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光明經文句 (No. 1785_ 智顗智顗録 ) in Vol. 39

[First] [Prev]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化他*也。怨結者。四住是二乘怨結。五住是
菩薩怨結。魔爲煩惱主。伐樹去根。化物須降
主。若不降魔化道不暢。降魔之法須用神通。
譬如勝怨。乃可爲勇。非法王不壞。法王勝
者。是時化道得立爾。竪法幢者。法幢三
昧也。高出衆行爲衆行之望。如兵望麾也。
三徳不縱不横。故言微妙。從度諸衆生下七
行是四弘誓願化他。雖復成果本願未休。
故言四弘益物。亦*名四諦益物。四弘是誓
願之心。四諦是所縁之境也。度諸衆生是
初弘誓。亦是未度苦諦令度苦諦也。從煩惱
然一行是第二弘誓。亦是未斷集諦令斷
集諦也。從我以甘露下一行是第四弘誓。
亦是未證滅諦令證滅諦也。從於無量劫下
四行是第弘誓。亦是未安道諦令安道
諦也。此中指檀爲四諦。檀對於慳慳貪自
蔽是集。集業招果是苦。檀能破慳是道。慳
滅是滅諦。無量劫者積功高也。遵修諸行者
攝法廣也。論云。檀義攝於六云云捨身命財
與後際等。得不壞常住名波羅蜜。竪高横廣
故言遵條諸行也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四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五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   録 
  釋四天王品
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
彌。東黄金埵王名提頭頼吒。此翻持國。領
乾闥婆富單那。南琉璃埵王名毘留勒叉。此
翻増長。領鳩槃茶薜茘多。西白銀埵王名
毘留博叉。此*翻雜語。領毘舍闍毒龍。北水
精埵王名毘沙門。此翻多聞。領夜叉羅刹。
此四王聞經歡喜。各領五百眷屬。發誓護經。
從此標章故稱四天王品。觀心釋者。東集南
苦西道北滅。四諦理是四天。觀四諦智爲四
王。護四諦境名護國。護心數是護衆生。世
者他也。爲他説心敷名護他衆生。八部者。
苦諦下有利鈍見思。法華指此爲鬼神。乃至
滅諦下亦有見思。是爲八部也。若不照四諦
理。見思二惑侵害心王毀損境界。心王亡境
國敗。心數人民迸散。境智倶爲鬼神所惱。
能觀苦集控作見思。則國安民寧。能爲他
説四諦。是護他國土。遮彼見思使得安樂。
是爲觀心護世四天王也。此下十三品是流
通段。佛慈季末。使邪惡不翳於正眞。經王不
壅於來代。有縁之者得正聞正聽。故曰流
通。凡爲七意。四天王至散脂。明天王發誓
勸奬人王弘宣此經。正論善集明人王弘經
天王祐助。亦是示住日弘經方軌。鬼神品明
聽經功徳天神地祇若河若海菩提薩埵咸守
衞之。授記品證聽經功徳之不虚。除病流水
引昔聽經之功徳。證今護持之非謬。捨身品
引昔行經不惜躯命。誡勸師弟勿吝法財。
讃佛品明諸菩薩稱揚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
云云天王發誓又爲五。四王以天力擁護
請者。大辯品以辯充益説者。功徳天品誓以
資財潤請者説者。地神品誓以地味膏腴
請處説處。散脂品誓以威武摧外敵壤内難
安於請説聽等也。又天王護其國。大辯護
其師。功徳護其衆。地神護其地。散脂禳其
災。令經法大行也云云天王品者有六
番問答。即爲六段。第一白佛述有護國之能。
第二白佛述其護國之事。第三白佛示其
模。第四白佛要其法利。第五白佛雙述興衰。
第六白佛説偈頌徳。初番爲二。一白佛二佛
述成。白佛又二。一經家敍。二正白佛。敍敬
如文。正白佛文爲二。一歎經二述能護。諸天
信法有力。是故歎經。欲得經弘述其能護。
歎經爲三。從是金光明下歎經體。從莊嚴菩
薩下歎經宗。從此經能照下歎經用。正説乃
多歎三則略攝於廣也。法性之理佛所護念。
文詮此理故言經王。既言經王。知是歎體。
約體修行。能令菩薩具二莊嚴成於極果。既
言莊嚴。知是歎宗。世天淨天義天皆宗仰極
地。施三業供養。恭敬是身。歡喜是意。讃歎
是口。又下從地獄上至菩薩。無明未盡通有
熱惱。此經能除如月清涼。知是歎用云云
世尊是金光明下是第二述能護國。文爲二。
一内以法護國。二外以策護國。法護國又
四。一護國之由。二以法護國。三以天黨護
國。四以天眼護國。護國由者。由聞此經獲
於四益。身益光明。力益勇猛。心益増進。徳益
尊嚴。理獲二益。謂法身慧命皆得増長。由國
弘經致斯法潤。寧得不護。述所以者。此義正
與觀心相應。以四諦智護四諦境。即是修行
正法。以四諦智導諸心數。使諸心數不行。故
名行般若波羅蜜。即是能説正法。内有如此
護國所以。名護世王正治國土爾。帥黨護
國者。此亦與觀心相應。心王*帥心數黨。降
伏見思利純諸使。如諸天王共眷屬遮諸惡
鬼。如轉輪王與七寶千子有所至處四方歸
徳。四王共五百所臨之地。何惡不除邪。用天
眼護國者。以報得天眼徹視。無幽不燭。防
萌杜漸。何惡不除邪。二從若此國土有諸衰
耗下是智策護國。令内外因縁和合。文爲三。
一若王國多災。種種艱難謂兵饑疾者。我以
智策勸法師往。或威神勸往。或現形勸往。或
降夢勸往。法師若往廣宣此經。如日出朝陽
雰霧自歇。此勸外縁也。次王心無智照災承
闇入。若有明慧變怪不生。師既秉法來儀。王
須專心聽受。王若勤聽天亦勤護。所以加於
可加護於可護。一人有慶頼及萬方。王身與
國安隱無患。此内因也。若外雖有弘法人王
内心不殷重。則不和合不能禳災也。二者王
無惠施則寡於福祿。如不勤田倉廚少穀。勸
