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十一面神呪心經義疏 (No. 1802_ 慧沼撰 ) in Vol. 39

[First] []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802 [cf. No. 1071]
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

夫至理幽寂言形之表。而靈智妙應玄感之
機。炎嚮情風忽動慈極之妙觀。電影身雲流
光悲重之珠王。感起東刹應從西興。毎感必
應如谷神響。酬而現形如鏡明像。度十二因
縁擧十二觀面。救八難極苦開八種神咒。然
則入道雖多不出人法。所言人者十一面是。
所言法者神咒心是。非人無以持咒。非法無
以成人。法人雖殊不思議一也。十一面者。神
徹三有無非現化。形入六趣無非感應。功齊
已成之尊。迹同未極之流。體法性而永寂
溺衰而興悲。智窮太靈身遍法界。靈達無方
能照三業。信敬徳力難思善救五趣苦難。十
一面者。前三面慈相見善衆生。而生慈心大
慈與樂。左三面瞋面見惡衆生。而生悲心大
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面見淨業者。發希
有讃勸進佛道。最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
雜穢衆生。而生怪咲改惡向道。頂上佛面或
對習行大乘機者。而説諸法究竟佛道故現
佛面。各爾三方三面爲化三有故現三面若
合本面應十二面。而十一面是方便面。本體
常面是眞實面。面離於身而智面主面表
内懷以顯權實。故常面上現十一面。故曰十
一面也。神咒心者。人既叵思大士所説神咒
法亦難測也。神者難測也。咒者勅責也。心者
慮智也。經者彼云修多羅。亦云經也常也。漢
地風俗聖人所説皆名爲經也。今大聖所説
故目之爲經。前賢今聖雖歴永劫所説經常
故也。今釋此經前有六義。第一明大意。第二
明經宗。第三明功能。第四明階位。第五明感
應。第六明釋文義。第一明大意。凡是大士化
世之大意者。欲令一切入於佛道。故上求佛
道下化有情。具三阿僧祇行望得三菩提果。
皆爲有情令入佛道。然諸有情從本以來
無明所藏纒縛生死。故菩薩垂大慈悲。以種
種方便種種教化。大悲拔苦大慈與樂。故此
觀世音菩薩現種種身説種種教。化諸有情
方便之事於諸經中而廣説也。故華嚴經曰。
觀世音菩薩經大悲法門度脱一切也。法華
經曰。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脱衆生。故三十
三身現化衆生也。不空羂索經曰。是觀自在
菩薩乃現八手而被鹿皮。又曰。千手千眼大
自在王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此菩薩或現大自
在天身故現此身也。亦此菩薩有無量身無
量面。故觀世音經偈曰。具足神通力。廣修智
方便。十方國土中無刹不現身也。問有何因
縁故是觀自在菩薩乃有如是方便而度娑婆
耶。答天地本起經曰。劫初時天下無光。爾時
西方阿彌陀佛念。當彼往化。能仁是同學。應
彼作佛即撃犍槌。一切皆集鬱提講堂。佛告
衆言。過此八十恒河沙土有忍土。衆生失於
光明爲大困苦。誰建立功徳。於是應聲菩薩
白佛。世尊十方佛皆建立。便天人不絶。即與
吉祥菩薩二人共議。爲世作眼目而造日月
也。應聲菩薩作日。吉祥菩薩即作月也。應聲
菩薩即觀世音菩薩也。吉祥菩薩即大勢菩
薩也。是二菩薩神徳無量。名稱若干早陰。此
方與物縁重也。問此菩薩爲幾劫化耶。答此
菩薩願重。故若衆生不盡者是菩薩之化而
不絶也。故經曰。昔有轉輪王名曰遍淨。有太
子亦有大臣名寶慧也。大臣發大誓願欲度
娑婆世界。時是太子隨臣發願共化此土。故
爾時轉輪王者西方阿彌陀佛也。太子者是
觀世音菩薩也。大臣者是釋迦文佛也。故觀
世音經偈曰。弘誓深如海。歴劫不思議。侍
