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議止觀。不別而別。是故初觀但云即空
即空即假。中方具三。恐次第故後結
在一念心。爲破二邊名一名中等者。三諦
之體本無一三中邊之異。約二故名一。
邊故名中。爲偏故名圓。爲
故云寂滅。爲次第故名一心。妙理實
是等別。從何意不悟去。約禪治蔽。
六治不同廣如前文。味著十禪眞諦理
尚自是蔽故云禪受生。況望理而非
蔽耶。問。九想已去既云無漏。云何名蔽。答。
此但能爲無漏縁。秖指無漏尚爲中障
何況於縁及於縁生著。是故名蔽。若委釋
者。歴一一禪一一位。皆須別識六蔽之相
並以六治而治諸蔽。故以十禪
慳。檀中尚捨十界依正。何但事相十禪而
已。若著禪味尚破空假道共自在等戒。況
復隨道具足戒耶。餘之四蔽準例可知。黒齒
梵天者。隨禪生彼尚自有瞋。況發薄禪
瞋恚。皆云當苦到等者。禪體是蔽尚須
苦到。況煩惱業魔縱而不悔。世人自謂
罪不須悔者謬矣。一一治中皆用事度
於事蔽。使理度。故云破隨道戒等。次結
中具如第七卷中事理攝法。行人觀法極至
於此等者。始從觀境終至助治觀法已足。
下之三番意如文説。又次位者止謂濫。
餘之二法策淺令深。當知並非正觀之體
餘文準望陰入亦應可見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九之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之一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初釋見境中。先總釋。次開章別釋。初言
諸者。自解云非一者衆也。所起雖多不
一百四十。起不理名之爲見。又解知
下重釋見字。於一百四十中。各起一見
理不當。故名爲邪。夫聽學等者。
見。聽學之人自謂憑。義之如生。斥修
觀者名爲無證。義之如死。莊子云。有説則
可。無説則死。夫習禪下明習觀者内觀觀
理。自謂情通以爲妙悟。斥學問者名爲
株。彼言情者所謂情性非妄情。言
者。如宋有耕者。於野有兎觸株而死。
後遂廢耕恒守此株。冀復有兎。旁人喩
逾不肯止。故俗相傳以執迷者之守株。
此之二人本是信法二種根性。以
而互相非。復未見。故判破及能破
。並非見發故各有滯。今乃評之謂爲
。若見解去。略示見發。問之與答並無
。初是問無窮也。若解釋下是答無窮也。言
曲射者喩問無窮。書云。如羿善射。堯九
年洪水。七日並出。羿射落其六。此亦書家過
分之説。又云。如養由基善射。去樹葉百歩
之百中。與楚襄王獵見群猿遶樹。王
左右之。群猿騰躍更甚。王命由基
之。猿乃抱樹長啼。見解是禪所發見。名字
是聞所發見。具此二故。故不前學問坐
禪無見之輩。是故問他如曲射繞鳥。隨
語便且擧一邊。具足應曲射以
使飛禽走獸無路。以此發見諳名
之人。能破習禪無見之人。如飛者失路。
能破學問無見之人。如走者失路。一百
四十一一皆然。綽者。郭璞云。寛裕也。詩云。
綽綽有裕。如太虚答無窮盡。此
*辯見之人。坐禪學問之人並由學成。
發見從定而生。此見下明所因不同
例如下擧例。信行如聞。法行如禪。聞
思準知。聰*辯問答者。發見之人善問答
全似四辯。有如妙達者。所有破會如
。此二屬見不辯悟。南方習禪者寡等
者下。正*辯非。舊陳齊地隔指陳爲南。此
處*辯發見之人多少有無。言眞道者。因
禪發見者濫也。言陀羅尼者因聞發見者
濫也。闇於知人等者。彼無識輩爲於知
人。判發見者以著高位。乃至謂爲無生佛
。或復不信判爲鬼狂。二判倶非。今言下
結非狂非聖。從夫鬼著下釋非狂非聖
