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No. 1796_ 一行記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發心學道也。復次樂欲勤求正遍知句者。知
心無量。即知身無量。知身無量即成智無量。
知智無量知衆生無量。證衆生。無量知虚空
無量證而得此也。祕密主心無量四無量而
得。已成正等覺。即知衆生無量。知衆生無量
即得知虚空界無量。祕密主。以心無量而得
四種無量。謂除心餘身智衆生虚空也。得已
成最正覺。具十種力降伏四魔師子吼云云。
成十力四魔降伏無畏師子吼。此一切勇士
智句最上學處百門。於諸佛心説。以上經文
也。此意言。猶入此大智灌頂門。住菩薩種性
故。即知心無量。以知心無量故。即知一切身
無量。以知身無量故。即知智無量。以知智無
量故。即知虚空無量也。所以者何。一切法
由心而有。了達此即法無量。即知身無量也。
縁生見之身乃赴機。度門之智應彼而起。亦
復無量一一等同虚空也。以身智衆生虚空
無量故。名爲四無量也。由此無量即從心生
故。名四無量心也。若得此四無量心。即是成
正覺。即是具十力降四魔。即能無畏師子吼。
如是等事。皆由住此四無量心。住於一切最
上法句而得成就。故名a@m字悉地之果也。此
百門非但我自説。一切佛亦同是説也。此謂
指上十力等功徳勇士謂祕密主也。如是勤
學勇士最上覺者句。於百門學處諸佛所
説心意云所以成佛由
學此百門心也
右百字果受用品。謂隨
一一門有相應者受用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八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九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次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
爾時金剛手祕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以下
偈説眞言救世者謂上
百門王也
謂能生諸眞言也。眞
言救世者。眞言諸眞言生知。云何誰於何處。
大牟尼諸眞言誰生。云何誰説。此一切大勇
士説。與願者説。以上經文也。時祕密主。聞佛
所説得未曾有。白言希有世尊。説此眞言救
世者。救世者即是佛也。如佛於一切衆生中。
有大歸依救護之處。此眞言亦爾。於一切眞
言中同於救世者。爲彼諸眞言救護之處也。
如佛是一切歸趣之處。此眞言亦爾。爲一切
眞言歸趣之處也。是大聖者聞佛説。即以一
字能生無量眞言身口意差別。隨衆生性示
種種身。説種種法現種種神變。因問此眞言
云何生。又誰證知。生在何處。問此三事也
更問
未審
大牟尼歎也。云何知一。知者誰二。於何
處謂經何得也三。誰生諸眞言四也。前問誰
得知。此四後問生者是誰。大勇士是佛也。此
一切願説。中上者説之也。願一切智與願
者説。此即歎佛之徳。能與一切願而滿足之。
故名與願者。因請佛説也。佛大法自在牟尼
滿。如是説已。世尊大法自在牟尼。普皆遍諸
世界。毘盧遮那佛一切智告言。善哉善哉摩
訶薩具徳金剛手。吾當一切説謂爲汝一
切説之也
祕密
最希有諸佛之祕要。一切諸外道不能知。
大乘灌頂悲生漫荼羅從此生壇
灌頂也
調柔具善行。
常悲利他者。有縁觀菩提。彼常不能見不可得
見也
普遍皆世間悉遍者。時佛爲欲説此眞言心
法。即以神力加持遍周法界。悉有此言音而
告金剛手也。一切智毘盧遮那。善哉善哉大
衆生金剛手大徳。説吾一切祕密第一希有諸
佛之最祕。一切不知諸外道。以上經文也。佛
歎金剛手。善哉善哉執金剛大徳。大徳具萬
徳也。此法乃是一切如來祕密中之祕密。於諸
祕藏最在其上。共所守護不妄與人。第一希
有難得之法也。今此諸法之祕。一切外道所
不能知。然外道有二種。一者世間種種外道。
二謂佛法内有諸外道也。以雖入佛法中。而
未能知如來祕密。猶是邪見心行理外之道。
故亦名外也。此法乃二種外道所不能知。此
佛法中外道。即二乘中人也。佛既不妄與人。
久默斯要待機而與。今何人合聞此法耶。故
次言若人於大乘中。得入大悲生灌頂之法
者。乃合聞之。不然不得也。次又以問之。誰
引入灌頂然須灌之。若其人性調柔質直具
諸善行。如是之人。乃可引入灌頂之法也。又
有常悲者。乃合引入漫荼羅也。常悲者。謂如
有人。於此時中有悲。此時中無。或有此方有
此方中無。或親處有而怨處無。今則不爾。於
一切時處常有悲心。又復廣普平等。如是之
人。乃合引入灌頂。既得灌頂方合聞此。非
如常流布之經也。此法華偈中。亦廣説簡人。
可引之耳。復次有縁觀者。亦不合得聞此法
也。佛法離一切相離一切縁。若有相有縁。即
不離斷常見。故不得聞此法也。今言無縁者。
豈是撥一切法。都無無所有耶。非如是也。佛
法雖離縁離相。而以方便。具足一切善功徳
神力不思議種種境界。即相無相。即無相而
具一切相。即縁無縁。即無縁具一切縁。非謂
但空直無所有而已也。其大意者。謂具菩薩
大行大願發於大心。如是之人乃可爲説也。
前問從何生者。今答從佛心生也。導師即是
佛也。若隨導師隨所住處。此眞言即彼有能
知内心之大我。謂歎此心也。隨彼生。謂從一
切支分生也。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八葉
從意生。蓮華極端嚴。圓滿月輪中。無垢同於
鏡。於彼常安住。眞言救世尊。金色具光炎。害
毒住三昧。如日難可觀。彼一切衆生。如是八
葉意生。蓮華極端嚴。圓月中無垢鏡同。彼住
常居眞言救世大徳。金色具光焔三昧住者。
謂此華臺從心意生也。即是觀於自心八葉
蓮華。此花不從餘處生。即從意生。意即是花。
無二無別也。此華臺圓明如月。清淨無垢同
於圓鏡。以世間更無物可以爲喩。唯有圓
鏡可以喩況。令彼得意忘言。然實過於彼百
千萬倍。不可爲喩也。今此圓中有眞言救世
者。具大功徳。眞金色具有焔光。住三昧寂然
而住此。當觀此一字眞言王。從此眞言王。即
觀本尊或大毘盧遮那。如上瑜伽法中説耳。
説未分明當更問之。然上文彼具可引撿也。
害謂一切煩惱。悉以除害。其威光如和合百
