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首楞嚴義疏注經 (No. 1799_ 子璿集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圓遍也。入觀達也。以
此定心。遍了一切。己身他物無不虚寂。此即
心融思寂執受不行。四大五塵忽然排併。既
無能執。割截如空。念想一純暫得如是八遍
觀諸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
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
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
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
作聖解即受群邪 厭穢忻淨積想所凝。圓
定功深感斯妙境耳 九他方夜覩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
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
飛出故多隔見。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
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識心通靈因定功
發。飛出隔見。遠近皆然。逼極之功。非因妙證
 十師體變移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
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
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説法通達妙義。非爲聖
證。不作聖心魔事消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人曾有邪心種子。合外魔境相因而來。
然此一章非善境界。純是魔嬈。不同前文皆
稱善種起心作證方始成魔 三結勸弘宣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
互。故現斯事。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縁
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
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
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此是
於觀行中。色陰將盡未盡。用心差異。有此十
境。若不識知皆認聖證。即爲魔惑。故佛勸令
開示後世也。問此不作五陰次第觀門。何得
陰次第盡明其境耶。答觀雖總相五陰同觀。
陰有麁細。麁者先盡。譬如浣衣麁垢先去。此
陰既積妄所成。妄盡自然陰滅。從麁至細。理
必然也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一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二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二受陰三。一盡未盡相二。一明區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
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
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爲受陰區宇 色
陰盡者。以止觀中觀其五陰觀心純熟不爲
色礙。故云陰盡。見諸佛心者。妙覺明心觀中
明露。即色相盡而色性現也。觀中暫見。非眞
實見。故如鏡像。有所得者即前見諸佛心也。
既是觀心變影而縁。非是觀證。故未能用。以
用受陰爲領納故。親證必能有妙用故。未破
受陰如魘人。色陰盡故能見佛心。如見聞不
惑。受陰客邪既在。妙用之動未能。爲受所覆。
故云區宇 二明盡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
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
所由。虚明妄想以爲其本 其心離身者。以
客邪不觸心。於根門得自在也。不爲魘咎之
所留礙。故能返照自面。此顯見聞有用也。去
住下二句明手足得用也。此上皆約喩顯。若
約法者。受陰盡故心亡領納。既無能領之受。
即無所領之法。心法既亡。自在宜矣。超見濁
者。以根身正是見濁之體。見聞覺知擁令留
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斯則執受相仍便成
根質。受妄領納執以爲己。以見是推求執取
爲義。由受領前境。取著隨生。受陰既亡即
超見濁。覺明之心虚通領納。故云虚明妄想
 二正明現境十。一見物生悲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
明。内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
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涙
此正顯也。奢摩他中。定光發現。狂慧既起。内
太過。憂悲種子在藏識者忽焉現起。凡見
生類。皆如自己所生赤子。赤子嬰兒也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覺
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
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
墜 此結判也。心光忽現内抑太過憂悲種
發。非爲聖證。取即引魔。他皆倣此 二勇志
齊聖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
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色盡受現。定之勝相也。先未曾得今既獲得
遂生感激。感激太過勇志便發。謂言三祇一
念能越我齊諸佛更無如者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覺
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
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
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凌謂
篾他。率謂自強。由見勝相。因茲感激遂有此
生。斯則無始我慢種子被激而生。悟則無咎
 三渇心沈憶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
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墮地。迥無
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渇。於一切時沈憶不
散。將此以爲勤精進相 受陰未空。前無新
證。色陰已盡。歸失故居。前後失准。墮在兩楹
無所依倚。名中墮地。既於此處心無所措。遂
生沈憶。以此名攸。認爲精進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
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
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於色受盡未
盡中。用無相慧觀察陰體。本自不生。今則無
滅。唯一實相。如此則何有無新證失故居之
慮哉。今既不然。故成自失 四疑自果成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
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
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爲足 失於猛利者。過
在慧之猛利也。心懷勝性。疑是舍那。更不求
進。得少爲足
此名用心忘失恒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
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
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
受。當從淪墜 定力微故忘失恒審。慧力過
故溺於知見。定慧若均。寂照無二。慧力既過。
故溺知見。即前失於猛利也。此則勝解忽生
引起見取種子執劣爲勝。故此現也 五逼
意憂愁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
證未獲。故心已亡。歴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
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飮毒藥。心不欲