王傾財供給四衆。四衆得安福資於王。擧國
眷屬一切無患。此内外因縁和合。能致豐年
流衍云云三者王身無先王之徳行臣民不從。
口無先王之法言隣國不詠今勸王三業。供
養恭敬是身業。尊重是意業。讃歎是口業。夫
高以下爲基。辯以訥爲師。屈尊敬卑功亦大
矣。以天威力使隣國遙崇。羽檄稱讃歌詠羨
慕。三業顒顒。上之化下如風之靡草。隣
既然。國人牛馬草葉無不低迴内向。此則
能讃所讃因縁和合。頌聲溢於隣國云云經文
分明尋之可見。次佛述成文爲二。初合述歎
經。二述其能護國。四王初歎經説既合理。佛
述而成之。成其上體宗用三歎。故言佛
述。善哉善哉。其上總歎一教。佛述成其遍讃
百千諸佛。諸佛從是法生。故擧多讃成於一
也。從於諸佛所下述成其能護國。又爲二。
初述以法護國。二述以智眼護國。法護國有
四。佛皆述成。上明護國之由由聞經得益。佛
述今益良由先種。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
二心前心難。是故敬禮初發心。此擧前以
成後述後以顯前。從説於正法下述其以法
世。上云能説能行所以名爲護世。佛亦
述成能説能行。得名護世云云從汝等今
日下超述其天眼護國。小不次第於義無失。
上云以淨天眼過於人眼。佛述長夜利益。夫
天眼夜照不假日光。故言長夜也。從汝等四
王及諸眷屬下追述其天黨護國。上直言護
國。佛今加讃是護三世諸佛正法也。從汝
等四王及餘天衆下述其智眼和合護國。上
云請法師入境禳惡。此功歸己能却修羅之
陣。汝勸王聽經供給四衆。佛述其内智外
福。實是消伏諸苦能致安樂。如文云云第二
番白佛述護國之事。文爲二。一白佛。二佛
述成。白佛又二。一是經流布之處。其王自
能頂受。又供給四衆者。我及眷屬誓當
形令其顯益。二者惡隣興兵侵斥善國。我
當隱形起諸怖懅。種種難起。令其軍兵顯然
退散。尚不擾邊。況能懷中云云次佛述成
以爲二。從爾時佛讃下至無鬥訟之事
是述成初意。其上隱形護國欲使經弘。佛述
隱形是護三寶。我是佛寶。修習菩提是法寶。
諸王無鬥訟是僧寶。述其護一而能成三也。
從四王當知此閻浮提下是述成後意。
以天威懅之天力退之。似若憎惡愛善。佛
勸慈心平等向之。爲惡者自懅。爲善者自
豫。非薄惡而厚善。成其懅退之意也。又勸
諸國各守本業。住境自樂勿起貪企。諸王
和則民無夭。法興盛則熏諸天。佛告帝釋。
鬥諍因縁人天損減。善能慈和天下。非止供
養於我。則是供養三世如來。非止安於一王。
遍安諸王。非止安於一國。遍安一切。故以
慈和述成第二意也云云第三白佛示人王
軌模。文爲二。一出其願欲。二示其軌模。願
欲有六。一欲安己身。二欲安妻子。三欲安宮
殿。四欲王領殊勝。五欲攝諸福徳。六欲國
無憂苦。六願如文。從世尊如是人王下是第
二示其*軌模。雖不次第六數足。上欲安身。
今示莫放逸。制心則身安也。上欲安宮殿。
今示嚴法堂。旛蓋映於上香華麗於下。三
寶受用則柏梁無災。上欲王領殊勝。今示
洗沐香塗敦恭去慢。一身敬於此八紘休於
彼。上欲攝取福聚。今示正念聽經。正念聽經
能致無量功徳。天神竭其力覆。地神竭其
力載。鬼神竭其力護。臣民竭其力愛。上欲安
妻子。今示和顏與語。勸其興福。内外修善感
益事多。上欲得國無憂苦。今示應自喜慶
自勵忘疲倍作利益。一人既悦則四海謐然。
此之謂也。次佛述成文爲二。先述成六方法。
次述成六願欲。四王約六事。又所説少止
在現世。佛約一事而所益多。超無量世。倍述
成之。從佛告四王下秖弘經聽經。即是述
成安身方法。上直示心不放逸。今加示羽儀
出宮迎候歩歩値那由他佛。方法既倍體亦
彌安。從復得超越爾許劫難者。述成安國方
法。上止一世無憂苦。今則超爾許生死之難。
從復於來世對受輪王者。述成安妻子方法。
輪王有玉女千子悉無怨對。爾許劫中妻子
常安也。從亦得如是現世自在之力者。述成
上安於王領方法也。從常得最勝七寶宮殿
者。述成上安於宮殿方法也。從在在生處訖
具足無量福聚。述成其上攝福方法也。從
等四王下述成其六種願欲。從四王下至
不退轉。述成上願安身。從己爲得値至畢三
惡道苦。述成上安國。從我今已種輪王釋梵
之因。述成上願安妻子。從已種無邊善根下
述成上欲攝福聚。從後宮宮宅無諸凶衰。述
成上願安宮殿。從國土無有他方怨刺。述成
上王領第一。從汝*等四王下更總結成六法
六願。皆令具足者。若能屈己迎侯至心聽法。
即是六願六法。又迴利施天。亦即能令六願
六法成就滿足也。第四白佛要其人王施善。
此由第三段末。文爲二。一白佛。二佛述成。
白佛又二。一人王運心。二天宮相現。人王心
存至典。是故香作金光。迴施必得。是故天宮
相現。香至天宮龍宮鬼神等宮。總至三法界
爾。觀心解者。以智慧火然實相香。起戒定
慧煙。實相是眞法。故言金光。戒慧與理冥。
故徹照無礙也云云次佛述成文爲二。先述
香光非但至天宮等三法界。遍至百億諸宮。
又至恒沙佛上。總而言之。遍至十法界也。
從諸佛世尊聞是香氣下述成人王運善奉
施諸天爲諸佛所讃。先讃因成。次讃果滿。如
文。第五白佛雙擧興衰。文爲二。一白佛。二
佛述成。白佛又爲三。初從白佛至諸惡災患
悉令消滅。是第一擧興勸。從若有人王心生
捨離至善神遠離生如是等無量惡事。是第
二擧衰勸。從世尊人王欲自護及王國土。是
第三正勸。擧興勸爲四。一人王弘經則四天
隱形聽受。二非但四王聽受。釋梵八部皆集
聽受。三以是人王爲善法知識。四既得法利
護國彌勤。皆如文。次擧衰勸亦四。一王不
弘經天失甘露則威勢減少。二釋梵舊神並
遠捨。三惡鬼亂行災毒競起。四展轉結
災。災何故起。惡鬼亂行。鬼何故行。天神
捨離。天何故捨。不聞法食。何故無法食。王
不弘經。如文。三正勸爲六。一欲得現利故
必定聽。二天欣法食故*必定聽。三出過三
故定聽。三論者。四韋陀論説梵事。毘伽
羅論説十善事。僧佉衞世師勒沙婆論。説學