千日威光猛盛。猶七日童子。不能仰觀烈日
而觀其明。今此光亦爾也。彼一切衆生觀於
日輪。而不能見其本質。今此佛光亦如此也。
恒常於内外。普周遍加持。以如是慧眼。而知
於意鏡。作心鏡亦得也。眞言者慧眼。而觀是
圓鏡。當見自形色自見身
形也
寂然正覺相。身及
從身所生影像。身身所生像。上身有爲有漏。
下身無爲也。心生心。謂垢心生淨心也。常出
生清淨。種種自作業染汚阿頼耶之
業能生淨業也
不淨業除。
淨業當現。淨業現已。生光如電普照也。次當
彼光現。圓照如電焔。亦不取電義也。但取種
種雜色光圓滿也。圓滿雜色光照也。眞言者
能作一切諸佛事。普遍内外當鏡意知者。鏡
即是圓明中華臺。當知此鏡即是意。當知此
鏡即是自心也。以何方便而得觀知耶。謂即
如上方便。於二日置囉字。以此慧眼而觀實
相圓鏡之心。故得明了現前也。誰能觀之。
謂眞言行人也此行人即以囉字之眼妙慧光
明。而觀花臺之鏡。初作意外觀。宛然炳著。
於此圓明中。如來乃至音聲色像皆悉無邊。
既如是明了。即引此而爲内身。謂前來所
觀毘盧遮那之身。寂然正受威光無際。之
觀爲己身。即令己身同於彼尊。於圓明之
中寂然而住。同於彼佛也。以離一切相而現
示相。名眞實相也。所以然者。此蓮從意而生。
謂先以囉字置眼而觀於心花臺之鏡。即是
外見。即以外見而成内見。即自了其心也。故
經云。慧眼如是。慧眼持誦者。鏡觀見自形色。
寂然佛相。身身生縁意心生出。常淨種種
自業。次光彼電焔。彼圍持眞言者。作一切諸
佛事。見若淨我亦説。作一切事意思。以上經
文也。所云生者。謂身語意生。先觀圓明佛像
金色等。當知從意而生。即引外向内。如身同
佛身印。語同佛眞言言音。心同佛心。生皆從
意生也。即以生此生。而能淨一切業。故云常
淨種種自業。謂離一切業也。若離一切業。即
名諸佛也。若如是覺知。即能以圓光遍照。遍
照者即是作佛事也。隨身口意遍照莊嚴。當
作一切佛事。即同毘盧遮那也。誰能作此佛
事耶。謂持眞言者也。此皆佛答金剛手。眞言
所生處也。謂此眞言。即從行者身口意而生。
若如是知。即是内外清淨而作佛事也。經云。
自業者即是佛事也謂普現色身。或示處處
行菩薩道八相成佛。諸本生事業無量無邊。
以要言之。皆是如來自業也。若能如是知。是
成佛也。持眞言者。由住前觀。次第方便此眞
言行。是身有縁起。更無殊勝異於佛也。故經
云。若見者成清淨。聞等亦復然。見聞觸知
者悉得清淨。此中能字是含多義也。如意所
思念。能作一切事。次光彼電焔彼。圍持眞言
者。作一切諸佛事。若淨我亦説作一切事意思。
亦爾。祕密主眞言門菩薩行行菩薩。如是心
中生縁起。無有佛殊勝是也。以上經文也。師
説未分明可更問之且可思其義
次第配
像也縁起者。
謂觀心八葉之花。花上圓明。同於淨鏡之類。
初時未即明了。以囉字慧眼方便故。漸自明
了。乃至於圓鏡中見自身。即同一切佛等。如
是法生。即是從因縁起。若從縁起者。觀此不
生門。即入法界體性也。以慧眼爲因。淨
爲所縁。無量自業等佛事。從因縁而生。然實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不無因。如中論等所説
也。此法殊勝更無過上也。如上皆説離一切
相無對無縁。而今作此觀等豈不相違耶。如
從阿字生一切字。生一切字時即本不生義。
此亦如是。佛以方便力故。故無相寂滅法中。
而作此瑜伽之行。無相之中而説諸相。即此
諸相即是無相也。所謂相者。即是從縁所生
之法。然實不自生不他生。離於八不。即是第
一無相。不離於相而説別有無相也。若別作
此説。即同外人之斷空矣。然有難云。今此觀
本尊身語意等種種境界。又祕密主。眞言門
修菩薩。從身所生影像。謂身影像起也。身謂
垢身。影謂淨身也。此所起莫過於佛也。意言。
影像起中殊勝。莫過於佛也。如眼耳鼻舌身
意等取如是。彼自性空唯有名字。所執同於
虚空。無執著從因業生。等於影像者。即是相。
相者即是世間法。今佛説眞言成佛之行。而
乃更明世間三昧有相之法何也。故佛次引
喩明之。如眼耳鼻舌身等四大種。攝取彼自
性空。唯有名字。所執當知同於虚空無所執
取。從因業生影。經文也。因如鏡業如身。如對
鏡而影現也。如行者先觀外縁心之明鏡。然
引入己身。若自他平等無二。即是瑜伽成也。
自身爲因所縁是縁。因縁合故有影像生。若
了此因縁即成等正覺也。誰成正覺。謂眞言
行人也。此意者如世間五根等。從四大因縁
生。業等生。雖有相有縁。然自性空。即同第一
無相之法。今此瑜伽亦爾。雖若有相而從縁
生。縁生實相。即是阿字法界之體。何得難言
是有相也。若了如是義即成正覺也。故經云。
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四大種。攝取彼自性空。
如是空名唯取著。虚空同無執著。因業生影
等。如來成正覺。彼互相縁起。無間斷中相續
若縁生。彼即影像生。是故諸神尊即我。我即
神尊。互相發起。尊身身生像天形生。以上經
文也。我之所起。因於圓鏡見明鏡時。自身影
像現。由未見圓明故。即無影像。如來成正覺。
彼互相縁起。如鏡中生像像互相生。因縁不
斷中。自垢身生淨身。彼互相生不間斷也。間
斷中相續。即是無間斷也。若從縁生。彼即如
影像生。此明不離因縁也。是故諸尊即是我。
我即是本尊。互相發起。由互相生故。從身生
謂生
淨身
如是尊形像生。身生於身。謂垢身生
淨身。淨身即是佛本尊之形。當如是解也。己
身心己身淨已。又即同彼。互相縁起無有間
斷故。云縁生即是影像生也。以内外相因。更
相分發展轉相見故。諸尊即是我。我亦即是
諸尊。佛即是我。我即是佛也。身生形相生者。
謂從自身生也。觀己祕密主。法縁通達慧。通
達慧縁法。彼等互相作業。不住性空。云何祕
密主意意生。影像能生。通達是證果義。至於
所至處也。此通達當言證也。祕密主觀此。如
前説鏡喩。心中明鏡現像影時。無有分別但
從縁起。今觀此法。爲從鏡生耶從面生耶。如
是求之皆無實處。若從鏡有。無面亦應常有。
若從面有。鏡無亦合不無。然倶不可。故知但
從縁有。而實常空。此是法也。因觀此法得成
證慧。然此慧。戲論永絶不可顯示談説。若不
説不度人。復違本願。更從證智還生法。縁從
佛因見法成佛。成佛已復説法也。亦可此從
縁生復成法也。譬如白黄赤等。意作者作時