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也。第二明經宗。問此
經以何爲宗耶。答正説所説意略有三義。一
者以觀世音菩薩行法爲經宗也。問於觀世
音三昧經已明行法。何故更説觀音行法耶。
答行有二種。一者寂靜行。二者動轉行也。彼
經依定力而徴瑞。此經依作法而顯益。故異
也。三昧經所説行法若不得定難可易得。不
當末代機也。若此經如行法而作法而終無
不得益耳。二者説觀世音菩薩神咒爲宗。此
有二事。一顯現事。二隱密。是經所説神咒
祕密之事如法行者是菩薩大士無形能不應
有情之感。故以神咒爲經宗也。三者爲一切
有情欲示所歸依處。故以菩薩徳力爲經宗
也。故一切行者必依行法及菩薩神力而得
成道之終以無上道果爲經宗。故下經曰。百
千倶胝那由他佛名稱菩薩稱名二功徳平等
平等也。問此經行法於三乘行中爲何行耶。
答三乘雖殊其理一致。但心自有大中小。故
三行差別也。故此經正明菩薩大行爲宗也。
問此經所説神咒心者爲是菩提心耶。爲是正
神咒心耶。爲是行者之心耶。答今言神咒心
者非是有情之心也。是神咒祕密變異之義
似有心神隨人所念得成就。故曰神咒心也。
問若是神咒有心者爲是生滅心耶。爲是無
生滅心耶。答是神咒者與理相應故非色非
心。而能色能心者皆觀自在菩薩神咒似有
心而非是有情心也。十一面者實是十二面
也。上佛面是果。下菩薩面是因也。謂是因果
一雙也。亦上十一面是方便面。下一面是眞
實面也。謂是眞實方便一雙也。是十一面中
前三面慈相左三面瞋相。慈是文瞋是武。謂
是文武一雙也。右三面白牙自在菩薩變現
十一面。或現佛面或現慈面或現瞋面或現
白牙上出或現暴大笑面。雖現十一本體不
二故。擧變現面故曰十一面也。問是菩薩有
慈面相不可怖。而何故是菩薩有瞋面耶。亦
有牙出笑面相示三相耶。答夫聖絶淨汚之
氣。豈有瞋笑相耶。然隨世間者依違境而發
瞋也。依順心而發笑也。現牙出相而讃淨也。
白牙上出相者方廣經曰。身口意淨故二牙
白相也。故知讃淨三業有情。故有白牙上出
相面也。暴大笑相者化善惡雜穢有情。故
現暴大笑相也。何知然者。夫笑之者見善
而心喜故笑也。見惡而嗤謗故笑。而今曰
暴大笑相者。必當嗤謗彼惡罪故有暴之言
故。嗤彼善惡雜穢有情故有笑面也。謂世
間人面表於心。心出於面。見善色喜。見惡色
惡。隨心善惡面色美醜。故隨世間故聖現此
面相也。問若化善衆生但以慈面。化惡衆生
但以瞋面。而化善惡雜穢有情但以暴笑面。
化淨業有情但以白牙上出面者。是化娑婆
有情。善者甚少惡者甚多。故以瞋面而化度
耶。不以餘面化耶。答先以瞋面而化有情
惡。後若調其心而成善心者。乃以慈面而化
度也。亦以瞋面能除怨敵也。故下云。取慈
支一顆誦一百八遍。粧點此像左邊瞋面。面
向怨敵怨敵不進也。問若爾各各一一而現
化耶。亦得具現十一面耶。答方便化物不可
定相。或具現或不具。今依具現之。但若有
惡縁怨害行者。至誠發願欲離此怨者。是觀
世音乃現瞋面而降伏之。若有衆生欲求佛
道。即現佛身而爲説法之。若有衆生欲度
衆生懃修淨業而淨。現白牙上出面乃讃勸
進也。若有衆生欲見觀音現後化度。即現
慈相而説法也。若有衆生或善或惡或行不
行心行不定欲見觀音化度。即現暴笑面而
爲説法也。今更釋十一面以五義而釋。一
聖有二化方便。一聖默然密化。如維摩詰默
然。即是本面也。二聖説法。謂種種方便種
種説法也。即是十一面相也。二聖有二化。一
説實慧而化有情。所現之身亦眞實體。即是
前三慈面也。二説權方便慧而化有情。所現
之身亦方便身。如瞋面笑面牙出面也。三聖
有二化。一者一往化。如笑面嗤惡業也。二
遂化。如瞋面呵惡也。牙出面讃淨業也。四
聖有二化。一相順化。如華嚴經田獵魚捕共
助而化也。即如暴笑面化也。二相奪化。如持
論逼迫化。即瞋面呵惡也。五聖有二化。一
慰喩化。如維摩慰喩章。即此慈面嘆善也。二
調伏化。如維摩調伏章。即如瞋面呵惡也。雖
不對生菩薩。而作十一面像如法修行者願
令得也。問何故佛面是一。慈面瞋面牙出面
各有三面。亦笑面是一耶。答果道無二故佛
面無二也。慈面三者慈不出三故三面也。一
慈有苦無樂有情而令離苦得樂也。二慈有
福無慧有情而令具福慧也。三慈有慧無通