通事云云四始終得*益。成就菩提。故*必定
聽。五教主勝於釋梵。故必定聽。六諸法之
本故*必定聽。皆如文。次佛述成文爲二。
初番述成擧興勸。不弘則衰無可述成。又
解云。前番則兩述成而與安樂。是述成擧
興勸滅其衰患。是述成擧衰勸。從若有人能
於人天中作大佛事者。述成正勸云云第六
白佛文爲三。一説偈歎。二佛以偈答。三歡喜
發誓。偈歎有八行半。文爲三。初一行歎三
身。次五行半歎身相。次二行結歎。夫三身
有通別。依文是別。空是法身。日是報身。月
是應身。通意者。空是法身。日是報身。水日是
應身。空是法身。月是報身。水月是應身。空是
法身。日中空是報身。水中空是應身。月亦如
是。依結歎文。空是法身。月是報身。水月是應
身。空是法身。日是報身。焔是應身。化法是法
身。化主是報身。化事是應身。雖復別説義則
通融。故文云。無有障礙。即通意也。歎身相文
爲五。初一行歎上兩相。謂目與齒。次一行
半歎智斷兩徳。謂智三昧。次兩行歎下兩
相。謂平與網。次兩句絶言歎。謂不可思議。
次兩句結歎。夫相好不獨在應身。報法亦通。
莊嚴父母生身者應相好也。莊嚴尊恃身者
報相好也。莊嚴法門者法身相好也。此中
歎智斷。即法身相好也。文云無有障礙者。
非獨歎一身相也。偈初標佛月。今先結
月爲三身。次結三身通融。故言無有障礙。
次結佛日故言如焔。次結佛化身即是四身
義。故言如化。皆具三身四身。則是無障礙也。
結竟即禮。禮於佛月。亦是禮佛日佛化也。品
初歎經。歎體宗用。品後讃佛。辭異義同。佛眞
法身即是體。佛月清淨即是宗。應現水月即
是用。天王天辯其妙若此也。問空譬法身。
月譬報身。空爲作月不作月。空若作月。月非
空作。空不作月。月那依空。答空不作月。亦不
作非月。月非月必依於空。法不作報。亦不
作非報。報非報必依於法。又問法不作報非
報。報非報必依於法者。亦應月不作影。亦
不作非影。影非影必依於月者。月亦是法身
耶。答智與法冥。法是法界智亦如法界云云
又並影不作動與不動。動不動必依於水。水
亦是法界耶。答動不動譬機。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譬法界亦是無妨。又淨度三昧
云。衆生亦度佛。若無機感佛不出世。亦不
能得成三菩提。出世菩提皆由衆生。機爲法
界。此義成也。佛答二十四行半偈天王所以
讃佛者。佛能説法故也。法王所以讃法者。
法能成佛故也。般若云。我初成道觀誰可
敬可讃無過於法。法能成立一切凡聖。故
佛讃法以答天王。文爲三。初一行歎經體答
其法身。次一行歎經宗答其報身。次二十二
行半歎經用答其應身。悉如文。三四王歡喜
發誓如文
  釋大辯品
辯有四種。小辯無量辯雙辯大辯。無漏法名
小辯。恒沙法名無量辯。備二種名雙辯。雙
非雙照名大辯。此天住智慧莊嚴法門自住
大辯。以自在力爲悦衆生故隨説一辯若二若
三若四。故名大辯。爲宜衆生故若授一辯若
二若三若四。宜而立之故名大辯。爲對衆生
故或對一辯若二若三若四。對而治之故名
大辯。爲悟衆生故若悟一辯若二若三若四。
一悟一切悟而開發之。故名大辯。對佛發願。
以大辯加於説者。故稱大辯品。文爲三。一
從白佛下以大辯力加益法師。二從若有衆
於百千下以感應力加於化道。三從復令
無量下以行力加於聽者。初加法師以樂説
辯才。莊嚴次第是辭辯。大智是義辯。總持是
法辯。若有衆生下加化道流布不絶。加其
能化之道。無人無所化。無道無能化。因縁
和合化道不絶也。從復令無量下是加聽衆
兩益。聞經至不退轉是加因益。必定得菩提
是加果益。文言雖略誓願甚深。爲益大矣
  釋功徳天品
此天住福徳莊嚴法門攝一切法。而以功徳
爲首。故言功徳天。又能與説者所須無所乏
少。故名功徳天。又令説者晝夜思惟是經深
義。故名功徳天。又令聽者速成菩提。具此
衆義故名功徳天品。此是天王護經第三意。
福資請説及以聽者。文爲六。一從白佛下發
誓四事資給法師。二從我已於過去下明
徳之由。三從若有人能稱下勸示行法。文
中有略示廣示云云四從我於爾時如一念頃
下誓臨影響。五從若能以已所作迴施我
下要求同行。六從應當禮下別示歸敬。悉如

  *釋堅牢地神品
上諸天或住善權方便道。爲衆生法父。此天
住善實智度道。爲衆生法母。一義也。譬如陰
陽覆載草木。智度養育出生衆善。二義也。
餘度各有所主未亡未泯。實智照了無相無
名。三義也。餘度有等有上。智度無等無上是
究竟度。四義也。智度法門常無改變。義曰
堅牢常也。能荷樂也。能生淨也。名之爲地。
徳力自在我也。稱之爲神。從此等法門故名
堅牢地神品。此品是天王護法第四意。翻
涌地味資益請説聽等地也。文爲三。一從
白佛下誓*涌地味利益行者。二從爾時佛告
下如來述成。三從爾時地神下發誓弘經。初
涌*地味文爲三。從初白佛下明己身利益。
凡約八事展轉増長。由聞法故法味増長。法
味増長故氣力増長。氣力増長故翻地味増
長。地味増長故諸物増長。諸物増長故衆生
五果増長。五果増長故修行増長。修行増長
故供養増長。供養増長故弘通増長。悉如文。
從何以故世尊下明眷屬利益。是經力増長。
凡約五事展轉増長。以經力故我眷屬増長。
眷屬増長故地味増長。地味増長故諸物増
長。諸物増長故衆生快樂増長。快樂増長故
依報皆具足。具足亦名増長。從世尊是諸
衆生下名報恩増長。凡約六事展轉増長。以
知我恩故專聽増長。專聽増長故功徳増長。
功徳増長故教他増長。教他増長故地味増
長。地味増長故受樂増長。受樂増長故信
施増長。悉如文。二佛述成文爲二。一約聞
經展轉増長。從人世至天世。從天世至出世。
日夜即受不可思議快樂。即出世樂也。地
神所説止是今世増長。如來述成文雖略意
極長遠。二述成供養増長。從人世至天世。從
天世至出世。長遠之義準前可知云云三發誓
護經。文爲三。一誓護説法者。二誓護化道不
絶。三誓護聽法者。如文
