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摩訶止觀 (No. 1911_ 智顗説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摩訶止觀卷第八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若善修四三昧調和得所。以道力故必無
衆病。設小違返冥刀扶持。自當銷愈。假令衆
障峯起。當推死殉命殘生餘息。誓畢道場
捨心決定。何罪不滅何業不轉。陳鍼開善
云云。豈有四大五藏而不調差。如帝釋堂小
鬼敬避。道場神大無妄侵撓。又城主剛守者
強。城主恇守者忙。心是身主。同名同生天是
神能守護人。心固則強身神尚爾。況道場神
耶。如大論釋精進鬼黏五處云云。但一心
修三昧衆病銷矣。五修止觀例前爲十
云云。先簡思議者。病因縁故生十法界。如
爲病故退失本心。棄廢禪定誹謗三寶。
不惟先罪招禍。而言修善無福起大邪
見。又惜身養命魚肉辛酒非時無度。或病
差身壯五欲恣情。善心都盡惡業熾盛。起上
中下罪。是爲因病造三惡法界。若人自念
此病困苦。皆由往日不善折致。深生慚愧
不敢爲非。雖嬰困篤而善心無改。起上
中下善。是爲因病造三善法界。若遭疾病
因怖畏生死。知此病身酬於前業。若構生
死將來流轉復何窮極。苦集危脆世世相隨
爲之受惱。當求寂滅無相涅槃。是爲因病
起聲聞法界。又觀此病病我色心。因於此
病而致老死。死由於生生由昔有。有從取
生。取從愛生。愛從受生。受從觸生。觸從六
入生。六入從名色生。色即四大五根名即
四心。觀此根大復從何生。青色從木生。黄
色從地生。赤色從火生。白色從風生。黒色
從水生。又觀木從水生。水從風生。風從地
陽氣生。地從火生。火從木生。木還從水生。
如是追逐周而復始。無自生者。觀外五行
既爾。内五藏色亦復如是。肝從青氣生。心
從赤氣生。肺從白氣生。腎從黒氣生。脾
從黄氣生。此之肝藏爲自體生。爲從他生。
即知肝藏從腎生。腎從肺生。肺從脾生。脾
從心生。心從肝生。肝不自生。還從腎生。
如是内求四大五藏。既其無體何故不壞。
四心持之。識心持地想心持風。受心持火
行心持水。是故不壞。此之四心爲自生爲
不自生。即知行心從受生。受心從想生。想
心從識生。識從過去行生。過去行從無明
生。無明從妄想生。妄想還從妄想生。經云。
妄想生妄想輪迴十二縁。如狂渇人見焔
爲水。南向逐之。逐之不得大喚言水。空中
響應謂己大南。水應在北迴頭北走。如是
四方皆逐不得。遂大懊惱。謂水入地爮地
吼喚。身體疲極轉更至闇。亦復不得。南走喩
舌逐味。北走喩耳逐聲。西走喩鼻逐香。東
走喩眼逐色。爮地喩身逐觸。到闇喩意
逐無明。如是六根遍走諸塵無一可得。亦
不得因縁和合之相。但自疲苦。既覺知已不
復更走。以不走故身心定住。心定住故豁爾
悟解。發得因縁正智。知此色心等從本已來
體性寂靜。非生非滅。妄想顛倒謂有生滅。
若不隨妄想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畢故
不造新。如不然火是則無煙。既不得
無明老死病爲病誰。是名觀病起縁覺法
界。又觀此病。皆由愛惜身命財物致受衆
惱。亦是持戒不完多病短命。亦是心志劣弱
不能安忍。身神不護。亦是精進力薄。無善
補禳。亦是無禪定力。爲病所動。亦是心少
智慧。不達無常苦空無我。致嬰此疾。今以
己疾愍於彼疾。即起慈悲發於願行。捨
無遺悋順理安耐。勤加正意覺悟無常。是
爲因病起六度菩薩界。又觀此病。知從
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如是妄想無有
眞實。我及涅槃是二皆空。是名因病起通
教菩薩界。又觀此病雖畢竟空。空無所受
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不應滅受取證。是
爲因病起別教菩薩*界。如是等法因於病
患次第出生。是名思議境非今所觀也。不
思議境者。一念病心非眞非有。即是法性
法界。一切法趣病是趣不過。唯法界之都
無九界差別。如如意珠不空不有不前不
後。病亦如是。絶言離相寂滅清淨。故名
