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行能趣有情。以無始來隨逐塵染。不
縁體遍法界。唯隨妄我慮知之執。今依
教從迷反迷故名爲發。制此慮知
求下化復名爲發。此中文四義唯有二。所
謂慈悲意在極果。若從利他意在遍益。問。
先起誓後觀妙境。何故境後方云發心
答。境前非發心具如五略中意。今發重
觀故須理益他。於中先悲次慈。
若從名便慈次悲。今從行便故先
悲次慈。必先離苦方與樂故。理無先後
且附事。初釋悲中先明誓境。於中先總牒
前妙境。故云一苦一切苦。苦集二苦倶名
苦。義攝十界秖在一念。故云一苦一切
。不妙境一念三千。如何可一攝
。三千不一念無明。是故唯有苦因苦
。由無明秖是法性是故起悲。自悲下
境思惟爲起誓之由。亦先寄次第方解
妙境。初文即是昔來所起三途因也。輪環下
三途因招三惡果。而今下今世復起三途
之因。三界之集亦不於癡愛兩心。恒爲
誤喩蠶喩蛾。百千下驚歎。設使下明
道滅但有人天。設謂假設。常在流轉假使
捨但欣戒善無漏。名爲相心。如市
易去。並喩相福反更益罪。若修相福
天樂三途苦。復由此樂三途苦
天樂。杜延業云。福有五種。一曰壽福。二曰
富福。三曰康寧福。四曰攸好徳福。五曰考終
命福。此之俗儒但知福而不感。亦
戒以爲受福之器。以福多故招
亦多。名爲更益。笱者取魚器也。相心如
蛾。相福如笱如燈。相心感果如入如
赴。情想虚構名爲狂計。非出世慧名爲
。逾猶越也。甚也。結集既厚名爲逾迷。招
苦必深名爲逾遠。貪愛之心乏眞理水
之如渇。又相心修福作五欲因更飮
反増生死渇更甚。次明道。有相之福
龍須牛皮。戒定慧三如身如體。有相心
修如縛如繋。受人天果入如向。却墮
三途彌堅轉痛。故大論云。夫利養者如
龍須繩縛身入水。初損戒皮。次損定肉。後
慧骨。今由相福人天利失於三學
復如是。無明如盲。戒善如入。所感果報如
棘林。有相心修猶如固。所獲相福猶
溺墮。生死難出猶如洄洑。溺是墮水。洄
洑者。逆旋流也。把刃下歎道滅。一豪之
善本趣菩提。如刀執炬得其要柄。若以
相心刃抱火。覩前相心生死苦集。如
虎尾蛇頭也。悚謂驚懼。悼者傷也。慄
戰慄。以傷懼故所以起誓。次自悲悲他。
文中斥於凡夫生死。亦兼斥於六度二乘。故
下結云。今則非僞非毒。三藏菩薩名雜毒
也。二乘六道名之爲僞。故前簡非九縛一
脱皆名爲非。非即是僞。假令下明但有
。二乘因果亦成誓境。穌者死而更生。字或
穌或作穌。並不草。從草者菜也。三藏
觀境不事。名爲隘路。故大經第二云。
聲聞縁覺猶如隘路不二人並行。色空相
即故名爲並。滅色存空故云不並。滅色之
空名爲隘路。修菩薩行義如公行。背捨生
義如叛出。煩惱生死損害涅槃。是故如
寃。三界皆是生死住處。名爲寃國。周遍五
名爲備歴。三界無安名爲辛苦。失菩提
之爲絶。更發小志名爲復穌。背
乘父之爲往。五塵求解如貧里。除
煩惱糞智慧錢名爲傭賃。生死爲夜涅
槃爲日。小果息處名爲草菴。未大心
不肯前進。拙度破惑名爲鄙事。不信等者
憫傷之由。由二乘人背大向小是故憫傷。
方等已前未謗名爲不信。方等雖
解不行。名爲不識。故迦葉云。猶如
。不知別惑是故可悲。不別理是故可
怪。又可悲之甚名之曰怪。思惟下正明
自傷傷他。思惟是弘誓之始。鯁痛是悲願
習成。鯁者謂魚骨鯁喉。如是傷痛至甚之
相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四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即起下正明誓中。初約衆生於初
。次約煩惱於次誓。若己若他並縁
無始經歴之境。故並約事以辨悲心及論
發誓。並須理。故下諸誓皆約三諦。三諦
復須別顯總。下慈誓意比此可知。次衆
生下正明誓相。亦寄次第以辨不次。初文
即是空觀誓相也。次雖知下假觀誓相也。次
雖知下中觀誓相也。一一觀相皆有兩誓。誓
願既廣苦集亦長。何者下重釋誓相。兼斥
。初斥三藏。次若偏下斥於通教鈍根菩
薩。次若偏見下斥別教教道。亦兼通教出假
菩薩。未眞應猶同見愛。二觀猶爲無明
縛名解脱。今則下顯正中先法次譬。
法中正明中道故雙非毒僞。毒僞者如
已釋。次譬中飛空不住空。譬空而假。雖
不住去。譬假而空。雖空而度下合譬也。
度即是假。即是空假不二故也。是故下更以
鬪空合前譬。次明慈誓者。亦初明
境中亦初總牒前妙境不思議樂。道滅二
諦倶名爲樂。義攝四教秖在一念。故云
樂一切樂。不妙境一念三千。如何可
一攝一切。三千不一念法性。是故唯有
樂因樂果。由法性秖是無明。是故起慈。
我及衆生下別明誓境道滅。言昔雖
者。但求人天二乘之樂滅也。而不
菩提之心。習諸佛法究竟樂因。明
道也。前悲誓中明道滅。義兼於此。故
此文略但擧譬云如執瓦礫滅。妄
指螢光譬道。妄謂世間及小因果。以
之爲實。今方始解下正依境發誓。初約
於初誓。次約滅諦於次誓。雖知下
次明誓相。亦寄次第以辨不次。初文即是
空觀誓相。次雖知下假觀誓相。次雖知下中
