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亦如譬喩經云。有長者子不貨。父令
外國興易。初載栴檀他國賣久久不
售。便問他言。市頭何者貴耶。他人答言。市
中炭貴。便燒栴檀爲炭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二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次半行半坐者。先釋方等。亦通四教。故
彼經文聞三昧者。結得道益於三乘及
以四衆。經與今文意亦從別。唯爲圓。故
意止觀但觀祕密。依此修行事儀未足。文
中自指百録等也。聊者略也。先求夢王等
者。如法華疏引。有五種夢。因疑心分別。學
習并現事。非人來相語。因此五事夢。此即
非人來相語也。列子有六夢。謂正夢萼夢
思夢寤夢懼夢。此即正夢思夢也。故周禮
云。占六夢之吉凶。方等云。佛告文殊。爲
男女廣説九十二億諸陀羅尼。一一陀羅尼
復九十二億陀羅尼門。佛告華聚。勿妄宣
神明證。何者。神明有十二夢
。見一王者乃可爲説此陀羅尼。云何名
十二夢王。昔雷音比丘爲九十二億魔之
揜蔽。生大苦惱。即發大聲於十方三
世三寶。十方諸佛同發聲言。誰能救此菩薩
者。有寶王如來重擧聲問諸菩薩。有
聚菩薩佛言。當何法而往救之。佛言。
摩訶袒持陀羅尼章句彼魔王。華
聚往彼調伏魔已。令諸魔受持此陀羅尼
諸魔各各脱衣供養已。至佛所白言。我等十
二大王當持之。華聚問。何名十二。乃説
十二王名。至夢行品中十二夢相。佛告
文殊。若求此法十二夢王。若得
七日法。一者若於夢中。得通飛行旛蓋
後。是名袒荼羅相。二者若見形像塔廟
大衆聚會。是名斤提羅相。三者若見
淨潔衣白色馬。是名茂持羅相。四者
若見白象可。是名乾基羅相。五者若
駱駝高大山。是名多林羅相。六者
若見高座般若。是名波林羅相。七者
若見樹下升壇受戒。是名檀林羅相。八者
若見列佛像僧設供。是名禪林羅相
九者若見生華樹入禪定。是名窮林羅相
十者若見大王帶劍遊行。是名迦林羅相。十
一者若見王爲浴身香坌淨衣。是名伽林羅
。十二者若見王夫人乘車入水見蛇。是
婆林羅相。先須發大勇猛精進生難遭想
自傷傷他。如刑者從他求脱。如是念
念歸求夢王。若不感者雖行無益。應
慳而修供養。世多直行終成無益。於閑
靜處等者。應僧藍若蘭若處立道場
若有事縁亦聽俗舍。謂俗人二衆。故經云。
阿難白佛。是人辭家當何言。佛言。語
言。我行陀羅尼典。父母若聽我當出去
是作已心中默念。我欲婦兒家屬。行
陀羅尼典。阿難白佛。父母等不許當
向道場。佛言。向於父母種種燒香勸
喩三請。若不聽者當宅内默自思惟誦
此經典。若修行時淨其舍内香供養。一
一如道場入法。若能如是於七日中
觀音菩薩爲其説法。若於夢中其人前
道場異。若散亂心反墮三途。三途出
人奴婢。應當志心後悔無益。若僧藍等
處。先有道場更新嚴淨。依經方法無者新
營。壇外室内及以室外倶須香塗。故云及室
内外。作圓壇等者。禮云。築土爲之。佛法準
此作蓮華形。故云圓壇及彩畫等。五色旛者
總擧五色。繍畫間色亦應在。字應旛。
旛者旌旗之總名也。經中多作此旛旛帤字
耳。今佛法供具相状似彼。故云旛耳。凡造
旛法切不佛菩薩像。旛是供具供
所供。如何復以形像之。海岸香者。經云。
海此岸栴檀之香。請二十四像者。凡建道場
先嚴淨。然後請像。世人口云道滅
障。道場時令愚童慢豎猥服裸形。云
像來把來取來。以此觀之可悲之甚。涅
槃後分阿難問佛。佛滅度後如何供養。佛言。
滅後供養像者與在世別。故令供養福
正道。生善消障豈復過之。俗禮尚云。過
尊之位必趨。雖道場慢尊像。反招
障良難。如向所引方等文是。餚饌者。
餚如前解。饌者。玉篇云。陳飮食也。亦具
也。鞋屩者。所著鞋也。道場内外各別置之。
七日長齋者。此文通俗故云七日。齋者潔
也。韓康伯云。洗心曰齋防患曰戒。故知俗
典未洗所防之意。有言無旨淺近疎
薄。此中且制不過中食耳。三時洗者縱無
他縁亦須三洗。有所表故。若加出入
事量宜。初日供僧者。雖身口精誠假以
福助。日日爲者彌爲増上。恐力不逮聽從
初日。必先課己資財以申傾竭。故經文云。
力破慳。別請師者。南山云。當大論。明
内外律者擬依出罪。乃至七衆亦爾。受
二十四戒者。經云。爾時上首廣爲恒伽
二十四戒。然此戒者順菩薩律儀。皆名
。縱已先曾受具足戒或先曾受梵網戒
者。亦須更受。輕重不同開遮別故。又授