見屬慧性故云見慧。通論下正明見境來
中。言兩義則多者。禪已發見及禪見倶
發。此兩則多。若先發見後方發禪。此義則
少。不是全無故但云少。今此文意不
。是見皆觀兼辯不同。故云多少。例如諸
禪下例釋禪見前後不同。所言諸禪通發等
者。通擧欲色無色。即六地九地發者。如
兩義。未到亦有無漏。但不禪發
。是故云少。故將此例見已發禪。六地者。
四禪中間欲定。九地者。於前六上更加
。此依成論以判。非今文意。若準毘曇
未到而除欲定。應云六地九地通發
。而未到發少。餘地則多。然此引例稍似
齊。若云禪與無漏倶發。及禪後發無漏。此
兩義多。若云無漏後發禪此義則少。則
稍似齊。義雖齊亦是一往。禪與無漏
先後。亦不全同禪與見發。定有多少前
後不同。若人下明損益。能自裁整等者。謂
經論善知識。皆能自整執見之過。但
執性見體。見既因禪發禪者寡。得
禪發見又能自裁。故云難得。養見研心即
此意也。眞法等者。引大論文難得之人
眞法證尋經論。説者證善知識。聽衆證
自裁之人。眞法説人已自難得。況著見者而
聽衆受眞法。以邪入正改執研心。
是名難得。稠林等者曳牽也。亦可拽。字
林云。臥引也。生死如稠林。邪畫如曲木。由
師又不自整。見心不息難生死
曲木也。故大論三十八云。心若邪曲難
免濟。如稠林拽木曲者難出。次開章解
釋中。三人宗計者。一切外人所計不
天三仙。言二天者。謂摩醯首羅天毘紐天
亦云韋紐天亦韋糅天。此翻遍勝亦遍悶
亦遍淨。阿含云。是色天。倶舍云。第三禪頂天。
淨影云。處住欲界之極。大論云。遍淨天者四
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有大神力而多
。時人畏威遂加尊事。劫初一人手波
千頭二千手。委在法華疏中。疏云。二十四
手千頭少一化生水上。齊中有千葉蓮華
華中有光如萬日倶照。梵王因此華下生。
生已作是念言。何故空無衆生。作是念
他方世界衆生應此者。有八天子忽然
化生。八天子是衆生之父母。梵王是八天子
之父母。韋紐是梵王之父母。遠推根本
尊敬。故云世尊。譬喩經云。諸外人計梵
王生四姓。口生婆羅門臂生刹利。脅生
足生首陀。中含云。刹利梵志居士工師。
名爲四姓。長含云。刹利婆羅門居士首陀。事
業皆同名少異耳。摩醯首羅天者。此云大自
色界頂天。三目八臂騎白牛白拂。有
大威力能傾覆世界。擧世尊之以爲化本
大論云。大自在天有菩薩居摩醯首羅
華嚴云。是第十地菩薩。乃至四天王天是初
地菩薩。當知諸天迹爲凡下本是大權。言
三仙者。第一迦毘羅此翻黄頭。頭如金色
又云。頭面倶如金色。因以爲名。恐身死
自在天問。天令頻陀山餘甘子食可
壽。食已於林中化爲石如床大。有
逮者書偈問石。後爲陳那菩薩之。其書
偈石裂等。得五通前後各知八萬劫。遍觀
世間誰堪度者。見一婆羅門修利人間
遊行。問言。汝戲耶。答曰。然。又過二千歳。問。
能修道不。答。能。因爲説三苦。一者内苦謂
饑渇等。二者外苦謂虎狼等。三者天苦謂
雨等。説經有十萬偈僧佉論。此云數術
二十五諦因中是果。計一爲宗。言
二十五諦者。一者從冥初覺。過八萬劫
前冥然不知。但見最初中陰初起。以宿命
恒憶想之。名爲冥諦。亦云世性。謂世間
衆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間本性也。亦曰
。無所從故從此生覺。亦名爲大即是中
陰識也。次從覺生我心者。此是我慢之我
神我也。即第三諦從我心色聲香味
。從五塵五大。謂四大及空。塵細大麁
塵成大。故云從塵生大。然此大生多少
同。從聲生空大。從聲觸風大。從
聲觸火大。從色聲觸味水大。五塵生
