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十二門論疏 (No. 1825_ 吉藏撰 ) in Vol. 00

[First] []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825 [cf. Nos. 1508,1526]

十二門論序疏
大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時講語。此序
理深事博。言約義周。略曉六條方乃可讀。
一須深見論意。二精通法華。三妙識般若。四
善鑒老莊。五*博尋儒典。六巧制文章。余昔
已著三論文玄正言。序是人制不我釋之。但
師毎講常讀此序。而淺識之流意多紛謬。故
略陳綱要以賜門人也。序爲六分。一標大宗。
二釋題目。三叙造論意。四讃論功能。五讃
論利益。六作者謙讓
實相之折中下第一標大宗。折中者折物令
齊。謂之折中。書云。片言可以折玉。斯論明生
死涅槃萬化之法即是實相。故云實相之折
中也。所以作此語者凡有二意。一者欲秤歎
斯論。二者指斥餘人。餘人凡有四人。皆明實
相並折而不中。一者世俗之道。皆是安家全
國不淨之法。非實相之折中也。二者九十六
術。欲明己道爲眞。並是虚妄非是實相。故
折而不中。三者五百小乘論師。各執諸法相
有決定相不信畢竟空法。亦是明實相而不
折中。四者有所得大乘學人方廣之例。雖信
畢竟空鈍根自害。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
爲空見所害。亦是折而不中。故指斥餘人也。
今秤歎龍樹此論明實相而是折中。故言實
相之折中也。問云何爲實相。答叡師後釋之
凡有十不。謂不内。不外。不人。不法。非縁。非
觀。不實不虚。非得。非失。故名實相。道場之
要軌者。實相謂所觀之境。道場即能照之慧。
非實相無以生實觀。非實觀無以照實相。雖
境智宛然而實縁觀倶寂也。此之二句無理
不該無言不攝。十二門與中論名部雖異。斥
病顯道其義大同。實相即是中道也。道場謂
正觀也。宣之於口謂之論也。又實相即實相
波若。道場之照觀照般若。宣此二義謂文字
般若也。又實相即境界佛性。道場謂觀智及
菩提果性。在觀既明累無不寂。即果果性。説
四爲開非境非觀不智不斷即中道正性也。
故坐道場見佛性方得成佛。宜作此釋之。問
何故明道場復云要軌。答中論法品云。得實
相有三種。謂三乘人。涅槃云。見中道者有其
四品。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乃至上上智觀
故得諸佛菩提。今欲簡彼二乘。二乘未窮實
相之原。大士方盡其理。故偏言道場也。要
軌者明實相之軌。凡有三論。一無畏之廣。二
中論處中。三此論之略。在言雖略而爲入道
場之要故也。有諸大乘論言廣難尋。斯論辭
略顯詣。故云要也。叡師復明悟實相故則凡
得二益。一六道迴宗三乘改轍。謂累無不盡。
次整歸駕於道場畢趣心於佛地。謂徳無不
圓即其事也。又實相即如如異名。謂如如境。
道場即如如智。斯二即是二法身。宣此二種
名爲應化。現金光明三身品。攝論實相即法
身。道場之照謂内應身。説斯二義謂外應身
化。又實相即本有涅槃。道場之照即始有之
義。並是無名相中假強名相説。隨處立名。今
示此論深*博。故略叙衆義。又此論通釋大
乘教。則無義不攝故脩含一切也。問序者