者仍須曾受。不輒爾依經授人。具在
須者往檢。經云。又應六重優婆塞
。既云如優婆塞者。即五衆亦受。阿難問
云。女人得衣不。佛言。得捉。但莫
。又問。不六重道場不。佛言。隨
意。今時行事多不之。但受二十四戒。即
此文也。阿難又問。如向所説爲定爾
不。佛言。三世諸佛悉由此法菩提。唯
二人。謂方等及用僧鬘乃至一比丘
。言及陀羅尼者。準經四番皆悉須誦。具
經文。經云。若有是陀羅尼者。設大火
起變成寶華。行者聞是無上功徳死重
。對師説罪者。故知必須清淨明了教相
妨障。若自身犯重不*妨障。如何
滅罪之境。月八十五者。黒白兩月各
兩日。多用白月。法華懺儀通取齋日。當
以七日等者。極少不此。若欲進行
意多少。故南岳七載。十人已還者。經云。十人
過。南山云。余見京邑行方等。或百
或半。喧雜難論更増罪累。請但依經非
測。忽有多人別置壇場。有何不可。俗
人亦許等者。經云。趣道場時應比丘法
行淨行。具三法衣楊枝澡水食器坐具。既
趣道場時。故知出道場時須俗服。經
云。其法衣者出常隨身。若離二丈得罪無
量。阿難言。若辭家時用頭不。佛言不也。
今時行事少分剃頂未出。阿難言。若
爾。何用三衣。佛言。三衣者。一名單縫。二名
俗服。出家衣者作三世佛法儀式。俗服者出
道場時著。三衣者入道場時著尺寸不離。
若離此衣障道罪。前云二丈餘二衣
但云罪不障道。縫字平聲。言單縫
。若却*刺者即是大僧受持之衣。
是故此衣應別造。世有出家人衣
深爲未可。故知雖三衣出家服。口説
默中云異口同音者。於日初分晨朝時
衆中應音聲明了者以爲先導。導者聲
絶餘人接和。十佛者在百録中。謂過去雲雷
音王佛等并七佛。方等父母者。經云。雷音菩
薩得魔已。白華聚言。持是陀羅尼來救
我令我増壽。佛法中生如死已還生。汝是
諸法母。華聚言。我非諸法母。是陀羅尼乃可
父乃可母。故知此陀羅尼即是實相。
實相即具權實二智。故是父母能生方等正
故也。十法王子者。佛爲法王菩薩爲子。
即文殊等。百録及南山行儀並列十二菩薩
即彼經初列衆菩薩皆名法王子也。言
者。大師在世未此指。大師滅後章安
等集師事跡。都有百條。故云百録。説止觀
時寺猶未置。即治定時寺已成竟。已撰
故有此指。三業供養者。身翹跪口宣唱意
運想。南山云。自古相傳無別準的斯置
立。運想事儀具如天台普賢懺中。禮請者。皆
意地精誠身儀設禮。禮法理須雙膝前詣
雙肘續施後方額扣。肝膽委地想佛足下
手承足如目前。互跪之儀三處翹聳。曲
身合掌目注眞容。近代澆漓都無跪相。慢
幢未折業海難傾。尚縱穢躯安期大道。陳
悔者。陳者列也。説也。別則憶先所犯。通則
無始已來。隨意廣宣任己智力。不遲不
者。必使行旋與呪倶盡。思惟者具如意止
觀中。從第二時者謂於晨朝。第一周竟。第二
周初不召請。直爾禮佛。意止觀者。南山
儀中修觀之法。謹依於此敢別施。今先
實相觀法。次明歴事觀法。然歴事觀法經
論皆爾。非獨今文。如大經云頭爲殿堂
法華云。忍辱衣等。淨名中法喜妻等。大論中
師子吼等。何但釋教俗典亦然。如東阿王問
子華。君子亦有耘乎。子華曰。夫拔藜莠
家苗者。農人之耘也。修正性惡行。君
子之耘也。盤特掃箒支佛華飛。並是託事見
理之明文也。人不之。但謂大師内合
已。初文云思惟者。正觀也。摩訶等者正境
也。顯偏小故名爲大。一切法即一
法。故名爲祕。一法攝一切法。故名爲要。體
三惑性持三智。非二邊偏。故名爲正。正
體無相故名爲空。經言下次明觀法。經云。
佛爲雷音於華聚昔因縁已。又云。過去
佛名栴檀華。彼佛去世甚久。我於彼時
汝無異。彼有菩薩名曰上首。作一乞
城乞食。時有比丘名曰恒伽。謂
言。汝從何來。答言。我從眞實中來。又
問。何謂眞實。答曰。寂滅相故名爲眞實。又
問。寂滅相中有所求所求耶。答曰。無
。又問。無所求者何用求耶。答言。無
中吾故求之。又問。無所求中何用求耶。
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亦
空。實者亦空求者亦空。語者亦空問者亦空。
寂滅涅槃一切虚空分界亦復皆空。吾爲
是次第空法而求眞實。又問。菩薩於何處
求。答。於六波羅蜜中求。恒伽聞已賣身供
養。上首又爲説陀羅尼。聞已復問。云何奉
持。上首乃説三七日法。具如今文所列方
。今文略出應彼廣。亦應可知。修觀法
中又迴無所求文以在後者。爲欲諸無
所求文故也。今此中意借彼觀文今三
。求者。謂三昧之人。著者。謂三昧
著之人。實者。謂能行所行我我所