觀誓相。畫空種樹並思益文。中觀文中法門
是標初誓佛果是標次誓。非修等者釋
也。非證等者釋次誓也。中道之體雖
修證亦可修證。是故發誓自爲爲他。是名
下顯正也。此中圓教眞正發心。應三教
以簡毒僞。所謂非空及非愛見也。三教菩
薩未中道通名爲毒。兩教二乘及九非
心。通名爲僞。兩教二乘及以通別入空菩薩。
倶名爲空。三教出假通名愛見。從初發心
常觀中道。故永不毒僞空假。如此下結
束也。初明誓願與境智相即。次慈悲下明
智慧與慈悲相即。智秖是解。依境生解依
解起願。境爲所縁誓爲能縁。以無縁慈
不思議境。境名無縁誓名無念。運
慈悲遍覆法界。故能任運拔苦自然與樂。
不同下重總斥前次第慈悲也。前二文後雖
各斥竟。今二文竟復更總斥。是名下亦總結
之。義不前故還指上。此中應具云
。單云悲者隨語便耳。又此四弘更互相
資。一念具足無前無後。具如第一及下諸
云云。觀心者。約一念心無作四諦。寄於弘
略明觀心。亦應可解。如前誓相即其相
也○三明安心中初文釋名也。善以法性
自安其心。故云安心。上深達下結前生後。
既自達妙境前正境深也。故云淵奧
次博運去結前弘誓廣也。故云亘蓋博廣
也。國語曰。東西曰廣南北曰運。即横遍也。
亘亦遍也。境攝諸法横廣。依理發
竪深。且寄事理名爲便。正境是理
理深也。慈悲屬事事廣也。具如前説故云
若此。雖事理但是空願。從須行下即是
後。若不心無剋獲。故次正願
安心。初妙境中一念具足無作四諦。故四
弘中依無作諦而發弘誓。今以能安
所安。能所相稱名爲妙行。既安心已廣能利
物填初誓也。欲衆生先須惑填
也。欲衆生復須法填第三誓也。
分分證實填第四誓也。至究竟位四誓方
滿。若爾。從此安心乃至正助通名填願。若
解無行名枉死人。如譬喩經云。如一母
二子。一善習浮。二不浮。不浮者墮
水而死。其母哭。先習浮者墮水而死。其
母大哭。人問其故。答云浮者死名爲
。是故哭耳。願如浮無行如死。大文有
二。於中先總明安心。次別明安心。總別倶
是依於妙境。以人故總別不同。惑重觀
微應須隨事。故使行相若信若法。四悉迴
。人不之。便於別安而生異計。則失
大師逐宜之能。初總安中秖是止觀。於中先
重明法體。以爲所安。法體者何。即妙境也。
先法次譬。初法文中但指無明即是法性。但
法性無明。故大論六十九云。若以
常無常等之皆錯。若入法性則無錯。
九十一云。法性即是實相。實相秖是法性。如
寒來下爲體擧譬。寒譬無明水譬法性。無
明法法性寒結水。眠覆於心氷水
説。氷本是水夢不異心。寄事引迷云覆云
結。今當下次示能安止觀安於法性。觀
無明秖是法性。如氷爲水覺無明眠。於
中先止次觀。初正明止。如旋下擧譬。但
其火於輪。不信去合。以法性
法性。文似於觀但成止義繋之與念倶止
法性故也。體達下止成相。觀者下次明
觀。譬如下火空水三共譬於觀。初劫火者劫
前釋。三災者略如通釋十境中説。虚空
藏海慧此二並是大集經中菩薩。彼經廣集
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於欲色二界大空亭中
故云大集。此菩薩欲來於衆會中先現
。凡諸菩薩皆從徳立名。故入衆現相亦
其徳。所以空藏現空海慧現水。並不
大衆唯見空水。修觀亦爾法外無法。介爾
下明觀成相并結二空。亦先法次譬後合。
初法説中言介爾者。非妄境但生一念
我觀成名爲介爾。介者助也。助謂微弱
之念。此念起時念與念者。隨念即亡名爲
性空。空無空相不可得。即是相空。所念
法性。念者謂介爾。此中且指觀行
入眞。如前下擧譬。能所倶燒可以譬於亡
能亡所。能空亦空故也。法界洞朗去合也。不
可得亦不可得。止秖是下明止觀體一。即不
二而二寂照無殊。故云止秖是智。爲
文別安可識。故今預辨止觀別相。故知此中
別而不別。下文別中不別而別。不動下重
相即。初明止即是觀。不動智下明觀秖
是止。不動智照法性下。雙明止觀同照
。止觀得法性故方始名安。故云觀智得
安亦是止安。不動於法性下更却。覆釋也。上
句觀安故止安。此中止安故觀安。並由
故無二無別。故金光明第一云。依於法
大智大定。法身者即法性。智定者即止觀。
即是法界繋縁一念。若倶不安下欲別安
先序別意。倶謂止觀。倶不安則總非
。雖法性自安其心。彌増暗散。既倶不
安當復云何者。問生後別。夫心神下欲
別安。先辨定之相。爲別安之由。冥昧者
是觀不安。梭利者是止不安。梭字應&MT04869;
疾也。息和反。汨爲筆反。去貌。亦疾亦流急
也。字從曰于月反。若從日是亡的反。此音
即是屈原所沈之水。非今所用。儵者駛也。
亦驚也。亦可倐。楚辭云。往來速疾也。敵
強下引事以況不安之相。明事安。禮云。
天文鳥也説文云。水鳥能知天雨。暗散
如敵強觀微如力弱。事在六國時。六國者
韓齊楚魏燕趙。并秦以爲七雄。趙將伐燕。
蘇代爲燕説趙王曰。今者臣從外來遇
水。蚌方出暴而鷸啄其肉。蚌合而夾其啄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見蚌脯。蚌亦
