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No. 1796_ 一行記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相印也 佛眼印如前佛母印作之。是中少
許異者。謂開空指令去火指背。一麥許不相
著。如似五股之形即是也 次無能勝明王
印。右手如執蓮華印風空指頭相捻。火指垂屈
當中。地水指正竪即是也
舒左手五指向上。而向外托之指頭舒
散也
其手稍
令高於頭即是也。其立如前鉢栗底丁也
哩也
 次作内相叉拳。其二空指相並而爲拳。極
相離開而屈之。其節如鉤。此名爲口状也。即
是無能勝明妃印也 次舒右手而托右頬。
稍側頭就手少許相去即是淨居天印此是思惟
手也一名
自在
次同前自在天。舒右掌。其中指稍亞頭
向裏共頭指稍作烈形也。即普花天子印手當
胸前
側之次脱
一天子印
次亦如前舒右掌。而以風空相捻。如
持花形。即滿意天子印也餘三指相
並合之也
以上並淨
居天子耳 次地天印。先合掌其十指頭。並
屈而相捻令圓屈之。空指令入掌内。其形如
瓶子即是也 次如前施無畏状。而曲屈空
指令當掌中。即是請召火天印也 次兩手
各以空水頭相捻。餘指端直雙掩兩耳。遍
音天印也。以火風兩指頭掩兩耳也。此合在
地天前。謂其聲令衆普知也。亦是淨居天也。
并淨居天印合爲五天也 作施無畏手。以
空捻地指第二節。即一切仙印也。從此下與
列。第二也。此是普一切仙也。先大指捻
小指第二節。其三指竪並也。如其次第。先開
頭指次開中次水。與地少相離。次即放散五
指。此是五大地仙也。依經次第也 次閻羅
印。作三補吒二風二地屈入掌。令頭聚合。以
二空捻二風背節當第二第
三間也
其空指頭稍屈令合
以二空當火指是也是壇
荼印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三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四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密印品第九之餘
次右手舒指。令如鐸形向下垂之。閻羅后印
也 次以左手。握地水指入掌。火風相並而
申之其空指如尋常作拳也。此黒夜天印也。
閻羅王后也 次如前印相。但屈頭指。以大指
頭捻頭指第二節。嚕捺羅后印也。自在天后
印也
次以左手。猶如執蓮華形。梵天后
印也謂舒掌以空風相捻其中
指屈當掌内圖中直申也
梵天無欲。反如人等
身云何言后耶。此是梵王明妃印相義云妃
也 次左手舒掌。而屈地水二指入掌中。迴
風指捻。著火指之背。空指亦稍句屈。即是嬌
末離礫底印也*礫底是器物
印也圖如之
此是大自在之
子名羯底迦。此嬌末離是其妃名也 次以左
手申地水火三指。令各舒散。以風捻空。此是
那羅延后印也持花印掩胸也今
此印向外掘也
次以左手作拳。
直申空指向上。是閻王七母等印也以七母皆
通用之
 次舒左手。而令曲如承觸髏之状。當胸前
仰之。是遮文荼印也 左手以空。捻地水甲
上。而申火風並竪之。即涅哩底刀印也 次
以左手單舒散之。如前轉法輪印。但單手不
相句絞乃爲異耳。此是那羅延天印。次舒散
十指覆之。以二空相絞即一切龍印也。因即
以右加左上。是難陀龍。迴左加右。是小難陀
也。如前九頭龍印。直申四指分爲羽。是金翅
印。凡地居多分單手作也
次舒竪左手。令指頭勿相著。即以空地相捻。
捻小指甲也。是商羯羅印也是骨璅
天也
如前印而
並合三指。即是烏忙那印。是商羯羅之后也。
二印相似。前頭指少屈。此直竪而散也。左手
作半蓮華印一如作觀音印法。此不同但一
手作之耳。此是梵天印 次顯露合掌。乃屈
二風指頭。捻火指第三節背上。令與其二水
指頭相到也。其二水指亦在中指第三節之
背也。其月天印。一如梵王無異。但想有白色
爲異耳。次合掌屈風地入掌聚合。其火水
指令團圓。屈如弓。此是日后社耶印風印。如
前者。須申左手側掌。屈地水指是也。此是風
幢印。先仰左手當臍。如承把瑟状。右手風空
捻餘散申之。向身運動如彈絃之状。是妙音
天印也。此即攝乾闥婆等。此是天后。亦言乾
闥婆類 次如前羂索印謂作内相叉拳而申
風指鉤屈相捻是也
但以
左手作之。即是縛嚕拏龍王印 次以左手
如音樂天印。圖中右手屈風指。加大指甲上。
餘皆散舒之而覆當。臨左手之上。阿脩羅印
也。其眞言曰 伽囉邏演。伽行也。以行不
可得故。囉者是無垢故。邏者離相故。演者無
所得故。上有點大空也 乾闥婆作内掌拳。
並舒水指頭相到。是本部三昧耶。若事業印。
即單作。謂大指加三指甲上。而直申水指。是
乾闥婆印。眞言曰 肥輸清淨
薩嚩囉
嚩醯儞平聲。出也義言出清淨
音也。皆世間三昧也
次以左手作拳。屈
風如鉤。與空指頭少許不相著。一切夜叉印
亦可
合作
眞言曰 藥乞叉藥是乘也。句
義是噉食義也
濕嚩囉
自在也於食一切煩惱
而得自在故以爲名也
次以左手空指。捻地指甲
頭。而申水火。以風指捻大指節上。一切藥叉
女印也亦可
合作
眞言曰 藥乞叉
尾駄大也
反明
也。句云藥叉持明也。
亦是縛義謂噉食此縛也
次左手以空指。捻三指
甲。即但申中指。一切毘舍遮印也亦可但如作
拳形而申中
指即
是也
眞言曰 毘舍遮掲底掲底趣也。第一
義趣不可得故
次亦
准前而稍屈中指。毘舍支女印也。眞言曰
毘只毘只毘是第一義。遮是離生死義。以知第一
義故離於生死。重呼者言極離生死也
 次二手合掌。二空指亦並。與極磔之。令與
餘指相離。仡栗何印也此別是一趣。非人非鬼也。
能恐怖人。非人所持者是
也。今非
此也是曜