不可思議。達病實際何喜何憂。作是觀
時豁爾消差。金光明云。直聞是言病即除
愈。即初觀意耳。復有深重難除差者。至
長者所爲合衆藥。病乃得差。即後九觀意
也。一切衆生皆具此理而不能識。隨見
思流沒分段海。深生悲愍。欲與非有即空
道滅之樂。是爲有疾菩薩能以空觀調伏
其心。心調伏故實疾除愈。以慈悲故權疾則
生。生分段土。視分段人猶如一子。子既有
病父母亦病。因以身疾而慰喩之。子病若
愈父母亦愈。是名體析慰喩有疾菩薩也。
又觀此病雖即空寂。是諸衆生不純因空
而得度脱。當識空病種種法門。聲聞二乘
以不識故。隨無明無知流沒變易海。不能
分別諸病差品。是故佛法不得現前。衆生
淨土皆不成就。爲是義故即起慈悲拔無
知苦。與道種智分別之樂。是名有疾菩薩能
以假觀調伏其心。心調伏故實疾除愈。以
慈悲故權病則生。生方便土。觀方便人猶
如一子。其子病故父母亦病。因以身疾慰
喩其子。子無知愈父母亦愈。是名別教慰喩
有疾菩薩。又觀此病雖即法界。而諸衆生
不即中道。此理未顯隨無明流沒變易海。
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即是實報因果病也。
爲是義故而起慈悲拔無明苦。與究竟樂。
是爲有疾菩薩用中道觀調伏其心。心調
伏故實疾除愈。以慈悲故權病則生。生實
報土。視變易人猶如一子。子既有病父母
亦病。因以身疾慰喩其子。子無明愈父母
亦愈。是名圓教慰喩有疾菩薩也。如是三
疾一心中生。如是調伏一觀調伏。如是慈悲
圓普慈悲。如是示現普門示現。如是慰喩一
音演説。爲易解故如前分別。實而論之即
不思議慈悲。唯彼淨名具如此法。三實圓除
三權普現。彼上人者難爲酬對。國王長者實
疾全在。不堪顧命。二乘雖除取相辭不
堪行。菩薩乃却客塵往往致屈。唯彼文殊
道力相隣。扣機承旨故其能也。問云。居士。
此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居士
答云。今我病者從大悲起。以衆生病是故
我病。衆生病愈是故我愈。夫衆生實疾從癡
愛生。癡愛纔生大悲亦起。癡愛纔滅大悲亦
滅。衆生有愈有不愈。菩薩有疾有不疾。
若無疾者知其子愈。若有疾者化道未休。
故方丈問疾茅城背痛。皆此義也誓願既等
虚空。有疾亦彌法界。是名不思議慈悲也。
慈悲力大。菩薩適發此心疾即除愈。不俟
更修下法。法喜天台云云若發心不眞欺衆
生要三寶。有所規求病亦不差。若能眞誠
有大勢力。安心者。若人道場病時如上所
説。體解發心端身正念。唯止唯觀。善巧悉
檀調適得所。一上坐即覺清涼。或頓損或漸
損。是名大藥。更不紛擾修餘治法也。破法
遍者。行人病時觀病。爲因色病爲因心
病。若色是病者。外山林等皆應是病。死人亦
應是病。屍及山林未曾受惱。當知色非病
也。祇由心想計有此病。今觀病心不自
不他四句叵得。非内非外畢竟清淨。心如
虚空誰是於病。淨名云。非地大不離地
大。非身合身相不可得故。非心合心如
幻故。不得病心生。不得病心無生。亦生亦
無生。非生非無生。單複具足皆如上破陰
入中説。識通塞者。觀於病法。句句之中識
諦縁度。觀病觀智句句識諦縁度。了了分
明而無疑惑。解字非字知得知失例如上
説也。道品調適者。若觀病是四大病是不淨。
病若離四大病即是淨。病非四大非離四
大。病即非淨非不淨。有眞非有非眞。空假
非空非假。枯榮非枯非榮。如是等義皆與
身念處無二無別。如此病受非苦非樂。病
之想行非我非無我。病心非常非無常。例
如上義。三十七品於枕席間皆得成就。解
苦無苦入清涼池。助道者。若修正觀未得
差者。當借前來六種之治。正助合行尚能
入道。何況身疾而不消除。作此觀時雖滯
床枕深識次位。我觀病患道理宛然。如彼
瑠璃在深潭底。我此觀智但是名字。因疾
未除果疾是分。若似解之位。因疾少輕道心
轉熟。果疾猶重不免衆災。若入無生法忍。
因疾雖盡猶有果疾。我今不應非位起慢。
言我病行均彼上人。安忍者。但勤正助。莫
爲内外障縁阻礙休息。答正助稽留。疾成
道廢。能安心在疾。不動不退所作辦也。
設得病損行觀明淨。不生貪著莫起愛
染。十法成就疾入法流。是名病患境修大
乘觀獲無生忍得一大車。例前可知云云
○第四觀業相境者。行人無量劫來所作善