染著意生。彼同類如是身轉。以上經文也。意
言。祕密主觀法。法性空寂之相。因縁此相。以
慧而能通達也。法是離諸相法。法即是縁。由
觀此入法性而通達法也。若通達法即是達
縁。達縁即是達法。互相發起也。同知法空寂
即是達法也。由有分別起。知法是空無智縁。
縁依法法依縁。互相縁起。是名諸法性空也。
若法如是性空。云何從意生起願。經文彼
等互相不住性空。祕密主云何意能生影像。
祕密主。譬如若白若黄若赤作意者。此引喩
也。如人眼初見白時未明了。次即生心分別
此是縁耶。此上無問也。金剛手非爲不知。爲
衆生故而發起疑問。若如是者彼意從心生。
誰能得知耶。佛即説喩由如白。何以故。以異
青黄等故。心生此解。即是起從心生心。世間
尚爾。當知從染心生淨心亦然也。染著意生
者。如見白時心作白解。由此白故令心亦白
也。如比丘觀白者見一切亦白。見青者一切
亦青也。作時爲於白上作白意成就也。識心
從白心生不從外起。如人觀白時即見一切
白也。如月燈三昧説。如女人好自莊嚴。照鏡
自見還自生愛著。若智者觀此從何生何處
來。一一觀之不可得也。由此言之。從心生像
還自染。若了知此但從縁生即無染著。以此
證於自。是自心而生於心也。彼同類如是身
轉。謂即是童女自見其身也。若染即是生死。
若稱但從縁生無有自性。即是涅槃。故云同
類身轉也。從内觀意中下是偈也。祕密主。
又如内觀意中漫荼羅。以療熱病。彼衆生熱
病即除。謂一刹那頃即是也。刹那提婆無疑。
不用此天字也。非意異曼非曼異意。何以故。
彼曼一相故。作意者。觀青黄赤白等。如修十
遍處等。想青色時一切皆青。此青但由心生
也。以久久用作意。意能生之。此色隨心而現。
心既能縁。能生彼類也。染是執取義。當知從
心意生與彼同類。心既如是身語亦然也。次
又引喩。又如意中起立漫荼羅。作三角等如
上説。且如除熱方便。作圓漫荼羅。白色中有
鑁字。或種子字。面上安點等。餘類此可解也。
此點即除熱惱爲甘露味。由作此法從心作
之。而能除熱。乃至刹那之頃彼病即除。彼從
心起也。當知彼心不異於漫荼羅。漫荼羅不
異於心。以一相故也。言此漫荼羅。與心無二
無別。今此法亦如是可解也。次佛又引喩。如
幻者。化爲男女等。即此祕密主。又如諸幻者
變化作男子。次幻男子復作變化。於意云何。
祕密主何者爲勝。金剛手答言。世尊此二人
者無相異也。何以故。世尊不實生故。二男子
本性空。等同於幻。如是祕密主。事謂悉地等
事。等謂多也。意中所生事。皆從意生。此二性
空無所分別謂無二
無別也
從意及意所生。彼二倶空
無二無別也。化人又復作化也。如是二幻何
者居尊何優何劣。何長何短何好何醜耶。經
云誰勝者。即是問此二幻何者尊勝也。答言
此二無異。何以故以皆從不實生故。二倶本
性空故。夫幻而作幻。而作幻者有何殊異耶。
佛因言汝且觀此法。如從心生圓鏡等。心即
是鏡鏡即是心。無二無別。不可論其差別之
相也。若染心者即是世間。若染離心即是出
世間心也。右此成百字位品。説未分明當更
問之。然其大意。以先修瑜伽故。成乃至極大
廣普。然不以此慧方便。觀空實相洗滌其心。
即猶是世間之法。故須作此觀行。令入漫荼
羅實相。成大空之壇無所不有。常恒畢竟
清淨。此其大略也
  次百字成就持誦品第二十二
經云。諦聽祕密主。眞言救世者。身身不異。
謂身不異彼身。所謂處於心。是而用彼眞言
之身。意從意生。前是有生之意。後是淨意也。
能令意淨除也。普皆有光彼處流出。從淨心
中流出。言彼即指前意也。光與瑜伽相應而
生。由與瑜伽相應。從彼心而生是光也。愚夫
常所不能知。謂愚夫所不能知。於此道不能
了達也。乃至身所生分分不異於身。從身所
生身也。有無量多種也。身既無量如是眞言
言説有無量。如如意寶。謂吉祥如意珠也。隨
所欲利而得成。如是世間照世者身一切利
成。祕密主云何無分別。法界一切所作隨轉。
祕密主又如虚空界云云。佛告祕密主。諦聽
眞言救世。身身不異。意生意。善令淨除。彼處
流出普皆有光。相應支分處。愚夫所不知此
道。乃至身所生分無量多種。經文也。猶持眞
言故。此言有異。從意生意。能善淨除。彼所流
出。即以此身不異彼身從自身生。即是從意
生。由淨除諸垢故一切事成也。由有是徳隨
諸支分。流出光明而作佛事。如斯等事凡愚
所不能知。由不知此道故得愚夫之名。此道
者即眞言行也。以成眞言得悉地故。從於此
身更有身生。謂欲色界等其類衆多。皆從一
眞言而出無量身口意。如上所説從佛上中
下分生於無量身。此行人亦如是。能隨身分
上中下。或現四佛四菩薩乃至諸八部等。猶
如大悲藏中所説。其數無量也。又疑難云。上
説眞言。無相無縁同於大虚。不可分別。云何
而有此種種事耶。答喩如如意珠滿一切願。
乃至三事亦能淨也。若人欲其身淨。珠力故
令其身如琉璃。若欲語意淨。亦隨意分而淨
世法尚爾。何況如來如意珠妙寶。而不能作
如此事耶。如世珠。雖作種種事滿種種願。而
寂然不動無思無爲不來不去也。爲成一切。
何況如來大寶耶。是故無分別法界。如大龍
在宮不興心動念。而隨業力等降差別之味
也。以是義故於無相空中。而現無量身口意
普門之事。即身可得。不須疑也。又喩如虚空
非衆生數而衆生所依。非身壽者非摩納婆
作者受者等。一切妄想皆除。悉離分別無去
無來。然不異衆生界。一切衆生依止作業皆
由此成。滋益衆生成種種事。不可以虚空能
成一切事故。便謂虚空有爲有相也。今此大
空漫荼羅亦如是。畢竟清淨無所不爲。常住
寂然而不空成就。故經勸信云。當如是知勿
生疑惑也。爾時世尊。又復無盡衆生界淨除
句。三昧流出句。不思議句。轉他門句宣説
若本生無所有。隨順世法。當空云何知。生修
行者。若自性如是。覺不可得。當虚空等心。生
菩提生。當發悲生。一切世間隨順。以上經文
也。住無盡衆生界淨除。謂本立誓願。欲淨除
無盡世界一切衆生也。以衆生有垢故不能自
度。今欲爲彼普開如來知見使得清淨。令彼
身口意地皆得淨無垢穢也。當知此淨除無
盡衆生句。即是三昧流出句。三昧流出句。即
是不思議句。不思議句即是轉他門句。轉他
有垢爲自性淨。轉他無明爲如來明。故名轉
他門句。他謂衆生也。以轉穢爲淨。而説是法
門也。本生無所有者。若本無所有。隨順世間
生。云何當知空。謂當云何。謂知諸法空也。生
此瑜伽者。偈中自有問也。是承佛神力有此
問也。若言本生無所有。有隨順世間者。彼修
