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摩訶止觀 (No. 1911_ 智顗説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天。止觀捨見思惑。名念捨。或七法爲藥者。
止是除捨定三覺分。觀是擇喜精進覺分。念
通兩處。或八法爲藥。四句破假名正見。動
發正見名思惟。依此修行名正業。説此止
觀名正語。不以邪諂養身爲正命。不離
不忘名正念。止名正定。無間念名精進。或
九法爲藥者。謂四見是汚穢五陰。五陰變壞
名色變想。乃至九云云。或十法爲藥即十
智。見思兩假是集苦智。止觀是道智。二十五
有不生是滅智。知三界皆爾是比智。以世
間名字故説即世智。知他衆生亦然是他心
智。知諸法差別是等智。知苦集盡名盡智。
無漏之慧名無生智。當知止觀爲益衆生
隨根増減。既得爲十。亦得爲恒河沙佛法
也。譬如神農甞草立方。或一藥二藥乃至
十藥爲方。衆多藥爲方。爲病立方。非無
因縁。入假菩薩亦復如是。知諸法門。一法
二法至無量法。或爲一病或爲兼病。又如
諸藥皮肉汁果。根莖枝葉。各各如是。山海
水陸四方土地各有所出。採掘乾濕各各有
時。又知諸藥各有所治。入假菩薩知衆生
根。識所宜法亦復如是。知此一一法乃至
多法。是其樂欲。知彼一法二法。非其樂欲。
知此一法二法是其便宜。非其便宜是對
治。非對治是入第一義。非入第一義。皆審
識之。欲治一病一藥即足。欲爲大醫遍
須諸藥。二乘治惑一法即足。菩薩大誓須
一切知。又如大地産藥而分劑作方。如大
河水分劑升合不過不減。法藥亦爾。於一
寂定開無量止。於一大慧開無量觀。皆實
不虚。又如衆生病縁種種不同。諸病苦痛
種種不同。諸藥方治種種不同。病差因縁種
種不同。湯飮吐下。針炙丸散。得差之縁亦
復非一。入假菩薩亦如是。知一切衆生見思
煩惱集不同。是知集。知一切衆生善惡苦
果不同。是知苦。知一切法門。是知道。知一
切衆生入證不同。是知滅。種種四諦入假菩
薩無不遍知
摩訶止觀卷第六



摩訶止觀卷第六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復次神農本方用治後人未必併益。華他扁
鵲觀時觀藥更立於方。所以者何。郷土有
南北人有儜健。食有鹹淡藥有濃淡。病有
輕重。依本方治不能效益。隨時製立仍得
差愈。佛初出世衆生機熟。逗根説法無不
得悟。後代澆漓情惑轉異。直用佛經於其
無益。菩薩觀機通經作論。令衆生得悟。
唯悟益彼是入假正意。豈可守舊壅於化
道耶。釋論云。依隨經法廣立名字。而爲作
義名爲法施。菩薩爲修如此慧故。大悲誓
願勤精進力。通修止觀。諸佛加威豁然鑒
朗。於入假智而得自在○三應病授藥者。
既知苦集之病。又識道滅之藥。若衆生無
出世機。根性薄弱不堪深化。但授世藥。如
孔丘姫旦制君臣定父子。故敬上愛下。
世間大治。禮律節度尊卑有序。此扶於戒
也。樂以和心移風易俗。此扶於定。先王至
徳要道此扶於慧。元古混沌未宜出世。邊
表根性不感佛興。我遣三聖化彼眞丹。禮
義前開大小乘經然後可信。眞丹既然。十方
亦爾。故前用世法而授與之云云。又授出
世藥者。十種因縁所成衆生根性不同則是
病異。隨其病故授藥亦異。謂下中上上上。
下根四義。一者志樂狹劣。二行力微弱。三五
濁障重。四智慧極鈍。樂小法故説生滅法。
行力微弱修事六度。五濁障重勤苦對治。智
慧鈍故斷婬怒癡。名爲解脱。是爲授因縁
生法之藥。治下根病也。雖是下根欣樂
不同。諸聖作論復開爲四。樂聞有者説阿
毘曇生其小善破其五濁。因此方便見於
眞諦。樂聞無者論成實論生其小善破
惡入眞。樂聞有無説昆勒論生善破惡
入眞。樂聞非有非無者爲説離有無經
生善破惡入眞。是爲入假菩薩作四論申
四門。授四藥治諸病云云。次中根人授藥
者。此人心志小強行力小勝。宜生理善。五
濁障輕智慧小利。赴其樂欲爲説因縁即
空。聞生理善破於惡因見第一義。是爲
授即空藥治中根人。此又爲四。謂下中上
上上。即是四門入池。例前云云。次觀上根
人授藥者。樂欲心廣善根開闊。五濁已除智
慧又大。授無量四諦生界外善。次第斷五
住得入中道。是爲授即假藥治上根人。
就此又爲四。即是四門授藥。例上可知。次
觀上上根授藥者。此人樂欲乃至智慧悉無
與等。故名上上。爲如理直説善如空生。障
如空滅。入究竟道。是名授即中藥治上上
根人。亦有四門授藥治病云云。若入空觀
尚無一法。何有諸法。今授十六道滅治十
六苦集。正是入假。隨其類音妙聲遍告。發
彼耳識轉度入心。令得服行各獲利益。如
一雲所雨。而諸草木各得生長。云云○四
明入假位者。一先歴教判位。二明利益。
三結破法遍。人意咸言。先除見假後却思
惟。入空之果尚已迢遰。出假化物非已所能
