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摩訶止觀 (No. 1911_ 智顗説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慢。若欲入眞。當一心安忍勿更爲魔之所
動亂。窮微觀照強心呵抵。若入似位得法
賞賜。勿生高心愛心。譬如大勳黜爲小
縣。或失祿或失命。若起法愛是犯罪。但
發似解如小縣失似解如失祿。墮二乘
地如失命。大乘家業宗社滅故。若無法愛
從相似入眞實。調魔爲侍直至道場。復次
退慧如失勳。退定如失祿。倶退如失命。
復次通用一意爲觀者。行人根鈍先解通
意度曲入別。中論品品別意而倶會無生。
通別互擧得意相成也。問。魔動竟好法後起。
爲是法爾寒過春來耶。答。未必併然。自有
過難好法亦不發。魔是惡縁所感。善是心
力所致。釋論云。釋迦往昔在惡世。世無佛。
求法精進了不能得。魔變化作婆羅門詭
言。有佛一偈。汝能皮爲紙骨爲筆血爲墨
當以與汝。菩薩樂法。即自剥皮曝令乾
擬書偈。魔即隱去。佛知其心從下方涌
出。爲説深經得無生忍。可以爲證云云
摩訶止觀卷第八



摩訶止觀卷第九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第六觀禪定境者。夫長病遠行是禪定障。立
世阿毘曇云。多諫諍多營事亦是禪定障。
復有多讀誦亦是禪定障。文殊問菩提經云。
禪定有三十六垢。垢即是障。上諸境得入
到清涼池。入流竟則不須觀禪境。若魔事
雖過而眞明未發。雖無別修以通修故。
發過去習諸禪紛現。當置魔事觀於諸禪。
所以者何。禪樂美妙喜生耽味垢膩日増。
若謂是道墮増上慢。若呵棄者全失方便。
如此等過不可具記。雖免魔害更爲定縛。
如避火墮水無益三昧。爲是義故須觀
禪境。但禪支諸定助道有力。大小乘經皆共
稱美。若四禪八定毘曇成實明之委細。自性
九禪地持十地甚爲分明。今亦略示其發相。
粗爲四意。一明開合。二發因縁。三明發相。
四修止觀。初明開合者。禪門無量且約十
門。一根本四禪。二十六特勝。三通明。四九
想。五八背捨。六大不淨。七慈心。八因縁。九
念佛。十神通。此十門與五門十五門云何同
異。但有開合之異耳。開五爲十者。開數
息出特勝通明。開不淨出背捨大不淨。慈
心因縁守本。念佛門毘曇名界方便。禪經
稱念佛。此亦守本。神通約九禪上發不專
據一法。合十五門爲十者。數息不淨各有
三則不合。慈心有三但合爲一。即衆生慈
也。沒二名者。禪是門戸詮次事法。法縁是
二乘入理觀。無縁是大乘入理觀。沒理去二
存事唯一。若開者。即屬二乘菩薩兩境
中攝。因縁亦三門。三世輪轉麁。果報一念
明義細。細故附理麁故屬事。今沒細存麁
但稱三世門也。念佛亦三但取念應佛耳。
神通但取五通。若但取五門有所不收。若
取十五義濫於理。是故簡理開事。雖開合
不同各有其意。次明漏無漏。若依毘曇判
此十禪皆名有漏。縁諦智修名無漏禪。不
爾。但縁事修名有漏禪。成論亦爾。根本等
是有漏。空無相心修名無漏。今小異彼。當
十禪體相是有漏。通是事禪。若胡瓜能爲熱
作因縁者。小當分別。四禪世間本有凡
夫外道共。專修此者祇發有漏。自行十二
化他讃法讃者。大經云。所謂四十八年。即
此意也。十六特勝通明。佛不出世利根凡夫
亦修此禪。而不發無漏。如來若説亦發無
漏。比於餘禪其力雖弱交勝根本。爲是義
故稱亦有漏亦無漏。九想等是出世客法。雖
是事法能防欲過。不俟諦智能發無漏。
如迦絺那五百羅漢。人人七遍爲説四諦。
不能悟道。佛説不淨即發無漏。厭患力
強故判屬無漏。若言非無漏者。不應稱
爲聖戒定慧。聖之言正正豈過無漏。大經
云。聖行者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佛説此
法二乘奉行故名聖行。今佛説聖法二乘
行之。何得非無漏。又大品云。根本是世間
法施。不淨等是出世法施。既言出世豈非
無漏。又云。九想開不淨。不淨開身念處。身
念處開三念處。三念處開三十七品。三十
七品開涅槃。涅槃初縁豈非無漏。若言事禪
應是有漏者。譬服二石一熱一冷。雖同事