惡諸業。或已受報或未受報。若平平運心
相則不現。今修止觀能動諸業。故善惡相
現。疑者言。大乘平等何相可論。今言不爾。
祇由平等鏡淨故諸業像現。光明云。將證
十地相皆前現。阿含云。將證初果八十八
頭蛇於其前死。大小兩乘相文甚多。又法華
云。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罪福祇是善
惡業耳。淨名云。於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
別諸法相。故汝難非也。明業相爲四。一相
發因縁。二正發相。三料簡。四止觀。因縁者。
有内有外。内者。止觀研心。心漸明淨照諸
善惡。或可以止止惡惡方欲滅。以觀觀善
善方欲生。或可以止止惡惡因靜生。以觀
觀善善因觀滅。無量業相出止觀中。如鏡
被磨萬像自現。外者。諸佛慈悲常應一切。
衆生無機不能得覩。以止觀力能感諸
佛。示善惡禪諸業則現。如持花鬘示於
大衆。是名内外因縁。若得此意。細判罪福
皂白無濫。堪爲方等師調伏於他。今但研
心止觀令業謝行成。一心取道何用曲辨
相耶。二明業相發者。發無前後且逐語
便先明善發。其相有六。一報果相現。二習
因相現。三報前現習後現。四習前現報後現。
五習報倶時現。六前後不定。諸業現時參差
萬品。識此六意分別無謬。云何名習因習
果。阿毘曇人云。習因是自分因。習果是依果。
又習名習續。自分種子相生。後念心起習續
於前。前念爲因後念爲果。此義通三性。論
家但在善惡無記無習續也。報因報果者。
此就異世。前習因習果皆名報因。此因牽
來果故以報目之。名爲報因。後受五道身
即是報果也。就今果報身上復起善惡習
續。習因習果總望前世此習續是果。若望
後世此習續是因。數家明報得鴿雀身是報
果。多婬是習果。論家鴿身及多婬倶是報果。
婬由貪起。貪是習果。又今生煩惱起名習
因。成業即報因。後生起煩惱名習果。苦痛
名報果。若坐禪中但見諸相此名報果相
現。由昔因故亦得言報因。又能起因牽於
後報互受名耳。今但判爲報果相也。若於
坐中不見諸相。欝爾起心是發習因能牽
來果故。亦得名習果酬昔因故。互受其
名。今但判爲習因也。善相衆多且約六度。
檀相發者。若於坐中忽見福田勝境三寶形
像。聖衆大徳父母師僧。有行之人。受己供
養。或見悲田受供養。或見兩田雖不受
供養而皆歡喜。或不見諸田受與不受。但
見所施具羅列布滿。或不見施物但見淨
地。或表今生施報相。或表昔生施報相。或
見好行檀人。來至其前稱讃檀捨。如是等
事皆是報果發相。次都不見諸相。但心欝然
欲行惠施恭敬供養三寶父母師僧。或悲
傷貧苦而欲救濟。或於檀施法門通達偏
自明了。如是等心皆是習因發相。或先起此
心却見報相。或先見報相却發此心。或倶
發或不定發。可以意知。戒相發時亦有六
意。若見十師衣鉢壇場羯磨歡喜愛念。或
雖不見此相。而見自身衣裳淨潔威儀蓋
衆。又見常持戒人面目光澤。擧動安詳來
稱讃戒。如是等相皆是持戒報果發也。或時
皆不見此相欝然持戒心生。自言戒淨篇聚
不足可持。或欲匡正諸破戒者皆令如法。
自解律文精通戒部。是爲習因發相。或先
後倶雜可以意知。忍相發者。或見能忍人。
或見身行忍事。或自見其身端正淨潔手脚
嚴整。世所希有。或見端正忍人來稱讃忍。
是忍報果相。或直發忍心。又解忍法門。是
名忍習因發相。前後倶雜可以意知。精進
相者。或見精進人。或見己精進事。見身多
氣力盛壯英雄。或見常行精進人晝夜無
廢稱讃精進。是進報果相。或不見相但發
精進心。初中後夜不自惜身。或通達精進
法門。是名精進習因相。前後倶雜可以意
知。禪相者後境中廣説。智慧相者菩薩境中
當廣説。六度習報既有六種。一切善法亦如
是。若細尋此法。逾久逾明。不煩多説亦不
得多説。面受口決隨意廣論。諸方等師相
傳云。負三寶物其相現時決應須償。南岳
師云。若自有物償者善。若自無物欲廢行
法四方馳求。此有二義。衆生昔罪何量。負
貸三寶非止一條。如羅漢先直取道未遑
償業。故名觝責。行者若廢道場而行乞
匈。紛動數年豈非魔事。今且未償。但決志
修行諸佛實法展我成立。成者。待破煩惱
入無生忍。於法身地廣供養一切三寶。還
入生死以償衆生。菩薩彌時不名觝責。立
者。待功夫著滿名行竪立。果報自至時當
