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912[cf.No.1911]

止觀輔行傳弘決序
虚無者名教之道廢。遺文字者述作之
義乖。古先梵皇乘時利見。聖賢道契徳音
違。尚假言詮諸結集。況時淹像季
幾。領會之賓十無一二。至窮年默
坐甘節於惛𢢺。白首論心遲回於半滿。人
之多僻其若是乎。未階象各陳乳色。或
謂即心是佛悟入之門。色不空本末誰迹。
絶待章句何施。嗚呼大教陵夷若是。
蓋由文字之性離孰喩總持之功深
惟昔智者大師降生示世。誕敷玄徳大拯
横流。咨覆簣於大思絶維於龍猛。命
古以中觀師宗。立極建言以上乘
歸趣。爰付灌頂。頂公引而伸之。欽若弘
持廣有記述。教門戸牖自此重明。繼之以
法華威。威公宿植不于素。復次天宮威。
威公敬承如水傳器。授之於左谿玄朗。朗
公卓絶天機獨斷。相沿説釋遑我文。載
於毘壇湛然。然公間生總角頴悟。左谿
深相器異誓以傳燈。嘗言止觀二門乃統
。圓頓之設一以貫之。噫。纉承四世年將
。魚魯斯訛不同異。方將繹思津導玄
。遂廣斥邪疑薄今古。質而不野博而
繁。著輔行記凡十卷。備前聖廣略之旨
今人勝劣之機。豈唯錯綜所聞以隱
括所治。所治即行三多之妙運遽階。所聞唯
解一眞之玄覽斯&MT01537;。夫行有岐路則始終天
隔。解無方隅亦淺深隨類。建言輔行以擧
其全。故自遠方來詢疑請益。撃蒙發
孜日夕。庶幾幽賛欽若傳弘。道之將
孤運矣。咨予末學輕議上乘。其猶爝火
輝二曜。君山除饉男普門子敬序。時永泰
首元興唐八葉之四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一
  行之教有宗信教堪行。顯教之行符理驗
行可傳弘。行何所弘非衆教立。教何所
妙行詮。乃漸以三聞教行一轍。若
禀口決若審理要決若設徴決疑若取類決
擇若引廣決略若攝廣決正若決疏文勢若決
通觀道若案文判失若准部斷謬。攬斯衆旨
輒爲首題。聊申所傳先見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問曰。有何因縁輒集此記。答。事不已。
此縁起凡有十意。一爲師承
胸臆心故。二爲曾師承者而棄
未見故。三爲後代展轉隨生異解
本依故。四爲宗好習餘方師可
故。五爲義觀倶習好憑教者行解備故。
六爲示關節廣略起盡宗要文故。七爲
立師解使淪墜來世故。八爲
觀解以防誤謬尋討故。九爲
所解迷忘刪削故。十爲
大悲心利他行故。此之一部前後三
本。其第一本二十卷成。并第二本十卷成者。
首並題爲圓頓者是爲偏小及不定故。
其第二本即文初列竊念者是。其第三本題
意少異。具如後釋。初云止觀明靜者是。今
之所承即第三本。時人相傳多以第三而爲
略本。以第二本號爲廣本。一往觀之似
廣略。尋討始末紙數乃齊。應第三
再治本略。甞於聽次決所聞
并尋經論思擇添助。非胸臆謬有所述
經論。皆分三段。今文正説尚自未周。
信無第三流通明矣。唯開章前章安著
序分。開章已去爲正説分。舊第二本
序及正合爲十章。故文初云竊念述聞
共爲十意。言竊念者謂私竊興念。序有
。一商略。二祖承。三辨差。四引證。五示處。
述聞者謂其所受。正説亦五意。一開
章。二生起。三分別。四料簡。五解釋。以將己
序及所聽聞合爲十段意似穩。故再治
定沒斯次第但成序正。又於序中唯發起
等無歸敬者。推功於師述記而已。若就
師正説文中義開三段。則前六重以爲
。正觀果報以爲正宗。起教化他爲流通
。旨歸既是化息歸寂。非三所攝義似
。疏中約行尚對三學以爲三分。今亦例
彼義開於三何不可。今且依前二段爲
正。於初序中序所聞時處等事以爲
。用舊祖承人法等事以爲別序。即再治
定之正意也。不復用商略等五。以爲
而分再治時處等文。故再治定迴舊商
以爲圓證。故下用此商略文云。今依
更明圓頓。言依經者正當引證圓頓
竟。請餘二。即設問云。餘三昧願聞誠證
第二本中闕此問也。故第二本商略文云。略
佛經粗彰圓意。故知商略不引證。故
再治定沒商略名迴爲引證。若將前本商
略等名次第屬對治定本文。則使止觀明靜
等文便爲徒設。況將商略以對祖承深爲
未可。是故須舊章次第。今再治定加
者欲結集傳述所聞法體等五。故不
舊商略居初。已述新舊有無次第。所
改稱摩訶名者有二義故。一者爲俗兄
小止觀。二者爲梵音兼含之富。故大
論云。言摩訶者名含三義。謂大多勝。依
四教釋比丘位則非今意。用此三名
三觀正當題旨。大是空義多是假義勝
中義。是故改從兼含之名。以題一心三觀
之部。若爾。何異圓頓改從摩訶。答。圓頓之
名雖偏漸。其言通總闕於含三。故改
土單淺之音以存彼語多含之稱。以是應
知止觀二字無摩訶。即是一心三止三觀
之止觀也。故知總攬一部以爲首題。始自
大意於旨歸摩訶之止觀也。是
則題名是總十章爲別。於十章中則大意爲
總餘八是別。故知總別自行因果化他能所
咸是摩訶妙定慧也。何者於總釋中發心修
行自行因也。次感大果自行果也。次裂大
化他能也。既有能化必有所被。文略擧
以攝於所。能所事畢同入旨歸。於別釋中
始從釋名終至正觀自行因也。次果報章