依何文作此説。答後云。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即是實相。通達是義具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謂之道場
十二下第二釋題目三字即三也。十二是一
方大數治病通經。枝謂支別即十二不同也。
一科法也。更有餘義文疏已述。門者開通無
滯之秤也。藉十二言教開實相之妙理。通行
人之觀心也。餘義文疏既陳。論之者釋論也。
窮其原者窮三乘之原也。原唯有一。昔權説
有三。而封異者未尋其本故謂有三耳。若考
而窮之唯一原也。故無量義云。從於一法生
無量義。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不相
名爲實相。法華云。於一佛乘分別説三。涅槃
云。是一味藥隨其流處有六種味乃至亦有
三乘之味。皆是明一原也。盡其理者上令
乘徙轍。今令六道迴宗。此論既正釋一乘。令
九道衆生同成佛也。問破三何故云窮原。洗
六而云盡理。答原理名殊體一。從一原而有
三流。三乘諸子未窮其源故謂三異。若從流
以尋原則知原唯一。則便捨流以還原。六道
既其失道。故是乖理之義。所以須明盡理也。
又窮其原斥聖惑也。盡其理破凡迷。即令悟
不凡不聖不生死不涅槃等也。又窮其原斥
内迷也。盡其理破外執也。諸論義師未尋其
本有五百部異。若窮原者知理唯一也。九十
六術自謂得理。故異道紛然。若盡理者則衆
異息矣。又窮其原破學大乘人成有所得執
也。盡其理者斥學小乘之流也。以未盡理故
有小耳。如其盡理理既無二。何有大小耶。然
本對異流故言一耳。若捨異而存一乃至五
百皆是未窮其原未盡其理。宜深照斯意方
見作序人心。若一理之不盡者上二句標兩
門。今雙釋也。以不盡理故有六道。惑趣之
乖。惑者迷也趣者理也。謂迷一道故成六道。
一原之不窮則衆途扶疎者。衆謂多也途即
道。以不窮原故有三乘異道乃至五百部也。
扶疎謂開廣増盛之義耳。殊致之迹者。殊者
異也。致理也。迹謂足迹。即三乘足迹而不
泯寂。何猶得成佛耶。問何故作此釋論字耶。
答若直釋者應云交言曰論。然今叡師釋三
字三意明之。若釋十二取其數之大意而釋。
謂此十二無病不除無教不顯。無理不申無
觀不發。故一方數圓。故云十二也。次釋門訓
名依字釋之。今釋論取論意及論功能以釋
論。非訓名而釋。何以知之。文云。論之者欲
以窮其原盡其理。故知就意及功能釋也
殊致之不夷下第三叙造論大意也。又開三
別。初辨造論縁由。二正明造論。三明造論利
益。大士初建弘誓令九道衆生皆歸一極。今
遂保著三乘封執六道。豈不憂哉。是以龍樹
菩薩開出者之由路者。上是悲心今是悲事。
又上是大悲内充。今方便外救。即吐言作論
也。有二。前總唱十二。次正言造論。今即初
也。出謂令六道出分段三乘離變易。同勉二
種火宅所燒故云出也。出必有所因。故以十
二門爲出者之由路。假斯路而出也。作十二
門以正之者。前總標由路今叙由路事。六道
三乘並皆失道。是故秤邪。蕩彼邪迷故作十
二以正之。三乘六道並是邪路。今十二門是
正路也。問云何令六道迴宗。答有三畢竟空。
如百論述之。一者六道本來寂滅。故畢竟無
六。二者虚妄故無六謂六道。亦無六趣。如渇
人見災内六處水流。實無六趣。三者諸佛菩
薩隨六説六亦無六趣。如隨見水人説有六
水。實無有六。以悟六本不生故六道迴宗也。
三乘徙轍者。二乘折法未悟本空。大士雖知
本空照猶未盡。今此論顯畢竟空諸佛行處。
令三乘人究竟了達故。門門之中皆秤畢竟
空。智度論云。畢竟空是諸佛所行故也。問云
何爲開路塞路。答有二種塞。一六道舊迷。二
學教封著。今除此兩梗敞十二之路。從一一
路皆入實相也。正之以十二則有無兼暢事