禪應漏無漏異。若無漏縁稱無漏者。六地
斷見七地斷思。此亦是縁亦應無漏。六地
七地斷見思者。終不單用根本會須諦智
寄此位發。單用根本非無漏縁。不淨等
不爾。直以不淨能爲作縁云云。所以不取
十想者。前三見諦。中四思惟。後三無學。皆
屬理攝故不取。不取八念者。有人修九
想無怖。又念佛門已攝故不取。慈心觀兩
屬。若依根本起慈屬有漏。若依不淨等
起慈屬無漏。慈無地位約地階級。依根
本成衆生縁。依背捨成法縁。因縁亦無他
位。念佛五通皆約他階級。例如慈心兩屬
云云。次來意不同。問。此中十門與次第禪門
及對治。云何同異。答。次第禪門爲成禪波
羅蜜。禪善根利故。禪門先發後驗善惡。此
中爲成般若。禪善根鈍。先阻煩惱遇業
遭魔。後始發禪。對治中爲破遮障修成助
道。今此任運自發。仍爲觀境。禪門雖同各
有其意云云。次明深淺不同者。四禪是根本
闇證味禪。凡聖通共薄修即得。特勝。少有觀
慧不味不闇證。横對念處竪對根本。故先
味次淨也。通明觀慧證相深細細。次於總
也。此三同是根本實觀。治惑力弱。九想正
是假想初門。前鋒伏欲故次列也。九想但
厭患外境未治其心。故次八背捨也。背捨
雖破内外貪欲總而未別。縁中不得自在。
故次明大不淨破依正貪也。雖總別治貪
未修大福徳。故次慈心。雖復内治重貪外
修福徳。不入因縁則非世間正見。故次因
縁。三世輪轉無主無我成世正見也。雖世
正見。縁底下因人福力微弱。次縁上果福
力廣大。雖前來諸定。未有力用轉變自在。
故次神通云云。次互發不同。其次第互發。凡
有八種。例陰界境可知云云○二明發禪
因縁者。大經云。一切衆生皆有初地味禪。
若修不修必定當得。近情而望劫盡不修。久
遠推之亦曾離蓋。譬以誦經。廢近則易習。
廢久則難習。當知昔有次第習。即次第發。
乃至事修事發等云云。如彼大地種類具足。
得雨潤氣各各開生。生亦前後結果不倶。
梅四桃七梨九柿十。雨縁雖同成實有異。
宿習如種。止觀如雨。禪發如果熟參差。
總言八種耳。是名内因縁發也。又雖有
應生之善。必假威神方乃開發。地雖有種
非日不芽。佛無憎愛隨縁普益。若次第縁
即次第加。乃至事修縁即事加。鴻鍾任撃巨
細由桴。加常平等淺深聽習。大論云。池華
不得日翳死無疑。善不被加沈溺未顯。淨
度經云。衆生自度耳。佛於其無益。淨度菩
薩言。衆生若不聞佛十二部經。云何得度。
二言相乖共成一意。是名外縁發也○三
明諸禪發相者。若般舟亦發根本而少。常
坐等則多。今且約坐論。若身端心攝氣息
調和。覺此心路泯然澄靜。怗怗安隱躡躡而
入。其心在縁而不馳散者。此名麁住。從此
心後怗怗勝前。名爲細住。兩心前後中間
必有持身法。此法起時自然身體正直。不疲
不痛。如似有物扶助身力。若惡持來時緊
急勁痛。去時寛緩疲困。此是麁惡持法。若好
持法持麁細住無寛急過。或一兩時。或一兩
日。或一兩月。稍覺深細。豁爾心地作一分
開明。身如雲如影煚然明淨。與定法相應
持心不動。懷抱淨除爽爽清冷。隨復空淨
而猶見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徳。是名
欲界定。成論名此十善相應心。閃閃爍爍
不應久住。今言。欲定坯弱不牢稱爲閃爍。
非定如燈焔也。又稱爲電光者。彼論云。七
依外更有定發無漏不。答云。有欲界定能
發無漏。無漏發疾倏如電光。若不發無漏
住時則久遺教云。若見電光暫得見道。如
阿難策心不發。放心取枕即入電光。電光
亦是金剛。金剛不孤因欲界入無漏。無漏
發疾譬以電光。非欲界定得此名也。住欲
界定或經年月。定法持心無懈無痛。連日
不出亦可得也。從是心後泯然一轉。虚豁
不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鋪。猶如虚空
冏冏安隱。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
來得發。是名未到地相。無所知人得此定
謂是無生忍。性障猶在未入初禪。豈得謬
稱無生定耶。如灰覆火愚者輕蹈之若依
成論無未來禪。故云。汝説未來禪。將非我
欲界定。毘曇則有。尊者瞿沙。釋論具出之。
佛備兩説而論主偏申耳。今則逐人判之。