自行果也。起教一章化他能也。所被義當
他所也。後三大章其文闕略義意同前總中
後三。是故後文略而不説。初序分爲二。於
通序中集經通中五事既是私記。故
同聞。於中爲六。初之四字述所聞體。止
觀二字正示聞體。明靜二字歎體徳也。謂
止體靜觀體明也。始終十章正觀十法莫
止觀體咸明靜。則通指一部以爲所聞。如
法華經本門迹門無妙法體咸眞實。前代
未聞者明能聞人。反以他往成我聞
己兼他語現及往。故云前代。今章安聞已
遠霑餘世後代可聞。所言代者雖義立
十年今取代更異世義。異世弘法世世
之故云代也。自漢明夜夢乎陳朝。凡
諸著述當代盛行者溢目。預厠禪門衣鉢傳
授者盈耳。豈有止觀二字。但未
台説此一部。定慧兼美義觀雙明。撮一代教
法華經旨。成不思議十乘十境。待絶
滅絶寂照之行。前代未聞斯言有在。故南山
歎云。唯衡岳台崖雙弘禪慧。豈南山謟附
而虚授哉。智者二字即是教主。幼名光道
王道。此從初生瑞相名。法名智顗。顗
靜也。即出家後師爲立號。從徳爲名故用
靜義。後授晋王菩薩戒品。因即爲王立
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師
佛法燈稱爲智者。今從後説故云智者
大隋等者説教時也。諸經既多乃通云一時
則該乎長短彼精麁。今唯一部故別指
大隋。隋受周禪。姓楊氏。本弘農華陰人也。
初從周太祖起義關西。位至大司空
國公。諱堅。後即帝位因號隋國。隋字玉篇
工者待過反。字本無走。唐祚既興謂
已走是故加之。開皇者年號也。皇大也。爾
雅云。皇者匡正也。極也。大也。壯盛貌也。荊
州等者即説處也。玉泉寺者。初梁太平二年
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萬衆。大師時
年十八。至襄州果願寺乎舅氏而出家
焉。至陳太平三年時年二十。進受具足。依
慧曠律師於律藏。至陳乾明元年始入
光州思禪師受禪法。時年二十三。至
陳光太元年師入鄴。時年三十。至陳太
建七年初入天台。時年三十八。至太建九
勅置修禪寺。至十三年帝請出*鄴。至
陳貞明三年即隋開皇十一年。旋荊置寺以
地恩。初名一音後改玉泉。泉色如玉因
以名焉。寺者。西方云僧伽藍此云衆園
通名精舍。此間方俗通以九司官舍寺。
法度之處也。故以法度之稱以名
。至十四年時年五十七。於彼玉泉而説
止觀。次重明分齊。初明時分齊。一夏者通
始終策修之限。開演稱讃故曰敷揚。二
時朝晡也。慈霔者慈心所説如大雨。若
生法二縁説則有窮。以無縁慈心無
樂説辨故曰不窮。位居五品乃是觀
行無縁慈也。霔者如大論第五評四法師
。多聞辯慧巧言語美説諸法人心。自
法行不正譬如雲雷而無其一廣學
多聞有智慧訥口拙言無巧便。不
法寶藏譬如雷而小雨其二 不廣學問
智慧説法好行。是弊法師無
譬如小雲無雷雨其三多聞廣智巧言語
美説諸法人心。行法心正無畏如
雲雷霔洪雨其四偈意以多聞雲説法如
雷慈行如雨。大師具三即第四法師。雖樂
説不窮者。辯有四種。謂義法辭樂説也。義
了諸法之義。法謂説法之名字。辭
能説名之語言。雖此三必須樂説
前三也。謂於一法中一切法。於一字
一切字。於一語中一切語。皆入
而無差謬。故知皆是樂説力也。雖是不
盡之辭亦語助也。雖復不窮夏終告息。纔
至見境法輪停轉者纔者僅得也。僅訖見境
時逼夏終。雖餘文行門非要。略中已具
期心。即大章第七開爲十境。至第七
餘不復宣。後三大章及餘三境託縁不
終。故傳中云。灌頂私記止觀十卷。方希
聽畢其首尾。會智者涅槃鑚仰無所。餘文
略准上可知。増上慢者如禪境云。無
人得此謂爲無生忍。四禪比丘謂爲
。起絶言見鼠喞鳥空。如此等文其相非
一。後之兩境秖是兩教二乘三教菩薩。具在
體相攝法偏圓等文及諸境中可思議内。後
三大章亦准五略後之三略。其文雖闕於
已足。故託夏末以爲闕縁。信行圓乘於
茲罷唱故云法輪停轉。被行略周餘止不
説故云後分弗宣。弗者不也。然挹流尋源
下別序也。前言通者義通而文別。別語止觀
明靜等故。今別序者意別而存通。通語
十三師等故。雖通別不同而亦不師資
人法。故通序中止觀秖是師資所聞所説之
法。次擧能聞能説之人。次明聞説若時若
。故擧通中所聞之法如香如流。令
覺如根如源。又此別者雖餘部可望。師
資所承三部不同。頓對餘二故名爲別。又
此所承與諸師異亦名爲別。於中先明
承付法由漸。若不先指如來大聖
於二十三祖。若不於二十三祖
於第十三師。若不於第十三師。無
於衡崖台岳。故先譬其由如尋源討根。今之
止觀興于像末流如香。金口梵音如
源。挹者斟酌也。詩云。惟北有斗不
酒漿。酌其流其濫觴。知其香
其根本。故大經云。聞其香氣則知其地
是藥。其藥眞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隨
其流處種種名。眞味實理也。衆名末教
也。滿月譬實理也。在山譬理在陰也。如來
理隨機立名。像末四依弘宣佛化。受
教須根源。若迷於根源則増上濫
眞證。若香流失緒則邪説混於大乘。由
而知台衡慧文宗于龍樹。二十三聖繼踵堅