地大。地大藉塵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
塵少故其力最彊。故四輪成世界空輪最
下。次風次火次水次地。從五大十一根
謂眼等根能覺知故。故名爲根名五知根。手
足口大小遺根能有用故。名五業根。心平等
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縁名平等根。若五知根
各用一大。謂色塵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
根還見色。空塵成耳根。耳根還聞聲。地成
鼻。水舌。風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諦
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爲主諦。能所合論
即二十五。二者優樓僧佉計云遍造。但眼根
火多乃至身根風多。具如金七十論説。此外
道中有一衆首金地國。頭戴火盆
其腹。聲王論鼓僧論議。有東天竺僧
彼論議。彼立世界是常。僧難云。今必有
世界壞時世界必滅。故證知今滅。彼云。
必不滅如金山等。彼王彼時朋彼外道。遂
此僧乘驢受辱。王重外道七十斤金
之。因此造論名金七十。後世親造七十
廣破其宗前僧義。王重前僧復令
人廣行世親所造之論。發外道屍及證義者
以鞭其骨。彼宗又計自在天有三身。具如
第三卷引。優樓僧佉此云休留仙。其人晝藏
山谷以造經書。夜則遊行説法教化。猶
彼鳥故得此名。亦云眼足足有三眼。其共
自在天論議。彼天面有三目足比之故
其名。其人在佛前八百年世亦得
。説論亦有十萬偈。名衞世師。此云無勝
六諦宗。一陀驃諦此云主諦。謂五大
及時方神意。此九爲萬物所依。故名爲主。
二者求那此云依諦。謂色等五塵一異離合
數量好醜愚智愛憎苦樂勤墮。此二十一依
前九法。故名依諦。三者羯磨諦此云作諦
俯仰屈伸出入去來等。故名爲作。四者三
摩若諦此云總相諦。謂總收萬法一大
。故名總諦也。五者毘尸沙諦此云別相
。謂森羅萬像各各不同。故名別相。六者
摩婆夜諦。謂塵成瓶不相妨礙。於求那中
一日三洗再供養火。以爲善法。又計
水能滅罪障。故須三洗。又謂火爲天口。天
此食故云天口兩時燒香蘇等。令
天以爲供養福滅罪。三者勒沙婆
此云苦行。未出時節。以算數聖法
經亦有十萬偈尼乾子。此人斷結用
六障四濁法。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亦
一亦異宗。大論中具四計。三如前更加
若提子。末出世時節及所造經多少。計
因中非有果非無果。非一非異宗。尼乾子
六障者。如方便心論云。一不見障。二愚
癡障。三受苦障。四命盡障。五性障。六名言
障。言四濁者。謂瞋慢貪諂。又方便心論云
優樓僧佉迦毘羅所計。與此不同。彼論復
那耶摩十諦。又約聞思二慧。聞慧有
八。一天文。二算數。三醫方。四呪術及四韋
陀。是爲八。思慧有八。一長壽天。二星宿天。
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是爲八。苦行即
是長壽天行。五熱炙身等總有六行。一自
餓。二投淵。三赴火。四自墜。五寂默。六持
犬等戒。有人云。意謂沙門故有苦行。沙
門袒肩其即躶形。沙門剃頭其即拔髮。如
此説者深爲鑒。彼以苦行宗是苦皆
行。不彼沙門也。今言自相勝。以
諸師苦未切故。故拔髮等。彼未巖故
我投巖。見彼三洗故我赴火。見彼五熟
我自墜。若準外道元由經説。有一比丘