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二際者
未證已亡之二也。定無方便安忍其心。遂成
憂惱不耐活命也
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
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
刀劍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
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悔惱種
子被激而生。修無方便。故引魔鬼也。如四分
律婆求河邊諸比丘等修不淨觀。厭游過分
求刀自害。魔使之然。悟則無咎 六生心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
清淨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
歡悦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
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
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
謂已得無礙解脱。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輕
安是禪支。雖因定生。須慧覺察。忽然過分掉
擧種生。好喜樂魔因茲得便 七無端我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
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
過慢。及慢過慢。或増上慢。或卑劣慢。一時
倶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縁
覺 此有七慢。恃己凌他高擧爲性。名我
慢。稱量自他比校同徳。但稱爲慢。於他等謂
己勝。名爲過慢。於他勝謂己勝。名慢過慢。未
得謂得。名増上慢。雖知下劣返顧自矜。名卑
劣慢。非毀經像。即是邪慢。此之七慢。由禪
定中忽生勝見無正慧覺。是故起也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
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
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
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華。肉身眞常不自恭敬。
却崇土木。實爲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
棄地中。疑誤衆生入無間獄。先於正受。當從
淪墜 愚者修禪皆墮此見。並是魔種。不識
如來像教之意。且末世住持依因像教。出家
學道藉此而修。魔壞信因。令毀經像。故楞伽
云。佛若不説。教則滅壞。教若滅壞。誰有修行
及得道者。愚者不見此文。一向謗佛無説。故
知。若不説法。十二部經於茲滅矣。須知。毀經
像人魔鬼入心。是大邪見。當須善察勿同此
謗 八頓獲輕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
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
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 精明中者即圓
定寂照中也。定中發慧與理暫契。名圓悟精
理。理智相冥得無違拒。故云隨順。由隨順故
身心調暢。便謂成聖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
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
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衆
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自謂滿
足更不求進者。良以不學修禪次第不善通
達禪支行相。暫得輕安。便謂成聖也。無聞比
丘觸處皆有。世世輪轉。熏識成因。以類相從。
卒難曉悟 九誤入空心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
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
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
解 得虚明性者。即依圓定。發於空慧。悟性
空理。依此起見成惡取空。故撥無因果生斷
滅解。此即由無方便邪見忽發也
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
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爲小乘。菩薩悟空。有何
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飮酒噉肉。廣行婬
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
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倶空。破佛律儀。
誤人入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此内由邪
見外引空魔也。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衆生
心。令歸依魔黨如膠如漆。斷手截臂不以爲
難。魔力之故人皆信伏。法華所謂。深著虚妄
法。堅受不可捨。乃謗持戒等者。此之魔種代
代有之。南山云。戒是小乘。勸令捨之。又不肯
捨勸令持之又不肯持。豈非與煩惱相應卒
難諫曉。魔力所惑誰能奈何 十狂成貪欲」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
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
發狂。便爲貪欲 味其虚明者。愛著禪中色
陰盡處以爲勝境。由此起愛。無慧覺察。引其
貪欲種子而發。遂成狂欲也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
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
心腑。一向説欲爲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
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
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
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徳
既無。陷於王難。疑誤衆生入無間獄。失於正
受。當從淪墜 此貪欲種。如火遇薪。忽然而
發。欲魔得便因此入心。如林中比丘忽然
發不避死馬。因定引魔。此之類也。攝諸凡愚
至千萬者。欲本順貪。因魔熾盛。凡愚惑著何
事不從。又魔因妄起。本性不常。勢盡厭生。去
身留難 三結勸弘宣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
互。故現斯事。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縁
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
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
衆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
護成無上道 受陰交互者。不能定慧均平
善巧安忍。既失方便。異念即生。由此故有十
種境界。皆是内心交互外引諸魔。苟能識之。
不落邪見 三破想陰三。初盡未盡相二。一
明區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
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
上歴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觀中伏惑全未斷故。名漏未盡。心離形者。受
陰既破無執受故。觀心自在。如鳥出籠無有
障礙。已能成就上歴聖位者。此是圓頓利根
者得受陰破諸陰隨破。於此凡身即能入位。
得意生身。更無魔惑令其退也。若鈍根者。更
須破下諸陰。隨未盡處猶有魔事。不得無礙。
今約利者説耳。若最鈍者。至識陰破。得根互
用。方入乾慧。若以前後比望中間。合於想行
盡處亦説入位。是中根者。今經不言。文略故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
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
名爲想陰區宇 此喩鈍根觀力微弱。雖受
陰盡有成就聖位之分。然不破想陰。故如熟
寐寱言也。音韻倫次者如有成就聖位分也。
無別所知想陰蓋故。不寐人者如證聖人。則
知此人已有昇進聖位之分。般若云。如來悉