自有得欲界定累月住未到。不久即入初
禪。此但稱欲界不言未到。有人住欲界
不久。在未到經旬。故言未到不云欲界。
有人具久在二法。故言兩定不可偏判。今
依大論備出之。若節節邪正相如修證中
委説。但初禪去欲界近。如疆界多難應須
略知。初從麁住訖至非想通有四分。退護
住進。退分又二。一任運退。二縁觸退。縁有
内外。外諸方便二十五種吐納失所。是爲外
縁觸退。於靜心中三障四魔。而生憂愛。是
名内縁觸退。後或更修得。或修不得此人甚
多。護分者。善以内外方便。將護定心不令
損失。住分者。或因守護安隱不失。或任運
自住。即是住分。進分者。或任運進。或勤策
進。各有横竪。横竪各有漸頓。若十二門一
一而進是名漸進。若一時具足是名頓進。特
勝通明品品而發是名横漸。一時倶發是名
横頓。又於四分分分皆有四分。具如修證
中説云云。今且約竪論進分者。從未到定
漸覺身心虚寂。内不見身外不見物。或經
一日乃至月歳定心不壞。於此定中即覺
身心微微然。運運而動。或發動痒輕重冷煖
澁滑。有人言。用心微細色界淨色觸欲界身。
例如欲界淨色在諸根之上。即有見聞之
用。若依是義觸從外來。若言一切衆生皆
有初地味禪。如大富盲兒竹中有火。心内
煩惱而不並起。禪亦如是。事障麁礙不能
得發。今修心漸利。性障既除細法仍起。何
必外來。所以者何。數息能轉心。心轉火。火
轉風。風轉水水轉地。四大轉細故有八觸。
如麥變爲麹。麹變爲糟。糟變爲酒。糟喩欲
定。酒喩初禪。以麥爲本非外來也。若定
執自出外來墮自他性過。今依中論破四
性訖。而論内出外來耳。又八觸是四大。動
輕是風痒煖是火。冷滑是水。重澁是地。體用
相添則有八觸耳。若動觸起時。或從頭背
腰肋足等處。漸漸遍身。身内覺動外無動
相。似如風發微微運運。從頭至足多成退
分。腰發成住分。足發多是進分。動觸有支
林功徳。功徳略言十種。空明定智善心。柔軟
喜樂解脱境界相應。空者。動觸發時空心虚
豁。不復同前性障未除時。明者。冏淨美妙
晈晈無喩。定者。一心安隱。無有散動。智者。
不復迷昏疑網心解靜利。善心者。慚愧信敬
慚我不曾得此法。以爲愧恥。我今尚爾。信
一切賢聖具深妙法。敬揖無量。柔軟者。離
欲界&T014461;悷麁獷。如腦牛皮隨意卷舒。喜者。
於所得法而生慶悦。樂者。觸法娯心恬愉
美妙。解脱者。無復五蓋。相應者。心與動觸
諸功徳相應不亂。又念持相應而不忘失。
或一日一月一歳。安隱久住斂念即來。熏修
既久動觸品秩轉深。是名竪發。餘七觸竪發。
例此可知。若動觸發已或謝未謝。又發冷
觸。冷觸若謝未謝更。發餘觸。交横如前八
種。是名横發。雖復横竪前後。以八觸十功
徳五支察之終不料亂。亦不得一念倶成。
何以故。八觸四大水火相乖。不得同時成。然
此八觸凡有八十功徳莊嚴。名字雖同而悦
樂有異。如沸羹熱&MT04516;鯖魚沈李。味別樂殊。
餘六觸亦差別。若欲界定中發八觸者。悉是
邪觸。病煩惱觸。具如修證中説。今不論。但
約初禪八觸須簡邪正。何以故。一是邊地
去欲界近。二帶欲界心邪得隨入。如開門
戸賊即得進。鬼入禪中禪非鬼也。若不識
者。正觸壞唯邪惡在。邪觸者還約八觸十功
徳。明若過若不及。如動觸起時。直爾欝欝
不遲不疾身内運動若薳自急疾手脚掻擾。
大過。若都不動如被縛者。是則不及。
餘冷煖等亦如是。又就動觸空明十種。論
若過若不及。此中之空*祇豁爾無礙。是爲
正空。若永寂絶都無覺知者太過。若鏗然塊
礙是不及。明者。如鏡月了亮。若如白日或
見種種光色是太過。若都無所見是不及。
定者。祇一心澄靜。若縛著不動是太過。若
馳散萬境此不及。乃至相應亦如是。是爲
一動觸中二十種邪相。餘七觸合前則有一
百六十邪法原夫正禪不應有邪。所以有
者。如服菖蒲將得藥力而多瞋。服黄精
將得力而多欲。非藥令爾藥推麁法麁法
將出而盛。若單欲界中但有邪觸。増病増
蓋無正功徳。若入色定則動八觸空明十
功徳。復有百六十邪不可不識。大論云。有
風能成雨有風能壞雨。東北雲屯西南雲
散。禪亦如是。八觸十功徳此覺成禪。百六
十邪此覺壞禪。若一法有邪餘法亦皆染著。
譬如一伴爲賊餘皆惡黨。若初觸無邪餘法
皆善也。正禪五支者。若初觸觸身在縁名
覺。細心分別八觸及十眷屬名爲觀。慶昔