償三寶。非是觝負不作償心。小乞申延
期於展立耳。此豈非好事。若廢行法出於
道場。此決須償。不得讀誦聽學營私衆務。
決應方便求財償之。此釋與優婆塞戒經
同。經云。若負三寶物人正事修道。欲求須
陀洹乃至阿羅漢者。則不須償也。不學道
應急償也。阿羅漢人若用佛物此則無罪。
次明惡相者。諸惡甚多且約六蔽。於一一
蔽皆有六意。慳蔽相者。若見三寶師僧父
母。或形容憔悴或裸袒。或衣裳藍縷。或飢
餓惙然。寺宇空荒。或見一切物皆被守護封
緘閉塞。與前爲異。前人對物歡喜。今見乞
人對物瞋詬。前物表施具今物表慳具。或
見慳人來至其前。是名慳蔽報果發相。具
有六種。例前可知云云。破戒相者。若見三
寶形像師僧尊長及以父母。頭首斷絶地陷
勝。或身體破裂鞭打苦惱。或見身首
異處寺舍零落。或見父母詬罵三寶呵責。
或見喜殺屠兒來住其前。又惡禽毒蟲縁
其身首。皆是瞋蔽報相也。亦有六意例前
。若見不淨屎尿死屍臭物當道。深水横路
行不得前。或見交昔婬人。又示不淨相穢
惡可恥。或見己身身體臭處。或見多婬人
來説放逸事。或見禽獸人等交。此皆是婬
罪報相。亦有六意云云若見一生所盜物
處。所盜物主來瞋詬縛切此物。或見好盜
人來勸説盜事。皆是盜相果報也。六意
例前云云。若見父母師僧及外人。諍計瞋毒
種種間構誹謗於己或見多口過人來。即
是口四過報果相。六種云云。或見醉人吐臥
狼藉。或見己身沈昏等。皆是飮酒報果相。亦
六意。是等皆是破戒蔽報果相也。餘四蔽
例此可知。故不委記云云。復次内心苦痛是
殺習。内心沈重是盜習。内心煩躁是婬習。倶
有是等分習。三料簡善惡相現爲障不同或
非障而障。障而非障。障非障倶障。障非障
倶不障。非障而障者。若人先發善相當時
歡喜。後起愛慢輕忽於他。恃此證相作貢
高本。漸染名利過患轉生。心退法壞捨戒
還俗。無惡不造。豈非初因不障之善。後
致大障之惡耶。障而非障者。如先發惡相
慚愧怖畏。勤懺此惡。斷相續心永不起罪。
勤行衆善至*辦大事。豈非初因於障後
致不障耶。倶障倶不障例可知云云。若非障
而障者。此是善將滅而相現。此善滅表惡
生。若障非障者。此是惡將滅而相現。此惡
表善生。若障不障倶不障者。此相表善不
滅惡不生。若障不障倶障者。此表惡不滅
善不生。此約初善爲語。謂善不障惡爲障
如上分別。若約眞諦爲言者。上諸善惡悉
皆是障。故淨業障經云。一切惡障一切善障。
若約假爲語。眞諦善惡倶皆是障。若約中
爲語。假上善惡倶皆是障。故障不可盡。復
次善惡習因心起。是則易知。善惡報果相
起。是則難知。若善報相扶善習因心起。或
前或後現者。多是性善相。孤然起者。多是
無作善相。惡報果相扶惡習因心起。或前或
後多是性惡。不扶習起。多是違無作惡。復
次善惡報果孤然起者。雖以無作往判理
復難明。多好雜魔。若欲分別。須細意撿挍。
用空明善惡等十法往驗。若過不及則是魔
相。異此乃是無作也。又三相往驗。所謂久久
住數數來。又壞禪心。此三是魔相也。無此
三是無作。復次諸惡相現時。初現瞋怒。再來
平平。三現歡喜。或人諫曉。或人驅逐。當知皆
是惡欲滅相也。夫發心眞正慧解分明。善識
諸相一一無謬。不爲諸障所惑。打心入
理更増其明。行有餘力分別業門。雖通
達自在。兼以化他。若分別業相不能縷碎。
但總知是障無所取著。直打心觀理業不
能礙。若本無解心又發意邪僻。見此相已
而生愛著。魔得其便入示吉凶。更相因倚
貿易財食死墮鬼道。此非鬼禪更謂誰耶。
若自正正他。須得其意親自行證。又師氏
口決。方可彰言。莫輒媒衒。妄作寒熱。禍則
大矣。深囑深囑。後生愼之。問。道場神護怨
責那得擾動。答。實爾。如世遊軍虞候。但覘
非防惡。責主切物所不能遮。業來責報準
此可解。復次諸業名教體相具如毘曇成實
論。若作觀破業具如中論。彼二家者互有
長短。今意異彼。但明善惡不濫於事即足。
若廣分別妨於正道。若直破而已。全不識
道品正助調停。方法未具。今之止觀明業
相不足。觀法有餘。四修止觀者。即爲十意。
云何思議業境。若業能招三惡道報有上中
下。若業能招三善道報謂上中下。不動業
招色無色報。如是等業招於色心。還迷色
心起四顛倒。生死不絶良由於此。今觀業
無業倒惑不生。以至漏盡。是名聲聞觀業
也。若觀業由無明無明故業。業故名色乃
至老死。若知無明不起取有。無明滅故諸