望崖自絶。今當分別假位不同。夫三乘之
初不愚於法。皆欲求佛厭患生死喜多退
轉。譬如有人倶聞他方有七寶山。翹心束
脚。若念路艱險便退不前行人亦爾。畏懼
生死退大沈空。後聞菩薩勝妙功徳。自惟
敗種泣動大千。不待所因而懷憂悔。若
依此義。但有入空便無入假事也。若三藏
菩薩初修空狼伏煩惱羊而不斷結。若
斷結者。則無六度功徳身肥。是初阿僧
位也。二僧*祇煩惱脂消功徳轉肥。三僧祇正
入假位利益衆生。此下根人也。中根二僧
祇已伏煩惱肥六度身。即能化物。豈待三
耶。上根初發心時。爲度一切誓求作佛。因
聞他説心已明解深識眞理。爲度他故不
求斷證。心又一轉我應度他。不應不度
當勤分別一切藥病。何以故。五事重故。如
人將兒過險自既安隱。那得擲兒。雖自知
空而不棄捨。是爲初心即能入假不待至
二僧祇也。通教位者。人多執經云。八地修
出假。或六地七地斷結與羅漢齊方修出
假。此一途之説必不全爾。但佛爲三根分
別。下根斷惑盡。方能出假。佛於法華中破
其取涅槃心勸發無上道起方便慧。二乘
既然。極鈍菩薩亦應同此説。今判此爲下
根耳。中根者斷見惑已。生死少寛。思任運
斷。第二地名菩薩神通。從此已去即能入
假。上根者。初心聞慧即能體達見思即空。
已爲衆生作依止處。何須七地方出假耶。
若七地者。爲大品所呵。有大鳥身長三百
由旬。而無兩翅從天而墮。若死若死等苦。
菩薩亦如是。從初一向專修於空至于六
地。是爲三空身肥假翅不生。若墮二乘方
便道名死等苦。若墮初果名之爲死。若見
盡是死等。若無學是爲死。是鳥欲還天上
可得去不。墮無學地欲發菩薩心永不
能得。如人被閹不能五欲。華嚴大品不
能治之。唯有法華能令無學還生善根
得成佛道。所以稱妙。又闡提有心猶可作
佛。二乘滅智心不可生。法華能治復稱爲
妙云云。別教之人十住心後。十行之位修假
方便。何以故。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功徳名
爲行云云。下根也。十住初心即能入假已
得無漏。一受不退即能出用。何須至十行
方起大悲。中根也云云。又別教初心不愚
於法。達解一切功徳猶如幻化。於名字不
滯而修方便。具五因縁。以益衆生。上根也。
圓教十信六根淨時。即遍見聞十法界事。若
是入空尚無一物。既言六根互用。即是入
假位也。又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廣能説法。
即是入假之位。何必待六根淨耶。又初心之
人能知如來祕密之藏圓觀三諦。尚能即中
豈不即假。大品云。初坐道場尚便成正覺。
轉法輪度衆生。又六即料簡。便有出假之
義何須待至五品耶。上來諸教皆有三位。
若定判者。應取下根以明其位。則有二義。
一依教故。二決不退轉入假行成。中上乍
有進退故不約其論位。既有三根出假。例
應三根入空。謂情入。似入。眞入。情入者。觸
人能入非謂散情。縁諦之觀。於似眞之前
與空法塵相應。若爾何益。此有情益。若益
無退。不併退。設退能憶念數修後致大益。
問。通別上根能入空出假。與圓何異。答。通
人出入不能即中。別人次第出入不能一
心。圓人一心出入亦能別出入。謂多入中少
入二。多入二少入中。多入空中少入假。
多入假少入空中。多入假中少入空。多入
空少入假中。雖別増減而三諦不缺。若爾。
則非次第之別。然尚能爲勝別。況不能爲
劣耶。二明入假利益者。菩薩本不貴空而
修空。本爲衆生故修空。不貴空故不住。
爲益衆生故須出。故有從眞起應法眼
稱機。應以佛身得度。即作佛身説法授
藥。應以菩薩二乘天龍八部等形得度。而
爲現之。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乃名利益。三
藏菩薩雖復出假有漏神通非眞起應。世
智分別非法眼明。雖利衆生而非成就。雖
作佛事非淨佛土。止是少分教化爲益甚
微云云。若通教入假雖分別藥病但依二
諦。診病不深。識藥不遠。但是作意神通非
眞起應。應有始終爲作父母師長。世世結
縁處處調伏。動經無量阿僧祇劫。善根若熟
即生王宮。道樹作佛。漸頓度人。乃至入涅
槃。舍利住世久久利益。有始有終乃名爲
應。無而欻有暫出還沒。故非眞應。一時片
益不名成就。灰身入滅非淨佛土。別教十
行入假利益義同通教。若登地時得如來一
身無量身。湛然應一切。爾時知病盡病淵
源。爾時識藥窮藥府藏。爾時授藥如印不
差。眞道種智最勝法眼。所可應化任運普
周。和光同塵結縁之始。八相成道以論其終。
亦名爲化亦名爲應。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有所施爲是淨佛國土。入假利益皆實不
虚。登地既然後地例爾。乃至圓教初住入假
眞實利益。乃至後心亦復如是。若得此意