未得而今得故名爲喜。恬愉名爲樂。寂然
名一心。毘曇二十三心數一時而發。取其強
者判爲五支。五支悉是定體。體前方便如
上説。成論明五支前後相次而起。四支爲方
便。一心支爲定體。大集以第六默然心爲
定體。有人言。五支在欲界第九心。或言在
欲界定前。此則非五支也。今辨覺觀倶禪
正就初禪判。那得爾耶。五支同起而有強
弱相翳取成就者以判五支。如一槌撞鐘
初麁中細之異。五支亦爾。初縁覺相盛。不
妨已有觀等四支。覺強觀未了覺息觀方
明。初已有喜觀息喜支成。初已有樂樂未
暢喜息則樂成。初已有一心四支所動。今
樂謝一心成。如初開寶藏覺是寶物。亦知
珍貴喜樂定想。但未知是何等寶。次分別
金銀別已領納生喜。喜故受樂安快一心。
如人飽食無所復須。亦如對五欲極睡。故
論云。如人得寶藏云云。若四禪同以一心
支爲體。云何四異。今分初禪是覺觀家一
心。故有四別。若進二禪但呵覺觀。初禪即
別義轉明。若通者同用一心爲體。釋五
支名義相等。具在修證云云。復次初動八觸
功徳猶麁。若數數發則轉深利。品或言三或
言九。或無量品更互娯樂。功徳叢鬧不得一
心。如恒奏妓。似多人客譍對一已。一已復
來。出散暫無。薄斂復現。若欲去之但呵覺
觀。初禪謝已即發中間單定。亦名轉寂心。
亦名退禪地。亦名篾屑心。於此單靜心中
既失下未發上。若生憂悔此心亦失。若不
悔者内淨即發。無復八觸受納分別。故名
一識定。混四大色成一淨色。照心轉淨與
喜倶發。無魔邪相。以非邊境故。喜已生
樂樂謝入一心。此禪喜動樂不安當呵喜。
喜謝入未到。忽發三禪與樂倶起。還是色
法轉妙。不倚喜生樂。此正樂遍身受。聖人
能捨凡夫捨爲難此有五支謂捨念慧樂
一心經論出之或前或後。皆是修行小異耳
此樂對苦。呵樂即謝亦有未到。未到謝已
發不動定。還是色法轉妙。不爲苦樂所動。
名不動定。定法安隱出入息斷。不苦不樂捨
念清淨一心支。雖爾猶是色法。呵三種色
滅三種色。縁空得定不復見色。心得脱
色如鳥出籠。是名空定。此定謝已亦入未
到。縁識生定名爲識處。此定謝已縁無所
有。入無所有法相應名不用處。舊云。縁少
許識。若爾。即是所有處亦是用處。何謂不用
無所有耶。此定過已忽發非想非非想。此定
不縁識處故非想。不縁不用處故非非想。
更無上法可攀。三界頂禪世爲極妙。外道
計爲涅槃實是闇證。具足苦集垂盡三有。
還墮三途。委悉明根本禪往修證中尋之
○次明特勝發者。若依律教應在不淨後。
依行在不淨前。如律云。佛爲比丘説不淨
觀。皆生厭患不能與臭身共住。衣鉢雇
鹿杖自害佛令放不淨修特勝。大黄巴豆
瀉人太過。身力弱者即便弊之更以餘藥
並下並補補故是愛下故是策。策勝根本愛
勝不淨。有觀名亦無漏。對治力弱名亦有
漏。如廉食人噉猪猪。鄙貯屎物而猶可強
食之。若六月臭猪蟲蠅所集。不復可食。特
勝是實觀猶可從容。不淨是假想不須可耐
云云。特勝發者。忽見氣息出入長短。知來無
所從去無所至。入不積聚出不分散。若約
根本即是麁細住。若見息來去遍身。若約
根本是未到地。而根本闇證。謂無身床鋪
等者非實無也。如灰覆火上愚者輕蹈
之。如夜噉食。如盲觸婦皆不暢其情。今
有觀慧見息遍身。而定心明淨安隱。故異
闇證也。又見身中三十六物。如開倉見&T021389;
粟麻豆。若對根本即初禪位。前八觸觸身
倉。心眼不開不見内物。特勝既有觀慧觸
開身倉。心眼即見三十六物。肝如菉豆心
如赤豆。腎如烏豆脾如粟。大小腸道更相
應通。血脈灌注如江河流。内有十二物肝心
痰癊等。中有十二膜膚肪膏等。外有十二髮
毛等。出入息統致其間。不淨無常苦空無我。
一切身行皆休。終不爲身而造諸惡。是名
除諸身行。若對道品是身念處。若對根本
即是覺觀兩支。心眼初開是覺支。分別三十
六物無謬是觀支。心是喜對喜支。前喜名
隱沒有垢味。今喜不隱沒無垢味。即是法喜
非是受喜也。心受樂者亦如是。非受樂樂。
知樂中三受皆無樂。名樂支。受諸心行是
一心支。知衆心是一心。不同根本計實一
心也。若對道品皆受念處。心作喜心作攝
者。前喜從三十六物生。此直就心作喜故
知對二禪。大集明二禪但三支無内淨。今
心作喜意似於此。作攝者喜動則散。若作攝
得入一心。根本但内淨受喜。特勝有觀慧
