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首楞嚴義疏注經 (No. 1799_ 子璿集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亡。二邊不立。故云善得中道。此中道體將證
不久。故云非懷。然猶未亡中道之相。故云非
出。此約顯理以明也 四世第一位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迷覺是二。即因果也。中道是一。所證理也。
此名數量。中邊不存。故云二無所目。無所目
故名爲銷滅。數量正屬世間。今雖銷滅。若望
初地證眞。猶名爲似。以有所得故。初地見
道名出世間。今是世間最後邊際。故名第一。
此上四位唯識中説。前之二位。依明得明増
二定。發尋伺觀。觀名等四法能所倶空。後之
二位。依印順無間二定。發四如實觀。即前二
空等。然皆有所得。未證法身。故唯識云。以有
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此皆歴別之談也。今經
圓融不礙行布。故得以圓擬別而説。由是此
地名爲世間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之一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之二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七明十地分十。一歡喜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
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菩提佛覺也。前則
若出未出。如火前相。名之爲煖。今如火出木
盡灰飛煙滅。故云善得通達。故此初地名通
達位。盡佛境界理顯也。以得無分別智善達
法界一眞平等離能所相。故唯識云。若時於
所縁。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又云。善達法界得一眞平等。乃至得遍行眞
如。離異生性障。修檀波羅蜜増上。言遍行者。
以此眞如遍在一切諸行法中。而今證得。自
利利他得自在故。名歡喜地。華嚴仁王廣明
其相。今不具録。下皆倣此 二離垢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前地於大
菩提善得通達。離世間相。得正性離生。破異
生性障。證一眞法界。故云異性入同。此地對
異之同亦不可得。故云同性亦滅。以若見於
同即名爲垢。既離對待。故名離垢。又此地證
得最勝眞如離邪行障。持戒波羅蜜増勝。性
戒所顯名爲最勝。以四無量心。行廣大十善。
得性戒成就。於性重譏嫌平等無異。亦名異
性入同。斷性亦無。方離微細破戒之垢。名同
性亦滅。稱離垢地 三發光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
破戒煩惱畢竟不生。故名淨極。能發無邊妙
慧光故。故云明生。此地證得勝流眞如。謂此
眞如所流教法。於餘教中最爲勝故。斷暗鈍
障。行忍辱波羅蜜増勝 四焔慧地
明極覺滿。名焔慧地 由定發慧。慧光明
泰。故云明極。能破微細煩惱障盡。故名覺滿。
覺焔既増。故名焔慧。此地證得無攝受眞如。
謂此眞如。由第六識二身見等於此永斷。不
爲我執所攝取故。能斷微細煩惱現行障。修
習精進波羅蜜増勝 五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眞智唯一。
故曰同。俗智差別。故曰異。眞俗兩智。行相互
違。合令相應。非同非異。故云所不能至。極爲
殊勝。更無勝者。故云難勝。此地證得類無差
別眞如。謂此眞如。非如眼等是有別類故。斷
下乘涅槃障。修習禪波羅蜜増勝 六現前

無爲眞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謂住因縁
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得現前。智現理現。
故云無爲眞如性淨明露。此地證得無染淨
眞如。謂此眞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説後方淨
故。斷麁相現行障。修習般若波羅蜜増勝
七遠行地
盡眞如際。名遠行地 以第八地得一眞如
心。名無相無功用。故此第七地。從初發心。二
無數劫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後邊。出過
世間二乘道故。至此眞如無相邊際。故云盡
眞如際。多劫修行。故云遠行。證得法無差別
眞如。謂此眞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
故。斷細相現行障。修習方便善巧行増勝
八不動地
一眞如心。名不動地 非染非淨。故名爲一。
離諸虚妄。故名爲眞常住不變。故名爲如。約
此義邊名爲不動。又此地中。無分別智。任運
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名不動地。此地證
得不増減眞如。謂此眞如。離増減執。不隨染
淨有増減故。斷無相中作加行障。修願波羅
蜜増勝 九善慧地
發眞如用。名善慧地 依眞如理體。起無礙
智用。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説法
故。名善慧地。此地證得智自在眞如。謂若證
得此眞如已。四無礙解得自在故。謂法義詞
樂説也。謂此四種以智爲體。名智自在。斷利
他門中不欲行障。修習力波羅蜜増上 十
法雲地二。一標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徳圓
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此指二地已來至