有情而令備神通智慧。故慈面三也。瞋怒面
三者。一怒欲離苦報重迷苦業也。二怒欲求
樂果不知樂因也。三怒觀寂靜理還著散亂
境。故瞋面三也。白牙上出面三相者爲讃三
業淨故有三面也。亦爲化三有故有三三九
面也。暴大笑一面總嗤善惡雜穢有情故有
一面也。問至人無相。相隨縁現。故不見世間
人面十一身一者。何故違世而現身耶。答毎
面應有而以彼人。故淺識之者見彼瞋面人
但知瞋人不知觀音方便。故今爲淺者令知
觀音一身變現十一面之身。故現十一面身
也。第三明功能。是觀自在菩薩神咒功能非
是一類。處處不同。隨彼所説而不等也。是功
能雖多略有三種。一請觀世音經説四種神
咒。正現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是大利益。二不空羂索經説大神咒得二十
八功徳。三此十一面經明八種神咒。明十四
種利益也。如此功能雖多不出得離也。離有
三種。一者能滅八難。二者能拔三道苦。三
者能滅四重五逆也。三道八難是苦果。四重
五逆是苦因也。故觀世音經偈曰。地獄鬼畜
生能滅諸有苦。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也。
若滅四重五逆者餘罪可易滅。若皆滅罪者
苦報易脱也。問何故不説滅是誹謗大乘罪
耶。答大品經曰。若誹謗大乘人墮大阿鼻地
獄。若劫盡時更移他方地獄。逕無數劫不説
出時也。得有三種。一見諸佛攝受。二現世
豐安即現報也。三生安養國也。雖有十四種
功徳及一切善報不出得離。合六種功徳也。
亦不出世出世二種果報也。世間報即是人
天豐樂報也。出世間報即生淨土不退菩提
果也。問若至心行者得免三界三苦耶。答一
切苦無非解脱。故觀音偈曰。生老病死苦以
漸悉令滅也。第四明階位。凡菩薩階位不出
二種。一者已成佛菩薩是法身大士也。二者
未成佛菩薩是直往菩薩也。已成佛菩薩者。
如妙徳菩薩等是已成佛也。未成佛菩薩者。
從初發心至于十地未滿行業故未成佛菩薩
也。今大乘有二義。一平道門二漸捨門也。平
道門者。一切大有情從本以來與佛常一。但
以衆生起二見故有二相。故經曰。不知自身
有如來。流轉生死無出時也。亦淨度三昧
經曰。平等眞法界佛不度衆生也。漸捨門
者。不無已成未成之義也。故從初發心而
於五十二位中。毎位乃有入分住分勝進分。
故滿行斷惑方得成佛也。是觀世音菩薩乃
有二義。一云。已成佛菩薩也。故觀音三昧
經曰。是觀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
吾爲弟子也。二云。未成佛菩薩也。故觀音
授記經曰。是觀世音菩薩昔於金剛師子遊
戲佛所初發菩提心。彼時國王名曰威徳王。
於其國觀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華從
地涌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
童子化生其中結跏趺坐。一名寶意二名寶
上也。時威徳王從定而起。見二童子坐蓮華
藏。以偈問曰。汝爲天龍王夜叉鳩槃荼。爲人
爲非人。願説其名字。時左面童子以偈答曰。
一切諸法空。云何名字。過去已滅。當來法
未生。現在法不住。仁者問誰名。空法亦非
龍非羅刹。人與非人等一切不可得。左
面童子而説偈言。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
一切法無名。而欲問名字。我名爲寶意。彼名
爲寶上也。是阿彌陀佛滅度後世界法音不
斷。彼佛於中夜入滅度。是觀世音補佛之處。
世界轉名衆寶普集莊嚴世界。佛名普光功徳
山王佛也。次大勢至補觀世音處。佛名善住
功徳寶王佛。是金剛師子遊戲佛與阿彌陀
佛皆有乘。後二佛唯菩薩乘。聞此三佛名者
得轉女身超四十億劫生死之罪也。弘猛海慧
經曰。昔此閻浮提有王名曰善首。有五百王
子。第一太子名善光。値空王觀世音佛乃發
十願。一大悲觀世音願知一切法。二大悲觀
世音願乘波若船。三大悲觀世音願得智慧
風。四大悲觀世音願得善方便。五大悲觀世