賊偸衣。有婆羅門見皆効之。躶形乃至自
墜等。如後説。因此故成外道宗也。又計馬
祀以爲常福等。故文殊問經云。殺馬四千
去五藏。内以七寶婆羅門。殺人内
亦復如是。又箭射四方若走馬極處布寶以
婆羅門。若殺爾許地内衆生。若燒一切
若禮一切樹木。若禮一切山神。如是總有
二十六邪。又外人有計五種爲常。一空理
無故常。二時非生滅故常。三者方謂十
方皆有故常。四者微塵以極細故不可分故
常。五者涅槃以無變故常。問。何故不
數縁滅。答。是佛法内義。以小乘中有三無
。如是等計不識。若不識者自行難
分。秖如虚空及以涅槃佛法計。有何殊
。次明入大乘論四宗。作與作者一者。大論
云。身手足等名之爲作。妄計神我能有
。名爲作者。若計手等與神我。是計
作業也。義同於色即是我。相與相
者一等者。相謂身色四大生等四相。相者即
是神我。此計神我與四相。分與有分一
者。分謂手足頭等身之少分。有分謂身身
手足等分故也。計身即是頭手足等。雖
前來三種不同。前二秖是計身與神一
後一秖是計於身分與身一耳。若優樓佉計
異。乃至泥中有瓶等。亦復如是。細歴四見
云云。秖是神與身異。相與分等準前可知。三
四兩句例亦可知。又破四宗論云。僧佉計
毘世計異。尼乾計一異。若提計非一非異
又準破涅槃論。有二十師所計不同。各計
一種而爲涅槃。此之二論若提所造。準
掘經異元由者。佛問文殊。汝聞
外道不。過去時有佛名倶留孫。彼佛出時
外道唯一佛乘。佛涅槃後有一比丘
阿蘭若。名曰佛慧。有人施其無價寶衣
獵師劫奪。將此比丘去至山中。壞
身躶形懸首繋樹。有婆羅門見而歎曰。先
袈裟而今躶形。必知袈裟非解脱服。因
此効之自懸躶形。以爲眞道。此比丘自解
得身。以赤石身。樹皮自障結草以拂
。見者復謂此衣是拂。是解脱
。即便效之。出家外道婆羅門因此而起。
比丘至暮入水洗瘡。以衣覆頭取牧牛人
弊衣身。見者復效。一日三洗被髮苦行
外道。因此而生。此比丘洗己身瘡復爲
蠅蜂唼。白土塗瘡。見者復效。塗身外道
此而起。此比丘然火炙身。見者復效。
五熱炙身外道因此而起。炙身轉痛不
堪忍。投巖自害。見者復效。投巖外道從
而起。乃至九十五種皆是諸婆羅門。效此比
今未絶。次列七師者。元祖即是迦
毘羅等。支流分異遂爲六宗。今先列什公
釋。次列大經異。初言富蘭那者。什
曰。迦葉母姓也。富蘭那母字也。計一切法
如虚空不生不滅肇云。其人計一切法
斷滅如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末伽
梨者。什曰。末伽梨字也。倶&T049271;梨母也。計
生罪福無因縁。肇云。其計衆生苦樂不
因斷。自然而爾。刪闍夜者。什曰。刪闍夜
字也。毘羅胝母也。計要經生死歴劫數
然後任運自盡苦際。肇曰。計其道不求。
縷丸轉於高山之上。縷盡則止。何假
求。阿耆多翅等者。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
欽婆羅麁衣也。非因計因著麁衣髮煙
鼻等。以諸苦行而爲道也。肇曰。今身苦
行後身常樂。迦羅鳩等者。什曰。外道字也。
其人應物起見。若人問言有其即答有。無
等皆然。肇曰。迦旃延姓。餘是字。計諸法亦
有亦無。尼乾陀等者。若提母也。計罪福苦樂
盡由前世。要必當償。今雖道亦不
斷。此之六師皆悉躶形。自稱一切智人。又
此四宗六宗並不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
等六十二句。具如第五中説。比之可知。肇
曰。尼乾是出家外道總名。如佛法中沙門名
也。此之六師佛未出時。皆道王天竺。至