恒攝喜心。心作解脱者此對三禪。根本之
樂猗喜遍身受。凡夫捨爲難。特勝有觀慧
則無愛味。故言解脱。從心作喜至心作解
脱。皆是心念處也。從觀無常者對第四禪。
餘處亦觀無常未是別治。得不動定味之
爲常。今有觀慧。知離苦樂而終是色法。猶
是無常不應生染故稱無常。從觀出散
對空處。滅三種色如鳥出籠故言出。縁
空故言散。雖縁空亦有觀慧。觀離欲是對
識處。縁空多則散散名爲欲。特勝觀慧離
是散心。故名離欲觀滅對無所有處。特勝
觀慧。觀識若多若少皆無。故名觀滅。觀棄
捨對非想非非想處。棄識處及無所有處。更
有妙定名爲非想非非想。凡夫妄謂涅槃。
佛弟子知其雖無麁煩惱而有細煩惱。而
無愛味故稱淨禪。從無常至棄捨。皆名
法念處。此十六法横竪對治法節節皆異。根
本闇證功徳則薄如食無鹽。特勝功徳則重
如食有鹽。委論發相具如修證中云云
次通明禪發相者。上特勝修時觀慧。猶總見
三十六物。證相亦總。通明修時細妙證時分
明。華嚴亦有此名。大集辨寶炬陀羅尼。正
是此禪也。請觀音亦是此意。修時三事通修。
能發三明六通。又修寶炬時乃至入滅受
想定。當知此門具八解脱三明六通。故名
通明也。大集辨此五支名目。謂如心覺大覺
思惟大思惟觀於心性。是名覺支。觀心行
大行遍行。是爲觀支。如實知大知心動至心
喜。是爲喜支。身安心安受於樂觸。是爲安
支。心住大住不亂於縁。是名定支。初觀三
事皆融。證時三事皆一。故名如心覺。覺於
眞諦色息心泯一無異。又識俗諦皮肉骨
等。皆有九十九重。覺五藏生五氣。亦見身
中蟲戸行來言語無細不了。覺託胎初陰
過去無明業是蝋。現在父母精血是泥。過去
業不住故名印壞。現在託識名色具足。故
名文成。住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子腸中
形甚微細。唯有一念妄想色心相依。如有
如無如夢。業行力故自然能起一念思心
感召其母。母便思青色呼聲&T074001;氣酢味。因
此念力生一毫氣氣變爲水。水變爲血。血
變爲肉。母氣出入。以相資潤便得成肝藏。
向上成眼向下成手足大指。若思白色哭
聲腥氣辛味。便成肺藏。上向爲鼻下向爲
手足第二指。若思赤色語聲焦氣苦味。便成
心藏。上向爲口下向爲手足第三指。若思
黄色歌聲香氣甜味。便成脾藏。上向爲舌下
向爲手足第四指。若思黒色吟聲臭氣鹹味。
便成腎藏。上向爲耳下向成手足第五指。
覺身分細微。例皆如此。思惟大思惟者。即
是思惟眞俗也。觀於心性者。即是空也。若
眞若俗同入心性。請觀音云。一一入於如實
之際。如此覺支與上倍異。心行大行者。上
覺支是解。今心行去是觀行。心行於世諦故
名行。行眞諦故名大行。三事倶行故名遍
行。心住者。於俗諦得一心。大住者。於眞
諦得一心。不亂於縁者。雖見眞俗無量
境界而於心不謬也。具明其相備如通明
觀中廣説。發此定時見身息心同如芭蕉
相無有堅實。是未到地相。見此三事同如
泡沫相。是初禪。見三事同如浮雲相。是二
禪。見三事同如影相。是三禪。見三事同如
鏡像。是四禪。滅此三事皆空。滅空縁識滅
識縁無所有。滅無所有縁非想非非想。滅
非想非非想三種受想。而身證滅受之法。以
成解脱。有俗觀故名亦有漏。有眞觀故
名亦無漏。此禪事理既備階位具足。成論人
應用此明道定入八解脱。於義爲便而
不肯用。阿毘曇約八背捨。得有事理倶異
外道。成倶解脱人。成論但有理無事便無
倶解脱人。約外道禪爲事禪。亦應約十善
爲戒世智爲慧。戒慧既異外道定何意同。
是則客醫無客定八術不成。委論其相具
在修證中説云云○次明不淨禪發者。先
就九想又爲兩。一壞法人。二不壞法人。若
壞法人修九想。一脹想。二壞想。三血塗想。
四膿爛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
想。九燒想。此人但求斷苦燒滅骨人。急取
無學不欣事觀。既無骨人可觀。便無禪定
神通變化願智頂禪。雖言燒滅實有身在。
例如滅受想而身證云云此人好退。如毘
曇有退相。四果如沙住井底。阿含云。三果
退戒還家毀失律儀。不失道共。俗人生
謗言無聖法。佛言。欲飽起厭。不久當還更
求出家。諸比丘不度。佛即度之便得羅漢。
阿難問言。大徳。是學退無學退。答言。學退。
