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説無垢稱經疏 (No. 1782_ 窺基撰 ) in Vol. 38

[First] [Prev+100] [Prev]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782[cf.No.476]

説無垢稱經疏卷第一
 大慈恩寺沙門 基撰 
詳夫。實際凝空。啓玄樞於不二。權方孕道。
演妙寶於無三。或顯敞鴻猷。高謝金輪之業。
或密開沖最。俯賛玉璞之緒。咸欲清炎楚慧
雨。蕩渠溺以慈津。指九有而會十空。徴八解
而敷七覺。至哉赫矣。難得而名焉。今此經者。
含衆旨之大虚。綰群筌之天沼。理窮眞俗之
府。迹軼心言之外。杳神機而靡測。湛粹徳而
難思。變百億於足按。運三千於掌握。合蓋羅
於萬像。彰塵岳之危浮。丈室總八希。照眞
場而永淨。納妙高於毫芥。境均大小。灌巨海
於蹄涔。織齊寛狹。闡玄門之祕鍵。移覺苑之
獲。出朽宅之牛軒。渡洋河之象駕。所以
西靡玉諜東耀金姿。競賞一眞。已經六譯。既
而華梵懸隔。音韻所乖。或彷彿於遵文。而
糟粕於玄旨。大師皎中宗於行月。鏡圓教於
情臺。維絶紐而裕后昆。緝頽綱以格前範。陶
甄得失。商搉詞義。載譯此經。或遵眞軌。説無
垢稱經。序品第一者。振金聲於金口。揚玉字
於玉麾。警濤群聰。宣暢云説。道融眞宰。業檀
靈機。韜紫袂以潜儀。偶玄儒以耀彩。或權
或實。示寢疾而演大方。乍隱乍顯。假對揚以
體命。播英聲之十子。皆詞道屈。標灌頂
之一人。承威纔暗。既清梵行。且肅神㯲。雅
譽遠彰。名無垢稱。經者。貫也攝也。貫二理而
不虧。攝四生而莫墜。序者。由也始也。陳教起
因由。作法興之漸始。品者。類也別也。區
分玄旨。條貫幽筌。類別而彰。目之爲品。此經
部成六卷。合有一十四品。今此建初。故名第

經如是我聞 賛曰。今解此經。合以六門分
別。一經起所因。二經之宗緒。三明經體性。四
叙經不同。五科品所從。六釋本文義。第一經
起所因。略有五種。一爲令衆生起欣厭故。二
爲令二乘有取捨故。三爲顯菩薩内外修故。
四爲顯如來威徳大徳故。五時衆根熟所宜
聞故。一爲令衆生起欣厭者。仰尋。佛現利生。
莫過二種。一現身。二説法。且論諸佛之身。本
來無二。故涅槃云。若能計三寶常住同眞諦。
此即是諸佛最勝之上願。隨衆所宜聞見。乃
分三種。一法身。即離妄之眞理。二報身。即會
眞之實智。三化身。即應物之權質。故佛地
經云。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昔由虚妄所
&T057006;。俗事翳而愚生。今假眞法而修。正理明而
報起。夫理爲覺道之本。顯位而號法身。報爲
聖徳之先。修圓而稱報體。妙理則中人未了
妙理者。佛性法身。中人者。十地菩薩。十地菩薩。猶未
明了佛性法身。故菩薩地云。第十地菩薩。現縁境像。
如明眼人隔於輕繋而觀像論亦言。諸佛法身。唯
諸佛與佛。乃能知之。中人既未了。下人故不知也
上智亦下愚不知上智者。佛智報身。下愚者。二乘
凡夫。二乘凡夫。未能知佛之眞
智。故法花云。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
共度量。不能知佛智。下文未知。中人亦未了
。是以應
物器而顯化形分身百億。化二乘
凡夫。化身之妙用
。逗生機而現證
現妙大身。化十地菩
薩。他受用身之妙用
。自如徴空壁彩。洞
皎無涯。注水琁光。輝華有極。佛身權實。取
譬可明。故下經云。衆會瞻仰大牟尼。靡不心
生清淨信。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如來不共
相。身既無異。隨宜説三。法亦無差。住機成
四。如如意珠隨求雨寶。猶天帝鼓應念發聲。
法有四種。一教。二理。三行。四果。法雖萬差。
不過此四。意解能詮。名之爲教。教之所詮。稱
之爲理。隨理所修。因之爲行。因修所證。號之
爲果。然此四種。各自無二。任縁有異。並通
三乘故。下經言。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各
各隨所解。普得受用獲其利。斯即如來不共
相。此乃教一。任縁通三。亦即法花一雨普
潤。三乘三草。二聖二木。生長不同。此乃教同
而機有異。成三乘法。此經又云佛以一音演
説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
則如來不共相。此亦理一。任縁通三。寶性論
河性無差。兔馬象三渡之有別。此乃理同
而證有異。成三乘義。法花經中。衣裓机案。唯
有一門。出處雖殊。離諸災難。及取牛車之因
是等。勝鬘又言。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
叉。毘尼。出家。受具足。此六法爲大乘。故
經論二藏。善蓋名住。除障名滅。戒中略本。名
波羅提木叉。廣律本名毘尼。此乃所學三藏
之法。能學之人名出家。受具足二乘。人法合
成六處。既言皆爲大乘故説。故知小學爲成
大因。此乃行同而修有異。頓漸別故成三乘
業。法花又云。中路説化城息處。故説二。三
車初誘。後等賜牛。此乃果同。而設有異。假實
別故。成三乘果。故知。所説法性無差。任彼外
縁。分成種種。由此經起略有五因。寧知令衆
生起於欣厭。欣厭有二。一内欣厭。二外欣厭。
内欣厭者。厭謂厭生死身。欣謂欣當佛身。方
便品云。時無垢稱以大方便。現身有疾。以其
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無數千人。皆往問
疾。時無垢稱。廣爲説法。言諸仁者。是四大種
所合成身。無常無強。無堅無力。朽故速疾。不
可保信。爲苦所惱。衆病之器。多諸過患。變壞
之法。諸仁者。如此之身。其聰慧者。所不爲
怙。乃至廣説。諸仁者。於如此身。應生厭離。
於如來身。應起欣樂。如來身者。無量善法共
所集成。從修無量勝福慧生。從戒定慧解脱
解脱智見所生。乃至廣説。諸仁者。如來之身。
功徳如是。汝等皆應發心求證。汝等欲得如
是之身。息除一切有情病者。當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遣厭苦心。斷除苦本。令欣
佛體。修行佛因。故知。示疾現不思議。欲令衆
生起内欣厭。又對揚事畢。將赴菴園。佛邊大
衆。皆現金色。知欣厭者。後必果心。外欣厭者。
厭謂雜穢王。欣謂欣清淨土。此經淨土有
二。一此聖現。二他聖現。穢土亦二。一衆生
現。一釋迦現。校勘上下説經始終。所依之
土。兩穢二淨。初佛在廣嚴城菴羅園内。爲諸
四衆廣説妙法。寶性獻蓋。讃性佛諸疑。佛
現神通。合蓋酬問。未明異義國土居常。田告
寶性。若欲勤修嚴淨佛土先。應方便嚴淨自
心。鶖子承佛威神。忽作是念。若菩薩心淨佛
土嚴淨者。勿我世尊行菩薩時。心不嚴淨。而
土雜穢。佛難喩詰。鶖子未知。持髻廣陳其
方欲悟。世尊拂衆疑。或指按大千。云變妙寶
莊嚴。鶖子始讃希見。寶性五百童子。既證無
生。八萬四千衆生。皆聞興覺慧。化縁既畢。時
會所堪。佛攝神通。世界如故。後佛遣妙吉祥。
問無垢稱疾對揚事訖。將赴菴園。菩薩行品
中。表彼示現難思。菴園欻然廣博。迄至
於經。未更無變穢之文。彰厭穢而欣淨方。究
竟必當嚴淨。初三現穢土。二四變淨刹。初我
世尊。自變淨土。後淨名妙徳。重隔穢方。故
言淨土此聖所變。佛淨名等。倶此聖故。他聖