若近宿。即合取九執爲定也。眞言
掲栗係行也垢
也因也
濕嚩里也自在
鉢囉補多
明也諸曜
故爲明
麼也是性義也。於性中而得自在也
呼彼名言於此中而得自在也
先作三補吒。其二火指二空指皆相交右押
左。是一切宿印。眞言曰 那乞叉哆囉諸宿
二合謂
聲也
達儞曳食也謂食
諸聲也
那是空義。乞叉
曳是盡義。謂一切除盡也。哆囉如前是垢等
義。准言之。謂食諸障垢也。即以清淨之聲普
令流布。所謂無垢聲也。凡如上所説眞言。
皆以義言稱彼實徳。發覺彼而令歡喜也
次作三補吒。雙屈二水指入掌。餘如常。一切
宿印。即是羅刹娑印也。凡上來所説地居天
類之印。雙手作或一手作者皆得也。若持誦
作務等因縁不暇兩手結。但左手作即成耳
上來經中云左手圖
上兩手者當用此耳
眞言曰 羅刹娑羅是垢也。
傍有點是阿
聲。即是行也
乞叉是履空也
提闍多王也。指其徳也。令彼
聞已歡喜滿衆生願也
次舒
左手覆掩口。以舌觸掌。即荼吉尼印也 頡
&MT01414;字離因無垢。上有三昧。傍點示忿也。訶是
因義。上有點亦忿也。此等爲首者。如上所説
諸印。乃至荼吉尼爲後。若廣窮部類眷屬則
種類無邊。如大本十萬偈中所辨。今此品所
説。乃是略擧其上首。如提綱擧目衆綱目皆
擧耳。祕密主。如是等。佛信解生菩薩摽者。如
來已證平等法界。以本所願大悲力故。以神
力加持。而現此方便身密之門。爲令一切衆
生皆得信解。同入一切智地。是故如是等印。
當知從佛信解生也。當知如是印等。是諸菩
薩之摽幟也。謂以此方便示如來内證之徳。
故云摽也。如印衆多。乃至身分擧動止住皆
是印者。若阿闍梨明解瑜伽。深達祕密之趣。
能淨菩提之心。以心淨通達祕密法故。凡有
所作。皆爲利益調伏衆生。隨所施爲。無不隨
順佛之威儀。是故一切身所有擧動施爲。無
不是印也。何但身業而已。乃至一切所有語
言。亦復皆是眞言也。以是祕密主。眞言門修
行菩薩。已發菩提心。當住佛地作漫荼羅。若
謂今末世諸眞言行菩薩等。同越三昧耶罪。
決定墮惡趣者。謂今末世諸眞言行菩薩。已
發大心者。當住於佛地。然後造立漫荼羅。若
不如此而檀作者。即爲謗佛也。是故上來所
説。阿闍梨當可知彼印眞言等法。一一善達
軌則。又當久修瑜伽之行。淨身口意業。體解
平等三業法門之行。由此瑜伽及眞言并身
印等所加持故。即是同於諸佛菩薩等身。同
於佛位。以此相應三昧事理不相違。而建立
圓壇乃至方所色像等。一一稱理又不錯失
善知次第。當知必定獲大利不虚也。若不爾
者。即得越三昧耶罪。三昧耶者是自誓也。一
切如來本所立誓願。爲欲普爲一切衆生開
佛知見。令悉如我。以方便故而立此法。是故
猶如世間大王之教勅不可過越。爲越者必
獲重責也。是故當與菩提心相應。住於佛地
而作之。有不順教者。徒費功夫虚棄光景。終
無所成。徒招罪咎無所益也。是故行者。當審
求經法。又訪明師開示。勿爲自誤耳。已廣説
印品竟
  次明字輪品第十
佛復告金剛手者。前者金剛手所問。佛已
次第答之。前文有所未周者。今更爲説。故
告令諦聽也。有法門名遍一切處。彼菩薩
字位住時。一切所作皆得成就者。即此字輪
法門。是遍一切處法門也。菩薩若住此字輪
法門者。始從發妙菩提心。乃至成佛。於是中
間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由入此法
門故。一切皆得成就。無有罣礙也。又上來所
説。阿闍梨住於佛地者。義猶未了。謂此中字
門即是也。最初阿字即是菩提之心。若觀此
字而與相應。即是同於毘盧遮那法身之體
也。謂觀此阿字之輪。猶如孔雀尾輪光明圍
繞。行者而住其中。即是住於佛位也
此字
輪。當作三重。於中而置阿字。餘字眷屬在外

又此阿有五種。阿阿噁噁又毎
字輪。初先有三重歸命三寶眞言之心。謂阿
字娑字嚩字。即此三字顯三部義也。阿字是
如來部。娑字是蓮華部。嚩字是金剛部。毎三
部隨五字輪而轉。隨義相應之相。前言漫荼
羅今云輪者。即是漫荼羅義。前者壇法中心
是大日如來。即同此中阿字。北邊置蓮華及
諸眷屬。皆在一處。即是此中之娑字。南邊置
執金剛及諸眷屬。即是此中之嚩字也。今從
阿字而更生四字。即是大悲胎藏之葉也。從
一嚩字轉生多字。故名爲輪也。第一阿字。即
是菩提心體。次有迦佉哦伽等五音。皆取四
各除第
五聲
次又取也囉乃至乞叉。皆是男聲。
悉入阿字輪也。行者已發菩提之心。當進修
如來之行。故次明阿字輪。是行也。其三部
者。謂阿沙嚩三字是也。次迦字乃至乞叉。亦
皆傍角加點。用爲長聲字輪也。既已具足如
來之行。則成菩提。故次明暗糝鑁字輪。此三
部也。此阿上有點。是大空義。猶此菩提之心。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成菩提也。次迦字
乃至乞叉。皆加上一點爲暗字輪也。已成菩
提當至何所。謂大涅槃。故次於此中。而明
噁索嗼等字輪也。三部也。如迦乃至乞叉。皆
傍加二點。即涅槃輪也。其噁
字一字是方便
輪。所以中無也。此是釋迦佛輪也羯磨部遍入
一切輪故無
別壇。瑜
伽云爾
凡字輪大爲三分。初阿字即爲一分。
次迦乃至二十字爲第二分。次也字乃至訶字
爲第三分。除去乞叉字。由此字已重故也
迦娑二聲
故重也
以上皆是智慧字也。次有伊伊鄔
烏翳愛惡奧八字。加此八字即成就三昧。
皆是三昧聲也。亦隨五輪而恒轉其義可知。
次有俄

吒嚢
此字遍一切處。
謂遍於定慧中也。然此五字亦隨五輪而轉
謂加傍點或加上圓點或加傍二點等。此五
皆成五字也。所謂字輪者。從此輪轉而生諸
字也。輪是生義。如從阿字一字即來生四字。
謂阿是菩提心。阿是行。暗是成菩提。噁是
大寂涅槃。噁是方便。如阿字者。當知迦字