音願度一切人。六大悲觀世音願超生死海。
七大悲觀世音願得戒定道。八大悲觀世音
願登涅槃山。九大悲觀世音願會無爲舍。十
大悲觀世音願同法性身。是觀世音發願。願
我未來作佛。字觀世音三昧。稱我名不往來
度者不取妙色身。若行此願清淨莊嚴一室。
以於此土行菩薩道。故知未成佛菩薩也。若
從多者爲已成佛。亦爲化有情故更示成佛
耳。故法華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
而爲説法也。第五明感應。問是觀世音菩薩
何處故有情感即觀音應耶。答是觀世音菩
薩既爲法身大士無所不遍。故經曰。十方刹
土中無刹不現身也。若依華嚴經曰。南方有
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薩名曰觀世音。汝詣彼
問。善財童子登彼山頂。推求見觀世音菩薩
仙西阿。處處皆有流泉浴池。林木鬱茂
池草柔燸。結跏趺坐金剛寶坐。無量菩薩恭
敬圍繞。師爲爲説法大慈悲經也。復次不
空羂索經曰。佛在補多羅山頂。觀世音菩薩
宮殿所住之處。復次大無量壽經曰。正在西
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補處菩薩也。問彼菩
薩身量爲幾許耶。答是菩薩身量亦是處處
不同説也。故無量壽經曰。阿彌陀佛身高六
十二恒河沙由旬。觀世音菩薩身量長八十
萬億那由他由旬也。又三昧經曰。身長一丈。
項背曰光也。故准彼而造像者不可堪管也。
故隨根機而造少形。故不空羂索經曰七尺。
此經云一搩手半也。夫聖人現身長短不定。
故就一釋迦身量不定也。若現遍滿法界之
身時爲名盧舍那也。若現王宮時或名釋迦。
身長一丈六尺。若倶尺羅長者以尺量。佛
足自跟至膝不知。故知機縁不定。故身不定
也。夫感應義常云。以三世善而感佛故應也。
又以惡感佛之時。捊應感惡。生善時佛應
也。若無惡者何應而化物耶。感者召義應
者應現義也。應有二相。一直以佛菩薩應現。
如請觀世音經明阿彌陀及菩薩現於王舍城
也。二密以方便身而應現。是事甚多載於記
傳也。問何相感故乃應現生佛菩薩。何相感
故應現方便耶。答略有三雙六隻。一衆生有
二種。一深種善根者感故應現生佛菩薩身
也。二福薄衆生感故應現方便身也。深種善
根者多佛値多供養佛多聞法發菩提心也。
薄福衆生者目而不見。雖聞不勤。勤而不久。
故數退爲福薄也。二者有二衆生。一能觀實
相。二不能觀現世。夫如實覺觀故名成佛也。
所言實相者。一切諸法本來寂靜。無所去來
亦無生滅。能如是觀。菩薩即應。故華嚴經
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觀。諸
佛常現前也。一切凡夫有情豈起是心。故不
應佛菩薩也。三有二衆生。一當時至誠發願。
二不至誠發願也。至誠發願即應現佛菩薩。
不至誠發願故不應也。第六釋經文。夫釋經
文有二種。一者龍樹菩薩造智度論以釋摩
訶般若經者。但釋經文義而不開段也。二者
天親菩薩造金剛般若論以釋金剛般若經
者。即開十二章也。漢地諸經論師亦有二種。
一鳩摩羅什三藏師。時世稱無相佛也。乃釋
維摩經文義而已也。二釋道安法師。時世稱
印手菩薩也。將釋一切經。毎經要開三段。所
謂序説正説流通説也。今日意者若欲釋文
義者。要依龍樹菩薩及羅什師意也。若將開
章段。亦因天親菩薩及釋道安師意也。將釋
此經文有三大段。第一序説。是經初文現也。
第二從白佛言世尊。我有神咒心下是正説
也。第三自爾時觀自在菩薩説此語已下是
流通説也。就初序説有二段。一者通序也。二
者從觀自在菩薩下第二別序也。謂通有諸經
首故爲通序。別於此經中在序故爲別序也。
就初通序有六句。一如是。二我聞。三一時。
婆伽婆。五在室羅茷竹筍道場者是住處
也。自與大比丘衆下第六同聞衆也。如是者
謂信也。我聞者是阿難之我。元傳聞之名
也。時者簡非餘經説之時也。正是説斯法別
時也。婆伽婆者此云能破四魔。亦云永吐欲
根等。多諸稱名故云婆伽婆也。室羅茷者亦
云舍婆提也。此翻云不可害也。亦翻云仙人
住處也。是通處也。竹筍道場者是別處也。以