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見死鷸。兩
者不捨漁次得而併擒之。今趙且燕燕
趙相支以弊其衆。臣恐強秦爲漁父也。故
願。大王熟計之。趙王乃止。出春秋後語。今
文但取相扼義邊。不強秦得便意也。凡
俗書皆取少分全其意。如總修
而非其宜但増暗散。不常與暗散
相扼。應誓以別安其暗散。如蘇説
也。當殉命等者。總示事安之儀。以生從
殉。如魏時有人發周王塚。得殉葬女子
今以生從死不精進。薦獻也。肌皮也。假
使皮骨銷盡盡命奉道。專修止觀誓死不
休堅志別安以令品。故云誓巧。乃至入
位謂初住也。安心下正明別安。乃是望
別。不以爲次第之別。若望下文結
。別仍成總。總即是圓。下之一心即指
此圓也。以法性於信法及四悉檀迴
轉相資故別。還用總中一止一觀法對
信。自他並然。於中先明教他者。菩薩運懷
利他爲本。故先他後自。聖師三力者。中道空
慧名爲慧眼。慧眼鑒機名爲法眼。任運逗
藥名爲化道。此是不可思議之三力也。故
一眼以分二名。如毱多下次引毱多化
弟子。以證聖師。毱多雖羅漢之位。既
付法聖師之類。故知即是四依人也。教
樹者如第四卷引。以食悟者。有一比
性嗜飮食。由此嗜欲聖果。毱多請
房以香乳麋之。語言。待冷可食。
比丘口吹尋冷。白尊者曰。麋已冷也。尊者
曰。麋雖冷汝欲火熱。應觀水汝心火
復以空器食出。還使之。比丘曰。
涎唾已合。云何可食。尊者語云。一切飮食與
此無異。汝不觀察妄生貪著。汝今當觀
食不淨想。即爲説法得阿羅漢。應以訶責等
者像者似也。文選海賦云。倣像其色。毱多
現者似女人故。多弟子中有一比丘信心
出家。獲得四禪謂爲四果。毱多方便令
他處。於路化作群賊復化作五百賈客。賊
賈客殺害狼藉。比丘生怖即便自念。我
羅漢應是第三果。賈客亡後。有長者女
比丘言。唯願大徳與我共去。比丘答言。
佛不我與女人。女言。我望大徳
其後。比丘憐憫相望而行。尊者次復變
大河。女人言。大徳可我渡。比丘在下女
上流。女便墮水。白言。大徳濟我。爾時比
丘手接而出。生細滑想愛欲心。即便自
阿那含。於此女人極生愛著。將向
共交通。方見是師大慚愧頭而
 尊者語言。汝昔自謂是阿羅漢。云何欲
此惡事。將至僧中其懺悔。爲説
法要阿羅漢。故知習聖教者薄知次位
縱生逾濫亦易開解。曾聞有人自謂成佛
天不曉謂爲魔障。曉已不梵王請説。
自知佛。仍便自謂是阿羅漢。他人罵
心生異念。自知是阿羅漢。仍謂是第三
也。見女起欲知聖人。此亦良由
教相故。不待不過者。非未熟而化
時。非機熟不時。故金光明第
一釋化身云。以自在力衆生心行。隨
生界多種了別。不時不時。處相應時
相應行相應説法相應。現身而度。今但引
。攝經意盡。故知聖師位在初住。初住得
法身之本。能起應化也。盲龜下譬聖師難
遇。如大海中有一盲龜。爾時海中復有
。木唯一孔可龜身。此龜三千年方得
一出。億百千出何由可浮木之孔。故大經
第二云。生世爲人難値佛生信難。猶如
海中盲龜遇浮木。亦如針鋒竪閻浮提。以
一芥子忉利天閻浮提。何由可
針鋒上。佛去世後非四依。衆生薄徳何
由可値。次明凡師施化。劣於聖師三力
故。譬如下譬三力而亦無益。故令凡師
化。如世醫法。上醫視色中醫聽聲下醫
脈。猶如聖師觀諸衆生三業之機
輪化。視色如身業。聽身如口業。診
脈如意業。障重無機雖是聖師亦不
化。故云亦不能起死等也。若不解下明
三術或亦有益。但牒觀於意業。但
餘兩。依語作方亦有益。則大師自斥
我爲凡師。衆生既無聖之縁。遇此凡師
亦遇然得益。故云挑脱。即大師自謙
周也。兼示後代勿化道。皆問病者
依語。如下諸文皆云師應問言。及其人
若言等。即是其相。身子下擧小乘中善説法
。轉法輪將智慧第一尚自差機。大經三十
四云。雖有身子目連眞知識。生一闡提
因縁故。如我昔於波羅奈。舍利弗教
二弟子。一令骨觀。一令數息。經歴多年
定。以是縁故皆生邪見。言涅槃
無漏之法。若其有者我應之。我能善持
所受戒故。我於爾時是二人生邪見心
舍利弗而訶責之。云何乃爲此二弟子
顛倒説法。汝二弟子其性各異。一主浣衣
一主金師。金師之子應數息。浣衣之子
骨觀錯教邪見。我即爲
應説法。二人聞已倶得羅漢。是故我爲
衆生眞善知識。莊嚴論云。浣衣漸淨白如
骨。能調鞴嚢善知息。凡夫具縛者。若通論
者六根五品皆屬凡師。未無明通皆具
縛。若別論者。五品位也。六根清淨離二縛
故。相似聖師。準第一卷料簡文中。通取
以爲凡師。前指聖師初住故。六根尚
稱爲病導師。況三藏菩薩一切未斷。次結
示。如文。他有下判行。薩婆多下泛引二論
以出同異。非論意。彼在小宗各依
。未通方遍被之道。如毘曇十五云。鈍
信行利名法行。信行者少觀察故。法行
者多觀察故。與薩婆多同。彼但判位在
見道。少觀察者正當門。今引曇無徳
兩行倶在世第一前。故云方便。然數下從容
和通。數據行成故在見道。論據根性故在
方便若多論云所因不同。即似今家一向根
。徳宗多少不同。即似今家相資根性。是故
爲會而復兩存。又阿毘曇使楗度中云。堅信
