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 (No. 1795_ 宗密述 ) in Vol. 39

[First] [Prev]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觸目合道。不可加之繩索傷乎無瘡。是前知
幻即離不作方便等類。故除之矣。二者下句
作無信下根釋。謂都不信者。聞之不能隨順。
依此則上智與下愚不移也。前釋不隨。不隨
倒法。此釋不隨。不隨正法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卷下一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
卷下
 唐終南山草堂沙門宗密述 
次後有二問答。兩重除障。初淨業章除我
入覺。後普覺章依師離病。此皆觀行中障。故
同大科。初中雖約計執淺深説有四相差別。
然唯是我見。故經文除別列四名之外。節節
皆有我字。若除此執便是圓覺。故云入覺。文
四。初三之初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
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
上。陳辭句中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説如是不思議事 
前總明觀行。一向稱理而修。猶可領解。今於
一味之中。廣張諸輪屈曲差別。差別不乖一
味。尤爲難見。故不思議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遠成所答文殊之問
令諸大衆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歴恒沙劫勤
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
自慶慰 悟因行也。夫果徳稱眞約理可照。
因行治染體解是難。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
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故深慶矣。二問後
三。一正問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汚。使諸衆
生迷悶不入 此中問意不説本來都迷。意
明已知覺性圓明諸法清淨。何得凡心宛在
不合覺源。所作所爲情猶憎愛。自他全別難
自渾融。比對果人天地之遠。覺心本淨悟即
應同。更有何法染汚。令我用心異佛。故云因
何迷悶不入。二情後
惟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 法性者諸法
之性。若直譚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差別之
法。皆無自體同於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
相豁融諸法。全同覺性。故云開悟法性。從前
經文但云覺性。唯此段云法性。意在此矣。三
結意
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 下三唱倣

説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諮問如
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爲汝説。時淨諸業
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正
説長行中四。一總敍過由。二別釋四相。三存
我失道。四斷惑成因。初中總敍四相。爲過患
之因由。文二一明過患本起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未曾悟故。故
下有生盲之喩
妄想執有 無中横計
我人衆生及與壽命 統唯我相但由展轉約
義。故有四名。四名復有二相。一迷識境。二迷
智境。初者謂取自體爲我。計我展轉趣於餘
趣爲人。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相續爲衆
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爲壽者。如金剛
兩論所説。迷智境者。即此經説。至文當知
認四顛倒爲實我體 眞我本有。迷之謂無。
妄我本空。執之爲有。四皆横計。故云爾也。二
明過患滋多文四。一展轉生妄。二違拒覺心。
三動息倶迷。四結成障道。今初展轉者初四
句由迷起惑。次二句由惑造業。次二句由業
招報。後一句反於五道墮於二乘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謂由執四相爲實我
體。所以於自生愛於他生憎。順我者愛。違我
者憎。如是愛憎皆由執我。故曰由此
於虚妄體重執虚妄 四大五蘊迷性妄生。
衆縁假合已是虚妄。更於其上重執我人。故
云爾也
二妄想依生妄業道 由前二妄故。生起造
作種種妄業。業能引至苦樂之果。故名爲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業成即受生死流轉。
生死流轉是所至之果
厭流轉者 厭三界不安皆如火宅。息縁斷

妄見涅槃 趣寂耽空志在灰身滅智。然上
十句總當二乘宗中生滅四諦也。謂初六句
集諦。次二句苦諦。次一句道諦。後一句滅
諦。二違拒覺心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 正是結答前問。前問
云何迷悶不入。今答云。由認四相展轉生過。
縱離六道復墮二乘。是故不入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前問云因何使諸衆生
不入。故此答云。非覺違拒使之不入。但由認
我故不入也。如夢身未忘不能合於本身。非
本身違拒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釋成非覺違拒。意云。
入時若是覺入。不入即是覺拒。既入者自是
信解行等。覺體元無出入。入與不入何責於
覺。三動息倶迷文二。一正明
是故動念 即前苦集八句
及與息念 即前滅道二句
皆歸迷悶 結成不入二徴釋文二。初徴
何以故 動念既爲背覺。息念即合契眞。
故皆稱迷悶。二釋分一一直釋
由有無始本起無明 最初根本而起。又從
本源而起
爲己主宰 由將無始住地無明爲我主故。
動是我動。息是我息。我相既在動息倶迷。二
轉釋。前是對徴之釋。此又委細釋於前文本
起之義
一切衆生生無慧目 未曾悟故。如人若十
歳二十始盲。則眼前雖不見物。説之即能了
知。若胎中無目生來便盲。則對色之時種種
爲説終無所益。則先須金錍抉膜然後指示
是非。故涅槃經説。如盲人不識乳色。他人爲
説展轉譬喩貝米雪鶴。竟不能得識其乳色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前得本起因地。則所
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無明。一切皆是魔業。
又前以覺圓明故根塵普淨。結云一切是覺。
今以無明爲本。故云皆是無明。前如金爲千
器器器皆金。此如土爲千器器器皆瓦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由愛故得身。若斷身
即違愛。如人身縱卑陋病苦亦自保命終不
能斷。斷餘或可。自斷誠難。認我亦爾。斷一切
煩惱惡業。容有得者。欲令斷我其可得乎。何
以故。我終不能還斷我故。又有我故必不覺
我。如眠不自見故。必情忘想盡與覺一體。覺
是眞我則妄我本無。方名爲斷。如夢身縱令
至劣至苦夢時終不肯斷。必須覺來合於本
身方嫌夢苦復無可斷。四結成障道
是故當知 指前意勢。直從我體起憎愛已
來。乃至不斷命等。此都結之以成障道所以

