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玄論 (No. 1853_ 吉藏撰 ) in Vol. 45

[First] [Prev]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853
大乘玄論卷第一

 胡吉藏撰 
二諦義有十重
  第一標大意 第二釋名 第三立名 第
四有無 第五二諦體 第六中道 第七
相即 第八攝法 第九辨教 第十同異
二諦者。蓋是言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虚寂
之妙實。窮中道之極號。明如來常依二諦説
法。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故二諦唯是教
門不關境理。而學者有其巧拙。遂有得失之
異。所以若有巧方便慧。學此二諦。成無所得。
無巧方便慧學教。即成有所得。故常途三師
置辭各異。開善云。二諦者法性之旨歸。一眞
不二之極理。莊嚴云。二諦者蓋是袪惑之勝
境。入道之實津。光宅云。二諦者蓋是聖教之
遙泉。靈智之淵府。三説雖復不同。或言含智
解。或辭兼聖教。同以境理爲諦。若依廣州大
亮法師。定以言教爲諦。今不同此等諸師。問
攝嶺興皇何以言教爲諦耶。答其有深意。爲
對由來以理爲諦故。對縁假説。問中論云諸
佛依二諦説法。涅槃經云隨順衆生故説二
諦。是何諦耶。答能依是教諦所依是於諦。問
於諦爲失教諦爲得不。答凡夫於爲失如來
於爲得。聖人於亦得亦失。而師云。於諦爲失
教諦爲得者。乃是學教成迷。本於是通迷學
教於別迷。通迷是本別迷末。本是前迷末是
後迷。問何意開凡聖二於諦耶。答云。示凡聖
得失。令轉凡成聖。問於諦爲失者何以言諦
耶。答論文自解。諸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於
世人爲實。名之爲諦。諸賢聖眞知顛倒性空。
於聖人是實名之爲諦。此即二於諦。諸佛依
此而説。名爲教諦耳。問教若爲名諦耶。答有
數意。一者依實而説故所説亦實。是故名諦。
二者如來誠諦之言。是故名諦。三者説有無
教實能表道。是故名諦。四者説法實能利縁。
是故名諦。五者説不顛倒。是故名諦。與他家
異有十種異。一者理教異。彼明。二諦是理。
三假是俗。四絶是眞。今明。二是教。不二是
理。他家有理無教。今明。有教有理。二者相無
相異。他家住有無故是有相。今明。有表不有
無表不無。不住有無故名無相。三者得無得
異。他家住有無故名有得。今明。不住有無故
名無得。四者理内外異。他家住有無故名理
外。今明。不住有無故名理内。五者開覆異。他
有住有無住無。此有無覆如來因縁有無。今
明。二諦是教。是有表不有無表不無。即開如
來教無有壅滯。六者半滿異。他家唯有二無
不二。故唯教無理名爲半字。今明。具足理教
名爲滿字。七者愚智異。涅槃云。明無明愚者
謂二。智者了達無二。眞俗二者即愚。不二者
即智。故知。不二是理二是教。八者體用異。彼
有用無體。今即具有體用。九者本末異。不二
是本二是末。他但有末無本。今具有本末。十
者了不了異。他家二諦。住有無故名不了。今
明。説有欲顯不有。説無欲顯不無。有無顯不
有不無。故名了義。他但以有爲世諦。空爲眞
諦。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諦。非空非有始名
眞諦。三者空有爲二。非空有爲不二。二與不
二皆是世諦。非二非不二名爲眞諦。四者此
三種二諦皆是教門。説此三門。爲令悟不三。
無所依得始名爲理。問前三皆是世諦不三
爲眞諦。答如此。問若爾理與教何異。答自有
二諦爲教不二爲理。皆是轉側適縁無所防
也。問何故作此四重二諦耶。答對毘曇事理
二諦。明第一重空有二諦。二者對成論師空
有二諦。汝空有二諦是我俗諦。非空非有方
是眞諦。故有第二重二諦也。三者對大乘師
依他分別二爲俗諦。依他無生分別無相不
二眞實性爲眞諦。今明。若二若不二。皆是我
家俗諦。非二非不二。方是眞諦。故有第三重
二諦。四者大乘師復言。三性是俗。三無性非
安立諦爲眞諦。故今明。汝依他分別二眞實
不二是安立諦。非二非不二三無性非安立
諦皆是我俗諦。言忘慮絶方是眞諦。文含多
義。後文當釋。問若以有無爲教表非有非無
理者。何不以非有非無之教表非有非無之
理。必以有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耶。答不可
以月指月。應以指指月。若利根菩薩。應如是
説。但凡夫著有無故。以有無表非有非無。問
若以於諦爲衆生説者更増其患。何以依二於
諦説法耶。答曰。凡夫著有二乘滯空。今明。如
來因縁有無假有假無。假有故不有。假無故
不無。云何増患耶。問成論師云。十六知見非
二諦所攝。十六知見道理無。此出自外道横
計。故非世諦。既非世諦。其即空亦非眞諦。此
義云何。答若言十六知見出外道横計非二
諦所攝者。陰界入等亦出凡夫横計。何得云
二諦所攝。若凡夫所見即是世諦者。凡夫人
應是聖人
釋名第二。若如他釋。俗以浮虚爲義。眞以眞
固爲名。世是隔別爲義。第一莫過爲旨。此是
隨名釋義。非是以義釋名。若爾可謂世間諸
法者有字無義。今明。俗以不俗爲義。眞以不
眞爲義。若具足論之。應以非俗非不俗遣四
句爲俗義。但今對他浮虚是俗義。今明。不俗
爲義。是名出世法者。有字有義。今引淨名經。
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陰空無所有是苦義。
常途眞實是諦義。還以諦釋諦。義例前可見。
解諦義有四家不同。一云四諦理實是爲諦。
遺教經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説苦諦眞
實是苦。不可令樂故。以理實爲諦。第二家云。
境理非諦。能觀智爲諦。大經云。若苦是聖諦
者。地獄衆生有苦。應是苦聖諦。而今地獄等
苦。非聖諦。豈得前境爲諦。第三解。取能詮理
之文言爲諦。第四家云。合取境智文理爲諦。
若單境不智亦非諦。單取智文理亦非諦。今
明。四解並是並非。如衆盲摸象不得象體。然
