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首楞嚴義疏注經 (No. 1799_ 子璿集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抂如遭
霹靂 抂則逼壓良善損惱於他。心無悲愍。
害所攝也。既以抂押良善抑捺無辜令稱有
罪。故感合山等事。蹙謂逼迫。*摝謂振動。衡
權衡也。度丈尺也。讒能害善。虎能食人 十
訟習
十者訟習交誼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
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故有惡友業鏡火
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
於巨海 此是覆習。而言訟者。由覆發訟故。
所言覆者。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爲性。悔
惱爲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己既
有罪。不能自發。遂招他訟。此訟即是惱之一
法。忿恨爲先。追觸暴熱*恨戻爲性。蛆螫爲
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縁。心便*恨戻。多發囂
暴凶鄙麁言。蛆螫他故乃名爲訟。此覆彼訟。
二習相發。故感惡友業鏡等事。覆藏過惡。自
知而已。如於陰賊不懼當苦。必墮惡道。如戴
山履海也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之三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二六交報二。一總標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衆生。六識造業。所招惡
報從六根出 造業既從六根而出。受報還
歸六根。因與果交。故云交報。又下一根受報
備歴六根。根根皆爾。故云交報。此云六識造
業者。且據總相。業者招感爲義。然通總別。若
能爲引業善不善思招感當來第八無記果
者。即總報業。若爲滿業三性思種招感當來
苦樂等果者。名別報業。其第六識。通造總別
報業。若前五識。但爲助發別報。不能發總。以
強盛隨轉二差別故。從六根出者。六根是彼
造業具故。造既從根。受亦根受。故從根出
二別辨六。一見報二。一臨終見境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
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
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眼根
造罪是見業。臨終見境是報與業交。以眼根
取色色能役心造種種業。故見猛火滿十方
界。神識隨火入獄受報 二乘業受報
一者明見。則能遍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
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
能爲&T055114;湯洋銅。燒息能爲黒煙紫焔。燒味能
爲燋丸鐵糜。燒觸能爲熱灰鑪炭。燒心能生
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明暗二塵是眼所取。
明可辨別。故見惡相。暗無分別。但生恐懼。
如是下遍歴六根。然有旁正。正由眼根發識
造業。故先歴眼。今此不明。文略故耳。下文
即具。此中以火爲苦具主。及歴餘根。隨根轉
變爲不可意境也 二聞報二。一臨終見境」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
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
間獄發明二相 聲能鼓動心海如波如濤。取
此造業。故臨終時先見此也。降注下流也
二乘業受報
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瞀亂。二者閉聽。寂
無所聞。幽魄沈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爲責
爲詰。注見則能爲雷爲吼爲惡毒氣。注息則
能爲雨爲霧。灑諸毒虫周滿身體。注味則能
爲膿爲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爲畜爲鬼爲
糞爲尿。注意則能爲電爲雹摧碎心魄 耳
根所取動靜二境。造種種業。今受其報亦縁
此二。開即動也。閉即靜也。如是下歴根別受。
此文之中。以根對境有所參差。將恐梵文迴
互。譯者隨而弗審。如雷吼毒氣非眼所取。雨
霧毒虫非鼻家境。餘文則順。有智自詳 三
嗅報二。一臨終見境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
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涌出入無
間獄。發明二相 鼻根造罪。貪嗅諸香衆生
身分及男女等香。作種種業。故招毒氣以受
其報 二乘業受報
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
掩不通。悶絶於地。如是嗅氣衝息則能爲質
爲履。衝見則能爲火爲炬。衝聽則能爲沒爲
溺爲洋爲沸。衝味則能爲餒爲爽。衝觸則能
爲綻爲爛爲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T004261;食。衝
思則能爲灰爲瘴爲飛砂礰撃碎身體 通
塞是彼鼻所取境。依此造業。依此受苦。故有
二相。如是下歴根別受。爲質爲履者。質礙也。
履猶通也。爲餒爲爽者。魚敗爲餒。爽乖差也。
餘文可知 四嘗報二。一臨終見境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
見鐵網猛炎熾裂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
挂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舌根
作罪其罪最廣。一貪味爲罪。殺戮必多。二發
語造業。其罪又廣。以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比
於餘根。此最廣博。故感鐵網周覆世界也
二乘業受報
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
爲猛火。焦爛骨髓。如是嘗味歴嘗則能爲承
爲忍。歴見則能爲然金石。歴聽則能爲利兵
刃。歴息則能爲大鐵籠彌覆國土。歴觸則能
爲弓爲箭爲弩爲射。歴思則能爲飛熱鐵從
而下 吸氣則取味所招。吐氣則發語所
致。如是下歴根別受。爲承爲忍者。承領忍受
一切惡味。造業之時。先是舌根受食知味。然
後始益諸根大種。舌不領味諸根不益。受報
亦然 五觸報二。一臨終見境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
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
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
刹。手執鎗槊驅入城門向無間獄。發明二相
 身根爲罪多因男女婬愛等觸。貪著細滑
時冷熱。故受合山等事 二乘業受報
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
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歴觸則能爲道
爲觀爲廳爲案。歴見則能爲燒爲熱。歴聽則
能爲撞爲撃爲倳爲射。歴息則能爲括爲袋
爲考爲縛。歴嘗則能爲耕爲鉗爲斬爲截。歴
思則能爲墜爲飛爲煎爲炙 身之所取唯合
與離。從之造罪。感果亦爾。如是下歴根別受。
道觀廳案皆治罪處也。餘文可解 六思報
二。一臨終見境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
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
乘風墮無間獄。發明二相 思是意業。無質
迅疾猶如於風。故招此報 二乘業受報
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
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
則能爲方爲所。結見則能爲鑒爲證。結聽則
能爲大合石爲冰爲霜爲土爲霧。結息則能
爲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爲大叫喚爲
悔爲泣。結觸則能爲大爲小爲一日中萬生
萬死爲偃爲仰 意之所縁生滅二塵。復能
隨五明了取境。不覺則荒獨散所感。不迷覺
苦明了所致。皆是邪思造業故爾。如是下歴
根別受。方所受苦處也。鑒證證據先罪也。此
一根受報。備歴餘根。然根對苦具。有差有當。
不必一一根境相順。學者隨文消遣。不可
滯 三結顯重明三。一結成虚妄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衆生迷妄所
造 虚妄造業虚妄受報。皆如空華。然於因
果未嘗乖異 二別顯重輕
若諸衆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
經無量劫 六根十因具足。同造諸業入阿
鼻獄。即大無問。具足五事也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
無間獄 如第六識。同彼眼識唯取自境。兼
根而作。不渉餘根。不具十因。此則六根具造。
唯造時不兼餘根。入八熱獄。次輕於前也」