行滅。是縁覺觀業。若觀業行幻化。幻化即
空空即涅槃。是名通教觀業。若觀業如大
地能生種種芽。十法界法皆從業起。是名
別教觀業。悉是思議境非今所用也。不思議
境者。如經云深達罪福相者。罪即三惡福
即三善。但解三惡業相。不達人天三善業
相。則非深達。達惡達善乃爲深達。若達善
惡業相但是善惡。不名深達。又善惡倶是
惡。離善離惡皆是善。是爲深達。又達人天
善惡是生死邊。達二乘離善離惡涅槃空
邊。但是二邊不名深達。又二邊皆是惡。亦
不名深達。別教菩薩能達二邊之淺漸漸
深達。故名深達。又別教漸深亦非深達。圓
教即於淺業達於深業。方乃得名深達罪
福相。遍照於十方。如是深達實不曲辨於
三界。亦不徑侹而入空。即此意也。觀一念
起即具十界名十方。十方是依報。十界是
正報。若無依報亦無正報。既有正報即有
性相本末等百法。亦名百方。如是等法即一
念業。故名一業一切業。華嚴云。佛子。心性
是一云何能生種種諸業。答云。譬如大地
一能生種種芽。地若得雨。毒藥衆芽一時
沸發。今法性地得行道雨。善惡業芽一念競
起。業名法界諸法之都。故稱不思議境。既
深達業境善惡共都。即起慈悲。罪福之理
非違非順。違之成罪。順之成福。如世諦
名色及諸質礙。亦非違非順。若盜之成罪
則有三途惡業。若捨之成福即有三善道
業。菩薩深達如此非違非順。於違起悲
於順起慈。即空眞諦無言。説道亦非違非
順。違之則成六道有漏之業。順之則成三
乘無漏之業。菩薩深達即空非違非順。於違
起悲於順起慈。也中道之諦亦非違非順
違之則有漏無漏二邊之業。順之則有非
漏非無漏中道之業。法華云。久修業所得。
即此業也。菩薩深達中道實相非違非順。
於違起悲於順起慈。若深達者。祇是一念
心非違非順無三差別。亦是一念慈悲非前
非後。故名眞正菩提心也。安心業空則善
順而惡息。惡息故名止。善順故名觀。安心
業假惡息善順。安心業中惡息善順。順故
名觀息故名止。是名觀業善巧安心。破法
遍者。若阿毘曇云。業謝入過去。得繩繋屬
行人。未來受報。成實云。業從現在入未來。
未來受報。今觀此業。業若過去。過去已謝故
云何有業。業若未來。未來未有云何有業。
業若現在。現在念念不住。念若已去即屬過
去。念若未至即屬未來。即起即滅何者現
在。若言去時有業名現在者。去時是業。去
者是業。爲當去時去。去者去。現在既無。業
亦叵得。三世推檢横竪搜求。善惡諸業倶不
可得。畢竟清淨。而言善惡業者但以世間
文字假名分別。不可聞名而謂爲實所以
者何。本求理實不求虚名。虚名無性雖強
分別如指虚空。業無作受三諦倶寂。故名
破法遍也。識通塞者。於業非業。亦業亦非
業。非業非非業。句句之中。明識苦集。一一
心内了知道滅。審的成就終不蟲字。故言
識通塞也。道品調適者。成論人云。意業單起
未得成業。意得實法想得假名。行則同
縁。是時意業得成。是則有三念處也。就身
口兩業是色。名身念處。毘曇人云。心數心
王同時而起。王即心念處。受數即受念處。想
及餘數皆行陰。即法念處。王數依色而起。即
身念處。若一時異時皆有四念也。今觀此
業具十法界五陰。即是具一切四念處。一
切業同類之色。是身念處。此身非淨非不
淨。同類四陰。是三念處。此三非苦非樂非
我非無我非常非無常。即是非榮非枯雙
樹涅槃。乃至三解脱。是名道品也。助道對
治者。當念應佛三十二相等。念報佛無量
功徳。共破習因惡業。念法門佛破習因。念
三十二相。破報果云云念法門佛助破報
果惡業。念佛力故惡業障轉則入涅槃門也。
如是觀時不叨上聖。又當安忍内外諸障
令得無礙。若發似道未是眞解。勿生法
愛。法愛不起則任運無滯。自然流入清涼
之地。是大乘十觀。得無量無漏清淨果報。
獲得無上報獲得自在業。深達罪福究竟
無染故名清淨。即是法身。反本還源智照
圓極。故名無上。即是報身。垂形九道普門
示現。故名自在。即是應身。如是三身即是
大乘高廣直至道場。餘如上説云云○第五
觀魔事境者。行人修四三昧。惡將謝善欲
生。魔恐迴出其境。又當化度於他。失我
民屬空我宮殿。又慮其得大神力大智慧
力。復當與我興大戰諍。調伏控制觸惱於
我。遽其未成壞彼善根。故有魔事也。行者
道弱未動波旬。一切鬼神屬六天管。當界
防戍正應動此耳。經云。魔事魔罪不説者。