其宗已盛。故云至佛出時。次引大經
同異中。言出羅什疏等者。什公無
別淨名疏。但有生肇等諸徳經。今文
用義兼生肇。將彼所釋以望大經。六人
名同所計則有三同三異。三異者。謂二四
五彼此文異。言三同者。謂大經初與什公
同。三與六同。六與三同。經中因闍王
障動遍身生瘡。又無良醫能治身心。有
六大臣各白王言。若常愁苦愁遂増長。如
人喜眠眠則滋多。貪淫嗜酒亦復如是。今
大師各在某城。爲諸弟子斯法
富蘭那説無黒業黒業報。無上業及
以下業。此與注經初文同也。注經云。一切
諸法猶如虚空。無業報等。二者末伽梨
説一切衆生身有七分。謂地水火風苦樂壽
。如是七法不毀害。安住不動如須彌
。投之利刀亦無傷害。無害者及以死
。故大經文與注經第二異。彼注經第二
云。苦樂無因縁等。三者刪闍夜説。諸衆
生中。王者所作自在如地淨穢等載。三大亦
然。等洗等燒等吹。如秋髡樹春則還生。以
還生故當何罪。此間命終還生此間。苦
樂等報不現業。由於過去。現在無因未
來無果。以現持戒現惡果。此與注經第
六文同。彼注經第六師云。罪福苦樂皆由
。四者阿耆多翹舍欽婆羅説。若自殺若教
人殺。盜淫妄等。亦復如是。若殺一村一城
一國恒河已南布施衆生。恒河已北殺害衆
。無罪無福。此與注經第四異。彼注經第
四云。今身受苦後身受樂。五百迦羅鳩馱
説殺害一切。若無慚愧地獄。猶如虚
塵水。有慚愧者即墮地獄。一切
衆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瞋衆生苦
惱。自在天喜衆生安樂。此與注經第五異。
彼第五云。亦有亦無隨問而答。六者尼乾陀
若提子説無施無受。無今世後世。經八萬
自然解脱。有罪無罪悉皆如是。如四大
河悉入大海。更無差別。此與注經第三同。
彼第三云。計一切衆生道不求。如縷丸
。又飾宗所引律文與此復異。而開爲
宗但有六。一迦葉富蘭那。二末伽梨。三
劬奢離。四阿夷頭。五翅舍欽婆羅。六牟提
移婆休。七迦旃延。八訓若。九毘羅吒。十尼
乾子。乃會云。涅槃第一當此第一。涅槃第二
此二三。涅槃第三當此八九。涅槃第四
此四五。涅槃第五當此六七。涅槃第六
此第十。然羅什三藏親至五天。翻譯煥
然流行當世。如何以母顯子。飾宗分爲
。未此意。又諸外道姓雖多種。多在
羅門中。通計婆羅門姓。姓中最勝。如長阿
含第十云。有梵志阿晝。與五百弟子
至佛所。作是言。刹利等姓常尊敬婆羅
。佛念言。當調伏之。便語言。汝姓何。答。姓
聲王。佛言。汝是釋奴種。五百弟子皆擧
言。此摩納眞族姓子。顏貌端正*辯才具足。
能與瞿曇共論。佛告五百弟子。若汝師不
汝當師與汝共論。若師勝汝汝當
。於是五百弟子便默。佛告摩納。過去久
遠有懿摩王四子。一名光面。二名象食
三名路指。四名莊嚴。四子少有枉擯
雪山。懿摩王有青衣名曰方面。與一婆羅
交通。遂便有娠生一摩納。墮地能言故
聲王。從是已來婆羅門種。遂以聲王
姓。又問摩納。汝昔曾聞先舊大婆羅門説
種姓因縁以不。彼便默然。再問皆默。佛言。
吾三問不答。密迹持金剛杵汝左右。即
汝頭七分。時力士持金剛杵。在
納頂上虚空中立。若不時答即時下杵。佛
告曰。汝仰頭看。即便仰看便見。見已恐怖。即
座近佛依怙世尊救爲護。即白佛言。
世尊。當問我當答。佛即問。答言。亦曾聞
舊諸婆羅門説。五百弟子皆擧手大聲言。摩
納是釋奴種。佛復作是念。恐五百弟子憍慢
彼爲奴。今當方便滅其奴名。即告五百
弟子。汝等諸人勿摩納以爲釋奴種。婆
羅門是大仙人有大威徳。伐懿摩王女。
王以畏故以女與之。由此佛言奴稱
次明附佛法外道者。亦因佛經以爲
之由。此二宗計出大論第一。二宗通云龜毛
