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首楞嚴義疏注經 (No. 1799_ 子璿集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言用莫測。斷割無疑。與奪衆心誰不緘默。
故承佛旨敬而説偈 二正説偈辭三。一頌
眞妄雙源二。一略明眞妄。將揀行門。先明眞
妄者。若無迷悟。豈有修行。蓋迷一眞遂成諸
妄。物不終否。故有悟期。悟逐根門遂分遲
速。悟所極處名大涅槃。故下文云。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衆生。由妄有生。因
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眞。是稱如來菩提
涅槃二轉依號。故先明也。文三。一唯一眞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此顯一眞性海。
離名絶相。非眞非妄。不悟不迷。唯一圓常餘
無所得。即下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
世界衆生也。覺性周遍。甚深湛然。故如海也。
下句重歎。不可思議絶諸對待。故曰妙也
 二因迷起妄二。一正明起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圓澄覺體本來
明照。妄覺不了認爲所相。所既妄立而生妄
能。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故名生所。非謂從
眞而生也。暗相既現。明性即隱。隱故曰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
乃衆生 世界初起。頑空先現。從妄想生。故
云迷妄有也。如下文云。乃至虚空皆是妄想
之所生起。依空立世界者。世界之體即是四
輪。皆依空有。如前文云。覺明空昧。相待成
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等。妄想凝結成外國
土。妄心知覺成内衆生。依正既彰。總名世界
 二貼喩釋成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
空所生 虚空暗鈍。體是不覺。不覺生覺如
海一漚。起信云。即依覺故而有不覺。下文云。
當知虚空生汝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
諸世界在虚空耶。法喩可見 二反妄歸眞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下文云。汝等一
人發眞歸元。十方虚空悉皆銷殞。云何空中
所有國土而不震裂。良以妄元無本畢竟不
生。故虚空如漚不滅而滅。三有如幻不無而
無 二修證異同二。一理同行異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同歸一理。理則
無殊。行有偏圓。遲速不等。圓覺云。無上妙覺
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
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二
聖同凡異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
不同倫 若聖人根性。或是已證聖性。若順
若逆。倶得入覺。更無淺深。初心入道。故須揀
選取令速進。如上文云。十方如來於十八界
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
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
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一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二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二料揀諸聖四。一依塵顯悟門六。一色境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
獲圓通 優波尼沙陀。因觀不淨白骨微塵。
析色明空。塵色既盡妙色密圓。今此揀云。色
由妄想所結。染汚眞性。其體本麁。性是質礙。
不能明徹。如何以此不明徹法而取圓通
二聲境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
獲圓通 陳如。悟四諦聲妙音密圓。於是得
道。今此揀云。音聲不離諸雜語言。語言即是
名句文耳。名句詮顯各有分限。以名詮自性。
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爲二所依。故非一能含
一切也。伊猶是也 三香境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云何
獲圓通 香嚴童子。宴晦清齋。聞香入鼻。觀
此無生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塵氣既滅。妙香
密圓。今此揀云。香之一法合有離無。既非其
常。未爲圓觀 四味境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云何
獲圓通 藥王藥上。因嘗衆味。了味無生。非
即身心。非離身心。由味覺明。位登菩薩。今
云。味性本無。待根方覺。無根無味。故非圓
通。味時者嘗時也 五觸境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
獲圓通 跋陀婆羅。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
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妙觸宣明。由是
證果。今明。此觸因所觸身而得顯發。無所不
顯。性非常定。故不圓通 六法境
法稱爲内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渉。云何
獲圓通 摩訶迦葉。因觀世間六塵變壞。唯
以空寂修於滅盡。妙法宣明。銷滅諸漏。今揀。
雖稱妙法乃是内塵。憑仗此修。豈越能所。覺
非能所。故非圓通。遍圓渉通也 二依根證
入門五。一眼根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
獲圓通 阿那律陀。因修樂見照明三昧。旋
見循元。由斯得證。今云見性雖有洞然照了
之義。而又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傍觀三
分之二。故云四維虧一半也 二鼻根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渉入。云何