料簡變化即識眞僞。所以者何。魔亦能以
有漏心作無漏形變爲佛像。老子西升亦
云作佛化胡。諸外道等變釋爲羊停河在
耳。世智五通靡所不作。如是邪化無量無
邊。尚非三藏五通化。云何得是別圓任運眞
化。化語多種無眼之人謬生信受。能深觀察
不可雷同。故知從法身地垂應十界度脱
衆生。如此入假眞利益位。三結破法遍者。
未發眞前隨所計著百千萬種皆名爲見。
如盲問乳非乳眞色。若繩若杵何關象事。
囈言之見見即是假。故歴單複具足以觀破
之。破若不遍不得入空。見思若盡乃名破
法遍也。就文字論乃當如此。意則不然。
見思即是無明。無明即是法性。見思破即是
無明破。無明破即是見法性。入實相空。方
名破法遍也。從空入假破法遍亦爾。假有
無量病法藥法授藥法。分別此三有所不
達。不名破法遍。未發法眼之前雖有分
別。分有所見不名破遍。六根淨時分別一
病有若干種。解一句法達無量句。十方諸
佛説法一時受持。是爲相似氣分。障通無知
既破。雙照二諦方名破法遍也。擧要
言。次第破者則不名遍。不次第破乃名爲
遍耳。前觀法重沓既多。恐人迷故約二觀
後。結破法遍也○第三明中道止觀破法
遍者。前生不生止觀破法遍。一往似自行。
次不生生止觀破法遍。一往似化他。今不生
不生止觀破法遍。一往似雙非自他又雙
照自他。生不生即不生生。亦即不生不生。自
即不自亦非自非不自。不生生即生不生。
亦是不生不生。他即非他亦非他非不他。
不生不生即生不生。亦是不生生。亦是不雙
非。亦是不雙照。種種分別令易解故作如
前説耳。就此爲四。一修中觀意。二修中
觀縁。三正修中觀。四明位利益。其意者。三
藏中菩薩偏用世智照俗。二乘偏用析假
入眞。佛二諦周足異於弟子。假設第三觀。
設作離有離無之説。秖是離有無二見。實
無別理可觀。故不須第三觀也。通教二乘
偏用體法入眞。菩薩慈悲入假。唯佛倶照。
道觀雙流異於弟子。亦假設第三觀。亦無
別理異於眞諦。開善所執佛果不出二諦
外。即此義也。雖無別理而得有眞如幻如
化不生不滅中道之名。亦得有中道之義
者。佛滿字門通通通別。鈍根止能通通不
能通別。故此教得有別接之義。利者被接
更用中道。不被接者不須第三觀。別接義
如顯體中説云云。別教若作二諦三諦皆
元知中道。若作三諦可解。若作二諦者。
中道爲眞有無爲俗。照此二諦從容中當
名中道。二用無偏名雙照雖作二名中理
亦顯。此理玄深根鈍障重。如眼闇者穿針
不諦。云何穿針。爲常理故先破取相慧眼
見空。次破無知法眼見假。進修中道破
一分無明開一分佛眼見一分中。方是眞
因。因果圓滿乃名爲佛。二諦非正意故不
名因。例如小乘方便伏惑不見眞。不名
修道。發見諦後具眞修道始是眞因。無學
爲眞果。別教例爾。二觀既是方便必須於
中。雖復必須要前二觀。二觀若未辦亦不
暇第三觀也。圓教初知中道亦前破兩惑。
奢促有異。何以故。別除兩惑歴三十心。動
經劫數然後始破無明。圓教不爾。秖於是
身即破兩惑。即入中道一生可*辦。譬如
賊有三重。一人器械鈍。身力羸智謀少。先
破二重更整人物方破第三。所以遲迴日
月。有人身壯兵利。權多。一日之中即破三
重不待時節。以此喩之其義可見。又如
兩鐵。一種種燒治方有利用。一是古珠即燒
即利。爲是義故。圓教初心即修三觀不待
二觀成。以是義故即須明第三觀也○二
修中觀因縁者。略爲五。一爲無縁慈悲。二
滿弘誓願。三求佛智慧。四學大方便。五修
牢強精進。一無縁慈悲者。即如來慈悲也。此
慈悲與實相同體。不取衆生相故非愛見。
不取涅槃相故非空寂。非空寂故非法縁
慈悲。非愛見故非衆生縁。無二邊相故名
無縁。大經云。縁如來者名曰無縁。普覆法
界拔除苦本與究竟樂。上兩觀慈慈有邊
表。如來慈者即無齊限。上兩觀慈與菩薩
共。無縁慈者獨在如來。上兩慈無所包含。
如來慈者具一切佛法十力無畏。是如來藏
諸法都海。故大經云。慈若有若無。非有非無。
如是之慈乃是諸佛如來境界。當知慈具三
諦也。迦葉讃云。今我欲以一法讃。所謂慈
心遊世間。是慈即是大法聚。是慈即是眞解
脱。解脱即是大涅槃。上慈作意乃成。此慈任
運無請爲依。手出師子令彼調伏。如慈石
吸鐵無心而取。夫鐵在障外石不能吸。衆
生心性即無縁慈。無明障隔不能任運吸取
一切。今欲破無明障顯佛慈石。任運吸取
無量佛法無量衆生。欲修此慈非中道觀。
誰能開闢。如水生火水不能滅。還用火滅。
此無明障依兩觀生。兩觀所不能除唯中
道觀乃能破耳。爲是因縁修第三觀也。二
滿本弘誓者。初發心時起四弘誓。與虚空
等。空假兩觀知苦斷集猶如枝葉。所未知
斷喩若根本。空假兩觀修道證滅猶如燈
炬。諸山幽闇力不能明。雖修兩觀誓願未
滿。譬如百川不能溢海。娑伽羅龍王所霔
泉池一霔即滿。中道正觀亦復如是。知一切
苦斷法界集。修無上道證究竟滅。爲滿
本願故須修第三觀。三求佛智慧者。即是
如來一切種智知。佛眼見廣大深遠横竪覺