  ◎釋散脂鬼神品
具存梵音。應言散脂修摩。此翻爲密。密有
四義。謂名密行密智密理密云云蓋北方天
王大將。餘三方各有。東方名樂欲。南方名
檀帝。西方名善現。各有五百眷屬。管領二十
八部。孔雀王經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則二
十四部。四維各一部。合爲二十八部。又説者
云。一方有五部。謂地水火風空。四方有二
十部。足四王所領八部。是爲二十八部。巡
遊世間賞善罰惡。皆爲散脂所管。聞經歡喜
發誓護於説者聽者。從能護人受名。故言散
云云文爲四。一從白佛下發誓護持。二從
何因縁下述有能護之徳。三從散脂大將下
誓以智力克益説者。四歸敬本師。初段有經
家敍。正發誓。悉如文。述徳又爲三。初標次述
後結。標如文。述又爲三。初五句述智。次五句
述境。次五句述正。三番稱世尊。知是三種
意也。神既名密。述名顯徳。應談密義。智若淺
深階級次第不名爲密。即一智一切智。一切
智一智。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者。斯是智
密。若得此意。五句一句。一句五句。非一非
五。而一而五。唯數唯密。而若境可以智知可
以口説者。境則非密。不可智知不可識識。不
可以名名不可以言説。是名不可思議密境
也。而約五數議密者。例前可知也。若對邪
道明正道待邊説中。此正非正此中非中。皆
非是密。即邪而正即邊而中。邪正中邊無二無
別者。乃名爲密。思益云。若以心分別一切法
者。一切法邪。若不以心分別一切法者。一切
法正。即其義也。我行正道。若境若智從此得
名。唯然世尊自當證知云云又此三番一往是
身口意密。前五句言知。知即意密。次五句言
現見。現見屬眼。眼屬身。即身密。後五句明正
解。由正解故言正分別。分別即口密。所以言
不彰露者是密義也。如此述名密義已顯。賞
味無已更復略説。世尊我知一切法下作三
觀義解之。知一切法一切縁法兩句同是因
縁所生法境。何者。能生爲因是初句。所生爲
縁是第二句。能所合故諸法得起。中論云。因
縁所生法。即此義也。了一切法者。了達虚無
也。中論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是爲從
假入空觀也。知法分齊者。知空非空。用道種
智分別假名凡聖之法無有差別。中論云。亦
名爲假名。是爲從空入假觀也。如法安住一
切法如性者。以二觀爲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
諦。中論云。亦名中道義。即是中道第一義諦
觀也。含受一切法者。即是中道正觀。能雙照
二諦。故言含受。若三觀一異縱横并別者。則
不名密觀。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名爲密。欲知
智在説。説即口密也。世尊我現見下五句作
三諦三解脱義釋之。現見不可思議智光者。
光是實智。如日月光常明不息。此實智照不
可思議眞諦境。成圓淨解脱也。不可思議智
炬智行智聚者。皆是權智。如人熱炬屈曲照
物。乍興乍廢隨順機縁。或此或彼。行是因義
聚是果義。從因以向果。果興而因廢。皆是權
智照不可思議俗諦。成方便解脱也。不可思
議智境者。是法如如智。此智與法如如冥。故
言不可思議智境。此智照不可思議中道第
一義諦。成性淨解脱也。若三諦三解脱一異
縱横並別者。非不可思議也。以不
並別故。故名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故名密也。
世尊我於諸法下五句作三身釋之。正解正
觀正解能顯體。顯體名正觀。正觀是報身
也。得正分別正解於縁者。分別機縁。不待時
不過時。普應一切。即是應身也。正能覺了者。
無覺無不覺名爲覺。非了非不了名爲了。究
竟清淨之覺了即法身也。若此三身縱横一
異者。不名爲正。非一非異不前不後。故名爲
正。正即密也。約正明法身。即是金義。約觀
明般若。即是光義。約不思議解脱即是明
義。三徳是微密之藏。金光明是微密之教。
從密教生密解。安住密理。行於密行。以密利
他故我名密。唯然世尊自當證知。復次此十
五句互相釋成。若正解正*觀十五句皆正解
正*觀也。若不可思議智光十五句皆不可思
智光也。若我知者十五句皆知也云云
作五種佛性釋者。正性縁性了性三名不異。
又一家取果性境界性爲五。又一家取果性
果果性爲五。若作果果性。即沒境界性。爲
縁因性所攝。若開境界性即沒果果性。爲果
性所攝。爲開合不同終是五數。今以五
對五佛性。我知一切法者。知一切法中悉
有安樂性。安樂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一切
縁法者。無量功徳低頭擧手之善。縁因佛性
也。了一切法者。即是般若空慧。了因佛性也。
知法分齊者。即世間出世間因果不濫。境
界因佛性也。如法安住如性者。即是果性究
竟安住如中也。含受一切法者。還是果性能
雙照含受也。若作果果性者。取知法分齊爲
果性。克果智照分明爲分齊也。安住如性含
受爲果果性云云若然者下兩種五句亦應對
五佛性。師雖不釋義例應爾。準須釋出其
意消文令會爾。世尊以是義故下是結文
也。從世尊散脂大將下是第三發誓。以智辯
充益説者。文爲二。先益能化次益所化。益能
化爲三。莊嚴言辭下益其口業。衆味精氣
下益其身業。心進勇鋭下益其意業。從以是
之故下益其所化。此亦爲三。以是之故廣説
是經。此是未種者令種也。若有衆生下是
已種令熟也。無量衆生下是已熟者令脱。悉
如文。此消文大好。從南無寶華下是第四歸
敬文也。佛説一切衆經初皆歸敬。而譯人略
之。諸論初亦先歸敬。此文是説竟歸依三