人有如許慧。堅法人有如許信。何故一人但
堅信。一人但名堅法。答各隨所因
名非互有。此亦似於相資意也。毘曇
又云。定入名信慧入名法。若據初文定慧
並以内思法。聞定慧者名之爲信。是
故今文止觀各立信法二行。今師下正明
師二行之相。則以久因現種子。明現有
者必藉久因。久因異於徳宗方便。現在亦
多論行成。是故今家但論由宿種故。現
觀及以聞法。驗今知昔得二行名。大
經二十云。如呪術若有一聞。後二十年
毒藥。若有誦持。乃至命終無衆病
是大乘法亦復如是。若有衆生一經於耳
却後七劫不惡道。思惟其義必得菩提
淨見佛性。經耳即是信行種也。思惟即是法
行種也。法華云。若有聞解思惟修習。又大
經云。一聽聞正法。二思惟其義。經論此
類並是久遠信法種也。若論下今家判利鈍
也。更互得名不兩論一向判之。已説下
前生後。師應下欲爲説法先審根性。定
秖是止。慧秖是觀。汝於此二聞耶。
思耶。其人下述彼根性所尚之相。既
知下既知根性病相定已。於一人所
方。止觀各四故旦爲八。一一文中各有
三意。一示法相。二指廣。三結成悉檀。初文
初意。咄男子下正爲説法。説法之相隨有
相應。即便引用或儒或小或偏或漸。言近意
遠。且爲成圓教圓觀。四悉信法止觀之
。爲後來者於化他説法之式。乃至據
下結文。於一一文次與不次。意且在圓。
文中所列四教及似次第三觀語者。意在
聞咸歡喜。是善並生惡無破。見一切理
故遍列耳。故知至下結文。方開次第。次第
則歴於三諦。不次唯約一心。一一番中以
後望前皆成四意。謂次第三觀三。一心
三觀爲一。一其意者。老子曰。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以爲天下正。老意
但以陰陽之道。以爲天地得一。合君臣
之道侯王得一。今廢彼理但借彼名
今理。苦集得一謂滅諦。因縁得一謂
無明滅則行滅等。六蔽得一謂彼岸。凡
俗典例皆如此。一是三乘之最。故云
此爲快。快故適其樂欲。如天亢旱等者。亢
亦旱也。萬之與百並小數之極。隨便互彰。
卉是草之總名。擧彼不生雨以成
於生。生即生善。娑伽龍者華嚴文也。長含又
云。阿耨達龍王身心降雨滿閻浮提。今文云
四方霔雨者。是也。言七日者。是摩那斯龍
王欲雨時。先七日布雲。令一切衆生究
竟諸業。漸降微雨物故。人亦如是下
譬。而不七日及以四方。但合通途霔
雨意耳。合河兼池加道品樹。既非全出
經盈縮隨時。初反合善根不生。若能下正
善根生也。可三觀四教之。發
雨者。禪定若發。無量善法一切法門並
禪發。燸頂等三藏也。眼智等見道中位也。
苦法忍爲眼。苦法智爲智。苦比忍爲明。苦
比智爲覺。順忍等通教中諸善根也。外凡爲
信内凡爲順。餘文並略。寂滅無生是別圓中
善根也。此等並因禪靜而生。即生善義。縁
喩等者。種種因縁種種譬喩。因縁秖是廣引
今昔共成此義。下去例然。醉象如卷初釋
穴駝出大論三十三。第七又引。亦同無鉤
也。五翳等者經論大同。成論云。譬如
日月其性本明淨。煙雲塵霧等五翳則不現。
等者等取阿修羅手。爾雅云。陰而風曰翳。
翳謂光。今則通取五皆能障通名爲翳。
又風動塵起曰埃。煙雲霧起曰靄。靄謂
等掩也。曜靈者日名也。謂日被掩。亦可
七曜。七曜圖云。日月五星名爲七曜。日
是陽精月是陰精。五星者東歳南熒惑西太
白北辰及中央鎭。所言靈者大戴禮云。陽之
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爾雅云。八方神
八靈。五翳翳於八方故也。是故俗典凡
神靈變化精微及道性等。不陰陽。彼
教未出世道故。又大經譬日月又爲
雲塵霧及修羅手因縁故。令諸衆生不
見。既爲煩惱翳之所障。故須對治。睫
近霄遠等者。霄者近天赤氣也。雲得日光
赤色可見。雲無實體而可見也。中論大
經大同小異。大經二十六云。有因縁
見者如空中鳥迹。近不見者如眼睫。壞
見者如根敗。亂不見者如
。細不見者如微塵。障不見者如
外月。多不見者如稻中麻。相似不可見
者如豆中豆。中論加遠不見者如霄。則
根敗。今文意者。由煩惱故故不見。遠
見如不見中。近不見如俗。
夫散心來至皆不可見者。擧彼諸惡
此修定。以爲所治。故膜塵等皆是所破。密室
中燈除外風也。破内暗也。金錍等者。大
經第八如來性品迦葉問佛。云何佛性難
入。佛言。如百盲人爲眼故造詣良醫
良醫即以金錍其眼膜。一指示之。問言
見不。答言不見。復以二指三指之。問言
見不。答言。少見。合喩云。無量菩薩雖具足
六波羅蜜。乃至十住猶未見。如來既説
則便少見。此乃別教十住故云未見。疏引
。一云。三指譬三乘。二云。譬三慧。三云。譬
三教。初譬小乘初教一。般若至法華
一。涅槃爲一。四云。信順無生爲三。章安云。
既譬餘解。即以三諦而爲
。初指如空觀故云不見。三指如十住
少見。即圓十住也。金錍如教。故下文云。
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今從
惑義邊。故云對治。心若等者。世間是生