了。究竟具足。上兩觀眼智比於佛法。猶如
盲人闇中想畵不能覩見。墜落坑坎云何
得前。若修中道如有目足到清涼池。除
二邊熱悶醒覺休息。飮服其水冷滑香甘。
是名佛智知。見其池相方圓深淺。水色清
淨。是名佛眼見。欲得如來實相眼智非
止觀不成。故修第三觀。四學大方便者。
即是如來無謀善權無方大用。住首楞嚴種
種示現。不可思議巧方便力。示諸衆生虚空
中風。劫燒負草令無燒害。此爲難事故須
善巧。如彌勒先爲天子説不退行。淨名即
彈云。從如生得菩提耶云云。無菩提勿
起此見。既破見已即説寂滅是菩提。不二
是菩提。一切衆生即是菩提云云。天子聞玄
悟無生忍。是二大士槌砧更扣。令難悟者
悟悟難悟法。若無方便云何利他。又如
來初出不即説大。種種方便譬類言辭。引
導衆生令離諸著。然後開佛知見示以一
乘。是故殷勤稱歎方便。眞實得顯功由善
權。故言雖説種種道其實爲一乘。更以異
方便助顯第一義。佛智叵思議方便隨宜
説。佛意難可測無有能得解。以百千方
便令鈍根者妙契寰中。上二觀智力用輕
微。如富樓那化彼外道反見蚩弄。文殊暫
往師徒靡風。欲得如來此方便者。若非中
觀所不能成。故修第三觀也。五大精進
者。欲爲大事大用功力。法華云。如有勇
健能爲難事。不動不退方名薩埵。不顧
身命何況財物。雖得菩提猶尚不息何況
未得。上兩觀功微賞少。中觀功蓋天下賞
窮解髻。爲大精進修第三觀。修中道因縁
甚多。爲對出假觀略説五耳云云○三正
修中觀者。此觀正破無明。無明懸絶非眼
慮見知云何可觀。例如初觀觀眞。眞無色
像亦無方所。但觀陰入界心三假之惑四
句推求。巧修止觀。得無漏發名爲見眞。次
觀觀假假復云何。但觀空智能令不空於
一心中點示萬行。即發法眼遍知藥病。故
名假觀。今觀無明亦復如是。觀二觀智
當彼破惑名之爲智。今望中道智還成
惑。此惑是中智家障。故言智障。又此智障
於中智中智不發。故名智障。前言智能障
後言智被障。例如六十二見。見名慧性慧
即世智。若望無漏此慧性與見思合能障
於眞。此二諦智與無明合障於中道亦復
如是。又能障是惑。所障是中智。能所合論故
言智障。云何觀此二智即是無明。若言是
明種智現前。洞識諸佛十力無畏一切諸法。
圓足覺了可得是明。而今不爾豈非無明。
觀此無明即爲三番。一觀無明。二觀法性。
三觀眞縁。一觀無明者。空假之智與心相
應。觀此二智爲從法性生。爲從無明生。
爲從法性無明合生。爲從離生。若從法
性法性無生。若從無明無明不實。亦不關
中道。若合共生則有二過。若從離生則無
因縁。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云云。如是廣破
如上因成中説。作此觀時泯然清淨。心無
依倚亦不住著不覺不知。能觀所觀猶若
虚空不可説示。雖未發眞於四句中決
定不執。譬如闇中遙望株杌不審人杌。人
應六分動相。杌無六分是不動相。久住觀
之心謂是杌亦不明了。起四句執即喩動
相。動喩無常相不動喩常。久觀不已定知
是常。不起四執而無明未破猶不了了。雖
不了了定知一常一切常。行大直道無留
難故。前見思塵沙久已穿徹。唯二觀智即喩
金剛觀破智障名觀穿觀。安心此理名觀
達觀此理不可思議名第一義空。待二乘頑
境之空名爲智慧。而此法性非智非不智。
是爲中觀具三義也。復次體達智障無明。
無自他性共無因性畢竟不可得。如持戒比
丘觀無蟲水。此中動者蟲耶塵耶。蟲即生相
塵無生相。諦觀不已雖知是塵亦不明了。
若謂無明有四性。性是生動。若無四性無
性無生動。雖知不動亦不決定。雖不決
定而決定觀常住不動。前生死涅槃二邊流
動。上兩觀已止。唯有無明迴轉未息。今達
心本源無明寂靜名止息止。安心此理名
停止止。常住之理非止非不止。對無常動
故言爲止。即是非止非不止。是名中止具
三義也。復次智障心中。即有三假四句止
觀。信法迴轉四悉檀巧修。皆例如前説。如
是四句即是觀門。若離此四無修觀處。善
巧方便因門而通得見中道。見中道時非
即四觀。若於一觀得入。餘句即融不須更
修。若未通入。但勤修四句方便取悟。若執
此四即爲所燒遮壅不通。若無執滯即是
觀無明四句得悟也。二約法性破無明
者。上四句觀於智障求無明生。決定叵得。
或生一種解。或發一定。決謂無明即是法
性。如此計者非是悟心。但發觀解。如闇見
塵杌決謂塵杌。即當移觀觀於法性。爲
當無明心滅法性心生。爲當不滅法性心
生。爲當亦滅不滅法性心生。爲當非滅
非不滅法性心生。若無明滅而法性生者。滅
何能生。不滅生者明無明並。共生者即有二
過。離則不可。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如是
四句一一句中。信法迴轉四悉善巧。即能得
悟。通四門池。雖未得悟。決定謂此中道
觀智能破無明。常如是學更不餘修也。三