來者。謂三昧者往來出入。語問者等準
説可知。此與大品十八空同者。引例也。何
故來去乃至涅槃一切皆空。亦如大品十八
空中何法不空。十八空至第五卷釋。大經
下又引大經空義亦同。如來涅槃尚自皆空。
況餘法耶。故二十四云。佛告徳王。汝言
空空是無法爲何所見。菩薩實無見。若
見者不佛性。不習般若波羅蜜
涅槃。菩薩不但因空見般若亦空。六
波羅蜜五陰如來大涅槃等一切皆空。如來
昔在迦毘羅城。語阿難言。汝莫愁惱。阿難
言。我今親屬皆悉殄滅。云何不愁。如來與
我同生此城。倶同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
獨不憂惱顏色更顯。我復告言。汝見城有
我見空寂。汝見親戚。我修空故悉無見。
是因縁我更光顯。以此下歴事修觀中。
先約經名方便次約尊容道具。初方等下先
經名觀。令求下次約方便觀。事儀
既先求夢王。習觀亦先修空假。託事作
且言先修。不別而別即勝別也。謂先修
可得空及以事儀之假。由此方便以入
。場是所依故表淨境。世以穀及以祭
倶名曰場。説文云。不耕曰場。詩云。九月
場圃以治穀。今依淨境以治五住故曰
道場。亦是等者。場是所嚴。能嚴雖多不
定慧。供具雖衆不動與不動故也。究竟
戒香遍塗實理。觀陰本空子縛。無縁
慈陰故遍法界。翻三惑迷惑法界。迷即
法界故名不離。戒香普熏智燈圓照。與
等方云普遍。覺智之佛棲理境空。觀
逆順二十四支。從境立數云二十四。如
華中觀於無明乃至老死。觀無明滅至老死
。如此並是順觀因縁。中含五十四云。老
死縁生乃至無明。無明縁行乃至老死。是
逆順觀因縁生。老死滅乃至無明滅。無明
滅乃至老死滅。是爲逆順觀因縁滅。是則
逆順因縁生滅。倶有二十四番覺了智也。境
昔智必依圓。餚饌衆味如法華經鹽
醋之屬。彼文喩權今以助實。寂爾稱體如
衣在身。對忍爲名故立瞋號。瞋含諸惑
翻曰新。七日觀於袒持七智實。
所除如惑能洗曰觀。身無垢故能所倶淨。
師亦所依故同諦義。亦依所觀逆順數故。
二十四無作道共。屬對名呪義立此名
法不差故云屬對。呪破三道差曰
對。瓔珞十種者。本業瓔珞觀法縁起中。觀
十二縁十種。一我見不二。二心爲。三無
明。四相縁。五助成。六三業。七三世。八三苦。
九性空。十縁生。彼經具釋不具録。次明
障中事理具如第四懺淨中説。具於事
方懺三道。文云等者。引證事理也。虚空
藏神呪經云。若大比丘志心方等陀羅
。一千四百遍乃一懺。如是次第八十七日
道。比丘尼四十九遍一懺。九十七日行
道。沙彌沙彌尼信男信女四百遍一懺。四十
七日行道。若諸菩薩八百遍一懺。六十七日
道。經中隨衆各有小呪。初文既以七日
期。復云行道。八十七日等。即是八十個
七乃至六十個七。儀則具如七日行法。但呪
同耳。尼衆皆須大僧爲生。如是懺者皆
夷罪。犯此罪竟佛法死人。今復清淨戒
體還生。悔法若成罪無不滅。故云若不還生
無有是處。然小乘教門尚不懺。雖
僧用。沙彌犯已懺成進具。大乘所
許事可通行。儻聽大僧姦來詐。況寶梁
誠制足數無文。信大小區分聽制條別。小無
重之説。仍成重罪未亡。安用大教懺
以足小乘僧數。依大懺已内進已道。何須
混濫以惑時情。眼等淨者。唯至六根方名
相似苦道淨耳。第七日見十方佛者。彼經日
日各有相状。前苦道淨位在六根。此中不退
位在初住。破於無明煩惱淨。三障去即
因縁樹壞等者。婆沙云。過去二支爲根。現在
五支爲質。現在三支爲華。未來二支爲果。
華有果謂凡夫。無華有果謂學人。無
華無果謂無餘。義推亦應更云少華有
學人。無華有果謂有餘。此乃藏通約
説。若依寶性論縁相生壞四事倶無。方
永壞者。謂縁爲根相爲質。生爲華壞
果。即界外兩種十二縁也。亦是五陰舍空
等者。諸教不同。陰空亦異云云今且置別以
於圓。淨名云。不色不色如。色假。
如空。即雙非空假以顯中道也。四陰亦爾。
大品云。色淨乃至識淨。大經金剛身品云。如
來身者非陰界入陰界入増非
等。皆是觀陰畢竟空也。故知因果倶明
勸修中三分寶者。實相之理必無階降
心行優劣故使差分。修望中下全分
六即以判淺深。故彼經廣説功能
竟。次文結云。若能修行受持讀誦。當知是人
全用寶者。若復有人但能讀誦。當知是人
中分寶。種種供養得下分寶。故知全分
與須修行及讀誦等。據理亦應須兼供養
經中文殊廣説下分云云若從地等者。經云。
佛告舍利弗。有人捨頭目身體妻子七珍
養於我。不人禮拜此經。若人積
滿四天下上至梵天養於我。不
持經者一食躯若復有人積寶至到住
養於我。不此章句一日一夜