第十地。云諸菩薩。以是五位之中第四位故。
或可總指從前至此五十五位。此第十地即
是修習最後邊際。亦名此地名修習位 二
正顯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菩提心體
不離二種。謂悲智也。從初修習。至此畢功。融
爲果海。名爲法身。慈即悲也。能陰衆生。故曰
慈陰。妙雲智也。涅槃理也。法身無相。唯此三
種亦云大定智悲。即涅槃三徳。名祕密藏。今
此位中。猶處修習之極。猶有佛地障在。未能
始覺合本。二相尚存。故云覆涅槃海。此地
證得業自在所依眞如。謂若證得此眞如已。
得四自在。一三業。二五通。三總持。四禪定。
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修智波羅蜜増勝
 八等覺位二。一正明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
爲等覺 從眞起應。返入生死。從果入因之
始。故云如來逆流。果法聖智即法流也。從因
入果。從生死入涅槃。故名順行而至。至極也。
起應之始。行因之極。順逆交際只一刹那。故
云覺際入交。此即解脱道前無間道也。只於
此處立爲等覺。華嚴不説。含在第十地中。故
彼地中便明受職。是等覺也。唯識但破十一
種障。亦此意也。今此別出。意在圓融之中備
顯行布耳 二結顯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
中 雖從初心至此等覺皆用金剛三昧觀察
諸法皆如幻等。然至此位。能破最後微細無
明。是此三昧最極邊際。力用滿足。別得名爲
金剛心也。此即妙覺入心之初。屬無間道。便
名等覺。故云始獲金剛心也。即唯識説。金剛
喩定現在前時。斷佛地障。即入妙覺也 九
妙覺位
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
無上道 始從乾慧。終至妙覺。單複相兼。總
有十二。單則有七。謂乾慧煖頂忍世第一等
覺妙覺。複即有五。謂信住行向地。以一一位
中自具於十。故名爲複。第十二位即是妙覺。
名無上士。無上士者無所斷故。無上士者更
無過者。如十五日月圓滿無缺。故云方盡妙
覺成無上道。體即大般涅槃。三徳具足名祕
密藏 三結依行成位三。一結用行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喩。奢
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
次深入 指前五十七位。故云種種。於一一
地。皆用金剛如幻三昧。觀察諸法若行若智
一切斷證。皆如幻炎水月虚空響城夢影像
化等事。故云十種深喩。斯則始從漸次終至
佛果。皆由首楞嚴王即觀之止即止之觀。破
無明惑。起行修證。故云金剛觀察也毘婆舍
那止觀雙運也。故荊溪云。如夢勤加空名惑
絶。幻因既滿鏡像果圓。清涼云。修習空華萬
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得夢
中佛果。皆此意也 二結位次
阿難。如是皆以三増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
位眞菩提路 増進即漸次也。故前文云。從
此漸次安立聖位。五十五位者。信住行向地
爲五十。乾慧煖頂忍世第一爲五。菩提是果。
即等妙二覺也。五十五心名之曰路。由此
能到菩提果故。即菩提之路也 三結邪正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行人若能依此修證。不斷而斷。無到而到。此
則名爲眞修行者。故云正觀。若言都無地位。
但尚理是。斯同邪見撥無因果。故名邪觀。仁
王經中亦此料揀。説地位竟即云。若言越此
而成佛者。是魔所説。大文第五。出聖教名殊
者。上來諸文。依解起行修行漸次。由因克果。
一期周畢。此之法門。當流後代。須建經名。若
無其名。何以召體而流布耶。故此文來 文
二。一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衆生
云何奉持 文殊智徳。此會率先。阿難遭難
登伽。佛令持呪往救。大衆茫然失守。亦爲旁
問見元。諸聖各説圓通。如來勅其愼選。洎
今解行圓畢因果克周。故問經名以流後代。
一會能事。歸此人也 二如來答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
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此下五。
名今是一也。以佛於無見頂放光化佛説神
呪故。此表一心具體相用。大體也。佛相也。頂
光化佛即是用也。細釋配法。即開題中。悉怛
多等云白傘蓋。藏心無染曰白。遍覆一切曰
傘蓋。實相智慧是尊重法。楷定正邪。唯佛與
佛乃能究盡。名無上寶印。三世諸佛。以此明
照諸法實相。竪窮横遍具無漏徳。名清淨海
眼。此上總約理智立名也
亦名救護親因度脱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二也。救護親因總標
也。度脱下別顯也。得菩提心發大乘意也。入
遍知海證圓常理也。此上約功用以立名也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三也。三世果人
入祕密藏以此爲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具
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爲密。密即
因也。三世如來以此法門爲究竟説。故名了
義。此即約人法以立名也
亦名大方廣妙蓮花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
四也。曠兼無際故大。正法自持故方。稱體而
周故廣。即三大義也。妙名不可思議。蓮華喩