約眞縁破無明者。觀此觀智待誰得名
爲智爲非智。若横待者。十方諸佛是智是
明。待我無智明也。若竪待者。我於將來
破除盲冥而得大明。待今是無智無明。如
是智明爲是縁修。爲是眞修。眞縁合修。離
眞離縁。若縁修者縁是無常。云何生常。若
是眞修眞不應修。釋此有兩家。一云。縁修
顯眞修。二云。縁修滅眞自顯。眞自顯是自
生。由縁顯是他生。眞縁合是共生。離眞縁
是無因生。四句求智不可得。亦不得無智。
何以故。待智説無智智無故無所可待故
無智亦無。若執眞縁爲是者。不能發中倶
是障智。若不執者即是四門。若得契理理
非眞非縁。非共非離不可説示。若有機
縁亦可四説。悉檀方便無復定執。隨縁異
説聞即得道。所謂從無常生於常。大經云。
因是無常而果是常。又云。從伊蘭子生栴
檀樹。或時云。從法王種性中生即是眞修。
或言。因滅無明則得菩提燈。或言。非内
觀非外觀而得是智慧云云。無得之得以
是得無所得。入空意。無所得即是得。入假
意。得無所得皆不可得。雙照得無得即中
意。諸菩薩等或偏申一門。如天親明阿梨
耶識爲世諦。別有眞如。此是論之正主。禪
定助道皆是陪從莊嚴耳。如中論申畢竟空
空爲論主。其餘亦是助道耳。餘門亦應有
菩薩作論申之。作論異説豈離四門因門
有殊契會不異。若得此意何所乖諍苦興
矛盾。若用四門修觀者。或樂或宜或對或
入。一門既爾餘門亦然。觀行雖別得道何異。
經論爲縁不同。古來諍競難可通處。用此
解釋。氷冶雲銷。如此觀行契教根理。印會
允合有何是非。明眼之人依義不依語。有
智之者必不生疑。無目無解徒勞愍怪詎
可益乎。問。無明即法性法性即無明。無明破
時法性破不。法性顯時無明顯不。答。然。理實
無名對無明稱法性。法性顯則無明轉變
爲明。無明破則無無明。對誰復論法性耶。
問。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與誰相即。答。如
爲不識氷人指水是水指氷是水。但有
名字。寧復有二物相即耶。如一珠向月生
水向日生火。不向則無水火。一物未曾
二。而有水火之珠耳。四修中觀位者。前兩
止爲中道雙遮方便。兩觀是雙照方便。因此
遮照得入中道。自然雙流自然雙照。修此
雙流凡有三處。若別接通者。七地論修八
地論證。別教十迴向論修登地論證。如此
修證高遠迢遰。初心衆生尚不得修乾慧。
云何能證八地耶。此中道觀於凡無益。又
初心尚未入十信至迴向。若無迴向豈得
修中。無修則無證。此中道觀於凡夫人望
崖無益。今明圓教五品之初。秖是凡地。即
能圓觀三諦修於中空坐如來座。修寂滅
忍著如來衣。修佛定慧以如來莊嚴而自
莊嚴。修無縁慈入如來室。始從初品進入
第五相似法起。見鵠知池望煙驗火。即是
相似位人入六根清淨也。例如外道不修
念處永無煖分。二觀亦爾。不修中道似解
不發。今五品修中能生似解。轉入初住即
破無明。故華嚴解初住云。無染如虚空。清
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正使及習一時皆盡
無有遺餘。初發過牟尼。此之謂也。始自初
品終至初住。一生可修一生可證。不待位
登七地。爾乃修習。何暇歡喜始入雙流。前
教所以高其位者。方便之説。圓教位下者。
眞實之説。法華云。如此之事是我方便。諸佛
亦然。今當爲汝説最實事。即此意也。復次
三藏菩薩坐道場時猶是具惑。故無雙流。
雙流位在佛耳。通教有別來接者雙流位
在八地。別教雙流位在初地。故漸漸引之。
其位稍低。實意彌顯也。雖言初住破一分無
明是雙流位。此是略語。譬如擧帆一日三
千略言一日耳。又如禪有九品此亦大較。
如佛得四禪身子不知。身子入四禪目連
不知。目連入四禪諸比丘不知。如此往推
禪不啻九品。初住亦爾。言一品者亦無量
品。此位能遍法界作佛事。不可限量。如
首楞嚴華嚴中廣説。尚示八相何況餘耶云
云。前兩觀後已結成破法遍如上説。今中
道正觀觀無明法性。不依二邊不依四句。
畢竟清淨無倚無著。故淨名云。稽首如空
無所依。此智豁開一破一切破。靡所不遍
故名破法遍也○第二約餘門明破法遍
者。上約無生一門。竪修三觀徹照三諦破
法遍。無量諸門望無生門餘門是横。譬如
徑直重門此則名竪。齊並邐迤故稱爲横。
若横若竪皆得見王。故約横論觀辨破法
遍也。横門者如中論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
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一論明八門。諸經論
則無量。或不有不無不垢不淨。不住不著不
受不取。不虚不實不縛不脱。如此等諸教行
門其數無量。倶皆能通故稱爲門。中論云。若
深觀不常不斷。即入無生無滅義。何以故。