行者。云何當令修行者生此空。謂淨空也。若
言無有者。云何生此淨空也。若本無所有者。
此生亦隨於本無。即是本不生也。云何瑜伽
者云何識於空。此空即是眞言之性也。云何
生瑜伽者也。若自性如是。覺名不可得。謂觀
名字不可得也。正合爲觀。觀與覺同也。當等
空心生。謂菩提心生。此引上明十喩也。以覺
本不生無相不可得故得此等空之心。清淨無
分別等。如上非但空而即有智生。謂菩提也。
應發起慈悲。隨順諸世間。住於唯想行。即名
爲諸佛。謂如來了達諸法本自不生本無所有。
謂隨順世法度衆生故。有有。謂普門示現種
種方便利衆生事。從機感因縁故有。而本無
所有也。衆生之性本性無所有。由修行故。知
此衆生之性本性空寂。由覺知是性空故。唯
有名字而不可得也。謂空空性唯有名字。畢
竟求不可得。此即是不可得空。非如劣慧者執
是空性以爲實有也。觀衆生同諸虚空。虚空
本性離於觀照。離一切妄念戲論。於如是了知
虚空。即知眞實之理。不應取是空法也。此虚
空以不可得故。非是都無所有。而實有其自
性。所謂空自性者即不空也。當知此不空者。
即是虚空等心。虚空等心者。即是淨菩提。從
此淨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所以然者。行人
了是菩提心已。而作是念。一切衆生皆悉如
是。具有如來寶藏。而不自覺知。以是因縁。
唐受疲苦而無利益。菩薩以此四縁故。而起
大悲心也。由不了知此心。即生死浩然輪迴
無已。了知即是菩薩。菩薩以一切衆生。皆有
可覺之性而不能自悟。爲是事故而生大悲。
將説方便而加救護也。即以此大悲。爲除無
盡衆生垢故。隨順世間而設方便。以無盡衆
生界種類。若干性欲根縁展轉差別。菩薩順
彼而化導之。故云隨順世間也。想唯心住。即
名諸佛。當知從想造立生。所謂空。從於想中
建立之。住於唯心已。還得此唯心。建立一切
法。觀此爲空空。意謂空空之號。從觀而有。亦
但有名。空從心生也。下數之法轉。從一二三
之分異謂此一二
等別異也
此分去聲也。勤勇彼空如
是。乃至増長如次第。即此阿字等。想言唯想
義也。如上此阿字即是想也。亦自然智。是佛
謂佛所加持也。若造立想空不空。觀察下數
之法轉。彼從一二三爲始分異。如是彼空勇
士。乃至増長隨其次第。阿字此首字相應加持
自然智。經文也。前説得虚空心。即是菩提心
生。菩提者覺也。此心豈是空耶。而實具足恒
沙功徳。雖具如來無量功徳。而無相無名不
可顯示也。如法相家説十六種空。大般若説
十八種空等。皆爲明此義也。若但空都無所
有性者。云何成就如是不思議神變徳度衆
生。當知此空是自證之理也。想既空無所有。
名亦如是。是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若以如
是自證之法。爲凡愚説之。終不可得也。當知
此但有空名。於十八空中最在其上。即是諸
佛大空。而實不虚也。此中算數喩者。猶如世
間人下算之法。最初畫置一字以爲其本西方
算皆
於土中畫之未
已還畫之耳
乃至億載阿僧祇等。皆從是生。
然最初未下算時本無是數。從此空地本無
算數之中。而下一算。若二若三乃至無量。乃
算畢已除去衆位。還空如本。然所校計之數。
下算者心自證知宛然不失。雖從本無中立
數。今已如本而實無有。然數法持在於心而
無所失。即是不有而有。有不有也。今此阿字
門亦如是。從本不生中。爲隨順世間故。隨次
出身無量法門。雖出是無量方便。然亦不異
於阿字本性不生之義。猶如彼數不離於一
也。以初算法從一起故。一切數法皆不離於
一。乃至一萬。即是萬一不得相離。餘一切數
可解也。今此一切法不得離於阿字。亦由是
也。然有論師又復引喩。猶如虫行。有無量虫
相隨不斷而成導徑。或有種種方圓屈曲等
相。若離而異之。各各自是一虫。無復曲直長
短等相也。今此法亦爾。於畢竟自證不思議
空法之中。而具一切功徳。然從縁生無有本
生。不離於一本不性理也。此阿字爲首。相應
加持自然智者。由自然智加持此字門故。生
無量語。語有無量聲。聲有無量理。即同彼數
之一一遍一切。大空亦爾。具一切法遍一切
法。此阿字亦然。一切眞言門。皆從阿字而有。
猶如萬像從空而有。非直生一切字。即此所
生之字一一門中。即顯不生之理也。次云。祕
密主觀此空中流散假立。阿字之所加持。成
就三昧道。祕密主如是阿字。種種間布圖位。
乃至有形無形有相無相。一切從阿字也。置
位謂種種莊嚴也。觀者謂令祕密主觀此也。
謂住種種形像莊嚴。而分別其位也。此諸法
本不生故。顯示自形。自形即是阿字也。於自
形中。顯示本不生也。阿字如是。祕密主種種
置位間布。我觀住不生。諸法自形顯示。是經
文也。觀此阿字。於空中流出世間萬像。一切
世間皆從此生。然本不生也。阿字假立加持
三昧成就。證三昧具般若成萬行。皆由此阿
字。得福慧圓滿皆從此阿字門也。此字能生
種種色。謂青黄赤白黒。乃至雜間有無量種。
及種種形。謂三角方圓半月之類。及本尊等
無量不同。若識此中眞實之義。無不擧體入
於阿字之門同於毘盧遮那也。上來所説阿字
門。即是顯示自身我。即我自身本不生亦無
滅。不生不滅者。即是如來之身。當如是觀察
也。故云阿字以自形顯示其徳也。次或無所
得義也。從嚩字形顯示不可得義。此嚩以證
本不生也。嚩字形現即是下文言語道斷之
義也。此明何義。佛言。阿字具有一切功徳。或
直從阿字門。以本不生而顯説之。或從異門
顯之。即是嚩等諸字門也。其義雖異門亦有
殊。然所示我之自身本不生義。無有異也。若
法有一是生。即是可説之相。非言語道斷之
法。以嚩字言語斷心行滅故。入阿字門。以阿
字故。即知此嚩不可説示也。以下皆是異門
之相。或一切法中造作離故。迦ka字形現。此
即明一阿字門。然欲明一切法本來無作故。
現此迦字。然此迦字。即明阿字義也。如迦字。
若上不置横畫。即不成迦字聲。所以不成者
以迦中闕阿聲也。此迦字上頭即有阿形。當
知此百字皆爾。下例可解。若無阿聲在中。即
不開口亦自無有聲也。或一切法虚空等故。
kha佉字形現。或行不可得。ga哦字形現。或
一合相不可得。gha伽字形現阿頼耶含一切染
淨種子是含藏義
諸法離生滅故。ca字形現遮正翻即是
死滅之義也
或諸法無
影像故。cha車字形現如世間法因日樹等
和合即有影生也
或一切
離生不可得故。ja惹字形現。或一切法