開佛知見。出煩惱礙智礙。見佛性故。如出水
開敷也。又能於法自在。諸三昧首。故名爲王。
生諸佛故名母。持善遮惡總攝功徳。名陀羅
尼。呪即詛也。此約顯益以立名也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
持 五也。法王委政之明教。故名灌頂章句。
諸菩薩等已如上釋。此約教行以立名也。已
上五名答初問也。汝當奉持者答次問也。但
依前五名。如説而行。流至後代令衆開悟。即
奉持也。上來明解*辨行。由因致果。顯位差
別。問名請奉。一期周畢。斯則一會以終。合云
大衆聞佛所説作禮而去已。慶喜再有請益。
時雖隔越。問且連環。故集經者。約問從義。
合成一部。由是未結作禮而去 大文第
六。辨趣生因異者。從此已下。即第二會再説
經也。以阿難問所見現事時別異故。已如教
迹前後中説文分爲二。初阿難問二。一敍
得果二。一聞法増道
説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
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
禪那。修進聖位。増上妙理。心慮虚凝。斷除三
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獲眞三昧。故云頓
悟禪那。得斯陀含。故云修進聖位。深證滅諦。
故云増上妙理。漸明智照。故云心慮虚凝。倶
生難除。故云微細。言六品者。依大乘説。倶生
煩惱三界九地雖各分九品。若智増者。入地
永伏。至佛方斷。若悲増者。故意令生。若依小
乘。亦於九地各分九品。然約四果。地地別斷。
故初果身中。斷欲界一地九品中前六品惑
證第二果。二果身中。斷下三品證第三果。三
果身中。斷上二界七十二品即得羅漢。今證
二果。故斷六品也 二歎佛述益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
威徳世尊。慈音無遮善開衆生微細沈惑。令
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修道所斷行相
難了。故曰微細。無始倶生。故曰沈惑。疑網消
除。故云快然。増進聖位。故云饒益 二述所
疑二。一正陳疑問二。一總問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眞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
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眞如。即是如來
成佛眞體。佛體眞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
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爲復本來自有。
爲是衆生妄習生起 此疑。由前佛語阿難。
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内瑩發光。汝是浮塵及
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爲無上
知覺。斯則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時成佛。如
來今日成佛已久。不合更有器界趣類。故云
佛體眞實云何復有地獄等道。此道若是本
來自有。云何前言清淨本然。本來無有世界
衆生。亦不可言一人成佛依正融覺。若言衆
生妄習生起。妄習如何得生起耶。生起之相
其義云何。若據如來答意。即是衆生虚妄造
業虚妄受生。菩提心中。猶如空華妄見生滅。
故下文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問此與滿慈
所疑何別。答前疑理本清淨云何忽生山河
大地。則約依報爲首。以難清淨本然。故佛釋
疑。蓋由強覺妄分能所。遂成三種相續。從妄
見生。因此虚妄終而復始。此疑佛今成果一
切合融歸覺云何更有七趣差別。則約正報
爲首。以難果佛唯眞眞合無此七種差異。又
徴。此道爲本有耶。爲妄起耶。意欲如來廣明
因果。雖皆虚妄。善惡業縁受報好醜終不差
忒。令諸衆生明信因果不入邪見。前文但云
從妄見生一體虚妄。諸鈍根者便謂都亡因
果。今此辨析。因果昭然。則知前難意顯眞諦。
今疑意明俗諦。前後相濟。方成圓了。即前圓
解之義殘也 二別問地獄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
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偸無有業報。發是語
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
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爲誅瞿
曇族姓。善星妄説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
地獄。此諸地獄。爲有定處。爲復自然。彼彼發
業各各私受 寶蓮香事未檢所出。意謂殺
盜有對。邪行無對。故云無報。善星事出涅槃。
琉璃縁如本經。爲有定處下問意有六。文見
於三。六者。謂有定處。無定處。自然。因縁。私
受。同受。下文結云。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
各各私。衆私同分。非無定處 二請説申益」
唯垂大慈。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
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幼小曰童。情
昧曰蒙。阿難自鄙無有大智。願垂開發也。諸
持戒者。若聞因果虚妄猶如空華。則持戒何
