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中觀論疏 (No. 1824_ 吉藏撰 ) in Vol. 42

[First] [Prev+100]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師呵云偏悟小才非此喩也。若是拘止那國
鳩摩羅耆婆法師以當此喩無所愧也。何故
羅什如朗月之照無所愧。以其善解中百故。
敢預是天竺學大乘之流無不翫味斯論。敢
者果也決也。喉衿要宗事也。喉爲内要。衿
爲外要。故借以喩焉。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
少者。此出注論者非復一師。影公云凡數十
家。河西云凡七十家。翰者。古人以雞勒毛
爲筆故秤爲翰。青目非天親。付法藏云。婆藪
槃豆善解一切修多羅義。而青目注斯論有
其乖失。故知非也。其中乖闕煩重者。略明
長行釋偈凡有四失。一長行釋與偈意乖。二
釋偈不足而秤爲闕。三少言可以通文。而長
行在重言煩也。四前章已明。後須更説故秤
爲重。曇影法師中論疏四處叙青目之失。一
因縁品四縁立偈云。此偈爲問。蓋是青目傷
巧處耳。二釋四縁有廣略。影師云。蓋是青
目勇於取類劣於尋文。三釋業品偈云。雖空
不斷。青目云。空無可斷。此非釋也。四釋邪見
品長行云。此中紛絃爲復彼助鬧。復龍樹自
有偈釋之。今文云。法師裁而裨之者。法師
即羅什也。裁其煩重裨其乖闕。於通經之理
盡者。經即中論。外國詺論爲經。付法藏經
云。提婆造百論經。智度論云。迦旃延造發智
經。故知目論爲經。於通經理盡。文或左右未
盡善者。如影師四處述之。百論治外以閑邪
者下第六通歎四論。前別嘆四論。從尋斯四
者下總嘆四論。明學之者有其深益。前別嘆
四論有二對。初内外一雙。次略廣相對。流滯
者。學内教人壅滯佛教。今祛其壅滯使佛教
宣流。故云流滯。師又云。決二壅合兩教。流二
壅者。一小乘人學小乘迷小乘故小教壅。二
大乘人學大乘迷大乘故大乘壅。今中論決
斯二教之壅使二教流也。故云祛内以流滯。
閑邪者。閑有多訓。此中正宜以靜釋之。肇師
云。于時外道紛然競起。今爲防外道紛動故
須靜而息之。大智則理深而文傳。十二門即
文精而理詣也。予翫之味之下第七作者自
謙。不能釋手者。謂手不釋卷也。并目品義題
之於首者。謂釋二十七品目也。予昔在江南
尋之不得。至京訪問又無。當是失落也
中論序疏

中觀論疏卷第一本
 釋吉藏撰 
  因縁品第一
將欲釋文大明二義。初釋因縁品名。二論開
合。釋因縁品名略爲五門。一通別門。二正
名門。三釋名門。四破申門。五同異門。問何因
縁故標中觀論。復題觀因縁品。答略明四義。
一者中觀論是一部之通名。觀因縁謂一章
之別稱。示所顯之理無二故中名唯一。能顯
之教非一故有衆品之殊。二者所申之理唯
一故總名無二。所破之病非一故有衆品不
同。三者題中觀論標章門也。觀因縁品者釋
章門也。問觀因縁品云何釋中觀論耶。答以
觀此正因縁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故此因
縁即是中道。因於中道發生正觀。觀辨於心
論宣於口。故知觀於因縁釋中觀論。如下偈
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
是中道義。問斯乃是觀正因縁明中道。云何
名破因縁耶。答觀正因縁既不生不滅。即破
邪因縁是斷常生滅。是故偈云。能説是因縁
善滅諸戲論能説是因縁。謂顯正也。善滅諸
戲論謂破邪也。問觀之與破有何異耶。答亦
得不異。亦得言異。云不異者。正觀檢邪因
縁不得。即是破邪因縁。言其異者。觀名據申
正。破名約破邪。如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不
可言破身實相破佛亦然。故觀約申正。破據
破邪。問應以論題正因縁。何故稱觀因縁耶。
答即此觀名是論字也。以觀辨於心論宣於
口。觀此因縁不生不滅故稱爲觀。問若爾何
故不云論因縁品而言觀耶。答示諸佛菩薩
如行而説。顯論從於觀生。欲令衆生如説而
行。因論發觀故立觀名也。四者標中觀論是
中發於觀。觀因縁品明觀發於中。論主因中
發觀。故名中發於觀。爲衆生故觀於因縁。顯
因縁是中。故是觀發於中。所以觀發中者。欲
令衆生亦因中發觀故也。正名門第二。問品
題因縁。是何等因縁。答總談論意因縁有三。
一從下破四縁受名。以四縁攝生義盡。今破
四縁欲釋八不畢竟無生。顯於中實令因中
發觀。故從所破受名故以目品。二者因縁義
總。故標在論初。以生死涅槃凡聖解惑皆是
假名相待無有自性稱爲因縁義。故因縁義
總。又九十六種術非因縁義。以對外道非因
縁義明一切佛法皆是因縁義因縁義總。問
何故辨此因縁耶。答亦爲釋成八不義。以萬
法皆是因縁無有自性。以無自性是故不生。
顯於中實令因中發觀。是以建首辨通因縁。
三者此品觀十二因縁。故云觀因縁品。問何