亦五字。乃至佉等凡二十字。當知亦爾。次有
十二字。謂伊伊鄔烏嚕留盧留翳愛烏奧十
二字。即同字上之點。謂三昧也。仰壤拏曩莽
亦有五字。即同上頭之點也。其也囉等八字。
即同字傍之二點。是除之義也。當知此字輪。
即遍一切眞言之中。若見阿字。當知菩提心
義。若見長阿字。當知修如來行。若見暗字。當
知成三菩提。若見噁字。當知證大涅槃。若見
長噁字。當知是方便力也。若見迦等二十字。
亦隨義類而演説之。當知此諸字等。皆是慧
也。若見囉等八字。當知即同傍點。亦是隨類
相應也謂囉是
無垢等
若見伊等。即顯三昧。若見仰
等五字。當知即大空之點也。大空離一切諸
相。即是成佛義也。若行者如是了達。即能入
一切陀羅尼義。旋轉無礙。故名爲字輪也。如
是祕密主。字道門善法眞言道住次第。諸佛
神力加持三藐三佛陀道菩薩行舞者。經云。
如是。即指上字輪也。如上來所説定慧空等。
即是佛道之門。能成正覺之道也。若了知字
義。即能住於眞言之道。其中次第法則證入
之相階位差別。亦悉曉知。明達通塞無有疑
滯也。然此悉曇字母。乃至世間童子亦常修
習。何能頓辦如是事耶。然此諸字。皆是如來
以加持神力。從如來内證體性而流出之。故
能有是不思議業用。若人明解此中意趣方
便。即是通達三菩提道也。善能通達者。謂達
一切衆生諸根性欲。當以何法而得入道。當
從何門而得曉悟。如是等無量無邊皆能了
知。而隨衆生受與妙法。皆令得至如來之地
也。舞者如世人舞。而於大衆中。動種種身業
屈申俯仰。又出種種微妙巧便之音曲。順衆
生之所欲樂。彼大衆或令歡喜。或令悲思或
令恐怖。以一身口所出方便。令諸衆生所益
不同。由彼善知去就。能順衆生心故。菩薩
亦爾。現種種威儀無不成印。出種種妙法音。
皆是眞言。圓應無方皆得大利故。名菩薩舞
也。三世如來皆作是説。已説今説當説者。如
是字門眞言淨道。十方三世諸佛道同。皆如
是普現色身。以種種門開示佛道。同彼舞伎
曲順人情也。無彼我者。我以佛眼遍觀三世
一切佛刹。同説此門。一切佛與我無異。一切
佛與彼諸如來。亦復如是無有異説。故云無
彼我也。此即一切佛教。應當如是修之。若異
此者方便即不具也。以是故者。是如來結成
彼義。而告金剛手。若告金剛手。當知即是告
一切大會也。謂彼眞言行菩薩。若欲速得古
佛之法者。應當修學如是遍一切處法門。懃
心聽聞思惟修習。由此之故。或能一生之中。
得一切如來種種舞戲歌詠而悦衆生也。初中
後相加者。謂阿等五字爲初。迦等二十字爲
中。囉等八字皆是傍點。此諸字皆是助成字
義。故後分也。凡迦遮吒多波等。皆屬阿字門。
阿字是菩提心。此中初中後相加者如阿字
是菩提心。若傍角加畫即是行。此是菩提
心并行也。若上加點者。即是菩提心并大空
離一切相成菩提也。若阿字傍加二點。即是
菩提心并除一切障得涅槃也。他皆効此。而
轉相加。或但一義或二或三義可知也。或有
阿字。上雖無點。而其次有字是重字。有其仰
壤拏曩莽等聲。以此連前即是暗字。所以爾
者。此仰等是點。用加於前即阿字成暗音也。
或阿字無點。其次有重字有也。如迦佉俄伽
重加四字。用於仰字爲點也。遮車闍社字用
壤字爲點也。他効此。囉等聲以配於前。即成
噁字也。所以然者也。囉等皆是傍二點。今以
連前。阿即成噁聲也更審
夫法體無言離諸分
別戲論。復能一切如來。以自在加持神力故。
成此字輪故。能作如來事利益群品也。迦遮
吒哆跛。三昧品證菩提心行佛受與并涅槃。
此等説字等相加有眞言教初中後倶此是。經
文已釋文
如是知隨意持誦者。決意一一句用之知
覺。當授與句無上殊勝者。如是知者。即是一
切智智名之差別。若行者如是了知字輪之
義。即能所欲皆得成就。以要言之。所謂一切
皆隨意成者。謂成如來一切事業也。若成此
者。即是同於法王。於一切法中而能自在。亦
得隨本所願爲一切衆生。開淨知見令得佛
慧也。何人得此利益。謂如理具縁善持誦者。
故次云持誦者也。誰得此決定意耶。謂有慧
之人。善覺了識知字輪義故。隨於阿等諸字
一一字門隨所修行。決定悉皆得成菩提之
果。勿生疑惑也。此中覺知何法。謂如阿字是
菩提心。加點即是菩提行。加於大空即成
佛也。若菩提心清淨除一切蓋障。即是大般
涅槃。更無他義也。如是等一一通達了知。即
是受得無上殊勝之句。無上句即是成菩提
也。此無上菩提之心。即是諸佛自然之智。實
無有能授與之者。但行者方便具足善知字
輪之義。自然得之。即是授與無上菩提也。如
是一輪。輪轉字輪知持誦者。常明世間如世
尊毘盧遮那。輪轉者如世間之輪若旋運之
時。不可知是終始之際。無有邊際不可窮盡。
當知此一一字輪。亦復如是。從阿字旋轉出
生一切諸字。此字輪即遍一切眞言名字之
中。迴轉總持無有邊際。不可盡原遍一切處。
即是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也。行者若能如是
了知字輪之義者。則能以此常明而照世間。
常住之明即是大日如來之體。同彼毘盧遮
那而轉法輪也。此中常明即是大慧日也。此
日即是菩提之心阿字之體。無生無作無有
變易。非由造成。如是常住實相之慧故名常
明也。若行者勤功久修無有懈退者。決定得
之也。然上來所説漫荼羅方軌法用散華灌
頂。乃至或授以明鏡。如以金錍決其眼暎。
如是等。皆爲創發菩提心者。以方便加持次
第法用。成彼堅固之心。作入佛法之階漸。然
此中祕旨在於字輪也。所以者何。若行者爲
人作阿闍梨。欲造立漫荼羅者。先謂住於世
尊之位。謂以此諸字門而合集成身。即是身
同於佛也。謂瑜伽阿闍梨觀行成就。隨心所
作任運皆成。觀此字輪遍布身分。猶明見故。
同於佛與佛同位也。然布字之時當分爲四
分。即是四重漫荼羅也。頭爲初分。是阿字菩