不生即不異。不滅即不一。生名集成即異
義。滅名散壞即一義。不生即不常。不滅即
不斷。不生即不來。不滅即不去。不生即不垢。
不滅即不淨。不生即不増。不滅即不減。不生
即不縛。不滅即不脱。不生即不有。不滅即
不無。是故深觀不生不滅即是諸門義也。若
無生門觀陰界入次第不次第。乃至三障四
魔者。餘門亦如是。若無生門觀心如工畵
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一陰界入一切陰界入。一性相體力。一切性
相體力等。餘門亦如是。若無生門發眞正菩
提心起四弘誓願。餘門亦如是。若無生門
安心止觀自行化他。信法迴轉善巧悉檀。餘
門亦如是。若無生門識有無破單複具足
無言説見。一一皆有三假四觀。如是不自
不他不共不無因者。餘門亦如是。若無生
門破見有七萬二千三百八十四止觀者。餘
門亦如是。若無生門觀智障自生非自生。
故説自生空。自生空非自空故説自生假。
自假非假自空非空故説自生中。自中不
但中雙照空假。故説三觀一心者。餘諸門
亦如是。若無生門觀智障他生非他生。共
生非共生無因生非無因生。乃至三觀一心
者。餘門亦如是。若無生門觀智障自滅非
自滅故説自滅空。自空非自空故説自滅
假。自假非假自空非空。故説自滅中。自滅
中不但中雙照空假。故説自滅三觀一心
者。餘門亦如是。若無生門觀智障他滅非
他滅。共滅非共滅。無因滅非無因滅。乃至三
觀一心者。餘門亦如是。若無生門自待非自
待故説自待空。自空非自空故説自待假。
自空非空自假非假。故説自待中。自中不
但中雙照二諦。故説三觀一心者。餘門亦
如是。若無生門他待非他待。共待非共待。
無因待非無因待。乃至三觀一心者。餘門亦
如是。若無生門三觀結成破法遍者。餘門
亦如是。以無生門如上等諸法度入餘門。
縱横無礙。如金剛刀無能障者。若得此意
通釋經論隨義迴轉。文義允當無處不合。
所以者何。若將此義釋無行經。即轉無生
意入無行門。所謂諦無行智無行菩提心無
行。安心於止觀無行。破見思無知無明等
無行。生死涅槃中間等皆無行。無行行無行
位無行教。如是等一切悉入無行門中説。
究竟具足也。若釋金剛般若經。即轉無生
意度入不住門中。種種不住。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布施。不住境智布施。不
住慈悲布施。不住見思中布施。不住無
知無明中布施。是名檀波羅蜜。不住色中
持戒。乃至不住色中般若。初地不應住乃
至十地不應住。雖諸法不住以無住法住
般若中。即是入空。以無住法住世諦即是
入假。以無住法住實相即是入中。此無住
慧即是金剛三昧。能破磐石砂礫徹至本
際。故仁王經三處明金剛三昧。七地初地初
住。即是金剛無住釋三教位義。又云。釋迦牟
尼入大寂定金剛三昧。若爾者。常途不應
云無礙道有金剛斷道無金剛。經云佛有。
豈非斷道有耶。天親無著論。開善廣解。詎
出無生無住之意耶。略擧二經。示度曲之
端耳。若得此意千經萬論豁矣無礙。此是
學觀之初章。思義之根本。釋異之妙慧。入
道之指歸。綱骨曠大事理具足。解一千從法
門自在云云。問。無生一門申一切佛法。復何
用餘門耶。答。法相如此二義相須。人人不
同各各自行應須餘門。如淨名三十二菩
薩各説已入不二法門。若言生滅是生死爲
二。不生不滅則無二。乃是空門何關中道。
今解。生是生死滅是涅槃是爲二。雙遮二
邊得入中道。是爲入不二法門。此菩薩自
説己門不説他門。華嚴云。我唯知此一門。
即是各説入門門則無量也。又他縁不同逗
化非一。前一番人聞説無生無滅得悟。餘
非其宜所以無益。次菩薩更説不垢不淨
入不二門。當其所宜聞之得道。是則横門
無量。八千菩薩各各説之。云何難言一門
足耶。復次行人依無生門修四三昧。或時
歡喜頂受。或信善心生。或惡覺執破。或恍恍
欲悟。若爾者。此無生門是其道門。若不爾
非其門也。當更從無滅門入。喜生。善發。
執破。近道。當知無滅是其道門。不爾。於其
非門。如是廣歴衆門一一檢試。會有相應。
張羅既廣心鳥自獲。爲是義故將横約竪
以顯門通也○第三横竪一心明止觀者。
如上所説横竪深廣破一切邪執。申一切
經論修一切觀行。逗一切根縁。迴轉無窮
言煩難見。今當結束出其正意。若無生門
千萬重疊。秖是無明一念因縁所生法。即空
即假即中不思議三諦。一心三觀一切種智。
佛眼等法耳。無生門既爾。諸餘横門亦復如
是。雖種種説秖一心三觀。故無横無竪。
但一心修止觀。又爲二。一總明一心。二歴
餘一心。總者。秖約無明一念心。此心具三
諦。體達一觀此觀具三觀。若不得前來横
*竪諸説。如此境智何由可解。前説一念無
明與法性合。即有一切百千夢事。一陰界
入一切陰界入。無量單複具足無言等見。三
界九地一切諸思。十六門破等諸法。先已次