以知觀十二因縁以目品耶。答凡有三證。一
者論主偈云。能説是因縁善滅諸戲論。能説
是因縁者。謂説十二因縁不生不滅等。故知
是十二因縁。故青目釋云。前爲聲聞人説十
二因縁是生滅法。後爲菩薩説十二因縁不
生不滅。二者論引大品經云。菩薩坐道場時
觀十二因縁如虚空不可盡。三者後小乘兩
品外人問云。前已聞大乘法入第一義。今欲
聞聲聞法入第一義。論主還擧十二因縁答
之。小乘從十二生滅門入第一義。則知大乘
悟十二無生滅門名入第一義。以三義推之。
故知觀十二因縁以目因縁品也。問何故從
觀十二因縁立名不從破四縁受稱也。答略
明十義。一者十二因縁正明内法過患。菩薩
欲度十二因縁河。故觀於十二。四縁通有爲
無爲。不正明内法過患。故菩薩不欲度於四
縁河。故不就四縁以明觀行。但爲外人不受
十二無生故擧四縁生立有生義。今破四縁
生還成十二無生義。所以觀十二縁也。二者
十二因縁通於得失苞含大小。是故觀之。如
不達因縁成於兩見。一邪因外道。二無因執
計。擧此二迷則總收九十六種術。得於因縁
亦有二人。一者聲聞。二者菩薩。是故十二
該羅得失苞含大小。三者經言。三狩同度十
二縁河。二乘未盡其原。猶如兎馬。大士方
徹其底類彼象王。此論欲明菩薩所行故觀
於十二。四者經曰。凡夫順十二因縁故流轉
生死。二乘逆十二因縁沈彼涅槃。大士體此
因縁本自不生故不同凡夫之順。今亦不滅
則異二乘之逆。故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
薩行。此論欲申明菩薩所行故觀於十二。五
者此論引大品云。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
縁不生不滅如虚空不可盡。即具三種波若。
十二因縁不生不滅即實相波若。由十二因
縁本無生無滅發生正觀即觀照波若。爲衆
生故如實説之即文字波若。問觀因縁但是
般若亦是傴和不。答大士體因縁雖畢竟空
於六道衆生宛然而有。以照因縁有本來畢
竟空名爲傴和般若。照畢竟空於衆生宛然
而有名般若傴和。以因縁能生權實兩慧爲
法身父母。故命初觀之。六者大涅槃經明五
種佛性。蓋是諸佛之祕藏萬流之宗極蘊在
因縁之内。所以然者十二因縁不生不滅謂
境界佛性。由十二因縁本無生滅發生正觀
即觀智佛性。斯觀明了即名菩提果佛性。正
觀既彰生死患累畢竟空永滅。即大涅槃果
果佛性。然十二因縁本性寂滅未曾境智。亦
非因果。不知何以目之強名正性。正性者五
性之本也。然此五性更無別體。但因縁一法
轉而爲五。因縁既具五性。是以命初即須論
之。七者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
滅已寂滅爲樂。雪山大士歎斯一偈爲全如
意珠。爲此半行偈棄捨身命。若住十二因縁
迴流生死。是則無有常樂我淨。此論觀彼十
二因縁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即生滅便息。生
滅既息是則爲常。既其有常即具我樂淨。有
斯大利故初觀因縁。八者此論雖無法不窮
無言不盡。統其要歸會通二諦。然二諦隨處
明之今就因縁辨。則其言顯易。因縁宛然常
畢竟空名第一義。雖畢竟空而因縁宛然稱
爲世諦。此論正申二諦。故觀因縁。九者欲
釋中觀論三字。故明於因縁。十二因縁不生
不滅具三種中道故稱中。發生三觀目之爲
觀。以觀辨於心論宣於口目之爲論。一部始
終但釋三字。是以因縁建乎首篇。十者大明
物病不出二種。一者執性。二者迷假。此論
正破性假二生悟入無生。故觀因縁。問云何
破性假耶。答既稱因縁。即知假因託縁無有
自性。故性病便息。本對自性是故有假。在性
既無。假亦非有。性假若空便入實相。是故論
云。因縁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有自性云
何有是法。問此論但應破洗迷執蕭焉無寄
玄道自通。何故乃解五種佛性及三種波若。
答關内中論序云。其實既宣。其言既明。則
於菩薩之行道場之照朗然懸解矣。菩薩之
行爲因。道場之照爲果。内外迷執既盡大乘
因果則成。斯乃總攝萬流。豈止乎十義。因縁
一品既具此十門。自下諸文其義亦類。若精
鑒斯意則如白日朗其胸衿甘露流其四體
矣。問三種釋因縁。正用何耶。答正用通因
縁。以通必攝別。十二門亦然。釋名門第三。問
云何名爲因縁。答依下偈云。因縁所生法我
説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略明
因縁凡有三義。一者因縁是空義。以因縁所
生法即是寂滅性故知。因縁即是空義。二者
因縁是假義。既無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復
空故不得言空。爲化衆生故以假名説。故
因縁是假義。三者因縁是中道義。即此因縁
離於二邊。故名爲中道。蓋是論文自以三義
釋之。四者依名釋義亦有三種。一者種子親
而能生爲因。水土疎而助發故爲縁。二者本