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身口意六根之三也。殺盜婬十因之三也。如
身具作殺等三罪。口意不作。又輕於前。入十
八獄
三業不兼。中間或爲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
十六地獄 如身獨造殺等一業。不兼餘罪。
入三十六獄。又輕於前
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此獨一根只犯一殺。又輕於前。入一百八獄。
如意中邪思或不正見。未形身口。或口處殺
人。身心無記。此等並輕。言見見者。見現音只
見之一根。不兼餘根。故云見見 三結答所

由是衆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
想發生。非本來有 謂由不斷三業。各各有
私。故云別造。因各各私。衆私同分。故云入同
分地。謂同業共感無差別同分。別業各感差
別同分。故前文云衆同分中兼有元地也。皆
由妄想發起。故非本有 二鬼趣三。一總標」
復次阿難。是諸衆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
佛涅槃。諸餘雜業歴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
鬼形 非破律儀者謗無戒律也。犯菩薩戒
者輕重不禁也。毀佛涅槃者不信因果。此皆
斷善根也。餘業可知。地獄久治。故云歴劫燒
然。更受餘類。故入鬼趣。鬼趣十類由前十因。
十因正報已在前文。極苦相對。非是輕受。故
云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二別顯
若於本因貪物爲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
爲怪鬼 此即貪習爲因也。於物生貪非理
而取。餘報在鬼還托於物。即金銀草木精怪。
其類非一。故名怪鬼。正受苦報在寒冰獄
貪色爲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爲魃鬼
即前婬習爲因也。色能動亂身心。如風鼓物。
報招鬼質還復託風。風質元虚。因習所致。
因果相對。豈徒然哉
貪惑爲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爲魅鬼
即前詐習爲因也。因成詐僞惑正憑虚。託附
畜生便成鬼質。即狐狸猪犬有異靈者。其類
非一。故云遇畜成形。魅即現美形以惑人也」
貪恨爲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
即前怨習爲因也。由忿爲先。懷惡不捨。結怨
在意。熱惱居懷。受餘報時亦假毒類。即蛇虺
毒虫有靈者。成蠱毒鬼
貪憶爲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爲癘鬼
即前嗔習爲因也。於苦苦具憎恚居懷。或因
妒忌生嗔。嗔恚不捨。名爲貪憶。洎受鬼報。遇
災衰處便入其身。名爲癘鬼。即毒癘傷寒傳
屍骨蒸之類皆此鬼作也
貪傲爲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爲餓鬼
即前慢習爲因也。慢以凌人傲物高擧自強。
洎報鬼倫。遇氣爲質。内無實徳。空腹高心。飢
餓所困。故名餓鬼
貪罔爲罪。是人罪畢遇幽爲形。名爲魘鬼
即前誑習爲因也。爲獲利譽。多懷異謀。矯現
有徳。罔冐於他。令他暗昧不曉己事。洎受鬼
形。憑幽託暗魘惑寐者。故名魘鬼
貪明爲罪。是人罪畢遇精爲形。名魍魎鬼
即見習爲因也。執見異生。各自明悟。出生相
返。發於違拒。及招鬼道。遇精明處以爲其形。
即日月精魄。山澤明靈有精耀者以託其質。
言魍魎者水石變怪也
貪成爲罪。是人罪畢遇明爲形。名役使鬼
抂習爲因也。*抂押成褫。憑虚搆架。勞
心役思。撓害無辜使成有罪。遇明顯境託以
成形。非幽暗類也。走使戰陣擔*砂負石之
徒。故云役使
貪黨爲罪。是人罪畢遇人爲形。名傳送鬼
即訟習爲因也。黨己覆罪爲他所訟。報在鬼
類託質於人。如世有童子師及巫祝之類。皆
爲神道傳送凶吉禍福之言。名傳送鬼。此上
鬼類其數實繁。考果徴因。不過此十 三結

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爲
鬼。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
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十因六報皆是純情所
爲。情既下沈。故墜地獄。地獄治久。情盡上
昇。故云業火燒乾上出爲鬼。鬼心輕燥。業火
所餘。自妄業招。非他所得。菩提心中皆如空
華耳 三畜趣三。初總標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倶成空。方
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値。身爲畜生。酬其
宿債 地獄治情。鬼中治想。情想既盡。故云
成空。然所空者。即依情想所發之業也。二道
之業既亡。却爲畜生酬其宿債。駝驢牛馬身
命償他。若在餘類。隨應受對 二別顯
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爲梟類
貪習爲怪鬼。報盡作梟倫。梟土梟也。附塊爲
兒。貪物所致。一切怪異者皆此類攝
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爲咎徴一
切異類 婬習爲因。報招風魃。旁爲畜生受
咎徴也。咎過惡也。徴應驗也。惡行所招。將有
災異先有此應。如群雀衆鼠荒儉之徴。&T064357;
水災。鶴舞多旱。其類非一
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爲狐類
詐因之報。爲鬼成魅。所依既盡。畜受狐身
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爲毒類
怨習之報。鬼作蠱毒。畜爲毒類。即蚖蛇蝮蝎
之類
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爲蛔類
嗔習之因。鬼爲衰癘。託災附禍便入身中。轉
受畜形還託身内。爲蛔蟯也
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爲食類
餓鬼附氣。慢習是因。鬼受飢虚。畜充他飽。故
爲食類。即世間可食之畜也
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爲服類
宿因誑習。鬼爲魘暗。幽默既消。畜爲服類。即
馳驢牛馬蠶繭之類。爲人服用也。綿即綿
密。不明露也
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爲應類
因爲見習。鬼作魍魎。精耀之物既盡爲畜便
成應類。即應四時節序來而復鳴者。言和者
雜也。雜精明處而成鬼也
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爲休徴一
切諸類 即前抂習。鬼託明生爲役使類。鬼
道業盡。畜報休徴。休美也。休祥將至預有此
徴。由他美行之所招也。即麟鳳之類也
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爲循類
訟習之因。鬼招傳送。人死爲畜報在黠慧。故
云循類。即人所畜養循順之類 三結示二。
一正結虚妄
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傍爲畜
生。此等亦皆自虚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
則此妄縁本無所有 獄鬼二趣。業火燒畢
情想乾枯。今爲畜生酬償餘業。故云旁爲。妄
想故有。覺性元無。猶如圓影眚病故見 二
引問重示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
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
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爲浮
虚。妄想凝結 所問三縁。是彼人等。各自虚
妄造業發生。不由他有。故云本自非天降等。
妄造妄受。覺性之中皆如空華 四人趣三。
一總明二。一酬剩返徴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
越所酬。此等衆生。還復爲人。返徴其剩 分
越者過分也。不依本分越過而行。謂非理苦
役不問輕重。或晝夜不息。食噉無度。如是等
類悉合返徴其剩。今有恃尊貴以縱恣。倚豪
勢以奢侈。貪其力而多役。取其味而抂殺。不
捨晨暮。罔測勞苦。福盡徴剩其宜者哉
如彼有力兼有福徳。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
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爲畜生償彼餘直 其
有修善而崇福者。只於人身酬彼力矣。今見
積善之家。財物多耗。或被劫盜。或被欠負。或
横遭驅役。或抂受捶打。斯皆先業合捨此身
爲畜酬剩。由樹福徳。人中略償 若成畜者蓋
無善矣 二償報難息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
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
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爲高下無有休
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汝負他
財。他欠汝力。今既酬償。償足自止。世養牛馬
是此類也。如故殺彼食其身肉。斯則翻成殺
業。身身相取。命命相酬。以人食羊。羊死爲人
互來相責無有休止。以諸業中殺命最重。不
