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中觀論疏 (No. 1824_ 吉藏撰 ) in Vol. 42

[First]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824 [cf. No. 1564]
中論序疏
 吉藏製 
僧睿是魏群長樂人也。少出家。依僧賢法師
爲弟子。甞聽中山康僧朗講毎興譏難。師深
相秤述。年二十四歴遊名邦。常弘講説。方
簡高潔。一方云。芳簡高結氷霜摻操。什至長
安因從請業。門徒三千入室唯八。睿爲首領。
文云。老則融睿。少則生肇。什歎曰。傳吾業
者寄在道融曇影僧睿乎。什翻成實論竟命
睿講之。謂道融曰。此諍論中有七處破阿毘
曇。在言小隱。能不問我可謂英才。融曰。其人
思力有分未必諮禀。遂剖折無遺。衆益嗟重。
天子姚興聞睿景行。問安城侯姚嵩曰。睿何
如人。嵩曰。業衞之松柏也。後自引睿見之。
謂嵩曰。斯乃四海之標頒。豈獨業衞乎。於是
美聲遐扇流於遠邇。著中論大智論及成實
論禪經等序雅傳於世。春秋六十有一。作中
論序非止一人。曇影製義疏序。河西道朗亦
製論序。而睿公文義備擧理事精玄。興皇和
上開講常讀。蓋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文
有微隱。余略釋之。就斯一序裁爲七分。一通
標人法。二釋名題三序論縁起。四歎釋功能。
五述注論青目。六廣歎四論。七作者自謙。中
論五百偈標所造法也。龍樹菩薩序能造之
人也。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故前明所弘之
道。後序弘道之人。又題中論五百偈者重其
法也。龍樹菩薩者尊其人也。又初句簡二邊
之法也。後句別小乘之人也。所言中論者玄
義具述。今既釋序略明五意。一者斯論定佛
法之偏正。判得失之根原。是以龍樹標中論
名也。二者斯文論中實之理。從所詮理實得
名故云中論。業品云。此論所明義離於斷常
見故云中論。三者龍樹所作凡有三論。一無
畏之廣。次十二之略。今是折中之説。故秤
中論。四者以文表義。斯論前無縁起後略餘
勢但有正文。以文表義理故秤中論。五者龍
樹大士是中道人。中道人所製作。從人立名
故秤中論。五百偈者。前標其名今序偈數。偈
有二種。一是首盧偈。謂胡人數經法也。則
是通偈。言通偈者。莫問長行偈頌。但令數滿
三十二字。則是偈也。二者別偈。謂結句爲偈。
莫問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但令四句滿便是
偈也。偈者外國具音應言竭夜。或秤祇夜。
今示存略但秤爲偈。偈者句也頌也。又言偈
者。此土漢書亦有此音。訓言竭義。謂明義竭
盡故秤爲偈。但結句秤偈凡有二種。一路伽
偈。謂頌長行偈也。二伽陀偈。謂孤起偈也。此
論秤偈者。通別二中謂別偈也。後二之文謂
孤起偈也。五百者。即文審之凡四百四十六
偈。或是全其大數。或翻之不盡。以本爲名
故秤五百。衆經及論文有三焉。一但長行。即
百論也。二但有偈。斯文。三具二種。十二門
論之流。龍樹十住毘婆沙云。或有樂長行。或
有樂偈頌。或有樂雜説莊嚴章句者。所好各
不同。我隨而不捨。論三既爾。經義例然。龍
樹者。依梵音應云伽那馥力叉。伽那者龍也。
馥力叉者樹也。智度論云。童籠磨者龍也。
馥力叉是樹通名也。別名阿闍那。如此間梨
李樹等。問龍樹是何位之人。答聖迹無方高
下未易可測。僅依經傳叙其淺深。睿公云。功
格十地道摸補處。是窮學之人。傳云。智慧日
已頽。斯人令再耀。世昏寢已久。斯人悟令
學。外國爲之立廟事之若佛。安知非佛示爲
菩薩乎。匡山遠法師云。名貫道位徳備三忍。
亦十地高仁也。依楞伽經。大慧菩薩問。世尊