離戰敵。jha社字形現此是有此有彼義有
此彼即有戰敵也
或一切
法離卑下。@ta吒字形現吒是我慢自高之義。對此
即有卑下。若有慢有卑下。
即有生滅義不與阿字相應。以阿
聲在中故。即明無卑無慢之義也
或一切法離養育
故。@tha咤字形現是滋養成立義。如調和水土等而養
株木等即得滋養。然一切法入阿字
或怨離故。@da拏字形現怨謂一向自身於一切
處作惡。惡即對非惡
處爲
二也
或災變離故。pha荼字形現是災變義。謂世間
蝗虫水火之異。及
盜賊侵伐
來是也
或諸法如如離故。ta多字形現若觀有
如如即
有所觀。有所觀故即有生有滅。即
不與阿字相應。故如如亦須離也
或諸法離住處故。
tha他字形現若有是處有非處。即有是
非心生。不與阿字相應
或一切法離
施。da娜字形現若有此彼所施之物等。即
不與道相應也。如般若説
或一切
法界不可得。dha駄字形現界謂各持本位也。諸法
界其像萬端。界者衆像
在中之意也。
此界不可得
或一切法諦不可得。pa波字形現
第一義諦亦
不可得也
或一切法同沫不堅。pha頗字形現
不堅義。猶離不堅
即阿字之徳也
或一切法離縛故。va摩字形
若見有縛解。即有執心故也。
入阿字即無縛無脱以不生故
或一切法觀無所
得。bha婆字形現觀即觀照也。以觀照成即有受
生處。若了本無即無生無觀也
此中
字。不合釋此麼字也。此是空義別釋之。
文誤也。或諸乘不可得一切法。ya野字形現
乘謂三乘。凡乘船車之類有所至到。
皆皆義也。若有所乘即有所得也
或一切法塵離。
ra囉字形現囉是染義。染汚謂令清淨色染汚
此即是塵染也。諸法離一切垢
或一
切法無相。la邏字形現若有相者即對無相。
與阿字不相應也
或一
切法離言説。va嚩字形現。或一切法離寂故。
za奢字形現奢謂寂然義。若有寂然即有
散亂。無寂無亂法體如是也
或本性愚
鈍一切法。@sa沙字形現沙是愚夫無所識義。愚
智爲失不與本體相應
諦不可得。sa娑字形現此諦是眞實之義。諦
非諦爲二是世間法
此是
現字形也。言現字者一切法門功徳
皆在此中也
或一切法離
因。訶字形現訶是因義。若有因即有果。即是生滅
法也。入不生門即無因無果他効此
密主。隨入此等一一三昧門。祕密主觀是。乃
至卅二大人相等。皆從此中生。仰壤拏曩莽
等於。一切法自在而轉。此等隨現三藐三佛
陀隨形好。成就及此等三藐三佛陀隨形好。
祕密主一一三昧門隨入見是。祕密主。乃至
卅二大人相等皆此中生。經文也。即此一一
字。有卅二三昧門。此卅二門互相入故。能成
卅二相也。謂上迦等廿字。也囉等八字。及此
四字。并爲卅二也。一一字中三昧。皆具卅二
相也。次俄惹拏那麼五字。一切法中自在而
轉。此等正等覺成隨形好成就隨現經文也。
此五字遍於定慧中。亦能成三昧。亦能成智
慧。能遍成如來八十隨形好也。是故修眞言
行者。當識此等字義。若眞言中有此等字者。
隨義相應即知意。明如此事也。以明如此義
故。即知此眞言有如是功徳力用等也。此中
有一偈。從祕密主眞言門菩薩。乃至百字生
三昧耶。此是別處文。不和入此。本文誤也。亦
解此諸佛廣作我。亦得成一切佛人中尊者。
如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一切成佛之因
一切功徳。皆由此廣行。而得成就一切佛。由
此行得成天人中尊。若行者如是行者。亦得
成人中尊也。右百字成就持誦品竟
次百字眞言法品第二十三。復次祕密主。於此三
昧門句。以空加持。
於一切法自在得成正覺。是
故此字。即本尊阿宇第一句
復次祕密主。三昧門
句。於此中空。加持一切法自在佛得是故字
本尊。阿字第一句。明法普周遍。以字而圍遶。
彼尊無有相。遠離於見相。無相諸聖尊。而現
相中來。阿字第一句。明法普皆圍遶。無相彼
尊。現離相無相尊相中而來者。佛爲欲滿彼
修眞言行者令圓滿故。復説此三昧句也。於
此中。空者謂阿字也。阿字即本不生不可得
空也。猶此畢竟不可得不可得空具足衆徳。
普攝一切佛法也。此攝。於梵音是攝取之攝。
如攝取諸物令在己身之義也。由以此空加
持力故。能攝一切法成佛也。此中自在者。梵
音與觀自在之自在有異。此是攝取義。謂能
攝取一切法也。如王者於其境内。隨意攝取
皆得自在。如來法王於一切法自在。亦如是
也。是故此字最爲尊者。言此字即是尊。即爲
天爲神。天者衆中之首。此字亦如是。於一切
法中最爲其尊。猶如世間地居中帝釋爲第
一。諸世仙聖中梵王爲第一。諸聖智中佛爲
第一。此阿字於一切眞言門中。最爲第一也。
由此一字成無量功徳。故無上也。明即眞言
之別號也。明法普皆字圍遶者。謂從一字亦
無量字生。無量明周匝圍遶。如前所説字輪
也。雖有如是圍遶。而體即空寂無相。於無相
中見相。即此相中而離於相。又於無相之中。
而現有去來等事。普應世間。當知皆是眞言
不思議加持之力也。以阿字加持自身故。即
同於空。於此空中而成就一切佛法。猶如世
間萬物因空得成。而空本體無相。於無相中
而現種種形聲也。尊是義字是相。即前品義
同也。聲字出字眞言生。眞言眞言生果成就。
一切救世者聲。聲從於字出。字生於眞言。眞
言成立果。諸救世者所説。當知聲性空。即空
所造作。一切衆生類。如言而妄執。非空亦非
聲。爲修行者故説空知空所作世間一切隨
類。如是而妄執非彼空非及聲修行故説。即
聲通達入。即三昧證。依法置相應。字照阿字
句多種眞言相。經文也。依於阿字同虚空。當
知本來離於諸相。離相而有來去之相。從阿
字而有聲生。阿字既本空也。所以者何。此聲
者衆縁而有。謂依喉舌齶等衆縁相觸。而有
聲生。但屬衆縁無有自性。而此能生衆縁亦
得從縁。當知即是本不生也。而因縁有眞言
生。眞言即有果成就。如是即救世者所説也。
若識此聲即空等。從空而有。聲表於字。空聲
相依。若知此者。所作世間事業其相萬端皆
不出阿字門也。以隨順世間故。有分別而起。
不了者。依此而生種種位想執取之心。然實
虚空及聲。二倶離故。即是眞言行者所説也。
若了知者。即此偈互相釋也。即入聲解脱也。
是謂於聲得自在。了知本性空即證於三昧。
以聲表於空空示於縁。互相釋也。此令入二
倶空中也。聲耳即空。即此理即具萬徳。以識
空聲等故。即入眞性之理。入眞性即是住三
昧也。與此三昧相應。即是法也
雖本不生
而生一切法。即百字輪青黄等種種色。方圓