無互體。辨之令有故稱爲因。有可生之義假
縁助發。故目爲縁。故互具有無二義種受因
縁兩名。故曰因縁。三者毘曇人云。攝因爲
縁故名因縁。又經有三説。一者但作因名。如
六因十因之例。六因如雜心説十因地持論
明。二者但作縁名。如四縁十縁之流。四縁
經論皆備。十縁如舍利弗毘曇叙。三者因縁
兩説皆如十二因縁。此皆適化不同故立名
非一也。破申門第四。問上云破因縁名因縁
品。破何等人耶。答異執乃多略標四種。一
摧外道。二折毘曇。三排成論。四呵大執。總
談外道凡有二計。一計邪因。二執無因言邪
因者略明三種。一者即一因外道。謂自在天
等之一因縁能生萬類之果。二者宿作外道。
謂萬法之果但由往業無有現縁。三者現縁
外道。謂四大和合能生外法。男女交會能生
衆生。二者無因外道。謂萬法自然而生不從
因生。所言毘曇因縁者本有果性。假六因四
縁辨之令生。即二世有義。所言成實因縁者。
雖不明因中本有果性但果有可生之理。故
假三因四縁辨之得生。即二世無義。所言大
乘因縁者。如成論大乘明世諦有三假。假是
不自。而世諦三假名爲因縁。如舊地論師等
辨四宗義。謂毘曇云是因縁宗。成實爲假名
宗。波若教等爲不眞宗。涅槃教等名爲眞宗。
如斯等類並是學於因縁而失因縁。故正因
縁成邪因縁。如服甘露反成毒藥。亦如入水
求珠謬持瓦礫。此論破洗如此因縁故云破
因縁品。以破如此邪執因縁申明大乘無得
因縁。故以目品。問龍樹菩薩對縁云何。答有
四種人學因縁而失因縁。一者犢子云。因縁
謂性。五隱因縁別有人法生。四大因縁別有
眼法生。二者毘曇因縁。無有人法。而有眼
法。三者成實因縁。明世諦因縁倶有假人法。
眞諦即倶無。四者方廣云。都無世諦人法因
縁。如此四人並學因縁失因縁。故破此四人
申正因縁。故以目品。同異門第五。問中論
破因縁品與十二門論觀因縁門。此有何異。
答破邪因縁申正因縁。其義大同。但文有廣
略離合爲異。此論因縁一品攝彼三門。亦合
彼三門爲今一品。如因縁門即是此品如諸
法自性不在於縁中一偈。第二觀有果無果
門是此品別破四縁初偈。第三觀縁門是此
品結破四縁偈。問何故離此一品爲彼三門。
答彼論欲示總別觀義。總謂因縁門。別謂因
門及以縁門。此論但明總觀不明於別觀。而
文互有廣略義可知矣。第二明論章開合。尋
天竺之與震旦著筆之與口傳敷經講論者凡
有二種。一者直解釋。二者科章門。如曇影
制疏明。此論文有四卷。品二十七。領其大宗
爲破衆生斷常之病申二諦中道。令因此中
道發生正觀也。二者北立三論師明。此論文
有四卷。大明三章。初有四偈。標論大宗。第
二從破四縁以下竟邪見品破執顯宗。第三
最後一偈推功歸佛。以初攝初故四偈標宗
在於初品。以後攝後故最後一偈推功歸佛
在後品也。師云夫適化無方陶誘非一。考聖
心以息病爲主。縁教意以開道爲宗。若因開
以受悟即聖教爲之開。由合而受道則聖教
爲之合。如其兩曉並爲甘露必也。雙迷倶成
毒藥。豈可偏守一途以壅多門者哉。具如法
華玄義以備斯意矣。但末世鈍根尋其長文不
見起盡。講經論者相與開之。問經有序正流
通。論何故無耶。答大聖三達圓明鑒二世根
性。故立通別兩序。弟子智猶未逮故不立之。
又群生不窮大悲無限。非止益當時。欲遠傳
遐代故有流通。弟子造論但當時解益不敢
傳通後世。故不立流通。二者造論本爲通經。
故不別立流通也。問餘論有正説餘勢。此論
何故無耶。答無畏廣本故有。今即是略論故
無。二者因事表理。正以略於初後故名中論。
自攝嶺相承分二十七品以爲三段。初二十
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觀行。次有兩品。破
小乘迷執辨小乘觀行。第三重明大乘觀行
推功歸佛。所以有此三段者正道未曾小大。
赴大小根縁故説大小兩教。而佛在世時衆
生福徳利根禀斯兩教並皆迷失。論主破彼
二迷倶申兩教。是故有三段之文。又菩薩欲
遍學諸道。初已知大道。次須識小。則權實
洞明可得大小雙化也。問龍樹爲何人雙破
大小雙申兩教。答略爲四縁。一者爲學大失
大故破大申大。何以知然。十二門論云末世
衆生薄福鈍根雖尋經文不能通了。我愍此
等欲令開悟。即此論云。聞大乘法説畢竟空
不知何因縁故空。遂失二諦。故知。爲破學
大失大之縁申於大教也。又三世十方佛赴
大縁而説大教。三世十方四依菩薩赴大縁
重説大教也。二者爲小縁而申大教。以封執
小乘障隔大道故須破小而明於大。亦有文
證故初品破毘曇四縁。乃至燃可燃品破薩
婆多執法犢子部計人。即其事也。又三世十
方佛爲二縁而説大乘。一爲直往菩薩。二爲
迴小入大之人。三世十方四依菩薩造論亦
爲二人前爲學大乘失大故破大申大。即是
直往之人。次爲破學小障大令迴小入大也。
三者爲九十六種外道執邪障大乘之正故破
邪申正。論處處有文。又三世佛就大乘中
破外道。令外道悟入大乘。如涅槃六師及
十仙之類。三世四依亦爾。破九十六邪令
迴邪入大乘之正。四者四依爲未曾學大小
乘内外之縁。如始出家二衆及在家二衆。爲
此衆生直論大法令其取悟。以此等縁雖未
曾學大小。内外而無始任運在虚妄失道計
