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身受心法。起無縁慈悲。寂而常照不動而
運。普覆法界縁念處。三種念處一心中
具。以智慧觀名爲性念處。定慧均等名爲
共念處。所有慈悲縁九念處名爲縁念。後
三即是衍門三種破見。後三教四門是也。前
唯佛得第三者。問。前何故云千大羅漢
並是無。今云唯佛。答。羅漢非得。但
佛爲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之二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次明見發中有標。有雙釋兩因。有
釋兩縁。有譬有合。初雙譬兩因。決却下雙
兩縁。濬者深也。暗障下合。不兩因
兩縁。如是下明見發之由。次明見發之
譬。次明見成不。從此下正明見發。外
等六人并三藏四門及結。並如文。駿者馬之
美稱。亦速疾也。何但下衍門中。初生起引
同。今於下正釋。初通教見眞四門。初釋。次
結。次若於下明入中四門。正門既有利根
中。今明發見亦有利根生於中見。此見
起時亦謂中幻化。從中無明眠法
生。此之無明亦即法性。或言下別教。初正明
四門。次結。初圓發中初正明四門。次明
。所破下重明見發之相以簡
是無生忍。者。得未到定尚謂無生。況圓門
見而生謬解。是知時代罕識者。次結
文。大乘下總結成内邪。實語是虚語等
者。大乘實教本是實語。以其依語各生
故。故成虚語。涅槃是生死等者。擧例以釋
語見之相。生死之法本是涅槃。今成生死
者。由著故。多服甘露等者。擧譬重釋
見之相。佛教如甘露見如多服。失理如
命。夫四見爲諸見本等者。明破立枝本
單四見並爲複具無言等本。但破於單
複等自破。如單四句中有見若破。餘三自
破。故第五破見中云。此見破已一切皆除。自
他復爲共無因本者。然自等四句亦與有等
四句義同。亦與因中有果等同。是故今文
彼此互用。如泥中有瓶。亦名爲有。亦得
名爲因中有果。亦名自。初句既爾餘句
亦然。是故今文約自等四而爲破立。既識
自等四句枝本。餘二四句準此可知。何故自
他爲共等本。由自他合故得共。由
共故故立無因。故知自他爲共等本。次引
龍樹證者。但廣破自他。共生既以自他
本。若破共生是故但云若言共生。倶有
他二過。是故不復計自他。無因既以
本。若破無因是故但云因縁生尚
不可。況無因縁而有生。所以但云無因則
不可。當知單四但破自他。共無因見。隨例
而破。本傾枝折即此意也。今大小乘下次以
佛法例釋。内外雖殊枝本義一。若欲推破
但破根本枝條自去。此但通例。次若三藏下
教釋相。於中先明藏通。次明別圓。初藏
通中先明兩教。次判自他界内外別。若通而
之。四教各有四性義也。若別論者。如
三卷即以四句各對一教。三藏爲自乃至
圓教以爲無因。今此文中復非通別。即以
四句中之二句。約枝本説。故以四教但對
界内界外自他根本。根本若破界内外破。共
及無因例亦可知。故搜前後諸文。不
之三意。然知所對雖即不同。名下之意各
所以。次釋別圓先正釋。次判君臣。言
弱等者。君者可以理天下。亦尊也。即是教
主可萬機。臣者助也。下也。今言互有
者。藏別兩教方便道中主未功。故云
君弱。主既無功功歸於臣。故云臣彊。通圓
兩教生之與滅並由法性。法性是君故云
。生之與滅非方便。方便是臣故云
。此中且判別圓二教。前謂別教。別教人
生之與滅。既由黎耶及縁修智。縁修黎
耶既非正主。名之爲臣。雖正主生滅
彼。故云臣彊。眞即是君既不眞。故
君弱。今即圓教。圓教人謂迷悟由理。不
黎耶及縁修智。故云臣弱。生滅由眞故
君彊。言餘二者謂藏通兩教。雖
中以眞爲君。三藏生滅既不眞。故云
。通教君彊比圓可見。君臣彊弱雖即若
是。判自他性意則少殊。由界内外對惑對
眞自他翻倒。故使所對自他交互。次從
因聞下略明多少。次明發異所伏。結前生
後如文。次行者下正明見發。雖聞必