提心位。從迦佉俄伽仰等。乃至奢娑訶。凡
是第一聲者。皆屬菩提之心也。當從行者
間白毫相處。而觀迦字。從佉以下當右旋逐
日而轉。以次一匝布之。令環轉相接。次從咽
以下爲第二分。屬長阿字門。亦當中與白*豪
上下相連。右行布之一匝相接。此是菩提之
行也。次從心以下爲第三分。屬暗字門。從心
上布於欠字。以次右旋一匝相接。次從臍以
下屬噁字門。是大涅槃。亦從中而置迦字。
以次右旋一匝相接頭爲上分。咽心爲中分。
臍爲後分私謂發菩提心爲初。行
果爲中。大寂爲後也
其第五噁字遍
一切處。隨意所作皆得也。此在身外。如佛身
光。隨意而用不在身内布字之位也。闇字亦
爾與噁同也。師既如是成身已。其漫荼羅亦
如是布之。亦當想弟子令如是作之三事皆
成。是祕密漫荼羅也。若不了達此中意趣。雖
依前事法而作。不名善作。虚費功夫亦無所
成也。又此布字之法。是祕密漫荼羅。自非久
習眞明之行。堪傳授者方以意相傳。不可以
文載。故師以口相授。經所不説。但云如毘盧
遮那輪轉也。復次行者須知諸字之色。謂初
阿字及迦等二十五字。及也囉乃至訶字。皆
屬於阿作其黄色。所謂金剛之色也。第二阿
字轉作黄白色。所謂寂靜色也。阿字體黄三
昧爲白。二色合故黄白也。第三加頭上點者
亦作黄白色。暗也。阿字黄大空白。故黄白也。
次第四惡字轉作黄黒色。阿字黄二點涅槃色
黒。故黄黒也。亦可二點是降伏義。猶如涅槃
壞滅摧破一切障法。此亦如是故。二點作黒
也。第五噁字者。阿字體黄上點即白傍即黒。
當知即是種種雜色也。凡布漫荼羅亦爲三
重。第一重迦字乃至訶周匝。内重名爲金剛
輪也。此金剛輪持一切法。猶如世界金剛之
輪持於世界也。即是行者最初菩提心輪。謂
欲堅固菩提心故。先作内重也。次第二輪謂
阿暗此是長阿及暗二輪。同是中分若用
爲輪。即不須用欠字輪也私謂*迦是行者因
*欠是證是果也
第三輪用惡字輪。亦順中如上布之令環合
也。其伊等十二字在外散布。猶如光焔也。此
即是三轉法輪之義也。如是布已。持誦者即
是持明之身。猶如大日如來神力加持。等無
有異。此輪亦名因縁輪也。師及弟子并漫荼
羅。皆作如是祕密之輪。又此諸字即是眞言
之輪。故凡有四種輪也。又字輪者。梵音云噁
刹囉輪。噁刹羅是不動義。不動者所謂是阿
字菩提心也。如毘盧遮那。住於菩提心體性。
種種示現普門利益。種種變現無量無邊。雖
如是垂迹無窮盡。能實常住不動。亦無起滅
之相。猶如車輪雖復運轉無窮。而當中未
動搖。由不動故。能制群動而無窮極也。此阿
字亦復如是。以無生故即無動無退。而生一
切字輪轉無窮。是故名不動輪也。若行者能
了達如是不動之輪。而布諸明。即以其體自
然。身有所表無非密印。口有所説悉是眞言。
凡有見聞觸知之者。皆必定於無上菩提所
成福利。眞不虚也。如能如是。即同毘盧遮那。
而作佛事常照世間也。凡行者持誦時。當觀
字輪或爲句輪。所謂句輪者。觀本尊心上有
圓明。而布眞言之字。輪轉相接。令明了現前。
持誦時觀此字猶如白乳。次第流注入行者
口。或注其頂相續不絶。遍滿其身乃至遍於
支分。其圓明中字常明了。如常流水而無有
盡。如是持誦疲極已。即但住於寂心。謂觀種
子字也。其觀法如上已具説之。若得見種子
字已。即從種子字中而見本尊也。如是成已
即能遍布字輪。而成持明之體。方堪作諸事
業也。如是阿字是不動義是金剛體。凡欲令
事堅固不動。或令若自若他道心不動等。皆
用阿字加之。餘一切字亦隨事相應用之也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復次入一切法界如來
眼界觀。法界藏奮迅如來平等嚴藏三摩地
現證
法界無盡嚴現故。以是眞言行門度
無餘衆生界本願滿足故者。上來已説字輪
品竟。次明祕密漫荼羅品。由祕密故凡有所
説。皆是如來加持神力。則不可表示故。名
神力加持字輪品也餘一切品皆
如是釋之
已説字輪品
了。次欲成就此字輪故。復入三昧。此中經
所云者是出三昧名也。一切法界者即是無
相法界也。已是無相法界。以佛眼等觀如是
法界故也。又祕釋者。如上字輪即是諸佛之
法界。以佛眼觀此法界也。當知此佛眼觀。即
是如來加持之力。若離加持則不可説也。法
界藏者。此藏梵音云倶舍。是鞘義也。猶如世
間之刀在於鞘中。此藏亦爾。故以義翻也。故
此中云法界藏者。即是如來所出之處。謂一
切如來處在其中也。奮迅是流出義是流溢
義。如師子王在深窟中安住不動。有時出穴
頻申奮動。即是其身本不動今則離其常處
而動故也。佛亦如是。安住如是甚深密藏之
中。若非如來加持神力。則微妙寂絶不可得
示現。今乃示現無盡身口意種種形聲。遍滿
法界。即是諸佛奮迅也。示現如來平等嚴藏。
此是胎藏之藏也。猶入此法門中。十方三世
一切如來身口意。皆悉平等平等。佛佛道同
故名等也。嚴謂莊嚴其身也。即以無量佛道
之門。而用莊嚴法身。以度衆生也。即以平等
法界莊嚴法身。故名嚴也。猶如世間衆軍之
處有大幢相。名之爲嚴。此三昧亦爾。由此三
昧能表示如來祕密之事。故以爲名也。此中
藏者梵音名掲訶。即是流出無盡莊嚴。奮迅
示現不可窮竭。猶如大寶之藏。此平等法界
藏。即是如來藏義也。以法界莊嚴不可窮盡。
猶如字輪旋轉不可窮盡。名無盡藏也。如來
何故處此三昧。然亦非無因縁。正謂開示如
來甚深祕要之事也。故次經云。以是眞言門。
度無餘衆生界。滿足本願故。佛本行菩薩道
時。立大誓願。悉令一切衆生。同入如來法界
之藏。今者所願滿足。由大悲故。奮迅示現而
度衆生。如法界嚴藏不可窮盡。衆生界亦爾
不可窮盡。今欲普以眞言行門平等利益。咸
令開淨知見究竟無餘。即是所願而得滿足。
故云滿本願也。復次作法未得成就。猶未成