三角等種種形。乃至無量不可説等差別之
相。依此而照明也。自他皆空。從空立理。皆是
加持用也。進入者通達也。由住斯理即是住
三昧也。證此依法置相應。此相應作和合亦
得也。置與布同也。此字爲照明。照明謂成其
徳也。復阿字等類。意例一切字也。多種眞
言想。想謂有所分別義。例此一字。稱於一切
眞言義也。想改爲分別。種種眞言名。謂由一
字中。現無量義現無量説。於一切衆生類中。
各現無量言語。皆從此一字生也。於此中立
衆多眞言名也。現證此理者。依法置相應字。
即是上來一字中。置無量字。形色各異。如百
字輪等。皆依此現。應如是照知而觀察之。當
知阿字有無量義。無量種種差別眞言亦如
是也。此字義乃至自本來。今佛佛道同有。此
眞理之字義。及此成自然慧之妙門眞言等
行。非世間人所立也。此即如來自然智門。非
是他起。亦非如來爲一類衆生故創立。乃佛
佛道同法位常住。雖從本自成。亦要因縁方
便。乃得明白顯現也。此中但明一字。然百字
法門皆可知。故言百字門。謂擧一字則百字
可知也。此百字法品竟法謂衆多義。非達磨之法也
謂百字之軌儀也於百字中
生種種徳名法也。最後卷并
第二。弘記入經初品少許
  説菩提性品第二十四
次菩提性品。即騰百字法品中義而説喩
也。故經云。猶如虚空方。猶如虚空一切方遍
依常。如是一切法眞言救世者。常遍一切無
所依。亦如是眞言救世者。於一切法無所依。
猶如虚空物謂煙
雲等
雖見無所依謂空等雖見一切
日月煙雲等然空
無所
依也
物等不依彼空也。眞言救世亦然。非彼
之所依。如教説世所極成也。虚空遠離於三
世。眞言救世者。亦離於三世。眞言救世者同
於虚空。三世等離。經文也。猶如虚空遍一切
方所。一切萬有皆依之而得成立。然虚空無
所依。如是一切眞言。皆依於此眞言救世者。
此見是現見。現量見煙等。不染空亦然也。住
於唯名行。遠離作者等虚空假名等。等謂有
種種假名也。謂世人説爲虚空。但是假名也。
導師所宣説。而此眞言本不生體。教無所依
同彼虚空遍一切處也。又如世間觀於虚空。
謂有所見。而實虚空觀一切觀。不與眼對
也。約虚空具一切相而非此空。具一切相空
亦不入彼相中。自他倶離。當知此眞言救世
者亦如是。與虚空無異也。雖無所不有。而畢
竟清淨體同虚空。雖同虚空畢竟清淨無法
可得。而無所不有無所不成也。又如虚空離
於三世。即過去未來現在也。眞言亦爾。隨世
間故説有三世。謂當修已修正修。當證已證
現證之類。而眞言之體。出過於三世等同於
虚空況。隨順世人説三世爾。救世者。謂分別
空見種種法。此法既從本不生而生。當知此
體亦同根本也。亦唯名行諸作者。等離虚空
假名字等。宣説導師非名依所有。如虚空眞
言亦然。眞言自在此字見。經文也。如虚空唯
住於名行。此行亦可趣。謂有名趣。謂唯名之
趣只名是趣也。唯立之名趣。亦合謂即是
言語之義也。虚空假名等此等是順世間
故立此名也
假施設
也。前偈云。空但有名。後偈意云。此名亦同於
空不可得也。唯有名字而不可得。離於作者。
如世間人。以分別戲論相故。取是空相以爲
實有。而生種種妄計。或言虚空是常。或言衆
色所圍。此孔穴中是虚空等。或言此空依作
者處而生。此等諸見無量無邊。如經論廣説。
以要言之。皆不離斷常二見。乃至世小乘師。
亦立空法以爲實有。以是因縁有無量過失。
名亦無所有。亦同於虚空。眞言主亦然。見住
於假名。謂無量假立也。諸非云云。非淨穢受
生。或果亦不可生。此或是多種義也。諸果亦
不生也。若無如是等種種世分別。於彼常勤
修求一切智句。謂志求此也。今此中云虚空。
即是不可得空。即是大空空。又復空但有名
字。而實體即不空。離空與不空之相也。導師
以方便故。假以言説以開悟衆生。然亦空名
亦不可得。若有名可存。即是有相。有相即心
生滅不入實智。云何得名阿字自然之慧實
相之智耶。如空無所依。當知眞言亦如是。
畢竟無所依。佛以方便。欲令衆生普入於佛
慧。從空立假。令依此假而至於理。空既本體
無生。從空所依之假。從何而有。當知是生於
實見也。如是知見。即是菩提之性。菩提性者
不離眞言耳。此眞言之義即是菩提。離此之
外別有菩提。無有是處也。非火水風地。非日
月等執。非晝夜。非生死。非損傷。非刹那牟
呼栗多。非年歳等。非成壞劫數。非淨非非淨。
受生果或亦不生。若無如是等分別種種世
所。於彼勤修。當作一切智句樂欲。經文也。言
眞言之性。非地水火風等。如虚空遍地水火
風。此四依空成一切事。而空無依。此眞言中
地水火風等不思議用。依阿字門。而此阿字
非地水火風之句也。非日非月即九執等曜。
皆世人所立。非眞實也。今此菩提之性。無明
無無明等差別。云何得有晝夜之異耶。離於
因縁實相常住。即是大日如來之體。云何不
離生死耶。害是損傷義。亦是衰秏義也。而
此眞言之性常恒無變。離諸*衰惱變秏之事。
無有時分劫數成壞之相。當如是正觀眞言
之性。不依於妄執也。乃至劫初時不成。劫盡
時不壞。其本無始。其未無終。故離劫數分等
也。以無所不有故非淨畢竟空。故非非淨。一
切衆生以此阿字。而具一切垢穢之法。如來
即以此而成一切功徳。故非淨非非淨也。若
言從觀而生。以有所觀有所成故。隨行受生。
眞言皆離此也。乃至從淨觀功徳。從無量功
徳而受意生之身。亦復皆無故。無受生之果
也。以此等皆是有所得法。而眞言之性自然
實智。於一切法都無所得。當知如上種種分
別非眞實見。其數無量。以要言之。眞言之性
皆離如是世間分別之見也。若了知此。而如
是修眞言之行。即是一切智句也。樂欲者隨
意即成也。句是住處義。一切智之住處。即是
佛住也。當知菩提性等於虚空。空等於菩提
性。菩提性者。即是阿字門一切智句也
  次三三昧耶行品第二十五
時金剛手。問此三三昧耶法言者爾時執金
剛祕密主。白佛言。世尊説言三三昧耶。云何
説此法爲三三昧耶。如是説已。次佛告執金
剛手祕密主言。善哉善哉祕密主。汝問吾如
是義。祕密主汝當諦聽。極善作意吾當演説。
金剛手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前已説之而
不周備。騰上而起問。故言此也。問意言。此
三三昧耶者。何法是三三昧耶。佛以此問是
大事因縁故。加歎已而誡令諦受。乃至唯然
受教。如文可解也。此三三昧耶。大本中廣釋。
可有一千二百偈。今此中擧其大宗。餘義不
出此門也。佛言有三種法相續相續是