先有禪定。禪定未見。於此禪後
復藉少聞力。故云因聞。非全散心得
聞。以散心中無發見義。初外外中云餘三
亦如是者。依初三祖但云餘二。依入大乘
故云餘三。次附佛法中應具列二人文但
一。所言等者等取方廣。第五不可説是
犢子法。及以幻化是方廣法。次明佛法。先
小。次衍。衍中初正明發。雖發此解下判
體性。此見雖大乘門。見生執盛。不
大乘入道方便。故云非大方便。故知此見不
衍門三教賢位。亦復不三藏内外凡
。故云不入小賢中耳。震旦有二福者。一
羅刹二無外道。儻使此土有得通外道
此方道俗誰不之。如姚秦時天竺外
道。來至此土。顏容可畏眼光外射。姚主見
已請求角試。帝問什公。什公曰。恐此土無
人能對此外道。又云。於此衆中融公應得。
命來問之融受斯命。乃令姚主請此外道
師徒。七日入内供養。融竊讀其書七日之
内究其宗旨。便剋日論議。纔登論席。融先
其宗而廣破之。次引此土經書之。默
言對。什公嘲之曰。君不大秦學海
蚊嘴之。於是外道便還天竺。若
使此時不其宗。此土學宗皆爲所壞。驗
知此地有邪人之福也。又西方外宗
及大小乘經論所載。此土咸諳。故彼方外宗
多不敢至。次寄此以於彼者。此方既
外道宗計。泛將莊老以例韋陀。次結
者。一種有三約人成七合二十一。準入大
亦應合有二十八人。次依佛法不同中
初小次衍。初云通慧自在者。通謂通神
一切智。下通韋陀等者。迦毘羅見尚自竊
三藏及。今人信他所引經論。謂爲
憑。不宗源謬誤何甚。次別明不同中。
初一切智中云論力者。大論云。有外道
論力。自謂論議無與等者。其力最大故云
論力。受五百梨昌募五百明難。來難
。來至佛所而問佛云。爲一究竟道
多究竟道。佛言。唯一究竟道。論力言。我等諸
師各説究竟道。以外道中各各自謂
訾他人法互相是非故有多道。世尊其
時已化鹿頭無學果。在佛邊立。佛問
。衆多道中誰爲第一。論力云。鹿頭第一。
佛言。其若第一云何捨其道我弟子。入
我道中論力見已慚愧低頭歸依入道。神通
中引大論所因處等者。如禪境中根本
九地。並有通用。以諸外人不特勝等故。
所因地通則廣。非所所因處通則
陜。九地展轉迭爲彊弱。此則從禪以判
。乃至佛法内邪或因特勝等。但發輕擧身
通等。具如第九卷中簡。韋陀中云治家濟世
者。如孔丘姫旦經籍三皇五帝之書。孝以
家。忠以治國。輔國利民。故云濟世。結
會中先叙意。次如迦羅下出法相。次正示。
驗之以元始等者。問一切智由何而得
其所計從何宗。故云元始。觀其所
引爲何等。以此而推識其歸趣。故云
之以歸宗。復以舊惑新惑之。則正之與
邪宛然可識。菽豆也。清濁自分如菽麥異
一一見別如清濁異。故云殊類。何意下結
邪正。既以混和等者。邪正尚自不分何能
大異小。拔謂簡出不混同○次明
中先釋。初約此方。言周弘政釋三玄者。
廣雅云。玄黒色謂幽寂也。此三似幽而不
陰陽等道。初易中云易判陰陽等。約有
明玄者。如太極兩儀。分而爲天地
變而爲陰陽。故曰是生兩儀。兩儀既立變
化生乎其中。又云。天地變化能生能成。君臣
變化能安能理。故知君臣父子之道不
陰陽。八卦六爻亦不於陰陽變化。變化相
易吉凶生焉。吉凶雖生窮理盡性。以至
。故知即是約有明玄也。又復周易但論
帝王君子之道。卜筮陰陽之理。故並不
。老子守雌保弱去泰去甚。如有生
名焉。復歸於無。如是等並約無明
玄。莊子内篇自然爲本。如雨爲雲乎。雲
雨乎。孰降施是。皆其自然。又言有無者。
内篇明無外篇明有。又内篇中玄極之義皆
有無。如夫無形故無形。無物故
物。不物者能物物。不形者能形形。
故形形物物者。非形非物也。夫非形非
物者。求之於形物。不亦惑乎。以是而言
變非之言。亦似四句而多在形而
形等。即有無也。又云。有信有情無爲無形。
此等例其相非一。故知多是約有無
玄。禮制下明果不因。許
國等。是不因。但立徳下釋因。
但立徳衞身不報。即是亦無。慶流
即是亦有。次斥行相中初斥善行。於
初如云下明行相。次得有下斥。斥中初判屬
初禪。次以小涅槃難。又法下大涅槃難。云