有愛我者我與隨順 對順生愛以明我
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對違起憎以明我
爲憎愛心養無明故 雙指上二唯滋無明。
故知迷心修道縱令勤苦種種行門。但助無
明何成佛果
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正明障道。言相續者。
本從無明而生憎愛。憎愛還熏無明。種子現
行相續不斷。將此求道畢竟不成。故寶積經
云。於身生寶愛。不離於我人。彼作是修行由
斯墮惡趣。二別釋四相。然此我等行相
常。常者但約迷執。初果已除。此乃直就修
證。羅漢未曉。文中即爲四段。一約事驗我。
二悟我成人。三了迹迹生。四潜續如命。初謂
驗其任運分自他者是其我相。文中二。一標
釋麁相。二結指細相。初中二。一徴起標示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 夫
我難自見。約事證知。但驗自他各殊。即證自
中有我。設令修道捨妄證眞。但覺有心。總名
我相。二約喩以釋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
緊急緩 緩慢皆是支體不調手足失度之状
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
現我體 此況道者燕居靜室或隱深山。心
絶經營境無違順。習閑成性暫得忘情。不覺
自他謂證無我。若違順所逼宛有心生心。既
未平方知我在故下云。若復有人歎謗其法
即喜恨等。二結指細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 上能下所
如來畢竟了知 於所證中又上是能了知也
清淨涅槃 所了知也
皆是我相 謂非但了知二乘涅槃爲我相。
設使了知如來涅槃亦是我相。然涅槃但是
覺體。非別有可證。今既證得涅槃不忘能所。
即是我相。二悟我成人。悟前非者是此相矣。
文二。一麁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 覺
前非也。者字正名人相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 不作證心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同前非也
悟已超過一切證者 絶所證之過。除能悟
之累
悉爲人相 結成也。二細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 不取能所故
倶是我者心存少悟 此智不袪爲存悟矣。
非諸差別故云少也
備殫證理 無非不盡故曰備。殫盡也
皆名人相 結成細相。三了迹迹生。謂前二相
倶是心迹。總不執之故免我人。然此了心又
亦是迹。故云了迹迹生。文三。一徴起標示
善男子。云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
不及者 覺前能悟悟是所覺。悟既成所覺
又名能。展轉無窮皆成能所。能所及處皆是
相待。了此無定。故離前非計所不及。謂免諸
過。不覺此計又是衆生。衆生者不定執一之
謂也。二擧喩徴釋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 借世人語辭
以爲義勢。顯衆生相
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説衆生者。非我非彼 
雙標非也。下自釋云
云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 以自是衆
生故非我也
云何非彼我是衆生 以云我是衆生不云彼
是衆生故非彼也
非彼我故 非彼人之我也。又顯於自於彼
不計我人。故非彼我。三指前對辨
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我相了悟人相皆爲我人
 指前二相也。下對之以辨衆生之相云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了證者空則我不及。
了悟者空則人不及。不執主宰故離我人
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心不忘故即。上者
四。潜續如命謂。都無所執但擬修行由。不起
心免前三過。即此無執之業智相續未忘。非
故生心。故言潜續。文二。一徴起標示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可知心照清淨
 即心之照故云清淨。即自覺也
覺所了者 覺前三相即覺他也。證悟等盡
徹於眞源。無別能覺。故上云心照
一切業智 擬將此智修習一切無漏之業故
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雖能除妄而不自除。
故不自見。不自見故猶如命根。如命根者。兼
取相續不斷之義。二展轉細釋又三。一以義
正釋
善男子若心照見 是此門之相
一切覺 是前三相

皆爲塵垢 雙指過患下釋過患所以云
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由將此心見前諸覺故
不離塵。以心未忘故。二以喩反釋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 湯銷冰盡
同成一水。更無能知盡者。反明此業智既
照前三相皆盡。則是我病未盡。如冰若言我
盡。即此言盡之冰便是不盡。若細配合則水
喩眞性。冰喩四相。湯喩智慧。煎水名湯。悟心
名智。故謂水凍成冰。還煎水以銷之。冰湯
倶盡濕性獨存。以喩心迷成我還悟心以消
之我智倶盡照體獨立。三以法正合
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若以同喩反合。應云
無別有我知我盡者。今翻喩勢順前正釋。故
云正合三存我失道文二。一總標失道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
修道。但名有爲 由前四相皆有取證
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既將此心修行。則行
行。皆帶能所。故不成聖。正同華嚴多劫六度
不名菩薩
是故名爲正法末世 正宗佛法之末世也。
夫正法之時。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
今既取證相。則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教了
達病源。則雖末世還同正法。後展轉廣釋文
四。一認我爲眞。二説病爲法。三將凡濫聖。
四趣果迷因。初中二。一徴釋其過。二結成障
覺。初中六。一久修如何不證徴。二認我取證
非眞釋三取證云何妨道徴。四愛寂憎喧非
脱釋。五何知證法非脱徴。六讃喜謗瞋驗我
釋。今初
何以故 劫數既多行又勤苦。以何義故不
證聖果。釋中二。一法
認一切我爲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良由認我以爲涅槃故。雖多劫勤修終無所
益。如認夢身以爲自己。勤爲家業種種疲勞。
終無一事益於資産。二喩
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賊若在外猶可隄防。養之爲兒如何撿愼。又
知賊是賊賊無能爲。認之爲兒寧免破敗。以
喩六根取境猶可制禦藏識妄我難以辨明。
故如來藏中功徳之寶念念衰耗。由此貪窮
難集福智。三證何妨道徴
何以故 縱使認我取證。何以便妨於道。憎
愛非脱釋
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爲涅槃相。有
憎我者亦憎生死 夫生死輪迴本自憎愛。
欲求解脱須盡二源。今愛涅槃還是本愛。今
憎生死亦是本憎。棄苦欣樂雖殊。憎愛元是
本習。帶之修道佛果豈成。伏我愛根爲涅槃
者。由伏之故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
爲眞故云爾也
不知愛者眞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脱
 本愛涅槃擬除生死。愛心既在即生死根。愛
根憎苗豈名解脱。五何知證法非脱徴
云何當知法不解脱 法者涅槃。由前釋
愛涅槃者名不解脱。故此徴云。若愛生死許
是繋縛。今悟涅槃是寂滅法。以何相知云不
解脱。六讃毀驗我釋者。謂實證者必無我無
我故即無瞋喜。今爲法瞋喜。即知證法非眞。
我未盡故。文中二。一標我未盡
善男子。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以已微證爲
自清淨 外知根塵假合。内覺性體寂然
由未能盡我相根本 正標未盡。二以境驗

若復有人讃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
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 然世境違順
麁重易明。唯就法門最難覺察。但言爲法瞋
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
則知我相堅固執持 因對外境驗得内心我
無間斷
潜伏藏識 種子也
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現行也。遇境則發相
續流轉。通而言之。謂因對外境。驗得内心我
執猶堅潜藏相續。雖慧軍數擧魔衆頻摧。且
阿頼耶城難攻主宰。末那常侍防護牢強。意
識謀臣經營内外。旁監五識之將。以鎭六根
之門。由是賊主頻通遊戲。時時偸號惑我法
王。往往侵彊擾我觀境。雖外怯般若。晝伏
夜行。而内挾無明晝夜不斷。二結成障覺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
淨覺 二説病爲法文一。一正釋其非二結
成障覺。初中二。一覆推。躡前爲法瞋喜之次
推窮。以成説病爲法之過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恐聞瞋喜是我
便擬忍受不瞋用爲無我。故推徴云。若見彼
是毀人我被彼毀而不瞋者。此亦是我。故云。
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既見有毀我者則未得
我空。亦應云。若知我空無我説法。故次云
有我説法我未斷故 然毀者是彼。説者是
我。經文於毀者言無。反明過也。於説法者言
有。順明過也。翻覆推過者。下擬決斷爲病