値佛出修奢摩他。必不能息 二別顯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
合頑類 因於貪物。鬼託怪形。畜在土梟附
塊而養。今歸人趣。其性顓蒙。雜在頑囂。心忘
徳義。蓋因之故然也。而言參合者。夫人道受
報善因所招。總報雖同。滿業各異。故分十種。
今此從畜來者。乃是餘業旁受。非正善業所
招。然亦順後業感。由不正故。故言參合。他皆
倣此
彼咎徴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愚類
始因貪欲。鬼受魃形。上爲畜生災咎之應。業
盡復本參在愚類。以欲多者不習別善。但專
一境。由不習善。故招愚鈍。頑愚別者。頑謂知
善不從。罔受教誨。愚謂瞑然昏暗。識鈍難明。
有此異耳
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佷類
因從詐習。鬼爲畜魅。類入旁生狐狸所攝。今
爲人趣參在佷戻自用之徒。不受諫曉也
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庸類
怨習是因。鬼爲蠱毒。旁受畜類蛇蝎是形。還
生人道雜乎庸類。即庸鄙之流性麁率者
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嗔習爲因。鬼居衰癘。蟯蛔受畜微末。爲人即
不爲人之齒録者也
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慢習是因。鬼招飢餓。結氣而作。無實體性。畜
受食類。人爲柔弱。蓋因我慢貢高。反招柔怯
之報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誑習爲因。鬼從幽魘。畜爲服用人受劬勞。役
力艱辛工巧之屬
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文類
因從見習。鬼落和精。魍魎報終畜爲時應。參
於人道微有文章非。正習因。故云參合
彼休徴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抂習爲業。鬼受明靈。驅役疾馳無暫停止。畜
招休應。人雜聰明。考果從因。必無差忒
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因由訟習。鬼作依人。傳附神辭。發顯禍福。畜
招馴黠。人達窮通。寵辱不驚。安然自得。故名
達類 三結示
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
來業繋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
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爲可憐愍者
 獄鬼畜中酬償先業。三塗報盡還復人身。
順後善業所招。隨別復分十類。如是皆爲顛
倒輪轉。欲息顛倒唯戒定慧。無此三種不息
輪迴。佛若不出。誰説此法令其修學免輪迴
耶 五仙趣二。初總標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
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
仙 不依正覺者。三乘行法皆佛所教。今經
尚斥二乘。云不識生死根本錯亂修習。況修
仙道耶。存想固形者。存心在於長生不死。俾
此形骸堅固不壞也。別修妄念。即下十種修
錬之法也。此皆有漏。進不如天。退又勝人。故
居山林人不及處。名爲仙趣。然此一趣餘經
不出。以總報同人故。今經開者。約所修行別
故。人天二趣所不攝故。此皆外道類收。然亦
禁防非佛正戒。但禁麁浮。即戒禁取也 二
別顯
阿難。彼諸衆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
成。名地行仙 服餌者。即食麻仁草木之實。
存形長久。一期壽永。輕擧未能。此道若成名
地行仙也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草木者即餐松噉柏之類。草木輕故。餌即體
輕。由是飛行不墜於地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金石者服丹砂成九轉之類。化有二種。一能
化骨令壽永體竪。二能化物俾賤作貴。此道
苟成。遊戲人間濟貧恤苦得自在也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消息養和。運用榮衞。神氣久著能履虚空。功
用既成身堅壽永。名空行也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徳圓成。名天行仙
鼓天池。嚥津液。固精華。歳久功著遂成潤徳。
言天行者。此非六欲。乃是世人謂靈仙居處
名之爲天。如張騫尋河源至崑崙見天宮之
類。或所行不交欲境。如天無異。故云天行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呑飮日月精氣。作意存變以延身命。由是功
久。遂有異見通世物情。故云通行
堅固呪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呪禁正是仙法道術。以此持身延而且固。術
力成就名爲道行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念縁前境。繋心不忘。專注弗移。久而發用。照
明境界。咸悉化源。如定發慧。故名照行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世有採陰採陽之術。名爲交搆。久而功成。
此感彼應。吸彼精氣以固我身。故名精行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絶行仙
存想世間皆成變化。境既變化。心想亦亡猶
如槁木。有爲功用暫得如是。故云絶行。如上
十類。皆云行者。日久成功通流故也 三結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錬心。不修正覺。別得生
理。壽千萬歳。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絶於人境。
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
入諸趣 生理謂長生之理。即上十種修錬
之法也。言人中者。以仙趣無別總報。即於人
身總報果上。加以前來十種修錬。轉成仙也。
妄想不眞終隨業墜 六天趣二。一列釋諸
天三。初欲界二。一列釋六。初四天王天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
愛。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
後隣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不求
常住即不修正覺也。無定力故不能捨愛。有
善戒故心不流逸。善根力故心澄身明。此則
澄*瑩欲心發生明性。此人命終。生須彌半。
隣日月宮。所有天衆皆此天管 二忉利天
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
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
利天 欲愛漸微。於己室家亦減愛欲。故無
全味。味著也。言淨居者不由雜穢。揀異行邪
也。超日月者以善増故。愛心又減身則又
昇。故生忉利。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釋居處
也 三焔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
命終之後。於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
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
焔摩天 未離欲心。逢境暫遘漸薄於下。故
云去無思憶。逢欲猶交。故云動少。去無思憶。
故云靜多。斯行又増身則又勝。故生時分。焔
摩云時分。此是空居初天也 四兜率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戻。命終之後上
*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
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行勝於前。故
云一切時靜。應觸者。應謂相應。觸即欲境。尚
猶順而從之。故云未能違戻。命終漸勝。故生
此天。上*昇精微等者。即約一生補處菩薩所
居器説。以同名兜率故。此云知足 五樂變
化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横陳時味如嚼蝋。命
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無心於境。境自横來。境自有心己何所味。故
云味如嚼蝋等。以樂變化五欲之境而受用
故 六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
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
化自在天 行事交者此亦横陳也。前雖亡
味。會境猶起欲心。此則無心。故云了然超越。
然今且約無麁相説。豈亡微細愛欲。以未離
欲界故。化無化者。化即第五天。無化即下諸
天。倶舍云。樂受用他所變化五欲境故。以有
自在力遣他變化而受用之。故云他化自在。
上之六天。皆因欲心漸輕得報漸勝。若情欲
重者必不生天。倶舍頌云。六受欲交抱執手
笑視婬。亦明受欲輕相也 二結示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自此已