妙此等者。即以此妙此諸欲。唯妙無欲。
是欲皆妙。妙不得。故云皆無。妙謂涅槃
欲即界繋。故證眞者欲妙皆無。不得彰言了
義説者。縱是菩薩迹在彼教。未彰灼顯
了而説。説彼教主即是大權。世人常云。孔子
是儒童菩薩。故三教殊途而同歸。此約
迹而説。方有此言。若開未開。教終是
俗。秖縁教法猶是有漏世間之法。是故教主
言名爲殊途。但息下結行相。詖者
險也。佞諂不忠也。次明無記中先明行相
次斥。如文。明惡行中初明行相略斥。次
例。云如莊周斥仁義等者。莊謂孔子
仁義賊。以仁義小盜。不大盜
大盜者謂仁義以謀其國。竭字非應
去列
高擧貌也。如建鼓而求亡子
詎可得乎。亡者逃也。負鼓撃之以求逃者
之得也。謂孔子負仁義而求自然。未
得也。本以下結斥。斥孔子掲仁義惡。不
莊周掲自然而爲惡也。次明西方。初
來意。次例外見三者。破因不破果者。
往因名爲因。猶存現果
果。立現因故名因。不當果名爲
果。第二倶破不破一切法者。往因現果現
因當果。並破云無故云倶破。而不
無爲法。名一切法。以外道中立虚空
。若擇滅非擇滅。外道法中本無此二。猶存
破故云一切法。若復不三無
。名因果及一切法。第三外道與佛法何
異者。以第三師佛法。佛法亦破世間因
。如三界一切見愛。亦破三無爲。何者。
數縁滅處尚自非眞。但因此滅而會於眞
證位非數亦復如是。此二尚非況復餘一。故
知佛法亦破因果及三無爲。又大乘亦破
乘因果及三無爲。當知第三與佛法異。
大論去。答邪正不同。我正法中雖體析殊
並是正法。外道亦有下重難。外道邪因縁下
重答。邪正既別體析不同。有人下復出
。他人云。外道但云因破果破但是析。
名爲體。當知外道唯析無體。今明去正
釋也。破語意通兼於體析。若邪若正倶有
。如佛法中大乘名體。中論大乘首尾皆
破。豈以破則非體耶。故知破名兼於體
。是故但依大論邪正因縁。以判大小及邪
正等。次明行相自三。初釋惡行。先擧況。云
眞觀空人等者。出世觀於無漏眞空之人。
尚不於有漏諸善。況作有漏三途惡耶。
故知作惡非出世士。起空下明空見爲
所依。同我下正釋空見三法。初一切智中初
空見生使。云人不知空等者。見他一切
空人。慢他如土。次引六師例。云
若有慚愧等者。此指六宗迦羅鳩馱。具如
前説。背膾等者。無慚之人以木像背用切
魚膾。將佛經論用糊屏風。天雷之時而井
中尿。佛法因果隔世方現。豈以現在未
而謂無礙。次自行下斥失。次是人直發下
神通。空見既盛但成鬼通等三。又廣尋
下明韋陀韋陀見廣破於他。嘊犬鬪也。
喍者齒不正也。嗥者犬怒也。吠者犬鳴也。兼
釋疑使。次明化他亦三不同。自惡勸善。
既以惡爲實以善爲權。下文自行善自行
無記。還以善及無記。以之爲實餘則爲權。
次明内邪。先小次大。初文先標門相。次明
四門行相。初明有門自行中。初略明三行
九十下引證邪門。次明正法本意。次斥
失。次略例化他。次例三。次大中初自行。
次化他。次斥失總結。並如文。並決中初擧
四譬。初云金鐵二鎖者。大論二十五云。譬
囹圄桎梏所拘。雖復蒙赦更繋金鎖。人
愛繋如囹圄。雖出家更著禁戒
金鎖。今借譬此内外生著。在獄鐵鎖
外計。逢赦金鎖如内計。金鐵雖殊被縛
義等。佛法雖勝見繋無差。玉鼠二璞者。璞
者玉也。鄭重玉璞。若有得者與其厚賜。周
人聞之規其厚賜。周人風俗名死鼠
。乃將詣鄭。鄭人笑之。其人悟已答鄭人
曰。楚人鳳皇其實山鷄。以楚王重鳳有
鳳者。路行見山鷄。問之曰。此何
鳥。擔者知其不識。乃戲曰鳳*皇。其人謂
實便問擔者。販耶。答。販。問。幾錢。答。萬錢
價買之。擬欲上王得已便死。楚王聞
愧而召問。王亦謂實乃以十萬之。故知
周鄭之體淨穢永殊。無著如鄭起見如周。
名同體異。此之謂也。有於三藏乃至圓教四
門之名。義之如璞。起於見愛其如死鼠。牛
驢二乳者。大論二十云。餘處或有好語。亦
佛經中出。若非佛法初聞似好。久則不
妙。譬如驢乳其色雖同抨但成糞。故佛法
外語同有不殺慈悲之言。搜窮其實盡歸