衆生壽命 闕人相者。取其文潤成句
亦復如是 例於我也。二決斷
善男子。末世衆生説病爲法 指前所推之
過也。即是四相四相若存總名爲病
是故名爲可憐愍者 以病爲法誠可憐愍
雖勤精進増益諸病 帶病修行故増諸病。
反此而言。則稱實修行唯益實徳。如藥草等
種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増益。苦喩我相爲
本。甘喩淨覺爲本。水土則喩萬行。二結成障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三將凡濫聖文二。一
正明相濫。二結成障覺。初中二。一抑聖同己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
行處。爲自修行終不成就 佛説了義稱理
法門。皆言心境本空惑業本淨凡聖不異因
果皆圓。就佛見之理實如此。且衆生迷倒已
久種習根深縱令信解法門。現用元來隨念。
但以分別心識。解他無礙言教謂言佛意亦
秖如然。心既是念。故不覺念。不知冥通。證入
異於隨相信心。認佛平等之譚。不能斷惑求
證。故經印言終不成就。華嚴亦云。如貧數他
寶等。二騁己齊聖。前則抑高就下。此則騁下
齊高。文二。一認其聖智
或有衆生未得謂得 理也。乃至聖人所具
功徳
未證謂證 智也。則聖人冥證之智身。今謂
得謂證者増上慢人。若自知不證而言證者。
則根本戒中大妄語戒。非此文意。二驗出凡

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然諸聖人形類不定。
得與不得内證在心。何以辨他未得未證。故
觀心行以驗眞虚。夫聖人用心他己無二。見
他勝進或法教流行。念念喜歡必能隨順。自
驗内心如此。或即證悟不虚。若自覺己衰他
盛則嫉。己盛他衰則喜。縱令深解妙境但是
心之所縁。勿錯認之謂得謂證。二結成障

由彼衆生 雙指前兩類之人
未斷我愛 前云終不成就者。以佛無我愛
凡有我愛故云云。見勝進嫉妒。亦由我愛。
由我愛故下云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四趣果迷因
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趣果無令求悟惟益
多聞 迷因也。即知先須悟道然後多聞増
慧。末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數不務了心。
心既不通。解義唯多我見唯長。故下云
増長我見 華嚴亦云。不能了自心増長一
切惡等。又智論云。多聞無智慧是不知實相。
譬如大闇中有燈而無目等。四斷惑成因二。
一順釋
但當精勤 誡勸之辭
降伏煩惱 別標所斷
起大勇猛 通勸修斷
未得令得 修也。謂眞實境中一切功徳妙用
未斷令斷 斷也。顛倒境中一切障礙之法。
即下所列云
貪瞋愛慢 根本煩惱中三也。愛無別性貪
數所攝
諂曲嫉妒 小隨煩惱
對境不生彼

恩愛一切寂滅 重擧此
者。生死根本最難拔故。念盡則自他倶寂
佛説是人漸次成就 結成因也。由前説除
我用心。當時雖悟仍慮長時難離我習。故佛
誡云。但得頓我悟空勤斷煩惱。我見習氣漸
盡。無上佛果自然漸成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商人入海須假導師。
學者修行必資善友。二反釋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反明不生憎愛則入覺也。偈讃中四。如次諷
前。全同長行。故不煩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且標擧也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三也。城喩覺者。法喩各有三義一了心性
空衆惑不入。如防外敵。二見恒沙徳則萬行
圓増。如養人衆二道無不通。如開門引攝
   若能歸悟刹
刹是世界如入唐國率土屬唐蕃境亦爾。
故知若到悟境。則法法屬悟。迷境亦爾
   先去貪瞋癡
癡長無偈有。慢則長有偈無。文影略也
 法愛
愛涅
 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
憎愛之本
 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所依既空能依何有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四也。悟刹我身皆長無偈有。自下依師離
病者。謂廣勸依善知識。除去四病及諸細惑。
文四。初三之初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有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正陳中
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快説禪病四相令諸大衆得未曾有。
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二請後曲有三
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増
熾 一明請問之意。如人有子病者偏憂。菩
薩大悲先哀末世。賢聖隱沒正法將沈。欲令
廣益當來。是故懸興此問。次下正請問。前皆
有我相。未可施功。今既障除方堪修習就此
運用復有是非。故須依師免溺四病
使諸衆生求何等人 由前云求善知識不墮
邪見。故此請問何等之人是善知識。答中具

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 
文相皆顯
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三明所爲也。下三唱
倣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
衆生無畏道眼。令彼衆生得成聖道。汝今諦
聽。當爲汝説。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
衆默然而聽 正説。長行中五。一指示明師
令事。二分別四病令除。三辨事師之心。四明
除病之行。五顯發心深廣。如次答前五問。然
復有少相濫。故且顯經文。今初答第一問也。
文三。一令識。二令事。三顯益。今初
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 簡餘乘也。正