若然即是世智斷惑慧解脱人。故得有退。
非無漏智斷一品惑進一品解而有退也。
若發此九想無諸禪功徳者。是壞法人也。
若不壞法人九想者。從初脹想來住骨想。
不進燒想。得有流光背捨勝處觀練薫修
神通變化。一切功徳具足成倶解脱人也。若
修時愛多觀外。見多觀身。見愛等内外觀。
若發時準此可知。於坐禪中忽見死屍在
地。言説方爾奄便那去。氣盡身冷神逝色變。
無常所遷不簡豪賤。老少端醜無逃避處。
慈父孝子無相代者。屍腥在地風吹日暴與
本永異。或見一屍多屍是大不淨觀相。或
滿一聚落一國土。或一屍色變。或多屍色變。
死屍雖非九數。是諸想之本。故先説之。是
等死屍顏色黯黒。身體洪直手足葩花。膖脹
&T038669;鄧如韋嚢盛風。九孔流溢甚爲穢惡。行
者自念。我身如是未離未脱觀所愛人亦
復如是。是相發時。得一分定心黮黮安快。
須臾之間見此脹屍。風吹日暴。皮肉破壞身
體坼裂形色改異了不可識。是名壞相。又
見坼裂之處血從中出。散溜塗漫處處斑駁。
灌溢於地臭處蓬勃。是爲血塗相。又見膿
爛流潰&T073591;&T073591;滂沱如蝋得火。是名膿爛相。
又見殘皮餘肉風日乾炙臭敗黮黵。半青半
&T029391;&T029391;𤿽𤿽。是爲青瘀相。又見此屍而爲
狐狼鴟鷲之所噉食。紛葩鬪競爴裂拽挽。是
爲噉相。又見頭手異處五藏分張不可收
斂。是爲散相。又見二種骨。一帶膿膏。一純
白淨或見一具骨。或遍聚落。如是諸相轉
時定心隨轉。&T065868;&T065868;沈寂愉愉靜妙。安快之相
説不可貲。不壞法人所觀齊此。未見此
相愛染甚強。若見此已欲心都罷。懸不忍
耐如不見糞猶能噉飯忽聞臭氣即便嘔
吐。亦如捉淨法婆羅門而噉塗癰髓餅。槌
頭自責我已了矣。若證此相。雖復高眉翠
眼皓齒丹脣。如一聚尿粉覆其上。亦如爛
屍假著繒綵。尚不眼視況當身近。雇鹿杖
自害。況鳴抱婬樂。如是想者。是婬欲病之大
黄湯。如貪食人審知猪猪盛屎之物。猶強
喫噉。見猪蟲臭更能食不。前特勝力弱未
決定除。今觀力強婬火疾滅。故云。九想觀成
時六賊稍已除。及識愛怨詐兼知假實虚。
如是厭患何但除欲。亦能發無漏亦成摩
訶衍。釋論解死變想竟。仍説六波羅蜜四
無量心。諸師咸云翻謬。今明菩薩修初想
即具摩訶衍。故廣出諸法。後即云乃至燒
想亦如是。那云脱落耶○次明八背捨發
者。前三番是根本味淨。九想至一切處名爲
觀。九次第定是練。師子奮迅是薫。超越是
修。此四事定。今先明背捨。背捨又有總別。
總共二乘別在菩薩。又背捨不定。或因中
説果名背捨爲解脱。自有果中説因名解
脱爲背捨。若定判者。斷惑究竟。事理具足。
稱爲解脱。若惑未盡定未備但名背捨。背
者厭下地及自地淨潔五欲。捨者捨是著心。
故名背捨。若破愛多發外相如前説。若
破見多發内相。内相者即八背捨也。一内
有色外觀色。乃至第八滅受想背捨。所言内
有色外觀色者。不破不壞内色。内觀白骨
皮肉而外觀死屍等。若修相具如禪門。今
略示發相。行者忽見自身足指皮&MT10698;如泡。
漸漸至膞至腰通身到頂。斯須洪直擧身
脹急。五指葩花兩脚如柱。腰腹如甕頭如
盆。處處臚脹如風滿韋嚢。此相發時或從
脚至頂或從頂至脚。滿一繩床。皮急肉裂
將欲綻潰。既潰膿流浸漬濕釋。又從頂至
足皮肉自脱。唯白骨在。支節相柱𣫝然不動
皮肉墮落聚在一處。猶如蟲聚汚穢鄙醜。
若發此相深患其身。厭之如糞。何況妻子
財寶而生悋惜。薩埵亡身鹿杖所害者。皆
得斯觀。内不計我外不愛所低頭慚愧厭
心相續云云。大經云。除却皮肉諦觀白骨。一
一節間皆今繋念。逆順觀察令骨淨潔。是
名内有色相。外觀色者。外見死屍。膖脹膿
壞滿一聚落一國土。如前九想所觀不淨。
故言外觀色。位在欲界定。此法増進見骨
起四色。青黄白鴿。煜煜爚爚將發不發。青
色青光乃至鴿色鴿光。状如流水。光籠骨
人如塵霧鏡日。若心縁足光隨向下。若心
縁頭光隨向上。以青光力映蔽十方。悉見
青色。如須彌山隨方色一。乃至鴿色亦如
是。若此光色將發不發。位在未到地定。如
是薳久光應自發。若不發者。當攝心諦觀
眉間放之便發。状如竹孔吐煙。初乃小小
後乃散大。四色宛轉從眉間出遍照十方
豁爾大明。一色亦有十功徳八觸五支正邪