現者。他聖有二。一香臺品中。鶖子念食時。無
垢稱遂現神通。上方去此。過三十二殑伽沙
等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妙香。其中佛號
最上香臺。彼界一切。皆香所成。都無二乘。唯
有清淨諸大菩薩。時此大衆。皆都觀彼佛國
界等事。有千衆生。皆發菩提之意。十千菩
薩。並證無生法忍。二觀如來品中。下人不知
上位。鶖子心忽疑生。此無垢稱。從何來此。佛
言。妙喜世界。有無動如來。彼爲度此衆生而
來至此。大衆心生渇仰。欲見妙喜功徳莊嚴
清淨佛土諸菩薩等。時無垢稱。斷取彼界。置
右手掌。如陶家輪。猶花鬘貫。入此界中。示諸
大衆。雖復彼此二界相雜。各見所居。與本無
異。佛告大衆。欲得如是莊嚴佛土。皆當隨學
無動如來。本所修行。時此土有八十四那庾
多數諸人天等。皆發無上正等覺心。願生彼
界。世尊悉記一切當生。此二名爲他聖所現。
香臺無動。倶他聖故。令厭穢土不起惡因。遣
欣淨方修持淨業。由斯變土現不思議。欲令
衆生起外欣厭。凡夫衆生。聞法修學。必以欣
厭而爲根本。經中。此聖所變淨方有二。一釋
迦自變。二淨名妙徳欲來預變。化所變淨土
亦二。一遠觀妙香。二近瞻妙喜穢土亦二。一
衆生變。二釋迦變。故序品言。告舍利子。我佛
國土。常淨若此。爲欲成熟下劣有情。是故示
現無量過失雜穢土耳。譬如三十三天。共寶
器食。隨業所招。其食有異。如是舍利子。無量
有情。生一佛土。隨心淨穢。所見有異。是故。
淨者本聖者土。神力令餘下劣有情。亦得變
淨。由此。穢者本是下劣有情之土。聖者隨之。
亦爲穢。此諸身土。有漏無漏。或眞或似。准
果准圓。准凡准聖。自識異識。所變淨穢。如
唯識論。並應分別。此聖變淨。略有二縁。一拂
小疑。二警群意。他聖變淨。並爲一切如來變
穢。但爲二乘及凡夫類。非爲菩薩。問。何故鶖
子生疑。如來自變淨土。淨名將至。妙徳預變
寶方。答。拂疑破病。如來自變淨方。警動群
情。妙徳預變嚴刹。問。妙香淨刹。淨名何不持
來。妙喜寶方。淨名攝持于掌。答。妙香須飯。
食見而不持來。妙喜現通。令見亦持于掌。
神通濟利。不一*權方。何必並遣持來。齊令
倶見。問。佛本濟生。利成欣厭。何不亦令見
淨。而唯暫隔穢方。答。機向熟。而縁須暫令見
淨。縁不須而未熟。攝穢方。二爲令二乘有
取捨者。取捨有二。一内取捨。二外取捨。内取
捨者。捨謂捨二乘心。取謂取大乘智。障有二
種。一煩惱障。二所知障。初障涅槃。後障菩提。
聲聞斷初。已超生死。得涅槃訖。不能斷後。
未證菩提。不達諸法。故分別心。二乘現有。由
此劣法。彼亦成熟無分別智。菩薩所成。由斯
勝法。此亦成熟。取捨之道。其義明矣。由此。鶖
子宴坐。寂然身心。動現威儀。常居滅定。目
連説法。利諸居士。示法離言。乃名眞説。飮光
乞食。從貧捨富。令等慈悲修行壞執。善現
持鉢。修行舍衞城。化其舍理等。乃可
取之。滿慈談演。教諸新學。遣授大法。勿以聲
聞剪剃隨佛。決擇苦空。何以分別之心。而説
實相之法。無滅天眼。明見大千。有無之行雙
徴。而定之見方達。近執出二人之罪。訶令
勿擾其心。心垢*而罪生。心淨垢還滅。執日
讃出家之徳。誘彼幼童。教捨分別而爲無爲。
是爲出家之利。世尊現身有疾。慶喜縁斯乞
乳。説佛無漏之身。令捨二乘之見。竊觀昔時
逢遇。尚勸捨分別之心。況示疾而演大方。不
讃授菩薩之智。所以問疾品中。吉祥將往問
疾。淨名先空其舍。既同十方佛之。亦現空
其分別。不思議品中。鶖子希床。訶令爲法。
後請燈王之座。安處菩薩聲聞。廣説不可思
議。談非二乘境界。飮光引生盲。自喩不了
解之難思。觀有情品中。天女散花。聲聞便
著。鶖子以花不如法。盡其神力去之。天女曰。
是花如法。尊者自不如法。花無分別。尊者有
之。香臺品中。鶖子見日時將至。心思所食。
便香臺之食。勸捨聲聞之意。故攝論云。三
種練磨。斷除四處。障二乘作意。諸疑離疑
心。有分別便迷其境。分別若除。乃冥正理故。
有分別者。未契眞宗之妙。莫證菩提。無分別
者。遂會玄門之極。方成大覺。故知示疾現不
思議。欲令二乘起内欣厭。聲聞苦身。任運便
滅。故内欣厭。唯説智心。分別心滅。妄境乃
空。正智既生。其理便現。問。聲聞獨覺。隨往
衆多。何獨鶖子一人。屡有詞理之屈。答。聲聞
巨衆。鶖子獨高。擧首對揚。知餘並屈。外欣厭
者。厭謂厭離穢土。欣謂欣清淨土。佛土有三。
一法性土。法身所居。眞如之理。二受用土。報
身所居。衆寶嚴飾。三變化土。化身所居。淨穢
不定。至下經文。具廣分別。雖復妙徳淨名。倶
變菴園使淨。通警時聞大衆。何獨爲化聲聞。
唯有持髻對申。世尊足按。大千變淨。尋復如
常。此唯獨化聲聞。爲止鶖子之疑故也。雖亦
大衆同見。不應獨爲聲聞。鶖子時獨生疑。故
此倶稱爲現。即初現淨刹。爲令二乘有外欣
厭。後時所現。並爲一切。事既同上。不能具
陳。心清淨故佛土亦淨。心有垢故佛土亦垢。
所以上來欣厭取捨。皆言内外。三爲顯菩薩
内外修者。菩薩所修。雖難別擧。總而略例。
不過二種。一内修。二外修。内修者。内修己身
所應成就自利功徳。即大智等。而爲上首。外
修者。外修利他所應成就利他功徳。即大悲
等。而爲上首。成唯識説。雖菩薩所修隨其意
樂。一切皆通自他利品。濟拔衆生。即己利故。
自所進修。爲衆生故。而隨勝顯。六到彼岸諸
相好業菩提分等。名自利行。六種神通四種
無量四攝事等。名利他行。自利行者。此經序
品歎菩薩徳中云。諸佛威徳常所加持。善護
法城。能攝正法。紹三寶種使不絶。乃至廣説。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又寶性問淨土相。云何
名爲嚴淨佛土。世尊告曰。修回向土。是菩薩
淨土。菩薩得菩提時。其國具足衆徳莊嚴。又
菩提分品説。諸菩薩雖復行於五無間趣。而
無恚惱忿害毒心。又普現一切色身菩薩。問
無垢稱父母等類。無垢稱言。慧度菩薩母。善
方便爲父。母間眞導師。無不由是生。惠度第
六。自利徳也。方便第七利他徳也。又菩薩行
品中。上方九百萬菩薩。請釋迦言。願賜少法。
當還本土。世尊告曰。有諸菩薩解脱法門。名
爲有盡無盡。汝當修學。有盡者。即是有爲
有生滅法。言無盡者。則是無爲無生滅法。如
是一切自利功徳。皆是菩薩内所應修。一切
皆以智爲主故。恐文繁廣。自利行中。但擧
爾所。餘皆准知。利他行者。序品歎徳中言。以
大師子吼聲敷演。美音遐振。周遍十方。乃至
廣説。其見聞者。無不蒙益。后長者子寶性。請
問淨佛土相。及諸菩薩修佛土相。世尊告曰。
諸有情土。是爲菩薩嚴淨佛土。隨諸有情増
長饒益。即便攝受嚴淨佛土。方便品中。歎
無垢稱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滿。明
了有情意樂及行。又菩提分品言。菩薩雖復
行於焔魔王趣。而集廣大福惠資糧。又普現
一切色身菩薩。問無垢稱父母等類。無垢稱
言。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利
物無懈怠。又菩薩行品中。上方菩薩。請釋
迦言。願賜少法。當還本土。世尊告曰。云何名
爲不盡有爲。謂諸菩薩不棄大慈。不捨大悲。
云何名爲不盡無爲。雖觀無我。而於有情。不
捨大悲。是名菩薩不住無爲。上利他行。恐文
繁廣。且擧爾所。餘准可知。如是一切利他功
徳。皆是菩薩外所應修。如是菩薩凡聖。通
論趣與未趣。總相兼説。莫過七地。一種姓
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