益。苟示決定義門。必令謹潔無犯 二如來
答二。一讃請許宣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衆生不入邪見。汝
今諦聽。當爲汝説 即俗而眞唯一妙覺。即
眞而俗因果不亡。此義雙融。方爲圓了。阿難
所問頗稱佛心。故歎快哉。自除邪見 二正
爲分別三。一約情想以總明三。一總開二分
文二。一標列
阿難。一切衆生。實本眞淨。因彼妄見。有妄習
生。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諸法本眞未嘗生
起。由念分別見諸法生。苟能離念。即見衆生
山河國土本來成佛。故云實本眞淨。返本者
雖爾。其未返者各依見妄造業受報。故下文
云。此等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
不得眞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返此三種。又
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
相傾。起輪迴性。故云因彼妄見有妄習生等
 二正明二。初内分約情二。一釋相
阿難。内分即是衆生分内。因諸愛染發起妄
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愛染之情。正是衆
生生死根本。名爲内分。分亦因義。情愛沈下。
能潤業受生。故如水也。外由内感。故有水輪
遍十方界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
憐或恨。目中涙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擧體
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此引
事驗也。憶即是念。明記爲性。念有憎愛。故分
憐恨。由愛起憎。不離情染。内有情染外現其
事。故皆流水也 二結成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昇自然
從墜。此名内分 所愛之境雖別。能愛之心
是一。故云流結是同。流謂沈下。結謂縛著。因
既不*昇。果亦淪墜 二外分約想二。初釋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因諸渇仰發明虚
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衆生生死本分由
情。情著染境因是從墜。今以淨境爲所欲處。
但由其想。不屬於情。乃是衆生分外之事。故
云外分。氣謂氣色也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擧身輕清。心持呪印。顧
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擧。心存佛國。聖
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引事驗也。身
輕清。顧雄毅。夢飛擧。聖境現。輕身命。此五
皆是殊勝氣色。由想故有也。毅果敢也 二
結成
阿難。諸想雖別。輕擧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
越。此名外分 忻外勝境。不由情染。想既輕
清自然飛動。報當超越也。已上總而略明。未
細分別善惡 二別辨趣生二。一總明業縁
逆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
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倶時頓現。
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順逆有二。一約情。一
切衆生好生惡死。生即順情。死即逆情。故云
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變猶逆也。又受胎時。三
處皆順。故得生也。死則無此。二約業。業能感
果。生即順感。由因致果也。故云順習。死即
反此。無生長義。故云變流。生死交際風火未
散。平生行業善惡因縁此時倶現。強者先牽。
即隨生處 二別明情想昇沈五。一明純想」
鈍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
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
往生 此有二類。若唯有想不兼福慧。即但
持戒而厭此身。必生天上。若於持戒兼修福
慧。發見佛願。深厭三界。必生淨土。見十方佛
即獲法忍。故云心開。如觀經説 二情少想

情少想多。輕擧非遠。即爲飛仙大力鬼王飛
行夜叉地行羅刹。遊於四天。所去無礙 想
多故飛行自在。情少故受仙鬼形。此之等類。
多因邪想不正修行。即是不修戒慧但修邪
定。不持戒故墮鬼神道。以修定故有大神通。
差別之因。一如上説。仍是想多情少。此中仙
鬼等四。可以九八七六想配之。若情多者。必
無戒定。墮三塗耳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
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保綏
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此想多中仍兼
善願也。雖不持戒。且有定願。護持戒呪及禪
定者。斯則由宿習故毀禁。知過故發願。亦是
乘急戒緩者。故能於八部身而見佛耳 三
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
幽斯鈍 不*昇爲天仙。不墜落三塗。仍於均
等之中。想或稍強。根必聰慧。情或稍重。根必