滅度後佛法何人持。佛答。大慧汝當知。南
天竺大國中有大徳比丘。名龍樹菩薩。爲人
説大乘無上法。能破有無見。住初歡喜地。往
生安養國。釋此語不同。舊云。龍樹是初地人。
關内姚道安學智度論云。此是龍樹引衆生
令入初地。而實是十地人也。問何依人也。答
若云初地則二依人也。若是窮學則第四依
人。問云何是四依。答且依一判。如小乘見
道前具煩惱人是一依。須陀洹斯陀含是二
依。阿那含是三依。羅漢第四依。約大乘望
十迴向是一依。初地至七地是二依。八九地
是三依。十地第四依。如楞伽是第二依。如睿
師是第四依。以釋迦佛法無別菩薩僧。龍樹
是出家之人。故依小乘位分之。名貫道位者。
菩薩位之通名也。徳備三忍。謂信順無生也。
問龍樹更有異名耶。答有。順中論是天親所
作。言順中論者。廣引大品等經證釋八不。八
不則是中道。依文釋義故云順中論。順中論
云龍勝菩薩非龍樹也。今宜會之。以龍成其
勝道故云龍勝。蓋但叙其未字。前則道俗雙
擧。故義無所害。以中爲名者下第二釋論名
題。但論有廣略二本。略但云中論。廣則加
以觀也。然斯廣略皆有其義。所言略者。謂理
教義也。中是所詮之理。論是能詮之教。斯
無理不攝。無教不收。問何由爾耶。答所詮之
中則三種中道。世諦中眞諦中非眞非俗中。
能詮之教即論此三中。是以無教不收無理
不攝。所言廣本具三者。中諸佛菩薩所行之
道。觀謂諸佛菩薩能觀之心。諸佛觀辨於心
宣之於口。秤之爲經。菩薩觀辨於心宣之於
口。目之爲論。要具斯三義乃圓足。玄章内已
釋之。但中有三。一者對斷常之偏明中。此
是對偏中。二者盡偏中。立於中名欲盡於偏
病。故名盡偏中。又一意亦爲偏病盡得有於
中也。問盡偏對偏及絶待中此三何異。答玄
意已明。今重略叙。盡偏中者。蓋是洗淨斷
常故強名爲中。雖盡於偏而有於中。如經云。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斷二常。無常無斷乃
名中道。對偏中者。此約所詮之理對破偏病。
故名爲中。絶待中者凡有二種。一者如涅槃
云。有小涅槃有大涅槃。小涅槃者待苦説樂。
大涅槃者絶此苦樂乃名大樂。此之絶待猶
是待義。二者此絶待涅槃不可説其苦樂。不
知何以美之。強名爲樂乃秤大樂。方是絶待
樂。中義亦然。須深見此意。問獨空與絶待
中何異。答人多不體獨空之旨。但依智度論
文。十八空是對有明空。秤相待空。非空非有
無所因待秤爲獨空。今謂蓋是一種方言。尋
獨空意不然。以本來畢竟無所有唯有實相
法性故秤爲獨。正宗爾也。攝大乘云。眞如
獨存。亦同此意。問何故此獨作空名説耶。答
以畢竟無一切患累有法故秤爲空。大集云。
不可説故無相貌故名爲空。法華經云。終歸
於空。義亦如是。就睿師釋題有三。一釋名。
二立名意。三利益。以中爲名者照其實也。照
有二義。一照訓顯。立此中名顯理實也。二
蓋是以譬題名。非燈無由照了於物。非中名
無由顯於理實。故云照也。以論爲稱者盡其
言也。盡者蓋是暢盡無餘之名。如小乘有所
得之論。破邪未窮論正不足。蓋是有餘之説
故不名爲盡。與此相違秤爲盡也。蓋是論理
既窮其言亦盡。故云盡言。不云無言秤盡。睿
師但釋中論不明觀者。以中是理論名爲教。
此二既含故不釋觀也。實非名不悟下第二
立名意。然至道非中不中非名不名而立中
名者。理雖非中不中。爲令物得悟故強立中
名也。言非釋不盡故假論以明之者。若不假
問答以釋於言。則宣道之言無由得盡。以假
問答申釋此言故。宣道之言方得明顯。以斯
文詳之。故知非無言而秤盡言也。然言只是
論耳。但令綺互解釋故云言非釋不盡假論
明之耳。其實既宣。第三立名利益。初明理教。
次叙得益。其實既宣者理顯也。其言既明者
教明了也。於菩薩之行道場之照下辨得益
也。以理顯言明故。因教悟理。則因成果立。
又則是法華唯顯一理唯教一人也。朗然懸