竹筍爲嚴修道場窟故曰竹筍道場也。與大
比丘衆下第六明同聞衆也。就此有二。初別
列衆。次總結也。就初中有四。初明羅漢。二明
菩薩衆。三明四部衆。四明十部衆。謂八部衆
加於鳩槃荼與毘遮舍也。就初有五句。初明
與者共也。二明大者有三義。一徳高故曰大。
二行勝故曰大。三數多故曰大也。三明比丘
者。此云乞士怖魔破惡也。四明衆者多也。五
明千二百五十人倶者人數也。謂佛恒所繞衆
也。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菩薩衆。就此中有
三段。初擧名也。謂菩薩此云道心衆生。摩
訶薩此云道心衆生也。第二擧數文現也。從
慈氏爲首以下第三擧別名也。彼國具言彌牽
勒。此云慈氏。是姓名也。亦此菩薩但修慈行
與觀世音同類。故初首列也。故是彌勒菩薩
於釋迦佛前四十二劫先發心也。但釋迦懃
行苦行。彌勒但修慈行。故釋迦超九劫而成
佛也。從無量無邊下第三明四部衆。中有二
段。初擧數文現也。次擧名。謂比丘比丘尼
等是四部衆也。比丘者僧衆也。比丘尼者尼
衆也。尼者此云女也。優婆塞者此云清信士
也。優婆夷者此云清信女也。從天龍夜叉下
第四明十部衆也。一者天自在義也。二龍是
畜生中有威勢。能雨澤地増長穀果也。龍有
二種。一地龍。二虚空龍也。三夜叉此云可
畏亦有二種。一天夜叉二地夜叉也。四揵闥
婆此云&MT03258;疾亦云輕繞也。五阿修羅此云
無酒也。彼國人女好男醜也。六迦樓羅此云
金翅鳥也。七緊那羅此云樂神也。八摩睺羅
此云匍匐行也。九鳩槃荼此云冬瓜鬼也。十
毘庶舍此云赤色鬼也。從人非人等下第二
總結也。如緊那羅等似人而額上角。故爲非
人。故曰人非人等也。從爾時觀自在菩薩下
第二明別序。此中有三段。一種牒來衆。謂
無量倶胝那由他百千持咒仙人也。倶胝者
億也。那由他者婉也。前後圍繞右遶三匝
者。第二明將來儀則也。謂欲度三有故曰三
匝也。謂欲承一道清淨之理一乘如實之行
故曰退坐一面也。從白佛言世尊我有神咒
心以下第二大段正説也。此中亦有三大段。
第一擧神咒功能。是嘆樂門。此即有二。初
擧神咒次佛述讃也。從善男子我亦隨喜受
汝神咒下第二大段正説神咒。是受樂門也。
從世尊如是神咒下第三大段明修行方法。是
利益門也。就初大段亦有三段。初正明神咒
徳。自欲利益安樂以下第二明略讃功能。第
三自一切諸佛同所稱嘆下引經嘆咒也。此
中有二。初以三句略嘆咒也。一同所稱嘆。二
同所隨喜。三同所讃持也。從世尊我憶過
去下第二明値佛。此中有二佛。初値佛名百
蓮華眼無障礙頂熾盛功徳光王佛。具十號。
次値佛名美音香佛。具十號。此二佛中各有
二段。初擧佛名。次明所化也。初明佛名
蓮華眼是譬名也。眼根清淨如百蓮華也。無
障礙頂者次嘆頂相。謂無上最勝義也。次明
功徳光王者次嘆光明。謂光中上光也。明是
曉頂是法身光是波若音以若三點徳具佛
也。次佛名美音香者。以或香法音以爲
佛也。所化益有十益也。一脱八難。二滅大重
罪。三月蝕還生。謂天下有患。自有日月蝕。
而如法咒者還生而無患也。四明格量功徳
也。謂百千倶胝那由他佛名稱觀世音菩薩
名稱平等平等者。是平等中平等故重言也。
此中有二義。一他方諸佛是他方有縁。此土
無機也。觀世音此土有縁故。二功徳平等無
異也。今義以不二二者。諸佛於他方有縁故
功徳多。是觀世音於此土有縁故福多也。以
二二不二者。諸佛是法身體一。是菩薩亦爲
法身體一。故曰平等平等也。五明得不退轉
也。退有三種。即行退念退位退也。是十心中
六心是行退也。是七心以上六地以還是間無
行退。而有念退位退也。當於七地是位退也。
是八地中無行退位退。但有念退也。正至十
地無三退。故曰不退轉也。六離一切病也。是
一切病者不出四百四病。隨四大起也。是一
一大各起一百一病故也。七脱一切障也。一
切障不出三障。一煩惱障。謂從心而起四十
七心煩惱也。亦從見思二輪而起九十八使百
八煩惱也。二報障不出三報。一現報。謂現世
受報。二生報。謂死後受報。三後報。謂第二生
所受報也。三業障是三業障也。謂以所作惡
業恒障善業也。八脱一切畏不出二種。一有
情畏。如盜賊鬼難等也。二無情。謂水火風等