滅法。出世是不生不滅法。由定能了故云
也。亦可世間生滅是界内俗。出世不生不滅
是界外眞。界内略眞界外略俗。内外眞俗即
三諦也。三諦是理。理即第一義意也。如來成
道即第一義意。猶尚樂定。入定復是第一義
意。況諸凡夫。凡夫理合第一義。佛示
故。故諸經中多處有文明佛入定。有禪定者
等者。電光者如第九卷釋。見道即是第一義
意也。雖成論中本譬欲定今通用之。凡初
諦理皆名電光皆名見道。破無數等者。
意以一切種智第一義。破惡之言因便
來耳。其人若言下信行約觀四悉。前雙問故
今但出答。我聞等者斥法行也。三惡等者
世間苦出世苦。燒然是地獄。駝驢是
畜生。如是等苦苦有期限。癡暗無明障
苦。終至實報故云大苦。方隅可權實
也。四方曰方四維曰隅。隅如權方如實。
爾雅曰。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宦
宦音怡。郭云。未詳。麻杲云。養養萬物也。東
南隅謂烏釣切。西南隅謂之隩。謂
中隱隩之處。亦可生滅四諦隅。無生
四諦如方。界外兩教方隅亦然。多聞分別等
者。據此四句皆以樂爲名。初句云多聞等
者。樂即樂欲聞即信行可對世界。攻惡等言
相從來耳。若盡一偈文意四悉義足。四句次
第以對四悉見。如教至道非道者。四種
道品名之爲道。分段變易名爲非道。界内
三途坑坎。界外以分段坑坎。若
陷字戸懺
今所用。分別苦樂道非道
間隔不同。即世界意。月開等者。青蓮華因
月而開。赤蓮華因日而開。有人云。白蓮華
日。並取開生。是爲人義。大經第九云。譬
蓮華日所照無開敷。日興等者。大
經第九云。譬如營作至暗皆息。若未成就
要待日明。義同於月。主膠火導並譬於觀
商畫坯盲並譬於行。行即善也。從勝別擧
一切種智亦推於觀。種智即是善中之最故
也。自餘諸善但是莊嚴觀耳。怨即是惡。識
即能治觀也。武將有謀者。如秦將王剪。魏將
呉起廉頗。李牧張良樊噲之徒。善破陣故。以
破惡。並須委釋三惑惡。次雲熱火暗
並譬所破之惡。薪縛例之可意得。井中
七寶等者。大經十九。佛告徳王。如暗室中
井種種七寶。人亦知之暗故不見。有善方
便大明燈持往了悉得之。是人
終不言是水及寶本無今有。涅槃亦爾。不
説言本無今有。瓶盆亦爾。今云日明者。
明中之盛。衆生如井佛性如寶。衆生如
室佛性如瓶。並以無明如暗燈日如智日
照如見。今此文中以日替燈。須以智慧去。
般若偈文。能見於寶及觀法實。即第一義
意也。等觀入者至第一義故名爲入。知
法實及等觀入。般若爲最。故須觀入
一義。默復默者明思不移。損之又損之等
者。周易云。以至於無損。肇公改用。今且依
肇。以眞理極名爲無損。煩惱損盡亦名
。斥信行聞有爲故。坐馳等者。莊周貴
坐亡故云馳無益。今借彼意忘聞觀理。
文曰馳。思理之外餘皆曰馳。又外篇云。
敬孝易愛孝難。愛孝易亡親難。亡親易使
親亡我難。使親亡我易兼亡天下難。兼
天下易使天下亡我難。注云恣之使天下
自得。安得我耶。以是而言。秖是莊生
他之智。反斥他不亡。而令天下亡
己。注家云恣未亡。今之天下可
恣。恣若是亡何曾不亡。而展轉比云
後難耶。故知汝之所恣非他之亡。他之所
亡何關汝恣。是則坐亡有言無行。今借
理依理曰亡。當爲下諸句皆知。是諸
法是止。隨四悉意。話戸夬
*切
何法不備下止具
十度。一一度中一切法足。善雖無量
此十故是生善中最。前六可見。因止等者。
止爲雙非之方便故。故云也。止中具諸願
亦遂衆生願是故云一切。有惑功
名爲力。此是中智故云無二。止具一切即總
結也。且約當機故云何用別修。壁定者。室
四壁則八風不入。若得止已離界内外
違順惡覺。八風秖是四違四順。書中八風者。
爾雅曰。南爲凱風東爲谷風。北爲涼風西
泰風。從上下爲頽風。從下上爲飈風。與
火倶爲庉風。庉字徒昆
*切
迴轉爲旋風。室壁
亦免此之八風。故以爲喩。亦是四方四維之
八風也。朝露見陽者。露如散陽如止也。晞
乾也如定。止是大慈等者。慈定治瞋。大明
呪如釋籤。大明呪是般若故。能除惡覺貪
婬恚怒癡疑朝露之惡。止即是佛等者。念佛
障道。今修於止法佛故。治妙道
阿伽陀及妙良藥。并呪枯起死之術等。並
能治之。止即體眞等者。用彼釋名中
次第之名。以成不思議理。止是佛母等者。實
母權父共生佛子。父母相即準上可知。即
淨名經意。理體寂照是佛師也。止是佛身即
法應二身也。亦可三身具足。因名止果名
眼。定慧能嚴今止屬定。故名相好。具一切
故名爲藏。爲諸法依故名住處。何法不
具牒前便宜。何法不除牒前對治。乃是
理故惡滅善生。正覺等者。在因名
在果名覺。正大遍等。借用果上之稱。能
生等者。信戒等五即五分法身。既能生
五分即生善中最。化道大行者。即應病授
藥也。能照道者亦取破暗之意。能得寶者
貧苦之惡。但當勤觀開示悟入等者。此四
皆是無生觀也。具如疏中約觀心故第
一義也。次明迴轉者。先序二論中言始終
者。二論並以始鈍終利。今言須臾故不
彼。次明自行則止觀並説。亦先標二行。教
他以説法本。故先信後法。自行多在
於思惟。故先法後信。前教他中十六番各