還名爲欲界 此之六天。身有光明。飛行自
在。壽命長遠。漸増漸勝。不同下之人趣。故云
形雖出動。又人趣雜類壽命短促。遷變不常。
天之福命卒難搖動。故云出動。尚有欲境相
遘。故云心迹尚交。若至定地永無欲對矣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三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一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二色界者。以此界中依正二報色法殊勝。
從勝爲名也。通名梵世者。梵是淨義。離欲染
故。禪所生故。異散動故。此界總有一十八
天。若倶舍云。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即
除無想也。依大衆部。與今經同。即加無想
文三。一總指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
慧 此總明修心之人須假禪定然後發慧。
定慧均平方稱靜慮。若不爾者。不得名禪。意
顯此四位中皆因禪慧。然於其中所伏惑習
差降有異。故分諸天。下自辨釋。或可此文
約世間人不修無漏禪定不發無漏正慧。遂感
四禪果報不能出離。凡夫雖曰修禪。但是有
漏六行事觀不離虚妄不名禪那。如下文云。
此三勝流雖非正修眞三摩地。又云。但能執
身不行婬欲等。又下結云。此皆不了妙覺明
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等 二列釋四。一初
禪二。一釋三。一梵衆天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倶無。愛
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爲梵侶。如是
一類名梵衆天 專意在此。故云但能執身
等。想念倶無者。由行六行厭下欲界是苦麁
障忻上色界是淨妙離。故得欲界惑伏。名愛
染不生。由是命終即生色界。故云無留欲界。
此即麁苦不起淨相現前。即是淨定。味此而
生。名爲梵衆。即凡夫所修六行伏惑之所感
也 二梵輔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
人應時能行梵徳。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已
伏欲惑。故云欲習既除。得上初禪定心顯現。
故云離欲心現。此結上也。於諸下正明此天。
於定共戒愛樂隨順梵行成就防非不失。此
則兼護律儀淨戒成徳匡弼梵主。故名梵輔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駧。清淨禁戒。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衆爲大梵王。如是一類名
大梵天 禪觀轉勝。受生細妙。故云身心妙
圓。復具戒徳。故云威儀不缺。此結前也。清淨
下正明此天。於定戒中發慧明悟。斯則慧解
過人。能爲梵主統攝梵衆。准倶舍説。威徳光
明獨一而住。無尋准伺定力所感。下二天具
有尋伺。又劫末後去劫成先來。外道不測。便
執爲常。又因起念見有天生。便執能生世間
爲一因主 二結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
修眞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禪
 已離欲界八苦。故云所不能逼。但是六行
伏惑。故云非眞三昧。凡眞修禪者。不於三
界現身意。縱得勝妙定相現前。了了自知而
無取著。今此雖得清淨似三摩地。以不了故
味著受生。然能離欲散心麁動。故云諸漏不
動。是故結云。此三勝流總名初禪。倶舍云。離
生喜樂地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然此初
禪所得功徳有五支林。一覺。二觀。三喜。四
樂。五一心支。行相如天台法界次第中 二
二禪二。一釋三。一少光天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
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王爲梵
主。故云統攝。戒定慧具。故云圓滿梵行。此結
前也。澄心下正明此天定心轉勝。故云澄心
不動。定光明發。故云寂湛生光。二禪已上。離
覺觀故。無有語言。但以定心發光。以光勝劣
分其位次。此天喜相初生。慧光尚劣。名少光
天 二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
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從前少光。更發多光。
光相轉増名光光相然。光相圓明映十方界。
境隨光淨遍成琉璃。由定漸増。定光發照必
無涯際。名無量光 三光音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
是一類名光音天 吸取任持無量淨光。以
表言詮。名爲教體。此光表詮離諸麁重。故云
發化清淨。隨機開示無不明了。故云應用無
盡。以二禪界地無前五識。但用光明以爲表
詮。以光爲音。名光音天 二結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愁所不能逼。雖非
正修眞三摩地。清淨心中麁漏已伏。名爲二
禪 二禪三天又勝下位。故名勝流。以得極
喜。故云一切憂*愁所不能逼。初禪雖得喜
支。極喜未生。在身麁故。但得離苦。猶有憂喜
相對。今此二禪。定水潤心慧光明泰。喜支調
適憂愁不生。名爲定生喜樂地也。麁漏已伏
者。忻上厭下但名爲伏。以不斷故不名無漏。
然此一地具四支林。一内淨。二喜。三樂。四一
心。行相如常 三三禪二。一釋三。一少淨天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
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初二句
躡上。披音下正明此天。謂披能詮之教體現
所詮之妙理。成所行之妙行。由是三慧既發
妙樂攸通。定慧過前支林轉勝也。言寂滅樂
者。滅前喜相而生淨樂。以喜相麁動此異熟
樂恬怕寂靜。故名寂滅。定相猶劣。故名爲通。
始得此樂未廣周遍。名爲少淨。淨亦靜也。有
處亦名少靜天故 二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
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即靜樂也。定心
轉勝。引發此樂令其無涯。樂既無涯。方是成
就淨樂之義。此則名爲徹意地樂。遍身輕安
名無量淨 三遍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徳成就勝託現前歸
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前雖徹意地
樂。止在身心未名爲遍。今則遍於依正。樂淨
圓融。世界身心無處不遍。殊勝妙樂以成淨
徳。言勝託者即此淨樂。是彼行者所依勝處。
證此樂故名之爲歸 二結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
樂。雖非正修眞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
具。名爲三禪 具大隨順者。一是隨順勝定
二是離於憂喜。憂喜望樂倶爲所厭。但是違
境。故非隨順。今此妙樂世間第一。更無過者。
方是隨順具足之義。安隱心中歡喜畢具者。
意地異熟隨順自在。樂極於此。純一無雜。名
爲畢具。以此三禪名離喜妙樂地故。此地禪
支具有五種。一捨。二念。三慧。四樂。五一心
支 四四禪者。然此一地總報業但有三品。
感下三天。其無想天但是廣果天中別報。凡
夫境界上極於此。五不還者。自是聖人雜修
靜慮。資廣果天故業令五品殊勝。只於廣果
總報之身生彼五天。與凡夫不同。由是向下
別爲一段 文二。一四根本二。一釋四。初福
生天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
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倶時頓捨。麁重相滅。
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初五句結
前生後。倶舍論説。第四禪離八災患。謂尋伺
苦樂憂喜及出入息。又不爲三災所動。名不
動地。今云不逼。即離下位苦也。苦因下釋不
逼所以。尋伺憂喜等是苦之因。今既離之。故
無逼迫。樂非常住者。別明樂支以對前苦。三
禪雖得徹意地樂。然不常住。必須有壞。壞即
成苦。此名壞苦。苦樂下正明此天。今第四禪
苦樂倶捨。以一一地皆厭下苦麁障忻上淨
妙離。棄下苦樂名麁重相滅。得上地定名淨
福性生。以此禪定唯一捨受是福之體。既離
下染。故名淨福 二福愛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
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唯一捨受與
定心圓融。捨諸一切苦樂等法。於捨心中仍
生勝解。於此決定忍可印持。不爲異縁之所
引轉。故名勝解清淨。由勝解力。於此圓融勝
定之中愛樂隨順。令此勝定得無留礙。住心
自在。受用無窮。故云得妙隨順窮未來際等。
問此有漏禪壽命有限。何得窮未來際耶。答
此約得定報壽長遠動經劫數。云窮未來。非
約報後所論也。又此善定雖是有漏。而能隨
順妙修行者。依第四禪引發此定。熏無漏禪。
修願智無諍邊際定也。下五那含亦依此定。
起有漏無漏雜修靜慮。若凡夫得更不進修。
即許壽命有限。若聖人修。即得盡未來際。通
此兩向。凡聖同修也 三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
