皆名爲欲。即利鈍兩蓋皆爲觀境。從
呵棄下明蓋入空。且結初果者。且從
利使名故也。從初果下。復約初果
鈍使五蓋之相。爲後三果之所破也。例
初果蓋相以辨二三果上蓋相。復次依空下
出假上蓋而依空起。言五種鹽者。大論
二十四云。六師不五種鹽。未審彼土
五鹽如何。若此土五鹽。謂顆鹽緑鹽赤鹽白
鹽印鹽。鹽有多類大略五耳。西方準此亦
見。有阿羅漢他所問。何名赤鹽
所從而問三藏。三藏云。鹽是味赤是
色。未曉小事者由出假智故。既是不
了義當於睡。依中起蓋中云大樹折枝等
者。大論三十云。譬如空澤樹名奢摩黎
枝觚廣大衆鳥集宿。一鴿後至住一枝上
枝觚即時爲之而折。澤神問言。鷳鷲皆能
任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云。此鳥
我怨家樹來。食彼尼倶類樹子來棲
。或當糞子地者惡樹復生。爲害必
大。是故懷憂。寧捨一枝全者大。菩薩摩
訶薩亦復如是。於諸外道天魔諸使及惡業
。無是畏而畏二乘。二乘於菩薩摩
訶薩邊亦如彼鳥。壞彼大乘心永滅
乘心。論中明三乘共位大斥小故對
乘心。今借彼文亦且依彼云二乘心。若準
今文意。應二邊心宿寃鳥
喜故義當於瞋。大論云等者。證地地
中皆有無明。有無明故即有五蓋。故大論
大品云。經前後文何故處處説破無明三
耶。答。法愛難斷故處處説破無明三昧
此即眞道法愛不似愛。是則初住雖
一品品品須破。若暗證家謂纔知眞理
是佛者。不教相故也。是故今云菩薩比
佛猶有漏失。是則等覺比佛猶有一品漏
。況復下地。地持云第九等者。論文以
第九禪。第九禪名離一切見。故知等
覺猶修離見。故見義不近。故云唯佛究竟
乃至八萬四千秖是四分。四分秖是五蓋。所
以佛地方盡五蓋。復次下約一心棄蓋。前
三諦次第故。非是一心。於中初文先
次第。故云後不關前。況復分屬三人
同。以凡夫有利鈍乃至菩薩有俗蓋。故云
凡夫時所棄。乃至菩薩時所棄等。地攝下
二論次第之計。圓釋下引佛化儀
圓教。然圓頓教本被凡夫。若不
凡夫。佛何不自住法性土。以法性身
菩薩此圓頓。何須諸法身菩薩。示
凡身此三界耶。若待下正結示。一心在
凡即可修習。故大品下引經示相。經中既
欲具諸法。當知欲蓋即是法界。故一切
法皆趣於欲。釋趣下釋出經意。先略。次
廣。初文略者秖是三諦。三諦秖是趣等三耳。
略即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難見故。從今更
下。廣約思議以示不可思議相也。下去諸
文皆先明思議。次撮思議不思議。上來
諸文皆先次第。次明不次。唯此一文後以
不思議。故知前後廣略相顯。但在
理文相何恒。人不之隨文生想。逐語迷
文。便於此部而欲擇此文可修彼非
者。未今家始終大體。識大體已。簡與
旨在其中。故於略文善須意。故大論
十七云。如禪棄蓋攝心一處。是菩薩以
智慧於五蓋。無棄捨。於禪無取知
諸法空。非内非外亦非中間。若得諸法實
則知五蓋空無所有。是則名爲蓋實
相是禪實相。菩薩亦爾。知欲及蓋禪及枝林。
一相無相之修入。是爲禪波羅蜜。乃至
四念亦復如是。次廣釋中云欲爲法界者。
即指最初一念欲心。於中已具十法界性
必能次第生於欲果。始終並在初一念中。故
一切法之根本。言一切法者因果中間始
終諸法也。故云如初起欲覺已具諸法等。以
知故便謂輕心其過輕微。向若已知
法具足。即驚怖毛竪。豈令身口造趣迷荒。初
試歇熱等者。蘊積欲想内熱於心。初一行
之似如稍歇。續起續行無時暫捨。故使
曾於一餐食一啜飮頃。而離欲想。或偸或劫
等者。隱匿不與取名偸。即是私通人法所
護者是。對面不與取名劫。即是彰灼彊奪
護之境者是也。逼謂抑他有護無護情
願者是也。貿謂於非護境衒賣求財者