寶。在文可尋也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五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六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   録 
  ◎釋正論品
正論者。正名爲聖。聖有二種。一世聖。二出世
聖。論名覈實。一覈事實。二覈理實。此品是先
王舊法世世相傳。先王傳力尊相。力尊相傳
於信相。信相又傳其子。其子又傳於後世。
世世正聖世世善實。即是先王之法言。亦是
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論品。王行此法法律相
應。陰陽以之調。日月以之順。百穀以之豐。
萬民以之樂。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美。即是
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亦是爲人悉檀立名名
正論品。王用此法外敵不敢謀。内姦不敢驚。
妖星不敢現。惡虹不敢行。暴風不敢動。疾
雨不敢零。是則禍亂不作災害不生。亦是對
治悉檀立名名正論品。此之世善本金光明。
從金光明出此正論。善用此正論。天宮天
身以之光明。天力天威以之増長。天心爲之
倍樂。天之法味爲之倍更深遠。即是先王
之至徳要道。亦是第一義悉檀立名名正論
品也。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明人王弘經感
通冥聖。天王佐助善政興隆。文爲二。一長
行説事本。二偈頌説正論。長行中對告地神
説昔尊相。如文。偈有八十二行。文爲四。初
二行半集衆。次三行半發問。次一行結問開
答。後七十五行梵天答。即説正論也。集
衆文爲三。初一行是佛敍尊相欲爲天子。
説先王本法。次一行佛敍尊相誡聽。次半行
明説論處所。次四王發四問。一問云何呼人
爲天。二問非天所生而名天子。三問處王宮
殿何故名天。四問以人法治世那得名天。
次一行成前起後。可見云云問既有四。答
亦爲四。一答天護其入胎。雖是人子而稱天
子。三十三天各分己徳。雖是於人而稱爲天。
雖處人宮殿用天律治世。雖是人主而稱爲
天。雖是人法治世。令衆生行善多生天上。
以因中説果故稱爲天。從汝今雖以下是梵
答。文爲二。初十行半略答。後六十四行半廣
答。略中有四。初一行半許答。次因集業
一行略擧昔因今果答其問王義。次五行擧
三義答其問天義。次三行擧三義重答問王
義。答天擧三義者。未入胎入胎分徳力加是
也。以護胎故稱爲天子。答第二問也。以分徳
有其天徳。故稱爲天。答第一問也。神力
所加修善遮惡。後必生天。因中説果故稱
爲天。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爲天問也。
答半名爲天三義竟。從半名人王已下答有
三義故稱半爲王。一名執樂者。樂由於王。
王執此樂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老者撃壤小騎竹馬。誰不歸徳。故執樂
名王。二者遮惡爲民除害。天不亢旱地不洪
流。草不折傷民無疾癘者。誰不歸徳。故
遮惡名王。三父母者。誨示禍福導語善惡。
制禮作樂而民知禁。誰不歸徳。故父母名之
爲王。能爲民下作父母。故諸天護之名爲
天子。以遮惡不起諸天分徳名之爲天。以執
樂故因中説果復名爲天。非但半名人王義
成。半名爲天三義亦顯。從若有惡事下三十
九行三句廣明非法不得名天不得名王。六
義倶失。三十三天各生瞋恨。是天不護。不護
故非天子。是諸天王各相謂言。是天不分徳。
不分徳故不得名天。捨遠善法増長惡法。則
無天因。寧得因中説果歎人爲天也。生大愁
苦者。無執樂義。疾疫流遍無遮惡義。縱惡不
顧善無父母義云云從當正治罪下二十四
行三句更廣説六義。當正治罪即父母義。諸
天護持即天子義。以滅惡法即魁膾義。魁膾
名典軍。遮制惡鬼。鬼畏典軍不敢亂行也。
習善法即執樂義。應各爲説即示因果
義。諸天即分徳義。還以六義消文。皆可尋
云云此中應明觀義。自思之云云金光明
是正論本。其意云何。天者即法性金也。法性
作依止故言天護。分徳者即光也。報身與法
性冥。即是分徳也。神力所加者即明也云云
又父母者即金也。法性爲父母故。遮惡即光
也。執樂即明也。以此爲本故能正論爾。如
半名人王半名爲天。爲世間正論。半名出世
間正論。本末相關。即此意也
  釋善集品
此轉輪王集衆善法如海導師。善海無涯六
度則攝。六度又廣。二度略攝。謂檀與智。提如
殊捨四大地。滿中珍寶以用布施。即集檀
行也。合掌而立請寶冥尊者。宣揚顯説是
金光明。即集智行也。檀智既然。餘法亦爾。
從行得名故稱善集品也。此六度不同是世
界悉檀集善也。修於五度是爲人集善也。
修於智度是對治集善也。皆波羅蜜是第一
義集善也。從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此
品是第二人王弘經。上明世間正見感動天
地。此明出世正見感動賢聖云云文爲二。初
對告地神。二以偈説。偈有六十四行半。
分爲二。初四行通明因地行檀。次十行
半別名善集施財施法。別爲六。一六行半
明事本。二十一行半明聖王請法。三十九
行半明尊者宣揚。四十行半明輪王行施。
二行結會古今。六十行半引因果以證
以勸。悉如文。就此品論金光明者。善集波羅
蜜金也。集般若光也。集五度明也。就寶冥
論者。在一窟中金也。面如滿月光也。讀誦
如是經明也。就二人作者在窟中金也。許