。實有由也良可信也。論曰至次良者欲
付法。汎引教驗有師無師。言無師
大論第二云。我行無師保志一無等侶
一行佛自然通其道。増一第十五云。
阿若等五人問佛。師爲是誰。佛答云。我亦
師保亦復無等侶。獨等無過者冷而無
復温。律文大同。那先經云。佛無師成道自
一切法法華云。佛智無師智。俗中太師太
傳太保皆師義也。次云有師。受&T040879;等者。&T040879;
&T040879;亦分別。字書多作別字瑞應云
于昔者定光佛興時。我爲菩薩名曰
童乃至買華奉定光佛。散華供養華住
。佛知其意而讃歎言。汝無數劫所學清
淨。因記之曰。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爲
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乃至身升虚空
無生忍。論云無師經稱&T040879;。書言去復引
俗典亦具二義。生知如無師學成如&T040879;
故論語云。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
矣。良者善也長也。書雖久遠因果。今
且汎引相似之言以證二義理無失。讀
此文者應良字而爲句末。世有
句逗之人良字句頭甚爲隱。如
第二本下句頭復有然字。豈可彼第二
良然法門等耶。故不用。然無師之
&T040879;事雖殊其理不二。在因必藉
果滿稱爲獨悟。以此因果共爲諸師所
承元祖。次法門浩妙至藍而青者。汎擧
上二途。人既分於事理因果。所證法
體亦分二耶。浩者水大貌。法既大妙爲事爲
理。爲天眞獨朗者問無師法爲從藍而青者
學成法。理非造作故曰天眞。證智圓明
故云獨朗。由師染習故曰從藍由學功遂
故曰而青。書云。青出於藍而青於藍染使
然也。今引染義藍。行人若聞至
宗元者總答也。宗尊也主也。元首也長也。若
所傳法展轉相付乃識能傳人元由宗緒
故識一期佛爲元由。方曉今師宗於龍樹
大覺降魔者別答也。先雙酬兩問
覺義當天眞行滿義當&T040879;。人之與法兩
意咸爾。二意兼備師資道成。故書云。崐竹
剪則鳳音不彰。情性未錬則神明不發。
凡情既待錬而發故眞理亦由學而成。覺者
詩云有覺徳行。又云覺者大明也。曉也直
也。今亦如是。十號具足種智圓明。三惑頓盡
大夜斯曉。二死永除無復迴曲。又覺滿等名
大覺。四教不同覺智亦異。且寄漸始
總而説略云大覺。以覺大故世間中尊。積
劫行滿者亦通總而説。是故不三阿僧祇
及以無量阿僧祇等。劫此云時。倶舍等論多
二十増減一中劫。八十増減爲一大
。金光明云。梵天三銖天衣三年一拂。拂
畟方四十里石以爲小劫。八十里盡以爲
。百二十里盡名爲大劫。不此劫數
修學菩薩。又云。有一里劫二里劫乃
至萬里劫。又云。有大方城周四十里。滿
芥子概令平。百年取一盡名爲劫。經
無數名阿僧祇。委出劫義文正意故不
廣明。渉六年以伏見至降魔者。伏見爲調
外道魔爲天魔。故六年苦行過其所
。先同後異化道宜然。故五人中著愛行
者而捨之去。過六年已食食修禪。著
者又捨之去。後降天魔樹王成道。降魔
之相廣在諸經。且瑞應云。天魔與佛相難
詰。佛云。丈夫會當鬪戰死終不身在爲
。魔云。比丘何求坐樹下於林藪毒獸
。雲起可畏杳冥冥。天魔圍繞不以驚。佛
云。古有眞道佛所行。恬惔爲最除不明。斯
誠最勝法滿藏。吾於斯坐快魔王。魔云。汝
王轉金輪。七寶自至典四方。所受五
欲快無比。斯處無道起入宮。佛云。吾覩
火同棄國如唾無貪。得王亦有
老死憂此無利勿妄譚。魔云。何安坐林
而快語委國財位空閑。而不我興
象馬歩兵億百千。已現獼猴師子面
刀劍&T016247;戈矛。超躍哮吼滿空中云云大論
云。時淨居天住三面立看佛與魔難詰鬪
。天魔退走。乃至鐵圍猶尚不已。大集觀佛
三昧等云。魔王初欲來戰於佛。先令民屬
次令太子次遣三女皆不壞。乃大嗔忿
便自領軍。纔至佛所主將倶墮。大論中佛
偈訶魔女云。是身爲穢藪不淨物腐積。
是實爲行厠何足以樂意。女因自恥。又語
魔言。我三僧祇修習苦行乃得菩提。汝但
一無遮之會報爲天主。何得我興
戰諍。魔云。以何爲證。佛以手指地云。是知
我。當時地神告空神傳乃至梵世。天魔降已
不動三昧無上道。始鹿苑至鶴林者。
既成道已説必處故略擧此始中終三
法驗證以處顯法。即所傳之法正指
。天眞從藍功用盛矣。言鹿苑者。大論云。
昔波羅奈王入山遊獵。見二鹿群數各五
百。各有一主。有一鹿主身七寶色是釋迦
菩薩。復有一主是提婆達多。菩薩鹿主見
王殺其群黨。起大悲心直至王前。諸人競
射飛箭如雨。王見此鹿無忌憚。必有
勅令射。鹿至王所跪白王言。王以
小事一時令鹿受於死苦。若以供饌當
次送毎日一鹿。王善其言。於是二主各差
次送。次當調達群中一母鹿其主
言。我死分當而我懷子。子非死次屈垂
。使生者不濫死者得次。王怒之曰。誰不
命次來但去。母思惟言。我王無慈横見
嗔怒。即至菩薩王所具白王言。大王仁慈。
我今日天地曠遠無控告。具以事白。
菩薩王言。若我不理枉殺其子。若非次更
差後次何遣惟我當代。思惟既定即自送
鹿母還群。菩薩鹿王到其王門。衆人見