虚妄。今此亦爾。外計雖有無等言。研
其實盡歸虚妄。佛法大小一十六門。雖
有無。但破執心自歸正轍。故云有成不成
外起計如驢乳。藏等起計如牛乳。乳名
同其體永別。見名雖等所執各異。外雖
執無理可成。藏等離著自入正轍。研練
者謂覈歸本宗。迦羅鎭頭等者。大經第六四
依品簡田中云。善男子。如迦羅林其樹衆
多。唯有一株鎭頭迦樹。二果相似。是果熟
時。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鎭頭迦果唯有
。迦羅迦果乃有十分。女人不識持來詣
市。凡愚不識買迦羅迦。噉已命終。有智人
輩聞是事已。問是女人。汝於何處
來。女人示處。諸人即言。彼方多有迦羅
迦樹。唯有一株鎭頭迦樹。諸人知已笑而捨
。經譬僧藍惡衆清衆。今借以譬内見外
。二見名同有害不害。如外見發説無
。歸於邪無。若内見起。猶執大小經論所
詮。害謂其善根。次廣斥中初約神我斥。
各執下總斥諦。自謂下斥苦集而無
道滅。自言下斥正解。雖起下約願行斥。
次約三法斥。根本變化者。依於根本十四
變化。所謂初禪初禪化。初禪欲界化。二禪三
變化。三禪四變化。四禪五變化。上能兼
通成十四變化不同。十八變者亦屬身通。一
右脅出水。二左脅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
火。身上下出水火四。并前爲八。九履
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從空中沒而復
地。十二地沒而現空中。空中行住坐臥爲
四。十七或現大身滿虚空中。十八大復現
小。凡如意通皆名變化。又瑞應經中佛爲
。作十八變。亦是如意通相。所讀韋陀至
非法界流等者。既是世智則非法界任運流
出陀羅尼總持之力。非不思議三輪化益。雖
斷鈍使下。通約邪道斥。既計非想等以爲
涅槃。但能斷於下八地惑。厭下欣上猶
屈歩。非想壽盡。順後受業之所牽生。隨
報。二約所依中。初三外下斥失。此雖下
權。次引況。擧無情華葉尚悟支佛。故如
發見能助正道。所以見發不卒斷。然支
佛下比所依法邪正不同。華葉雖正法
能令理。外見亦爾。縱因外見
。然所依見體終是邪。末代癡人聞密得
。復聞華葉爲支佛因。便以己見謂爲
。故重斥云。皆由著心故法非正。若三藏
下次内法中。先約四教。初三藏中先經。次
論。引妙勝定經等者。彼經佛告阿難。吾却
後二月於拘尸城滅度之後。八十年中多有
衆生坐樹下。觀除入捨。十億衆生九億
四果。二百年時百億衆生十億得四果。三
百年後五百年前。我諸弟子漸著惡法。心懷
嫉妬邪命自活。五百億人作沙門。一億人
沙門果。五百年後我諸弟子身著俗服
&T049048;貍驢馬聚穀米。自作自噉畜
奴婢。當知爾時十萬億人出家。一萬人得
門果。八百年後千年之前。億億人出家作
。百人得四沙門果。今初擧百即八十年
也。總擧大數故云百年。故知去佛世遠。
人根轉鈍得道彌少。若以著心無著法
亦皆起著。如辟支佛無著心於華葉
尚得於無著之果。當知下結意。譬如下
法起計。知門下合。速出下勸進。復次
下斥能計者闕行之失。初法。如文。譬云
住城門等者。正法所都爲城。通法之教曰
門。四門相望互有精麁及巧拙等。巧拙秖是
重明精麁。以著心故習四門法歳方成。
修習時過第一義諦。此生非冀。謂南是北非
者。略擧二門。即是四門互相是非。不
道。著者下合。媒者和合之主。衒者行賣
。今以自身主行賣其見。自媒自衒以
顯達。宣媒衒言故云打自大鼓。處衆自
高故曰竪我慢幢。方等問橋等者。譬長時之
。彼方等陀羅尼經第三云。我於往昔
一居士。受性憍慢不出世之典。有一比
詣我所。從我乞求濟身之具。我時問
言。沙門釋子汝從何來。何所求索。爲姓何
。學何等律。習何等經。三業之中常求
。如是重重問無窮已。得患便死。是故施
時不分別上下。又我於往昔
一比丘。時有居士大施會。施於一切沙