是也。如是等者等取非上諸類。但是形交
欲事者。若得此境等者。夫以下薦上爲
供。以卑資尊曰養。是人棄於三寶勝田。唯
五欲穢境給所須。故云供養。法華疏
云。施其依報名爲供養。第一本云。若得
大須供給。語雖順不今文。得
已不貧富。皆生過罪。適有此有等者。
纔趣欲境名爲適有。欲業已成名爲此有
未來招報名即有生死。世世増長故遍受
果。亦復因於殺盜等故。受果亦遍。欲法界
外無復別法。且擧一念具足利鈍。利鈍遍
於十方三世。亦由利鈍於三諦。當知欲
法攝諸法盡。此即一念欲心具六界法。以
觀境。如上者上所明利鈍也。云下推
欲空四句三世。三世中云過去欲縁等
者。落謝五塵名爲過去。塵雖過去猶發
。名爲欲縁。現在欲想名爲欲因。行於欲
所生法。此法必能招於苦果。今推
皆不得。横竪者結前兩推。横謂四句
竪爲三世。既識下明蓋爲假也。譬云
寇設陣者。寇賊也。其寇若多設陣必廣。所
破既大其勳益高。欲廣功深故是勳本。破
位名爲大功。位具諸法大富貴。貪欲
種者能生佛故。於一念心分別無量。故
能出生無量法門。欲如薪多糞壞。觀如
猛華生。合譬可知。此且約俗諦説也。壞者。
尚書云。土無塊曰壞。俗諦若成位在七八
等信。故云能淨諸根。如此下判位○第四調
五事者文義同前。文相又二。所謂開合。從
調食者下正釋。亦先事次理。眠食各爲
調。餘三合爲一調。初調食中不身食者。
第八卷。尼乾經者。彼經尼乾答嚴熾王
云。波斯匿王食噉太過。身重懈怠。現在未來
身失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
醒寤時籌量食。窳墮等者。窳余乳
*切
郭注爾雅云。勞苦多*墮曰窳。亦懶也。如
人懶故不自勵瓜瓠在穴。故字從
下兩瓜。又云。懶恒在曰窳。博物誌云。皇甫
謐問青牛士養生法云。人欲常勞食欲
常少。勞無極少不虚。去肥膩
。俗養生法尚令自勞。豈志道者過食懈怠。
唯失利而已。亦乃増病損生。眠是眼食
等者。増一云。佛在給孤獨園多人法。
阿那律於眼睡。佛説偈曰。咄咄何爲睡。
螺螄蚌蛤類。問曰。汝爲王法賊盜
而出家耶。答曰。不也。我厭老病死故求
出家。既信心堅固而出家者。佛躬説法而
眼睡耶。那律座起白佛。自今已後形融體
爛。終不佛前*眼睡。因曉不眠眼根
便失。佛言。勤加精進者與掉戲相應。懈怠
懶墮者。與結使相應。汝行中道。那律云。已
佛前誓不能復違先要。佛令耆域治
之。耆域曰。若少不眠。治之可差。此不
治也。佛告那律。汝當寢息。何者。一切由
存。眼以眠爲食。乃至意以法爲食。涅槃以
不放逸食。我無放逸涅槃。那律
云。我不敢違。後因得天眼。眠是欲界報法。
既未禪。但可調停而已。若無禪而不
者。必是鬼也。如下第八卷引。王是鬼種而
眠睡。三事合調中初文者。即合調之由。
何事故須三事合調。以始終三事合故。
七日一變者。如阿難問經。佛爲難陀
胎相六趣不同。兼辨六趣中陰等相。乃
至父母精血互有無等成不成相。及精血淨
不淨相等。初入如風雨入舍等諸相不同。
母腹而命終者。以酥油楡皮汁
手。挾薄刀子。推手入割死兒身片片而出。
又母胎諸患種種相貌而不胎。入已若不
壞者。七日一變。初七名柯羅邏薄酪。二
七名阿浮陀厚酪。三七名閉手短小
藥杵。四七名伽那温石。五七名波羅奢
五皰開張。六七現膝相。七七現手足相
八七手指相。九七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相。十
七堅實有風門胎如嚢。十一七七孔開
徹。母性改常。十二七生大小腸絲綖。有
三支節一百孔穴。十三七生飢渇想母食資
潤。十四七生九脈交絡纒繞。十五七生
十脈一邊各十。又四十脈八萬名。十六
七氣息通。十七七眼得光。十八七諸根明。十