之怪其自來。以事白王。王亦怪之。王問
曰。群鹿盡耶而忽自來。鹿王言。大王仁慈人
犯者。但有滋茂盡時。但彼群鹿歸
告於我我愍之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
縱而不救無木石。是身不久必不死。
慈救苦厄其徳無量。若人無慈與虎狼
別。王聞是語即從座起而説偈言。我實是
畜獸名曰人頭鹿。汝雖是畜生名曰鹿頭
。以理而爲人不形爲人。我從今日
始不一切肉。我以無畏施亦可汝意
諸鹿得安王得仁信。鹿群所居故名鹿苑
佛初於時轉法輪是故云始。從樹爲
名亦名奈苑。二仙所住亦曰仙苑。中鷲頭
者。説文云。此鳥黒色多子。山形似鳥故以
名焉。又其山側有屍陀林 鷲食屍竟多居
此山。故以名之。又多聖靈所居故名靈鷲
亦名雞足。亦名狼迹。増一三十一。佛告
比丘。此山久遠同名靈鷲。更有餘名汝等
知不。亦名廣普山白墡山仙人山。恒有神通
諸得道羅漢居。又有五百支佛之。佛
下生淨居天子來下告令。却後二歳佛
此間。支佛聞之燒身入滅。世佛二佛
也。鶴林者。在拘尸城阿夷羅跋提河邊。樹
四雙。復云雙樹。四方各雙故名爲雙。又
云。根分上合故名爲雙。佛於中間而般涅
槃。涅槃之時其林變白猶如白鶴因名
。中阿含云牛角娑羅林恐是以城而名
林也。拘尸那城此云角城。其城三角故云
角也。若爾。秖應角那云牛角。應是以
牛角雙以娑羅樹。娑羅西音。此云
。堅固之名稱樹徳也。故知牛角表雙義
三角。此即最後説涅槃處。於前二義
然證理非今所論。師資相傳是今正意。是
故次明法付迦葉。述佛滅後付法之人。於
中先明金口祖承。次明今師展轉相承。金
口祖承則人法兼擧。今師祖承則總別重出。
別中先人次法。金口具在付法藏傳七十
具存煩廣。今先略依阿含及婆沙論。明
初分舍利及結集三藏。長阿含云。迦葉從
畢鉢羅窟出赴闍維所。佛從金棺爲現
。迦葉禮訖耶旬舍利。傳中分法先爲
。謂人天海。人中一分復分爲八與阿含
同也。故阿含云。佛涅槃後拘尸國諸末羅衆。
波波國諸末梨衆。遮羅國諸跋離衆。摩伽陀
國諸拘利民衆。毘提國諸婆羅門衆。迦維羅
國諸釋種衆。毘舍離國諸離車衆。摩竭國阿
闍世王衆。各自念言。佛於拘尸而般涅槃。
我當彼求舍利分。時諸國中各嚴四兵
即勅香姓婆羅門言。汝持我名拘尸城
訊拘尸諸末羅衆。起居輕利遊歩強耶。吾
諸賢毎相宗敬。隣國敦義曾無諍言。我
聞如來於君國中而般涅槃。惟無上尊實我
天。故從遠來請求骨分冀還本國
供養。設與我者當重寶。香姓受教具往
傳白。諸末羅言。誠如君言。但佛降此土。於
茲滅度。國内人民自當供養。遠勞諸君
舍利分終不得。時諸國王即集諸臣
頌曰吾等義和遠來拜首遜言求分。如不
與四兵在此不身命。義而弗獲當
力取。時拘尸國即集諸臣共以偈答。遠勞
諸君屈辱拜首。如來遺形不敢相許。彼言
兵吾斯亦有。畢命相扺未畏。是時
香姓喩衆人曰。諸賢長者受佛教勅。口誦
法言心服仁化。一切衆生當安。豈諍
舍利共相殺害。如來遺形所以廣益。舍利現
在但當分取。衆咸稱善。尋復語言誰能分
者。衆擧香姓仁智均平可分舍利云云。即
舍利以爲八分。瓶塔第九。灰塔第十。生
存時髮天持上天起塔供養。阿闍世王先令
書以慰企仰。明星出時分舍利訖當
奉送。有餘灰者。畢鉢羅村人白衆人言。乞
地餘灰起塔供養皆云之。諸國各於
國起塔。言結集三藏者。大迦葉分舍利
使阿難出修多羅。使波離出毘奈耶。迦葉
自出阿毘曇。問。論藏誰説 答婆沙初明
論縁起中問曰。誰造此論。答。世尊造。問。
誰問誰答答。或云。舍利弗問佛答有云。五百
問佛答。有云。諸法甚深無能問者。如來自
作比丘問佛答。若爾。云何復云迦旃延
。答。是彼尊者持讀此論他解説 令
流布。名歸於彼故云彼造。有云。是彼尊者
造。問。既云甚深無能問者。彼迦旃延云何
能造。答。彼有利智三明六通八解脱。五
百佛所願釋迦遺法之中阿毘曇。何
者是耶。世尊處處教化説法。尊者於中而
揵度。釋迦滅後六百餘年。北天竺國五百
應眞共撰集於世尊所説。次依第二本
付法。准本傳文時有少異。意在略知
。初迦葉部分三藏教已。後二十年弘
正法。先禮四塔。謂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
。次禮八塔。次入龍宮佛牙塔。次上
佛髮塔。著佛所與僧伽梨衣錫擗
山如軟泥。法附阿難。阿難持法經二十
。聞一比丘誦法句偈云。人生百歳時不
水潦涸不生一歳而得覩見。阿難
慘然云。此非佛偈。佛偈云。人生百歳時不
生滅法。不生一歳而得覩見。阿難
歎曰。我世無用。詣闍王別。門人云。王睡。即
恒河。王於睡中蓋莖折。覺已門人即
其事。王乃隨追半河方及。請曰。世尊涅槃
迦葉入滅我皆不見。唯仰尊者。今復棄
何所歸依。尊者默然即入三昧風奮迅
身四派。派者分也。分與二國上天下地
法付商那和修。修造般遮于瑟。於曼陀山
精舍二十年。因至毱多所毱多床。多
諸弟子不識。乃擧手空中而雨甘露
百法門多皆不識。語言。佛入目連不識。目
連入諸比丘不識。我入毱多不識。我得
萬七千本生諸經。八萬毘尼八萬毘曇。汝皆