光。福徳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於福愛中。分二所向。一直往道。即至廣果。
二迂僻道。即至無想。此標也。若於下釋。若從
發心已來不帶異計。直修根本四禪四無量
善。熏禪福徳。離下地染。備歴四位。至此福愛
更増勝定。廣福所感。得生勝處。名廣果天
四無想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
窮捨道。身心倶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 此
正明也。若帶異計。六行伏惑。漸厭漸捨。至福
愛天得捨圓融。捨心相續。遍窮捨道。捨心亦
亡不計身心。故名倶滅。此計無想爲涅槃也。
以此捨心爲方便入無想定也。初捨麁心入
於微心復捨微心入微微心。從微微心常修
不息。便入無想。此皆修因也。心慮下即無想
報。命終果報生無想天。壽命五百大劫。想心
不行。故名灰凝
是人既以生滅爲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
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此
判成虚妄也。不了妄想體空。乃執生滅勞累。
厭此生滅求不生滅。故云以生滅爲因。捨生
趣不生。未是眞不生。見第六識暫爾不行如
冰夾魚。不知微細生滅。妄謂涅槃。非眞涅槃
也。故云不能發明無生滅性。初半劫下却釋
彼報行相。准倶舍引婆沙釋彼生死位。多時
有想。初生此天。經於半劫。始入無想異熟。名
初半劫滅。欲無常時。從異熟出。經半劫有心。
後始方死。名後半劫生。生滅中間一向無想。
名無想天 二結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
動。雖非無爲眞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
名爲四禪 此第四禪離八災患勝下地故。
名不動地。然有劫數。壽盡須捨。故云非眞不
動。倶舍云。然彼器非常。情倶生滅故。凡夫修
定味著受生。名有所得。定慧均平能捨苦樂。
勝下諸天。名功用純熟 二五不還天三。初
標示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
氣倶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
衆同分中安立居處 九品習氣者。即欲界
初禪二禪三禪各九品也。種現倶無。名爲滅
盡。此是聖人斷。故名滅。非同凡夫暫伏名滅。
習氣既無。苦樂雙泯。離下界繋。故無卜居。然
未進斷第四禪惑。故於捨心衆同分中別立
居處。以修禪時漏無漏雜。故此別居。倶舍論
説。雜修靜慮五品不同。生五淨居。五品別者。
謂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行相如別
 二釋相五。初無煩天
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
天 苦樂心滅。敵對則亡。形待既無。故云不
交。不交則無煩也。初滅苦樂二形待心。雜修
初品。稍離定障。名爲無煩。煩即障也。然下天
亦離苦樂不名無煩者。以凡夫人忻厭暫伏
非是永斷。今約畢竟不生。故得此名也 二
無熱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弩牙也。括筈也。箭受弦處也。皆喩唯一捨
心。縱任自在遊諸等至。故云獨行。不與違順
二境相應。故云研交無地。此天以中品雜修
靜慮。慧用清虚。皆離定障。漸得清涼。名爲無
熱也 二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像一切沈垢。如
是一類名善見天 十方世界唯一捨心。照
了微妙。圓遍澄寂。故云妙見圓澄。塵*像慧
障也。沈垢定障也。雜修上品。無漏功著。定慧
障亡。故能妙見。圓澄十方世界。名善見也
四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陶鑄鎔錬也。範土曰陶。鎔金曰鑄。圓澄之見
既彰。定慧之功更著。故能鎔錬自在顯現無
盡。故云善現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
色究竟天 究竟鞠窮也。群幾者群有之幾
微也。即去無入有。有理未形之謂也。今此一
天。窮到色理未形之際。故云究竟群幾。窮色
性性者。性體也。推至色性之元體也。二句
意。前多此例。或前句窮縁色等識。後句窮所
依大種。劑此一天即入空處。故云入無邊際。
以空又是大種之所依。故名色究竟。如馬勝
問佛。四大性當於何位滅盡無餘。佛云空處
近分。正在此天也 三結勝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
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
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麁人所不能見
梵云阿那含。此云不還。此天是彼聖所居故。
亦名淨居。非同凡夫有漏住故。以定力殊勝
依報亦勝。同在世間境界各別。擧例可知
三總結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
還名爲色界 純是禪定善想所感。無有情
所對。故云獨行無交。尚有色礙。故云未
盡形累 三無色界。此四無色無業果色。定
多慧少。厭下色礙。想無邊空。次厭空處。乃
至厭無所有。以非想非非想爲究竟涅槃。有
此四種分其位次。雖無業果色。然有定果色
爲識所依。此大乘説實有處所。若倶舍説。無
色界無處。由生有四種。依同分及命。令心等
相續。餘經説。有無色有情佛邊聽法涙下如
雨者。此約大乘有定果説。前文亦説無色界
天發願護呪也 文二。初列釋二。一正明感
報二。初指迴心不入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
種岐路 此標也。有即是色。頂即究竟。色於
此住名色邊際。二岐路者。一出三界路。即迴
心人所覆二入無色路。即定性人所履。若凡
夫外道既不入此五天。即從廣果無想二天
而入。不在此二所履之限。如下自知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
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迴心大阿
羅漢 此正明迴心也。若於有頂禪中。故云
捨心。發無漏智。頓斷上界四地三十六品倶
生煩惱。便證無學。仍又迴心向大乘道。更不
入於空識等處。以無上地惑故。然迴心入大。
有深有淺。但隨破惑有深淺耳。此類仍是樂
慧那含。故得慧光圓通便出塵界 二辨入
者類殊二。一別明四天四。初空處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爲礙。銷礙入空。如
是一類名爲空處 初二句躡前也。捨心有
二。一有頂。二無想。若於有頂。用無漏道斷有
頂惑。銷礙入空。此是樂定那含。即定性聲聞
也。若於廣果無想。用有漏道伏惑入空。亦名
捨心。即凡夫外道也。以此二天倶在捨心共
一地故。覺身下正明此天。銷礙之言亦通前
二。然行人厭患色法。如牢獄。心欲出離。即修
觀智。破於色法。過於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
念種種相。入無邊空處。心與虚空相應。名爲
空處定 二識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頼耶識全
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爲識處 初
句結前空處。次句破空入識。銷礙之無亦亡。
故云無礙無滅。此即唯觀於識。以破於空也。
其中下正釋。唯留頼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
識更互相依。定性愚全不知有。冥然自
留也。半分微細者即第六識。今留一半縁識
之分。不留縁色空分。故云半分。以此第六
色心倶縁。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時。厭患虚
空無邊縁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虚空。轉心
縁識。心與識法相應。故名識處定 三無所
有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
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空處無色而存空。識
處亡空而存識。皆名所有。今此空識倶亡。故
云空色既亡識心都滅。此二句先破三法也。
十方下。正明行相。十方者諸法也。所縁色空
識心等法一無所存。故云寂然。所縁既寂能
縁不行。故云迥無攸往。以行人厭患於識三
世之識無邊縁多則散能破於定。故捨縁識。
轉心依無所有法。心與無所有法相應。名無
所有處定。然今修大乘者多濫此定。但一切
無著心無所寄都無一物即是大乘。如頑空
無異。而不知。善能了達諸禪境界。斷伏歴然
道品次第。如大圓鏡鑒於萬象不差不錯。方
是大乘眞修禪也 四非非想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
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爲非想非非
想處 初二句指所依體。初句雙標。識性者
標有細想也。不動者標無麁想也。次句轉釋
不動義。前無所有處。猶用心窮研。令不縁識
心與無所有法相應。今此一天。研窮心滅。
伏令不動。故云以滅窮研。於無下正釋行相。
是依此識不動之處。故云於無盡中。*辨爲非
想。故云發宣盡性。雖見盡而識在。故云若盡
非盡。雖見在而不起。故云如存不存。由此義
故名非想非非想也。此即第六識麁想不起。
仍有細分及頼耶流注不息。故約此義以立
其名。准倶舍云。前三無色從如行得名。此
有頂地約當體立稱也。行人入此定時。厭患