就故。修眞言行者。不得速成無上道。今更決
擇悉令得顯現故。入此定也。次在定者。謂佛
住于三昧。而現希有之事普利群生也。於此
定中。現何等希有之事。謂無餘衆生界。聲門
等如其意業生成就受諸果報色形之音。隨心
思説種種法。令一切衆生歡喜。一切毛孔等
法界増身出者。此聲梵音亦是吼也。猶如大
龍出現雷音。震吼。一切皆悉聞之無所不遍。
如來吼亦如是。遍於無餘有情之界。此界無
量聲亦普聞。非如世龍則有限量也。衆生界
中上中下品。隨以何業而得果報。故云業生
成就也。猶如世人受得食而未噉。猶固未名
爲受。若領受喫已。乃名受彼食供也。今異熟
受報亦爾。各稱先因而受彼果。形顯色等差
別萬殊音説不同。意樂信解各復殊異。佛以
一平等妙音。應彼彼心如其志意。隨彼語言
而示悟之。發彼思覺方便開誘咸得歡喜。即
是三昧中未曾有瑞相也。此中説種種者。如
聲論中義。假令三音和合共表一義。若義未
圓則更加一字令滿。若四音共表一義。今用
三音其義已周。則除一字。如是隨宜加減之。
今此中亦如是。但以一阿字門具一切義。於
事無不周圓。故名爲説。非同説法之説也。梵
音有異更問之。法界増身出者。平等法界。究
竟寂滅無有出入之相。以如來神力加持故。
而出無盡色身。謂從佛一一毛孔中。隨現如
前吼聲。又出種種形故。云法界増身也。其
實從縁而起無生性。如是實相即同法界之
體。何有増加生滅耶。雖縁起法體常如相。
然以如來加持力故。從一一毛孔各現吼聲。
或以軟言或以麁語。或深或淺應彼心機。如
大海潮不過常限。其身亦爾。或大或小或
忿怒形。或行六度或以威伏。差別萬殊。所
度有情無有錯謬也。前示字輪。今從法界
輪中而現形聲也。出已虚空等同世界中一
音聲法界表如來生偈説者。如虚空無有邊
際。此聲亦爾等同於虚空。表謂表示也。即
是如來語表之業。謂表現一切衆生。皆令稱
悟平等法界也。以此妙音而表示法界故。云
法界者心也。一音即是阿字之門輪轉無窮。
等虚空滿法界也。三世諸佛皆從如是妙偈
中生。故名如來生也。今佛從此一音之門。而
説妙偈。普令無餘世界。平等聞知隨類得解。
故以爲名也。如上所説字輪。欲表如來功徳
也。故佛於一一毛孔。出妙音聲遍於此界。説
是字輪甚深義。所謂能生諸佛之偈也。若有
衆生。了知如是字輪之義。即成菩提故。云一
切諸佛從是生也。然諸佛法身離於生滅。若
如來有生即是著相。夫著相者尚不能離生
死。況能成大菩提。今言生者是眞實離相之
生也。以清淨法身離一切相。然佛以加持力
故。用此字輪開示如來祕密内證之徳。由佛
自在神力所加持故。因此有相方便。能生無
相之相也。猶彼未覺了時。因此字輪以爲方
便。漸能了達觀察阿字之門。以入阿字門故。
即能究竟自在法身也。偈云。生隨類形法諸
法相者。謂入阿字門故。即是平等法身。由此
無相法身故。即能隨縁感應普現色身。隨彼
種種類形。以所喜見之身。而爲開示如來智
慧也。偈云。諸佛聲聞及諸縁覺。救世菩薩勇
進如佛亦然者。由此無上無相之身故。一切
諸佛皆從是生。非直諸佛從此而生。一切聲
聞縁覺菩薩種種行位。乃至一生補處之位。
皆由此阿字之理而生也。非直生一切聖賢
之果。乃至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種種差
別次第増長。皆亦由此阿字義而生也。故此
中生者略有三種。上品生者。謂生如來眞淨
法身常住之果體。次生諸佛菩薩二乘。隨在
何地而除彼障。下品生者。即有情及器世間。
皆亦由此法門而得成立也。生住等諸法所生
常者。然此中所説。不同外道斷常之見。諸法
雖從因生。而生因無相。雖從縁生。而此縁無
相。雖從縁起而法本不生。雖從縁起滅而無
生住之相。是故爲常。非同外道之見故説生
滅常也。偈云具智方便兼離不慧疑者。了達
阿字之輪。諸法畢竟空無所有。寂滅無相之
體。從本不生是爲慧也。眞言身印瑜伽等。能
令行大利益入於佛慧。是方便也。若依方便
而無慧。但有慧而無方便。終不能成不可思
議自然之用。要因方便及智慧具足。方便得
入於字輪之祕藏也。離不慧疑者。若離如是
二法。當知是人爲不慧人。由不慧故。當處處
生疑不能進趣也。又行者若智慧方便兼具。
自然離於無慧不生邪疑也。偈云。觀此道諸
佛所説者。非但我如是説。以一切等正覺皆
如是説無有差別也。由十方三世佛。同得此
道然無差別。一相一味無異説也。爾時法界
生如來身。一切法界自身表化雲遍滿毘盧
遮那心自在諸毛孔中佛生轉展者。此中法
界生身。即是毘盧遮那法身也。以從法界眞
實而生故。名法界生也。一切法界自身表者。
表謂能令一切悉知見也。謂於一切法界中。
自身表化雲皆遍滿也。謂如來身表普現色
身。如彼大雲遍于法界。雲是遍滿義也。言此
化身之雲遍滿法界。遍於十方世界不可限
量也。此中心自在者以義翻也。正義云心纔。
謂纔歛念之時即不用功力。即能如是廣大
彌滿也。此即是能於心得自在也。諸毛孔中
佛生展轉加持者。猶如來纔入三昧。即時頓
現如是普希有之事。即如來是加持神力也。
轉展者互相渉入也。從佛身毛孔。流出如來
本身展轉相入。一一身皆現如上神力。化而
復化無有窮盡也。此等義當更詳言之。轉展
加持者。謂以佛自在神力之所加持。此即是
如上所説法界性字輪之所加持也。從佛自身
一一毛孔出種種身雲。隨其上中下分。謂頭
爲内胎。心以上爲第一院。臍以上爲第二院。
臍以下爲第三院。即配前圓壇四位。隨彼左
右前後上中下分。而爲顯現本尊之身。各依
本位而出。於世界中施作佛事。從一一身展
轉出。作諸佛事故云展轉也。時執金剛亦知
佛意。今佛世尊現於希有未曾有事。非無因
縁。必將更説深祕之法。謂如上所説有所未
了遺闕者。必將説之。誠心希仰而住。故佛即