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此七
地中。初有種姓而未能修。次雖能修。而未能
證。後之之地。雖皆證得。後位勝前。又有十
地。一住種姓。二已趣入。三未淨意樂。未入初
地。四已淨意樂。已入初地。五未成就。未至到
究竟地。六已成就。已至到究竟地。七未墮決
定。未成熟中。七地已前。八已墮決定。住八九
地。九一生所繋。到究竟位中。十最後有。即第
十地。此等菩薩所修諸行。別雖無邊。總類而
論。不過四種。一波羅密行。二菩薩分行。三
諸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恐文繁廣。不獲指
陳。至下文中。當別顯説隨應。是此内外應修。
然諸菩薩。有五種生。一除災生。謂諸菩薩。大
願自在二種力故。於飢饉厄難時。爲令衆生
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
形廣大。以自身内。普給一切飢餓衆生。或
持明咒。或爲藥王。救諸疾疫。隣國戰諍。具勢
息除。有情乖違。誡言和解。惡主逼迫。生彼
調順。諸有邪見。生彼天處。方便除斷。此等一
切。名除災生。二隨類生。謂諸菩薩。以大願自
在。隨於一切種類中生。而爲上首。方便化導。
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方
便勸説。除彼過失。三大勢生。謂諸菩薩。禀性
生時。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及富貴等。諸異熟
果。一切世間。最爲殊勝。四増上生。謂諸菩
薩。初地作轉輪王。王瞻部州。二地作金輪王。
王四天下。三地作忉利天王。四地作夜摩天
王。五地作都史多天王。六地作樂變化天
王。七地作他化自在天王。八地作初禪天王。
九地作二禪王。第十地菩薩作大自在。過色
究竟。第四禪王。一切生處。最爲第一。避四天
王。無定主故。避第三禪。世極樂故。五最勝
生。謂諸菩薩。菩提資糧。已極圓滿。生波羅門
家大國師家。或生刹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
覺。廣作佛事。如菩薩地四十八卷。當廣分別。
准無垢稱。此五生中。資財無量。攝受貧乏。得
名除災生。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爲説法勝。得
名隨類生。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徳本。因
既大故。果亦不小。得名大勢生。現身不受十
王果。故非増上生。相非后身之菩薩。故非最
後生。或復唯是隨類生。攝於一切類。皆爲
上首。化一切故。皆由菩薩内外修習自利利
他故。能現此爲諸菩薩。有如是類。有如是生。
行利益故。此經下文。香臺品中。無垢稱語上
方菩薩言。如是大士。釋迦如來。能爲難事。隱
&T057006;無量尊貴功徳。不憚功勞。方便調伏剛強
衆生。諸菩薩衆。生此土者。亦能堪忍種種
勞倦。成就堅牢大悲精進。助揚如來無上正
法。利樂有情。堪忍世界。行菩薩行。饒益有
情。住於一生。所得功徳。多於一切妙香世界。
百千大劫。行菩薩行。利樂功徳。由此世界有
十種修習善法故。謂以惠施攝諸貧窮。乃至
以四攝攝衆生故。雖知一切菩薩。皆修内外
二行。此經爲顯此土菩薩。修不可思議殊勝
之行。勝餘佛土故。四爲顯如來威徳大者。諸
佛聖徳。雖復百千。以類而論。不過二種。一大
威力。二大神徳。威力有三。一聖威力。二法威
力。三倶生威力。聖威力者。謂佛昔時修習定
力。今者依定。得定自在。隨其所願。一切事
成。以調柔故。善修心故。名聖威力。法威力
者。謂昔菩薩修六度等諸殊勝法。有廣大果。
有大勝利。名法威力。倶生威力者。謂佛往昔
先集廣大福徳資糧。證得倶生甚希奇法。名
倶生威力。初聖威力。即六神通。一神境智作
證通。二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天耳智作證
通。四見死生智作證通。五知心差別智作證
通。六漏盡智作證通。初神境通有二。一能變。
二能化。變謂先有而改易之。即十八變。一振
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
七卷。八舒。九衆像入身。十同類往趣。十一
顯。十二隱。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
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化謂先無而今有也。即三種
化。化身。化境。及化語。如上所説。變化二種。
能爲二事。一引諸衆生入佛聖教。二惠施無
量受苦衆生。聲聞神通。唯至二千。獨覺神通。
能至三千。如來神通。於一念頃能遍十方。菩
薩初地。至百佛世界。乃至十地。隨其品類多
少之數。如十地經説其分限。乃至漏盡通。二
乘但能斷漏種現。不斷麁重。自知漏盡。而不
知他及漏盡方便。亦不知他於漏盡得有増
上慢。如來具斷種現隨眠。而能了知自他漏
盡及盡方便。亦能知他有増上慢。自無染汚。
亦善爲他廣分別説諸増上慢。即此所説
種神變。此經序品云。寶性五百獻蓋。佛合爲
一。遍&T057006;大千。此即下八變中第五轉變。轉
多爲一故。亦即第八舒。舒小爲大故。爾時世
尊。知諸大衆心懷猶豫。以足指案此大地。即
時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有千妙寶莊嚴。亦即
第五轉變所攝。據實而論。菩薩所見本是淨
土。二乘凡夫見是穢土。今爲二乘等。轉換穢
方。變爲淨土故。是第五轉變所攝。還攝爲穢。
亦復如是。由佛勝解。能轉變故。問疾品中。時
無垢稱。以大神力。令其室空。除諸所有。唯置
一床。現疾而臥。即十八變中。第十二隱攝。隱
沒所有。令不現故。不思議品中。鶖子*希床。
訶令爲法。後無垢稱。問妙吉祥。何等佛土有
寶座。妙吉祥言。東方去此。廣三十六恒河
沙佛國。有佛世界。名山幢。佛號山燈王。佛身
長八十四億踰膳那量。其師子座。高六十八
億踰膳那。菩薩身長四十二億踰膳那。座高
三十四億踰膳那。最爲殊妙。時無垢稱。起大
神通。山燈王佛。遣三十二億大師子座。來入
其室。十八變中。第六住來。亦第十三所作自
在。念來即來。得自在故。無垢稱室。欻然廣博
嚴淨廣。博者。第八變舒也。變小令大故。悉能
苞容三十二億師子之座。不相妨礙。廣嚴大
城。乃至阿素洛等所住宮殿。亦不迫迮。悉見
如本。前後無異。第九衆像入身也。衆像不小。
身亦不大。故此所攝。身爲主故。以此名身。大
像入小。室此所攝。令諸菩薩各自變身。爲
四十二億踰膳那量。昇師子座。此乃第八舒
也舒小爲大故。無垢稱語舍利弗言。諸佛
如來住解脱。名不可思議。能以妙高山王。内
於芥子。四大海水。内於毛孔。以大千界。置
手掌中。此之三種。大小二事。皆無増減。亦
即是此衆像入身。或七日以爲一劫。第八舒
也。短爲長故。或促一劫以爲七日。第七卷
攝。促長爲短故。如是一切住解脱不可思議。
佛之神力。廣説如下。皆是此中十八神變。三
種化攝。觀有情品。天女散花。花是神境智通
中化境也。化爲也香等故。八希有中第一奇
云。此室常有金色光明。即第十八變放大光
明。乃至第八。此室常現一切佛土功徳莊嚴。