一人。故止觀離明。今自行中並在一人
故止觀合明。又前非合今非云云
次樂寂下正釋法行。於四悉中各一止一
觀。樂欲中初是止。若欲下觀。並依世界
樂欲。以初故未過生。故但直擧
止一觀。次其心下明爲人等三皆先明
前生過次用止觀。初文是因世界中用
過。過謂毫善不生。次即當下用止。若凝
停下因止生過。次當校計下用觀。若念念
下對治中一止一觀。初文是因爲人中用
過。過謂惡。即當下以止治之。次若靜
下用止生過。即當下用觀治之。修止下次
第一義中一止一觀。初文雖上治中用止用
觀理不開發。初文用止不開。即是過也。本
理理既不發。故名爲過。次即應下用
觀令開。次修觀下過生。次宜更下用止令
開。信行下。次信行中四悉各一止一觀。初樂
欲中亦如前意。但直赴樂欲。明一止一觀
聽觀下次爲人中一止一觀。先明生過等。初
文生過。即應下聽止令益。或聽下生過。即
應下聽觀令益。或時下對治中一止一觀。初
觀生過。即應下聽止治之。或沈下聽
過。即當下聽觀治之。或聽下第一義中
一止一觀。不過。直云豁豁朗朗得益
之相。前之三悉如世醫治。此第一義如如來
。故不過。次迴轉。可復次下相資
先標來意。如法行下正示相資之相。若法多
信少名信資法。若信多法少名法資信。亦
正助。初明信資法。既云相資乃是信法
二行倶有益也。初止中四悉。言法行者。既
信資法。以法爲正從法行名。故云
法行者。初總明信以爲能資。冠下四悉。若
具廣説應一一悉上皆云隨聞一句乃至皆
。爲煩文故標初一句。還坐下法行樂
欲。次下有三箇又聞。即法行中爲人等三。又
聞下觀中四悉。信資於法即初二悉有聞觀
之言。下二悉略例止可知。破惡即對治。欲
悟即第一義問。何不悟而云欲悟耶。答。
此四悉中第一義者。何必證理名第一義。但
前三悉之相。附理氣分即屬第一義
故。前文但云豁豁朗朗等耳。此乃下結
法。信行下法資信。比前法行
。是爲下結法資信。夫心地下結安心意
總安中唯止唯觀。今以四悉等故云
加以飮食丸散陰陽三雙之。一一雙
中皆遍前意。合成四悉意也。隨其所願
欲也。飮食生善也。丸散對治也。陰陽云
即第一義也。一種下明偏修之失。故知二
師非但止觀偏用。亦乃並無信法等中一止
一觀故也。二師引偈並未正典。各隨
入。以自行所禀未通途。便以
遍令他學。致學者彼彼相非。若爾。則
人天之善尚無。安剋至眞之妙。故引大經
一向服乳。經第三中佛告迦葉。譬如長者

多有諸牛
色雖種種
同共一群
放牧人
水草
唯爲醍醐
乳酪人天
二乘
時放牧人&T021355;已自食弘者
自益
長者命終

有諸牛悉爲群賊之所抄掠盜佛
教法
賊得
牛已無婦女
&T021355;已自食
群賊相謂。長
者畜牛唯爲醍醐乳酪何計
而得之耶
我等無
復得乳無安置
設復持戒
非常住本
復共相謂唯有皮嚢以盛之。
人天
陰果
盛處鑚搖。漿猶難得況復
無定慧方便名不知*鑚
搖。似道尚無況復眞常
爾時群賊爲醍醐
故加之以水
水多故一切皆失起見墮
惡失人

今此二師偏執大理寂照定慧。義當群賊
鑚搖等。佛何故説種種耶者。引諸四
重斥偏迷。若就下更歴三種止觀以結
前數。言若就者別立之辭。文雖唯頓若更
別約次第三觀。則一一各有百二十八。故
若就之言。次第三合故立一心。依前重
擧故云又耳。人見三番之後更云一心。便
頓等三止觀外。更立一心。謂此一心不
前頓。今安心者依前妙境及前妙願。故
前文云須行填願。則願行相稱。故向安心若
總若別。並是圓頓填圓頓願。更開對於次第
三觀。一一觀中皆具前來一百二十八。對
一心乃成四番一百二十八。合五百一十二。
人不之妄生穿鑿。況復空假中三。不
頓漸不定之三。故前不思議未會異名
所發爲三觀。觀成爲三智。教他爲三語。歸
宗爲三趣。三趣即是頓等三也。以一部文
共成一意。尚恐疎漏。豈有潜於結數之中
秖云一心即令妙行成之於此。此則上下
諸文便爲&T039917;。具如卷初及第四第三中撮
文旨。不此意自失安心。自安既無。教
他何在。應初已來鉤鎖相承横竪高濬。前
後冠帶方成行儀。豈有輒爾立斯異計。如
破遍中一一句見。一一品思。塵沙無明皆云
信法相資迴轉。即是見品思品無知無明。各
六十四番。横竪不二即是一心。故自他相對
亦各須一百二十八。此云五百一十二
者。且從合説隨諦言之。若作相顯説
者。即以次第不次第。具如前後諸文料
。又何但約於不次第義。後立三箇一百二
十八。秖約不可思議一中之三。以爲三番
三中之一而爲一心。三一共論亦有五百一
十二也。問。圓人那得三觀別論。有此信法
相資等別。答。如後第六云多入空少入
。既許偏入亦可偏觀。又破遍初。無生
首無生即空。空門既爾餘門亦然。隨宜乃
七句不同。尚成七番一百二十八。何啻三
耶。故知自他皆有七句。若次第觀唯得
三。三悉下判前四悉。雖復五百一十二番
但語信法。或以止觀攝盡。爲
四悉。所言世醫等者。借大論中文
以成今意。故但屬世諦判爲世醫。如世界
復須生善。善若不生復須惡。惡去不
去皆須理。故云三悉差已更生。至第一
縱未無生。於斯必契。故云差已更不