無所有處想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即捨無
所有處。縁念非有想非無想之法。心與此法
相應。故云非有想非無想也 二總辨二類」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 滅色取空。非眞空性。
妄謂爲盡。故云不盡。以不能灰滅心智故。言
此等者總指四天也
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
阿羅漢 即從色究竟天。捨厭成就。覺身爲
礙。銷礙入空者。既不能發明智慧頓斷上惑
成無學果迴心向大。即以無漏聖道漸次厭
捨。隨定感果。生此四天。受劫數報。方斷有頂
地惑成阿羅漢。故名爲鈍。言不迴心者。且約
對前利根者説。非畢竟不迴。已如前説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
入輪轉 若從無想。用有漏道忻上厭下。漸
至非想。認此有漏作無爲解。便謂涅槃。至此
不進。以不廣聞聖教不*辨諸禪漏與無漏修
證行相。壽終隨業必入諸趣也。言從無想來
者。應是廣果天來。與無想同地。對五聖天
名爲外道。是外道類。故云從無想來。若實入
無想。必定退墮更不進修。准經論釋。無想外
道業盡必墮。無上生義故 二*辨異王臣」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
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提
漸次増進迴向聖倫所修行路 四空天人容
是業報。彼四天王即是權化。以入大乘首楞
嚴定爲欲遊戲四禪四空諸禪三昧成佛事
故。問前四禪王亦是權化。通凡夫耶。答四禪
天王必兼凡聖。如前文説。五不還天四禪天
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此約一分凡夫所説。
故知兼二也 二結示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
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身心滅盡者。色身
必盡。其心若盡非盡。妄謂爲盡。定性現前者。
有定果色。若無此色。四心何依。故知有也
二總結虚妄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
間妄隨七趣沈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由
不如實知眞如法一。妄認所明。分別既生。從
妄積妄。故云不了等。當知。修禪觀人不達此
門。或空處。或無所有處。或非非想處。動經六
萬八萬大劫。身心寂滅報盡還墮。總名長壽
天難。佛口親宣。那不明信。補特伽羅此云數
取趣 七修羅趣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脩羅類。若
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脩羅從卵
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徳貶墜。其所卜
居隣於日月。此阿脩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有脩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
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脩羅因變化有。天趣
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脩羅。生大海心。沈
冘口。旦遊虚空。暮歸水宿。此阿脩羅因
濕氣有。畜生趣攝 法華瑜伽亦説有四脩
羅。大同於此。諸説脩羅。或天或鬼。皆不明
了。此經分明。可爲標准 三結妄因以誡離
二。一結妄因四。初總結虚妄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脩
羅 結指諸趣
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爲相。妄想受生。妄
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花。元無
所著。但一虚妄更無根緒 結成虚妄也。精
研猶細尋也。妄想受生七趣果也。妄想隨業
七趣因也。此妄因果皆是無明有爲虚相。無
實可得。若望圓明如虚空華。本無所有。何根
緒而可得耶 二通示業因
阿難。此等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
劫不得眞淨 此示妄想受生也
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
殺盜婬 此示妄想隨業也
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結輪轉也。鬼倫天趣。略擧四惡三善之二也。
有無相待互成傾奪。升而復墜。有輪無初
三顯正修行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
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偸不婬。云何更隨殺盜
婬事 若發三昧。唯見一體三徳祕藏。妙般
若也。常法身也。寂解脱也。有無二無非生死
也。無二亦滅非涅槃也。唯一中道實相之理。
離實相外更無別法。故云云何更隨殺盜婬
事 四別示重結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衆私同
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殺盜婬三隨人別造。名各各私。所造攸同。故
云同分。業苦相對必無參差。故云定處。即所
感處也。既稱爲妄。云何有因。故無尋究。此即
結答前文爲有定處爲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
私受之問也 二勸除斷
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
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爲功用。習氣不滅。落於
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虚僞。如來説爲可哀憐
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説者名爲正説。
若他説者即魔王説 要除三惑者此正勸
也。前云。三縁斷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
菩提等。不盡下明不斷之失。修禪不持戒。是
即魔羅業。以妄修於妄。眞實可憐愍。汝妄下
重指結答以示正邪也。前問云。此道爲復本
來自有。爲是衆生妄習生起。今結答云。汝妄
自造非菩提咎。即以前句答後問。後句答前
問也 大文第七。陳禪那現境者。此之境界。
是修行人。由戒定慧漸修有力。内動煩惱。外
動魔王。於觀行中五陰漸滅。從麁至細。滅一
陰時。有十境界被境激發。或煩惱。或業種。或
邪思。或天魔鬼神等。現諸異相禪中而發。行
人若無多聞智慧。不能覺察。即便取著認非
爲是先雖修正。返入邪倫。佛哀此等無問而
説。然諸經論。明坐禪次亦略説之。微細廣説
無過此典。天台止觀。或引禪經説魔境界。亦
出少分耳 文二。初如來無問自説三。一如
來告語三。初結前生後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迴
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衆及阿難言 此
經家敍。佛答阿難七趣已竟。慶喜既默。衆又
無辭。合住説法。故云將罷法座。然禪發境界。
非一切智孰能知之。若不與説。末代修行遇
此難敵。故再凭几顯悲深也
汝等有學縁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
上妙覺。吾今已説 眞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
摩他毘婆舍那微細魔事 眞修行法。即前
二決定義觀音觀門内戒外呪兼前正解。倶
是修行入覺之方法也 二示迷顯失二。初
認魔境
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
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
不明。認賊爲子 修妙觀智滌内垢障。故云
洗心。由魔引起分別念著。故名非正。陰魔等
者。常説四魔。謂煩惱魔生死因也。陰魔死魔
生死果也。天魔生死縁也。今云鬼神等即天
魔屬。若涅槃云。皆是先世犯初重禁乃至餘
篇而現者。此則業因種子被激而生也。是故
行人先須明擇 二取少證
又復於中得少爲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
言證聖。天報已畢哀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
後有。墮阿鼻獄 智論所説。此比丘者。不廣
尋經論。師心修行。無廣聞慧。不識諸禪三界
地位。但精勤不息。證得初禪謂是初果。乃至
四禪離八災患。便謂已證阿羅漢果。阿羅漢
者此云無生。我已證得無生果。已離三界分
段生死。所作已辦。更不進修。至無常時。四禪
中陰見有生處。忽然起謗。我聞羅漢已得無
生。今日云何更有生處。若如是者。佛説羅漢
並是虚妄。故知無有得涅槃者。由此起謗決
定邪見。天中陰滅。墮阿鼻獄 三勅聽許説」
汝應諦聽。吾今爲汝子細分別 可知 二
阿難佇聞
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