是菩薩惡知識。若達邪正懷抱淡然。知魔
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平等一相。不以
魔爲戚佛爲欣。安之實際。若能如是邪不
干正。惱亂設起魔來甚善也。今明魔爲五。
一分別同異。二明發相。三明妨損。四明治
法。五修止觀。同異者。陰魔已屬陰界入境。
煩惱魔已屬煩惱境。死魔病是死因。已屬病
患境。今正明天子魔也。然四倒與四魔異
者。四倒祇是煩惱魔煩惱魔故即有陰入魔。
陰入魔故即有死魔。既未出三界即屬天
子魔。若界外同異者。破界内四倒分段諸魔
悉過。唯有無常等四倒。此是界外煩惱魔。煩
惱魔故即有無等等色。即界外陰魔。陰魔即
有死。三賢十聖住果報。乃至等覺三魔已
過。唯有一分死魔在。是爲界外三魔無第
六天魔。但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若
妙覺理圓無明已盡。故無煩惱。不住果報
故亦無死。赤色三昧滿。乃是究竟魔事。若
華嚴明十魔。亦何得出此意耶。二明魔發
相者。通是管屬皆稱爲魔。細尋枝異不出
三種。一者&T013876;惕鬼。二時媚鬼。三魔羅鬼。三種
發相各各不同。&T013876;惕發者。若人坐時或縁頭
面或縁人身體。墮而復上翻覆不已雖無
苦痛而屑屑難耐。或鑚人耳眼鼻或抱持
撃攊。似如有物捉不可得。驅已復來。啾㗫
作聲鬧人耳。此鬼面似琵琶四目兩口云云
二時媚發者。大集明。十二獸在寶山中修
法縁慈。此是精媚之主。權應者未必爲惱。
實者能亂行人。若邪想坐禪多著時媚。或
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禽獸之像。殊形異貎
種種不同。或娯樂人。或教詔人。今欲分別
時獸者。當察十二時何時數來。隨其
來即此獸也若寅是虎乃至丑是牛。又一時
爲三。十二時即有三十六獸。寅有三。初是
貍。次是豹。次是虎。卯有三。狐兎貉。辰有三。
龍蛟魚。此九屬東方木也。九物依孟仲季
傳作前後。已有三。蝉鯉蛇。午有三。鹿馬
獐。未有三。羊雁鷹。此九屬南方火也。申有
三。狖猿猴。酉有三。烏雞雉戌有三狗狼豺。
此九屬西方金也。亥有三。豕貐猪。子有三。
猫鼠伏翼。丑有三。牛蟹鼈。此九屬北方水
也。中央土王四季。若四方行用即是用土也。
即是魚鷹豺鼈。三轉即有三十六。更於一
中開三。即有一百八時獸。深得此意依時
喚名。媚當消去。若受著稍久。令人猖狂恍
惚妄説吉凶不避水火云云。次明魔羅者。
爲破二善増二惡故。喜從五根作強軟
來破。大論云。魔名花箭。亦名五箭。各射五
根共壞於意。五根各一刹那。刹那若轉即
屬意根。意根若壞五根豈存。眼見可愛色
名花箭。是軟賊。見可畏色名毒箭。是強賊。
見平平色不強不軟賊。餘四根亦如是。合
十八箭。亦名十八受。以是義故。不應受
著。著則成病病則難治。永妨禪定死墮魔
道。復次魔内射不入。當外扇檀越師僧同
學弟子。放十八箭。昔諸比丘得魔内惱。又
得檀越譽毀強軟不捷。魔即哭去。行者善
覺師徒檀越。或法主異語徒衆即瞋。徒衆怨
言法主則怪。如是因縁廣説如大品。又魔善
巧初令乖善起惡。若不隨者即純令墮善。
起塔造寺使散妨定。若不隨者令墮二
乘。魔實不解二乘。但行當之使不入大
耳。如童蒙人初被行當捨大乘習小。功
夫已多後悔無益。能行當者實不解大小。
又化人入無方便空。謂無佛無衆生。墮偏
空裏。或偏假裏。種種蹊徑令不入圓。阿難
笈多學阿鞞跋者。皆爲魔所惱。何況初心
寧免自他三十六箭。若知魔佛皆入實際。
則無怖畏。大經云。爲聲聞人説有調魔。
爲大乘者不説調魔。一心入理誰論強軟
耶。三明妨亂者。但強軟等箭。初射五根有
三過患。一令人病。二失觀心。三得邪法。病
有種種相。從眼入者病肝。餘根可知。身遭
病苦心則迷荒。喪禪致死。失觀心者。本
所修觀善法安隱。從五根見聞已後。心地
昏忽無復次序。邪法者。當約十種正法簡
出邪相。有者。色從眼入見山河星辰日月
居宮。亦見幽中種種相貎指點方面。是有
太過。無者。色從眼入。便謂諸法猶如斷空。
説灰無法甚可怖畏。是無太過。明者。色入
已豁豁常明如日月照。闇者。昏闇漆黒鏗然
不曉。定者。色入已心如木石塊然直住。亂
者。色入已狡擲攀縁。愚者。色入已闇短鄙拙