。況復結云世出世法互相成顯。故一一行
皆歴四悉。雖三悉必須理。若入
一義理未深。還須更以三悉之。況
復三悉本爲於第一義故。故云相顯。況
權顯實次第四悉。尚皆入於不次第四
況此本是不思議悉四中之三。況不思議中
三皆第一義。若離下重示前妙境。爲所安
。止觀四悉但是能安之方法耳。若心安下
疑。疑云。爲一一行者。必須前諸句
耶。故今釋曰。若心安於諦一句即足。如
前總安但安法性。如其不安則置總用別。
別中或唯一悉即足。以世界即第一義
故。或用二句乃至多句。乃至具用六十四
。乃至用多六十四番。故云巧用方便
心得安。一目下擧譬也爲多人或一人
初後故須廣設。若隨其得入則不多。故
鳥羅之一目。言一目者。乃據最後入
之言。一生行之豈唯一目。是故或一人
多。或多人用一。況一人始末非一可
辨。故下合云如衆多。一人亦爾。羅者。
爾雅云。鳥罟曰羅。兎罟曰第。亦曰罝。衆
生下合。捕者陸獵也。逐也。四破法遍者。初略
來意中。初徴起設問。即約上不思議境
正設問也。故云法性清淨不合不散等。即
是境中一念三千離四性計。是故略云不合
不散。合謂一念散謂三千。但衆生下答中
意者。約不思議理之與惑。不一異破不
破等。隨迷妄故事須破。衆生無始全體
顛倒誰論多少。但曾解境發心安心。心既
安故云少耳。全未破故故復云破。前以
定慧於法性。故名爲安。今以教四句
責不安之心。故名爲破。破非安安非
破。得名隨事心境唯一。上善巧下約上安
辨破否。若已安於諦定慧已發。彼即
是破。何須至今更須破。次若未下正明
破意。由未安故。若未破故今更論破故云
若未相應等也。言有定之慧等者。然安心
破遍並是絶待。咸具定慧。今據初心欲
入。隨事調熟用與不同。或宜慧之定
前安心。或宜定之慧今破遍故從
行立名名不。又前安中先推法性
多從定。是故云安。今此破中先準教門
義多從慧。是故云破。二文兼具法體無遍。
故前信法莫法性止觀故也。今此無生亦
同體止觀故也。然破法下欲無生破
法之門且先通擧諸門不同。從廣之狹以
無生。故先列經論所出諸門。謂教行智
。文字即是教爲門也。大品四十二字大論
廣釋。南嶽大師分爲二解。一通約三乘。二
別約圓頓。今廢通從頓。大品云。菩薩摩訶
衍所謂語等字等。諸字入阿字門。阿字門
一切法。乃至荼字盡諸法邊。究竟窮
不終不生。過荼無字可説。不可説不可盡。
一切法如虚空。或觀行下明行爲門。三昧
是行。大論云。菩薩修三三昧諸三昧門
能通至實相。是故能爲實相門。若十六
行爲三三昧門。但爲眞諦門。非今文意
或智慧下以智慧云云。或理下以理爲
云云。依教下且生起前所列教等四門次
。教既居初故今依教。復爲教有
。能通至於觀智理等。是教光顯。是故生
起。三門下明去取。三藏下教中復簡藏等三
。言三藏先破見等者。若佛弟子必先破
或慧行欣厭。或聞善來等羅漢者。或佛
三十四心等。並倶斷也。通教大同。但倶破之
言不佛耳。別但次第從淺至深故云
。且寄教道故云竪。依實但斷一十二
。竪尚未遍況復横耶。言横不遍者。如
見思具攝諸惑。能觀之智攝一切智。位
位皆然故云横遍。別教不爾故須之。今
不思議下示圓門相。一境一切境指前不思
議境。一心一切心指前發心安心。依此論
故名破遍。餘門下正明簡意正用圓門。所
謂下正列圓門。今於圓門復論去取。理雖
相即初心從易。及隨便宜多用無生。故於
圓門三存一。無生門下正示無生横竪
破遍攝法功能。於中先略次廣。初中先明
者。初標能通光顯二意。何者下釋。通釋
二意。先釋因。淨名下引證也。淨名大品
皆以教門行至因。並以無生首。故
彼淨名三十二菩薩中。初法自在云。生滅爲
二不生不滅爲不二。不生不滅即圓無生。大
品四十二字亦無生居首。故今亦然。文列雖
有門首。依前諸意且用無生。止觀下
止觀能顯。雖此教必須行顯。故前生
起云教通行。若無教者行無剋。以
教故令行智門通至於理。初住見理外
用自在。令無生門一重光顯。故云縱横無礙
觸處皆通。故生起中云所通。遍通
。譬如下擧譬也。人謂行人位謂入住。若
空有其門教何所被。空有其人行何所禀。
教行行得於理。故云有人有位。如
相門方榮顯。次通果者。初出所通之果
即涅槃不生。次定慧倶滿故名不生。智斷倶
滿故名不生。故定慧二法至果方滿。大品文
者。無生理滿故云不來不去。至佛方名
故也。法華文意例涅槃知。止觀下明
能顯果。由果滿故。自他依正一切倶滿。巍
巍等者。巍巍高出貌。堂堂者爾雅云。堂堂容
也。白虎通云。堂堂明也。如月高明即是果
智。諸明中最如月在星。灌頂經云。巍巍堂
堂如星之月。銷除生死之雲。今明果滿能
他也。照十寶山等者。華嚴二十一云。佛
子。菩薩十地因於佛智而有差別。如
十寶山。謂雪香軻黎羅仙聖由乾陀。
馬耳尼民陀斫迦羅宿慧。并及須彌山。一一
皆云王。雪集一切藥。香集一切香。軻*黎羅
華。仙聖集五通。由乾陀藥叉。馬耳集
。尼民陀集龍。斫迦羅自在。宿慧集修羅
須彌集諸天。言自在者。謂諸大力。即以
山所集功能。對於十地。初地已上心證
階降不同。唯佛能知。此地亦爾。故云
於佛智而有十地。今文用喩與經稍別。經