解者。借莊周之言以顯因果成立之義。安時
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謂是帝之懸解也。斯
可叙二義。一者菩薩因成道場照顯。則永離
生死欣戚。如哀樂之不入。二者有繋曰顯。
無繋秤解。有繋者謂斷常諸邊秤之爲繋。諸
見既寂故目爲解。夫滯惑生於倒見者。第三
叙造論縁起。就文爲二。初叙縁起。次明龍
樹出世破迷造論。初有二句。一凡迷二聖失。
凡迷者謂九十六術及起愛之流也。聖失者
執小乘及有所得大乘者也。斯二無失不該。
初謂自樹失。次禀教迷。凡迷爲二。一起迷
因。二迷所得果。迷因二句。在果亦然。夫滯惑
者。滯謂滯著。則起愛之流也。惑謂迷惑。起見
之流也。生死衆生以在家起愛出家起見。則
法華毒虫之與惡鬼。火宅之内唯斯二物。亦
生死根本唯愛與見。如涅槃説。生於倒見者。
前明愛見末。此句次尋其根。所以有愛見者。
皆由顛倒横見故生。如淨名云。善惡由身。身
由於貪。貪由分別虚妄。虚妄分別由於顛倒。
是以顛倒所見爲在家出家愛見本也。又前
句既明有愛有見。後句亦有倒有見。倒則顛
倒也。見謂虚妄分別。故末有其二。在本亦兩。
三界以之而淪溺者。此第二次明失果也。起
愛見二因感三界淪溺兩果。沒水爲溺。土陷
爲淪。法華云。如是種種諸苦衆生沒在其中。
以苦喩大海。故沒在苦之内則溺義也。三界
無常舍之崩倒則陷義也。故起愛見兩因感
無常苦二果。如法華云。惡鬼毒虫二因感舍
之崩倒及火起燒宅二果。睿師全同法華意
及維摩之説也。偏悟起於厭智者。第二次辨
聖失。凡失重故前明。聖失輕故後辨。則重
輕次第。又前是外迷。今辨内惑。亦是外重内
輕爲次第也。就文爲二。一正辨失。二得失互
相顯釋。初中二句。一辨失因。二明失果。失
因有二。失果亦兩。與上相對也。偏悟者。對上
凡迷故聖秤爲悟。若望大乘故秤爲偏。所以
云偏悟也。涅槃云。二乘之人名爲曲見。又
云。若以聲聞辟支佛心言無布施。是則名爲
破戒邪見。法華云眇目座陋。眇目者所見不
正也。所謂空有二見並皆不正見。王宮實生
雙林實滅。謂所見不正。智度論云。二乘之
空名爲但空。故空見不正。又二乘無有中道
正觀。如涅槃説。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故不行
中道不見佛性。名爲偏悟也。起於厭智者。第
二句尋悟之根也。二乘所以偏悟者。由厭生
死而欣涅槃。如法華云。先取其價然後除糞。
二乘之人畏老病死。故斷貪瞋癡以求涅槃
永滅。故云厭智。耿介以之而致乖者。第二
次明得果。亦兩句。初叙其迷執。次明得果。
耿介者。外典文言不同。衆師釋亦異。然多
不體其意旨。今明耿介者猶志節也。以封執
小乘自謂究竟。永不迴小心進求大道。故名
耿介。以之致乖者。此第二明得果也。既封
執小乘則與大道相乖。所以然者。道實無二。
而妄謂言二。故乖無二之道。智度論云。阿
羅漢人於佛道迂迴稽留。又復虚言得道。皆
是乖道之義。又道實無生滅。二乘之人謂有
煩惱生而滅之得有餘。謂有身智生滅之得
無餘。故法華云。分別説諸法五衆生滅。則
乖無生大道之義。然二乘既爾。有所得大乘
亦然。終言有惑滅解生。猶是小也。故知大覺
在乎曠照下。此第二得失互相釋也。前擧大
得以顯小失。大覺曠照者。此擧大得也。對
二乘生滅之小了一切無生畢竟空秤爲曠
照。又二乘但得人空不得法空名爲小智。大
乘具得二空秤爲曠照。又二乘亦得二空。但
是折法明空故秤小智。大乘得自性空自相
空秤爲曠照。又二乘但得三界内人法空名
爲小智。大乘得三界内外空名爲曠照。又二
乘但見於空不見不空名爲小智。大乘見空
及以不空故秤曠照。所言隘心者。書云。一人
守隘萬夫莫進。蓋是迮小之名也。照之不曠
下。此廣叙小乘之失也。夷有無者。夷之訓平。
不能平除有無二見義也。一道俗者。智度論