求善知識 正縁也。善能知眞識妄知病識
藥。故初心便令求者。文殊告善財云。親近供
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縁。故光讃
般若經云。欲學六波羅蜜者。當與眞善知識
相隨常當承事
欲修行者 爲行求解
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標指也。善達覺性不
因修生決擇無疑。名正知見。法句經云。善
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
已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
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名眞善
知識。華手經云。有四法者。當知爲善知識。謂
善知教化修道各及過患
心不住相 離凡夫煩惱境界。謂不應住色
生心等
不著聲聞縁覺境界 離二乘滯寂境界。稱
讃大乘經云。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
乘之心。亦可正知見者簡外道。不住相簡凡
夫。不著等簡二乘。上皆順行下逆行云
雖現塵勞 即貪等也
心恒清淨 現染之中而不染也。如淨名云。
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等。華嚴云。菩薩在家與
妻子倶。未曾捨離菩提之心
示有諸過 欲度有過衆生。先以同事相攝。
心既相親方能受教。如淨名云。入諸淫舍示
欲之過等。亦同華嚴善財善友婆須蜜女等
讃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或爲利益。
或有別縁。所作非儀暫乖眞教。秖得貶已承
非。不得飾非説理以誤凡下。此乃不同邪人
自造諸過。復説非梵行事爲其眞實。令無量
人墮大險趣。但爲同事攝故。雖現諸過常須
讃歎眞實梵行。故論云。壞見之人雖不壞行。
不堪與衆生爲其道眼。雖壞行而不破見者。
是則人天眞勝福田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結成大益。二令事文二。一擧身命之難。二
例身外之易。初中二。一正擧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如雪山捨身香城破骨之類。儒典尚令竭力
事父致身事君。何況爲法。故大乘四法經云。
諸苾芻盡壽乃至逢遇喪命因縁。必定不得
捨善知識。二遮疑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 指前順行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 指前逆行
心無憍慢 正明不疑。夫菩薩化現權道難
測。但依法門莫疑其迹。不以順行即効虔誠
或覩逆行便生憍慢。故智論云。於諸師尊如
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
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弊嚢盛寶。不得
以嚢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
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
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然爲師之難爲
徒不易。勿因此誡誤敵麁人。欲驗眞虚如前
簡擇。已諳其道如此遵承。又此藥治徒。師勿
錯服。服之増病。無藥可治。以縛解縛無有是
處。二例身外之易
況復搏 搏食也。譯之訛略。應云段食
錢帛妻子最親眷屬 僕從對前身命之難。故
言況復。二顯益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 由前無慢
故也。憍慢若起惡念便生障覆自心。法何得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既無惡念之覆。即得
正覺成就
心華發明照十方刹 覺心既明即慧光開發
觸向無染。故曰心華。稱體無邊照十方刹。二
分別四病令除者。答第二問。標以妙法。釋依
圓覺。圓覺是所依法故。此法離於四病方可
依故。除病之問下自有答。然文似濫故含而
科之。文三。一總標徴起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
四病 心病無邊要唯此四。隨有其一即不
堪爲師。二別釋行相。皆名病者。總縁不以教
爲繩墨不以師爲指南但自擧心作如是意。
故經文皆云。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言是意言
矣。文四。一生心造作
一者作病標名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
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辨相也。思惟揣度計
校籌量。興心運爲擬作行相。造塔造寺供佛
供僧。持咒持經僧講俗講。端然宴坐種種施
爲。止息深山遊歴世界。勤憂衣食謂是道縁。
故受饑寒將爲功徳。觀空觀有愛身厭身。於
多行門隨執其一。託此一行欲契覺心。既是
造作生情。豈合無爲寂照。此病從前幻觀中
來。彼云。一切菩薩從此起行。至諸輪中皆云
度生起行起用。失彼文意成此作病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 指體以破也。圓覺性
非造作。造作如何契之。若了覺性本圓。不用
興心求益。不興心處即合覺心。合覺心時自
無諸妄。無諸妄已則所作相應。積土聚沙皆
成佛道。即於上來諸行。遇縁力及便爲。隨病
隨治不順妄念。但得妄盡性自開明。歇即菩
提豈從外得
説名爲病 結名也。此上四節。下三亦同。二
任意浮沈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
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 意云。
生死是空。更何所斷。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
厭不欣無起滅念
任彼一切隨諸法性 如火熱水濕之類。各
各差別之性也。今時見有一類人。云妄從他
妄眞任他眞。各稱其心。何必改作。作亦任作
好閑任閑。逢饑即餐。遇衣即著。好事惡事一
切不知。任運而行信縁而活。睡來即臥興來
即行。東西南北何定去住。此病因前云圓覺
清淨本無修習依於未覺幻力修習。失彼文
意。自謂已覺何必作幻。故成任病
欲求圓覺 謂言閑即契道
彼圓覺性非任有故 前則驅馳覓佛。此乃
放縱身心。設令善惡不拘。即名無記之性。七
賢豈是大道四皓寧爲聖人尚昧欲天焉冥覺
體。行人至此溺水沈舟。宜自警懷。勿霑斯病。
故前云。若不修行常居幻化云何解脱
説名爲病 三止息妄情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
息諸念 生心恐非。隨情慮失。一向止息豈
合任之。但止妄即眞。何須別照
得一切性 息念故離相。離相故得性。是諸
法無性之性。非即覺性
寂然平等 意云。由我心生妄想故。招苦樂
差殊。今但止息妄心。妄盡自然平等。此病從
前靜觀中來。迷彼取靜爲行。及證諸念之
言。因成此病
欲求圓覺 謂言止妄即眞
彼圓覺性非止合故 覺本無念。見念既乖。
性本靈明。迷照亦失。念無而有。既止息令無。
照有而隱。何不觀察令顯。又眞本無念。念既
乖眞。性本無止。止亦違性。故言非止合故。故
前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説名爲病 四滅除心境
四者滅病 前但止息心念令寂。此則計於
身心根塵本來空寂。又前不妨見有根塵。但
不隨念愛染。故云止息。此則於根塵亦無。堅
持空寂之相。由見空無故云除滅
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
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虚妄境界 意
云。煩惱之本即是身心。若執身心煩惱何斷。
故標斷煩惱。釋身以空。又斷盡煩惱空却身
心身心尚空根塵何有
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身等本空故名永寂。
諸相既。泯寂相現前擬將此心求證圓覺。此
病從寂觀中來。彼諸輪中皆云。寂滅及斷煩
惱。迷彼成此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 夫覺體靈明不唯寂
滅。今滅惑住寂。豈得相應。況圓覺者非動非
靜。雙融動靜。恒沙妙用無礙難思。住寂之心
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疏。與理相違故
言非也
説名爲病 三結明眞僞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將前四行自驗其心。
隨落一門則知是病。故言離者則知清淨。然
上四門皆是諸經觀讃。況前三觀具有斯文。
今此以爲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無觀
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窮善友圓意。
不究佛教圓文。纔悟一門之義。便不能久事
明師。纔見一經妙文。便不能廣窮聖意。但貪
單省執一爲圓。是以經文總訶爲病。若能四
皆通達不滯一門。即此四中並皆入道。雖然
作種種行。元來任運清閑。雖頓覺身心本空。
習起還須息滅。又須常冥覺體。不得取四爲
心。則自然休時非休。作時非作。故淨名云但
除其病而不除法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 即上所釋病除法在。
是正觀也。雖不取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懼
落四中便不建志立節
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復有聞斯四過離四。
又更生情便信胸襟別爲見解。故云邪觀。又
作是觀者離四也。他觀者取四也。問爲説簡
師之時求於離病之者。爲説學人自離四病。
若説師病者。何以問中別標其目。又結云作
是觀者等。若説學人病者。云何標云彼善知
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答二皆不異。既聞經
識病。須求離病之師。既事此師。即修離病之
行。然別釋之中。若師若徒病無別相。雖含二
意而無二途。解釋結文之中即須科簡。若
結行人即依前釋。若結簡師。師無四病即須
歸依。名爲正觀。若縱智別求。名爲邪觀。故
菩薩戒云。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
而實有徳。是故不得觀法師種姓。意云。但觀
病中離與不離。莫觀種姓貴之與賤。三辨事
師之心。此當答第三行何等行之問。故標云
欲修行者。結云如是修行。然且唯説事師更
無別行。故但作此科判以當修行。謂菩薩行
門本無定迹。隨當時事隨差別機。但令善事
明師。明師必自臨事指示。亦同善財於文殊
處發菩提心已聞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説。但
令親近善友矣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
善友事善知識 如善財南邁普賢西遊等
也。涅槃經説。是具足因縁故。故法句經説。善
知識如父母眼目脚足梯蹬衣食鎧繩藥
等。乃至云。善男子善知識有如是無量功徳。
是故我今教汝親近。大衆聞已擧聲號哭等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 夫善友度
人種種方便。師徒心契法意方傳。是以俯就
物機相親相近。愚者無識憍慢便生。慢既翳
心即不入道。故云應斷
若復遠離應斷瞋恨 或欲除慢或遇異縁。
相去相離便生瞋恨。云疏我親彼。説愛説憎
既一念瞋百萬障起。非論失道。亦墮三途。故
此令斷。論語云。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
之則不遜。遠之又怨。怨則此瞋恨也。不遜則
此憍慢也
現逆順境 遠離名逆。親近名順。又違情曰
逆。隨情曰順。故勝鬘云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應折伏者而折伏之。則佛法久住
猶如虚空 心無改易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 
結示同體悲智。所以然者。若不了善友及諸
衆生與己同體者。則雖知菩提可進。而不能
屈節事師。雖知薩埵可悲。而不能忘躯弘道。
故此示也
如此修行方入圓覺 結因成果。四名除病
之行。是答第四除去何病之問。文二。初明所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
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脱 自他憎愛前已
頻明。今復説者。是種子故。是入道微細病故。
由此種子難契圓明故。隨所聞法門。即生心
作意捨此取彼。憎妄愛眞難忘能所故後能
治云即除諸病。現行麁而易覺。種子細而難
明。故偏指也。後明能治文二。一等心觀人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
除諸病 七品行慈之中此當上怨。同上親
也。觀之既同應與上樂。二等心觀法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前既云
家父母無二。例此觀法應云涅槃生死不殊。
不殊則無自他憎愛。故知諸病秖由愛眞憎
妄見自見他故。不能久事師宗。但自生情起
行。今既斷斯種子。則諸病自除。所以觀人中
云即除諸病此云亦復如是。又此於諸法中
明自他憎愛。尤顯異於前段。前段不言法故。
五顯發心深廣。正答第五問也。文三。一總標
發心。二別明心相。三通結離邪。今初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
是言 諸佛因地皆發此心。依此願修方成
正覺。若無心願策引。所修行亦不成。二別明
心相。此同金剛經中具四心也。四心者。彼經
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今此文
二。文二合故。一廣大第一
盡於虚空一切衆生 廣大心也。彼云四生
九類。
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第一心也。彼云入於
無餘涅槃。各隨宗故。然菩薩發心皆無分劑。
等衆生界不擇怨親。普使修行同歸圓覺。虚
空衆生無有邊際。菩薩悲願亦復如然。由
發此願自熏成種。承此願力任運而化。不要
起心。三世諸佛悉同於此。若不爾者。即與二
乘無異。二常不顛倒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 常心也。我入覺時我
即圓覺。衆生亦爾何有取者。故天親云。自身
滅度無異衆生。故名常心。若見有衆生因我
入覺。即非常也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不顛倒心。故天親云。
遠離依止身見衆生等相。故無著云。已斷我
見得自行平等想。故信解自他平等。上來總
是彼經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若有我人等相
即非菩薩。三通結離邪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可知。偈中文五。全同
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且標擧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三也。長行達已同凡。此乃敬師如佛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四也。但諷前能治。以所治憎愛是犯戒
因。云未解脱亦違戒徳故。此云不犯及永淨