不離象。經中非無此釋。諸佛方便隨從衆生。
故作此説。今還一一難之。第一解云境理審
實名諦者。地獄畜生應是苦聖諦。毒蛇瞋雀
多欲應是集聖諦。第二解云以智爲諦者。應
名權實諦。第三解云文言詮審實爲諦者。文
言終不得理。那得爲諦。第四解云若以境智
合爲諦者。境智既其非諦。今合那得爲諦。如
一沙不能出油合二沙不得油也。今明。此眞
俗是如來二種教門。能表爲名則有二諦。若
從所表爲名則唯一諦。故非只以審實爲義。
若二於諦。即以審實爲諦。若就因縁教諦即
有多義。或以誠諦之言釋諦。此二教表不二
之道。教必不差違即是諦義。依名釋諦如是。
若依義釋諦。諦以不諦爲義。此是竪論。若横
論。諦以諸法爲義。例如眞俗義中説。俗以浮
虚爲義。俗以眞爲義。俗以不俗爲義。眞亦然。
更料簡諦待不諦有五條意。一者二諦相望
是二不諦。俗非眞眞非俗。故二諦成二不諦。
二者非有非無。是二不諦義。能表是有無。所
表非有無。故成二不諦。三者二智是二不諦
義。眞俗既二境。境自待不境。不境即是智。四
者義有三種。一者就理外凡聖二縁二境。二
者就理内凡聖二縁二境。三者竪理内外相
望。有凡聖諦不諦義。理外凡聖者。如有於凡
實。所以爲諦。空於凡不實。即是不諦。空於聖
亦然。凡聖二人各行一實一虚。故有諦不諦
義。理内凡聖亦然。次竪論者。若理外凡聖。皆
是顛倒有所得行。倶是凡夫理内若凡若聖。
皆名爲聖。二諦亦然。理外若眞若俗。倶是俗
諦。理内若眞若俗。皆是眞諦。理内所行。非外
所行。理外所行。非内所行。有諦不諦義。五者
直就凡聖各自有諦不諦。如有於凡是實。即
此有於聖爲不實。只此一有自有實不實。不
須他釋。次更明於諦教諦合論有三句。一者
能諦所非諦。二者所諦能非諦。三者亦能亦
所諦。能諦所非諦者。即是於諦。有於凡實。空
於聖實。取兩情爲諦。不取空有二境爲諦。言
教諦是所非能者。二智是能説。二諦是所説。
此就境智判能所。亦能亦所諦者。合取於教
二諦。更就教諦中復有三句。一能名諦。二所
名諦。三亦能亦所名諦。言能名諦者。即是眞
俗二教。以能表道故名諦。言所名諦者。眞俗
所表理實故。能表之教亦實。此從表實爲名。
亦能亦所者。即理教合説。非理即不教。非教
即不理。理教因縁。此二皆實。故能所皆諦。於
諦有三句。一皆得二皆失三亦得亦失。言亦
得亦失者。凡於是有。此有爲失。諸賢聖眞知
性空。此空爲得。二皆失者。二皆是於故二皆
失。二皆得者。只知於二即知不二。既非二非
不二。五句皆淨。然此三句。前二句即於諦。後
一句即教諦。前二句即於境。後一句教境。於
境即不轉。教境即轉也
立名第三。三門分別。前辨立名。次辨絶名。後
辨借名。立名者不眞不俗。亦是中道。亦名無
所有。亦名正法。亦名無住。此非眞非俗無名。
今假爲立名。此名以無名之所立名。如提羅
波夷眞不食油強爲食油。二諦亦爾。以其眞
表不眞俗表不俗。假言眞俗。以其假言。名無
得物之功。物無應名之實。淨名經云。從無住
本立一切法。無住即無本。故云。若能若所。皆
以無住爲本。大品云。般若猶如大地。出生萬
物。波若正法無住。此三眼目之異名。若就用
中。辨二諦反覆得立名。俗爲眞立名。世爲第
一立名。如言由世故第一。眞俗亦如是。眞應
對世。第一對第二。而今眞對俗。世對第一。非
正相待義。聖人未必以對立名。故經云。法無
有彼此。離相待故。次明相待者。眞俗當體受
名。世與第一。用中褒貶爲稱也。第二辨絶名。
常途相傳。世諦不絶名。引成論文。劫初時物
未有名。聖人立名字。如瓶衣等物故。世諦不
絶名。眞諦與佛果三師不同。光宅云。此二皆
不絶名。眞諦有眞如實際之名。佛果有常樂
我淨之名。但絶麁名不絶細名。莊嚴云。此二
皆絶名。佛果出於二諦外。是故絶名。眞諦本
來自虚。忘四句絶百非故絶名。開善云。眞諦
絶名。佛果不絶名。眞諦之理絶四句百非。故
是絶名。佛果此世諦。所以不絶名。若佛智冥
如絶名。今明。一往爲論何爲不得。然非理實
説。今問。若劫初物作名銘者。以眞諦無名。假
名銘者與眞何異。又問。火名爲當即火離火。
若使此火名即火。呼火即燒口。若使火名離
火。何故不得水耶。故知。非即離體有名。若在
口中不在火上。是即火絶名。且復從來蛇床
虎杖世諦絶名。復問。人是何物。人頭手等何
意呼人耶。強爲立名。豈非皆絶。次難佛果有
三家。今先難初家。若使言眞諦與佛果但絶
麁名不絶細名者。今難。本以絶故妙。若不
絶即不妙。難第二家。眞諦與佛果倶絶名者。
今難。若以名求眞不得眞者。此名便有文爾
無理。眞諦有文無理。如私陀言涅槃。佛果有
理無文。如犢子存焉。難第三家。佛果不絶眞
諦絶名。同前二家所見。不具辨也。今明。以四
句辨之。一者倶絶。二者倶不絶。三者眞絶俗
不絶。四者俗絶眞不絶。所言二諦倶絶者。二
諦皆如。奈得皆不絶。二諦倶不絶者。得是如
相名爲如來。得是二如相所以皆不絶。又言。
如來常依二諦説法。大論云。如瓶衣等法。世
界悉檀即有。第一義悉檀即無。眞如實際等。
於第一義悉檀即有。世界悉檀即無。此名字
互有互無。故知。二種倶絶倶不絶。三者眞絶
俗不絶。此文即多。經云。以世諦法故説。非第
一義。四俗絶眞不絶。如言生不可説不生亦
不可説生不生亦不可説不生非不生亦不可
説。四句皆不可説。即是世諦絶名。今更作一
種方言。世諦即絶實不絶假。眞諦即絶假復
絶實。何者衆生計有爲有。計無爲無。此之有
無。是斷常二見。即是性實。今破有故言不有。
破無故言不無。所以明。佛説假有假無爲世
諦。此假有不名有。此假無不名無。問此假有
何物有。明此假有不名實有。假無亦是不名
實無。是即此假有假無名爲世諦。所以其不
名實有實無。故言絶。而此不有。爲成假有。不
無爲成假無。此即是不絶假義。若言二諦倶
絶者。眞諦絶四句。離百非。世諦亦絶四句離
百非。然此義從來所無。唯今家有也。言二諦
皆絶四句離百非者。俗不定俗。俗名眞俗。眞
不定眞。眞名俗眞。眞俗假俗。俗眞假眞。假俗
即百是不能是。百非不能非。假眞亦爾。何者
假俗即是是不能是。百是亦不能是。非非不
能非。百非亦不非。假眞即非是不能是。百是
亦不是。是非不能非。百非亦不非。是故皆離
四句。絶百非也。雖二諦皆離四句絶百非。然
二諦倶絶爾大異。何者俗諦絶即絶實。眞諦
絶即絶假。俗諦絶實者。是是即是實是。非非