云。聲聞法中未説生死即是涅槃衆生則是
佛。故二乘不能一道俗也。道則涅槃俗則生
死。知之不盡未可以渉中途泯二際者。行山
爲踐。履水爲渉。蓋是別論耳。今通取行義
爲渉。二乘之人照理不窮。故不能行於中道
也。泯二際者。泯之言滅。謂不能滅於二際也。
問前云一道俗夷有無。則是泯二際。何故重
説。答睿師深見文意。涅槃品有二偈。初云。
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分別。涅槃與世間無有
少分別。此是一道俗之義。次偈云。生死之
實際及與涅槃實際。如是二際者無豪釐差
別。論既兩文。今還叙此二意也。道俗之不夷
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第二破迷作論又
開二別。初明大悲内充。次別明破迷作論。初
是慈悲。後明智慧。即菩薩福慧二業。又初
是知病識藥。後是應病授藥。又初是悲心。後
明悲事。問何故云有無不夷二際不泯。但明
此兩句也。答有無是衆見之根。障中道之本。
故偏説也。二際不泯。謂破一道清淨也。又
前叙能障。後明所障。又前是凡迷。後爲聖惑。
又前是外迷。後爲内惑。言約事終也。菩薩之
憂者。既見凡迷六道紛然。聖惑三乘異逕。爲
此而興無縁大悲。故秤憂也。是以龍樹下第
二破迷作論又開兩別。前破内迷。後破外迷。
亦前破聖惑。後破凡迷。問初段中何故前叙
凡迷後明聖惑。今前破聖惑後破凡迷。答有
文有義。言其義者。前就起惑次第。故前凡
後聖前重後輕。後約傍正次第。斯論正破於
内傍破於外。亦前正破封執二乘之失。後傍
洗九十六術。約文者。在初文後叙聖迷。接
聖破聖故便除聖迷。折之以中道者。折之言
齊。齊者生死涅槃不二衆生與佛平等。則是
中道。又將中道之理折二際令齊。故言折之
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變者。惑者
迷也。趣者理也。謂迷理之人。即是封執二乘
有所得大乘菩薩。玄指者即是斯論。藉斯論
重玄之言。因改二乘之執迴有所得菩薩同
歸不二。故名爲一變。若守二乘不歸一道。封
執偏大未悟平等。並是守指忘月。不名一變。
今改小入大。迴有得而悟無得。如因指得月。
故秤爲變。括之以即化。第二破於外惑。括者
撿括。即化者如肇公云。道遠乎哉。觸事即
眞。聖遠乎哉。體之即神。十二門序亦有斯意。
故云悟大覺於夢境即百化以安歸。猶是論
文明一切諸法即是無生。故云即化。令玄悟
之賓喪諮詢於朝徹。此寄斥震旦莊周。以呵
天竺外道。良以此土無別外道。而用老莊以
爲至極。是以斥之。諮詢者問善道之辭也。喪
之言亡也。朝徹者。郭象云。遺死生亡内外。
豁然無滯見機而作。故云朝徹也。又云。朝者
旦也。徹者達也。又云。一旦能達於理故云
朝徹。又云。不崇朝而徹理。崇者言重。猶是一
朝而達耳。故云朝徹也。今明既悟斯論知一
切法即是實相無生。須忘問答朝徹之事。故
云喪諮詢於朝徹也。既不諮詢於老莊。豈復
禀承六師及十八一切智人并九十六術耶。
蕩蕩焉下第四讃論功能又開三別。初顯道
益物嘆。次擧大對小嘆。亦名抑小揚大嘆。三
感幸欣遇嘆。蕩蕩者。書云。王道蕩蕩無偏無
儻。蓋是泯内外兩迷息凡聖二見。同歸乎大
道。故秤蕩蕩。蕩蕩是曠遠之貌也。坦夷路
於沖階者。龍樹未出之前。虚言將實教並興。
險逕與夷路爭徹。是以論主出世更整坦夷
路。故言坦也。夷路既整。則菩薩之因道場
之果階位可登。故言於沖階也。敝玄門於宇
内者。前化及一方。此明遐宣六合。玄門者。老
子云。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借斯言以目今論
也。天地上下曰宇。往古來今秤宙。故云敝
玄門於宇内也。扇惠風於陳枚者。前二句明