獲圓通 周利槃特。因作數息。微細窮盡生
住異滅。返息循空。因是得道。今云。鼻息雖通
出入。出入各據而不相交。支分既離。豈成圓
觀 三舌根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
獲圓通 憍梵鉢提。觀味之知非體非物。還
味旋知。成無學果。今云。舌入非是無端自有。
由味境合方有覺知。境滅知亡。未爲通貫
四身根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
獲圓通 畢陵伽婆蹉。因觀痛覺。覺清淨心
無覺無痛。遺身純覺。獲無學果。今云。能覺身
根與所覺觸。互相假有。各無自性。義例相類。
倶非圓觀。知無知異各有涯量。互不相冥。故
爲所揀 五意根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脱。云何
獲圓通 須菩提。曠劫已來心得無礙。由是
觀察。十方成空。空性圓明。頓入如來寶明空
海。同佛知見。今謂。意根雜亂思念。若以寂定
湛旋。畢竟無有知見。依此修行。想念何逃。亦
可若望湛覺眞明。必無知見。即無知覺明也。
應知有知見者未脱妄想 三依識修斷門六。
一眼識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
獲圓通 舍利弗。曠劫已來心見清淨。由遇
佛故。見覺明圓。光極知見。今揀。眼識雜在三
和之内。窮其本性無相可得。自體不常。如何
圓遍 二耳識
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
何獲圓通 普賢菩薩。本用心聞。分別衆生
所有知見。得大自在。今揀。太高收機不盡。既
法界爲體。心聞爲用。故洞十方。此由普賢因
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機於斯絶分。故云
不能入。以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方現其
身。非同觀音觸物隨現 三鼻識
鼻想本權機。秖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
獲圓通 孫陀羅難陀。觀鼻端白。見出入息
化爲光明。身心内明。圓洞世界遍成空淨。今
揀觀鼻非爲究竟。故云權機。若令攝心必成
所住。眞元無住。所住便非。經云。若心有住則
爲非住 四舌識
説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
獲圓通 富樓那。辯才無礙。祕密法門。微妙
開示。得無所畏。今揀。説法不離聲名句文。所
開悟人須先成熟。不由無種便能入道。若散
心説。但成有漏。非曰圓通 五身識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
獲圓通 優波離。因持清禁。由是執身身得
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無
礙。今揀。持犯細行唯檢於身。身若不生。將何
檢束。故於法法不能圓遍 六意識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縁非離物。云何
獲圓通 大目犍連。因於修定。旋湛意識。心
光發宣。得大神用。今揀。神通乃是宿因本有。
由加行力之所顯發。何關修定軌則意識然
後得生。法者軌則義。分別者意識也。意識念
縁。分別一切。不離塵境。故非圓通 四依大
歸性門七。一地大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爲非聖性。云何
獲圓通 持地菩薩。因平心地。見内外塵。本
無自性。不相觸摩。皆如來藏。今揀。地性堅礙
有爲。體非通達。不成聖性。故非圓通 二水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眞實。如如非覺觀。云何
獲圓通 月光童子。因作水觀。見身中水與
外香水性合眞空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今謂。
此觀不離尋伺想念。豈是眞實如如之性。覺
觀即尋伺也 三火大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眞離。非初心方便。云何
獲圓通 火頭金剛。觀多婬心成智慧火。身
心煖觸無礙流通。生大寶焔。今謂。此由多婬
生厭離故。觀成性火。此即厭求之心。豈稱圓
照。非是眞實離念之門。初機不合。故須揀也
 四風大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
獲圓通 琉璃光菩薩。因觀身心世界皆是妄
縁風力所。動。風力無依本無所有。於動見
不動。即證實相。今謂。風性是動。由動有寂。
動寂相對。對即非眞。豈同圓觀入流亡所
五空大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
獲圓通 虚空藏菩薩。由觀四大無依妄想
生滅虚空無二佛國本同。得無生忍。今謂。虚
空昏暗無明所生。非是覺明。異*于本覺。故
須揀也 六識大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
獲圓通 彌勒菩薩。修唯識觀。盡空如來國
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謂。識性
念念生滅。攀縁不息。體非常住。若但亡境不
亡其心。還成虚妄。豈是圓通 七根大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
獲圓通 大勢至菩薩。由念佛三昧都攝六
根。淨念相繼。入無生忍。今謂。凡是有爲皆屬
行陰遷變。念性生滅。正是無常。如何以無常
因獲常住果。故非圓通。然念佛法門此方最
要。雖云生滅。要因念想專注在懷。兼佛願力
旦生淨土。生彼國已。進行彌速。即證有期。
今顯圓根。觀音爲上。抑揚之道。故須揀也
三頌觀音圓通三。一廣顯圓門四。一標嘆所
入法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眞教體。清淨
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
脱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聲以爲佛
事。由從耳根發識聞聲。引生第六識中聞慧。
縁名句文。熏成解心種子。納爲教體。故云教
體在音聞也。教體既成。然後思惟修習。入三
摩提。成大解脱 二略歎能入人
良哉觀世音。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
自在力。無畏施衆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
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初一句總標
嘆。次二句嘆三十二應。次二句嘆十四無畏
兼四不思議。次二句嘆徳號。妙音是體。觀世