即是性非。以俗諦絶實故。是是不能是。百是
亦不是。非非不能非。百非不能非也。眞諦絶
假者。非是是與假是非非與假非。眞諦絶性
假故。非但是是不能是。非是亦不是。非但非
非不能非。是非亦不非。是是與非是。一切不
能是。非非與是非。一切不能非。眞諦雙絶世
諦絶實。此即漸捨明二諦皆絶義。俗諦絶實
眞諦絶假實。第二次就平道明二諦倶絶義。
俗不定俗。由眞故俗。眞不定眞。由俗故眞。由
眞故俗。俗是假俗也。由假俗故眞。眞是假眞。
既云假俗。即四句皆絶。假俗非俗。假俗非不
俗。假俗非亦俗亦不俗。假俗非非俗非不俗。
假眞亦爾。第三論借名。就借與不借故。是絶
不絶耳。若二諦倶絶。即是兩種皆借名。二倶
不絶。即相與不借。今亦次還辨前三家所説。
彼三家同明。世諦有物有名以名召物。即得
來故不借名。眞諦佛果。解有三家。今先難世
諦不絶。若世諦有物即有名者。劫初時便應
有名。不須聖人爲立名耶。若物本無名。何異
眞諦本無名後爲眞立名。問是假借名者後
爲物立名。何故非借名耶。汝若以名求眞。去
眞遠矣。我亦以名求物。去物遠矣。又問。今世
諦以名求物物得應名者。今且問。以瓶名爲
在瓶上爲在口中。具如先難。若在瓶上何處
有名。若在口中瓶即無名。豈非是絶名。此即
與眞何異。若言眞本無名就世諦借者。今世
諦中。若有眞名可言其借。而今世諦中。無有
法名眞如絶離可得言借。且復經言。第一義
諦有名有實。何時噵無名。經又云。一切諸法。
但有假名。但有名無實故言絶。但有名字故
謂爲借。若有名但假設。何意空就有借名而
有不就空借名也。故若言眞諦無名就世諦
借名。其義不可。今問。若以名求眞去眞遠者。
此眞名爲表眞理不耶。若使此名表理。依名
得理。何謂眞理絶名名即無用。此名既其不
得理。此名終此浪説。可謂有理而無文。常途
解眞諦佛果有三家。光宅二種倶不絶妙名。
即不須借。莊嚴云。二種倶絶。所以須借。若是
開善明。佛果是世諦。有名故不須借。眞諦無
名。所以須借。此三解依前而難之。此不復重
出。望前可見。今明。借此假之異名。然此經論
所無。大小乘經。不載此説。恐不應借語。而今
言借者。只是隨他意語耳。今明。借此假之異
名。今二諦既有四句。辨絶不絶義。今借與不
借。准此可知。若二倶絶。即二諦倶不借。二諦
不絶。即二倶借。若一絶一不絶。即一借一不
借。若言二諦倶絶而論其借義。明眞不可説
名。二諦之名。無法可説。二諦倶絶故不明借。
今以非眞假言眞。非俗可言俗。俗待眞故説。
俗從眞借名。眞待俗故説。眞從俗借名。所以
二諦倶不絶。假論借名。然此借名亦是不借。
今以眞不自眞。由俗故説。眞不自故。所以須
他。故言借。若不借者。明若由眞故説眞。可得
是借。由眞故俗。那得是借也。故言此俗亦是
不借也。横論借名如此。若竪論。眞從不眞以
借名。俗從不俗以借名。又問言。若從不眞借
名。只應眞名不眞。那得名爲眞。俗亦如是。答
今明。眞不眞一。亦不得借。異亦不得借。因縁
假名字故言借。借是待之異名。若不待不眞
不得説眞。由不眞故眞。由眞故不眞。眞不眞
因縁假説。故言借
有無第四。今先辨假有。後辨假無。常途所明。
凡有三種假名。一者因成假。以四微成柱。五
陰成人。故言因成。二者相續假。前念自滅續
成後念。兩念接連。故言相續假。三者相待假。
如君臣父子大小。名字不定。皆相隨待故言
相待假。若入道所捉三乘不同。聲聞用因成。
縁覺用相續。菩薩用相待。而成論三藏爲宗。
多明因成。以入道。所以然者。凡有二義。一者
因成是世諦體。續待爲用。若體已空。用即自
遣。二者因成多重數。觀行自淺至深。初捉五
根以空衆生。次捉四大四微以折法。所以多
捉因成。若是續待二假。即無此重故不用。今
明。正大品中三假爲宗。一者法二者受三名。
解三假不同。今所用者。以四微成根大並法
假。衆生假人。此是受假。一切名皆是名假。名
假本通。就名假中。取能成義爲法假。所成義
爲受假。不如他家法假爲體餘二爲用。故大
品云。波若及五陰爲法假。菩薩爲受假。一切
名字爲名假。内法如此。外法可知。四微四大
爲法假。世界爲受假。一切名字爲名假。今明。
相待爲本者。欲明大士觀行。凡有三義。一者
相待假通。無非是待。因續二假未必盡假。二
者相待假。無有實法。遣病即淨。因續二假。即
有實法。遣病有餘。三者相待假無礙。長既待
短。短還待長。因續二假。即成義有礙。唯以四
微成大。不以大成四微。唯得續前不得續後。
故用相待假。若是聲聞因成爲體。續待爲用。
體空用自去。今觀相待體本來不生今亦無
滅。因續用去。從來有通別相待。通是開避相
待。別是相集相待。如人瓶衣柱。是通相待。長
短方圓等是別相待。問若相待空因續自去
者。觀相待時觀何物相待。豈非先有因成後
有續待。答不然。小乘觀行。先有法體折法入
空。故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今大乘觀相待者。
不立法體。諸法本來不生。今即無滅。初念爲
無礙道。後念爲解脱道。是故經言。不但見空。
亦見佛性不空。問曰。非有非無而有而無爲
疎假爲是密假。答曰。此是疎假。何故爾。以其
兩來就有無二法辨故是疎假。若辨密假。非
有非不有而有而不有。以其就一法明義。是
即兩法爲疎。一法故密。今何故辨此疎密。疎
密者。爲明經中兩種百非兩種對治。若言苦
樂無我等。此是疎對治。若言實不實衆生非
衆生安非安等密對治。若言如來涅槃非有
非無。此是疎百非。若言非因非不因非果非
不果。此是密義辨非。此明假有疎密。問前言
非有非無。何物非有非無耶。答前非有非無。
非性有無。爲成世諦如義。問後明非有非不
有。何物有不有耶。答今如是假有不有故。言
非有非不有。言非有者。非不有有。言非不有
者。非有不有。此既壞假成眞諦如。問有不有
是何物。答諸法本從無生。皆以阿字爲本。是
即諸法皆歸阿字一無生門。故經言。四十二
字皆歸阿字也
二諦體第五。常解不同。有五家。初家明。有爲
體空爲用。何故爾明世諦是有。行者折有入
空。無有因空入有。故有是其本。空爲其末。第
二家云。以空爲體。有是其用。何以故明。空爲
理本。古今常定。有是世間法。皆從空而生。故
空爲其本。有是其用。第三云。二諦各自有體。
以世諦假有是世諦體假有即空無相是眞諦
體故。言二諦各有體。第四云。二諦雖是一體。