顯道。今兩句明益物。陳枚者。陳者朽故之名
也。毛詩云。伐其條枚。枚者小枝也。惠風者謂
春風也。以扇斯論智慧之風。使凡夫之流以
得益也。流甘露於枯椊者。前句辨益凡。此章
明利聖。前句益外道。後句利小乘。又前句利
小乘。後句益菩薩。具此諸意也。夫柏梁之構
興者。第二擧大對小嘆又開二別。前譬後合。
柏梁者漢武帝臺名也。外書釋此自有二家。
一云。以柏木爲梁故云柏梁。此臺初成。柏木
香氣流數十里。元帝以柏梁對柘館。以此詳
之。應是柏木之梁。又云。梁有百數故云百梁。
茅庂茨陋者。茨之言次。撰次於茅故秤爲茨。
庂者長安偏鵲舍但有一邊。故秤爲庂。陋猶
隘義也。又柏梁大臺即法華長者大宅。茅茨
庂陋其猶門外草菴。睿師一言含内外兩事
也。覩斯論下第二合譬。鄙倍者出論語。鄙猶
鄙惡。倍是倍戻。幸哉此區之赤縣者。第三感
幸欣遇嘆亦二句。幸者幸遇。此區者。區秤區
域。而言此以對彼也。彼總名天竺。天竺別開
則五。次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此
區總名赤縣。河圖云。崑崙山東地方五千里。
一曰神洲亦名赤縣。禹於赤縣之内畫地分
疆以爲九州。故鑄九鼎鎭九州。則知赤縣是
九州之總名。忽得移靈鷲以作鎭者。赤縣唯
以五岳爲鎭。而今假設移靈鷲而鎭赤縣。喩
斯論而化九州也。險陂之邊情乃蒙流光之
餘慧者。第二重擧事以合上喩。毛詩云。内
有佐公進賢之志。外無私謁險陂之心。禮注
云。偏立曰陂。故云勞而無祖立而不陂。陂謂
偏險之心耳。流光之餘惠者。中道正觀光流
此土。惠益險陂之人。而秤邊情者。一者目此
土爲邊地。彼秤爲中國。昔河承公與嚴法師
諍此土天竺偏正之事。嚴師善解外國暦算
云。正陽之月方中無影。故知天竺爲正國也。
河公善解此土暦算不能難之。故知彼爲中
國此曰邊情。又彼有佛出故云中國。此無佛
出秤曰邊情。又四依等出於彼土故名正國。
不出此土目爲邊情。又轉輪王常出彼土故
爲中國。此唯粟散故曰邊情。餘光者。龍樹造
論正益彼土傍化此國。故名餘光。而今而後
談道之賢始可與論實矣者。論語云。而今而
後用此事也。睿師云。自羅什未度之前講肆
流詠已來。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中
百二論文未及此。又無通鑒。誰與正之。前匠
所以輟章遐慨。思決言於彌勒者。良在於此。
而今已後中百二論既傳來此土。論道之賢
始可與言實矣。故知斯論定佛法之偏正。判
得失之根源也。云天竺諸國者。第五叙注論
之人。又開二別。前嘆此論爲諸國所重。二別
叙注釋之人。此文秤云凡述二人。一羅什法
師所云故秤云也。二秦弘始七年天竺刹利
汎舶至長安。聞羅什門徒三千解大乘之教。
以中百二論諮而驗之。羅什因爲剖折。刹利
乃頂受絶嘆不能已。已白云。跋荼闍梨當以
此明振耀天竺。何由蘊此摩尼乃在邊地。又
云。羲和鸞轡蘊明於無目之地。甚可恨也。夜
光之寶鬻珍於田父之客。甚可惜也。此刹利
述天竺論師呵諸小乘人。歎羅什云。我在天
竺聞。諸論師深怪罽賓小乘學者自美其師
以爲比方如朗月之照。其師是鳩摩羅陀。造
日出論。又自彌帝戻已後牢有其比。天竺論
師呵云偏悟小才非此喩也。若是拘止那國
鳩摩羅耆婆法師以當此喩無所愧也。何故
羅什如朗月之照無所愧。以其善解中百故。
敢預是天竺學大乘之流無不翫味斯論。敢
者果也決也。喉衿要宗事也。喉爲内要。衿
爲外要。故借以喩焉。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
少者。此出注論者非復一師。影公云凡數十
家。河西云凡七十家。翰者。古人以雞勒毛
爲筆故秤爲翰。青目非天親。付法藏云。婆藪
槃豆善解一切修多羅義。而青目注斯論有
其乖失。故知非也。其中乖闕煩重者。略明