脱裸無恥。智者。色入已聰黠捷疾。悲者。色
入已憂惱泣涙。喜者。色入已歌逸恒歡苦者。
百節疼痛如被火炙。樂者。身體暢醉如五欲
樂。禍者。自恒招禍。亦爲他作禍亦知他禍
祟。福者。恒自招福亦能爲他作福惡者。無
惡不造。又令他作惡。善者。自行檀等亦
令他行檀。憎者。不耐見人遠他獨住。愛
者。戀重纒著。強者。其心剛強出入不得自
在。猶如瓦石難可迴變不順善道。軟者。
心志軟弱易可敗壞。猶若軟泥不堪爲器。
以是等若過若不及悉名邪相。一根有三
受。一受有二十邪法。三受合六十邪法。歴
五根合三百邪法。雖九十五種種種異邪。而
其初入必因五根。細尋三百必與彼相應也。
&T013876;惕多令禪觀喪失。時媚多令人得邪
法。魔羅備此二損也。四明治法。若治&T013876;
者。須知拘那含佛末法比丘好惱亂衆僧。僧
擯驅之即生惡誓。常惱坐禪人。此是源祖
之鬼。報或已謝而同業生者。亦能惱亂。今呵
其宗祖聞即羞去。呵云。我識汝名字。汝是
&T013876;惕惡夜叉。拘那含佛時。破戒偸臘吉支
貪食嗅香。我今持戒不畏於汝。如是呵已
即應去。若其不去當密誦戒序及戒。戒神
還守破戒鬼去。治時媚鬼者。須善識十二
時三十六時獸。知時唱名媚即去也。隱士頭
陀人多畜方鏡挂之座後。媚不能變鏡中
色像。覽鏡識之可以自遣。此則内外兩治
也。治魔羅有三。一初覺呵。如守門人遮惡
不進。如佛告比丘。一切他物不受。不受之
術能治一切自他魔事。二若已受入當從頭
至足。一一諦觀。求魔叵得又求心叵得。
魔從何來欲惱何等。如惡人入舍處處照
檢不令得住。三觀若不去強心抵捍。以死
爲期不共爾住。善巧迴轉如是三治不須
多説。五止觀者。例爲十法。思議境者。若
魔事起隨順魔行。作諸惡業成三途法。若
隨魔起善所謂他屬而行布施。雖生善道
世世相染。或時附著倚託言語。若捨身命即
受彼報。設欲修道遮障萬端。經云。有菩薩
有魔無魔。即此意也。是爲三善法界。魔又
化令自入涅槃。衆生何預汝事。唐受辛苦
不如取證是名二乘法界。魔又令人紆迴
拙度不速入菩提道。如是淺深歴別。皆是
思議境也。若即此魔事具十界百法。在一
念中。一切法趣魔。如一夢法具一切事。一
魔一切魔一切魔一魔。非一非一切。亦是一
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不出佛界即是魔
界。不二不別。如此觀者降魔是道場。上根
利智治魔顯理以魔爲侍。於魔不怖如薪
益火。縁修不能寂照。持世不覺魔謀。謂
言善來。眞修寂照。不待觀而後鑑。即知是
魔非帝釋也。別教不耐非法。故云非我所
宜。圓教安之實際。故言如我應受。不畏
非人於生死有勇。是名不思議境也。魔界
即佛界而衆生不知。迷於佛界横起魔界。
於菩提中而生煩惱。是故起悲。欲令衆生
於魔界即佛界。於煩惱即菩提是故起慈。
慈無量佛悲無量魔。無量慈悲即無縁一大
慈悲也。欲滿此願顯此理。應降魔作道
場。八十億衆不能動心名止。達魔界即佛
界名觀。但以四悉止觀安心。隨魔事起
即以四句破之。横竪單複破悉無滯。三藏
初伏四魔坐道場。破煩惱魔得菩提道。又
得法性身破陰入魔。此兩共破死魔。道樹
下得不動三昧。變三玉女破八十億兵。冠
蓋劍各墮者是破天子魔。通教初得無生忍。
至六地得菩提道如前。八地道觀雙流是
不動三昧。破天子魔。兩處聲聞止破三魔。
笈多恒爲所惱。後得神通伏而非破云云
教十住已破界内四魔。登地分得菩提道
破煩惱魔。分得法身破陰魔。分得赤色三
昧破天子魔。若瓔珞云。等覺三魔已盡唯一
分死魔在。三不應前盡一不應獨餘。此乃
別教方便説耳。圓教初住倶破八魔。得菩提
道破煩惱魔云云。乃至妙覺八魔究竟永盡。
雖初住破非初住破。雖後覺破非後覺破。
而不離初住後覺。是爲破法遍也。於上一
一破魔法中。皆識苦集無明蔽度知字非
字。道品者。魔界具一切色。色即是空色即不
淨色即是假。此名爲淨。色即是中非淨非
不淨。餘四陰亦如是。是名一念處一切念
處。乃至三解脱門。門若未開必由事障。久
遠劫來爲魔所使。起於魔檀爲有報故。
持於魔戒要利養故。行於魔忍爲畏他
故。習魔精進求名聞故。得於魔禪昧於
鬼法。樂於魔慧分別見網。如是六法雖名
爲善其實是魔。由此邪蔽蔽三脱門。今用
正度對治六蔽。蔽去度成如油多明盛。若