云云 但供養於中分寶人功徳尚爾。況復
供養得上分者。又如昔有長者名曰鳩留
因果。與五百倶行。遠見叢樹
居家。到彼唯見樹神。作禮已説己饑渇。神
即擧手五指自然出於飮食。甘美難言。食
訖大哭。神問其故。答曰。有五百伴亦大飢
渇。神令呼來前與食衆人皆飽。長者問
曰。何福所致。答。我本迦葉佛時極貧於
鏡。毎沙門乞食。常以此指
衞處及佛精舍。如是非一壽終生此。長者
大悟。日飯八千僧。洮米汁流出城外
船。指示常人乞食之處其福尚爾。況親施
食與持經者。次釋法華者。部屬醍醐
餘教。初開章中言説默者。亦可
意止觀也。彼別行文但推四句。故今文
中廣修象觀。以廣於彼。初引觀經以證
。次引安樂行以證無相。觀經云。若有
四衆八部大乘者。修大乘者。發大乘
者。樂普賢色身者。樂多寶釋迦及
分身者。樂六根清淨者。當是觀。此觀功
徳除諸障礙上妙色。不三昧但誦持
故。故名有相。此經者具如安樂行一十八
。故知相與無相倶成方便。但隨宜樂
初入門。二經下釋相違意。安樂行下引兼具
。安樂行文四行之中。第一雖一切
空如實相等。文初又云。於後惡世護持讀
説。第三文中云。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
心恭敬禮拜。所言等者。等取答問離惱亂
。觀經文中雖讀誦亦兼無相。南岳下
重引南岳理須二。彼別出四安樂行偈
文云。修習諸禪定諸佛三昧。六根性清
淨。菩薩學法華足二種行。一者有相行。
二者無相行。無相安樂行甚深妙禪定。觀
六情根。有相安樂行此依勸發品。散心誦
禪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華文字
行若成就者。即見普賢身。此亦一往分於二
。究竟而論二行互顯。特是下明此二人並
是證前約方便。引字胤音。人見文中借
音作胤。便作子胤釋甚爲笑。引是發
曲之端。亦可吲。今之二行亦復如是。有
相爲序者。如南岳誦經感普賢等。智者道
場見宿世。無相爲序者。亦如南岳一夏
觀具發諸禪等。智者一夏降魔進行等
妙證下判文元意。意在法證於眞似。似
即近入相似位也。眞即遠入初住位也。以
初品中權實理即。第五中事理不二今歴文
下歴事修觀者。例如大論二十八師子吼法
門。大經二十七波利樹法門等。象身法門義
甚委悉。但須文意趣次第。六通如下助
道中明。八解如下禪境中説。四攝者。謂
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者如法求財常思
。愛語者施已安處令安樂。利行者自利
利他平等攝取。同事者爲利益故同其事
。又如行而説爲布施。無染心説名愛語
他無疲名利行。離過安他名同事。前是
財。後是約法。故云財法二施。應四教
開顯等意。故云引物多端云云。皆法華下結。
如文。勸修中云肖者。説文云。骨法相似也。謂
彼不佛乘骨法相似之者。次釋非行
非坐中。初釋名之由。由四句故也。
實通等者約行實説。次南岳大品並釋隨行
名。南岳即是別行一卷。名隨自意三昧
者是也。具約四儀食及語默等。彼文問云。此
何經。答。出首楞嚴。故此下文釋諸善中。
亦具首楞嚴。大品云。若得是三昧。能令
諸三昧變成無漏。如一斤石汁變千斤銅
金。智者亦有別行覺意三昧。雖復下會通
也。雖非行非坐等三名不同。秖是四儀
觀之法。今依下重依教釋名有所憑故。
諸數下問也。大小乘經諸心所法其數非一。
何故但以意爲觀境。窮諸下答也。諸數既多
遍列。意爲能造一蔽諸。對境下
意異名。觀於心性體同名異。墮心想見
故有三別。乃至下文非一非異等。問。理性
若是何故立三。如婆沙中問曰。此三何別。
答。或別不別。言不別者。心即意識。如火名
焔亦名爲熾亦名燒薪。秖是一心有三差
。言別者。名即差別。或云。過去名意未
來名心現在名識。或云。在界名心在入名
意在陰名識。或云。雜色名心如六道由
心。繋屬名意如五根屬意。語想名識如
別屬識。倶舍云。集起名心籌量名意了別
識。且准小宗。此之三名尚是一法異名
而已。是故今云三一合散定執。如是
等者欲觀略斥。心想見倒者。婆沙云。無常謂
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我樂淨等。亦復如
是。舊云。四陰之中三心無倒識心有倒。有
云。識心無倒三心有倒。謂想有想倒受有
心倒行有見倒。有云。通在四心。識有
想受有想倒行有見倒。有云。初心妄計
心倒。次心想成名想倒。想成外執名