九七諸根具。二十七生諸骨。二十一七生
肉。二十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
七生膚。二十五七血肉長。二十六七生髮。
二十七七以業力故分別端醜。男居母左
女居母右。男面向内女面向外。皆手掩
蹲踞而坐。二十八七生八種想。謂座榻園林
。二十九七生光潤。五色別異。三十七長
髮爪。三十一七至三十五七人相具足。三十
六七生厭離心不樂。三十七七生穢獄想
三十八七風力所轉頭向産門。申兩臂
産門。毎於一七各有一風吹令變異。風各
名具如彼經。生已八萬戸蟲從身而生。
縱横飮噉。左右各五百。諸節各有若干蟲戸
長大衰老常與蟲居。是則三十八七計日成
二百六十六計成九月。所以少四以
故。問。世教及經並云十月。何故唯九。答。
九即十也。何者。經渉十故。如月初一日受
胎者。則定唯九月。二日已去日數滿時即跨
十。大數雖爾。又有羅云六年脅尊六十
亦有減者乃至五月。雖増減不同然三事
必具。問。壽煗識三與身息心。既其不同由
義何在。答。煗即是身。以煗故精血不壞。
功能説故名爲煗。壽名風息。初託胎時
一毫氣。但根未具時隨母氣息根具氣
分。名爲兒息。由息故連持此身。從
説故息名壽。識即是心從當體説。既從
初識壽煗二前不後。當知身息心三
曾相離。是故應須三事合調。若能調停依
之入道。即是依因死屍彼岸。一切善
法由之而生。乃至成於三徳祕藏。故云
能調凡夫三事聖人三法。即此意也。初
入定時下正明調法。謂入住出三時調之。
故禪門中調身云。夫坐者須先安處使
妨。若半加以左壓右牽來近身。使
右髀。若欲全加&T050101;右以壓左。寛
周正身。勿坐時更有脱落。手以左壓
右。重累相當置右脚上。亦令身當心安
。挺動支節七八許度。如摩法。勿
聳正頭直項令鼻對臍。不偏邪
。身如矴石騷動寛急過。是身調
相。調息者身既調已。次開口吐胸中氣
恣而出。使身中百脈處皆悉隨氣出。次閉
口鼻中内清氣。如是至三。若息已調一度
亦足。次閉口脣齒纔相拄。舌向上齶
纔令外光。次簡息風氣息若調者則易
定。次調心者。一者調亂令越逸。二
者調心令沈浮得所。若心沈時繋念鼻端
心若浮時安心向下。復有三種。一下著心。
二寛身體。三想息遍身毛孔通同而出。以
此三法調三使調。此即初入調三之相。住
在禪中若有調如初入法。如調弦等者。
初如調弦入弄後不曲。如禪中
事不調心不法。軫者方言枕也。即絃下
柱名之爲枕。若欲定漸漸申舒按摩其
。漸漸吐納細細呼吸。勿外麁頓衝
。漸漸放心縁於外境。心仍觀了本所
。調三事法委在禪門。若能下調三事意。
元爲何事而調此三。若修根本乃至圓頓
今文本意令三徳。故云聖人三法
是故此三是三學之由。成於常住身息心三
故轉凡身以成法身。轉凡息以成慧命
凡心以成菩提之心。始此等者。凡夫三
法爲始。初修圓觀名爲聖胎。至初住位
聖胎。至妙覺位身成就。此即合調
之位也。次觀心調者亦爲三段。初調食亦
並約三諦三觀。食中引法華經者。無中道
法食饑餓。無功徳萬行羸痩。未
清淨法身。唯有塵沙無明諸惡莊嚴。名
。次三事合調文有三番。一番約教二番約
觀。文雖合義必各釋。義雖各釋理實不
分。初約教中身云六波羅蜜者。調無作六
滿足法身。故大經師子吼云。六波羅
蜜滿足之身。大品云樂説辯等者。問。何故
樂説辨以釋六度。答。六度以般若
本。及禪進等並是樂説之相。此三又與戒施
忍三互相莊嚴。是故六度皆名樂説。大品文
中復以説法樂説辨者。亦是般若之相。
經云樂説卒起不卒起等者。或有法師
蹇或歌笑心亂。論六十六釋云。高座説
樂説不生聽者憂愁。我故遠來法師不説。或
復思惟怖畏故不説。或不知不説。問。卒起
何故復爲魔事。答。法師求名生著自恣而