以義約之爲異。若以有來約之。即名俗諦。以
空約之。名爲眞諦。而今此二諦唯一。約用有
二。第五云。二諦以中道爲體。故云。不二而二
二諦理明。二而不二中道義立。彼家有時亦
作體用相即。今皆不然。問第一解。若言以有
爲體空爲用者。可以有爲理空爲用不。體是
理之異名。既言有爲體。是即有爲理。然皆見
理得道。今若以有爲理。即見有得道。今聖人
皆見空斷結。明知。空是理。問第二解。空爲體
有爲用者。是即成一諦。何謂二諦。汝今指空
當體。是即但空是諦有非諦。若空有倶諦。何
得偏用一空爲體。故不然。問第三解。假有是
世諦體假有即空爲眞諦體。若二諦各有體。
即應成兩理。有自有爲理。空自空爲理。碩反。
何得辨其相即。問第四解。二諦唯一體以義
約之爲異者。今何以二諦唯是一體。是何物
體。爲當一有體爲當一空體。何處離此空有
別有一體。而言以空有約之故二諦之別。問
第五解。二諦同中道爲體者。今問。汝言若用
中道爲體。爲是二諦攝爲是二諦外物。彼解
云。終是一無名無相。還是二諦攝。此是開善
所用。攝山高麗朗大師。本是遼東城人。從北
土遠習羅什師義。來入南土。住鍾山草堂寺。
値隱士周顒。周顒因就師學。次梁武帝。敬信
三寶。聞大師來。遣僧正智寂十師。往山受學。
梁武天子。得師意捨本成論。依大乘作章疏。
開善亦聞此義。得語不得意。今意有第三諦。
彼無第三諦。彼以理爲諦。今以教爲諦。彼以
二諦爲天然之理。今明。唯一實諦方便説二。
如唯一乘方便説三。故言異。雖復有五解。不
出四句之計。初一有句。第二無句。第三第四
亦有亦無句。第五解非有非無。既束爲四句。
是横計。何得扶道。問何處經文中道爲二諦
體也。答中論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
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因縁生法是俗諦。即
是空是眞諦。亦是中道義是體。華嚴云。一切
有無法。了達非有非無。故有無爲二諦。非有
非無爲體。經云。非有非無假説有無。涅槃經
云。隨順衆生説有二諦。故以教門爲諦。仁王
經云。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故知。有第三
諦。問教諦爲是一體爲是異體。答如前言。中
道爲體故是一體。若約用爲論。亦得假爲二
體。但非正義。問若言一體者。與他家一體何
異。答他家定一定異定亦一亦異。今明。約第
一重故作此語。至第二第三第四重。不可言
一。不可言異。問於諦爲是一體爲是異體。答
約二妄情爲二體。爾終無有兩物。如眼病空
華異空無華故。以一中道爲體問假有假無
爲二諦。非有非無爲中道也。答一往開中假
義故。假非中中非假也。究竟而言。假亦是中。
故涅槃經文。有無即是非有非無。亦得中爲
假。一切言説皆是假故。問何物是體假用假。
何爲體中用中耶。答假有假無是用假。非有
非無是體假。有無是用中。非有非無是體中。
復言。有無非有非無皆是用中用假。非二非
不二。方是體假體中。合有四假四中。方是圓
假圓中耳
明中道第六。初就八不明中道。後就二諦明
中道。初中師有三種方言。第一方言云。所以
牒八不在初者。欲洗淨一切有所得心。有得
之徒。無不墮此八計中。如小乘人言。謂有解
之可生惑之可滅。乃至衆生。從無明流來反
本還源。故去。今八不。横破八迷。竪窮五句。
以求彼生滅不得故。言不生不滅。生滅既去。
不生不滅亦生滅亦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
五句自崩。然非生非不生既是中道。而生而
不生即是假名。假生不可言生。不可言不生。
即是世諦中道。假不生不可言不生。不可言
非不生。名爲眞諦中道。此是二諦各論中道。
然世諦生滅是無生滅生滅。第一義無生滅。
是生滅無生滅。然無生滅生滅。豈是生滅。生
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故非生滅非無生滅
名二諦。合明中道。第二方言云。所以明三種
中道者。爲顯如來從得道夜至涅槃夜常説
中道。又學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墮在偏病。
今對彼中義不成故辨三中。問云何學佛教
人三中不成。答他云。實法滅故不常。假名相
續故不斷。今謂。不常猶是斷。不斷猶是常。唯
見斷常。何中之有。爲對此三中不成。明三種
中道。今明。中道者。無生滅生滅爲俗諦中。生
滅無生滅爲眞諦中。無生滅生滅。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故非生滅非無生
滅。二諦合明中道。問後明三中與前何異。答
前明二諦中道。是因縁假。名破性中。第三雙
泯二假稱爲體中。亦名因縁表中道。故前語
有四重階級。一者初章四句求性有無不可
得故。言非有非無名爲中道。外人既聞非有
非無。即謂無復眞俗二諦。便起斷見。是故第
二説而有而無以爲二諦。接其斷心。第三欲
顯而有而無明其是中道是因縁有無。不同汝
性有無義故。第三明二諦用中。雙彈兩性。第
四次欲轉假有無二故明體中。初明性空。次
後明假。第三明用中。第四明體中故有四階。
此是攝嶺興皇始末對由來義有此四重階
級。得此意者。解一師立中假體用四種意也。
又初非性有無以爲中者。此是假前中義。次
而有而無名爲二諦。是中後假義。次假有非
有。假無非無。二諦合明中道者。此是假後中
義。問破性中因縁表中道者。云何中前假中
後假耶。答中前假者。未説體中。前明於假。即
上破性中後而有而無是也。中後假者。説用
中體中竟。方説而有而無。正是動而常寂。寂
而常用。乃是方便智化衆生。又中前假。從用
入體。中後假從體起用。問第一方言出諸師
計。後方言出諸師三中不成。云何異耶。答第
一方言。破性外道八迷。破性明中。但出諸師
計。諸法師計亦有性義。亦言。正破外傍破内。
故出諸師計。第三方言云。世諦即假生假滅。
假生不生。假滅不滅。不生不滅。爲世諦中道。
非不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二諦合明中道