生也
除其爲
障與無障相應。言障除。即是無障相應生也。
名三三昧耶由與瑜伽相應無
障即三三昧耶也
云何彼法相續。次
佛答中初三法者。相續不間斷。是三昧耶義。
然梵音相續。與障義同。亦可具含二音也。以
相續若有間斷即非三昧耶。此即障生。故兼
二義也。所謂無間相續者。即是言行相續心
口相應。一發心已。身口所行不相違越。口有
所誓心行亦如是。修之名三昧耶也。經云。初
心不觀己性。自此發慧。次如實智生。無盡分
別網。離菩提心相。第二非分別佛句。如實見。
無盡衆生界觀。祕密主悲自在轉。無縁觀。菩
提心生。謂一切戲論離。無相菩提心衆生住
安置。此三三昧耶。經文也。初心不觀自性
本性也
初也
從此發慧如實智生。謂了實相了是智
也。離無盡分別網。是名第二心菩提相。無分
別三菩提句。祕密主彼如實見已。觀無盡衆
生界。悲自在轉。無縁觀。菩提心生。所謂離一
切戲論。安置衆生。皆住無相菩提。心生所
謂離一切戲論安置衆生皆住無相菩提。謂此
大悲願也。是名三三昧耶句。此三中。最初但
能發心誓欲成佛。然未能正觀如來功徳。不
能了知以何法而得成佛。未能具有觀照之
慧。但有求佛之心。而未能了達自己身之本
性有何功徳。但有此慧性。能於生死中。最初
發心而求佛果。此是初三昧耶也。從此心後
得如實智生。謂能以慧決擇。了知此是功徳
此非功徳等。是處非處邪正之相。以得如實
智故。能離無盡分別妄見之網。善滅諸戲論。
安住眞實相中。然此實智。即是菩提心。三昧
耶是等義。然此心等發名三昧耶也。初心雖
未具實智。然亦誓成佛度人。即是等心。故亦
得三昧耶名也。從此心第二心相續。無間無
障故。次即於此眞實句中。了眞假已。於一切
無盡衆生。而起大悲心。是第三三昧耶也。以
一切衆生皆同此性。而不能自了。而受生死
輪迴無際。我今已自覺了。當普開佛之慧光
令悉如我。即大悲也。由見實故。非實自除。
非從外有法來入身也。除妄時實相自現也。
上説此經有三句義。菩提心爲種子即初句
也。大悲爲根即第二也。前以大悲爲根。今乃
居第三何耶。此中以照了爲根。以能照了是
非故。方能生悲。義相成也。第三方便爲究竟。
此云大悲。亦相成也。由興大悲故。施方便而
攝一切。此三事從初至後相續不間。名三三
昧耶也。以住眞了妄。爲彼衆生故。而興大
悲。除一切衆生戲論。從此以後。即以方便而
作佛事也。戲論者。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作
種種身口。但悦前人而無實義。今妄見者所
作者。亦同於彼。故名戲論也。菩提衆生住者。
爲令衆生住於斯法如我無異。即是安住諸
子祕密藏中之義也。次三三昧耶。初以大悲
方便成佛已。復次祕密主。云何三三昧耶。最
初名佛也。初心等正覺。第二名爲法。彼續次
生心。所謂和合僧也。此三三昧耶導師如是
説。住於此三等。修行菩提行。次種種導首
謂廣流布
種種導門
爲利諸衆生。當得成菩提。三身自在
轉。復次從佛有法。次從法有僧。此三即一體。
其實無二性。以是等故名三昧耶也前別時解
云娑是佛
麼是法也耶
是僧義也
復次三三昧耶者。謂住此三昧耶
即成菩提。住菩提爲衆生故。現種種色説種
種道。當知即以此心能攝三身。是三昧耶義
也。如上説。三寶是三三昧耶也。三昧耶是等
義。即此三寶等故。名三三昧耶。從此三三昧
耶。次具三身。亦名三三昧耶也。住三身故。有
利益之事。利益何等。即是利益衆生也。住三
身中示現種種道。亦攝得衆生。攝是自在攝取
義也。祕密主。佛正教表示作一身加持。所謂
初化身者。教即十二分教也。此中種種方便。
祕密主。三藐三佛陀。安立教故。以一身加持。
所謂初變化身。復次祕密主。次於一身示現
三種。所謂佛法僧。復次祕密主。從此成立説
三種乘。當廣作佛事現般涅槃成就衆生。利
益衆生皆一身所持。所謂變化身也。猶住三
昧耶故。有如斯利益也。次於一身中示三身。
謂佛法僧也。即是一體三寶。當知皆是從一
身之中起也。此中三三昧耶。皆相承次因前
生後也。次承上復有所生。謂示説三乘廣作
佛事導引衆生。所作辦已入於涅槃。於涅槃
之後。復成就無量衆生也。謂一類衆生。佛在
時未能發心。因佛滅度或於像法之中。乃成
就者皆是也。祕密主觀彼三三昧耶。知諸眞
言門。祕密主。觀彼解了三三昧耶。諸眞言門
修菩提行諸菩薩。於眞言法則而作成就。彼
不著一切妄執。無能爲障礙者。對此有異名
爲除不欲懈怠無利談話。不能生信心積集
資財。復應不作二事。謂飮諸酒及臥床上。行
修行菩薩。眞言法則持誦。彼不著一切妄執。
住無爲障者。經文也。佛告金剛手。觀上來所
説。皆由住三三昧耶。由住此三昧耶如法持
誦。心心不間。所謂不著一切妄執也。由妄
執故諸障得生。若住此三平等者。即不著一
一妄執。即此三平等者即是菩提。諸障何由
得生耶。此即是離一切障之大宗也。復有餘
障生之由。謂不欲。即於此眞言行中以有障
故。頓爾無由樂欲爾也。或由不欲心生故。障
得入之也。不欲即是不願求等。懈怠以不勤進
故。如鑚
火未熱數息
即障入之也
又無益談論。於眞言行不念誦不
勤修行。以此虚度時日亦爾。障得其便也。
不信。由不信故障得便也。又廣聚資財。以求
時忿動守護勤勞。失時受苦。以如是等種種
因縁。令行者爲障所得便也。以上皆是障生
之縁。復有二種。謂不得飮酒。酒是生障之縁。
此第一也。以飮酒故。諸不善得生。又不臥床
上。此第二也。以安寢床上。生種種欲心放逸
想。故不得也。當敷草藉。西方持誦者多
用吉祥茅爲籍也。此有多利益。一者以如來
成道時所坐故。一切世間以爲吉祥故。持誦
藉之障不生也。又諸毒虫等。若敷此者皆
不得至其所也。又性甚香潔也。又此草極利。
觸身便破。如兩刃形也。行人持誦餘暇。而休
息時寢此草藉。若放逸自縱即爲傷。故不得
縱慢也。又佛所以自藉此草者。除世間憍慢
心。故爲太子時種種放逸。坐臥寶床寶几承
足等。若出家猶習之。即與本在家無異。以此
能捨如是事而坐草藉。一切人天皆生敬心。
亦効除慢心入正法。佛尚如此何況我等耶。
觀如是功徳故修行
  次明如來品第二十六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世尊言。云何爲如來。
云何人中尊。云何爲菩薩云何説名佛。導師
大牟尼。願斷我等疑。菩薩大名稱。棄捨疑慮