  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五也。此句長無此有。般涅槃之義。留對下佛
出現文以釋。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
得道之處名曰道場。謂於此處誓志剋期。加
功用行以求證入故名加行。下根修證者。謂
雖信解前法。而障重心浮。須入道場自爲制
勒。縁強境勝則功用有期。問此入道場但是
修前三觀。何得別爲大科。答觀行法門雖同。
修之方便有異。隨機施設故。故此文先結前
云。若在伽藍安處徒衆隨分思察。如我已説。
結已然後説道場儀式。故知別是一段矣
於是圓覺菩薩 義如前釋。文四初三之初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
跪叉手。而白佛言 正陳中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説淨覺種種方便。令
末世衆生有大増益 解之可知也。一請後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 躡慶前之文
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 擧所爲也。
下正請云
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間道場也
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爲首 問加行
惟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
 結請。下三唱倣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
衆生。汝今諦聽。當爲汝説。時圓覺菩薩奉教
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正説長行中二。
一答道場。二答加行。初中二。一結前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 正
法像法
若法末時
有諸衆生具大乘性 宿有聞熏
種也。不同唯識永簡餘性
信佛祕密大圓覺心 聞慧初開
欲修行者 菩提心發。上皆明當機也
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縁事故隨分思察如
我已説 指前普眼法門及三觀諸輪所説。
謂圓機菩薩不滯空閑。種種施爲作諸利益。
廣度群品。修學法門。隨其閑暇分中。則便思
察三觀。故言隨分。非謂見解未圓名爲隨分。
二正説文三。一道場期限。二限内修行。三誡
取邪正。今初
若復無有他事因縁 菩薩逢益即爲。遇縁
且赴。如法華中官事當行之類
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
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若無勝利。須建道場
克志加功以期聖果。則三期皆是自利。爲簡
利他故名無他事。亦可王賊命難名爲他事。
定三期者。過則情生疲厭。少則功行未圓故
量克三期亦無別義。然約三根配之。有其二
意。一約障盡難易配長期下根。中期中根。下
期上根。二約精進懈怠配者。即反於此。根有
利鈍期有遠近。對病設藥斯之謂歟
安置淨居 欲使内外清淨身心潔白事理稱
可。二限内修行文二。一明道場行相。二明遇
夏安居。初文二。一明隨相用心
若佛現在 對當會菩薩衆
當正思惟 明不假設像等。當知唯心無外
境界
若復滅後 對末世衆生
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
住之日 明設像之意。謂大師去世不覩眞
儀。設像諦觀引心入法。相即無相即見如來。
亦可想佛眞身常在不滅。若稱理説者。觀行
無間是佛現在。間斷之時是佛滅後。斷後復
作觀行思唯。是設像存想。今且依事行釋
也。次下明禮懺儀式
懸諸幡華 嚴持壇場也。備如方等經説
經三七日 去其久近。無別所表。方等經極
少七日。久則不遮。次下正明法事。準離垢慧
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讃
佛。三禮佛。四懺悔。五勸請。六隨喜。七迴向。
八發願。今略唯二。謂禮佛懺悔。然文雖略法
必具行。論中亦云。應當精勤禮佛懺悔勸請
隨喜迴向常不休息。得免諸障善根増長。華
嚴亦令禮敬稱讃供養懺悔等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 禮佛也。以名召體觀
而禮之。準勒那三藏禮佛觀門。優劣有七。一
我慢禮。二唱和禮。此二非儀。三恭敬禮。敬從
心發運於身口五輪著地。四無相禮。深入法
性離能所相。五起用禮。觀身與佛皆從縁起
如幻如影。普運身心遍禮一切。六内觀禮。但
禮身内法身眞佛不縁他佛。七實相禮。若内
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見佛可禮亦是邪
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名平等禮。故文殊云。
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等。然後四禮皆屬
觀行。謂第四空觀禮眞諦佛。入法之性故。五
假觀禮俗諦佛。從體起用故。六中觀禮第一
義諦佛。不計空色直見本覺眞性故。七則三
觀一心禮三諦一境佛。不取眞棄假泯絶無
寄故。今經既是隨相門中。且當第三第五禮
也。餘在下離相攝念中
求哀懺悔 具云懺摩。此云悔過。若別説者。
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其所懺法不
出惑業報等三障。今欲懺者須知展轉起由。
由無始不覺。起貪瞋癡發身口意。造一切業
受諸苦惱。懺有二意。若約責心三障倶懺。若
就所作唯懺惡業。惡業復有性罪遮罪。遮罪
依教作法懺之。性罪即須起行。起行有二。一
事行。如方等佛名經等。二理行。如淨名經觀
罪不在内外等。餘意如上
遇善境界 感應也。或見佛像。或覩光明。不
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墮群邪。故下
文云。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若天台
意。即與信等相應。名善境界
得心輕安 獲益也。身心調暢輕利安和。神
爽氣清支體柔潤。二明離相用心
過三七日
一向攝念 亦名會縁入實。謂
初以塵心麁重。令託勝相爲縁。相既皆虚誠
宜入實。攝念者。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
坐正意。乃至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
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然論與經皆先
以禮懺等。除惑業之濁。次以正念攝馳散之
動。空而又寂。方能現佛之像。二明遇夏安
居。文三。一標異聲聞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
 然建道場。或在伽藍。或於餘處。期限未滿夏
首已臨。入衆安居則乖誓約。作念結夏又雜
觀心。道場中人由此疑惑。如來遠念故爲辨
明。爲俗乖律即非。因大廢小無失。故決定毘
尼經云。持聲聞戒是破菩薩戒。持菩薩戒是
破聲聞戒
心離聲聞 大小不同。次即下説
不假徒衆 不必六和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 言在下也。
二正陳
我比丘 梵語也。此含三義故存梵不譯。一
怖魔。二乞士。三淨戒
比丘尼 尼女也。女比丘
優婆塞優婆夷 此云近事男近事女。謂親
近比丘比丘尼而承事故。即三歸五戒之士
女也。小乘局於二衆。大乘道俗倶霑
某甲 各稱其名
踞居菩薩乘 簡羊鹿車
修寂滅行 簡四諦行
同入清淨實相住持 簡事相住持
以大圓覺爲我伽藍 此云衆園。園是衆居
處故。圓覺則萬徳所依。以八識海澄流注寂
滅。體遍法界故得名大。於四智中則圓鏡也
身心安居 身即五識。依色根所發故。心即
意識。以五識取塵意識分別熏動心海波浪
從生故不名安。今意無分別。五不妄縁識浪
永寂與體一如。故名安也。身安故即成所作
智。心安故則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此以四惑相應妄計頼耶爲自内
我。於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見。今既所縁性寂。
能縁七識自如。如性皆同。故平等矣
涅槃自性無繋屬故 爲簡二乘計著方處。
今順法性故無所屬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
薩。三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縁故。
不繋徒衆 小大安居略有八異。一所依異。
別界圓覺。二假實異。定實示現。三住持異。事
相實相。四結安異。對首作法獨自稱名。五成
安異。身不出界心不起念。六失安異。身出越
界念起背本。七還界異。身不逾時及界。念不
間斷而覺八所期異。阿羅漢果無上菩提。有
此八異。故云不依及爲修等。大因縁者。不拘
小節之意也。三結示休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
無礙 道場三期已滿。小乘夏限未終。以本
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隨往無礙。三誡取邪證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三
期者 指前行人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總標加行中
所證之境。誡其邪謬。謂信解行證雖階級不
同。而所信乃至所證之法元來不異。謂解則
解其所信。修則修其所解。證則證其所修。今
明證得境界。若非本所信等法即不應取。二
答加行文三。一別修三觀。二遍修三觀。三互
修三觀。初文二。一別釋。二總結。初中三。一
靜觀。二幻觀。三寂觀。初中又三。一修觀成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
思念 義如上釋
靜極便覺 超動靜相圓覺顯現。如前從空
入中也
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 釋上靜相
自他普遍。遍靜雖無先後。約行人趣入故。
從陜至寛
覺亦如是 例於靜也。應云如是初覺從於
一身至一世界。靜即是體是定。覺即是慧是
用。初觀成不見自身之相。名一身靜。以身靜
時當體是覺。名一身覺。世界亦然。二起功用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
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 知衆生念者。
世界既全成覺。衆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
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
百千世界亦復如是 類此可解。説則以一
例多。覺發則同時已遍。三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文義倶同上
也。二幻觀文二。一明正觀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
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
修行勤苦三昧 前至靜觀不假外縁。大起
幻門中須憑聖境。前威徳段中圓説。故約大
悲化生。今道場之内且自克修。故約大智求
佛。亦可諸佛菩薩必以大悲爲本。但依佛菩
薩種種之門。自然具大悲也。道場之内且學
悲心。限滿對縁即將化用。漸次者前至靜歸
體功則頓現。今隨差別之相故應漸次。所以
前有起於功用。今則無文。是斯意也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願者。希求欲樂之義。
衆生無始已來。念念希欲五塵之境。今已了
悟。故發心念念希欲悲智六度等境。熏心成
習故云種也。二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同上。三寂
觀文三。一修觀成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 此
有二意。一者先用數息觀門。治諸覺觀漸入
妙境。然修出入息者。有六妙門。謂一數。二
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或依次第。或隨便
宜。廣如疏釋。二者即下所知生滅心念。便是
數門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由前心息相
依息調心淨。故了知心中生住異滅。麁細妄
念本末分齊頭緒數量。謂生滅各一。住四。異
二。經無異字者。或脱或略。義必具有。據論所
説十信凡夫覺滅相。三賢覺異相。十地覺住
相。位滿覺生相。覺生相者。動念都盡唯一心
在。故論云。心無初相。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
念。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乃至皆
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釋曰。既云動念
都盡本來平等同於一覺。正當此門絶待中
觀。問文無無念之言。如何同此。答三觀體用
文在前章。今此但明修之方便。彼有絶待之
念。又有寂滅之文。由是科云靈心絶待。絶待
無念一覺靈心豈非同邪。是知絶念之慧。方
能了知生住滅念。故於此觀明之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初則宴坐照見。後則行住皆知。知即無患。譬
如妖魅所欲著人。若知其名自然消滅。涅槃
云。如人覺知是賊。賊無能爲。二起功用
漸次増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
如目覩所受用物 淨身是圓覺自體。世界
本在其中。觀行成就全合靈源。如雨滴數固
宜本分。非唯雨滴萬物皆然。擧一例諸。且標
雨滴。凡夫之類迷此眞心。隨念所知。故無其
用。三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文義準前。
二總結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前問云。三種淨觀以
何爲首。故具答已結云。是名等也。即知前段
三觀諸輪雖具釋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明。二
遍修三觀
若諸衆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
現于世 如來本所示生。秖縁勸物修習。今
三觀既修則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已名佛出。
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爲佛出。然前離四病。
云證覺般涅槃。今修三觀名如來出世。今以
出世涅槃相對而釋。有其二門。一約實義。二
約對機。實義有三。一縁起即空之眞諦。則非
出非般。故大經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
二眞如縁起之俗諦。則念念處處而出現。念
念處處而涅槃。大經又云。菩薩應知。自心念
念常有佛成正覺。如自心一切衆生心亦復
如是。即念念也。又云。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
佛身。即處處也。涅槃者。即如上遍一切處出
現之佛身。既是縁起有爲之相。念念即生即
滅四相同時。今以生生即滅。爲念念處處而
般涅槃。三約第一義諦。即常住世常涅槃。謂
寂而常照爲住世。照而常寂爲涅槃。對機者。
機縁感則菩提樹下而出現。機縁盡則雙林
樹間而涅槃。故大經云。佛子諸佛如來爲令
衆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衆生生戀慕
故。示現涅槃。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淨水器中
等。對今經意配釋可知。然此三觀雖各有證
相。理實遍修方契圓覺。如前文説。三互修三
觀文三。一明修觀不成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下中之下力不遂心。二令懺除惑業
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
妒諂曲求勝上心 重發誓願決心欲證。加
功勵志懺業斷惑。論中亦云。若人修行信心。
以從先世罪業衆多障礙。應當勇猛禮懺等。
三令隨便互修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
不放捨漸次求證 有人色相所礙。空靜之
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復有
執定實色。礙於心識難修幻觀。先知其體本
無而不妨覩相。方成假幻。復有修中難成絶
待。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而假無空。空
假倶無絶於對待。方成寂滅。又有人直見心
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但從
性現故假。無別所現故空。先後綺互如諸輪
説。偈讃中二。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期限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限内修行
  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誡取邪證
  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
邪明數門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
 互修結前及安居之法。長有偈無。佛境出
現長先偈後。餘但文略耳
大文第三流通分。謂正宗之分法義已周。欲
使廣益他方遠霑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故
有此分。都無人傳是不流。流則不住不滯。傳
之遇其障難是不通。通則不壅不塞。文五。一
慶聞深法請問流通。二讃許佇聽交感流通。三
依問宣説内護流通。四禀命加衞外護流通。
五時衆受持總結流通。初文三段同上。今初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
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可知。
二正陳中二。一慶聞所詮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
不思議事 近慶道場遠該一部。二請問能詮
世尊。此大乘教 然正宗分中但問所詮法
義。法義雖已圓備。凡心難可任侍。聞時
會分明。過後恐還遺忘。事須持教以教貫穿。
文既不遺。隨文解義。依義起觀。方成眞正修
行。故此問經教也
名字何等 解義先須識名。迷名於義不了
云何奉持 前雖已説持法。今問持教
衆生修習得何功徳 依理修行證聖。已知
功徳無邊。受持名教。恐無利益故問
云何使我護持經人 使我諸菩薩等於末世
中云何衞護受持此經之人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十法行也。若人一向
於此了義經教。供養寫施聽受讀誦説釋思
修。如是分布流傳。未審此人智慧功徳畢竟
至何位地。下三唱倣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
如是經教功徳名字。汝今諦聽。當爲汝説。時
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三依問宣説文二。初且標能説能護之人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説
 説此經佛既是眞身。眞身無礙塵沙同體。故
一説即是多説。華嚴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
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又不了義經
則隨方有説不説。了義之教無佛不譚。如華
嚴云。我不見有佛國土一説此經等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亦如華嚴經云。我等
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
者皆悉得聞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
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於此若解則諸
教煥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眼目。二正
答所説所護之法文五。一答名字。二答所至。
三答奉持。四答功徳。五答護持。今初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脩多羅了
義 經有五名。二名已釋
亦名祕密王三昧 非器不聞名祕。隨器異
聞名密。三昧之名其數無量。圓覺三昧是彼
根源。故稱王也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極證之處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如來藏即圓覺在纒
之名。妄不能變名爲自性。隨縁起妄名爲差
別。又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即是差別
汝當奉持 勅令依此名義而持。謂已悟者
文性離而持法。未悟者無離文而持義。是奉
持之相也。然答奉持之問者。若以文顯。則不
妨。因説經名承其文勢便於此答。若以義求。
則在後頓漸門中。二答所至文二。一標行所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
宣説 前云是諸衆生清淨覺地。又説無明
貪愛四相四病。今云唯顯如來境界者。下句
自釋。唯佛能説。故説無明等皆無所有正是
佛境。佛境若不顯現。衆生豈得皆空。生若不
空豈徹覺地。故華嚴信位即佛境甚深。雖智
知殊。皆佛境界。是此意也。二依修所至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 十法行