暗鈍。雖同人類。亦由情想有此差異。即別報
也 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爲毛群。輕爲羽族
若望下文。此當六情四想也。横生旁生也。然
有輕重。若情稍重。報爲走獸。故曰毛群。若想
稍強。身爲飛禽。故云羽族。細論差別。如類生
中及下文説
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
爲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飮經百
千劫 火際者餓鬼所居處也。水輪向下至
火輪際。近地獄也。受氣猛火者。由業力故。受
猛火氣以爲身也。故常被燒節節火起。水能
害己者。苦於無水也。苟遇成火而燒其身。故
云害己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
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二交過地者。
風火二輪交際之處。即正是七熱地獄處也。
於九情中。稍減者名輕。即八情者墮有間。稍
増者名重。入無間正九情也。此言無間。約受
苦説。然此無間。對前有間得名。以是第七熱
地獄故。下即第八五無間獄。別名阿鼻最極
重也 五純情
純情即沈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
佛禁戒。誑妄説法。虚貪信施。濫膺恭敬。五
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阿鼻此云無
間。即第八獄也。此具五種。謂受罪。苦具。身
量。劫數。壽命也。若依倶舍。業報無間。以造此
罪必墮地獄更無餘業餘生能間隔故。謗大
乘下諸罪最重。由是更生十方阿鼻。法華云。
若謗此經。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
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倶舍論説。阿鼻
地獄壽命中劫。二十増減爲一中劫。既言無
數。此世界壞。即往十方阿鼻也。以謗法罪斷
佛種故。令無量人墮邪見故 三結由自業」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隨順造惡。故受苦報。惡業不同受報亦別。故
云自招。衆同分中有元地者。衆名不一。同是
一義。衆有相似。同立分名。造業同者共中共
變。倶舍論説。有差別同分無差別同分。同業
共感衆多苦具同受此苦。名無差別同分。若
隨輕重受報不同。名差別同分。今云元地即
差別也 二就業報以別*辨七。初地獄三。一
結前生後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造十習
因。受六交報 由乎情想妄集諸業。隨業善
惡或升或墜。故云自業所感。十習因者別指
惡業。即由十使煩惱。於六根門發識造業。洎
受其報。從六根出。報與業交。故云交報。同受
地獄即引業招。六根別受即滿業致。倶是衆
生妄情習造耳 二徴起別*辨二。一十習因
十。一婬習
云何十因 總徴也。發業有二。一正發。即無
明。二助發。即餘惑倶分別也。今此十因。除婬
習是所發之業。餘九皆是能發之惑。惑有根
隨。下文自指。此下十段文皆有三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
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
摩觸煖相現前 一由因致果。此即正是所
發業也。具足貪癡。生死輪迴斯爲其本。内根
外境互相偶構。故云交接。内外相發遂成欲
火。喩顯可知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二正感果
相。根境兩具。故云二習。能觸所觸。皆是我心
互相熏習結成婬業。以於欲境起顛倒心生
自他樂想。因此業種。後感其報。從其能觸現
地獄身。從其所觸現諸苦具。皆是自業所熏。
分其二習自相刑害耳。他皆倣此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
薩見欲如避火坑 三結示過名。火能變壞
一切世間。欲能破滅出世善法。是故行者應
當遠離 二貪習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覽不止。如是故
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
有冷觸生 由因致果也。貪即是愛根本之
數。正能潤生。於有有具染著爲性。由愛著故
種種計校。求取前境。故云交計相吸也。貪取
不止。如水結冰堅住不散遂成凍例。此釋貪
久成業以致果也。喩文可見
二習相凌。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
冰等事 正顯果相也。由因感果。由内感外。
吒波羅等忍寒聲也。即八寒地獄。倶舍云。頞
部陀者此云皰。尼剌部陀此云皰裂。此二從
相。阿哳吒唬唬婆謔謔婆。此三從聲。鬱鉢
羅等三如青白紅蓮。此三從色。以寒之彌甚
身色如之。相*凌侵*凌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
薩見貪如避瘴海 結示過名。貪能滋潤。滋
長惡法。如今之有泉飮之則貪也。復能損害
法身慧命。如有瘴之海 三慢習
三者慢習交*凌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
有騰逸奔波積波爲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
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