更告言。祕密主有造漫荼羅造尊位分并種子
作標記。諦聽善哉極善作意思念吾爲説者。
時佛爲執金剛等。現如上分位已。時諸尊等
既作種種佛事。還從本位而入毘盧遮那如來
之身。亦如出時位次無異故。彼經云復入法
界宮也。尊分位種子者。如上諸尊。皆是如來
内證之徳。各從一一。而表如來所顯法界甚
深之趣。今若有阿闍梨欲作壇。是先住此瑜
伽。如彼從佛身一一位次。如其形色觀已。於
彼心上作圓明。於圓明中而觀彼種子。如是
一一安置。方成作法。若不如是者。終不能加
持建立彼諸弟子。亦不得阿闍梨名也。如前
所言煩惱種子斷已。次生法界性種子。即是
一切有情平等種子也。此平等法界性種子。
即是如來一切智地之所生長。如世間種種草
木種種。隨其性分各各差別。皆依大地而得
生長。根莖枝葉種種不同。増長大小性分各
異。然皆是大地之性猶地而生。雖畢竟皆歸
於地。但因縁合故而有生長。然實無有自性
無生無起也。若衆生既蒙安立如是種子。即
是同於如來之位。由此種子從法界性生。能
生法界故。名法界生種子。法界生者。即是如
來自性身也。摽幟者。如世間種子各各差別。
若小草種子有智觀之雖未成長。然已知彼
性分大小所極之勢也。若見衆生行如是如
是因位種子皆亦如是。然今種子。乃是法界
性之種子。當知彼性必定。能生如來平等法
智身。是故名爲摽幟也。又此漫荼羅一一分
位各有種子。用摽記彼差別法界之門。當知
一一入於阿字。見於内證之摽。即知如來内
證之徳。故名摽記也。隨彼四重分位。
出者。即是佛之摽幟。或從菩薩分位而出。或
從二乘分位而出。或從天龍八部分位而出。
當知階降差別各各表知。種子字不同也。時
佛告於祕密主已。金剛手白佛言。願樂欲聞
者。欲爲普利一切衆生故。流傳演布。普爲一
切未來衆生。亦爲利益諸大衆會故。請佛演
説也。上來雖説漫荼羅法。尚未説色及種子
祕要之藏。故一心聽願佛演説也。次佛告意
者。凡阿闍梨欲建立大悲胎藏建立弟子時。
當先住於瑜伽而觀自身。從臍以下當作金
剛輪。其色黄而堅。次從臍以上至心。當作水
輪其色白。次從心以上至咽。當作火輪其色
赤。次從咽以上至頂。當作風輪其色黒。復次
地輪正方。水輪圓。火輪三角。風輪半月形。最
上虚空作一點。其種種色。在於頂十字縫上
置也。IMAGE△○□此是輪形。正與身分相稱
也。此五位者。即是前説五字。方中置阿字。圓
中置於嚩字。三角中置於囉字。半月中置於
唅字。點中置缺字。當更撿前卷中也。師既自
觀其身次第如是。方色加持自身并觀置種
子。種子字已。次觀壇地。即翻倒置之。最上作
金剛輪。金剛輪下作於水輪。水輪下作火輪。
火輪下作風輪。風輪下即是虚空輪也。所
以者何。以一切世界皆是五輪之所依持。世
界成時先從空中而起風。風上起火。火上起
水。水上起地。即是漫荼羅安立次第也。壞時。
地輪最先壞。乃至但有空在。即是師自加
持次第也更問
今行人修道亦與此相類。最
初發信心。次菩提之心。次乃至大空也
阿闍梨既如是加持已。即當安置諸尊。如其
位次。一一以瑜伽觀之。如其方色形相。於其
心上置於圓明。圓明中有種子字。一一令明
了無障。能如是作者。即是法界胎藏漫荼羅
分位。爲能令一切如來同共加持。一切尊等
皆悉集會。共加持行人建立弟子。畢竟。不退
正等菩提。不然虚費功力而無益也。又此瑜
伽之座。其黄金剛方輪。即是金剛之座也。方
是息災。圓是増益。三角是伏降。半月是攝召。
點是成辦一切事。此虚空輪但用心念作之。
不以形相故也。世界壞時。亦先從風輪壞地。
而生於火。火竟次風。更問之。如是作五輪。當
知上下皆有虚空輪也。以從空輪而生於風
火水地。又從地輪漸上乃至於空。故上下有
空也。作漫荼羅時。師應自觀其身及地。又觀
所度弟子。亦當如是而安立之准於師法。若
不如是不名如法也。時金剛手毘盧遮那。如
來身。語意地昇法界平等。觀者猶此菩薩能
知。如來身口意密故。名祕密主也。如來意密
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了。如意者。當知是身
口亦如是。今此菩薩亦能知之。當知是位同
大覺。爲欲度衆生故。示爲菩薩而相起發也。
此中身密者。即是諸印。如四重大漫荼羅一
一本尊各有密印。若觀此身印。即知此尊所
表祕密之徳。隨類上中下差別有無量種也。
語密者即是諸尊所有眞言。聞此眞言。即知
此尊内證之徳也。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
觀。亦隨四重方位各各不同。與此相應即入
如來意祕密之藏也。此中身語意密。上從佛
菩薩位。及二乘諸天八部無量差別。廣而論
之。乃至十世界塵數各各不同。略而言之。如
此經中所表之位。謂皆表如來身口意祕密
之徳。若能如實了知。即同於祕密主也。今祕
密主菩薩。住於法界平等觀。爲念未來衆生。
普令一切裂大疑網。故即於佛前而説大眞
言王。如文可知也。眞言曰
南謨三曼多佛陀喃歸命普遍
諸佛也
阿娑摩補多
摩駄都
竭帝竭多超越無盡法界。超越者即是歎
於如來秘密身口意之徳也
薩嚩他謂於一切十方三世一切時一切方所。
超越無盡法界而能普門利益一切也
暗欠
暗噁 此四字即是四輪也。第一字爲地。金
剛輪第二字水輪。第三字火輪。第四字風輪
也。暗此字本體是金剛界體。兼有長聲爲行。
行即火輪。上有點即空輪。以爲莊嚴也。次欠
水輪者。佉是空義。亦有長聲是行。有點爲
空。即大空也。次暗字爲火者。梵音阿竭喃是
火也。噁是涅槃性。黒即風也。復次虚空無色。
而能含受一切色像。今此佉字有行有點。即
謂一切色像。夫大空者。亦如虚空具一切
法色像也此空即是成辦一切事。是故欠字
得作水用
糝索唅鶴&MT01391;鑁嚩