等相。初色發時名覺。分別八色名爲觀。昔
雖知肉中有骨。不知骨中八色。昔所未
見慶喜悲慚名爲喜支。此色發時深有樂
法。心地恬愉名爲樂支。定心湛然安住不動
黮黮轉深。空明智定信敬慚愧。不生謗毀
離蓋相應。若冷煖等。叢叢皆無謬亂。故稱
叢林。但此中動痒空明五支等相。心眼開明。
法深樂重不同根本。亦異特勝通明。彼帶
皮肉觸不通暢。今觸骨人其法深妙。若
論邪相入八色者。或見青色不甚分明。斑
駁不好即是邪相。七色亦如是。闇證無觀
慧如夜多賊。今禪有觀如晝少僞設有易
却。若三藏云。八色是色界法。觸欲界骨人。
致諸功徳起。此依根本有漏。作如此説。大
乘明戒定慧法悉不可盡。何以故。命朽戒
謝無作不滅。定雖伏惑斷在不久。如蠱入
身殘藏害命。即雖未死勢不久存。慧道無
失初果七死。無漏湛然。當知戒定是無漏
法。若爾。八色之光便是界外法也。若發此
相。初背捨成位在初禪。成論云。兩背捨欲界
淨背捨色界攝。四背捨無色界攝。滅背捨
過三界。毘曇云。初二背捨通欲界及二禪。
淨背捨在四禪。言三禪樂多不立背捨。復
有人言。三禪無勝處四禪無背捨。三家互
異。今依釋論。初背捨二勝處初禪攝。既有
五支驗是初禪也。二内無色以不淨心觀
外色者。骨人是精血所成。應須呵滅析骨
四微。大乘體法知骨從心生。心如幻化。骨
人虚假骨人自滅。如好馬任人意。如好人
共事去來無捩。骨人去已新法未來。喜多
退墮。以不淨心但觀外色。外色者外死屍
等。又外者骨人所放八色也。所以觀外色
者。此去欲界猶近須觀外不淨。若修壞骨
人別有觀法。今但論法發。忽見骨人自然
消磨。但有八色及外不淨在。骨人滅時位在
中間。又見八色與内淨法同時倶起。青黄
等光更作一番増明。内淨喜樂一心四支功
徳。轉勝於前。是爲二背捨位在二禪。三淨
背捨身作證者。初禪二禪非遍身樂。四禪無
樂何所爲證。成論人四禪共淨背捨。今以
兩禪共淨背捨。既言三禪有遍身樂。可以
爲證即是其初。成就在四禪。能具足勝處。
故知淨背捨位在三禪也。淨者。釋論云。縁
淨故淨。八色已是淨法。而未被淨縁瑩練。
淨色極在四禪。此色起時瑩於八色更轉明
淨。故言縁淨故淨。遍身受者。樂之極在三
禪故。總此二禪爲淨背捨也。淨有四義。
不淨不淨者。欲界之身已是不淨。而今膖脹
故言不淨不淨。不淨淨者。除却皮肉諦觀
白骨。無腹筋血如珂如貝。故言不淨淨。淨
不淨者。是眉間所出八色光明。光明是淨未
被練治。故言淨不淨也。淨淨是第三背捨。
更被淨縁練治也。故言淨淨。四空背捨者。
過一切色滅有對色。不念種種色。一切色
是欲界内外色。有對是五根所對。此兩色前
三背捨已滅。但有八色隨心轉變。故言種
種色。呵色縁空更無別法。但入空定。若凡
夫多染保著空定。聖人深心智慧利。直去不
迴。故名背捨。苦縁空多則散。虚誑不實。
捨空縁識識法相應。名識處背捨。又識生
滅無常虚誑。無復所縁。但有能縁。故言無
所有處。識處如癰。無所有處如瘡。捨識無
識即是非想非非想。此無想猶有細煩惱。今
捨能縁非想之受想。亦無復能滅之想。定
法持身泯然無想。如氷魚蟄蟲。若以所滅
爲名。與攀上厭下何異。今從能滅自地亦
滅他地得名。故言滅受想背捨。具如修證
中説。毘曇明得滅定是倶解脱。不得此一
定但名慧解脱。成論得電光名慧解脱。具
得世間禪名倶解脱。成論後四更無別法。
以無漏心修此可然。前三何意無別法。而
約外道禪耶云云若過去曾得八定故發宿
習。而滅定一種不得無漏。修則不成。故不
論宿習也。九次第定超越等約三藏者。無
有凡人修於此定。故不論發宿習也。若
約大乘亦應有此義。今所不論○次明大
不淨觀發者。亦名大背捨。前所觀所發除
欲皮肉。諦觀骨人死屍不淨。或一屍兩屍。
城邑聚落不淨流溢等。但約自他正報。故言
小不淨也。約此而論厭背。故名背捨。亦是
總別相云云。若大不淨觀何但正報流溢不淨。
依報宅宇錢財穀米衣服飮食。山河園林江
淮池沼。絓是色法悉皆不淨。蟲膿流出臭處
腥臊。舍如丘墓錢如死蛇。羹如屎汁飯如
白蟲。衣如臭皮山如肉聚。池如膿河園林
如枯骨。江海如汪穢。大經云。美羹作穢汁
想即此觀也。於坐禪中忽如上見。見此大
地無一好處。依正不復可貪。是名大不淨
發也如初然火。加功攅發烟炎蓋微。火既