有内身外物。今直令觀行求撿。無從便得悟
道也。次申小乘亦爲四縁。一爲學小乘失小
故破小申小。即小乘因縁品是。二爲破外道
障於少乘令迴邪入正。前令迴失從得。今便
迴邪入正。即邪見品是。三爲大乘菩薩申於
小教。自有菩薩解大而未通小。如法華藥草
喩品有此菩薩。今令菩薩解大解小即悟於
權實二智。二十五品破大申大令菩薩悟實
智。次兩品令菩薩悟權智。便入佛知見得成
法身。十方三世佛出世大意既爾。四依菩薩
出世大意亦爾。四依菩薩出世大意亦爾。故
四依如佛亦即是佛也。四爲未曾學大小内
外之人直爲説小乘教。令其悟小乘道果也。
又總判四種障障於大乘。一外道障中之重
障中之遠。二小乘障中之次。三有所得大乘
障無所得。四無明都不識大小。而昔本有大
乘根性菩薩爲之説大。令破此四迷又令此
四人悟入大也。小亦有四種障。一外道。二
有所得小。三偏執大以大斥小。如法華論偏
執一乘菩薩。四無明都不識大小。今亦令此
四人悟入小也。問十二門與中論申破何異。
答中論破四迷申大小二教。十二門亦破四
迷而獨申大教。第三重明大乘觀行推功歸
佛者凡有十義。一者欲示小乘破邪見不盡。
顯大乘破邪見盡。故重明大乘破邪見。二者
前明從大生小。後辨攝小歸大。故重明大。如
法華經總序十方諸佛及釋迦一化。凡有三
輪。一根本法輪。謂一乘教也。二枝末法輪
之教。衆生不堪聞一故於一佛乘分別説三。
三從一起故稱枝末也。三攝末歸本。會彼三
乘同歸一極。此之三門無教不收無理不攝。
如空之含萬像若海之納百川。今論三段還
申佛三經。初二十五品申一乘根本之教。次
兩品申佛枝末之教。後重明大乘申攝末歸
本。是故有三段之文破此三迷申茲三教。並
是佛功。故最後推功歸佛。三輪之經既無教
不攝。申三輪之論亦無教不收。是故斯論窮
深極廣也。三者初申大乘。次申小乘。則似
成大小乘論不專名大論。以其中間雖復明
小以初後並大故名大論。四者示小不苞大
大能含小。由具明一化始終大小諸教然後
始名大乘論。是故第三重論大乘。至論未曾
大小耳。五者申大有其二門。一者就大申大。
二者擧小顯大。二十五品即是就大申大。後
之兩品擧小顯大。六者前但爲大縁申明大
法。後但爲小縁不堪受大故請説於小。所以
明小。七者此論正明中道。欲辨觀中道者凡
有四人。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乃至上智觀
故得諸佛菩提。前二十五品已明上智及上
上智觀得菩提。後之兩品次辨中下二智得
菩提義。故此論文云。上已聞大乘法入第一
義。今欲聞聲聞法入第一義。第一義即中道。
故知。中道無二入者投法不同即其證也。八
者初明大次辨小。惑者便起大小二見。是故
最後倶泯二見明正道未曾大小。九者申大
乘有二門。一者前略後廣二者前廣後略。初
七品略明大乘觀行。次作者品已去廣明大
乘觀行。此是爲解義故。二者二十五品廣明
大乘觀行。後一偈略明大乘觀行。爲易持故
也。十者二十七品雙破大小二邪。倶申二正。
惑者便起邪正二心。是故最後雙泯二見。道
門未曾邪正故後長行云。無人無法不應生
邪見正見。體用權實亦爾。初大次小。從體
起用從實起權。次攝用歸體收權入實。入實
則無復有權。亦未曾有實。如是五句故云佛
不能行不能到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不
知何以目之約此論則稱爲中。經則名爲妙
法法身佛性波若。問依經明佛前説聲聞法。
後説菩薩法。論主應前申小教後論大乘。何
故前大後小耶。答經乃前小後大。但此論正
申大乘傍申小教。故前申於大後申於小也。
又佛雖説小意在於大。故法華云。諸佛如來
但爲教菩薩。今欲申佛本意故初明大也。又
佛經亦前説於大後明於小。如初在道樹説
華嚴之教。後趣鹿苑轉小乘法輪。今亦依佛
此旨故前大後小。就二十五品舊開爲二。初
二十一品破世間人法明大乘觀行。後四品
破出世人法明大乘觀行。所以世出世倶破
者。禀教之流謂世出世爲二。故成二見。故
大品云。諸有二者無道無果。涅槃云。明無明
愚者謂二。華嚴云。迷惑賢聖道生死涅槃謂
二。法華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天親釋
云。衆生界與涅槃界不離。衆生有如來藏故。
淨名云。悟不二故得無生忍。今欲破如此二
見申無二之道。故前破世間後破出世。今明
求世間出世間畢竟不可得。即是非世非出
世乃名中道。所以前破世間後破出世者。蓋
是從易至難爲次第故也。就二十一品又開
爲三。初至觀業有十七品。破禀教邪迷顯中
道實相。第二觀法一品次明得益。第三時因
果成壞有三品。重破邪迷重明中道實相。所
以開此三者依智度論釋習應品。初正説菩
薩習應波若。第二明於得益。謂重罪消滅諸
天守護。三重明習應。諸佛説經既其有三。
菩薩造論義亦如是。以邪教覆正經其義不
明照。故破於偏邪顯中道之實相。中道之實
相既顯三乘賢聖由之而成。故次明得益。睿
師序云。其實既宣其言既明。於菩薩之行道
場之照朗然懸解矣。但略説未周兼鈍根難