也。九滅三業障重。擧身口意三業重障也。十
領受菩提者。謂受記作佛也。第二從爾時世
尊讃觀自在菩薩下佛述嘆文現也。從善男
子我亦隨喜以下第二大段正説神咒有八少
段。第一明根本咒也。此咒者是八咒中之根
本也。爲成此咒故有餘七咒。此中有三段。初
敬三寶。次正誦神咒。後明得益。餘七咒例此
可知也。有一經者此根本咒並誦三尊也。此
經咒前爲先敬三寶。是離合不同耳。此中觀
自在菩薩也。彌勒本願經曰光世音菩薩也。
法華經曰觀世音菩薩也。此觀自在之稱最
爲勝也。觀有二種。一遍二不遍也。二乘所見
有不遍義。但見三千世界内故也。菩薩所見
無所不遍故曰觀自在也。故經曰。無垢清淨
觀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也。
第二咒咒水及衣咒。第三咒咒油香咒。第四
咒咒華香鬘咒。第五咒咒獻佛供咒。第六咒
咒薪咒。第七咒咒結界咒。第八咒咒請還宮
咒也。闍提華木截爲三十一段。蘇酪密漬之
以誦燒火也。闍底華木者此云一生亦曰實
也。此土無木也。問若以此咒咒彼水衣時。是
咒著水衣耶。答水衣無心。咒亦無相。而咒
物時一切隨咒。此是聖密術耳。然則以無色
色咒而咒尚著無心物者。何況以此咒咒有
情之流耶。問何故先咒水耶。答水是能除穢。
若不除穢法即不成。故先咒水也。次雖咒水
除穢而若不除所著之衣穢者亦難成。故咒
淨於衣也。次既咒水衣而油香不淨者燒光不
淨。故咒於油香也。次雖咒油香若華香鬘不
淨者莊嚴不淨故。咒華香鬘也。次雖咒香華
若佛供不淨恭敬不懃。故咒佛供。雖咒佛供
若火薪不淨者火氣不淨也。何以故。先咒水
者令淨穢故。復令咒薪者令淨火氣故。水火
之理能藥能毒以咒力故爲能成藥也。有邪
氣故爲能毒故咒水火爲助成咒力也。既咒
火氣而不結界者神鬼相亂。故咒結界令鎭
咒場使制惡鬼也。第八咒請還宮者。以咒令
知禮節。是隨世間禮儀也。初咒是根本後七
是相從也。次從世尊如是神咒以下第三重
擧修行方法也。就此中有三大段。初誦咒得
益也。次從世尊若欲成立下第二明造像方
法也。自復次行者或於日月下第三正勸行
法也。就初中有三少段。初總表也。從若患
皰病下第二明得益也。荼耆尼者此云莫勝
也。畢遮舍此云狂鬼。亦赤色鬼也。羯吒布旦
那此曰火熱病鬼。云一大臭鬼也。癲病者是
崩病也。此病有二種。一邪風所得。二邪鬼
所著也。癇病者是小兒癲癇病爲癇病也。樺
皮者蓋是桂皮耳。極苦有所餘種種疾病下
第三總結也。次從若欲成立下第二明造像
方法。中有二段。初正明造像法。次略明修
行法也。初中有三段。初明所造檀木状也。第
二明長短大小。謂長一搩手半也次第三明
正容體也。謂左手執紅蓮華。展右臂掛數珠。
及作施無畏手作十一面也。所以提華者。左
手未便之手。以喩行者初發信心。右手挂數
珠者。右手是已便之手。即喩行者修行増
進便熟之利也。數珠者謂福慧二種莊嚴之
寶珠也。及作施無畏手者。修行求願必得所
願。故表施無畏手者。謂福慧二寶能施一切
破貧窮困故爲施無畏手也。作十一面者。頂
上一面作佛面也。前三面作慈面左三面作
瞋面右三面作白牙上出面後一面作暴笑面
也。謂本體一面一身。或作佛面而爲説法究
竟菩提。或作慈面大慈與樂。或現瞋面乃
制惡大悲救拔苦。或作笑面令安左家利嗤
離亂引入佛道。故以所化十一面爲名觀世
音。故曰十一面也。次從此像造已下第二
略明行法有九段。初明時間。*白月一日至
八日即是陽時也。謂萬物順氣而成故曰順
日月也。若欲破除應用陰時也。謂黒月是陰
時。從十六日至三十日也。問此中佛説陰陽
俗事耶。答佛法眞諦不離俗法。依此俗故有
眞諦也。故佛爲提謂波利長者説陰陽。是
人天教。故今雖説大乘行法。不無助教也。次
誦咒數。謂毎日三時誦一百八遍也。對一百
八煩惱故誦一百八返也。一日三時者三尊
而求願也。次自從此以後於一靜處下第三
擧處所也。靜處者是山谷靜處之處也。雖非
山谷於里廣博靜處也。外國持咒法向東流
水房塗牛糞不令氣通。故爲靜處也。次自面
向西方下第四明所向方也。西方是菩薩所
住之處。亦是觀音之師阿彌陀佛所住之處
也。故向西方也。次自隨力所辦下第五明所