上阿字有四字。謂長聲上有點。及傍二點。短
聲亦有上點及傍點。二字爲四。今此娑等當
知亦爾。皆有四字。今但擧其短聲。合爲長聲
二字。在於短聲之前。准上而説也 糝索唅
此是也
餘効此
又總而論之。阿字是佛部。娑是字
蓮華部。嚩字是金剛部。風火遍三部用也
如蓮華部中。自有地水火風。若息災即須金
剛方輪。若増益即須水輪。降伏即須水輪等。
隨類用之。當知此阿娑訶囉嚩五門。即同上
之五字輪。隨一輪中自有四輪也。如金剛部
嚩字自有四輪。隨作息災増益降伏。各隨類
用也。若讀餘眞言。隨其部類有此等字者。即
知彼所應用處。各有所應最爲宗轄也。此一
段未明了更問之。更有三道眞言h@u@mra@mra@h
此身眞
言也
hra@hha@h此語眞
言也
ra@mra@h此意眞
言也
此三道眞
言。即攝如來身語意平等法門。然此三眞言。
若著娑訶字亦得。若不著亦得。行者得意時。
看方便也。又復此眞言。由最勝故。號之爲
王。如上説。雖各有四字。然此中相含。但名
爲十二字眞言王也。此中四種輪。各隨彼地
水火風輪。而加持阿闍梨身。即得自在之用。
其身口意眞言亦合。加持自身口意業也。此
事未明了更問之。又云前是布字法。今此中用別計合
是隨五種事相應字。即攝彼中之用更問也
時金剛手如是説大眞言王竟。時一切如來十
方世界住。舒右手摩執金剛菩薩頂而歎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佛子汝已毘盧遮那身語
意地越。遍一切眞言道平等住。爲欲作諸菩
薩明故。説此眞言王者。今此中摩頂。非是十
方佛舒手就此土摩其頂也。然此祕密主。當
於佛前説此眞言王時。即以眞言王故。普於
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如來前。以平等遍滿聲一
時而説。是故一切如來。各各申手而摩其頂
也。越者超入之義也。如毘盧遮那於阿迦尼
吒天坐於道場。以此眞言王故。得身口意畢
竟平等自在之用。汝今亦得超入如是身口
意平等法之地。等於毘盧遮那。即是一切如
來歎其眞實徳也。言汝已得如是平等之地。
爲欲普門利益一切衆生故。爲欲照明修眞
言行菩薩除其暗冥。是故説此眞言王也。眞
言王能裂一切法界疑網。疑即是暗。能斷一
切疑惑。即是爲作照明也。何以故。此毘盧遮
那世尊應正等覺。坐菩提座。觀十二字眞言。
四魔降伏。此法界現生三處流出天魔降者。
謂大日如來坐道場時。平等觀於法界。而説
此十二句眞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
罪垢也。然四種魔中。三魔無色。是佛於阿迦
尼吒天時。已降伏之。唯天魔有相。爲欲令世
界中知自在力故。復於此土而現伏天魔也。
三處者。謂如上所説佛身上分出一切諸如
來。中分從心至臍。出一切菩薩。下分從臍至
足。出一切八部天神等。皆從如來平等三業。
普門示現示大漫荼羅胎藏莊嚴之位。即是
本尊眞言及印也。當知佛從於内證之徳。現
如是事時。即於爾時。普伏四魔無有遺餘。今
阿闍梨欲造漫荼羅時。亦須想於自身一同
毘盧遮那。即得自在之力。亦同彼佛能伏四
魔也。次世尊身語意平等。得量同虚空。得如
是身語意。獲如是智。一切法得自在者。謂佛
坐於金剛道場。纔念此三道眞言。謂如所説
身口意三眞言也。當如是念時。即得身口意
平等之地。身及語意皆是法界之體。無有邊
際由如虚空。即以如是之力而伏四魔也。前
所云三道者。有一釋云。此三道眞言。身口意
自在平等之力。即是從佛出也。由此身口意
三道眞言故。如來得超入三平等地。隨上中
下類。普門示現種種本尊之身種種眞言種種
印法。等同虚空無有其分限。普周法界而度
群生。究竟皆令同得超入如是三平等地也。
身具無量功徳。猶如虚空不可知其限量。語
意亦爾。由觀此眞言故。得如是功徳同於如
來也。由三業無盡故。若應以身度人。即普現
種種色身。若應以語度人。即普門示現種種
語言。隨宜導示令得入於佛之知見。若應以
意度人。亦如是種種感通不可窮盡。非直身
語意無有限量。具足一切功徳由如虚空。當
知智慧亦得如是無有限量猶如虚空也。若得
如是無礙妙智。即是於一切法中。而得自在
同於世尊也。所云自在者。謂於一切不自在
事也。一切衆生之類。由未究竟清淨法界故。
皆爲業煩惱之所焚籠。繋屬生死。不能得自
在之力。今如來於彼生死大海之中。以種種
法門宣示如來深密之法要。爲一大事因縁
故。種種方便而成就之。皆令到於一切智地。
即是於一切法中得自在義也。以證如是法。
於是法自在。以自在故。即能無礙演説曲成
衆機也。如來所以得如是自在之用。皆由觀
此十二字輪法門。當知此十二字法門。即是
法界之體性也。時十方佛。見金剛手説此眞
言。同於古佛之道。我等一切如來。亦由觀此
十二字門。而成究極妙身。未來諸世尊。亦復
當如是。是故大歡喜。而摩菩薩頂而告之言。
一切諸佛以於法自在故。爲一大事因縁故。以
身口意平等而説此法門。汝今亦復能説之。
即是亦證此法同於如來也。然金剛藏。雖未
即究竟一切種智。而同於妙覺世尊。但以十
方諸佛神力共所加故。亦於大會中。亦如如
來所證同等。若離神力加持。即亦未得究竟
與如來等也。故善男子。毘盧遮那身語意平
等證。一切佛如是知者。知是覺之別名。由知
諸如來普門無盡之行。證於如來三種平等。
謂知如來身密之藏。亦知語意微密之藏也。
若證知此法者。即是同於如來也。如是歎印
竟。復令更請如來。所以者何。如是深密之藏。
唯佛與佛乃能究了。故一切菩薩。莫有能發問
者。今十方佛。同以神力加金剛手。爲利益一
切衆生故。今乘諸佛神力而問大日如來也。