雜煩惱當用前四分觀助治。雜業借念二
佛助治。若小乘伏道遍名爲聞慧。乃至圓教
五品是聞慧位。此尚未成豈可濫眞起増上
慢。若欲入眞。當一心安忍勿更爲魔之所
動亂。窮微觀照強心呵抵。若入似位得法
賞賜。勿生高心愛心。譬如大勳黜爲小
縣。或失祿或失命。若起法愛是犯罪。但
發似解如小縣失似解如失祿。墮二乘
地如失命。大乘家業宗社滅故。若無法愛
從相似入眞實。調魔爲侍直至道場。復次
退慧如失勳。退定如失祿。倶退如失命。
復次通用一意爲觀者。行人根鈍先解通
意度曲入別。中論品品別意而倶會無生。
通別互擧得意相成也。問。魔動竟好法後起。
爲是法爾寒過春來耶。答。未必併然。自有
過難好法亦不發。魔是惡縁所感。善是心
力所致。釋論云。釋迦往昔在惡世。世無佛。
求法精進了不能得。魔變化作婆羅門詭
言。有佛一偈。汝能皮爲紙骨爲筆血爲墨
當以與汝。菩薩樂法。即自剥皮曝令乾
擬書偈。魔即隱去。佛知其心從下方涌
出。爲説深經得無生忍。可以爲證云云
摩訶止觀卷第八



摩訶止觀卷第九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第六觀禪定境者。夫長病遠行是禪定障。立
世阿毘曇云。多諫諍多營事亦是禪定障。
復有多讀誦亦是禪定障。文殊問菩提經云。
禪定有三十六垢。垢即是障。上諸境得入
到清涼池。入流竟則不須觀禪境。若魔事
雖過而眞明未發。雖無別修以通修故。
發過去習諸禪紛現。當置魔事觀於諸禪。
所以者何。禪樂美妙喜生耽味垢膩日増。
若謂是道墮増上慢。若呵棄者全失方便。
如此等過不可具記。雖免魔害更爲定縛。
如避火墮水無益三昧。爲是義故須觀
禪境。但禪支諸定助道有力。大小乘經皆共
稱美。若四禪八定毘曇成實明之委細。自性
九禪地持十地甚爲分明。今亦略示其發相。
粗爲四意。一明開合。二發因縁。三明發相。
四修止觀。初明開合者。禪門無量且約十
門。一根本四禪。二十六特勝。三通明。四九
想。五八背捨。六大不淨。七慈心。八因縁。九
念佛。十神通。此十門與五門十五門云何同
異。但有開合之異耳。開五爲十者。開數
息出特勝通明。開不淨出背捨大不淨。慈
心因縁守本。念佛門毘曇名界方便。禪經
稱念佛。此亦守本。神通約九禪上發不專
據一法。合十五門爲十者。數息不淨各有
三則不合。慈心有三但合爲一。即衆生慈
也。沒二名者。禪是門戸詮次事法。法縁是
二乘入理觀。無縁是大乘入理觀。沒理去二
存事唯一。若開者。即屬二乘菩薩兩境
中攝。因縁亦三門。三世輪轉麁。果報一念
明義細。細故附理麁故屬事。今沒細存麁
但稱三世門也。念佛亦三但取念應佛耳。
神通但取五通。若但取五門有所不收。若
取十五義濫於理。是故簡理開事。雖開合
不同各有其意。次明漏無漏。若依毘曇判
此十禪皆名有漏。縁諦智修名無漏禪。不
爾。但縁事修名有漏禪。成論亦爾。根本等
是有漏。空無相心修名無漏。今小異彼。當
十禪體相是有漏。通是事禪。若胡瓜能爲熱
作因縁者。小當分別。四禪世間本有凡
夫外道共。專修此者祇發有漏。自行十二
化他讃法讃者。大經云。所謂四十八年。即
此意也。十六特勝通明。佛不出世利根凡夫
亦修此禪。而不發無漏。如來若説亦發無
漏。比於餘禪其力雖弱交勝根本。爲是義
故稱亦有漏亦無漏。九想等是出世客法。雖
是事法能防欲過。不俟諦智能發無漏。
如迦絺那五百羅漢。人人七遍爲説四諦。
不能悟道。佛説不淨即發無漏。厭患力
強故判屬無漏。若言非無漏者。不應稱
爲聖戒定慧。聖之言正正豈過無漏。大經
云。聖行者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佛説此
法二乘奉行故名聖行。今佛説聖法二乘
行之。何得非無漏。又大品云。根本是世間
法施。不淨等是出世法施。既言出世豈非
無漏。又云。九想開不淨。不淨開身念處。身
念處開三念處。三念處開三十七品。三十
七品開涅槃。涅槃初縁豈非無漏。若言事禪
應是有漏者。譬服二石一熱一冷。雖同事
禪應漏無漏異。若無漏縁稱無漏者。六地
斷見七地斷思。此亦是縁亦應無漏。六地
七地斷見思者。終不單用根本會須諦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