門婆羅門貧窮下賤。所須珍寶衣服飮食。我
時貧窮故詣會所。於其中路大橋。於
其橋上衆多人怱怱往來。時諸人中有
智者。我以愚意彼人言。是橋何人之所
作耶。是河從何來。今向何處去。此木何林
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載。此木爲是青松
白松。如是次第設於七千八百問已。爾時
智者便語我言。咄癡沙門。居士請汝但渉
路去。至於會所悦意。汝今徒問
是等事。於身無利。咄癡沙門。今且速去。還
汝。我時聞此便到會所。食已蕩盡財
物無餘。見已懊惱結恨嗥叫。是何苦哉。却
橋上向智人。智人問言。汝爲憔悴
不吉耶。答言。我向徒問無益之言。使我果
於飮食財物。智人語我。夫爲沙門。於
身無益理不問。應諸法身利者。
宜應須問。云何爲利。謂不己不他。
平等法。自既利己復能利他。是時有
十億諸忉利天。聽智者説菩提心。是故
知正法四門皆可道。然於一門
入。三門非宜尚非己利。況復世間有漏
法耶。人亦下合。老無三味者大經十一云。譬
甘蔗既被壓已。滓無復味。壯年盛色既
。無三種味。一者出家。二者讀誦。三
者坐禪。次通教中先判同異。有法譬合。天
門直華等者。以直對曲以華對陋。此以
直爲華。不於無常苦等。徑觀
於理故名爲直。巧拙如前二醫之譬。華謂
華整。觀幻空等析有龜毛之拙。別圓
相望亦復如是。天門者皇城正門。餘門者偏
門也。前之兩教見眞諦王。後之兩教見中道
。若法華玄中。則以眞諦使君。復次
下依門起見。有法譬合。利根下歎失。別圓
中先辨同異。次斥失。並如文。以此而觀下
結勸。須内外大小能所是非巧拙曲直。能
此者。如明眼人自曉清濁。清濁者。諸教
諸門有著無著展轉相形。次明見起所由。
初通標頭數。云五番者。總以外見及犢子
。爲邪宗一番。四教爲四。言廣論無量者。
上九禪禪中地地皆能發於一百四十。又
禪發爲百四十。若更因聞又百四十。是
則無量二百八十。良以下判因通別發法
不同。云通修止觀者。觀陰入境也。通修之
時止觀體一。凡有發必有依。故見是
慧性。發必依觀。禪是定性。發必依止。次判
難易中初法。次譬。如人久別等者。名如
切智。智則難忘。面如通等故事易忘。若
先世下明邪正。有鬼縁等者。發心邪僻與
交往。名爲鬼縁。是故今世鬼則加之。則能
鬼神通。聖加亦爾。可以比知。復次先未
識下。明見境意。初法。次譬。初法者。恐不
之隨見造行。或怱怱卒斷失於方便。如蠱
等者。蠱字應蠱。謂事毒也。穀之久積變
飛蠱。因食入腹而能害人。如本有蠱病
復患寸白。則不先治寸白。且養之以噉
蠱病。其蟲色白身長一寸。故曰也。蠱病差
已方治寸白鈍使如蠱見如寸白。養利噉
鈍鈍盡方更治於利使。翰珠者薏苡子也。
根爲湯可寸白。亦可螝。所以下
合。先明所以。次正合。雷者陰陽蕩動也。震
者霹靂也。今以法音彼雷震。而無機鈍
使如聾不聞。若入下明教觀不同。初觀次
教。初文先明見意。小乘卒斷名爲動見
大乘達見即是道品。且養見惑以噉鈍使
如由賊。後方達見即是道品。名爲勳成
是故達見即道品也。故擧譬云如寇破
賊等。勳者功也。是爲下結。以見爲侍者。夫
侍者出入隨人。今以見如出。觀成
入。此養外見侍。外見尚然。況佛内見
侍耶。次歴教。初三藏及通教中。先
見境助道力大。次引證。先引大論。三惡
亦有得道等者。論第三釋天人教中。如來
諸道衆生故。亦在餘道中生。何故但
天人師耶。答。餘道少天人多。如白人黒
黶不黒人。三惡如白人得道如黒子。三
惡得道良由慧。見屬慧性故悟道甚疾。
諸經不三惡道中有慧性者。以少故耳。
福徳生天不道者。良由慧。故知帶
沈淪。縱墮三惡法易悟。勝於人天。如諸
下引佛化儀&T048944;獠等者。此則通擧邊鄙無
禮教。尚不於人間世語。何況出世妙
理之教。故佛於此等則未出世&T048944;獠等類
亦堪佛。況復西方本無&T048944;獠之名。但是
此以擬彼耳。今文意者擧於四遠。如
引。分形等者。佛既未出。明如來權巧尚