爲王説光也。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寶
明也
  釋鬼神品
鬼字訓歸。又云畏也。報多怖畏如阿修羅
又云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
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隱顯變化。此
品通列一切天龍江海日月諸神。上已天題
品竟無容再出。雖通列諸道。而鬼神文多。從
多故以之題品。此品是第三。一切天龍
神天靈地祇咸皆發誓溥遍弘宣以勸流
通。文爲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中先擧事別
次圓供養。事別者。佛從慈悲中起受供養者
蓋應佛也。佛從如中起覺智智與如合者報
佛也。一切法悉是諸佛行處者法佛也。作如
此解者三佛歴別。若修事之供養。供養亦別
也。圓供養者勸聽經。聽經是法之供養。
養中最爲第一。第一供養者供養一切佛。
能説文字是應佛。能詮是報佛。所詮是法
佛。能敬文字即敬三佛。亦是敬三世佛。諸
佛從此生。故供養文字即供養一切諸佛云云
又別時重聞更記之。長行擧四願欲而作一
勸。若欲知佛行處。行處者即如如境法佛也。
欲知者。知是如如智報佛也。能聽此經。此
經即文字。文字即應佛也。能聽者隨順佛教
即法供養。法供養即妙供養也。聽經能生覺
智。覺智生故即是佛受供養也。聽經一事具
諸願欲。秪圓一事具別諸事也。偈有一百
二行半。分爲六。一從若欲供養下十一行頌
上長行*秪能聽經即是擧圓妙以勸修。二從
隨所至處下三行半擧聽經即能禳災以勸
修。三從於説法處下六行擧聽經致靈瑞以
勸修。四從威徳相貎下五行半擧*秪聽經有
威力以勸修。五從大梵天王下四十九行
半擧聽經能致天龍鬼神以勸修。六從於諸
衆生下二十七行擧*秪聽經能令國土安樂
以勸修云云蠱道者。四天上遣神名彌栗
虔伽陀。漢言善品。主蠱毒也。摩醯首羅
經翻爲大自在。灌頂經翻爲威靈帝。摩尼




跋陀翻爲威伏行。富那跋陀翻爲集至成。
金毘羅翻爲威如王。賓頭盧伽翻爲立不
動。車鉢羅婆翻爲忍得脱。曇摩跋羅翻爲
學帝王。摩竭婆羅翻爲除曲心。繍利蜜多
翻爲有功勳。勒那翅奢翻爲調和平。劍摩
舍帝翻爲伏衆根。奢羅蜜帝翻爲獨處快。
醯摩跋陀翻應舍主。薩多琦梨翻大力天。
波利羅睺翻勇猛進。毘摩質多翻爲高遠。
睒摩利子翻英雄徳。波訶梨子翻威武盛。
佉羅騫駄翻吼如雷。鳩羅擅提翻戰無敵。
脱因者脱業障也。脱果者脱報障也。度諸有
者脱煩惱障也
  釋授記品
有四種授記。今是二種云云授者與也。記者
記成道事也。此中授三大士一萬諸天當來
成佛事。故言授記。亦名授&T040879;。亦名授決。授劫
國數量名爲&T040879;。審實不虚名爲決。從佛所與
名爲授。從其所得名爲受。此中從佛所與故
言授記。此是流通中第四意。擧昔行經之因。
方成圓極之果。證弘護不虚以勸流通也。
文爲二。一與記。二疑記。與記爲二。一與三大
士記。二與十千天記。與三大士記又二。一同
縁者集。二正與記。世界轉名淨幢者。應論四
句。此中是其一也。十千記又二。一聞經生解。
二正與記云云從爾時道場下是第二疑記。
又二。一疑問二佛答。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
日之功。菩提極果積行方剋。忉利暫下無久
聽之勞。不聞往昔有難思之行。行淺記深。是
故疑惑。如餘菩薩者。六度菩薩引錐指地無
非捨身命處。戒忍禪智滿三僧祇。若通教菩
薩從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從空入假動
塵劫。若別教菩薩直行一行。動經無量阿僧
祇劫。況復遍行衆行。量不可數尚不獲記。
少時聞經而得斯決。時衆咸疑。故樹神發問
也。佛答爲二。一擧現行。二擧遠縁。現行者。
捨天宮樂故來聽經。聞三大士獲菩提記。我
昔本誓與其法食。三事和合故與其記也。此
意證成鬼神品初以妙供養供養三世諸佛。及
欲得知諸佛行處。決定至心聽此妙典。雖有
此旨未見其人。今此十千即其人也。聞記當
果果必有因。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徳身。
心無垢累起般若身。猶如虚空。起於法身一
心中聽三徳圓成。復有無量功徳。説不可盡。
此不得記。記與誰乎。證聽功徳意在於此。以
隨相修指今現行。行隨實相而修也。有妙善
根指於遠縁也。違縁實相而種善根也。從亦
以過去下是擧遠縁答也。文爲二。一略二廣。
此中*少文是略。除病流水兩品是廣答也
  *釋除病品
廣答遠縁。由醫王救疾故言除病品。通取後
流水品。文爲五。一縁本。二遠縁。三近縁。四
結縁。五會縁。從佛告樹神下明縁本。如文。
從像法中下明遠縁。遠縁爲六。一明父。二
生子。三國人遇病。四其子請。五父爲説。六
知已遍治。子請爲三。一見人過病。二思惟。
三正問。問爲四。初一偈問四大増損。二問飮
食犯觸。三問治病醫方。四問病動時節。身
火不滅者。食飽熱病慚息。食消熱復更生。故
言身火不滅也。水過肺病者。水多則損肺。即
痰病也。父醫還答四問。初六行答四大
増損。二一行半答飮食犯觸。三二行答病動
時節。四八行半答治病方。就六行中分二。
初一行是佛敍父醫欲答爾。次五行正答
時節。時節有二。一俗法四時。謂春夏秋冬。
冬爲歳末春爲歳始。而初言夏者。或可
作此言。或可答問正是於夏。三三而説者。
一時三月。謂孟仲季。四時即十二月也。若依
説法。一歳三時。謂冬春夏。夏爲歳末冬
爲歳始。何故爾。爲破諸弟子著常。爲開安居
迦提月。故沒秋時*爾。佛法三時亦是三三
説也。若二二説足滿六時者。依俗法四時。時