者。非生滅非不生滅。問此與上何異。答此有
二意。一者即世諦生是不生。如色即是空故。
不生即是世諦。眞諦不生者。此即相因義。因
世諦生明眞諦不生。二者世諦中不生不滅。
即是眞諦假。非是破性明中。爲明世諦假生
雖生不起。世諦假滅雖滅不失。故生滅宛然
而未曾生滅。故世諦中即是眞諦假。問此與
上何異。答雖同生滅爲俗不生滅爲眞。但不
生有三種。初方言破定性生明不生。第二方
言破假生明不生。此中有異。破定性生但破
收。破假生亦破亦收。第三方言。約平道門
本來不生故言不生。不言破病也。第二就二
諦明中道。此中有三意。第一單義論單複。第
二複義論單複。第三就二諦論單複。就初有
兩。初正明單複。後明互相出入。今先正論單
複中假義。偏説一假有不説無。是單假。偏説
一假無不説有。亦是單假。偏説一非有即是
單中。非無亦爾。雙説假有假無。是複假。雙説
非有非無。是複中。次釋其所以。凡有二義。一
者爲利根人説單假。約鈍根人説複假。正言。
利根之者聞一悟十故。若聞説假有即解假
無。乃至聞説非有即解非無。所以不勞具明
兩義。爲鈍根之人隨言得解。若不具説。無有
玄悟。所以雙明兩義也。二者爲鈍根人説單。
爲利根人説複。爲鈍根之人不堪受圓教。所
以且説單義破其執。若利根人堪受圓教。所
以爲説複義。便皆領受。次明互相出入有八
句。第一從單假入單中。或言。假有不名有。從
有入非有。無亦例爾。第二從單中出單假。或
言。非有假説有。非無假説無。第三從複假入
複中。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有無入非有
無。第四從複中出複假。非有非無假説有無。
第五從單假入複中。或言。假有不名有。假有
不名無。從假有入非有非無。假無亦例爾。第
六從複中出單假。或言。非有非無假説有。非
無非有假説無之。第七從複假入單中。有無
即非有。第八從單中出複假。非有假説有不
有。非無假説無不無。次釋所以有二義。一者
破衆生執實之病。隨計隨遣。所以遂有多句。
二者大士觀行神通自在。無有隔礙故。或眼
根入正受等。不復委釋。大品云。或從散心中
起入滅受定。滅受定起入散心中也。第二就
複義論單複亦有二。初正明單複。二明出入。
初正明單複中假。假有是俗諦。假無是眞諦。
此是單假。非有非無是中道。此是單中。假有
假無爲二。是俗諦。非有非無不二爲眞諦。此
是複假。非二非不二是中道。此是複中。正言。
非二盡有無。非不二盡非有非無。所以是複
中。次釋其所以有二義。一往爲言。單中單假
明義即淺。複中複假明義即深。所以然者。單
家之二諦。至複義時。還是俗諦。單家之中道。
至複義時。還成眞諦。單家之中道。正盡有無
二。未能盡不二。複家之中道。盡不二也。二者
單明義即勝。複明義悉劣。所以然者。複假之
有無。猶是前單假之有義。複中之非有非無。
猶是前單假之無義。複之非二非不二。猶是
前單中之非有非無也。但前直言有。便攝得
有無。只直言無。攝得非有非無。只言非有非
無。便攝得非二非不二。言略意廣。所以爲勝。
複家中假。言廣意劣。所以有勝劣。次明互相
出入有八句。第一從單假入單中。假有不名
有。假無不名無。入非有非無中道。第二從單
中出單假。非有假説有爲俗。非無假説無爲
眞。第三從複假入複中。假二不名二。假不二
不名不二。入非二非不二中道。第四從複中
出複假。非二假説二爲俗。非不二假説不二
爲眞。第五從單假入複中。假有不名二。假無
不名不二。從假有無入非二非不二中道。第
六從複中出單假。非二假説有爲俗。非不二
假説無爲眞。第七從複假入單中。假二不名
有。假不二不名無。從二不二入非有非無中
道。第八從單中出複假。非有假説二爲俗。非
無假説不二爲眞。第三階就二諦論單複有
兩。一正明單複。二出入。一者俗諦明單複。二
者眞諦明單複。假有是俗諦。假無是眞諦。是
單假。複者假有假不有。是俗諦複假。假無假
不無。眞諦複假。非有爲中道。此是俗諦單中。
以非無爲中道。此是眞諦單中。非有非不有。
此是俗諦複中。非無非不無。此是眞諦複中。
第二明出入有三。一就俗二就眞三交絡。先
就世諦明有八句。第一從俗諦單假入俗諦單
中。假有不名有。即是假有入非有。第二從俗
諦單中出俗諦單假。非有假説有。第三從俗
諦複假入俗諦複中。假有假不有入非有非
不有。第四從俗諦複中出俗諦複假。非有非
不有假説有非有。第五從俗諦單假入複中。
假有入非有非不有。第六從俗諦複中出單
假。非有非不有。假説爲假有。第七從俗諦複
假入單中。假有不有入非有。第八從俗諦單
中出複假。非有假説有不有。第二就眞諦辨
有八句。第一從眞諦單假入單中。假無不名
無也。第二從眞諦單中出單假。非無假説無。
第三從眞諦複假入複中。假無假不無。非無
非不無。第四從眞諦複中出複假。非無非不
無假説無不無。第五從眞諦單假入複中。假
無非無。假無非不無。第六從眞諦複中出單
假。非無非不無。假説爲無。第七從眞諦複假
入單中。假無不無入非無。第八從眞諦單中
出複假。非無假説無不無。交絡明出入有十
二句。第一從俗諦單假入眞諦單中。假有不
名無。壞有入非無。第二從眞諦單中出俗諦
單假。非無假説有。第三從眞諦單假入俗諦
單中。假無不名有。壞無入非有。第四從俗諦
單中出眞諦單假。非有假説無。第五從俗諦
複假入眞諦複中。假有假不有。入非無非不
無。第六從眞諦複中出俗諦複假。非無非不
無。假説有不有。第七從眞諦複假入俗諦複
中。假無假不無入非有非不有。第八從俗諦
複中出眞諦複假。非有非不有。假説無不無。
第九從眞諦單假入俗諦複中。假無不名有。亦
不名不有。即是非有非不有。第十從俗諦複
中出眞諦單假。非有非不有。假説名爲無。第
十一從俗諦單假入眞諦複中。假有不名無。亦
不名非無。即是非無非不無。第十二從眞諦
複中出俗諦單假。非無非不無假説名爲有
第七重明相即。次辨二諦相即。經有兩文。若
使大經云世諦者即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即
是世諦。此直道即作不相離。故言即。此語小
寛。若如波若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此意爲
切也。開善明。二諦一體。用即是即。龍光明。