諸天宮殿。衆妙綺飾。亦即是此轉變所攝。或
即亦是衆像入身。香臺品中。化爲菩薩。上往
妙香。請佛飯食。及九百萬菩薩。倶來至此。第
六往來也。擧衆皆見菩薩往彼等事。即是第
四示現所攝。示現彼事。令衆見故。化九百萬
座等。即是化境。本無而有故。大衆食飯。而乃
有餘。此亦舒也。舒小令多故。如是廣説。不動
佛事。皆是此攝。至下一一當應別配。此上所
説。皆是聖者神通威力。次法威力。由昔菩薩
修行六度之威刃故。能爲四相。一斷障。二
資糧成就。三饒益自他。四與當來果。由布施
故。能斷慳吝。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能除他
飢渇疾病匱乏衆苦。當來富樂。得大祿位財
寶朋黨大眷屬故。乃至由般若故。能斷無明。
爲己資糧。能以四攝。成熟有情。如境覺了。引
大淨喜。普爲有情稱理説法。令獲現後利益
安樂。攝諸善根。能正所作。當來能證二障離
繋。隨其次第。配其四相。世界。慳吝無明。一
切皆斷。乃至祿位財寶朋黨眷屬。攝諸善根。
二證離繋故。此顯善法威力。後倶生威力。
謂性能憶本生諸事。任運爲者情。堪忍受大
苦。窮*都史天壽量方沒。壽量形色。名稱勝
彼。下生入胎。放光遠照。入住出胎。三時正
知。生行七歩。不待扶持。威徳天龍。散香供
養。相好嚴身。摧滅魔横。支節皆備。那羅延
力。童稚自然。達解工巧。無師能證無上菩提。
大梵天王。自然勸請。雲雷驚怖。入定不動。蠕
動歸向附信菩薩。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來
供養。雲龍常候。洗便降雨。遊行不落坐。樹
條並皆垂影。隨蔭其身。曾不虧捨。魔於
六年求便不得。&T028835;亂見。復其本心。逆胎
得順。盲者得眼。聾者得聽。三毒得除。常右
脇臥。處草蓐等。曾無動亂。雖現睡眠。而無轉
側。風不動衣。行如師子。歩若牛王。先擧右
足。後方移左。地隨高下。無礫石等。門應大
小。食並彈碎。般涅槃時。大地振動。衆星晃
曜。交流而須。如是等事。名倶生威力。非是
神通威力所作。此經具陳。香臺燈王無動藥
王釋迦五佛。神通威力。餘隨所應。有無准説。
不能一一預顯其事。至下文中。當廣指示。大
聖徳者。謂顯如來十號圓滿。二斷二智。名大
聖徳。二斷者。謂煩惱障習斷。所知障習斷。即
二障盡。所顯眞理。因斷障顯。是斷性故。名之
爲斷。二智者。斷煩惱障已不隨轉智。即生空
智。斷所知障已。於一切境無障礙智。即法空
智。復可説三智。謂清淨智。一切智。無滯智。
又佛百四十不共佛法。謂三十二相。八十隨
好。四一切種清淨。四無所畏。十力。三念住。三
不護大悲。無妄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
及佛無諍願智。無礙解等。如是皆名大聖徳
法。如瑜伽第四十八及四十九中。顯此功徳
體義差別。今此經中。顯佛有七種最勝。名大
聖徳。一所依勝。顯佛身有諸相好故。二正行
勝。由佛二利。利益安樂。哀愍世間。令諸天人
獲得義利。三圓滿勝。謂佛戒見軌則淨命四
種皆滿。四智慧勝。由佛四無礙解皆成就故。
五威力勝。具六通故。六斷勝。二障習氣皆永
斷故。七住勝。多住無上等三住。謂聖天梵
住。三解脱門。及滅盡定。名聖住。多住滅盡
定。四靜慮名天住。多住無動第四靜慮。四無
量名梵住。多住大悲。由此晝夜六時。以佛眼
觀察世間。誰於善根有増有減。及得三乘。此
經上下。顯此七勝。名大聖徳。成力聖威徳。
合名第四如來威徳。五時衆根熟所宜聞者。
佛以大悲智眼。晝夜六時。觀察一切世間。方
便善利。無其四失。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
非法。四無非器。況此經云。諸佛如來威儀進
止。凡所施爲。無非佛事。故説此經。時衆宜
聞。非是虚施聽衆無益。此經總有十三位益。
且初序品。因説佛土嚴淨之相。五百長者子。
得無生忍。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三萬二千人。知有爲法無常。遠塵離垢。得
法眼淨。八千比丘。漏盡意解。方便品中。淨名
示疾。因問説法。無數千人。皆發無上正等覺
心。聲聞菩薩二品中。先逢淨名。雖彼時聞各
有悟道遣去。答佛不説得道。問疾品中。因共
談論。八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不思議
品中。大迦葉引生盲。自喩不了解脱法門。三
萬二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八千菩薩。
得入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
脱境界。觀有情品。菩提分品。不説得道。入不
二法門品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香臺
品中。説十種事勝餘佛土。成就八法。生于淨
土。五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十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菩薩行品中。上方九百萬菩薩。
聞有盡無盡法歡喜。以妙香花。散大千界。供
養佛法及菩薩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觀如
來品中。因見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十加那由
他人。皆發無上正等覺心。願生彼界。佛記當
生。法供養品。囑累品。不説得道。二經之宗緒
者。此方先徳。依現所有經論義旨。總立四宗。
一立性宗。成立三科法皆有體。薩婆多部是。
迦延雜心婆沙之類。二破性宗。諸法有相。都
無實性。破前立性。成實論是。三破相宗。非但
性空。諸法相状亦非實有。般若等經。中百等
是。四顯實宗。明一切法眞實道理。隨其所應。
有空有有。涅槃花嚴楞伽等是。若其經論唯
爾許。可定四宗。只如舊阿含經云。舍利
弗入涅槃時。無色界天涙下。如春細雨。大衆
部經。何宗所攝。梵網六十二見經。并舍利弗
阿毘曇。正量部教。三彌帝論。上座部論。如是
等經論。並非四宗。何得唯言總有四宗。今依
新翻經論。總依諸教。教類有三。以理標宗。宗
乃有八。教類三者。解深密經第二卷中。世
尊廣爲勝義生菩薩。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
説相無自性性。性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自
然生故。説生無自性性。依圓成實上無遍計
所執故。説勝義無自性性。説三無性。皆依
無於遍計所執。已勝義生。深生領解。廣説世
間毘濕縛藥。雜彩畫地。熟蘇虚空諸譬喩
已。世尊讃歎善解所説。勝義生菩薩。復白佛
言。世尊初於一時。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
鹿林中。唯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
法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