音是用。亦是眞俗二諦。亦是自利利他。梵是
淨義。釋成體也。海潮要不失時。釋成用也。救
世下二句結嘆利益。初得世間安樂。終獲究
竟涅槃 三廣辨圓通根二。一顯聞性二。一
對*辨眞實三。一圓眞實
我今啓如來。如觀音所説。譬如人靜居。十方
倶撃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眞實 解脱徳
也。如前觀音所陳三昧所得殊勝。赴感不差。
周遍皆應。十方者十界也。撃鼓者機動也。一
時聞者應不失也。此則應身無量無感不應。
故云圓眞實 二通眞實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
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倶可聞。五根所不
齊。是則通眞實 般若徳也。前四句揀不通。
口鼻下二句經文語倒。故先擧所例口鼻。後
擧能例身根。蓋翻譯者略順根次也。隔垣下
四句。正顯耳根不同前五。由是得名通眞實
耳 三常眞實二。一正顯
音聲性動靜。聞中爲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
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
離。是則常眞實 法身徳也。聲於聞中自有
動靜。説爲有無。非謂聞性是有無也。世人若
以不聞聲時號無聞者。聞性已滅。聲塵更起。
遣誰更聞。是知聲有聞性不生。聲無聞性不
滅。生滅既而遍離。由是得名常眞實也 二
釋成
縱令在夢想。不爲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
不能及 如前重睡心想不行。聞舂擣聲別作
他物。此時豈憶靜搖。應知聞性不斷。故云不
爲不思無也。覺觀出思惟者。此既不與念想
相應。即出覺觀思惟之表。譯人迴文不盡。故
令語倒。覺觀即尋伺也。思惟即是遍。行思也。
倶是心所皆不相應。故名爲出。又覺是本覺。
即聞性也。觀即是照。此即文順 二揀非顯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衆生迷本聞。循聲
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
淪。旋流獲無妄 前二句。通明此方由聲教
入。聲名句文能詮法義。衆生由此聞而解了。
故云宣明。次四句正揀過非。苟隨聲教。不能
亡縁入流返照。即迷本聞性循聲轉也。故擧
阿難雖得多聞不能亡相。爲聲所轉。生滅妄
想無由得免。後二句結非顯是。旋流者返流
也。斯則入流亡所。唯照聞性。生滅既滅寂滅
現前。故云無妄 二明觀行四。一告語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説金剛王如幻
不思議佛母眞三昧 金剛如幻已見上文。
三世如來一門超出。故云佛母。又金剛空也。
如幻假也。佛母中也二斥失
汝聞微塵佛一切祕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
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雖持法
藏。不能捨聞而觀自性。故成過矣。若將世間
隨聲聞相持他佛法。不如返照自己聞性成
眞三昧故。云聞聞 三正示二。一正明觀行
三。一法三。一脱塵旋根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脱。能脱
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見聞覺
知之聞。隨聲而有。非本然性。如上文云。如汝
今者承聽我法。此即因聲而有分別等。若能
離縁觀性。聞相不起。動靜境亡。能所不拘。故
名解脱。縛既無得。脱亦不名。一根既然。六根
皆爾 二塵銷覺顯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花。聞復翳根除。塵消
覺圓淨 見聞覺知迷成翳眼。三界有法悉
是空華。見聞體虚本不可得。復加幻喩。故起
信云。三界虚僞。唯心所作。上文云。見聞覺知
虚妄病縁。故有十方諸有漏國。翳除華滅。聞
復塵消。妙覺明心顯然圓淨。此分證也 三
覺極無礙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虚空。却來觀世間。猶如
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淨極謂
滿淨解脱圓也。光通達謂滿覺般若備也。寂
照謂眞理法身極也。三徳既圓。三障永盡。如
大夢寤。如蓮華開。返觀世間欲誰留礙。此
極證也 二喩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
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幻師眞
性也。有隨縁義。故名爲巧。幻法無明也。男女
六根也。一機即幻法。機息幻無。妄滅根復。或
幻師無明也。幻法心識也。餘同前配。所幻男
女必有所依。喩眞性也 三合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
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初句總標。次句合幻
師。次句合男女。後二句合息機等。耳根無明
若破。餘根亦破。故皆不成 二觀成利益
塵垢應念消。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
即如來 一根若復塵垢自消。上文云。想相
爲塵。識情爲垢。二倶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
明。故云成圓明淨妙。此則三徳圓顯。不縱横
並別。故名爲妙。後二句結成位。前句斷徳未
圓。後句智徳備滿。互現可知 四勸修
大衆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
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勸復顛倒聞根返觀
聞性。聞性圓成。菩提可冀。後一句結指印成
 四結顯同此證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
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
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前二句總指一切諸佛皆從此門得涅槃也。
過去下別列三世。并引文殊皆同此證也
二重明差當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
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爲最。自餘諸方
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長修學。淺