二諦各體。用不相離即。衆師雖多不出此二。
今難。若二諦各體如牛角。并違諸經論。不足
難也。今問。開善色即空時。爲色起時空與色
同起故言色即空。爲當色未起已有此空故
言色即空耶。若使色未起時。已有即色之空
者。即空本有。色即始生。本與始爲異。云何相
即。本有是常始有無常。常無常異。不得即也。
若言常無常一體者。燒俗時應燒眞諦。俗生
滅時。眞應生滅。若言一體者。俗即眞時。俗應
是常。二諦但常。若眞即俗時。眞應無常。二諦
倶無常。若是一體而言俗無常眞常者。我亦
言。一體故俗常眞無常。次難。汝色即空。爲有
分際爲無分際。若有分際。異體不得相即。若
無分際。即混成一體。皆常皆無常。無分際得
一即失二諦。有分際得二諦失相即。若爲通
耶。龍光二諦異體。開善一體。今明。二諦非一
非異。離四句爲體。亦明。非一非異非不相離
即非即是即。離四句爲即。若於諦爲論。謂二
諦各體。約兩情爲異若約無所有爲論。空有
皆無所有。故言一體。若教諦爲論。約用有二
體。約中道爲論。終是一體。問若爾與他一異
有何異耶。答曰。他人二諦定境定理定一定
異。今明。於諦如空華。眼病故見空華。無有一
異。無華故不得言與空一體。教諦者。非有非
無假説有無。未曾有無。不得有二體。亦不得
言一體故與他人異。既無有無。論何物即不
即。四句皆流。彼有色有空。以色即空故著前
難。今明。色畢竟空。將何物即空耶。爲衆生見
色故。言色即空耳。有一方言云。假名説有爲
世諦。假名説空爲眞諦。既明假有。即非有爲
有。既明假空。即非空爲空。非有爲有。非異空
之有。非空爲空。非異有之空。非異空之有。有
名空有。非異有之空。空名有空。有名空有。故
空有即有空。空名有空故。有空即空有
攝法第八。論二諦攝法。爲當盡不盡耶。常有
三解。第一莊嚴云。二諦攝法不盡。所以然者。
若是惑因感虚果。此即是世諦。虚果故可空。
即是眞諦。而常住佛果體非虚假。故非世諦。
不復可空。故非眞諦。引仁王般若云。超出二
諦外。第二開善解。二諦攝盡。故云。法無不總
義無不該者。眞俗之理。舒之即無法不是。卷
之即二諦爾已。故大品云。設有一法出過涅
槃者。我亦説如幻如夢。大涅槃空如來空。第
三冶城解云。佛果爲眞諦所攝而非俗諦。所
以然者。佛果是眞實之法。無復虚假擧體妙
絶。故眞諦。擧譬如水本澄渟以風潮因縁故
生波浪。若風息浪靜還復本水之清。内合本
唯眞諦之理顯。煩惱之風起致生死之浪。生
死既息。還一眞之理故。大經云。世諦生死時
名生不生死者盡也。不生死即是佛果。生滅
言世諦。今並不同。第一解佛果出二諦外者。
大品云。不見有法出法性者。是名與般若相
應。今還有一法出二諦外。即非相應也。不同
第二解者。若言佛果爲二諦攝。即佛果定在
二諦之内。定是有無。成論云。佛雖在世不攝
有無。況滅後耶。中論云。如來在世不言有與
無。如來滅後不言有與無。云何有無所攝也。
不同第三解者。若言佛果唯是眞諦無世諦
者。即失機照之能也。問今時所明二諦攝法
盡不盡耶。解云。大乘經具有二文。此並是如
來方便爲縁之説。有時爲縁説二諦攝法盡。
有時爲縁説攝法不盡。具有盡不盡二種法
門也。又欲令攝盡即盡。欲令攝不盡即不盡。
無所妨礙。何者一家有單複六種二諦。前後
明三種二諦。有時有三諦。有諦無諦非有非
無中道第一義諦。有時攝三諦爲二諦。有無
並世諦。非有非無爲第一義諦。乃至二不二
爲世諦。非二非不二爲第一義諦。就此義得
無有出二諦。問學佛二諦云何得失。請爲陳
之。答有十句。一者定性二諦爲失。因縁假名
二諦爲得。問今只擧成論明三假義不墮失
門。彼明。三假爲世諦。三假空爲眞諦。即三假
而常四忘。即四忘而常三假。即三假而常四
絶故。有不自有。即四絶而常三假故。空不自
空故非性義。今問。三假爲世諦四絶爲眞諦
者。世諦之有爲待眞空。彼答云。世諦待眞諦
者。即世諦爲能待。眞諦爲所待。二諦便是相
待假。何得云三假爲世諦四絶爲眞耶。若三
假世諦之有不待眞空者。既不相待。便成自
性故不可答也。眞諦之名爲是世諦攝爲眞
諦攝。若是世諦攝者。即世諦還待世諦。長還
待長。若眞諦之名爲眞諦攝者。眞諦無名。何
得攝名。問相待假者。成實師云。成已而待。中
假師云。待已而成。此云何答。不然。論文自破
云。未成云何待。成已云何待。今義待時即是
成。成時即是待。故無前後之失。二者有無門。
山中興皇和上述攝嶺大朗師言。二諦是教。
又言。五眼不見理外衆生及一切法。此是二
諦外。二諦不攝。理内二諦。宛然而有。不解大
師意。執理内理外有異。三者有本無本門明
得失。他無本今義有本。不二正道。是有無之
本。華嚴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
不趣。悉皆寂滅性。故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非無。故言遠離一切趣。問何故以
二諦爲教門。答以有無爲教略有五義。一對
理明二諦是教。以理無二故非有非無。今説
有説無故有無爲教。二者望聖人體。有無未
曾有無。今説有無。此爲教縁。故有無爲教。三
者爲拔見。舊義執有無是理。由來既久。即二
見根深難可傾拔。攝嶺大師。對縁斥病。欲拔
二見之根令捨有無兩執故。説有無能通不
二理。有無非是畢竟。不應住有無中。有無爲
教。四者以有無是諸見根。一切經論盛呵二
見。斥於有無。如凡夫著有二乘著無。又愛多
者著有。見多者著無。又四見多者著有。邪見
多者執無。又佛法中。五百論師。執有聞畢竟
空。如刀傷心。方廣執無不信因果。又爲九十
六種外道所執不出有無。諸佛出世復云有
無是二理者。便増諸見心。何由可拔。故今明
有無是教門。能通不二之理。不應住有無中。
以欲息諸見故。經論明有無是教門。五者禀
教之徒。聞有無是教。能通正道。超凡成聖。故
有無是教。問以何文證二諦是教。答文處甚
多。擧一經一論。論云。佛依二諦説法。故二諦
爲教。大品云。菩薩住二諦中。爲衆生説法。爲
著有者説空。爲著空者説有。經論佛菩薩皆
明二諦是教。問若以五義二文證二諦爲教
者。今亦以五難二文明二諦非教。一者若二
諦是教者。佛説時即有。不説即應無二諦。若
爾本以二諦生於二智。佛不説二即無二智。
既無二諦。佛何所照有二智。二者若世諦是