漸次増進至於佛地 由經唯顯佛境故。修
之必至佛地。三答奉持文二一法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
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宗是頓教。事具
漸門。既頓漸倶收。則遲速皆益。入與不入總
可留心。故正宗中分上中下。二喩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謂漸教則乖頓教。頓
門必具漸門
乃至蚊虻 此喩二乘受持
及阿脩羅 此喩菩薩受持
飮其水者皆得充滿 大海有無量之水。飮
之則量腹少多。圓覺有無邊法門。受之則隨
器頓漸。四答功徳文三。一以施寶校量顯聞
經勝。意明其福。以福校量故。二以度人校量
顯説經勝。意明其智。非智不能度人故。又聞
者假令不解。亦生其福。説者必無不解。故唯
智也。三以宿因反驗。顯信經勝雙明福智。初
中二。初擧劣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
世界。以用布施 積福可知。二顯勝
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如金剛經校
量文例。謂世珍盈刹。能爲漏果之資。妙法一
言必獲菩提之報。二以度人校量者。謂前以
劣福顯勝福。此以劣智顯勝智。文二。初擧劣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
漢果 積徳可知。二顯勝
不如有人宣説此經。分別半偈 凡全偈者。
所謂四句。句有二種。謂文句義句。若約文句。
即兩句爲半偈。若約義句。即説一切法本來
空寂。是半偈也。顯空體不空方爲全偈。或無
常眞常爲半及全。三以宿因顯信經勝。雙明
福智者。經文自顯文二。一明聞信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二
驗宿因文二。一反顯
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 二順