無不盡者。第二正明造論。凡有五轉十不。謂
不内不外。不法不人。不縁不觀。不虚不眞。不
得不失。其言巧其義深。其文約其理富。無病
不破無教不申。無理不通無縁不益矣。今初
破内病。病乃萬端有無爲本。又是障中道之
根。又如來常依二諦説法。以不達因縁有無
二諦故。成性有無二病。二諦既無教不該。二
諦之迷亦無迷不攝。又小乘多著有病。學大
者多滯無病。又凡夫著有二乘滯空。又愛多
者著有見多者著空。是以斯論破此二也。問
但破有無亦申有無。答具二義。要先破有無
方申有無。故下文云有二諦。即其事也。又云。
但解釋空申第一義也。通達空則通大乘。具
足六度謂世諦也。問云何爲兼暢。答有三種
義。一破有後破無故云兼。二申世諦復申第
一義故云兼。三病無不破教無不申暢大士
之懷。故云兼也。暢亦三。一有無病除爲暢。二
者二諦教通爲暢。三暢佛菩薩心爲暢也。事
盡於有無則亡功於造化者 上破内迷今斥
外執。斯論正破於内。故先斥内傍破於外。故
後除外。造化者莊周云。魍魎因影。影由形。
形因造化。造化不知所因。今寄斥震旦莊周
以破天竺外道。良由此土無別外道。又一言
之内彼此雙盡。故斥此呵彼也。問此論何處
破造化耶 答作者門破自在天。即是其事。以
自在天能造化萬化故名造化。問何故破自
即。答有無是内迷之本。造化爲外執之
根。故伐其本而柯條自壞也。問何故事盡有
無則亡功造化。答破有無非但内病得除外
造化亦壞。而秤亡功者惑者執自在天造化
萬化故爲大功。令破除之自在不能造化。故
云亡也。理極於虚位明法無我。喪我於二際
者。破人令得人無我。前除内外兩法今次破
内外二人。即生人法二空。所以先破法後破
人者論文爾也。故下文有爲無爲法空故。何
況我耶。又前諸門多除法。至作者門方正破
人。所以先法後人者。法本人末。法難人易。
法内人外。外道計人内多執法。正破内傍破
外故也。 又若觀門次第則先明人空後辨法
空。今就説門也。又小乘已知無人猶執有法
故。不得迴小入大。今欲令迴小入大故。先破
法後除人也。虚位者實相。眞如法位異名也。
今明。有爲無爲法畢竟空。明理極在於此空。
故云理極虚位也。内道外道二我皆除故喪
我於二際。又前破有爲無爲法既空。則有爲
我無爲我亦空。故云喪我於二際。又即陰離
陰皆是二際。又我與我所名爲二際也。喪我
在乎落筌者第三節。上雖内外兩除人法倶
破。但是破立猶未破破。但是縁盡觀猶未觀
盡縁。今欲破立兩冥縁觀倶寂。故有此一對。
問叡師取何文作此意。答後三時門正明破
破。爾前明除立。故序斯意也。落筌者落是除
亡之異名。故亦云亡筌除筌等也。夫欲除所
破之我。必須亡能破之筌。若能破不亡則所
破不盡。故云喪我在乎落筌也。網魚物爲筌。
&T072933;物爲蹄。問何故以能破爲筌。答論主所
以作十二門能破之言教者。爲欲破衆生我
人等病耳。故以能破之教爲筌也。如得魚不
用筌。病破即除教也。筌亡存乎遺寄者。釋忘
能破之所以也。能破之筌所以得除。要須遺
其所寄。本寄能破之筌除所破之病。豈可存
能寄耶。必須忘此能寄所破方淨耳。遺即忘
之異名。此用莊周要其會歸遺其所寄之言
也。筌我兼忘始可幾乎實矣者。破立並忘縁
觀倶寂者。始可近諸法實相。可幾即近也。幾
乎實矣則虚實兩冥者第四對。意上除能破
所破之虚。今復泯非能破非所破之實也。得
失無際者第五對。意惑者謂能破所破爲虚
縁觀倶寂爲實。則二存爲失兩忘爲得。虚實
之病除捨。得失之念尋生。故復泯之也。冥而
無際者。上來叙龍樹五轉破病開道造論意。
今第三明得益。得益有二。初明所離益。次明
所得益。所離則累無不寂。所得則徳無不圓。