海融銅灌呑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
我慢。名飮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三段
如前。恃己*凌他高擧爲性。故名爲慢。今云
交*凌相恃馳騁流逸。慢之相也。血河等事皆
所感報。由内致外因果相稱耳。飮之迷倒。故
名癡水。西國有之。巨溺可知 四瞋習
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
火。鑄氣爲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
斧鉞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撃。故
有宮割斬斫剉刺搥撃諸事。是故十方一切
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
戮 於諸苦具。増恚身心。熱惱居懷。性不安
隱。已上皆根本惑攝。互相衝忤結成熱惱。熱
惱不息。氣忿成堅。故感金石等事。橛繋罪人
杙也。宮割秦五刑之二也。斬斫剉皆新之死
刑。刺即古刑之墨也。今流罪有之搥撃皆新
刑之笞杖類也。如劫末時。人起猛利嗔心。所
執草木皆成刀劍。非内心之所感乎 五詐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
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
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是故十方一
切如來。色目姦僞。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
豺狼 詐謂諂曲。罔冐於他。矯設異儀。險曲
爲性。或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
故。此隨數也。今云發於相調引起不住。正是
此也。姦詐多端。或亂良善。矯設方便遞相誘
引。故云交誘。繩木絞校。所感苦具也。長惡滋
蔓。如水浸田。豺狗足群行。舌有逆刺。狠鋭
首白頬。大尾長胡。似犬也。姦僞敗正猶如讒
賊 六誑習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
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汚不淨。如塵隨風
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
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
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此亦隨數。誑謂
矯誑。心懷異謀。多現不實。矯現有徳。詭詐爲
性。邪命爲業。今云交欺。欺即誑也。誣罔即是
現邪命事以誘利譽也。塵土屎尿皆苦具也。
刀兵劫時人互殺害。故云劫殺。虺蝮虺也。博
三寸。首如擘 七怨習
七者怨習交嫌發于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
礰匣貯車檻甕盛嚢襆。如陰毒人懷抱畜惡。
二習相呑。故有投擲擒捉撃射挽撮諸事。是
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冤家。名違害鬼。菩薩
見冤如飮鴆酒 怨即恨也。由忿爲先。懷惡
不捨。結冤爲性。不能含忍。常熱惱故。嚢襆
等。已上皆拘繋罪人之具。有作撲字之誤也。
挽撮皆牽繋罪人也。有作抛亦字誤也。如違
害鬼常伺取人。鴆酒鴆鳥名也。翼毛劃酒。酒
則殺人 八見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
業。發於違拒。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
證執文藉。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
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
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
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虚妄遍執
入毒壑 見謂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度。
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此見行相差
別有五。一身見。執我我所。二邊見。執斷執
常。三邪見。謗無因果。四見取。謂於諸見及所
依蘊。執無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諍所依爲
業。五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
執爲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爲業。此
之見習。各執己解互相是非。故感王使主吏
等事。權詐者設方便以取情也。照明引他事
以照證也 九抂習
九者抂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
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遇抂良善。二習相排。
故有押捺搥按蹙摝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