十山於十地。十山依地地喩智果。今
亦以十山於十地。月喩佛智。下照十山
佛果智起於諸地。故合喩云。功高十地
影臨四海喩應也。果亦下合也。汲引四機
者。水如機影如應。四教四門四悉並是垂
教。金光明經佛禮骨塔者。新譯第十云。爾
時世尊爲諸大衆十千天子本縁已。於
座上結跏趺坐。告諸比丘。汝等樂菩薩
本身已不。諸比丘言。我等樂見。爾時世尊
即以百福莊嚴手地。即便開裂。有七寶
制多忽然踊出。衆寶莊嚴爾時世尊即從
起。作禮右繞還就本座。告阿難言。汝開
。阿難如教開已見七寶函。見舍利
珂雪。告諸比丘。汝等禮拜菩薩本身。阿
難白佛。如來世尊出過一切。爲諸有情
恭敬。何因縁故禮此身骨。佛告阿難。由
此速能證得菩提。爲法恩我今敬禮。因
大衆薩埵本縁。彼薩埵者即我身是。
故知佛地因果由止觀教。雖佛果
教身。是故佛今而禮身骨。無生下次明
。此即先結前生後。大品下正示横門。問。
前無生竪門。亦見四十二字之初。何故而今
乃以字門横。答。前於無生一門竪入。故
因果相望淺深。所以名竪。今以二十四
字各各相望。已自成横。又各各攝於四十二
。則一一字中所攝又横。故知横竪備攝
。此亦非横非竪而論横竪。此意下欲
相釋義功能。故先提起。但云因果横竪
無生意猶難見。是故更須佛藏等。今此
文中釋佛藏義。先事次觀。事釋中先正引
以明外用。次合無生門。言外用者。經上卷
云。無名相中假名相説。皆是如來不思議
力。譬如人嚼須彌山行虚空。石筏渡
海。負四天下及須彌山。蚊脚爲梯登至梵
。劫盡燒時。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
藕絲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如來所
説一切諸法。無相無爲無生無滅。令人信解
甚爲難有。甚爲希有。若少有所得佛法
諍。入於邪道出家受戒。飮一杯
。當知經明無生外用。以顯妙理因果無
。是則不一體三寶常住。不出家。言
不聽者。若不此戒不具足。此即同前第
三卷末勝鬘後解。彼經下内合無生者。吹唾
秖是智斷之用。智斷不二故吹唾同時。若有
自言無生。請驗外用。須識下次明
心釋佛藏義。觀心即是修智斷因。是故更
觀心。一刹那起名一衆生。即起即
滅名爲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當
盡三災義也。三毒貪爲首。三災火爲端。以
不思議止觀。觀此三毒云云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四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五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大經下以涅槃義。然無生義散在諸
。名相委悉不大經。故引四句六句
無生義。不自他智斷能所事理思議不思
。悉無生也。即是因果光揚能顯義也。並在
第十九經也。初釋四句不聞聞一句。有
種種義者。經初列不聞聞等四句。次以
生生等四句。釋不聞聞等。復以不至至等四
。釋不生生等。故云不聞聞等有種種義
今處中説又順無生。故用不生生等
生義。然古人以不聞聞不生生等四句在前。
一一但是轉釋而已。故多釋不聞聞等四
。餘句但例。有云。聞不聞即俗而眞。不聞
聞是即眞而俗。聞聞但俗。不聞不聞但眞。又
云。不聞聞從眞起應。聞不聞攝應還本。不
聞不聞法身凝然。聞聞是應迹不已。不生生
等古亦多解。興皇以雪山偈銷。不生生是諸
行無常。生不生是是生滅法。生生是生滅滅
已。不生不生是寂滅爲樂。又將四出偈銷。
四出者此偈四處出之。古人名爲涅槃
四柱。謂九十五二十五二十六。不生生本無
今有。生不生本有今無。生生三世有法不生
不生無有是處。又云。如來證涅槃等四句對
之。章安云。準下文云我因是事即得
於一句半句。得佛性於涅槃。當知並
是見佛性句。不聞聞了因性。聞不聞縁因
性。不聞不聞正因性。聞聞境界性。例此以
不生生等。亦應可見。雖古多釋
。依章安解復是一途章安云。並不
智斷因果倶無生也。但爲經別作一途
彼經佛欲此不聞聞等。放光照於十方
世界。時東方有瑠璃光菩薩。初來之時。一切
大衆非青見青。乃至非白見白等。諸菩薩
等見此光明。皆相問言。此是何光。皆默不
答。次問文殊。文殊答言。光明者即是智慧。
智慧者即是常住。乃至即是如來即是大慈。
佛言。汝今莫甚深第一義定。應世俗
而爲解釋。文殊言。東方去此二十恒沙有
世界滿月。彼有菩薩瑠璃光。於
光而問彼佛。彼佛答言。西方去此二十
恒沙有世界娑婆。佛名釋迦。爲諸菩薩
不聞聞等。彼菩薩而白彼佛。欲此聽
不聞聞等。從彼發來先現此相。如古諸釋
各自一途。將何以表光召之旨。將何以生
方大疑。將無辱彼佛遣命。何足以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