累無不寂不可爲有。徳無不圓不可爲無。即
中道法身爲益大矣。問叡師依何文作讃。答
下云。又能除大苦與大利事。故名爲大。即得
離文。離益中有二離。得益中有兩得。二離
者。一離六道二離三乘。一一中皆用玄儒兩
書語以顯佛法義。造次即儒書語。兩玄謂老
子語。忘造次於兩玄者論語云。造次弗如也。
語默失度動止乖儀。故云造次。寄此明六道
迴宗也。兩玄者即老子云。玄之又玄衆妙之
門。借此語以目前五轉。始自内外兩除終竟
得失無際謂重玄也。泯顛沛於一致三乘徙
轍。謂聖人益也。一致者老子有得一之言。故
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
天下。又法華一道清淨也。顛沛者亦出論語。
即儒書。猶是無三謂三。顛倒義耳。即是三乘
徒轍。整歸駕第二得益。前離中皆借外書語。
今得中並用内教事。初明大乘果益。乘是寶
乘直至。道場者證也。五乘即至非是乘因至
果。故云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爲大。後句
辨大乘因益。下論云。文殊彌勒等大士所乘。
謂因益文也
恢恢焉下第四歎論功能。又二。初讃當時蒙
利。次歎後代得益。亦初是盛行天竺。次辨化
流震旦。即前後二時得益彼此兩處蒙利也。
初又二。前歎論主智諦。次明群生得益。恢恢
焉者借莊周解牛喩二智也。庖丁解牛不傷
皮完。而全牛體解散牛體便空。故外篇云。庖
丁十二年不見全牛。即牛體空也。龍樹方便
波若不壞假名。明一切法即畢竟空也。如不
傷皮割完也。二乘折法明空。即傷皮割完也。
而言虚刃者即般若空慧觀一切法皆畢竟空
也。又書中云。虚刃者刀遊牛空虚之間爲
虚刃。即實慧觀一切法空也。又虚動於刃似
如割完傷皮。故名虚刃。無間謂虚無間之間
也。恢恢者大也。故書云。天網恢恢疎而不
漏。用此事者餘人見牛體實有。丁覩其空之
義。其義甚大。故云恢恢也。問此歎何物耶。
答牛喩世諦牛空爲第一義。不傷牛而空。不
壞假名而明實相。故具明二諦正明第一義。
刃正喩般若實慧也。奏希聲於宇内者。借老
子聽之不聞曰希聲也。即是二諦教也。言滿
大千實無所説。豈可有心而聽可得聞乎。故
其説法者無説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也。
像法決疑經云。如來從初得道夜乃至涅槃
不説一句。豈非二夜常言無一字之可説哉。
前明第一義今歎世諦。前歎實慧今美方便。
故具二智二諦四義。此非但歎龍樹智諦。通
叙十方三世佛智諦如此也。天地上下爲宇。
往古來今稱宙。謂大教彌布十方耳。濟弱喪
於玄津者第二得益。初得益次離益。莊周云。
少失郷土名弱喪。喪失也。弱少也。即六道與
三乘皆是失中道本郷之人也。別正取二乘
爲弱喪。即窮子是也。故云譬如童子幼稚無
識捨父逃逝久住他國也。玄津即是斯論。入
此論之津歸中道本郷也。出有無於域外明
離益也。前歸中道爲得。今離有無爲離。又
前令三乘得益。今六道迴宗。亦前是外事。今
是内事。玄儒等書無非有無。而言非有無者
同盜牛之論也。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謂天大・
地大・道大・王大。今云域者是限域之域。謂
有無爲衆見之根障道之本。與道相隔。故云
域也
遇哉下第二後代蒙利。亦是第五造論利益。
就文又二。初叙遇法。次明蒙利。蒙利亦二。
初明値教。次辨得益。値教亦四。一夷路坦。
二幽關開。三震和鸞。四馳白牛。前外國既四
歎。故此土亦復四也。叡師淨名經序云。自慧