。初婆沙釋。正當今文心想見倒
三異。執爲常等名爲覺。覺了此倒
一異相。唯觀法性方名爲覺。覺者了知下
正立觀也。三名相望都成六句。具出般舟
三昧經也。分別三名既斥爲非。應其體
性離名字。故六句中言非有者即是體同。
非無者即是名異。復應名體同異
故復結云非一説三非三説一。餘各散等準
此可知。若知名非名下。總有六句複疎重
釋。此六並是雙非雙照。假名及性皆不可得。
若寄此文三觀者。非一立三假也。非
三説一空也。名非名性非性中也。餘五準
此。於此複疎能達心性。方是不可思議三
諦妙境。若觀下立名之意。意能遍造故但觀
意則攝一切。若破下例破諸使。如是圓觀
但觀意爲諸法本。亦破無明諸惑之源
故知非但意攝一切。亦乃意即無明。無明去
時諸惑安在。故云皆去。故諸下攝略結名。
諸名及以諸數。今但立名覺意三昧
者良由於此。隨自下二名既是覺意異名。其
名雖殊義同覺意。就此下開章也。夫有累
之形絶事時寡。上三三昧縁具誠難。若不
境用觀意起即觀。三性無遺四運推檢。歴
縁對境咸會一如。安有於大道之期。初
諸經中初明此章攝廣。次正釋。先請觀音
亦屬方等。文通三乘。故意止觀中具出
。若用二十五三昧義唯圓別。先約事儀
請字二音。受施爲淨音。諮尊爲請音。今文
正當第二義也。請具三義。一自二他三護
正法。經中初託優波斯那即是自請。月蓋是
他。七言偈是護法。亦應於三十六句
今文但是顯機顯應。亦冥亦顯機顯應。請又
三義。延請爲身業。祈請爲口業。願請即意
業。又五體是身業。四偈是口業。繋念是意業。
又延是請人。祈是請法。願總人法。機既
三應亦應爾。三業亦應各有二句機應
同。前三三昧準此例知。觀音之名亦約
悉逗物不同。具如法華疏普門品委釋。又
觀音疏明方法云。舊分爲十。一嚴淨道
場。二作禮。三燒香散華。四繋念。五具楊枝。
六請三寶。七誦呪。八披陳。九禮拜。十坐禪。
前方等皆應事理二解。今文十意事理亦
足次第少別。具在百録。設楊枝等者。以
世音左手把楊枝右手持澡瓶。是故請者
二物。若作所表者。楊枝拂動以表慧。
淨水澄渟以表定。五體投地者如僧常行
地持阿含皆以雙膝雙肘及頂至地。名
五體投地亦曰五輪。五處圓故。況下五悔中
樹崩倒。又理觀解者。觀音疏云。若起
薩婆若名爲平立。左足如色右足如
受。左手如想右手如行。頭如識。若入薩婆
於五分名爲投地。戒如色。定如受。慧
如想。解脱如行。解脱知見如識。應具明
之可知。繋念數息者。今文依經但至
十數。疏中因息而起諸行。何者。息風是色。
納此息。縁想此息。諸數是行。心王是識。
此觀息中五陰四念成聲聞法。若觀息是過
去無明因縁成現報息乃至未來。是名
息成縁覺法。又不著息檀。不
尸。能數此息忍。念念相續名進。
縁不亂名禪。分別風喘明識邪正
智。此名息成六度菩薩法。若觀息成
無相等慧是名數息成通教法。見息不
俗中道佛性前後觀之。是別教法。若觀
此息一心三諦。是圓教法。數息既爾諸行例
然。乃至餘文亦應分別。三稱三寶者。表
三障。委明行法具在百録及正行儀并彼經
。故云可尋經補益。今文及百録正行儀並
四行偈。偈云
    願救我苦厄 大悲覆一切
    普放淨光明 滅除癡暗瞑
    爲毒害苦 煩惱及衆病
    必來至我所 施我大安樂
    我今稽首禮 聞名救厄者
    我今自歸依 世間慈悲父
    唯願必定來 我三毒苦
    施我今世樂 及與大涅槃
此四偈中初二正請。次二結請。初又二。初
一總請。次一別請。初行又二。初句唯自請。次
三通自他。苦厄者謂六根患。覆一切者。不
獨舍離於十界。次二句請癡。次別請
中請三障。毒即是業。煩惱如文。衆病
是報。樂是涅槃。涅槃即三徳。三徳破三障
結如文。誦此四偈障縁。亦爲入觀相
應之本。故須略識。又誦三篇呪者。呪文在
請觀音經。若修行者往彼尋之。發露洗浣
者。如垢衣應洗浣發露如人。事儀
灰汁。理觀如清水。理體如淨衣。藏垢不
悔永入惡道。午前等者。方猶法也。日夜二
時各取初分。故曰午前及初夜也。餘謂
。必依常儀廢也。經云下正明修觀
初約六塵及以五陰而爲觀者。初觀六塵
大集如空如心名猶通總。據下觀
但離性相聲聞空。是故次須於幻化
及實觀也。地無堅者下次觀五陰。於中先
色陰。色即四大。初觀地大。地是事堅因
縁所成有本非有。而情謂有有即是堅。故
地大情執堅。今寄事堅以破情堅
有是堅義。無等二句及餘三大例之可
知。彼經因優波斯那問身子答。答中云。當
觀地大無堅水大不住風大無礙。從顛倒