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
此經教 亦如金剛文勢。然此宗信者。必是
即解之信。信該果海不是小縁。故驗宿因。亦
非聊爾人耳。五答護持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爲令惡魔及
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問云何護
持。今答意云。但莫令惡魔外道惱身心者。即
是護持。然惱身心倶通魔外。若以義配者。外
道以邪智惑人令疑。是惱心也。魔以神力令
種種不安。乃至病等。是惱身也。故經説。衆魔
者樂生死。外道者著諸見等。二事皆令初心
行人退屈。實藉護持。四禀命外護文三。一力
士衆
爾時會中有火首 首頭也。頭有火焔故
金剛 執此杵故。若取名者云露肩神
摧碎金剛尼藍婆 未詳唐語
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層。即從座起。頂禮
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
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
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
衆。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此神初發心時常
發大願。願爲力士護修行人
其家 在家衆也
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 凡發大心多有障
難。障難多種略擧災病。故云乃至也。今由神
護一切皆除
財寶豐足 修道資縁也。不必富奢方名豐
足。故次但云
常不乏少 不乏少故。進趣妙門不退屈也。
二天王衆
爾時大梵王 別指初禪王娑婆世界主
二十八天王 總指三界
并須彌山王 別名帝釋
護國天王等 別顯四王。別標三類者。以梵
與釋諸佛轉法輪時皆爲請主護世持國使災
害不生故。於總列之外而更別明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
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正明護持三鬼王衆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亦云鳩槃茶。
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於林野。管
諸鬼衆。故號爲王。來至道場而爲上首
與十萬鬼王 其數十萬。一一若斯。依附深
山或居巖穴。其形可畏通變極多。不屬人天。
住居鬼趣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我
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衞令不退屈 無
障難故不退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 一由旬則四十里。一
云十六里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碎鬼神境界者。護佛菩提心故。五時衆受持
佛説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
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説皆大
歡喜。信受奉行 文殊所問經説。有三種義
歡喜奉行。一説者清淨。不爲取著名利所染
故。二所説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
淨。即説益也
  自惟無始迷心海  曠劫漂沈生死波
塵沙諸佛出人中  浮木盲龜難値遇
何幸此身逢了教  千重疑滯類冰消
尋思累世積聞熏  慚愧多生善知識
上士慈悲哀末世  始終次第爲諮詢
能仁應感稱心源  本末無遮頓演説
已採群筌扣眞寂  隨應聖旨解斯文
普回功徳向衆生  同入神通大光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