説。無義理故亦是魔事。大品云般若非
利等者。利鈍是空假。中道種智不二邊
故非利非鈍。非難非易者。二乘出界由
八六四二。故爲難。三教菩薩雖眞妙
既云已發之爲易。圓人六即。六故非
即故非難。次約觀二番中。初番三觀共三事
各。次番三觀各三事合。初番之中調心在
者。隨便而釋應別意。寄事顯理前後無
妨。行者下結位可見。如即行人未
獲者。但勤行權智父實慧母。令聖胎。○
第五行五法者。文義同前而不事理。標
列可知。前喩下牒前本喩。先牒次合。初文
先反譬五法則所作不成。初不作譬
樂欲。作不慇懃精進。不作法
念也。作不巧便慧也。作不專
一心。則事不成譬正行不成。今亦
如是下合五法。若無兩字總冠於下。若
樂欲希慕。合樂欲。若無身心苦策。合
精進。若無念想念。若無方便
巧慧。若無一心一心。止觀合
行不成者。備上二十若無五法尚自不成。
況二十中闕或無五法耶。若能下正合
五法。亦以若能兩字下五句。若能欣習
厭。合樂欲。若能曉夜匪懈。合
。若能念念相續。合有念。若能善得其意
巧慧。若能一心無異。合一心。此人
下合正行成就。次二譬者。船游法性之水
以至彼岸。次鳥如行者從初發心實相
。至涅槃果。若無五法諸行不成。又以
而爲所至。無此五法下擧淺況深。故初
文云小事尚難。即世禪也。當知下結意也。
大即三教小即三藏。事即世禪理即出世。又
世出世各有事理。故前初文通約漸頓
方便。次別約今文圓頓之教。於五品之
以立二十五法。爲遠方便。準此爲例。三
教並應別於外凡之前並用二十五法。爲
遠方便。但近方便所觀各別。若修事禪
七境近方便。若兩教二乘則以八境
近方便。若通教二乘復以三藏所觀
。亦用八境半近方便。三藏菩薩專以
前九境界。爲近方便。若通別菩薩亦以
。爲近方便。據此意者託事生解。隨
爲立行不同。今文顯圓亦須次以顯
不次。又復隨事先立於次。若論元意專在
不次。又前四科寄事顯理。則約事論轉。今
此五法即事論轉。是故直約法相而説。不
更爲事理二重。是故但云大小事理
而作方便。隨何教而生樂欲乃至一心
次正釋中先判定體方便不同。次正釋方便
初文先旁引成論瓔珞。明方便不同。瓔珞四
禪各一默。然支爲定體。次毘曇下今家正
用。即此五法倶爲方便。大論同毘曇故也。
初約初禪。次約三觀。初禪中云施戒忍世
間常法。如客主之法。法應供給。乃至畜生
亦知布施。或畏他故而持戒。如王法等
或畏他故行忍。今欲諸法實相般若
禪定。禪定爲智慧之門。爲禪定故故須
精進。復次施戒忍是大福徳。更欲妙定妙
。故加精進。譬如穿井見濕土泥。若無
水不得。鑚火亦然。此中云今欲求般
者。且約遠論。如向所論既求初禪。五
法並應初禪之方便。般若亦應世智
而已。引佛説者。如瑞應云佛終不
起等得是三事者精進定慧也。因果合論則
十二觀者。初攀爲因至上爲果。初厭爲
下爲果。若依此言下簡異也。依此攀厭
因果之言。似外道。此是佛弟子暫用
六行。以修初禪。用禪以爲實相方便。或爲
諸教方便。並名正法。準此文意初禪
此禪亦爲諸教之門。如漸次修故列在
觀之初。決定一心者。決定爲初禪。乃至
三觀已入定。若已入定即正修也。何
方便。次約三觀中初是空觀。復次欲者欲
化衆生下假觀。復次欲者如薩陀波崙下中
觀。於中先約般若。即是求於中道之教
次從復次重説下即是約觀。初約般若
中。云七日七夜等者。七日七夜閑林悲泣。
何處聞般若。七歳行立者。至香城中
曇無竭菩薩入定。待起定七歳行立
坐不臥。賣身等者。初聞空聲云。香城中
菩薩。名曇無竭。爲供養以自賣身。
高聲唱令。爲魔所蔽人無聞者。雖餘人
並是不我*辦供養者。有長者女。於
高樓上獨聞菩薩自賣身聲。而爲菩薩
*辦供具。故云魔不能蔽。刺血等者。在彼行
立過七歳已。菩薩定起求水灑地。以散