生。火大不實假因縁生。受想行識一一性
相同於四大。皆悉入於如實之際。優波斯那
四大定達五陰。得羅漢果。今文準
義開拓委作觀法。故於四大各以四性
推令如空。末代鈍根不佛日。故依中論
於二空。如地大中初句云有是堅義。此
則但謂地是定有。爲轉計三句破之。計
云。有既是堅。無何得堅。乃至轉入第四句
非有非無亦謂堅。今並破之無
堅。然此地大本非四句。無堅名字因情謂
堅。故用四句堅破執。三大準地思
知。是名色陰以入性空。如初地大中
畢竟不可得。次水大風大中並云亦不
無四句。亦不不可説中。並相空文也。
唯火大中相空文略。受等四陰性相準此亦
可見。問。推前三大並用有等四句
之。至火大文乃用自等四句破者何耶。答。
二義故。一者依經。經云火大不實從
。因縁宜自他名。二者名異義同。
有秖是自無秖是他。乃至雙非秖是無因。經
文存略餘陰不説。應云受無領納性不可
得。若謂受是有有是領納。乃至謂受是非
有非無亦是領納。乃至識是了別亦復如是。
具足應第五卷中破假四句。如是觀者是
聲聞法。即以眞諦名爲如實。問。若聲聞法
四諦。答。陰是苦諦性執是集。觀法是
道。實際是滅。觀陰既爾下次明縁覺觀法。始
無明終至老死。皆如谷響悉破性相。何
者。若有四句。即是無明乃至老死。若入
空觀成。觀慧之本等者。若無觀慧
無益苦行故也。是故須如幻等觀
性相空如實際。實際有二。二乘依通通
即眞諦。別圓依中不小共。今且從通。至
下六字三陀羅尼方從中道。況下文觀惡純
用圓觀。應知今文本意在圓。銷伏下約
陀羅尼對破三障。言銷伏者。銷謂銷除
調伏。報障之毒螫害行人。以此總持
伏之。毘舍離人下明障功能。經云。爾
時毘舍離國一切人民遇大惡病。一者眼赤
血。二者兩耳出膿。三者鼻中流血。四者
舌噤無聲。五者所食之物變成麁澁。六識
閉塞猶如醉人。疏云。五根病故意識昏迷。故
六識乃至如醉。經云。有五夜叉人精
。疏云。如是病鬼從五根入。傷壞病者
五夜叉。經云。爾時長者名曰月蓋。與
同類五百長者倶詣佛所。而白佛言。此國
人民遇大惡病。良醫耆婆盡其道術
救。唯願世尊救斯病。佛告長者。去
此不遠西方有佛名無量壽。彼有菩薩
觀世音及大勢至。恒以大悲濟苦厄。汝
今當請。説此語時即於光中無量壽佛
及二菩薩。如來力故佛及菩薩倶到此城。住
城門閫光照之。於是長者説四行偈。稱
三寶名陀羅尼。平復如本。疏云。西方極
遠那云不遠。有云。於凡爲遠於聖不遠。今
云。若機合時雖遠而近。若機未熟雖近而
遠。問。何故但西請耶。答。若約五行西方主
金是決斷義。若約四諦東集南苦西道北
滅。西方屬道是能通義。若爾。與法華疏東
西馳走以譬苦集相違耶。答。各隨義便
亦不相違。彼則因果相對以配。則東集西苦
南道北滅。此約因果次第相生。各有所以
以成所表。若約方所者。日從東出而沒
西。表東土釋迦能生物善。西土彌陀除
生惑。無量壽者。有云。佛有生法二身。二土
二佛倶有生法二身。於生身中化縁故。
此壽有量彼壽無量。有作本跡釋有作
應釋。見應跡障。見眞本則能除
障。此並不然。但隨機宜此爲因以
縁。不別解。問。何故請三。答。機縁在
三。若約所表者。佛表法身觀音表智勢至
福。通論倶具且從別説。問。何故請三經
題從一。答。智能銷毒即破惑義。從義便
故。故且題一。佛説銷伏陀羅尼已云。若有
四部是菩薩名及誦呪者。一切不善如
火燒薪。破惡下次明破惡業陀羅尼。釋
知。破梵行下次明功能。經云。破梵行
十惡業。聞此呪時蕩除糞穢還得清淨
設有業障諸惡不善。稱菩薩名陀羅尼
即破業障現前見佛。六字下次釋六字陀
羅尼。言六字者。他云。稱三寶名一寶二字。
佛陀達磨僧伽。有人云。三寶爲三字。觀
世音爲三字。此皆標章結句。是故不
用。疏案經文三種六字之義。一約
以爲六字。説偈竟云。有四部衆此六
。即廣説六道拔苦功能。次約修因以爲
六字。如優波斯那聞六字章句心脈
即廣明六妙門。三約六根以爲六字。如
利弗在寒林中斯那問云眼與色相應
。即廣説六根。三文之後一一結云
六字章句故也。故六字義不此三。今文正
初後二義。大悲等言今家義立。淨於下明
六字功能。於中初文先約能破根本之惑
三毒是根名三毒根。此三能生一切不善
一切。故今此文淨三毒根。能見佛道。又
無明三毒根。是故破已能見佛道。六
字即是下正釋六字功能。能破六道三障二
十五有。成二十五王三昧。言六道者。諸論
及阿含正法念廣明其相。大論三十三問云。
云何六道復云五道。答。佛去世後五百年中
部別不同。各迴佛經以從己義。故使修羅