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
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
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
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
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希奇甚爲希有。
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
未了義。亦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三
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
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眞了義。非諸
諍論安足處所。即是金光明經中。説轉照持
三種法輪。世尊初説三乘同行四諦有教。名
轉法輪以十二行相。獨得轉名。第二時。説大
乘獨行空理之教。照破有故。名照法輪。第
三時。説遣所執空。存二性有。三乘之人。皆可
修持。名持法輪。亦即涅槃經中。如有醫師。初
令服乳。而除於病。因服乳故。國人多死。別醫
諫王。總教斷乳。國人並差。後王有疾。醫人更
藥。令和乳服。王責問之。醫人具説。有病宜服
乳。有病不宜服。今病宜和乳。故無有失。亦即
瑜伽三時教也。雖知一雨普潤。教實無差。隨
對根機。遂成隱顯。教既隱顯。偏説空有。非正
中道。中道之教。所説有空。無隱顯故。雖此
引文。未別屬教。何等是此三時教也。一唯説
法有宗。即阿含等初時之教。逗彼小機。破於
我執。説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雖二十部種
種異執。初逗小機。唯説法有。二唯説法空宗。
即般若等第二時教。逗彼大機。破於法執。説
一切法本空性故。三雙遮有空執。並説有空
宗。即花嚴深密涅槃法花楞伽厚嚴勝鬘等
是。昔執所執我法倶有。有爲無爲一切皆空。
今説所執我法倶無。有爲無爲二種皆有。故
有空雙遮。而空有並説。准理配經。二師別引。
即第二第三時教也。中百等師。多引唯是説
空之教。今解不然。正中道教。以理據宗。宗乃
有八。一我法倶有宗。謂犢子部等。彼説我法
二種倶有。立三聚法。一有爲聚。二無爲聚。三
非二聚。前二聚法。第三聚我。又立五徳藏。
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爲。五不可説。
此即是我不可説。是有爲無爲故。二有法無
我宗。謂薩婆多等。彼説諸法二種所攝。
名。二色。或四所攝。謂去來今及無爲法。或五
所攝。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爲。
故一切法皆悉實有。三法無去來宗。謂大衆
部等。説有現在及無爲法。過去未來。體用無
故。四現通假實宗。謂説假部等。彼説無去來
世現在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
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
此類。五俗妄眞實宗。謂説出世部等。世俗皆
假。以虚妄故。出世法實。非虚妄故。六諸法但
名宗。謂一説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體
故。七勝義皆空宗。謂清辨等。明説空經。以爲
了義。説一切法。世俗可有。勝義皆空。八應理
圓實宗。謂護法等。弘暢花嚴深密等經。雖説
二諦。隨其所應。具有空理。圓妙無闕。實殊勝
故。今此經非前六宗。後二唯是大乘所説。故
知通是二宗所攝。若依初大乘清辨等義。此
經雖明二諦之義。依勝義諦。以空爲宗。所以
十大弟子。皆以空理。而對詰之。彼詞皆屈。四
大菩薩。亦以眞如空理而徴。皆云不能對揚
理辨。吉祥問疾。先空方丈。又言諸佛國土一
切皆空。空其分別。眞空亦空。又觀衆生品中。
譬如幻師是所幻事。菩薩觀衆生爲若此。乃
至如無煙之火等。是故此經雖具談二諦。勝
義深故。以爲義主。故以空爲宗。依後大乘護
法等義。雖説二諦。世俗諦有四。通空及有。勝
義諦有四。唯有非空。空者無也。遍計所執。唯
妄執有。體實空無。故非勝義。二諦皆有四重
不同。世俗諦四者。一世間所成。法體未必有。
一切世間共所言説。執之有故。即實我法。瓶
盆等是。二道理所成。世間有情。有尋思者。所
説道理。體用倶有。即蘊處界有無爲法。三證
得所成。世間學者。方便修學。除惡務善。證聖
果故。即四諦理等。四眞義所成。世間學者。既
修學已。以此殊妙。爲所證得。即二空眞如。此
四之中。初一體空。後三體有。勝義四者。一世
間所成。諸有學者。世間言説。以此爲有。即蘊
處界。有爲無爲法。二道理所成。即諸學者。
共立道理。四諦理等。三證得所成。諸有學者。
以此方便。能證聖果。謂二空如。四眞義所成。
諸有學者。既修學已。以此深妙。爲所證得。廢
詮談旨。一眞法界。論其二諦。並通人法。中
智所知。名世俗諦。上智所知。名勝義諦。又下
劣道理。名世俗諦。上勝道理。名勝義諦。是故
二諦各有四重。依人依法。道理淺深。智境麁
細。以分差別。而此經一部。多説初世俗諦。
故序品云。無我造無受者。聲聞品云。法無衆
生。離衆生垢故。菩薩品云。假名是菩提。名
字空故。問疾品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
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相及衆生
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衆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滅唯法滅。乃至廣説。爲滅法想。當
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
患。我應離之。云何離。我離我所。乃至諸品
爲説我法空。初離彼分別。後三世俗。即
前三勝義。更不別明。明勝義諦中有四。一因
縁法門。二唯識法門。三無相法門。四眞如法
門。因縁法門者。序品云。待因縁故諸法之。
善惡之業亦不亡。方便品云。是四大種所合
成身。無常無強。如來法身。無量善法共所集
成。乃至欲得如是身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問疾品云。居士是疾何所因起。維
摩詰言。從癡有愛。即我病生。又以一切衆生
病故。是故我病。前答病者生死因縁。癡爲本
故。後答病者出世因縁。以大慈悲而爲本故。
又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以病。皆從前
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四大合故。假名爲身。
如是等文。並説因縁之法。唯識法門者。序品