教。六度等行皆是世諦。佛不説世諦即無世
諦。便無六度等行。若爾但有詮教法寶。便無
涅槃法寶。三者二諦爲境發生二智。二諦名
境界法寶。若二諦是教。但有詮教法寶。亦無
境界法寶。若言教生智故轉名境者。佛不説
教即無教可轉。便無有境。四者若二諦是教。
色等萬法皆是世諦。世諦既是教者。色等萬
法亦應是教。若爾佛不説世諦。即無色等萬
法。五者世諦是教者。世諦唯有教火應無實
火用。若火唯是教。口中説火即應燒口。次二
文證二諦非教。若言眞諦是教者。經云有佛
無佛性相常住。而教即有佛方有。無佛即無。
何即得常住。經云十二因縁有佛無佛常自
有之。故知。世諦非教。答諦有二種。一於諦二
教諦。於諦者。色等未曾有無。而於凡是有名
俗諦。約聖是空名眞諦。於凡是有名俗諦故。
萬法不失。於聖是空名眞諦故。有佛無佛性
相常住。教諦者。諸佛菩薩了色未曾有無。爲
化衆生故説有無。爲二諦教。欲令因此有無
悟不有無故。有無是教。而舊義明二諦是理
者。此是於諦耳。於諦望教諦。非但失不二理。
亦失能表之教。問於凡是有既失者。於聖是
空亦是失不。答一往對凡夫明聖爲得。若望
教諦皆是失也。以色未曾有無而作有無解
故爲失。問經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
一義諦。亦是失耶。答一往於諦非但不得表
不二理。亦不得能表之教。但是謂情所見耳。
若識兩種二諦。即五難自袪。問雖有此通。猶
未可見今説色有無是教諦者。不説有無即
無教諦。答以説爲教者。佛不説即無教諦也。
問若爾者唯恒有二於諦耳。即無因縁有無。
答一切法常是二於諦有無。亦恒是因縁有
無。若於二縁即是二於諦有無。諸佛菩薩了
此色即因縁有無。然於與教未曾二於二教。
若因縁有無未曾有無。如此有無能不有不
無。故名爲教。問他亦云因縁有無。與今何異。
答今言因縁有無。此是方便説耳。聖爲教化
衆生故。説是有無。叙此有無爲教也。他明道
理既是有無。故今不同。但取此一意爲正答
也。問有無望佛菩薩即是因縁有無。即是因
縁境。云何言是教。答是因縁有無可兩望之。
發智即境。能開不有不無不二即是教也。問
佛照有無有無名境。佛説有無有無是教門。
他亦云。照有無有無是境。説有無有無亦是
教。與今何異。答他但得二於定性有無。此有
無不得開不有不無故不教也。又因縁有無
是境耳。定性有無非境也。何者有不自有。由
無故有。無不自無。由有故無。是有由無故有。
有是無有。悟此因縁有無。能生二慧。既是定
性有無。即生斷常二見故不得名境也。次説
不説門明得失。他但明世諦説眞諦不説。世
諦是三假。假故可説。眞諦是四絶。絶不可説。
衆師同此一解。今問。世諦唯可説眞諦不可
説。豈非定性耶也。答今義世諦雖可説。説即
眞不可説。眞不可説即俗可説故。非是定性。
問俗即眞故不可説。此爲是俗不可説爲是
眞不可説。還是眞不可説者。若爾即俗無不
可説義。豈非定性耶。答今總觀經論。具有四
句。一世諦説眞不説。二眞説世不説。三倶説。
四倶不説。此四句有多門。今具叙之。一者世
諦説生滅。眞諦不説生滅。故云世諦説眞諦
不説也。二眞諦説不生滅俗不説不生滅。故
眞諦説世諦不説也。三世諦説生滅眞諦説
無生滅。故二諦倶説。四世諦不説無生滅眞
諦不説生滅。故二諦倶不説也。問此四句出
何處。答釋論初卷云。人等世諦故有。第一義
故無。如法性等。第一義故有。世諦故無。即是
斯義。二者明生滅。此是世諦説。不生滅是世
諦不説。不生不滅是眞諦説。非不生非不滅
是眞諦不説。是即二諦倶説倶不説也。三者
説生滅説不生滅。皆是世諦故説。眞諦不説
生滅。亦不説不生不滅。故云。世諦説眞諦不
説也。四眞諦説世諦不説者。世諦雖説生滅
不生滅。實無所説。眞諦雖無所説。而無所不
説。問世諦雖説而無所説。無所説即入眞諦。
眞諦無所説。而無所不説。還是世諦。何處有
世諦不説眞諦説耶。答有所得定性義如此
耳。世諦自是説。若無所説即屬眞諦。眞諦自
無所説。若有説還屬世諦。如此眞俗皆是障
礙法門。今明。諸佛菩薩無所得空有。因縁無
礙故。空是有空。有是空有。空是有空。雖空而
有。有是空有。雖有是空。説是不説説。不説是
説不説。説是不説説故。雖説而不説。不説是
説不説故。雖不説而常説。故得世諦不説而
眞説也。問中論云。俗諦有言説。第一義諦無
言説。諸人言。眞諦無名言。一切名言皆是世
諦。若言教爲眞諦者。言教生滅故眞諦應生
滅。若眞無生滅。汝今何以言眞諦並是教耶。
答不以言教爲眞諦。乃言。説眞説俗故言眞
俗耳。四者顯不顯明得失。有所得有無。定住
有無。不能顯道。無所得有無。方能顯道故言
顯不顯門。五者理教得失門。他但有理無教。
今有理教。六者淺深門明得失。他但明空有
爲二諦故淺。今明四重二諦故言深。七者理
内外門明得失。一理外義。二理内義。若心行
理外故云理外。心行理内故云理内。八者無
定性門明得失。如一色未曾自性。亦非是假。
於性縁成性。於假縁成假。理内外得無得亦
然。如一色未曾眞俗。貪人見色爲淨。不淨觀
人。色爲不淨也。九者約相待門明得失。問此
對治何人耶。答凡有三義。一爲學攝論人不
執三性存三無性理。三性者依他分別眞實。
分別性者。即是六塵爲識。所分別故言分別
性。依他性者。本識爲種子所依故名依他。眞
實性者。二無我眞如。三無性者。知塵無相故。
言分別無相性。依他無生性者。知本識無生
故言無生性。知無我理無性故眞實無生性。
三論云無性法亦無。他家不遣三無性。今論
遣三無性故。言皆得相待也。十者泯得失門。
若見上來諸義爲失。以無内外泯性假爲得。
故皆爲失。若能無得無失。不知何以目之。強
稱爲得。故以十門分別他今二義也
辨教第九。常途諸師。頓漸無方三種判教。於
漸教中有五時二諦。初四諦教時。事理二諦。
般若教時。空有二諦。淨名經褒貶二諦。法華
經三一二諦。涅槃教常無常二諦也。今義菩
薩聲聞藏判於佛教。今明。小乘明事理二諦。
一切大乘經。通明空有二諦。問若爾者涅槃
經明。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涅槃。以空爲
世諦。以妙有不空爲第一義諦耶。答此對三
修比丘昔日灰身滅智爲無餘涅槃。今日妙
有不空。非是判於二諦。若汝所問。何故經云
迦毘羅城空大涅槃亦空。亦空并空。豈非空