一道有無不同。此中雖通云三障輕重不
同。是故須六道三障。地獄從義立名。謂
地下之獄名爲地獄。梵云捺落迦。此云
。八寒八熱等具如釋籤第四。鬼者。梵云
闍梨哆此云祖父。爾雅云。鬼者歸也。尸子
曰。古者名死人歸人。又云。人神曰鬼地
神曰祇天神曰靈。有云。飢餓謂餓鬼也。恒
驅使。此趣在閻浮下五百由旬。有
是根本處。亦有閻浮洲。有徳者住
華果樹林徳者住不淨中。東西二洲亦有
鬼。北洲唯有威徳者。諸天亦有。隨生處形
俗中有阮籍兄孫瞻。毎執無鬼論。忽有
之言及鬼神之事。客乃理屈作色曰。鬼
神者古今賢聖共許。君何獨言無。即僕是鬼
也。遂變形而滅。又阮咸有從子修亦執
。有論者云。人死爲鬼。君何獨言無。曰。
今有鬼者。言生時衣。若人有鬼衣亦
鬼耶。論者伏焉。此亦論者不鬼化爲
衣。令彼人生時所著。俗雖有非
悉知。故俗教中但見人畜少分。不餘之
四道。故孔子云。生與人事此尚未知。死與
鬼神爲能測。畜生者褚究許六向究三反
並通若褚六音即六畜也。謂牛馬雞豕
犬羊則攝趣不盡。今通論此道
也。婆沙云。旁生形旁行旁故云旁生。或云
遍有。遍五道中之故也。無明多者不
畜生。又大論以三類之。謂晝行夜行晝
夜行。又三。謂水陸空。長含廣明。阿修羅者。
阿之言無。修羅云天。彼非天故。又修羅此
端正。彼無端正故云也。又云無酒。世界
初成住須彌頂亦有宮殿。後光音天下如
是展轉至第五天。修羅瞋便避之無住處
生此。又嫉佛説法。佛爲諸天四念處
則説五念。佛説三十七品則説三十八品
常爲曲心覆。猜者疑懼也。詩傳云。以
妬。以行曰忌。害賢曰嫉。疑如後釋。故
知修羅嫉賢忌行。人者。梵云&T072933;&T049271;此云
意。人中所作皆先意思。易曰。唯人爲萬物
之靈。禮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此亦未
五道故也。婆沙云。五道多慢莫
。又云。五道中能息意者亦不人。住處
四。破人三障而云天人者。以人道中
事理故。故加之以天方伏於人。言
者。人長一丈故曰丈夫。此則指人中最
勝者。方名丈夫。白虎通曰。夫者扶也。以
扶接故也。今亦如是。以理扶之方名丈夫
佛性理方名丈夫。故涅槃曰。見佛性
是女人亦名男子。男子即丈夫也。若據
此意。天道亦應第一義天事理二釋
天者。俗釋如第一卷。俗亦未三界諸天
是故但以清濁之。今釋典中所言天者。
亦名最勝亦名光明。欲色無色云云。標主得
臣者。大梵天王爲三界主。餘皆屬臣。今但
主攝得臣下。臣者男子之賤稱。讓主爲
貴故也。此六得名或從對治。如四惡趣及
人初釋也。或從理説如人後釋。天從便宜
廣六下約二十五三昧中。云如幻等四者。
南用如幻東用日光西用月光北用熱焔
不動等十七者欲界用六色界用七無色用
四。欲六者。不動破四王難伏破忉利。悦意
夜摩青色破兜率。黄色破化樂赤色破
他化。色界七者。白色破初禪。種種破梵王
雙破二禪。雷音破三禪。霔雨破四禪。照鏡
那含。如虚空破無想。無色四者。無礙破
空處。常破識處。樂破不用處。我破非想非
非想處。二十五有總爲頌曰。四域四惡趣六
欲并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含。二十五
三昧破二十五有。在大經聖行品。具如
文第四卷釋。此經通三乘下結成三乘用
同。六道二十五有其義一也。以能觀
智不同故分三人別。雖三乘教應分
四。前明二乘之法。此法即與兩菩薩共。今
二十五有於我性。故菩薩乘中唯在
別圓。破障通三破有則別。自調者從因爲
名。自度者從果爲名。殺賊者從義立名。謂
物曰賊。爲聖人之患害故也。爾雅云。蟲
苗節賊。三界結蟲食無漏苗。故阿羅
漢翻爲殺賊。福厚等者。百劫修福故云
。福多助智是故根利。若起下由大悲
如實際不退轉。此位應在初住初地
念不退也。問。若爾。何故彼經云。佛告堅意
首楞嚴定非初地所得乃至非九地所得。
唯第十地乃能得之。答。此是別教教道之説。
首楞嚴名健相故。故非下地之所能得
圓義具如第一卷末。初心尚得於涅槃
豈不首楞嚴耶。七佛八菩薩等者次
諸經。七佛神呪經中。初明七佛各有
羅尼。及説功能以爲懺法。次文明八菩薩
一文殊。二虚空藏。三觀世音。四救脱。五跋陀
和。六大勢至。七堅勇。八釋摩男。亦各有
呪及功能悔法。乃至經下文復有普賢菩薩
等及八龍王。亦各有滅罪呪。又如七佛倶胝
陀羅尼。及瑜伽中八大菩薩各有陀羅尼。謂
觀音勢至普賢文殊虚空藏金剛藏除障蓋彌
。虚空藏八百日塗厠者。厠謂間雜也。人