中云。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大乘心是菩薩
淨土。乃至廣説。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以心
垢故佛土垢。心淨故佛土淨。聲聞品中。如佛
所説。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此等諸
文。並説唯識之法。無相法門者。聲聞品中云。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縁故。謗
諸佛。毀於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
是。乃可取食。乃至廣説。一切言説。不離於
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文字性
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脱。解脱相者。即諸法
也。如是等文。並説無相之法。眞如法門者。序
品中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聲聞品中云。若能以食平等性。入一切法平
等性。以一切法平等性。入食平等性。乃可取
食。又無以生滅心行説實相法。諸法畢竟不
生不滅。是無常義。菩薩品中。一切衆生皆如
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賢聖亦如也。至於彌
勒亦如也。夫如者。不一不異。又觀衆生品云
又。問顛倒想孰爲本。答曰無住爲本。又問
無住孰爲本。答曰。無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
一切法。故知眞如最爲深極。文不二法門品
中。三十三大士。顯不二法門。三十一菩薩。説
無差別之相。以爲入不二法門。皆以無相。破
於相故。並是第三無相法門。義猶麁著。其妙
吉祥。雖以無言無説無示。離諸問答。爲入不
二法門。亦以眞如破無言説。以詮顯之。猶非
深極。依詮顯故。亦即第三無相法門。第三勝
義證得所攝。唯有無垢稱。默然無言。正智正
證眞如之妙。是爲眞如法門。深復深也。如此
等文。並説眞如法門。因縁事法。最爲麁顯。唯
識理觀。其次細微。説有内心之相状故。無相
通觀無差別相。其次更細。仍有無相當心。未
爲正證。唯有眞如法門。最爲深妙。心境冥智。
神會達正理。契眞智滅障習。立一切法。故最
第一。雖説四門。不相違返。一一法門。攝一切
盡。且因縁中亦有唯識。唯識亦是因縁法故。
亦有無相。所縁無相不離因縁。眞如之體。亦
是因縁。由因縁攝一切法故。乃至眞如中。與
一切法不一不異。隨應不違。前三門義。今隨
事相。麁細不同。説此四種。非定各別。今此經
中。顯中世俗諦。我法皆空。令不執著。説有
因縁之法。斷染取淨。顯其唯識。明妄境非眞。
證唯心之理。彰無相之旨。斷分別差別之相。
説眞如之理令起智證。寄詮説四。事理可殊。
廢旨談詮。一切無別。至下經中。當隨別配。此
中兩宗倶釋經義。初之大乘。總説二諦。後之
大乘。別陳二諦。前以三無性爲眞。三性爲俗。
後以三無性爲俗。三性爲眞。宗説有空。理不
同故。三明經體性者。經體有二。一能詮文。二
所詮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由能詮文。義得
顯故。若依清辨。釋此二體。依世俗諦。所詮經
體。以一切有爲無爲諸法。或空或有。諸法爲
體。通以一切爲所詮故。此下經云。譬如幻人
爲幻人説法。其性非無。然假非實。能詮教中。
可亦説有句言章論。聲爲體性。梵云鉢陀。此
翻爲迹。當護法名。但顯法體。不顯義故。亦可
句有二種。一集法滿足句。如説不生亦不滅。
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此一
一句。義雖未圓。亦得名句。義圓滿故。最初音
聲能集顯法。名之爲迹。教爲理之迹。如尋迹
以得衆。故得教而觀義。不立字名。初立此迹。
二顯義周圓句。如説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生
滅滅已。彼寂爲樂。此一一句義皆足故。今取
前解集法滿足之句。不取顯義周圓之句。梵
云縛去聲迦。此云言也。顯義周圓。名之爲言。即
當護法所説之句。梵云鉢刺迦羅。此云章也。
章是明義段義。一章一段。以明諸義。梵云奢
薩呾羅。此翻爲論。總周一部。立以論名。此四
以聲而爲體性。從狹至寛。詮法周備。初顯體。
次顯義。次廣明。後周備。故立此四。不立字
名。般若燈論。具詳之矣。此依世俗。若依勝
義。能詮所詮。一切皆空。故下經言。法無名字。
言語斷故。法無有説。離覺觀故。法無形相。
如虚空故。乃至廣説。夫説法者。無説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法性體空。何教何理。
依此世俗勝義二理。故下經云。説法非有亦
非無。勝義體空。説法非有。世俗體有。言亦非
無。又勝義體空。故言非有。亦復非無。法性既
空。何得定説或空或有。是故雙非。由此世俗。
可以教義而爲經體。若依勝義。一切皆空。無
體不體。若依護法等。菩薩勝義世俗。皆以能
詮所詮二法。而爲教體。且世俗諦所詮。通以
有爲無爲。若空若有。諸法爲體。即以三性。爲
所詮體。法無有我。離我垢故。遍計所執。從癡
有愛。即我病生。依他起性也。一切法皆如也。
圓成實性亦如也。如是等文。上下甚多。既詮
但以聲名句文。以爲體性。十地論説。説者聽
者。倶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聲。二善字。又解
深密經中。於第九地。説斷二愚。一於無量所
説法。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愚。成唯識論
第九卷。釋言。無量名句字者。謂法無礙解。所
説法者。義無礙解。名句字者。能詮之文。所説
法者。所詮之義。對法第一説。成所引聲者。謂
諸聖所説聲。成唯識論第二。復言。由此法詞
二無礙解。境有差別。法縁名等。詞縁於聲。故
依世俗。聲等爲體。若依勝義。通論諸法體性
有四。一攝相歸性體。二攝餘歸識體。三攝假
隨實體。四假實別論體。攝相歸性體者。一切
有爲無爲等法。體即眞如。眞如爲本。故大般
若言。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勝鬘亦言。夫生死
者。是如來藏。若無如來藏者。不能厭苦樂求
涅槃。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無垢
稱言。一切有情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又言。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如是等文。誠證非一。攝
歸識體者。一切法體。皆不離識。花嚴第九
説。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蔭。一切世間中。無
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亦然。心佛