不識。我若去者法門隨去。諸弟子始覺神異
悉得羅漢弟子已而入涅槃。法付毱多
毱多在俗已得初果婬女屠裂進得
。出家受戒得第四果。説法之時魔爲
。毱多降已由是不敢不閻浮提。所度夫
婦得四果者乃下一籌。籌長四寸滿丈六
籌燒身。法付提迦多。多登壇得初果
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彌遮迦。迦滅法付
馱難提。提付佛馱蜜多。上二尊者傳中縁起
其事亦寡。多十二年自持赤旛王前行。
王問。何人。答曰。智人。問求何等。答求
。王乃設會廣集論師。淺者一言深者至
再。王論亦屈乞受三歸。一婆羅門善知
多蜜加之。其言。佛無神。多云。得罪。不
信算之。即知獄即歸信佛。多蜜加之其
天。入滅移屍象挽不動。樹下燒身身
灰樹翠。法付脇比丘。比丘在胎經六十年
生而髮白。誓不屍臥脇比丘。乃至暗中
手放光明以取經。法付富那奢。奢與馬鳴
論。鳴執我。奢云。佛法二諦世諦有我眞
諦無我。鳴欲首。奢令髮以爲弟子
鳴造頼吒和羅妓。妓音之中演於無常苦空
無我。聞者悟道。五百王子厭世出家。王恐
民盡妓不行。被月氏征求九億金錢
和。即以馬鳴佛鉢一慈心雞以准九憶
月氏受之歡喜回軍。又行禮塔塔爲之崩。
其塔尼乾屍。有剃髮師來求王女。如
是再三。王云。小人何此專輒。鳴云。其地有
金故使爾耳。掘果得藏。其王英勇三海歸
徳殺九億人。鳴云。我知懺法。乃七日爨&T055114;
一金釧云。誰能取之。人無致者。王以
投從水處取。王因悟曰。我罪如&T055114;懺如
水。鳴爲説法。由是罪輕爲千頭魚。鐵輪
頭斷已復出。聞鐘痛息勸令長打。法付
毘羅。羅造無我論。論所行處邪見消滅。法
龍樹。樹學廣通天下無敵。欲佛經
自作法。表我無師。龍接入宮。一夏但誦
佛經目。知佛法妙因而出家。降伏國王
諸外道。外道現通化爲華池蓮華上。龍
樹爲象拔蓮華外道。作三種論。一大悲
方便論。明天文地理作寶作藥饒益世間
二大莊嚴論。明一切功徳法門。三大無畏
論。明第一義。中觀論者是其一品。作此論
已問一小乘師我去住耶。答。爾去大佳。
即入房蝉蛻。法付提婆。婆因入於大自在
。廟金爲像。像高六丈瑠璃爲眼。大有
願必得。怒目動睛。提婆語曰。神則神
矣。本以精靈物。而假以黄金瑠璃
於世。何斯鄙哉。便登梯鑿神眼。衆人咸云。
神被屈辱。婆曰。欲神智本無慢心。神
我心復何屈辱。夜營厚供明日祭神。神
肉身而無左眼臨祭歎曰。能施施設眞
希有。而我無眼何不眼。提婆即&MT04376;
之。隨&MT04376;隨出凡施萬眼。神大歡喜問
何願。婆曰。我辭不他但人未信受
曰。如願。即沒不現。神理交通咸皆信伏。唯一
外道獨懷瞋恨。汝以空刀我義。我以
汝腹。五藏委地猶不絶也。三衣乞
語令速去。復爲追者無常等。我以業作
今還業受。汝何憂惱。説以入滅。法付羅睺
。初一外道造鬼名書隱密難解。龍樹一
讀便解。再爲提婆説乃解。更廣爲羅睺羅
分別方解。外道歎云。沙門釋子神智乃爾。所
讀我書如似舊知。法付僧佉難提。提道高
化廣。説偈試羅漢曰。轉輪王種生而能入
涅槃。非佛非羅漢亦非辟支佛。羅漢入
之不解。升兜率天以問彌勒。彌勒
云。泥著輪上以爲瓷器。瓷器後破。非是二
亦非是佛。下見難提提説之。提曰。
彌勒語耳。法付僧佉耶奢。奢遊海畔
一城。詣城乞食而説偈云。行爲第一苦
第一病。若能見法實則得涅槃道。城主
是請進與食。因見二鬼昔是兒婦。由
慳貪我乃誓云。見汝受報。復見一城共食
齊整。食竟即以其鉢相擲火起燒身。於
食故致斯苦。法付鳩摩羅馱。馱爲童子
時以能斷事故號美名。一覽萬騎人名馬
色衣仗皆記。法付闍夜那。那爲嫂送食比
。而犯重罪。化作火坑入懺悔。説
法罪滅得阿羅漢。時人號爲清淨律師。見
大城邊不食鬼經五百歳。又見烏子。是
本時兒障我出家。經五百歳道果。法
婆修槃馱。馱付摩奴羅。羅與三藏
而化。恒河已南二天竺人。人多邪見付摩奴
。恒河已北三天竺人。人信易化付與三
。法付鶴勒夜那。那師子。師子値惡王
王名檀彌羅。破塔壞害衆。劍斬
師子血變爲乳。次付法下結。次明付法之
。初總標。金口者此是如來黄金色身口業
記問曰。此諸尊者爲何位行。答。准四依
。初依屬凡不聖。傳中既不的判
而云並是聖人。故多是第四依人。亦可
於第三第二。是故文云並是聖人。昔王
不立至貨髑髏等者。此明付法得益之相
廐者。説文云。馬舍也。屠者殺也。傳中列
法人竟云。親近賢善聞正法遠益來世
昔華氏國有一白象。氣力勇健能滅怨敵
若有罪人象踏殺。後時象廐爲火所燒。
移在異處一精舍。有一比丘法句偈
曰。爲善生天爲惡入淵。心便柔和起慈悲
。後付罪人但覩而不害嗅舐而已。王見
斯事心大惶怖。召諸智臣共謀此事。時有
一臣即白王言。此象繋處近精舍邊必聞
妙法。是故爾耳。今可繋近於屠坊。彼覩
殺害惡心當盛。王聞其言象屠所。象見
殺戮惡心猛熾。殘害増甚。以是當知。衆生
之類其性不定。畜生尚乃聞法生慈見
害。況復人乎。而不染習近善知識。婆羅
化髑髏者。傳云。昔有婆羅門人髑髏
其數甚多。詣華氏城遍行衒賣。經歴多時
都無買者。便極瞋恚高聲唱言。此城中人若