知悉見是人皆得成就阿耨菩提也。問破色
陰時已是成就觀行。何故不説上歴聖位耶。
答色陰雖破。未能破心。故未成就上歴聖位。
以最麁故。受陰既是四心初首。故破受陰。得
説上歴六十聖位。問若言破色是麁故不説
者。今破受陰。望於想行亦即是麁。何故得説
上歴聖位耶。答雖望餘陰亦即是麁。然受等
四陰同是心法。故利根人若破受陰三蘊隨
破。不同破色鈍根之者。未能破想。觀力弱
故。故在區宇。又解。此中不分利鈍二別。但都
明此位得受盡者即能已具歴位*昇進之分。
如人取仕。既得及第。即能具有官位之分。然
待爲政。功徳勝劣方序用耳 二明盡相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
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 想者取像。謂
要先安立境分劑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念
縁不息即名浮動。念即想也。浮想既除。觀心
轉淨。故云如去塵垢。一倫生死謂行陰倫類
也。首尾本末也。以行是遷流遷流即生滅。今
無想隔。故本末皆現。即生滅體露。觀心明見。
故云圓照
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
爲其本 一切煩惱以想爲本。擾惱身心。汨
亂眞性。故名爲濁。如前文云。又汝今者憶識
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體。離覺
無性。相織妄成名煩惱濁。今想陰盡此濁亦
超也。融通妄想者。想能融變。身隨於心。心想
酢梅口中流水。融通質礙。故名融通 二正
明現境十。一貪求善巧二。一心愛忽生魔得
其便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
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鋭其精思貪求善巧
 心愛生也。虚妙空寂也。邪慮即前十種心
念也。謂發悲生勇等。愛圓明者著定境也。鋭
利也。淬利愛心令其精妙。故貪善巧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
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巧男子處善。敷座説法。其形斯須。或作比
丘。令彼人見。或爲帝釋。或爲婦女。或比丘
尼。或寢闇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爲菩薩。
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潜行貪欲
魔得便也。既貪善巧異想紛然。魔附他人。來
應求巧。師資相誘。憒亂其心。破佛律儀。故成
魔業 二口説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
言劫火。或説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
耗散 説異端也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
彼人體。弟子與師倶陷王難 致留難也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勸先覺也下諸境倣此 二欲經歴二。一心
愛忽生魔得其便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
明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歴
 心愛生也。經歴遊行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
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説法。自形無變。其聽法
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
一衆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
爲菩薩。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潜行貪欲 若
行住在定。遊禮何妨。若蕩逸周流。隨情喪志。
魔得其便。恣欲其心。破佛律儀。廣行魔業
二口説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
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
見故。心生傾渇。邪見密興。種智銷滅。此名魃
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倶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
惑不知墮無間獄 文段可知 三願契合
二。一心愛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
摩地中。心愛綿淴。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綿
密也。淴合也。澄凝寂也。精思即前愛心也。夫
亡機寂照相念不生。理自冥會。若希求淴合。
愛念潜増。疑心即差。遂招魔惑
爾時天魔侯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
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説法。其形及彼聽法之
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
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
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説偈。或自誦經。各各
歡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爲菩薩。綿愛其
心。破佛律儀潜行貪欲 心希契合。令未聞
法便自開悟乃至得通自誦經等。頗合其心。
故多綿愛 二口説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
中亦有眞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
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
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
倶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
無間獄 男女佛者。貴引行人行貪欲事無
妨成佛。洗滌本心者。本心修行俾離貪欲。今
反行之。本心遂去。故云洗滌 四樂辨析二。
一心愛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
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
其心貪求*辨析 根本者求根尋本究物之
元底也。物化萬境也。爽明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
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説法。身有威神。摧伏求
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
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
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絶。都指
現在即爲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
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
惑爲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潜行貪欲
心欲求元。魔精附物。説肉身爲三徳之本。指
相生爲常住之因。清淨之方只此穢境。相好
之體全是我身。妄本既宣。邪信便發。魔力所
制更不推移。盡命歸心。從邪敗正 二口説
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淨土。男女二根即
是菩提涅槃眞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
蟲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
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倶陷王難。汝當先覺
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世有金剛
禪二會子。頗是此類。斯皆魔著。卒受王難
五希冥感二。一心愛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
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夫