心。當修行大乘。行王無有上。次品。金剛手
又白佛。云何如來。云何人中尊。菩薩云何。爾
時毘盧遮那世尊。觀察諸大衆會。告執金剛
祕密主言。善哉善哉金剛手。汝能問吾如是
義。汝當諦聽極善作意。吾今演説摩訶衍道。
菩提虚空相。離一切分別。樂求彼菩提。名菩
提薩埵。成就十地等。自在善通達。諸法空如
幻。知此一切皆同也。謂知此一切皆同也。
知諸世間之所趣。故説爲佛陀。法如虚空相。
無二唯一相。正覺十力具。是名三菩提。唯慧
害者。唯作以亦得。謂以慧害煩惱也。自性無
言説。自證之智慧。故説爲如來。云何覺此我
疑。導師除。大牟尼疑慮棄捨。菩薩大名稱。當
行大乘。行王無有上。以上問也。意言。佛上來
説法已。處處云佛或菩薩。然我雖聞此。猶未
蒙決擇名義之相。以何義故。得菩薩名得佛
名。得如來名得人中尊名。爲自從父母所生
便有此號。爲徳成行滿方得此號耶。大乘行
王無有上。是歎佛徳方問也。佛次又歎善哉。
乃至勅其諦聽方答也。大乘道虚空菩提。一
切分別離。若彼菩提樂求菩薩名。此答菩薩
名也。虚空無有相。菩提亦如是。猶如虚空無
相無分別。又虚空無相而衆徳所依。萬像依
之而立。菩提亦如是。畢竟無相無分別。而具
一切功徳也。於如實相欲求證達。是名菩提
也。次釋佛義。十地得成。自在善通達。知法
空如幻。此一切同趣行。知一切世間於佛得
名。此答佛義也。謂滿足十地自在通達。於一
一地中。皆善通達而得自在。了知諸法同於
空幻。又知衆生深心所行各各趣向。以有斯
徳故。一切世間號之爲佛。佛之名字因斯而
起也。虚空相法。無二唯一相。十力佛是名正
覺號。亦釋佛義也。前但云知法空如幻。今云
虚空之法一相無相。即以此中了達故。以十
力遍知一切法。無所不知。如菩薩藏經中説
十力甚廣也。此菩提如虚空無二相。於一相
中心無所住。以此故得佛十力。由正住此十
力。名正等覺也。佛與正覺。名號殊而體一也。
善調身口意。攝伏自在故。能降諸魔。非但降
於外魔。内障亦遍降伏之。世出世中以爲尊。
故復號人中尊。此義經中闕文不釋。餘文如
是解也。慧害唯無言説自性。自證智。説此
是如來。此答如來名也。此慧能害無明。故云
慧害。雖不云無明。然所害者即是無明。其義
自顯也。此自證境界。出過語言道。以知自證
非可宣説而授與人。住如斯智故。得如來名
也。又如佛之理自然而證知。名爲如來。又如
諸佛所行之道。自然證處我亦如是而去。故
名如去也。大本中具答此。各有百餘偈。傳法
者但略其宗要。各一偈答之。其大意亦具也
  次護摩品第二十七
外典淨行圍陀論中。有火祠之法。然大乘眞
言門亦有火法。所以爾者。爲攝伏一類故。
以言韋陀事而攝伏之。然其義趣。猶如天地
不可相並。今欲分其邪正之相。令行者無復
餘疑故。傳法人。於此品中廣出縁起也。佛欲
除彼未來世中諸淨行者我慢心故。自説本
生作梵王時。演外韋陀之法。令彼邪宗心伏。
然後説此眞言門正行也。復次祕密主。往昔
一時我爲菩薩。住於梵天行菩薩行。即是梵
住此梵天也。時梵天問之。大梵欲知火有幾
種。時我如是説言。謂對彼作如是説也。彼火
名我慢自然。次梵天子所生火。名簸嚩句。是
世間最初之火。謂我先世行菩薩道時。示作
梵王。爾時有諸梵行學者。而來問我。火祠之
法有幾種火。我具説之。今成正覺。乃證前説
爲非今説爲正。是故行者。當從今正行之火
法。不宜用先虚妄不正之法也。以下次列邪
宗火祠之法。皆是韋陀典中所明也。先説火
神之本。最初是大梵王。以彼有如是計一切
皆從我生。有如是我慢故。又計自説常故。得
我慢名及自然之號。即大梵王也。次梵天子
即是梵王。意念欲有衆生而彼應念而生。梵
王。以爲己所生子者。此是彼天火初也。自然
生者。次梵天子以下是偈。所生簸嚩句。此是
世間火名也。從此已下次第相生。皆是彼法
中火神。但供養而無用處也。梵飯子是火天名
即梵子之

畢怛羅又其
吠税婆嚢囉又其
訶嚩奴
毘嚩訶嚢
簸説三鼻都
阿闥末拏又子
者也
體多
補色迦路陶
以上皆供養者也。置
胎時用者是淨行者初娶婦置胎時。忙路多火用也。用
此火神名而加之也。火名在經中此不出也

欲後澡浴時者彼受胎六月。夫爲其浴。仍結髮爲
相。以此火神名眞言也。縛訶忙嚢
浴妻之時用。&MT05985;蘗盧火生子之後者。生子七日
後。浴妻。又母解髮用
此火神也。
鉢伽補火也
立名時者其子既生。請仙人作法立
名之時用也。簸體無火
食時
用此火者謂子能喫食時。父母先以此火神呪。加持蘇
等然後噉之。韋陀一一有方用也。戎脂火
爲子作髮時謂子漸長剃胎毛髮時。留朱荼
之髮。用此火神也。刹毘火
受禁戒
是童子漸長與持本族戒時也。有文闍草似此間佛箭
竹。治之作繩。三股線繋身絡背持曲杖即古之三岐杖
也。三謨
婆嚩火
軍持被鹿皮。依其服戒也。持戒十二
年常乞食。持赤銅鉢乞食。作是言。有施者住。
少時不得即去。歸至火鑪分食爲三分。自浴
已取一。分食供養火。取灰印三處。參父母師
已。以一分食。與其隨彼食與不食任意也。然
後自食一分。於十二年中勤苦學韋陀法。十
二年滿方出梵種。謂娶妻也。禁滿施牛時。謂
戒滿十二年已。謂報師恩。以物報償。并&T025693;
牛及犢子施師。師受已。又令彼婚。故説娶妻
因縁。告言。過去劫初索里耶火大梵王。下世
間作牛形而行婬欲。因生種類。由此有婆羅
門種。今此母牛子。即是其遺體。爾宜劾之繼
存梵種。乃至廣説。爾時用此火加護彼。皆火
神名也。童子婚時。然彼婚法。娶妻時誦火神
梵天本呪。大意言。梵天本意云云。乃行牛行
用瑜赭
迦火
造作時者。即以下供養等諸業。初
受此法時。火神名別。以後造作。又隨事別有
火神呪等也。用鄔波那迦火。供養天神者。然
彼法供養時。取銅作碗有柄。即華果葉及
等諸食滿盛之。其法云。一切天神皆共供養
也。用簸嚩句火。謂如家中井竃門戸堂屋類。
一一皆遍。毎處持一攝食與之。而誦其神神
呪。乃至戸門施竟。餘食置屋上。以與先祖等
及餓鬼也。次造房。用梵火造立房等
亦須也
鉢羅羅梵
火也。以法加之使成淨法。不然不淨也。
惠施時。即施其本類也。此淨行者。不與三性
語。物亦不與之。但於自類而行施也。施時稱
此火神名。以呪加之。本意云也扇都火。爲此
物從梵天得。今還施梵天。汝亦施梵天也下
句亦云莎訶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