此中問何事。意爲先所説之事所有深密之
義。尚未周備故更問其
樞要也
一切智成者。即是大
日如來。薄伽梵義如六義中説。前亦已解。毘
盧遮那者。如日出于世能除暗冥。能成就一
切衆生所有事業。大地所生之類無不蒙益。
此實相自然大慧之日。亦復如是。若有衆生
了知自證如猛風吹雲日月出現。亦有如是
功力。普於法界中而作大利。如日光而照世
間也。主者。以於諸法得自在。故名爲主。今諸
佛。令金剛手。問此大日如來眞言行句祕密
之事也。殊勝説自教則廣者。由於一字法門
達一切法。證得十方三世如來平等身口意。
不可窮盡。故名爲勝也。教則者。即是法則之
別名。法是軌則之義也。以是我往昔發菩提。
無上菩提宣説我一切法涅槃至。現世界諸
佛世尊證知者。言我等往昔行菩薩道時。亦
由如是眞言門故。成自然智。復爲一切衆生
如是演説。咸令得至大涅槃也。我今此語縁
起甚深。一切有心者尚不能發問。何況能信
解。唯有十方一切如來。同至此法。可以爲證。
終不虚也。汝今已得我等所行之迹故。宜更
問如來也。時執金剛具徳者。猶手所持如來
智印。即是具足一切諸佛種種功徳。皆同一
味。所謂如來解脱之味。以彼智印同於如來
故。言具徳者也。時彼菩薩。由諸如來共所加
持。以大歡喜。即得深知如來之語。亦知如來
之心。先所不逮而未能問者。今皆自在能問
如來。無有疑難也。今欲問如來。先歎法界之
徳。而説偈言。是法無盡。亦無自性者。盡謂有
始有終有生有滅。以有生滅故。即是有起盡
之法。而今平等法界之性。離如是過。無有始
終也。無生滅故。即是不可盡義也。無盡者即
是無相之別名。由無盡故。一切諸法皆無自
性。無有動搖無有變易亦無住處也。阿頼耶。
是房義是盛受義。今平等法界中。無有如是
受藏之相。故無住處也。若一切法皆無自性。
即是無作。無作故無有生滅果報等。本來寂
然常自寂滅之相。即同不思議解脱也。諸
佛同位者。如此甚深寂滅之法。一切名言之
所不及。更無可以爲喩者。唯是佛同所證知。
可以爲喩。故言同於正覺也。然一切法。若但
究竟無生無作也。言究竟者。即是無有諸乘
分別差降一切聖人等位。便墮斷滅中證於
實證。不能利益一切故。次復言。方便佛等。
悲願轉無相教開發。覺悟如是相。由具方便
故。能滿一切所願。此方便者即是大悲願也。
由此大悲願故能轉也
於此無相法中。無
人能説無可表示。而能令一切得之也。亦
自證得。當知是即大方便力也。此法無人能
教授者。不由他悟而得證之。即是自覺無
師之智自然成佛道。於道場現寂。覺如是法
之實相也。此皆是偈語。後當飾之耳。復次若
言法界無盡無終始者。即是於斷滅。不能爲
衆生作諸利益。何以故。已於生死作分限故。
然是塵勞之儔。是如來種。若一切無生無性
亦無住處。何能普應世間。作諸佛事耶。然諸
菩薩有二事故。不墮斷滅中。謂大悲及方便。
由有此故。能自開發也。之中云開發者。謂
菩提心自然開發也。若此言説表示。因他教
悟。而能得如是自然無師之慧者。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但因行者如實自覺。如實自觀無
盡法界故。得如是實相之慧。非由他悟也。經
意云。法相如是。故云如是相也。既得如是實
相之法。即以此法大悲方便。而爲衆生開示
演説。然實不由他悟不從他傳得也。如盲人
問乳色何似。乃至聞乳色如雪便生冷想。又
聞如鶴便生動想。乃至以種種喩方便表示。
終不能解。徒増心妄計而已。何以故。由彼自
無明目故。第一義諦亦爾。若不如實自了知
者。設他種種開導。終無得理也。若人自不開
發如是内證之法。而爲人説欲令他悟。亦無
有是處。何以故。如有無足之人。呼召衆人作
如是言。我當爲汝而登妙高山上。當知此人。
必爲智者之所輕笑也。何以故。若自無足者。
尚不能自登如是妙高山王少分高處。況能
爲一切而登彼頂耶。又如有人自未能渡大
海波浪。而謂他言。我當渡汝令達彼岸。當知
亦是無有得理也。行人亦如是。若自未覺無
師之慧。而欲令他聞法得悟。必無此理也。時
金剛主以此。偈歎如來已。次説優陀那偈而
以問佛。烏陀那是總攝義也。以一偈之義。
而攝無盡法界離相之法無量法義。故言攝
也。歎説偈已。念彼未來世衆生。修眞言行者。
於此大悲藏生漫荼羅有所闕故。不得疾成
無上菩提故。次第問佛祕要方便也。斷一切
疑者。若不能普斷衆生種種疑網。則不名一
切智人。以於一切法中自離疑網。方能斷他
疑網也。今佛既自斷一切疑網。是故我今請
問。願爲斷疑也。離熱惱者。言永斷三毒根
也。今爲一切衆生故。請問導師。以於一切法
中。而能引導令至佛慧故。名大導師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四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五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復次即以偈頌次第問佛。今次列之。未結偈
句也。漫荼羅何者先作謂漫荼羅有多種事。當先
作何者也。謂先作何事
阿闍梨有幾種亦説
之也
弟子復有幾種大牟尼
亦説
何知地勢。問地好惡謂好地取地上
中下成就等
云何簡擇地。
既擇已云何作淨唯有三
問更問
作淨已。云何安住
淨了。恐復爲障者所惱。
故問云何而得安住也。
唯有三問更問云何爲弟
子作淨。願佛説前問有幾種弟子。今既得
弟子已問先爲何事也
淨已之
相復云何此中問師問地問弟
子。三事三句問也
問用何護。地作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