功深行著。感應自冥。起念妄求。魔精暗入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
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説法。能令聽衆暫見其
身如百千歳。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爲奴僕。
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
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
曾有。是人愚迷。惑爲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
儀潜行貪欲 希求既起。魔伺便來。影附他
人。爲善知識。感心激切。認是先師。法愛倍
生。膠漆何異 二口説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
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
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
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虚誑。
遺失本心。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
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倶陷王難。汝當
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休居
地者涅槃處也。眞實涅槃豈有處耶。今指天
爲圓寂之地。非魔是何。信則墮魔師弟倶墜
 六冀靜謐二。一心愛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
摩地中。心愛深入。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
靜謐 愛深寂境爲眞修處。故云深入。夫心
亡則境寂。豈間塵喧。念動則縁繁。任居谷
隱。靜欲纔擧魔精即來。束約身心。故曰剋己」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
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説法。令其聽人各知本
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
勅使一人於後&T050460;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
是一衆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
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衆。訐露
人事不避譏嫌 令知本業者宿命事也。令&T050460;
尾者現後報也。起心知肇即他心也。訐露人
事天眼天耳也。魔得邪定。故有此通。作此異
端。誰不信伏。攻發私事曰訐 二口説異端
去身留難
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此
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
人體。弟子與師倶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
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未然者。然生也。預
説凶吉。應無毫差 七祈宿命二。一心愛忽
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
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夫
宿命等通。禪者自有離欲靜慮。任運現前。若
起念先求無功強取。非唯喪本。亦乃成魔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
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説法。是人無端。於説法
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爲畜生。口銜其珠
及雜珍寶簡策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
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曜
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
饌。故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
故。誹謗比丘。罵詈徒衆。不避譏嫌 簡策符
牘皆國家奇要之物。書大少之事。合君臣之
信。故用之耳。授此異物令心信伏。後乃著之
 二口説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潜匿之處。隨
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
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
律與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
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
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
不知墮無間獄 如文可見 八求神力二。
一心愛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
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
神力 化元謂神變之本也。此貪如意通耳」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
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
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説法。是人或復手執火
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衆頭上。是諸聽人
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
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
瓶内。或處嚢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
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
誹謗禪律。罵詈徒衆。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神境之通離欲方得。貪心強取即陷魔羅。必
若眞通。刀豈能沮。以斯取驗。邪正可分。身著
白衣受比丘禮者。准仁王經。白衣高座比丘
地立佛法滅相。菩薩戒中亦同此説 二口
説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常説神通自在。或復令人傍見佛土。鬼
力惑人。非有眞實。讃歎行婬。不毀麁行。將諸
猥媟以爲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
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
或壽終仙再活爲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
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
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
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猥媟麁
穢事也。餘如文 九愛深空二。一心愛忽生
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
摩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爾時
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人終
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
善男子處。敷座説法。於大衆内。其形忽空。衆
無所見。還從虚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或現
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氣。或大小
便如厚石蜜。誹毀戒律。輕賤出家 夫眞空
不妨妙有。有而性常自空。所以具修萬行了
無所著。若欲杜絶衆行。以爲深空。即同外道