長行釋偈凡有四失。一長行釋與偈意乖。二
釋偈不足而秤爲闕。三少言可以通文。而長
行在重言煩也。四前章已明。後須更説故秤
爲重。曇影法師中論疏四處叙青目之失。一
因縁品四縁立偈云。此偈爲問。蓋是青目傷
巧處耳。二釋四縁有廣略。影師云。蓋是青
目勇於取類劣於尋文。三釋業品偈云。雖空
不斷。青目云。空無可斷。此非釋也。四釋邪見
品長行云。此中紛絃爲復彼助鬧。復龍樹自
有偈釋之。今文云。法師裁而裨之者。法師
即羅什也。裁其煩重裨其乖闕。於通經之理
盡者。經即中論。外國詺論爲經。付法藏經
云。提婆造百論經。智度論云。迦旃延造發智
經。故知目論爲經。於通經理盡。文或左右未
盡善者。如影師四處述之。百論治外以閑邪
者下第六通歎四論。前別嘆四論。從尋斯四
者下總嘆四論。明學之者有其深益。前別嘆
四論有二對。初内外一雙。次略廣相對。流滯
者。學内教人壅滯佛教。今祛其壅滯使佛教
宣流。故云流滯。師又云。決二壅合兩教。流二
壅者。一小乘人學小乘迷小乘故小教壅。二
大乘人學大乘迷大乘故大乘壅。今中論決
斯二教之壅使二教流也。故云祛内以流滯。
閑邪者。閑有多訓。此中正宜以靜釋之。肇師
云。于時外道紛然競起。今爲防外道紛動故
須靜而息之。大智則理深而文傳。十二門即
文精而理詣也。予翫之味之下第七作者自
謙。不能釋手者。謂手不釋卷也。并目品義題
之於首者。謂釋二十七品目也。予昔在江南
尋之不得。至京訪問又無。當是失落也
中論序疏

中觀論疏卷第一本
 釋吉藏撰 
  因縁品第一
將欲釋文大明二義。初釋因縁品名。二論開
合。釋因縁品名略爲五門。一通別門。二正
名門。三釋名門。四破申門。五同異門。問何因
縁故標中觀論。復題觀因縁品。答略明四義。
一者中觀論是一部之通名。觀因縁謂一章
之別稱。示所顯之理無二故中名唯一。能顯
之教非一故有衆品之殊。二者所申之理唯
一故總名無二。所破之病非一故有衆品不
同。三者題中觀論標章門也。觀因縁品者釋
章門也。問觀因縁品云何釋中觀論耶。答以
觀此正因縁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故此因
縁即是中道。因於中道發生正觀。觀辨於心
論宣於口。故知觀於因縁釋中觀論。如下偈
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
是中道義。問斯乃是觀正因縁明中道。云何
名破因縁耶。答觀正因縁既不生不滅。即破
邪因縁是斷常生滅。是故偈云。能説是因縁
善滅諸戲論能説是因縁。謂顯正也。善滅諸
戲論謂破邪也。問觀之與破有何異耶。答亦
得不異。亦得言異。云不異者。正觀檢邪因
縁不得。即是破邪因縁。言其異者。觀名據申
正。破名約破邪。如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不
可言破身實相破佛亦然。故觀約申正。破據
破邪。問應以論題正因縁。何故稱觀因縁耶。
答即此觀名是論字也。以觀辨於心論宣於
口。觀此因縁不生不滅故稱爲觀。問若爾何
故不云論因縁品而言觀耶。答示諸佛菩薩
如行而説。顯論從於觀生。欲令衆生如説而
行。因論發觀故立觀名也。四者標中觀論是
中發於觀。觀因縁品明觀發於中。論主因中
發觀。故名中發於觀。爲衆生故觀於因縁。顯
因縁是中。故是觀發於中。所以觀發中者。欲
令衆生亦因中發觀故也。正名門第二。問品
題因縁。是何等因縁。答總談論意因縁有三。
一從下破四縁受名。以四縁攝生義盡。今破
四縁欲釋八不畢竟無生。顯於中實令因中
發觀。故從所破受名故以目品。二者因縁義
總。故標在論初。以生死涅槃凡聖解惑皆是
假名相待無有自性稱爲因縁義。故因縁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