其見。令諸菩薩先同其見師爲導。後
破倶入正道。法華下引證權人先同
後異。引況如文。若先下約別圓教斷不斷
以判。言過同三外者。但謂起之見増
新惑。云三外。非依別圓之門
先世已斷通惑等者。或是斷見或侵少思
二乘。若見思都盡亦不此。既分斷
見思。當知起見不凡下。外外見等尚養。
況二乘見耶。淨名乃至進退解之等者。引證
二乘不一向名見。挫同諸見進。依
本二乘退。二乘被諸見者。取
中理。外見尚以爲侍何況二乘。若
撥若取。乃是抑揚之言。是故不一向名
見。今生下明功能文○若作宗等者。比
決宗途。今之見境有一百四十宗。且依佛法
内門。亦有一百一十二宗。比地攝等論
論但是當教一門。如中論中。雖大小兩
乘觀法。委論其門門則不足。言邪正途轍
者。今家所辨若邪若正。邪是見正是觀。
邪正各有一百四十。如是途轍與彼諸論
優降天殊故云幾何。夫佛下引佛化例。
兩説等者。謂攝及折。攝謂見研心。折謂
破無遺芥。故引二經以證折攝。大經執持
刀仗等者。第三云。善男子。護正法者不
五戒威儀。應刀劍弓箭矛槊。護
清淨持戒比丘。文中廣説覺徳比丘昔縁。於
過去歡喜如來滅後。此比丘廣説九部
比丘。不八不淨物。爲破戒者持刀
之所逼切。爾時有王名曰有徳。往説法
破戒者極生鬪戰。命終生於阿閦佛
。覺徳亦同生於彼國。而爲彼佛聲聞弟
。下文又云。護法優婆塞應刀仗。擁
是持戒比丘。若有持五戒名爲
大乘人也。不五戒持刀仗
。乃名大乘。乃至下文仙豫國王等文。又新
醫禁乳云。若有更爲其首。如是等
文並是折伏破法之人。一切經論不
。見心亦爾。如前進退二種解者。亦是折
伏攝受二義。又一切聖教不四悉。故四悉
中世界爲人即攝受意。對治即是折伏意也。
藥珠二身破法立法二種方便。如是等例即
此二義。若諸見下次以今文破見之。約
多下明見不倶起。唯一事實者。空見既成謂
已爲實。約一一見等下今家分別見相。如
上百四十見。一一各作十乘觀法。種種巧説
皆可夏。次束成觀門。一一見等者。束
百四十見。共作一番十乘觀法。亦不盡。
諸見下正示觀境。次正明修觀自具十法
境中初思議境。先標空見爲十界因。次引
二論。次以見境論。今此空見亦具二義
者。亦似成實毘曇兩門意也。何者通論秖是
不善。義同成論。別論亦得名爲因等起心
一切善惡因之而起。能生十界義同毘曇
空造惡即三途界。義同成論。由空下正
境中十界。地獄中云闡提尚存等者。猶
妻愛子之善。不空見逆父慢母。
故知空見不闡提。尚不極惡闡提。況
大經通明一闡名信。提名不具慳貪破
齋等者。因無淨命果時噉穢。因時破齋果
常饑餓。次聲聞界中初總斥空見其實不
識等者。先擧不識。以顯於識。凡夫於見増
長流轉。非唯不道滅二諦。亦乃不
集二諦。所以者何下釋出四諦相也。初文先
苦諦。五陰具足故名爲苦。初文是色。納
受是受。取空是想。縁空起行是行。分別空
是識。次從空見是瞋處等下。是集諦先
五鈍。五鈍闕癡應空見因果
癡。次明五利。非鷄狗等戒者。簡戒取不
。謂空爲道豈同噉糞等。次結成八十八
使。集迷下擧過勸識。次道諦文中四念爲
四。初身念。如文。次受念文中。云受第二句
者。依大品中受有四句。謂受不受亦受亦
不受。非受非不受。既受不受即是受於四
句之中第二句也。但諸下總明念處。從
下略明餘品。小乘亦得通約觀行而論
道品。如第七卷初。相生相攝等文是也。滅
諦中先滅五鈍。次滅五利。次滅八十八。次
果縛。若於下結成功能。云單複等者。此
見若破。第五卷中諸見皆破。縁覺文中初略
十二支滅。言畢故不造新者。以
故畢。若造新者新還爲故。中論云。云
何聲聞觀十二縁乃至不相應等者。彼中論
十二縁中。初文設問。即問十二因縁。至
答文中。即答六十二見。何故問答殆不
。殆者濫也。此問意者問彼論文。論文初十
二因縁品。及下文觀因縁品。並指云毘曇
中廣説者。廣説六十二見。故邪見品屬
因縁。一往觀之似相應。是故問出令
別。令云秖此是答者。正以邪見
因縁。非相應。即破三世二世並是邪
