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 (No. 1795_ 宗密述 ) in Vol. 39

[First] [Prev]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種種不安。乃至病等。是惱身也。故經説。衆魔
者樂生死。外道者著諸見等。二事皆令初心
行人退屈。實藉護持。四禀命外護文三。一力
士衆
爾時會中有火首 首頭也。頭有火焔故
金剛 執此杵故。若取名者云露肩神
摧碎金剛尼藍婆 未詳唐語
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層。即從座起。頂禮
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
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
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
衆。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此神初發心時常
發大願。願爲力士護修行人
其家 在家衆也
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 凡發大心多有障
難。障難多種略擧災病。故云乃至也。今由神
護一切皆除
財寶豐足 修道資縁也。不必富奢方名豐
足。故次但云
常不乏少 不乏少故。進趣妙門不退屈也。
二天王衆
爾時大梵王 別指初禪王娑婆世界主
二十八天王 總指三界
并須彌山王 別名帝釋
護國天王等 別顯四王。別標三類者。以梵
與釋諸佛轉法輪時皆爲請主護世持國使災
害不生故。於總列之外而更別明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
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正明護持三鬼王衆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亦云鳩槃茶。
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於林野。管
諸鬼衆。故號爲王。來至道場而爲上首
與十萬鬼王 其數十萬。一一若斯。依附深
山或居巖穴。其形可畏通變極多。不屬人天。
住居鬼趣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我
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衞令不退屈 無
障難故不退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 一由旬則四十里。一
云十六里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碎鬼神境界者。護佛菩提心故。五時衆受持
佛説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
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説皆大
歡喜。信受奉行 文殊所問經説。有三種義
歡喜奉行。一説者清淨。不爲取著名利所染
故。二所説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
淨。即説益也
  自惟無始迷心海  曠劫漂沈生死波
塵沙諸佛出人中  浮木盲龜難値遇
何幸此身逢了教  千重疑滯類冰消
尋思累世積聞熏  慚愧多生善知識
上士慈悲哀末世  始終次第爲諮詢
能仁應感稱心源  本末無遮頓演説
已採群筌扣眞寂  隨應聖旨解斯文
普回功徳向衆生  同入神通大光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


圭峰定慧禪師遙禀清涼國師書
  宗密慶以天幸竊禀
和尚華嚴疏文。雖乖禮足且解生焉。宗密恨以
累有事故。不獲早赴起居。下情伏増惶懼。既
未繋目。敢自陳心。若不粗述本縁。寧表誠素。
欲書實語。恐塵涜視聽。進退無已。伏惟照恕
幸甚。宗密本巴江一賤士。志好道而不好藝。
縱游藝而必欲根乎道。自齠年洎弱冠。雖則
詩書是業。毎覺無歸。而復傍求釋宗。薄似有
寄。決知業縁之報。如影響應乎形聲。遂止葷
茹。考經論。親禪徳。狎名僧。莊居屡置法筵。
素服濫嘗覆講。但以學虧極教。悟匪圓宗。不
造心源。惑情宛在。後遇遂州大雲寺圓和尚
法門。即荷澤之裔也。言下相契師資道合。一
心皎如萬徳斯備。既知世業事藝本不相關。
方始落&MT03252;披緇服勤敬事。習氣損之又損。覺