悟。故重破邪迷重説實相也。就初十七品又
開爲二。初有七品。略破人法明大乘觀行。次
十品。廣破人法辨大乘觀行。初略後廣爲解
義故。又利根易悟略釋便解。鈍根難了廣開
乃悟。就七品即爲七段。就因縁品中自開爲
二。第一牒八不享造論意。第二重牒八不而
解釋之。就第一又二。初牒八不第二序造論
意。就牒八不分爲三別。第一正牒八不明所
申教體。第二半偈歎八不之用。第三半偈敬
人美法。初明教體。即是二諦。次明教用。即
是二智。所以先明二諦次明二智者。然諦智
未曾一二。不二而二。故諦智方便約縁不同。
非諦無以悟智。非智無以明諦。如來内智明
了外照根縁。故説二諦言教。内有二智外
説名諦。即是智能諦所。諦不説諦諦還説智。
即是諦能智所。欲明諦智行説因縁。今正赴
縁説教。故先明於諦次辨於智也。又先明二
諦後明二智者。前正明説教後明教意。所以
説八不二諦者。爲令衆生發生二智故也。望
佛從本至末。望縁即是因教發智也。又此論
正申二諦傍明二智義。故先説諦而後智。百
論正明二智傍明二諦。故先智而後諦也。問
何故標八不有論初也。答略明十義。一者爲
欲辨經論資申之義。八不即是三世諸佛方
等要經。論主禀經發生二智然後爲物造論。
此即是經資於論。後解釋八不破外道迷失。
謂論申於經也。所以須牒經者。恐小乘之流
不生信受。故命初標經八不即明勸信意也。
二者題標中論。今解釋之。初標八不即是中
道。後解釋八不即是明論。是以題文稱中論
也。三者序衆生失本。故牒八不在論初。問
失八不爲有幾人。答略有四人。一者迷失八
不故有六道紛然。如涅槃經云是一味藥。隨
其流處有六種味。即是失中道佛性成六道
味。八不即是中道佛性也。二者諸外道等求
此一道而不能得。故成九十六種。如涅槃經
云凡夫之人雖加功苦不得是藥。三者二乘
之人封執諸法決定有生。聞説無生心不信
受。如智度論云。佛滅度後有五百部。聞畢
竟空如刀傷心。四者學大乘人聞畢竟空。遂
成斷見失於罪福。又無二諦。如此四人並失
八不。今欲題其失本以顯曉示之。令知所失
故在論初。四者示衆聖得原故標在論初。得
此八不亦有四人。如涅槃云。觀中道者凡有
四種。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縁
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
得諸佛菩提。以爲欲明衆聖得本故題之在
首。五者此論以二諦爲宗。八不正明二諦故
標之在初。六者欲示學教人所表。如來説生
死涅槃因果等法者。爲表不生死不涅槃不
因果之正道也。七者欲明八不言約意包總
攝衆教。故標在初。智度論云。四悉檀攝十二
部經八萬法藏。三悉檀可破。第一義悉檀不
可破。雖説三悉檀爲顯第一義悉檀。第一義
悉檀是八不。今欲明八不攝四悉檀及十二
部經八萬法藏。故標在初。問何以知八不即
是第一義悉檀。答智度論引中論八不釋第
一義悉檀。故知。八不是第一義悉檀也。八
者欲明此論是折中之説。前無序分。後略餘
勢。命初即標中道。九者初標中觀論是標章
門。次題觀因縁品謂釋章門。明八不是釋因
縁。是故偈云能説是因縁善滅諸戲論也。問
八不即是因縁。論破因縁應破八不。答了因
縁即是八不則申而不破。迷因縁即是不八
即破而不申。故標八不因縁滅不八戲論。此
即釋因縁品在論初意。八不則是因縁八不
既在論初。因縁即居衆品之首。十者欲分大
小二論不同。故初標八不。小乘論則是生滅
之論。故有生滅觀。大乘論是無生滅論。故
初明無生滅觀。問何以知然答法華曰。昔於
波羅&T011559;轉四諦法輪。分別説諸法五衆之生
滅。小乘四諦十二因縁皆是生滅。苦集即是
相生故名爲生。滅道爲明還滅故是滅義。三
諦並是有爲故入無餘。時悉捨故是斷。滅諦
是無爲稱之爲常。三諦有差別名之爲異。滅
諦無差別故稱爲一。苦集是生死法故名爲
來。滅道爲欲反原稱之爲出。故滅諦名滅止
妙出。四諦既爾。十二因縁亦然。十二相生爲
生。十二還滅爲滅。滅十二爲斷。得無爲曰
常。十二三世因果不同名之爲異。滅十二無
三世因果名之爲一。七果從五因而來目之
爲來。滅十二出生死故稱之爲出。則知。爲
二乘明生滅法。故是生滅觀。成實雖有五聚
明義四諦爲其正宗。毘曇之流亦復如是。今
欲簡異小乘生滅論明大乘無生滅論。諸法
本自不生。故非苦非集今亦無滅。故非道本
自無生豈有苦集可斷。今亦無滅豈有無爲
之常。下例可知。問何以知不生不滅明無四
諦耶。答下四諦品外人難論主。若一切法空
無生亦無滅。如是即無有四聖諦之法。即良
證也。問生滅論既名四諦無生滅論是何諦
耶。答即是一實諦。如勝鬘明一實諦是究竟
圓極之性。即顯斯論是究竟圓極滿字論也。
此即是一種正意釋八不也。問法華信解品
云。四大聲聞説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大無
小。小乘亦有八不。與大乘何異。答五義不
同。一者小乘人但得衆生空。故得衆生不生
不滅。未得法空未得法無生滅。大乘則人法