見。故淨名云。深入縁起諸邪見。故因縁
觀正爲邪。故非相應。從又觀刹那空
去。正明於十二縁觀。先明十二縁生
中。初推現三因。有支中云有能含果等者。
且約初迦毘羅等説。亦應遍約附佛法
乃至佛法一十六門隨計者。皆是有支。次
現五果。次推往二因。無明下推往至現。
若知下推滅。初明十二支。次例諸見
若於下明得失。先得。次失。鼻隔者。無深觀
唯止心鼻隔。因此觀故發得空見。此人
尚不小乘眞諦。豈能觀於空見之心
妙境但隨見轉墮於見網。散心法師置
而不論。暗證等者。爾雅云。龜有十種。一神。
最神明故。二靈。邊如玳瑁卜者是。三攝。
腹下折食蛇者是。四寶。五文。甲有文負
。六筮。在蓍叢下。七山。八澤。九水。十火。其
火鼠。故知攝山水澤等皆凡龜也。暗證
智其猶凡龜。散心不了其猶盲吠。故知
散心尚自不善分別空見相状。及空所
起苦集無明。豈論發得。故云穭吠。穭者野
也。菩薩界中初三藏文。先明起誓之由。誓
即願也。既識空見諦縁即知病識藥。識
是知病。識道滅是知藥。因縁六度準
知。雖自欣藥愍彼有病。然須
修習令知。既識空見諦縁者。牒前二乘
觀之境。以爲起誓之由。即以此由用爲
誓境。次明四諦誓境。如一空見等下。正約
空見而起弘誓。文自爲四。此中四弘義兼
内外。内即内心。約一空見刹那之心。名爲
五陰。五陰即是衆生故也。一人一生凡幾刹
那。此約内也。一人尚爾去。約一有情以爲
況釋。別別有情衆生尚多。況復刹那爲一衆
。即是約外。若内若外衆生無量。下三弘誓
準説可知。煩惱爲因衆生爲果。因果無量
對治法門理須無量。一一刹那一一無
佛知見無上道。問。因之與果既約
刹那。如何分於二弘誓別。答。空見依色領
納取像行空了別。攬此五法以成衆生。一
人既爾多人亦然。還約多念此衆生
弘誓。有空見故違瞋順喜等。乃至生
八十八使六十二見。名爲煩惱。此則因中一
人尚爾。多人亦然。還約多人此弘誓。此
則自成兩弘誓別。若衆生下明誓願之意。觀
空下約空起行。即是六度。初結前生後。若
執下釋。自爲六文。初言魔施者。空心雖
於外道。以此施心順生死故。故名爲魔。
此諸境中修觀之文。唯至此中一時總明
三藏三乘。方明通教。是則三藏三乘通屬
聞界也。與上諸文總別二種對十法
。倶通故也。若有下結果滿。觀空見即是
無明去。明通教二乘界也。無明標縁覺法
。生苦集聲聞法界。諦與因縁但開合
異。準第一卷。是故今文得此説。次從
乘知空下。次明通教菩薩。於中重牒二乘
菩薩異。次雖度下正明菩薩依境行
。言如前如後者。前謂前境中及第三前
諸圓文等。後謂此文不思議中圓教是也。
復次見惑下。因此廣明四教之人治
不同。當知見惑是一。能治四異。前諸文中四
教之人皆治見惑。即是此意。次示任運者。
且約見斷不三惡。非初地初住任運
之位。成論去。斥成論文空能治見。今見從
空起則空不治。當知此見則非成論之
能治。故云當設何治。從如水生火去。擧
喩斥論不空。從今知空見去至
。即是今文四教治見不同。成論但是三
藏一門而已。三藏下明四教治見前後。藏
通兩教智雖小異諦同故。是故結云
先除見。別縁諦異故云別亦先除。圓教可
知。然教雖四。若辨初心二。一
者前三教人治見入空。二者圓人見爲
。二意自顯勿異途。更於二外別立
。除堅牢見去。結四教文以斥成論。云何
四教共治一見下釋疑。如何一病而設四治
如患冷去引世治釋。先譬。次合。一理如
身力。空見如冷病。薑桂如無常。見眞如
力五石如即空。見色即空名爲色。言
五石者。白&MT04131;紫英石膏鐘乳石脂。故神農經
曰。上藥養命謂五石錬形六芝延年。中藥養
性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下藥治病謂大
黄除實當歸止痛。重婁如觀法。加壽如
。能飛如入假本草云。重婁者蚤休也。亦
黄精。博物志云。皇帝問天老曰。天地所
生有食者。令人不死乎。天老曰。太陽之草
名曰黄精。食可長生。太陰之精名曰鉤吻