及衆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
縛。若能如是解。是人見眞佛。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
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知。心造諸如
來。無垢稱言。以心垢故。衆生亦垢。如是非
一。攝假隨實體者。一切假法。都無別體。隨本
所依。實法爲性。如忿恨等。即瞋爲體。假名淨
土。四塵爲體。假名衆生。五蘊爲體。一切諸
佛。五法爲體。假實別論體者。假實用殊。各各
別説。如經下説。或有佛土。音聲名字而作佛
事。其名句等。法處所攝。不相應法。所起之
聲。聲處所收。色聚所攝。如是非一。今説教
體。若文若義。皆有此四。一者文義。攝相歸
性。通以眞如爲體。眞如者。一切法之本性。如
海水以鹹爲性。衆水至海。味變皆鹹。萬法歸
眞。並同一味。故般若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
尋我。彼生履邪路。不能當見我。天親論云。
應化非眞佛。亦非説法者。説法不二取。無説
離言相。此經聲聞品云。無垢稱語善現言。文
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脱。解脱相者。即諸
法也。又云。性非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又不思議品云。法
無戲論。若言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
非求法也。觀衆生品云。從無住立一切法。如
是等文。誠證非一。二攝餘歸識。處謂能詮。
若取根本。以能説者識心爲體。若取於末。以
能聞者心識爲體。故二十唯識云。展轉増上
力。二識成決定。故序品云。隨其法教。即有妙
福。隨其妙福。即有妙惠。隨其妙惠。即有妙
智。隨其妙智。即有妙行。隨其妙行。即有清淨
自心。隨其自心。即有清淨諸妙功徳。解深密
我説。諸識所縁。唯識所現。又阿毘達磨經
云。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思惟一切法。如
義皆顯現。此證甚多。三攝假隨實。所詮有四。
一者心。深心是菩薩淨土。二者心所。念處正
勤神足根力覺支道支衆生。來生其國。三者
色。三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四者無爲。
若無作相。即是無爲。無爲法中。云何有見。故
知所詮。實唯説四。如是上下。文非一處。不能
繁引。且指如斯。能詮有一。唯一音聲。以爲體
性。此經香臺品。上方九百萬菩薩。問維摩詰。
釋迦如來。以何説法。維摩詰言。此土衆生。剛
強難化。故佛爲説剛強之語。語即音聲以爲
體故。法花亦言。我等今者眞是聲聞。以佛道
聲。令一切聞。故教即聲。四相用別論。所詮有
五。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爲。餘
四如前。不相應者。無以生滅心行説實相法。
又云。語言文字爲佛事故。此一唯假。餘四通
實。能詮有四。一聲。二文。三名。四句。故此經
菩薩行品云。或有佛土。以音聲語言文字。而
作佛事。上來引證。略擧少分。以理准文。經體
定爾。又有四種。一因縁。二唯識。三無相。四
眞如。准前宗中。皆應引説。不可以文説眞如
故。無餘三法。文説無相。無餘二法。文説唯
心。無餘一法。諸有智者。如理應知。四叙經不
同。不同有二。一教名不同。二品名不同。教名
不同者。此經前後。雖復七翻。嚴佛調漢翻於
白馬。支恭明呉譯於武康。法護林蘭蜜多三
士。東西兩晋。各傳本教。羅什翻於秦朝。和上
暢於唐。曰。除羅什外。或名維摩詰經。或云無
垢稱經。或云説維摩詰經。或云説無垢稱經。
或云毘摩羅詰經。唯羅什法師。獨云維摩詰
所説經。仍云一名不可思議解脱。准依梵本。
初首題云。阿費摩羅枳里底。阿之言無。摩羅
云垢。如云阿摩羅識。此云無垢識。今既加費
字。故是稱也。即云無垢稱。枳里底者説也。梵
音多倒。如云衣著飯喫。今云無垢稱邊説也。
即此經中。無垢稱是所説。順唐音。正云説無
垢稱經。什公不依漢譯。存其梵音者。意許維
摩亦得説經。良以身嬰俗妄。久離僧流。恐傍
議而多生。所以許其説經。如鹿女所説經。
經説鹿女事。非鹿女能説經。若對佛前。佛所
印可。乃至天魔外道。亦得説經。雖許彼説。仍
名佛説經。餘人不得説經。瑜伽論云。十二部
中。弟子唯得説論議經。理不違佛故。餘十一
部。皆不許説。改換佛言。師資別故。若不爾
者。師資何異。三藏之中。唯得説阿毘達磨。不
得説餘二。師資既別。故知淨名妙徳。不得説
經亦非彼經上下皆淨名説。何得云維摩詰
説。其維摩得云淨名。義即可然。言則不可。
單言維摩。但是垢稱。闕少阿羅二字。詰者。枳
里底。説也。更云所説。重言何用。但是什公出
自龜茲。不解中國梵語。不但澆訛不正。亦乃
義意未融故也。一名不可思議解脱者。准依
梵本。題在卷末。卷末佛言。此經名爲説無垢
稱不可思議自在神變解脱法門。若唯談人。
但云阿費摩羅枳里底。若唯談法。脚注云亦
名不可思議解脱。舊經。佛告有二名。此乃譯
經之人別開。非梵本如此。若以如有二故。並
悉題之。勝鬘有十五名。無量義經有十七名。
並應具載。何故都題。不並題也。倶以什公見
注之號。遂即經首題之。無本脚注。後人連題
麁寫。遂令萬代連唱釋之。理不然也。依此注
中。詮不可思議解脱之事。是故名之。品名不
同者。經十四品。頭數雖同。名或有異。第一。
今名序品。什公云佛國品。契經正説維摩詰
事。欲明其事。先談由序。何故不名序品。乃名
佛國。若以寶性問佛。佛説嚴淨佛土。乃名佛
國。直欲別明佛國之義。不是序述説淨名之
由序也。如法花經序品。明説無量義等七種
成熟事。應名成就品。何故名序品。又諸經皆
有序品。此何獨無。又以後准前。後名囑累。何
故初無序品。第二。今名顯不可思議方便善
巧品。什公但名方便品。方便之義。理通大小。
今顯大故。應言顯不思議。何得但言方便。又
大乘中。方便通權實。此顯權而不實。下位不
知。妙用莫方。云不思議善巧。簡小簡實。不應
但名方便品。又梵本有顯不思議善巧。什公
何以單名。第三聲聞品。什公名弟子品。菩薩
聲聞。二倶弟子。聲聞何故獨得弟子之名。以
小對大。應名聲聞。不應名弟子。何況梵本無
弟子之言。第五。今名問疾品。什公名文殊師
利問疾品。什公以吉祥稱首。標以爲名。今者
不唯一人。所以總言問疾。既依梵本。實亦無
之。第七。今名觀有情品。什公名觀衆生品。卉
木無識。亦名衆生。有識名情。不通草木。況梵
云摩呼繕那。可云衆生。既云薩埵。故言有情。
第八。今名菩提分品。什公名佛道品。菩提覺
義。當來佛果。分是因義。此等衆行。成覺之
因。又菩提覺義。即是妙慧。分是支義。此是妙
慧之支分也。言佛道者。佛是佛果。道是因名。
道路之義。取佛之道。義雖可爾。然肇公意。欲
以老子之道同佛之道。而以爲名。菩提覺義。
未伽道義。梵音既違。義亦有濫。豈在佛位而
無道也。故應正云菩提分品。第九。今名不二
法門品。什公名入不二法門品。今明不二法
門道理。何勞更置入言。什公以淨名不言。謂
入不二。妙徳等有言。應是入二。總彰不二義。
故不須入言。梵本經無入字。第十。今名香臺