風東扇講肆流詠已來。格義迂而乖本六家
偏而不即。中百二論文未及此。又無通鑒誰
與正之。前匠惙章遐慨思決言於彌勒者良
在於此。前大宗明。四論未來玄義多謬。又於
理猶疑。待見彌勒決耳。今論既來決疑正理。
深爲幸遇也。夷者平也。坦者坦蕩也。今開二
乘等幽隱關故云幽關既開。眞得震和鸞於
北冥馳白牛以南迥。和鸞者即天子之大駕。
五露中鸞露。有鸞鳥吐於和音。又云。鸞者鈴。
即和鈴也。喩大乘也。莊周云。北冥有魚。今
不用斯事耶。大品云。是般若從南方轉至北
方。肇云。北天之運數其然也。即釋後代幸遇
之所由也。和鸞借外事。白牛引法華内事。又
大乘有二。一總叙乘體。即萬徳是也。故以和
鸞爲喩。二別明乘宗。即平等大慧。故喩之白
牛。又前是大乘後明一乘。又上車今牛。上外
事今内事。悟大覺於夢境第二蒙利。蒙利爲
二。初明始益次明終利。二種生死長夜爲夢。
悟此夢非夢。即夢爲覺也。即百化以安歸謂
終益也。百化萬化猶萬物之異名耳。達此百
化即是實相。而實相是安穩道。故得還源反
本秤爲安歸。又前明夢喩以明覺。今擧覺事
以辨悟。文正爾也。夫如是者。上明得悟此叙
無復餘疑。如大陽既出無復暗地。既覩斯論
疑滯永除焉。復者出莊周發語之辭也。耀靈
者日也。方正也。玄者黒也。陸者處也地也。未
晞者出毛詩。東方未晞也。未晞即未明也。既
覩此論於大乘無復暗惑矣
下作者自謙。可知也。如日正盛盲人謂之未
明。斯論盛行愚人謂之未解。鄙則鄙惡。倍是
倍戻。庶者望也。日用者書云。用日不知。今謂
用日時日日有宜益。歳計謂一日二日乃至
一歳二歳。計者是計歳耳。況才之美者。上是
自謙今明推徳。景者敬也
十二門論序疏畢



十二門論疏卷上
 沙門釋吉藏撰 
  觀因縁門第一
有玄義已入大科。餘未盡者五意釋之。一釋
名門。二次第門。三根本門。四有無門。五同
異門
第一釋名門者論名有三。一者十二。二者門。
三者論。問何故不多不小但明十二。答意乃
無窮。略明五義。一者此之十二無理不通無
累不寂。隨病設藥。一方事圓。故但明十二。二
者雖復八萬法藏。略攝但有十二部經。今通
釋十二部經故論亦十二。問何以知然。答十
二部經但爲顯於一理。此十二門亦但爲通
理。以通理故則識一切教。是故當知釋十二
部經明於十二。三者衆生迴流生死有十二
因縁。此論亦觀十二因縁畢竟空寂。則十二
縁河傾佛性河滿。故但明十二。問何以知此
論明十二河傾佛性河滿。答涅槃經云。佛性
者名第一義空。此論觀察因縁明甚深空義。
故云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此義即通
達大乘。則良證也。問河有幾種。答略明其
二。一者十二縁河。二佛性河。生死深曠迴流
不息。悉能漂沒六道衆生。故名爲河。佛性
亦爾。深而無底曠而無邊。五十二位大乘賢
聖皆在其中。故名爲河。但二河傾滿凡有四
句。一者因縁河滿佛性河傾。二佛性河滿因
縁河傾。三二河倶傾。四兩河倶滿。妄想若
生正觀便滅。謂生死河滿佛性河傾。正觀若
生顛倒則滅。謂生死河傾佛性河滿。本對邪
心故稱正觀。邪想若息正亦不留。故二河倶
傾。爲衆生故示現生死方便涅槃。故二河倶
滿。四句之中初對所破。餘爲所申。四者十
二是一數之極。如淨名經天女答身子云。吾
止此室十有二年。求於女相竟不可得。龍樹
亦爾。就十二門求生死戲論本來皆空。故但
明十二。五者不應致問。若問是事則一切難
生。但應忘指取月。寧復求詮多小
次釋門然自有。經爲論門論爲經門。經爲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