口則死。鉤吻者野葛也。若不黄精之
壽。亦何信鉤吻之殺人。金丹者圓法也。
初發心時成佛大仙。準龍樹法金爲丹。
故曰金丹。治見既爾下擧例。且以思及界
内塵沙。故云亦然。若界外塵沙及障中無明。
則不前二。此四下總明念處有出宅之
佛遺囑四治故。所以者何下釋
遺囑意。四人有見不六道。故擧見所造
名爲苦具。見之結業以譬鬼神。故法華
中以蟲鳥鈍鬼神譬利。競共下通擧
車皆能出宅。三車下歴教以釋三車同異
此中四教總有九種念處。三藏三一乘各。以
諦縁度不同故也。支佛束十二縁四念
。菩薩行雖六度。觀念惑還用二乘所
觀念處今從人別故成三種。故玄文云
因大異。故得三。通教三乘同一念處。
同觀無生故也。故玄文云三因大同。故得
一。別教地前名爲方便。入空位中體
二種。入假位中但用無量。初地入中名爲
眞實。圓教始終唯用一種。故如三車義兼
通及別方便。經文出宅正指三藏。故云
。三乘義通通於通教。故云亦是。別教方
便無三乘名。觀行不藏通兩教。故云
。故知即亦又三不親疏。故對三教
不同相。別教入地即是眞實。圓教始終與
永乖。故亦云又而不是。若將別教入地
證道。及以圓教始終。名同大車。故下文從
但釋迦去。約化儀釋一代教門。祇是先與
三車後賜一大耳。次明廣略不同。言
念處者。念處即是道諦。三十七品七科之
一。故云略也。全説七科即是道諦。故名爲
中。既有能治必有所治。能所倶擧即是四
諦。故云廣也。結意如文。從釋迦去。更叙
化儀以判權實。且從漸至頓諸教念處雖
復不同。各有其意。鹿苑正用三藏。方等旁
三藏。正用三教以斥二乘。令二乘人密
通教故云三人同一念處。次至般若
通教。正用別圓於二乘。密成別益。故
大品名爲不共。來至法華八歸一。
若除教道但須七。約此空見去。至不違
者略示妙境。不思議治一治一切治。不
諸教從一開諸。如思議中亦不
。故以一塵不思議於思議。空見如
塵諸治如經。不思議中初總立。從淨名
正證。空見心中十界五陰。名爲衆生。衆生即
解脱。解脱不六十二見。是故三法不
相離。一切衆生下釋上解脱心行中求。謂
解脱。佛解脱下釋上諸佛解脱。又觀下復釋
上心行中求。求謂觀觀見心已。唯有
法性復見心。能一色下結成不思議境
即是五陰衆生兩世間也。但闕國土準例可
知。不縱不横結成三諦。乃至如意珠等譬。
此境下發心。從究竟説。故但擧無明法性
亦應傷事中苦樂。觀此下安心。本性空寂
總相止也。淨若虚空總相觀也。善巧下別相
六十四番也。見陰等者破遍也。祇此八字攝
得横竪及一心等。單複下通塞。唯出別相通
故云句句。文列似横。實攝横竪及一心
。若不入下正助。昔以空見而行六蔽。今
空見復修事度。方乃成治。故一一文
中皆擧空見及以一蔽。如橋地海等者。具如
大論屈如橋梁人馬踐之等。地海例此亦
可見。釋文略訖。故序中云。纔至見境
輪停轉。後之三境比望可知。増上慢者。如
未到無生忍四禪比丘等。乃至遍於
大小諸位。未得謂得並名増上。兩教二乘
三教菩薩。前諸文中處處有之。即後兩境一
一皆以十觀之。後三大章具如五略後
是也。既云送行者彼薩雲。後三大
章並無生忍已後之相。故略不論。大品法施
品云。化恒沙衆生六通。不
他讀誦。又以此令他讀誦般若之福。
正憶念般若波羅蜜。又此憶念般若之
福。不他説令解。云何易解。謂不
二相觀入不出。説不共般若波羅蜜
徳尚爾。況説法華開權妙教。況復今文即是
法華顯實妙觀。故法華云。施四百萬億阿僧
祇世界六趣四生。以四事供養令四果
初隨喜人百千萬倍。是故願説令
聞。生隨喜心其功若此。此第五十人隨
喜之心。亦何必須即是五品之初隨喜位耶。
大品文説猶勝於自生憶念。況復能説
而能修行。以如説行於多聞。即此意也。
故勸後學勤説勤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之二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