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本之二月只是
陰陽二月。一時唯有陰陽二月。合成六時。
正月二月是木王時。四月五月是火王時。七
月八月是金王時。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時。臘
月三月是陽土寄王。六月九月是陰土寄王。
欲論本月亦二二説。若論土寄王亦二二説。
故言足滿六時也。若依佛法解二二説者。佛
法有三時。時有四月。各有初分後分。後臘月
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時。從二
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二月春後分。從
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時初
分。從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後分。從




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時初分。
從十月十六至臘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後分。
故言若二二説足滿六時也。又云。正月三月
是陽月。二月四月是陰月。五月七月是陽月。
六月八月是陰月。九月十一月是陽月。十
月臘月是陰月。故言若二二説足滿六時。三
三本攝依俗法者。正月是春分本月。攝後兩
月悉屬春分。四月爲夏本月。攝後兩月悉屬
夏分。七月爲秋本月。攝後兩月悉屬秋分。十
月爲冬本月。攝後兩月悉屬冬分。三三本攝
也。又云。正月二月正是春時木於中王。土
寄三月攝屬春時。四月五月正是夏時火於
中王。土寄六月攝屬夏時。七月八月正是秋
時金於中王。土寄九月攝屬秋時。十月十一
月正是冬時水於中王。土寄臘月攝屬冬時。
土寄四季正時爲本。各三月並攝於土。故言
三三本攝主攝於客。客是土也。依佛法言三
三本攝者。本時各三月。既廢秋時。以秋之
三月各配入三時。時則四月。論本則三。論攝
則一。故言三三本攝也。問四時各有三月。
此是四三本攝。何謂三三本攝。答三爲一數。
以三而數故言三三爲本*爾。隨是時節消息
者。時如上説。或四或三或二或攝等種種不
同。隨時以意消息斟酌去取。若依佛法。無秋
時。而言秋時發病。此云何釋。從八月半已還
隨俗名秋。而夏時攝。八月下半以去隨俗
名秋。冬時攝。隨時消息者。二法之間而斟
酌也。代謝増損者。春動肝病此可治。春動
脾病此難治。夏動心病此可治。夏動肺病此
難治。夏末冬初於秋分中動肺病此可治。若
動肝病此難治。冬動腎病此可治。若動心
此則難治。論四時増損大略如此。問四時皆
動病。何故去秋時。解此爲二。一爲破保常。
秋時萬物結實。人計爲常爲樂。爲破此著故
去秋時。佛爲弟子保常心多故也。二者爲
開後安居立迦提月。安居本名坐夏。八月
半内已還若是秋時。便是坐秋。爲此義故。
故廢秋時爾。從有善醫師下一行半答犯觸。
犯觸有六。一多坐。二多眠。此二多致痰。宜
多行猗散之。三多行。四多*猗。五多語生風
病。宜多眠治之。六多淫生一切病。即等分病
也。若火少*痰多。若火多即熱壯。若風多吹
火成熱病。若風多吹*痰成冷病。三事若等無
病。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過量食。二少食不
足而止。三過飢食。四逆時食。未飢強與也。五
妨食。如食肉飮生乳使人癩。六不曾食而
強食。如南人飮漿北人飮蜜。若菜和蜜令不
結男。猪膏煎白鷺肉令人癩。若患熱而飮
酒。食小麥生牛肉。令人失明吐血痢血。若病
*痰而食甜肥鹹酸。令人&T004623;鼻多汁。又
&T028791;痢也。六大者是六腑。大腸小腸膽胃三
焦兩膀胱也。從多風病者下二行答病起時
節。四月五月是風生時。六月七月是風起時。
八月九月是風滅時。六月七月是熱生時。八
月九月是熱起時。十月至正月是熱滅時。八
月九月等分生時。十月十一月是等分起時。
十二月正月是等分滅時。十月至正月是*痰
生時。二月三月是*痰起時。四月至七月是
*痰滅時。*痰是水病肺也。夏日動風者。夏日
毛孔開通。外風得入内風動也。熱病秋動者。
毛孔閉塞。熱伏於内不得行故成病。等分冬
動者。春時動水肺病不差。至夏復動風風病
不差。至秋復動熱熱病不差。至冬倶動一切
病故也。二月三月是*痰起損肺肺病動也。
從有風病者下八行半答治病方。文爲三。初
二行半未病前以藥防。次二行明正以藥治。
後四行病退以藥補風病夏服肥膩鹹酸熱
食者。夏月毛孔開通。具以肥膩潤塞之。令
風不得入。鹹酢性熱能消水。令體堅實治於
風虚。熱食流汗引風令出。又治虚冷風不
得進。冷甜是酥乳等能治熱也。等分冬服甜
酢等除風也。肺病服肥膩塞毛孔。令水不得
入。熱能焦水宣通故能治肺病也。飽食發肺
病。食既多則腸胃盈滿。故發肺也。食消發
熱者。如食沃潤則熱病伏。食消無潤熱病起
也。消已虚疏風氣入體。故發風也。風疏補酥
膩。鹹除風。甜除熱。肺帶風水。宜吐也。此中
消文出瞋諦三藏疏中。從善女天下是第
六知已遍治。文爲二。一病輕聞説即差。二病
重服藥方除云云觀心者。三毒等分是内病
也。數息不淨慈心因縁是法藥。宜聞法藥
得悟者。信行人病差也。作觀研心得悟者。法
行人病差也。眼是春時。舌是夏時。鼻是秋
時。耳是冬時。身是四季。攝屬諸時。妙好五欲
増貪病。麁惡五欲損貪病。妙好五欲損瞋病。
麁惡五欲増瞋病。平平五欲増癡病。違順五
欲損癡病。總三種五欲増覺觀病。偏動三種
五欲損覺觀病。是爲増損之相也。犯觸者。
違情犯瞋順情犯貪。不違不順犯癡。總三