買者。吾當汝作惡名聲汝諸人愚
癡暗鈍。爾時城中諸優婆塞畏其毀謗皆就
之。即以銅鉒穿其耳。若徹之者便多
價。其半徹者與價漸少。都不通者都不
直。時婆羅門問優婆塞。我此髑髏皆悉
異。何故與價而有差別。優婆塞言。其通
徹者其人生時聽受妙法智慧高貴。故與
。其半徹者雖曾聽法未善分別。以是因
汝少直。全不通者斯人往昔不曾聽
法。諸優婆塞持此聽法人髑髏。起塔供養
命終生天。當知大法有大功能。以聽法人
髑髏供養。尚生天上。況能至心供養持經
者。聞法既有是深益。故佛付法令
後世展轉聞之。致使龍樹之後。妙觀斯
良由於此此之止觀下。今師祖承。
此中即是先總擧於所傳人法。言説已心中
所行法者。即章安密説大師所行之
也。故擧所行以顯所傳。若傳而不習有
言無行。將何以辨所傳不空。故知所傳即
以所行。亦令後代行弗言。所以一部並
行相。他云。三外別傳心要者。則三部之
文便爲無用。縱有面授口決之言。但是將
私呈於師。安心觀門此文自足。況此後學不
面授。離此之外何所云耶。故應此即
是所傳。故遺囑云。止觀不傳授私記時
人説。私記即指章安所記十卷是也。囑
意正言面授意多不周。私記言旨全備。故知
大師所傳止觀隨機面授非後代所堪是以
臨終殷勤遺囑。驗知別傳斯言謬矣。次智者
下別明傳法人也。金口祖承從前向後。今
師祖承從後向前者。爲文師以承龍樹
文便故也。初序智者中先明徳業。初生之
時室内洞明。棟宇煥然兼輝隣室。凡諸俗慶
並火滅湯冷爲事不成。目有重瞳。父母藏
揜不人知而人自知。玉篇云。瞳者目珠
子也。即黒睛中小珠子也。行法華懺發陀羅
尼者。習律藏已。詣大賢山法華經。宿縁
熏常好禪悦。怏怏江東問。聞
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遥飡風徳飢渇
矣。其地既是陳齊邊境兵刃所衝。重法輕
生渉險而去。思初見笑曰。昔共靈山聽
華經。宿縁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
法華三昧。經二七日行道誦經。至
王品諸佛同讃藥王菩薩言。是眞精進眞法
供養。豁然入定照了法華。將證白師。師
曰。非爾弗證非我不識。所發定者法華
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縱
令文字法師千群萬衆。尋汝之辯
矣。於説法人中最爲第一。代受法師等
者。即指南岳受法師。南岳造金字大品
竟。自開玄義命令代講。於是智方
辯類懸河。卷舒稱會有理存焉。唯三三
昧三觀智用以諮審。餘並自裁。思曰。可
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時慧曠律師亦
會坐。思曰。律師甞聽賢子講耶。曠曰。
禪師所生非曠子也。思曰。思亦無功法華
力耳。陳隋二國等者。陳家因姓號國。自
武帝覇先受梁禪來。至少主叔寶方始入
*隋。陳凡五主。第四宣帝是文帝之弟。名頊
字紹世。初思謂智者曰。吾久羨南岳恨法
付。汝可燈設化。莫最後斷佛
種人也。汝於陳國縁宜往利益。既奉
乃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陳都。儀同
沈君理請住瓦官法華經題。勅一日停
朝事公卿畢集。停瓦官八年。講大智度
次第禪門。蒙語默之益者略難
。爾後徒衆轉多得法轉少。妨我自行
道可知。群賢各隨所安。吾欲吾志也。吾
聞天台地記稱仙宮。若息心茲嶺展
平之志。陳主有勅留連。徐僕射潸涕勸請。勅
云。京師三藏雖佛法。皆一途偏顯兼
者寡。朕聞瓦官濟濟深用慰懷。宜停訓
豈遑獨善。匪物議直指東川。于時陳太
建七年秋九月。從茲始入天台。宣帝勅曰。
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
也。宜始豐縣調以充衆費。蠲兩戸民用
薪水。爾後勅賜寺額云。具左僕射徐陵
。知禪師創立天台。宴坐名岳
。陳破入隋。隋主敬重。陳主并諸王書疏
凡十二道。隋主并諸王勅及書疏近五十道
施信物並在國清百録。安禪而化至五品
者。此出臨終行位也。不禪定端坐取
滅故云安禪而化。開皇十五年自荊下鄴。
十六年重入天台。至十七年晋王敦請
出至石城。謂徒衆曰。大王欲使吾來。吾
言而來。吾知命在此故不前進。於
像前授遺書云。蓮華香爐犀節如意留
別大王。願芳香不窮常保如意。索三衣
洒。令法華觀無量壽二部經題。兼讃
歎竟。時呉州侍官等二十五人。見石像倍大
光明滿山。又索香湯口竟。説十如四不
生。十法界。四教。三觀。四悉。四諦。六度十二
。一一法門攝一切法。吾今最後策觀譚
玄。最後善寂吾今當入。時智朗請云。伏願
慈悲賜餘疑。不審何位。沒此何生。誰可
宗仰。報曰。汝嬾善根他功徳。如
乳蹷者訪路。告實何益。雖然吾當
除疑惑。吾不衆必淨六根。以
他但位居五品。生何處者。吾諸師友並
觀音皆來迎我。問誰可宗仰者。汝不
聞耶。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四種三昧是汝