獻佛供。亦有二段。初明佛供。二明行者食
物也。佛供者謂沈香蘇合也。二明行者食。大
麥乳者謂内腹長養不妨脹滿也。自至十三
日下第六明更勝獻供也。又行者食三白乳
酪蘇者。除熱患調和内安也。自取菩提木下
第七明所燃香木也。菩提此云道也。般若問
論曰。優樓頻螺林中成道即是菩提樹也。優
樓頻螺者此云木苽也。自復取彼木截以爲
一千八段下第八誦咒數也。謂必以徴瑞爲
期信心轉増故誦咒更倍前。百八更増千八
也。此菩提樹用都魯色迦香油清之也。法
華經曰李盧波香此云草香。與此中都魯色
迦香音韻少異大意相似也。謂彼香燻油以
詔油故曰都魯色迦。香油也。咒木一段即
置火中也。自爾時大地山及然搖動下第九
顯驗徴瑞也。此中有二。初明動像二明出聲
也。問木是無心。何故動而出聲耶。答此有
三義故動而出聲也。一者行人心誠。二願強
盛故。三菩薩願重故也。人世不無是事也。如
丁蘭木母猶現生相僧感畫女尚應哀形。何況
是菩薩而不應耶。經曰。佛從天下木像起坐。
佛先令坐後異處住故。佛言。若人禮佛像得
福如眞佛也。問此行法中何故白色爲法如日
月設禮白檀作像白牙上出白味爲供面向西
方耶。答白色是衆色之本。觀音是行人之基。
如法華白毫放光白牛駕車白葉華坐。以表
一乘衆教之本也。面向西方者。有五義故面
西方也。一依五行者。西是金東是木南是火
中央爲土北方爲水。謂以金剋木而成物也。
菩薩向西者備金義也。行者向東取木義也。
謂願菩薩爲聖工乃取智慧金兵。而刀爲剋
行人質朴木。令除闇愚相爲成正覺形也。二
者依五時。東爲春西爲秋南爲夏北爲冬四
維爲四季時也。菩薩向西者。是秋萬物已成
果之時也。行人向東者。是春萬物動陽榮華
之時也。菩薩向西秋方者有二義。一菩薩
已成佛道法身大士如秋成果也。二成道故
願施道果。如秋被頼也。行人向東春方有二
義。一行人始行向道如春動陽。二已向道春
願得秋果也。三者依五色者。東青西白南赤
北黒中央黄色也。菩薩向白色方者。白是衆
色之本。是行法衆行之基。行人向青色方者。
是所滿之未也。青是萬物生相。有物向行如
青也。四者依五常者。東仁北義西禮南信中
央智也。菩薩向禮方者。是觀世音菩薩不受
餘物。但受方禮敬向西方也。如法華但受稱
禮不受寶珠也。行者向仁方者。行人必被仁
慈而得道。故向仁方也。五者依五戒者。東
不殺北不盜西不婬南不妄語中央不飮酒
也。菩薩向不婬方者。婬是欲界根本。先度欲
界苦故向不婬方也。行人何故向不殺方者。
殺是衆罪根本故也。謂欲遇觀音慈悲故向
不殺也。問若無白檀之國者爲何木作像也。
答若依方法者。必求白檀而作像也。若以義
門而推者。若求而不得者亦以柏木作像也。
何故者。若觀世音必依白檀木像而現瑞應
者。何故不空羂索經以布而作像耶。若彼經
所説方與此經所説異者。此一經中用木。何
故或用闍低華木或用任婆木或用菩提樹木
或用蘇末木香。故知彼國多有種種香木故
用種種香木也。若定用一香木爲法者。可擧
四種香木。若求白檀而不得者。應用餘木也。
若燒香木而無四種木之國隨有得用也。彼
竹多有珍香木。此土無故不翻木名而
用天竺音也。故有闍底蘇末任婆木名也。上
面出聲者。即是佛面出聲讃行者也。此中有
二。初出聲後讃行人也。第二讃文有五。初
受讃。二騰空而去也。謂得菩薩所行之分
故得是菩薩少分神通也。三遊化無礙。謂菩
薩一旦遍歴十方無所不趣也。四得作持咒
仙。仙有二種。一内仙人二外仙人也。内仙
人者。謂佛菩薩故龍樹菩薩讃文曰。稽首
天人所奉尊阿彌陀仙兩足尊也。二者外仙
人也。謂外道仙人修苦行者也。今云持咒
仙人者即是菩薩仙也。如我自在無礙障者
行人所修如觀世音所得功徳自在無礙也。
何故佛面出聲者。佛是極果相證爲足故也。
亦行此行故當得佛果。故佛面出聲而讃也。
次自復次行者或於白月下第三明修行方法
也。此中有三段。初明行相。次明現瑞。第三明
行益也。初中有八段。一明時也。謂白月十五
日者何故擧圓月時者 如白月圓滿所行滿
足故也。又白月之時晝夜清明。所行決定清
淨明無疑也。又諸佛菩薩必用中道。欲學佛
行故用中道也。謂十五日者是月之中道也。
何者。如補處菩薩生欲界中天即是兜率下
生中國迦毘羅也。中夜出生中夜涅槃故用