成勢不復擇薪。乃至江河亦能乾竭。初觀
不淨。止一屍一國。婬心乍興乍廢。今定力已
成厭惡亦盛。一切依正無非不淨。欲心永
息。復次諸物有何定相。隨人果報感見不
同。善業感淨色惡業感不淨色。如諸天寶
地寶宮人中富樂。執諸瓦石變成金銀。善
力所招依正倶淨。如僧護經所説。地獄獄
相不同。或見身肉爲地爲他所耕。或見身
如樹林衆所摧折。或身如山如屋如衣。凡
一百二十種。皆惡業所感招不淨色。若執
淨色保愛堅固。以大觀力破大著心。翻大
顛倒成大不淨觀也。何以故。夫幻術法多
是欺誑。神通法得其道理。凡一切物皆可轉
變。如蘇蝋金鐵遇煖流變。如水遇冷成地。
此得解觀契轉變之道。定力爾故。若根本但
除下地著。不能除自地。若小大背捨未是
無漏。但除下地自地著。若無漏縁通則下自
上皆除著也。若人發大不淨入背捨亦大。
初禪攝。若内無骨人外觀八色及依正兩
報。縁境大故。名第二大背捨。二禪攝。若以
大不淨入淨背捨亦大。乃至滅背捨亦如
是。若論大勝處者。更熟背捨。令於縁轉變
自在。大論明。鈍人修八背捨竟。方修勝處
一切處。中根修三背捨竟。於四禪中修勝
處等。上根祇修初背捨即修一切法也。今
處中説。若多若少者。還約依正。一屍爲少
二屍爲多。如是傳傳可解。一衣一食一山
河爲少。無量衣食山河爲多。初修從少至
多。今發亦應爾。若好若醜者。善業端正爲
好。惡業鄙陋爲醜。此二皆於我美者爲好。
於我惡者爲醜。此二皆有智慧爲好。皆有
愚癡爲醜。此二富貴爲好。貧賤爲醜。如此
好醜倶不淨。山河國土衣食屋宅。若好若醜
倶不淨。又依正倶醜。骨人所放八色爲好。
又八色亦醜被練爲好。好醜皆不淨。此兩勝
處初禪攝。若内無色相。外觀色若多若少若
好若醜。勝知勝見者。内滅骨人外有八色。
又有依正多少好醜。如前説云云
摩訶止觀卷第九



摩訶止觀卷第九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勝知見者。此心勝色不爲色所縛。心能轉
色。故言勝知也。勝見者。淨不淨等皆於己
心自在。觀解成就。故言勝見也。此兩二禪
攝。若勝處成時身尚不惜。況財物他身耶。上
古賢人推位讓國還牛洗耳。皆是昔生經
修此觀。自然成性無復愛染。不得此意
貪之至死。何能忽榮棄位耶。後四勝處在
四禪中成就。三禪樂多不能轉變。就聲聞
法謂言如此。於菩薩法禪禪轉變。何得無
耶。大論云青黄赤白。此從實法。瓔珞云地
水火風此從假名。互得相攝。此四勝處内
外色盡但有八色。唯有多少轉變。無有好
醜轉變也。十一切處在四禪中。初禪覺觀
多。二禪喜動。三禪樂動。不得廣普遍一切
處。唯不動念慧則能廣普。以青遍十方十
方皆青。餘色亦爾。故名一切處。若一切入
以青遍一切時黄來入青。亦遍一切處。
青黄本相不失相入。又不相濫。餘色相入
亦如是。是名一切入。此乃内心放色遍一
切處。那得以外樹葉爲縁遍一切處耶。内
心無法安能轉變外樹葉耶。先能變心方
能變葉耳。大論取優鉢羅華者。恐人不解
借外喩内。不可執喩爲正義。若通明觀内
無骨人不放八色。修勝處時當借外縁。
或可應爾。不壞法人内自放不須外也
復次菩薩修勝處具衆行者。若不達依正
可起貪慳。此觀若明。身尚欲捨。況惜己物
而貪他財。是則名檀。得如此觀不爲財
色而破於戒。害彼財主引物自歸。欺詐百
端而求全濟。決無此理。是則名尸。得此觀
時若他觸惱及以侵奪。終不生瞋諍於糞
穢。是則名忍。是觀成時不倚不淨屍身。不
淨國土間退定心。是名精進。此觀能具觀
練熏修。神通變化。願智頂等。是則名禪
此觀時一切法能所皆不可得。不生不滅畢
竟清淨。是則名慧。一切道定法門。皆於勝
處轉變成就心定自在迴轉去住。作諸法
門隨心即成。如快馬破陣亦自制住。是時
明淨無復魔事。心使於魔魔不能破心也。
行四三昧人若發得此法。多轉入五品弟
子位。何故爾。助道力大能疾近清涼池。齊
此是發觀禪。亦是發摩訶衍禪相。若練熏
修凡夫尚不得學無發可論。若別出經論
故不俟言也○七明慈心發者慈倚根本
前後云云。忽縁一切衆生取其樂相。無怨
無惱悦心適意。或見得人中樂或見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