倶無生滅也。二者設如成實論及智度論。明
小乘人具得二空倶無生滅者。但是拆法明
無生。未得本性無生。大乘則明本性無生也。
三者小乘人滅生滅方得無生滅。此猶是生
滅。有生滅故是生也。滅於生滅故是滅。故
小乘無生滅猶是生滅。故涅槃云。二乘之人
名有所得也。四者小乘人但得三界内人法
無生。大乘人具得内外一切法無生。五者小
乘人但見虚妄無生。不見中道佛性無生。故
但見空不見不空不行中道。大乘則異之。見
虚妄無生又見中道佛性無生也。然八不文
約義豐。意深理遠。自攝嶺興皇隨經傍論破
病顯道。釋此八不變文易體方言甚多。今略
撰始終以二條解釋。一者就初牒八不略釋
解之。後重牒八不廣料簡也。就初牒八不述
師三種方言。第一云。所以牒八不在初者。爲
欲洗淨一切有所得心。所以然者有所得之
徒所行所學無不墮此八計之中。如小乘人
謂有解之可生有惑之可滅。生死無常爲斷。
佛果凝然是常。眞諦無差別故一。俗諦方有
差別不同故異。衆生從無明地流轉故來。反
本還原故出。今二十七品横破八迷。竪窮五
句。以求彼生滅不得故云不生不滅。生滅既
去不生不滅。亦生滅。亦不生滅。非生滅。非
不生滅五句自崩。是故論末偈云。一切法空
故世間常等見何處於何時誰起是諸見。次
偈推功歸佛云。瞿曇大聖主憐愍説是法悉
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故此論一部横破八
迷。竪窮五句洗顛倒之病。令畢竟無遺。即
是中實故云不生不滅乃至不常不斷也。然
非生非不生既是中道。而生而不生即是假
名。此假生假不生即是二諦。故以無生滅生
滅以爲世諦。以生滅無生滅爲第一義諦。然
假生不可言生不可言不生。即是世諦中道。
假不生不可言不生不可言非不生。名爲眞
諦中道。此是二諦各論中道。然世諦生滅是
無生滅生滅。第一義無生滅是生滅無生滅。
然無生滅生滅。豈是生滅。生滅無生滅。豈
是無生滅。故非生滅非無生滅。名二諦合明
中道也。師又一時方言云。所以就八不明三
種中道者凡有三義。一者爲顯如來從得道
夜至涅槃夜常説中道。中道雖復無窮略明
三種。則該羅一切故就此偈辨於三中。總申
佛一切教。二者此論既稱中論。故就八不明
於中道。中道雖多不出三種。故就此偈辨於
三中。三者爲學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墮在
偏病。今對彼中義不成欲成中義故辨三種
中也。問云何學佛教人三中不成。答他云。實
法滅故不常。假名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名
世諦中道。今謂不常猶是斷。不斷猶是常。唯
見斷常何中之有。又言。因中未有果事故言
非有。有得果之理故言非無。非有非無爲世
諦中道。考而論之非有猶是無。非無猶是有。
亦無中矣。又云。眞諦四絶故名爲中。今請
問之。爲有四絶之理爲無此理耶。若有四絶
之理則名爲有。不得稱中。若無四絶之理則
無眞諦。亦非中矣。又眞諦定絶不可不絶此
乃是偏。何謂中道耶。又中是無礙。眞諦定
絶遂不得不絶。既其有礙云何名中。又眞諦
四絶絶除四句。則是無於四句。故名爲斷。有
此四絶之理則名爲有。故是常見。故成壞品
云。若有所受法則墮於斷常。當知所受法若
常若無常。彼二諦合明中道者。謂非眞非俗
名爲中道。是亦不然。非眞猶是俗。非俗猶是
眞還是二諦。更無別中。以此推之三中不
成。爲對此三種中不成故今明三種中道。問
云何辨三種中耶。答他有有可有則有生可
生。則有生可生則有滅可滅。有生可生生不
由滅。有滅可滅滅不由生。生不由滅生非滅
生。滅不由生滅非生滅。生非滅生故生是自
生。滅非生滅故滅是自滅。自生則是實生。自
滅則是實滅。實生實滅則是二邊。故非中道。
今明無有可有以空故有。則無生可生亦無
滅可滅。無生可生由滅故生。無滅可滅由生
故滅。由滅故生生是滅生。由生故滅滅是生
滅。生是滅生生不自生。滅是生滅滅不自滅。
生非自生但世諦故假説生。滅非自滅但世
諦故假説滅。假生不生假滅不滅。不生不滅
名世諦中道。對世諦生滅明眞諦不生滅。以
空有爲世諦世諦假生假滅。有空爲眞諦眞
諦不生不滅。此不生不滅非自不生不滅。待
世諦假生明眞諦假不生。待世諦假滅明眞
諦假不滅。非不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二諦
合明中道者無生滅生滅爲世諦。生滅無生
滅爲眞諦。無生滅生滅。豈是生滅。生滅無
生滅。豈是無生滅。故非生滅非無生滅名二
諦合明中道。問後明三中與前何異。答前明
二諦中道。是因縁假名破自性二諦。故名爲
中。第三雙泯二假稱爲體中。故前語有四重
階級。一者求性有無不可得。故云非有非無
名爲中道。外人既聞非有非無。即謂無復眞
俗二諦便起斷見。是故次説而有而無。以爲
二諦接其斷心。次欲顯而有而無明其是中
道有無。不同性有無義。故次明二諦用中雙
彈兩性。次欲轉假有無二明中道不二故明
體中。此是攝嶺興皇始末。對由來義有此四