深同説法 前四句頌佛令揀。成就下二句
正指圓門。顯是雅當。自餘下五句。明二十四
聖各隨所因事相而成觀行。皆是佛之威神。
方便令其得道。非是久長修學淺深二機同
入之法門也反顯觀音即是淺深二機同説同
入久長修學之法門耳 三結願勸學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
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沈
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眞實心如是
如來藏即一體三寶。是所入之理。具足無漏
性功徳故。願加下五句正結願。但以下二句
勸學。最後一句文殊指己選圓通心。眞實無
妄非挾情故 三時衆獲益
於是阿難及諸大衆。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
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
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衆。天龍八
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
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
性比丘尼聞説偈已成阿羅漢。無量衆生皆
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一會之
衆。根器各異。大小不同。前文。觀音説竟。諸
佛放光互來灌頂。兼灌大菩薩及阿羅漢。受
彼光者。一時倶獲金剛三昧。此即顯會二十
四聖諸別觀門。一時圓入觀音修證。今此阿
難及諸初心。聞説偈已。隨其位次悟入有異。
阿難等方悟圓通。從耳根入猶未有證。故云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其天龍衆及小有學大
乘地前十恒河沙獲法眼淨。即入初地見道
位也。性比丘尼是三果人。今成無學。未發心
者其數無量。皆發道意即悟解大乘也 三
辦離魔業行。前雖廣説圓通修證。凡夫始學
障難尤深。況末代邪宗紛然競起。邪言惑正。
魔辨逼眞。濫述既多。朋流者衆。若不甄辨。
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驗之。邪元自露。故九
十六種外道。皆能修禪。而無戒徳涅槃經云。
魔尚能變身爲佛。豈不能爲四依菩薩惑亂
世間。故佛廣説。若言聽畜八不淨物者。是魔
所説。身外之物尚不許畜。何況婬盜殺妄根
本貪嗔。世有愚人。爲魔所惑。誹謗戒律言是
小乘。自稱大乘無礙自在。下經廣破。此等並
是魔業。故佛深誡。是稱決定大乘明了之教。
阿難大權。愍我將來必陷魔難。故慇懃致請。
永爲眞誡耳 文二。一阿難觀時請問三。一
敍所悟
阿難整衣服。於大衆中合掌頂禮。心迹圓明。
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衆生故。稽首白佛。大
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
疑惑 圓通即是心所行路。故云心迹。領悟
既深得無疑惑。未來多難。更欲伸陳。悲欣者
欣今所悟悲後行人 二陳所願
常聞如來説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
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
未度。願度末劫一切衆生 菩薩有二類。一
智増。先取佛果後度衆生。二悲増。度生心切。
故意留惑潤生三界。今願未度而度衆生。即
悲増也 三述所請
世尊。此諸衆生去佛漸遠。邪師説法如恒河
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此諸衆生
根劣也。去佛漸遠時劣也。邪師説法難多也。
此則時澆解昧。惑障尤多。修定攝心難爲進
趣。況遭魔惑。邪見彌増。加行修證如何無退
二如來廣爲宣説二。一讃請許宣
爾時世尊。於大衆中稱讃阿難。善哉善哉。如
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衆生末劫沈溺。汝今
諦聽。當爲汝説。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道場
加行事理兩修。内秉戒根。外假心呪。内外相
濟道力易成。爲汝宣揚。當善思念 二正爲
廣説二。一自行離魔二。一總明三學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説修行三
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是則名爲三無漏學 諸行或對機不同。此
三決定須説。又是決定成佛之因。佛佛皆爾。
故云三決定義 二別示戒學。以定慧二門
前已説故。符律談常同涅槃矣。文四。一離
欲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標示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爲戒。若諸世界六道衆
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婬爲生
死根本。反之則不續矣。圓覺云。一切衆生皆
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爲根本。由有
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二正
辯二。一擧過顯非二。一欲爲魔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
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 上品
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
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魔不斷婬而修禪
定。魔定順惑易得成就。功深者爲上品功淺
者爲中下。雖不斷欲。而修定修福。隨福優劣。
故成三品。以邪定力報得五通。以有漏福生
天魔界。隨得少定。不*辨邪正。各各自謂成
無上道 二未來多惑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
行貪婬爲善知識。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
提路 末世衆生。無正法眼。多被魔惑。廣行
貪婬。假稱善友。誘化無識。失正遭苦。宜深察
之不令得便 二結成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
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此戒雖與小乘