品。什公云香積品。佛身香體高妙類於香臺。
但言香積。積香所成。而無妙高之義。顯佛土
體妙高大故。應名香臺。第十二。今名觀如來
品。什公云阿閦佛品。彼品。佛問維摩詰。云何
觀於如來。説觀法身如來等品。後因鶖子請
問。方説淨名從阿閦佛國來。不唯明阿閦佛。
今唯言阿閦佛。失彼品經宗之意。何但違於
梵音。但以方言隔正理虧。義既乖其本宗。名
亦如何不謬也。五科品所從者。古科此經。十
四品中。種種不同。如古疏解。今科爲三。初之
一品。説經縁起分。次十一品。正陳本宗分。後
之二品。讃授流通分。此經明菩薩權實二益。
因果二位。眞俗兩諦。空有兩理。述起所因。故
初名序。既陳縁起。次述經宗。故次十一品。名
本宗分。經旨既深。恐不能傳習。讃過去藥王
如來等事。勸授末代。故後二品名流通分。
縁起分中。四種圓滿。一序圓滿。即從如
是。乃至菴羅衞林。二衆圓滿。即從與大苾芻
衆。至蔽諸大衆。三説因圓滿。從時廣嚴城
有一菩薩。至便見此土無量功徳妙寶莊嚴。
四利益圓滿。從當佛現此嚴淨土時。至于品
永。雖此一品總皆是序。其初通分。諸經共
有。爲序義勝。獨得其名。衆者從衆。聖徳眷
屬輔翼之類。因者所由。寶性獻蓋問佛菩薩
嚴淨佛土。佛説二利爲嚴淨因。發起正宗菩
薩修治身土等行。故名説因。天人聞法。獲果
不同。明此差別。名利益滿。序圓滿中。文段有
四。勝妙有二。文段四者。一總顯已聞。如是我
聞也。二説法時節。一時。三教主。薄伽梵。四
説經處。住廣嚴城菴羅衞林。勝妙二者。一廣
嚴城。勝餘諸城故。二菴羅林。勝餘諸林故。其
城寛大。已勝諸城。樓持莊飾。復妙餘處。果園
結實。已勝餘園。常自衞之。顯法可重。表法義
弘博。萬徳莊嚴。契道果園。深可尊重。故序品
有二圓滿也
説無垢稱經疏第一



説無垢稱經疏第一
經 言如是我聞者。如摩訶摩耶經説。佛教
安置之所由也。佛地論説。如是之言。依四義
轉。一依譬喩。如有説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
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説。定無有異。定
爲利樂方便之因。或當所説如是文句。如我
昔聞。二依教誨。如有説言。汝當如是讀誦經
論。此中如是。遠則佛之教誨也。近則傳法者
之教誨也。或告時衆。如是當聽我昔所聞。三
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説昔定聞耶。故
此答言如是我聞。四依許可。如有説言。我當
爲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説。謂結集
時。諸菩薩衆。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
説。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説。如我所
聞。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謂如是法。我昔曾
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説。定無有異。由四義
故。經初皆置如是我聞。眞諦三藏云。微細律
明。阿難昇座。集法藏時。身如諸佛。具諸相
好。下座之時。還復本形。勘集藏傳。亦作是
説。衆有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更説妙
法。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説法。三疑彼
阿難轉身成佛爲衆説法。故經初言如是我
聞。爲令生信除此三疑。注法花云。如是者。感
應之瑞。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衆生
以無非爲感。如來以順機爲應。傳經者。以名
教出於感應。故建立如是。注無量義經言。至
人説法。但爲顯如。唯如爲是。故言如是。&MT03298;
云。以離五謗。名爲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經。
離執有増益謗。第二句。如是此經。離執無損
減謗。第三句。如是此經。離執亦有亦無相違
謗。第四句。如是此經。離執非有非無愚癡謗。
第五句。如是此經。離執非非有非非無戲論
謗。光宅云。如是。將傳所聞。前題擧一部也。
如是一部經。我親從佛聞。即爲我聞作詮叙
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從義。是佛所説。
故言如是。長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三
世諸佛共説不異名如。以同説故稱是。由斯
可信。以同説故。二就法。諸法實相。古今不
異。故名爲如。如如而説。故稱爲是。既稱理
言。不増不減。決定可信。故稱如是。三就僧。
以阿難聞。望佛本教。所傳不異。故名爲如。永
離過非。故稱爲是。又如是者。信順之辭。智度
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信爲入法之初基。智爲
究竟之玄術。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
道成。由信故。所説之法。皆可順從。由順故。
説聽二徒。師資建立。於此信中。略爲十釋。一
信者。依仁王等經。趣聖位之初因。證諦理之
鴻漸。故四十心以信爲首。將入聖位。有信
根力。有信根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
四魔不能屈伏。由斯經首創令生信。二依毘
婆沙論。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學佛法者。如大
龍象。以信爲手。以捨爲牙。以念爲頸。以慧
爲頭。於其兩肩。擔集善法。象所食噉。以鼻爲
手。故學法者。最初信生。三學者。大商主元規
法寶。故初生信。獲彼聖財。顯揚論云。七聖財
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信即一焉。四瑜伽
論云。入一切法。欲爲根本。起希望故。作意所
生。數警覺故。觸所集起。時和對故。受所引
攝。領在心故。定爲増上。心微寂故。慧爲最
勝。擇善惡故。解脱爲堅固。息纒縛故。出離爲
後邊。覺道滿故。信既爲欲依。故最初令起。五
成唯識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濁水。能治不信
自性渾濁。故宣尼云。兵食信三。信不可棄。春
秋亦言。苟有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蘊藻
葉。可薦鬼神。可羞公主也。六倶舍云。拔
衆生出生死泥。正法爲佛手。即正宗也。信爲
衆生手。即序分也。兩手相接。出於淤泥。七諸
論云。信者能越惡道。離貧賤因。故入聖已。有
不壞信。故初令起。以下三解。准經爲釋。八汎
大溟海。假手以行舟。渡生死河。須信以發慧。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