重階級。得此意者解一師立中假體用意也。
又初非性有無以爲中者此是假前中義。次
而有而無名爲二諦是中後假義。次假有非
有假無非無二諦合明中道者此是假後中
義。問破性中此是假前中。二諦表中道是假
後中。云何是中前假中後假耶。答中前假者
未説體中。而前明於假。則上而有而無是也。
中後假者説體中。竟方説而有而無是也。又
中前假即從有無入非有非無。從用入體。中
後假非有非無假説有無。從體起用也。中假
義内具足明之。今略示大宗也。後意明漸捨
義。則世諦破性生滅。以辨不生不滅明於中
道。眞諦破假生滅。以辨不生不滅明於中道。
二諦合明中則雙泯假性。欲同明二諦倶無
生義故與前異也。問世諦不性生云不生。眞
諦不假生明不生。此是釋八不。今二諦合明
中道則云非生滅非不生滅。即是非八不。非
非八不云何是釋八不義。答八不言約意包。
若有生滅無生滅猶是生滅義。非生滅非不
生滅乃是無生滅義。故二諦理雖泯生無生
猶是釋八不義也。師又一時方言云。世諦即
假生假滅。假生不生。假滅不滅。不生不滅
爲世諦中道。非不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二
諦合明中道者非生滅非不生滅。則是合明
中道也。問此與上何異耶。答此有二意。一
者則世諦生是不生。如色即是空。故不生即
是世諦也。眞諦亦不生者此則明相因義。因
世諦生故明眞諦不生。云此是師正意也。二
者欲示階漸明義者世諦中不生不滅。即是
眞諦之假。非是破性明中。乃明世諦假生雖
生不起。世諦假滅雖滅不失。故生滅宛然而
未曾生滅。故世諦之中即是眞諦之假。眞諦
假不生滅此是生滅無生滅。故不生不滅宛
然而未曾無生無滅。故是二諦合明雙泯二
諦。大意如前。問云何乃取眞諦之假爲世諦
中耶。答師云。方等大意言以不住爲端。心
以無得爲主。故説世諦爲令悟眞。故以眞諦
假爲世諦之中。如涅槃云。欲令衆生深識第
一義故説世諦。又云五受陰空名爲苦義。説
苦爲令捨樂亦不住苦故以空爲苦義。説俗
不令住俗乃令因俗悟不俗。故以眞諦爲俗
義。眞諦之中亦爾。説不生爲明非生非不生。
故非生非不生是不生義。乃至説眞俗二令
悟不二。故不二以爲二義。華嚴云。一切有
無法了達非有無。即其事也。方言甚多略明
三種。至後重牒八不廣料簡之。能説是因縁
善滅諸戲論下第二明教用。即是辨二智中
道。以佛智能説八不中道滅諸戲論。即是教
之用也。又初一偈正説八不。此偈明説八不
意。所以説八不者有二種意。一爲顯三種中
道。二爲滅諸戲論。佛説八不既有二意。今
標在論初申八不者亦有二意。故摩耶經云。
龍樹燃正法炬滅邪見幢。楞伽云。爲人説大
乘能破有無見也。既是佛智能説故須明於
二智。此二智由二諦中道而生。二諦既是中
道。故二智亦是中道。二智謂方便及以實智。
亦具三種中道。實方便不可定言方便。不可
定言不方便。謂方便慧中道。方便實不可定
言實。不可定言不實。名爲實智中道。此是
二慧各明中道。實方便則非方便。方便實即
非實。非實非方便謂二智合明中道。非實非
方便名一正觀。非眞非俗名一正境。境智是
因縁之義。既稱境智是則非智。既稱智境是
則非境。非智非境泯然無際。前雖開境智竟
無所開。後雖合境智亦未曾合。若遊此玄門
則戲論斯寂。故龍樹致敬。問二智二諦皆是
中道顯正性不答亦得也。問與涅槃五性何
異也答此中明二智與二諦。則二智是果性。
以明佛二智故也。二諦是佛所照之境。但有
此兩性。此境智皆開發正性。非境非智亦有
正性義也。問何故彼明五性今明兩性。答正
明二智之能説二諦之所説。不正明因果。故
但有二性。彼經正明因果開發正性。故明五
性義也。若就論主悟二諦發生二智。亦是因
因。開發正性故亦得具五性也。師又釋。能
説是因縁開爲二雙。上半破邪顯正。下半敬
人歎法。能説是因縁者歎佛智能説三種中
道因縁。即顯正也。善滅諸戲論者第二破邪
也。謂能説八不因縁滅不八戲論。不八戲論
者即二乘人是也。令二乘人迴小入大也。又
破菩薩有所得生滅心。令菩薩悟入於大。即
知。説八不因縁破三乘人戲論。令三乘人皆
悟入大乘也。又就觀法品明戲論有二。一者
愛論。謂於一切法有取著心。二者見論。於
一切法作決定解。又利根者起見論。鈍根人
起愛論。又在家人起愛論。出家人起見論。又
天魔起愛論。外道起見論。又凡夫起愛論。二
乘起見論。今説此八不滅二種戲論也。師又
約漸捨義明五種戲論。一者佛有誡勸二門。
諸惡莫作名爲誡門。諸善奉行名爲勸門。惡
有乖理&T028384;墜。損他感苦故名戲論。善是符理
清昇。利他招樂故非戲論。二者善有二門。有
所得善不動不出名爲戲論。無所得善能動
能出故非戲論。三者得無得二名爲戲論。如
云明與無明愚者謂二。諸有二者無道無果。
若有得無得平等不二者名不戲論。智者了
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第四明二
與不二是二邊並是戲論。若能非二不二中
道則無戲論。次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並是名