名同。而持隨有異。此則一一内防心念。輕重
等持。彼則事遂縁成。輕重隨戒。故云先斷
心婬。故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
法滅。故與小乘持戒全別 三誡勸二。一重
彰過患二一喩顯
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
其成飯。經百千劫秖名熱*砂。何以故。此非
飯本*砂石成故 戒定慧法能生法身 戒根
不完。徒修禪慧。豈有清淨妙體從婬欲生。沙
飯異因。孰論劫數 二結失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
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
修證 非戒不禪。非禪不慧。戒根不淨。所習
禪慧那得淨乎。以不淨故。雖有如無。戒定慧
亡。自成輪轉。終非聖果 二勸令除斷
必使婬機身心倶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
可希冀 眞持戒人尚無持相。豈令身心犯
乎重禁。如下文云。殺盜婬等。有名鬼倫。無名
天趣有無二無。無二亦滅。是名妙發三摩提
者 二結歸邪正
如我此説名爲佛説。不如此説即波旬説
正云波卑夜。此云惡者。波旬訛也 二離殺
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標示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殺。則不隨
其生死相續 相殺相償。結詶連禍。苟或止
之。故不相續。餘如文 二正*辯二。一擧過
顯非二。一殺爲鬼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
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
之人爲大方鬼。中品則爲飛行夜叉諸鬼帥
等。下品當爲地行羅刹。彼諸鬼神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帶殺修禪。報爲神道。
功深福厚。爲大力鬼。即五岳四涜係祠祀者。
功淺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邊羅
刹國類。因修定故。皆有業通迅疾無礙。不斷
殺故。受此惡趣爲天驅役。若不修禪及不修
福但行殺害。直入地獄。無此差降 二未來
多惑三。一正明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
言食肉得菩提路 殺生食肉。是衆生冤。如
何不斷得菩提路 二*辨異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
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
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
假名爲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
衆生肉名爲釋子 涅槃第四 迦葉問云。云
何如來先許比丘食三淨肉。佛言。隨事漸制
故耳。復有七種九種。今言五者。隨經増減。以
意配數。佛以方便權許令食。非究竟説 三
示過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
大羅刹。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
之人。相殺相呑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
界 似三摩地者鬼神定也。亦能令人知過
去未來事。與善定相似。如起信説 二結成
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
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三誡勸二。一
重彰過患二。一順明口過二。一喩顯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
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爲欲隱
彌露 塞耳修禪。高聲行殺。求不聞之道。彰
彌露之苦。豈不悲夫 二況顯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T050460;生草。況
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衆生血肉充食 生
草不踐。非獨護譏。亦深慈念。草尚不踏。況損
命也 二反顯身過二。一正明所離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
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眞脱。酬還
宿債。不遊三界 絲綿裘毳衆生身分。身既
不服。眞解脱者。以不遊三界詶宿債故。經語
甚倒知之 二反喩所以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爲彼縁。如人食其地中
百穀足不離地 服衆生分。爲衆生縁。辟穀
昇。尚有不至。況食況服能出離乎 二勸
令除斷
必使身心於諸衆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
不食。我説是人眞解脱者 心無貪慮。身不
服行。斷性苟亡。自然眞脱 二結歸邪正」
如我此説名爲佛説。不如此説即波旬説
三離盜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標示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偸。則不隨
其生死相續 不與而取。起心即犯。故云其
心不偸 二正辯三。一辨其邪行二。一盜
爲邪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偸心不除。塵不可出。縱
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偸。必落邪道。上品
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
邪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禪智雖
現。貪盜不除。縱亡婬殺。亦落邪道。精靈妖魅
及諸邪人。皆能惑亂令衆歸附。不惜衣食。
盡命供給。若不修禪。直入地獄 二未來多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潜
匿姦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