犯覺觀。慢時即發瞋。求須時即發貪。僻解時
即發癡。放逸時即發覺觀。慈心治瞋。不淨治
貪。因縁治癡。數息治覺觀云云
  ◎釋流水品
文云。一能流水。二能與水。與水者與安樂水
也。一世安樂。二出世安樂。世安樂者。如象負
水濟彼枯魚是也。出世安樂者。如發誓言。於
未來世當施法食與菩提記是也。流水者。流
除苦惱水也。一果報苦惱。二業因苦惱。流除
果報苦惱。如治諸病人救彼渇魚是也。流除
業因苦惱者。授三歸説十二因縁。佛十
號是也。請父求方欲成流水之義。從王借象
欲成與水之義。既有二能。那單以流水題品。
文中既彰與水之義。題品須安流水之名。不
煩於文二義雙顯。出經者之巧爲若此也。長
者者。如法華疏中十種長者義也。字者持水
之子故言子也。此文是斷疑中第三結縁之
近由。近由又二。一弄引二正近由。弄*引又
二。一行恩布徳。二國人稱美。並如文。近由又
三。一明眷屬。二見魚之縁。三正救魚。如文。
從未來之世施法食下是第四正結縁。
又爲四。一發誓願。二思惟説法。三正説法。
四魚改報生天酬恩供養。就魚報恩文爲四。
一魚改報生天。二天酬恩而下地。三王見光
問瑞。四長者徴教而定答。如文。報恩有二義。
一事二理。事者眞珠四邊報水飮食因縁十
號等四種澤也。理者準涅槃文云。施食令他
得命表常。令他得樂是故得涅槃。令他得悟
是故成自在我。如法求財是故得淨。用四十
千報常樂我淨之恩也。第五結會古今者。昔
佛疑魚數樹神定判十千。今神疑行淺記深。
佛爲説妙因縁。今昔相關是故結會也
  *釋捨身品
捨義甚多。財位壽命。獨以身當名耶。此從正
要得名。受者須身餘則非要。施者正捨身餘
旁捨爾。故言捨身品。文爲四。一問二答三
衆得益四結成。問者上聞大士治病救魚實
爲曠濟。小人小蟲得二世益。時衆願聞亡身
殞命感深契極之事。行苦而果樂可得聞耶。
是故請問。佛答爲二。一敍縁起。二正明捨
身。縁起爲十。一地塔涌。二大衆生疑。三佛
起禮。四樹神問禮。五佛答禮。六命阿難取。七
阿難述骨状。八命示大衆。九奉命取示。十佛
勸衆禮。皆如文。從過去有王下是正捨身。文
爲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爲四。一明本眷屬。
二捨身方便。三正捨身。四捨後悲戀。就本眷
屬爲五。一明本眷屬。摩訶羅陀此翻大無
罪。文殊問經云。羅陀翻爲中。摩訶波那羅或
云此翻大度
摩訶提婆此言大天。摩訶
薩埵此翻大心。二游行。三各述相。四見産
虎。五各陳觀見。從作是念言我今捨身時已
到矣下是捨身方便。方便爲二。初述觀解。
二起誓願。願行相扶。適産七日者。見虎子頭
上有七點。知已七日。出山海經也。又云。七日
眼開。又七日不食必死。虎兒垂死知是七日。
或云。鬼神示悟。如樹神數魚。正捨身爲二。
一捨身。二感動天地。捨身後眷屬愁苦。先兩
兄愁惱各説偈共向捨所。次父母愁苦。偈九
十三行爲三。初二行通明昔行。次別頌長行。
三結會。初如文。我念宿命下別頌長行。四行
頌上本眷屬。上有述相陳觀。今不頌。餘皆頌。
從時勝大士下二行頌上捨身方便不頌發
誓。從即上高山下頌上正捨身感動也。從
是時二兄下頌上捨身後眷屬愁苦。從是時
王子下頌上父母愁苦。從佛告樹神下第三
結會。結會爲三。一結會人。二結會塔。三結
會誓願。説是經時下大衆所益也。樹神是名
禮塔下第四是結問
  *釋讃佛品
此品從能所得名。能讃是三番菩薩。所讃是
一佛世尊。能所合標故言讃佛品。私謂三
番菩薩是能讃。一佛是所讃。一佛是能讃。
三番是所讃。三番是當佛。一佛是現佛。通
而爲言。皆是能讃皆是佛。故言讃佛品。次第
者。因前十七品故有今品。何者。序品敍大
體。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窮源極邊。壽
量品極果冥深合廣能起大用。懺品勸菩薩。
若欲修學當如懺品滅惡讃品生善空品導
成。四王至散脂誓願流通。説請者之功徳。
正論至善集明説者之功徳。鬼神至流水説
聽者之功徳。捨身明行者之功徳。如是等利
益出現世者。皆是如來大體大智大用金光
明力。既善始令終。初中後竟。故諸菩薩等
讃讃佛稱揚教及教主。故言讃佛品。此
文爲二。一經家敍陳列讃衆。從此至彼金
寶蓋刹施三業供養。投地是身。同聲是口。
口身共暢意業也。二正説偈。合六十五行
半。文爲三。一二十行諸菩薩説。二十七行
信相説。三二十八行半樹神説云云私謂其
文有四。前三是能讃。後一是所讃。所讃又是
能讃。能讃又是所讃。故文云。佛從三昧起。以
如音而讃歎言。善哉善哉樹神善女。汝
於今日快説是言。豈非所讃讃能讃。其文既
明不須惑也。又是印成三番菩薩讃教。從序
品已來快説如來果地大體大智大用菩薩修
因也。上文有佛禮舍利。即果身禮因身也。今
文有佛讃大懺大讃能請能説能聽能行。皆
是快説也。當知快説是果讃因菩薩也。即
果口讃因口其義孱然。果意讃因意。任運例
成也云云問佛何處入定。此云從三昧起。答
初將説經。佛遊甚深法性。今説將竟故從三
昧起。此經首尾皆在法性中説。其文甚明。若
作入法性者。法性自在。四佛五佛同處各處。
共見異見四來四去。一住一在隨人所覩。皆
無障礙也。觀心者。諸菩薩三業讃佛。三業事
可解。三觀心者。觀身不得身身空但有名字。
名字無量。或捨身名檀。乃至身空名智慧。六
度十度八萬塵沙法門。名字空。説空不
定空。假非定假。非空非有即顯中道。三觀宛
然事理六法皆悉具足。若無觀慧事亦不成。
例如三衣六物。若解其意三六倶成。若不解
者。非但無六三亦不成。觀心亦爾。若得理觀
六觀六成。若不得意。既無理觀事觀亦不成。
無六亦無三此之謂也。此大好甚廣云云
金光明經文句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