圭峰定慧禪師遙禀清涼國師書
  宗密慶以天幸竊禀
和尚華嚴疏文。雖乖禮足且解生焉。宗密恨以
累有事故。不獲早赴起居。下情伏増惶懼。既
未繋目。敢自陳心。若不粗述本縁。寧表誠素。
欲書實語。恐塵涜視聽。進退無已。伏惟照恕
幸甚。宗密本巴江一賤士。志好道而不好藝。
縱游藝而必欲根乎道。自齠年洎弱冠。雖則
詩書是業。毎覺無歸。而復傍求釋宗。薄似有
寄。決知業縁之報。如影響應乎形聲。遂止葷
茹。考經論。親禪徳。狎名僧。莊居屡置法筵。
素服濫嘗覆講。但以學虧極教。悟匪圓宗。不
造心源。惑情宛在。後遇遂州大雲寺圓和尚
法門。即荷澤之裔也。言下相契師資道合。一
心皎如萬徳斯備。既知世業事藝本不相關。
方始落&MT03252;披緇服勤敬事。習氣損之又損。覺
智百錬百精。然於身心因果。猶懷漠漠。色空
之理。未即於心。遂屡咨參方蒙授與。終南大
師華嚴法界觀門。佛法寶藏。從此頓彰。同志
四人琢磨數載。一句中理論則通宵未休。一
事中義旨則塵沙莫算。達水常濕寧疑波湛之
殊。悟鏡恒明不驚影像之變。淨刹穢土非壞
非成。諸佛衆生何起何滅。由是念包三世同
時互促互延塵與十方。全體相即相入多生。
謬計反覆枉受於沈淪。今日正觀始覺元同
于大用。然後所顯境界。離情則隨照分明能
詮大經。配文則難爲通會。章句浩博因果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