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姦欺
盈抱。潜護如淳。詐僞充懷。隱藏若拙。苟求不
與之利。詃誘無識之人。猛熾其貪。顯異其語。
令彼愚者頓棄家財。仍遭王難。故云耗散
二示其正修二。一正示行縁二。一明正行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
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
往還去已無返 比丘依法循乞不自熟食。
爲捨貪過。深厭自生不戀三界。如旅泊人一
往而已 二斥邪行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
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爲小乘道。由是
疑誤無量衆生墮無間獄 身雖出家。心不
入道。假衣服以作相。販如來以造業。反毀具
戒爲權小。高現異儀爲至極。誑妄愚者。入惡
無窮。涅槃邪正品云。我滅度後。是魔波旬。漸
當壞亂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及阿
羅漢等形。以有漏身稱是無漏。壞我正法。乃
至説言。無四重僧殘不定捨墮懺悔衆學滅
諍等法。亦無偸闌五逆一闡提罪。乃至若犯
如是等罪亦無有報。如是説者並是魔説。我
佛法中。有犯如上等罪。應當苦治。若不持
戒。云何當得見佛性耶 二別示轉業二。一
正示方法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
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
身上爇一香炷。我説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
畢。長揖世間。永脱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
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殺生偸盜執對不亡。爲
三界縁。障菩提路。然身苦體能報此因。宿債
苟除。世間永脱。故云長揖 二反結酬償
若不爲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爲。必還生人酬
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前云摩登伽
在夢誰能留汝形。今云縱成無爲必酬宿債
者。此示業報不亡成無爲後現有爲身尚還
宿債。況全未離有爲。而欲妄逃業果。其可得
乎。引證酬業如別處説 三結成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偸盜。是名如來先
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三誡勸二。一
喩顯不斷
是故阿難。若不斷偸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
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灌
禪定水於破戒巵。欲求滿果。塵劫不平。誰之
過矣。豈不愼乎。斯則内徳無實。外相惑人。戒
器已穿。善法多漏耳 二勸令除斷
若諸比丘。衣鉢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
餓衆生。於大集會合掌禮衆。有人捶詈同於
稱讃。必使身心二倶捐捨身肉骨血與衆生
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説迴爲己解以誤初學。
佛印是人得眞三昧 此文勸離四過。謂貪
慢瞋癡。配文可見。心不起嗔。身不加報。故云
二倶捐捨。以觀衆生及與我身平等無二。由
是身心不加報耳。故云與衆生共。不了義説
爲己解者。不將佛方便説迴作自己心中獨
悟之法以此詃惑無識初學。此文亦證不了
教中得食淨肉。必至了教一切皆斷。不執
不了教將爲究竟説也。執權謗實亦此類也。
楞伽云。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妄稱
一切智説。暉解云。無智之人。不了如來方便
説法。而乃妄稱一切智人作究竟説 二結
歸邪正
如我所説名爲佛説。不如此説即波旬説
四離妄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標示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衆生。雖則身心無殺盜
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妄語之因起貪癡慢。
如不斷此。故成愛見 二正*辨二。一妄爲苦
因二。一對*辨二。一顯僞作二。一標列設誑」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
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
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以愚癡心。起
大我慢。因求尊勝。貪彼供養。此即愛見之惑
強而且盛。因起妄語。稱得三乘賢聖果證。實
得道果尚不許説。豈況未得而妄説耶 二
結成招苦
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
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
成三昧 一顛迦即是斷善根者。其大妄語
與此罪同。涅槃邪正品云。若有説言。我已得
成阿耨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
必定得成阿耨菩提。當知是人犯波羅夷罪。
何以故。雖有佛性。以未修習諸善方便。是故
未見。以不見故。不得成就阿耨菩提。故知略
不修斷白稱即是佛者。皆大妄語。犯波羅夷
非佛弟子 二明眞化二。一列化事
我滅度後。勅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
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
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
婦姦偸屠販。與其同事。稱讃佛乘。令其身心
入三摩地 四攝利人。作種種化。初同其道。
後勸佛乘。盡爲益他。非貪利己 二誡明言
終不自言我眞菩薩眞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
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眞聖利物終不