中道也。次從以十一面觀世音菩薩者第二
明所作像也。次自置有佛駄都制多者第三
擧所置處也。佛駄者此云覺者也。都制多者
此云塔也。或盡塔有二種。一有舍利即眞塔
也。一無舍利但置經及佛像即兜婆也。今
即都婆塔或曰都制多也。次從著新淨衣者
第四明外淨具也。謂内淨意業外淨身口故
及淨三業堪可行道也。次從受持齋戒下第
五明内淨意也。次經一日一夜者第六明修
行時間也。行間有三時。短者一日一夜。中
者一七以上三七以下也。長者是一月以上
也。人有三根。一上根福徳又是一日夜也。中
根是七日以上也。下品下根是一月以上必
爲現瑞也。次自不飮不食者第七明苦行相
也。不飮不食者是仙人行也。飮食是大患也。
若學仙道持咒者一日一夜尚不飮食也。何
況長時斷穀也。問不食爲道耶。答若行邪道
者食不食皆邪也。若行正道者食不食皆正
行。故悉達太子初行斷穀。但服胡麻然後受
食也。自取蘇末華者此云好意。是第八擧誦
咒數也。此華一千八枚毎華誦咒乃置像上
也。是天竹國華此土無斯華也。問若無此
華者。得用餘華耶。答是經行法要用此華必
求可用也。若無此應用餘華也。次自爾時其
像下第二現瑞有三段也。初明正現瑞也。謂
當前一面出聲如雷也。何故此行法中從慈
面出聲者。前表極果令於行者乃乘大慈令
得大樂也。自由此便令以下第二動地先段
動像後出聲。此段先出聲後動地者。前段發
動行人心。然後慰喩其心也。今此中先令慰
喩後發動信心也。次自行者爾時應自安心
下第三行人得益也。此中有八少段。初明行
相。二明禮念。三明願誓。四遂願。五能除國
災。六能愈長病。七能消結怨。八能除障受善
也。初明行相有四少段。初明願期。二自敬觀
自在菩薩下明禮念也。次自我於阿耨多羅
下第三明略願誓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此無上正遍知道也。是金剛道後所證極
果也。便與其願下第四正遂願也。此中有四
段。初正明遂願也。次自復次行者於月蝕時
下第二月蝕還生也。天表更相神咒令除也。
謂取蘇一兩銀器盛之。置此像前念誦此咒。
是月還生也。次自復次行者應等分取下第
三明惡夢極病並除。謂取雄黄置此像前。念
誦此咒一千八遍。以水和點置眉間三事成
就。如前所説也若暖水洗浴其身則除障也。
夢惡者。附神令見誦神咒。神咒故反惡令吉
也。極病者。四大相違五體不順皆令和安也。
次自復次若他方下第四能袪他敵也。謂應
取燕支一顆誦咒之一百八遍。粧點此像左
邊瞋面面向怨敵方。怨敵不進也。有惡怨
故。請觀音方便瞋面大悲拔苦。餘二面用之
法而不説也。依金光明經曰。若有帝王欲護
國土。自降其身手&T016254;香爐供養三尊。仰聽經
王應持讀誦。梵釋八部鬼神護國也。今行此
法咒者能袪他方怨敵也。次自復次若國土
中下第五能袪國災也。國有災怖有四因縁。
一政令不順正。二心別有阿黨。三不修慈心
行。四不修福業也。國常豐樂有四因縁。一政
令順正。二心常平等。三常行慈心。四對修福
業也。任婆木者涅槃經曰。占婆華幡經者
曰此云木綿華也。此土所無也。別取彼木
截以爲一千八段。毎取一段塗芥子油。咒之
一遍擲著火中也。次從若有卒爲下第六能
除長病。病有二種。一定業病。雖定業病漸
時得愈。二横病也。天下萬病經曰。用三寶
物十年得病。金剛密迹所責故也。雖是横病
以咒得愈也。鳩槃荼如上翻也。部多鬼者。此
鬼神部黨多鬼也。次自彼次若爲下第七能
除袪結怨也。謂若結怨業連續不斷。雖有
斯怨力能除怨也。鑠迦像者是木名。謂檀木
之名。此云堅固木也。故上文云。堅好無隙白
檀也。次自復若知身中下第八總除障受善
報也。毘奈耶迦像者此云律亦曰法也。謂如
法作像也。次從爾時觀自在菩薩説此語已
已下第三大段流通説也。此是觀自在菩薩
所説之經但金口印可之故爲佛經也。故佛
與菩薩因果雖殊。化度之旨其懷同。故聞菩
薩所説而佛還歡喜也
十一面神咒心經義
  寛文七年秋八月五日於仁和寺書寫畢
寫本云以高山寺石水院經藏之本書寫之

 求法沙門乘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