香華。爲魔隱水更加精進自刺身血。魔雖
水。増其善巧勇猛之念。一心者。常求
餘想。菩薩既求不共般若。亦得
引證意也。次約觀者。初文是欲。不雜下進。
繋縁下念。修中下巧慧。息於二邊下一心。準
義亦應更明大心三觀。向約教明於般
。已是求於圓實般若也。是故從略不
更明。從此二十五法下結示二十五法功
。一切者亦不世間及以四教。以世禪
四教觀解。導此二十五法則所爲皆別。故
亦轉。譬中云曲弄等者。正曲之弄名爲
曲弄。調紘即正曲之序也。細分無量者。通
世禪。禪禪不同。及以諸教四門。門門不
同。故成無量。今用下正明今文方便功深
即爲圓頓遠方便也。以對十境爲近爲
故也。大品下證。既見理已理無遠近。即以
遠方便外。近方便爲内。以此方便
思議不思議。誰復更論内外近遠。雖
内外必假内外於妙觀。故云不以無觀
得是智慧。是智慧者。中道種智以爲能觀。今
且下且寄理前。須此二十五外方
便也。然不可定執下破執。若以解導事。及
境界觀意。則倶成方便。若失
則内外倶非。人不之。痛哉痛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之四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一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初釋正觀中先明來意。亦名結前生後
中初略次廣。初文結前。今依下生後。問。
前五略中有行有解有因有果。何故但云
六重是解。答。言大意者。冠於行解自他因
。意既難顯還作行解因果等釋。非
行果等也。故大意是總。餘八是別。別
是別釋行解因果。如釋禪波羅蜜十章之
初。亦是大意。總別等意意亦如是。若復有
人依前五略。修行證果能利他等自是一
途。即如第三卷初記也。若論文意但屬
。於解中恐解不周。故須委明名體及
攝法等。方堪下十境十乘。如大意中
發心十種不同。及四三昧明行差別。但
頭數相未足。是故都未於十境十
。方便望五稍似行始。若望正觀全未
行。亦歴二十五法事生解。方乃堪
正修方便。是故前六皆屬於解。並憑教立故
依修多羅。爲偏麁故云妙解。又所
教不大小偏圓之別。以同共成一圓解
故。又修多羅之名。名該三藏。如達磨欝多
羅。云論本亦名修多羅故。又十二中非
一部。始終通名修多羅故。故前所引若論
若律若大若小。共成妙解。故今通指云修多
。言生後者。用前諸解方堪行。如
名中先待次絶。絶秖是開通徳會異共成
。顯體四段並先偏後圓。以爲待絶。體爲
所詮。名既開顯體亦隨名。用所開體遍攝
諸法。法相難明仍分六義。遍於事理因果
自他。一一並通界内界外。還以六義展轉
相收。復以五門所攝法。方曉體内所
互融。復了融中實權不濫。更以權實四章
互顯。圓解稍利。復以此解於方便。事理
融即乃名妙解。依此妙解以立正行。如
解行取於妙理。尚猶難當。況欲偏指部内
一文。何由可圓眞妙位。當知未
通之意。故須善曉前諸大章鉤鎖冠帶。收
攝文旨攬入一心。仍須十法和合成乘。一
一調停境境研覈。借使未悟可妙因。如
諸聲聞位登極果。方等彈斥般若被加。來
至法華三請四止。猶須廣略五佛開權。法譬
因縁慇懃鄭重。仍有了來至涅槃。豈有
末代鈍根潜指一句。能辨佛乘。必隨句妙
通。若非六根是五品。故觀心論云。能答
問者許是五品。是則自心妙達何待他文
若讀文尚迷請不自擧。故前六重皆是妙解。
故一一文中並以次第不次第及開權
等。唯隨自意中略語觀心十界三諦者。正
意秖令一心權實而修妙觀。故云解立
行。膏明下廣明來意中。先明人法之得。於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