相皆是戲論。言亡慮絶則非戲論。第五若有
戲論若有不戲論並是戲論。若無戲論無不
戲論方是不戲論也。問何故就戲論不戲論
明二智中道。答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故
名戲論。無戲論者即是慧眼故名爲中也。我
稽首禮佛者。此第三推功歸佛論主致敬。明
向能説是因縁善滅諸戲論者。此是佛説非
是我説也。又稽首者欲請佛加護。敢佛弟子
有所説法無不承於佛力。今欲申佛無生二
諦破於衆邪。故請佛加護。又龍樹未悟無生。
欲自樹爲佛從。託迹海宮得無生忍。方以佛
爲師己爲弟子。是故禮也。又論主因佛悟無
生。今報佛恩。是故禮佛。又禮佛者欲令後
人於論生信。明八不者此是佛説。非天魔外
道調達等説。亦非我説。此是佛説。以小乘人
不信一切法畢竟空。如刀傷心故推功歸佛
也。問云何名諸説中第一。答九十六種術名
爲邪説。非是第一。諸佛正法名爲第一。就
佛説中有大乘小乘。小乘不了不名第一。大
乘了義名爲第一。就大乘中此之八不是方
等中心諸佛要觀。是第一中之第一也。問何
故作此歎耶。答欲明佛略説於前。龍樹廣敷
於後。説之於前既是第一之經。敷之於後
即是第一之論。學此論者蓋是第一之人矣。
又欲勸信故作此言。小乘人云。生滅亦是佛
説。無生滅亦是佛説。云何説無生以破生耶。
是故明生滅是方便非第一之説。無生是眞
實名第一之説也
中觀論疏卷第一本畢

中觀論疏卷第一末
 釋吉藏撰 
問曰何故造斯論下第二明造論意。龍樹造
論唯有偈本。自下長行皆是青目所釋。就文
爲二。一問二答。問有二種。一因上生。二者
孤起。因上生者上云能説是因縁善滅諸戲
論。既歎佛能開中道善滅諸戲論。若爾佛已
顯中道。已滅戲論。汝今何故更復造論。若更
復造論則佛未顯中道。未滅戲論。第二孤起
問者凡有八意。一者佛經既無量。衆生尋讀
猶尚不盡。汝今何故更復造論。若更造者將
非屏於佛經開顯汝論。二者佛言巧智深。衆
生尋讀猶不能解。汝言不及佛言。智淺於佛
智。尋讀汝論豈得悟耶。若尋讀汝論遂得解
者則言智勝佛。三者如成實論立論品云。問
曰。不應造論論佛語也。所以然者一切智人意
趣難解。若佛自論可名爲論。若佛不論餘人
不能論。龍樹既未齊佛。何能論佛意耶。四
者諸佛明見未來根性在世説經。預杜其迷
逆開其解。斯事已足。汝今何故更復造論耶。
五者馬鳴等已造論竟。汝今何故更復造論
耶。六者汝已造大無畏論。廣明中實廣滅戲
論。中觀已在其内。汝今何故更復造耶。七
者凡造論者多有過失。顯他之短明己之長。
假使内無是非外觀多過失故不應造論。八
者龍樹出世如佛重興。外人不敢遮於造論。
但未解造論所由故請陳其意。是故問耳。答
曰下第二論文既長今懸答之。答第一問云。
佛經已開中實已滅戲論。此但化益當時。末
世衆生亦更起戲論覆障中道。是故我今更
須造論。答第二問云。正爲佛經文言浩博難
可尋究。是故我今略撮方等中心諸佛要觀
名爲八不。則衆生悟之爲易。故下文云。諸
法雖無量略説八事。則爲總破一切法空。又
佛在世時衆生利根聞佛略説則悟。佛滅度
後衆生鈍根待論主廣&MT90154;乃解。如佛直説無
生。龍樹以種種門釋於無生也。又佛隨機散
説。論主隨義束説。爲是因縁應須造論。答第
三問云。佛雖智深言巧但末代根縁屬在於
我。是故經云。若縁不屬佛佛不能度。今縁屬
四依。故四依度之。如阿難度須跋陀事經云。
答第四問。龍樹雖未齊佛少見佛意隨力解
釋。是故無過。故成實論云。解者造論不解
者止。答第五問。如經云。所應度者皆已度竟。
餘未度者爲作得度因縁。則未來度之正在
四依非佛所化。故須造論也。答第六問。馬
鳴造論自爲馬鳴之縁。龍樹造論自爲龍樹
之縁。不應責也。答第七問云。無畏之廣自
爲廣縁。此論之略自爲略縁。不應難也。答第
八問云。今造論者不爲破他顯己。但以慈悲
所以造論。如有目人見無目者入深水火境
若不悟之便非菩薩。今造論破邪顯正意亦
如是。答第九問云。如來在世説經有益。我
今造論亦有深利益。答前孤起及因上生故
有九問答也。就答開爲二章。第一序佛出世
説經意。佛滅度後下第二序龍樹出世作論
意也。問外人但問造論不問説經。今但應答
其造論。何故答説經耶。答解有五義。第一
明雖復答其説經即是解造論所由。以經是
所論論是能論。若無所論則無能論。能論所
論具足方名爲論。二者先序佛説經意。即是
佛説中經。後明造論意即是明論中義。故秤
中論。此是論中經故名中論。三者論主引佛
説經以並外人問。汝若遮我不聽造論亦應
遮佛不聽説經。所以然者有佛必有菩薩。有
經必有論。如白日潜光明月接曜。如來戢影
菩薩舒暉。是故不應遮造論也。四者前序説
經意。是經生於論。後序造論意。即是論生於
經。經生於論者龍樹禀於佛經發生二智。有
二智方得作論。故經云。從佛口生從正法化
生即其事也。云何論生於經。佛滅度後邪義
障經亦令不復現。今破病申經即是論生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