兎角無常無我。方廣復計空幻宗。言
子所計我在第五藏者。出四句外。問。論明
四句何故與今文異。今文與五陰各四
二十句。即是外計二十身見。先列四句竟。次
論證。論文並與毘曇同。答。文異義同。
論第一釋犢子中云。如犢子阿毘曇四句
。五衆不人人不五衆。不
衆是人。不人是五衆。人是第五不可
説藏中所攝。故知毘曇前之二句。即攝
見二十句。二十句秖是四句。約於五衆
二十耳。毘曇後之兩句。明我在於四句之
。故云不可説五衆是人等也。今犢子下
*辯同異。今犢子計我與外外道總有
。一外外計我在四句内。今犢子在外。
者外外從本四人開成二十。今犢子計但是
一人。三者外外計我爲眞或常或斷。今犢子
計仍爲俗諦。四者外外計於神我。今犢子但
是人我。爲是義故名附佛法。異於六師。所
以今文引二十身見。正當犢子所破之我
我即四句一異大小。又云三世及無爲者。三
世可解。無爲即是虚空無爲。以外道亦計
虚空是常等。故今犢子謂我過於四句之外
必不數縁第四句及不可説藏。犢子
亦用數縁而破於我。次釋方廣道人者。初
所計。言讀佛十喩等者。前犢子所計依
於小乘。今方廣所計依於大乘。故因十喩
而生計也。十喩如前釋。應知方廣亦具
大乘門。一者不依眞理。二者不
起惑相。三者不能計生使。四者觀
法不計。是故宗雖於佛法猶名
。故龍樹於大論中引來斥之。三學佛法
中先小次衍。初引大論不得般若方便等者。
犢子失於小乘方便。方廣失於衍門方便。論
文意云。學佛法者尚墮有無。乃至衍門失
意亦爲邪火燒。況復犢子方廣等耶。言
方便者。謂通眞之門計以爲實。失能通門
方便。況犢子等能所倶失。寧非外道
耶。中論云執非有非無等者。引大喩小。衍
門雖勝若執雙非以破空有。尚成愚癡。況
復小乘執第四門而非見耶。故百論等者。
此中諸意正斥論師破小爲外。若生執見
大亦成外何獨小乘。若無執見小門亦是何
獨大耶。如何頓破同彼外人。初明百論正
。大乘論師下明謬破之失。所言炎者。如
火之炎炎即是旁。立大破小爲正。破小爲
外是旁。亦云。論師名炎作是破。若破
論師能計之心。起愛起恚。實同外道。今大
乘論師直破他二論有無外道。故成
失也。所以下文救云。論起之處人皆得道。
乃至不同迦毘羅等。若大破小秖可
巧拙偏圓相形。一往貶挫引進而已。不
爾同彼外道。故大乘師此破成謬。從然成
論云下。引論文救。實是空義不外計
似無者。正空之無似於無見。而實顯
永異邪無。若以小無似於邪無。而便破者。
大乘亦似何獨小乘。又同百家之是等者。次
評家判於論師與百論宗破立同異。二家並
論宗是所破爲非。論師與百論同宗
大乘。故云同百家之是。論師破小百論破
外。故云異百家之非。次出破宗小似
外。捉義出沒等者。若論大體百家破外亦
小。今但破外。即是沒於破小而出
外。論師破小亦應外。今但破小。即是
於破外而出小。所以楞伽宗於大乘
文中處處破外破小。即是雙存雙破故也。又
似因中等者。此責大乘論師。破他二論同
彼外道。何異勒沙破於因中有果無果。自
亦有亦無計耶。亦非全同故但云似。又
似昆勒者。重更與之。何但似於勒沙所計
亦似小乘第三門計。亦非全小故亦云
也。當時下正斥炎師謬破之失。正救二論
三外。流行論處。入道者衆。如何頓斥
彼外宗。縱執者成非何關正法。故云
應從容。有執則非。無執則正。住小則非。通
入爲正。故云不可雷同等也。等取優樓。若
以大破小等者。此通伏難。難云。若云二論
外計。何故淨名斥須菩提云。外道六
師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是故通云。
此且斥其不中道挫同六外。非是奪