爲第一義有爲世諦耶。問四重二諦有文證
耶。答文證甚多。經云。或説世諦爲第一義諦。
或説第一義爲世諦。或説空有爲世諦。非有
非無爲第一義諦。問華嚴經爲是釋迦所説
耶。答釋迦有兩名。盧舍那釋迦。盧舍那名普
遍淨。乃是功徳之名。釋迦性名。又見者不同
有二佛。故舍那在淨土説法。釋迦在穢土説
法。故約見者。修者爲報佛短者化佛。乃如此
方釋迦爲本。十方分身釋迦爲迹。故言。舍那
爲本釋迦是迹耳
明同異第十。有兩師。一者空假名。二者不空
假名。不空假名者。但無性實有。假世諦不可
全無。如鼠嘍栗。第二空假名。謂此世諦擧體
不可得。若作假有觀。擧體世諦。作無觀之擧
體是眞諦。如水中案爪手擧爪令體出。是世
諦。手案爪令體沒是眞諦。今明義。就此兩義
爲三階。一往倶非前二解。不同食栗者。假有
法恒不空。假壁内空無性。豈非即有是空耶。
所以亦不同第二解者。若沒擧體空。即無復
世諦。若出時擧體俗有。無復眞諦。亦不得並
有時便空空時便有。第二階會時。亦並得會。
雖復有而空。即空而有。但言空時。亦不失有。
言有時。亦不傷空。還同第一不空世諦義。而
未始有一有而不空。無有一空而不有。空時
擧體空。有時一切有。亦得還同第二空世諦
義。第三階一取一捨。碩乖食栗。取用案爪。從
來二諦。不成案爪義。從來有二理各別。豈得
稱爲案爪二諦。今始得用此義。以唯是一爪
本非出沒。譬如唯是一道非有非無。而爪用
中有時而出。有時而沒。譬二諦用。或時説俗。
或時説眞。所以始是案爪義。此譬亦小分之
説。爪沒時不出。出時不沒。今無有有時不空
空時不有。此處不齊。不得擧出沒爲譬。今出
無別出。還是沒者出。沒無別沒。還是出者沒。
故空無別空。説有者爲空。有無別有。説空爲
有故也。次周顒明三宗二諦。一不空假二空
假三假空。空假者。開善等用。假空者。四重二
諦中初重二諦。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然
空。空有無礙。問若假空者。假生不生時。爲當
不於實生不假生耶。答不生有三種。若假生
不生。此無性實生義。二者自有假生不生不
於假生爲世諦中道。用眞諦之假爲世諦中。
三者明假生即不生。安不生置眞諦。若不生
不滅合論有三種不生不滅。一者不性生滅
明於俗諦。二者不假生滅明眞諦。三者俗諦
爲有故明不生。眞諦無故明不滅。二諦合論
故言不生不滅
大乘玄論卷第一


大乘玄論卷第二

 胡吉藏撰 
八不義有六重
  第一辨大意 第二明三種中道 第三論
智慧中道 第四雜問 第五論單複諸句
第六明不有有
第一辨大意者。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衆
聖之行處也。故華嚴經云。文殊法常爾。一切
無畏人。一道出生死。更無異趣也。即是論初
八不。故竪貫衆經横通諸論也。故經云。不一
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出。不生亦不
滅也。又經中明百非。非與不及無。三名亦得
通目一法。亦不無其異。不得一向一種。後別
明之。異者如不有非有及與無有。不得不異
義。如食無食。則未曾有食。若言不食。則非
是無食。故知有異也。雖異而爲洗諸法。即明
三字不異。還是一意。以八不洗除。盡淨諸法。
故經中具有百非。即還是百不百無等。故多
有所關義。所以竪入群經之深奧。横通諸論
之廣大也。明經之深處即是八不。不則不於
一切法也。以不而明義。故知。其深奧也。如成
論等釋。雖言百非百不及與絶等。而有理存
焉。謂得還成失。即是小乘觀行有所得。不離
斷常心。非關經之深遠也。今明。以不而爲義。
義即該廣也。言竪者謂之縱。縱只是深。即經
之深旨。如言非不無等。亦復不於無等。經之
深處也。横通諸論者。横只是廣闊之稱。亦爲
對治藥病。如有無相治等。悉是横論。如言有
即爲横。不有爲竪。亦如絶爲横。不絶爲竪。若
不絶爲横。則非絶非不絶爲竪。以不義據初。
如是深不亦於不。何所而不不。如言爲横不
言爲竪。横竪亦不定。隨而望之。若有無斷常
相治爲横。病息藥除故爲竪。故以隨處得論。
而言八不竪入經深者。深義經也。横通諸論
者。辨論破病用。經未始無横。如三修八倒斷
常相破。論未始不明竪。如十二門論言。若使
無有有。云何當有無。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
誰豈非遠竪義。故經明深竪不義。不義不有
有故。未始無横。論辨而明藥病。藥病無而明
不。未始無竪。不不一切。以不明義。豈不窮
深。深義亦不。即是菩薩觀行。若謂有此深遠。
即是聲聞觀也。然不義。非止入經深。亦廣明
衆行。行波若之因。會涅槃之果。皆爲八不所
不。不此深勝法。以不而爲深義。深義亦不也。
但釋八不名者故如。不生者。諸論師言。此法
不生。而不妨有種種釋生相也。今明。此不不
於生。生本來不生。亘十方横。通三世竪。一切
佛法皆同無非不生也。如成實論師云。眞理
名不生理境也。今大乘義。若有理如是生。無
有一法是有而不生也。若言有理存焉是不
生者。亦應有存焉非是有。如本有常住不生
等。如是破求之。今明。諸法不生。不生故名無
生。無生法忍既爾。不生何得有滅之對生。生
故方滅。既不生亦復不滅也。以有無三時等。
撿求滅相不可得。如論破乳。不於乳時滅。亦
不異時滅。具出彼論也
第二明三種中道。成論師解八不不同。一云
八不並是眞諦中道。亦是眞諦也。二云不生
不滅是中道。即是眞諦不有不無中道。餘六
不是俗諦中道也。今謂不然。彼不解大乘論
意。小乘義意判如此耳。今云。八不具三種中
道。即是二諦也。但成論師解三種中道。一世
諦中道。二眞諦中道。三眞俗合論中道也。世
諦中道者。世諦不出三假故。依三假明中道。
一因成假不一不異明中道也。何者一柱攬
四微爲一。是不一而一。四塵同成一假。不異
而假實殊故異。故不一一故。不異異故。不一
不異。因成明中道也。二相續不常不斷明中
道。但相續假不同。一云補處明續假也。二云
前玄與後一明續假。如識心之終想心之初
當中央爲假。三龍光傳開善云。明續假。後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