聽慈誨如文 三正爲分別三。初總明三。一
通明眞妄二。初顯生佛體同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
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
無別 一眞妙體本無二相。前文云。我與如
來眞妙淨心無二圓滿。斯則心佛衆生三無
差別也 二明迷妄成異二。一迷眞妄起
由汝妄想迷理爲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
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
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此正
敍也。無明妄想迷眞常理遂成四惑。略擧其
二。故云癡愛發生。若具對者。先由不如實知
眞如法一。即我癡。次於迷處見有所相。即我
見。所相既現執而不捨。即我愛。恃此爲體轉
増麁顯。即是我慢。楞伽云。七識生滅。如來藏
不生滅。此二和合成阿梨耶。此即内識成也。
故云遍迷。故有下外器具也。則此下重指。非
無漏者。反顯諸佛淨土即是鏡智所現。唯識
云。大圓鏡智能現能生身土智影。今此有漏。
皆妄安立
當知虚空生汝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
諸世界在虚空耶 此結指也。前文云。空生
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
生。下文云。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安立。故
云況此世界在虚空耶 二悟眞妄除
汝等一人發眞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
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前文云。漚滅
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故知。衆生共業所感國
土及空。一人返妄歸眞始覺合本。其所感者
隨妄消殞。前文云。諸器世間應念化成無上
知覺。然發眞者。合覺之時。雖但見覺無妄可
生。此無生妄。未發眞者見是實有。其妄所感
共變國土。爲智所了。寧不振裂。由是諸佛成
道。動諸世界。必不徒然 二別示降魔二。一
致魔興二。初因悟動魔二。一正明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
阿羅漢。心精通淴。當處湛然 此顯悟也。飾
亦修也。淴合也。一法界心生佛同體。佛究竟
證。菩薩羅漢亦已分證。今三昧者同彼所證。
融合一體。妄處全覺。故云當處湛然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
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 此
動魔也
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
除漏盡 此料揀也。魔與諸天皆修禪定。故
得五通。凡夫煩惱一未曾伏。故云昏暗。彼諸
魔王。欲界之主。統此國土以爲所居。總攝有
情以爲民衆。故得道者。必出魔界。共感國土
必傾搖耳 二反顯
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如文 二
正爲留難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
來惱汝 僉皆也。餘如文 二辨降伏二。初
順明二。初引喩廣明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内。汝妙覺中如
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
堅冰。煖氣漸隣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爲其
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首楞嚴定實相智慧。如光如水
如湯如主。風刀冰客孰能動焉。此以清淨道
力。破彼昏濁魔心。如空無礙。物何能沮。或
一念動如主心迷。客得其便即成破亂。終不
成就 二結勸降伏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
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
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初二句勸依本
修治智慧觀察也。則彼下顯魔不得便。一人
發眞。世界消殞。今入三昧寧不動魔。苟能
深入禪定唯觀實相。魔界佛界一如無二。生
死涅槃山河大地。皆即狂勞虚妄華相。故云
如何敢留擾亂禪定二反顯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爲魔子。成
就魔人 慇懃啓悟令識魔惑。五陰所迷。魔
得其便。故正理論云。五蘊者。積聚藏隱諸不
善因。譬如群賊藏隱山中時出人間劫奪財
物。故知五陰魔所依處。若能觀破。魔自*消
歇 二引事例證
如摩登伽殊爲眇劣。彼唯呪汝破佛律儀。八
萬行中秖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
墮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
落。無可哀救 殊爲眇劣者。殊異也。即異常
之眇劣也。魔鬼相望。魔勝而鬼劣。今登伽是
人。但有呪力。非具五通。若望於魔。即眇劣中
又眇劣者。彼唯下釋眇劣相。據摩登伽。期心
甚淺。但欲毀汝淫之一戒。由汝無心。尚不成
犯。此乃下顯魔勝。此此魔也。魔欲令汝三昧
不成流浪輪轉法身慧命絶滅銷殞。如宰輔
家犯國極法削沒其藉世無食祿。深可悲夫
 二別顯五。一破色陰三。一盡未盡相二。初
明區宇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
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 示
入正定之方便也。此如前文以湛旋其虚妄
滅生伏還元覺。即此文云消落諸念等。圓覺
亦云於一切時不起妄念也。分別不起。故云
念盡。離念精明者。即前文云。得元明覺無生
滅性爲因地心也。動靜下釋離念行相也。入
流亡所。境不能隨。故云動靜不移。由澄諸念。
分別稍寂。故云憶忘如一。起信即云止一切
境界相。今經即云*消落諸念。能所二縁。經
論互擧耳
當住此處入三摩提 依前方便入正定也。
應當依此離念之處深入正受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
則名爲色陰區宇 正顯未盡色陰也。心入
正定如明目人。未破色陰如大幽暗。精性妙
淨定心顯也。心未發光慧未生也區宇寰區
此。如王所統有諸國土。故云區。區別也。皆
一天所覆。故云宇。宇猶覆也。今色陰二字。即
同區宇。同一陰覆色等別故。擧此喩者。表在
其中也 二明盡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
 正明也。前已目明。今復暗破。故無幽*黯。
色既質礙。障隔不通。故成幽暗。今定慧發明。
破其陰覆。洞然明顯。故云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
爲其本 結益也。超劫濁者。以劫濁是色陰
之體。最初一念能所纔立。即是空見不分。名
爲劫濁。從無忽有。有即色也。今破色陰。是故
超越。堅固妄想者。覺明堅執。質礙便成爲色
之體。故云堅固。問色陰麁顯。觀中先破劫濁
最細。何得却超。答以起時無前後。故破時兼
麁細。文不累書。故見生起有次第耳。又色陰
屬現相。現相是本識。今色陰破即現相破。現
相破即動本識。本識豈非劫濁。故得超也。信
哉初心便有破無明分耳 二正明現境十。
一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
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
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
作聖解即受群邪 於三昧中。精究研窮妙
明元體。無色陰相。由斯研究。深觀此理。故得
四大不相交織。須臾之際身能出障。猶行虚
空。斯則心不主形。四大亡質。觀心無礙流溢
前塵。功用暫然。非是聖證。苟知此是禪者功
力。則無有失。故云善境。若總撥爲魔。則抑善
功用。若言即聖。又未斷惑。故令善識而無取
捨。下皆倣此 二體拾蟯蛔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徹。是人忽
然於其身内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
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
群邪 蟯蛔腹中虫也。觀心精明。内融身體。
内之四大因觀而變。遂能體内拾出蟯蛔故
無傷毀。此境現前。不生取捨即爲善境。不爾
受邪 三密義聞空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
執受身。餘皆渉入互爲賓主。忽於空中聞説
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
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初至賓主
者。明境發所由也。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
脾爲意。主腎爲志。主心爲精神。根身種子皆
爲第八所執受故。定心精究。内外唯空。遂令