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抂如遭
霹靂 抂則逼壓良善損惱於他。心無悲愍。
害所攝也。既以抂押良善抑捺無辜令稱有
罪。故感合山等事。蹙謂逼迫。*摝謂振動。衡
權衡也。度丈尺也。讒能害善。虎能食人 十
訟習
十者訟習交誼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
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故有惡友業鏡火
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
於巨海 此是覆習。而言訟者。由覆發訟故。
所言覆者。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爲性。悔
惱爲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己既
有罪。不能自發。遂招他訟。此訟即是惱之一
法。忿恨爲先。追觸暴熱*恨戻爲性。蛆螫爲
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縁。心便*恨戻。多發囂
暴凶鄙麁言。蛆螫他故乃名爲訟。此覆彼訟。
二習相發。故感惡友業鏡等事。覆藏過惡。自
知而已。如於陰賊不懼當苦。必墮惡道。如戴
山履海也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之三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二六交報二。一總標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衆生。六識造業。所招惡
報從六根出 造業既從六根而出。受報還
歸六根。因與果交。故云交報。又下一根受報
備歴六根。根根皆爾。故云交報。此云六識造
業者。且據總相。業者招感爲義。然通總別。若
能爲引業善不善思招感當來第八無記果
者。即總報業。若爲滿業三性思種招感當來
苦樂等果者。名別報業。其第六識。通造總別
報業。若前五識。但爲助發別報。不能發總。以
強盛隨轉二差別故。從六根出者。六根是彼
造業具故。造既從根。受亦根受。故從根出
二別辨六。一見報二。一臨終見境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
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
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眼根
造罪是見業。臨終見境是報與業交。以眼根
取色色能役心造種種業。故見猛火滿十方
界。神識隨火入獄受報 二乘業受報
一者明見。則能遍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
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
能爲&T055114;湯洋銅。燒息能爲黒煙紫焔。燒味能
爲燋丸鐵糜。燒觸能爲熱灰鑪炭。燒心能生
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明暗二塵是眼所取。
明可辨別。故見惡相。暗無分別。但生恐懼。
如是下遍歴六根。然有旁正。正由眼根發識
造業。故先歴眼。今此不明。文略故耳。下文
即具。此中以火爲苦具主。及歴餘根。隨根轉
變爲不可意境也 二聞報二。一臨終見境」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
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
間獄發明二相 聲能鼓動心海如波如濤。取
此造業。故臨終時先見此也。降注下流也
二乘業受報
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瞀亂。二者閉聽。寂
無所聞。幽魄沈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爲責
爲詰。注見則能爲雷爲吼爲惡毒氣。注息則
能爲雨爲霧。灑諸毒虫周滿身體。注味則能
爲膿爲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爲畜爲鬼爲
糞爲尿。注意則能爲電爲雹摧碎心魄 耳
根所取動靜二境。造種種業。今受其報亦縁
此二。開即動也。閉即靜也。如是下歴根別受。
此文之中。以根對境有所參差。將恐梵文迴
互。譯者隨而弗審。如雷吼毒氣非眼所取。雨
霧毒虫非鼻家境。餘文則順。有智自詳 三
嗅報二。一臨終見境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
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涌出入無
間獄。發明二相 鼻根造罪。貪嗅諸香衆生
身分及男女等香。作種種業。故招毒氣以受
其報 二乘業受報
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
掩不通。悶絶於地。如是嗅氣衝息則能爲質
爲履。衝見則能爲火爲炬。衝聽則能爲沒爲
溺爲洋爲沸。衝味則能爲餒爲爽。衝觸則能
爲綻爲爛爲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T004261;食。衝
思則能爲灰爲瘴爲飛砂礰撃碎身體 通
塞是彼鼻所取境。依此造業。依此受苦。故有
二相。如是下歴根別受。爲質爲履者。質礙也。
履猶通也。爲餒爲爽者。魚敗爲餒。爽乖差也。
餘文可知 四嘗報二。一臨終見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