小爲大門。次明邪人執法不同中。初引
中疏云一師各有三計者。什曰。一師有三。
一切智神通韋陀。六師各三合成十八。一
切智神通如前三仙及第五卷本劫本見等
。又神通中言變城爲鹵等者。鹵鹹土也。
捫手摸也。餘如釋籤第二卷記。言韋陀者。
即是外人一切典籍。如摩蹬伽經上卷云。有
旃陀羅帝勝伽。求婆羅門女以爲子婦
諸婆羅門及諸人等悉皆毀訾旃陀羅姓。帝
勝伽言。汝婆羅門姓。若因韋陀婆羅門
者。如昔梵天修學禪道。有大知見韋陀
流布教化。其後有仙名曰白淨。造四韋
。一名讃誦。二名祭祀。三名歌詠。四名
。一一韋陀各四萬偈。偈三十二字。復有
羅門名曰拂沙。有二十五弟子。於一一韋
廣分別之。遂成二十五韋陀。於後展轉
弟子別造。遂成一千二百一十六韋陀。當
韋陀分散之時。婆羅門種亦應分散。若韋陀
壞時。婆羅門種不散壞者。如何得婆羅
門種因於韋陀。今言韋陀且從根本
定。謂讃誦等。星醫等者。説文云。萬物之
精以爲列宿。多在攘災祭祀二韋陀中。此土
亦有。彼如摩蹬伽中。又有蓮華實婆羅門
帝勝伽言。汝知星不。答言。密要尚知。況
此小術。廣説二十八宿及七曜等。然經列
方七星此方稍異。此方者。西方七。奎婁
胃昴畢觜參。南方七。井鬼柳星張翼軫。東
方七。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斗牛女虚危
室壁。經所列者。西方從昴星起。終至柳星
是遞遷一方各七。應是地異故星移
。經中一一各出其星名數。星之形状及以
星姓。祭法所須。日行度數。又有六宿一日
一夜共月倶行。謂畢井氐翼牛壁。言七曜
者。日月及五星。五星者。謂熒惑星鎭星歳星
太白星辰星。復有羅睺星彗星通爲九星
復云因於星行離日近遠。辯所生人善惡之
。復占諸宿離月近遠。*辯於起立成壞之
。復占月在某宿。天雨多少并日月薄蝕所
主諸事。復占日月所在地動吉凶之相。後
乃爲佛廣破其相。大論第十亦略*辯星法
謂若月至昴張氐婁室胃地動。屬水地神
是歳無雨不麥。若至柳尾箕壁奎危
動。屬龍神。災同前。若至參鬼星軫亢翼
動。屬金翅鳥。災同前。若至心角房女虚井
畢觜斗地動。屬天帝。安隱豐樂宜五穀。餘
星書今所要。醫法者。如此方華他岐
伯。扁鵲神農。黄帝葛仙。公張仲景等所集。
西方如耆婆持水流水等。兵法者。如黄石
公太公白起等六韜所明。次對三種念處
文在大論二十一三十七廣明。共謂事理倶
。事謂滅盡定。理謂無漏縁理斷惑。縁
當教四門文字教法。教法皆以所詮
境。境即所念之處謂身受等。故云境法。次
引如毘曇云煩惱障解脱等者。煩惱是能障。
解脱是所障。禪定障解脱者。禪定即解脱。解
脱是所障。一切法亦如是。若障破已。即得
禪定及一切法。是故云也。且寄三藏分別如
是。次執下衍門三種。準四念處四教各三
種念處。三藏如前。正是今文三宗翻對。若
通教者。以自他等四句破愛見四倒。皆
幻化。名爲性念處。亦以九想等一切事
。名共念處。見生無生等四諦。一切佛法
縁念處。別教三種有通有別。通則位位
皆有三種。別則十住爲性。十行爲共。十向
縁。登地三種分分而發。性顯法身共顯
般若縁顯解脱。圓教三者。性謂十界色
一色一切色一切色一色。了達色中非淨非
不淨性。餘三亦如是。名性念處。觀十界色
非垢非淨雙照淨不淨。其性不二。不二之
性即是實性。餘三亦爾。是名共念處。觀
身受心法。起無縁慈悲。寂而常照不動而
運。普覆法界縁念處。三種念處一心中
具。以智慧觀名爲性念處。定慧均等名爲
共念處。所有慈悲縁九念處名爲縁念。後
三即是衍門三種破見。後三教四門是也。前
唯佛得第三者。問。前何故云千大羅漢
並是無。今云唯佛。答。羅漢非得。但