之間上其處雜穢故名也。虚空藏經云。未來
世中善毘尼者應衆生治罪法。有
十五佛救世大悲。須道場諸供養
十方佛。稱三十五佛名別稱大悲虚空
藏名。何者。虚空藏頂上有天冠。冠中有
意珠。冠中有三十五佛現。是菩薩結加趺
坐。或時現作一切色像。行者若於夢中
坐禪中見此相時。以摩尼珠印行者臂
滅罪字。若得此相還入僧中如法説
戒。南山行儀亦用此文。若準此意足數可
矣。故付法藏中滅重罪已。時人名爲清淨
律師。若優婆塞得字不戒。故鈔主依
之對俗辨邊非憑據。若不字空中唱
罪滅罪滅。又無此相毘尼人。夢見
虚空藏告言毘尼薩。毘尼薩者。其比丘及優
婆塞更令懺悔。一日至七日三十五佛
菩薩力故其罪輕微。知法者復教八百日塗
厠。日日告言。汝作不淨事。一心塗治一切
人知。塗已洗浴禮三十五佛。稱
空藏名。向十二部經。五體投地自説罪咎
又經三七日應集親友佛像前三十
五佛名。文殊賢劫菩薩爲作證明。白四羯磨
前更受。此亦是犯重失戒之文。若不
者如何悔已令其更受。經云。佛告波離。汝
未來無慚多犯者。應此懺悔方法
具在南山儀中。言集親友者應俗眷。比
犯重之徒直來受者未益方。若受後
慚猶勝沈俗。自謂捨。來入僧中。根本
既無。坐次安在。此文且順虚空藏意。若准
律文一支一境雖復已壞。餘支餘境猶轉如
故。是故依律坐次非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三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次歴諸善中。先分別四運者。運者動也。
未至欲從欲至正從正至已。故通云
也。又國語云。陸載曰運水載曰漕。漕字常
九界四心載。故名爲運。今攝九運
佛運。仍觀佛運九運。佛運之體體
性本無。是故應須分別四運。此分別門冠
下作受。若不先辨觀心無託。故云心識無
形以四相分別。又爲世人多謂生心爲妄。
觀滅心非妄。都不之。謂爲無生謬之
甚也。世習禪者皆觀無生。不無生爲
何處。爲先有耶爲先無耶。先有則已證
。先無如何名觀。若知九界而爲觀境。則
菩薩界已起未起。尚須觀察況復餘耶。今
已未内外有心無心。有心無心從
來有漏。豈容此判生無生。如人防火一
切倶防。若但防發不。必爲未發之
燒。觀已未心實爲於欲生正生。無
生觀人但知於正起之心心不起。不
於未起之心。心體本無。無既本無。起
亦非起。此對人間六塵起滅生無生心。如
此滅心尚不自識。況識欲色無色等心。況
復析體及偏小等。圓無生心尚須觀察。況復
餘耶。又觀四運者是隨自意中從未從
而修觀法。如常坐等或唯觀理。謂一切法
法性。是故當知修三昧者。於此二
一不廢。故占察經云。觀有二種。一者
唯識謂一切唯心。二者實觀謂眞如。唯
識歴事眞如觀理。今文觀於十界四運。義
占察一切唯心。故今文云。能了此四
無相。若也次第觀十四運思議境。能
九界即佛法界不思議。仍須發心乃至
離愛。方成一家入道之相。故傅大士獨自詩
云。獨自作問我心中何所著。巡檢四運
無生。千端萬緒何能縛。當知無垢大士亦以
四運而爲心要。大士雖即不十界。既云
萬緒意亦兼諸。如下六十四句展轉推尋。
是故大士亦云巡檢。言一相無相者。九界
四相皆不得。名爲一相。一相自無名爲
無相。問下料簡已未二心。問意者。正斥
人但觀正起。故先問云。此二無心云何可
觀。答中二番。先答未念次答已念。二番皆
法譬合也。初法者。但是未起名之爲無。
既非永無是故須觀。如人下譬者。作與
自約前事。事雖有無人不滅。心亦下
合也。念與未念自約前縁。縁雖有無心不
滅。心既不滅因茲廣能起一切心。是故
之不惑惑即九界觀入佛心。作作
兩字倶祖餓反。作所作事名爲作作。次
念已下第二番答。望事爲己心不無。如
人下譬。念已下合。次問者。引金剛經三世
之心皆不可得。已即過去未即未來現在尚
無。云何乃云三世心。答中先總非之。若
過去下別答也。先牒前難。次云何下正答。
汝所問不三世。云何聖人觀三世心
鬼神下擧劣顯勝。云何下反斥也。鬼神下類
尚知三世。豈佛法中令三世。問。鬼神云
何知三世耶。答。如婆沙中鬼入女人身
。呪師問云。何故惱他。答。是女人五百生
中與我爲怨常斷我命。我亦常斷其命知過
去也
若捨怨心我亦捨之。時人語女可怨心
女言已捨。鬼觀女心口雖捨心中不捨。
即斷女命知現
在也
既知自他過現未來准此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