智百錬百精。然於身心因果。猶懷漠漠。色空
之理。未即於心。遂屡咨參方蒙授與。終南大
師華嚴法界觀門。佛法寶藏。從此頓彰。同志
四人琢磨數載。一句中理論則通宵未休。一
事中義旨則塵沙莫算。達水常濕寧疑波湛之
殊。悟鏡恒明不驚影像之變。淨刹穢土非壞
非成。諸佛衆生何起何滅。由是念包三世同
時互促互延塵與十方。全體相即相入多生。
謬計反覆枉受於沈淪。今日正觀始覺元同
于大用。然後所顯境界。離情則隨照分明能
詮大經。配文則難爲通會。章句浩博因果重
疊。理雖一味勢變多端。差別義門囡盡血脈。
不知科段意莫連環。縱使歴諸講場。不添已
悟。名相繁雜。難契自心宗密謂言章疏例只如
斯。遂休心傳教。適志遊方。但以終南觀門爲
助縁。以離情順智爲自力照融。通法界而棲
托。指事理懸説。爲利他以夢幻身心游影像
世界。神冥妙境智歴義門。跋渉江山至于襄
漢。於恢覺寺遇靈峰闍梨。即和尚門下一哲
人也。寢疾數月漸至羸極。相見三日纔通其
情。願以同聲之分經及疏鈔。悉蒙授與。議論
未周奄然遷逝。斯則夙縁法會忍死待來。若
見若聞無不歎訝宗密渇逢甘露貧遇摩尼。騰
躍之心手捧而舞。遂於此山返關絶迹。忘餐
輟寢。夙夜披尋。以疏通經。以鈔釋疏。尋文而
性離。照理而情忘。偶之于心會之于教。窮本
究末宗途皎如。一生餘疑蕩如瑕翳。曾所習
義。於此大通。外境内心豁然無隔。誠所謂太
陽升而六合朗耀。巨海湛而萬象昭彰。妙徳
妙智而頓開。普賢普行而齊現。五周四分一
部之網在綱。六相十玄三乘之流會海。義則
色空同於中道。教則權實融於圓宗。理則體
用即寂。而性相宛然。智則凡聖混同。而因果
不壞。顯隨縁而不變。弘經則理趣周圓。指幻
而識眞。修觀則禪心使曠。蕩九會經文無不
契心。由斯可謂契經矣。使一眞心地無不印
經。由斯可謂心印矣。是知執三藏文者。誠爲
失道。局一性義者。猶未圓通。想夫斯流固宜
絶分。聲聞聾瞽諒不虚哉。宗密未遇疏前。毎
覽古今著述。在理或當。所恨不知和會。禪
宗天台多約止觀。美則美矣。且義勢展轉滋
蔓。不直示衆生自心行相。雖分明入處猶歴
漸次。豈如問明釋文殊偈。印靈知而心識頓
袪。懸談開分齊章。顯眞空而相用繁起。起不
異性故。事事融通。通而互收故。重重無盡。悟
此則全同佛果。方是圓因。隨縁造修無非稱
體。開頓漸禪要。可以此爲楷模。傳權實教門。
可以此爲軌範。藥得雪山善見。群疾倶消。寶
獲滄海摩尼。千珍隨念。況懸文卷半。諸義盡
包。備覈源流。遍窮名體。然後融成本部。全揀
全收。苟能精之。已領百家之文義。少功多獲。
要在茲焉。凡曰釋流孰不可習。宗密夙生多幸
同種善根。遇如是經逢如是疏。頃於王膳未
敢即餐。今得明文印決。心意泰然。誓願生生
盡命弘闡。當時便被僧尼徒衆。因請賛揚務
自温習。課虚順命。但依文配讀而已。詎足以
發明於人。爲顯圓宗多驚撫掌。爰有宿機堅
種聞即禀承。從始洎終可數十人。誓願修學。
蓋茲疏文玄妙。傳之不虚。豈以微才能感如
是。襄陽講罷。暫往東都。禮祖師塔。便擬馳
赴。拜覲蓋縁夏逼。且止永穆寺。襄陽徒衆迤
邐訪尋。再邀第二遍講。復聞茲經遂允衆請
許。終懸疏却赴上都。今月七日纔畢。聽徒泰
恭遂斷一臂云。自慶所逢之法。玄妙難思。用
表懇誠。厥願修學。此迺和尚道威徳洽。教令
將行。門下宗枝有斯精苦。伊且割截支體傷
斷筋骨。都無痛惱。神色宛然。自初至今身心
仍舊。若道若俗無不異之。觀智之功感應昭
著。時臺省詢驗。事迹分明。留守崇敬大經已
申中書門下。據伊本意。豈盡顯揚。然發起門
亦藉旌表。沿伊手瘡未愈。官司牒寺委令將
養。未便遊行。以此禮覲轉見遲違。下情無任
伏増惶懼。謹差聽徒僧玄珪智輝。先具申述
宗密才微語拙領悟難陳。伏乞慈悲特賜攝受
幸甚。不備學徒宗密惶恐百拜上
華嚴疏主清涼國師大和尚
 唐元和六年辛卯歳九月十三日在東都上
清涼國師誨答
十月十二日玄珪智輝至。得汝書。遙伸師敬。
備述行迹。領大教之玄趣。説傳賛事誠感悽
然。心納矣。吾自傳揚。或面言心授。或展轉分
照盈于異域。然仲尼傾蓋伯牙輟絃。亦藉形
聲矣。不面而傳得旨繋表。意猶吾心未知有
也。非憑聖力必藉夙因。當自慰爾。轉輪眞子
可以喩也。泰恭斷臂重法情至。加其懇祷。然
半偈忘躯一句投火。教有文矣。意存身外有
重法之寶爾。宜誡之。後學勿使傚之。當斷
其情慮。勿斷其形骸。當斷其妄心。無斬其肢
分。則淺識異學安其所不驚視。苟俗無髮膚
之誡。則玄化不廣而自博矣。汝當篤志幽趣。
儻得一面印所懸解。復何嘉焉。如忽縁阻。但
當心契玄極。豈山河形聲所能隔哉。勉之不
多云。老僧澄觀付
宗密法子收
十月二十三日學徒宗密裁書再拜
本講華嚴疏主。玄珪智輝迴。伏奉誨示。納所
微悟。許厠法席。頂戴奉持不任忻懼。多慚陋
質。未効勤勞。空呈寸心。坐蒙收采自驚僥倖。
喜極成悲。伏蒙慈願弘深降斯過分。一經印
決頓覺光輝。學流進功時輩増仰。幸甚。宗密
便欲奔赴給侍。縁泰恭臂瘡未愈。愼風不敢
冐路。再三涕泣。願侍隨行念伊迹苦。不忍棄
遺。伏惟照察。不備學徒宗密再拜上
本講華嚴疏主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