佛爲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之二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次明見發中有標。有雙釋兩因。有
釋兩縁。有譬有合。初雙譬兩因。決却下雙
兩縁。濬者深也。暗障下合。不兩因
兩縁。如是下明見發之由。次明見發之
譬。次明見成不。從此下正明見發。外
等六人并三藏四門及結。並如文。駿者馬之
美稱。亦速疾也。何但下衍門中。初生起引
同。今於下正釋。初通教見眞四門。初釋。次
結。次若於下明入中四門。正門既有利根
中。今明發見亦有利根生於中見。此見
起時亦謂中幻化。從中無明眠法
生。此之無明亦即法性。或言下別教。初正明
四門。次結。初圓發中初正明四門。次明
。所破下重明見發之相以簡
是無生忍。者。得未到定尚謂無生。況圓門
見而生謬解。是知時代罕識者。次結
文。大乘下總結成内邪。實語是虚語等
者。大乘實教本是實語。以其依語各生
故。故成虚語。涅槃是生死等者。擧例以釋
語見之相。生死之法本是涅槃。今成生死
者。由著故。多服甘露等者。擧譬重釋
見之相。佛教如甘露見如多服。失理如
命。夫四見爲諸見本等者。明破立枝本
單四見並爲複具無言等本。但破於單
複等自破。如單四句中有見若破。餘三自
破。故第五破見中云。此見破已一切皆除。自
他復爲共無因本者。然自等四句亦與有等
四句義同。亦與因中有果等同。是故今文
彼此互用。如泥中有瓶。亦名爲有。亦得
名爲因中有果。亦名自。初句既爾餘句
亦然。是故今文約自等四而爲破立。既識
自等四句枝本。餘二四句準此可知。何故自
他爲共等本。由自他合故得共。由
共故故立無因。故知自他爲共等本。次引
龍樹證者。但廣破自他。共生既以自他
本。若破共生是故但云若言共生。倶有
他二過。是故不復計自他。無因既以
本。若破無因是故但云因縁生尚
不可。況無因縁而有生。所以但云無因則
不可。當知單四但破自他。共無因見。隨例
而破。本傾枝折即此意也。今大小乘下次以
佛法例釋。内外雖殊枝本義一。若欲推破
但破根本枝條自去。此但通例。次若三藏下
教釋相。於中先明藏通。次明別圓。初藏
通中先明兩教。次判自他界内外別。若通而
之。四教各有四性義也。若別論者。如
三卷即以四句各對一教。三藏爲自乃至
圓教以爲無因。今此文中復非通別。即以
四句中之二句。約枝本説。故以四教但對
界内界外自他根本。根本若破界内外破。共
及無因例亦可知。故搜前後諸文。不
之三意。然知所對雖即不同。名下之意各
所以。次釋別圓先正釋。次判君臣。言
弱等者。君者可以理天下。亦尊也。即是教
主可萬機。臣者助也。下也。今言互有
者。藏別兩教方便道中主未功。故云
君弱。主既無功功歸於臣。故云臣彊。通圓
兩教生之與滅並由法性。法性是君故云
。生之與滅非方便。方便是臣故云
。此中且判別圓二教。前謂別教。別教人
生之與滅。既由黎耶及縁修智。縁修黎
耶既非正主。名之爲臣。雖正主生滅
彼。故云臣彊。眞即是君既不眞。故
君弱。今即圓教。圓教人謂迷悟由理。不
黎耶及縁修智。故云臣弱。生滅由眞故
君彊。言餘二者謂藏通兩教。雖
中以眞爲君。三藏生滅既不眞。故云
。通教君彊比圓可見。君臣彊弱雖即若
是。判自他性意則少殊。由界内外對惑對
眞自他翻倒。故使所對自他交互。次從
因聞下略明多少。次明發異所伏。結前生
後如文。次行者下正明見發。雖聞必
先有禪定。禪定未見。於此禪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