明導。教汝捨重擔。教汝降三毒汝治
四大。教汝解業縛。教汝破魔軍。教汝調
禪味。教汝遠邪濟。教汝折幔幢。教汝出
無爲坑。教汝離大悲難。唯此大師可
。從捨擔下即是十境。故知若不人境
依止。於是教維那曰。人命將
鐘磬聲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爲期。
云何身冷方復響磬。哭泣著服皆不爲。
言已跏趺。唱三寶名而入三昧。即其年十一月
二十四日未時端坐入滅。滅後祥瑞等具如
別傳。即是住觀行位首楞嚴定而入滅也。
五品之言彌可信也。然大師生存常願
。臨終乃云觀音來迎。當知軌物隨機順
縁設化。不一准。故經云去引證大師五
品功多。隨喜品云。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
六趣四生衆生。一一皆與七寶。見其衰老乃
至將死。化令果起六神通初隨喜
百千萬倍。彼第六經初擧第五經末五品
文中初隨喜品。復以第五十人量最初隨
喜人。故今文中初述小乘化他之福於初
。具如經文。復以初品出後品故云
五品耶。擧小乘之最多大乘之極少。初
品最小其功尚多況第五品耶。此證大師居
第五品其徳深也。次引法師品者。爲世所
傳佛旨故名爲使。使即所使。宣佛因
如來事。次引大經者亦證大師位也。
經云。若復有人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
之藏。是名初依。若准圓位五品六根並名
初依。未無明具煩惱。亦得名爲觀行
相似知祕密藏。次智者去明智者所承。即南
岳也。南岳徳行去彰南岳行證也。博物誌云。
嵩高爲中岳豫州。華山爲西岳同州
泰山爲東岳兗州。恒山爲北岳屬冀州
衡山爲南岳荊州。後開衡州。從山爲名。
此五山上應天象於五帝。又山之高
者名岳。大師俗姓李氏項城武津人也。兒童
時因梵僧勸令道。又數夢僧訓以齋
。時見朋類讀法華經情深樂重。先未
誦因從他借。於空塚中獨自看之。無人教
日夜悲泣。復恐塚是非人所居。移託
穴居止。晝則乞食夜不眠寢。對經流
涙頂禮不休。其夏多雨土穴濕烝。擧身腫
滿行止不能。而忍心對經心力彌壯。忽覺
消滅平復如故。又夢普賢乘白象來摩
而去。昔未識文自然解了。所摩之處自然隱
起有肉髻。因茲所誦法華等經三十餘
卷。十年之中誦聲不輟。因諸經
。復更發心求善知識。値慧文禪師
禪法。晝則驅馳僧事。夜則坐禪達曉。精勤
障乃反觀心源求不可得。遂動八觸
根本禪。因見三生行道之處。得此相已精
進彌甚。夏竟受歳將欲堂乃感歎曰。昔
佛在世九旬究滿證道者多。我今空過法歳
虚受。内愧深重放身倚壁。背未壁朗然
復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境界明了。通明背
捨並皆成就。從此以後辯悟既多。所
經不疑自解。故今文云大小法門朗然洞發
傳中不七載方等。應是著傳者所聞不
。次南岳事慧文等者。明南岳所承及文師
徳行本傳。言齊高者。齊是國號。高謂
高祖。渤海人也。姓高氏。齊大夫高奚之後。高
歡次澄。次洋。方受魏禪鄴。在相州。即
北齊也。無競化者故云獨歩。河謂河北。淮
淮南。行化於世而言世所知者。明
所證既深非餘所知。若准九師相承所用。
第一諱明。多用七方便。恐是小乘七方便耳。
智者已前未曾有人立於圓家七方便
故。第二諱最。多用融心。性融相融諸法無礙。
第三諱嵩。多用本心。三世本無來去眞性
動。第四諱就。多用寂心。第五諱監。多用
了心。能觀一如。第六諱慧。多用踏心。内外
中間心不可得。泯然清淨五處止心。第七諱
文。多用覺心。重觀三昧滅盡三昧無間三昧。
一切法心無分別。第八諱思。多如隨自
意安樂行。第九諱顗。用次第觀次第禪
。用不定觀六妙門。用圓頓觀大止
觀。以此觀之雖云相承法門改轉。慧文已
來既依大論。則知是前非所承也。故今歎
文所行法世所知。履地至厚者。此明
文師法行於世。如地不地之厚
天之高。智者觀心論去。引證文師所
承異也。言高祖者。若以智者所指。應
南岳父師。慧文爲祖師。龍樹爲曾祖師
故爾雅釋親云。父之考爲王父。加王者尊
也。王父之考爲曾祖王父。加曾者重也。曾
祖王父之考爲高祖王父。加高者最上也。是
則章安望於龍樹方爲高祖耳。若直以
高則可通用。如漢齊隋等。並指
以爲高祖。謂禪立建功徳無過上謚爲
高耳。今家亦以龍樹始是故智者指爲
高祖疑者云去假設問端也。後去例是。今
疑云。既稱於龍樹法門不應不同。遣
蕩建立既殊。師祖之義安在。然天竺去答也。
初旁引論人答。言凡七十家者。付法傳
云。龍樹造大無畏論十萬偈。中論從
略出大綱五百偈。長行並是諸師注解。
關中影法師云。有數十家注。中論最下河西
朗云。有七十餘家。眞諦云。西方有廣略二
。此間所傳略本耳。元康師云。此恐不爾。
此間已有四本。一青目注名爲中論。後秦羅
什所譯。二無著注名順中論。後魏菩提流
支譯。但得兩卷。餘者未出。三羅睺法師注
亦名中論。梁眞諦譯。但得因縁一品。四分
別明菩薩注名般若燈論。唐波頗三藏譯。有