第横*竪聞竟。今聞一心因縁生法者。即懸
超前來一切次第因縁生法。懸識不可思議
因縁生法。前説諸法皆三假四句。句句求實
不可得。單複諸見皆空。九地諸思皆空。十
六門皆空。先已聞故。今聞一心即是空。懸
超前來次第諸空。懸識不可思議畢竟妙空。
前來所明諸假覆疎倒入。分別藥病授藥等
法先已聞故。今聞一心即假。懸超前來次
第之假。懸識雙照二諦之假。今聞非空非
假者。懸超前來諸空皆非空諸假皆非假。
又前來分別一切非有非無。單見中非有非
無。複見中非有非無。具足中非有非無。三藏
中非有非無。通門非有非無。別門非有非無。
前已聞故。今聞非有非無。懸超前來諸非有
非無。懸識中道不可思議非有非無。如此三
諦一心中解者。此人難得。何以故。約心論
無明還約心論因縁所生法。故有前來一
切法。約心即空。故有前來諸空。還約心論
假故有前來出假等。亦約心論法界故有
中道非空非假。三諦具足秖在一心。分別相
貎如次第説。若論道理秖在一心。即空即
假即中。如一刹那而有三相。三相不同生
住滅異。一心三觀亦如是。生喩假有滅喩
空無住喩非空非有。三諦不同而秖一念。
如生住滅異秖一刹那。三觀三智三止三眼。
例則可知。如是觀者。則是衆生開佛知見。
言衆生者。貪恚癡心皆計有我我即衆生。
我逐心起。心起三毒即名衆生。此心起時
即空即假即中。隨心起念止觀具足。觀名
佛知止名佛見。於念念中止觀現前。即是
衆生開佛知見。此觀成就名初隨喜品。讀誦
扶助此觀轉明。成第二品。如行而説資心
轉明。成第三品。兼行六度功徳轉深。成第
四品。具行六度事理無減。成第五品。第五
品轉入六根清淨。名相似位。故法華云。雖
未得無漏而其意根清淨若此。從相似位
進入銅輪。破無明得無生忍。四十二地諸
位。故法華云。得如是無漏清淨之果報。亦
是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以
賢聖例佛。指妙覺是報。大經云得無上
報者。有現報故名無上報。無生後故言
佛無報。大經亦云。子果果子。以現報故即
如子果。無後報故不名果子云云。又金光
明稱爲應身境智相應也。就境爲法身。就
智爲報身。起用爲應身。以得法身故常恒
不變。法身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盡未來際也。寶性論云。常即不生。恒即不
老。清淨即不病。不變即不死。法身是淨徳。廣
大如法界是我徳。究竟如虚空是樂徳。盡
未來際是常徳。故知初住法身即具如是常
樂我淨。無生老死也云云○歴餘一心三觀
者。若總無明心未必是宜。更歴餘心或欲
心瞋心慢心。此等心起即空即假即中。還如
總中所説云云○前來所説但觀識陰作
如此説。餘四陰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如
是。是名觀陰界入境破法遍竟。問。入假
中有因縁。入空何意無。入空以四門料簡。
假中何意無。答。入空亦有。略故不説耳。何
者。謂爲解脱故爲脱他故。爲慧命故爲
無漏故爲法位故。夫生死縛著勞我精神。
非空不解。自既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
處。爲脱他故應須入空。賢聖以慧爲命。
慧命非空不立。諸神通中無漏通勝。爲勝
神通故。應須入空。又法位非慧不入。空慧
能速入法位。入空因縁甚多。例後故説五
耳。夫空觀通於小大偏圓。欲分別不濫。須
四門料簡。假中不雜小故不用耳。空觀二
種。析空專在小。體空小大共。今之料簡簡
於體空。雖同用體所爲處別故須料簡。別
圓能通雖各四門所通處同。故料簡則閑耳。
智障者。異解不同。今出達摩欝多羅釋。煩
惱是惑心故煩惱是障。智是明解云何説智
爲障。智有二種。證智識智。識智分別體違
想順。想順故説爲智。體違分別與證智爲
礙。故説智爲障。又佛於二障得解脱。涅
槃云。斷愛故得心解脱。斷無明故得智解
脱。地持中説愛爲煩惱首。故心解脱對治煩
惱障也。遠離一切無明穢汚。於一切所知
知無障礙名智淨。智淨即慧解脱。若以智
所知礙名智障者。以無明故於智有礙。
正以無明爲智障體也。入大乘論云。出世
間無明是智障。世間無明賢聖已遠離。即是
先斷煩惱障也。二障倶是煩惱。云何以無
明爲智障。無明是即智之惑。以智爲體即
智説障。例如無爲生死即無爲而説生死。
以無爲爲名也。愛即四住地也。亦能障智。
然是異心之惑。解惑不倶體是煩惱。故當體
爲名名煩惱障。復次愛能令諸有相續。能
令心煩與心作惱。雖無明覆蔽然生由愛
水。招生功強。故名愛爲煩惱障。無明不了
正與解脱反。愛性雖違然以無明爲本。無
明性迷障智義顯。故從所障名爲智障。無
明有二。一迷理。二迷事。何者是智障。地持
説。二乘無漏人無我智爲煩惱障淨智。佛菩