可測。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聖眞因。唯聖自
證故云密因。未學之前不可輕説。陰有遺付
者不顯稱也。此開臨終密有表示遣囑弟子。
如求那屈指事 二結責
云何是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 二結成明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
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三誡
勸四。一喩其不斷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爲
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修禪定之檀
形。刻妄語之人糞。遙觀可意。近逼穢聞。欲求
道香。終無得理 二擧其防微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
無虚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三乘所證爲
上人法。此文擧淺況深。餘小妄語尚不可爲。
況大妄耶 三重喩大過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
何妄竊。因地不直。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
噬臍人。欲誰成就 初喩大妄止成苦本。後
喩求道終無得理。如人噬臍了不相及。春秋
傳曰。若不早圖。後君噬臍 四斷成叵益」
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眞實。入三摩提永
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一
切時中。悉無虚僞。若斯人也眞求道歟。豈不
速至乎。若示相標形詐稱得道。内懷諂曲。外
規名聞。豈曰修行。故法華云。濁世惡比丘。
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爲得。我慢心充滿。乃至
衲衣在空閑。假名阿練若。當知是等盡行魔
業 二結歸邪正
如我所説名爲佛説。不如此説即波旬説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二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二他力離魔。此爲障重者助之以呪力
也。文二。一述意略明四。一總結前文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説入三摩地修學妙
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
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
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縁色香味觸。
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戒是正順解脱之本。
依因此戒得有定慧。故知三昧戒爲先容。此
之重禁。雖約身口。一一治心。既與定慧相應。
色香味觸無非實相。豈有魔事惱亂行者
二勸誦神呪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
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呪。斯是
如來無見頂相無爲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
華所説心呪 前雖廣説持戒清淨皎如冰霜
既不造新已離魔事。然有無始宿習垢障塵
沙。如影隨形。與道爲妨。於修行者一切時障。
或數病數惱多淫多瞋。或遭邪師。或遇魔嬈。
諸難競起。皆是無始不善宿因邪思業種。熏
識現行。常與正道以爲冤敵。凡夫始學。道力
微弱。不能排遣。故佛有妙神呪。能滅宿世惡
習令無嬈惱。道力速成。不遭退屈前説定慧
破煩惱障。復明戒學但止罪業。今説神呪。能
破宿殃。兼除報障。三障苟亡。不證何待 三
指陳功効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歴劫因縁恩愛習氣非
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脱成阿
羅漢。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
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
譬如以塵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登伽宿有
婬習。今得離欲。是斷業煩惱障。現爲婬女。今
得無學。是轉報障。無心修行。遇此神呪尚得
聖果。況復志求無上覺道。決定修行。呪力加
持。有何艱險而不至哉 四略示持方二。一
示行儀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
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爲其師。若其
不遇眞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已
後。著新淨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説神呪。
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
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持戒
不完。五縁即闕。況爲師範展轉授人。己戒不
淨。他戒安就。故須選擇第一清淨眞授戒者。
故梵網經。千里内無授戒師。當於佛前自誓
受戒。先懺七逆。後求戒法。皆見好相方知罪
滅得戒。不爾不得。戒既成就。閑居靜處。然香
誦呪。數滿百八。以表除滅百八煩惱。内戒外
呪俾魔不生。恐障壇場。故須先爾求現住佛
光照顯加。心得勇猛。進道彌速 二明感應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
越。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
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
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道
場次第。儀範周旋。如圭峰山圓覺修證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