十六卷。河西既云七十餘家。豈以諸師
非獨存青目是。況青目最劣遣蕩叵
故云也。又論云去引論文答。龍樹本文有
蕩有立。今依龍樹意亦同然。故不
蕩之文。却形止觀而爲建立。論初句云
縁所生法。即建立也。我説即是空。即遣蕩也。
假名中道。又建立也。四句論中三立一蕩。止
觀前後盛引斯文。二處符同師資礭立。即者。
廣雅云合也。若依此釋。仍似二物相合名
即其理猶疎。今以義求體不二故。故名爲
即。即三而一與合義殊。下去皆然。從
去別釋所傳之法。即此所傳是向所行。於
中先略次廣。初略中云天台者。天者巓也。
元氣未分混而爲一。兩儀既判清而爲天濁
而爲地。此本俗名且依俗釋。台者星名。其
地分野應天三台故以名焉。有云。本名
。謂其山高可登而升天。後人訛轉故云
天台。又章安山記云。本稱南岳周靈王太子
子晋居之。魂爲其神。命左右公改爲天台
也。若准孫公山賦云。所以不於五
於常典者。以其所立幽奧其路曠
故。未章安所出西方風俗稱名爲尊。
子之名兼於父母。佛當彼預設斯儀
使徳稱名故也。此方風俗避名爲敬。故
所居而顯其人。南岳亦爾。傳謂傳授
曰傳受。受彼所傳故云之也。次列。三示
境及名。並如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二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次漸則去釋行相中云漸如梯磴者。梯
者。説文云。木階也。極高用梯。次高用磴。故
大經第八云。爲度諸世間故。種種示
現差別之相。如彼梯蹬。大論四十云。譬如
樓得梯則易。八十八云。譬如梯始從
初桄漸漸向上。上處雖高亦能得至。故用
漸也。磴字亦可足謂升躡也。從
者。非此所用。從石者。謂山坂漸高也。亦
義用。正應從阜。作此蹬字亦梯類也。可
以升高也。始自人天終至實相故也。金剛
寶者。大經二十二云。如金剛寶置之日中
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若在大衆
色則不定。大論三十八又云。如玻瓈珠隨
前色變自無定色。諸法亦爾。或常無常。經
一行於衆行。論以一理於衆理。理
行雖殊同名不定。故金剛*玻瓈珠名雖
譬意亦等。大論五十九云。金剛寶者帝釋所
執。與修羅戰碎落閻浮。釋曰。理行如珠。
教法如日。情如衆物。觀如現色。圓頓者。圓
圓融圓滿。頓名頓極頓足。又圓者全也。
李奇云。圓錢也。即圓全無缺也。體非漸成
故名爲頓。體雖極足二十五法
方便。十法成觀而爲正修。今序中語略具如
下文。如通者騰空者。近地之空與萬仞
體故云不二。通者譬頓行人。騰譬修行觀
理。空譬頓理不二。爲三根等者。此三止觀
根不同。事雖差殊同縁頓理。離圓教
外無別根性。當知此三並依圓理此三
三根性。是故漸次不於別。或一日
一月一生修之可獲。故玄文第十判教中云。
漸觀者從初發心圓極故。修阿那般那
乃至無作。故知頓人行解倶頓。漸人解頓行
漸。不定解頓行或頓漸。有人云。是別都不
文旨。次廣解中初結前生後。初釋漸。云
漸初亦知實相等者。謂頓理方起頓解
彼頓人故云亦知。依頓起解故云難解
解起行復曰難行。漸云易行
故。文雖互擧語必兩兼。爲難解理而起
。此中番數但有五重。義則十三。言五重
者。一歸戒。二禪定。三無漏。四慈悲。五實相。
義十三者。初番有六。謂三惡三善。第三番
四謂兩教二乘。并前六義合爲十也。餘三不
開合爲十三。於十三中實相是所縁之境。
頓是同不數爲不同之限。故下問答
中云。漸次中有十二不同。即此意也。此預點
出至下易知。不定至後頓者。漸次列名在
不定前故云前漸。圓頓列在不定文後
後頓。第二本中列不定文漸頓後。即
不定者約前漸頓。或漸或頓不專一法
故名不定。若從始至終專漸爲頓方名
。當知不定初亦知圓。從更前更後去釋
不定相。前後秖是前漸後頓。或時觀頓或
時觀漸。淺深者。約前五番互論淺深。事理
者。或界内爲事界外爲理。眞諦俗諦三悉一
悉更互亦爾。此中但出四悉及止觀者。諸法
多若論行相此二。如下安心及破
遍等。亦不此故今列之。從或指去釋
定體。文有二對。初約四悉。陰是世界如
陰入。即觀陰入第一義。名世界
第一義。如眞理但能生善滅惡而已。
第一義以爲二悉。次約止觀者。或正
觀而宜觀。或正用止而宜止。以
止故止即成觀。以觀故觀即成止。或
昏散道功微。煩惑不破眞理不啓。
皆須途若息若照。故觀成所息止成
。不常儀故云不定。下料簡中不定中
四指此兩雙。疑者云去。料簡前文。初疑問
中言教境等者。同是大乘教同縁實相境
同名爲止觀。此三既同何故三種行相頓
是差別。次從然下答。先總答。云同不同等
者。行相各別何妨三同。雖三同何妨
。漸次中去別答中。應漸次與不定
於圓頓以辨同異。今文但釋漸次行
漸後結云故言不定者。以不定法無
故。故寄漸後而結不定。漸中即有十二
不同前分別。兩教二乘是無漏四。而今乃
無漏總中三者何耶。別而言之離爲
。若總名無漏則合却三人。但存一位。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