五内主神無所依附。流出于外迭互相依。故
云互爲賓主。忽於下四句正明發相。此則先
所修習聞慧種子。定力所激。禪中發生。遂寄
神魂現於説法也。此名下結判邪正。離合即
賓主也。或離心主而賓於肝等。餘如文 四
華臺踞佛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内光發明。十方遍作閻
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爲如來。*于時忽見毘盧
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遶。百億國土及與蓮
花倶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
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
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初三句内由
觀慧也。定心澄靜顯露皎明。内光既發。外相
則變。十方下外現其相也。以先熏習名言善
種。染影而來。故見十方如金種類皆佛。心念
不動。斯須自滅。或起取著。正定難存。如修念
佛三昧。此境現前與修多羅合者。名爲親證。
若修樹觀。設見佛形亦不爲正。以心境不相
應故。何況修眞如三昧法界一相。有所取著。
豈非魔耶。此名下結判邪正。靈悟所染者。靈
善也。先所熏染圓頓覺慧。悟知衆生本來是
佛。此之種子因定激發。故現其相也。餘如文
 五空呈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
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寶色或百寶
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黄赤白各各純現。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
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定
功研妙。觀察逾深。制止既過。寶色分現。本爲
制止分別。今由過分異境却生。與心相違。豈
非魔事。不起取心。自然消歇。如前文云。不取
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六物見
暗中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合。在
暗室内。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
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
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定中研究心光澄靜。由澄靜故。
忽然發見。暗中見物物是實境。故不隨定出
入有無。故云亦不除滅心細密澄者。觀心微
細密爾澄靜。精光既定暗境不隱。故夜見物。
悟則無咎 七傷體無知
又以此心圓入虚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
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
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
純。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圓遍也。入觀達也。以
此定心。遍了一切。己身他物無不虚寂。此即
心融思寂執受不行。四大五塵忽然排併。既
無能執。割截如空。念想一純暫得如是八遍
觀諸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
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
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
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
作聖解即受群邪 厭穢忻淨積想所凝。圓
定功深感斯妙境耳 九他方夜覩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
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
飛出故多隔見。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
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識心通靈因定功
發。飛出隔見。遠近皆然。逼極之功。非因妙證
 十師體變移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
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
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説法通達妙義。非爲聖
證。不作聖心魔事消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人曾有邪心種子。合外魔境相因而來。
然此一章非善境界。純是魔嬈。不同前文皆
稱善種起心作證方始成魔 三結勸弘宣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
互。故現斯事。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縁
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
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
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此是
於觀行中。色陰將盡未盡。用心差異。有此十
境。若不識知皆認聖證。即爲魔惑。故佛勸令
開示後世也。問此不作五陰次第觀門。何得
陰次第盡明其境耶。答觀雖總相五陰同觀。
陰有麁細。麁者先盡。譬如浣衣麁垢先去。此
陰既積妄所成。妄盡自然陰滅。從麁至細。理
必然也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一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二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二受陰三。一盡未盡相二。一明區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
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
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爲受陰區宇 色
陰盡者。以止觀中觀其五陰觀心純熟不爲
色礙。故云陰盡。見諸佛心者。妙覺明心觀中
明露。即色相盡而色性現也。觀中暫見。非眞
實見。故如鏡像。有所得者即前見諸佛心也。
既是觀心變影而縁。非是觀證。故未能用。以
用受陰爲領納故。親證必能有妙用故。未破
受陰如魘人。色陰盡故能見佛心。如見聞不
惑。受陰客邪既在。妙用之動未能。爲受所覆。
故云區宇 二明盡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
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
所由。虚明妄想以爲其本 其心離身者。以
客邪不觸心。於根門得自在也。不爲魘咎之
所留礙。故能返照自面。此顯見聞有用也。去
住下二句明手足得用也。此上皆約喩顯。若
約法者。受陰盡故心亡領納。既無能領之受。
即無所領之法。心法既亡。自在宜矣。超見濁
者。以根身正是見濁之體。見聞覺知擁令留
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斯則執受相仍便成
根質。受妄領納執以爲己。以見是推求執取
爲義。由受領前境。取著隨生。受陰既亡即
超見濁。覺明之心虚通領納。故云虚明妄想
 二正明現境十。一見物生悲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
明。内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
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涙
此正顯也。奢摩他中。定光發現。狂慧既起。内
太過。憂悲種子在藏識者忽焉現起。凡見
生類。皆如自己所生赤子。赤子嬰兒也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覺
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
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
墜 此結判也。心光忽現内抑太過憂悲種
發。非爲聖證。取即引魔。他皆倣此 二勇志
齊聖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
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色盡受現。定之勝相也。先未曾得今既獲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