薩法無我智爲智障淨智。若爾。二倶是迷理
爲智障。又智所知礙名爲智障者。於一切
法知無障礙。即於事中知無障礙。但是迷
事爲智障。若爾。何者爲定。照事照理之
智。智雖有二二無別體。智障無明亦無二
性。雖有二説而無二也。又心智爲障者。
究尋分別智礙於如實不得證智。此亦即
智是障。以滅想滅心故有斷智之義。若
捨分別即向智障清淨。又非是條然。故智
亦不斷。是以經有不失福之言。百論引佛
説於福莫畏者助道應行也。人作一向之
論。便有斷不斷二途。計無矛盾勿生偏執
競也。問。瓔珞云。第三觀初地現前。今云何或
説在八地。或説在初住。答。借義相成。或
借高成下或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
初住。瓔珞明別教故言初地。問。假中兩觀
明三根人修位。初觀不見判修位。答。後觀
悉入位方修假中。故約位判三根淺深。初
觀始於凡地無位可判淺深。又瓔珞亦有。
文云。四地名須陀洹。此應是下根。又三地
明須陀洹此應是中根。或初地明須陀洹
此語上根云云
摩訶止觀卷第六



摩訶止觀卷第七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第五識通塞者。亦名知得失。亦名知字非
字。如上破法遍。應通入無生。若不入者。
當尋得失必滯是非。不得一向作解。何
者。若同外道愛著觀空智慧。宜以四句
遍破。能破如所破令衆塞得通。若不執觀
空智慧。則能破不如所破。但破塞存通。
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將。若爾。即大導師善
知通塞。將導衆人能過五百由旬。舊云。六
地見思盡爲三百。七地八地爲四百。九地十
地爲五百。此義與釋論乖。論以二乘爲四
百。二乘之道非七地八地。攝大乘人以三
界爲三百。方便因縁兩生死足爲五百。則
攝義不盡。更有有後生死無後生死屬何
百耶。地人以十信住行向地爲五百。此與
法華乖。法華過三百由旬作化城。此則二
百由旬作化城。復有人解三界爲三百。二
乘足爲五百。此義三失。一出三界外立化
城。云何二乘出三界外不入城。更行四
百五百。四百五百之外更無化城。何所可入
而稱二乘。二者滅化城方可得進。城猶未
滅而輒進四百五百。三者二乘共入化城。
云何聲聞爲四百支佛爲五百。有人以五
住煩惱爲五百。然二乘已斷四住。應是四
百由旬外立化城。有人以斷三界思爲三
百。塵沙爲四百。無明爲五百。此亦不然。由
旬本譬煩惱。云何見多而不數。思少爲三
百。此之名義本出法華。法華擧五百爲譬
本。以生死險道導師觀知合之。應作三番
明五百。乃會經耳。一就生死處所。二就煩
惱。三就智慧。諸師之釋方圓動息不與文
會。如持一孔之匙開三須之鑰。初家約通
位就四百立化城攝家約生死割二種於
荒外。地家約別位在界内立化城。次家徑
侹不待開權即自顯實。人師過如此。釋論
意云何。論有二文。初以二乘爲四百而止
不作五百。後文以二乘爲一百。今通之。
論明通意。道家以眞諦爲極。過三界已未
破化城但入涅槃。即指涅槃。爲四百耳。
而復以二乘爲一百者。更明出假菩薩從
空出假。非涅槃爲一百。入三界爲三百。
作如此消文。於經論無妨也。今明五百由
旬者。一約生死處所。謂三界果報爲三百。
方便有餘土實報無礙土是爲五百由旬處
所。次約煩惱者。所謂見諦惑爲一百。五下
分爲二百。五上分爲三百。塵沙爲四百。無
明爲五百。次約觀智者。空觀智知三百。假
觀智知四百。中觀智知五百。此與文會無
前諸師過也。又諸師判位遼遠。初心行人尚
未斷見。何由超過五百由旬乎。今論由旬
有横通塞。有竪通塞。横者具約三法。苦集
爲塞道滅爲通。無明十二因縁爲塞。無明滅
爲通。六蔽覆心爲塞。六度爲通。竪通塞者。
見思分段生死爲塞。從假入空觀爲通。無
知方便生死爲塞。從空入假觀爲通。無明因
縁生死等爲塞。中道正觀爲通。今當以横
織竪檢校通塞。如從假入空破諸見思。單
複具足無言等見。九九八十一思。如斯諸惑
本是汚穢。増長煩惱遮塞行人。那忽取著
謂是謂非。起諸結業漏落生死。唯見苦
集不見道滅。既不識見思中四諦。是事不
知名爲無明。乃至老死。但構因縁無明不
滅。不滅故堅著叵捨。唯在此岸不到彼
岸。大經云。童子飢時取糞中果。智人呵之
赧然有愧。失於淨法。是名爲塞。若於諸見
介爾起心。知無性實無常無主。倒破則無
業。無業則無果。是名爲道。道故有滅。若
識四諦則無無明亦無老死。因縁壞故則
捨諸有到於彼岸。當用此意歴一一心。
歴一一能。歴一一所。若起三塞破之令
通。若是三通養令成就。復次體見即空能
體亦即空。如羅漢之心尚名無漏五陰。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