斷見撥無因果。魔得其便。從空出沒。幻惑其
心 二口説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常説。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
諸凡聖。雖得空寂。潜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
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
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爲靈。出生國土
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
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
不知。墮無間獄 口説空理。無因無果。蓋由
心祈致招魔惑。薄蝕精氣者。此即惡星精耀
能爲蝕神。亦爲魔怪 十好永歳二。一心愛
忽生魔得其便
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
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歳。棄分
段生。頓希變易細想常住。爾時天魔候得其
便。飛精附人。口説經法。其人竟不覺知魔
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
敷座説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
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處。在一
宅中數歩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
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 夫分段
生死。三界惑盡。方始得離。二乘無學登地菩
薩皆得變易。今未離染。頓欲於此分段身上
變麁身爲細質易短命爲長年。過分希求。故
爲魔著細相常住者。微細存想求久住世也
 二口説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常説。十方衆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
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
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
王毘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氣。
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
汝長命。現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三歳。肝
腦枯竭。口兼獨言。聽若妖魅。前人未詳。多陷
王難。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惱亂彼人以至殂
殞。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遮文茶未詳。毘舍童子即毘舍遮鬼也。此
云食精氣。頻那夜伽亦此類也。世人所事爲
善知識。皆六欲天魔以爲其主。口獨言者即
前美女也 三結勸弘宣四。初總結諸境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
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
知覺。讃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
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
多踰百世。令眞修行總爲魔眷。命終之後必
爲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此文即同涅
槃經云。未來世中。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
正法。乃至現比丘比丘尼及阿羅漢像。非法
説法。非毀戒律。自言得聖。惑亂世間。以此二
經。鑒于世間。稱聖毀戒者非魔而誰 二勅
勸弘宣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
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衆生。令不
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
語。名報佛恩 大聖深慈。勸不取滅。慇懃付
囑。正爲今時。若以今文望前發願。如一衆生
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斯則師資相成。悲
救一揆。四派入滅一何現權 三重示迷因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
互。故現斯事。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縁
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如文 四再勗流布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
令衆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
覆護成無上道 據弘此經。合魔宮震動。凡
夫不覺故也。如説四安樂行。正同此意。故文
殊問云。於後惡世云何能説此經。佛令住四
安樂行。廣説離譏毀等縁。豈非同此魔事耶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二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一
 長水沙門 子&MT01805;集 
  四破行陰三。一盡未盡相二。一明區宇
二。一想盡益相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
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 想陰若存。寤即想
像。寐即成夢。今想陰盡。即無有夢。以想陰是
夢之元故。寤寐一者。雖有寤寐。以無想故。寤
亦如寐。寐亦如寤。故云恒一
覺明虚靜猶如晴空。無復麁重前塵影事
圓明心體。名爲覺明。離想浮動。故名虚靜。空
喩覺明。晴喩離想。麁重即煩惱也。以想陰是
煩惱濁故。前塵影事即所想境。能想既亡所
想不立。故云無復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
無蹤迹虚受照應 觀縁也。雖有根識縁諸
境界。而不想像繋念在意。故如其鏡照物無
迹。但虚受虚照虚應而已。亦可如鏡照於光
明雖鑒無影。故云虚受
了罔陳習。唯一精眞 了畢竟也。罔無也。陳
舊也。習妄想也。畢竟無有無始妄習。唯有一
靈眞如性也。又了謂了別。即諸識也。罔謂罔
象。陳習謂無始種子也。唯一精眞者唯一識
陰。也如下文云則湛了内罔象虚無微細精
想。以對行陰。故云精眞也。顯此行人得想
陰盡唯識陰及行陰在。今此行陰又現披露。
故名識陰爲精眞也 二行陰現相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
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
野馬熠熠清擾。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
爲行陰區宇 行陰是生滅元。以遷流造作
故。想盡行現。故云披露。畢殫其類者。殫盡也。
盡此十二類生皆從行出。以行是業體故。未
通各命者。雖已了知十二類生總從行出。而
未知衆生別種在識陰中。此即本識業苦種
子。是衆生各別性命因由端緒也。見同生基
者。同分生基即行陰也。十二品類。同以行陰
爲其基本。猶如野馬者。塵合陽氣鼓而爲之。
熠熠即光起閃爍。喩生滅也。清擾者。即此行
陰擾動生滅微細不停。以無想陰塵垢。故名
清也。爲浮根塵究竟樞穴者。門簨曰樞。門臼
曰穴此皆動轉之要處也。根塵生滅。皆以行
陰爲機紐處。了知此者正在行陰。故云區宇
 二明盡相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
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
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 性入
元澄者。行陰若盡。遷流性澄。歸一藏識。名入
元澄。經云藏識海常住也。以觀行増勝。能純
生滅根元習氣。令其不動歸一識陰。猶如澄
水也。以行是衆生遷流業性故。此若盡即超
衆生濁也。行陰生滅微細難覺。故名幽隱
二正明現境十。一二無因論二。一標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
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
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